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赛钦三百年风云】(转载)

楼主:LM901 字数:622307字 评论数:229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一楼涯叔
LM9012015-09-27 22:29:00 发布在 国际观察
原帖地址:

本帖最后由 fqqp 于 2013-11-26 14:41 编辑

【阿克赛钦三百年风云】 - 畅想随谈 - 战略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http://bbs.chinaiis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155525
LM9012015-09-27 22:30:42 发布在 国际观察
阿克赛钦三百年之一-西藏统一(2)

六世达赖死了以后,拉藏汗在博克达山(新疆吐鲁番北博格多山)找到一个名呼毕勒罕阿旺伊什嘉穆错(他大爷的,怎么这么长的名字)的孩子,说他就是灵童,举行了坐床大典,跟班禅一起请清朝加封。而青海的台吉却在四川的理塘找了个小孩叫罗布藏噶尔桑嘉穆错作为转世,拉藏汗发兵抓捕,小孩爹抱着逃到了青海,还举行了坐床仪式,也求清朝加封,清朝派了侍郎赫寿协理藏务(这就是驻藏大臣的开始了),但是却谁也不封,看两个达赖互相掐。

拉藏汗的姐夫是准格尔的大汗策妄阿喇布坦,葛尔丹自杀以后,策妄阿喇布坦当了大汗,他早就看上西藏这块肥肉,桑结主西藏的时候他就向康熙打桑结的小报告,要带兵杀入西藏,康熙看穿他的图谋,不允许,只好暗暗布下棋子,迎娶了拉藏汗的姐姐,又把女儿嫁给了拉藏汗的儿子,还把这小两口留在了自己的王宫(我的经验蒙女比藏女好看多了),这样亲上加亲让拉藏汗失去了戒心,康熙谕令深谋防范,拉藏汗并不以为然(康熙确实有过人之处啊)。

拉藏汗的大意造就了一次可以载入教科书的经典奇袭战役。策妄阿喇布坦命令台吉策凌敦多布(就是大策凌)等率兵六千,由伊犁出发,从阿克苏翻越天山(海拔6000m)经叶尔羌(莎车)绕过塔克拉玛干沙漠(500km),翻过和阗南部的昆仑大雪山(7000m),由阿克赛钦进入西藏(终于出现主题了),又在高原上行进了1200km基本横穿了现在的西藏省,涉险冒瘴,昼伏夜行,碰到藏人就说是送拉藏汗长子噶尔丹忠夫妇归藏,快到拉萨城下了,拉藏汗才发现,晚了,拉藏汗和他们家老二抵抗两个月,被击败,砍了脑袋,扣押了呼毕勒罕阿旺伊什嘉穆错,策妄阿喇布坦又把在自己身边的女婿丹衷也砍了脑袋(丹衷留了个遗腹子叫阿睦尔撒纳,他妈就是策妄阿拉布坦可汗的女儿。他外公把怀有身孕的他妈另嫁给辉特部的一位酋长。民间传说,当遗腹子阿睦尔撒纳呱呱降生时,满身鲜血,大家深信他为复仇而来,后来他果真一手毁了准噶尔汗国,中国有三个版本的王子复仇记,少康、慕容冲和阿睦尔撒纳,每个都比哈姆雷特帅多了,可叹我们的作家和导演们基本都在吃大便,以后有时间我把这个也写了)。

西藏于是并入准噶尔汗国版图,策妄阿拉布坦终于完成了他父亲、叔父、祖父们的伟大心愿。这里要说一下的是,这次奇袭在世界军事史上绝对可以说是最NB的了,路途是最艰苦,时间最长(十个月),距离最远达2500km,东汉左校尉耿夔司马任出塞五千余里奇袭北单于王庭金微山,砍了匈奴单于他老娘的头,虽然距离虽然最远但是其艰难程度要小的多了;西汉大将赵破奴率骑兵七百人,奇袭楼兰,把楼兰王击斩最为惊险,但规模不大,都比不上这次。策妄阿拉布坦多年策划一举成功,也算是个人物了,大策凌领兵坚韧果敢,凭此一役绝对可入名将之流了。就是想想我们38军组织这样的进攻恐怕都难以实现,为这次伟大的奇袭浮一大白。

可惜这二位碰到了康熙,如果是清朝其他皇帝,恐怕现在我们也没资格跟印度有领土争端了。康熙马上意识到如果西藏不稳,四川青海云南就别想要了(高明啊,唐朝就是没有看到这一点,失去吐蕃,马上西域就丢弃,河西走廊和长安就要直接面临着敌人的进攻),当即命令西安将军额伦特率西宁、松潘、打箭炉、噶勒丹,会同青海诸台吉及土司属下进攻西藏,至喀喇乌苏河,遇伏被大策凌击败(以攻为守,拉萨失陷以后,大策凌以达赖的名义要求理塘的藏族土司喇嘛臣服,后者多有动摇,如果不摆出进攻的姿态,就会失去这些力量,而且番兵出战,使这些土司台吉们立刻与拉萨划清了界限,同时不伤自身的实力,高,实在是高啊),立即策立青海的罗布藏噶尔桑嘉穆错为七世达赖(政治上的进攻)。


LM9012015-09-27 22:33:50 发布在 国际观察
阿克赛钦三百年之一-西藏统一(3)

第二年,康熙以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跟雍正争位的那个,看这场战争的表现确实比他四哥强啊),坐镇青海的木鲁乌苏抓后勤(这种战争,后勤是最重要的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先集饷三年才开始发兵就是这个缘故,大军远征不确定的因素太多,未战先思败,只要输的起就一定能够看到最后的胜利),两路大军,一路由平逆将军延信率领由西宁出发,穿过星宿海(星宿老仙,法力无边),渡过木鲁乌苏河,经绰诺果尔,途中三败来袭蒙古军,斩首千余,拖住了大策凌的主力部队;定西将军噶尔弼出四川,经过雅安,理塘,打剪炉,安抚藏人蒙人(大军压境,不就抚当然都砍了),命令蒙古和西藏土司台吉们领番兵护送达赖跟随大军入藏,进至查木多(昌都),领兵奇袭喀喇乌苏河上的嘉玉桥(飞夺泸定桥之康熙版),胤禵的命令是要两路大军会师拉萨,噶尔弼发现粮食不太多了(加了好多人),而且青海的部队还没到预定地点(一是面对主力,二是路远些,胤禵的作战参谋也太理想话了吧,这可是上千公里的钳击啊),就用副将岳锺琪(这位哥哥后来还有更精彩的表演,五千铁骑十五天收复青海,以后有时间也写写)以番攻番计,让土司为前驰,集皮船渡过雅鲁藏布江,直捣拉萨,降番兵七千(其当面之敌主要是宰桑率领的三千六百蒙古兵)。拉萨一破,大策凌的退路被断,前后受敌,只好原路返回(又是2500km啊),能回到伊犁的不到一半(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总结这次战争胜负的原因:第一康熙命令驻在外蒙古科布多和巴里坤(新疆巴里坤)的两个兵团,直接攻击天山北路准噶尔汗国本土,使它不能向西藏增援;第二,大策凌的部队不适应西藏的气候,普遍出现浮肿(高原病)战斗力下降;第三,大策凌将兵力平分,要知道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最忌分兵,结果两头落空,若能合击一路,就不至于败的怎么狼狈了;第三,南路防守放弃了蒙古骑兵擅长的运动奔袭的战术,一味死守,而北路采取机动防御,三次袭击虽然都没有大的胜利,但是实力得到保存,同时也有力的迟滞了清军的前进;第四,清军步步为营不给大策凌机会,在关键时刻又能果断出击,显示出领兵将领很高的指挥能力;第五清军的后勤补给充足;第六,康熙在政治上占领了先机,册封达赖,获得青海支持这个达赖的蒙古台吉们的支持,下诏理塘的营官喇嘛归附清朝,将违抗不就抚者诛之,传檄巴塘、察木多、乍雅各籍其土及民数;第七,大策凌并没想到康熙反映这么激烈,战前的准备不足。

康熙这次进攻可谓决不次于大策凌的超级奇袭了,战前王公大臣认为西藏险远,不愿进兵,士兵害怕西藏的气候也不愿出战,青海蒙古王公也都不愿进藏,认为达赖可以在青海继位,康熙以西藏屏蔽青海、川、滇,若准夷盗据,将边无宁日。且贼能冲雪縋险而至,何况我军。策凌敦多布闻我师至,自必望风远遁。俟定立法教后,或暂留守视,或久镇其地。唐古特众皆为我兵,准夷若再至,以逸待劳,何难剿灭。(这段我用的清史稿的原文,康熙在统一西藏的战略布局绝对漂亮,气度,勇毅,果断,务实,汉族皇帝恐怕只有嬴政和李世民可与之并肩,策妄阿喇布坦和大策凌都算得上是一代人物,在康熙面前步步受缚,其实葛尔丹桑结拉藏汗吴三桂郑经费要多罗那个不是呢,一个个都成为康熙棋局上上的棋子,还是韦爵爷说的对,皇上是做庄的,可惜在《康熙王朝》里把这段给省了,更可惜他不是汉族人。)

中国远征军进入拉萨,撤销一切国王和一切可汗的称号,又撤销土伯特国号,改称西藏。任命故拉藏汗的一位僚属康济乃,当前藏最高执政官(固山贝子·噶布伦),另一位僚属颇罗乃,当后藏最高执政官(台吉·噶布伦)。把喀木(四川省西部及西藏东部)巴塘(四川巴塘)以东,划给四川省。面积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西藏——包括藏、卫、康,还有我们的阿克赛钦一统并入中国版图。
LM9012015-09-27 22:36:07 发布在 国际观察



LM9012015-09-27 22:36:53 发布在 国际观察
阿克赛钦三百年之二——阿里三围(1)

先解释上一篇我没说的一个地方,就是西藏(其实应该说卫藏)四茹的说法:

一、藏(后藏,今西藏西部)

二、卫(前藏,今西藏中部)

三、喀木(也简称康,今西藏东部及四川省最西部)

四、青海(青海湖及柴达木盆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改称青海省)。

随着康熙大军的胜利,藏,卫,喀木都并入了中国的版图,三年以后(此时一代胡酋康熙哥哥已经挂了,小贱人胤禛当了皇帝),雍正二年(1723年),青海和硕特部大汗罗卜藏丹津反叛清朝,转投他的杀叔(杀了两个叔叔)亡国仇人准格尔汗国,背叛他的朋友清朝,年羹饶谓抚远大将军,岳锺琪为副,进剿青海,次年(一七二四)二月,岳钟琪率五千人的骑兵,发动突袭。从西宁城向西急行军,于第十三日的黎明,在荒原上捕捉到罗卜藏丹津的主力。罗卜藏丹津的部队从梦中惊醒,但战马都没有备鞍,无法迎战,霎时间全军崩溃,四散逃命,罗卜藏丹津急换上女人的衣服溜掉,投奔准噶尔汗国。岳钟琪穷追不舍,每天奔驰一百五十公里,两天后,追到一个称为桑骆海(青海省西南角)的地方,只见红柳蔽天,渺无人迹,才带着他的俘虏,包括罗卜藏丹津的母亲在内(又把老娘逮了,这些蛮子总是不顾娘自己跑),凯旋而回。岳钟琪自出发到大获全胜,只用了十五天时间,就把面积约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青海土地,完全征服,纳入清政府中央版图。

帅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不要让我用行动表示。NB烘烘的古德里安也没有此等武功,不要以为这是谁都能做到的,骑兵奔袭作战,最关键的是对人力马力的合理把握,一定要形成以逸待劳,攻其不备的态势,如果让人家有了准备修建其防御工事来,就只有死的份,战国的李牧,西汉的李陵,明朝的戚继光都是在大漠上玩步兵的高手,这些人不会给敌人任何机会,还会以小股骑兵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激怒和引诱敌人进入自己的伏击圈,然后一举杀伤敌人有生力量(骑兵对步兵最大的好处就是打不过可以跑),这种博弈最重要的地方就是,预测敌人的主力位置(当时没有地域雷达,全靠指挥官的智慧,所以说“卫青不败因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也不尽然啊),同时轻骑奔袭带不了多少粮,一击不中就不一定回的去,指挥官的决心也非常重要。

从此卫藏四如全部归于清朝的直接统治,这里补叙一点,藏族全部其实远不至我们一般认为的西藏,藏人有“上部阿里三围,中部卫藏四茹,下部多康六冈”的说法,卫藏的意思就是中部藏区。上部阿里三围一般认为是指“古格崖围”、“布让雪围”、“艺域湖围”。其地域在狮泉河、象泉河流域及马泉河上游一带地区,大体相当于今西藏阿里地区地界及拉达克地方,现在两围(阿里地区)在我国手里,拉达克在印控克什米尔,而下部的多康六岗,指安多和康巴等藏族地区。

所谓“岗”是藏语对两水之间高原的称呼,六岗就是这片地区的六个高原,金沙江与雅砻江间的“色莫岗”、“勃波岗”;怒江与澜沧江间的“察洼岗”;澜沧江与金沙江间的“玛康岗”;雅砻江上游与黄河之间的“玛杂岗”,以及雅砻江中游与大渡河间的“木雅惹岗” ,大致相当今青海之玉树、果洛二州。四川的甘孜州、西藏的昌都地区及云南中甸、维西、丽江等地(达赖在印度尼泊尔等地建立的藏人游击队的名字就叫做四水六岗自治军)。包括藏人崇信佛教,对三这个数字情有独衷,三宝佛法僧,三藏真经,三生三身三世三界等等。所以把自己的地盘也分三瓣,其实这种三分都不是很准确的,三块地域多有重复,而且“六岗”地域中(藏族人对“六”也很喜欢,“六宿”,“宿”-山下的耕地、“六绒”,“绒”-河谷地方,“六雄”,“雄”-两山对峙之间,“六曲”, “曲”-河流等等,其实都是为了凑数而已)的五大河流并非完全平行,其间多迂回曲折之处,因此,上述所谓的“六岗”,实际上不过是指的以某个地点为中心的一片区域,并不能把“多康”全区包含进去。

还是我们中国人强,“一”就搞定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多强啊。
LM9012015-09-27 22:38:51 发布在 国际观察
阿克赛钦三百年之三—锡克入侵(2)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随着以达赖和班禅的噶丹颇章政权的建立,整个藏区都随着西藏的归附中央而再次属于中国,达拉克根本就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王国,而是中国的一个自治邦而已,西藏地方豪族于欧洲的封建贵族制度很相似,藏人贵族对家族的认同程度非常高,家族的名称和荣誉高于生命,我上大学的时候同一个藏胞聊天时候才发现的,当时感觉酷极了,真正书上反而先有这样的介绍,他告诉我,就是现在也有家族之间的矛盾通过贵族青年的决斗来解决的。这是后来查到的几个较牛家族部分资料。

德格家族:藏区最著名的豪/族之一,俗有“天德格”与“地德格”之称,意为“强大的善地“。德格家族的先祖系松赞干布时期的噶尔家族。属于吐蕃著名大相噶尔·禄东赞的后代。唐圣历年间,赞普都松芒波结(器孥悉弄)为了王室在政治上取得实权,与贵族大臣进行激烈的斗争,“他曾以‘出猎’为名,调兵消灭噶尔家族,杀其亲党二千余人,接着又下令召还镇守在青海的噶尔·钦陵。公元798年,噶尔·钦陵起兵反抗赞普,结果兵败自杀,专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噶尔家族彻底败亡”。阿尼扎哇白在这场斗争中幸以苯教徒身份免受诛戮。后携子赤松顿波避难至德格一带,遂繁衍下德格家族一支。后势力强大,统治藏区东部的土地与人民。后来形成以以更庆寺为中心的德格土司稳固的统治,势力范围扩大到德格、石渠、白玉、邓柯、同普等地的地跨五县的康区最大的土司。汉姓“刘”。

卡隆家族:吐蕃帝国赞普的直系后裔,帝国崩溃后,王室部众四散。后来四王子麦嘎翁德钦招抚了流散的部众在今天川、藏、青三省交汇处建立了强大的部落国家----卡隆,为高原各个部落的共主,后势力衰微,被德格家族袭破,依附于德格家族。

夏青昂旺家族:“夏青昂旺”在藏语中的含义是“羊羔花盛开的地方”,与阿里曲地家族相邻,这个家族时代出“美女”,为卡隆--德格家族所宠爱,世受赞普的册封为“图侔吉拉”享有特权,卡隆系吐蕃王朝没落后,曾扶持离散的王族,重建卡隆家族在草原与高山的统治,后被德格家族击破,人口与牲口“籍没无数”,其酋长,土司及贵人3000余人被德格家族斩杀于姑噬河(今天的金沙江),女人被掠尽,男人屠杀殆尽。后一支迁徙至今天的西藏的龙堆德庆。汉姓“ 王”或“汪”。

登比绒布家族:“登比绒布”在藏语中含义是“射雕者”或“捕天的勇士”,以骑射著于吐蕃诸族,强悍富有勇力,常常为赞普“冲破高山,横断深水”,青壮年男子被吐蕃王室选为“诺尔堪布昂素”,意为“近卫军”。多次参加与唐朝的陇西争夺战,与蒙古高原回鹘汗国争夺安西与北庭,并多次进军中亚与山南诸国。后来攻杀卡隆系吐蕃王朝最后一任赞普巴松额图根结布,自立为赞普,旋被德格家族,乞木乌格家族,夏青昂旺家族,喀居丹增家族的联军攻破,族人尽被屠杀,或分割。现居于西藏西部为多,解放后采用汉姓----“赖”或“张”。

英国学者A.P.鲁冰也承认:“认为拉达克是西藏的一部分大体是最妥当的,其地位与西藏高原的河谷地带中的其他小邦十分相似。它们都对拉萨政府有着某种从属关系。拉萨政府的权利来自达赖喇嘛的超凡的地位,而由喇嘛寺院组织管辖下的、政教合一的体制加以贯彻。西藏当时毫无疑问是在中国的控制之下。”

平静的生活总是短暂的,在拉达克的西南方,有一个号称世界上最能打的民族,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锡克族,真不知道那些阿三怎么想的,把十八样武器像穿钥匙一样穿在一个环里(达文西的终极武器?),打仗的时候还要一样一样的取下来,估计是冶铁业不过关才用的笨办法,打坏了一样不怕,哥们还有一堆呢,据说最勇猛锡克士兵上战场可以使用47种不同的兵器,晕了!~~~英国的殖民者还以雇佣锡克士兵为荣,以前上海租界那些留大胡子那红布把脑袋裹成粽子一样的阿三就是锡克人。现在在印度军队中锡克人是唯一可以留胡子带红头巾的军人,还是挂着一身叮当乱响得一身凶器,真是脑袋有包,62年的时候照样还不是照样被我们边防战士拿刺刀捅得满山撒鸭子乱跑。
LM9012015-09-27 22:58:38 发布在 国际观察
阿克赛钦三百年之三—锡克入侵(3)

锡克族主要生活在现在印度旁遮普邦和克什米尔的查谟地区,19世纪初期,有“旁遮普之狮”称号的兰吉特·锡福,旁遮普地方的锡克教教徒建立了锡克王国,顺便说一句锡克人信奉锡克教,在美国中情局恐怖组织排行榜列第五位,认为是邪教,邪不邪我不知道,反正我查很多资料不知道他们到底信谁,他们的神唯一,既没有塑像也没有画像,连名字都没有,反正就是一个很NB的存在,是什么你自己琢磨吧。

1834年锡克王国得一个军阀查谟山邦的总督古拉伯.辛格,指挥自己的多格达族人入侵拉达克王国,这个猪头辛格是一个典型的志大才疏,阴险卑鄙的小人,不过辛格家的人好像都有这个传统,62年我们击毙印军第六十二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也是他们家的。这时候清朝刚闹完了白莲教天理教起义,没空搭理他,竟然得寸进尺想要征服西藏,1841年春天,多格达族人继续向前进攻阿里,到了夏季结束,他们竟然占据了圣湖玛旁拥错(真够慢的啊,这么长的时间才走不到两百公里,要是大策凌都到拉萨了),这是锡克人占据了一些羊毛的产地,著名的开司米羊毛披肩的羊毛就是这里出的。

阿三的历史学家一直把这点战功作为他们最辉煌的武功来炫耀,K.M潘尼迦得意洋洋的说,“这次战役是在印度斯坦的天然高山屏障之外进行了。”阿三们除了此战从来没有在本土以外打过战,其实这根本就不算战役,西藏的正规军根本就没有参战,他们所打败不过是几个土司老爷的家奴吧了,而且锡克人从来就算不上是印度人,那不过是英国人殖民印度近三百多年而给阿三的一点而已,印度要不是他们引已为敖的高山屏障,估计我们今天要在博物馆去看印度文明的遗迹的。

辛格对圣湖亵渎终于激怒了拉萨,第二年,西藏的部队杀入侵的多格达人片甲不留,全歼侵略者(这里辛格的后人库西万特.辛格厚着脸皮坚持说他们是被困与“高达一万三千英尺的冰天雪地之中”,才全军覆没的,此时他们已经占据拉达克5年了,拉达克和阿里连着的,气候都差不多,再说藏军怎么屁事没有啊,骗谁啊),藏军一举收复阿里,继续收复拉达克,在拉达克的首都列城遇上辛格的援军,双方互有胜负。在1842年8月17日签订一项停战条约,这项条约到底是如何的,我没有找到资料,那天跑一下图书馆看看,但是根据英国人Zahiruddin Abmad的《Far Eastern Affairs》(远东事务)中的《Tibet and Ladakh: A history》(西藏和拉达克的关系)中的记载,和我们军事科学院的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战史的记载,相差不大(鉴于阿三一向窜改历史,信口开河,没皮没脸,我就没有找阿三的书),英国人说这项条约是在十月签订的,双方都认为这项条约只是一项停火协定,条约规定“彼此互不为敌,和睦相处”,各自的疆土“各自自行管理,谁也不侵害谁”。这说明停战协议只是一个互不侵犯的文书,对边界的具体位置并未作出任何规定,只是提到“古老的,久已存在的疆界”,对于边界的模糊不清,西藏人和多格达人都理所当然的接受了,英国曾经的印度总督寇松勋爵对疆界有个一个定义,“标定边界的想法,基本上是一个现代的概念,在古代世界里是没有或是少有的”。

因为双方的疆域邻接,但是不是明显的连接着,任何一方要求进攻另一方都要越过高山重重的无人区,所以既然双方是隔开的那么边界就没有必要明确了,而且当时地理知识也不允许划界。六年后,当锡克被英国征服后,拉达克也成为转到英国手下,但是双方代表仅代表各自国家的地方当局,都没有经过各自中央政府的批准,因而这一协定并不是一个关于划定边界的条约,也没有承认锡克或者英国对拉达克的征服,而且当时一位英国官员奉印度总督的指示研究这个协议时,他竭力否认这个协议有什么法律效力。他指出“西藏方面的签字者是奉命消灭入侵西藏的多格达人,而不是同他们签订协议”,而且这项协议双方政府否没有批准,无论是锡克国的那头狮子还是道光皇帝,甚至在这个官员提出报告之前,英国当时的印度总督哈定勋爵就单方面取消了这个协议中据他看来有损英国利益的章节,而这一行动等于是废除了整个协议。



LM9012015-09-27 23:02:38 发布在 国际观察
把涯叔吞掉的补一补

阿克赛钦三百年之二——阿里三围(2)

藏人传说中藏人是猴子和罗刹女的后代,这两口子住的地方——猴子洞,就在今天西藏的阿里地区,根据考古发现,阿里地区也确实发现了原始人的遗迹,在那里藏人建立象雄(意为"大鹏鸟之地")王国,是西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

据考古研究和史籍记载,象雄早于吐蕃与唐朝建立关系。在公元6-7世纪,象雄已经是以牧业为主、兼有农业了。象雄王国曾经在青藏高原显赫一时。古老的象雄产生过极高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可惜没了),而且还是西藏传统土著宗教"苯教"的发源地,对后来的吐蕃以至整个西藏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象雄王朝鼎盛之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其疆域包括了西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和青海、四川的一部分,以及西部的拉达克(今印占克什米尔)。

后来,吐蕃逐渐在西藏高原崛起,终于到公元8世纪时,彻底征服了象雄。这段历史比较大概,藏人没人史书,很多历史都靠吟游诗人的传唱,所以很头大,费好大劲才找到点这些,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消失了的民族-凯尔特,这个创造了亚瑟王(也是个不知道是不是有这人的人物)和他的圆桌骑士传奇故事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吟游诗人的民族,可惜被野蛮盎格鲁-萨克逊人(英国人)消灭了,古老优雅的不列颠人(凯尔特人一支)要比今天古板傲慢的英国人要可爱的多。八三八年,笃信佛教的吐蕃赞普(就是吐蕃的王)巴巾赤热被他的哥哥达玛(最后一任赞普)杀害,篡夺了赞普大位的达玛,迅速推行了一套杀僧灭佛、以维护世俗贵族利益的政策。

这个达玛赞普被藏人称为“朗达玛”,意思是“牛魔达玛”(看见没有,牛魔王可是有真人的,西游记其实隐藏一个对西域地区的征服史,猴子代表古格,牛魔王代表吐蕃,猪头代表回人,火焰山是吐鲁番,红孩儿代表康居,最后都被和尚收了-中国,哈哈,这可是我首次提出的,下次写一篇,鲜卑人解密西游记——牛魔王皈依之迷。刘心武有个秦学,老子有个牛学)。朗达玛的灭佛政策很不得民心(藏人可是为佛祖可以自焚的),一时间民怨沸腾,内战纷起。四年后的一天,这位朗达玛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前,被一位叫“拉隆·贝吉多吉”的佛教徒一箭射杀(够狠)。朗达玛的死标志着整个吐蕃王朝时代的结束,从此藏区陷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动荡和战乱之中,随后出现了大小七个王国。为了王位继承权的归属,朗达玛的两个异母儿子奥松与云丹相互斗争。奥松之子贝考赞为奴隶起义军所杀,贝考赞的儿子吉德尼玛衮见大势已去,回天无力,便带着三个大臣和100多人为逃避追杀,远遁阿里高原,被那里象雄土王(此时为吐蕃得藩属)扎西赞收留,这哥们打仗不行,当女婿到挺在行,被敬慕吐蕃王族文明的扎西赞收为婿,还哄得老丈人把王位都传给他了。吉德尼玛衮也算是一个人物,他将吐蕃王朝先进的文化引入象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与吐蕃平等的古格王朝,屹立阿里高原近八百年(年代无考,误差不超过50年)。

吉德尼玛兖晚年时,将王国分给三个儿子,长子贝吉兖封芒(麻)域(即后来的拉达克王国),次子扎西兖封布让,幼子德祖兖封象雄,这就是阿里三围(36D,24,36呵呵)的来历。在这段时间里古格王朝跟拉萨确实没有什么从属关系,但是对于藏人来说,国家的统一根本比不上信仰的统一,古格王朝建立以后,便以崇信佛教佛法为立国之本,这是因为一方面出于对吐蕃时代佛教盛世的深切缅怀;另一方面,古格的君臣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佛教正是古格繁荣昌盛的法宝。发源于此苯教逐渐失去了它最后一块土地。德祖兖的次子埃松王子因对佛教满怀热情,出家取法名“益喜沃”;并选派了二十一名优秀青年赴印度学习显密教法,其中最著名的当数仁青桑布,他翻译了大量的显密经典,开创了“上路教律”,成为西藏历史上划分新旧密乘教法的分界线。这极大地推动了古格佛教发展。晚年时的益喜沃修建了著名的托登寺,亲赴印度迎请高僧阿底峡,为筹集更多请高僧用的黄金(钱都修了庙了,这高僧不会是学佛祖在舍卫城祗树给孤园讲法一样,来个黄金布地吧,ft,一个比一个贪财),益喜沃率兵攻打伊斯兰国噶洛(抢人家的钱去敬佛!他是真穷还是抠门啊),不幸兵败被俘(活该)。

噶洛国王亲自劝说他放弃佛教,改宗伊 斯 兰教,可免一死。但益喜沃态度坚决,面对死亡不改其志,最终舍身求法的益喜沃引颈受戮(对这段历史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肯定是打了败仗往脸上贴金)。曾担任过印度18座寺院住持、道行高深、年近六旬的阿底峡大师被古格王国的诚意和益喜沃的献身佛法精神所感动(被这种人感动也算大师,估计还是钱给够了),终于公元1042年启程,翻越喜马拉雅雪山,历经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到达古格王国。阿底峡以托登寺为驻锡地,弘传佛法(上路弘法)、举行盛大的法会,史称 “火笼年阿里大 法会”。为确立古格王国在西藏西部的佛教中心地位起了重大作用。阿底峡的入藏也成为西藏佛教“后弘期”的重要标志。托登寺当时成为西藏宗教和文化中心,与古格境内的神山冈底斯山,圣湖玛旁拥措并称,是藏人的圣地之一。

十五世纪初的时候,格鲁派(黄教)宗喀巴大师派人前往拉达克,并在拉达克首府列城创建了格鲁派寺院柏图寺。其实挺奇怪的,当藏族统一的时候各个宗教打的很厉害,莲花生大师还曾经跟苯教的神婆巫师斗法(互相做物理化学试验吓人?),佛教内部也是宗派林立还喜欢互相掐,藏人分裂了,信仰反而统一了,各个教派之间也和睦相处。
LM9012015-09-28 07:21:04 发布在 国际观察
阿克赛钦三百年之二——阿里三围(3)

在公元十世纪的时候,麻域的统治者逐渐从古格王国独立出来,自称拉达克王国,这个地方贴近伊斯兰文明,受其影响比较大,公元十四世纪的时候,伊斯兰文明的征服浪潮席卷了拉达克王国,但是很快就退去了,十六世纪的时候伊斯兰化的蒙古莫卧尔帝国又把拉达克王国政府,使之成为其的一个藩属存在,信奉伊斯兰教,但是佛教仍然有着极大的根基,古格王国与拉达克王国逐渐关系恶化,冲突不断,极大地消耗了国力。

十七世纪初期,随着莫卧尔王朝的衰落(英国入侵),拉达克王国有重新独立出来,摆脱了伊斯兰的束缚,重新回到了佛教的怀抱。这时候古格王国反而出现了宗教问题,葡萄牙人安德拉德进入古格传扬天主教,使笃信佛教的古格人了解到了新的宗教,并于1626年借助国王的支持,拆毁民房、修建起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从印度召来更多的传教士,并试图劝说古格国王赤扎西扎巴德夫妇正式改信天主教,强迫喇嘛还俗等,由此引起了出家为僧的国王之弟的反感和佛教僧侣集团的极大不安,领导虔诚信仰佛教的当地藏人起来反抗,埋下了古格王国走向覆灭的隐患。

打帝国的时候就最讨厌敌人的那些洋和尚,所谓基督降临,家破人亡,僧侣传教,寸草不生,操耶稣他大爷的,有种拿雷劈我啊,拿个jiba当神拜,谁怕你啊。佛教僧人与西方传教士为争夺国王的信仰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然而最终国王还是深信上帝将站在他的一边。公元1627年春天,赤扎西扎巴德继朗达玛之后又一次兴起灭佛运动。大批僧人被迫还俗,并被驱赶到山洞居住,靠乞讨生活,国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摧毁他们对佛教的信仰。然而作为西藏佛教“后弘期”的发源地,佛教毕竟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并已深深地渗透到古格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遭受打击的僧人们并未就范,而是秘密串连,伺机与国王进行最后的摊牌。

1630年,经过长达两年多准备的僧人终于发动了暴 动,并得到了广大古格百姓的支持,最后包围了古格王宫。想想那段时间的地下斗争真是惊心动魄啊。而拉达克王国也没有闲着,此时的拉达克国王僧格朗嘉是个扩张狂,早就觊觎古格很久了,打着护法的旗号,杀进了古格,参与了围攻古格王宫的战斗,三方进入了拉锯战,那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呢,忠诚的古格卫士要保护国王抵抗虔诚的信众,又要打击着入侵的敌人,僧众们既痛恨天主教的妖僧,又不愿拉达克人侵占他们的土地。正是由于古格卫兵的顽强拼死抵抗,拉达克人始终未能越雷池一步。

北京台拍了一部记录片叫《喜马拉雅》,主持人王旭东是我一个战友的哥哥,所以送个给我看,片中有对古格王宫遗迹的拍摄,从满山遗弃的铠甲片、铁箭镞来看,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经过殊死的搏杀,双方将士的鲜血染红了这里的漫漫黄沙,当时战斗场面之悲壮惨烈可见一斑。战争持续了五年,正当拉达克人久攻不下准备撤军之际,古格的僧人使出了一条毒计,由赤扎西扎巴德的弟弟出面劝降,年老重病的国王终于无心恋战,同意向拉达克人俯首称臣。然而拉达克人背信弃义,将古格王室成员全部囚禁;在占领王都札不让后,进行了一场疯狂的掠夺,并对古格的将士进行了惨烈的杀戮。至今在古格王国遗址中的千尸洞(有说叫干尸洞的)内,仍然保留了无以计数的无头尸。至此,古格王国八百年的辉煌历史,以悲壮的结局宣告结束。和印加帝国的覆灭何其相似啊,别看现在欧洲人一个个道貌岸然的JB样,当年都是靠骗子起的家,现在掏钱来搞什么世界文化遗产,都他们毁的,还是马哥说的对,资本主义一落地,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拉达克国王僧格朗嘉并继续派兵至西热、嘉嘉(现约在日喀则专区范围内)一带,强迫当时的西藏国王丹增旺波交纳金银、茶叶多箱。他的孙子德列南嘉(1675--1705年在位),乘西藏与不丹交战之际,挥兵攻占了古格、普兰等地。拉达克王国的进攻终于引起了拉萨的重视,1679年,五世达赖喇嘛派出一支藏军,由蒙古部达赖汗的堂弟、扎西伦布寺僧嘎登旺泽率领收复失地,击败长期占据阿里的拉达克军队,并挥兵攻入其都城--列臣,拉达克转而投靠并引来莫卧尔帝国,为藏军所败,故不得不向西藏求和,和谈结果规定拉达克每年要向西藏政府进贡,史称"拉达克年贡",西藏则答应向拉达克提供一定数量的茶叶。

拉达克于是成为了西藏的属国,阿克赛钦在藏语里的意思是“白石滩”,其实就是位于喀喇昆仑山和昆仑上之间的一片戈壁无人区,阿克赛钦在地域上属于阿里三围的地方,在拉达克和古格王国的交接处上方,这是从新疆地区进入西藏的唯一通路,虽然无人居住,但是那时候准格尔汗国和西藏之间的货物的交通全部要靠通过阿克赛钦的商路,随着阿里三围归附西藏,西藏归附中国,阿克赛钦理所当然是中国的领土,所谓中印边境线的西段实为西藏、新疆与拉达克之间的边境,因此所谓的中印西段领土问题根本不存在,西线的3.5万平方公里领土原本就是中国的,根本没印度什么事。

不但阿克赛钦,连拉达克也是我们中国一部分,总有一天要拿回来的。从人种论上讲,汉族和藏族其实是最相近的种族,都来自于古羌人的后代,在许多民俗上也显示着“汉藏同源”。2005年4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一个DNA项目研究结果也表明:中国56个民族中,汉族与藏族的血缘关系最近。在10万年前左右,现代智人逐渐迁移出非洲,来到中亚,他们中一些人在当地定居,一些人开始活动,人类进一步分化;大约到了4—6万年前也就是第四纪冰期开始,一部分人迁移到了东亚,进入到了中国大陆;经过4万年的演化,这部分人逐渐分支,产生了56个民族,DNA研究结果表明:在主要各大民族系统当中,汉族与藏族的血缘关系最近,是最晚分支的。

LM9012015-09-28 07:24:24 发布在 国际观察


LM9012015-09-28 07:40:33 发布在 国际观察
游戏中的锡克地图



LM9012015-09-28 07:56:54 发布在 国际观察
阿克赛钦三百年之三—锡克入侵

400年前,达桑热巴写了一本书,叫《香巴拉之旅》。他笔下的香巴拉(香格里拉),就是现位于印控克什米尔的拉达克。知道拉达克是从古格开始的。一个风雨飘摇近800年的古格王国,忽然就如青灰的暮霭般消散在札达土林深处……亡了古格的,留下了最后的一支血脉,跟它同宗同族的“雪山水晶国”——拉达克人。

象雄文明繁衍了吐蕃,吐蕃在灭亡之际又把最高贵的血脉送回了象雄,如凤凰涅磐般的转生出了古格王朝,再次把藏人向文明指引,作为古格的儿子,拉达克毫无疑问是藏人的一部分。

自公元八四三年吐蕃王朝崩溃以后的四百多年,西藏没有统一的政权,各地豪族混战纷纷,但是从十世纪后半期起,古格王朝又再次承担去哺育藏族人民的重任,发起了佛教的复兴运动,由此开始西藏佛教的“后弘期”(前文提到)。后弘期的西藏佛教密教化的倾向非常显著(这得益于那个海龟派仁青桑布,而前弘期的佛教是以显教为主的)。后弘期的西藏佛教另有一项特色,自朗达玛灭佛以后,佛教的发展不再受到王室保护,转而留传散布于民间,以“宗派佛教”或“学派佛教”的型态,当时各个地方势力林立,仟何一个教派的出现,要站住脚,没有地面上的支持可不行,而老大们又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则又需要宗教,所以就出现了西藏特殊的“供施关系”,也就是西藏最早的政教合一的雏形。等到佛教复兴二百五十多年以后,形成了藏传佛教主要有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觉曩派、宁玛派与希解派等宗派。各地割据的豪族也都拥有自已的寺院及僧众。这些教派的教团,由于掌握了寺院的经济权,等到寺院的经营规模及相关经济活动蓬勃发展之后,也就拥有相当大的经济力量。养肥了的羊当然不能给别人了,所以豪族们又将自家的孩子送一两个到寺庙里当喇嘛,把持经营寺院,寺院的教团力量遂助长了豪族的割据势力,这是就不再是供施关系了,而是统治与依附的关系了。到了13世纪的时候,蒙古大军由四川西部攻入前藏(西藏的中部),由于蒙人也是信喇嘛的,所以藏人也同意了蒙古的统治,派出了代表团与蒙古谈判,其主要成员都是萨迦派的,其实当时最大的教派是噶当派,也该是他们倒霉,他们的主要势力在四川,而蒙古大军正好掠夺了噶当派在喀木的总寺院热振寺,所以拒绝前往,而萨迦派老大萨班的侄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八思巴(历史书上说过这个人,据说是非常聪明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但是跟一休哥的故事重复,不知道是谁抄谁的),八思巴跟忽必烈成的铁哥们,忽必烈登基以后就成了蒙古的国师代理统治西藏,后来又成为元朝的帝师,一共传了八代(我认为汉族和尚没有进入政界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娶老婆),这就是后来说的萨迦王朝,萨迦王朝随着元朝的衰落而被明朝选择的新的西藏代理人所替代,那就是帕木竹巴族,明朝封帕木竹巴族教团长妙音释迦幢为国师,继续代替明朝统治西藏,有些垃圾说,西藏是清朝带给中国的简直是放屁,从元朝开始西藏与中央政权就是以这种代理统治的方式进行的,后来明朝内乱,帕竹政权也随着衰落,被萨迦派地方豪族藏巴汗取代,建立了噶玛政权,这是短命的政权只有24年,15世纪的时候宗喀巴大师改革噶当派,创立格鲁派,传下两个弟子达赖和班禅,出任正副教主,天才般想出了转世灵童的制度(如果达赖和班禅都生儿子往下传,总逃不过一代不如一代的规律,而转世就不同,灵童在全部藏区中挑选,接受精英教育,总差不到那去,就算不行也不至于传染下一代,同时灵童一般都出于豪族,加强的各豪族的向心力,是很高明的一招),这使黄教(既格鲁派)大有统一藏传佛教的趋势。 1641年,到五世达赖(第一篇里出现过)的时候,派人赴青海密召信奉黄教的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率兵入藏, 1642年,固始汗由青海率大军入藏,灭掉了噶玛政权(固始汗回青海后将他的一个儿子留在西藏,就是拉藏汗)。五世达赖在固始汗的拥立下建立噶丹颇章政权,黄教在藏族社会上的优势地位确立。公元1652年,五世达赖赴京接受了顺治皇帝的册封(所以康熙见过五世达赖,后来才能发现桑结的阴谋),顺便说一句布达拉宫就是五世达赖建设的,这个喇嘛真是人物(打击拉达克王国的也是他)。从上面很容易看出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是依附于中央政权的,随中央的更迭而兴替,而国际上的一些垃圾说,西藏跟中央的关系是供施关系,企图淡化西藏和中国的联系,简直是放屁,哪个皇权真把宗教当回事。
LM9012015-09-28 10:50:23 发布在 国际观察
阿克赛钦三百年之三—锡克入侵(4)


1843年英国征服信德后,即把侵略矛头指向锡克国。第一次战争(1845~1846):战前,英印总督向锡克国边境集结兵力4万人。锡克军约6万人,在数量上占优势,但下层官兵与将领之间矛盾尖锐,封建政府甚至企图通过战争削弱和消灭难以驾驭的军队。1845年12月13日,英军攻击萨特莱杰河南岸锡克军,战争爆发。18日,双方在穆德吉展开大规模交战,英军损失惨重。但被英国人收买的锡克军统帅L.辛格(看见了吧,辛格家简直都一个样)却下令撤退,结果遭英军反击而失败。21~22日,英军向菲罗兹沙阿发起进攻,遭锡克军炮火杀伤。交战中,锡克军司令T.辛格(又一个混蛋)擅离战场,军队陷入混乱,退至萨特莱杰河北岸,伤亡约8000人;英军伤亡2400余人。1846年1月,锡克军渡河再战。2月10日,双方在索布拉翁进行决战,T.辛格和L.辛格临阵脱逃,并下令拆毁浮桥。锡克军背水作战,伤亡惨重。英军强渡萨特莱杰河,于20日攻占锡克国首都拉合尔。3月,锡克国被迫签订《拉合尔条约》(又叫《阿姆利则条约》),割地赔款,裁减军队。很明显最高指挥官变节是锡克军在此次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

根据强权政治的逻辑,处于扩张期的帝国,总是要向外扩张他们的边疆,直到遇到强大的邻国的抵抗、或是天险的阻挡、或是向前推进的动力消耗竭尽了,才会停顿下来。当英国在印度的西部方向推进到兴都库什山脉和喀喇昆仑的交接处后,俄国也从北方朝着同一地点前进,这两个狗屁国家腆着脸把野蛮的征服称为是“文明人要压服文明边界上的未开化的一种天然冲动”(费雷则.铁勒),所以“有必要在边远的人群中设立据点,并且显示武力使他们臣服”(俄国戈尔恰科夫亲王)。这一对王八蛋都预计要出现一条英国和俄国历史上第一条边界线了。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中的命脉,所以英国定下一条始终一贯的基本目标,就是,叫俄国熊离印度越远越好,由此出现了两个派别,一个是前进派,主张英国要向前推进,知道跟俄国碰上,这样可以在尽可能远的地方挡住俄国人的威胁;另一派是温和派,他们认为应该由第三国把他们两个混蛋隔开,在他们看来,在他们来到这里近两千年前就对这批土地拥有巨大形象力的中国无疑是最好选择,但是那个时候的中国在跟西方打交道的时候发现,边界条约往往是帝国主义宰割中国领土的利刃。当英国占领锡克以后,温和派在外交中得势,所以并无意占领锡克,而是扶植了一个锡奸(不能说是汉奸,他是锡克人中的多格达族的)前面曾经提到的查谟山邦的总督古拉伯.辛格(锡克人拥戴他当了查谟的统治者,他却忠诚为英国人效劳,真是够下流,够无耻),作为印度北部边境的守卫者,制造了查谟-克什米尔邦,古拉伯.辛格当了大君,这个地方是三大宗教的交集,西北是是伊斯兰教(占主要的部分),南部是印度教,而被古拉伯.辛格占领的拉达克是佛教,把一个印度教的统治者(辛格)强加于穆斯林和佛教徒头上,这就是英国人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争端买下的种子。

我说过古拉伯.辛格是一个志大才疏卑鄙无耻的人,这一点英国人的想法跟我暗合,他们怕中国对古拉伯.辛格的入侵归咎于英国的调唆,而采取对英国不利的行动,很是担心这个白痴“怀着掠夺和复仇欲望”再此进攻西藏,因为他打又打不赢,败了的话,英国人好不容易在锡克建立的秩序会又陷入混乱,这是他们不愿看到的,俄国人还在上头盯着呢。所以在阿姆利则条约中规定克什米尔的外交权由英国掌握,古拉伯·辛格在没有得到英国允许之前,不得随意变更它与西藏的边界,拉达克与西藏的边界由英国组织划界委员会划定。这是英国要求与中国清政府划定拉达克与西藏边界的起因。

1846年8月,英印总督哈定通过英国香港总督德庇时向清朝两广总督香英致函,要求划定拉达克与西藏的边界,英印政府将同样内容的信件交给西藏噶大克噶本,转呈驻藏大臣琦善。我说过,中国对帝国主义要求划定边界是有很大戒心的同时,当时正是鸦片战争之后,香英复函称:克什米尔与西藏,“既有相沿界址可循,自应各守旧疆,无庸再行勘定”,同时以为英国除五口之外,又要在西藏设口通商,因而复函又称:“是五口之外,断不容增添别口。”琦善则以早与森巴(藏语,指多格达人)有协议为由加以拒绝。1847年8月和1848年1月,香英先后两次收到德庇时转来的哈定来文,声称英国已派委员到克什米尔边界勘察,请中国委员前往。但关于英国何时派何人前往勘察,来文并未说明。在此形势下,清政府命令驻藏大臣穆腾额和四川总督琦善,“商派委员,前往查访。如该夷实有夷目来至后藏,即跟同确查加治弥耳向与西藏通商旧界,详慎办理”。驻藏大臣穆腾额即派噶伦诺依金彭到噶大克,到处查访,却未见英国划界人员踪影。而英国学者力奥.罗斯在狡辩时说,当英国的边界事务官员到达西藏边境的时候,看不到中国官员在那里等候他们,而且还遇到西藏人的敌视行动(都闯到老子家里来了不敌视你才怪,而且藏族同胞淳朴善良,肯定这帮垃圾干了什么偷鸡摸狗的事情)。但是参加划界的汤姆逊博士的报告戳穿了他的狡辩,其实,英国根本就没打算等清政府的答复和所派划界代表前来,在1846-1847年两次进行划界单独组织两届划界委员会,还产生了“1846-1847年英边界委员会线”,这条线是在没有清政府划界代表参加的情况下产生的,未得到清政府的认可,是英国单方面划的,自然是非法和无效的。

其实英国的本意就不是要划出同中国的边界线,而是要划出一条约束古拉伯·辛格的线而已,这条线英国单方面就可以做到,所以就根本不在乎中国是否有代表参加了。他们得到的指示是“要记住我们所要的不是多一块或者少一块贫瘠或者甚至是富饶的土地,而是一条清楚的明确的界限”。这些官员经过两年的工作划了一条从班公错(在西藏最西面的一个大湖,那里驻守着中国海拔最高的一支海军)稍微偏北的地方到司普提河(象泉河在什普奇山口附近的一个支流)的界线,而对班公错向北到喀喇昆仑山口一段,汤姆逊博士认为,它“应该是被看作是未知的地区,因此无法确定”,那个地方渺无人烟,既然划界的目的是约束古拉伯·辛格,那么他也不会对这片土地干兴趣,所以是否划条线在那里的意义就不大了,而这个地方就是阿克赛钦。

锡克人不满英国殖民压迫,在S.辛格(辛格家总算出了个带把的了)领导下于1848年起义,并得到阿富汗的支持。英军出兵镇压,围攻木尔坦。1849年1月,英军进攻吉利扬瓦拉,在丛林中遭锡克军伏击,伤亡2300余人。同月,英军攻占木尔坦后,向北增调援军,于2月21日以猛烈炮火给驻守古杰拉特的锡克军以毁灭性打击。3月,英军将阿富汗军队逐出白沙瓦。锡克军投降,旁遮普被并入英印领地。至此,英国完成对整个印度次大陆的征服。
LM9012015-09-28 10:55:13 发布在 国际观察
阿克赛钦三百年之四-南疆左柳(1)

摘要:又写超了,这篇主要将阿古柏乱疆的事,名字为南疆左柳,也是为了纪念历史上我最尊敬的七个半人之一的左宗棠,同时阿古柏也是我在历史上最鄙视的七个半人之中一个。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杨昌浚

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曾国藩

古拉伯·辛格受到克什米尔人民的反对,虽然在他的主子英国帮助下保住的克什米尔大君的位置,估计虽然脸皮很厚但还是羞愧无比,没几天就挂了。在英国的扶植下,他的儿子当上了克什米尔的大君,再也没有了对西藏的土地抱有幻想的勇气,清朝此时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正把火烧到东南的半壁江山,清朝无力处理拉达克被侵占的问题,而英国要在中亚地区全面防堵俄国威胁在印度北部边区,在战略上的基本前提或假想是,俄国人将不可避免地越过帕米尔、天山等地进入中国新疆,并藉此南下印度洋。从这一假想出发,英国也希望中国的新疆南部变成英俄间的缓冲地带。所以,大家得以相安无事了十几年。

当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的战败,和太平天国和清朝长期的战争,是大清帝国的国力显著下降。而俄国南下野心则没有一天忘记,不断的对中亚和新疆的少数民族进行渗透和颠覆。肉商的养子阿古柏,通过出卖自己的屁眼和妹妹当上了出任了中亚的浩罕汗国(今天的乌孜别克斯坦以及哈萨克斯坦部分地区)和阿克麦吉特的伯克(阿古柏的全名为穆罕默德·雅霍甫,伯克为突厥语中的官名,此时他被称“雅霍甫伯克”。“阿古柏”其实是“雅霍甫伯克”的不确切译音,这只是汉文史料长期以来一直这样记载,约定俗成罢了)。在此后的几年里,由于沙俄的军事侵扰,加以内部的权力纷争,浩罕汗国的政局日益动荡;使已经开始在军、政二界崭露头角的阿古柏,面临着被倾轧鲸吞的危险。为了寻求新的出路,阿古柏的注意力,被帕米尔以东的喀什噶尔所吸引——那里可能正是他施展野心的用武之地,这个混蛋比起古拉伯·辛格来说更无能,更无耻,更没屁眼,他小时候因为长的好看,长期在街头男扮女的跳舞-当地人称为“巴特恰”,后来被看街的小官员作为礼物送给了同性恋爱好者-浩罕汗国国王的侍卫官,此人在王位的争夺中丧命后,阿古柏又将屁眼卖给了塔什干总督纳尔·穆罕默德·库什伯克。这位伯克大人不仅喜欢男人,也喜欢女人,阿古柏又把自己异父同母妹妹洗干净奉上。阿古柏于是一跃而为伯克的副官,后来又当上了五百人长的官儿。跻身军界后,他参与了镇压哈萨克牧民的起义,以诡计多端、凶狠残忍而闻名,很得妹夫的青睐,终于出任了浩罕阿克麦吉特(即今中亚纳罗夫斯基要塞)的伯克。在此后的若干年里,由于沙俄的军事入侵,加以内部的权力纷争,浩罕汗国的政局日益动荡,使已经开始在军、政二界崭露头角的阿古柏,面临着被倾轧鲸吞的危险。阿古柏作为一个军人,不想着如何抵抗俄国的入侵,平定国家混乱形势,反而将目光盯向了我们的新疆。而俄国人当然愿意这样的垃圾去搅乱新疆的形势,在武器和金钱上大力支持,此人得到了俄国的支持还不知足,一脸贱相的又对英国摇尾乞怜,英国早就对俄国人通过新疆向中国的贸易流口水了,而且对俄国人对浩罕汗国的入侵很不满意,这么一个送上门的天生贱种当然不能让俄国独吞,同意阿古柏作为英国的一个属国,而此时阿古柏连新疆一寸地盘都还没有呢。
LM9012015-09-28 10:58:59 发布在 国际观察
阿克赛钦三百年之四-南疆左柳(2)

此时的新疆由于清朝的衰弱而乱成一团,各地土匪,教派,军阀纷纷自划地盘,互相攻击。当时清朝在南疆(以天山为界,新疆分为北疆与南疆)最大的官是住喀什噶尔办事大臣奎英与汉城守备何步云,喀什噶尔当时分回城(今天的喀什)和汉城(今天的疏勒)。奎英和何步云都住在汉城,我的老乡刀郎有首歌叫做《喀什噶尔的胡杨》,不知道他是否知道,这个地方差点当了一个外国的首都。当时,喀什噶尔伽一个叫金老三的回族土豪,带上自己的两个儿子,跟一个绰号马秃子的回族阿訇,密谋造反,自己手里又没有兵,就跑到阿克陶,鼓动那里被清朝任命的柏克司迪克举兵起事,并许诺夺下喀什噶尔后,拥立司迪克为王。司迪克一听傻呵呵的就开始招兵买马,弄的谁都知道他要造反,奎英和何步云听说以后,两人一合计,最近可是乱民越来越多了,库车,乌什,阿克苏可是全丢了,喀什噶尔回城的伯克库吐鲁克的弟弟阿克苏的伯克沙依提不是从那逃过来的吗?(那个时候好多“柏克”啊,呵呵)俗话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啊,干脆全杀了吧。两人就在喀什噶尔一带开始屠杀了,结果反而激起了更多的反抗,1864年7月26日,叶尔羌城百姓暴 动,占领城池。29日,英吉沙的清军中营把总王得春起事。30日,喀什噶尔白山派头目托乎提·马木提又乘乱占领了喀什噶尔回城,库吐鲁克与其弟沙依提伯克带人逃往了汉城。司迪克与金老三、马秃子的部队也集合好了向喀什噶尔杀过来,奎英让库吐鲁克率领本部人马出去交战,结果打败,不知去向。司迪克又包围了回城,托乎提·马木提把全城的人都召集起来守城,结果是越弄越遭,使守城人员鱼龙混杂,反而让司迪克收买回城的商人打开的城门(商人果然只认钱),司迪克占领了回城以后立即自封为“帕夏”(就是王),金老三和马秃子一个是宰相一个元帅。

当时喀什噶尔伊斯兰教最主要的教派就是白山派,当然也有个黑山派拉,白山派带白帽主张默诵真主赞颂词。黑山派带黑帽则主张朗诵赞颂词(就这点差别至于互掐几百年的吗,到像足了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的宫廷斗争,大端派和小端派,吃鸡蛋先从大端还是小端剥皮),看看人家政见不同直接扣帽子就行了。白山派的开山祖师叫阿帕克霍加,据说是穆罕默德的子孙,曾经开创了喀什噶尔的“霍加政权”,他的曾孙就是新疆历史上赫赫威名的大小和卓,其实“霍加”与“和卓”是一个意思,只是汉语翻译不同而已,叫习惯了而已,这个阿帕克霍加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啊,可以说新疆四百年的风雨都跟他和他家族有关系,有时间一定要写写他。如果我们去喀什,一定要到阿帕克霍加墓去看看,那里埋葬着阿帕克霍加及其家族5代72人。据说香妃也埋在那里,故当地汉族群众又称之为“香妃墓”,伊斯兰教的墓是砖砌,一个墓可以放很多人,比较符合经济学原理,估计跟伊斯兰教的商人多有关系,北京的阳坊是个回族的聚集区,我在那里待了不到两年,在村里就可以看到砖砌回族人的墓,顺便说一句香妃也是阿帕克霍加的后人,但并不是埋在那里的,而是葬于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

阿古柏早就盯上这里,喀什噶尔内乱给了他实施计划的机会。8月间司迪克占领喀什噶尔后才十几天,他派出的大批浩罕汗国间谍就以商人身份,秘密潜入喀什噶尔回城,收买了当地24名伯克和阿訇,联名写信要求浩罕汗国出兵,袭取喀什噶尔、驱逐司迪克。司迪克在统治了喀什噶尔回城半年以后,因为他杀了白山派头目托乎提·马木提,惹恼了当地信教群众,所以感觉统治越来越困难。这个猪头脑袋一向不灵光,这些间谍告诉他现在白山派对他恨之入骨,只有让“阿帕克霍加的后人”来当王,他退入背后才能保住他的利益,他竟然昏头昏脑就答应,向派金老三出使浩罕汗国。这位“阿帕克霍加的后人”叫布素鲁克,这哥们这时候连下顿饭都没有着落,是阿古柏早就看好的人物,为人鸡肠狗肚毫无主见,绝对是当傀儡的一流人选,一听人家要请他去当王,当然什么都答应了,而浩罕汗国的国王本来就焦头烂额,当然也希望新疆越乱越好,阿古柏一撺掇,就同意了布素鲁克去当喀什噶尔的“帕夏”,同时要求他一切听从阿古柏安排。1865年春,布素鲁克由阿古柏督队、金相印陪同,一行数十人走上了返回喀什噶尔的道路。
LM9012015-09-28 11:04:50 发布在 国际观察
阿克赛钦三百年之四-南疆左柳(3)


要说阿古柏这个人的阴险程度觉得是一流人才,其实任何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那个不是三头六臂,“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但是很多人的谋划比较大气,用南怀谨先生的话来说那是“阳谋”,但是阿古柏让人感觉全是“阴谋”。到了喀什噶尔以后,司迪克看见多了一个外国人当然不高兴起来,再没心眼也生出戒心了,阿古柏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不断调唆布素鲁克和司迪克的关系,而司迪克和金老三他们一合计也开始发现阿古柏的古怪来,通过调查终于搞清了阿古柏,布素鲁克还有浩罕国的关系,马上决定驱逐阿古柏,但是想到他一个手下都没有,并没有太当回事,此时阿古柏早做好准备,他借用布素鲁克在信教群众中的影响力反而一举驱逐了司迪克(可见阿帕克霍加的影响力有多大,他可是死了几百年的人了)。可是他并没有杀司迪克,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逃回老家的司迪克组织了六七千本族的战士,立刻反攻喀什噶尔回城。大兵压境,阿古柏反而撒手不管了,布素鲁克只要自己领兵出战,这个白痴能打赢才怪了,被打了回来,从此牢牢的帮在了阿古柏裤腰带上。阿古柏早就暗布棋子探知了司迪克的指挥部所在,亲领一百多骑兵,奇袭司迪克,杀得他逃回了阿克陶。阿古柏得势不让人,迅速组织起一支数千人的军队,兵分二路:一支南下英吉沙,于4月11日攻陷该城,清朝领队大臣托克托布等战死;另一路进兵维依塔克山区,欲置司迪克于死地;司迪克不幸再度战败,被迫逃亡中亚塔什干一带,后来不知所终。

4月中旬,阿古柏宣布在喀什噶尔成立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哲德沙尔”即“七城”之意,指天山以南的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阿克苏、库车、乌什7座大城。当时。除喀什噶尔回城与英吉沙外,包括喀什噶尔汉城(今疏勒县)及其他5城,还根本不在阿古柏手中,此人野心和胃口之大可以想见。他让布素鲁克当政权傀儡,自己担任武装部队总司令。长达13年的一场旨在分裂中国、割据一方的反动闹剧,就此正式开幕了。有说法把这场动乱称为反叛其实是不对的,此人出生在乌孜别克斯坦塔什干城所属一个名叫匹斯坎特的小镇,民族倒现在也是个迷,有说是乌孜别克族的,也有说是塔吉克族的,反正不是维吾尔族人,老妈也是个人尽可夫的主, 名义上的爹是伊斯麦持·乌拉,是一名专为病人诵经的宗教职业者,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刚出生不久老妈就改嫁了跟那个卖肉跑了,所以只能说是入侵,不是反叛。

阿古柏此时可以名正言顺接受英,俄的支持了。1869阿古柏就派亲信伊赫拉尔汗(又名米尔扎·沙迪)赴印度,英国驻印度总督亲自接见,还赠其大批枪支弹药和修造军械的设备,又允许他自觅工匠带往喀什噶尔,为阿古柏建立军火工厂。沙俄当然也不甘落后,1870年初就赶快派出使者到喀什噶尔,劝诱阿古柏向沙俄投诚。到1872年5月,阿古柏就在喀什噶尔与沙俄签订了出卖中国主权的所谓《俄阿条约》。1874年,英国痛悔迟了一步,也抓紧派人去喀什噶尔,签订了同样性质的所谓《英阿条约》,在此期间。

1873年,英国使团到喀什噶尔,向阿古柏送交了维多和亚女王的亲笔信与各种赠品,其中包括各种枪支和二门小炮;而沙俄则更“大方”,派出索莫夫与莫罗佐夫兄弟的两支商队,自吐尔尕特山口运送大批军火到喀什噶尔,交阿古柏军队使用。英、俄两国的这种“竞赛”,到1875年到了高潮,英国人一次就从印度给阿古柏运去连发枪2.2万支,山炮8门,炮弹2000发。此外,阿古帕曾派外甥阿吉托拉(亦名赛义德·阿古柏)亲去彼得堡面见沙皇道谢,在1873年返回时又到了土耳其,阿古柏承认土尔其奥斯曼帝国为宗主国,土耳其国王则册封阿古柏为“艾米尔”(伊斯兰教政权首领),妄图使阿古柏的伪政权在伊斯兰世界合法化。2年后,阿古柏就从土耳其一次购得新式步枪1.2万支,火炮8门。

1876年,俄国派遣以库罗帕特金大尉(后来这人出了本书《喀什噶尔》,商务1982出的,很有意思)为首的俄国使团,到喀什噶尔与阿古柏会晤,要求阿古柏出让边境国土,并指望取代浩罕汗国控制边境贸易,阿古柏出卖别人的土地一点不心疼,马上就答应了。浩罕汗国本土被俄国灭了以后,阿古柏丢开那个“阿帕克霍加的后人”自己喀什噶尔在成立了一个浩罕汗国。1871年,得了武器和支持以后,阿古柏凭借手中的军队和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相继攻占了乌鲁木齐、古牧地、木垒、玛纳斯、鄯善等地,大有要把全新疆一口鲸吞之势。此时,只有少数清军退据塔城、乌苏一线艰难固守,与内地完全失去了联系。后来新疆人有个口号“见到安集延人就杀”(安集延是浩罕国的一个贸易城市,算是浩罕人的代称),喊了几十年,一直到建国前“东突” 在喀什噶尔建国,新疆人还喊这个口号呢,所以说 “东突”根本不是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搞自治,而是中亚的外族阴谋入侵,从阿古柏开始就带着浓厚的外国干涉的印记。
LM9012015-09-28 11:09:45 发布在 国际观察
阿克赛钦三百年之四-南疆左柳(4)

英国看到浩罕大有取代新疆时候,马上放弃要把中国作为英俄缓冲国的机会,转向阿古柏。而英国梦寐以求的通往中国的新商路也指日可待了,要开辟印度通向新疆的商路,必经之道就是阿克赛钦。此时可有可无的无人区变的至关重要了。1865年,印度一个测量局的小官约翰逊奉命考察由克什米尔通往新疆和田的道路途中就经过了阿克赛钦。回来以后在一张通过“勘察”绘制出地图上,把阿克赛钦、羌臣摩河谷以及喀喇昆仑山以北广大地区偷偷划入英印克什米尔版图。这代表着英国外交前进派再次上台,而约翰逊在回来后不久就升任克什米尔驻拉达克的专员。1868年,这条线堂而皇之的出现在英国出版的地图集上。

此后英国人主要同俄国进行对阿古柏政权的争夺,如果阿古柏成了英女王的重视走狗,那个这条线倒也无所谓,所以在1773年,伦敦的印度事务部为外交部准备的一份地图显示的,边界走向是沿着喀喇昆仑山东麓,自喀喇昆仑山口到羌臣摩河的线,一位英国人称此线“从地理和政治角度上来看,可以明确规定克什米尔大君北部的疆域”,还有一位英国哥们说:“克什米尔大君和我一样对(喀喇昆仑山口以北)的赛图拉不拥有任何权利”。但是随着俄国势力在阿古柏的政权中占上峰,英国有种说法开始盛行,喀喇昆仑山脉“将会成为古老的英吉利和神圣的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条边界”。所以这种不安使此时前进派的势力大涨,就在同一年,前进派战略家极力要求把边界从喀喇昆仑山推进到昆仑山,从而囊括阿克赛钦地区,(阿古柏的南疆是昆仑山),否则就会落入俄国之手。其实在英国人避免同俄国发生接触的时候,“沙皇军队的军人们也在担心英国越过高达近两万英尺的帕米尔高原,向他们发动进攻。”-劳伦斯。好像英国谚语“如果你听医生的话,那就什么都不卫生;如果你听牧师的话,那就什么都有罪;如果你听军人的话,那就那里都不安全了。”

英国当时流传这样的一种理论,“印度像一座要塞,两边大海最为壕沟,其他的地方高山围绕。有时在那些并非不可逾越而又易于突破的城墙外面,延伸着一条宽窄不等的斜坡。我们不想占领这个斜坡,但是也不能坐视敌人占领这个斜坡。”-印度总督寇松勋爵。1880年当英国想要占领阿富汗那边的斜坡时,引起两次遭到伦敦抱怨战争(记得福尔摩斯第一次见华生医生吗,一握手就知道他从阿富汗回来),英国使用了大量的兵力金钱却使本来希望稳定友好的国家分崩离析了。当英国和俄国的前进派都发现自己如果要争夺双方共有“斜坡“时,一定会爆发战争,而这又是双方都不希望的,陷入这种“安全困境”英俄的温和派再次上台,他们坐下来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1891年英国侵占了原为中国属国、地处新疆与印度交通咽喉地带的坎巨堤。

1893年英国代表杜兰与阿富汗划定了印度与阿富汗的边界——杜兰线,使阿富汗成为英俄间的缓冲区,这条线把原本属于阿富汗的许多部落划到英度,那里骠悍善战的巴丹部落在英国统治期间一直没有停止给他们找麻烦,直到今天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交接处,巴基斯坦仍然对那里的部落无能为力,据说本.拉登同志就隐藏在那里的某个部落里,又是一个英国造的孽。
LM9012015-09-28 11:14:36 发布在 国际观察
此时清朝结束了太平天国的内乱,出了很多中心名臣猛将,出现一种中兴之像,历史上叫“同光中兴”,其实不过使死前的回光返照罢了。但是一些英雄们在维护国家领土上的丰功伟绩,真是值得我们后人,或者说后来的军人铭记。

当时清朝内部有塞防派和海防派之争,其真正的实质是湘军系为首认为首先应该发展陆军和淮军系首先发展海军对国防经费的争端,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公宗棠力表异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其实谁都知道,两头都重要,但是两次鸦片战争打击让慈禧认为,海军更重要,比较北京里海多近啊,边界多远,割个几十万平方公里算什么。海防派的胜利并没有浇灭以左公为首的湘军爱国将领的热情,时为陕甘总督的左公,毅然决定自筹饷银收复新疆,不用朝廷的一两银子,清政府采纳其意,授钦差大臣,组建西征军。

道光29年(1849年)发配新疆的林则徐因病开缺回乡,路过湖南,派人约左公一见。两人年纪相差27岁,却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两人畅谈治国方略,通宵达旦。林则徐将在发配新疆期间的材料、战守计划以及沙俄在中国边疆的政治、军事动态,悉数托付左公。临行前,林公有言:“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他日西定新疆,非君莫属。”1876年,西征军誓师出关,抵肃州。左公不顾65岁高龄抬棺入疆随军出征,以示不收复新疆决不生还的决心,主将如此,全军将士无不愿效死力。

左公为各军制定了“缓进急战、先南后北”的战略。1876年8月,湘军名将刘锦棠率西征军一举收复北疆重镇乌鲁木齐,平定新疆北路。1877年,克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分裂头目阿古柏战败自杀。年底,收复喀什(现名)、和田。1878年1月,西征军全部收复南疆,取得了西征大捷,脱离祖国十余年的新疆再度回到祖国怀抱。同时,左公条陈新疆建省方案,并请与俄国交涉收复伊犁,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定,清朝自南京条约到灭亡签订的唯一一个平等的条约。

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即将继任陕甘总督的杨昌浚(此人任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兵马大元帅,负责千里筹粮,对保证军事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基层)应在肃州大营的左公之约,越陇西行,见道旁行行柳树,不胜感慨,即景赋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为左公在西征新疆的路上“命自泾州以西至玉关,夹道种柳,连续数千里,绿如帏幄”的功勋做了最形象的总结。

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左公从关外进京,见路旁榆柳成林,不胜欣慰,他在奏稿中写道:“路旁所栽榆柳,业已成林,自嘉峪关至省城兰州,除碱地砂碛外,拱把之树连续不断”。据左公所记,西征路上仅从陕西长武起至甘肃会宁止种活的树即有264000多棵。1884年6月,左公奉召入京,再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击溃福建水师,奉命督办福建军务(此时杨昌浚任福建总督,又当了左公的后勤部长)。11月抵福州后,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

1885年 1885年7月27日清晨,74岁的左公停止了最后的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最终,他还是死在了任上,虽然他从为官的第一天起,就没想过自己的尸骨可以留在自己的家乡。不知道,他死之时,安葬他的,是不是那口他身后士兵抬着的、陪他西征数千里的木棺。

左公千古!
LM9012015-09-28 11:17:32 发布在 国际观察


LM9012015-09-28 11:19:19 发布在 国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