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祖荣侃红楼之100:崇祯皇帝出家如皋定慧寺

楼主:老卡枪 字数:54763字 评论数:15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贾宝玉为何厌恶科举,反对禄蠢?
一、孔子倡导的君臣之道,被封建统治者看重,而受到吹捧。可是,普通老百姓则一直被愚弄。
二、贾宝玉厌恶科举,反对禄蠢,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风气不正,如"贾政做学政"主持一方乡试,就有贪污行为而被查、革职。
……
所以,贾宝玉厌恶科举,反对禄蠢。
何谓禄蠹?禄者官也,蠹者蛀虫。禄蠢,就是追名逐利的蛀虫。红楼梦里借虫喻人,指那些热衷功名、追逐利益的人。
老卡枪2022-02-11 17:57:1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红楼梦》中“批阅”的作者并非原作者!

《红楼梦》第一回写道: “ 空空道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上述内容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红楼梦的作者有最原始作者、空空道人、吴玉峰、东鲁孔梅溪、曹雪芹等至少5人。
二是有5个书名。
三是曹雪芹是在披阅《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的基础上题名《金陵十二钗》的。

接着谈一个关键问题,即“曹雪芹”是“披阅”前面几本书的人,并不是原作者。
披阅的含义是“展卷阅读、翻看”。
《北史·韦孝宽传》载:“虽在军中,篤意文史,政事之餘,每自披閲。” 唐 白居易 《东林寺白氏文集记》载:“昔余为 江州 司马时,常与 庐山 长老于 东林寺 经藏中披閲…诸文士唱和集卷。”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载:“山中寂寞无侣,时时取史册披閲,得与其人会覿,亦自快乐。”
古人称请别人修改文章 ,雅称请其润色、斧正 。对修改自己的文章,多说是“易稿”,“易”就有修改的意思。人们常说的“几易其稿”,就是指修改了相应次数的意思。
由此可见,“曹雪芹”是在“展卷阅读、翻看”前面几本著作的基础上重新著作了《金陵十二钗》,还不是《红楼梦》。《红楼梦》是吴玉峰创作并题名的。
老卡枪2022-02-15 14:42:2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红楼梦》写了四个元宵节

《红楼梦》的作者喜欢以节日来铺排整个故事的落墨。在第一回、第十八回、第五十三回和第九十六回,都对元宵节作了描述,从全书整体结构上,让人看出贾府由盛极转衰亡的足迹。

《红楼梦》中的第一个元宵节,就出现在第一回。描写甄士隐的遭遇,老年得女,元宵节观灯时意外失去女儿。祸不单行,隔壁葫芦庙中炸供失火,将甄家烧成一片瓦砾场,甄家从此一蹶不振,只好来到大如州(如皋)岳父家,在怀有希望的日子里发生了悲剧,把后来要讲述的贾家兴亡的故事及大观园最后的结局,以隐喻的笔法交代明白。

第二个元宵节是在第十八回,元妃省亲。这是书中最浓墨重彩描绘的元宵节,也是贾府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时。出场人物无不彩绣辉煌,珠光宝气。
意味深长,贾府上下从凌晨3—5点便肃静等待,可是贵妃直到晚上7—9点才起身往贾府。元妃还先进 大明宫 陪皇帝看灯方请旨,与大明 挂上勾。
从贾赦领合族子侄在西街门外迎接。可见规矩谨严,井然有序,世家大族的气派犹隆。
然而,贾府却出现哭声。元妃省亲,见了贾母、王夫人,“满眼垂泪”;见了诸亲眷,“又不免哭泣一番”;见了贾政,“隔帘含泪”;见了宝玉,“泪如雨下”;请驾回銮之时,“满眼又滚下泪来”。元宵节那天,元春给家里送去一个灯谜,贾政猜出谜底是“爆竹”,内心沉思的是“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
此外,贾母的“荔枝”谜,“猴子身轻站树梢”,谐音“离枝”,也就是树倒猢狲散;迎春的“算盘谜”,寓意她将早死;探春的“风筝谜”,寓意她将远嫁;惜春的“海灯谜”,寓意她将出家;宝钗的“竹夫人谜”,“恩爱夫妻不到冬”,寓意她终将守寡。此时已隐现不祥之兆。
再次,元宵节成了少男少女交际的节日。元妃命众姊妹作诗,宝钗悄悄指点宝玉,元妃不喜欢“绿玉”,让他赶紧换成“绿蜡”;黛玉则偷偷帮宝玉代作了一首,而且被元妃指为前三首之冠。可是等到端午节赐节礼的时候,元妃赐给宝玉、宝钗的是一样的,黛玉的则减一等,透露出元妃看中的宝玉妻子人选是宝钗而非黛玉。弃黛选钗的理由有很多,但这次元宵节黛玉、宝钗给元妃留下的不同印象显然也是其中之一。关键是弃黛选钗之事件,是宝玉出家的直接肇因,爱之反而害之,团圆引发离散。
老卡枪2022-02-16 15:44:3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三个元宵节在第五十三回,贾府已从盛极而下,贾家虽然也宴请亲朋,可贾家部分族人都不愿意来赴宴,“或有年迈懒于热闹的,或有家内没有人不便来的,或有疾病淹缠,欲来竟不能来的,或有一等妒富愧贫不来的,甚至于有一等憎畏凤姐之为人而赌气不来的,或有羞口羞脚,不惯见人,不敢来的”,贾府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导致了内部的不和睦。作者通过这次元宵节的冷清和贾珍等人的对话,直接说明了贾家因为奢华靡费,后继无人,已经走向没落了。

第四个元宵节是在第九十六回:“众人因为灯节底下,恐怕贾政生气,已过去的事了,便也都不肯回。只因元妃的事忙碌了好些时,近日宝玉又病着,虽有旧例家宴,大家无兴,也无有可记之事。”
和之前的浓墨重彩不同,这次出现一系列祸事。节前元妃薨逝,贾家在宫中的靠山轰然倒塌;宝玉又因丢失玉而生病,贾家重金悬赏,轰动得闹动了“贾宝玉弄出‘假宝玉’”来。到了正月十七日,又传来了王子腾感冒被庸医一剂药致死的噩耗。
为了给失玉后变得疯傻的宝玉治病,凤姐等人定下了掉包计,埋下了黛玉恸亡、宝玉出家的伏笔。所以这个元宵节已经是最后一次,马上就要“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呼喇喇大厦将倾”。

《红楼梦》的结构是先写甄家的“小荣枯”,由诗酒莳花的富足乡宦人家跌入衣食无继的赤贫;接着写贾家的“大荣枯”,贾家从富比王侯的公府豪门到惨遭抄家。前后呼应,可见作者文思深细。用元宵节期间发生的众多事件隐喻了贾府众多人物的悲剧命运,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累如贯珠,堪称神笔。
老卡枪2022-02-17 15:14:3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红楼梦》就是真事隐于其中的《董小宛传》
老卡枪2022-02-18 15:16:5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在红楼梦中,作者虚拟贾姓宝玉,或含有贾生(贾谊,前200—前168)
忠君报国之意。
老卡枪2022-02-19 19:11:0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海棠春睡图》与董小宛

《红楼梦》中有关“海棠春睡”的典故多次出现:第五回“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第十七回,写怡红院题匾额,一客日“祟光泛彩”;第十八回,宝玉《怡红快绿》一诗中,有句日“红妆夜未眠”;第六十三回,湘云诗签日”只恐夜深花睡去”;第六十二回关于湘云醉眠芍药荫的有整段描写。
由此认为,作者对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一定有某种特殊渊源,杨玉环与董小宛的相似之处,不言而喻!


小小年纪的贾宝玉与大大芳龄的秦可卿,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特殊关系,寓意顺治与董小宛的真事隐!
老卡枪2022-02-20 18:44:4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南通狼山上有两块康熙御碑。一块上的内容是康熙自己的作品《夜对月再成》:“明月中秋节,驰书海外来。自今天汉上,万里烟云开。”另一块书的是朱熹诗作:“竹几横陈处,韦编半掩时。寥寥三古意,此地有深期”。





康熙在如皋书写的也是朱熹的诗作:“涉江采芙蓉,十反心无斁。不遇无极翁,深衷竟谁识?”意义深远!是《红楼梦》的主旋律!

康熙诗中出现“天汉”一词,是一个汉语词汇,古时指银河。泛指浩瀚星空或宇宙。该词常出现在古诗词中。
同时,由这个词也衍生出了“云汉”、“汉中”、“汉族”等词语。
如果用“汉族”解释“天汉”一词,康熙身世是《红楼梦》真事隐的关键事件——董小宛是康熙之生母的惊天动地秘密,在南通御碑上也暗藏机密!


康熙御碑中有“此地有深期”的暗示,大家一定会深深(形容诚敬的样子)期待真相大白之日。

“自今天汉上,万里烟云开。”此句之意,就是大汉江山,万里一统。康熙是汉人之后,一目了然!
老卡枪2022-02-21 18:04:2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假如当今刘姥姥进贾府——异想天开!
《红楼梦》里有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刘姥姥,她能够三番五次进入贾府,而且成了餐桌上的宾客,并且收到资助,这事让如今之人羡慕不已。
当今的“贵人”之府,何等戒备森严、机关重重……
刘姥姥也知恩图报,在贾府落难的时候,她伸出援手救下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儿。
……诸如此类的内容,各位在阅读《红楼梦》时,定有不同感受。
老卡枪2022-02-22 12:43:4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钱祖荣侃红楼之85: 十枚“钢印”同证《红楼梦》 的作者“曹雪芹”不姓曹!
楼主:老卡枪7Lv 11 时间:2019-12-02 17:39:11 点击:1376 回复:41
老卡枪2022-02-23 17:28:1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在程甲本于1791年出版之前一年的1790年,就有一个叫周春的人据有一百二十回抄本。他在所著《阅红楼梦随笔》中记载:“乾隆庚戌(1790年)秋,杨畹耕语余云:‘雁隅以重价购抄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微有异同,爱不失手,监临省试,必携带入闱,闽中传为佳话’。”

另外,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年),有舒元炜并序的《红楼梦》前八十回抄本,序文:全书“业已有二于三分,……核全函于斯部,数尚缺夫秦关。”秦关,即指一百二十之数。(此本发现于1938年)。

上述事实有力地证明:《红楼梦》本来就是120回本。
老卡枪2022-03-25 15:22:1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钱祖荣:孟森著《董小宛考》是唯心推断

西祠胡同老卡枪2018-07-09

孟森著《董小宛考》是唯心推断!

钱祖荣

历史学家孟森(1869—1937年),字莼孙,号心史,武进县人,清史学科奠基人。他在《董小宛考》一文中,把冒辟疆著《影梅庵忆语》中的关键字句,作了远离事实的四点错误结论,使《红楼梦》研究受到人为波折,让胡适先生利用其唯心推断误导了《红楼梦》的探讨方向。



一是唯心作出“小宛年长以倍,谓有入宫邀宠之理乎”的结论。

孟森先生在《董小宛考》中说:“是年,小宛为二十八岁,巢民为四十一岁。而清世祖则犹十四岁之童年。盖小宛年长以倍,谓有入宫邀宠之理乎?”

孟森先生在此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事实。他的唯心推理与历史事实,背道而驰。当年小皇帝顺治的亲身行为,给出了正确答案。请看事实:这位小皇帝(生于1638年3月15日)自6岁半不到就喜欢找美女玩乐。《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中)第22页载,1644年六月初一日,顺治从前线战将获得的两批“出众女人”计73名中“选取了6名入宫”;第197页载,1645年十一月十五日,“和硕德豫亲王从江南战场获得‘才貌超群汉女’103人,呈皇上10人”进入内宫。这10位“才貌超群汉女”,都成为皇上爱新觉罗•福临的人。当时,福临尚不足8周岁,还不到“十四岁之童年”。这就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事实,不是人为编造的传奇故事。作为一位清史学科奠基人的历史学家孟森先生,用唯心主义研究清史,是很可怕的一件大事。

但是,总有一些人,不去查阅文史,不经过自己大脑的缜密思索,盲目信从专家。自己误信后,还去误传。

2015年元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唐博先生在“百家讲坛”上,承袭孟森先生的说法,讲述仅因董小宛与顺治的年龄差,而否定董小宛入宫的观点值得商榷,理由不够充分,缺乏有力佐证。

鉴于《红楼梦》中隐写了不少董白、青莲(董小宛的字、号)思念与丈夫团圆的文字,使《红楼梦》的原作者比较容易浮出水面。然而,由于孟森先生将董小宛的经历,作出错误考证,认定她已经在辛卯(1651年)正月二日去世,则阻碍了对《红楼梦》中女主角林黛玉原型的研究,使研红人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而胡适先生批驳《红楼梦》索隐派提出的:“《红楼梦》是写清顺治与董鄂妃之事”,并不是谬说。胡适的所谓依据,就是孟森先生的《董小宛考》。然而,孟森先生的《董小宛考》之结论是错误的。事物的根基不固,整体崩塌即在眼下。



二是错误判读“恰以是日长逝”之句。

孟森先生在其考文中说:“忆语又曰,客岁新春二日,即为余抄写《全唐五七言绝句》上下二卷,是日偶读七岁女子‘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之句,为之凄然下泪,至夜和成八绝,哀声怨响,不堪卒读,余挑灯一见,大为不怿,即夺之焚去,遂失其稿,伤哉异哉!今岁恰以是日长逝也云云。所云客岁,即是庚寅。所云今岁,即是辛卯(1651年)。新春二日长逝,其确证如此。”

《影梅庵忆语》中有关原文如下:“姬书法秀媚,学钟太傅稍瘦,後又学曹娥。余每有丹黄,必对泓颍,或静夜焚香,细细手录,闺中诗史成帙,皆遗迹也。小有吟咏,多不自存。客岁新春二日,即为余抄写《全唐五七言绝句》上下二卷,是日偶读七岁女子‘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之句,为之凄然下泪,至夜和成八绝,哀声怨响,不堪卒读,余挑灯一见,大为不怿(yi,悦之意),即夺之焚去,遂失其稿,伤哉异哉!今岁恰以是日长逝也。”

七岁女子“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之句,出自一个《送兄》典故。骆宾王是中国古代有名的神童,他七岁时就写下一首《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同样在唐朝,也是在武则天执政的时期,有一位特别聪明的七岁小女孩,她吟的诗比骆宾王的《咏鹅》诗还好,名声传到了朝廷。有一天,武则天召见了这位来自广东的七岁小女孩,并出了个题目《送兄》让她当场吟诵。这女孩子不假思索,马上脱口而出,她连曹植踱七步的时间都不需要。《送兄》云:“别路云初生,离亭叶正飞。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这首诗译成白话文的大意就是:“哥哥啊,这就是我们要分手的大路了。云彩刚刚生成,路边除了供行人休息送别的凉亭外,就是秋叶正在飘舞翻飞了。而我最悲伤叹息的就是,人,为什么不能像天上的飞禽——大雁呢?大雁哥哥和妹妹总是排成整整齐齐的“人字”或“一字”队形,与家人一同飞回去的呀!”

董小宛阅读此诗后,“为之凄然下泪,至夜和成八绝,哀声怨响,不堪卒读”。诗句明显表达了董小宛的哀怨情绪。当时,董小宛与冒辟疆已经处在别离前夕,而且董小宛凄然下泪且和诗,就是在抱怨冒辟疆不把她一起带走,连禽鸟都不如。冒辟疆挑亮油灯后,看到董小宛和成的八言绝句,大为不满,即夺之焚去,遂失其稿。后来,冒辟疆在撰写《影梅庵忆语》时内心感到伤痛,悔恨自己当时为什么产生焚诗稿的怪异行为呢?明眼人一看便知,董小宛的和诗,表达的是生离而非死别的情感!

我们再联系本段文字的开头内容,董小宛学书法、抄写唐诗及摘录诗句等内容,结合“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叹息人不如大雁重情义,致使全家人不能一起归去)”的语境,不难看出,董小宛当时和诗抱怨冒辟疆,叹息自己落单独行的极度悲哀凄凉的心情。只是在今岁,冒辟疆正处于创作《影梅庵忆语》的时候,回忆客岁新春二日情景,即董小宛在冒辟疆身旁学书法、抄写唐诗及摘录诗句抒发嗟叹心情的影迹,深为感叹:恰恰是这样夫唱妇随的日子,恐怕永远不会再有了,即长逝了。

上述内容,哪里有孟森先生认为的董小宛“新春二日长逝,其确证如此”的含义呢?



三是片面解释“长逝”一词。

“长逝”,有两种含义。一为逝世之义,即去世。此解易懂,不必举例,也是孟森先生的唯一解释。二为远去之义,是孟森先生不应疏漏的内容,在此略作例证。

例一,《后汉书.独行传·范冉》载“(范冉或作范“丹”字史云,东汉陈留人,通五经。)便起告违,拂衣而去。奂(河内人王奂)瞻望弗及,冉长逝不顾。”

例二,三国,魏·曹植赋《七哀》诗曰:“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例三,清·刘大櫆作《祭张闲中文》曰:“托明月以舒怀,赖飘风之长逝。”

三则例证中,“长逝”都不含有人之去世之义。而冒辟疆在《亡妾董氏小宛哀辞并序》中云:“(董小宛)今辛卯献岁二日长逝,永别哀辞者已踰六十有五日……”此句是说,在董小宛与冒辟疆“长逝”“永别”65天以后,致哀辞者冒辟疆才书写了一段祭文。

冒辟疆的这种怪异行为,不得不让一个具有基本思维能力的人,加问一个为什么?

按常理讲,如果董小宛当年在如皋确实去世之后,冒辟疆家应该马上为其操办丧事——“做七”,或谓“过七”,即烧“头七”。丧家设灵座,供牌位,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以后是过“二七”……“断七”,七七四十九天。

可是,冒辟疆为啥在董小宛“死”了65天之后,才致哀辞呢?

冒辟疆的父母和正妻苏元芳去世之后,为什么办丧事的规格、场面、所邀请奔丧者咏诗者的人员和数量与之相比,却大为逊色呢?

正妻的家庭地位不如小妾的特例也许存在。但是,作为名满家乡的大孝子冒辟疆,其父母在其心目中的位置竟然不如一个“妓女小妾”吗?

反而推之,实际上,这位“妓女小妾”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已经远远高于冒辟疆的父母和正妻苏元芳。冒辟疆有违常理的举动,就是对董小宛“长逝”的最好诠释。

65天,是冒辟疆查访董小宛下落的必备时间。



四是混淆“正月二日”与“新春二日”的区别。

孟森先生在《董小宛考》中又说:“顺治八年辛卯,正月二日,小宛死”。与上文“新春二日长逝,其确证如此。”两段内容稍作对比就发现,孟森先生混淆了“正月二日”与“新春二日”的区别。

在中国,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叫做春节。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京都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赏赐群臣,颁布德令以施惠兆民。在季节时令上,立春就是新春,立春后的一天就是新春二日。

处于明末清初时期的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写的“新春二日”,不可能指为正月二日。而处于清末民初时期的孟森先生,只认可当时的习俗,春节为正月初一日。据相关资料介绍,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这个时期的“新春二日”,才被认为是正月二日。也就是说,“顺治八年辛卯,正月二日”,与“顺治八年辛卯,新春二日”在当年不是一回事。

结语:孟森先生是历史学家、大名人,但他所著《董小宛考》中的核心结论是唯心推断。

6 条评论

长江岛主2019-05-06

长江岛主2019-05-06

老卡枪2019-04-11

回复 第5楼 的 @长江岛主:谢谢点读!

长江岛主2019-04-03

老卡枪2018-07-20

历时近 20 年的反清斗争失败后,朱慈烺隐藏于如皋的寺庙中。朱慈烺去世后,他留下的枕头——壹片当时原南明重臣们都用的皇宫琉璃瓦(见历史学家何龄修资料中“先皇制就琉璃瓦,还与孤臣作枕头”之句),被高置于如皋定慧寺大殿顶部朝北第一排中间位置,表示永远不忘“家(贾)亡(王)血(薛)史”。自此,如皋人则家家户户尊此规矩,家中老人去世后,即把枕头抛于房顶,并形成习俗,且不断向周边扩散,延续至今。朱慈烺去世后留下太子坟和太子碑,朱慈烺后裔在民国时期才说出此段秘密。据海安中学丁建国老师介绍,李堡镇泰山寺,曾经发现太子碑。

老卡枪 2018-07-09

明末清初,如皋有很多很多何坤一类的烈士,《红楼梦》中的累累白骨,就有我等先祖的尸核。就看你怎么阅读《红楼梦》。
老卡枪2022-05-19 20:01:2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红楼真事隐蔽叙,
自暴作者曹雪芹?
教育失败不小觑,
勿让后代再失明!
老卡枪2022-06-16 14:16:4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娼门走出了红楼梦的女主角
阊门,谐音娼门。红楼梦原文在姑苏阊门一行字的旁边有脂批“是金陵”。意思是说,这个阊门,不是在姑苏,而是在金陵!由于采用谐音法,是作者写作的最基本手段,此内容只能,而且必须把“阊门”解读为“娼门”。因为金陵“仁清巷”(谐音认清巷)的“风流”之地“阊门”,到处开着娼门,是青楼之地,也可称为红楼之地。
从娼门走出的金陵十二钗之主角,一生跌宕起伏的姑事,贯穿红楼梦全书始终。
老卡枪2022-07-17 18:21:0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清代诗人吴伟业的《清凉山赞佛诗 四首》中有诗句:

可怜千里草,
萎落无颜色。

千里草,寓意董字:
无颜色,寓意白字。

此句暗指董白(字小宛)。
老卡枪2022-07-20 14:50:1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陈寅恪: 小宛非真死,实被劫去
在《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不认同董小宛的“病死说”。在引用了吴伟业《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的诗句“江城细雨碧桃村,寒食东风杜宇魂。欲吊薛涛怜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之后,陈寅恪分析道:“此绝后半十四字,深可玩味。盖‘侯门’一辞,出云溪友议上‘襄阳杰’条,崔郊诗‘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然则小宛虽非董鄂妃,但亦是被北兵劫去。冒氏之称其病死,乃讳饰之言欤?此事数十年来考辨纷纭,于此不必多论,但就《影梅庵忆语》略云……可知辟疆亦暗示小宛非真死,实被劫去也。”
老卡枪2022-07-21 19:19:1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悲金悼玉是什么意思?
悲金悼玉应该是悲悼以林黛玉、薛宝钗为代表的金陵十二钗不同遭遇的伤怀感叹。
《红楼梦》第五回《红楼梦曲 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在悲金悼玉相关的语句——“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中,“玉带林中挂”寓指的是,好好的一位官家赵飞燕式的林黛玉,沦落到混在千万普通民众中让人牵挂。
“金簪雪里埋”寓指杨玉环式的薛宝钗如金簪一般,被掩埋在寒冷的冰雪里,不得其所,最后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因为作者让林黛玉和薛宝钗共用一首判词,其意图不言而喻,他把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位特殊人物,在小说红楼梦中浓墨重彩地从各个不同角度,刻画成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他(她)是谁?
老卡枪2022-08-13 17:48:5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红楼梦》的原始作者自愧“背父兄教育之恩”:
公元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病危,魏忠贤找来几个怀孕的女子,对皇后张嫣说,这几个人是皇上宠幸过的,以后若生下皇子,就由你收养,将来就可当太后垂帘听政。
张嫣表面答应,魏忠贤大喜过望。
随即,张嫣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朱由校,并力劝他把帝位不传子,而传给弟弟朱由检。
为了保住大明江山的传承,明熹宗朱由校听从了皇后张嫣的劝告。并嘱咐弟弟朱由检,即位后要善待皇嫂。
朱由检登基不久,很快地结束了魏忠贤祸乱朝纲的行为。然而,在执政的第17年,他弄丢了江山,深感罪孽深重,“背父兄教育之恩”。
于是, 朱由检衔玉“落草”大如州,另辟蹊径,开始了新的复国之旅。
老卡枪2022-08-14 18:18:0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廿枚钢印同证《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姓曹
钱祖荣
目录:
一、“曹雪芹”不是曹天祐,更不是曹寅之孙。
二、《红楼梦》不避“玄”字讳,表明其诞生于康熙登帝位之前。
三、《红楼梦》中多次写到的“如今”“南安府”处在明末清初。
四、清廷在东南海疆的战争史,揭示《红楼梦》杀青于明末时期。
五、作者借题吃螃蟹和吃鹿肉泄愤顺治及八旗兵(“胡虏”)。
六、作者是大舜正裔,具有根深蒂固的汉人思想。
七、《红楼梦》于雍正甲寅年(1734)前已流行。
八、《红楼梦》作者的年龄在80至90岁之间。
九、康熙六次南巡,臣僚接驾四次的事很常见。
十、贾家乃朱明王朝末世之府非普通官宦人家。
十一、金庸说“曹雪芹”写《红楼梦》没证据。
十二、原作者胡老明公被“曹雪芹”刻意删除。
十三、元春的原型人物某女性是《红楼梦》主要作者。
十四、《红楼梦》的创作年代正是“羲皇上人”主朝之际。
十五、明《书史纪原》现“雪芹校字”“楝亭曹氏藏书”。
十六、清初两帝的“末世’论权威排除“曹雪芹”是作者。
十七、“曹雪芹”是遗腹子,怎会出现父兄同有教育之恩?
十八、曹颙妻马氏之子“曹雪芹”,不会羞辱马道婆。
十九、“曹雪芹”不是如皋人,怎会深谙大如州方言?
二十、《红楼梦》中有多个“曹雪芹”,作者非一人。
电话:13584697684
老卡枪2022-08-15 16:23:1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能尔斋图书印

老卡枪2022-08-20 17:29:01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