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蒙古人建立的大元王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楼主:凌峰公子2020 字数:420811字 评论数:819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第八十二章 京湖二帅
围城不绝,招降无果。襄阳城内的吕文焕用实际行动严重挫伤了忽必烈那颗火热的心。襄阳城外的蒙军统帅们也陷入了极度的苦恼之中。而后,随着忽必烈一道道督战的指令传达到军前,蒙军的围城行动,又变得更加积极彻底起来。
见此情况,初到京湖接替吕文德的李庭芝,决定再遣重军救援襄阳。
李庭芝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当时京湖战区另一位手握重兵的将领却不打算配合。此人便是吕文德的女婿范文虎,手中正统帅着郢州(荆门钟祥)数万人马。
月前,在李庭芝从江淮走马上任荆襄的路上,范文虎的书信也从荆襄来到了京城贾似道的府邸。
范文虎在书信中向贾似道言道:“襄阳围城之敌,实不足虑。待吾将兵数万入襄阳,一战可平。若受命于李庭芝,功成则为李庭芝所得。若使吾受命于恩相,事成则功归恩相矣。”
贾似道读完了范文虎的来信。对于范文虎所说,能以一人之力平定襄阳城下的蒙军,他压根儿就不信。
吕文德病故之后,有人推荐范文虎的大舅哥吕师夔为京湖统帅,有人推荐老将夏贵为京湖统帅,有人推荐勇将高达为京湖统帅,最后还有人推荐李庭芝为京湖统帅。但偏偏就没有人推荐他范文虎,这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但贾似道读完了范文虎的书信,却又偏偏答应了范文虎的要求。令范文虎直接听命于相府。对他老贾负责,对朝廷负责。
贾似道的这一任命,无疑让李庭芝目前的身份尴尬了起来。对于贾似道这种破坏统一抗战的行为,连他的幕僚都看不下去了。向贾似道言道:“非常之时,军令不一,用兵之大忌。今襄阳被围日急,京湖岂能任命二帅,且互不统属,在下甚为荆襄忧矣,平章还需深滤而行。”
贾似道哪里不知道这其中的厉害关系。但是在这武将日益崛起的时代,吕氏家族一直是贾似道在朝廷里争权夺利的一股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李庭芝大公无私,若是自己日后和朝廷起了冲突,对于贾似道来说,李庭芝十有八九靠不住。所以,贾似道必须未雨绸缪,在吕文德死后,继续保持着吕氏家族的权益,以继续享受吕氏家族的拥护。况且在襄阳城内被围的吕文焕,可是他范文虎的六大爷,于情于理,范文虎都会尽力救援,而不是坐等城破。若是范文虎侥幸成功,自己如此安排,又是大功一件,何乐而不为!
但这些,贾似道肯定不会和他的幕僚说。对于幕僚的劝说,贾似道言道:“本相自有主张,勿复他言!”
对于贾似道这样的安排,就任京湖统帅的李庭芝深表无奈。但是朝廷做的决定,他只能申诉,但无力更改,若申诉无用,那就只剩下服从。
目前,从名义上来说,李庭芝仍旧是京湖战区的统帅,是救援襄阳的第一责任人。出于战争大局的考虑,他极力,诚恳的邀请范文虎共同前往襄阳,打破蒙军封锁,以解吕文焕之围。
凌峰公子20202021-03-26 06:40:0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当李庭芝的信使带着书信前往范文虎的驻地之时,信使找遍了范文虎的官署,却始终没有找到范文虎其人。好不容易逮着一个属官,方知此时的范文虎去军中检阅兵马去了。
这李庭芝的信使紧赶慢赶,终于来到了范文虎检阅军马的校场。然而眼前的场景,却让信使大开眼界。只见校场之上,时光正好,阳光正暖,却不见军兵操练,士卒习射。有的却是众军士于校场之上,走马击球,有加油的,喝彩的,下注的,整个军营之中欢笑之声不绝于耳。
主帅范文虎于帅台之上,携美妾而观。美人深谙卖弄,时而搔首弄姿,时而把酒相依,时而玉指喂食。看样子,这范文虎也乐于享受其中,全然不当此地是军营。整个军营是乌烟瘴气。
看到这些,李庭芝的信使是直摇头。但是此行的任务还没完成。信使只能找人代为传信,将李庭芝的公文呈送到范文虎的面前。
不时,兴许是范文虎累了,才拿起了方才手下呈送的公文看了起来。这一看不打紧,看完之后,范文虎看球的好心情却再也没有了。
手拿着李庭芝催促他出兵救援襄阳的公文,范文虎在脑瓜子转了几百转之后,让信使回去告诉李庭芝,他范文虎不是不救援襄阳。只是他范文虎要听朝廷的,听贾相爷的,不敢轻举妄动。只要朝廷有旨,他肯定前去救援襄阳。
对于范文虎这种拥兵观望,畏缩不前的消极怠战行为。信使人微言轻,也不敢多说什么,只能将范文虎的意思,一一传达给李庭芝。听完范文虎所言,李庭芝是气的火冒三丈,但是转过身来,却又是无处排遣和发泄。
就在李庭芝为范文虎之事忧心上火之时,随着天地的解冻,流经千里的汉江又一次春水初涨。当得知蒙军沿江的水寨又一次被淹没之时,李庭芝的脸上才缓和起来。
在李庭芝的调遣之下,宋军水师趁着江水的上涨,又一次冲破蒙军的水上封锁,将大批的物资送入襄、樊二城。
这一送,襄、樊二城的军民,又可以用上个半年左右。
虽说南宋军事上的救援一直处于失利的状态,但是自襄阳被围城以来,得益于汉水这条水上黄金通道,外界对于襄阳每年一两次的物资救援还是可以保证的!
获得了物资的补充,襄、樊二城欢欣鼓舞,守城的信心又一次增涨了起来。
但是这世间,有人欢喜,就注定有人忧!
这忧的人,就是被吕文焕射伤,而今躺在病榻上的刘整。每当他看见宋军的水师满载着物资进入襄阳城一次,他的内心就会被莫名的被激怒一次。
每次眼看着襄、樊二城的军民就要弹尽粮绝之时,总会有宋军的水师给他们送来物资,送来希望。对于这种情况,立志要活捉吕文焕的刘整终日在病榻上苦思良策。后来,刘整干脆不顾周围人的劝阻,带着重伤之身亲临汉水两岸观察军情。
最后,刘整在终日的苦思冥想下,又制定出了一套针对宋军的水陆两栖作战之法。
在刘整部署下,蒙军在围城之际,开始大肆于襄阳东南,西北的汉江两岸修筑炮台,架设重型火炮。后来,甚至于蒙军封锁的江心水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出现了蒙军那黑洞洞的炮口。
按刘整的战法,如若宋军水师下次再犯,蒙军当先以火炮攻击,直至陆上兵马将所有的炮弹都打光之后,再以水师进攻,让宋军水师有来无回!
自从蒙军采用刘整的战法之后,宋军水师每次看到汉江两岸蒙军那黑洞洞的炮口之后,都打心底了发怵!
但是没办法,这该救援还是得硬着头皮去救援……
凌峰公子20202021-03-26 21:22:2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鹅湖之会
龙场悟道
天泉证道
无不再追求一种超我的状态……
凌峰公子20202021-03-27 10:33:2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鹅湖之会
龙场悟道
天泉证道
无不再追求一种超我的状态……
凌峰公子20202021-03-27 10:33:4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八十三章 “海道趋燕”之策
刘整在汉水两岸来了这么一手,让李庭芝救援襄阳的任务变得更加艰难。再三思考之下,由李庭芝所写,一封针对范文虎的告状信送到了朝廷。
当朝廷百官获知范文虎在荆襄地区的所作所为之后,无不义愤填膺,联名上书要求朝廷罢免范文虎。但是朝堂之上的贾似道分明是护犊子,对于百官的言论,贾似道视若无睹。而这龙椅上坐着的宋度宗,一向听贾似道的。这关于范文虎问题的事件,便被强行的压了下来。
只是,这处理范文虎消极怠工的事情能拖,但救援襄阳的问题,可关系着江南半壁的安危,这可不能拖。
左丞相江万里念及于此,突发奇想,深夜向宋度宗上书言道:“襄阳之围,已逾三载。国家存亡,系于襄、樊二城。陛下对此不可不察。今蒙军疲敝,我军师老。值此危难之时,陛下当鼎制革新,图谋进取,以保东南太平。
臣闻,自蒙古围城以来,中原大地,蝗旱之灾不断。两河,山东,山西之蒙军,多聚集于襄阳城下。蒙古于黄河两岸,统治动荡。此乃我朝自救之机也!
论步骑之战,非我军之长,然江海水师,扬帆疾进,破敌水上,乃我军之利。今蒙古两河、山东诸军南下,我朝当以重兵由海道直趋蓟州(天津),攻打燕京(北京)等地,进而威胁蒙古都城开平。
围城襄阳蒙军获知我军由海道北上,必舍襄阳而回师以援燕京。如此,则襄阳之围可解,我朝之患可除。此避实击虚之策,望陛下纳之。”
语絮繁休,夜长话多。平时夜御六女的宋度宗,在看到江万里这道加急奏章之后,觉得甚为有理,当夜就放弃了美人入怀的温柔乡,急忙诏西湖之畔的贾似道进宫议事。
此时,不要抱怨宋度宗不喜欢做决定,只是他已经习惯了贾似道帮他做决定。多年来,宋度宗已经丧失了独立做决定的能力。
但是,眼下的宋度宗虽然舍得下温柔乡,这老贾却不愿意离开美人怀。只得向前来传谕的太监小哥儿言道:“请代老臣禀告陛下,老臣今晚身体欠佳,此军国大事,当于明日早朝与众臣廷议。”说完,还不忘吩咐管家向前来传谕的太监,偷摸着塞上几锭银子。
这太监是明白人,也不推辞,将银子欣然收下。在谢过贾似道之后,便往皇宫的方向归去。而贾似道的府邸,在太监小哥儿离去之后,又恢复了莺歌燕舞,曲水流觞的气氛。
宋度宗那边,听完太监的汇报,获知贾似道不来,也没什么反应。
“不来就不来吧,反正也不急在这一夜”宋度宗也懒得去想了,一头又扎进了新物色的美人怀抱,开始了当晚的功课。
……
凌峰公子20202021-03-27 18:08:3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次日,崇政殿内,百官罗列,左丞相江万里的避实击虚之策被宋度宗拿到了朝堂之上当庭谈论。
对于江万里的策略,大部分人虽然不懂军事,但是也觉得此计可行。再不济,就算不能证明这条策略可行,那证明一下这条计策不可行,对于朝廷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吧。听着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完,宋度宗还是一如既往的将目光望向了贾似道。
昨晚贾似道托辞不来,就已经很不给宋度宗面子了。要是今天在朝堂上还装糊涂,那老贾可就说不过去了。况且,这么重要的军国大事,老贾要是不松口,这也执行不了。
待朝堂稍微平静,贾似道又坚定的言道:“臣以为,此计可解襄阳之围。”
贾似道说完,献此计策的江万里面露欣慰。而众人的目光也是齐刷刷的看向了贾似道。多年来,贾相爷终于说了一句爽快话。但是,就在众人准备附议之际,贾似道却又话锋一转,说出了让人不能理解的后半句:“此策虽是良谋,然此策绝不可行!”
贾似道这么一说,不光江万里等人不能理解,就连大殿之上的宋度宗都不知道贾似道想干什么。对于贾似道奇怪言语,宋度宗开口问道:“此计既能解襄阳之围,为何此策又不可行?师相此言何意?”
贾似道言:“蒙军围困襄阳三年之久,然一直处于围而不攻之状。陛下可知为何?诸位可知为何?”
这宋度宗本就属于一个智商低而又没耐心的人,对于贾似道如此吊胃口的言语,很是不满。不免在朝堂上催促道:“襄阳之事,师相请尽言无妨。关于此策不可行缘由,还请师相解惑于诸位。”
听到宋度宗这么一说,贾似道也不再卖关子了。随后说道:“蒙古十万之师,围襄阳而不攻。非为襄阳城不可破,实乃蒙廷无全力南征之决心。今蒙古西北诸藩,与忽必烈嫌隙日深。为此,蒙古西北不安已久。而今蒙廷之上,对于大举南征我朝,反对者甚众。当下,忽必烈全凭大汗之威强围襄阳。
现今,蒙军围城襄阳已逾三载,十万之师,劳而无功;蒙境之内,天灾频繁,军民怨声四起,反对之声,不绝于朝堂,此忽必烈之窘境也。如若此时,我朝由海道以重兵攻打燕、蓟之地,虽可解眼下襄阳之围,然以长久计,实有挑起战端之嫌,给蒙廷全力南征以口实。
故而北趋燕、蓟,此忽必烈之乐见,而我朝之遗患也。臣以为,襄、樊二城,若能再固守一年半载,忽必烈必于重压之下,接受我朝修好之意,退襄阳之军。”
战争到了此刻,贾似道还是寄希望能与蒙古讲和。只是贾似道可曾想过,在蒙古崛起的这半个多世纪以来,通过与蒙古讲和而求得生存的那些政权,此时在地图上是否还能找到他们的影子。但此时的宋度宗却没有考虑这么多,欣喜的言道:“还是师相谋事周全,若非师相所言,朕几为此计所误,如此,则遗祸无穷。”
听到朝堂上的一君一臣说出这样的话,提出这个策略的左丞相江万里,心已经彻底的凉了。
但是,此时的朝堂之上,也不乏深明大义,看透时局之人。
只见此时起居郎王应麟毫不掩饰,愤愤然说道:“国家所恃者,无非大江而已。而襄、樊二城,为我朝喉舌,救援之事,刻不容缓。朝廷若从容如平日,失此军机,日后岂能自安。”
贾似道闻言,怒声言道:“书生意气,岂知军国大事。战和之事,又岂是你所能妄言!”
贾似道既然如此说话,王应麟也就不打算再和贾似道客气。随后,王应麟抱着针锋相对的语气,当堂顶撞贾似道:“我不懂军国大事!我不懂军国大事!我只知道国家危难之时,当徐图救援,以护国门。而不是畏敌如虎,一味妄图与敌军献媚言和。”
王应麟这一说,顿时让贾似道的老脸挂不住了。多年来,还没有谁敢在朝堂之上当众顶撞他。没想到今天冒出来个不怕死的。随即怒斥道:“朝堂之上,咆哮无状,如此不识大体之人,岂能安立于朝堂之上。”
此时,已经豁出去的王应麟再次针锋相对的言道:“在下能否立于朝堂,不劳贾相费心。我所痛心者,非为我不能安立于朝堂之上,实忧长此以往,贾相能否安立于朝堂,诸位大臣能否安立于朝堂,赵氏社稷能否长存于天地之间。”
能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语,这王应麟也应该是气疯了。只是这话一说,王应麟也没打算在这朝堂上混了。在宋度宗和贾似道还没开口之前,王应麟于众臣的观望中,摘下了头顶的官帽。
在同僚们同情的目光中,王应麟向宋度宗言道:“臣一时激愤,口不择言,生出大逆不道之言。本唯有一死方能赎罪。然我大宋立国三百余年,有士人不以言获罪之说。但臣也自知不能再列席于朝堂之上。今以待罪之身,向陛下请辞,望陛下宽释。”
宋度宗听完,又照例看了贾似道一眼。只是此时的贾似道板着个脸,一言不发。在思考片刻之后,宋度宗嘴里吐出了“准奏”二字,作为了此次朝堂之争的结语。
王应麟听完,叩首拜谢。在环视了一眼整个朝堂之后,王应麟黯然离去。两天之后,左丞相江万里辞相外出的申请也得到了宋度宗的批复。
为朝廷呕心沥血多年的左丞相江万里在交接完所有的工作之后,在一个落日的黄昏轻车简从,由临安往福州而去。在一片夕阳的余辉下,他希望马车夫将路赶的慢一点,天黑的再晚一点……
凌峰公子20202021-03-28 18:30:2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穷天地之理,究古今之变……




凌峰公子20202021-03-28 19:13:0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夜夜无眠……


凌峰公子20202021-03-29 07:29:0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八十四章 李庭芝与范文虎的合作
对于贾似道来说,虽说那两个讨厌的刺头走了,也不用从海上攻打燕、蓟了,但眼下这襄阳被围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所以该救还得救。要是一不小心,这襄阳城被蒙古人破了,这也不是闹着玩的!
公元1270年十月,贾似道终于顶不住满朝文武对于救援襄阳之事的舆论压力,开始思考起对策来。
思来想去,贾似道想到了范文虎。
“你范文虎不是扬言能率数万兵,一战解襄阳之围吗!现在就给你这个机会。”
在贾似道的命令之下,一道救援襄阳的指令经相府传到了范文虎的军营。
这范文虎之前只是想着在相爷面前吹吹牛,没想到相爷现在却当了真。接到贾似道命令的范文虎开始头皮发麻。不知如何是好。
直到这时,这范文虎才想起这京湖战区还有一个统帅叫做李庭芝。在贾似道的重压之下,一向不服李庭芝的范文虎现在也只能舔着脸跑去江陵与李庭芝商议救援襄阳之事。
江陵府内,范文虎说明来意。李庭芝却没忘记年前范文虎说过的话。所以故意挖苦的问道:“将军此次请得圣旨了?”
范文虎听完略显尴尬,随后一脸谄笑道:“圣旨已到,圣旨已到,现在,我等如今该如何救援襄阳才好?”
为了襄阳城的救援大业,李庭芝也不愿和范文虎太过计较。领着范文虎来到荆襄地图前言道:“庭芝早年不才,曾随孟珙将军驻守荆襄数年,对荆襄守备,尚算了解。今救援襄阳,当须水陆并进,方能奏效,还望将军尽力配合!”
范文虎道:“大帅言重了,我等同为朝廷效力,为圣上解忧,自当尽力而为。大帅您就安排吧!”
李庭芝道:“既然如此,将军可率战船千艘,自郢州沿汉水西进,突袭蒙军水寨,我自江陵引步骑数万北上,攻打蒙军岘山到汉水一线。届时,我将为将军扫清沿岸蒙军,以保将军率水师与蒙军水上决战。你我二人,合力打破蒙军对于襄阳东南的封锁。将军以为如何?”
范文虎本想点头称善,但是一想到刘整布设在汉水两岸的大炮,他就心里发虚。李庭芝似乎看出了范文虎的顾虑。故意激将道:“莫非将军是怕了?”
只见范文虎当即反驳道:“谁怕了?你才怕了呢!你们全家都怕了!”
对于范文虎所言,李庭芝也不生气,随后言道:“既然如此,就请将军回去早做准备,五天之后,你我率水陆两军进发襄阳!”
范文虎称善,随即返回郢州而去。
五天之后,李庭芝走陆路引军北上,范文虎走水路沿江西进。二人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带领着水陆两军,救援襄阳而去。
但李庭芝和范文虎此次的出击,似乎早就被蒙军侦获。李庭芝在岘山一线遭遇到蒙将阿术之时,范文虎也比较倒霉,在汉水灌子滩,遭遇到箭伤初愈的刘整。
这次是主帅对主帅,大将对大将。当李庭芝和阿术大战的难解难分之时,范文虎却不是刘整的对手。在漫天的炮火和水师的冲撞之下,范文虎连招呼都没有和李庭芝打,就丢下李庭芝这个队友,带领着残存的水师,一路沿江溃退而去。
范文虎水师既去,李庭芝独木难支。趁着夜色,与阿术激战一天的李庭芝趁着夜色陆续将队伍撤往江陵而去。
回到江陵的李庭芝有心集结兵力,再次水陆救援襄阳。但回到郢州的范文虎,却说什么都不率军救援了。刘整的一顿胖揍,给范文虎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阴影。让他一想起蒙军的火炮就哆嗦。
就这样一来二去之间,一年时间又过去了。蒙宋双方在襄阳城下,已经死磕到了第四个年头。
……
凌峰公子20202021-03-29 18:20:1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宋军的救援战争虽然数次失利,却并未动摇南宋上下救援襄阳的决心。而蒙军围城虽然旷日持久,但也未曾减少蒙廷必取襄阳的执着。
六月的汉水之畔,范文虎正在郢州的行营内饮酒。由于之前救援襄阳的失败,差点让他交代在汉江里。自那之后,范文虎当初那些蠢蠢欲动的功利之心淡然了许多。现在的他已经不再希求建功立业。他只希望自己能在这战火未尽的江湖里,保住自己的权位和荣华就好。
但是范文虎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为官之道,那便是——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身为京湖统帅的李庭芝不会给他舒适的工作环境,身在朝廷的贾似道还指望他在外面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
几乎在同时,贾似道的信使和李庭芝的文书来到了范文虎的行营。信使和文书所传达的内容,还是之前老生常谈的四个字——救援襄阳!而唯一不同的是,这次的朝廷比较慷慨,一次性给了范文虎十万水军!
十万水军,这对范文虎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刺激,刺激着他往日因战争失利后还能劫后余生的心;同时,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挑战着他作为一个将领内心的权欲。他范文虎自投身军旅以来,恐怕也没统率过十万军。要知道,此时参与围攻襄阳的蒙军也不过十余万人!
关于干与不干的问题,范文虎是没有选择权的。经过简单的准备,范文虎又一次上路了。西进的路上,范文虎走在了最前面!
然而,将兵十万,并非每个人都是有这个能力的。况且,十万大军沿江西进,想要瞒过刘整和阿术的眼睛,那也是不可能的。在范文虎西进的路上,阿术正等待着他!
三天之后,已经吃过数次败仗的范文虎在溃退的道路上,仍然跑在最前面。十万水师,在他的带领下,损兵折将,铩羽而归。只因朝中有老贾的庇护,在战场上最先逃跑的他,在回去之后,仍旧是啥事没有。
对于战争的失利,作为主将的范文虎像没事儿人一样,心安理得的回来了。其脸皮的厚度已经超过了襄阳的城墙。但是作为京湖统帅的李庭芝的脸皮显然没有那么厚。
不几日,西湖之畔的南宋朝廷便收到了李庭芝的请辞奏疏。李庭芝在奏疏中言道:“臣受命救援襄阳,已有两年光景,朝廷竭天下之力以援一州,而臣自继任以来,却无尺寸之功。今又逢十万之师,救援襄阳之败,实乃无颜面对京湖百姓,更有负于朝廷重托。京湖统帅之职,臣深感无力胜任,还望朝廷另择贤良之人,以代臣职。”
李庭芝这请辞的奏疏一出,南宋的朝堂上一时间又不平静了。可是眼下放眼整个南宋王朝,除了李庭芝,却再也寻觅不到其它更加合适的人选。要说非要在李庭芝之外再找一人,那便只有贾似道有这个威望和能力主持大局了。
可这贾似道是宋度宗至死都不愿让其离开京城半步的人,所以这提都不用提。
数日之后,朝廷的消息从西湖之畔传到了汉水之滨。李庭芝手捧着宋度宗的诏书,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压力与责任。诏书大意如下:“襄阳救援不利,非卿之责。统帅京湖,救援襄阳,非卿不可。为激励京湖将士守土抗节,救援襄阳之决心,朝廷特斥钱五百万贯以犒京湖全体军兵。为救援襄阳所计,将军当由江陵亲往郢州主持京湖大局,与众将就近商议救援襄阳之事,将军当与京湖众军,齐心守土,共拒强敌,切勿再生请辞之心。”
这道从江南而来的诏书,向李庭芝传达出了朝廷对他的信任,但同时也进一步加重了他身上的责任。在往后的余生里,李庭芝虽然没能保住襄阳城,但是却把朝廷加之以他的这份信任和责任,坚守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直到为了他心中的道统而殉节……
凌峰公子20202021-03-30 17:32:5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词牌《临江仙》
题《北望嘉峪关之梦回汉唐》
文/凌峰公子 中华新韵

滚滚狼烟归尘土,汉唐旧月如钩。梦回雄关战不休,西北兵戈起,烽火满神州。
敝日旌旗卷云舒,铁马踏尽敌酋。千里孤烟觅封侯。黄沙掩折戟,了却君王愁。

2013年春路过酒泉嘉峪关


凌峰公子20202021-03-30 21:04:0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词牌《满江红》
题《晴川观江》
文/凌峰公子
万里长江,东流去、洗尽铅华。
风轻拂,临水凭栏,夕阳西下。
江山辞暮恋红尘,吾生须臾逐天涯。
流不尽,往昔少年情,美如画!

世间事,真与假。
身外物,何牵挂。
终其生,不过百年刹那。
千帆过尽观荆楚,百川入海尽黄沙。
越千年、吴楚英雄梦,一杯茶……
2016年12月31日
写于汉口江滩晴川阁大桥


凌峰公子20202021-03-30 21:16:4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诗经《南山南》
南山悠悠,遥遥路长,北国良人,翘首而望。
北雪纷纷,日日思量,南国红豆,几许痴狂。
南山喃兮,如此骄阳,空有梦兮,半世彷徨。
北海悲兮,相见无望,寄明月兮,聊诉衷肠。
2015年12月25日根据歌曲南山南歌词改写



凌峰公子20202021-03-30 21:33:3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仿《离骚》体
《千杯饮尽姑苏水 万字难书江南情》
文/凌峰公子

梦江南之妩媚兮,百思量而欲往。
辞洞庭而南下兮,伴姑苏以入眠。
未携友自独行兮,曰谁人通其意?
沐清风而泛舟兮,叹太湖之浩渺。
登虎丘以极目兮,眺苏州之全境。
寻寒山而拜寺兮,闻古刹之梵音。
临客船而泊川兮,惊水网之交错!
寄山水于笔墨兮,书无尽之清流。

2012年五月写于苏州太湖


凌峰公子20202021-03-30 21:40:4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25岁之前,我曾流连于《诗经》的“一咏三叹”;我曾惊艳于《楚辞》的“寄情于物”,我曾深陷于《诸子》的“百家争鸣”;我曾忘情于《歌赋》的“曲水流觞”;我曾醉心于《唐诗》的“五七格律”;我曾倾心于《宋词》的“平仄对仗”。
如今年近三十,秦砖汉瓦仍在,却再没了那份心境……


凌峰公子20202021-03-30 22:09:5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晚安……
凌峰公子20202021-03-30 22:19:2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八十五章 忽必烈建国“大元”
襄阳之战历时四年,南宋上下对于襄阳的救援可以说是已经到了时穷力屈的地步。而蒙古对于襄阳的围困,也陷入了精疲力竭的境地。南北中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每天都在襄阳城下数以万计的消耗着。
连年的战争,宋廷的国库早已空虚。新生的蒙古,情况也好不到哪去。就在蒙廷倾十万之师,屯军襄阳城下的这几年里。忽必烈所统治下的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地区相继大旱,蝗灾不断。漠南汉地,这块忽必烈天下财赋最大征集地,百姓终年颗粒无收,以至于饿殍遍地,百姓逃荒于野。
忽必烈虽然凭借着他所统治的广袤土地以及对资源强有力的整合与调度,在这天灾不断的几年里努力维持着统治的稳定。但是如若长此以往的下去,这天灾人祸的结合,必然会酿造成一场滔天的浩劫。
除此之外,此时中西亚地区的蒙古四大汗国,也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自旭烈兀西征波斯,建立伊利汗国之后,其势力便理所应当的往北扩张,而后便不可避免在高加索地区和钦察汗国发生冲突。尽管旭烈兀在忽必烈平定阿里不哥之后便早早去世,但是他所建立的伊利汗国却在高加索地区一直与钦察汗国战火不断。而察合台汗国在阿鲁忽去世之后,后继之人又和伊利汗国结盟,在曾经的花刺子模地区蚕食着钦察汗国的领地。
两头受敌的钦察汗国为了全力投入到与伊利汗国的争斗中,便有意扶持窝阔台汗国来牵制察合台汗国。在钦察的汗国的支持下,窝阔台之孙海都,经过数年的征讨,一步步统一了各自为政的窝阔台汗国,而后向南击败察合台汗国。之后,海都再向西联合钦察汗国,东进阿尔泰山,数次进击哈拉和林,一直在反叛忽必烈的道路上自强不息。
所以,自围城襄阳以来,忽必烈不仅要忧心襄阳的战事,解决漠南汉地的蝗旱水灾,承受蒙古上层的舆论压力,更要出兵西北,去平定海都的叛乱。此时蒙古帝国的日子,要比南宋王朝难上太多太多了。
以当下的时局来看,忽必烈要解决眼下的情况,似乎只有停止对南宋的战争,以终止人祸的继续发生,才能改善蒙古帝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但忽必烈对于灭宋的执着以及统一天下的决心又不允许他自己这么做。
忽必烈既然不愿意停止战争,以终止人祸的发生。那么他要想自己的政权趋于稳定,就只能企求上天,不要再让天灾降临。然而,尽管忽必烈在内心曾经无数次的向长生天祈祷,天灾却一直没有停止降临。
而不知从什么从时候开始,停止对南宋的战争,成为了蒙古大部分诸王的呼声。
自公元1206年从斡难河出发到公元1271年围城襄阳的当下,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初的蒙古诸王以及他们的后代,先后征服了大片的土地。而那些创业者的后代们,现在想做的,那便是理所应当的享受现有的胜利果实。然而,如今的他们看到自己封地里的子民,一批批的走向前线,自己封地里的物资,源源不断的流入战场,他们的心是在滴血的。
眼看着自己的财富被源源不断的消耗掉,此时的蒙古诸王一致主张不能再继续大规模用兵南宋了。而真正一直鼓励和鞭策着忽必烈进行统一大业的,恰恰是那些被蒙古人征服而丧失了土地家园和荒芜了精神家园的汉臣。
这些人需要依靠战争在这个新生的外族政权里提高自己的地位。而一个丢失了土地和荒芜了精神的人,若是想在蒙古这个异族的政权里提高自己的地位,获得应有的尊严,就只能为这个异族的政权,不断的建功立业。
如若战争一旦停止,这些人便丧失了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们将不会再有跻身权贵的有效途径。所以,他们不希望这场灭宋的战争停下来。这些人,就是如谋士刘秉忠,汉将史天泽,张弘范,刘整等等这批人。而忽必烈也希望通过灭宋来完成自己一统四海的“千古伟业”,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天命之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灭宋这个问题上,忽必烈的利益和这些蒙古汉臣的利益是一样的!
但是,对于眼下的时局,忽必烈眼前所面临的天灾与人祸的问题,又是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要对其正视并加以解决,哪怕是解决其中的一件。
然而,在忽必烈的坚持和汉臣们的极力怂恿之下,这该死的战争肯定是不会停止了。而忽必烈他们也就只剩下阻止天灾的降临这一条路可走了!
可是,这阻止天灾的降临,又比杜绝人祸的发生,难度要高的多!
从这种种的情况来看,忽必烈似乎是面临着一个悖论,亦或是遇到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但是,这世间很多看似不可能解决的事情,最终似乎都被解决了。
……
凌峰公子20202021-03-31 19:07:3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自从蒙古诸王反对用兵南宋的呼声响起之后,忽必烈已经很久没有睡上一个好觉了。平日他向众谋士问计最多的话语便是:“自南下用兵伊始,襄阳围而不下,漠南汉地旱、蝗之灾不断,忧患何解?”
见忽必烈终日忧心忡忡,精通儒学的谋士刘秉忠向忽必烈进言道:“蒙古历代先汗,引领蒙古诸部,奋数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以弓马之利,入主中原,建不世之功,个中不易之处,难以细表。大汗若想国祚既长久,当顺应天道,行中原历代王朝所行之汉法!”
关于汉法之事,蒙哥在世之时,忽必烈便在他所经营的汉地之内推行。刘秉忠此刻提起,似乎是属于老生常谈。忽必烈便于此时言道:“汉法之行,阻力重重。阿里不哥、海都之乱,蒙古诸王参与者众,皆因汉法而起。凡此种种,多年来你我所共见。由此观之,汉法之推行,宜缓不宜急啊!”
可以说,忽必烈所言确是事实。而这也是推行汉法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但刘秉忠却近乎莫名其妙的言道:“近年来,中原汉地,天灾不断,天下动荡,正是推行汉制之良机也!”
对于刘秉忠这出人意料的回答,忽必烈是一头雾水。但刘秉忠既然这么说,自有他这样说的道理。作为大汗的忽必烈还是耐心的说道:“愿闻其详!”
刘秉忠再言道:“蒙古入主中原数十年,汉法却不能尽行于汉地。今天灾人祸不断,实乃上天示警。大汗唯有以汉法治汉地,以汉制驭汉民,上承天道,下顺民心,以天子之尊,统御万民。上天受其感召,则天灾自然消弭,万民受其恩德,则人祸消于无形!”
忽必烈听及于此,觉得刘秉忠之言颇有几分道理,于是言道:“依先生之言,眼下虽可急行上承天道之事。然下顺民心,则任重而道远,恐非一代人之功所能完成!”
刘秉忠当然明白,从眼下的情况来看,以弓马之利入主中原的蒙古能完成上承天道之举已经实属不易。要做到下顺民心,即使有心行之,恐怕也要穷数十年之功。
看着略有所思的刘秉忠,忽必烈又言道:“朕欲行承天受命之事,以先生之见,当以何处入手!”
刘秉忠道:“历代中原王朝,国运长久者,无不祖述尧舜,宪章汤武,以华夏正统自居。远至强汉,近观盛唐,皆以此制强盛于当时,光耀于千秋。今南国未平,大汗为蒙古国运所计,当托古改制,效法汉唐,以中央集权治世,以帝王之尊御民,成不世之伟业。”
待刘秉忠说完,忽必烈听的是心血澎湃。作为一个曾经极力推行汉化的大汗。忽必烈深知汉人推行几千年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在当时的那个时代,对于王朝的稳定,对于国计民生的发展,甚至对于一统天下的进程,与蒙古现有的制度相比,都有着高于蒙古现有体制的优越性。
但是,仅仅忽必烈一个人明白这些是不行的,他所要做的便是要让所有的蒙古权贵都明白,继而产生认可。最终,在公元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说服了蒙古上层贵族的反对,而后下诏天下,宣布昔日蒙古国号已经成为过去,而今建国“大元”,承天受命,以中原古制统治中原汉地。
为了保证汉制的有效推行,次年开春,忽必烈将大元帝国的都城由漠南的开平迁往汉地的大都燕京(北京)。
由此,中国历史上一个由蒙古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正式挂牌成立。
说来也巧,忽必烈建国“大元”,迁都燕京之后,次年的中原汉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故而之前那些蒙古上层的反对者们,也便统一的没有再说出停止战争的这类话语……
凌峰公子20202021-04-01 17:45:3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八十六章 忠义民兵
蒙古以封建正统自居的大元王朝的正式挂牌成立,让那上承秦汉,下接隋唐的封建正统优势,从此不再为南宋所独有。随之而来的则是这天下汉人士族对于蒙古政权认同的大门,被缓缓开启。
当蒙古建国“大元”,迁都燕京的消息传至江南之时,南宋的君臣意识到,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在入主农耕文明六十多年之后,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与他们争夺华夏正统的政治地位。
但是,他们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在他们的意识里,曾经的大辽和大金都同他们争夺过华夏的正统。可这些王朝,现在都哪儿去了?都一个个灰飞烟灭了!
当然,从元朝立国不到百年的历史来看,南宋公知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是眼下,对于当下蒙古这横行于天下的铁骑,他们却一直是苦无良策的。
而麻烦,很快就来了!
公元1272年新年伊始,大元这个全新的封建王朝在像模像样的过完了春节之后,开始向统一天下的征程上大步迈进。
汉水之畔的襄阳,已经阻挡了曾经威震天下的蒙古铁骑五年之久了。而忽必烈的耐心在已经过去的五年时光里也即将耗尽,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在忽必烈的眼中,也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
就在南宋君臣对于蒙元立国改制无动于衷之时,忽必烈在精疲力竭之际又抽调出三万兵马由回回将阿里海牙统领,走上了开赴襄阳的道路。随着这三万铁骑的投放战场,襄阳城内的吕文焕所面临的局势变得更加危急起来。襄阳的抗蒙之战,到了最为艰苦卓绝的时刻!
在蒙军围城的第六个年头,襄阳城内的吕文焕,已经很久没有获得过城外的消息了。记得上一次,还是一年前夏贵,范文虎等人前来运送物资的时候。
眼看着襄樊二城的物资即将用尽,吕文焕在城楼之上,眺望汉水,目视东南,心中不断盘算着:“按照时日来算,这朝廷救援襄阳的物资,也该来了吧!”
由于吕文焕是太久没有获得城外的消息,决定了他无法了解到忽必烈那颗必取襄阳的决心。所以,吕文焕在这春水初涨之际,没有看到南宋朝廷那满载着物资的船队到来,却看到了汉水对岸,刘整和阿里海牙所统率的蒙古汉军对樊城发起的大规模攻击。
而统领蒙古本部兵马的阿术,则在汉水之畔,虎视眈眈的监视着襄阳城的动静。那意思分明是在告诉吕文焕“只要你小子敢动,襄阳城半日可下!”
刘整和阿里海牙此次对于樊城的进攻,已经不再同于过去五年里的围而不攻。身在大都的忽必烈和近在襄阳前线的蒙军将领通过五年的战争经验,得出了一个结论——围城襄阳府,达到让襄、樊二城不攻自破的战略构想已经不可能实现了。襄、樊二城互为犄角,为今之计,必须断其一角,方能有望攻破襄阳府。
所以,从这一年开始,蒙军对于襄阳府的战略围困,已经变成了战略进攻。
襄阳城头的吕文焕,看着汉水对岸的樊城外围经历着的一场血战,内心有着带着襄阳守军冲出城门,与樊城守军一起打败蒙军进攻的万种冲动。但理智告诉他,蒙将阿术就在襄阳城外盯着他,只要他一动,这襄、樊二城也就完了!
在樊城外围的战场之上,刘整和阿里海牙亲自上阵督战,从容的指挥者手下的士兵攻城。樊城内的牛富此时也确实据势力战,抱着誓与樊城共存亡的决心拼死守城。只是照眼前的情况,樊城的城破,只在数日之间。
两日之后,吕文焕在襄阳的城头之上,看到了樊城外围的蒙军开始了大规模的集结,准备对近在咫尺的樊城,发动最后的总攻。如果不出意外,樊城已经完了!
矗立在樊城城头的守将牛富,看着城下如潮水般集结的蒙军,目光笃定,视死如归。他已经做了,而且做好了他该做的一切。而就在刘整、阿里海牙,吕文焕、牛富四人难得统一的以为樊城必破之时,他们却在汉水之上看到了一支混杂着渔船,战船,客船等简陋船只的水师,沿汉水,自樊城东北而来。
这支在蒙宋双方看来都无比简陋的水师,其为首的战船之上,高悬着“忠义”二字!
凌峰公子20202021-04-05 15:44:1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本来,襄阳城内吕文焕忧心如焚,樊城牛富视死如归。但是,当那面飘荡着“忠义”二字的大旗进入樊城外围的战场之时,樊城守将牛富那颗已经准备为国捐躯的心,又被高悬的“忠义”二字重新唤醒。
这支民兵,犹如从天而降的一把尖刀,直插蒙军的背后,将蒙军的战略部署全部打乱。
这一刻,牛富感受到了希望的存在……
自以为胜券在握的刘整和阿里海牙二人,只顾着攻打樊城和防备着襄阳的吕文焕,一时间忽略了自己的身后。而他们也确实想不明白,为何眼前这批在他们看来就犹如“虾兵蟹将”的兵马,为何有胆子敢在这天下最强悍的蒙军背后发动攻击。
樊城守将牛富,则是抓住了这难得的机会,趁着蒙军后方大乱之际,重新展开对樊城的防守部署,并出兵樊城外围,与蒙军展开外城的争夺。
由于这批忠义民兵的突然出现,刘整和阿里海牙迅速攻破樊城的战争意图被打破。这时的蒙军,便把气全部撒到忠义民兵这群不速之客的身上。而这批民兵也不傻,看着樊城危在旦夕的忧患已经解除,当即决定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有着多年土生土长在襄阳周边的优势,数千忠义民兵凭借着对地理的熟悉,迅速化整为零,如鸟兽般窜入江河丛林之中。数日后,在均州(湖北丹江口)的大山深处,他们陆续归队,继续藏身于老林,出没于江湖!
樊城救援一战,让这批”忠义民兵“在荆襄地区一战成名。他们以自己的实力和智谋向宋蒙双方宣告了自己的高调存在……
凌峰公子20202021-04-06 19:27:05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