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楼主:云淡心远 字数:624252字 评论数:1209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NO.370
文宗李昂继位后,王守澄凭借拥立之功又兼任了右神策军中尉,权势更大。

不仅官员们大都对他服服帖帖,就连皇帝也对他非常尊重,“请”、“谢谢”、“唔该晒”、“execuse me”等各种礼貌用语从不离口。

不过,这只是表面上的。

实际上,李昂心中对王守澄极为厌恶,甚至必欲除之而后快!

尽管他是由以王守澄为代表的宦官集团所立,但正因为如此,他才更不甘心受这些家奴的摆布!

从登基的那一天开始,他就定下了剪除宦官的目标——只是那时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处理横海等藩镇叛乱的问题上,暂时没顾得上对宦官下手。

公元830年,在藩镇基本稳定后,李昂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宦官。

考虑到宦官掌握了禁军军权,他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无比审慎地在朝臣中寻找执行此项任务的合适人选。

在对若干候选人的政治面貌、工作能力、性格特征、生活习惯、生辰八字、嘴巴大小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番仔细的考察后,在穷尽了比较法、排除法、SWOT、扔硬币、掷骰子等各种分析和决策手段后,最终他圈定了一个人——时任翰林学士的宋申锡。

在李昂看来,宋申锡为人谨慎,忠实可靠,且在地方和朝廷都任职多年,有着较为丰富的行政经验,应该是能够委以重任的。

于是,他找了个机会,单独召见了宋申锡,并试探性地提到了王守澄等宦官专权的事情。

宋申锡对此心领神会,马上表示应该逐步削弱王守澄的权力,并最终除掉他。

李昂龙颜大悦。

数日后,他就将宋申锡提拔为尚书右丞。

不久,他又加封宋申锡为同平章事,成为宰相。

没人知道,这个宰相其实背负着一个秘密任务——剪除王守澄等宦官!

应该说,李昂没有看错人。

宋申锡做事确实非常谨慎。

经历了整整半年多的思考和准备,他才小心翼翼地探出了第一步。

他将吏部侍郎王璠(fán)擢升为京兆尹,并向后者透露了诛除宦官的意图,要他利用掌控京城治安的职务之便,配合自己行动。

宋申锡为什么会挑中王璠为自己的帮手?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这是步臭不可闻的臭棋!

因为王璠在与宋申锡分手后,马上就将此事向王守澄告了密!

王守澄随即找来郑注商议对策。

郑注建议先下手为强。

他让神策军都虞候豆卢著出面,诬告宋申锡谋反,说他企图拥立漳王李凑(穆宗李恒第六子,文宗李昂的六弟)为天子。

李昂闻讯大惊。

显然,宋申锡的密谋已经泄露!

为了自保,他不得不选择丢卒保车。

即使明知这肯定是诬告,他也只能装作相信!

而且,正如为了掩盖咖啡的苦味你就必须加入更多的糖一样,为了掩盖自己和宋申锡的关系,他不仅要装作相信,还要装作特别特别相信!

因此,他表现出来的样子不是一般的大怒,而是几乎要诱发心梗的那种冲天的大怒:这个宋申锡,真是胆大包天,罪大恶极!……

王守澄趁机提出,要亲自带领两百神策军前往宋申锡府邸,将其全族诛杀。

李昂很为难。

答应吧,他感觉有些于心不忍——尽管明知这时将宋申锡灭口才是最安全的选择;不答应吧,又生怕引起王守澄的怀疑。

关键时刻,还是飞龙使马存亮出面给李昂解了围。

马存亮虽然也是宦官集团的重要成员,但为人颇为正直。

他坚决反对王守澄的提议:不行!未经查实,就诛杀宰相,必引起京城大乱!应宣召宰执大臣们一起商议!
云淡心远2022-08-10 06:22:1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NO.371
马存亮历仕六朝,宪宗年间就担任过左神策军中尉,资历比王守澄还要深得多,且曾在七年前张韶造反的闹剧中立过大功——救过敬宗李湛的命。

他的话,王守澄不能不买账,无奈只好悻悻作罢。

李昂随即命人召来除宋申锡以外的另外三位宰相——李宗闵、牛僧孺、路隋,讨论对此事的处理。

三人其实都知道,对宋申锡的这份指控,就如有百岁老人说“我的长寿秘诀是保持呼吸,不要断气”一样——完全是瞎扯。

因为,宋申锡现在已经是宰相了,就算冒着巨大的风险谋反成功,漳王李凑做了皇帝,他又能得到什么好处?

不过,迫于王守澄的压力,他们都只是面面相觑,没人发言。

之后此案进入司法程序。

由于郑注早已搞定了相关当事人,作好了周密的安排,结果自然是不出意外的——宋申锡谋反罪名成立。

谋反是头等大罪,看起来,宋申锡只有死路一条了。

但李昂毕竟是个善良的人,不忍心看着宋申锡这样一个忠心耿耿为自己办事的大臣走上绝路,便又召集所有在京城的高级官员举行廷议,再次商讨宋申锡一案。

显然,他是希望在会议上会有人替宋申锡求情,以保住其性命。

由于宋申锡平时的人缘相当不错——只有人说他菜,从没人说他坏,左散骑常侍崔玄亮、给事中李固言等十几名谏官先后站了出来,强烈呼吁重审此案。

李昂当然不可能马上同意——毕竟,饭要一口一口吃,只吃了一口饭就喊饱,那也实在太假了。

他说:这事嘛,朕已经和宰相们商议过了。你们不必多言,还是下去吧。

但崔玄亮等人却坚决不肯退下,还是一遍遍声泪俱下地恳求:杀一个匹夫尚且要慎重,何况是宰相!

李昂这才顺坡下驴:那我就和宰相们再探讨一下?

这群情激愤的一幕,郑注都看在了眼里。

他知道,这个案子的基础并不稳固,根本经不起深究,便决定见好就收,劝王守澄不要与大臣们过分为难,奏请皇帝放宋申锡等人一条生路,以免搞得鱼死网破,反而坏了事。

这正中李昂的下怀。

他当即下诏,贬漳王李凑为巢县公,宋申锡为开州(今重庆开州区)司马。

经此一事,李昂对王守澄、郑注等人更加恨之入骨。

然而,两年后他对郑注的看法却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公元833年底,25岁的李昂突然中风,丧失了语言能力——中风似乎是李唐皇室的遗传病,从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到李昂的曾祖顺宗李诵、父亲穆宗李恒,都曾得过同样的毛病。

王守澄推荐郑注为皇帝治疗。

尽管李昂对郑注极为反感,但正如溺水的人不可能再关注银行卡里有多少钱而只会拼命想探出头呼吸一口空气一样,到了这个地步,拼命想抓住救命稻草的李昂也顾不了什么反感不反感了。

应该说,郑注的医术确有过人之处。

经他诊治,李昂的病情很快就大有好转。

而且,不光病情大有好转,李昂与郑注的关系也大有好转——经此一事,李昂对郑注的看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原本他对郑注是极其讨厌,现在却是无比宠爱!

原本他是恨不能将郑注大卸八块,现在却是恨不得成天跟郑注呆在一块!

从此,郑注摇身一变,一下子成了皇帝最信任的亲信。

这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
云淡心远2022-08-10 06:24:1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云淡心远2022-08-12 06:09:3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NO.372
此人是前宰相李逢吉的堂侄李仲言。

李仲言之前曾露过面——只不过,那时的他只是个龙套——敬宗李湛在位期间,他因武昭一案被逐出京城,流放到了象州(今广西象州),几年后,他遇到大赦,回到了东都洛阳闲居。

此时他的堂叔李逢吉也在洛阳担任东都留守这一闲职,同是洛阳失意人,相逢又是曾相识,两人便经常在一起喝酒闲聊。

这次,得知郑注成了皇帝面前的红人,李仲言一下子眼前一亮——他早年跟郑注有过一些交往,关系处得还算不错。

他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一直都渴望能进入权力中央;而李逢吉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却也还是老骥伏枥,志在宰相位子,时刻都期盼着能东山再起,旧梦重温。

两人一拍即合,当即决定由李逢吉出资,让李仲言前往京城打通郑注的关节。

得知老友来访,还带了一笔多到让人无法拒绝的厚礼,郑注很开心,又引着他前去拜谒了王守澄。

之后王守澄又把李仲言推荐给了皇帝李昂。

王守澄知道李昂这个人酷爱读书,尤其喜欢《易经》,因此推荐语说得很有技巧:李仲言精通《易经》。

果然,这一下子引起了李昂的兴趣。

几次接触下来,李昂对李仲言印象极佳——此人不仅仪表堂堂,而且能言善辩,脑子也非常活络,无论说话做事,还是吐烟圈的姿势,都透着一股灵气,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当即决定,要重用李仲言——在他看来,李仲言有能力,在朝中又没有任何根基,将其培植为自己的亲信,是再合适不过了。

一开始,他打算将李仲言安排在翰林院。

但宰相李德裕却坚决反对:李仲言过去的所作所为,我想陛下也都知道,这种人岂能置于如此重要的岗位?

李昂对此不以为然:难道就不能允许他改过吗?

然而李德裕还是坚持己见:不犯第二次错误的,只有像颜回这样的圣人。圣贤犯错,只不过是一时思虑不周,而李仲言则是心术不正,根子上就有问题,他怎么可能改得了?大蒜会变成水仙吗?

论辩才,李昂显然不是李德裕的对手——如果李德裕是滔滔江水,那么李昂充其量只能算是尿检样本。

他只好顾左右而言他:李仲言是李逢吉推荐的,朕已经答应了,不能食言。

一提李逢吉,李德裕心中更来气了——当初要不是李逢吉对他极力排挤,他早就当上宰相了!

因此他毫不客气地反驳道:李逢吉身为前任宰相,推荐这种奸邪小人,他也有错!

无奈,李昂只好退了一步:如果你觉得李仲言进翰林院不合适,那就另外给他一个别的官职?

没想到李德裕还是一点面子都不给:那也不行!

见李德裕油盐不进,李昂不得不把目光转向了在场的另一名宰相王涯,示意他表态——王涯原任吏部尚书兼盐铁转运使,他是在一年前李宗闵出局后,被递补为宰相的。

王涯是个墙头草,平时大多唯李德裕马首是瞻,因此李德裕便偷偷朝他摆了摆手,示意他附和自己,也表示反对。

不料这回王涯见皇帝态度坚决,善于见风使舵的他并没有站在李德裕一边,而是小声答道:臣觉得可以。

李昂很欣慰,随之转头看向李德裕,正好看到了李德裕的小动作,心中顿时大为不快。
几天后,他不顾李德裕的强烈反对,任命李仲言为四门助教(相当于现在的国立大学副教授)。

这一事件,也让李昂此前对李德裕的良好印象大打折扣——这个李德裕,实在是太霸道了,不和自己保持一致也就罢了,居然还不让同僚发表意见,这不是结党营私是什么?

现在,李德裕在他心目中,就是冰箱里的剩菜,虽然暂时还没舍得倒,可却一口都不想吃!
云淡心远2022-08-12 06:18:3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NO.373
而王守澄、郑注对李德裕更是恨之入骨。

在他们看来,李德裕和李仲言过不去,就是和他们过不去!和他们过不去,他们就要和李德裕的位子过不去!

他们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把李德裕赶下台。

不过,郑注并没有直接出手。

他使用的方法,是借刀杀人。

他借的这把刀,是李德裕的死敌李宗闵。

因为他知道,李宗闵和李德裕就好比是冬夏两季,根本不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地方!

很快,在郑注等人的帮助下,时任山南西道(治所今陕西汉中)节度使的李宗闵回到了长安,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第二次拜相。

四天后,一个新的任命书又下来了——李德裕罢相,外放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但顽强的李德裕却依然不肯放弃,他立即入宫,面见皇帝李昂,恳求让自己留在朝中。
李昂心软,便打算收回成命,重新改任李德裕为兵部尚书。

然而李宗闵却对此坚决反对:匹夫尚且知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何况是朝廷的诏书呢?怎么能像内裤一样说换就换?

在他的极力鼓动下,李昂又被说服了,只好再度把李德裕外放,改任镇海(治所今江苏镇江)节度使。

而没有了李德裕的掣肘,李仲言也终于如愿进入翰林院,成为翰林侍讲学士。

考虑到李仲言这个名字早已臭名远扬,当上学士后,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训。

现在,他不再是那个到处钻营、干过无数坏事的李仲言,而是政坛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李训!

得势后的李训,没有忘记他的天使投资人——堂叔李逢吉,可惜李逢吉那时已经得了重病,李训只得让他以司徒的荣誉职位退休,没多久就去世了。

有恩报恩,有仇也要报仇。

李训现在最恨的,就是曾阻挠他升官的李德裕。

尽管李德裕已经被赶出了京城,但李训和郑注依然不想放过他。

他们不仅要结束李德裕的政治生命,还想结束李德裕的生物学生命!

在他们的授意下,尚书左丞王璠、户部侍郎李汉联名上奏,告发李德裕勾结之前被贬的漳王李凑,图谋不轨。

好在宰相路隋为李德裕仗义执言,李德裕这才得以逃过一劫,但也彻底失去了权力,被改任为太子宾客,去东都洛阳赋闲去了。

可在郑注看来,这依然不够。

没过多久,他又找到了李德裕的两个罪名:

一、在担任西川节度使期间,李德裕曾征收百姓所欠的赋税三十万贯,背离了朝廷改善民生的宗旨;

二、数年前皇帝李昂生病时,宰相王涯邀请李德裕一起去探望皇帝,李德裕居然没去,显然是没把皇帝放在眼里。

这两条罪名显然都非常牵强,很有点“为赋新诗强说愁”、“没有问题也要制造问题”的味道。

但再难看的凤凰也是凤凰,再牵强的罪名也是罪名。

很快,李德裕又再次被降级,贬为袁州(今江西宜春)长史。

看到李德裕被整得这么惨,李宗闵笑了。

他的笑是那么灿烂,却又是那么短暂——比樱花的花期还短!

因为就在李德裕被贬为袁州长史后不久,李宗闵也失势了!

事实上,他在郑注等人眼中的地位,就跟电工手里的电锤差不多——纯粹就是个工具——用来打击李德裕的工具!

现在,李德裕已经垮台了,他李宗闵也就失去了利用的价值。

不过,做事一向注重技巧的郑注依然没有直接对李宗闵下手,而是把矛头先对准了牛党的干将京兆尹杨虞卿。

他故意捏造事实,将杨虞卿抓捕下狱。

手下大将出事,李宗闵当然要捞,便在皇帝面前极力为杨虞卿说话。

没想到这正好进了郑注的圈套。

这段时间,李训、郑注两人多次在皇帝面前谈及党争的弊端,李昂对朋党深恶痛绝,据说还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毫无疑问,他口中的朋党,就是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和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的牛党!

显然,这次李宗闵为杨虞卿辩解,就相当于“酒驾了被追尾还不肯私了嫌对方出价太低偏要报案”——完全是自投罗网!
云淡心远2022-08-15 12:55:2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奇正2019 2022-08-15 16:20:53
这朝堂弄的真是乌烟瘴气
-----------------------------
是的,文宗李昂在位期间,党争和宦官两个问题都很严重
云淡心远2022-08-15 17:14:0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云淡心远2022-08-17 06:27:2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NO.374
果然,没等李宗闵说完,李昂就忍无可忍,厉声呵斥他出去。

如此一来,李宗闵的宰相位子当然是保不住了。

很快,他就被罢相,并一贬再贬,一撸到底——先贬为明州(今浙江宁波)刺史,再贬为处州(今浙江丽水)司马,三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司户。

接下来,被视为李宗闵一党的吏部侍郎李汉、刑部侍郎萧浣等一大批官员也纷纷被逐出了朝廷。

至此,朝中牛李两党的势力基本都被清除。

而在李宗闵被贬之前,曾经为李德裕说过话的宰相路隋也因得罪李训、郑注一伙儿被免职外放,朝中只剩下了王涯一个宰相。

这当然是不够的。

很快,京兆尹贾餗(sǜ)、御史中丞舒元舆先后被任命为了宰相。

他们两人之所以被提拔,不是因为优秀,恰恰是因为不优秀;不是因为出身高,恰恰是因为出身不高;不是因为有资历,恰恰是因为缺乏资历;不是因为有背景,恰恰是因为没有背景……

按照史书的说法,就是因为他们属于“孤寒新进”——出身寒微,孤身一人,没有党羽,资历很浅,容易被控制。

真正把持朝政的,是李训和郑注。

自公元834年八月出任四门助教开始,李训一路扶摇直上,升官速度多次打破唐朝记录甚至有史以来的所有记录——他先提国子博士,再升翰林侍讲学士,旋又擢兵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

公元835年九月,他又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同平章事。

从一把年纪一事无成一身毛病一无是处一天到晚无所事事的小老百姓,到一人之下一手遮天一双眼睛从不正眼看人一声咳嗽整个官场都要抖三抖一天到晚不是日理万机就是夜理万姬的大宰相,李训只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

与此同时,郑注也平步青云,从御史、检校库部郎中,一直做到了工部尚书。

不过,由于李训、郑注升官太快,之前又都名声不佳,很多官员对此都很有意见。

侍御史李甘极其看不惯郑注这个暴发户,听说他有可能拜相,便当众扬言:当宰相得有品德和声望才行,郑注是个什么东西?居然敢奢望这样的高位!即使真有任命的诏书下来,我也要把它撕毁!

几天后,他就为自己的妄议付出了代价——被贬为封州(今广东封开)司马。

因此而倒霉的,还有翰林学士兼户部侍郎李珏。

在一次谈话中,皇帝李昂无意中提起了郑注:你知道郑注这个人吗?和他有过来往吗?
没想到李珏对此竟然一脸鄙夷——是贵族对下人、良家对妓女的那种鄙夷:臣深知郑注的为人,此人人品很差,又奸又滑,臣身为皇帝近侍,怎么可能和这样的小人交往!

李昂听了很是不悦,脸拉得跟越南地图一样长。

数日后,他就将李珏贬为了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

总之,无论是谁,无论官做得有多大,无论资历有多老,这段时间只要和李训、郑注两个人过不去,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由此可见,李昂对他们有多么宠幸!

当然,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李昂之所以如此看重李训和郑注,是因为他们身上背负着极为重要的任务——铲除宦官集团!

也许有人会问:郑注、李训和宦官集团首领王守澄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李昂用他们来对付宦官,是不是选错了人?

当然不是。

事实上,这正是李昂选择他们的原因!

在李昂看来,正因为李训、郑注过去是王守澄的人,包括王守澄在内的宦官们对他们才不会怀疑,才可能落入李昂布下的陷阱中!

无间道!

这就是李昂的心计!
云淡心远2022-08-17 06:28:5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云淡心远2022-08-19 06:15:5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NO.375
实际上,早在一年多前郑注给他治病的时候,李昂就看出郑注不是一般人,便刻意拉拢,而郑注是个野心勃勃的人,面对皇帝投来的橄榄枝,自然也不会拒绝。

后来,李昂又用同样的手段笼络了李训。

相比郑注,李训不仅长得更帅,而且出身也更好——他出自隋唐顶级豪门五姓七家之一的陇西李氏,堂祖父李揆、堂叔李逢吉都曾担任过宰相,他本人也中过进士,称得上是根正苗红,故而李训才后来居上,当上了宰相。

刚上位的李训、郑注锐气十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为皇帝制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

在他们看来,铲除宦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们还要从吐蕃手里收复河湟(即今甘肃中西部以及青海东部),并肃清河北三镇……

两人的口才都非常好——李训能把道士忽悠得信佛,郑注能把老虎忽悠得吃素;李训一发言如黄果树瀑布下泄势不可挡,郑注一开口如黄山云海翻腾气象万千……

李昂听得热血沸腾——复兴大唐,重回盛世,看起来已经指日可待!

李训、郑注不光能耍嘴皮子,实干起来也有两把刷子。

他们策划的第一个动作,是将与王守澄不和的另外三个元老级宦官——左神策军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全部贬出朝廷,分别到淮南(治所今江苏扬州)、西川(治所今四川成都)、河东(治所今山西太原)出任监军。

两个月后,李昂又再次颁下诏书,严厉指责韦元素、杨承和、王践言曾与宋申锡、李宗闵、李德裕内外勾结——李宗闵首次拜相,靠的就是杨承和,而王践言曾和李德裕在西川搭档过,而且也为李德裕说过话,所以对杨承和、王践言的指控还算事出有因,但说韦元素和宋申锡有关系就完全是无稽之谈了——宋申锡要除的就是宦官,韦元素跟他勾结,难道是活得不耐烦了?

但这个时候三人早已离开了权力中央,就算理由再充足也不可能有机会辩解了。

现在的他们已经是砧板上的鱼——只能是任人宰割了!

随后三人分别被流放到象州(今广西象州)、驩州(今越南荣市)、恩州(今广东恩平)等南方偏远之地。

他们刚走到半路,京城来的使者就追上了他们,宣诏将三人赐死。

由于这三位老是与王守澄争权,王守澄对此自然是十分欢迎的。

一时间,他笑得合不拢嘴。

可接下来的一个消息,却让他一下子惊得合不上嘴——朝廷居然将时任右领军将军的宦官仇士良提拔为了左神策军中尉,接替刚刚伏法的韦元素!

仇士良在当年拥立李昂的行动中也曾立过功,但后来却屡屡受到王守澄的压制,一直郁郁不得志,由此和王守澄产生了矛盾。

这次李昂重用仇士良,目的显然是拉一派打一派,用仇士良来制约王守澄!

这一点,久经江湖的王守澄当然不可能意识不到。

不过,考虑到李训、郑注都出于自己门下,一直以来都对他极为尊敬,且两人再三保证用仇士良只是权宜之计,他还是逐渐放下了心。

然而四个月后,他又听到了一个不愿听到的消息——当初谋害宪宗李纯的凶手陈弘志被杀了!

陈弘志时任山南东道(治所今湖北襄阳)监军,公元535年九月,李昂突然用一纸诏书将其召回长安,在陈弘志走到青泥驿(位于今陕西蓝田)时,被朝廷派出的人乱棒打死。

陈弘志的死,让王守澄感受到了极大的不安。

因为当初宪宗被害时,他也是陈弘志的同党!

他一下子警觉起来了。

接下来的几天,他一直在冥思苦想:皇帝接下来会不会对我下手?我该做什么样的准备?……

然而已经太晚了。

鼻涕进嘴你才想到甩,股票涨了你才想到买,汽车撞墙你才想到拐,这怎么可能来得及!

就在陈弘志被杀仅仅五天后,王守澄也接到了新的任命——他被解除了右神策军中尉一职,改任左右神策观军容使!
云淡心远2022-08-19 06:29:5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云淡心远2022-08-22 08:01:4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NO.376
观军容使这一职位自从代宗年间的鱼朝恩后,已经六十多年没有设立了,这些年神策军真正的统领权都牢牢地掌控在左、右神策军中尉手里。

显然,观军容使只是一个虚职,虽然看起来级别似乎很高,但其实就和如今汽车上的大屏幕车载导航一样——看着似乎挺上档次,实际上却屁用都没有!

王守澄不傻,对此自然心知肚明。

可到了这个地步,他又能怎么办呢?

造反?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现在不仅左神策军中尉仇士良与他不是一条心,其他普通宦官对他的表现也非常寒心!
是的,宦官韦元素等人倒霉的时候,王守澄作为宦官集团的首领,并没有站出来为自己的同僚说一句话;宦官陈弘志被杀的时候,王守澄也没有站出来为他说话;现在,轮到王守澄本人倒霉了,谁还愿意站出来为他说话?

所以,尽管此刻的王守澄就如同被使劲摇晃过的大瓶可乐——一肚子都是气,可还是只能无奈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他只能期望,李训、郑注不会忘记自己对他们的提携,不会对不起他们的良心,会手下留情,保全他的性命。

然而,他错了。

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李训、郑注的良心发现上,就好比把夺取世界杯的希望寄托在中国足球队身上——纯属痴心妄想!

在失去神策军指挥权仅十多天后,一直惴惴不安的王守澄在家中迎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宦官李好古。

李好古给王守澄带来了一份珍贵的礼物。

之所以说它珍贵,不仅是因为这是天子钦赐的,还因为这份礼物是限量版——一个人一辈子最多只能享用一次。

一杯毒酒!

王守澄死后,皇帝李昂并未公布其罪名,而是对外宣称王守澄是因病猝死,还追赠其为扬州大都督。

之所以这么做,是由于在李昂看来,王守澄还有其利用价值。

按照安排,王守澄的遗体要葬于浐水(灞河的支流,位于长安东边)边的墓园,李训、郑注两人打算,在安葬王守澄的现场,动用军队将所有参与送葬的宦官包围,一网打尽,把王守澄一个人的葬礼变成全体宦官的集体葬礼!

显然,这个计划要想成功,关键是要掌握军队。

李训、郑注经过商议,决定由郑注出任凤翔(治所今陕西凤翔)节度使——凤翔离长安不远,又驻有重兵,郑注到那里后,就可以调用凤翔的军队,与李训里应外合,彻底解决宦官问题。

公元835年十月十三日,郑注正式前往凤翔赴任。

一到凤翔,他就开始了细致的准备。

他在军中挑选了数百名执行任务的亲兵,还精心给他们配备了特别的武器——不是刀枪,而是斧子——斧子可以揣在怀中,便于隐藏。

之后他一边训练亲兵,一边又费尽心思,对即将到来的行动进行了无数次的推演和排练。

在他看来,在远离皇宫的浐水动手,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应该是很高的——那些宦官离开了神策军的保护,就相当于鱼离开了水,只能束手待毙!

可惜的是,他千算万算,最后却还是失算了。

问题不是出在这个方案上,而是出在李训身上。

因为李训想要独占诛灭宦官的功劳!

尽管这段时间和郑注的配合似乎颇为默契,但其实李训心中对郑注却颇为忌恨——一山不容二虎,一个朝廷也容不下两个权臣!

表面上卿卿我我,实际上却是有你没我!

嘴里边说的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实际上心里想的却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雳”!

由于不想看到郑注在此次行动中立功,李训决定弃用之前定好的方案。
云淡心远2022-08-22 08:03:2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云淡心远2022-08-24 06:29:2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NO.377
为此,李训特意秘密召来了自己的几个亲信——宰相舒元舆、户部尚书王璠、大理卿郭行余、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京兆少尹罗立言、御史中丞李孝本,直言不讳地对他们说:如果按照此前的方案,事成之后,首功将归于郑注,这样一来,我们的所作所为,岂不是成了聋子放炮仗——好处都是别人的!不如撇开他,我们自己干!

一番头脑风暴后,新的方案出炉了。

按照这个方案,户部尚书王璠、大理卿郭行余将外调,分别出任邠宁节度使和河东节度使,两人以赴镇需要保护为名,从邠宁和河东调来数百精兵,作为这次行动的主力,加上韩约手下的金吾卫以及罗立言、李孝本所能调动的京兆府、御史台的吏卒,就在长安行动,一举诛杀以仇士良为首的全部宦官!

行动的日期,则定在了十一月二十一日,比之前和郑注商定的日期整整提前了六天!

那么,皇帝李昂会同意李训这个新方案吗?

从后来发生的事看,他显然是同意的。

这也符合他的个性。

应该说,李昂这个人有着不少的长处,比如志向远大,谦虚礼貌,爱好学习,博览群书,睡觉不打呼噜,吃饭不吧唧嘴,放屁不脸红……,但他也有一个致命的短处——缺乏主见,耳根子软,常常听风就是风,听雨就是雨,听别人说喝红酒能软化血管就拼命喝红酒,听别人说喝秋天的第一杯童子尿能养生就拼命喝尿……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装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木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

同理,李昂成就的多少,也并不取决于他的优点,而取决于他的短处!

事实上,正是由于他不够坚定,临时改变了主意,才导致了那起对后来的历史影响极为深远的灾难性的大事件——甘露之变!

具体的过程是这样的:

这天一早,皇帝李昂照常在大明宫紫宸殿举行早朝。

紫宸殿位于大明宫的中轴线上,是大明宫三大殿(从南到北依次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之一。

三大殿中,含元殿规模最为宏大,一般只有大的礼仪活动才会在这里举行,比如每年元日(正月初一)的朝贺等,日常的朝会通常在宣政殿或紫宸殿举行,而唐朝后期则多在紫宸殿,李昂当然也不例外。

按照惯例,朝会开始前,负责宫城警戒的金吾将军应该奏报内外平安。

但这次,时任左金吾卫大将军的韩约却没有这么干。

他的奏报是这样的:左金吾衙署后院的石榴树上,昨夜降下甘露,臣向陛下表示祝贺!

甘露在古代是一种难得的祥瑞,象征着太平盛世的到来。

不过,甘露到底是什么东西,史籍上似乎并未明确记载,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甘露的介绍是这样的: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故有甘、膏、酒、浆之名……

看懂了吗?

我反正没看懂。

什么“神灵之精”、“仁瑞之泽”之类的,每个字我都认识,可连起来我真不知道这是什么。

不过,在这个世界上,越是一般人看不懂的东西往往越是让人感到高级。

相对论是这样。

《时间简史》是这样。

甘露也是这样。

也许正是因为甘露这种东西说不清,道不明,充满了神秘感,古人才会对这种祥瑞顶礼膜拜,深信不疑。

因此,在听到韩约的话后,李训、舒元舆、王涯、贾餗四位位宰相立即率文武百官向皇帝道贺。

李昂当然也很激动,或者说表现得很激动:甘露世所罕见,竟在此时出现,此乃国之大幸,必须隆重纪念!

李训、舒元舆趁机劝皇帝亲自前去观看。

李昂点了点头,随即宣布暂停当日的朝会,百官随驾一起前往。
云淡心远2022-08-24 06:37:4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云淡心远2022-08-24 07:53:2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温柔凯撒 2022-08-24 05:28:22
越来越精彩了,没想到“甘露事变”前的故事也是精彩万分。
-----------------------------
是的,希望接下来我写的甘露之变不会让大家失望
云淡心远2022-08-24 07:54:3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newyesABC 2022-08-24 15:42:03
甘露之变真是大唐王室的悲哀,此后的皇帝,真正成了家奴的傀儡,直到朱温。
-----------------------------
甘露之变是晚唐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后来的历史影响深远。
其实宦官的势力,自从德宗李适在位时掌握神策军军权开始就膨胀了,后来的皇帝中有不少都是宦官拥立的。
云淡心远2022-08-24 17:21:3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云淡心远2022-08-26 06:20:1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NO.378
由于左金吾衙署位于含元殿左侧,官员们接下来便都转移到了含元殿,随后依次站定。
不多时,天子李昂也乘坐轿子抵达了含元殿,并命宰相和中书、门下两省主要官员先去左金吾衙署查看甘露。

过了一会,李训回来复命:臣等已经看过了,感觉不大像是真正的甘露,还是不要贸然对外宣布,否则朝廷就被动了。

李昂显得有些失望:啊?不会吧?

似乎是对此有些难以置信,李昂又命随侍在他身边的左、右神策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带着宦官们再去查看一遍。

仇士良等人离开后,李训立即命人召河东节度使王璠和邠宁节度使郭行余上殿。

按照原定计划,王璠和郭行余应该各自带着数百名部下等候在丹凤门(大明宫正南门)外,一旦听到李训传唤,就马上率军进宫,与韩约统领的金吾卫紧密配合,尽诛宦官。
然而不知怎么回事,只有王璠带着他的河东兵来了,郭行余却是只身前来——一人吃饱,全军不饿!

更糟糕的是,王璠虽然带了兵,可他的表现也极其令人失望——由于过度紧张,他一进入宫门就浑身发抖,隔着几百米都能听到他牙齿打架的声音!

为什么说是几百米呢?

因为王璠和他的河东兵离含元殿的距离足有几百米!

他们只是远远地看着含元殿,根本就不敢靠近!

李训心里那个气啊——此时需要的是背水一战,而王璠却只是背墙一站!

真是废物!

不过他知道在这个时候埋怨是没用的,只能埋了怨,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韩约身上。

同一时间,韩约正陪着以仇士良为首的宦官们在衙署后院寻找甘露。

甘露在哪里?

仇士良没发现。

他只发现韩约的脸色十分不自然,头上的汗如山洪爆发一样不停地往外冒!

可现在是农历十一月,正是冬天,韩约怎么会出这么多汗呢?

细心的仇士良一下子感觉到了异样。

他一边装作若无其事地问韩约“将军你这是怎么了?”,一边迅速用余光仔细扫视周围的环境。

此时恰好一阵风吹来,将衙署后面的帐幕吹起了一只角,里面隐隐露出了金属盔甲和各种兵器反射出的光芒。

不好!

里面有埋伏!

仇士良大惊,马上带着手下的宦官掉转头拼命往外跑。

守门的卫兵见状想要关门,却被仇士良一声呵斥吓得一哆嗦,竟然没能把门闩插进去。
仇士良等人趁机冲了出来。

他一边以最快的速度飞奔,一边以最快的速度转动脑子。

接下来该怎么办?往哪里跑才安全?……

很快,他就得出了答案:离皇帝越近越安全!这个时候要想保命,唯一的办法就是挟持皇帝!

因此他第一时间就带着手下跑到了皇帝身边:陛下,大事不好……

仇士良脑子快,李训的脑子也不慢。

看到仇士良冲出来,他知道韩约那边也失手了,便立即向外面的金吾卫士兵高喊:快上殿保护皇上,每人赏钱一百贯!

仇士良当然不可能让皇帝落入李训的手中,也马上对着李昂说:事态紧急,请陛下立即回宫!

没等李昂反应过来,他已经将李昂扶上轿子,和手下众多宦官们一起拥着皇帝向北面的后宫方向飞奔。

李训见状急忙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过去,拉住了皇帝乘坐的轿子:臣还有要事要奏,陛下切不可回宫!

宦官们不理他,仍然抬着李昂拼命往北奔跑。

而李训也不肯放弃,依然紧抓着轿杆不放。

此时李训的同党——京兆少尹罗立言和御史中丞李孝本带着手下数百人也赶到了现场。
他们冲进含元殿,对那些没来得及逃离的宦官大肆砍杀,瞬间就有十余人倒在了血泊之中。

听到后面的惨叫声,仇士良以及那些抬轿的宦官们跑得更快了。

眼看着就要进入宣政门(位于含元殿和宣政殿之间的一道宫门),李训更急了,一边死死拽住轿杆,一边不停地大声呼叫:陛下别走!陛下别走!……

李昂会是什么反应呢?
云淡心远2022-08-26 06:24:5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奇正2019 2022-08-26 16:05:38
和三国时候的十常侍之乱有一比,大臣们都要尽诛宦官,结果谋事不密惹了一身骚
-----------------------------
是的,甘露之变对后来的历史影响也很大
云淡心远2022-08-26 17:12:34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