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818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稀世国宝们

楼主:18611695124 字数:113579字 评论数:62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前边我们已经介绍了5个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如果从其器物的铸造与艺术形态本身来讲,这5件青铜器即不是很精美,也规格偏小。但青铜器本身的重要之处却不在于它是否宏大与精致,更主要的是因为青铜器是一个载体,其中会记录很多当时、当世的重要事件,以及对史书上无所记录的人物、史实进行补充。因此,带有铭文的青铜器与其说是工艺品,不如说它是一件史书更为合适。

因此,当我们在博物馆中欣赏这些青铜器之时,如果对于其中的铭文不能阅读或了解,那么对于青铜器本身的欣赏便会大打折扣,我们也无从体会此件青铜器的重要性。很多国宝级的青铜器就是因为其铭文的重要性,使得我们今天能够了解到3000年前的各类史实,同时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人文、经济、战争、法律以及政治等等内容提供了详细的说明。

在继续贴帖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些青铜铭文的基本知识,从它的文章写作规律,到经常性出现的常用文字。这样,你在看帖子的时候,也许可以不用看释读文字也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同时,在认知了部分金文之后,你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汉字的演变。

好的,我首选帖两个我自己画出来的青铜铭文阅读顺序的方式,以及大部分青铜铭文书写格式的通类样式



186116951242020-05-12 14:48:11 发布在 娱乐八卦
一、记事时间

在每一篇青铜器之中,在文章的前始位置都是记录本器的制作时间或是记录本篇文章中所发生事件的时间。

这个时间记述的格式基本上以:“隹X年X月”或“隹X月”。这个“隹”字是指:现在正在当政、在位的王,以他在位的时间、第几年为事件的记录时间。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无论是东西周的王,还是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王,他们在位的时候,自家的臣子和国民在正式场合只单称他为“王”。对于已经去世的“王”或过往祖先的“王”则通过“谥号”或“庙号”的称呼来进行区分,比如:帝乙、帝辛、文王、成王、幽王等。王在世的时候只会称一个字的“王”,因此也导致了基本很多青铜器上都会记录“王”,但这个“王”是历史上哪个王却让人不明所以,只能依靠青铜器的器型、花纹、记录的事件或事件中出现的史书人物等来对青铜器进行断代。

当然也有一些方便断代的,比如前边讲的覐公簋,它在铭文中出现了“唯王廿又八祀”,而从器型和内容上来看肯定是西周初期‘成、康’二王之时的,那么再下来就看看哪个王在位超过28年,那就是哪位了。


186116951242020-05-12 15:30:54 发布在 娱乐八卦
一、月象说明

这个月象说明往往是连在时间之后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含有大量的月相词,最常见的如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等等,正确把握、理解和运用这些月相词,对于研究西周历法纪年,考证诸王世系年表,推算重大事件精准日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种种分析,现在大致认定初吉就是朔日初一。这一天月亮正处在地球与太阳的连线之间。

既望即望日,这一天地球正处在月亮与太阳的连线之间。

由于月光对眼球的刺激作用,不到半个新月的月亮,肉眼看来正好像半轮新月,所以既生霸大多在上弦前,而古人以为就是月亮上弦。

同样,已过半个残月的月亮,肉眼看来正好像半轮残月,所以既死霸大多在下弦后,而古人以为就是月亮下弦。


186116951242020-05-12 15:55:44 发布在 娱乐八卦
三、事件发生地

就像我们小学就学习过的记述文6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青铜铭文中也存大着大量的地点说明。

对于一些记录与王有关的事件,往往会将事件的地点标注的更为明确,以便于后代了解事件发生的地点。


186116951242020-05-12 16:06:40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四、事件内容的记录

青铜铭文基本上叙述的内容均为某一件事情的记录,部分铭文则是对祖先的称颂、赞扬。而在现已发现的西周长篇铭文中,西周贵族着重在青铜器上进行记录的,是希望子孙后代不能忘却的重要事件,这些事件往往都是对家族或家主或铸器人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如出战获胜、参与大型王室活动、获得王室赋予的职位等。

而在这些长篇铭文中,不管是战胜归来还是参与王室活动或是获得职位,其最终往往都会涉及到“王”或高等级贵族对其进行的赏赐内容。这些赏赐不仅仅是对铸器人功劳的肯定,同时也是一种可值得几代人炫耀、铭记的大事件,所以对于赏赐的内容也往往会详细记录。

所以在青铜铭文中我们经常会看“赐”这个、“赐”那个,而连接其后的就是受赏的具体内容。在青铜铭文中的“赐”字很像是现代文字“沪”。下边就是几篇青铜铭文中所出现的“赐”字,以及连接其后所赐予的具体内容:




这个“赐”字如果从字源及像形来看很不容易理解它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虽然经过长期的研究,大家都是知道这是“赐”字,但为什么会写成像个“沪”字,谁也不理解,至到一件传世宝鼎的出现,其中的铭文让我才最终知道何为“赐”

我们先来看看从德鼎中拓印出的最后半段这10个铭文样式:



铭文释意为:王赐德贝廿朋,用乍(作)宝尊彝。

大家看看这个铭文中的“赐”字是不是跟前边看到的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因为这个“赐”字是一个将满了酒的杯子的样式。其字意所表现出来的意思是“将我所拥有的、比较宝贵的交予与你”,通过酒杯这种高级指代物,表达一个物品所有权的转移与易手,所以在青铜铭文中也会将“赐”释读为“易”。到了文字发展的后期,为了表示这个“赐”与价值有关,又将代表价值、代表交易等价物的“贝”与“易”字结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写的“赐”字。

因此,从德鼎的这个铭文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的汉字即使在发展初期也是在进行着变化,这种变化从较为具像的示意字向更容易使用、为大家所认同的一种符号化的文字进行了转化。在后期或其它青铜器铭文中,“赐”字则是简化了这个酒杯的形态,将酒杯的右上边单独拿出来作为“赐”这个字的写法。在已经形成一种公认的前提下,新的字型就由此诞生了。

为了纪念这个字,或是说是因为这个“酒杯赐”所带来的文字演化很具有时代表现力,现在收藏德鼎的上海博物馆特别在陈列德鼎的背墙位置制作了一组铭文立体字,以特殊说明并纪念这件事情。

德鼎



上海博物馆德鼎铭文立体展示字


186116951242020-05-12 17:36:0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四、祝语--“其万年”

这个祝语“其万年”在大部分的西周青铜铭文均有出现,也可以说是整个文章最后收尾的一句敬语,是希望这件记录有家庭荣誉的纪念器可以永保万年不朽。

在铭文中,“其万年”这三个字很有意思,“其”字犹如一个现代文字“凶”,而“万”字如果我们以繁体字“萬”来看,它的变化并不是很大,最后一个“年”字则很像是一株禾苗,也许这就是代表了“一年一收获”的意思吧。


186116951242020-05-12 18:27:50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六、祝语--“子子孙孙永保用”

“子子孙孙永保用”这个祝语往往会跟在“其万年”之后。在祝福了器物保存万年,同样也希望铸器者的后代能够绵长永久,与此同时更能够记住家庭祖先的这份荣光。

青铜铭文是如何铸造的呢?在铸造之前,先在一块软陶土上刻好铭文内容,等阴晾干之后再用力在未干的陶模上压出凸起的铭文,这样也最终铸造好青铜器的时候,青铜器内壁之上即出现阴刻的铭文。阴刻铭文即容易阅读,同样在使用上也保证了内壁的光滑,不会随着使用而导致铭文被磨损。

但西周时期很多青铜器都是小件器物,随了特殊情况下会铸造大型青铜礼器之外,大部分的王族与贵族只会铸造一些日常规格的青铜器,而青铜铭文在很多器物上往往担心影响外部美观与花的整体性,则会将铭文铸在狭小的内侧壁或内底之上,这也导致大多数青铜器上的铭文需要少而精。

因此在青铜器铭文中,对于“叠字”的应用就会很有意思。毕竟在即要能够看到,也希望完整。因此,他们想出了一个“叠字”表现方式,就是在需要重叠发音的那个文字下边多加两个“小横”,这样在读到这个位置的时候就要将这个字变成“叠字”发音就好了。



“子”字在西周青铜铭文中的写法像是一个“大头娃娃”:上边一个圆,下边有一双张开的双手,略带侧弯的一竖代表身体。而“孙”字要以繁体字来看:“孫”,在“子”字旁边悬挂一个编制的丝涤结,代表了子孙绵长之意。这两个字随着几千年的演变,经过金、篆、隶、楷、行的不断演变,最终成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写法。


186116951242020-05-12 19:06:50 发布在 娱乐八卦
今天最后一帖


其实西周的金文并不如想像那般如天书一样,我们对它总感觉到陌生或能以理解,一方面在于咱们现在大多数只认识简体字,对繁体字的认知很少,这就导致了我们与传统文字文化的割裂,没有字形与字体意识的传承,这让我们再看古文字的时候总是感觉似曾相似,但又不知所以。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青铜铭文正如同我上文所述的,需要在一小方位置上记录更多的内容,这就使其文字更为精炼,不仅仅有时一个字就代表一段话(就是后世所说的“春秋笔法”),有时又是一个字可以被释读为几个字的含义(如同“司”与“后”的争论)。

但是,青铜铭文中并不总是这样晦涩难懂内容,也有一些文字让我们一眼看上去就认识。虽然经过了近3000年的时间,有些文字到今天我们依然是那时的写法,只不过在线条和转折上略有不同而已。

下面我就帖几张青铜铭文的拓片,将其中千年未有之改变的部分文字标注出来。你看一下,你真的认识:


186116951242020-05-12 19:51:34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周康王时期-青铜觥

觥这个东西之前咱们讲过,是一种酒具。在周代商之后,为了避免重复商王朝的覆辙,在武王以及其后主政的周公、成王期间颁布了大量的诏书与训诫,要求王朝人员和各诸侯、贵族要引以为戒。其中,对于酒则提出更重的“酒戒”。

因此,在“酒戒”严格执行之后,原来在商王朝期间大行其道的各类酒具,在周王朝逐步没落,及至部分形态的酒具在随后至西周王朝晚期竟然消失了。觥,这种非常独物的酒器,以各种动物或神兽为造型的酒器,在商朝之时成为很多贵族的必备之物,而在周王朝禁酒之后慢慢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与视线之中,只有部分常用的酒具可以出现在大型贵族聚会的宴席与举行高规格族祭之时能够使用。

这个周康王时期的青铜觥延续了商王朝的造型特点,但从工艺和形态来讲基本上还是延用商王朝时期的铸造方式与文化风格,这也是觥这类青铜器最后的夕阳。



186116951242020-05-13 10:35:25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周王朝从建立之初就对“酒”这个东西即喜爱又惧怕,但为了避免如同商王朝一样沉迷其中,反复在重大场合及给各个贵族的训诫之中教育他们“不可贪杯”。

在这一背景之下,曾在多个西周重器中发现不同时期的周王对下属的忠告,而接下来的这一件国宝就引述了同样的故事。




周康王时期-大盂鼎

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 是西周初期康王时(前1020—前996)炊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即李家村)。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器厚立耳,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下垂,近足外底处曲率较小,下承三蹄足。器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雄伟凝重。




器内壁铸铭文19行291字,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在宗周训诰贵族盂之事。

大盂鼎曾为左宗裳藏。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 造型雄浑,工艺精湛, 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书法地位也居这个时期之首。铭文体现端严凝重的艺术特点, 线的笔力非常坚实, 体势严谨, 结字、章法都十分质朴平实, 用笔方圆兼备, 体势雄壮而不失秀美, 布局整饬又见灵动, 开《张迁碑》《龙门造像》之先河。此铭以“ 方块字” 集大千世界造型美之大成。加之器形巨大, 端庄堂皇、浑厚雄伟, 更呈现出一种镑礴气势和恢宏的格局, 透露出朝气蓬勃的气息。《大盂鼎铭》为西^周前期金文的最高典范, 有人称之为书法的“ 方笔之祖”,是金文雄伟方整风格的代表。



西周康王之世,金文中的“篆引”曲线初露端倪,为数亦稀,而大宗是自殷商金文承袭下来的风格,应该是武王克商之后挟掠商人百工而使其金文书法得以延续。当然,这种承袭要面临商、周两种不同文化和艺术精神的碰撞与融合,所展示的精粗与程度,则往往会因人而异。此器为西周早期作品,文字的象形程度较高,与后来日益趋近正体规范的大篆有明显的差异。从字形结构,到偏旁样式、数量、位置,以及图案化程度,都是泾渭分明。如以书法例之,则此器的古拙一望即知。其中有些字的肥笔,直接承自商金文的书制习惯;一些方笔直画,也与同时期周人题铭崇尚曲线的风气有别。昔日学者评此器曰“方笔之最”、视之为“殷派”风格嗣继者。商金文崇尚修饰、甚至夸张,考其用意,既有修饰字范的工艺需求,也是出自一种渊源久远的古老审美习惯,包含了比较浓郁的原始宗教观念和情结在内。大盂鼎完整地保留了这一特色。



译文
九月王在宗周册命盂。王这样说:"伟大英明的文王承受了上天佑助的重大使命。到了武王,继承文王建立了周国。排除了那个奸恶,普遍地保有了四方土地,长久地治理着百姓。办事的人在举行饮酒礼的仪式上,没人敢喝醉,在举行柴、烝一类的祭祀上也不敢醉酒。所以天帝以慈爱之心给以庇护,大力保佑先王,广有天下。我听说殷朝丧失了上天所赐予的大命,是因为殷朝从远方诸侯到朝廷内的大小官员,都经常酗酒,所以丧失了天下。你年幼时就继承了先辈的显要职位,我曾让你就读于我的贵胄小学,你不能背离我,而要辅佐我。我要效法文王的政令和德行,犹如文王一样任命两三个执政大臣来任命你,你要恭敬地协调纲纪,勤勉地早晚入谏,进行祭祀,奔走于王事,敬畏上天的威严。"王说:"命你盂,一定要效法你的先祖南公,"王说:"盂,你要辅助我主管军队,勤勉而及时地处理赏罚狱讼案件,从早到晚都应辅佐我治理四方,协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赏赐给你一卣香酒、头巾、蔽膝、木底鞋、车、马;赐给你先祖南公的旗帜,用以巡狩,赐给你邦国的官员四名,人众自驭手至庶人六百五十九人;"赐给你异族的王臣十三名,夷众一千零五十人,要尽量让这些人在他们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劳动。"王说:"盂,你要恭谨地对待你的职事,不得违抗我的命令。"盂颂扬王的美德,制作了纪念先祖南公的宝鼎,时在康王在位第二十三年。


铭文中,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告诫盂要效法其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赏赐盂鬯、命服、车马、邦司、人鬲、庶人等。铭文中语句“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体现了周人的天命观,而另一语句“我闻殷坠命,唯殷边侯甸与殷正百辟,率肆于酒,故丧师矣”,则是周康王告诫盂,商内、外臣僚沉湎于酒,以致于亡国,透露出周人对于商人嗜酒误国这一前车之鉴的警示。
186116951242020-05-13 11:09:00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陕西岐山一农民在地里干农活,锄头碰上了硬物,当把这物全部挖出来时,竟然是一个生满铜锈的大铜鼎。

当地首富宋金鉴听到后,立即意识到这是挖到古董了,他赶忙买下了这只大鼎并带回到家,等清理掉那些铜锈,在鼎的内腹部,他惊喜地看到了“文王”、“武王”、“盂”等字迹,他知道自己得到了一件周代的宝鼎——大盂鼎,他就把这件宝物藏在了家中。

不久,宋金鉴家藏有周代青铜器的消息就泄露出来,传到了县令周庚盛耳中,这位“父母官”得知后,对这件宝器上了心,经过多方施压,宋金鉴抵抗不过,只好把大鼎转给了周庚盛。

本以为与宝鼎无缘了,谁料,宋金鉴第二年却又见到了自己被迫送出去的宝物。1850年,宋金鉴入京参加会试,闲暇之余,在琉璃厂古玩市场游逛,竟然发现了熟悉的大盂鼎。当会试及第后,宋金鉴被封为翰林,春风得意的他,花了三千两银子又把大盂鼎买了回来。

然而,好景不长,十几年后,宋金鉴去世,宋家开始败落,这件宝鼎又成了众人觊觎的对象,宋氏后人无奈之下,把大盂鼎低价转让给了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袁保恒深知左宗棠喜爱文玩,所以他把玩大鼎没几日,就把大鼎送给了左宗棠。



左宗棠虽然非常喜爱文玩,但他知道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爱这些古董,那就是他的官途恩人潘祖荫。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左宗棠被永州总兵樊燮谗言所伤,遭朝廷议罪。幸得时任侍读学士的潘祖荫援手,上奏咸丰皇帝力保宗棠,且多方打点,上下疏通,左才获脱免。因此,左宗棠对潘祖荫感恩戴德,常思回报,当获得这件宝鼎后,他不敢专美,就赠给了自己的恩人。

潘祖荫在当时是有名的金石收藏大家,他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在朝廷上颇有盛名。他虽然官高禄重,却常因购买青铜器而显得非常落魄。当潘祖荫得到宝鼎后,他如获至宝,轻易不愿示人。当时虽然也有人觊觎这件宝鼎,但都因潘祖荫官高位重而没有得逞,大盂鼎才从辗转流离的命运中摆脱出来,在潘府正式安了“家”。潘祖荫得到宝鼎后,曾经与好友王懿荣、张之洞等人切磋研究、拓文注释。大盂鼎一直为潘氏所珍藏。虽然也时而有人觊觎此鼎,但毕竟潘氏位高权重,足可保全大鼎无虞。

潘祖荫像


1890年,潘祖荫在北京去世,其弟潘祖年秘密赴京,把大盂鼎及潘祖荫生前收集的其他贵重青铜器一起运回了苏州老家,存放于苏州南石子街的潘家老宅中。

这时,许多人看到潘家已经失势,就开始想夺取大盂鼎等青铜宝器,其中势力最大的莫过于光绪末年的两江总督端方。

端方也是一位金石大家,他对潘家珍藏的青铜器垂涎已久,他想尽办法逼迫潘祖年交出大盂鼎。在潘祖年的周旋下,宝鼎始终没有被端方夺走。就在潘家疲于应付的时候,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两江总督在革命中成了矛头所向,端方最终被兵变所杀,潘家的危难也暂时得到了缓解。

民国初年,曾有美籍人士专程来华找潘氏商谈求让大鼎,出价达数百两黄金之巨。但终为潘家所回绝。三十年代中叶,国民党当局在苏州新建一幢大楼。党国大员忽发奇想,要在大楼落成后以纪念为名办一展览会,邀潘家以大鼎参展。以图无限期占有大鼎。然此拙劣伎俩为潘氏识破,婉言拒绝了参展。

苏州沦陷照片


1937年日军侵华时,苏州很快沦陷。国将不国,人命难保。大盂鼎再次面临着更大的危机,凶残的日军哪里会放过这件稀世珍宝,他们肯定不会像端方、国民党大员那样有所顾及。此时,潘祖年已作古。潘家无当户之人,皆妇孺。英雄出少年,当此危难之时,潘祖荫的侄孙潘承厚、潘景郑等商定将大鼎及全部珍玩入土保全。

经反复遴选,决定将宝物藏于二进院落的堂屋。这是一间久无人居的闲房,积尘很厚,不会引人注目。主意已定,潘家人苦干两天两夜才将全部宝物入藏地下。又将室内恢复成原样。整个过程除潘家人以外另有两个佣工和一个看门人参与其中,均被反复叮嘱要严守秘密。

此后不久,潘氏全家即往上海避乱。潘宅一时竟成了日军搜查的重点。经过反复的搜查并挖地三尺均无所见,日军也只得作罢。日军占领期间,潘家的看门人曾几次盗掘了若干小件的珍藏,卖给洪姓古董商人。但大鼎过于沉重,无法搬动,得以幸免。

苏剧《国鼎魂》剧照



光阴荏苒,在历经十余年战乱之后,中国解放了。潘家后人见人民政府极为重视对文物的保护,认为只有这样的政府才可托付先人的珍藏。全家商议后,由潘祖荫的孙媳潘达于执笔,于1951年7月6日写信给华东文化部,希望将大盂鼎和大克鼎捐献给国家。同时也希望将两件大鼎放在上海博物馆展出。7月26日,文管会派专员在潘家后人的陪同下赴苏州,大鼎得以重见天日。为表彰潘达于的献宝壮举,华东文化部于10月9日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1951年,这两件宝鼎终于落户在上海博物馆,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开馆,上博以大盂鼎等125件馆藏珍品支援,从此大盂鼎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留存至今。

潘达于女士与国宝的再会


50多年来,潘达于女士从未向政府提出过任何要求。上博建新馆时,大克鼎到日本去展出,当日本记者问她,捐了如此价值连城的文物是否后悔?她朗声道:“捐大克鼎是我自愿的,我从来没有后悔过!”上海博物馆非常敬重这位老人,派专人长年与之联络,照顾其生活。2005年,上博在大厅中为潘达于老人举办百岁寿宴,并隆重地将长年借展在京的大盂鼎请回上博,与大克鼎一起作特展。

潘达于女士于2007年8月8日晚在苏州安然辞世。享年101岁。

186116951242020-05-13 11:38:10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西周经过前期的武、成、康三王的努力,中国形成了第一个见于史册的治世“成康之治”。使得周王朝的统治达到了稳定和繁荣。周王朝所制订的各类制度与国家规则成为了整个中原地区的执行标准。

王位传到第四位周王之时,已是周康王姬钊之子,姬瑕。但此时西周王朝的执掌者却“王道微缺”。

王十四年秋七月,鲁国发生政变,鲁侯之弟姬沸杀死兄长鲁幽公姬宰夺取侯位,自称魏公。如此大逆不道之事,王竟听之任之,既不发兵征讨,也不兴师问罪,致使天下恃强凌弱的现象屡屡发生,朝纲由此偏斜。

王为了提升他的影响力,证明自己并不弱于前三王的功绩,不断用军事征服的手段进行四处征伐,尤其是对周王朝有军事威胁、同时对王的权威充满质疑的楚蛮。

王十六年、十九年、二十四年,王亲自带领军队亲征楚国。然而,这最后一次的亲征却成了王的悲剧,“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王薨于汉水,全军覆没。

王去世之后,其子姬满继位,尊先王为“昭王”,而姬满则被后世称为周穆王。

此时,周王朝经过了前期的发展,在昭王、穆王之后王朝整体实力开始削弱,及至穆王之后的共王(或作伊)扈、懿王(或作坚)、孝王辟方、夷王燮,其王在位仅能守成。此时则被划定为西周中期时代。
186116951242020-05-13 12:45:04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周穆王-“长思”青铜鼎

“民以食为天”,周王朝作为一个农耕起家的王朝,对于食物的喜爱无与伦比。在继承和发扬商王朝所遗留下的部分习俗之外,还融入了周民先祖的文化内容。鼎,原本是煮肉的锅;簋,原本是盛饭的盆;这种用食的工具慢慢成为了在祭祀和尊礼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礼器”之一。为了显示它的尊贵性,周天子还对使用它的人所处的贵族阶级制订了严格的制度。在周人的封建宗法制度下,这个尊卑秩序是政治性的,也是伦理性的。



《春秋 公羊传》中记载,西周贵族在进行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的鼎、簋数量有着严格的要求:

天子:九鼎配八簋

诸侯:七鼎配六簋

公卿:五鼎配四簋

大夫:三鼎配二簋

士:一鼎




这件周穆王时期的“长思”青铜鼎,1954年在陕西长安普渡村长思墓中出土。

最从特别的是,在出土之时,鼎内还留有当年随葬时煮食肉类而剩下的骨头。



186116951242020-05-13 13:07:58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西周中期--Xi 盘

很多青铜器的名字都是由依据在铭文中所记录的器物主人的名字来设定的,这件Xi 盘就是这样。





盘中的铭文清晰可辨,字体优美而且笔锋纤细,是不可多得的一件青铜器



186116951242020-05-13 13:19:28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西周中期--Xi 鼎

同上一个Xi盘一样,是一个人所铸造的另一件青铜器,同时2013年征集而得





186116951242020-05-13 13:25:57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册命制,是西周王朝的官员任免制度。册命,则是一项隆重的典礼,一般周王任命百官、诸侯或卿大夫任命其下属,都要举行册命仪式。综观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册命类堪称大宗,反映出西周王朝组织森严的官僚体系。



西周中期--“颂”青铜壶

颂壶,西周盛酒器,因作器者为“颂”而得名。颂壶有两件,一有盖一无盖,无盖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有盖件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壶为盛酒之器。青铜礼器中的壶自商至春秋、战国, 一脉沿续,制作未曾中断过。






颂壶形制庄重,纹饰瑰丽,其整体器身呈椭方形,略呈方形而带圆,壶身颈部装饰一周环带纹,颈两侧各有一兽首耳衔环,腹部四面各装饰环带纹和浮雕双身蛟龙纹,龙头位于腹部正中,龙身向左右伸展,作盘旋状,在龙身和纹饰空白部位,穿插C形纹、夔纹,龙尾在器腹转折处成龙首而与侧面龙身相衔接,凸显纹饰立体感,方圈足饰垂鳞纹和窃曲纹。





1948年,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败退,国民党决定将抗日战争期间暂时保存于抗战后方的部分故宫“南迁文物”运至台湾,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由上海以军舰分三批运抵台湾基隆,后辗转保存于新成立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此次共计运走文物2972箱,且多是经遴选的国宝精品,而其他未能带走的文物就留在了大陆。从此,中华瑰宝天各一方。

在被带至台湾的精品国宝中,有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颂壶,此壶以其造型的优雅大方和长篇铭文记载西周的册命仪式而闻名于世。根据记载,颂壶原应成双,而台北故宫收藏一件,另一件颂壶收藏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一件颂壶与台北故宫的颂壶相比,虽壶盖已佚,但形制几乎一模一样,大小相近,纹饰相类,作器者相同,可以肯定就是当初成双成对的存世之物。两件颂壶造型相同,铭文一致。

颂壶的颈部内壁铸有铭文,较为详细地纪录了周王册命颂之事,包括册命仪节、内容、赏赐品等具体内容。这些材料可与《周礼》、《左传》等典籍中的有关记载相互印证,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铭文:

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卲宫,旦,王格大室,即立(位)。 宰 弘右颂入门,立中廷,尹氏受王命书,王呼史虢生册命颂。 王曰:“颂! 令汝官司成周贮廿家, 监司新造贮,用宫御。赤巿、朱 锡汝玄衣黻纯,赤巿、朱璜、銮旗、攸勒用事。”颂拜稽首,受命册,佩,以出,返入觐璋。颂敢对扬天子丕显鲁休,用作朕皇考龚叔、皇母龚姒宝尊壶,用追孝祈介康 、纯右、通禄永令,颂其万年眉寿,畯臣天子,灵终,子子孙孙宝用。

释意:

三年五月甲戌日,周王在周康邵宫太室举行册命颂的仪式,宰弘担任傧相,尹氏担任记录,史虢生传达王的命令,周王命贵族颂管理成周的商贾,并赏赐他命服、銮旗等物品。仪式完成后,颂为了感激天子美意、荣耀先父母而造器,在祭礼上使用,表达未尽孝思,并祈求国家康乐大福、周王长命万年。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职官的任命有一套完整的册命制度。

西周时期,职官任命需举行隆重典礼,即“册命”,颂壶铭文较完整而详细记录了这一仪式。铭文所记可析为以下四个进程:

1、五月甲戌之日清晨,周王在宗庙中的大室;

2、宰弘作为傧相,将颂引入大室,颂站在中庭之中,史虢生负责宣读周王的“册命”;

3、宣布任命颂所负责之职与所赐命服;

4、受命的颂对周王行稽首礼,接受册书出门,然后对有司行纳瑾之礼。
186116951242020-05-13 13:44:50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西周中期--“盠”青铜驹尊

盠(音同:黎)驹尊,盛酒器,西周中期,1955年陕西眉县李村出土,高32.4厘米,长34厘米,有盖,腹侧饰圆涡纹,胸部有94字,盖内有铭文11字。



盠驹尊除腹部一侧饰以圆涡纹外,全器完全用写实的手法,刻划了一匹马驹生动逼真的形象。它的稚气的双眼好奇地观察着周围的世界,竖起的双耳似乎正用心谛听着什么。由驹尊盖内的铭文及在驹尊腹内发现的另一件驹尊盖可知,原来盠所作驹尊共有两件,这和驹尊铭文中所述周王赐与盠的马数正合,因赐驹而铸驹尊,盖取名器相应之义,驹尊的形象应该就是按照周王所赐的马驹的真实形象。其用意和唐太宗在昭陵前刻“昭陵六骏”的用意是相同的。象盠驹尊如此写实和生动的作品,在商周青铜器中是十分罕见的,因此弥足珍贵。



周王的“执驹礼”

执驹礼是指每匹马到了两岁时,就证明它已经长大成熟,此时要将小马驹牵离母马,开始教其驾车服役。每到这个时候,周王都要举行一场盛大的仪式,祭祀马神,以证明这匹马可以参加兵役了。按照当时的称谓,这个仪式叫做“执驹礼”。盠驹尊上的铭文就是西周时代“执驹礼”的真实记录,为我们研究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

在一次重大的执驹礼中,有一位叫做“盠”的贵族,大方得体,表现出众,周王特意赐给他两匹驹,盠非常珍视这种荣耀,为了使后代子孙永志不忘,他特意制作了驹尊等一批青铜礼器以示荣宠。



铭文大意是:周王某年十月甲申日,周王在[厈攵](地名)初行执驹之礼。周王亲赐盠两匹马驹,盠拜赐后,称颂周王不忘旧宗小子,使自己享受到如此大的荣誉。称赞周先王奠定了伟大基业,万年永保万代宗族。盠为颂扬周王之美德,因作其文考大中(太仲)[阝尊]彝,以纪念这一宠赐。


186116951242020-05-13 14:09:5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西周在走到了周厉王时期已经进入到了最后的夕阳时光。

诸侯开始坐大、贵族们形成了各自的利益圈,在西周中期的后段时间里,周王多次希望利用战争的方式提升国家与国王的威信,但事实上却上:国王昏庸失礼、军队屡点屡败。

到周厉王末期,因为周王对山川河泽的管御,以及对于国民的禁锢,最终造成了“国人暴动”。国民驱逐国王,拥立共公和伯代理行政,这就是中国开始有正确史实时间的“共和行政”,即:公元前841年。

之后,周宣王时期曾在即位之初针对周王室的内忧外患进行了部分改革,并取得了成功,形成了夕阳之下最后一抹亮色的“宣王中兴”,但其46年执政的后期也最终走向了昏聩,及至其子周幽王即位,最终因其贪淫无道而国破人亡。西周王朝至此终结
186116951242020-05-13 16:50:2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186116951242020-05-13 16:50:51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在西周倒数第二位国王,周宣王初期,王对内进行政治改革,对外提升军队战力、提拔年轻将领,使得在宣王初期周王朝形成了一段时间的“回光反照”,对外战争屡屡胜利。其中,一位战功赫赫的人物就此登场,而在一次伟大的胜利之后,他为纪念此次战争及宣王对自己的赏赐,特意铸造了一件至今被誉为“国之重器”的青铜盘,它就是:



周宣王时期--虢季子白盘(阅读断句方式应为: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作为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年至公元前782年)时的青铜器,亦称虢季子盘,或称虢季盘,它既不同于鼎,又不同于一般的盘,它的真正用处,至今仍是个谜。此盘造型之大,冶铸之精,字体之优美、工整,为同类青铜器中罕见,俨然一副皇家气派,是现今发现商周时代青铜器中最大的青铜盘。它与散氏盘、毛公鼎和大盂鼎并称“晚清四大国宝”。



虢国,是西周的一个诸侯国,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虢镇附近。是周王室的同姓之国,它的封地在原周王朝的源地:周原附近,可见其国被周王室何等重视。

周平王东迁之后,虢国也因外族的不断骚扰与侵袭被迫迁徙到成周(洛阳)附近,这件虢季子白盘就出土于宝鸡原虢国领地之内。这个虢国虽然是个小国,也不在历史上所知名,但它却成为了一个成语的主人公,它就是“假道伐虢”。具体的故事就不在这里叙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一查。

为了让朋友们对虢季子白盘的大小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我在国博拍照之时特意将另一个参观者融入镜头之内,所以说,这件虢季子白盘当年被人拿来当洗澡盆,一点也不意外。



盘长130.2厘米、宽82.7厘米、高41.3厘米,重215.5千克。通体呈椭方形,具四边、圆角。深腹平底,腹下敛,下有四个曲尺形矮足。



周身满饰蟠虺纹;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环上的花纹呈绳索状;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纹饰大方流畅,形制雄伟庄重,堪称西周青铜器的珍品。



盘内底部有铭文106字(又重文4,合文1),铭文的大致内容是说周宣王十二年, 即公元前816年,虢季子白受命于宣王,率兵在洛河北岸同匈奴的先祖猃狁作战,大获全胜,斩敌首级五百,俘虏五十,子白将俘获的敌人左耳(注:在古代战争中以割去敌人的左耳作为战功的凭据。)献给周王,周王非常赞赏子白的神勇无敌,为表彰他的功绩,举行了隆重的庆功仪式,并赏赐了马匹、斧钺、彤弓、彤矢,予以嘉勉。虢季子白获此殊荣,非常激动,特铸造此铜盘以示纪念。



整篇铭文语言洗炼,富有韵律,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写作时间比《诗经》大约早了二三百年。因而,这篇铭文不仅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学者们根据铭文中“唯十有二年”的记载,断定它的制造年代为西周宣王十二年,即公元前816年。此铭文对研究西周晚期周王室与北方少数民族关系史以及西北地理沿革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此盘为目前已知商周时期工艺精美、体形最大的铜盘。此铭文虽然在金文中属后期较为成熟与精美的文字,已经远离原始文字,但在历史长河中依然属于古文字范畴,没有脱离“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初心。但较之前期的甲骨文字,无论线形的曲直变化还是笔法的提按裹转,均更加丰富,具有更强的象形写意的表现力。因而此金文的结字造型也更加丰富生动,这在具有象形特征的字中表现尤为明显。

另一方面,从文字的发展成熟角度来说,《虢季子白盘》字法较之前的文字已经在保留古文字形态自然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苦心经营与雕琢,其外形的长方与结构匀称已初具统一性、规则化,具备方块字的前期症状。临写时如能深入领会其“精致与随意的统一”,把握“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尺度,才能准确定位,表现其美。

186116951242020-05-13 17:08:26 发布在 娱乐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