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玄异与心性认知----浅见杂谈

楼主:dunyu 字数:75558字 评论数:61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梦境

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夜里睡觉,梦见一个巨大的金人从西方飞过来,在寝宫里飞绕,第二天,汉明帝将这件怪事告诉给了文武百官。大臣傅毅说:这是西方信奉的神,叫佛,就像陛下所梦到的那样,是吉兆。汉明帝于是遣使西域拜求佛法,这才有了印度高僧白马驮经,佛教从此传入中国。

在修行领域,奇异的梦境,往往是一种高阶信息的传递和作用,投射在人的头脑之中,而以梦境的形式浮现。

这个东西很震撼。比如有极少数学佛的人,接触了佛经或者去了某个寺庙之后,突然就梦到菩萨,佛金身相等等,从而立刻产生实信,就此走向学佛的道路。道家修持也有类似的情况。一起从学古道家修行的同修,也经常有梦境的感知。其实,从修炼的角度,武林门踢你一脚,给你踢个跟头,或者说气功给你发点气,让你感觉哪块热乎一下啊,这属于质量、动量型的低阶物理宗量的作用,从水平来说,还比较粗浅。而让你以梦境的形式感受到某种信息,则属于某种高阶物理宗量的作用,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功修领域才能做的事情。

当然,并非所有梦境都是这种高阶信息的接受。实际上大部分仍然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想的常俗梦境;也有一部分则属于自性妄念的某种幻化成梦,如果是理智而清醒的人,应该能够分辨这里面的区别,但也不乏有人,以自性幻化之梦境为真,从此走向迷信,甚至疯癫的道路上去了,可叹可悲。
dunyu2022-02-21 15:30:09 发布在 莲蓬鬼话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10章)一般版本皆写作专气致柔,而帛书本实际上是“抟气”两个字,抟字,有个提手旁,本意是指用手把什么聚在一起,团成一个圆的感觉。老子的道德经,主要是讲“道德”,但在个别处,也讲了一些“道法”的内容,也即道家修炼的法门。比如此句中,相当于披露了道家修炼中驭气以为的一般法门,就是说你通过修炼,已经聚集了很多的气(注意气并非实体,故而老子用致柔来描述),而之后的修持路径,则以将所聚之气化成一个婴儿的形象为正宗(一般初始位于丹田位置)。所以在道家较高层次修炼中,有修阳神(阳神的初始状态亦为一位婴孩形象),元婴等等的说法。当然,很多人也许会觉着这很神奇或者难以理解,但按照人身为一个小天地的说法,在此小天地之中再生出有灵之物也就完全可能了。此处也和前面帖子所讲的“炼炁还神,炼神返虚”的道家修炼步骤密切相关。实际上,阳神(婴儿)之成是道家修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在体内重新塑造一个由先天致柔之气形成的“真我”,是实现后继的“返虚”“合道”的前提条件。同时,也关乎于生命在时空轮转之中的承续,并对应了更高的功力水平和时空自由度。遗憾的是,在功修的普及界婴儿炼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失传的。很多走丹道之途的修持者往往走到“结丹”的步骤,后继的“还神”则不知如何修炼,也有极少数人误打误撞进入了类似阳神的修持,但由于心法不纯正,导致所修之阳神在物质构成和时空占位上也并不正宗,给后继的“返虚”“合道”造成了很大困难。就我所从学的古道家传承(非丹道之途)来看,婴儿炼法幸未失传,且资质心性较好者,可在数年之间或更短的时间内就修出一位纯先天之婴儿,应该可以作为道德经此句的真实验证。
dunyu2022-02-21 15:33:58 发布在 莲蓬鬼话
真修与度越

对修行感兴趣的人,或多或少都不太愿意相信生命是断灭的,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承续、轮转和度越的。除了极少数执着于肉身能够长生不死的修持者之外,大多数比较智慧的修行人,往往更关注于生命在时空轮转中的向上度越,比如很多佛家修持者,有往生净土的希望,道家则有所谓得道成仙的说法。即使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存解脱之念,却有求福之想,也期望在人世间的下一次轮回之中,能有一个更好的占位和起点。然而怎样能够实现这一点,却存在很大的困难。因为这并不取决于你在这一世获取的物质财富的多或者权利名位的高低,这些为实之物,终将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为空,无法钩挂到另一世去。而对于修行之人来说,往往会有超出普通人的向上度越的更高期望,这就更其困难了一些。在我看来,唯有真正的修行才能够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而真正的修行,绝非我这个实体的肉身能够打坐多久,有多强气感这么简单,而是要能够“入虚”,也就是真正扩展自己生命的内涵和时空自由度,进入到对“虚维”世界存在的探索和研究中去。实际上对于修行比较好的人,死后的去向是哪里,自己其实是能有所预兆的,甚至应该已经在修行中多次的去过那个维度。而如果活着的时候,仅仅局限于形体意念的假修,生命亦落在俗实之中,并没什么真正的体证,指望死后就突然有了好的去处,多多少少有点。。。
dunyu2022-02-21 15:34:35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小故事----学

古时候,有个富商,将幼子送入私塾,让其好好学习,好帮助自己经营。第一天,老师在画板上,写了个“一”字,教之曰,一就是一横,然后怎样端坐,怎样执笔,学生恭敬学之。第二天,老师写了个“二”字,教之曰,二就是二横,又教如何运笔,如何起收,学生心里觉着此事容易啊,学的就不太专心了。第三天,老师写了个“三”字,教之曰,三就是三横,兼授走势布局之道,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天下的学问不过如此啊。收起书本就回家了,告诉父亲说,我已经学会,可以帮你记账了。其父大喜,将账本教给他。一会儿,来了一个客商谈生意,名字叫“万百千”,买谷若干担,记银若干两。父亲让他记下。他一下子慌了,这个一横一横画去,什么时候能记万百千之数,情急无奈之下,突然发现墙角有一个扫帚,灵机一动,拿扫帚沾满墨汁在墙上画去,几下就成万百千横。心里洋洋得意,怪不得老师一辈子只能当个私塾先生,只知道一横一横去画,像我这样一挥就千百横,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dunyu2022-02-21 15:35:01 发布在 莲蓬鬼话
芥纳须弥

在佛家修持中,有所谓“芥纳须弥”;在道家修行中,也有'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说法。可见万流归宗,到高层时所鉴略同。如果用数学的表示是”无穷大=0”,这看起来极难理解,但在证悟之时,却又是非常真实的体验。当然,这些东西用头脑思维去理解总是隔靴搔痒,须要在高层次修行中自己去体证才行。个人认为这与时空存在的本质奥义有关。可以类比理解一下(不一定真确啊),比如现代科学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万物都是从一个奇点爆炸生发出来,在至小无内的一个点里面,却可以容至有之存,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秘密呢?对于修持者来说,这里面还有一个观察者角度的问题,就是当你存身于宇宙之中,观察宇宙之时,宇宙是其大无外的,你的身体也被包裹于其中;而当你跳出宇宙之外,观察宇宙之时,宇宙是一个其小无内的点。至于怎样能够跳出宇宙之外去看宇宙,则涉及到高层次修持之中自身时空基底的变换。故而所谓“芥纳须弥” 或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说法,是证悟者从不同的观察视角,对于宇宙本质或者说对于“自性”、对于“道”(这几个词在这里有着类同的含义)的一种客观的描述。
dunyu2022-02-21 15:36:28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当下也即百千年

有一本比较有名的修行的书籍,叫“当下的力量“”。佛家修行中也有“不离当前”的说法。可见对“当下”的契悟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以前,一直以为,当下就是每个人当前的这个时刻,是每个人悟道的契机。从学于古修行后,其实发现,每个人对应的当下的含义并不相同,对于高师来说,他的当下,对应的可能是上下几百年数千年的时间,对于他来说都是当下,都是当前直接可以面对和操控的。比如佛家,一说就是多少多少劫的事情,因为那些对于佛来说,历历在于眼前。至于究竟是多少年,则是由修行所达到的时空自由度所约定的。所以说修行能够改变或协调一些过去未来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dunyu2022-02-21 16:00:49 发布在 莲蓬鬼话

恒河沙数佛

按照佛经的说法,悟道成佛的人啊,如恒河沙数,就是有很多很多不可计数。就是说作为人的性命层次的里程碑式的跃升,已经有那么多的人实现了。法华会上,大家都在,往下一看,你却还在尘世间颠沛轮回。

dunyu2022-02-25 15:24:54 发布在 莲蓬鬼话

人世间

最近的热播剧“人世间”,以周家三代人的视角,描绘十多位平民子弟近50年时间内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人生,让很多观众产生了深深的共情。善良的主人公周秉坤,在经历一番牢狱之灾后,再去谋生又屡遇波折,不由得叹息感慨:人看地上的蚂蚁,天天跑来跑去的,蚂蚁知道自己为啥活着,活着又有啥意义吗?如果天上有个眼睛看人,和蚂蚁也没啥区别,忙忙碌碌奔波一生,究竟又为啥活着,有啥意思?
好像佛家也常说一句话,叫“芸芸众生”,就是从佛的视角来看,他看到世间那么多人,也分不出个数来(芸芸之相),终其一生为了生存或名利忙碌奔波而难以解脱,于是有大慈大悲之心。实际上当视角有所不同,对生命意义的看法也会迥异。从普通人的角度,或者能找到有为了事业,为了家人,为了自由等等生命意义;而从更高的视角来看,普通人一生忙碌追求,可能也就如同跑来跑去的蚂蚁,因为并没有生命本质上的提升。或有暂时的荣辱高下,也如同梦幻泡影。再来一次,仍旧如此。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知道,修行这条路,对于生命来说,有多珍贵。
dunyu2022-03-01 15:43:44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婚姻不顺

现在社会中,不少家庭存在各种各样的感情问题,有些人忍不了就离婚了,导致离婚率居高不下;也有些人,特别是女性,为了孩子等原因,选择了隐忍,但实际上自我感觉过得并不幸福。虽然现在社会整体上进步了,但也不得不说,女性由于需要生儿育女等原因,在工作中和在家庭中,仍然处于偏弱势的地位。从古修行的观点来看,男女结合成婚姻,并不仅仅是一纸婚约的法律约定,也不仅仅是生儿育女的繁衍本能,更主要的还包括男、女两性身外气场物质的匹配和互补,这种微观物质的良性互补,对于个体的健康、运途、幸福感等等,都有很好的益处。所以不少单身的人,他可能经济条件很好,也不缺少朋友陪伴,生活观念开放的甚至也不缺少“性”,但因为并没有一个良好的婚姻结合,身心总是会隐隐的感到缺少一些什么,从而感到孤独,焦虑、匮乏等等亚健康的状态。实际上呢,就像古老的太极图所披露的秘密,阴阳总是成对出现的,构成相互匹配的一对位置。对于成年的男女两性而言,也需要在自己对偶的那个位置上,有那么一个和自己匹配的异性,才构成了自然界的一种对称完美。而男女两性身外微观物质的自然交融和互补,可以使得双方都获得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在古修行的学习中,意外的发现,不少女性学员通过身外微观气场在修行心法中的顺化和协调,原本磕磕绊绊的夫妻关系却得到了很好的调整。当然,能够实现这种婚姻感情上的协调,也有多种方式和途径。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心法修习,自己的气场更有序了,心性提升了,也同时影响和顺化对方的身心状态,使之更为有序;另一方面,配偶双方原本可能有某种不匹配甚至冲突的气场物质分布,在心法中自然得到协调化解;此外呢,师门心法所引带给学员的,是更高级的更有序的微观炁场物质,就像让人穿了一身光彩照人的华丽的(虚物质的)衣服,在人群中的占位和魅力会不自觉的提高,以前是围着老公转,现在变成对方围着自己转,而你自身又是心性比较好的、堪为家庭重心的人,夫妻关系也自然就变好了。
dunyu2022-03-03 16:20:25 发布在 莲蓬鬼话

人天交争

人之所谓修持,最终目标在于认识宇宙规律,问寻大道之存。而实际上,在整个的修持过程之中,始终存在着"人意"与"天道"之间的两相交争。就是作为天道来说,它自运其机,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能你去认识它,符合它,它不会来迁就你,所以老子道德经也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其实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而作为“人意”来说,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你会有感情,有欲望,有情绪,也有各种在尘世经历中自然不自然的刻在你头脑中的理念和认知,而所有这一切,都会干扰了你去认知本性、体悟道玄的进程。特别是在正宗心法下的学习中,心法把你往“道”的方向引,“人意”把你往“人”的这边拉,是有所谓“人天交争”。就像在一个十字路口,你始终面临一个到底往哪边去的选择问题。为什么修行往往说让你“放下”呢,你如果能从心底里放下上面说的种种,你就会大大减少了“人天交争”导致的摩擦阻力,自然的在心法的引领下,走上一条修行的康庄大道。



dunyu2022-03-04 08:34:16 发布在 莲蓬鬼话
君子求诸己

修行中常说,要向内在寻求,莫向外求。而向内在寻求的含义呢,不谈深义,只说最初步的解读,倒是很接近儒家所说的“君子求诸己”。就是说呢,心性品格良好的人,遇到问题,总是先从自身找原因,先反省自己、要求自己,而不是先要求别人,总琢磨是别人哪里哪里做的不对,计较别人哪里哪里有问题。当然这句话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在生活中或者修行中,容易一遇到问题,先指向别人,针尖朝外,找别人的问题,找环境的问题,怨天尤人,而忘却了对自己的反思、反省。即使某件事真的是别人做错了,儒家的说法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就是说你也不要过分的指责别人,而应注重积累自己的品德,以此为契机让自己厚重起来,才是君子之行。
那君子什么时候需要“求诸人”呢?等到你的修行已经臻于完善之时,已经可以为人之明师的时候,就需要“求诸人”了,这里的求诸人,是指你教导的学生。而这时候你必须能够很准确很及时的发现并指出学生的毛病所在,痛下针砭,明确要求,才是一个合格的修行上师。而真正的修行,对于人心性的要求,实则又远高于一般儒家的克己复礼,故而修行中老师的“挑毛病”,则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啦。故而从修行的教与学来说,当为学生之时,应“求诸己”;为老师之时,则需“求诸人”。当然,这是我从《论语》的原话旁参出来的修行之理,并非论语本义了。
dunyu2022-03-07 09:42:55 发布在 莲蓬鬼话

修道和钓鱼

为什么有人特别喜欢钓鱼?旁人看着挺枯燥的,一坐半天,有钓鱼的网友回答说:鱼未上勾时,静静地等待,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清风和阳光,沉浸在静谧的自然风景中;鱼一上钩,浑身的细胞都被调动,兴奋不已,一下子又有了极大的满足感。从个体感受上,好像修道也有某种相似性:大多数时间呢,在静静的守持,体味身心的清朗和安静,而一待机缘成熟,与道相契,一下子体证到某种妙不可言的状态,感受到那种难以忘怀的震撼,身心亦获得极大满足。不过与钓鱼不同的是,钓鱼只是在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而修道者,在每一次的经历之后,整个人会得到整体的提升,下一次的体证又将有所不同,更进一步。这可能也是古往今来,那么多人在修行问道之路上,自得其乐,宁愿忍受些许寂寞,也乐此不疲的原因吧。从这个角度,对于修行者来说,有明师正法教和没有明师正法的区别在哪?对于自修的话,去契合那个状态是随机的,就是你勤苦自砺,严格的修道要求去做,十年二十年,可能有那么一个机会,得到一把什么什么。而现代都市环境相比于古时候的自然淳朴的自然环境情况已经差别很大,所以几率就更小。而有心法状态下,相当于那些东西就在你的面前,只要你心性和功德水平到了,自然就能不断有所体证,且步步有所登高。

dunyu2022-03-08 07:56:13 发布在 莲蓬鬼话
非一人之为功

佛家道家的高层次修行,是行“奉献天下”之举。然虽有明师之功臻化境,天下之重担,却非一人可以承担化解。是有师门老师普传心法,冀天下仁人志士同修共演,济度众生。而此道法加之于身,犹需珍贵之,谨行之,度越自心,将其真正炼到内里,成为自我的自在自为的一种运化,方可共襄此仙佛济世之盛举。此非一人之为功,实众人之功为。
dunyu2022-03-13 20:46:28 发布在 莲蓬鬼话

难得糊涂

为人浑浑噩噩,处事愚不可及。

dunyu2022-03-13 20:59:13 发布在 莲蓬鬼话

我本非我

禅宗有一个著名的“我是谁”的问典,师父在点度徒弟的时候,要问一句“未生之前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
其实禅宗祖师们提出“我是谁”这个问题,本身的涵义是想告诉你,这个掐一把就疼的肉身的你,其实并不是你。只不过祖师们不愿意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以一种启发性的问题的方式,想引导人自己去寻找答案,证见真知。而人们往往又总愿意记得一个“我”,顽固的不肯忘掉这个“我”,并且以这个肉体+意识的"我"为真我。所以后来也有的禅师,就直接的告诉学生,这个“你”不是你,你需要时刻记得“你本非你”。由此打破对“我”的顽固知见,或可更容易认知到本真之存。
dunyu2022-03-13 21:22:51 发布在 莲蓬鬼话

一脉通与百脉通

道家丹道或气功修持,往往比较注重身内经脉的修持,从大体的步骤来说,先要花几年的时间,修通小周天,即任督两脉周天;然后再过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修持,继续修通大周天,即十二大正经与奇经八脉这些。当然一般来说,往往很难一下子把所有脉都修通,一般是先有一条或几条经脉的修通,也就可以号称大周天通了,后继再逐渐的修持圆满,从一脉通到百脉皆通。当然,更高层次的修持,在我们所熟知的这些中医学人体经脉之外,还会研究一些其他的,更重要的广义的“经脉”,它们也是人体与外界沟通周流的“能量与物质”的重要通道,如藏密说的“中脉”等等。当一个没有任何修行基础的普通人,自己开始上述的锻炼过程时,他需要宁心静意,调集自身的精炁,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地加大对外界真炁的收摄,渐渐地打通自身的经脉通道,(当然人的经脉,原无不通,所谓打通,是指经脉中运行的真炁的品质和丰沛度提高),逐渐的从一脉通,到百脉通,随着真炁的丰沛度不断提高,每条脉变粗加大,直至脉脉无间隙,形成一个整体。当然,这个过程的锻炼是极为艰难的,实际上如果有人通过数载的认真修持,能达到某一条脉的修通,就是很值得欣喜的一件事情了。而在修通经脉的过程中,还常常伴随着“六根震动”的身体感受,往往也让人苦不堪言。而师门的心法传授,并非让人重复上述从零基础开始的自修过程,让人一条脉一条脉的去研究怎样去通。而是占位在一个很高的层次上,反回头来,直接给人引带一套涵盖人身内身外整体的炁机有序运化机制,在这套心法机制的运化之下,修持者的身外炁机和体内经脉都得到充分的补充、涵养和提升,并帮助修持者大量的收摄对修行有益处的高品质微观物质。这样,即使我们只把目光局限在身内经脉的打通上,心法所实现的,也并不仅仅是某一条脉是否打通,而是所有炁脉整体运化的有序性和丰沛度。从整体的有序运化着手,反而更容易也更快速的实现全身经脉的通畅运行。


dunyu2022-03-16 10:20:39 发布在 莲蓬鬼话

修行之乐

修行到了一定阶段,只是单纯的呆着就可以体会到一种喜悦。为什么呢?虽然在外人看来,只是单纯的呆着,但是内里的那套物质和能量生命系统,却在有序的运化着,给人身心美妙的感受。当然,不同修行层次,感知到的喜悦和功态是有所不同的。
修行之乐,得法之乐,其实是比人的五欲之乐更高级,更自然,更健康的快乐,而且只关乎内在,不必去外在谋逐,可以说是一种非常适合宅男宅女们的“暗爽”之乐:)
dunyu2022-03-16 20:25:57 发布在 莲蓬鬼话

面对未知的选择

工作到30-40多岁的人,相比于年轻的时候,已经懂得了很多社会中的、工作中的道理。这时候往往会有一个感慨,要是刚步入社会工作的时候,早一点明白这些道理,那可能后来工作上、事业上的前景都会更好一些。在修行问道中也有类似的情形,当你在做某种选择的时候,受限于你的认知和经历,其实你还不能够看清这件事情背后的所有道理,即使老师明明白白的告诉你,你当时也未必会真的相信并认可,所以最后做出的选择呢,可能难免在几年或者几十年后,你会有所后悔。但有时候修行之路就是这样,就是让你在还看不清所有的得失利害的时候,让你面对未知的时候,让你去选,这样你的选择就不是基于自身利害的计较,而是出于你本心的判定,换句话说,这也可以看作是大道规律对你的心性的一种考察和择选,看你是不是合格,是不是满足条件可以去获得一些什么。而对于修行来说,也许前面的一个阶段,会有老师带你,但早早晚晚你会走到未知的边缘,走到某一个关口前,而能让你过去的,唯一的取决于你那颗心,是不是足够优秀。
dunyu2022-03-19 13:40:17 发布在 莲蓬鬼话
闻道

下面的故事出自《庄子 大宗师》,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翻译一下:

南伯子葵问女偊(yu)说:“你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面色还像一个孩童一样呢?”
女偊回答:“这是因为我闻道了。”
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习吗?”
女偊回答说:“不! 不可以学! 你不是学道的人。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没有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没有圣人之才。我想用圣人之道教他,或许他可以成为圣人了吧!不然的话,将圣人之道告诉有圣人之才的人,也是容易领悟的。我坚持告诉他,三天之后,他就能将天下置之度外了; 已经将天下置之度外了,我又坚持着告诉他,七天后就能将万物置之度外了; 已经将万物置之度外了,我又坚持着告诉他,九天之后,他就能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心境就能豁然开朗; 心境豁然开朗后,就能够看到别人所不能看到的;能看到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就可以超越古今时空的限制; 不受时空的限制,就进入了无生无死的境界。对于决定命运的主宰者来说,它本身是没有生与死的问题的。道对于万物,无不一面相送,无不一面相迎,无不毁坏,无不生成,这就叫作‘撄宁’。所谓撄宁,就是在复杂纷纭的变化中不受干扰而保持宁静自如。”

"闻道"二字, 在古典籍之中经常出现。 如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这里的闻道,到底是听说了道,还是一般所说的得道、悟道,还是听到有道之人跟你描述道,可能古文中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涵义。而庄子这篇故事里的“闻道”,可能代表了古人最初的含义

查了一下字典,闻的本义是“听见”,如成语“听而不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闻道”(听见道),这个词本身的境界确实是不低的,就是有谁能真正的听见“道”在说些什么呢,其实很不容易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古人很谦虚也很客观,对于“道”这个宇宙的本源、这个极其宏大的存在,多么高的修持功夫,也只是“听见了道在说些什么”,或者说与道有了某种程度的一些沟通。而按照庄子的说法呢,“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生不死”等等这么多的个人功修状态的实现,最终的目标不过是为了“闻道”而已,就是为了和大道有所沟通,听到一点“道”在说什么,或者说感知一点“道”里面的极为丰富的信息。所以,古人是很谦卑的,知道自己相比于“道”来说很渺小,而今人的说法则一整就是“得道”了,“悟道”了,似乎把自己放在了与“道”平起平坐的位置上,个人感觉是有点不妥当的。而这里面另一个层面的道理是,“外天下,外物。。。无古今,不生不死”等等一系列个人功修状态的锻炼和实现,无论在人看来多么神奇,在自己看来多么自豪,但也仅仅是闻道的预备步骤,也就是说呢,更高层次的修持高度的定义标准,并不在于实现了哪些个人功修状态,而在于与“大道”沟通程度的深浅。

dunyu2022-03-20 20:07:50 发布在 莲蓬鬼话
“修道参考系”与“世俗参考系”

一个人进入修行问道的道路了,怎样才算是有所进步、有所收获,才算是成功呢?这个问题细想起来很有意思,涉及到判断修行成功的标准问题。比如最近看到修炼的论坛里有一个观点,说修道成功的标准,就应该是各个方面,比如脑力、体力、寿命上比普通人强,这样才算可以验证的成功,好像很多人也很同意。个人觉着呢,这种观点中暗含的意义呢,实际上是以世俗成功的标准作为参考系来判断的,就是说比如通过修道,我的脑力比别人强了,那我在世俗中也可以宣告我成功了,同时世俗也会确实认为我修行有成了。但是我觉得呢,修道本身是自成一个独立的体系的,他里面有自己的评价参考系,而这个修道成功参考系,和世俗成功参考系,固然有的地方有一些重合,但也有一些地方是不重合的,甚至相反的。比如祛病强身,修道能做到,世俗也认为成功,就是两者重合的。而比如说当大官了,世俗认为是成功的,但修道往往还认为当官之后事务繁忙,抽不出来时间修炼,从修道角度可能还不认为是一个好事。再比如修道能够入定俩小时,能感知一些玄妙,那对于修炼者来说是很值得欣喜的一件事情,但好像对于世俗评价来说,也说不出你这个是好是坏,好像就在那坐着,对工作家庭也没啥用,还挺耽误功夫。诸如此类吧。
所以就个人的观点呢,既然自愿的走上了修行问道这条路,还是应该以千古流传的修行问道本身的标准(如心性,功德,功力,功态等)作为参考系为好,为正宗。如果还是一直以世俗价值作为参考系,那很可能总有一天,会容易走偏。因为很多时候,世俗的标准会把人引向歧路。比如有些人修炼修出某种特异功能了,假设能预测人的命运祸福,那这个能力在世俗中不断展示和应用的话,就会获得金钱名利,而以此为好事,就会不断地消耗自身功力去给人算命预测去。但从修道的角度,其实并不鼓励人去向人显示这个能力,自己知道就行了,赶紧往下一个层次修炼才是正路。
当然,另一个方面的道理呢,在修行之中确实也可以实现很多世俗参考系中的收益,比如修道可以让人强身健体,可以治疗疾病,可以开发智慧等等。就师门心法传授来看,在第一重心法的范畴内,整体上对于人的世俗生活都是有增益的,无论是从祛病强身,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增益命源,还是从顺化运途,协调未来重疾或厄运,乃至提升世俗占位等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益处,就是总体上来看,从学者的世俗生活,都过得更健康,更平安,也更精彩了一些。当然,如果往更高层次修行境地去追求的话,则世俗生活增益的边际效应会有所减少,因为在那个层次,你的人生首要目标,已经从生活转向了修行问道,不再特别关注世俗生活感情事业的满足,而甘于在修行中自得其乐了。


dunyu2022-03-20 21:30:56 发布在 莲蓬鬼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