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漫评残唐五代史 一段看似混乱的历史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523073字 评论数:1071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其实只要看一下《飞龙全传》与《三国演义》的差别,大约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三国演义》会成为经典了。
《飞龙全传》与其它经典的历史演义一样,都是标准的英雄传奇故事,而且只是借了一个历史的框架,与真实的历史相差很远。而《三国演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可以相当于历史书去看了。
一个对《三国演义》非常熟悉的人,看《三国志.注》时会感觉非常轻松,因为大多内容都是似曾相识的。许多人一听说《三国演义》几个字,就本能的感觉对方水平太LOW了,其实呢,许多喜欢评论三国的人,还真未必真通读过《三国演义》,至于说到《三国志.注》就更不用说了。

而一个对《飞龙全传》《说唐》、《说岳》非常熟悉的人,再看《唐书》、《宋史》时通常不是变得很轻松,而是会变得更难了,因为两者相差太多,关键是大部分历史内容都会颠覆演义里的内容,所以人接受起来真正的历史时,就会变得更困难。

当然了,这也不意味着演义故事写得与正史相似,就是经典的历史演义作品。最经典的就是蔡东藩写的历史演义,史实性之高,那是远远高于《三国演义》的,但是阅读体验多少有点太差了,只是比读白话二十四史、通鉴的感觉,略微轻松一点点而已。

[注1]:太祖,宣祖仲子也,母杜氏。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
[注2]:学骑射,辄出人上。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
[注3]:又尝与韩令坤博土室中,雀斗户外,因竞起掩雀,而室随坏。
[注4]:累官检校司徒、天水县男。与太祖分典禁兵,一时荣之。
[注5]:太祖与彦超有旧,因幸作坊,召从臣宴射,酒酣,谓彦超曰:“卿昔在复州,朕往依卿,何不纳我?”彦超降阶顿首曰:“勺水岂能止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者,盖天使然尔。”帝大笑。
[注6]:汉初,漫游无所遇,舍襄阳僧寺。有老僧善术数,顾曰:“吾厚赆汝,北往则有遇矣。”会周祖以枢密使征李守真,应募居帐下。


待续
泪痕春雨2018-03-20 10:42:2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感谢诸位网友的支持鼓励,再更新一节。

第六章 五代的终结

第一节 郭威的崛起

刘知远当了一年皇帝,就死了。
刘知远死的时候,困扰中国历史近二百年的藩镇之乱,其实已到了收尾阶段。因为当时的中央政府,权力已高度集中到了,任何一个藩镇大佬敢对抗中央政府,都会死得很难看的地步。

但是,皇权并没有因此强大起来。
因为中央政府权力高度集中,但是中央政府的权力,应该归谁行使呢?
基于皇权的角度,这种问题没有争议,因为自然是归皇帝行使啊!问题是,基于军政大佬的角度,显然不是这样的。
因为天下是皇帝的,但是皇帝的能力不够,就得依靠有才有德的军政大佬啊!
甚至而言,天下就是天下人的天下,如果皇帝能力不够,他就得退位让贤啊!
军政大佬们的这种逻辑,站在皇权的角度看,简直就叫大逆不道。但是因为皇权衰弱,所以这种逻辑在谁看来,好像也没有毛病。因为是用冠冕堂皇的角度看,它就是没有毛病啊!

所以,刘知远死后,小皇帝高高在上,却一直感觉压抑极了。因为小皇帝想干点什么,下面的大佬也会象管自己儿子一样的管束他,最后小皇帝急了,因为我这个皇帝当得也太窝囊了吧;啥事也你们作主,我坐在这里就是摆高啊!
如果仅此,问题还不大。问题是,大佬们野心勃勃的样子,难免会让小皇帝感觉自己随时有可能会被赶下台的。尤其是看着前面的皇帝,一个个丢失了皇位并且死于非命,小皇帝内心的这种恐惧自然会无限放大。

泪痕春雨2018-03-23 17:27:4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从普遍意义上,小皇帝高高在上,却是当家不作主,必然会产生恐惧、猜忌、贪婪之心。因为我才是皇帝,凭什么事事事都让别人作主,关键是我想干什么,他们都要管着我,这叫什么事呢?更主要的是,他们明天想抢我的位置,我可怎么办啊?
事实上,这就是人之常情。所以小皇帝年龄大了,一心火并执政的大臣,几乎就是历史常态;小皇帝与执政大臣和平相处,反而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事实,大约就会知道刘阿斗的智慧,可不是一般的智慧。因为处于那种位置上,不要说正牌皇帝了,就是傀儡皇帝,也难免蠢蠢欲动的。
有一个权臣,指着一个傀儡皇帝说,听说你最近一直想谋反,那个傀儡皇帝说了,我只听说过臣子谋反的事,还真不知道皇帝谋反叫怎么回事?
事实上,用皇权的理论去说,怎么可能有皇帝谋反的说法呢。问题是权臣势力太大,看着皇帝想夺权,难免会认为这是皇帝想造自己的反。

刘知远的儿子是正牌皇帝,看着老爸留下的托孤重臣事事管着自己,难免会是恐惧、猜忌、贪婪之心都有了。关键是身边也没有胸怀、气度、见识过人的助手,所以小皇帝与他们商量的结果,更会加重自己内心的恐惧、猜忌、贪婪;时间久了,皇帝难免会觉得,我明天逮住机会,把他们都喀嚓了,就啥事也解决了。
问题是,杀人很容易,想摆平由此产生的后果,那可难了。翻开历史书,许多人只看到有人用击杀对手的方法夺得权力,却很少去分析后面的权力博弈;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他们在看历史上政治斗争,就和看武侠小说中大火并一样,总而言之,逮住机会,我把你血溅了五步,就啥事也解决了。
问题是,如果实力不够,就敢乱杀人,到时用你一个人的脑袋去抵罪,恐怕都是不够的,因为很多时候需要交出你全家人的脑袋。
泪痕春雨2018-03-23 17:28:3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其实呢,刘知远死的时候,给小皇帝留下的摊子是非常好的。
第一、藩镇割据问题,其实已算是解决了。至少,地方藩镇敢对抗中央政府,都不会有好结果。这一切从石敬瑭时代就开始了。
第二、中央政府权力高度集中,但是中央政府的权力由五六个大佬共同行使。比如,后来夺取皇位的郭威,当时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在中央政府的座次,大约也就排四五位的样子。

郭威后来杀入汴梁城,面对冯道时,依然不由自主的习惯性下拜,而冯道依然坦然受之。[注1]
从这层意义上,后汉帝国中央政府坐第一把交椅的人是冯道,仅仅是冯道习惯性的低调。问题是,冯道再低调,郭威见了冯道,也是习惯性的下拜。

当时中央政府第二把交椅,大约是杨邠坐着,郭威在围剿西部叛乱胜利后也说,我的地位一直低于杨邠,杨邠没有接拥有这种地位,我绝不敢拥有的。[注2]
事实上,在刘知远死的时候,杨邠已是枢密使了、而郭威当时只是枢密副使。郭威是在刘知远死后,才由副枢密使转政的。[注3]

当时中央政府坐第三把交椅是中央禁军主管史弘肇,郭威平定西部叛乱时也说,史弘肇作为禁军主管,我可不敢与他攀比的。[注2]

当时中央政府坐第四把交椅,大约是苏逢吉,苏逢吉是严格意上的宰相,只是当时受其它大佬排挤,所以有名无实。事实上,在刘知远托孤时,苏逢吉排在第一位;只是受到太多人的排挤,所以实际地位明显靠后了。[注4]

从这层意义上,郭威当时只坐在第五把交椅上。以他的实力,实在难以挑战皇权的。

当时主管经济的王章,大约是坐在第六把交椅上。

这种排座次的写法,多少有些LOW;我这样写,只是希望对当时的政治格局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只是希望让大家知道,当时的中央政府是多头格局,谁想把皇帝踢到一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你想把皇帝踢到一边,无非是给其它大佬留下灭你的借口罢了。

泪痕春雨2018-03-23 17:29:0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而且与郭威并列的几个人,除了冯道一副雍荣无为的样子,其它人都是如虎如狼的作派。

比如,史书说到史弘肇时是这样说的“宏肇都辖禁军,警卫都邑,专行刑杀,略无顾避,无赖之辈,望风匿迹,路有遗弃,人不敢取。然而不问罪之轻重,理之所在,但云有犯,便处极刑,枉滥之家,莫敢上诉。”

说到苏逢吉是这样说的;“然逢吉为人贪诈无行,喜为杀戮。高祖尝以生日遣逢吉疏理狱囚以祈福,谓之“静狱。”逢吉入狱中阅囚,无轻重曲直悉杀之,以报曰:“狱静矣。””

说到王章时是这说的。“是时,契丹去汴之后,国家新造,物力未充。章与周太祖、史宏肇、杨邠等尽心王室,知无不为,罢不急之务,惜无用之费,收聚财赋,专事西征,军旅所资,供馈无乏。及三叛平,赐与之外,国有余积。然以专于权利,剥下过当,敛怨归上,物论非之。”

他们的这种共性,已不能简单的从他们的人格去寻找原因了。
就我理解,大约是是因为中央政府权力高度集中了,所以他们在扩张中央政府权威时,都是习惯性的严酷、强悍;关键是,人们不服还不行!

在这种背景下,郭威想让这些人臣服在自己脚下,实在是无法想象的。因为这些地位既与郭威相当,又都是虎狼作派,怎么可能甘心臣服郭威呢?如果郭威不能让这些人臣服自己,奢谈篡位,那不过是想找死罢了。
泪痕春雨2018-03-23 17:29:4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关键是当时的后汉帝国,皇族势力非常大强。
当时坐镇晋阳的河东节度使是刘知远的弟弟刘崇。晋阳是李存勖发迹的地方;也是石敬瑭发迹的地方;还是刘知远发迹的地方。这种地方有多重要,我们可以想象。

当时坐镇兖州的泰宁节度使是慕容彦超,慕容彦超是刘知远的同母异父弟弟。慕容彦超在刘知远死前,就是位高权重,一度把老牌军方大佬高行周欺负的要死要活。[注5]

当时坐镇中原的忠武节度使刘信,也是刘知远的弟弟。[注6]

当然了,当时的地方势力,已不足以威胁中央政府了;所以这三大皇族成员绝对无力威胁皇权;但是在中央政府多头格局的背景下,这股力量拱卫皇权显然是足够的。

从这层意义上,刘知远留下的摊子并不差。
地方想造中央的反,几乎是看不到出路;中央大佬想威胁皇权,因为众多大佬互相牵制,显然也是没有什么机会的;更主要的是还有地方皇族力量拱卫,哪个中央大佬也不敢轻举妄动的。
泪痕春雨2018-03-23 17:30:0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刘知远刚死,帝国西部三大强藩,就开始起兵叛乱了。
问题是在中央政府非常强大的背景下,三大强藩虽然折腾的惊天动地,却都很快让打得万劫不复了。
河中节度使李守贞被打得兵败自焚,同党都被凌迟处死[注7];坐镇长安城的赵思绾被打得兵败投降,随后被杀[注8];另一个藩镇大佬王景崇在最后时刻感觉绝望,于是也选择了自焚。[注9]
这种削藩的力度、结果,再次证明地方藩镇敢对抗中央政府,那是看不到前途的。

如果仅仅以此证明,中央政府权力空前强大,似乎还欠缺一点说服力,因为毕竟是用武力解决的。但是随后发生的事,显然证明,帝国中央政府的权力真是空前强大了。

郭威回军途中,路过洛阳,坐镇洛阳的大哥级人物想与郭威分庭抗礼,郭威搭理都不搭理他,直接一纸任命,让另一个大哥接管了洛阳为中心的地区。
那个想和郭威分庭抗礼的大哥级人物,还没有意识到发生什么事时,他的下属就告诉他,您已被撤职了,新长官已来上任了。那个军政长官,当时就傻眼了。[注10]

因为郭威后来篡位了,所以有人认为,这就是郭威在挑战皇权。因为这样重大的人事任命,郭威都不请示皇帝,直接就决定了。
其实呢,郭威这是代表中央政府在行使权力,而郭威这样干脆利索的打击地方军政大佬,更让藩镇大佬意识到,手里握着枪杆子,就可以对抗中央政府的时代,那真是早已过去了。因为坐镇洛阳的军政大佬,不用代表中央政府的郭威,郭威一张纸条就把他整得狗屁都不是了,关键是连个喊冤的地方都没有。

因为郭威的行为,是代表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集权,所以郭威回到京城后,并没有人因此谴责他。
如果郭威的行为,真是挑战中央政府的权威,各种谴责声肯定会四处响起的,毕竟当时与郭威地位相若的大哥级人物有很多。事实上,郭威率军清君侧杀回汴梁时,冯道依然敢居高临下的看着郭威;更何况此时杨邠、史弘肇、苏逢吉、王章等大哥级人物都还活着;如果郭威敢挑战中央政府权力,他肯定是不想混了。

泪痕春雨2018-03-23 17:30:4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因为中央政府一系列强硬的、成功的行动,让所有地方藩镇都意识到,靠手中枪杆子,就可以对抗中央政府的时代已过去了。
所以随后不久,各大强藩纷纷亲自到中央政府报道,接下来的事,就是众多藩镇大佬都互调辖区。[注11]

到此为止,困扰中国历史近二百年的藩镇历史,其实已算是基本结束了。
因为让天下强藩都到中央政府报道,并且让他们大规模换防,这是安史之乱后的帝国中央政府一心想实现的事。因为实现这一点,就意味着中央政府牢牢整个军事系统了。
问题是,安史之乱后,所有的皇帝都无法真正实现这一点,而在后汉时代,终于实现了。

只要我们能知道这种历史背景,自然就会知道后来中原王朝开始把统一天下列入日程,绝不是简单的因为出了雄才大略的皇帝,实在是因为中央集权的工作,终于宣告结束了。

在此之前,中央政府不要说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了,就是想把北方五省牢牢控制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这种背景下,奢谈大规模对外扩张,通常是非常危险的。
想当年,李存勖大举扩张,一战灭蜀,大有席卷天下的架式,但是在关键时候,内部叛乱一时无可抑制,于是李存勖当时就翻船了。
再想当年,石重贵一心废除与契丹的不平等条约,结果关键时候,军方大佬纷纷出工不出力,于是石重贵真是欲哭无泪啊。

泪痕春雨2018-03-23 17:31:2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但是中央集权发展到此时,另一个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地方军事系统,无法与中央政府对抗了。但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军事长官,皇帝如何制约呢?
这就是后来,郭威、赵匡胤可以接连篡位的主要原因。

本来呢,因为刘知远留下的政治格局非常稳定,所以郭威想篡位,还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是小皇帝在关键时候,突然使出一记怪招,于是郭威顺手反击,就距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了。

看后汉的小皇帝,我总会想明初的建文帝。
老皇帝给他留下一个本来很稳定的格局,他们却缺乏安全感,非要强行破局,关键是手段简单粗暴,于是直接就把天捅了下来。

在郭威出镇河北后。
四个托孤重臣,小皇帝一下灭了两个(杨邠、史弘肇),还把主管经济的王章,也一块灭了,而且都是满门抄斩。[注12]

关键是,小皇帝在杀这三个人的时候,也没有与另一个托孤重臣苏逢吉商量;苏逢吉自然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因为这意味着小皇帝,并没有真把他当成真正的嫡系看。

当然了,整个行动,冯道也没有参与。
虽然事后,冯道一直也没有明确表态,但是冯道显然不会认可小皇帝这种作法,因为小皇帝采取这样大的行动,都没有和冯道商量,本身就有轻视冯道权威的嫌疑。关键是小皇帝处理军国大事时,就是这样简单粗暴,冯道也不会有什么安全感的。

而坐镇地方的郭威,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感到恐惧不已。因为当时皇帝已让人杀了郭威全家[注13],并让官员拿着密诏去杀郭威,在关键时候执行命令的官员感到害怕,所以把这个消息泄露了出去。[注14]

在这种背景下,小皇帝估计是无法继续坐在皇位上了。
因为小皇帝这种作法,就是把自己彻底孤立在了政治舞台上。

泪痕春雨2018-03-23 17:32:2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因为在这种背景下,跟随郭威的将士难免会认为,郭威当皇帝,他们在汴梁四处抢劫杀人的行为,肯定没有人会翻旧账,如果别人当皇帝,这种事会不会被翻出来,那可是真谁也说不准的。

所以,大家看着郭威骑虎难下,自然会全力推郭威走完最后一程,于是大家把一块黄布披在郭威身上,郭威就是皇帝了。
面对这种事实,文职系统选择了退缩,因为他们与郭威一味相争,恐怕只是会让地方势力趁机复苏的。

关键是,文职对自己的力量非常有信心,因为不论谁当皇帝,天下也还是他们的天下;无非是换个皇帝罢了。
最简单而言,冯道还是冯道;即使他一再阻止郭威当皇帝,但是郭威当皇帝,他也依然稳坐文臣头把交椅上。

关键是郭威这样上位后,也不可能停止中央集权、扩张皇权的步伐。事实上,郭威成为皇帝后,马上就会把这种事当成最大的问题去解决,因为他可以这样上位,别人也可以这样照葫芦画瓢的。现在他是皇帝了,他最担心的事,就是有人还可以复制他的成功。

从这层意义上,文职系统与郭威的矛盾并不大,甚至利益是一致的。
文职系统只是希望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至于加强哪一家哪一姓的权力,文职系统并不介意。因为哪一家哪一姓当皇帝,真正掌握权力的,也是他们。对此只要看看冯道一直笑看花花落就可以了。

既然如此,他们看到郭威已撕破脸,一副玩命向前冲的样子,自然就接受了郭威当皇帝的事实。

[注1]:太师冯道帅百官谒见郭威,威见,犹拜之,道受拜如平时,徐曰:“侍中此行不易!”
[注2]:又议加方镇,辞曰:“杨邠位在臣上,未有茅土;且帷幄之臣,不可以弘肇为比。”
[注3]:壬午,制以枢密使杨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枢密使如故;以副枢密使郭威为枢密使;又加三司使王章同平章事。
[注4]:帝召苏逢吉、杨邠、史弘肇、郭威入受顾命,曰:“余气息微,不能多言。承幼弱,后事托在卿辈。”
[注5]:慕容彦超,吐谷浑部人,汉高祖同产弟也。......彦超数以事凌辱行周,行周不能忍,见宰相涕泣,以屎塞口以自诉。高祖知曲在彦超,遣人慰劳行周,召彦超责之,又遣诣行周谢过,行周意稍解。
[注6]:河东节度使崇,忠武节度使信,皆高祖之弟,
[注7]:城破,守贞与妻子自焚,汉军入城,于烟烬中斩其首,传送京师,枭于南市,其馀党皆磔之。
[注8]:从义因入城召思绾,趣之上道,至则擒之。思绾问曰:“何以用刑?”告者曰:“立钉也。”思绾厉声曰:“为吾告郭公,吾死未足塞责,然钉磔之丑,壮夫所耻,幸少假之。”从义许之,父子俱斩于市。
[注9]:迟明,辇烧东门将降,而府中火起,景崇自焚矣,辇乃降晖。
[注10]:八月,甲申,郭威自河中还,过洛阳;守恩自恃位兼将相,肩舆出迎。威怒,以为慢己,辞以浴,不见,即以头子命保义节度使、同平章事白文珂代守恩为留守,文珂不敢违。守恩犹坐客次,吏白:“新留守已视事于府矣。”守恩大惊,狼狈而归,见家属数百已逐出府,在通衢矣。
[注11]:三月,丙午,嘉庆节,邺都留守高行周、天平节度使慕容彦超、泰宁节度使符彦卿、昭义节度使常思、安远节度使杨信、安国节度使薛怀让、成德节度使武行德、彰德节度使郭谨、保大留后王饶皆入朝。.....壬戌,徙高行周为天平节度使,符彦卿为平卢节度使;甲子,徙慕容彦超为泰宁节度使。.....夏,四月,戊辰朔,徙薛怀让为匡国节度使,庚午,徙折从阮为武胜节度使,壬申,徙杨信为保大节度使,徙镇国节度使刘词为安国节度使,永清节度使王令温为安远节度使。
[注12]:丙子旦,等入朝,有甲士数十自广政殿出,杀邠、弘肇、章于东庑下.....。又召前节度使、刺史等升殿谕之,分遣使者帅骑收捕等亲戚、党与、从,尽杀之。
[注3]:业等命刘铢诛郭威、王峻之家,铢极其惨毒,婴孺无免者。
[注14]:弘肇待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尤厚,等死,帝遣供奉官孟业赍密诏诣澶州及邺都,令镇宁节度使李洪义杀殷,又令邺都行营马军都指挥使郭崇威、步军都指挥使真定曹威杀郭威及监军、宣徽使王峻。.....丁丑,使者至澶州,李洪义畏懦,虑王殷已知其事,不敢发,乃引孟业见殷;殷囚业,遣副使陈光穗以密诏示郭威。
[注15]:王峻徇于众曰:“我得公处分,俟克京城,听旬日剽掠。”众皆踊跃。
[注16]:威至玄化门,刘铢雨射城外。威自迎春门入,归私第,遣前曹州防御使何福进将兵守明德门。诸军大掠,通夕烟火四发。
[注17]:王殷、郭崇威言于郭威曰:“不止剽掠,今夕止有空城耳。”威乃命诸将分部禁止掠者,不从则斩之;至晡,乃定。
[注18]:右千牛卫大将军枣强赵凤曰:“郭侍中举兵,欲诛君侧之恶以安国家耳;而鼠辈敢尔,乃贼也。岂侍中意邪!”执弓矢,踞胡床,坐于巷首,掠者至,辄射杀之,里中皆赖以全。
[注19]:军士入前义成节度使白再荣之第,执再荣,尽掠其财,既而进曰:“某等昔尝趋走麾下,一旦无礼至此,何面目复见公!”遂刎其首而去。

待续
泪痕春雨2018-03-23 17:40:3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昨天发文时,倒数第二段漏了,补在这里。

郭威领兵入京时,非常轻松,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让小皇帝下台,那是大家的共识。
但是因为中央政府权力空前强大,而且格局比较巧妙,所以郭威清理小皇帝下台,也一时感觉不知如何爬到皇位上。
因为冯道依然坦然的接受他的下拜,皇族大佬也明显反对郭威当皇帝。

但是郭威在逼小皇帝下台时,玩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套路,那就是给自己的小弟集体上一份投名状。
郭威这样做,一方面是希望借机登顶成功,毕竟前面登顶成功的人很多,郭威看见机会摆在自己眼前,难免会蠢蠢欲动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郭威已爬到这种亢龙有悔的阶段,他不趁势再上一层,估计是很难有好结果的。因为率军逼皇帝下台,然后再扶立一个刘氏皇帝,等事态稳定后,新皇帝难免会追究他的责任,毕竟臣子用武力逼死皇帝,怎么说也不是个事。

因为类似的原因,在向汴梁城进发时,郭威的主要助手就对三军将士说,郭老大说了,进京之后,可以放假十天,总而言之,汴梁城内的东西很多,大家想要什么,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这种事,对于军人集团而言,多少有些说不出的诱惑。于是三军将士都是人心鼓舞。[注15]

军队杀入汴梁,于是一通四处抢劫。[注16]
郭威说放十天假,但是实际放了不到一天假,郭威就下令禁止了,因为真这样折腾十天,汴梁城恐怕就一片狼籍再难恢复了。[注17]
关键是,真这样折腾十天,郭威的政治形象就再也无法恢复了。所以有大佬出面,严令禁止军士继续抢劫。总而言之,你们四处抢劫,是郭老大批准的?!郭老大率军进京,是来清君侧的!你们竟然说郭老大率军进京,是领着你们来抢劫的,就冲你们说出这种话来,我就可以对你们立杀无赦的![注18]

但是即使如此,郭威嫡系军队的投名状算是都上交了。
事实上,在这种抢劫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伤人、杀人事件。
比较经典的事就是,一些军人进入一个大哥家进行抢劫,抢劫之后就说,我们以前曾跟你混过,我们这样做,实在没脸再见您了。这话听起来,好像是有点良心发现的说法。问题是,这些人这样说后,直接把那个大哥砍死了。换而言之,我们以后没脸见你了,所以只能请你先走一步。[注19]

泪痕春雨2018-03-24 15:30:2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感谢诸位网友的支持鼓励,再更新一节。

第二节 郭威上位

随着地方藩镇力量被削弱之后,马上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面对强大的外敌时,帝国政府应该怎么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派一个高级军政长官坐镇前方。

真正的问题在于,派一个高级军政长官坐镇前方,协调众多军区联合对外作战,给他的事权太小了,各大军区很难实现有效的联合作战;如果给他的事权太多,这种人比以前的藩镇还可怕。

郭威死后,前方突然传来紧急军情,柴世宗一心要御驾亲征的主要原因就在这里。因为中央政府的军权,必须得皇帝亲自掌握,如果让别人掌握了,后果是很危险的。

这种事实,对皇权而言,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这意味着当时的政权格局,对皇帝的年龄、能力、资历有了很高的要求。一切是显然的,如果皇帝的年龄太小,或是能力、资历不足以担任大军统帅,皇权随时有可能从皇帝手中飞走的。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所以柴世宗可以继承郭威的权力,而柴世宗之子就只能靠边站了。
甚至而言之,赵匡胤之子只能靠边站的主要原因,也在这里。因为你年龄太小,资历太浅,你是皇帝的儿子,也没有用的。
事实上,如果大宋帝国当时的首席大佬,不是赵匡胤的亲弟弟,而是赵匡胤胤的某个亲信,那大宋帝国写在历史书上,肯定也是一个短命的帝国。因为赵匡胤的弟弟上位,帝国自然不会换名字,如果是赵匡胤的亲信上位,那帝国肯定会换名字了。

泪痕春雨2018-03-26 10:26:5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
帝国中央政府让郭威坐镇前方时,就为一个问题展开了争论。那就是郭威坐镇前方时,是不是应该保留枢密使之职呢?
如果保留这种职务,那郭威在当地自然会拥有行政、经济、军事全权;而且还可以名正言顺的参与中央政府工作;他在关键时候突然作乱,想一想也很危险。

是不是让郭威继续保留这种权力呢?有人说应该保留,有人说不应该保留。
但是最终还是让郭威保留了枢密使之职。

当然了,以后汉当时的政治格局,郭威取得这种权力,也无法篡夺皇权的。问题是,小皇帝突然作死出怪招,直接让郭威捡了个现成的便宜。
小皇帝想铲除托孤重臣时,太后说我们应该和宰相商量一下,小皇帝的亲信就说了,先帝曾教导我们,重大事情不要和书生商量!太后依然对此反对,小皇帝就说了,先帝曾教导我们,军国大事不要听妇人之言。[注1]

不管小皇帝当时是怎么想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样简单粗暴的处理军国大事,而且做着完全超自己能力的事,就是标准的作死玩法。

泪痕春雨2018-03-26 10:27:5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因为郭威率军逼死小皇帝,是因为小皇帝自己要作死,所以这件事做的非常轻松。
但是在皇权相对强大的背景下,郭威想爬上皇位,就没有这样轻松了。

在这种背景下,郭威见到冯道,冯道竟然大大咧咧的面对郭威;而郭威面对此情此景,不由自主的习惯性的给冯道下拜,而冯道竟然坦然受之。
这让郭威非常沮丧,因为这意味着文职系统首脑,并没有认可他要当皇帝的事实。[注2]

关键是,当时刘知远有三个弟弟。一个是河东节度使刘崇;一个是忠武节度使刘信;一个是天平节度使慕容彦超(同母异父的弟弟),基于他们的利益,他们肯定还是希望天下是刘氏的天下。

五代篡位的皇帝,李嗣源、李从珂、石敬瑭、刘知远都是率军杀入帝国都城,甚至还没有杀入帝国都城,就爬上了皇位。
而郭威率军杀进帝国都城,竟然看着眼前的皇位,就是无法爬上去。这本身证明,当时的皇权已比以前更强大了。

后来赵匡胤篡位比较容易,就是因为郭氏也好、柴氏也好,一方面人丁稀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郭威造反时,被后汉小皇帝一怒,杀了个一塌糊涂,所以后周的皇族力量非常弱小。[注3]

如果柴世宗死后,后周帝国有强势的皇族成员存在,赵匡胤篡位时,难度肯定会很大;如果后周也有赵光义那样的强势亲王存在,更没有赵匡胤什么事了?这就好像,如果赵匡胤死的时候,帝国的二把手不是他弟弟赵光义,而他的亲信小弟XX,那大宋帝国估计当时也就灭亡了。
事实上,正是因为柴世宗在最后时刻猜忌自己姐夫,于是给赵匡胤留了下机会;就如杨坚可以篡位,是因为小皇帝猜忌强势的皇族亲王。于是给外人留下了机会。

泪痕春雨2018-03-26 10:28:5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因为当时皇权比较强大了,所以郭威看着皇位,就是无法爬上去。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就决定让另一个刘氏皇族成员当皇帝。

现在的问题是,应该立哪个刘氏皇族成员当皇帝呢?
自然不能立一个强势的刘氏成员当皇帝,因为无论基于中央、还是地方的军政大佬利益,他们都希望一个弱势皇帝高高在上的,因为弱势皇帝高高在上,他们的既得利益更容易保持。
所以,最后大家决定立河东节度使刘崇的儿子刘赟当皇帝。对于这种事实,刘氏皇族也表示可以接受。[注4]

从当时的情形看,大约就是郭威逼死不讲规矩的刘氏小皇帝,又扶立了另一个刘氏小皇帝。

在这种背景下,冯道就率人去迎接刘氏小皇帝到京城,整个过程进行的并没有毛病。[注5]但是冯道和小皇帝走在中途,突然传来消息,三军将士拥立郭威当皇帝了。[注6]
面对这种消息,大家都傻了。小皇帝对冯道说,我之所以愿意到京城当皇帝,是因为有你在中间作担保,我相信你的人格、更相信你的实力。现在,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冯道的态度很简单,我也不知道怎么做![注7]
小皇帝的亲信,一时群情激愤,于是想杀死冯道。但是小皇帝阻止了,因为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冯道显然也是不知情的。[注8]
但是小皇帝一伙处于这种位置上,其实是爬到了鬼门关上,因为他们现在的身份、利害关系,已严重威胁了郭威,既然郭威上位了,等待他们的命运,估计不必做什么乐观分析的。[注9]

泪痕春雨2018-03-26 10:29:3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因为当时决定扶立上位的小皇帝,就河东节度使刘崇的儿子。所以刘崇对此自然没有什么意见。
在郭威正式篡位前,刘崇的一个小弟说,我们必须得给郭威造成一定的军事压力,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刘崇认为郭威并没有轻举妄动,而自己一味给郭威造成军事压力,有可能会把郭威逼得狗急跳墙,所以拒绝了这个建议。

但是很快传来消息说,郭威篡位了。郭威篡位后,刘崇就在晋阳了即位了。刘崇当时大约想复制石敬瑭的成功。
要知道,石敬瑭就是以晋阳为基地,依靠契丹人支持夺取天下的。而刘崇在晋阳称帝后,向契丹人寻找帮助时开的条件也是,一切就按石敬瑭当年开出的条件。

因为郭威胜利了,所以我们总有一种错觉,那就是郭威是正统,北汉是叛乱。
实际上从皇权的法理上讲,郭威才是标准的叛乱,而刘崇那是标准的正统。

刘知远死后,郭威篡夺了刘氏江山,刘崇作为刘知远的亲弟弟,希望恢复大汉江山,这是多名正言顺的事啊!
至少从皇权的法理上讲,比当年刘秀、刘备恢复汉室,那名正言顺的多。刘秀、刘秀与大汉皇帝都是标准的远房亲戚,而刘崇则是大汉皇帝的亲弟弟、亲叔叔。
从这层意义上,刘崇站据法理的制高点上,又有强大的军事团队作后盾,还可以取得契丹人的支持,应该可以复制石敬瑭的成功。
泪痕春雨2018-03-26 10:30:3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但是在关键时候,文职系统选择了支持郭威,所以刘崇想复制石敬瑭的成功,本身就是困难重重的。
更主要的是,契丹皇帝想支持刘崇,但是在契丹内部没有多少人响应。契丹皇帝一心强逼大家参与中原王朝事务,结果弄得反对派四起,于是契丹皇帝被人火并了。[注10]

契丹新一任皇帝,就是著名的睡王。因为这个契丹皇帝除了玩乐,就是睡觉,啥正事也不干。[注11]

因为类似的原因,以至于许多人都认为,如果中原王朝强势一点,就可以大败契丹,因为契丹皇帝实在太差劲了。
其实呢,这是标准的把历史当英雄传奇看,因为按这种观点,那明末史可法无法打败满清,一定非常饭桶,因为他的对手是六岁的顺治皇帝。
其实呢,契丹大佬击杀契丹皇帝后,扶立一个睡王在上,本身就意味着是众多大佬联合执政的格局。
这就好像,满清皇帝死后,大家拥戴一个六岁的小朋友当皇帝,本身就意味着是众多大佬联合执政。

契丹睡王上位后,刘崇又马上派人与契丹表示亲善友好,并希望契丹派兵帮他平定郭威的叛乱。[注12]
关键是,此时契丹也达成共识,决定大举派军帮助刘崇。
简单的看,刘崇就是有机会复制石敬瑭的成功。问题是上一次耶律德光进入中原,竟然想趁乱入主中原,所以现在面对契丹的友好帮助,中原王朝的军政大佬,都也不敢掉以轻心。在这种背景下,刘崇虽然得到契丹人的帮助,也无法复制石敬瑭的成功了。
泪痕春雨2018-03-26 10:31:3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这样折腾了半天,最后的结果,就是当时历史上又出一个北汉。北汉也是十国之一。
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北汉多少是一个块滚刀肉。
第一、从法理上,他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因为他是后汉皇帝的亲弟弟,郭威夺取了后汉江山,刘崇以晋阳为中心一心恢复汉室,这拿到哪里说,也是理直气壮的。
第二、既然契丹愿意帮助它,中原王朝想灭掉他,难度就比较高了。
第三、中原王朝也一时不敢全力灭北汉,因为灭掉北汉,会与契丹矛盾激化,而且与契丹直接接壤的地方太多;所以基于整体战略考虑,中原王朝也需要在契丹之间,留下北汉这种缓冲区。

因为类似的原因,北汉是十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事实上,陈桥兵变20年后,宋太宗赵光义才率军灭了北汉。到此为止,中原王朝才算勉强实现了天下的统一。

单从地盘上看,郭威上位时,中原王朝是最衰的时候。
因为石敬瑭时代,把幽云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割给了契丹;现在因为北汉的存在,以晋阳为中心的十二个州也脱离了中原王朝的控制。这样一里一外,中原王朝丢失了近30个州。
但是从中央集权的角度看,此时是中原王朝最为强盛的阶段。现在就看郭威能不能加强皇权了?
泪痕春雨2018-03-26 10:32:2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郭威爬上皇位后,因为文职、军方系统,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所以很快在中央政府建立起了双头格局。在这种背景下,郭威亲信王峻的权力就变得越来越大,大有成为当年郭崇韬、安重诲的倾向。[注13]

王峻当时的权力有多大,我们可以从一件事看出来。
王峻一度与郭威分庭抗礼;郭威始终奈何不了王峻。有一次郭威与王峻矛盾激化,于是王峻撂挑子回家休养去了。而随后不久,各地节度使纷纷上书希望王峻继续出来主持工作,面对这种事实,郭威也感觉害怕极了。因为这种局面可以出现,显然是文职、军人系统实现了默契,否则事情不会发展到这一步。
于是郭威就通过软硬兼施让王峻出山。[注14]

但是王峻权势越来越大,自然是郭威不能容忍的。因为这意味着着皇权受到了挑战了,最后郭威在取得冯道等人的同意后,解除了王峻的权力,王峻不久后死了。[注15]

郭威把试图与自己分庭抗礼的王峻物清理出局了,又把另一个不驯服的藩镇大佬清理出局了。
当然了,因为中央集权空前强大,所以这个藩镇大佬连一个回合也撑过,就让郭威清理出局了。[注16]
泪痕春雨2018-03-26 10:34:4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中央集权的发展,就是不断分割地方人事、军事、政治、经济系统实现的。事实上,只要让地方不再出现人事、军事、政治、经济权力集于一身的大佬,中央政府控制地方就是非常容易的。
皇权的加强,就是不断分割中央、地方政府人事、军事、政治、经济系统。事实上,只要让整个帝国政府分割成众多互不隶属的权力系统,任何一个人想窥视皇权,也是非常困难的。

这个过程中,它是需要足够发达的交通、媒介基础,否则它是无法实现的。
我们通常有一种错觉,那是汉唐时代皇权非常强大,实际上,这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中国的皇权强大,是从宋代开始的。汉唐时代的皇权,与宋明清时代相比,那可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皇帝如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死于非命、篡权上位的皇帝一批接一批。这种时代的皇权有多衰弱,自然不用细分析。
大秦帝国,始皇帝刚死不久,始皇帝的诸子就让赵高、李斯屠样干净了;而且帝国很快砖崩瓦解了。这种时代的皇权有多衰弱,自然也不用细分析了。
西汉时代,高祖刚死,天下就是吕后说了算,惠帝就是个摆设;吕后死后,少帝就被谋杀,文帝才上位的;文帝、景帝有诸王之乱;武帝之时虽然稳定,但是也有太子率军抢班夺权的事;宣帝之后王氏崛起,天下似乎就是王氏的天下了;而最终就是亡于王氏。
东汉整个时代,主旋律就是宦官外戚轮流坐庄。
大唐时代,高祖被儿子逼得提前退休;太宗诸子接连叛乱(先是齐王密谋作乱;后来是太子阴谋作乱);再往后,天下姓李还是姓武,实在看不清楚了。再往后,中宗死于非命、睿宗提前退休;玄宗之后更不用多说了,因为主旋律就是藩镇之乱。

而宋、明、清几百年时间里,围绕皇权,虽然也会发生一些问题,但是总体来说,傀儡皇帝、死于非命的皇帝非常少见,控制皇帝的太后、权臣也非常少见;武力篡权上位的皇帝,也非常少见;至于地方大佬与中央政府对抗的事,更是非常罕见。

泪痕春雨2018-03-26 10:35:09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