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玄异与心性认知----浅见杂谈

楼主:dunyu 字数:75558字 评论数:61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以炁为贵

普通人以财富权位为贵,而修行人以炁为贵。过去道家修炼常说,“炼就丹田一口炁,万两黄金不与人”,以言炁之珍贵。当然从我们功法的锻炼看,炁不止存于丹田,而是可以存于身内经脉各处和身外炁场。炁之多寡、品阶、组成和排布运化,对于人的生命健康,功修状态,功能应用,乃至命途命运等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自古以来,修行人对于身上所修的“炁”,十分珍视,像对自己眼睛一样的爱护。其实专业的修行人,如果愿意动用一些自己的“炁”,给自己换取一些世俗的财富,也很容易,只不过他们觉着这样做很不值得,还损坏了自己的“向道根基”。就像道德经中的反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消耗生命的真元,来获取外物和名利并不划算,于是他们宁愿“衣褐怀玉”。

dunyu2022-04-30 22:53:10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对外交流

从我的角度,当我在对外稍微介绍一下师门心法的时候,其实我心里是确切的认为,师门这套东西是十分高妙的,他的占位也要远超过市面上流传的一般传统修持法门的,以道家而论,是占位于“炼虚合道”之后的程途上,以佛家而论,是站位于明心见性了生死之后。一个简单的证明呢,就是市面上一切法门,都不外乎从“有”讲到“无”,讲到“无形无相”,然后就讲不出什么来了,而师门是从“无”开始讲,在体证了那个“无形无相”之后,发现后面还有很长远的继续修持的程途,从而可以讲出来极为丰富的,无涯无尽的存在。

然而在对外交流的时候,经常发现的一个情况,人们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总是倾向于,用自己所已知的种种功态、层次、境界、理论来对比这个本身已经远超出那些境界的东西,然后得到一个令自己感到满意和舒服的结论,你这个也不过如此而已。就此,我也不想争论什么,而且我觉着也可以理解,因为他那个宗派或老师并没有说过这些,而人对超出自我认知边界的东西往往首先是怀疑的。作为个人来说,写一些相关的文字,其实也只是想让有机缘的那个或者那几个人看到而已。
dunyu2022-05-01 21:08:51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先天素质较好的人

很多人自修很长时间的静坐、站桩等等,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但也有极少数人,打从知道有修炼这回事,也没怎么炼,自然就能很快进入一种比较好的修持状态,各种超常的感受也很多。这就属于那种先天素质较好的人。打个比方的话,先天素质相当于你上辈子修到的成果,带到这辈子来了,所以你会比较容易的恢复或者找回上辈子修的状态,但是到了这辈子,也还有一个继续修行进步的问题。因为毕竟还没有实现“尽性了命”、“出脱轮回”等等高级修行目标,否则你也不会再来人世了。所以,似乎还是不能躺在上辈子的成果上睡大觉,更不必因此而骄傲自满,还应继续努力前行。因为这辈子解决不好,下辈子不还得再接着修么,而下辈子是不是还有合适的生活环境以及修行机缘等等,就是未知数了。况且修行之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随着年龄增大,若不好好护持,也会逐渐的失去先天的好状态,而落于世俗衰败凋敝之途。

dunyu2022-05-05 21:30:50 发布在 莲蓬鬼话

人是否有灵魂?死后灵魂将向何处去?

这个问题,只能通过修行来自证。即使别人告诉你答案,你也会将信将疑,只有你功修达到那个层次,自己证悟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你;(注意,修行界有借假修真的说法,这个掐一把就疼的、肉身思维的你,并非真的你) 自己体证到了,你死后的生命信息可能的去处,甚至你已经在定中去过那个地方不止一次(注意,修行之人,功德往往较高,其去处也会和普通人有所不同);才算是真正能够解答了这个问题。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呢?当然是通过修行来弄清楚,“我是谁?”“我将向何处去?”没有比这个事情更重要的了。但可惜的是,大家一落人身,就忘却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不由自主的从俗从众,去追求那些世俗都在追求的东西。即使偶尔智慧发明,略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也往往转头就忘,将全部身心踊跃的投入到火热的世俗追求中去了。等到老之将至,突然发现这个人生根本命题还没解决,对生命的前路茫然未知,难免忧惧不安;一生所积累之名、利,也并无法带到另外的世界,包括子女亲情,虽难舍却必将随着生命的结束而舍下;也就无可奈何,悔之晚矣了。所以为啥传说中死去的人要过一个桥,叫“奈何桥”呢,就是你要是不真正修行,不把生死大事弄明白,那没有办法,到那个时候,只能是无可奈何,如同风中漂浮的一片树叶,被动的接受规律的安排。
dunyu2022-05-07 21:42:34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受恩勿忘

修行之路漫漫,首先需要注意的,则是一个心性水平的问题。就是从一开始进入修行的那一天,你就应该有一个信念,通过自己的修行,可以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修行中常讲“受恩勿忘“,“恩”者,心之因也。“因”在甲骨文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摊开手脚躺在一个草席上,比喻让人可以依靠,有一个美好的现状。下面一个“心”字,则为和“心”相关联。故而当你接受了别人发自内心的恩惠和给予,从而自身享受到某种美好的时候,不应该轻易的忘却,如古人所言“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当然在修行里面的意义,并非只是狭隘的报还给他本人,而是应该对整个人类有所奉献和回报,也就可以了。
当一个人走到一个较高的修行状态的时候,那么在他修行的过程中,一定受到过很多人的给予和恩惠,当然这里面主要是修行老师的辛勤传授和谆谆教导,但也包括很多普通人的支持和帮助。就像一个师兄,积多年之修行位臻小圆满,梦中梦到提笔给自己写了两个字 “报” 和 “行” ,就是他自己提醒自己的是,需要对天下人有所报偿才可以,才不负于自己修行的本心,也不负于自己在修行之路上所得到的老师和其他人的给予。而“受恩勿忘“对应的另一句话呢,修行中还讲究“施惠莫念”,就是说如果你为别人做了一些好事的话,你应该立即把它忘掉,永远也不要挂在心里。这两句话翻过来说,假如你在修行之中所获得的别人的给予,你轻易地忘却了它,只顾着自己的各种所求,不断地向外在、向社会索取,或者你曾经给予过别人的一些好处,你总是念念不忘,总是期望别人的赞美和回报,这都或多或少的落于“常人相”,对应了自我心性上有所谓不足之处。
dunyu2022-05-18 11:26:35 发布在 莲蓬鬼话

梦传神授


师门之心法传授,不止可以面授带功,亦可以虚境心法引带,此即古之所谓“梦传神授”之法,学员各地处千里之外,然皆可有炁脉、功景、梦境等诸多真实感知。此亦为繁忙的现代人不得已应时而出的修行教化。
dunyu2022-05-21 10:25:40 发布在 莲蓬鬼话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道”这个东西,或者说“无为法”这个东西,当修之于身的时候,才会获得真实的“德”。无论佛道两家都重视“积德”,物质财富终究带不走,而“德”则是记录在每个人的累世生命信息之上的。但怎样才能积累“德”?并不是日常做点好事、做点善事那么简单。就像达摩见梁武帝的故事,以皇帝之能力,做了那么多斋僧济寺的善事,仍然没有“功德”。可见,真正的“德”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实现积累的。所以修行中常说,需要“真修”、“修真”,而不能“假修”,“修假”,孰为其真假? 只有将“道”修于己身,才能积累真的“德”。
dunyu2022-05-21 10:40:53 发布在 莲蓬鬼话

仁者见仁

师授道家无为心法,众徒各有所参。然于功中之所见,则有多少之异。见之多者,于人身场脉、虚境法相、甚或域内大事,均有所鉴察;见之少者,则苦于己之不敏。是知,功修中有所谓“仁者见仁”。虽“无为”之法,含宇内大全信息,然己之所能见,却受限于自我之功德水平。德之不足,仁之不及,囿于私念,则有一叶障目,不见须弥。故功中所见,非神通功能之为,实功德心性之修。即非“能者见能”,而为“仁者见仁”。唯须心胸博大,奉献天下者,方可去其障目之私,而能见其所应见。
dunyu2022-05-23 10:00:28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好即是了,了即是好

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是劝世人修行之词,书中评论说 “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普通人并没有很迫切的修行的念求。一般是把修行当成一种生活的点缀,一种心灵的鸡汤。听闻修行固然有种种好,但是总觉着隔靴搔痒。不如追求世俗中的“好”,来的直接和实在。而世俗生活中的“好”,包括财富增加,事业向上,家庭幸福,子孙满堂等等,固然可以称之为一种好。然而这种好,用红楼梦的话来说,是“好即是了”。也就是说呢,当你耗尽绝大部分的生命,得到了你认为的那些世俗之好的时候,也就不得不退休,接近了生命的终了。所以说,待到好时,便是了时。所谓“好即是了”,此中“了”有结束之义。(好便是了)

然而,修行之人若能明了这里面的关窍,先有所谓“了”,这第二个“了”,有明了,了却之义,佛家之谓“见性”,“解脱”,则自然有了那个“好”,这第二个“好”,是为“修行之好”,“本真之好”,与“世俗之好”迥异。(了便是好)

对于修行之人来说,若不能最终“明了”、“了却”,就不会获得“真的好”;要想获得“真的好”,必然需要这样去“了”。(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附录 好了歌及注

好了歌 -----《红楼梦》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注 -----《红楼梦》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dunyu2022-05-24 11:10:32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天书无字与人猜,勘破常俗始进来
dunyu2022-05-25 20:54:11 发布在 莲蓬鬼话

“无”以示人

“无为法”本身是一个无形无相的东西,而想要将这个无形无相的东西,拿出来给人看,示现于人,教化于人,其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所谓大法难以示人,大道不可以示人。从这一点来说,反而不如一些功能术类的东西,如移物易位、遥感预测之类,更容易展示给人,更博人眼球也具有吸引力。然而要是往那个方向去发展,则又错了,不但大大偏离了道之本义,而且所宣传号召上来的从学者,也是被那些眩人耳目的功能表象所诱惑而来,所谓示人以术,人以术求,诱人以利,人以利欣,很难以一颗朴实纯真的心,再去问道求索。是以师门无为法之授,一直以来并不以功能神通为诱惑,也无大哄大躁的宣传效应,只是默默的留下踪迹,或口耳相传,以期待有机缘的人同参共演。而“无为法”之演运,也以自己独特的风貌,展示给从学者,有如春雨润物无声,有如清泉沁人心脾,给人以身心深处的净化和启迪,让人的生命焕然一新。从学者虽有炁脉、功景、梦境等不同感受,然皆道法加身之自然反应,“无”以示人之浅层含义也。
dunyu2022-06-01 21:47:39 发布在 莲蓬鬼话

直入先天

所谓直入先天,是说在心法的引带下,你的时空基底维度增加了,你这个练功的人本身已经不止是在后天实物质世界,而可以进入到先天虚物质世界,直接和丰富的先天物质打交道。但人的固有观念往往会束缚了你,就是你还是总以这个实物质世界的一切为“真”。所以这里面有一个物理学上非常重要的方法叫“坐标变换”,就是你要尝试改变你的坐标系,变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就像中学物理问题,从地面上静止的人转换到运动的火车上的视角去观察事物。而这样变换角度你会发现每天跟着你走的这个人,被你的那个东西携带着走的那个人,这个有血有肉的人它并不是真的你,就是从你练功的人看来他不是你,而以你练功的人为你自身,因此翻过来把这个人所具备的一切常俗之去掉,去掉之后你重新接两界时空会给出一套全新的概念来。这时你会发现你的身心有了彻底的改变,是一种“先天”人思维方式,与常俗之见迥乎不同。

dunyu2022-06-04 13:23:07 发布在 莲蓬鬼话

丹道之外

一般市面所说的丹道之修,常常说到通周天、结丹等修炼步骤,其修炼重点,更关注于这个肉身之上,所开发的超常功能,也往往是基于肉身的功能表相,如透视遥测,意念致动等等。然而,更高级的修持方法,更关注于“非肉身”的修炼层面,古云非丹之途(或云虚幻丹法等),其所研究范畴,已经远远超出肉身这张皮所包裹的范围,而进入到身外炁场与外宇宙空间的交参状态,进入到法身法相的多维度时空存在状态的研究中去。处在这一层次的功修者,虽然可能并不具备基于肉身的粗浅表相功能,但修持者所能照察的范围以及功修产生的物理作用,往往对应了极为广阔的地理区域乃至延伸到不同维度的时空存在之中。
dunyu2022-06-07 15:25:45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天人相应

如果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你会发现,中国古人并没有把人看成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单纯的基于人的自由意志去推演一些概念,而是特别习惯于将人放在天地之间的大环境来思考问题,讲天时地利人和,讲人要顺从天道等等。在《黄帝内经》一开篇的“四时调神大论”中,就阐述了人活于天地之间,与自然界四时之气相通,必须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调养好自己的心神。在后面的五运六气学说中,更是推演了每年的气候规律以及与人体疾病的关系等等。从道家修行来说,是以“天人合一”为目标的。在修炼的整个过程中,第一开始,修持者往往是从自身的经脉炁感、眼前见景等等获得体证;随着修持的深入,就会逐渐的过度到对于外在环境的感知,比如对于所处地理位置的气机五行属性的感知等;随着修持层次的进一步提升,自身对于外在炁场的感知会越来越灵敏,同时会逐步体证到外在时空与自身的某种同步或同频特性,这可以说是一种初步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比如王力平的书中就曾描述到,当他从北方一直走到海南,自身清感知到身体上的某个点也从丹田部分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在古道家修行之中有印星盘之说,曾有达到高深境界的修持者,甚至能清晰地感知到自身的某个部分与星空之中的某个星宿有对应关系。当修持者进入到真实的天人合一层次,古人所谓“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他对世界的感知,就远不是常人肉眼所看到的这一切,而将进入到令普通人感到渺茫莫测的天道规律演化的研究中去,此即千古以来功修界所流传的“上品司天”的神秘领域。
dunyu2022-06-09 23:31:09 发布在 莲蓬鬼话

暗物质与暗能量

什么是科学上提出的暗物质和暗能量?两个词都有“暗”字,却并不是一回事。

先说暗物质。科学家通过研究星系就发现一个问题,按照引力理论,星系中心附近的天体运动速度应该要比距离星系远的天体运动速度快很多。可是在实际观测过程中,科学家发现,距离星系中心远的星系运动速度并不慢,甚至可以媲美星系中心的天体。举个例子,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第三悬臂上,距离银河系中心2.6万光年,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太阳系的运行速度应该是160千米/秒,事实上观测的结果却是240千米/秒。也就是说,太阳系的实际速度要远远大于理论速度。如果我们想象一下,当你拽着耳机甩,把耳机越甩越快,那么你拉住耳机的力就要越大。太阳的实际速度要大于理论速度,这说明还存在着我们没有观测到的物体提供了额外的引力。这个物质恰好是不参与到电磁相互作用力,所以我们无法观测到它。科学家就把这个物质称为:暗物质。

再来说暗能量。按照天文学家哈勃的观测,宇宙正在发生膨胀,后来科学家也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并且找到了相关证据。我们都知道,我们所处的宇宙是一个物质主导的宇宙,物质之间存在着引力,在引力的作用下,宇宙的膨胀应该是越来越慢的,也就是减速膨胀。当达到零时,还会收缩。但观测结果发现,宇宙非但没有减速膨胀,还在加速膨胀(红移现象)。这意味着存在着一种东西提供了和引力正好相反的斥力,在斥力的促使之下,宇宙才会加速膨胀。科学家管提供斥力的这种东西就叫做:暗能量。

总结一下,暗物质是引力自吸引的,这点与我们平常接触的物质一样。从星系边缘的天体旋转速度的反常,我们推断出暗物质的存在,但它并不发光,我们无法观测到它。而暗能量是引力自相斥的,弥散在整个宇宙中,因此通常它也被当作是宇宙加速膨胀的原因。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就发现,暗能量、暗物质才是宇宙的主角,它们占据了宇宙物质总量的95%以上,而已知物质只占据了不到5%,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宇宙还知之甚少。

宇宙之大,对于人类来说还有很多未知的知识,而古修行之学却能对宇宙的奥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古河图和古洛书之中,隐藏了对于宇宙中物质存在和时空架构的秘密。在未来,同时具有高层次修行实证水平以及现代科学思维认知能力的人才,将引领基础科学研究的崭新时代。

dunyu2022-06-11 10:25:27 发布在 莲蓬鬼话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与道家修炼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中的这句话的含义很深,是对天地人三才关系的客观规律性描述。法,这里面有法则,取法的含义。即人法则于地,地法则于天,天法则于道。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面的地和天,并不是我们日常说的脚踩大地,头顶蓝天的那个地与天(大气层)。实际上,地是指我们人类存身的这个实物质世界为地,而天是与实物质世界对应的那个虚物质世界。和我们存身的实物质世界一样,虚物质世界里面同样也有着丰富的存在和极为复杂的物质运动。很多神话传说与功修玄异,实际上描述的并不是实物质世界里面的事情,而是在描述着虚物质世界的事物。只是由于两个世界的基底维度不同,所以从我们这个实物质世界看去,那个虚物质世界的很多东西是虚幻的,非实的存在。而道德经的这段话,是立位于实物世界中的人的观察视角,故而看到,人的存在,主要受到人类存身的实物质世界的规范和限制,故云,人法地。而实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又要受到虚物质世界运行规律的规范和限制,故云,地法天。道,本为虚无,又蕴含至有,衣养万物而又周流不息,是宇宙万物的总规律运化。故而说,天法道。然而,道即为终极的规律,他没有再取法的对象,故而只能说道法自然,即道以一种自在自然的方式,自我运作着而已。十分有趣的是,道的这种自然的运作,并不是完全随机的,分裂的,无序的,而是和谐的,统一的,有序的,甚至是有灵性的。这也是千百年来,人类追求“道”的原因所在。
而道德经这句话呢,和道家修炼一般所说的“炼精化炁,炼炁还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的修炼步骤是相对应的。就是说呢,作为一个存身于实物质世界的人,并不能直接的去进入虚物世界维度,而要先通过炼精化炁,炼炁还神,制造一个道家修炼所说的阳神(或云婴儿、元婴等,以其初始形象为有灵性的孩童形象,注意它的物质组成是以虚物质为本底的),然后以阳神(婴儿)为物质基础,再开始进行返还虚物质世界的修炼进程,是为“炼神返虚”,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对应了修持者功力水平以及时空自由度的大幅度提高。而当对虚物质世界规律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之后,才能进入炼虚合道的最终阶段。这和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认识规律是完全一致的。
dunyu2022-06-11 10:34:21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外道”之说

外道一词,佛家说的比较多,当然从佛家的角度,有对应的一些解释。这里想说的一点是,“外道”一词具有很强的“排他性”,也就是说呢,佛家修持者坚持认为,只要不是佛祖说过的话,讲过的法,就是非正宗的,非终极真理的。然而由于现实中对佛家修行感兴趣的人众多,这种“排他性”思维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大家修行学习上的“狭隘性”。从最基本的道理上来说,既然所有众生都生存在这同一个宇宙之中,则宇宙的终极真理、终极规律只有一个,或者说“道”只有一个,并没有第二个道,各家修行也都在参研着同一个“道”,都同样具有在某个层次上认知“道"的可能性,这一点包括佛祖本人也是承认的,故而金刚经有“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说法。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中国古人“万流归宗”的说法,其实更客观也更具有包容性一些。当然这里面并没有否定佛家的意思,实际上佛祖在历史上曾经达到了相当高的修持层次,现在留存的佛经典籍也包含了极深的智慧,只不过佛祖离世的时间已经很久远,就师传心授的无为法传承来看,单纯从佛经文字上去参研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且“道”之存在,并非一成不变,有所谓演运变化,故有“当前大道”之说。而佛经所说之法,是基于彼时大道之当前相,今之当前大道如何?试问又有谁能说个一二?

dunyu2022-06-12 10:13:28 发布在 莲蓬鬼话

何谓“上士”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从这句话呢,起码可以看出“上士”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聪慧机敏”,所以一听到有“道”这回事,晓得是一个高妙的东西,立刻就勤而行之了;另外还有一个特点呢,是“诚笃不移”,聪明的人很多,因为聪明而容易被其他世俗目标所诱惑的有之;因为聪明而谋算计较得失不能全心以赴者有之,故而真正的“上士”,还需要“诚笃不移”,就是说既然知道这个最好,那就全心的坚持下去,不改不移,此之为“上士”。
dunyu2022-06-14 22:26:33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吐故纳新

修行在于吐故纳新。把旧的心态,旧的物质,旧的如破屋陋檐般的气场排布,一整个不要了,给你换一套新的有序化的高级物质,换身"新衣服", 然后你就自然的变化了,变得精神了,变得身心健朗了。当然你的心态要适应一段时间,别总是顽固的抱着你过去的那些旧的思维习惯和意识不放手,而去尝试与这套崭新的物质与信息相契合,内外相合,生命由此焕然一新。在修持的过程中,这个吐故纳新的过程其实是不断进行着的,就是说你总在与功法丰富的高品质的微观物质相交流沟通,苟日新,又日新,不断的做最好的自己。本来这个过程很简单,但是“常人”的思维习惯总是在限制你,你一方面对自己不满意,想要进步,另一方面又不肯把旧的心态,旧的物质抛掉,心中壁垒深严,泼水不进,且不少人又自以为是,十分顽固,所以自古以来修行界都说“人心难度”,此言不虚也。

dunyu2022-06-16 20:49:23 发布在 莲蓬鬼话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中记录的佛祖的这句话,起码可以解读出两点意思:1 佛祖很客观也很谦虚,并没有否定其他传承,不止是自己在演无为法,而是看到其他一切贤圣都在演无为法。2 若一个人能够演无为法,已经可以说进入了修行领域的贤圣系列,换句话说,极高修持层次的人,才可以演无为法,无为法并不是普通的修持者可以随意涉猎的东西。需要注意,金刚经此处说的“无为法”,并不是一般修持常说的清净无为、无念无想,就是无为法了,而是一种很高修行水平的人才可以做的事情。对照老子的道德经中,也常说“为无为”,就是说“无为”这件事情,是得道的人才能“为”的,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无所为了,就是无为了。所以后面跟着的一句话,叫“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的意思是说对于时空之中一切事物,都有所作用,才叫“无不为”。能“无不为”才算“无为”。这句话反过来同样照应金刚经中的“无相布施”,“东方虚空可思量不?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 又如六祖坛经所说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 对于无边无垠的广大区域,都能有所施为作用,这才是祖师的无为法。
dunyu2022-06-17 10:28:03 发布在 莲蓬鬼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