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一)

楼主:虽万千人俱往矣 字数:2214563字 评论数:1426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看《潜伏》谈“军统”(八)

在地下工作中,最糟糕的,莫过于两口子同时被捕了,因为你要隐瞒的事情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知道,分开一问,两下一碰,破绽立现.

另外,对方可以利用你人性上的弱点,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大家看过《红岩》吧,刚刚被捕时,甫志高相对还是比较坚强的。甫志高也不是天生的叛徒,没有人生来就为了当叛徒的。但当敌人以他的妻子要挟时,他的汗马上就下来了。

要知道,人之为人,对伴侣的关怀是无可比拟的。一个人可以自己吃苦、受罪,但他不一定能看到自己的伴侣受到苦刑。

正像金庸所说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

没到那个份上,谁也别吹牛,说“换了我一定如何如何”。

不是每一个人的意志都能战胜情感的。

所以军统局有一条家规——抗战期间,不准结婚。

看似不通情理,实际上有他的道理。一个人结了婚,自然就多了一份牵挂,另外还有一点是不能明说的,就是一旦被捕,出问题的几率要高得多。

按:余则成在抗战期间搞对象,而且对象还是个比较“左”倾的知识分子,还声称要结婚,这在当年的军统不可想象!

反了他了还!基本上属于现在大家常说的“这人不想干了”。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军统因“违章结婚”而受到处分的,在200人左右。

注意:这200人可不是因为跟共产党搞对象才被处分的,人家就是正常的恋爱结婚,而且一般找的对象都是特务.都不行。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余左恋是个什么结果可想而知:首先是俩人肯定结不成婚,余自己的饭碗砸掉,这都是必然的。

弄不好,两口子都会蹲监狱。

再有,从我党的角度来说,左蓝作为一个地下党员,如果是作为工作任务与余接触,那么组织上一定会要求她,不要表现得那么“赤化”,至少是保持“中性”吧。否则岂不是找不自在,生怕自己暴露得晚了!

按《潜伏》的情节设计看,似乎左蓝是真爱余则成,那么我不知道她的上级怎么看这件事。我反正是无法想象。

一个共产党员与军统特务真心相爱,从任何一个角度看,这都是一件荒唐透顶的事情。

按常规,一定是马上调回原单位,搞不好还得派人护送(实际上是押送,谁知道你是不是已被余则成策反,半路潜逃怎么办),然后由敌工部隔离审查。即便没有发现问题,从此以后也是控制使用,而且是一辈子!

可能大家会感到很残酷,很冤枉,很不人性化。但是没办法。

革命斗争,本来就不是请客吃饭!

象后来左又被作为共方的军调人员派回天津,与余则成又发生一段难得的际遇——基本属于拿党的事业开玩笑。

当然了,还是那句话,本就是艺术作品。况且,余左恋在剧中被两位出色的演员演绎得惊天地泣鬼神。当看到左蓝在身后中枪的情况下,还面带微笑,神情自若地掩护战友撤退,我的眼泪都几乎夺眶而出。

还是让我们把它作为革命浪漫主义的一段佳话吧。

沈傲君这个演员不错,依稀看到了当年于蓝的影子,我觉得,如果再拍《红岩》,她可以演江姐,一定超过99年那一版。

虽万千人俱往矣2009-04-13 13:33:2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错别字,罪无可逭
----谢谢.每发一帖之前我都检查,结果还每次都有错.
虽万千人俱往矣2009-04-13 13:34:5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有些内幕可能会让后人震惊。

----基本同意.不排除有这个因素吧,

但是,没有确实材料的事,是不好讲的.比如关于戴的一些传说,演义的成分居多,我一向是不予采信的,避免以讹传讹.

另."太祖"之类的字眼过于敏感,建议不在此讨论吧.

我在帖子中讲的,都是能讲的,如蒋,汪,日,都没问题,我是知无不言.

其他的,只能是点到为止.相信大家能理解.







虽万千人俱往矣2009-04-13 13:54:2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共产国际当时在中国有没有自己独立的情报系统

----这个,据我所知是没有的,或者曾经有过,但没有太大影响,或没有解密.
虽万千人俱往矣2009-04-13 14:09:5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这个材料我还真是第一次看到.谢谢.

说实在的,以往关注东北的情况确实不多.最北到民国时的北平.

北平以南是四十年代情报战的主战场嘛.呵呵.
虽万千人俱往矣2009-04-13 14:41:1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LZ的文章也很吸引人

----谢谢,我会努力
虽万千人俱往矣2009-04-13 14:42:0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那看来是了.

KGB行事深不可测,尤其是在冷战时期,许多事做的简直令人不寒而栗.
虽万千人俱往矣2009-04-13 15:30:3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谢楼上,谢大家,本来就是想就着<潜伏>说说,真是没想说这么多.

很多东西都是十几年前看的了,有的都忘了,现在又开始钻故纸堆.

大家爱看我就接着钻.
虽万千人俱往矣2009-04-13 15:51:4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楼主,翘首以待啦,这也是煮酒近来罕见的可以看得下去的帖子了。

----不敢当,您这评价也忒高点了.
虽万千人俱往矣2009-04-13 16:00:3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看《潜伏》谈“军统”(九)

一说结婚扯远了,接着说北平这一案。

大家可能已经预料到了----报务员李政宣叛变。

还不错,只有一个人叛变.

但这已经足够了.

李政宣叛变的代价,不但北平地下组织被破坏,在侦查中,又捯出我党在西北和东北的两个地下组织。

叶翔之(这回不能再说他是外行了)直杀西安,抓获了地下党员王石坚。

王石坚正是熊向晖的联系人,1947年3月3日,熊随胡宗南乘飞机从南京飞回西安,当天晚上,就是通过王石坚把情报发给了党中央。

王石坚被捕以后,在酷刑之下交代了一些情况,但他并没有暴露熊向晖的真实身份,只说是利用他为党做工作。

按:所以为什么说地下工作难度大,往往是你本人并没有露出什么破绽,别人把你给供出来,你说气人不气人.

好比你摸一手好牌,满拟做一把大的,结果谁"邦"!点一炮,别人弄一屁胡.你一手好牌白糟践,都不好意思亮给人看.

保密局当即查抄了熊在西安的住所,叶翔之从王石坚的供词以及搜查到的材料中,认定熊向晖(另外还有几个人,此时均已出国)是中共谍报人员。

10月,打入国民党东北行辕、沈阳警备司令部的我地工人员也被逮捕。

此案发作,胡宗南的心情可想而知,自己的机要秘书兼侍从副官居然是中共谍报人员,这个人可丢大了。

丢人还在其次,关键是“校长”知道了可不是玩的。

于是他找到毛人凤,商量在这个案件中所有涉及他部下的,都由他自行处理,让叶不要过问;在向蒋报告时也不能说。

毛人凤同意了。

这件惊天大案就此不了了之。连带着熊向晖,也就别提了。

我方当然也不会提。

大家都假装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算了。

补充一笔。
这一案的发作,是因为北平电检科的某个特务在半夜监听到了不明信号,而这个特务之所以这么敬业,据有些材料记载,是因为与老婆吵架睡不着,郁闷,半夜起来戴上耳机,结果立个大功。

这个说法很有戏剧性,但我个人觉得,讲故事的成分居多。

熊向晖的事迹,大体就是这样了。

我有时也想,假设熊向晖没有暴露,在以后的隐蔽战线斗争中,他是不是还能起到什么更惊人的作用呢。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

按:解放以后,熊向晖同志转入外交战线,曾任中国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的代表、上世纪七十年代任中国驻墨西哥大使等。2005年逝世,享年86岁。


虽万千人俱往矣2009-04-13 16:11:3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可我们没能考虑到在当时的环境下一时的人性化可能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是啊,地下工作的特点,决定了他的残酷性,而且是极其残酷,有些东西甚至超过了人性的承受极限.

像对叛徒顾顺章家人的处理.确实是像周公所说:"那就没有办法了."

我觉得他这话,含义很深.

按:周在上海时期,统管特科工作,可以说是"三杰"的直接领导.
虽万千人俱往矣2009-04-13 16:41:5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作者:huzhan 回复日期:2009-04-11 19:00:24
呵呵,中统用的学生出身的人好像比军统多。
胡宗南后来败走西康,
好像还是借着毛人凤给老蒋求情才被接回台湾的。
------------------------------------------------
胡宗南不用毛人凤求情。有说是他自己不想走。


——前面有朋友问胡宗南离开大陆的情况。我查了一下,1949年8月,胡确曾向蒋提出转进滇缅,放弃西南,被蒋痛斥,并要求他为党国“成仁”。

云南起义之后(沈醉就是在这个时候起义的,但在解放后没有承认他起义的身份,还是被关了起来,后被释放),胡将西南军政长官公署(胡是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迁到西昌,自己却躲到海南岛去了,后被人劝回。1953年3月23日,胡丢下部队逃台。

按:在大陆后几个月的这几件事,把胡的“一世英明”丢失殆尽。被“监察院”四十几位“监察委员”联名弹劾,后虽免于议处,但也被搞得尴尬至极。

缓过劲来以后,胡还曾任“澎湖防守司令部”司令官。想当初称霸西北的“陕甘总督”,今日落得看守几个小岛,还号称“司令官”,不知情何以堪!

1962年,胡宗南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67岁。

虽万千人俱往矣2009-04-13 17:13:3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国,汪,日的情报工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远不是我们现在一般人想象的那样黑白分明

----对极了.情报工作本就是互相渗透.互相利用.但有些事,后来就不愿提了.当他没发生过.

李士群就帮过我们,当然他有他的目的,谁做事都有自己的目的.但他这一"目的"不要紧,多少年以后,把潘汉年给搁进去了.


虽万千人俱往矣2009-04-13 17:20:1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看了潜伏,我只是觉得余则成运气真他妈好,居然让他去了台湾,

----对此,我有个比较悲观的设想.余在台湾,时间长了,一定暴露.

好比你手上扎了个刺,不挑出来,迟早要发炎,因为本是不同的组织,彼此不可能融合为一体.

所谓长期潜伏,都是相对而言.潜伏不是目的,你总要开展工作吧,一开展工作必有蛛丝马迹.这个没有任何侥幸可言,"踏雪无痕",那是传说.

前些年有个片子叫<无悔追踪>,是叫这名吧,王志文演的.就一直潜伏到改革开放,最后还闹个自首.

不带这么气人的!

也太拿我们的专政机关不当干粮了.
虽万千人俱往矣2009-04-13 17:59:1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楼主的文章有点乱,不够系统,

----呵呵,原本就是想到哪说到哪,闲聊式的,以后系统一点吧

至于学明月,倒没有吧,我写东西原本就这样.
虽万千人俱往矣2009-04-14 07:52:1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二战前上海发生共产国际的间谍案。

----对,我怎么把“怪西人”案给忽略了,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怪西人”的真实姓名叫约瑟夫&#8226;华尔敦,但他是苏联国家政治保卫总局(ОГПУ)的,是不是格别乌?我俄语不行。不是共产国际的。

当时还是特务处时期(即军统的前身),初审的就是周养浩(这人在后来名气很大,仅次于沈醉),当时是特务处司法科的一个法官。

华尔敦这人有点绝的,被捕后始终一言不发,要不怎么叫“怪西人”呢。又是个外国人,要是中国人我估计这招没戏,非挨整不行。

最终被判处15年徒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蒋介石与苏方达成协议,将华尔顿释放,全身而退。

虽万千人俱往矣2009-04-14 09:25:4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看《潜伏》谈“军统”(十)

说说翠平。

我身边好多人爱看《潜伏》,很大程度上是喜欢翠平,我也很喜欢翠平,疯疯傻傻,挺可爱。又有一手好枪法,她倒正经八百是个搞行动的料,比余则成强。

按:沈醉曾参与军统“临澧训练班”的招生,据他回忆,有一次跟戴汇报招生情况,说这一期生源不太理想,以高中生居多,还有不少是高小生(即初中毕业),学历太低。

戴说,不要紧,量才使用,文化水平高去学情报。学历低的可以搞行动。

所以翠平真的不太适合潜伏,他在余则成身边,不用李涯,马奎都能看出破绽。

首先是她的性格,过于火暴,说话办事不走脑子,或者说根本就没这方面的脑子。

搞地工,或者说干潜伏,首先讲究的就是个沉稳,脑子里翻江倒海,外表还在跟你聊着,丝毫不带走神的。

吴站长就是标准的特务秉性,说话轻声细语,慢条斯理,你看他很少说过头话,总是“这样不太好吧”,“他总归是你的上级嘛”,“要团结”,这样一类表述方式,很少撂“狠话”,——不代表不做“狠事”,但不能挂在脸上。

象翠平那种一点就着的脾气,再配上个大嗓门,想不暴露,难。

其次是文化水平太低。

说太低都是客气的,没文化,不识字嘛。

没文化的最大弱点是什么——学习能力会比较差,适应新环境的时间会比较长,而这一点对于潜伏工作是致命的。

一般来讲,派工作伴侣,不仅是为个身份的掩护,更重要的配合工作。我们看到,余则成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还不说整天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还要对翠平进行业务培训(以及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等的培训),换了我们任何人都会有一种要“疯掉”的感觉,难怪余有一段时间忍无可忍。要赶走翠平。

按:赶走翠平这件事,余则成做得是不对的。如果“克公”处理此事,一定会批评他。

翠平是谁?是党给你派来的工作搭档,有缺点要通过谈心教育来解决问题,岂是你想要就要,想轰走就轰走的?至少是反映余则成这个同志组织观念比较差。

说到大天,翠平只是不适合岗位,并没有犯严重的错误,怎么能一棍子打死。你就这么给人家退回去,今后组织上还怎么给翠平安排工作?是不是对同志不负责任。

走的方式也有问题,买张车票就给打发走了,出点事了怎么?谁负责任?事实上还就是出事了。应该是像来的时候一样,由组织派人接走,否则她连解放区都进不去,因为她没有组织上开具的介绍信。

还有一点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要知道翠平是带着情绪走的,万一一生气,一时糊涂,走错了地方怎么办?走到GMD那儿去怎么办?

(本节未完)
虽万千人俱往矣2009-04-14 10:29:1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胡宗南本人极可能就是我党同志

----确实有这样的说法,有的还言之凿凿.但本人不予采信.
虽万千人俱往矣2009-04-14 11:24:5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楼主可以出书了。我觉得一定是畅销哈
----好啊,我努把子力,你帮我推销.没人买赖你.呵呵.


虽万千人俱往矣2009-04-14 11:55:2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是不是卧底贼有钱啊

——不是这样的,以后我写军统的抗战,大家就会知道,那个时候是很清苦的,不象《潜伏》里,南京站、天津站都装修得美伦美奂,像皇宫一样,没有那么好的条件。

抗战后可能好一些,也不至于墙上还刷着军统的标语,那不是找暴露呢吗?

那个时候,主要还是靠信念。

虽万千人俱往矣2009-04-14 12:11:02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