金陵惊梦(《明末那些事儿》之二),历史上最纠结惨烈的“三角虐斗”

楼主:赤脚踏沧浪 字数:308190字 评论数:300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039】

第五章 大闹武英殿(8)

在淮安,路振飞还有一位肝胆相照、志同道合的好战友——巡按御史王燮(xie)。
王燮,字雷臣,湖广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人,崇祯十年进士。他熟读《春秋》,有经纬大才,初任河南祥符县令,曾三守危城。崇祯十七年三月调任淮扬巡按,与淮扬巡抚路振飞相处十分融洽。两人约定:由路振飞坚守淮安城,王燮自告奋勇负责黄河防务。
三月底,北京陷落的消息传到淮安。占领北京的李自成派遣制将军董学礼带兵进攻江北,并任命明朝降官吕弼周担任大顺朝的淮扬节度使(相当于明朝的巡抚),前来替代路振飞,任命明朝进士武愫为防御使(相当于明朝的兵备道),招抚徐州、沛县一带。
吕弼周是王燮的座师,因有这层关系,吕弼周满望招降王燮后,黄淮流域将唾手可得。他大摇大摆、派头十足地前来淮安赴任,路上真的遇到了王燮手下大将骆举前来迎接,不料见面没说两句话,骆举就吩咐随从人员把吕弼周捆绑了起来,送往巡按衙门。
吕弼周老头儿别提多气恨了。哼!等见到我学生王燮再说。
可一进王燮的巡按衙门,气氛却比严冬还要寒冷,王燮同学竟叱令老师吕弼周下跪。大顺朝节度使吕弼周翻翻眼皮,肺都气炸了,不由破口大骂:“畜生,连我都不认识了吗?”
巡按大人王燮也厉声回骂:“乱臣贼子,我怎么会认识!”下令属下用尖刀截掉吕弼周半只耳朵,严刑讯问他投降闯贼的经过和先帝崇祯、东宫太子的去向,吕弼周双目紧闭,脸色铁青,一语不发。
不耐烦的王燮带人把他押解进淮安城。
巡抚路振飞一见喜出望外,亲自举杯酬劳王燮和骆举,为他俩披红戴花,并让人在辕门外把吕弼周赤裸裸地吊在高杆上,命令军营里善于射箭的士兵五人一组,都站立在二十步外,每人射一箭,射不中的退后,射中的上前领赏。
路巡抚恨极了这种屈膝投降的无耻之徒,吕弼周被当活靶子整整射了两个时辰,最后才放下来凌迟处死。也真是够残忍的了!

刚处理完王燮老师吕弼周的事情,义勇军战士又把大顺朝防御使武愫抓来了。路振飞因为与武愫过去熟识,不忍心立即诛杀,将他鞭打八十,并拉到闹市上示众,然后装入木笼囚车,押往南京,交给朝廷处理。
随后,路振飞调兵遣将,在宿迁(今江苏省宿迁市)一举击溃大顺军制将军董学礼的部队,俘虏了大顺朝三员将官。
路振飞下令把这三员武将沉入河底,并在淮安府学院大摆筵宴,庆祝胜利,给立功的文官武将八十多人记功授奖。路振飞、王燮二人亲自把盏敬酒,周围观看的群众都感到欢欣鼓舞、扬眉吐气。
督师扬州的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史可法听到这一消息,心情振奋,高兴地给他们向朝廷请功。他在上书中说:
“闯贼自从攻破潼关以来,声势逼人,派出的伪官一到,各地都争先恐后迎降,甚至手握兵权的总督、巡抚,也不能打碎一块伪牌,斩杀一名贼将。人心之坏,至此极矣!
“唯有淮安军民同仇敌忾,固守城池,贼寇令牌一到即击碎,贼寇使者一来就斩杀,贼寇的骑兵逼近黄河岸边,就一鼓作气将其击溃。贼兵心存畏惧,再不敢前进半步。
“民间义兵聚集一二十万,声势之壮,犹如钢铁长城,东南半壁江山安然无恙,都是路振飞、王燮二人的功劳。请皇上给予他们最高规格的褒奖,让忠义之士感动振奋,让偷生苟活之辈懂得愧疚和羞耻。”
赤脚踏沧浪2015-04-15 09:27:1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京口北固亭2015 2015-04-14 20:42:50
好文一定要支持
-----------------------------
谢谢朋友。
赤脚踏沧浪2015-04-15 14:02:2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040】

第五章 大闹武英殿(9)

路振飞就是这样一位忠于职守的忠臣和能臣。
其实,在拥立朱由崧称帝问题上,路振飞从来都不是力挺潞王的“立贤派”,他同马士英一样,铁杆支持福王朱由崧。区别只在于马士英喜欢搞投机,而路振飞是真正的深明大义,坚守“国本”。
按说这样一个人,不该成为马士英的眼中钉,可马士英偏偏就容不下路振飞,一定要让自己的亲信田仰替代他。这其中的深意何在呢?
原来,大将高杰向南败逃的时候,时任凤阳总督的马士英想拉拢这股势力为己所用,就派遣属下前去迎接。可淮扬巡抚路振飞愣是阻止高杰不让他通行淮安,并义正词严的指出:“大敌当前,武将应该出现在战争最前线,而不应躲进安全的大后方。”高杰只得绕开淮安,取道徐州前往扬州。
对这件事情,高杰很气愤,马士英也不高兴。
五月十二日,马士英为了争夺内阁之权,不待皇上同意就擅自率船队经淮河前往南京。为了避免素无军纪的凤阳兵将骚扰百姓,路振飞和王燮戎服按剑,下令淮安义勇两岸排列,不许一舟停泊,不许一人上岸,又强留下马士英船上的火器用来御敌。
马士英更加恼怒。
南京有一位勋臣名叫朱国弼,是明英宗时封赐的抚宁侯朱谦的七世孙,因属军功世家,崇祯帝命令朱国弼协助淮扬巡抚路振飞护卫漕运。但朱国弼见李自成的大顺军气势盛大,难以抵挡,从淮安府仓库里偷偷取出十万两白银,就要撤退。
这可都是福建解往北京的饷银哪!因漕运阻断,暂时寄存在这里。路振飞据理力争,不让他带走,抚宁侯朱国弼气哼哼地置之不理。
回到南京后,朱国弼就加入了拥戴朱由崧称帝的大合唱,成了朱由崧身边的红人;他与马士英更是结成死党,每天形影不离。两人看到路振飞捷报频传,威名日盛,心中嫉恨,于是决定共同排挤路振飞。
他们给路振飞捏造的罪名叫做“糜饷”(浪费粮饷),强力推荐贵州人田仰来接替路振飞。此议一出,淮安人愤愤不平,纷纷为路巡抚鸣冤屈讨公道,群情激昂,詈骂权奸,几乎酿成一场激变。
而此时的路振飞也不想在淮安呆了,因为他的老母亲去世了,悲痛欲绝的路巡抚需要回家奔丧。六月十四日,路振飞与田仰草草交接,即日遂行,淮安的军民挽舟相送,哭声震天。
按照规定,路振飞应该回原籍为母亲守制三年,但家乡曲周(今河北省曲周县)已相继沦陷于大顺军和清军之手,路振飞无家可归,无奈只好“流寓苏州”。
不久,淮扬巡按王燮也被人举荐,挂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衔,巡抚山东,淮安军民更加灰心丧气。
可此时山东的大部分州县都已经被清朝招抚,成为了敌占区,山东巡抚王燮根本无法前往。他只能空怀一腔报国热忱,在黄河岸边徘徊张望。
赤脚踏沧浪2015-04-15 20:43:5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041】

第五章 大闹武英殿(10)

▲▲ 淮事不可为矣
田仰,字百源,贵州思南府安化县(安化县今属湖南省益阳市)人,东阁大学士马士英的老乡。他曾做过知县、尚宝卿、太仆少卿等官职,崇祯元年因贿赂当时的文渊阁大学士刘鸿训,被任命为四川巡抚,但不久就因贪污腐败被言官检举,罢职闲居。
因为与马士英、刘孔昭关系不一般,如今他一步登天,飞黄腾达,被起用为弘光朝的兵部右侍郎、副都御使,总督漕运,巡抚淮扬。马士英的本意,是要安排一个亲近自己的封疆大吏,以与督师大学士史可法相抗衡。
当然,田仰老兄能捞上这样一份重要的美差,还跟另一位朋友的举荐有关,闲居城外山中的阮大铖,多次向马士英称赞田仰“知兵,才堪大用”,是一位难得的将才。
可田仰老兄实在不中用,他一上任就辜负了马士英大人的一片苦心,根本撑不起淮安的一片天空,甚至连身边“白面朱唇”的超级帅哥刘泽清都摆不平。
驻兵淮安的东平伯刘泽清一向忌惮路振飞和王燮,如今这两人一走,刘泽清甭提多高兴啦,他一下子成了淮安一带的土皇帝,终日飞扬跋扈,骄横狂妄,怎会把田仰这样一个糟老头子夹在眼中。
刘泽清解散了路振飞辛辛苦苦征集操练起来的十几万乡勇,只挑选出一些桀骜不驯的无赖之徒隶属自己帐下。他放纵手下的士兵劫掠村落,淮安一带几乎鸡犬一空,老百姓对刘泽清的军队恨透了。
如今,弘光朝的兵部右侍郎、副都御使、漕运总督、淮扬巡抚田仰大人的行事历中只剩下了两件事:陪伴刘帅哥喝酒游玩,替刘帅哥向朝廷催要粮饷,整天围着刘泽清团团转。
可弘光小朝廷一年的财政收入满打满算也不足五百万,江北四镇的定额军饷就需要每年拨付三百六十万,又哪来更多的金银供应刘泽清呢?
刘帅哥可不管这些,把帅府搬进淮安城,开始大兴土木,营造豪宅,他修筑的一个小阁楼,雕梁画栋,绿水环绕,就花费白银上千两。他的府邸比照皇宫的规模,并设立钟鼓楼,到处金碧辉煌,每天歌舞不断,刘泽清哪里有心思考虑防务之事。
有人问他御敌之策,他嬉笑着说:“我为拥立福王而来,淮安是我休闲享乐之地,万一前方有警,我就去江南再寻一块好地方居住。”
赤脚踏沧浪2015-04-16 10:12:2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dzhero1980 2015-04-16 13:22:13
楼主,大顺悲歌的书本我看了,写的不错。不过把张献忠写的过于残忍残暴,是否言过其实? 历史 课本上还定义他为农民起义领袖啊。
-----------------------------
谢谢朋友支持。
我认为, 农民起义及其领袖人物应予重新评价。不过,张献忠确实是其中最为残暴的一个,当然也是有原因的,我在最后一章《历史的评判》中有所评议。
战争年代,鲜血淋漓的情况下,很多人都有可能会走向神经质或变态。美国的变态虐囚事件就是如此。在这些人眼里,芸芸众生或敌方人员或者异教徒,都不是人——至少不是跟他们一样高贵的人。
赤脚踏沧浪2015-04-16 13:58:5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libinhhu 2015-04-16 13:13:15
再顶!

-----------------------------
谢谢。
赤脚踏沧浪2015-04-16 14:46:3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赤脚踏沧浪2015-04-16 16:10:4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042】

第五章 大闹武英殿(11)

刘泽清虽是一介武夫,却喜欢附庸风雅,他上书朝廷要求把避乱南下的读书人安置在淮安府学院,并经常招引一批秀才来府上摇头晃脑地吟诗作赋,目的当然是为他歌功颂德。
一次,刘泽清在家中大宴宾客,酒酣之际乘兴做了一首狗屁不通的打油诗,引来众人的交口赞誉,都说他是李白重生、杜甫再世。座位上只有一个人仰面朝天,不发一语。
刘泽清注目一瞧,原来是手下将官刘孔和。这刘孔和不是一般人,与刘泽清交情深厚。因为刘孔和的父亲刘鸿训是崇祯朝大名鼎鼎的文渊阁大学士,刘泽清年轻时曾在人家手下当差,对刘老爷子可是一向毕恭毕敬。
但刘孔和公子从小就不愿做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儿,而是一个豪情满怀的大男人,据史书记载,他“少倜傥,好谈兵,身长八尺,目光炯炯如电”,平日跟人谈论起天下大事来,经常是眉飞色舞,义愤填膺。
闯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刚刚三十出头的刘孔和在家乡散尽家财招募义士,发誓要为故君报仇。他率领三千勇士,一举攻破附近县城,擒斩大顺朝委任的县令,然后率众挥师南下,投奔到素有交情的东平伯刘泽清麾下。
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对刘泽清的所作所为越来越看不惯,肚子里气越憋越鼓。
今天,刘泽清见他沉默不言,不给面子,心里也不痛快,就两眼直勾勾地瞧着他,非让他评价一番自己写的诗到底好不好。
不料刘孔和随口竟说了这样一句话:“不写更好。”
这下可把刘泽清惹恼了,只听他怒吼一声,拍案而起,把手里的酒樽重重地摔在地上。
可刘孔昭瞅瞅他,并不害怕,而是大义凛然的高声说:“国家把淮东千里疆土托付给你,却没见你向北射出一箭御敌,诗词做得再工整,对国事又有何益处!” 说完,竟然拂袖而起,大步向外走去。
宴会不欢而散。恼羞成怒的刘泽清马上派出二十名身强力壮的勇士追赶出去,一直追到黄河岸边的战船上,把刘孔和用弓弦残忍地活活绞杀。
刘孔和手下的将士不服,来找刘泽清讨个说法,刘泽清二话未说,下令把这些来找事的士兵包围起来,绳捆索绑,三千多士兵都被推进深坑里给活埋了。
而此时,朝廷派来的使者正携带着弘光帝任命刘孔和为副总兵的谕令,奔跑在前往淮安的路上。当这封谕令送到淮安的时候,刘孔和已经被害三天了。他的一位朋友名叫王遵坦,携带着几百两银子到处寻找刘孔和的尸首,却一直没能找到。

有的史料上说刘孔和是刘泽清的叔叔(“刘泽清杀其叔孔和”),这恐怕是道听途说,因为从年龄上看,刘孔和比刘泽清还要小十多岁。
也许人们如此说,目的是为了增加刘泽清的罪恶,因为这个“白面朱唇”的家伙,确实是一个睚眦必报、灭绝人伦的恶魔。
这个恶魔的府上养着两只面目狰狞的黑猩猩,他亲自给黑猩猩取名字,反复训练。刘泽清只要一呼唤黑猩猩的名字,相应的那只黑猩猩就会立即跑过去。
这天,刘泽清又设宴招待一位老朋友的儿子。他让人把酒斟到一个能容纳三升左右的金瓯里,叫一只黑猩猩双手捧着递给客人。可客人见到黑猩猩呲牙咧嘴的的样子,吓得浑身直发抖,根本不敢伸手去接。
刘泽清一见,哈哈大笑,说:“小子,你害怕吗?”他当即下令押来一个囚犯,扑倒在台阶下,然后挖出脑汁和心肝,混合着酒水放置在金瓯中,命黑猩猩捧给自己。
刘泽清一边大口嚼人肝,一边品尝脑汁,旁若无人,神情自若。宾客们无不胆战心惊,不寒而栗。
赤脚踏沧浪2015-04-16 17:52:4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043】

第六章 江南第一才子(1)

有一个人,一直躲藏在幕后,却从来就没有安静、消停过。他隐居在深山老林的寺庙里,却对南京朝廷的事情了如指掌,洞如观火。
南京定策时,马士英拥立福王朱由崧的想法尚在犹豫摇摆中,是这个人的 坚定了马士英的抉择;
朝堂争斗时,刘孔昭瞪着牛眼举着小刀在群臣之间穿梭追赶,起因根苗却是因为张慎言阻止这个人的起用;
即使是地方上官员的任命,也少不了这个人的幕后指手划脚,派田仰替代路振飞巡抚淮扬,据说就是马士英听从了他的举荐。
这个神秘的人物,就是号称“江南第一才子”的大奸臣阮大铖。
大明三百年,真正名列《明史》的大奸臣并不多,不过胡惟庸、严嵩等十几人,而南明弘光朝就赫然占有两位:马士英和阮大铖。其实说起来有点冤枉,这两个人刚出道时,都不是什么臭名昭著的阉党,而是光明正大的东林党人。
世界上本没有天生的坏蛋和圣人,都是后天的环境影响和自身主观选择的结果。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决定性的选择机会并不多。每当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是选择向善还是向恶,关键要看个人对心灵的把握。
纵观阮大铖的一生,就是一个有才华的士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放弃坚守,一次次步入歧途、自甘堕落的过程。

阮大铖,字集之,号圆海,又号石巢、百子山樵。因生有一部浓密的络腮胡子,还获得一个颇通俗的称呼“阮大胡子”。
阮大胡子生于万历十五年(1587)。这一年,据美籍华裔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所说,正处于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拐点上。至于阮胡子的籍贯,说起来有点“囧”,按照《明史》的说法,阮大铖是安庆府怀宁(今安徽怀宁县)人,后世的史籍基本沿袭,当代学人也竞相引用。
但怀宁老乡们却耿耿于怀,拒不认帐,近代(1915年)怀宁文化界还发起过一场声势浩大的“拒阮运动”,上百名读书人引经据典,多方考证,最后得出结论,阮大铖其实是邻县桐城人,从而一脚把阮大铖踢到了桐城(今安徽桐城市)。
他们的理由是:《明史》的主编张廷玉是桐城人,他为了维护家乡的清誉,大笔一挥,把臭名昭著的阮大铖推给了怀宁。可天网恢恢,百密一疏,《明史》上有句话恰巧泄露了天机:“同邑左光斗为御史,有声,大铖倚为重。”
所谓同邑,也就是同乡的意思,而东林党领袖左光斗是正宗的桐城人,至今“左公第”、“左公墓”等尚存桐城,游人络绎。阮大铖与左光斗“同邑”,不言而喻当然是桐城人。
可如此一来,桐城人也不干了,说“百子山”在你们怀宁县境内,阮大铖曾隐居于此,所以才自号“百子山樵”。再说桐城自古乃诗书礼仪之邦,怎会出阮大铖这样阴险狡诈的小人。
就这样,怀宁不收,桐城不要,生前风光无限、才华横溢的阮大胡子,死后竟成了一个没有籍贯的人。
赤脚踏沧浪2015-04-17 10:37:4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zidingyige
赤脚踏沧浪2015-04-17 13:45:1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044】

第六章 江南第一才子(2)

阮大铖出身诗书世家,其曾祖阮鹗,做过福建巡抚,抗击倭寇有功。大铖从小勤学苦读,经史子集、方言小说、词曲传奇甚至神仙佛道无书不读,满腹经纶才藻,自认为拾取功名如草芥,目空一切。
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值而立之年的阮大铖进京赶考(会试),结识了小他四岁的贵阳人马士英,两位同学相见恨晚,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这一年,阮大铖一举成名,进士及第,授官“行人”(官名),掌捧节奉使之事。此官职在京官中品级虽低,但升转极快,刚刚步入仕途的进士,都以能任此职为荣。
果然,天启元年(1621),阮大铖被提拔为户科给事中,不久,转吏科给事中。就在这一时期,阮大铖加入了东林党。因为他的座师(主考官)高攀龙、同乡左光斗都是大名鼎鼎的东林党人。
东林党并不是一个严密的政治组织,而是一些志趣相投、思想接近的人结成的一个松散的团体,既没有统一的章程,也无需宣誓、交党费,只要有党内朋友、同志愿意介绍,即可成为其中的一员。
九千岁魏忠贤上台后,独揽大权,倒行逆施,为了排斥异己,阉党中有人编写了一本《东林点将录》,把跟阉党作对的东林党人与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一一对应,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又好记又好玩,深得魏公公夸赞。
这份《东林点将录》编派得相当有创意,排第一位的托塔天王,对应的是当时的南京户部尚书李三才,第二男主角及时雨宋江,对应内阁大学士叶向高。其他角色:
玉麒麟卢俊义——对应吏部尚书赵南星,
入云龙公孙胜——左都御史高攀龙,
小李广花荣——山东道御史黄尊素,
大刀关胜——左副都御使杨涟,
豹子头林冲——左佥都御史左光斗,
黑旋风李逵——户科给事中魏大中,
赤发鬼刘唐——左通政刘宗周,
浪子燕青——左谕德钱谦益,
铁笛仙马麟——户部右侍郎郑三俊,
没遮拦穆弘——吏科给事中阮大铖
在水泊梁山上,“没遮拦”穆弘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在东林党内,阮大铖当然也不是什么重要大人物。
阮大铖担任吏科给事中的时间不长,即遭遇父丧,只得回家守孝三年。可当他再次归来的时候,朝内局势陡变。
赤脚踏沧浪2015-04-17 17:28:5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045】

第六章 江南第一才子(3)

▲▲恩 怨
天启四年(1624)春天,吏科都给事中位置空缺。科长空岗了,科员们都瞪大眼睛瞅着。按照在六科的资历,阮大铖应该得到提升,左佥都御史左光斗赶紧派人通知他。
左光斗秉性耿直,在朝在野都有很高的声望,阮大铖颇为敬仰和亲近,把他当成自己的倚靠。而左光斗也比较欣赏阮大铖的才华,处处关照这位小老乡。
可吏部尚书赵南星、副都御史杨涟等人认为六年一度的官吏考核大典临近,这将是东林党与魏忠贤阉党的一次不可避免的决战,但阮大铖为人轻躁浅薄,有话藏不住,不足以言大事,因此准备起用高攀龙的另一名学生魏大中(高攀龙也是阮大铖的老师)。
等到阮大铖从家里赶到京城时,左光斗告诉他,吏科都给事中这一职位有人选了,你只能担任工科都给事中。虽然同样是提拔为科长,但在六科中,吏科居首位,工科排最末,这一下,自视甚高的阮大铖愤怒了,他回家后气得坐立不宁,寝食难安。
于是,阮大铖做出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抉择:背叛东林,投靠阉党。
他通过朋友认识了九千岁魏忠贤的外甥,从而打通了一条暗通魏忠贤的门路。正招兵买马扩张势力的魏公公倒也爽快,二话没说就把这个叛徒收留门下,并略施小计让他如愿以偿,当上了吏科都给事中。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尤其是踏上仕途这条路,更不会一帆风顺。人生处处有考场,遭遇挫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坚守人生的理想和信念,明确做官与做人哪个更重要。
但阮大铖是没有理想和信仰的,他只想做官往上爬,因此毅然突破了做人的底线,背叛了良知,与魔鬼为伍。他的人生信条是:
“宁可终生无子,不可一日无官。”
不知羞耻的是,他竟然把这两句话写成对联,醒目地贴在书房里.
赤脚踏沧浪2015-04-18 09:52:5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阮大铖的书法
赤脚踏沧浪2015-04-18 21:52:5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自顶一个
赤脚踏沧浪2015-04-19 00:27:2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046】

第六章 江南第一才子(4)

但此时的阮大铖还没有成为魔鬼,他在吏科都给事中的位置上尚有顾忌,每天鬼鬼祟祟,心情忐忑,唯恐东林党人识破他的真面目,招致铺天盖地的攻击,因此不到一个月,就假托有病辞官回家了。
于是,东林党骨干魏大中最终掌管吏科,与杨涟、左光斗一起主持了六年一度的官吏考核大典(“察典”)。听到这一消息的阮大铖恨得牙根疼,私下对亲近的人说:“我能够平安归来,看你们这些人最后能闹个什么结果!”
不久,权势达到极盛的死太监魏忠贤终于举起了屠刀,大开杀戒,天启五年(1625),残忍地处死了左光斗、杨涟、魏大中等东林“前六君子”,天启六年又穷凶极恶地杀害了高攀龙、黄尊素等东林“后七君子”。东林党人死的死、贬的贬,在朝中几乎一扫而空。
魏大中的长子魏学洢,我们应该不会太陌生,因为他写过一篇文章《核舟记》,曾入选初中语文课本,我们很多人都学过。
惊闻父亲惨死的噩耗,魏学洢赶到京城护送棺椁回归故里,他日夜号泣,不吃不喝,很快就病倒了。家里人给他端来煮好的米汤求他喝几口,他总是挥挥手让人快快拿走,并声音嘶哑地说:“京城黑魆魆的大牢里,谁半夜曾给父亲送过一口水呀!”
最后魏学洢竟绝食而死。
正闲居故里的阮大铖听到消息,幸灾乐祸、洋洋自夸,他得意地对宾客说:“我坐而运筹,就能杀人于千里之外。”其实阮大铖这样说的目的主要是逞能,制造紧张空气,让周围的人惧怕他。实际上,他并未参与此事,但给人造成的印象却是:“魏阉之恶,大铖实导之。”
很快,在魏公公的照顾下,阮大铖又被召回京城,授任太常寺少卿,从此侍奉魏公公更加恭顺了。但他感觉阉党如此明目张胆地胡作非为,早晚必定要垮台,因此也留了个心眼,每次前往魏府拜见,告辞离开时总是偷偷塞给守门人大把银两,恳求把自己递交的名片收回来,不留一点罪证。
阮大铖很清楚自己干的勾当见不得人,过了几个月,就又弃官跑回了家。


天启七年(1627)八月,年仅二十三岁的木匠皇帝朱由校驾崩,他的弟弟朱由检登上皇位,改元崇祯,第一件事就是诛杀人妖魏忠贤。
阮大铖明白,九千岁魏公公算是彻底玩完了,但他不能确定的是,被阉党摧残得七零八落的东林党人还能不能东山再起,于是连夜赶写了两封奏疏,一封专攻魏忠贤,一封并攻东林和阉党。
他把两封奏疏用锦盒封起来,命人快马加鞭交给在京城任职的好朋友杨维垣,并再三嘱托杨维垣分析时局,见机行事,看哪封奏疏对自己有利,就把哪封奏疏递上去。
阮大铖自以为上了双保险,左右逢源,万无一失。可好朋友杨维垣根本没理会阮大铖的心理,他讨厌东林党人,于是就把跟自己观点一致的第二封奏疏《七年合算疏》呈送了上去。
这封奏疏的观点是:木匠皇帝朱由校在位七年,天启四年以前,扰乱朝政的是结党营私的东林党,天启四年以后,祸国殃民的是权阉魏忠贤。
结果自然是朝野舆论大哗。杨维垣可谓是标准的“损友”。
正兴奋地等待朝廷起用的东林党人恨透了阮大铖,认为他是比铁杆的阉党分子还要阴险的敌人。
这就是东林党人对阮大铖念念不忘,十几年来一直穷追猛打的根本原因。


阅读了《七年合算疏》的崇祯帝正踌躇满志、除旧布新、甩开膀子要干一番事业,根本没有看清阮大铖的真面目,传旨起用阮大铖担任光禄寺卿(从三品)。
但很快有人揭发:阮大铖曾依附阉党,助纣为虐。同时,东林党斗士魏大中的次子魏学濂因父兄都死于阉党之手,以弱冠之年,两次刺血上书,痛诉父兄惨死乃是阮大铖设谋陷害所致。
自作聪明爱逞能的阮大铖终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他又一次被罢黜官职,驱逐出朝堂。
崇祯二年(1629),崇祯帝下令焚毁阉党的经典害人大作《三朝要典》,为左光斗、杨涟、魏大中等东林英雄平反昭雪,并颁布《钦定逆案》名单,对二百多名阉党分子论罪严惩。
阮大铖以“阴行赞导”(暗中出坏主意)的罪名,列入《钦定逆案》罪犯第五等,判刑三年,“纳赎为民,永不叙用”。
阮大铖三起三落,合计在朝堂任职的时间断断续续不超过两年,可在接下来的整个崇祯时代,他却被整整废弃了十几年,闲居在家,郁郁不得志,一直夹着尾巴做人。
用史书上的话说,叫做:“十七年不得吐气矣”。
赤脚踏沧浪2015-04-19 10:09:3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047】

第六章 江南第一才子(5)

▲▲才 华
回到故里的阮大铖心情懊恼到了极点。
他检讨自己的前半生,感觉就像做了一场梦,对于背叛东林、投靠阉党的行为,他有时也深感愧悔。夜深人静,独自仰望着深不可测的天空,他曾喃喃自语:
“想俺阮大铖也是读书破万卷之人,什么忠贤奸佞不能辨别?怎的主意一错,竟做了阉党?真是愧悔交加哪!”
话虽如此说,但他对自己要求进步、削尖脑袋谋求升官的做法,并不认为是什么大不了的过错。
阮大铖是一个精力旺盛的人,哪里耐得住寂寞,既然升官无望,那就把全副精力转移到自己擅长的文学和艺术事业上来吧。

阮大铖是一位诗人。
在罢官闲居的十几年里,他笔耕不辍,共创作了两千余首诗歌。但在这高产创作的背后,却并非粗制滥造,而是具备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马士英为阮大铖的诗文集作序时,称赞他是明代开国以来第一诗人。
也许好朋友之间互相吹捧,不能算数;但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却言之凿凿:“榷论明代诗人,如大铖者鲜矣。”
现代教育家胡先骕先生更是称他是“有明一代唯一之诗人”。
阮大铖把自己写的诗收集起来,取名《咏怀堂诗集》。曾经与他交往唱和的诗友,不少是当世很有声望的名士,如复社巨子张溥、大才子张岱、东林元老钱谦益、书画家杨文骢、马士英……甚至还有忠肝义胆的大英雄史可法
也许在阮大铖光彩照人的卓越才华笼罩下,人们对他的阉党身份也看得淡了。


赤脚踏沧浪2015-04-20 10:12:5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马士英的书画
赤脚踏沧浪2015-04-20 11:48:1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赤脚踏沧浪2015-04-20 11:48:4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048】

第六章 江南第一才子(6)

写诗固然能够附庸风雅,但阮才子最用心的还是戏曲创作。
崇祯八年(1635),农民军逼近南直隶省安庆(今安徽省安庆市)一带,为躲避战乱,家财万贯的阮大铖移居南京,在城南库司坊一带建造了一座奢华气派的豪宅——石巢园。
经过阮大铖的设计,石巢园简直就是一座华美的园林,奇花异石,四季风景,无不俱备。他宴请宾朋的时候,春天在“桃花坞”,夏季在“白石筑”,秋天在“枫叶亭”,冬季在“梅屋”,没有人不佩服他设计的精巧及外观的富丽堂皇。
在这座美不胜收的石巢园里,阮才子“每夕与客狎饮,客倦罢去,阮挑灯作传奇,达旦不寐以为常。”短短几年时间,阮大铖竟写出了《燕子笺》、《春灯谜》、《双金榜》、《牟尼合》、《忠孝环》、《桃花笑》、《井中盟》、《狮子赚》、《赐恩环》、《老门生》、《翠鹏图》等十一部剧作。
阮大铖才思敏捷,不仅写得多,而且出手快,《牟尼合》三十六折(场),他只写了十六天;《春灯谜》三十九折,写了一个月;《双金榜》四十六折,二十天就完工了。
当然,阮大铖这些戏剧都没有脱离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但行文雍容典雅,情节曲折婉转,其故事之曲折,内容之离奇,构思之奇巧,遣词之灵妙,声律之娴熟,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同时代的大才子张岱,是当时的戏曲鉴赏专家,虽然对阮大铖其人颇有微词,但对他的戏曲,却盛赞不已,认为“簇簇能新,不落窠臼”,并且“本本出色,脚脚出色,出出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他一口气连用了五个“出色”,可谓推崇备至,喜爱之极。
清朝人写的《曲栏闲话》上也说:“圆海词笔,灵妙无匹。”《花朝生笔记》评价阮圆海“所作诸曲,直可追步元人……至于《燕子笺》则美不胜收矣。”近代藏书家刘世珩指出:“明末阮圆海所撰《燕子笺》、《春灯谜》二种,曲文隽妙,尚存元人余韵,脍炙艺林,传播最广。”
为了说明阮大铖的戏曲成就,古今的学者不约而同地都拿他跟一个人相比,那个人就是享有“中国的莎士比亚”美誉的大戏剧家、千古名剧《牡丹亭》的创作者汤显祖。
早年刻印的《燕子笺》,前面都有一篇佚名的序言,说阮大铖的创作 “虽不能上抗临川,又何至下同湖上。”这里的“临川”就是指江西临川人汤显祖,“湖上”则指清初戏剧家李渔。近代戏曲大师吴梅也认为,阮大铖“固深得玉茗之神也”。“玉茗”即汤显祖的书斋“玉茗堂”。
但也有个别学者认为,阮大铖的戏剧艺术成就其实已超越汤显祖。明末书画家、东林党人文震亨当然不是阮大铖的朋友,但却盛赞阮大铖“实得词家正宗嫡传”,不像有的作家,谈情说梦,传神弄鬼,虽然词曲文采斐然,放在案头枕边翻阅也觉不错,但因不熟稔声律,一旦搬上舞台就不行了,演员唱起来非常拗口别扭。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点出汤显祖的名字,但“谈情说梦,传神弄鬼”八个字,分明指的就是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即他的四部剧作《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和《紫荆记》。
对于这一点,阮大铖本人也颇为自负,他在《春灯谜自序》中把自己的曲作与汤显祖予以比较:“余词不敢较玉茗,而差胜之二:玉茗不能度曲,予颇能之。虽按拍不甚匀合,然凡棘喉带齿之音,早于填时推敲小当,故易歌演也。”
他认为自己“差胜”汤显祖的地方有两处,其一便是汤显祖只会填词,不会谱曲,而自己则精通音律,“自唱自板”,凡有诘屈聱牙之处,都能推敲妥当顺畅,便于演出歌唱。
在明末,阮大铖是将剧作的文学性与舞台性结合的最好的一个人。


明末,正是昆曲风靡的年代,它以一折又一折的形式铺叙故事,颇像今天一集又一集的电视连续剧,是当时的流行艺术和大众文化,拥有广泛的观众群。
阮大铖不仅能写,而且能导、能演、能唱,集编剧、作曲、导演、演员于一身,是一位昆曲全才。因此他创作的戏剧,讲究声律,注重舞台实践,便于搬演,最受梨园子弟喜爱,被当年的戏班子争相上演,“南中歌茵舞席,卜夜达曙,非是不欢”。脍炙人口的《燕子笺》一剧,民间排演更是岁无虚日,名噪一时。
特别是,阮大铖在家中还亲自蓄养着一个完整的戏班子,吹拉弹唱念,生旦净末丑,样样俱全,具有第一流的演出水准。时人评价说:“金陵歌舞诸部甲天下,而怀宁歌者为冠。”意思是:全国最好的戏班子在南京,而南京,阮大铖家的戏班子排第一。
阮家戏班子有个特点,那就是,不演别的剧目,只演阮大铖的作品。阮大铖精心调教这些“戏子”,“其串架斗笋、插科打诨、意色眼目,主人细细与之讲明。(使他们)知其义味,知其指归,故咬嚼吞吐,寻味不尽”。
凭借着卓越的艺术创作和阮家戏班辉煌的演出成就,阮大铖收获了“江南第一才子”的美誉,在南京可谓出尽了风头。


赤脚踏沧浪2015-04-20 16:28:0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阮大铖戏剧《燕子笺》剧照(或插页)
赤脚踏沧浪2015-04-20 19:46:55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