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玄异与心性认知----浅见杂谈

楼主:dunyu 字数:75558字 评论数:61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真修行”需要明师正法

"真修行"这个要求不低,世间"假修"者众,"真修”者稀。“真修行”首先应有明师正法的指引,而不能以"自性为师"。很多人以为自己是在以经书典籍为师,实际上只是以自性对于经书的理解而进行自我指导,那自己指导自己,充其量能达到一个什么效果?何况法之为法,绝非仅仅是文字表相,还有师徒之间真实的物质、信息传递等等,那才是内涵意义上的"真传”。有了明师正法的指引,在此基础上再谈个人的“诚笃”“守持”“努力”等等,才有意义,才会有好的效果。
dunyu2022-06-18 08:12:19 发布在 莲蓬鬼话

看破红尘 可否出家?

看到有网友讨论这个问题。个人觉着,不能把“出家”想得太简单。从修行的角度,你出家了,意味着你脱离了世俗的位置,进入到一个纯粹修行的位置。那么天地之间,为什么会允许有一个能让你脱离生产劳动的修行的位置给你?从法理来说,意味着你必须肩负起自度且度人的责任,导人向善,淳化世风,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付出了你的一切心血和精力,却不可以有一丝一毫利己自肥的想法,所以实际上要比当一个普通人的要求要高得多,也辛苦的多。所以为什么有一些出家人要苦行,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他们觉着自己修行的水平还不足,对天下人的奉献和度化还不够,所以更不可以自己去过多的享用世俗的劳动果实,故而以苦行度日,磨砺自己。因此不能把出家想得太轻易,看破红尘了,然后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找个地方给自己养老躺平了。当然,现实社会的寺庙或者道观,有些已经演变为旅游景点,不具有真正修行本来的意义了,所以可能你去混一混也行。但从正宗的修行原理来说,这样是不行的。看破红尘,有出离心只是修行的初步,需要切实的真修,达到一定的高度,能够做到度化世人,这样才能比较合理的有一个脱离世俗、且接受世俗供养的位置给你,你也受之无愧。

dunyu2022-06-18 21:15:55 发布在 莲蓬鬼话

法身修持层次略谈

市面上各种门派修法比较多,普通人常常感觉难以分辨,就个人体会来看,当年上大学时最初接触功修之时,闻师所言之法身修持的三个阶段,基本可以囊括绝大多数的传统修持方法和路径,对鉴别功法比较有价值。这里之所以说“法身修持”的层次划分,是因为在功修较高层次看来,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修持者的身外法相,并以此判断一个人修炼状态;或者也可以说,一个人的功修层次的客观标准,并不在于肉身炁脉修得怎么样,而在于其“法身”状态如何。
修行的第一个阶段,是为“神法身修持”。神法身修持对应于一般道家修炼常说的从小周天、大周天、最后到阳神出关的这个修持过程。如果详细剖分的话,一共是九个小步骤。这九步层次的锻炼,很多人都知道其艰难性。功界有所谓“百年神法身”之说,就是说在有正确方法,且走对路的情况下,普通资质的人大概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辛勤功修,才能真正走完这九步。这一阶段的修持,往往可以开发出基于肉身的一些特异功能,如透视,遥感预测,意念移物等等。之所以称为“神法身”修持,是由于在此阶段,修持者身外的先天真炁可以形成小空间范围的凝聚态,在具有初步眼功的人看来,这种小范围真炁聚集态有时表现为小动物的形态,故而有广为流传的黄仙附体之类的传说。另外,从心性上来看,这一阶段的修持者,经常表现为性高气傲,乐于争胜,心地略显偏狭,常以仙神自命,觉他人皆不如己,故而功界称之为“神法身”。
修行的第二个阶段,是为“佛法身修持”。在这一阶段上,修持者身外的先天真炁形成大空间范围的凝聚态。这种大范围的先天真炁聚集态,容易形成身外性光,如佛家修炼所说的佛轮,金光护体等等。这一阶段的修持者,其修持心法和佛家类同,以“空性”为主,其心性上往往心胸豁朗,宅心仁厚,不与人争,且功不外显,一般并不具备表相功能。这一阶段的修持,也有九个小步骤,但其修炼程途极为艰难,功界有所谓“千年佛法身”之说,就是说要修完佛法身的九步层次,需要千年功修,所以很多佛家传说里面,会经常说十世修持什么的。按照道家修炼的一般说法,其中炼精化气,练气还神,属于“神法身修持”阶段;而练神返虚则属于“佛法身修持”阶段了。当然很多练功者,并不是按照先修“神法身”,再修“佛法身”的步骤,而避开神法身修持,直接从佛法身修炼起步,独立形成一条修持路径。
修行的第三个阶段,是为“道法身修持”。其对应道家修炼所说的“炼虚合道”之后的无尽系列,是功修锻炼的高级阶段。在此阶段上,修持者身外的先天真气与后天真气交汇湮灭而形成“虚无”的场态运化,玄之又玄,作用于无穷远处。对于道法身修持,只具有初级眼功的人往往难以看到什么,需要法眼层次足够高才能照察一二。进入这一状态,从道家来说可以称之为天人合一,从佛家来说是进入到“无为法'的层次。道法身修持也单独构成一条修持路径,即修持者避开神法身、佛法身修持阶段,直接从道法身修持占位开始锻炼。就师门功法而言,是立位于道法身修持,而在第一、二重心法中返修神法身、佛法身的修持。
以上只是从非常浅表的层面上,来描述法身修持层次的一般表征,而修至高层,另有奥义。就目前功修普及界而言,一般道家修炼,绝大多数处于神法身修持阶段,但由于心法缺失等原因,走到阳神(或婴儿)状态的修持者极少。而已经达到阳神出关层次的修持者,也对于后继的修行程途也比较迷茫,很多人转而研究佛家心法,是为“佛道”双修,也有些走千百化身之途的,但再往后的返虚、合道之心法也并不清晰。而佛家比如禅宗修炼,则是直接从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开始练起,很多人由于缺少气脉修持根基、且无正宗修炼心法指导,难免基础不牢,空中楼阁,使得往上的修持变得十分不易。一般走佛法身正宗心法修持较容易修到第三步,后面则比较困难。而占位于道法身层次的功法,披露于世的极少,其理法超世拔俗,入于当前大道之演运。且必以心法助人功修,若能心性跟上,进境颇速。修行之人若有机缘,切勿错过,必不负此生所求。
dunyu2022-06-21 09:27:06 发布在 莲蓬鬼话

以炁为贵 (2)

常人以财富权位为贵,而修行人以“炁”为贵。过去丹道修炼常说,“炼就丹田一口炁,万两黄金不与人。”是说丹田之炁的珍贵性,与健康、寿命等有直接的关系。从我们功法的锻炼看,炁不止存于丹田和身内经脉,也存于身外炁场,而在身外炁场之中,炁之多寡、品阶、组成和排布运化,同样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功修水平、因缘际遇,命运升降等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常人和修行人,对于“炁”的观念的差异,与其说是一个认识水平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观察能力的问题。假如所有人都真实的具有对于人身炁场、性光等的视觉观察能力,一看修行好的人,那个炁场很圆满,很透亮,或有金光护体,或有朗日当头,自然而生敬重钦羡之情;一看普通常人,那个身外炁场如同破屋漏檐一般,有缺损,脏污,浑浊,驳杂种种不堪之处,自然而生羞惭之心,而且身外炁场与人的心性状态息息相关,那样的炁场表象,相当于把自己的内心肮脏鄙吝之处,也暴露于外了。所以如果所有人都能照察到这种真实,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跑着加入修行的,先抓紧给自己的心、给自己的炁场,做做美容。人天然是知道美丑的,现在社会很多人一掷千金去做美容,只不过常人只是看到自己那层肉皮儿怎么修整了,看不到更本质更高阶的东西。修行人其实也是一样,如果能够清晰明确的看到自己究竟身内、身外都修在一个什么状态上,差在哪里,恐怕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修行了;同时你的修行也会更有成就感,因为你能认识到,你不是在追求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而是在修着一个与自己切身相关的存在。因此道德经的说法是:身与货孰多?就在于提醒人们,究竟哪个更重要呢?是外在物质财富重要,还是你这个“身”更重要,当然对于修行人来说,这个“身"绝对不是你这个肉皮里包着的存在才叫"身"的,那只是肉身,你还有个“法身”“法相”在的。
dunyu2022-06-23 12:18:44 发布在 莲蓬鬼话

藏自然之秘,蕴万古之灵

在“道”中,隐藏着自然的一切奥秘,也蕴含着万古灵秀之炁。前者是说无尽的信息,后者是说无形的高级微观物质。道法身修持或者说“无为法”,是“天人本一”之法,与“道”相勾通,所研究的东西,就在这两句话所描述的层面上。所以师门功法的教学之中,曾经有一个类别,叫宗派心法复原,就是说不止是可以从本门心法带人,其他宗派修持的高级心法,若有缺失,亦可以从“无为法”里所蕴含的无尽信息中得到复原。当然这么说,容易引起敏感,不过这也是功法占位及其基本原理所约定的事实。

但是呢,当把一个高层次的功法真实地拿到世人面前的时候,很多人,包括功修界的人士,未必能够相信或者认识它。其实有些人,资质还不错,通过自修,已经可以达到一定的功修状态,作为功法本身的培养目标,就是说适宜学习人群排在第一位的,其实是这些先天基础比较好,同时也有志于修行实证问道了生死的人。那么在功法的培养下,完全可以有更快更高的进境,打开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遗憾的是,囿于某些观念上的认知上的局限,不少人最终错失了这个对于修行人来说是千古罕遇的机缘。很多东西具有两面性,当一个资质尚佳的人,自发的炼到某一个功修状态的时候,这个状态可能远较普通人为高,是可以自喜之处,但距离大道来说其实又相距得很远。但当一个人练到这个状态,自觉很厉害的时候,其实心里已经不太愿意服膺他人了,也不愿意相信现实中会有远高于自己的功法在,可能只愿意相信古圣先贤之类历史记载中的人物,特别是听说你们这个功法还要交学费,那就不免觉着更其困难了一些。这一点反而不如一些对修行感兴趣的“新人”,因为“新人”自己不会什么,所以就能够谦虚求学,让交学费就交呗,学东西交学费不是天经地义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机缘”对于所有人来说是公平一致的,从地面上看,这个山头100米高,那个山峰1000米高,后者远比前者高,但从天上看,从无穷远处看,这个山头和那个山峰本没有什么太大区别,所以一个人面对“大道”之时,是没有必要自傲的。
dunyu2022-06-27 11:11:28 发布在 莲蓬鬼话

俯首甘为孺子牛

佛经说: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dunyu2022-06-28 10:04:32 发布在 莲蓬鬼话

修行小故事 1 五祖得法

当四祖道信在湖北荆州黄梅破头山建立禅宗门庭时,一位多年在山上种植松树的老道人,有一天来对四祖说:“禅示的道法,可以说给我听吗?”道信大师说:“你太老了,即使听了悟了道,也只能自了而已,哪里能够担当大事以弘扬教化呢?如果你能够转身再来,我还可以等你。”老道人听四祖这样说,便扬长自去了。他独自走到江边,看见一个正在洗衣服的少女,便向她作个揖说:“我能够在你这里暂时寄住吗?”那个女子说:“我有父兄在家,不能自己妄作主张。你可以到我家去求他们收留你。”老道人便说:“只要你答应了,我便敢到你家里去。”那个女子点点头,同意他去求宿。于是老道人就托着拐杖走了。这位在江边洗衣服的女子,是当地周家的幼女。从此以后,就无缘无故地怀孕了。因此,她的父母非常厌恶她,便把她赶出门去,流落在外,她诉冤无门,有苦难言,每天为别人作纺织,佣工度日,夜里便随便睡在驿馆的廊檐下。到了时间,生了一个男孩。她认为无夫而孕,极其不祥,就把他抛在浊水港里。到了第二天,这个男婴又随流上行,面色体肤更加鲜明可爱。她非常惊奇地又抱他回来,把他抚养长大。到了幼童的时期,便跟着母亲到处去乞食为生。地方上的人,都叫他“无姓儿”。后来碰到一位有道的人说:“可惜这个孩子缺少了七种相,所以不及释迦牟尼。”到了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六二四年)以后,道信大师从江西吉州回到蕲春,定居在破头山。有一天,大师到黄梅县去,路上碰到了他。大师看他的“骨相奇秀,异乎常童。”便问他说:“你姓什么?”他回说:“姓即有,不是常姓。”大师说:“是何姓?”他说:“是佛性。”大师说:“你没有姓吗?”他说:“性空故无。”大师心中默然,已经知道便是前约的再来人,确是一个足以传法的根器。便和侍从的人们找到他的家里,乞化出家。他“父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舍为弟子。”道信大师便为他取名叫弘忍。


原文(摘自《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等)

五祖弘忍大师者,蕲州黄梅人。先为破头山栽松道者,尝请于四祖曰:“法道可得闻乎?”祖曰:“汝已老脱,有闻其能广化耶?傥若再来,尚可迟汝。”乃去行水边,见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女曰:“我有父母,可往求之。”曰:“诺,我即敢行。”女首肯之。遂回策而去。女周氏季子也,归辄孕,父母大恶,逐之。女无所归,日佣纺里中,夕止于众馆之下。已而生一子,以为不祥,因抛浊港中。明日见之,溯流而上,气体鲜明。大惊,遂举之。成童随母乞食,里人呼为无姓儿。逢一智者,叹曰:“此子缺七种相,不逮如来。”后遇信大师得法,嗣化于破头山……。
一日,(四祖)往黄梅县,路逢一小儿(五祖),骨相奇秀,异乎常童。师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师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师曰:“汝无姓耶?”答曰:“性空故。”师默识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家,于父母所,乞令出家。父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舍为弟子,名曰弘忍,以至付法传衣。

dunyu2022-06-30 09:36:24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如何让人更具灵性?

一般的修行修炼,常说的作用呢是可以提升身心健康、协调疾病等等,作为最初步的收益。而更进一步呢,古道法的修炼对于修习者来说其实还有“开智增慧”的效果。怎样让人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或者说更有灵性一些,对于人体生命科学来说,是一个更加高级的课题。一般来说,西方医学都认为是“脑”主思维,所以好像让人更聪明一些的话,是应该对于大脑给予一种更高程度的开发利用。然而呢,在前面“身外炁场的锻炼”那部分内容中,我们曾经说过,人体身外炁场的有序化排布,是人具有高质量思维的前提。也就是说呢,人的聪明与否不仅仅是脑子聪明或者笨的问题,而和身上那套炁场对外界信息的一种直观判读能力有关。在古修行之中,通过对身外炁场的品质提升和有序排布,可以使得人变得更聪明智慧一些。这在一些幼童班的学习中表现的最明显,通过几个月到一年的学习,孩子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学习成绩也较以前更好。

而更进一步说,让人更具有灵性,其实也不仅仅是学习理解能力的提高,还包括对外界事物反应的灵敏性,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索能力,待人接物的情商,理解他人的共情能力等等,以上只是从最基础的人类生存和交往的角度,还有很多更高级的修行参悟、悟性方面的内容,就更不容易描述了。人作为万灵之灵,本该具有很高的灵性,但在实际中每个人的灵性千差万别。从教学的角度看,师门的“无为法”,自身的特点叫做是“自运而有灵”,就是那套心法的场运化特性,本身就有灵性的、自洽的、完备的,因此在“无为法"的涵养之下,随着时间的增加,火候的加深,作为在场中不断涵养熏陶下的个体,灵性也会逐渐提高。而个人其实觉着,作为一个天地间的有灵存在,提升自我的灵性显然要比积攒物质财富等等更重要一些,物质财富带不走,而你的灵性将在时空之旅中永远跟随着你。

dunyu2022-06-30 22:12:41 发布在 莲蓬鬼话

辟谷小议

练功主要是练先天之炁,先天之炁有很神奇的作用,是人体生命运动的重要部分,但不是人体的全部,人体的五脏血肉骨骼等都是由后天物质为主构成的,所以同样也需要后天物质,主要是以饮食为主的营养和滋润。能长时间辟谷的人,实际上已经打开了另外的身体能量获取通道,但即使这样,最好也应该适时的补充后天的一些精华营养物质。辟谷并不是修炼的目标,而只是修炼的手段,比如古时候山中修炼时可以在短时间内度过缺少饮食的阶段;另外有些修持途径缺少相关心法,可以利用辟谷断绝五谷化炁,从而逼通身上的直接采炁的关窍。

dunyu2022-07-02 18:10:54 发布在 莲蓬鬼话

白居易问禅鸟窠禅师


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后,因慕鸟窠禅师之名,而入山礼谒。
白问:“禅师住处甚为危险。”
禅师曰:“太守危险尤甚!”
白问:“我在朝廷任职,位镇江山,何险之有?”
禅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
白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问:“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
禅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白居易听了鸟巢禅师的开示,十分佩服,经常拜访请教。
有一次白居易以偈语请教:
“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鸟巢禅师以偈语答曰: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dunyu2022-07-05 20:31:02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心承

所谓修行的传承,有老师的传递和学生的承接。
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以怎样的心,才适合去承接这样一个极其珍贵,又十分高洁的东西呢?
是怀疑犹惧之心吗?是得失计较之心吗?是投机谋获之心吗?

所以,当你真正有机会去承接的时候,你的心一定要对得起这个东西才行,不然是不值得的。
dunyu2022-07-08 21:46:00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心法”是一个综整的东西,包含但不限于下面两个内容,一个是以“先天炁”为代表的精微物质,这是修炼的物质基础;一个则是修炼的“软件程序”,它能保证你按照一个历代传承的修持路径,通过软件内秉的机制安全的一步一步练上去。
dunyu2022-07-09 09:28:19 发布在 莲蓬鬼话
高层次修行心法,因为其完备性和系统性,是无往而不利的,碾压型的。它不再需要修行者自下而上的进行偶然性、随机性非常大的功修探索。须知,紧要关头,差之毫厘,向上的路就断了,无法最终走向正宗的功修成就。而高层次修行心法,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直接给你一个大全本真的东西,就在这里面炼,能练多高唯一的取决于你的心性水平和承载能力,不用再去研究和探索复杂的命功修行机制了。
dunyu2022-07-10 11:43:35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唐僧为何被两位尊者索要钱财?

西游记中,不少地方暗藏修行之理,唐僧到达灵山后,为何被两位尊者索要钱财?我们先看原文:

先看那一章的原文:

…………三藏回头,忽见那下溜中有一人撑一只船来,叫道:“上渡!上渡!”长老大喜道:“徒弟,休得乱顽。那里有只渡船儿来了。”他三个跳起来站定,同眼观看,那船儿来得至近,原来是一只无底的船儿。行者火眼金睛,早已认得是接引佛祖,又称为南无宝幢光王佛。行者却不题破,只管叫:“这里来!撑拢来!”霎时撑近岸边,又叫:“上渡!上渡!”三藏见了,又心惊道:“你这无底的破船儿,如何渡人?”佛祖道:“我这船鸿蒙初判有声名,幸我撑来不变更。有浪有风还自稳,无终无始乐升平。六尘不染能归一,万劫安然自在行。无底船儿难过海,今来古往渡群生。”孙大圣合掌称谢道:“承盛意接引吾师。师父,上船去,他这船儿虽是无底,却稳;纵有风浪,也不得翻。”长老还自惊疑,行者叉着膊子,往上一推。那师父踏不住脚,毂辘的跌在水里,早被撑船人一把扯起,站在船上。师父还抖衣服,垛鞋脚,抱怨行者。行者却引沙僧八戒,牵马挑担,也上了船,都立在之上。那佛祖轻轻用力撑开,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长老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着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撑船的打着号子也说:“那是你!可贺可贺!”…………

…………四众到大雄宝殿殿前,对如来倒身下拜。拜罢,又向左右再拜。各各三匝已遍,复向佛祖长跪,将通关文牒奉上,如来一一看了,还递与三藏。三藏俯囟作礼,启上道:“弟子玄奘,奉东土大唐皇帝旨意,遥诣宝山,拜求真经,以济众生。望我佛祖垂恩,早赐回国。”如来方开怜悯之口,大发慈悲之心,对三藏言曰:“…………我今有经三藏,可以超脱苦恼,解释灾愆。三藏:有法一藏,谈天;有论一藏,说地;有经一藏,度鬼。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真是修真之径,正善之门,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鸟兽、花木、器用、人事,无般不载。汝等远来,待要全付与汝取去,但那方之人,愚蠢村强,毁谤真言,不识我沙门之奥旨。”叫:“阿傩、伽叶,你两个引他四众,到珍楼之下,先将斋食待他。斋罢,开了宝阁,将我那三藏经中三十五部之内,各检几卷与他,教他传流东土,永注洪恩。”二尊者即奉佛旨,将他四众领至楼下…………

…………阿傩、伽叶引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三藏闻言道:“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行者见他讲口扭捏,不肯传经,他忍不住叫噪道:“师父,我们去告如来,教他自家来把经与老孙也。”阿傩道:“莫嚷!此是甚么去处,你还撒野放刁!到这边来接着经。”…………

…………却说那宝阁上有一尊燃灯古佛,他在阁上,暗暗的听着那传经之事,心中甚明,原是阿傩、伽叶将无字之经传去,却自笑云: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问:“座边有谁在此?”只见白雄尊者闪出。古佛吩咐道:“你可作起神威,飞星赶上唐僧,把那无字之经夺了,教他再来求取有字真经。”…………

…………唐僧满眼垂泪道:“徒弟呀!这个极乐世界,也还有凶魔欺害哩!”沙僧接了抱着的散经,打开看时,原来雪白,并无半点字迹,慌忙递与三藏道:“师父,这一卷没字。”行者又打开一卷看时,也无字。八戒打开一卷,也无字。三藏叫:“通打开来看看。”卷卷俱是白纸。长老短叹长吁的道:“我东土人果是没福!似这般无字的空本,取去何用?怎么敢见唐王!诳君之罪,诚不容诛也!”行者早已知之,对唐僧道:“师父,不消说了,这就是阿傩、伽叶那厮,问我要人事没有,故将此白纸本子与我们来了。快回去告在如来之前,问他掯财作弊之罪。”八戒嚷道:“正是!正是!告他去来!”四众急急回山,无好步,忙忙又转上雷音。不多时,到于山门之外,众皆拱手相迎,笑道:“圣僧是换经来的?”三藏点头称谢。众金刚也不阻挡,让他进去,直至大雄殿前。行者嚷道:“如来!我师徒们受了万蜇千魔,千辛万苦,自东土拜到此处,蒙如来吩咐传经,被阿傩、伽叶掯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即叫:“阿傩、伽叶,快将有字的真经,每部中各检几卷与他,来此报数。"

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仍问唐僧要些人事。三藏无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钵盂,双手奉上道:“弟子委是穷寒路遥,不曾备得人事。这钵盂乃唐王亲手所赐,教弟子持此,沿路化斋。今特奉上,聊表寸心,万望尊者不鄙轻亵,将此收下,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谢。只是以有字真经赐下,庶不孤钦差之意,远涉之劳也。”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伽叶却才进阁检经,一一查与三藏,三藏却叫:“徒弟们,你们都好生看看,莫似前番。”他三人接一卷,看一卷,却都是有字的。传了五千零四十八卷,乃一藏之数,收拾齐整驮在马上,剩下的还装了一担,八戒挑着。自己行囊,沙僧挑着。行者牵了马,唐僧拿了锡杖,按一按毗卢帽,抖一抖锦襕袈裟,才喜喜欢欢,到我佛如来之前。正是那:大藏真经滋味甜,如来造就甚精严。须知玄奘登山苦,可笑阿傩却爱钱。先次未详亏古佛,后来真实始安然。至今得意传东土,大众均将雨露沾。…………



西游记中的这段描述,颇有意味。在经历了千辛万苦的修持之后,在走向灵山最后的证悟之前,还要坐个无底沉船,首先完成对于俗世肉身的彻底灭度,以一个本净之体,见佛求法。传经之时呢,注意六祖的话,本来无一物。所以从修行的角度,“无字之经”要高于“有字之经”,所以才有真经无字的说法,只是“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本来前面的过程是挺好的,二尊者问唐僧带没带来“人事”(俗世之事),唐僧一身无牵挂,当然没有俗世之事了,于是二尊者传了“无字真经"给唐三藏。

可惜的是,唐僧不识得无字真经,非得要换个有字的。于是二次传经,两位尊者当然还得按照规矩办理,问有没有”人事“,这回唐僧终于想起来自己的“人事”,抠抠索索的把唐王所赠的钵盂拿出来,二尊者一看,既然你还有俗世之事,那不能传无字真经了,只能传有字的"假经"。注意天下“唯真之物”是“唯一”的,既然“无字”那本是真,那“有字”那本自然是假。当然假经也有作用,就是用来“糊弄”东土愚迷众生,当然这个“糊弄”也是没有办法的度人方式,普通人的认知方式只能接受这样。

所以从唐僧完成唐朝皇帝的使命来看,他是完成任务了,因为东土众生只能看懂有字之经,看不懂无字的,他终于把有字的经书给带回来了。但是从唐僧自我的修持来看,又是一个悲剧,本来费了千辛万苦,终于可以得到那本“无字真经”了,却由于自我认知水平的局限,而白白放弃了这个可以明白“本来无一物”的机会。

以上所言只是个人解读,也未必是西游记作者的本义,权作笑谈吧。

dunyu2022-07-11 21:23:28 发布在 莲蓬鬼话

慧秉者来

天下修行法门尽多,为何来学这个?

有智慧的人,能认识到他的价值。
dunyu2022-07-12 22:20:49 发布在 莲蓬鬼话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信,其实在修行中很重要。当然这里不是指“信则灵”的盲目迷信。

比如佛家,经常让人磕头在地,并非为了膜拜偶像,而是折服自傲,以信佛法之意。
你想修,代表意识到自己还不行,需要进步;但很多人一方面意识到自己不行,另一方面还十分愿意坚持自己的见解,比如有的人就认为,某个老师我觉着你说的很好,但我认为,你应该这么教,不应该对我们那样要求。这就落于“先教而后师”(先教老师,企图改变老师,然后再跟着老师学)的错误和悖论中来。

跟某个老师学修行,意味着你想学习和承载老师的心法,只有先“信”,才能很好的承接,否则你的自性生念就会干扰对老师的东西的承接。所谓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当你还没有足够相信的时候,其实说明还是有不信的地方。

当然,不同的人也不一样。有的人见机敏锐,一闻师言,即生实信,终生跟随;有的人则会总在自己的思维意识之中打转转,经过多次的验证、证实后才会生实信。而以己意参度,是自竖壁垒,自立障碍。

一个至全至真的东西,需要你一颗至诚至信的心,才能很好的接纳他。
dunyu2022-07-14 10:57:01 发布在 莲蓬鬼话

网上流传的门派修炼资料

说点题外话,各种门派的修炼资料现在网上比较多了,想要找的话,稍微费点力可能都能找到,实在不行淘宝买影印版也可以。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资料是当年的门派传人教功传法时,流散出来的资料,是配合门派老师传功的辅助资料,而你现在没有人带,自己去照着资料练,实际上是缺了主要的部分(老师传功),而拿着次要或残缺的东西(文字资料)去练。这样产生的问题有:1,从法理上严格来说,属于窃法,即窃取别人宗派的东西偷着练。是伤德。2 由于缺少老师传功的过程,你练的东西不正宗不完整,最多是徒具其形而已。3由于在习练过程中的非正宗状态,加上其间自我心性上会自觉不自觉的杂糅进去一些东西,甚至可以说你在练着一个自创的东西都可以。以前不是流传着一个笑话,说宗派掌门人不认识自家功法了吗,就是他那个东西经过二传手,三传手之后,在马路旁边练,他自己都不认识了,因为人家不光是看动作,还看你内在的炁机运化机制,内在的东西你没有,甚至表面的动作都不标准了,所以人家掌门人都不认识自己家的东西了。4假设你这个人真的天赋异禀,就按照文字资料,把人家那个心法靠自己完全练出来了,这样你也算是传承人之一,那人家那个功法的信息找到你,让你承担该有的责任,你说你干不干吧?让你付出点什么,干点什么,你还不一定愿意干,你不干的话,你炼的又确实是人家门派的东西,你说麻烦不麻烦吧?这都属于功修界非正态的现象,所以建议,你要学啥,还是要找人家那个宗派的老师,交学费也好,磕头拜师也好,老老实实的学习。不要违背法理来学,违背法理来学,一个是伤德,另外一个相当于自断己路,因为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你好像得着一点便宜,但从长远来看,你背上这个“不良记录”,任何高层次的老师,都不会愿意真正的指点你了。
dunyu2022-07-15 12:19:54 发布在 莲蓬鬼话


仙凡之别,恰如“宝玉游太虚幻境”;慕道求法,又若“香菱入园学诗”之志。
dunyu2022-07-17 09:41:31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入太虚幻境

那宝玉刚合上眼,便惚惚的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稀逢,飞尘不到。宝玉在梦中欢喜,想道:“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打呢!”正胡思之间,忽听山后有人作歌曰: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宝玉听了,是女子的声音。歌音未息,早见那边走出一个人来,蹁跹袅娜,端的与人不同。有赋为证: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宝玉见是一个仙姑,喜得忙上来作揖,笑问道:“神仙姐姐不知从那里来,如今要往那里去?也我不知这里是何处,望乞携带携带!”..........

dunyu2022-07-17 09:47:06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归凡

“那日,警幻携宝玉,可卿闲游至一个所在,但见荆榛遍地,狼虎同群。忽而,大河阻路,黑水淌洋,又无桥梁可通。宝玉正自彷徨,只听警幻道:“宝玉休前进,作速回头要紧!”宝玉忙止步问道:“此系何处?”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尔今偶游至此,如堕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一番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之言矣!”宝玉方欲回言,只听迷津内水响如雷,竟有一夜叉般怪物窜出,直扑而来。吓得宝玉汗下如雨,一面失声喊叫:“可卿救我!可卿救我!”慌得袭人、媚人等上来扶起,拉手说:“宝玉别怕,我们在这里!””

dunyu2022-07-17 09:49:26 发布在 莲蓬鬼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