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全面解读史上最传奇皇帝(正史可以像小说)

楼主:天下乞男子 字数:222162字 评论数:84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一章标题——打过长江去!

长江南京一段

天下乞男子2010-07-14 14:54:0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这张明显是辫子军 清兵啊!
----------------------------------
可能吧,本来有些图也当不得真的,只是这个意思罢了!


兄弟,濠城、和阳都是现今嘛地方啊?
------------------------------------
濠州就是今凤阳一带,和阳又称和州,应该就是今安徽巢湖和县吧。
天下乞男子2010-07-14 22:55:3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正当孙德崖部起程的时候,朱同志麾下的可能是有些相熟的,也可能是有些客套的,所以便在城外设了酒宴为他们饯行。朱同志也被邀去了。
正当大伙在城外二十里处依依话别时,谁想那边就报来了城中的坏消息:说这老郭与老孙在城里掐起架来了,已经伤亡了不少将士。朱同志一听大惊失色,赶紧就想辞了行回来劝架。
说完,朱同志就招呼着耿炳文、吴祯等人策马而还。那老孙的已经出城的部队一听城里出了状况,又见这朱同志等人跑得倒干脆,因此便不免怀疑起是这朱同志藏了奸,也赶紧从后面追赶他们。好在这朱同志一行人快马加鞭,后面的追兵竟没能赶上。
可是,这满路上一队一队的究竟少不了都是老孙的部队。所以不一会儿,只见老孙麾下有认识这朱同志的兄弟们,挑明便个个都剑拔弩张地就专侯着朱同志闯过来。耿炳文、吴祯等人既被甩在后面,朱同志也由于太着急连武器都没拿,他只得单骑闯入人家部队里,妄想蒙混过去。
他倒是心底无私,偏不巧还是有人把他给拦了下来,于是便有一故人忿忿不平地向前道:“如今城里我等兄弟多被加害,你保不准是跟着搞鬼了吧?”
“咱只为送别老友才出了这城,城中争斗咱如何得知,且待咱回去好生劝解一番吧,怎好伤了咱兄弟们和气!”朱同志连忙解释、央求,可是那些人却偏不听。
情况紧急,朱同志也不由多分辩,只好再次强行通过。于是后面又打马来追,这一回连刀剑都一发砍上身了。好在这朱同志穿得是一身厚实的戎装,所以并未伤着;又狂奔了十几里之后,他这才被人家一刀砍下马来,不过仍旧是命大,没怎么伤着。
这朱同志还不死心,他见自己的马已没多少力气了,又见路上有一位老相识正打马而来,于是他赶紧跑上前去,竟和那人共乘一马,仍往城里赶去。
无奈,才跑出去了几里,竟又撞到了人家的枪口上,结果被孙德崖弟弟的麾下给拿了个正着。不由分说,有人就要先砍了这朱同志,幸好这队伍里还有个明理的,那人对大伙说道:“如今咱们孙帅在城里,生死还不晓得,如果孙帅无事,咱们反而先加害了这朱公子,那郭帅岂不越发气不过咱们?不过稍待,让我去城里观望一番再作定夺吧。”
那人入城后,一打听才知道这老孙已经被老郭给拿住了,而且这老郭还别出心裁地逼着那头带枷锁的老孙陪自己喝酒,以此报仇、取乐。那人回来后便跟众人说道:“若听了你们的话,就要误了大事,今日朱公子与咱孙帅之命皆休矣!如今倒也好说了……”
老郭那边还只顾着报了一箭之仇,正高兴着。到了第三天,才听说这女婿被人给绑了,一时之间这又是担忧又是愤恨,如失左右手,他赶紧便派了徐达等数人前往欲以代替朱同志做人质。
徐达等人到了那里后,人家那边起初却不许,最后才想通了:“不如就把朱公子先放了吧,看这朱公子心实不知情,他若回去,咱孙帅也定然是有救了!”这样好说歹说,才把朱同志给放了,而把徐达等留下做了人质。
回到和阳后,朱同志又跟丈人挑明了一番利害,且不说这徐达等人性命值几何,单说若杀了老孙,那孙家兄弟又岂有不来寻仇的理儿?到时又不免是一番血流成河,就真不好收拾了。也罢,这老郭只得放了老孙回去。
很快,徐达等人也就得以平安归来。

可是谁曾想到,自老孙去后,从此老郭竟似落下了心病一般。既好不容易擒住了老孙,却又不得不忍心放了他,心底里到底是气不过,所以整日家竟怏怏不快起来,夜不安寝,食不甘味,人生无趣了好多!好不郁闷。
终于,这忧闷致疾,卧床一段后,老郭竟一病不起,于这年中便死掉了。由此众人皆无不可惜:这郭帅虽然平素一副豪侠状,为人也是勇悍善战,只是这性情刚愎固执,不能容物,最后竟死得这般可怜可笑,真是枉杀了这一世的英名。
然而纵观郭子兴这一生,他也可谓是朱元璋一生中的大贵人了。他总体上是对于朱元璋的事业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的,虽然他间或对朱本人也有些排挤和猜忌,但是于长远而言,郭部也正是那朱同志起家的根基所在。
再且说如今这老郭既去了,羽翼已丰的朱同志也就少了最大的掣肘,他终于可以放手去开创自己心目中所憧憬的那副局面了。若用一句现代味的概括的话而言之,这老郭也算及时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适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天下乞男子2010-07-15 00:25:3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有的书上写郭子兴是1355年3月死的,如《明史纪事本末》,但我推断却不像,这也是《明实录》上没有明说的,但按时间先后推断应该是在这年6月左右吧。
天下乞男子2010-07-15 09:38:1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五章、打过长江去

1、天下风云出我辈

所谓“时势造英雄”,若是没有时势的成全,若是没有天下大乱的破立机遇,那“英雄”纵是有天大的才能、本事,也是无从施展得开的,君不闻“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朱元璋等部之所以能够在江淮之间站稳脚跟子,其实也部分仰仗着来自北面的刘福通等部的掩护,不然数十万元军的枪口都一齐对着他,肯定会够他受的。被人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几乎就是一种必然的命运。而借别人的力办自己的事,这却正是一种搭便车的智慧;愈到后来,这朱元璋愈是对于此道驾轻就熟起来。
话说就在至正十五年前后,整个天下形势又得以一大变。在挺过了最初的艰难困苦的几年之后,红巾军各部都越发壮大起来,已经不再安于坐等着人家上门来进攻了,他们要打到外线去,解放全中国。
至正十五年一月间,元军多路人马消灭红巾军主力的企图被粉碎。二月,刘福通把老战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从一个犄角旮旯里给拾翻了出来,并立了这韩林儿为“小明王”,并建都亳州,国号宋,改元为龙凤。而老刘自己则历任平章、丞相等职,掌握着一干的军政大权。
这龙凤政权的建立可是当时整个革命大业的关键一步,因为有了体统,它从此就可以号令全天下的红巾军,并对他们统一指挥了;虽然它的组织性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松散,但名义有时候也是少不了的,比如说它用“宋”的国号,如此宣传,对于拉拢广大汉人自然就是作用非凡的。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反之,这大事就算是已成功了一大半了。

至正十七年(1357),由于红巾军部将毛贵在山东一带搞得红红火火,几乎在整个山东地区都建立起了自己巩固的革命根据地——重视根据地建设,重视培植自己的根本所在,这才是一个有识之士的所为。想那陈胜、吴广当年,黄巢当年,乃至李自成当年,都是吃了没有根据地或根据地根基不牢的亏。
正是见于山东地区的政权稳固及辉煌战果,所以这刘福通才急不可耐地决定大举北伐。他将北伐军分为了三路:以山东的毛贵为主力,由东路沿运河而上直攻大都;以关先生、破头潘(绰号)部为中路,绕道山西,转攻河北,与东路配合对大都形成钳形攻势;调派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部至陕西,增援在那里的义军,以牵制元军的羽翼。
红巾北伐军起初好不轰轰烈烈,比后来太平天国北伐当然要壮观得多。他们在自己的旗联上大书:“虎赍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表示了恢复汉人江山、灭亡元朝的坚强决心。
但是,整个北伐之举显然是操之过急了,不说元军那边实力尚强,就是红巾军内部其领导、指挥、协调、后勤未必都是经得起考验的——一个组织的迅速扩张,一方面会引起整个组织结构的失衡,另一方面也多半会导致其领导人的盲目乐观情绪。显然,这老刘就是被眼前的胜利给冲昏了头脑。因此,由于红巾军立足未稳,尤其组织、斗争经验的严重缺乏,最终他们所拟定的北伐战略意图都未能实现。
先是,元军与东路起义军大战于柳林,结果毛贵军失利,被迫退回了济南。当然,这也倒不是什么大损失,后来毛贵依然把个山东解放区给整得红红火火。可是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赵均用这颗“老鼠屎”后来却去了山东。就在至正十九年,毛贵为老赵所谋杀,毛贵部将不忿,旋即又要了老赵的性命。然而毛贵这一死,却导致了山东解放区各红巾军势力的分化,在内部的互相残杀中,山东红巾军势力终被消弱。到了至正二十一年,由地主集团崛起的元将察罕帖木儿(王保保之舅舅、养父)部,开始转向山东反攻,不久此地即又被元朝军阀势力所控制。
北伐中路军也由于先前受到察罕帖木儿部的重兵阻截,以至退回到了太行地区。后来他们得到了有力增援,乃于至正十八年北上占领了大同、兴和等地;后来又一路向北,这年十二月,由于元军疏于防备,中路军竟得以顺利地攻克大元的上都(在今内蒙古),并焚毁了上都宫阙;接着,他们又占领了全宁路,并焚毁鲁王宫府;又夺取了辽阳路,杀懿州总管吕震,并以此为根据地转向高丽(朝鲜)进攻。
至正十九年十一月,中路军前锋渡过了鸭绿江;十二月,攻占义州、西京(今平壤)等地。至正二十年,因为中了人家的美人计,战事不利不得不退回辽阳。不幸的是,在此战中中路军领导人关先生战死、破头潘被俘虏,以至余众退回山东后降元。然而不难看出,中路军这一圈绕得可是够远的,在今天看来可是都打出国境了,自然比黄巢那时候流窜大半个中国还要强悍,不过游击战争究竟不是革命伟业真正的出路。
西路军因遇上了强敌,成果也不大。倒是在三路大军北伐、吸引了元军主力的同时,刘福通则率部北上顺利攻下了原北宋的都城所在地汴梁。于是龙凤政权便开始以汴梁为都城,并迁小明王来居。此时,东系红巾起义军的势力可谓达到了鼎盛。
天下乞男子2010-07-16 00:07:1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好帖子

----------------------
谢过。


兄弟的大作,深入浅出,寓教于乐,读之十分有趣,能有这样的好文章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让我感觉人生中又多了一大乐趣!
----------------------------------------------
那我也算没白用心写了,谢兄的一番肯定!有道是“士为知己者死”。
天下乞男子2010-07-16 00:09:1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红巾军及朱元璋的两次北伐路线图。



天下乞男子2010-07-16 11:24:5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常遇春的出场
----------------------
常遇春马上就要出场了,渡江战役有他一功;不过他有时也会坏事,好勇斗狠总不是长计,好在这常十万还有朱元璋与徐达能够震得住他。
天下乞男子2010-07-16 16:25:1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一并再谢了楼上诸位,刚才应该是“镇住”,而不是“震住”,疏忽了!
再补充些哈:我的印象是,当时遭逢乱世,猛将辈出,常遇春身手的确是厉害,但像花云、胡大海、傅友德等人也都很厉害,敌人那边也不乏高手,比如赵普胜(他也在朱元璋麾下效过力)。而常遇春之所以高出他们一筹,也许正在于他“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这便是真奇了!

天下乞男子2010-07-16 17:04:0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然而待到元军消灭了北伐军以至腾出手来时,他们反攻的矛头便开始对准了汴梁。
在多路元军的围攻下,形势很快就发生了逆转,最后已近成孤城的汴梁被攻破,刘福通虽然带着小明王冲出了重围到达安丰(今江苏西北),可是数万红巾军官员、将士及家属却被不幸俘虏,这便成了人家砧板上的鱼肉了。
逃到安丰后,宋政权从此也就越发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处境十分之困难,但幸而还留着一口气,未被元军赶尽杀绝。但是,到了至正二十三年(龙凤九年)时,朝秦暮楚的张九四为了向元廷邀功,也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于是便向安丰举起了屠刀。最后,老刘带人奋力抵抗,直至战死——他这也算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适时地退出了自己历史舞台,不然将来朱元璋真不好安置他。
当安丰被围的消息传至朱元璋所在的应天后,朱同志竟不顾刘基等人的极力反对,冒着巨大的风险,亲率二十万主力前往援救安丰。最后,小明王被救出,后被安置在滁州,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人物——自然的,这姓朱的便得了一个好名声,不然赔本的买卖谁做。

以上便是东系红巾军的基本活动概况,虽然他们终究未成大器,但却不期结出了朱元璋这只果子。
而除了东系红巾军的掩护,自然也少不了西系红巾军的“搅和”。当元军的注意力转移到东面时,在山里打游击的徐寿辉等人又活跃起来,但是他们那边一直不太稳定,直等到至正十七年以后陈友谅出来收拾了局面,西系红巾军才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成为了天下众家中人气最旺的一支绩优股。
再说一说盘踞在江浙一带的张士诚、方国珍等人,虽然他们一度也跟元军打得不可开交,但妥协的勾当也没少做,尤其是那方国珍,他起兵最早,但骨头却也是最软的。时不时的,张士诚、方国珍等人便会用海船向元大都贡献些粮食等物,以保暂时的平安。这两家都没有多大的进取心,守着那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自是过一日赚一日了。
总之,自打郭子兴死后,中国的这滩水竟越发的浑了,而弱肉强食、天下大乱的必然结果,便是一位真强者的最终胜出。他既得群下死力,又得民心,“故能戡定祸乱,以有天下。语云‘天道后起者胜’,岂偶然哉”。
天下乞男子2010-07-16 23:12:3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2、当幸福来敲门

常言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怪道郭子兴当初如此鄙视孙德崖,就因为这老孙既不智也不明,整天过得稀里糊涂。
就在当老郭死后,这孙德崖倒似得了便宜一般,竟派了人来老郭的儿子郭天叙这里(滁州)为老孙说项,那意思就是他们主子想要接管老郭所挣下的这份家业。
这郭天叙当然不能同意,不为别的,就说自己的老爹是为嘛死 的吧。于是郭天叙便想着找些理由驳了那姓孙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也不撒泡尿自己照照”,小郭心里骂道。但是这明挑儿的话自然是说不得的,小郭又怕自己控制不好情绪,于是便拜托了和阳的妹夫,让他替自己拿个主意,一并修了书信婉拒了老孙。
这朱同志当然乐得同意,他心知这老孙也忒死皮赖脸、不知自个儿斤两了,索性就含蓄地打发了他两句,而且他们将来也是要离开老家到南方发展的。老孙一看既然是这样,也就死了这份心了。
也就是在这时,龙凤政权创立了。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于是杜遵道①、刘福通等便派了人来和阳招抚一干人等,欲为己用。张天祐自忖这“大树底下好乘凉”,所以他便跟随着使者去到了亳州以接受小明王的分封。
当时朱同志正在亲率将士攻取和阳西南一带那些负隅顽抗的民寨,并相继讨平了他们。这时候老张也从亳州回来了,并带回了小明王的谕旨:任命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才坐这第三把交椅,似乎有点委屈了自己。于是朱同志竟当即忿忿不平道:“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结果,竟对此任命不予理睬。
显然,朱同志的这一态度很是可疑,要么是史书将当日的真情形给隐去了,这是为了尽量把朱皇帝给摘巴干净;要么这样的混话便是朱同志一时冲动才说出口的,后来他才算是想明白了(缓称王),甚至到了该独树一帜的关节,却还死抱着人家小明王的招牌不放——他这不但是“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算计了,而且有了龙凤政权的羽被,他也得以让自己一时仿佛隐了身,这样元军的矛头便也不会先对准他了,元军也会“擒贼擒王”的套路嘛。
如果再套用一个博弈模型来解释朱同志的这一“自我保护”的作为,那便是“枪手博弈”了:一群枪手在一块决斗,对于枪法最好的甲来说,枪法次好的乙对自己的威胁自然最大,所以他的枪口要先对准了乙;而乙也会这样考虑,他的枪口要先对准了甲;这样,那装孙子的丙也就是安全系数最高的那位了。
当时,元军的势力仍然很强,朱元璋要想在南方顺利发展,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元军的阻挡、打压。但是一旦他打出小明王的旗号,那元军的注意力自然也就愈发被龙凤政权给吸引了去,最拉风的成了最倒霉的。而那最懂得低调和掩饰的,却成了最不怎么受对手重视的。
且不管什么左右的副元帅吧,当时朱同志一心要谋划的正是过江的大计;只要在江南站稳脚跟,凭你什么小明王、大元帝,咱不甩你们也没辙儿。

① 不久刘福通就杀了杜,因为杜自以为是读过几本书的国子监生,太过于专横骄恣了。

天下乞男子2010-07-17 12:54:5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读兄弟的大作,学历史,明事理,真让我受益匪浅,功德无量!
----------------------------------------------------------
战战兢兢之余,只有心里感谢老兄的鞭策!只能自己多努力来回报兄等厚意了。




龙凤政权所铸造的钱币

天下乞男子2010-07-17 13:04:3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就是在这之后不久,有一位少年英雄便投到了朱同志的帐下,此人便是后来几大重量级将领之一的邓愈。
说起这“邓愈”的名字来,可能大家并不是很熟悉,大约这与小邓同志低调的为人也分不开。说起他的故事来,倒是与后来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有得一比,石达开是太平军中数一数二的名将,尤其难得的是,金田起义时他还不到20岁,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石达开十五、六岁时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沉稳老到,之后不久便与洪秀全等人结拜为了“忘年交”的兄弟。
邓愈也不差,他幼时聪慧好学,稍长即怀平定天下的大志。十六岁时跟从父亲和哥哥起兵,父兄不幸相继战死后,他便成了这支军队的统领。他不但足智多谋,且每战必挺身破敌,以至敌军中皆服其勇,故多不敢与之交锋。泗州、灵璧、盱眙等地人民闻风归附,纷纷求其保护。至正十五年他18周岁,乃率所部投奔了朱同志,他本名叫邓友德,朱同志非常欣赏他,故给他赐了新名字“邓愈”,并命他充当管军总管。
邓愈一生深受朱同志的赏识和信任,一来可能是见他年纪小,喜欢得紧,有一次他因遭遇了强敌败兵而回,一向铁面无私的朱同志居然破了例;二来小邓确实也不乏人格魅力,可谓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小邓其实也是主角之一,正是他同朱文正等人一起,才终以非凡的意志力抵挡住了陈友谅部的疯狂进攻,创造又一战争史的神话。甚至在北伐时,徐、常以主力人马出山东,而小邓则受命从湖北出河南,以一偏师作为北伐军的辅助。
小邓是虹县人,正好跟另一猛将胡大海是同乡,他们都属于淮西一带的。既然说到这里,就不能不再着重介绍一下胡同志了。
其实胡大海在滁州时期就已投至朱同志帐下了,只是还没他正经表现的机会而已,但此人的军事素质也绝对是百里难挑一的。话说这胡同志生得长身铁面,智力过人,也是个有勇有谋之辈,与朱同志一见语合,乃被用为前锋。
不过据说这胡大海身世倒很奇特,元时外国人来华的不少、边疆少数民族来中原定居的也不少,而偏偏这胡大海的祖籍竟是远在中亚的波斯,他的祖先大约是跟随着当年的蒙古军来华的。这一说也未必不可信,想当年,那蒙古军的兵锋可是曾远及欧洲、非洲的;元朝立国以后,也有很多外国人相继从陆路、海路来华定居,比如当时的泉州,就有很多阿拉伯人扎根于此。
可是到了胡同志这一辈,就应该已被同化成为一位较为典型的中原人士了吧。胡大海原是一个炸卖油条的小商人,这倒并不希奇,想当初追随刘邦打天下的人里,就有杀狗的樊哙,做吹鼓手的周勃,小商贩出身的灌婴等等;还有就是那后来的刘备,也本是跟着老娘在集市上卖席的嘛。正所谓“英雄不问出身”。
待到成功渡江之后,胡同志才有了一展身手的舞台。他先是率军攻取了皖南、浙江的一些地方,并出任了江南行省参正政事一职;后来又受命镇守于金华,以防范张士诚部的进攻。胡大海虽目不识书,而能折节下士,曾荐诸多名士于朱老大,像刘基、宋濂等,胡同志皆有举荐之功。他还跟自己的朱老大一样治军严明,曾一再声明道:“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
胡同志对于自己的老大是非常得忠心的,有一次他的独苗违反了法令,要被判处死刑;当时胡同志正在前线作战,有人劝说朱老大从轻发落,可是执法如山的朱同志却道:“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最后他竟亲手杀死了小胡,以至让老胡绝了后,但老胡闻讯后却也没有表现出多大的不满。
胡大海待人一向诚恳,喜欢对人推心置腹,甚至对于降将也莫不如此,然而不幸的是,他最终竟被降将蒋英暗算——当时被降将暗算的人倒也不在少数,比如作为“浙东四先生””之一叶琛,甚至包括大名鼎鼎的察罕帖木儿。胡大海遇害后,朱老大作文以祭,特赠光禄大夫,追封其为越国公,谥武庄,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以尽哀荣。

天下乞男子2010-07-18 01:11:1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直接输入图片链接即可插入图片,限5个链接如果说邓、胡之辈还算是百年一遇的人杰的话,那么下面将出场的这位同志就可谓是百年不遇的军事天才了。此人不是别个,正是人称“天下奇男子②”、“常十万”的常遇春。
就在邓愈来归不久,比朱同志小两岁的常遇春也来了。常同志是怀远人,和郭子兴、李善长等人皆是同乡。他性刚毅、有勇力,二十三岁时曾为一名叫刘聚的盗匪头目所看重,刘爱其骁勇,乃提拔他做了自己的左右。然而,别看这常小伙没读过什么书,但他却也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整日家目睹老刘等一干人所做得这些没出息的勾当,心里当然不大舒服,觉得委屈了自己倒不说,而且干这打家劫舍、伤天害理的营生,早晚也是要遭报应的。
有一天,他听说了“恩威日著,兵行有律”的朱老大的事情,于是便打定了主意要来和阳投奔。说来他与朱老大的邂逅还是值得一说的,怎么说这也是一次具有纪念意义的经典性会晤。
当时,常小伙还领着十来个人,在行至和阳的路上时,因为实在困乏,便睡卧于一田间地头。睡得正香,他忽就梦见一身披金甲、手拿坚盾的神人,只听那神人对他大喊道:“快起来,快起来,你的主子来了!”接着他便醒转了过来,此时正好见有一队人马打此经过,常小伙细瞧之下就发现他们打的正是朱老大的旗号,又见一相貌着实惊天地、泣鬼神的骑高头大马者,料想必是朱老大本人无疑了。
于是,常小伙便领着众人向朱老大迎拜,并请求归附,还一上来就嚷着要作先锋。不想这朱老大却故意试探道:“你等皆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投奔咱的,如今你等既有故主在,咱怎好夺人之爱?”
常小伙越发觉得自己委屈了,一边顿首,一边抹着眼泪道:“刘聚他就是一个盗贼而已,无能之辈罢了。若是能让俺为一英雄效得死力,俺虽死犹生!”
“你能从咱渡江吗?若是能从咱夺了太平(路),那时你再向咱表忠心不迟!”
胸怀天下的常小伙当然不甘做那井底之蛙,于是便爽快地答应了。朱老大喜其壮勇,乃用以为前锋。即使后来看他身手着实是万中无一,却又不知品性如何,想加以重用自然还得再考察一段时间,所以常小伙做开路先锋的愿望便一时尚未得实现。
不过,这常小伙自恃勇力,偏还真就有些坏毛病,比如他喜杀降兵,喜屠城池。好在后来他吃了不少这些方面的亏,又加之朱老大、徐司令在上面镇着,也就收敛得多了。但是这好勇斗狠、心浮气躁的个性却是他一生都难以改变的,比如在最后收拾张士城及北伐之时,他都主张奋力直取的冒险策略——当然,这也是其为人的一大特色。若不知心仪那“百万军中取敌上将之首级”的壮举,又怎能见出此孤胆英雄之非凡的胆魄及冲天的豪气?!
常遇春也相当自负,常言若带兵十万即可横行天下,故人便送了他一个“常十万”的别号。

② 有一次,众将与朱老大在一起讨论谁是“天下奇男子”的问题。众人道:“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可朱老大却笑道:“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尽管如此,常遇春也终无愧“天下奇男子”的美誉,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嘛。

天下乞男子2010-07-18 12:24:0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并不是得不到的都是最好滴鸭
-------------------------------
呵呵,老兄这是何意啊?难不成是说那“元帅”的衔?



邓愈雕像

天下乞男子2010-07-18 14:21:3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再补两位大将的图,不过这应该是宗庙里挂着呢,忒文气了些。

胡大海



常遇春

天下乞男子2010-07-18 14:23:2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这和阳的人才是愈发的多了,当然要吃饭的家口儿也只在有增无减。因此没过多久,和阳也宣告新一轮的粮食危机了。
淮南之地太局促了些,是故发起渡江战役渐已成燃眉之急了。毕竟,人家江南那边的日子过得还算宽裕些。不过还是那老问题,一来既没有足够的船只,二来元军又在对岸已严阵以待。
朱同志正愁上心头之际,不想幸福的机缘却也悄然而至。
当时“双刀赵(赵普胜)”、李普胜、俞通海父子等,拥众万余、船千艘,据巢湖结水寨,势力很大。不过他们也有难处,他们与庐州的另一豪强势力左君弼有仇隙,结果几次都被左部逼迫得不行,也为此很是担心终有不保。
为着长远计,这年的夏天,他们一伙商量定了,便派了俞通海来向朱同志联系归附的事,并请求朱部发兵前往接应;而且还一连来了三次,看样子他们的心情相当急迫。
为此,朱同志兴奋得紧,他当下便对徐达等人说道:“咱真是想什么来什么!才谋划着渡江,那巢湖水军就来归附,咱的大事有谱儿了!”于是他便亲往巢湖与李普胜等会,并顺便观察了一下水道,看看船队如何去往和阳。
麻烦的是,当时铜城闸、马场河等重要的隘口,都被元廷的中丞(官职)蛮子海牙的水寨所扼守,只有一处小港可通和阳,可是吃水太浅,大船难以通行。
谁料正在为此发愁的时候,这老天爷又开了眼,没几天之后大雨就接连下了十余日,“川谷流溢”,连平时不走船的地段都积水至丈余。朱老大喜道:“天助我也!”如此巢湖水军的船只便得以鱼贯而出,达到和阳后才正式举行了投降仪式。
不过有些可惜的是,在到达中途的黄墩的时候,“双刀赵”却领着所部不见了踪影。原来他本是徐寿辉那边的人,近来听说自己的徐老大从山里出来了,自然归心似箭;说来这双刀无敌的老赵也是豪杰中身手极难得的,系徐麾下“四大金刚”之一,只是不久后狼子野心的陈友谅架空了徐老大,他也因之被杀(也有说他藏匿起来的,但终未再见踪影)。
这朱老大自是料事长远,就在巢湖那边舟船还没来的时候,他就已先谋划起训练水军的情事。他派人去引诱了蛮子海牙那边的一干水军统领们来自己这边互市做买卖,结果就扣下了其中十九个善于水军操练的小头目,于是便令他们教授诸军习练水战,又命了廖永安(廖永忠之兄)、张德胜、俞通海等为水军将领。
不久之后,水军初试锋芒。朱老大亲率了他们于峪溪口大战蛮子海牙,虽然敌舟高大,却行动不便,而廖永安等操舟如飞,左右奋击,终于大败敌军,扫除了南渡的后顾之忧。
接着,朱老大便召集诸将商议起渡江的大计来,所以不少将领就提议说要“直趋金陵”。对于这种幼稚的想法,只听朱老大解释道:“欲取金陵,必自采石(矶)始。采石,南北喉襟,得采石,则金陵方可图也!”
因为这金陵龙盘虎踞,不是你一口气就可以占领的,而你的后援却容易被上游来敌所切断;而若是你先占了采石这块跳板,一来可以阻断上游来敌,二来也可以从水、陆两路配合攻占金陵。历来莫不如此,如隋朝大将韩擒虎当年,便先是率军夜渡袭占了采石,后直陷建康拿住了陈后主。
计议妥当,又统一了思想后,这年的六月初,朱老大便亲率着徐达、冯国用、邵荣、汤和、李善长、常遇春、邓愈、耿君用、毛广、廖永安等各引舟南下,以此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历来渡江作战都是要冒着巨大风险的,而朱同志此番又是有进无退,所以此战也是关乎其未来命运的关键一战。就像毛泽东当年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所作过的三种估计一样:“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转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
因此,这朱家军也必须准备以很大的牺牲来争取到第三种命运。这也像“鲤鱼跳龙门”,过去了也就近似脱胎换骨了,从此再不做那朝不保夕的流寇。




采石矶

天下乞男子2010-07-18 15:41:2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常同志是怀远人,和郭子兴、李善长等人皆是同乡。
-------------------------------------------------
闹出笑话了,把“怀远”与“定远”混为一谈了,傲是冯氏兄弟、郭子兴、李善长等都是定远人。

就因为他得不到王保保,所以就觉得王保保比较好吗?
------------------------------------------------
这样啊,不过我认为朱元璋说得有道理,这王保保是和徐达一个级别的,有独当一面的才能。

周末能看到楼主兄弟的辛勤耕耘,非常感动,而美文配美图,如同炎炎夏日的清凉甘泉,让我们读起来非常享受,这样的好作品,天下难寻, 实在是我等的幸事!
--------------------------------
兄这越发说得我不好意思起来,但求尽心竭力吧。我也是觉得有图更养眼,那以后就把图配得再勤些吧,希望兄能喜欢。


天下乞男子2010-07-18 23:21:3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胡大海儿子好象跟随徐达北征时犯过事,徐达把他交给朱元璋处置,因而挨过朱元璋的批评.其独子为朱所杀是否有误?要不后来这个儿子是他义子?
-------------------------
对,亲子被杀后,胡又收了义子!此人好象叫胡德济。
天下乞男子2010-07-19 11:06:3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给亲们送点清凉!从巢湖出长江,看来还有段水路呢。

巢湖:中国第五大淡水湖



巢湖一带的地图

天下乞男子2010-07-19 13:19:47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