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蒙古人建立的大元王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楼主:凌峰公子2020 字数:420811字 评论数:819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凌峰公子20202021-03-19 18:41:0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凌峰公子20202021-03-19 18:41:3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被围的如铁桶一般的襄、樊二城……


凌峰公子20202021-03-19 18:42:2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续资治通鉴》:南宋咸淳五年(1269)三月,京湖都统制张世杰将兵拒蒙古围樊之军,战于赤滩浦,败绩。
凌峰公子20202021-03-19 19:11:1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崖门镇!


凌峰公子20202021-03-19 20:05:5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凌峰公子20202021-03-19 20:06:0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崖山海战古战场,珠江入海口……




凌峰公子20202021-03-19 20:06:5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崖山海战文化旅游区……






凌峰公子20202021-03-19 20:08:0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靠,竟然被删楼了!


凌峰公子20202021-03-19 22:52:1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荆襄三月,春水初涨。涛涛的汉江之水,穿过襄阳,流过樊城,带着奔腾的怒意向东而去。随着江水的上涨,冬日枯水时节的两岸江滩,渐渐被汉水淹没,屯驻于汉江之畔的蒙军不得不迁往远离江岸的高地。
这春水一涨,苦恼的是蒙军,高兴的是宋军。得知蒙军沿江而建的营寨被江水吞噬,鄂州病榻之上的吕文德火速派京湖都统张世杰沿汉江西进,利用春水上涨之际,亲率兵马舟师救援襄阳。
大宋的旗帜在汉江之上,被三月的春风飘然吹起。怀揣着一颗救援之心的张世杰傲立在宋军水师的船头,身后舟船相连,士卒坚毅沉稳。他们正一路溯游西进,目标直指襄阳。
但是宋军的一切行动,没能逃过史天泽的眼睛。在史天泽的调遣之下,蒙军的水师万户李桓正在樊城以西的赤滩圃列阵江上,等待着张世杰的到来。
不久之后,涛涛汉水之上,严阵以待的蒙将李桓已经远远的看见了宋军水师的身影。与此同时,逆流而上的张世杰也看到了蒙军的战船。
汉水相逢,二人都没有退却的意思。
见此情景,京湖都统张世杰命令宋军水师悬帆而行,借着汉水之上的有利风向,向蒙军李桓的水师冲撞而来。此时的李桓也不甘示弱,舟师横陈江面,两岸的蒙军列阵汉水之畔。很快,宋蒙双方的水师就在这汉水之上激战开来。
虽然张世杰的水师骁勇善战,兵员众多,然江面狭窄,舟船无法全面展开,战力大大减弱。尽管宋军数次冲撞蒙军的战船,仍然未能冲破蒙军的船阵。而宋军水师在江心激战的同时,还不断受到两岸蒙军的袭击。
汉水之上,张世杰的处境越来越不妙起来。
权衡之下,张世杰觉得与其三面受敌,倒不如分兵攻打其中一面的岸上蒙军。在张世杰的指挥之下,五千宋军水师泊向汉水北岸的赤滩圃。所幸此次前来的还有数千马军。宋军舍船登岸之后,与汉水北岸的蒙军在赤滩圃展开激战。而与此同时,江面之上的水战仍旧没有停止。双方战至傍晚,胜负未分。是夜,蒙军援兵赶到,张世杰引军登船,顺江东下而去。
赤滩圃一战,是蒙将李桓和宋将张世杰的第一次交手。而在今后的十多年里,此二人将会率领着宋蒙的水师激战于长江大海,直到其中一个的最后败亡。而此时的张世杰却不知道,敌营之中,还有一员与他渊源颇深的蒙将也参与了围城襄阳的战斗。
那个与张世杰渊源颇深的蒙将,便是张弘范。
从血统上论,张世杰是张弘范同宗的族兄。当年金国灭亡之时,他们的先人投降了蒙古。但是张世杰在长大成人之后,却投入到南宋的旗帜之下。
现在,也许是这汉江的江面太过狭窄,不足以让这二位兄弟一展身手。于是上天在十年后给他们安排了一个规模更加宏大的战场。在不久的将来,这二位同族兄弟,将会带领着宋蒙的水师,在广阔的大海之上,进行一场惊天地,泣鬼神,同时也决定着宋蒙天命的绝世之战。而他们二位,也将随着那场战争,永远的载入历史之中,成为后世之人,议论不休的话题。
……
凌峰公子20202021-03-20 06:56:4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赤滩圃一战虽然以张世杰的失败告终,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京湖诸路援军援救襄阳的热情。
一个张世杰救援失利,无数个张世杰却接踵而来。
在吕文德的调遣之下,均州,房州,郢州,江陵的诸路军马不断的向围攻襄阳地区的蒙军展开进攻。而襄阳吕文焕、樊城牛富也不断的引军出城,对围城的蒙军展开反击,意图突破蒙军的封锁。但蒙军参与围城的军事力量实在过于强大,前来救援的宋军遭到了以史天泽、刘整、阿术、张弘范、李桓为首的蒙军骁将的截击。在此过程中,宋军局部上虽然小有胜利,但是始终无法改变襄阳当前的不利战局,宋蒙之间的战争也由此进入了旷日持久的状态之中。
看着京湖宋军对襄阳的不断救援,史天泽毅然决定对其围困的襄阳进行了釜底抽薪之举。在史天泽的调遣下,阿术亲引万余人马驻守襄阳以西的万山之上,深沟高垒,日夜围城,妄图彻底断绝襄阳军民外出砍柴伐薪之路。
在蒙军的步步紧逼之下,襄阳城的形势日渐危困。
值此山穷水尽之际,随着六月里的一声惊雷,荆襄的雨季开始到来。
连日的暴雨下来,让暴涨的汉水,比三个月前更大,更急。眼见汉水暴涨,继张世杰之后,南宋的沿江制置副使夏贵,轻舟疾行,溯江西进,乘虚冲破蒙军的江面封锁,终于第一次将大批物资运往襄、樊二城。
夏贵的到来,让整个襄阳为之沸腾,他们此刻带来的不仅仅是兵马钱粮,更是为深陷重围的襄阳军民带来了坚守的信心和希望。而这一次成功的援助,更是助长了京湖诸路援军的救援襄阳的热情。
在给襄、樊二城的军民打了一针强心剂之后,夏贵冲破蒙军的围堵,从汉江之上突围而去。
对于宋军屡次从汉水之上对襄阳进行救援的军事行动,蒙军统帅史天泽不胜其烦。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年轻一代的蒙军将领张弘范,开始针对宋军水上救援的问题,在攻打襄阳的道路上崭露头角。
凌峰公子20202021-03-21 07:49:4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八月的一天,史天泽前往万山巡视,张弘范陪同左右。
此时正值盛夏之际,围城一年有余的蒙军,在烈日的炙烤之下,正修筑着绵延几十里沿城诸寨,挖掘着围城的深沟高垒,到如今已进入疲惫不堪的状态。而反观数里之遥的宋军,此刻却在坚固的城池之内,军旗飘扬,悠然度夏。
见此情景,史天泽忧从心起,不禁自言自语感叹:“昔日山东李璮作乱,兵马两倍于襄、樊守军;城池远高于襄、樊二城;经营远久于襄、樊两地。我等围城济南半年,山东全境便已全面攻克。奈何眼下这小小襄、樊二城,却耗我十万之师一年之力而不得其功!”
见史天泽为战事而忧,张弘范走上前对其言道:“昔日山东之乱,李璮兵马虽多,准备虽久。然所行乃叛乱之事,响应者寥寥无几。我军围城之际,李璮外无援军,内无粮草,更无军民之心,故败亡速也。”
其实张弘范所说的这些,史天泽又何曾不知。史天泽那样说只是发发牢骚而已。但是看着作为晚辈的张弘范这么年轻,就有如此见识,便接着问道:“那依你所言,当年围困济南、益都二城,与今日围困襄、樊两城有何不同?”
张弘范听完不假思索的说道:“昔日围城山东,圣朝西北、江淮之地虽有动乱,然李璮实以山东一隅之地,敌蒙古举国之力,其败亡之速,乃意料之中。”
史天泽道:“李璮之败,确是如此,然襄阳之事,奈何如此?”
张弘范言道:“今我等围城襄、樊日久,宋师看似困守孤城。然,其均(州),房(州)之援自西北而来;江陵,郢州之援自东南而来,宋师得以尽起大军以攻我围城之兵,故襄、樊二城坚守至今,此其一也。”
紧接着张弘范又说道:“襄、樊二城夹江而建,以铁索连江,互为唇齿。平时自守,战时相救。我军攻襄阳,樊城捣我军之背,我军攻樊城,襄阳乱我军之后,此襄阳之不破之二因也。”
说完了其二,张弘范依旧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紧接着又继续说道:“襄、樊二城,以汉江为屏,携汉江之利。数月前,宋将夏贵于江水暴涨,以援衣粮入城,我师坐视,无能御之,足可见汉水之利;今汉水横亘东西,南北诸州,商贩、行旅、士卒络绎不绝,我军不能禁之。襄、樊二城得此汉水之利,故能衣食无忧,士卒精练。此襄阳不破之三因也。故末将以为,以今日围困之计,襄、樊二城无有自毙之日,我军破城将遥遥无期!”
然而,张弘范在说完了最后那句话之后,他就后悔了。
本来史天泽就为襄、樊二城围而不破糟心,现在你张弘范告诉他襄、樊二城无自毙之日,蒙军破城遥遥无期。你到底是在安慰他,还是在打击他。
果然,之前听着张弘范的话还有些许高兴史天泽,在张弘范说完最后一句话之后,立马拉下了脸。身后的蒙古诸将,有的深深的为张弘范捏了一把汗,有的则面露得意,有的则静静的等待着看张弘范的笑话。
看着周围人以及史天泽的表情,张弘范意识到自己这次装大了,看来今天不好好说道说道,自己和史天泽可都下不来台。
面临如此尴尬的场面,张弘范也不打算卖关子了。
于是,在史天泽还没说话之前,张弘范话锋一转又说道:“其实,这襄、樊二城也并非不可破!”
张弘范这话一说,又成功的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他的脸上。而史天泽仍旧面带不善的问道:“那你说说,这襄、樊二城,该怎么个破法?”
此时张弘范拿出随身所带的军用地图,在众将面前铺展开来。待众人的目光聚集到眼前的地图之上。张弘范指着襄阳的位置言道:“今大汗欲取襄阳,重人命而欲让其自毙,故延续困守之计,此大汗体恤将士之心也。之前襄、樊二城,水、旱两路皆通。而今我军已断其陆路,接下来当断其水路。”
说完,张弘范又指着襄阳万山,樊城鹿门山,白河口的位置说道:“今鹿门山,白河口筑新城以扼汉水,只能阻击东南宋军。然西北宋军时常却能时常出没江上。为今之计,当于万山筑城,屯守重军以断其西道,如此,则汉江西北水路亦绝。”
而后,张弘范又将手指向襄阳东南的灌子滩说道:“汉水以东,虽有鹿门山,白河口守军扼守,然襄阳东南灌子滩实乃控扼汉水之要地。若于灌子滩置栅以绝宋师东路,将再无张世杰,夏贵之军轻易进犯鹿门之事。”
说完了这些,张弘范才最后说道:“此乃迫使襄、樊二城速毙之道!”
史天泽连日来苦思对策未果,现在,张弘范却一眼窥破战局。这让史天泽不得不重新打量起眼前的张弘范……
有了张弘范的献计,史天泽下令围困襄阳的蒙军城也不攻了,沟也不挖了。分别开始于襄阳西北万山筑造坚城,于东南灌子滩建造水寨。
酷暑的夏日,蒙古撸起了袖子,光着膀子开干了起来。半年之后,蒙军于万山的新城和灌子滩水寨筑造完工。
当这个消息传至鄂州吕文德耳中之时,在内疚,懊悔与失败的打击下,这个为将四十余年的京湖统帅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公元1269年年底,大雪再一次飘落荆楚大地,比往年更大,更急。值此雪飘人间之际,弥留之际的吕文德,嘴里正念念不忘的念着襄阳鹿门山这个地名。
允许蒙军在鹿门山设置榷场,是吕文德晚年犯下的最为严重的一个错误。现在,鹿门山成为了蒙军围攻襄阳最为重要的一个军事据点。吕文焕的数次出击,张世杰,夏贵的数万救援大军,都是在鹿门山被蒙军击败。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吕文德承认是他误了襄阳,误了国家,但无论是已经发生的和没有发生的,他都来不及也不能改变了。在鹅毛般的大雪之中,吕文德被上天带走,而南宋的京湖战区也从此失去了一位有威望,有能力的统帅。
汉水未静,吕文德魂归上天,江南的雪花开始忧伤的飘落,连西湖也为之神伤。而在那连接南宋皇城与葛岭的西湖苏堤之上,有一人正于清晨中踏雪皇城而去。
那道苏堤,是贾似道上朝的必经之路。值此吕文德亡故之时,吕氏家族群龙无首,他需要早早的位列朝班之上,要不然这遗留下来的权力真空,留给谁还真不好说。
只是,在这大雪纷纷的清晨,贾似道上朝的路上,其目光所及之处,那是一路断桥残雪……
凌峰公子20202021-03-21 21:13:0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灌子滩:今湖北襄阳市东南鹿门山南汉江西岸。《元史·张弘范传》: 至元六年 (1269) 围宋襄阳,弘范曰,“……宜城万山以断其西,栅灌子滩以绝其东,则庶几速毙之道也”。
凌峰公子20202021-03-21 21:26:0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灌子滩的位置如图所示。


凌峰公子20202021-03-22 12:38:4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八十一章 李庭芝坐镇京湖
大寒已至,山河入冬。寒流涌向岭南,北风吹打潇湘,风雨裹挟江南。
自吕文德故去之后,整个江南的天气一直很恶劣。从腊月的大雪纷飞,一直到来年正月的北风肆虐。江南那阴沉抑郁的天空,一直没有露出过和善的笑脸。西湖之畔,一百多年的魏巍皇城,在寒风的侵蚀下,留下岁月刀锋雕刻过的痕迹。而此时崇政殿内的人,也是面容焦急,日渐消瘦,忧心忡忡……
贾似道一般很少参与朝会,但若是朝堂上的百官哪一天在上朝之时,看见贾似道已经先他们而来了,那绝对可以肯定的是国家有大事发生。
朝堂之上,论资排辈,贾似道作为百官之首,居左而列,而平日都占头排的左丞相江万里只能退居其后。其它文武百官,各列其位。
待宋度宗到来,一场不同于往日的朝会开始进入状态。
智商欠缺的宋度宗,每逢大事,必倚贾似道。这次也不例外。所以,一上朝,宋度宗的目光就没有从“师相”的身上离开过。
如此气氛之下,左丞相江万里率先站出来打破沉默的气氛道:“年前,京湖统帅吕文德病逝,朝廷任命其子吕师夔为湖广总领。然京湖诸将一致奏报,称吕师夔无统帅之才。今日廷议,还望陛下另择良帅,统御京湖。”
宋度宗听完江万里之言,言道:“沿江制置副使夏贵为将多年,老于兵略,且数次引军救援江淮,荆襄等地。若是以夏贵总领京湖军务,众爱卿以为如何?”
宋度宗此言一出,众臣略有所思。唯有贾似道不假思索言道:“臣以为,夏贵虽为将多年,然京湖统帅责任之重,恐夏贵所能承受。为帅者,智、信、仁、勇、严也。然夏贵智谋平平,加之今已老迈,不复当年之勇。在军中威、信,亦不足以服人。以夏贵统领京湖军务,臣以为不妥。”
尽管贾似道在朝堂之上否定了宋度宗提出的意见,但宋度宗的脸上并没有露出不悦之色,反而是一脸童真的问道:“师相所言甚是有理,那师相认为何人可以担此重任?”
只见贾似道坚定的说道:“唯有臣勇于一行,方能宽释圣怀!”
贾似道毛遂自荐,顿时语惊朝堂。听贾大人这话的意思,那是要亲自赶赴荆襄,主持京湖战事,救援襄、樊二城。
此时,文武百官将目光又一齐看向了宋度宗,等待着宋度宗的裁决。
然而,此刻的宋度宗却言语比贾似道更加坚定的说道:“今国事日急,师相岂可轻离朝廷。诸事之决,系于师相,虽跬步之近,亦不可舍去。”
国事如此,其实贾似道此时还是想去的。他也明白,自己的好日子完全是建立在国泰民安的基础之上,如今国家残破成这个样,再不补救补救,恐怕大家就一起玩儿完。
于是,贾似道再进言道:“荆襄久处战火,将士不解甲已有数年,以吕文德之声望、智略,亦仅能自保而已。今诸将器略难齐,势不相下,仓促谋帅,恐多有不服。然兵权不可无所归,边防不可有所误,吕文德故去,实乃无人可继其后,故臣愿亲往。”
话说到这儿,贾似道已经说明白了,这京湖的战局已经非他不行了。
看到贾似道如此坚定的态度,御座之上的宋度宗却急了。竟然孩子气的言道:“朕说了,不行就是不行,师相请勿重陈!”
宋度宗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这一下轮到贾似道纳闷了“这孩子怎么就这么犟呢?去了又不是不回来了。”
但纳闷之后,贾似道还是坚持说道:“臣此去荆襄,以三月为期,若战守不成,可探知虚实。探知虚实若不可,还可行谋和之计以暂缓局势。老臣一片赤诚之心,还望陛下恩准。”
贾似道话已经说到这个份儿上了,但宋度宗还是用无比强硬的态度说道:“师相肩负朝廷安危重任,切不可亲临前线。议和之事,当缓而虑之。京湖之事,还是另择良将为好!”
眼见朝堂之上,贾似道与宋度宗相持不下,监察御史李旺这时出来打圆场言道:“臣举荐一人,湖北安抚副使高达,不知陛下和平章以为如何?”
宋度宗听见高达的名字,眼前顿时一亮,言道:“昔日高达经略襄阳,深知荆襄军务。鄂州会战,高达自襄阳引军救援鄂州,坚守数月,曾击退忽必烈大军数次进攻。高达之功,当年师相亲眼目睹。以师相所见,以为高达如何?”
这里,只能说宋度宗和李旺是真不知这武将之间的关系。
鄂州会战之时,高达和贾似道就互相看不顺眼了。宋理宗在位的最后两年,贾似道和吕文德二人借着打算法,差点没把高达整死。也算是高达够硬气,活了下来。而与他同期的李曾伯、向士璧、曹世雄可就没这么好的运气,都被整死了。现在若是让贾似道将京湖的统帅换上高达,除非贾似道脑子烧坏了。
但现在,贾似道脑子清醒的很。根本不需要思考,便向宋度宗言道:“吕文德在世之时,与高达素来有隙,今朝廷任命高达为京湖统帅,何以安襄阳吕文焕之心。若京湖统帅与襄阳守将暗生嫌隙,将危及京湖战局,望陛下三思!”
一向没有主见的宋度宗听贾似道这一说,也觉得高达不太合适了。但是他还是坚定地认为:“高达不行,师相也不行!”
此时,左丞相江万里觉得这能担大任的将领都快说完了,就剩下一个李庭芝没提了。于是江万里再向宋度宗进言道:“臣以为淮东李庭芝素有将略,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李庭芝,二十多年前,他是孟珙的幕僚。孟珙在临终之际,将李庭芝推荐给了接任其职的贾似道。在贾似道主政襄阳的那段时间里,李庭芝一边挂着贾似道幕僚的身份,一边以弟子之名为孟珙守孝三年。而后,贾似道调任淮东,李庭芝便随贾似道来到了扬州。再之后贾似道一路升迁,李庭芝从此扎根扬州,为南宋守护着江淮的东大门。
从根上算,这李庭芝还算是贾似道的人。
老贾此时深知在宋度宗的坚持下,自己前往荆襄已经没有可能,若是让李庭芝统帅京湖,军权也不至于流落别家。对于江万里的提议,贾似道投了赞成的一票。而宋度宗一看师相不走了,这李庭芝也就李庭芝吧!
最后经过众臣的一致认可,朝廷任命李庭芝为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命其即刻前往江陵府统领京湖战局。
随着京湖战区人事任命的确定,争论了一天的殿前会议终于开完了。百官们放下了沉重的心情,走在了散朝的路上。皇城之外,眼看着江南的春天就要来临,只是这晚来春风,又能否吹绿这满目疮痍的长江南岸。
……
凌峰公子20202021-03-22 17:54:1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京湖统帅已定,李庭芝受命前往。就在李庭芝走马上任的路上,蒙军的一枝利箭又夹带着书信,射在了襄阳的城头。
守城的军士即刻将书信呈给城内的主帅吕文焕。
正处在丧兄之痛中的吕文焕看着摆放在他眼前的这支利箭和书信,虽然抑郁中带着愤懑,但他还是忍不住好奇心趋使,想看看蒙古人到底在信中胡说八道了些什么。
吕文焕撕开信封,一手极其漂亮的字体跃然纸上,让他的眼睛为之一亮。写这封信的人,书法可以,但是这书信的内容,却又实在让吕文焕心底刺挠的厉害。
只见信中写道:“吕将军如吾,今闻汝之家兄于月前病故,甚为哀之。然在下今日之哀,既为汝之家兄而哀,亦为吕将军而哀,更为吕氏家族而哀。
吕文德大帅,临边抗节四十余载,今一朝归天,吕氏后人,谁能继其后也,将军可曾思之。日前,朝廷以吕大帅之子,将军之侄,统领京湖军务。然仅仅半月之间,将军之侄,便已遭京湖诸将弹劾,称其无临边之才。贵朝此举,以在下看来,非为针对内侄,实乃针对吕氏家族矣。
吕氏子孙,为官者遍布朝廷内外;为将者,遍守南国要地,可谓功高勋重,权势滔天。只是,你吕氏一门,看似尊荣极致,实乃祸患将临。
物至极必反,盛至极则衰。南国朝廷,岂能坐视一国之存亡系于吕氏一族之手。汝之家兄病逝,吕氏已失家主,此乃南朝剪除吕氏之良机;将军内侄遭劾,此乃吕氏家族败亡之先兆。为吕氏家族所计,将军当自谋之。
今北国大汗,上承天命,下顺民心,意欲混同车书,一统宇内。然统一大业,受阻于将军所守襄阳城下,实乃一大憾事。
自蒙古兴兵以来,纵横四海,吞并八荒,开拓土地不知几千万里,征服人口数以千万计。将军自信襄阳之城防,能抵挡蒙军之铁骑乎?若将军一旦败于汉水,则吕氏家族,覆亡之日不远矣。将军今日,何不与我等化干戈为玉帛,引襄阳城以投蒙古,以免襄阳遭受刀兵之灾。
忽必烈大汗,久闻汝兄弟二人大名,只恨二位不能效力其麾下。汝兄今已然病故,将军若以城而归,则吕氏家族之富贵、权势,终不在北国汉家氏族之下。吕氏家族之辉煌鼎盛,依旧如在南国一般,甚更为过之。
今北国之门,为将军而敞;功名富贵,为将军而留。吕氏家族覆亡与辉煌,全在将军一念之间。还望将军为家族与襄阳生灵所计,早日来归。”
一字一句看到最后,吕文焕看到这封劝降书信的署名,乃是忽必烈帐下谋士刘秉忠。只是,这看似是一封劝降信,但实则是一封威逼、利诱、恐吓、乃至危言耸听的离间信。
吕文焕很清楚,只要贾似道不倒,他吕氏家族远没到刘秉忠信中所说的即将覆亡的地步。吕文焕也很明白,他若是此时此刻投了敌,这才是将整个吕氏家族提前带入到万劫不复的境地。而这封信很快就带着宣纸燃烧之后的特有味道,化为了一缕青烟,弥漫在周围的空气中。
……
凌峰公子20202021-03-23 18:01:5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早安!小生不才,此劝降信乃是在下结合各种史料,代刘秉忠所写……


凌峰公子20202021-03-24 06:35:0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庄子~齐物论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


凌峰公子20202021-03-24 07:31:1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眼见这劝降的书信已经射向襄阳城内数日之久了。但是围城襄阳的阿术左等右等,却始终没有等到吕文焕的回音。
如若只是阿术着急还好说,可是身在开平的忽必烈却等不急了。
为了攻打襄阳,忽必烈准备了一年半的时间;为了攻破襄阳,蒙军围城也有一年半的时间了。但是任凭蒙军来或不来,去或不去,襄阳城一直都在那里,不悲不喜,不忧不惧。
既然劝降的书信不行,忽必烈决定再直接一点。
遥远的都城开平,在忽必烈的大笔挥就之下,一道劝降的诏书横空出世。诏书的内容,我们至今不得而知。但这道诏书中肯定少不了对吕文焕的封官许愿。不久之后,这道极尽溢美之言的劝降诏书,随着驿卒的快马,来到了襄阳城下的蒙军大营。
诏书既至,之前被蒙军俘获的南宋荆鄂都统唐永坚在阿术的驱使下,手捧着忽必烈的诏书,来到了襄阳城下,声言要吕文焕出来谈话。
对于几个月前还是一个锅里搅马勺的昔日袍泽,吕文焕没有拒绝。但是也没有让唐永坚进城。二人只是在城楼上下,互相对望着。
看着城楼之上的吕文焕,作为劝降使者的唐永坚先开口道:“多日不见,听闻吕大帅故去,还望吕将军节哀。”
吕文焕言道:“唐都统今日前来,恐怕不是来劝吕某节哀这么简单吧?想必,你已降了蒙古,是也不是?”
吕文焕开门见山的这一问,让襄阳城下的唐永坚感觉到很难为情。只得心虚的说道:“降蒙之举,实属无奈,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于人乎?唐某今日前来,乃是特地为大汗传诏而来,还望吕将军开城相谈。大汗之许诺,甚为丰厚。”
唐永坚话音落下,城楼上的吕文焕却不为所动,更没有要开城门的意思。之后的吕文焕中气十足的声音向城下喊道:“我吕氏家族,食君之禄四十余年。家兄本乃山野一樵夫,承蒙朝廷赏识,官至京湖统帅,死后追赠太傅,赐谥号武忠。吕氏家族,更是获朝廷恩荣无数。我等既食君之禄,亦须忠君之事。今吕某身为襄阳统帅,安能背弃故国,以换取功名富贵,行不忠不义之举。”
吕文焕的这番话,与其说是说给城下的蒙军听的,倒不如说是说给城内的将士听的。所以,吕文焕让他那洪亮的声音传遍了襄阳城头,尽量将声音控制在让每一个守城将士都能听到的分贝。
吕文焕的这番话,襄阳城头的守城将士听得很清楚,襄阳城下的唐永坚也听得很清楚。但是,唐永坚还是依照惯例补充道:“吕将军,大汗开出的条件,你真的不想听听吗?”
吕文焕再次回应道:“吕文焕一心报国,即使战至一兵一卒,亦不言投降二字!尔等还是速去,日后相见,你我便是敌人!”
吕文焕将话说的如此决绝,手捧着忽必烈诏书的唐永坚只能无奈离去。只是,这唐永坚虽然离去了。但是其身后的刘整却不干了。在唐永坚手持诏劝降之时,刘整一直横刀立马在唐永坚的后方。吕文焕在襄阳城楼说的每一句话,刘整都听的清清楚楚。
看着唐永坚悻悻而归,气急败坏的刘整打马来到襄阳城下,朝着城楼之上的吕文焕大骂道:“吕文焕匹夫,吕文德老贼已死,援军接连败退。尔等襄阳小城,数万兵马,何以抗拒我十万铁骑。匹夫不识抬举,竟还大言不惭。匹夫若是速速来降,仍旧不失功名富贵。如若不降,破城之日,襄阳鸡犬不留。”
城楼之上的吕文焕听着刘整的骂声,也不愿和他多说废话。对于刘整的威胁怒骂,吕文焕只是朝城楼之上的守军挥挥手,示意他们用强弓劲弩招呼刘整,而他自己则是头也不回的往城楼下面走去。
会意了吕文焕的命令,襄阳城楼上的守城宋军,便对着还没有骂尽兴的刘整拉满了强弓,架上劲弩,用漫天的箭雨作为对刘整骂声的回应。一阵箭雨过后,坚强中带着愤怒的刘整,在身插数支利箭窘况下,被匆忙赶来的部下救回。
经过这一场死亡之旅,受伤未死的刘整在心里暗暗发誓——攻下襄阳之后,一定要杀吕文焕泄愤……
凌峰公子20202021-03-24 19:55:1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早安!
凌峰公子20202021-03-25 07:35:29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