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蒙古人建立的大元王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楼主:凌峰公子2020 字数:420811字 评论数:819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这里要补充一下,李璮和贾似道是少年时代的同学,关系比较铁。曾经贾似道的父亲贾涉招降过李璮的养父李全。后来李全复叛,贾似道和李璮从此陌路。
凌峰公子20202021-02-20 17:17:4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早安。
凌峰公子20202021-02-21 06:26:2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由于半年的战乱,让整个鲁南地区一片荒凉。从江淮出发的青阳梦炎也没遭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便进入山东的地界。遵照贾似道的命令,青阳梦炎等人率军深入山东之后,便一路大造声势,风风火火的北上。
获知青阳梦炎领军北上的消息,李璮一开始是大喜过望。但是很快他就高兴不起来了。人家增援都是偷偷摸摸的低调而来。像青阳梦炎这样大张旗鼓的增援,李璮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能走到济南城下,也许还没等走到济南,就被蒙军消灭在路上了。
六天之后,青阳梦炎在北上的路上,看见了一片黑压压的马队。看服饰打扮,确是蒙古军无疑。
此时,在青阳梦炎看来,之前大张旗鼓的北上,是为了执行贾似道的命令;如今遭遇到蒙军,似乎是该执行宋理宗命令的时候了。果断的青阳梦炎在这一点上还是不含糊的,两头不得罪的他决定马上掉头,后队变前队的火速撤退。然而奇怪的是,身后的蒙古马队却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追击意思。经过事后得知,那只是蒙军从河南到山东的运粮队。
从淮河北岸出发的青阳梦炎在到达他遭遇蒙军运粮队的位置时,他用了六天时间。但从遭遇蒙军的位置撤退到淮河南岸时,青阳梦炎却仅仅只用了三天。
在山东济南府,身处城头的李璮,透过蒙军的兵锋,看到了南宋援军远去的背影。直到宋军一点一滴消失在淮河的岸边,李璮才断了他们还会北返的那一丝念想。
此刻的李璮,多么希望还能有一支天降的神兵,来将自己拯救。可惜,这世间再也不会有一支兵马能会将他拯救,能将他拯救……
公元1262年七月,距离济南城被围已经半年之久,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却出的去。
“树倒猢狲散,良禽择木栖”,在如今大难临头之际,当初一起盟下同生共死那句誓言的兄弟,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并非每一个人都会将其坚守。
在这一点上,每个人都是可以有所选择的。那虚无的义气和誓言终究比不上身家性命重要,也比不上真金白银值钱。尽管山东人重义,但齐人闻田横被刘邦所杀,随着田横而去的也只有五百壮士而已。
每当入夜,李璮总能得到手下奏报,谁偷偷趁着月色溜出了城门,向蒙军投诚;或是在谁的带领下,谁的兵马半夜从城墙之上缒下,投降了蒙军。
一开始获知这些消息的李璮,在这酷暑的夏夜里还有那么一丝寒心和凄凉,也还曾派人深夜严查和巡视过。但随着这种现象的越来越多,李璮已经变得麻木了。只是轻言吩咐手下道:“想离去的就让他们去吧,想我李氏父子二人,苦心经营山东数十载,如今一朝化为烟云。往后再有叛逃之事,无须再报,尔等若要离去,也尽情的去吧。”
李璮知道,大敌当前,那些想走的人终究是留不住的,强行留下来,也必然会带来更为严重的祸患。而这些人只是半夜投诚,而不是私自打开城门,充当蒙军的引路人,已经是很不错了。
反之而言,这些大难临头还依然留下来的人,那便是可以以性命相托的人。
只是李璮不知道,这深夜逃出城去的人一定是为了活命,但留下来的人可不都是为了义气。在某些聪明人的眼里,如今守着李璮就犹如守着一笔巨大的财宝。那些聪明人明白,忽必烈所痛恨李璮的程度,比痛恨阿里不哥要强烈千倍。李璮的人头,在将来绝对是他们换取荣华富贵的进身之阶。
然而,活了大半辈子依然没有看清人性的李璮看着这些在最后关头还留在他身边的人,心里却充满着感动。为了给还留在身边的人一些回报,李璮将自己的獠牙对准济南城内的无辜百姓。在李璮的命令之下,大军在据城死守济南的同时,开始大肆在济南城中搜刮粮食,强抢民女。
在李璮的大肆收刮之下,济南城的百姓相继饿死大片,而那些被李璮强抢的大批民女,则是被李璮赏赐给部下军士为妻为妾。
李璮以此暴虐的行径来回报手下军士的忠诚,虽然短时间收获了济南城内士兵的忠心。但是此举,也让他将恶魔的称呼永远顶在了头上。
凌峰公子20202021-02-21 19:06:3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当搜刮粮食,强抢民女这些恶事做完之后,山穷水尽的李璮决定为自己的造反事业做出最后的一搏。
在李璮的策划之下,济南城内那刚刚获得赏赐的士兵们,不得不离开新娶娇妻的床笫,在不情愿中穿上盔甲,集结在了济南府的大明湖畔。
待大军集结完毕,将台之上,李璮开始做起了声情并茂的演讲。在李璮的鼓吹之下,在场的军兵,将和他一起走出济南府,去更为广阔的天地为反叛蒙古的事业奋斗。最后,在李璮的带领之下,这些士兵抛却了济南府的一切,追随着他们的主帅走出了困守半年之久的济南城。
只是,出城之后,这些士兵发现,济南府外的天地,仍旧不会比城内广阔多少。他们虽然走出了一座济南城,但是横亘在他们前方的,仍旧是一座走不出的围城。
半年多来,作为李璮的老朋友史天泽,他一直对济南府围而不攻。不是他念及和李璮的旧情,而是他知道援尽粮绝的李璮终究会掉进他所建造的围城之中,而他所需要做的便是把城筑坚实一点,把沟挖深一点。
所以李璮的兵马刚出济南府,便遭到了史天泽的一通揍。损兵折将的李璮遭遇到史天泽的打击之后,不得不带着残存的兵马退回济南城内。
出是出不去了!至于投降,李璮知道自己现在投降也没什么用。现在的李璮,除了接受命运给他安排的结局,他再无其它的路可走。
在李璮溃败回济南府的三天后,他那残存的部众终于不堪恐惧的折磨,在心理上全线崩溃了,相继出城向史天泽请降。而此时的李璮就仿佛没事人一样,他更希望那些人投降的越快越好,而他本人则可以早早的结束这噩梦般的日子。
在李璮的部下相继出城投降的那几天里,李璮又在忙着杀人。只是这时的他没有去杀那些投降的军兵,也没有杀那些无辜的平民百姓。这一次,他的屠刀对准了他的妻妾,子女数十人。
李璮认为,这些人要么因他而生,要么因为他而富贵半生。既然这些人因他的存在而曾经富贵过,那么现在也理应随着他的覆灭而香消玉殒。他不能忍受在自己死后,自己的这些妻妾子女在忽必烈的手中受尽凌辱后死去。这是他作为“山东王”在覆灭前为自己留下的最后一点尊严。
在李璮的手刃之下,其妻妾子女相继倒在了他的刀下。
在杀完自己妻子儿女的当天夜里,李璮纵火焚烧了自己在济南的府邸。在李璮的眼里,所有的一切都化为灰烬,才是最好的结局。而就在济南府内大火冲天之时,在那浩瀚的夏日夜空中,一颗硕大的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划过深邃的夜空,坠落于正在熊熊燃烧的李璮府邸之中。
看到流星于自己眼前坠落,李璮知道,这是天意使然,这颗流星是为他而坠。
天兆已现,李璮知道自己该是离去的时候了。但是他还想再看一眼第二天早上的太阳。因为一旦离去,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归人世。
凌峰公子20202021-02-22 18:25:2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自从开始写这个帖子,已少挣不少钱……


















凌峰公子20202021-02-22 21:07:5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七月盛夏的清晨,当一轮破晓的红日从海上升起之时,李璮留存于人世的最后一个愿望也已了结。漫长的一终于夜过去,李璮为自己选择好了最后的归宿。
是该离去的时候了。只是,此时的李璮不愿意在府邸前选择和他的家人一起长眠,他害怕他的亲人怨恨他。在刺眼的阳光下,李璮离开了他那还未完全化为灰烬的府邸,朝着大明湖的方向独自行走着。偶有亲兵跟随在他的左右,都被他一一驱逐。
在前往大明湖的路上,李璮已经听到了济南府内杀声四起,他知道史天泽统率的蒙军已经进城了。济南府内,如今已到处充斥着“献李璮者,无论死活皆有赏”的叫嚣之声。
一路听着捉拿自己的叫喊声,大明湖终于到了。
尽管历经了半年的战乱,大明湖的湖水仍旧是那么清澈明亮,远远望去,就像是从美人的眸子里,泛滥出的一汪清水。清晨的阳光透过万丈的红霞,将整个大明湖镀上了一层金黄。波光粼粼的湖面,倒映着湖边的垂柳,仿佛一幅古老而恬静的丹青画卷。
李璮在大明湖畔静立良久,在最后看了一眼人世的阳光之后,李璮纵身跳进了大明湖中。如果不出意外,此时的李璮将会在这清凉的湖水之中,优雅从容而又富有诗意的死去。
只是,上天却并不想让李璮走的如此轻松……
大明湖的湖水太浅,浅到不足以盛下李璮这个大人物的身躯。一心求死的李璮即使探遍了整个大明湖,却没有哪一片的湖水能没过他的头顶。所以,李璮为自己准备的那凄凉而又诗意的死法终究没有实现。
上天既然没有让李璮就此死去,那就必然为他安排好了后面的戏份。
大明湖畔那些李璮的亲兵本来打算等着李璮溺亡之后,带着他的遗体去向史天泽投诚。这样,他们就既未背叛旧主,也能为自己的明天谋一个出路。但是此时的李璮投湖未死,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人生重新作出规划。
经过这些人的一致商定,他们觉得之前所面临的背主和谋生这两个抉择,到如今已经不需要再考虑了。而后,他们向身处在大明湖中的李璮伸出了援手。而李璮也在求生意识的支配之下,将自己的手向曾经的部下递了过去。
有时候,伸手拉你的人,不一定就是你的朋友和兄弟,也许他是一个投机者。所以,这一次计划之外的伸手,虽然为李璮延长了大半天的寿命,但是却让李璮付出了百倍千倍的痛苦,同时也让李璮在这半天时间里看清了他的这些亲兵;看清了严忠范,史天泽;看清了人性。
获救的李璮被他的亲兵转移到济南城内的山谷之中,以便于天黑之后乘乱混出城去。但是在这些人中,只有李璮自己是这么想的。他的亲兵之所以将他藏在这山谷之中,那是因为李璮的脑袋太值钱了,要是被别人抢了去,自己可就要再多奋斗几十年。
穷途末路的李璮一路跟随着亲兵躲藏,却不知道随行的亲兵什么时候少了一个。而少的那个人,此刻已经在蒙将张宏的军营里。
最后,在那名亲兵的引路下,张宏来到了李璮的藏身之地。
当张宏亲自带人来捉拿李璮之时,李璮已经被他自己的亲兵捆绑了起来。
离去的人未必是因为狠心,留下的人未必是因为忠诚,又一次在李璮的身上得到验证。随后,被俘的李璮被张宏押回了史天泽的帅帐。
当史天泽看到李璮的那一刻,他是又喜又惊又恼。喜的是李璮终于被捉住了,而主帅哈必赤不在;惊的是李璮为什么还活着,他们之间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该如何善后;恼的是张宏在抓住李璮的那一刻,为什么不把他就地处决。
如果李璮在济南城破时死了,或者是在大明湖中被溺死。那么不仅大家都皆大欢喜,连李璮本人也将少受点罪。可偏偏李璮以一个大活人的样子被俘,这将是所有人的大麻烦。
一旦主帅哈必赤来到前线,将李璮押解至开平忽必烈处,那他们所有人都将跟着玩儿完。
就在史天泽等人惊悸之余,被俘的李璮此刻却淡然了许多。在看到史天泽和严忠范的那一刻,李璮仿佛已经忘了自己的俘虏身份,而是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大声的向他们质问道:“大家共同相约起兵反蒙,尔等无故背约不说,反而引兵攻我,此是为何?”
此时的史天泽等人听到李璮的言语大惊,身旁的张宏则是顺手就给了李璮一刀。而此时的严忠范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即拿起刀就向李璮的肋部刺去。接连挨了两刀的李璮倒在了血泊中,连发声的力气都没有了。但是此时,李璮那痛苦的脸上分明又露有一丝的鄙夷之色。见此情景的史天泽便不再犹豫,当即遣人将还未断气的李璮乱刀分尸,抛肝挖心,最后斩下头颅,传檄山东各州。
看到李璮的首级,山东参与叛乱的各州相继投降,历时半年之久的李璮反抗蒙古的战乱宣告平定。割据山东近半个世纪的李氏家族,就此画上了句号。
山东虽然平定了,但张宏,严忠范,史天泽三人如此迅速的将本该由忽必烈亲自发落的李璮虐杀,已确定是杀人灭口无疑。而他们三人之所以都有参与,那便是以此举在告诉忽必烈,若日后动他们其中一个人,那便是在动他们三个人,鉴于他们三人都有着不输于李璮的实力,忽必烈要是想追究李璮谋反的同伙或私自诛杀李璮之事时,那得再掂量掂量。
而对于如今的忽必烈来说,李璮的叛乱虽然告一段落。但是他目前仍然面临着北有阿里不哥大漠称汗,南有赵宋北伐中原的艰难时局。现在,史天泽等人对其不忠的事实,更是一时间让他头大……
凌峰公子20202021-02-23 18:04:5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既然提到大明湖,在下突然想起了关于大明湖特别有名的一首诗。
作者——张宗昌!


凌峰公子20202021-02-23 18:33:0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今日之文坛,到底有多少个张宗昌。着实不好说……
下面再奉上张大帅大作十余首,博诸君一笑!

1、《咏雪》

什么东西天上飞,

东一堆来西一堆;

莫非玉皇盖金殿,

筛石灰呀筛石灰。

2、《笑刘邦》

听说项羽力拔山,

吓得刘邦就要窜。

不是俺家小张良,

奶奶早已回沛县。

3、《俺也写个大风的歌》

大炮开兮轰他娘,

威加海内兮回家乡。

数英雄兮张宗昌,

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4、《游泰山》

远看泰山黑糊糊,

上头细来下头粗。

如把泰山倒过来,

下头细来上头粗。

5、《天上闪电》

忽见天上一火链,

好象玉皇要抽烟。

如果玉皇不抽烟,

为何又是一火链。

6、《游蓬莱阁》

好个蓬莱阁,

他妈真不错。

神仙能到的,

俺也坐一坐。

靠窗摆下酒,

对海唱高歌。

来来猜几拳,

舅子怕喝多!

7、《游趵突泉》

趵突泉泉趵突

三个眼子一般粗

咕嘟咕嘟往外出。

8、《游西方》

早听西方好,

他妈真不孬。

本想多玩玩,

睁眼却没了。

9、《无题》

要问女人有几何,

俺也不知多少个。

昨天一孩喊俺爹,

不知他娘是哪个?

10、《混蛋诗》

你叫我去这样干,

他叫我去那样干。

真是一群大混蛋,

全都混你妈的蛋。

11、《求雨》

玉皇爷爷也姓张,

为啥为难俺张宗昌?

三天之内不下雨,

先扒龙皇庙,

再用大炮轰你娘。

12、《破冰歌》

看见地上一条缝,

灌上凉水就上冻。

如果不是冻化了,

谁知这里有条缝。


凌峰公子20202021-02-23 18:37:4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今天删楼了,只有明天再更了……
凌峰公子20202021-02-24 20:47:3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七十四章 史天泽战后交权
作为“黄雀”的李璮,在经过半年的叛乱之后,最终以身死族灭的结局为自己的欲望画上了句号。但是李璮反叛蒙古所造成的影响却远远没有结束。
半年来,南宋趁着李璮反叛蒙古所造成的混乱时局,在政治上为李璮大造声势的同时,也在军事上大举进攻中原。等到李璮被消灭之时,南宋已经收复了北方沦陷百年之久的七八个州郡。
山东之乱结束之后,放任了南宋半年的忽必烈,决定首先将精力用在对付南宋上。
在忽必烈的调令之下,蒙将董文炳驻守刚刚平定的山东;万户严忠范、史天泽,以及张柔之子张弘略开始率军南下。
明确分工之后,张弘略进攻淮西亳州,宿州;史天泽,严忠范进攻淮东徐州,邳州;经过长达两个多月的争夺,宋将夏贵败退至庐州,李庭芝败退扬州。横绝两地的一道淮水,又将南宋的势力隔绝在淮河南岸。南宋趁着李璮之乱收复的土地,在这两个月里,又重新被蒙军夺回。这让南宋与蒙古的对峙局面,又回到了半年之前。
料理完了南宋,这时的忽必烈开始回头正视史天泽,严忠范这些人的问题了。如果忽必烈不把史天泽这些人搞定,或者搞定的不够彻底,不仅仅他自己对于阿里不哥的战争会处于不利状态,而且他对于汉地的统治也将会面临比李璮反叛更大的危机。
在平定李璮叛乱的这半年里,忽必烈从不同的渠道分别秘密查获了参与李璮叛乱的人;那些事先知情而又隐匿不报的人;那些在战争之初徘徊观望的人,那些在叛乱前后互通书信的人。
现在,山东的叛乱已被平定,南宋也已经被赶到了淮南,那些半年前意欲协同李璮叛乱的证据都握在了忽必烈手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忽必烈目前手上所掌握的可能不是证据,也可能是一个一点就炸的火药包。
在李璮叛乱的这几个月里,凡是之前和李璮同谋的,交往密切的,甚至于和李璮的同伙有过牵连的文官,都相继都被诛杀、隔离和审查。但是对于武将,也就是那些千户,万户们。忽必烈一直迟迟下不了决定。
作为一个经营汉地数十年的蒙古大汗。忽必烈想必是读过汉家史籍中,陈寿所写的那部《三国志》的。当年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之后,从袁绍大营里搜出大量自己的部下暗通袁绍的书信。得胜之后的曹操选择了不予追究,将在那些书信在大火中付之一炬。曹操自己解决了一件棘手的事情,而他的部下则是彻底了安了心,从此死心塌地的跟着他打天下。
现在,忽必烈所面临的情况比曹操更加糟糕。因为长久以来,被蒙古所统治的漠南汉地勋贵与蒙古贵族之间始终有着无法消除的隔阂。仅凭这一点,就让忽必烈注定做不了曹操。而史天泽等人,正是忌惮于此,才有了不惜杀李璮灭口,以此向忽必烈发出警告的举动。
在平叛之初,忽必烈怕战时的追究,会迫使那些汉将们人人自危,以致于铤而走险,联合李璮一起反叛。如今这平叛的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曾经那些有可能参与到叛乱之中的人,此时摇身一变,成为了平定叛乱的有功之臣,手里正掌握着大量的军权,忽必烈一时也不敢轻易下手。更重要的是,现在北有阿里不哥称汗漠北,南有赵宋蠢蠢欲动,这天下可不是只有忽必烈一个老板,跳槽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
对于史天泽这群人来说,忽必烈在平叛之初诛杀王文统之时,他们的危机就已经来了。而他们之所以没有在平叛之初就被忽必烈逮捕,那是因为他们手中有兵马。
要说,这史天泽等人也确实吃得住忽必烈,针对这次危局,史天泽他们做的最为重要的一件事便是杀了李璮。而忽必烈内心也确实不想让李璮被活着押解到开平。李璮要是活着被押回开平,对于忽必烈和史天泽等人来说,都将是一个大麻烦。到时候忽必烈就会陷入不得不追究史天泽等人的境地,而史天泽等参与此事的人,也将走上不得不反的道路。
好在,现在李璮已经死了!
虽然君臣之间的隔阂早就已经产生,但是有些话说破了反而就不好办了。因为事情一天不挑明,当事的双方就都有还有退路,事情也就还有回旋的余地!
眼下,尽管关于史天泽等人的问题,事实清晰,责任明了。但忽必烈在这件事上之却并不急于表态。因为他正等待着史天泽等人的表态。
忽必烈是明白人,史天泽等人也是明白人。
在平定李璮,驱逐南宋的战事结束之后。史天泽在生死存亡之际率先展示出了他独有的政治天赋。
大战结束之后的史天泽不再像以往那样战后邀功,而是夹起了尾巴,回开平向忽必烈请罪。但史天泽的请罪则是请的非常有深意。在请罪的过程中,他刻意的避开了自己和李璮在战前互通书信的事实。因为这是忽必烈的禁区,也是他的禁区。一旦提及,连忽必烈本人也救不了他。此刻的史天泽以自己在战后擅自诛杀李璮向忽必烈请罪,并以此为由请求忽必烈削减史氏家族的部分军权,以求获得忽必烈的宽恕。
史天泽深知,忽必烈所忌惮的,无非是他史氏一门手中的军权而已。如若此刻交出大部分军权,谋得身家性命,以及子孙富贵。这对他史氏族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而史天泽对于权力态度的转变,正是来源于这半年来的李璮叛乱。
曾经风光无限的李璮,就是驾驭不了内心深处的权力欲望,最后反过来被欲望所支配,以致于走上了身死族灭的道路。
所谓的权力,既能给人带来富贵,但同时也能给人带来祸患。而一不小心,有的人就从驾驭权力,而演变成了被权力所驾驭,从而让自己的人生由富贵走向覆灭。
此时的史天泽害怕啊,他怕有一天自己也会在史氏家族的裹挟下,走上李璮这条不归路。当意识到了权力的可怕之后,史天泽便也甘心的抛出了史家的军权。
史天泽心里怎么想的,这忽必烈又怎能不明白。史天泽识相的给了忽必烈一个台阶下,而忽必烈便也就坡下驴,爽快的答应了史天泽的要求。在收回史天泽家族部分人员军权的同时,赐予他们以富贵。
史天泽的这一交权行为,给那些身处煎熬之中的人指出了一条明路。而忽必烈这样处理史天泽的方式,也向众人传达出一个态度。那便是以手中的权力换取平安富贵,这才是他们当下该做的。
随后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的那些世家大族,拥兵自重的汉将们,纷纷根据忽必烈的需要,抛出了自己手中的部分军权,以求得家族的平安。
事情到了这里,忽必烈满意的笑了。李璮那为期半年的叛乱,不仅没有削弱忽必烈的实力,反而以自身的毁灭,成功的帮助忽必烈削弱了中原汉地的世家大族对于忽必烈统治的威胁。
盛夏向晚,雨停云收。当忽必烈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麻烦之后,他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也就只剩下阿里不哥了。
这时,让我们再回过身来,看看在那西北的流沙之地,已经久无消息的阿里不哥与阿鲁忽之间,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凌峰公子20202021-02-25 06:04:3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早安,纳木措!
早安,这世界!


凌峰公子20202021-02-25 07:36:0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大后天,外地相识10年的兄弟就要结婚了。今晚给他包个大红包!


凌峰公子20202021-02-25 17:43:2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唯至人乃能游于世不避,顺人而不失己。——《庄子~外物》
早安,大漠!


凌峰公子20202021-02-26 07:33:0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七十五章 阿里不哥的败亡
在忽必烈平定李璮这大半年的时间里,阿里不哥一直在攻打着阿鲁忽以及着手统治察合台汗国的子民。
现在,从民族大义上讲,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二人都在为蒙古帝国的统一大业做着最大的努力;但是从皇权正统上讲,到目前为止,这兄弟二人到底是谁在给谁打工?
答案,已见分晓!
当时间进入到公元1263年春天,阿里不哥带领大军进入察合台汗国已经有近一年的时间了。然而在这过去的一年里,阿里不哥失去的远远比他得到的多。其中,军心和民心的丢失,对于阿里不哥来说,无疑是最致命的!
阿里不哥离开哈拉和林西征阿鲁忽伊始,阿里不哥对于这场战争的定义是以大汗之尊去讨伐阿鲁忽的不忠,让阿鲁忽的背信弃义付出一个该有的代价。但是当阿里不哥击败阿鲁忽后,这场战争的性质就完全变了。
之后的阿里不哥西征,已经完全变成了其发泄个人私欲和怒火的的惨剧。
自击败阿鲁忽之后,阿里不哥在察合台汗国境内,对阿鲁忽留下的残余势力进行了血腥的清洗。而对于那些未曾归附的臣民,阿里不哥则对其展开了横征暴敛。
战争之初,那些各为其主的阿鲁忽将士,在交战过程中,有很多人都落到了阿里不哥的手里。阿里不哥若是对其加以招抚和规劝,这些人完全有可能效力于阿里不哥的麾下。
阿里不哥若是将这些人重组,这些人仍不失为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今后不管对于他西征阿鲁忽也好,还是东拒忽必烈也好,都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但是阿里不哥却并没有这么干,阿里不哥认为自己是来吊民伐罪来的。那些阿鲁忽阵营的将士,在阿里不哥看来,都是有罪之人。而对于有罪之人,阿里不哥从来都是杀之以泄私愤。
讲完了阿里不哥处理阿鲁忽将士的事情,我们再来说说阿里不哥对待察合台汗国子民的问题。
一年前的阿里不哥,由于缺粮,在对忽必烈的战争中,始终处于弱势。后来,为了得到察合台汗国的兵马钱粮,阿里不哥不得不放弃哈拉和林,西征阿鲁忽。但是在攻陷察合台汗国的一年之后,阿里不哥仍然缺粮。因为阿里不哥入主察合台汗国之后,察合台汗国的子民们却不打算配合他,更不用说供养他们了。
既然察合台汗国的子民不配合他,阿里不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仍旧还是一个字——杀!
以前杀杀降将和俘虏也就算了,其部下规劝不住也就作罢了。但是此时的阿里不哥将屠刀对准了察合台汗国的子民,这时阿里不哥的那些部将们就不愿意了。这倒不是阿里不哥的部下怜悯那些子民。而是他们知道,再这样干下去,只会让他们提前饿死。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此时,就连蒙哥的儿子,曾经有资格继承大汗之位的玉龙答失也站出来劝阻。
但是,没用!
这近半年来,阿里不哥的军队一直在察合台汗国横征暴敛,在遭到察合台汗国子民的反抗之后,阿里不哥又开始了血腥镇压。
西北的局势发展到这一步,看着曾经富庶的察合台汗国被糟蹋的一片狼藉,非但远在撒马尔罕的阿鲁忽感到痛心,就连阿里不哥的部下也对眼前的场景感到惋惜和心寒。
阿里不哥在察合台汗国的所作所为,让其部下看到了他独裁的一面,也让草原的子民看到了这位大汗残忍的一面。在阿里不哥的铁血政策之下,其部下的将士终于不堪心理上的折磨,相继离他而去。
那些人要么西去撒马尔罕归附阿鲁忽,要么东归投降了忽必烈。
随着部下的接连叛去,阿里不哥渐渐走上了日暮穷途的道路。
就在阿里不哥日薄西山之时,西边的阿鲁忽和东边的忽必烈都没闲着。在阿鲁忽的远程策划和遥控指挥之下,阿里不哥所占领的察合台汗国境内,不断发生着民众的反抗,阿里不哥在察合台汗国的处境已经越来越被动。而在东边,平定了李璮叛乱的忽必烈,主力大军又开始渐渐西进,意欲攻击阿里不哥所在的察合台汗国。日渐穷困的阿里不哥独自面对着正日渐进逼的阿鲁忽和忽必烈,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事到如今,察合台汗国阿里不哥是待不下去了,但是哈拉和林,蒙古帝国的首府,一年前也被忽必烈占了,阿里不哥也回不去了。以致于穷途末路的阿里不哥,只能再次回到封地——谦谦州。
看着阿里不哥带着黯然的身影离去,身处撒马尔罕的阿鲁忽,又重返伊犁河畔,将察合台汗国再次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身在开平的忽必烈,则是在阿里不哥败退谦谦州之后,开始调遣漠南蒙古的数路大军开赴漠北,开始了对谦谦州的长久封锁。
一年之后,经过三百多个日夜的煎熬和抉择,进一步山穷水尽的阿里不哥终于妥协了。他在谦谦州取消了大汗的称号,并孤身前往开平去向忽必烈请降。
经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审判,参与汗位之争的阿里不哥部下的主要军事将领和谋臣全部被处死。阿里不哥本人于投降当年被忽必烈幽禁。由此,蒙古草原上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那长达五年之久的汗位之争才终于落下帷幕。
阿里不哥的败亡,让忽必烈获得了蒙古本部和漠南汉地的绝对统治权,蒙古草原上再次恢复了宁静。但由于长达五年的内部战乱,让蒙古本土的实力大为减弱,以致于蒙古帝国分封的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利汗国相继与忽必烈离心离德。至阿里不哥败亡之后,忽必烈已经不再具备直接领导四大汗国的权威了。
滚滚红尘,人世沧桑。在阿里不哥投降的两个月之后,公元1264年十一月,远在江南,和蒙古战斗了30多年的宋理宗走完了他那充满传奇而又心惊肉跳的一生。南宋王朝的政局又一次变得扑朔迷离……
凌峰公子20202021-02-27 05:24:2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七十六章 忽必烈与贾似道的舞台
作为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回顾宋理宗的一生,自从他于公元1224年即位开始,到公元1264年驾崩。除了上位上的不怎么光彩之外,在当皇帝的这四十年里,评一个守成之君,还是够资格的。
虽说在宋理宗的掌控之下,南宋在与蒙古的争斗之中渐渐步入下风,但是终宋理宗一朝,西夏亡了,金国亡了,大理亡了,安南降了蒙古,吐蕃诸部臣服了蒙古,中亚、西亚和东欧的大大小小联邦和部落都被迫在蒙古的铁蹄下呻吟。但南宋却始终傲立在历史的风口浪尖。即使在宋理宗去世之时,整个江南基本还能做到令行禁止,统一调度。
虽说南宋在宋理宗的手中也丢失了不少土地,但宋金之间的百年恩怨也在他的手中终结。而对于蒙古的南侵的抵抗,对于道统的维护,他一直不遗余力。
这,便是宋理宗的一生。
但是,在宋理宗执政的最后两年,他也像许多英明神武的帝王一样,不可避免的犯下了三个错误:其一是之前提到针对于帝国武将的“打算法”;其二是出于改善土地兼并所提出“公田法”;其三是安排了一个到死都没有断奶的接班人。
对于武将的“打算法”,在前面已经用了不少的笔墨加以描述,即武将在公元1261年到1263年之间,经过了一次大清洗。众多大将被免职,下狱,致死以及降蒙,都是“打算法”的“杰作”。
然而,这还不是最严重的结果。
宋理宗本来想凭借着“打算法”,在整个南宋的国防军里面反腐倡廉,整顿军务,加强朝廷对于军队的直接掌控。只是,愿望是美好的,结果却是糟心的。随着一批批武将的被打到,被空出来的军权大部落入了以吕文德为代表的军事集团手中,而吕文德一向又以贾似道马首是瞻。这让年纪轻轻就春风得意的贾似道不仅在朝堂上把控着国家的大政方针,更染指着南宋疆域内的军事大权。
千抓万抓,最后让南宋的军政大权落在了贾似道的手中,这是宋理宗生前死后都始料未及的!
而所谓的“公田法”,说简单点那便是重新丈量土地。对于那些兼并土地严重的地主官绅,由朝廷出资,将他们超出额度的土地购买,收归于朝廷所有。从而精确的算出大户的税收和增加朝廷的的耕地面积以充实国库。
从出发点上看,南宋朝廷此举也无可厚非。但是那些手中握有实实在在利益的地主官绅却不愿意了。在历朝历代的皇权统治之下,官绅地主阶级一直是影响天下稳定的一股重要力量。即使在汉唐那样辉煌而强盛的时代,朝廷也不敢轻易动他们,只能以拉拢安抚而逐步改革为主。而在宋理宗和贾似道的主持之下,这个偏安一隅,饱受欺凌的南宋王朝,强行拿走地主官绅阶级的既得利益,无疑宣告了地主阶级和南宋朝廷之间矛盾的全面爆发。从而在这战火频繁的时代里,动摇了南宋朝廷在江南的统治根基。从这一点上看,“公田法”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似乎比“打算法”更为严重!
“打算”和“公田”这两个问题,若是放在和平时期,或许不能算作错误,但是宋理宗当政时期,南宋帝国正处于国家风雨飘摇之际。宋理宗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里进行“打算”和“公田”,最终成为了他为君四十年来,在政治生涯中最大的两个斗争方向性错误。
而这错误的跟源来自于南宋的君臣没有清醒的意识到,当时的民族矛盾已经大于阶级矛盾。而这时,他们所应该做的便是联合所有能联合的力量,先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再说。
但是当蒙哥战死,忽必烈撤军,蒙古陷入内乱之后。南宋君臣错误的判断出北方的危险已经解除,继而把目光集中在南宋国内的派系矛盾和阶级矛盾之中。从而通过“打算”和“公田”两种不合时宜的政策,将武将集团和地主阶级推向了南宋朝廷的对立面,为南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最后,关于继承人的问题。从《宋史》的记载来看,宋理宗的养子,也就是后来的宋度宗赵禥,和西晋的那个“何不食肉糜乎”的晋惠帝没什么区别。即使是翻遍了史书,也没找到这个叫宋度宗的赵禥,除了好色,还有什么值得书写的事情。
宋理宗选择了赵禥作为帝国的继承人,在他的有生之年,又让贾似道做了赵禥的老师。由此,我们不得不通过这接二连三的错误,对宋理宗晚年的眼光做出质疑。
虽然属于宋理宗的舞榭歌台,风流夜曲已经过去,但是他生前所遗留的问题,却不会被他一并带走。而就在宋理宗离去的这一年,南宋王朝最大的克星已经开始走向灭亡南宋的征程。
……
凌峰公子20202021-02-27 17:33:0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晚安!


凌峰公子20202021-02-27 22:08:0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公元1265年,身处在战乱了五年之久的黄河北岸,忽必烈既喜且悲。喜的是他在这五年里击败了一个最为强大的竞争对手——阿里不哥;清除了一个最不安定的隐患——李璮;熬死了对蒙作战态度强硬的南宋皇帝——宋理宗。
这五年来,忽必烈有理由对自身的军事天赋和政治手腕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再也没有人能挑战他作为蒙古大汗的无上权威了。但是,他也由此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
作为欲望的奴隶,他的余生只剩下一件事可做,那便是在欲望的驱使之下,不断的攫取更大的利益,征服更多的土地,统治更多的臣民。以求在离开人世之时,在长生天面前,向不死的权力和欲望,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五年的战争过去了,忽必烈虽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军事上“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争结果对他也仍然适用。在这“丰功伟业”的背后,留下的是五年的战争创伤。
无数的将领和军队在这长达五年的内乱中被毁灭。而四大汗国的离心离德,更是让忽必烈忧心而又无奈。唯一让忽必烈感到欣慰的是,现在蒙古高原上的一切,正在朝着他想要的方向发展。
待一切都已尘埃落定之后,忽必烈又想起了他五年前从鄂州城下撤退的场景。
对于忽必烈来说,无论是过去亦或是现在,南宋在他的眼里一直是那样的羸弱不堪。而他的心也一直向往着南宋所统治下的江南,向往着那个春花秋月的烟雨之地。
那个传说中的烟雨之地,曾经是窝阔台的梦想,是蒙哥的梦想,到现在,也是忽必烈的梦想。站在涛涛的黄河北岸,感受着黄河的奔腾与怒吼,忽必烈觉得是时候该为自己那个江南烟雨落花梦,做出一些实际行动了。
公元1265年春,在忽必烈的命令之下,经历了五年战乱的蒙军开始热衷于三件事:
一是在川西到江淮的南宋边境上大肆屯田,筑城;
二是大量征集南北各地的能工巧匠,打造水师战船,为进取江南,打造一批横绝江河的水上舰队。
三是让北方战场上获胜的蒙古军士们,除了留下一部分镇守北方要地之外,其余的军士皆在将领的率领下,下马就船,于附近的江河湖泽练习水战,为横跨万里长江,进占水网密布的江南做战略战术的演练。
而编练这些水军的将领,就是四年前,从泸州叛逃蒙古的刘整。
现在,刘整被忽必烈从诸多汉将中打捞出来,走到了南宋荆襄战区的对面。往后的他,将凭借着曾经效命南宋20多年的经验,反过来瓦解南宋荆襄的军事防御。
……
凌峰公子20202021-02-28 16:16:5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在南宋这边,皇帝的驾崩永远是王朝的重大事件。王朝其它的一切事件,都将为这件事让路!
公元1264年十月到公元1265年的春天,当忽必烈在北方忙的不亦乐乎之时,刚刚即位的宋度宗和贾似道带着南宋的文武大臣正在忙着宋理宗的葬礼。
公元1265年三月,宋理宗的后事终于办完了。南宋帝国的新皇帝赵禥开始走上历史的前台。至于这个皇帝到底怎么样,南宋的王公大臣们都还处于拭目以待的状态。但是贾似道不一样,五十出头就已经位极人臣的他,从来都是别人等他的份,他自然不想在观望中等待宋度宗的垂青。
深谙人世和官场的贾似道知道,有些态度,是需要试探出来的;有些权力,是要靠主动去争取的;有些威望,是需要踩着别人建立的。所以,此时的贾似道,决定试一把自己在宋度宗心里的位置,好为自己将来揽权行事做一个尺度,看看哪些事情是可以在宋度宗接受的范围之内。
于是,“辞官归乡”成了贾似道明面上试探宋度宗的第一步。
宋度宗即位不到半年,老于权谋的贾似道在办完宋理宗葬礼之后,便以自己能力有限,军国大事让其身心疲惫为由,向朝廷递上了自己的辞呈。没等朝廷的回复,贾似道就直接回到了老家绍兴,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看到自己的老师贾似道撂挑子走人了,刚刚即位的宋度宗陷入到了深深的恐惧之中。
之前宋理宗活着的时候,宋度宗作为太子存在,对于军国大事也只是动嘴说说。现在,宋理宗故去之后,贾似道这个老师成了宋度宗唯一的倚仗。贾似道这一跑,在宋度宗的认知里,南宋王朝已不知该何去何从。
为了挽回“出走”的贾似道,宋度宗不惜放下身段,在御诏中言辞恳切的恳求贾似道回京主持军国大事,更不惜以荣耀至极的太师之位加以笼络。
躲在绍兴的贾似道眼见自己试探的目的已经达到,还平白的享受到太师的尊荣,见好就收的他不几日便欣欣然的收拾好东西,来到他离开不久的临安府,光荣的官拜太师。只是,此时的宋度宗还是不放心,生怕哪一天贾似道又一声不吭的玩起了消失,便在太师的官职之外,又进封贾似道为魏国公。
就这样,在暮色四沉的江南,一个无能的皇帝和一个自私的权臣,便开始以舰长和大副的身份主宰着南宋这座巨舰的航向。
只可惜,世无周公,权臣当涂。在帝国巨舰的运行过程中,这二位不仅没有做到对风险的合理规避,反而对自己所在战舰的进行了凿船行动,直到将南宋这座帝国的战舰凿的千创百孔之后,拍拍屁股各自撒手离去……
凌峰公子20202021-03-01 20:43:1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七十七章 忽必烈用兵荆襄
在人生的路途中,光阴虽然能随着朝霞日暮的掠影从指缝间流逝,但岁月留下的往事却终究不能随风远去。纵观人的一生,唯有五件事最让人难以释怀:刻骨铭心的爱、深入骨髓的恨、生死缠绵的情、深如血海的仇、铭记肺腑的恩。这些飘渺的情感,看似虚空无形,实则是融入了我们的血肉之中。
所以,有些人,有些事儿虽然不被提起,但是有些情,有些恨却最终得以延续。故而,有的人注定要向历史的前台走去,将自己内心的仇恨发泄。
这个人,便是五年前裹挟着四川泸州十五郡,30万户百姓降蒙的刘整。
自从在泸州城外和刘黑马合力战败嘉定府的俞兴之后,刘整已经在我们的视线里消失了五年了。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李璮、南宋同时开战之时,刘整作为新投降的将领,并未参与到忽必烈漠北和山东的大战之中,而是一直停留在川蜀之地,防御着南宋的军事进攻。随着忽必烈将山东和漠北陆续平定,经受住考验的刘整得以调往中原,站在了南宋荆襄战区的对立面。
三十年前,刘整就是从中原南渡汉水,投入了孟珙的麾下。从此效命南宋二十余年,成为南宋风云一时的将领。
现在,经过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他又梦幻般的回到了这个曾经出发的地方。现在,在刘整的南方,有他曾经坚守过的城池。那些城池里,曾经安放着他的信仰,他的图腾。现在,那里仍旧还有着他昔日的好友,有着曾经并肩作战的将士。
不过,现在这些已经不重要了。自从刘整决定投诚蒙古的那一刻起,所谓的信仰,图腾,朋友,袍泽都已经被他彻底的抛弃了。曾经他誓死捍卫了半生的京湖,现在已经变成了他要攻取的地方。而在那条长江的南岸,更有着他平生最恨的敌人——吕文德。
这里要提一下的是,在刘整以泸州降蒙的这五年时间里,吕文德继俞兴之后出兵打跑了刘整,收复了泸州城,将剩下的半个川蜀之地又重新拼凑了起来。就是这一事件,让刘整和吕文德之间旧仇又添新恨。
初到中原走马上任的刘整生怕吕文德不知道对手是他。在接管蒙古中原汉军的军务之后,便带领着大军耀武荆襄,来到曾经的故地重游。
襄阳城下,刘整横刀立马,弯弓搭箭,一封写好的书信带着鸣笛之声,射在了巍峨的襄阳城头。随后刘整带领着骑兵队伍一个潇洒的转身之后扬长而去。
襄阳城头的守军不敢迟疑,当即取下利箭,将书信星夜送往鄂州(今武昌)吕文德处。
如今,忽必烈从鄂州退军已经五年多了,南宋朝廷经过多年军事调整之后,吕氏子孙遍布南宋各地,而从一个樵夫起步的吕文德,其荣耀也达到了一生的顶点。
鄂州帅府之内,吕文德伏案,读着刘整的书信:
“吕将军如吾,刘整特来相告,今已出任蒙古南京路安抚使,统领蒙古中原汉军。此天赐之机,让你我有生之年,再于荆襄一决高下。
数十年来,非我有负于赵氏朝廷,实乃赵氏朝廷有负于我。君相无道,贤才奔他国。此例古已有之。刘整既不能安赵氏之国,那便只有来祸乱赵氏天下。若非如此,岂不是空负我刘整一世的军事才华。刘整有生之年,必取江南,以泄心中之恨!”
凌峰公子20202021-03-02 23:07:0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读完刘整的书信,吕文德虽然对于刘整之说有所不屑,但是刘整为将南宋二十余年,深知南宋虚实,又不得不引起吕文德的重视。
所谓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作为京湖统帅的吕文德随后对京湖的军事部署查漏补缺,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然而,让吕文德不解的是,自己在京湖严阵以待半年之久,而刘整自襄阳城下离去之后,却从此没有了消息。
就在吕文德想着刘整是不是老死之时,忽必烈却以蒙古大汗的名义主动向他提出了在汉水以北的樊城鹿门山设置榷场,恢复这数年以来因战乱而停滞的边界贸易的要求。与这个要求顺道而来的还有一大笔贿赂吕文德的金银玉器。
虽说吕文德作为南宋抗蒙的先锋,但是此人从根本上和余玠,孟珙这样的大帅不同。余玠和孟珙在有生之年,所思所虑的终极目标是进取中原,但吕文德不一样,他自认为自己本就一山野樵夫,而今能带领吕氏家族能获得如此荣华,完全是君相所赐。他唯一的心愿便是保疆守土,不负皇命而已。对于忽必烈的要求,他不假思索的便准备应承下来。
只是,其身边的幕僚似乎洞悉了忽必烈的阴谋,向吕文德劝谏道:“今忽必烈平定大漠南北,扫清山东两淮。大帅应严加提防中原蒙军,修兵备战,以图进取才是。今忽必烈一反常态讲和,恐包藏祸心。忽必烈此举,大帅不可不防。今怎能轻言应允其在鹿门山设立榷场。”
听完幕僚所言,吕文德道:“今蒙古因汗位之争大战数年在前,又逢山东李璮叛乱在后。蒙军遭此内乱,已无力再战,非休养生息数年不可。忽必烈此举,实乃修养生息之道而已。恢复边界贸易,我荆襄之地,亦可从榷场之中,与蒙古互通有无。此互利之举,先生不应有疑。”
吕文德说完,其幕僚却不敢苟同,继而再向其进言道:“自古以来,守土有功者无不以进取为上。蒙古内乱多年,民生凋敝,此时我等当修守战之具,屯兵聚粮,徐图进取中原才是。而今恢复互市,则为蒙古恢复提供有利之机。大帅当慎思之。
吕文德听及于此,深感“你真是不懂我啊”。良久之后耐心问道:“今日之吕某,比之于二十年前的孟珙,余玠如何?”
吕文德这一问,就让幕僚为难了。这到底是说实话呢,还是不说实话呢?
幕僚鉴于要在吕文德手下吃饭,为了维护吕文德作为大帅的尊严,只能言道:“大帅与已故孟帅,余帅皆乃我大宋栋梁之臣。已故二人保土守境在前,今大帅主撑我大宋半壁江山,安邦定国在后。其功绩与已故二帅不相伯仲,其才德更远胜于二人。”
听到幕僚说完,吕文德面露得意之色,这马屁真是拍到了痒处。但吕文德也深知自己有几斤几两,稍许得意之后,还是谦虚的说道:“先生此言过了啊!吕某自认谋略不及孟,余二人;武功不及二人,至于才德吗……”
刚刚收了忽必烈贿赂的吕文德已不好意思再往下说。
念及于此,吕文德又拉下脸来说道:“武功谋略如孟珙,余玠二人者,尚且未能收复北国尺寸土地。本帅自知文治武功终不能和二人相比,又岂能轻言进取,挑起战端。”
话说到了这里,吕文德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我老吕戎马一生,如今已经六十多岁的人了,还能有几年活头。谁要是来夺取我脚下守护的土地,我肯定跟他玩命。但是你若让我进取中原,从此再进入战火纷飞的岁月,那是万万不能接受的。我已经老了,经不起折腾了!”
就这样,月余之后,坐镇开平的忽必烈,获知了自己要求在襄阳鹿门山设置榷场的要求得到吕文德的同意,脸上露出了诡异的笑容。
在忽必烈的战略构想里,设置榷场,蒙宋双方在和平时期进行互市是真,但是在战端开启之后,将榷场变成军事地点也是真。襄阳以东的鹿门山,不仅是威胁襄阳,樊城的据点,更是阻绝江南之兵北上救援襄阳的重要军事堡垒。而这,正是刘整以蒙古南京路安抚使的身份向忽必烈进言的第一道取宋之策。
很不幸,刘整成功了。在之后襄阳被围的六年时间里,蒙军的鹿门山军事据点一直横亘在南宋自鄂州救援襄阳的道路上,十几万自汉江北上救援的南宋军队受阻于此,直到襄阳,樊城双双破城,宋军都未能将其攻下。
……
凌峰公子20202021-03-04 21:14:14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