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就是腹黑男主上位史,818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的奇葩事~

楼主:流年君的流年杂记 字数:438840字 评论数:62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讲清楚以上的官制嬗变,我们也就可以导出今天的结论了:任何一个机构的设置,或者说组织架构的改变,都是本着“解决一个问题”的目的而出现的。有些可能是事权的增加,有些可能是权力格局的改变,但所有的变动,最终都导向于“解决一个问题”。

而既然制度的设计,旨在解决问题。那么,制度的先进与落后该如何评判,也就有答案了:两者之间唯一的差别,应该在于看谁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

也正因为如此,在问题不同的前提下,探讨制度的优劣毫无意义。比如,美国的制度并不一定适用于中东,不是因为中东的人民愚昧,而是因为中东面临的教派冲突问题,不是用美国的民主药方就能解决的。

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管理学理论和各种咨询公司,它们存在的意义,并不是设计一套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公司组织架构和治理模式。而是在公司战略、目标已知的前提下,设计出一种更为有效的制度,以最终实现目标。

由此,我们也可以回击一下对于国企的一些非议了。国企的效率低下,并不在于其体制不完善,而在于目的性偏差。没有一个国企能够像私企一样,纯粹地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自然,你也就不能以私企的投资收益比来衡量国企了。

所有忽略前提的粗暴类比,都不过是耍流氓的行为。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2-09 12:15:44 发布在 娱乐八卦
番外 | 我们的说书时间



今天的正文中提到了钱穆先生对于汉朝政治的评价。在这里,在下想顺带阐述一下自己对于钱先生这番评价的看法。

钱先生对汉代政治制度的褒奖,看中的是其权责分明——皇帝问责于宰相,宰相对行政事务负责。恰如本文所言,这种结构类似于现代企业制度中董事长与总裁的关系,所以,中国古代并不是没有分权的意识。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有这种理念是一个方面,如何实施却是另一个问题。

现代企业制度中,董事长问责于总裁,不管效果如何,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那就是即便总裁架空了董事长,他也没有办法把董事长的股权给抢过来。

但是,在帝制时代,权臣势力大到一定的程度,废立皇帝却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现代社会,总归有法律可以保障所有权,但在古代,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因此自秦汉以降,皇权侵夺相权的逻辑也就清晰了:不是皇权天生有集权的欲望,而是皇帝在维护自身安全的目的之下,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手段。

集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那么帝制时代,什么样的制度设计相对最佳呢?应该是皇帝在能保障自己绝对安全的同时,又尽量不要让自己接触实际政务——一来,皇上没有那么多闲精力;二来,皇帝对实际政务的处理能力,远不如职业官僚,还是让他们能者多劳吧。

依此看来,明朝在皇权和相权之间的安排,最为完善。明朝的昏君之多,令人摇头,有年幼无知的,有癖好奇特的,还有消极怠工的......但是,明王朝竟然能坚持近三百年之久。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其政权并不需要一个皇帝的能力有多高,也不需要他忙多少活,但却能保障他的绝对安全。

当然,保证了这个目标,其他的,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2-09 12:16:1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文中所假设的太尉篡权的可能,并没有成为汉代君臣的担忧。但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却成为了大宋君臣的忧虑——不是岳飞,而是狄青。

狄青在平定侬智高之乱后,被封为枢密使,类似于汉朝的太尉。这个任命,引起了文官集团巨大的恐慌。

后世的人可能难以理解,一个身经百战的常胜将军主管军事有什么不可以。但在当时的人看来,这是对宋太祖“以士大夫治天下”的巨大反动。

有宋一代,惩五代军阀祸国之弊,对武将严加防范。可如今,狄青却任枢密使,既懂军事,又掌握武将人事升迁、粮秣调动。而且,狄青不论在军中还是民间,都有着极高的威信。

这种人一旦谋反,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文官集团铺天盖地的反对,在任职枢密使四年以后,宋仁宗终于不得不将狄青罢免。一年后,狄青郁郁而终,整个文官集团感觉自己像拆弹专家,终于松了一口气。

狄青在做枢密副使的时候,和文官们相安无事。但自从把“副”字去掉以后,却遭来如此巨大的反对声浪。这不是因为文人有多坏,而是因为狄青的任职确实给当时的政治制度带来了重大挑战。

狄青之死,是以一人之力对抗宋朝祖宗家法的必然后果。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2-09 12:16:34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更完啦,本会长接着开会去了,,,,88~~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2-09 12:17:07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楼主来啦,春节前最后一更:

今天的主题是:

郭嘉的最终章:顶级谋士的真正实力,究竟是什么



惯例先上原文:

曹操将击乌桓,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郭嘉曰:“......”操从之。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2-13 11:27:53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曹操一路追着袁氏兄弟揍,终于追到了天涯海角。

袁氏兄弟逃到乌桓以后,曹操内部对于是否追击产生了争论。

追的好处显而易见:斩草要除根,前后已经打了快八年了,这很有可能就是最后一战了。行百里者半九十,到这时何必要放弃?

但反对者的疑虑也不得不重视。反对者认为,大军不能离许都太远,万一这时候刘备说服了刘表,突然发难,那么回撤不及是可能酿成大祸的。

-------------------

这里有个小细节要提一下:

反对者对于刘备的担忧,是很有现实依据的。因为自从曹操在河北用兵以来,刘备就一直跟牛皮癣一样,动辄骚扰曹操。

曹操不胜其烦,先后打败了刘备三次,但无奈大耳贼自保手段高超,败归败,却总能卷土重来。

----------------------

一时两难,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曹操于是征询郭嘉的看法。

郭嘉支持继续追击,理由有二:

1、袁氏在河北日久,广结民心。如今放任袁氏兄弟逃脱,万一他们卷土重来,那么后果未可预知。留着两人,始终是河北的隐患。

2、至于刘备的事,不用担心。刘表此人,说好听点,是个坐而论道的人;说难听了,就是个只会吹牛逼的家伙。他知道自己能力不如刘备,根本不会对刘备委以重任,否则刘备势力太大,他无法降服。因此刘备给他提建议,他也就是听听,不会真的出兵。

曹操最终采纳了郭嘉的意见。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2-13 11:28:30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谋士相比于一般人,厉害在哪里?顶级谋士相比于一般谋士,又高明在哪里?今天,我们不妨借着郭嘉的这条计策,来做一个分析。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乍看之下,郭嘉的这番议论,与曹操之前听到的基本相同。曹操犹豫于是否要北征,是因为此事有利有弊——赞同者认为消灭袁氏兄弟很重要,反对者认为刘备危害甚大,不适于北征。

归纳一下,我们可以发现:两方在各说各话,都只在强调事件当中某一个因素的重要性。对于对方的质疑,则无动于衷。

而郭嘉的意见则不同,他同时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首先,他支持赞同者的说法;其次,对于反对者的观点,他也提出了不同看法——并不是反对他们的观点,而是在承认刘备偷袭许都确实可能会造成危害的前提下,认为刘备根本就不可能偷袭许都,然后解释原因。

最终说服曹操。



你想要说服别人一件事,靠的不应该是大嗓门。一个人如果对某一件事犹豫不决,那就说明此人对此事正反双方的因素无法权衡。这时候你要做的,应该是就事论事。


你想要剁手,却又犹豫,不是因为你觉得剁手如何如何不应该,而是你一方面觉得剁手不应该,另一方面又觉得剁手特别爽。理智和情感给了你相反的两条建议,所以你才会犹豫。

又比如,要不要和那个人结婚。你的犹豫并不是你根本看不上他,而是他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你无法权衡而已。


因此,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你一定要先找到对方的这种犹豫何在,然后再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切入,打消他的顾虑。

这才是正确的“谋”。

曹操之所以疑虑,就是因为他既知道讨伐袁氏兄弟的好处,又担心刘备的偷袭。他要是不觉得袁氏兄弟的危害大,又何苦犹豫呢,不去就是了。这种时候,你一昧单纯地强调一方面的作用,根本就无法让他信服。

只有郭嘉的建议,对正反两方面都进行了论述,一方面说明了袁氏的危害,另一方面又认为刘备这个隐患并不存在。如此,才顺利地说服了曹操。

这就是谋士相较于一般人,其存在的作用和厉害之处。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2-13 11:29:07 发布在 娱乐八卦
然后我们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顶级谋士相比于一般谋士,又高明在哪里?

郭嘉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认定刘备这个威胁是不存在的。而支撑他做出这个判断的,正是他超出常人的地方:知人性。

郭嘉料定刘表不会用刘备,依据何在?

依据来自于刘表对刘备的猜忌。这种猜忌的来源,一句话概括就是:



在一个业务团队中,一把手是不会允许别人的核心能力超过自己的。



刘表对刘备的不信任很现实。他虽然用刘备守新野备曹兵,也算是委以重任,但事实上,他根本就不可能太过重用刘备。唯一的原因,就是刘备收买人心和打仗的能力,比他强太多了。

这种人当然要打压,否则给他平台和能力去表现,不就是给自己挖坑么?偷袭许昌一旦成功,刘备的威望、势力无不高涨。到时候,荆州姓哪个刘怕是就不一定了。

两人的能力和地位差别,决定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刘表都不可能给刘备太多表现机会。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2-13 11:29:36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很多筒子在工作中经常碰到这种情形:自己业务能力远强于领导,但却长期被打压。对此,很多人理解不了,十分郁闷:我做得越好,领导你不是脸上越有光吗?我做好了,功劳都是领导你的呀!

这种想法,其实是忽视了领导的处境。在领导看来,你如果太过出色,那么你和他之间,就不一定谁是领导了。所以,只能是宁愿业务做不好,也不要你来做。

这并不是做领导的鼠肚鸡肠,而是他出于对职位的天然防御。刘表对刘备也是一样,这不是刘表的嫉贤妒能。再大肚的领导,也容不得比自己业务能力强的下属。

-------------------

我们再举一位刘姓大爷的例子:刘邦。

刘邦从一开始就对韩信颇多猜忌,一方面,是因为韩信自己做人做事水平差;另一方面,就是刘邦对韩信的打仗能力深深忌惮。

秦末乱世,恰如五代时期的安重荣所言,“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会打仗,在当时就是核心能力。所以刘邦既要借助韩信的能力,又要对他严加防范。甚至于统一天下以后,依然不放心,要把韩信拎回长安,放在眼皮子下。刘邦的顾虑,就是在于韩信的军事能力比他自己要强上太多。

功高震主,只可惜韩信到死都没想透这一层。

所以啊,如果你不小心碰到了一个能力不如你的领导,那你就要想想清楚了:到底是一走了之,还是直接把他拍死?

最后,我们再回到今天的故事本身。郭嘉对于刘备和刘表的分析,正是基于这种逻辑,所以他才敢断定刘备不可能袭许。而曹操,应该也是认同了郭嘉的判断,所以才能够放心的率军远征。

而事实也一如郭嘉所料。

真正的顶级谋士,其能力何在?或者说,他们的妙计,为什么有如斯神通?

答案不在于谋事,而在于谋人。就好比大师弈棋,不在于一招妙手,而在于每一子落下,都能算中你如何应对。

这种洞察,极其难得;唯其难得,所以珍贵。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2-13 11:29:55 发布在 娱乐八卦
番外 | 我们的说书时间



曹操此战,最终大获全胜。但对曹操而言,却有得不偿失之憾:袁氏兄弟虽最终授首,但郭嘉作为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却病逝于归途之中。

郭嘉献计曹操,远征辽东,最终却因病死于军中,可算得上是“大丈夫为国无暇谋身”了,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2-13 11:30:18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资治通鉴》中,在本条史料后面不远的地方,司马光又记载了如下内容:


操之北伐也,刘备说刘表袭许,表不能用。及闻操还,表谓备曰:“不用君言,故为失此大会。”备曰:“今天下分裂,日寻干戈,事会之来,岂有终极乎?若能应之于后者,则此未足为恨也。”


大意就是:后事一如郭嘉所料,刘备提出了袭许的意见,但刘表却不采纳。后来曹操凯旋,刘表又很后悔,跟刘备吐槽:哎呀当时没听你的话,失去了这么个大个机会!刘备只好安慰他说:算了算了,过去的就过去了,下次有机会了再说。



有筒子据此认为:郭嘉的推断,是不是有运气的成分在里面?刘表在事前如果能看到这番遗憾,刘备可能就真的能领兵袭许了。

对此,在下的看法是:不可能。

人对同一件事,在发生前和发生后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刘表这种行为,就相当于有人给你推荐了一支百倍股,你当时没买,事后很遗憾,于是说我哎呀当时要是买了就好了。

那你当时为什么不买呢?

事后来看,袭许成功的可能性确实很高:曹操主力已深入塞外,刘表有充足的时间可以调兵遣将,甚至还可以联络他人,群起而攻之。但在事先,刘表思考袭许成功可能性的时候,只会更担心刘备坐大的危害。两相权衡,当然是防着刘备更重要一些。

等曹操回师了,刘表才觉得“当时袭许”更重要,这是因为他此时已经看到了事情的结果,所以才会产生这种遗憾。

就好像你对着一支已经疯涨百倍的潜力股喟然长叹一样,但是,这真的没有什么卵用。下次别人再给你做推荐,你依然不会买。

所以刘备也就是假装劝劝而已。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2-13 11:30:5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曹操这次远征,异常艰苦,最远到达了如今的辽东一带。在回程途中,在今秦皇岛一带,他登临碣石山,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观沧海》。

回到邺城之后,曹操当即着手准备南征。在他看来,统一天下,关键就在此一举。

而在曹操兵锋所指之地——荆州,一场大变正在发生。建安十三年,全天下的目光此刻都聚集到了荆襄之地,一场影响后世几百年的大战,即将在这里燃起冲天战火。




二龙争战决雌雄,
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
周瑜于此破曹公。

唐·李白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2-13 11:31:17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更新完毕,滚回去过年啦!

祝大家新春快乐,狗年大吉!

路上的盆友注意安全,出门的盆友玩的开心!

我们明年再见~~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2-13 11:32:0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大家新年快乐~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2-14 20:03:04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楼主回来啦~~~春节假期就这样结束可,又开始新一年的搬砖鸟~~~


今天的主题是:金鳞岂是池中物


惯例先上原文:

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谓备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备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2-27 11:10:4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请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三国演义》的主人公——诸葛亮,隆重出场。

--------

在下这么说,是有数据依据的:

《三国演义》共120回,起自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终于公元280年三分归晋,共97年间事。

在这其中,诸葛亮出场于第37回,此年为公元207年;去世于第104回,此年为公元234年。

也就是说,在诸葛亮出场的27年间,《三国演义》写了近七十回的篇幅——前面23年,用了36回;后面46年,用了16回。

----------

这样一看,大亮子是核心人物无疑了。

但这里也有一个悬念:《三国演义》对于诸葛亮的描写和介绍,是从他出山之后才正式开始的。那么,为什么之前刘备已经在荆州待了七年,却请不动亮亮出山?而诸葛亮为什么又会选择在这个节骨眼上和刘备拉着小手儿下山?

这个问题重要吗?重要。

因为在后人看来,历史是线性的,所有的事都是穿在一条时间轴上,依次发生的。

但是,对于当时身在其中的人来说,事实却并非如此:他的眼前有千万条路,交错复杂,哪一条才是最优选择?

所以我们必须要穿越回去,揭开历史的迷雾,探寻当时的情形。只有这样,才能明白诸葛亮出山为什么是在28岁那一年?为什么跟的是刘备?又为什么在出山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出使东吴?不要忘了,这些我们事后看来的既定事实,在当时诸葛亮的心中,可都是能影响他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抉择。

因此,本篇我们将尽可能的去复原当时的棋盘全局,并借此窥视主人翁们当时落下每一子的原因。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2-27 11:12:1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三国演义》开篇是从黄巾起义写起的。这个时间节点,一般均认作是泛三国时期的开端。因为在《三国志》中,许多即使是死于曹丕篡汉之前的人物,如袁绍、吕布等,也都是有自己的列传的。正是自黄巾起义开始,天下永远地脱离了大汉王朝的控制,成为群雄争霸的舞台。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诸葛亮的运气并不好。

因为黄巾之乱那一年,他才刚刚4岁。此年,曹操已经30岁;袁绍生年不详,但已知比曹操略大;刘备24岁;孙坚30岁;孙策稍小一些,10岁。

纵观三国时代的其他风云人物,只有孙权的年纪和诸葛亮相仿,那年只有3岁。但孙权有父兄基业,亮亮在起跑线上就输了一大截。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第一波的天下争雄,诸葛亮完全没有办法参与。

讨伐董卓那年,他10岁;

曹操收编青州兵的时候,(史称“魏武之强,自此而始”)他12岁;

曹操迎奉汉献帝那年,他16岁;

官渡之战那年,他20岁。


---------------------------

官渡之战要拿出来单独说上一句。此战的详情,我们在前篇已有论述,而这件事对诸葛亮最大的影响则是:此后,曹操花七年时间,平定了河北。

----------------------------

这时已经是公元207年,诸葛亮也终于长大了,27岁。

但问题又来了:这个年龄,又实在是太大(老)了!27岁放在当下来说不是事儿,但在当时,男子早该自立门户,“三十而立”了!

而此时的诸葛亮呢,可以说是一事无成。人生总结起来,每天就三件事:读书,种菜,吹牛逼。

难道他是找不到工作吗?当然不是。诸葛亮在荆州名声颇健,刘表是当有征辟的;而且,他的哥哥诸葛瑾这时候已经在东吴做幕僚,也是不会放任弟弟不务正业的,必定为他在江东谋过差事。

但诸葛亮却力辞不就。这枚已经成家的青壮男子,就这样以27岁的“高龄”,每天无所事事,过着读书,种菜,吹牛逼的散淡日子——不管是以古代还是现代的眼光来看,这都是个夸夸其谈,难成大器的主儿,没错了。

- 那么,诸葛亮到底是要干嘛呢?
- 答曰:他在等机会。

- 什么机会呢?
- 曹操下江南。

(这里要解释一下“江南”这两个字的含义:当时“江南”指的是现在的湖北、湖南一带,即当时刘表所占据的荆州大部。而我们现在所指的苏南浙北一带,在当时则称作江东。)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2-27 11:14:15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当时的天下,已经乱哄哄的打了十几年的仗。中原人民之惨,用曹操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而随着曹操击败袁绍,一统北方,安定的曙光似乎正隐隐显现。以时人看来,汉丞相曹操不仅有平定天下之志,更有平定天下之能。此时他已经统一了北方,挥军南下那是必然。

而如果南下,曹操首要的进攻对象,必是荆州刘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只不过刘表却没有给曹操这个机会——他很适时的......死了。

诸葛亮苦等的机会终于来了。

在过去,他无数次可以出仕刘表,但却都选择了拒绝。因为荆州已经和平了二十多年,只能积功升迁,这太过于缓慢。

他也可以去江东,但这些年来孙权到处招揽人才,张昭张纮俱是一时英杰,更不用说孙策的连襟——周瑜。他去了,难望出头之日。

这些对于有着天下之志的诸葛亮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

他也考虑过刘备,刘备那里倒是人才缺乏,可是刘备有什么用呢?守着一个新野小县,能指望他吞并曹操还是能指望他拿下刘表?

天下的态势已经稳固,群雄各据一方,已经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时候,诸葛亮能做的,只能是等,等着天变,等着风起,等着机会来。

而现在,刘表的死,终于让一切有了可能。曹操南指的兵锋,将彻底打破这既有的稳态。只有局面一破,激烈的动荡才会紧随而至。而这汹涌的乱世波涛,才正是想要建功立业的英雄们最好的出头机会!

如果没有秦末大乱,刘邦可能会在泗水当一辈子亭长;如果不是王莽篡汉,刘秀可能会在乡间一辈子横笛牧牛;而如果不是黄巾起义,曹操可能会一直在汉王朝的官僚系统里勘磨……但是时势,却让他们跃上风口,成为了踏浪的英雄!

这一刻,诸葛亮知道,他出山的时候,到了!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2-27 11:17:0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他最终选择了刘备。

为什么呢?除了上述的分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刘备是反抗曹操的标志性人物,十几年来一直在和曹操对着干。虽然总是被曹操追着到处跑,现在看上去一没钱二没人,但是,他却有一个机会,一个他们两人共同的机会。

我们来看《隆中对》:“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番话简单翻译下就是:

“ 您如果能占据荆州、益州,拒险而守;然后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那么将大有可为。

一旦天下形势发生变化,您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自己则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当地百姓一定会热烈的欢迎并拥护您。

如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这一番话让刘备大喜过望,甚至于无比激动。他也是一代枭雄,一听之下当然能发现其中的机会。长久以来,他一直缺少的,就是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战略家来为他理清混乱的现状、指明前进的方向。今得孔明,真是如鱼得水,犹如天助!




做了一个简单的动图,不难看出
刘备此后的战略基本是与
《隆中对》的思路无差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止于此,好消息几乎是接踵而至。过不了多久,孙权居然派鲁肃到荆州吊丧——名为吊丧,实则是探听荆州虚实。这让刘备和诸葛亮格外惊喜,《隆中对》里谋划的“东联孙权”,竟然这么快就出现了如此好的机遇,对方居然主动伸出了橄榄枝!

于是,甫一出山的诸葛亮马上便随鲁肃赶赴江东。

--------------------

为什么是他去?因为他的哥哥——诸葛瑾在那里。

士人的交往有自己的方法,诸葛亮出身高贵,又有亲人照应,必然在东吴的士子圈中深得好感。

(《三国演义》中那段著名的“舌战群儒”纯属虚构,万勿当真)。

------------------

而且,孙刘两家目的相同,利益一致,很快便一拍即和,结为联盟。

随后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不再赘述。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2-27 11:18:23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语境中,诸葛亮一直是聪明人的代称。这种“聪明”的印象,主要是《三国演义》留给我们的。在这部《演义》里,诸葛亮的掐指一算和锦囊妙计,让他看上去“多智而近妖”。那些安插在他身上不合逻辑、不符常理的故事,总让我们觉得他不像个人,而是个半仙。

但历史中的诸葛亮却不是如此,他不是诸葛半仙,只是个活生生的人;他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只有人类正常的思维能力。或许他的思维能力比一般人强,但也绝不可能做到“知五百年后事”。

他的超长之处,在于善于分析时事,善于耐心等待,善于把握机遇。这些,都不是天生的,靠的全是后天的点滴积累。诸葛亮并不是那种上天直接选中,开了无敌光环的人,而只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人罢了。他增广才学,积极上进,既关注天下局势,又能耐心等待时局发展。

他看到了天下的过去,看到了时势的变化,最终,才真正把握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一举成名。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15年股市疯涨的时候,一句很有名的话:

只要是在风口上,猪都能飞得起来。

诸葛亮,就是那个能找得到风口在哪里的人。更何况,他还不是一头猪。

他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白天下的局势变化,所以能够在大风未起的时候,静下心来耐心蛰伏,努力学习,以使自己富有才华,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同时,他又善于思考,观察仔细,能够找得到属于自己的风口,能够发现让自己飞起来的大风将于何处起于青萍之末。

仅此而已。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2-27 11:18:49 发布在 娱乐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