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就是腹黑男主上位史,818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的奇葩事~

楼主:流年君的流年杂记 字数:438840字 评论数:62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对于孔融的这张贱嘴,“操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内甚嫌之。”曹操也恶心孔融很久了,但是孔融名望太高,实在是拿他没辙,只能是忍着。

忍着忍着,终于有一天,没有办法再忍了。

因为孔融又上书了,言:“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 孔融上书说,应该恢复古代的王畿制度,在首都方圆千里以内,都不应封建诸侯。

这件事犯了曹操的忌讳。

----------------------------

这里需要交代一下后来发生的事:

五年以后,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将河北的十个郡都封给了自己做魏国。这其中的大部分地方,都在首都许昌方圆千里之内。

-----------------------------

曹操在收到孔融的上书后,“疑融所论建渐广,益惮之”。曹操的担忧,不止在于孔融的提议,更关键的,在于很多人都赞同孔融的这种说法。这些赞同的人,倒不见得都是曹操的反对派,其中的大多数,应该都是吃瓜群众,只是就事论事——毕竟谁也不能未卜先知,知道曹丞相心里在想什么。

但曹操当然不能放纵这种议论继续发酵。这个时候,一个人及时抓住了机会——这个人叫郗虑。

“融与郗虑有隙,虑承操风旨,构成其罪。”

孔融和郗虑一直就不对付,两个人互打口水仗已经好多年了。相比于孔融处处戳曹操的眼睛,郗虑在曹操那里混得比较开,官越做越大,已经做到了御史大夫。

郗虑看懂了曹操的小心思,一心想着帮领导排忧解难,而且正好还可以打击一下老仇人孔融。这样一举两得的好事,上哪里找去!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3-09 11:27:5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郗虑于是开始搜集孔融的把柄。一番查找,还真的找出了不少孔融违法乱纪的事实。总结一下,大概有这么几条:

首先是说话不注意分寸。比如孔融和得意门生——祢衡曾相互吹捧,祢衡说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夸祢衡是“颜回复生”。由此,郗虑说孔融对祖宗不敬。

其次是做事不注意分寸。孔融上朝的时候,衣冠不整。而且还跟人说:父子之间,有何亲缘?情欲发作而已;母子之间,也无亲缘。母亲的肚子,不就是个快递柜么?

然后还有更不注意分寸的:孔融竟然私下里交通孙权派去朝廷的人,而且还在一起数落朝廷的不是。


而真正让孔融招致杀生之祸的,则是下面的这件事:

当时天下大乱,朝廷威信尽失,地方诸侯纷纷招兵买马——这当中,有的人的确是怀有异志,但另一些人,却只是出于自保。这么个事,放在当时其实很算正常。

但这事搁到孔融身上,就不正常了。因为有人作证,孔融在此期间曾经说过:我是孔圣人的后裔,祖先建立的宋国被灭,但是如今天下大乱,做皇帝的也未必要姓刘。


相比其他那些细枝末节的小事,这件事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有了充分证据,再加上郗虑充分发扬御史台高效高速的办案风格,孔融“大逆不道,宜极重诛”的铁案,就这么办成了。

卷宗上交到曹丞相那里后,曹操一点也没有拖泥带水,就此便杀了孔融全家。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3-09 11:28:5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历来评说,曹操杀孔融是如何如何的不得人心。但翻看史料,我们其实可以发现,曹操并不是非刑杀人,而是证据确凿的——虽然不一定能谈得上“以事实为依据”,但“以法律为准绳”大体不差。

再仔细看看孔融的那些罪状,都是些实际危害不大,但性质严重的“罪”。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当然是因为孔融日常太过放纵不羁,给别人留下了太多漏洞。他在忙着跟曹操唱反调的同时,并没有花多少心思在自己的行为处事上,否则,也不可能被抓到这么多的把柄。

但其次,也更关键的,是因为这些“罪”,很可能被都是“制造”出来的。

给孔融招来杀生之祸的关键证据,在于他曾说过“天子不必姓刘”。但这话孔融是不是真的说过,其实并不是很重要,只要郗虑能找到证人证明就行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郗虑找十个八个这样的人,一点都不是难事。大家都说你说过,三人成虎,你就真的说过了——这种时候,你连否认都没用,你那叫“抵赖”。

这时候,孔融就百口莫辩了。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3-09 11:29:25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孔融在反对曹操的时候,大约觉得自己一身正气,而且名高天下,曹操不能拿他怎么样,也不敢拿他怎么样。

但现实却是,曹丞相想让他死,比捏死一只蚂蚁,也难不了多少。

这种人,在我们身边其实也并不少见。

公司里那些一天到晚和领导不对付的人,大部分都不是安分守己之辈,往往反倒行为特异,性格乖张,喜欢哗众取宠博取眼球。

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因为不合理而反对,而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而且,他们都有着一份当仁不让的勇气和舍我其谁的自信,总觉得别人不能把他怎么样。

但对于这种莫名的优越感和勇气,我们只能说,实在是幼稚。

曹操只不过向孔融的老对头郗虑透露了一点想法,郗虑就热火朝天地开始炮制证据了。而这些证据,很大一部分压根就不需要孔融真的做过,只要能找到有人能证明他做过,就可以了。

孔融大可以咬定十几年前自己绝对没说过“天子不必姓刘”的话,但郗虑照样能找出成千上万的人,来证明你曾经在公开场所这样大声疾呼过。

同样的道理,你说你没贪污?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说曾经给你行贿过?

然后,一条完整的关于孔融犯罪的证据链就出来了。在严明大汉王朝法纪的大旗下,孔融的被杀,于是变得顺理成章。


永远不要用你自以为是的幼稚,去挑战领导和制度的威力;

也永远不要小看老政治家们笑而不语的政治技巧与政治智慧。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3-09 11:30:05 发布在 娱乐八卦
番外
我们的
说书时间

我们再来看看久经考验的老政治家曹丞相,政治手腕究竟有多高超。


初,京兆脂习与融善,每戒融刚直太过,必罹世患。及融死,许下莫敢收者。习往抚尸曰:“文举舍我死,吾何用生为!”操收习,欲杀之,既而赦之。


在孔融死了以后,大家都知道他是为什么而死的,因此连个收尸的人都没有。只有一个叫脂习的人,跑去孔融的尸体旁抚尸痛哭。

曹操听说以后,大怒,命人把脂习下狱,准备杀掉。但过了几天,曹操突然又改了主意,把脂习放回了家。

这当中,曹操的高明体现在哪里呢?是从善如流,不杀脂习吗?

并不是。因为,曹操压根就没想过要杀脂习。

曹操反感孔融,人所共知,所以没有人敢去给孔融收尸。曹操想要的,也正是这个效果——尔等看清楚了,我曹某人可不是软柿子,谁想捏就捏!

但这个时候,来了个不长眼的,非要吊唁孔融。在脂习看来,这也就是对故人表示一下怀念。可在曹操看来,这就是在挑战他的权威,一定要打击敌人的这种嚣张气焰!

只不过曹操不好因为这么个事就把人给杀掉,这样做名声不太好。那么,既要杜绝这种行为,又不愿意乱开杀戒,怎么办呢?

老政治家想出的办法就是:假装大怒,要杀脂习,看谁敢效仿!

过上几天,总有人会来劝上两句。这时候,曹操顺水推舟,做个人情,把脂习给放了,就能显出自己的宽宏大量从善如流了。

让脂习坐的这么几天牢,顺利打压下了对孔融的同情;把脂习放出来,又给自己博了个好名声,这才是曹丞相的政治智慧呀。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3-09 11:31:50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更新完毕~~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3-09 11:32:0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楼主来啦,今天的主题是:听说你有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惯例先上原文:

刘琮将王威说琮曰:“曹操闻将军既降,刘备已走,必懈弛无备,轻先单进。若给威奇兵数千,徼之于险,操可获也。获操,即威震四海,非徒保守今日而已。”琮不纳。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3-13 11:03:5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征刘表;八九月间,刘表病逝。

刘表这一死,给身后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甚至于他连死后到底由谁继位,都没有留下遗言。长子刘琦听闻父亲病重,赶回襄阳探病,却被蔡瑁等人拒之门外。刘表才一咽气,次子刘琮就被拥立着继了位。

然后,荆州上层内部马上就是战是降的问题展开讨论。

刘琮本人并不愿意投降,但架不住大伙人多。大家的普遍意见是:荆州并没有能力抵抗曹操的大军;更何况,曹操还打着天子的名义,地方诸侯反对中央,总归有点名不正言不顺。至于指望刘备,就更不现实了——十几年了,就没听说刘备打赢过曹操。再说了,即便刘备万一打败了曹操,他又如何甘于屈居你刘琮之下呢?

刘琮想来想去,的确是如此,便同意投降曹操。

但小伙子做事特别不地道:打算投降曹操的决定,他并没有通知刘备。反倒是刘备觉得情况不对,派人去问刘琮意向,刘琮才不情愿地跟刘备说了实情。

这可是恶狠狠地坑了刘备一把——此时曹操大军离刘备只有大约不到两百公里了。刘备差点被吓死,以他和曹操的关系,被曹操抓住了,还不得被扒皮,只好赶紧逃走。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3-13 11:04:48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而刘琮那边呢,刚搞定了大耳贼这个异见分子,又冒出来一个不安定因素:一个叫王威的手下,跟刘琮提了个主意。

王威说,曹操听闻您已经归降,刘备逃走,肯定是轻兵疾进,毫无防备的。您给我几千人马,我找一个地势险要的地方,就能一举擒获曹操。到时候,您就可以威震四海了!

刘琮听了赶忙摇头,说NoNoNo。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3-13 11:05:0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刘琮选择不去?

难道是因为他软弱无能?不敢动这种念头?应该不是。答案其实在于:刘琮考虑到的是下一个事,那就是抓了曹操要干嘛?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王威的这一“计”,如果刘琮同意了,会有什么结果。

无非就两种可能:失败,或者成功。

失败了比较好说,结局肯定是刘琮就没有活路了。

可万一,要是成功了呢?

抓到了曹操,真的能像王威说的那样“威震四海”吗?以及,这样的“威震四海”对于刘琮来说,有什么鸟用?

刘琮并没有统一天下的心思和能力,他只想过自个儿的安生日子呀!

而把曹操抓了,还能有好日子吗?到时候只怕是杀也杀不得,放又放不了,自己搞个烫手山芋在手里。

所以面对王威的这条献计,刘琮懂不懂军事,不要紧;能不能看清这条计策成功的可能性,也不要紧。关键在于,刘琮可以确定,这个事不值得去做。


--------------------

当然,这里要插一句:

如果站在刘琮位置上的是刘备,那这就是一条妙计了。刘备巴不得曹操早点死,天下大乱,然后他就又能趁乱收割了。

———————————

一条计谋的好与坏、成与败,关键并不在于计策本身,而在于决策者的目的。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3-13 11:05:44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我们从小就接受教育,说考虑问题要全面。但教科书却很少会告诉你:考虑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全面?

以在下看来,全面,其实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你想当好一个项目经理,那么把自己组里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到就是全面;但你若想要做执行总裁,就得学会考虑公司里所有经营单元和业务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

所谓的全面,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关键在于你把自己定位在何处。

人处在不同的位置上,看事情想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不一样。王威是一名武将,他构思的,自然是如何打仗、如何打赢仗,这是他的职责所在。但站在刘琮的立场上,他思考的却是这场仗该不该打、打仗的目的究竟何在、能有何收获、如果败了又怎么办、和其他政策目标之间会不会有冲突、该如何取舍,等等等等。

查理·芒格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刺猬只知道一件事,狐狸则知道很多事。这并不是在贬损刺猬、褒扬狐狸,而是在指出两者的不同。刺猬在敌人来了以后,只需要蜷起来就可以,但狐狸却没有刺猬一样的防身技能,因此它只能在各种势力夹缝之间寻求生存之法,只能去了解很多很多的事情。

你若想看最高处的风景,就一定要扩展自己的视野。只有当你醉心于眼前的安逸时,才可以说出“人活简单点也挺好”这样的话。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3-13 11:06:28 发布在 娱乐八卦
与之类似的,是几十年以后的“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魏延建议率兵五千,从子午谷偷袭长安,可一举而定,但诸葛亮拒绝了这个计划。千百年来,不少人把这当成是诸葛亮“奇谋为短”的证据。

但在下以为,这种观点并不成立。



魏延作为一个方面大将,所关注的,自然是战术层面的问题。他所想的,是如何打赢一场战争。

但诸葛亮想的却可能是:打不赢怎么办,打赢了以后又要怎么办。

如果打不赢,第一次北伐的第一仗就这么败了,会不会对士气有所影响?会不会让国内的反对派借题发挥?

如果打赢了,那这五千人是不是能守得住长安?在长安以西全是魏国领土的情况下,粮秣兵源又要如何接济长安?

更关键的是战略规划问题。从事后来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所倚仗的最大资本,就是对魏军的趁其不备,由此才制定了整个北伐的战略规划。但一旦兵出长安,魏军的反应就会和之前预想的完全不同。到那个时候,北伐的既定目标还要不要坚持?

为了攻克长安这个不高的可能性,放弃战前的战略设计,值得吗?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3-13 11:06:46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很多“军迷”对于海峡对岸的执念,也与之类似,心心念念一定要打上一仗。然而在决策层看来,一旦开战,能否武力统一的目标倒是退居次要,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开战以后,格局必变,届时中国在大国博弈中,是否能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如果站端轻启,由此却失去了目前的优势,甚至带来无穷恶果,那这一仗意义何在?

至于战术问题,可能只是这当中最不重要的一个方面。双方军力对比的悬殊,傻瓜都能看得出来,真的还需要你们孜孜不倦的论证么?

这些道理,对岸的决策者也能看得出来。由此,他们的行事逻辑也就很好理解了:他们并不想硬碰硬搞什么军备竞赛,因为肯定是搞不过的。他们的目的只在于,一旦台海开战,要能坚持到美国介入的那一天。因此,有限防御能力,以及加强和美国的关系,就是他们的不二选择。


高手下棋,从来不会为了吃掉你的一子半目而分心;

他们追求的,永远是在棋盘中确立起自己的整体优势。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3-13 11:07:11 发布在 娱乐八卦
今天木有番外,就到这里,大家周五见~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3-13 11:07:33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楼主来啦,继续更新,今天的主题是:


鲁肃说: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权即遣肃行。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3-16 11:29:0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刘表的死,给所有人打了鸡血。

曹操南下之时,刘表还活着。走到半路的时候,刘表病死,其次子刘琮上书投降。曹操于是抛开大队人马,轻骑突进,一方面是为了进击刘备,另一方面则是务求早日接收荆州,以防乱中出错。

不止曹操如此,刘备的动作也不慢。在得知刘琮已降之后,刘备马上南撤——目的地是江陵,因为荆州的钱粮辎重大多囤积于此。只不过刘备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带了十几万的百姓一起走,走又走不快,最终被曹操追上了。这段史实,和《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大体不差。

在当阳长坂坡,刘备遇到了另一个因为刘表之死而眼红心热的人:鲁肃。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3-16 11:29:25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鲁肃也是来分一杯羹的。他在得知刘表已死之后,求见孙权,请命出使。

-----------------------

鲁肃言于孙权曰: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


鲁肃在和孙权的对话中,大致说了三层意思:

首 先 ,“荆州殷富,刘表新亡,二子不协。”鲁肃开篇点题,指出富庶的荆州正面临着局面的变动,且其两个儿子不和,军中将领各有派别。这种乱局之中,正可取利。

然 后 ,鲁肃提出了自己的应变之道:传言不可信,我得去看看实际情况,才能再想对应之策。若是刘备和荆州当地势力同心协力,那么我们就应该和他们结盟,共同应对曹操的威胁;如果他们内部纷争严重,我们反倒能动动心思,看看能占点什么便宜。

接 着 ,鲁肃又具体阐述了自己的执行方案,请领导审批。他说:主公,您可以给我一个吊丧刘表的差使,这样我就能名正言顺地去荆州了。目前来看,我能做的事至少有两件,一是可以收买刘表军中的人,二是可以和刘备结盟,帮助刘备接收刘表在荆州的实力。如此一来,刘备肯定愿意和我们合作。

在谈话的 最 后 ,鲁肃表示:时不我待,如今情况紧急,我想马上出发,能早一天是一天!如果去得晚了,等曹操接收了荆州,那就真的是无法可想了!

孙权当即同意了鲁肃的意见。


===================

鲁肃的这番建议,可以说是非常经典的提案方式:

言简意赅,重点明确,先提出目前的现状与机遇,然后是我方的应对之策,最后还有具体的实施方案。鲁肃远不像我们上篇所说的王威一样愣头青,自以为找到了一个好点子,结果却在领导那里碰了一鼻子灰。

=======================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3-16 11:30:07 发布在 娱乐八卦
以上这段记载,出自于《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孙刘联盟的构想,最先是由鲁肃提出的。

但在诸葛亮的传中,记载的却是这是由诸葛亮首先向刘备提出的,“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并说东吴“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

到底是谁先提出孙刘联盟的呢?

陈寿在一本《三国志》里,给出了两种说法。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时,认为这是由于陈寿写书的时候,参考了两国的史书——两国当然都会说是自己先想出来的,而对方是被动接受的。

那事实呢?史书固然会美化己方,但事实只有一个,到底是谁先提出了孙刘联盟?

依在下的看法是:两种史书的记载,都对。诸葛亮和鲁肃应该是各自向自己的Boss提出了同样的看法,因此双方才会郎情妾意,一拍即合。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3-16 11:41:01 发布在 娱乐八卦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回头看看当时的局势即可了然。

自中平五年(公元189年)董卓进京后,天下大乱。“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趁乱割据者,前后数十。

而到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也就是二十年以后,所谓的“群雄”,大部分已消失不见。朝廷号令所施之地,在曹操的努力下,已越来越广。

换言之,统一天下的曙光正日益显现。而毫无疑问,有这个能力和实力的人,就是曹操。

如此背景之下,身在天下乱局之中的每一个人,自然都得考虑自己的未来。

有些人并无争霸天下的野心,只想着能过个安生日子,这种人的归属,自然就是曹操。因此在当时,四方之士愿意投靠曹操者,不可胜数——甚至包括了东吴的大部分文臣,正如鲁肃后来和孙权说的,他们换一个地方,照样能高官厚禄。

但有些人的想法就不同了。天下大乱,正是功业卒显之时。这种机会,几百年才有一次。如果不是天下大乱,那么像刘备、孙坚这样的人,基本上能确定是永无出头之日的。

刘备的父祖,当过州郡里不大的官,这几乎也就是刘备人生的天花板了。

至于孙坚,出身是县吏,和《新白娘子传奇》里许仙的姐夫——李公甫地位类似,一辈子也就只能在县衙里拎着杀威棒喊“威武”。

甚至于曹操,也只能在官僚体系里堪磨,应该也能做到三公,但远不像如今一样,能称孤道寡。


正是如今天下大乱,才给了他们施展才能的舞台。这种机会一旦错过,那么可能几代人之内,都不一定能再见到了。

所以刘备才百折不挠的反抗曹操,即便中途曾经归顺,也不愿意久居人下。而诸葛亮也是如此,跟着刘表没前途,去找曹操出路不大,因此才愿意跟着刘备赌一把。

这些人,眼目前面临着同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筹码正在不断的减少。曹操已占据了大半天下,愿意和他相争,也有能力和他相争的人,环顾天下已经不多,只剩刘备和孙权了。就像诸葛亮后来和孙权所说的那样:“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

大家彼此的选择,都已经越来越少。就好像你二十岁时的时候相亲,能挑花眼;而如今三十大几,能有个愿意和凑合过日子的,就不错了。

因此诸葛亮在《隆中对》的时候,才会提出和孙权结盟。而曹操一旦南下,鲁肃首先想到的,也是和刘备联合。

这几乎已经是双方唯一的选择。

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即便鲁肃当时不来吊丧刘表,刘备在安定以后,也会派人去东吴主动示好。而东吴是否愿意和刘备结盟,也并不是看刘备实力的强弱,而是取决于自身的立场如何——如果东吴愿意抗曹,那么双方必然结盟;否则,任凭诸葛亮舌灿莲花,也不可能说动分毫。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3-16 11:45:0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进入社会以后,人与人之间只有立场和利益相近,才有交往的可能。所谓意气相投,不过是年少时才会有的认知;进入职场以后,哪还有什么性情率真呢?

如果你在的,是一个对相互协作要求很强的项目组,那么组员间的关系一定会亲密无间;

而你若是到了一个内部相争严重的办公室,那么零和博弈就是唯一的选项,你和同事之间,极容易格格不入。

为什么在抱怨同事的时候,总是远香近臭的?其实并不是真的因为别的部门的人都和蔼可亲,自己这里都是些凶神恶煞。而是因为那些人和你没有利益冲突,所以你们彼此才更容易交往。

因此,你若是想要和一个人交往,那么最好的办法无非是:要么主动靠近对方的立场,要么主动接近对方的利益,然后,你们的关系自然会越来越好。

而如果你进入了一个零和博弈的环境中,那么和同事处理好关系的最佳办法,则是明确权责所属,尽量减少纠纷。

当然,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碰到一些极品的。在没有办法跟他们讲道理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嗯,请收看下篇推送,届时我们一起学习下“如何怼死那个碧池”。
流年君的流年杂记2018-03-16 11:45:16 发布在 娱乐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