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玄异与心性认知----浅见杂谈

楼主:dunyu 字数:75558字 评论数:61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安贫乐道

安于贫困,而乐在于道。这句话出自于儒家,是讲孔子的学生颜回的。而如果化在道家的话,也一样成立,就如道德经所说的“被褐怀玉”,外在看着很不起眼,甚至穿的破衣陋嗖的,但内里已经合于道玄,如怀美玉。此时炁机之运,恰如遍体珠玑。如功中所言:上丹明镜高悬,下丹晶莹剔透。而此种修持者感受到的舒适和玄妙的身心状态,是足以让人乐此不疲。
dunyu2022-03-21 21:46:45 发布在 莲蓬鬼话

是在普传的情况下有所择选的。前几步心法是普传的,是真东西,也会给从学者带来真实的收益,再往上炼,更高层次的心法,则需要传授于心性、资质优秀的人。道家一般是单传或者极少数弟子没有错,但从历史上来看, 比如王重阳的全真派吧,也教了很多人,当然其中有少数的优秀者,这是因为他当时肩负着某种历史责任,所以会出来普传。师门亦为应天道演化之所需才出来普传的。对这个问题更深一步的理解呢,既然是真东西的传授,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以及从学者的安全,实际上所谓的普及传授,也是有人数限制的,并不是说可以几万几十万的教,但是呢,远超过了过去单传那种只能教几个的情况,同时现在的从学人数还远小于老师功力所能引带的最多人数,也即进来学的话目前人数限制的门槛还没有的,故而也可以称之为普传。是单传还是普传,从学者的心性资质并不是唯一的因素,还和这个功法自身的传承和占位,和这个老师的能力所能允许传授的最多人数,以及大道规律在这个时代是不是允许很多人可以真正达到某一个高度有关。实际上所谓普传的前几步,也接近或达到了修持普及界一般所说的婴儿(阳神)炼法那样的一个高度,这是由功法自身的较高占位体系所决定的。


@qcqy902 2022-03-22 09:29:47
就我所知,道家是不讲普度的。他的传承是要挑选徒弟的。道家有句话:不是徒弟找师
dunyu2022-03-22 13:29:04 发布在 莲蓬鬼话

人类文明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参玄问道之学,是人类文明最璀璨的一颗明珠。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等等著名的科学家,只是发现了自然界中某个侧面的规律,并以公式表达,就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亦足以告慰自己的一生。而参玄问道之学所涵盖的,又何止几个公式,宇宙万物之中丰富而奇妙的种种奥秘,都在里面呢。只不过因为在那个状态感知到的,往往是时变立体图像,或者更是难以言说的海量信息包,故而以中国古人的整体型思维和形象型思维习惯,只是以太极八卦、河图洛书等等简单的勾画来描述宇宙生生化化的总体规律,而对于那些玄妙信息的细节展开,并不十分在意。而中国古修行之真正心法,数千年来薪尽火传,历代总有极少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仁人志士去习演传承。而且这套东西并不是象牙塔中束之高阁的理论研究,对人类没用啊,也绝不仅仅是祛病强身那点小用处,对高阶信息的参演,(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是关乎于人类整体发展的大事,“挽天下难觉之波澜”。只不过具体做了什么,“不足为外人道也”而已。
dunyu2022-03-22 21:10:00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心胸博大

自习古修行以来,所遇之老师一直强调要“心胸博大”。因为你想学的东西呢,是一个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天人一”之学,注意这里不是“天人合一”,并不是两个分裂的东西要合为一个,而是“天人本一”,即原本是其大无外,与天同一的那么一种存在。所以对于从学者来说需要一种心胸博大的状态。只不过人自降生以来,被赋予一个形体之后,就总是念念不忘这个“我”,以及和这个“我”相关的种种事物。总惦记自己身体哪块不舒服啦,惦记自己家里或工作上那点事,计较于细碎,则心胸难于阔化,难以达到心胸博大,实现“天人一”的状态。其实当你能够心底里放下对“我”的执念,忘掉那种种琐碎的事情,在心法的有序演运之下,自己的那点事情反而会更容易得到解决,比如对于身体疾病的调整,你如果实现“天人一”啦,天没有病,你怎么会有病呢?是道德经说“外其身而身存”。
dunyu2022-03-23 19:20:43 发布在 莲蓬鬼话

习学古修行九则


一、随师修行:师兄弟数人,皆世俗有工作家庭者。自随师修行以来,虽散处各地,稀于见师,然道法加身之下,不过二、三载,各有体证。或有肉身炁机循行,或有法身入虚察灵。心法涵养之下,有身心沐浴焕然一新之感。众弟子虽有法喜,师则嘱以勿耽于小我之得,当以天下苍生为宏旨,行奉献担当之举,重心性功德之修。

二、幼时曾按古籍习炼一套动功,云有五行合化之理,并按古法六兽定真,然除手下气机外并无他感。入师门后,偶一日,又习此动作。是夜,梦中见有大鸟如孔雀状翩翩而入于窗。方悟此法当与六兽信息有所勾连。

三、 师与徒众聚,谈玄说奥,语吐珠玑,众皆欣然。忽觉一五彩之球,从师处飞来,旋即入于体内。觉翻涌而欲咳,乃静守。

四、 师设道场,场中布有道家无为真法。乃授桩功炼法,场中之徒,每略站片刻,即觉双腿细微抖动不止。师乃言武林门“百炼不如一站,百站不如一抖”之义,上下一贯道脉之机自足底涌泉打起。场中心法引带之下,或有见眼前波、光、玄珠之景,或有觉手下炁机成球,种种感知,不一而足。本大全本真之法,学者点滴感知,自能印证。

五、尝有一徒,心思单纯而喜游乐,不意而入门修持。懒于站桩打坐之修,但觉世间似非真实,混混然不知自性。一日,闭目静卧于床,忽觉己身入于几十年后,人物楼宇,皆有所异,历历如真。思及妻子何在,不由大惧,乃归。问于师,答曰,此粗浅之时空度越尔。

六、功修界常言“一日洞中坐,千年世间情”。善为道者,长短不确一日之定,身心不与一界之同。今之科学谓“时空自由度“之提高。

七、 修行在乎修心,固为正论。然亦须知,人之心性,与身外炁机之品质及组态,息息相关。若无身外炁场之有序化锻炼,则心性之修亦为泛空之谈,难有进益。

八、 婴儿炼法:婴儿之修,乃于体内另塑一“真我”,为道家正途。如道德经所云:抟气至柔, 能婴儿乎?然普及界婴儿修炼心法已失,或有摸索盲修者,所成之物亦不纯正。古道法乃修一纯先天之婴儿法相,曰:直闯先天路易通,元婴归位盘自融。

九、上乘道法之传,乃应时而出,如重阳点化七真,达摩一花五叶。况近数十年,乃人类命运之特殊时刻,应天道演化之需,亦有高师秘传,而成修持界千古难遇之机缘。其演运之盛,或言千佛济世,或言万朵金莲,慧秉之人即于网上亦能查之。
dunyu2022-03-25 12:20:24 发布在 莲蓬鬼话

直观判读反应能力

在生活中,常说遇到事情要“三思而行”,不过论语中记载呢:“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 就是孔子认为呢,凡事的确应该谨慎,但是思考太多,便会犹豫不决,可能会错失行动的时机。不用“三思”,“再思"就可以了。
而在修行问道之中,甚至“再思”也不必要,需要锻炼的是“直观判读反应能力”,就是说一个事情或者一个信息过来了,来到你面前,你需要立刻给出一个反应,没有思索考虑的时间。为什么要这样?因为高层次修行心法,都是”顿“法,就是让你在一瞬间就实现某种状态的方法。老师给了你一个信息,你需要当下接住,当下认承,当下反应。就像禅宗的“打机锋”一样,电光火石之间,你的反应对路了,你就会突然一下子明白很多很多道理,一下子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功力水平。并没有时间让你去用后天头脑意识再去思考什么,比如这个事用采取什么办法去做好,对自己是有利还是有弊,会不会得不偿失,周围人会怎么看我等等,当然普通人最习惯的是往这些和自我相关的方向去想问题。而修行的“机缘”往往是转瞬即逝的,它给你出了一个问题,你没有回答好,它就跑了,谁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来一次好的机缘呢。同样的,当早晚有一天,你离开老师自立的时候,独自面对天地万物,自己去处理纷繁复杂的信息的时候,也需要良好的直观判读反应能力,就是你不必思索,凭本心给出一个反应,必然就是正确的。
在修行学习过程中,怎样能很好的直观反应,抓住机缘呢? 个人理解,在心性准备上,一方面需要你的心比较“虚空””明静“,心里几乎没有什么外物牵挂和染着了,不能说这边来了一个修行的机缘,你那边还惦记着单位年底绩效呢;另一方面,需要你的心是”诚笃“的,有老师的话,就是对老师的诚笃,没有老师的话,就是对”道“或者“佛法”等的诚笃,诚笃----才能无障碍的,专注的接纳。

dunyu2022-03-25 12:22:34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全 真

首先是“全”,对应所修的物质的完备性。比如有的功法修八卦盘的,就需要8个卦位都要修全了;有的功法修六兽归根,那六个兽都得有才是“全”。诸如此类,少一个、少俩个虽然可能功力也很厉害,但不算“全”,也即没有满足完备性。把功修“全”了其实不容易,这里有所谓1+1>2, 一个完备的,修全了的东西,无论是自身的稳定性上,对外应用的效力上,还是功修向上的度越上,都要比不全的功厉害很多 。当然,修炼在不同层次上,有这个层次对应的不同的完备性要求。很多功法之所以走到某一个状态,在最终向上的度越中出现障碍,往往就是这个完备性没有实现好,心法有所欠缺,总缺点东西。然后是“真”,“真”其实也对应了某种物质上的纯正性、高品质性,它的存在要比世间虚假伪作之物,更真实,更坚固,更永久。
dunyu2022-03-25 20:26:22 发布在 莲蓬鬼话

随机性的确定性问题

好像每次刚练完功,或者自感修行状态比较好的时候,坐那在手机上打两把斗地主,总是能赢牌,或者恰巧出门办什么事,也会比较顺利;有一次几个同修聚在一起,约定玩个游戏摸扑克牌吧,大家随机抽的牌,而刚刚好拿到那张约定的牌的人,是所有人里面老师认为修的最好的那个师兄;还有一次在一个修行的微信群里抽红包,里面修各种的功法的都有,最后我抽了个第二,而第一那个则是我一直比较信服的修行比较强的那个人;诸如此类的事情吧,反正挺多的。按说呢,摸牌或者抽红包,属于纯粹的数学随机性问题,但为什么当具体的人参与进去的时候,却似乎有一个确定性的规律呢?记得在“身外炁场的锻炼“那个帖子里写过,修炼者,当具备一个更有序更高阶的身外炁场组态分布时,相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点高”的,就是说你做事情的运气总要比普通人好很多。实际上呢,从数学和物理学角度,修炼的人所修的东西,属于某种高阶的物质和信息,它好像看不到摸不着(当然在高层次修行看来是历历可见的),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和修行者相关联的一切活动与作用,而当这个修炼者自身还没有任何起心动念、有什么思维活动的时候,它已经确定了事情的发展趋势了。这属于一种高阶物理信息的相互作用。所以很多时候,人的一生命运际遇所在,并不仅仅在于这个人的才学、体力、颜值、背景之类,而在于他背后的这套物质信息是什么。就像很多人理解不了,刘邦那就是个无赖啊,怎么最后还得大汉四百年天下呢,就是说当时刘邦身上的那套物质信息,要远远的超过同时代的英雄人物。而实际上师门心法之所传呢,除了道家上乘功修之外,还从根本上在协调,提升,完善人的这套物质信息结构,给人以最本质意义上的收益,所以这个东西究竟有多珍贵,究竟对我们的一生乃至累世有些什么意义?恐怕也就不必多言了。
dunyu2022-03-27 14:38:41 发布在 莲蓬鬼话

人所见是,天所见非

这是句功修中的话,含义很深。字面上的意思呢,就是你作为一个修行的人,无论你走到多么高的位置上,面对宇宙之大,你所能证见的呢,仅仅是那个整体的一部分或者一个侧面,而天所能证见的呢,则要远远超过你所证见的那部分。以你有限之所见为“是”,则天之所见为“非”,是逻辑上的“不包含于”。由于宇宙是无涯的,那这个“非”的部分,永远是无限的(当然,人所见的这部分存在,也可以是无限的,和你练到什么位置有关)。从这里推出最浅白的道理呢,就是人不可以骄傲,不可以自以为是,永远应该保持着对未知的敬畏。

“人所见是”这四个字,其实暗含着对人的警示,就是对人来说呢,特别容易固执的以自己所见为是,难以接受未知的事物。比如最简单的,在世俗中生活的人,往往很难忘记和自我相关的那一切利害攸关的事物,得财喜升职乐之类的,因为你之所见,就看到在这些事情上了。所以佛家为什么爱说世人是“迷”的呢,因为你迷于自己日常生活工作家庭之所见,而忘记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未知的无限的世界,还有一个未知的无限的我。因此这句话如果翻过来说,假如你可以站在上帝视角,站在“天”的视角,去对你的生命做选择的话,你可能借两条腿也跑过来走此真修之路了,因为你会发现,日复一日的生活,乃至生生世世的轮转,一点也没有让你的生命得到真正的提升,你只是在毫无意义的重复而已,更遑论有些人还在疾病、困苦之中难以自拔。但很可惜的事,极少有人能够自发的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在有限的所见中,只能看到有限的利弊,无法看清关于生命的累世的一切得失,从而难以做出对于自己最优的选择。这恐怕也与"道"(规律)对于人的限制有关,所谓"汗漫控物严",规律不允许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窥破一切天机,看清所有利害,再去做选择。规律只允许在你认知范畴内去做选择,这对于人来说其实也蛮难的,相当于给人设置了一个关口,非让你在看不清的时候去做选择。怎样去开解这个关口,做出正确的生命抉择呢,我想,这需要每个人心里的那份本然的超越。超越旧的自我,然后才有希望去迎接崭新的生命。

dunyu2022-03-29 21:43:02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复归于婴孩

道喜纯朴,而不喜欢成人思维,成年人的思虑、谋算、计较、嫌怨等等,拒远道玄。纯真无虑的孩童心性,才最易为道所接纳。所以道德经才说“复归于婴孩”,在道面前,你就是一个小孩子啊。一切成人的所谓巧思远虑、得失计较,在那个无边无涯的存在面前,不但微不足道,反而只起到一个作用,就是障碍了你去靠近道,去认识道。在道家修炼中,有所谓的婴儿炼法,即修成一位先天婴儿之像。它在修行中自有无穷妙用,亦是合道之载体。同时呢,它修得比较圆满了,你自己的心,也自然的臻于一片淳和安泰之中。炼至此层,则有所谓易象之说,即人的相貌气质发生变化,修行人见之似觉仙风道骨,不与世人混同,自有一种仰慕之情,但又不知何故,莫可名状。此时自己亦觉迥非原身,心中中正祥和,无欲无争,且又明察秋毫,威不可犯。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dunyu2022-03-31 21:24:26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即死即活少人知,遁宇藏宙更难识。
了却当前众生相,不生不灭非难事。



dunyu2022-04-01 16:42:59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古法“新”承


师门是古道家正宗心法传承,源流宗古,但从表观来看,很多人看了又都觉着很“新颖”。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首先,师门心法本身占位很高,一般市面上所述之道家九步功夫,只对应于师门第一重心法范畴内,而后继的修持程途,远超出“性命圭旨”的部分被指示出来,所以即使是传统功修界人士也会觉着“新”。其二,师门拿出了古法之中很高级的,历代不披露于世的传法方式来带人,比如“虚境传法”的方式,隔着千百里给你带功,能让你有真确的体证,这是古法之中高级工具包里的方式,以前仅限于师徒之间传法的,但是现在也拿出来教普通人了,所以虽为古法,而时人觉“新”;再有呢,和很多人单纯的复述、猜测、注释修行经典不一样,老师本身是站在已经明了的基础上,再来说法的,是从般若自性中流淌出来的,适合于当前这个时代人群的新的阐释。既合乎古修行之理的内涵,又有所延伸和扩展,故而也会觉着“新”。
dunyu2022-04-02 11:51:11 发布在 莲蓬鬼话

算命与改命

算命,是一个层次。实现的方法有很多,准确性也有概率高低的不同。比如有用八字等信息按照某种规律推演的,有看面相手相的,也有在某种修行状态下直接就看到一个人的过去和未来的。
再往上,改命,又是另一个层次(严格来说是改运,命很难改动)。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可以提升和顺化(去厄运)的,当然,这需要有某种高阶信息的作用能力才行,因为你是要去改动未来的事情,同时要避免这种改动对自身以及被改命者的反参,所以对修行水平要求极高,往往也同时需要被改动者自己有一定的付出,才能平衡这件事情。但从被改命的人的角度看来,其实很难判断这种唯一性事件的真实性,比如有高手作用了你一下,你过俩月突然就有了个好的工作机会,每个月工资从5000涨到12000了,你发现你很难判断这件事情是否和高手的作用有关,因为你也满可以认为,本来你就有这个机会就会涨工资,不是别人作用的结果。不过在师门的心法传授中,倒是有这样一些例子,或可为佐证的。比如一个学员,曾经梦到过数日后,会去一个地方,并且和人争执动手起来,有血光之灾;然后过了几天呢,他真的由于工作需要就去到了梦中的那个场景,也遇到了那个人,但是好像一切平平静静,没有发生争执或吵架的事情,顺利过去了。还有一位从学比较久的学员,在初学之时,即梦中看到数年之后,会有癌症,躺在病床上的状态都清晰看到了,当然他当时主要的求老师协调这个事情了,目前快十年过去了,身体非常康健,功修状态也很好。此外一些有了好的工作机会,或者家庭夫妻感情变好了等等这些事情发生的就比较多了,不赘述。所以从师兄们的真实体会来看,顺化命(运)途这件事情,是有其真实性的。


dunyu2022-04-03 19:51:17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宜缓不宜速

修炼动功,以及起式、收式之时,肢体动作“宜缓不宜速”。按照现代中医学的研究,“循经感传”的速度最快每秒不到10cm。《难经》中载:“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成年人呼吸每分钟平均14~18次左右,古时候1寸约等于2.5cm,那么按此计算,脉行速度为4cm/秒左右,与现代中医研究相符合。具体到个体差异,应该在几厘米每秒的数量级。从修炼的角度,就是做动式的时候,动作不宜太快,让肢体动作的速度和脉行速度相符合,才能达到好的锻炼养生效果。
dunyu2022-04-04 11:08:33 发布在 莲蓬鬼话

人所见是,天所见非(接续)

这句话,实际上在对自我修行层次的判断上,也很有启示意义。很多功修者,往往会通过自身的炁脉感受,功态感知,心中所悟等等,来判断自我的修行层次,如果有法脉的话,会通过门内流传的一些说法来进行判别;如果是自修的话,则会根据一些古籍或者网上流传的资料,来进行一些对照和鉴别。但是呢,这种从自身出发的个体直观感受,受限于各种因素,很难看得全,往往只是一个侧面或者一部分的感知。在正宗修炼、心法体系完善的情况下,对修行达到的层次是有严格且清晰的定义的,即从师父看来,你的功修内景外景究竟是啥样,是一目了然的。而这个内外景象,有些是修习者自己能够鉴察的,很多则是自己未必能鉴察的,但客观存在在那里,这也属于一种“人所见是”的范畴。比如师门的修持,第一重心法有所谓婴儿修炼,部分师兄修到了这个层次,有些人自己就能够看到,打坐时看到丹区有那么个婴孩形象,有些则自己看不到,但是老师看到你有了呢,也同样可以证实你修到了那个层次,就是说你的功力水平到了、功修层次到了,只是自己没有鉴察到而已。还有的甚至别家功法有眼功的都看到他有了,而自己却浑然不知的。当然,从修行者的角度,喜欢能够看到一些什么,也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啊、兴趣什么的,但从修行的角度呢,看不到什么,也未必就不好。道德经里面的说法呢,是“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实际上即暗喻了这个修行的道理,就是说当你浑然不知自己状态的时候呢,自身修的那些东西反而会保持的比较淳朴,比较完善;而当自己能够看到一些什么的时候,所谓“察察”,这种对于自身功态的主动观照,容易对所修之炁有一定程度的干扰,因为你的意念观照本身也是一种较强的物理作用,其作用强度会打散掉一些易于飘散的微观之炁,导致其有所谓“缺缺”的状态。
dunyu2022-04-05 11:19:10 发布在 莲蓬鬼话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涤除, 是洗涤清除的意思。玄览,览通鉴,一般可解释为镜子,玄妙的心镜。庄子曰:“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河上公曰:“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

这句话的意思是,涤除身心的污垢杂质,可以让心成为明镜,朗照万物,览知万物。后面的“能无疵乎?“是一层递进的意思,就是当已经能够以心之明镜鉴知万物的时候,能做到这面镜子没有瑕疵吗?这里的关键,还是注意要保持“无为”态,“无心”态,如果自己“动心”了,以“有为之心”去鉴知万物,则那面镜子,很有可能会再次生出瑕疵来。
dunyu2022-04-05 21:29:33 发布在 莲蓬鬼话



高层次的功修,像是让你进了一个满是精美的瓷器,雅致的艺术品的那样一个美妙殿堂。身处妙境自然有其乐,但是一定要修心,如果不修心,就如同一个莽汉闯进去一样,把那些精美的瓷器撞得七零八落,象顽皮的孩子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只有把自己的心,修得干净脱俗,清除妄念,才能很好的实现与之共存。过去修炼高级物质常说要炼“炁”,一个“炁”字,下面四个点,本身就说明炁是一种弥散态的物质,易于飘散,需要精心呵护。作为普通人,你那个妄念一多,脑思维频繁运动,很容易就让那个珍贵的先天之炁跑掉。所以功修往往说要重心性,甚至都不是一个一般所说道德的问题,而是一个技术的问题(包括严新在内不少修行高师都说过类似的话),就是作为修炼的一种技术性要求,如果你的心性不够清净,你的身上就不能实现“炁”的稳定有序的存在。
dunyu2022-04-07 10:23:18 发布在 莲蓬鬼话

修道


修道,这两个字常说,但要严格意义来讲,还不太容易做到。有这么几个层次:


1 这个人已经初步的证悟道玄(已可以算作进入真人、圣祖系列了),那么按照道的规律继续前行,不断地深入无涯之大道,可称为修道


2 这个人还没有证道,但是已经有幸从学于证悟道玄的明师,在明师指导下,向着大道本源之地前行,也可为修道。(这里前行的目标是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也不会错)


3 这个人还没有老师,但是坚信有一个“道'的客观存在,不断的求索 ,也可称为修道。(这点其实也不容易做到,因为对“道”的认识未必真确;而且是否能坚定的相信,有那么一个先天地而生的东西,坚持不懈的去探索,也是个问题)(这里前行的目标或许正确,而途径和方法也是在摸索中)


4. 再往下,比如自己头脑意识中定义了一个道,然后按照自己的定义去追求和实践,则很可能是“伪修道”,因为意念人为的东西,是伪作的,并不是那个本真存在的“道”,故而严格来说不能算是修道,或者可以算作一种在自性自为指导下的修行,至于目标走向哪里,就不好说了。
dunyu2022-04-07 18:00:43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即提不动

按照六祖坛经的记载,惠能得到五祖衣钵之后,有数百人追踪而来,欲夺衣钵。其中有一个僧人叫陈惠明,先前是四品将军,性情粗糙,极力追寻,最先追到惠能。于是“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细节,惠能把衣钵放在石头上,当僧人赶到时,却无论如何拿不起来那个袈裟,这是为什么呢?不少人探讨过这个事情,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后人为了神话六祖编到坛经里面去的;有人说袈裟是达摩所传,是神物,普通人拿不动;有人说是惠明升起惭愧心,纵有千斤力也拿不起袈裟了,等等。

从我的理解来看,说是编造好像缺乏依据,说惠明不想拿袈裟也不符合原文的意思。但为什么一个将军就提不动一件袈裟了呢?个人觉着,在当时情势下,是六祖的作用所致。但这个作用并非是一般说的“神通”,比如在武林门有千斤坠的功夫,怎么内劲一动,让自己的身体重有千斤,好几个壮汉也搬不动,如果会应用技法的话,从原理上应该也可以让那个袈裟重量达到百斤以上,让普通人拿不动。但六祖并未学过这种技法,突然就会使用的可能性不大。从心性的角度,六祖甚至可能都没有起心动念去想该让僧人如何如何。而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僧人到了袈裟旁边,进入到了六祖的心法作用(法布施)范围之内,在六祖心法的自然作用之下,他的心有所谓觉悟,或者说他的自性“真我”觉醒了,意识到袈裟不止是一块布,不只是一个荣誉的名号,而意味着禅宗传承的重担。那个自性“真我”知道是不可以拿起那个袈裟的,所以这个肉身“假我”,受到真我自性之制约,也就无论如何两臂无力、拿不起来了,或者更浅白一些说,自性觉悟了此理,一下子知道,转而向惠能求法,不再求衣了。

从这里面,我想大家也可以体会一点“无为法”的妙处,就是那个东西在传承者的身上,会自然的对进入其中的人有一个非常良益的作用,特别是可以启发人本来自性的觉醒。甚至传承者自身并没有起心动念,而只是“无为法”默默的演运,就自然的对外界种种给出合理的施为。所以同理可知,比如佛祖拈花的典故,也不仅仅是人们看到的拈花的动作,而是其内里的正法眼藏的那套东西,已经作用给了当时在场的所有弟子,只不过其中最敏锐的,和佛祖产生共振了的,是迦叶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只看佛经文字靠自悟,很难达到古代祖师们的证量的基本原因,因为再也难以找到会演运佛家般若心法的传承者了。



dunyu2022-04-08 21:02:20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如今的正法到底在哪里呢?-----答问

其实也可以先问问自己是否有准备好。如果自己真的准备好了,就会有遇到正法的机缘,而且遇到了也可以把握住,否则遇到了也很可能错过啊。因为所谓正法,往往并不会以一种派大礼包的方式让你欣然得到,相反可能会设置一些门槛或者考验,来甄别你那颗心是否匹配得上“正法之授”。
而所谓“遇到正法”,很多人可能单纯的以为是一种难得的获得,其实对应的自己也会有所交付。而对修行问道的兴趣是否真的能在自心中有一个比较大一点的位置,特别是相对于世俗工作家庭情爱名利等等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也约定了你是否在面临机缘的时候,能够超越自心中常俗的一些考虑,而去把握住大道玄机的。
dunyu2022-04-10 21:26:29 发布在 莲蓬鬼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