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漫评残唐五代史 一段看似混乱的历史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523073字 评论数:1071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当然了,交通媒介发展,是皇权强大的重要条件,但是并非只要具备这件条件,皇权就可以强大。事实上,随着交通媒介的进一步发展,皇权还会由此瓦解。
因为交通媒介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皇权分割威胁自己的各种力量;但是交通媒介发展,也有利于各种利益群体实现联合协作。在什么情形下,有利于皇权发展;在什么情形下,利于制约皇权,这个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交通媒介的强弱不同,是影响皇权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说起来复杂,有机会我会详细分析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的来说,经过梁、唐、晋、汉历代皇帝前仆后继的削藩、巩固皇权,到了郭威时代,中央集权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剩下的来,就是等着后继者,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了。

把与自己分庭抗礼的王峻清理出局后;把一度无视中央政府权威的王殷清理出局后,郭威的历史也就结束了。
郭威当皇帝的历史,也非常短暂,因为满打满算,郭威就当了三年皇帝。但它显然是残唐五代皇权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从此以后,中原王朝就开始全面复兴了。所以此后接连三个中原王朝皇帝,都是不断开疆扩土强势皇帝;于是此后20多年时间里,中原王朝征服大江南北,终于让混乱百年的历史结束了。

[注1]:帝遂与业、文进、匡赞、允明谋诛等,议既定,入白太后,太后曰:“兹事何可轻发!更宜与宰相议之。”业时在旁,曰:“先帝尝言,朝廷大事不可谋及书生,懦怯误人。”太后复以为言,帝忿曰:“国家之事,非闺门所知!”拂衣而出。
[注2]:太师冯道帅百官谒见郭威,威见,犹拜之,道受拜如平时,徐曰:“侍中此行不易!”
[注3]:业等命刘铢诛郭威、王峻之家,铢极其惨毒,婴孺无免者。
[注4]:于是郭威与峻议立赟。
[注5]:已丑,郭威帅百官表请以承大统,太后诰所司,择日,备法驾迎赟即皇帝位。郭威奏遣太师冯道及枢密直学士王度、秘书监赵上交诣徐州奉迎。
[注6]:郭威遗书,云为诸军所迫;召冯道先归,留赵上交、王度奉侍。
[注7]:道辞行,曰:”寡人此来所恃者,以公三十年旧相,故无疑耳。今崇威夺吾卫兵,事危矣,公何以为计?”道默然。
[注8]:客将贾贞数目道,欲杀之。曰:“汝辈勿草草,此无预冯公事。”
[注9]:崇威迁于外馆,杀其腹心董裔、贾贞等数人。
[注10]:九月,北汉主遣招讨使李存将兵自团柏入寇。契丹欲引兵会之,与酋长议於九十九泉。诸部皆不欲南寇,契丹主强之,癸亥,行至新州之火神淀,燕王述轧及伟王之子太宁王沤僧作乱,弑契丹主而立述轧。。契丹主德光之子述律逃入南山,诸部奉述律以攻述轧、沤僧,杀之,并其族党。立述律为帝,改元应历。
[注11]:契丹主年少,好游戏,不亲国事;每夜酣饮,达旦乃寐,日中方起,国人谓之睡王。后更名明。
[注12]:自火神淀入幽州,遣使告于北汉,北汉主遣枢密直学士上党王得中如契丹,贺即位,复以叔父事之,请兵以击晋州。
[注13]:枢密使王峻,性轻躁,多计数,好权利,喜人附己。自以天下为己任。每言事,帝从之则喜,或时未允,辄愠怼,往往发不逊语;帝以其故旧,且有佐命功,又素知其为人,每优容之。峻年长於帝,帝即位,犹以兄呼之,或称其字,峻以是益骄。
[注14]:峻心嫉之,累表称疾,求解机务,以帝意,帝屡遣左右敦谕,峻对使者辞气亢厉,又遗诸道节度使书求保证;诸道各献其书,帝惊骇久之,复遣左右慰勉,令视事,且曰:“卿傥不来,朕且自往。”犹不至。帝知枢密直学士陈观与峻亲善,令往谕指,观曰:“陛下但声言临幸其第,峻必不敢不来。”秋,七月,戊子,峻入朝,帝慰劳令视事。
[注15]:癸亥,帝亟召宰相、枢密使入,幽峻于别所。帝见冯道等,泣曰:“王峻陵朕太甚,....”峻至商州,得腹疾,帝犹愍之,命其妻往视之,未几而卒。
[注16]:邺都留守、天雄节度使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同平章事王殷恃功专横,凡河北镇戍兵应用敕处分者,殷即以帖行之,又多掊敛民财。....壬申,帝力疾御滋德殿,殷入起居,遂执之。

待续
泪痕春雨2018-03-26 10:35:3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复徐兆玮网友:

帝(郭威)屡遣左右敦谕,(王)峻对使者辞气亢厉,又遗诸道节度使书求保证;诸道各献其书,帝惊骇久之

-----

这句话该怎么翻译?

王峻写信(遗......书)给各地节度使,各地节度使把王峻的信(其书)献给郭威!郭威感到惊骇!

郭威惊骇的不是“文职、军人系统实现了默契”,因为显然各地节度使把王峻卖了,向郭威表示效忠。要说实现默契,也是郭威和“文职、军人系统实现了默契”!

郭威惊骇的是:自己对王峻也算仁至义尽、够意思了,王峻竟然还想串联各地长官,结成团伙向自己示威、讲价钱!


郭威惊骇的是王峻的企图,而不是王峻势力强大的既成事实。


泪痕这个帖子对所谓“双头”——通常史学界所说的皇权和相权——关系的解说,总的来说,不成功。

但泪痕确实影响了很多人。很多人接受了泪痕的解说。当然是不成功的解说。

==================

任何一句话,都是存在于一定语境中的,抛开语境单独抽出一句话解读,永远也不可能理解这句话。
如果史书只留下这么一句没头没尾的话,你这样翻译它,肯定不能说错,因为这句话本身就存在歧意。

“遗诸道节度使书求保证;诸道各献其书,帝惊骇久之”
王峻写信给各大节度使,希望他们可以写书信支持自己;而各大节度使都分别给郭威上书。
这里面存在的歧意在于,各大节度使所上的书信,是王峻写给他们的书信,还是王峻希望他们所写的书信?
如果史书上没头没尾的只存在这样一句话,你非要说是前者,这种问题,咬文嚼字的文人抬十年杠,肯定也抬不出个结果。
问题是,史书上这句话,并不是没头没尾的出现。

如果这句话,真按你的解读:王峻秘密和各大节度使串联,各大节度使都选择了出卖了王峻,郭威自然也有可能感到惊骇,问题是,我想知道郭威在惊骇之余,会怎么处理这件事?是马上公开打击王峻,还是马上向王峻妥协呢?
我想郭威是正常人,或是写历史的人是正常人,按正常的行为逻辑、或是语言逻辑,郭威都会选择马上公开打击王峻的!
问题是,史书随后写的内容,就是郭威向王峻表示妥协了。所以,这里所说的书信,显然是后者,而绝不可能是前者。

我把前后内容都列出来,你看看,按你的翻译,逻辑通顺吗?
帝屡遣左右敦谕,峻对使者辞气亢厉,又遗诸道节度使书求保证;诸道各献其书,帝惊骇久之,复遣左右慰勉,令视事,且曰:“卿傥不来,朕且自往。”犹不至。帝知枢密直学士陈观与峻亲善,令往谕指,观曰:“陛下但声言临幸其第,峻必不敢不来。”秋,七月,戊子,峻入朝,帝慰劳令视事。

反驳一个人的观点时,希望不要断章取意;翻译古文时,更不要没头没尾的拿出一句话翻译。
任何一个句话,都是存在于特定的语境之中,抛开语境反驳一个人的观点,抛开语境翻译古文,通常都是步入歧途的学习方法。因为这种方法,除了和人抬杠时有用,它不会增进自己学问的。
泪痕春雨2018-03-28 18:15:5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感谢诸位网友的支持鼓励,再更新一节。

第三节 柴世宗上位

柴世宗能上位,也算是机缘巧合的事。
第一、郭威的老婆柴氏比较强势,而且没有孩子,所以就收自己侄子柴世宗为养子。[注1]
第二、郭威篡位的时候,几个儿子被后汉小皇帝屠杀殆尽。[注2]
第三、因为在创业的时代,柴世宗就是郭威的主要助手。郭威死的时候,他已34岁,且已是省军级人物了。[注3]

这三个原因少一个,恐怕也轮不着柴世宗上位。
如果郭威的老婆柴氏比较弱势,就算她想收养孩子,也只能从郭家收养,而没有道理从柴家收养的。
如果郭威的儿子,没有被后汉小皇帝屠杀殆尽,就算郭威的亲儿子无法坐在皇位上,以柴世宗的资历、实力、地位,恐怕也轮不着他篡位。
如果柴世宗当时的年龄、资历、能力比较浅,在那种年代,他就算是爬上皇位,估计也会被踢下去的。总的来说,在那个年代,皇权并没有什么神圣的,所以你爹是皇帝,你就应该当皇帝,那就叫扯淡。因为普遍人接受的观点,说得温和点,叫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有德者居之、有能者之居之;说得强硬点,那就是枪杆子里政权。
泪痕春雨2018-03-28 18:19:2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柴世宗上位后,马上就面临一个巨大的坎,那就是刘知远的弟弟,想趁后周最高权力交接之际,夺回刘氏的天下。
从皇权的法理上讲,刘崇比柴世宗的合法性更高。因为真按皇权的法理说,刘崇的合法性,比郭威都高;与柴世宗相比,更不用说了。
问题是,在皇权没有再度真正恢复之前,大家是不讲什么一世二世三世的。总而言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有德者居之,有能者居之。再总而言之,天下不是李氏的,也不是石氏的,还是刘氏,也不是郭氏,自古皇帝轮着坐,就看谁有能力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刘崇既占据着法理上的优势,又有强大的军政班底,还有契丹人的支持,柴世宗看到刘崇前来争夺皇位,就绝不敢以轻心。于是柴世宗决定御驾亲征;虽然冯道一再劝阻柴世宗,但是柴世宗就是一心要御驾亲征。

也真是因为柴世宗胜利了,如果柴世宗失败了,回看这段历史,柴世宗肯定又是一个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典型例子。
这就好像明英宗御驾亲征败得一塌糊涂,几百年以后说起这段历史,许多人也会认为,它就是脑残皇帝。

泪痕春雨2018-03-28 18:20:0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柴世宗为什么要一心御驾亲征呢?
其实从李存勖、李嗣源之子的失败,就隐然透露出一种信息,那就是在关键时候,皇帝必须得有御驾亲征的能力、决心,否则派高纸将帅到前方,难免会被对方诱降的。

李存勖因为种种原因,未能亲自率军平定魏博叛乱,于是让李嗣源率军去了,结果李嗣源到了那里,当时就加入了叛乱的行列。
李从厚不能亲自率军平定凤翔叛乱,所以派高级将领去围剿李从珂,结果这些高级将领,都很快加入了李从珂的叛乱行列。
柴世宗如果当时不御驾亲征,会是什么结果呢?肯定就是领衔平叛的高级将领,都会纷纷加入刘崇的叛乱行列中。事实上,柴世宗御驾亲征,在关键时候,也有高级将领出工不出力,甚至是关键时候瞎捣乱,还有军队在阵前就倒戈了。如果不是柴世宗奋勇压住阵脚,当时就有可能溃败了。

其实,在双方争夺天下开始,文职系统也好、军方系统也好,恐怕就没有一心支持谁的动力。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最关心的事,恐怕就是战争规模会不会无限扩大,至于谁当皇帝,他们才懒得多关心。
战争规模无限扩大,一来会把中原王朝打烂的,更会牺牲很多人;关键是,真把战争进行到这种境界,契丹人趁乱获利的机会就更大了。
只要战争规模控制在有限的范围,柴世宗与刘崇之间,无论狼吃了羊,还是羊吃了狼,无非是中原换了一个皇帝罢了。中原王朝该干嘛,还会继续干嘛。
泪痕春雨2018-03-28 18:20:5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基于中原王朝的利益,刘崇与柴荣谁当皇帝,都是利弊参半的。
刘崇上位,帝国很快会恢复到石敬瑭时代,一来依附契丹,二来版图也会恢复到到石敬瑭时代。
柴荣上位,中原王朝注定会失去一块广阔的地区,因为帝国想收复有契丹人支持的河东地区(北汉),真心说难度太大了;关键是,就算强行收复了,与敌对的契丹直接接壤地区太大,也实在不是件好事。

这两种结局,哪种更好呢?实在难说的很。

从这层意义上,大家阻止柴荣御驾亲征,恐怕还真有出卖柴世宗的意思。
事实上,柴世宗御驾亲征,在关键时候军队也是出工不出力。战争刚刚开始,两个标准的高级将领就率军退出战场,更有上千名将士,两军阵前就投降了北汉皇帝[注4];退出战场的高级将领,甚至四处散播柴荣己败的谣言,阻止其它军队投入战场。[注5]

要知道,当时突然退出战场两个高级将领,一个是马军都指挥使,一个步军都指挥使,这两个职务那可是非同小可的职务。因为当时禁军最重要的三个职务,就是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注6]

郭威死的时候,殿前都指挥使是李重进;马军都指挥使是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是何徵。而樊爱能、何徵两军一接仗,就都选择了退出战场;并且四处散布周军已败的消息。

樊爱能、何徵是与李重进相提并论的人物。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候掉队了,所以有关他们的资料并不多。但是我们只要看一下李重进的资料,大约就知道这两个人有多牛了。
因为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柴世宗是郭威老婆的侄子,单就血缘而言,虽然都是异姓,但显然是李重进更近一层,而且李重进又是军界大佬之一。所以郭威在临死前,特意让李重进叩拜柴世宗,总而言之,你是臣,他是君,千万不要有非份之想。[注7]
当时临阵瞎捣乱的两个高级将领都可以和李重进可以相提并论,地位有多高,我们可想而知。他们在关键时候瞎捣乱,后果有多可怕,我们也可以想象。

从这层意义上,如果柴世宗在当时不能逆流而上,恐怕就这样被淘汰出局了。

泪痕春雨2018-03-28 18:21:5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柴世宗闯过这个坎后,就开始趁势扩张皇权。
总而言之,在关键时候,临阵脱逃的人,军使以上的将领就被砍了七十多个。[注8]而在关键时候,奋勇作战、忠于柴世宗的将领都得到了提拔。[注9]
因为赵匡胤在此过程中表现的非常优秀,所以被任命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使。[注10]

这个事件,显然是皇权扩张的结果,也是皇权扩张的一个契机。
在皇权有限的时候,众多的将领违反军纪,皇帝也不敢严惩的,因为法不责众,一味严惩违犯军纪的人,有可能会弄出乱子来的。最简单而言,一次击杀70个军使以上的将领,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所以在做这个决定时,柴世宗也犹豫再三,最后在张永德等人的推动,柴世宗终于决定大开杀戒。
当然了,这也成为皇权扩张的一个契机,因为大规模的清洗杀戮行为,会让人们对皇权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敬畏,此后再开始各种行动时,相对就比较容易了。因为事实证明,你敢不服皇帝,后果很严重。

而且以此为契机,柴荣又全面改编帝国军队。于是开始对军队制订严格标准,把老弱都清理出军队,并且制订优厚的待遇,把从前隶属藩镇的精锐,全部招收到中央军内。[注11]

这种大规模的军改,让中央政府的权力更为强大了。
因这样一来,中央军的数量质量大幅度的上升了,而地方军队的数量质量都明显下降了。在这种背景下,地方军区再想挑战中央政府,那就是标准的想作死了。
关键是在此基础上,再加强地方的行政、经济、监察系统的力量,地方军事系统也无力阻拦了。这样此消彼涨的结果,就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彻底成为历史了。

泪痕春雨2018-03-28 18:22:3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事情发展到此时,对皇权而言,还有一个弊端没有解决,那就是中央军应该由谁来掌握呢?如果由皇帝掌握,才能保证军队的可靠性,这对皇权而言,永远是一种说不出的危机,因为皇权政治追求的二世三世乃至万世,这种政治对小皇帝的年龄、能力都是无法保障的。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皇权想二世三世的传承下去,就需要各种可遇不可求的原因,皇子的年龄、能力、资历必须足够充足,否则老皇帝死了,小皇帝肯定会靠边站的。

但是这种危机,在柴世宗时代并不明显,因为柴世宗年富力强,而且雄才大略,所以他自然可以牢牢掌握军队。
问题是,柴世宗死了呢?
因为柴世宗当时正值壮年,所以它没有太多考虑这种问题。因为从正常情形去看,柴世宗怎么还可以活三十年左右。
而且据说当时就有人告诉柴世世宗,你还能活三十年,你未来的计划就应该按三十年来规划。这种说词,实在算不上大拍马屁,因为柴世宗当时只有34岁,再活三十年,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就算无法再活三十年,活个二十年左右,应该是很正常的事。如果柴世宗活到这个年龄,他的儿子肯定也长大成人了。问题是,柴世宗五六年后就死了,他的儿子是标准的幼童,自然只能靠边站了。

关键是,在柴世宗时代,如果想办法解决这种问题,肯定会削弱军队战斗力的。因为想让小皇帝也能牢牢控制军队,必须得叠床架屋、罗圈套罗圈的设置各种牵制。即使柴荣意识到这种问题,也不会急着解决这种问题,因为帝国当前的任务,就是想办法统一天下。而不是自己作茧自缚的想着如何建立一支幼童皇帝也能控制的军事力量。

泪痕春雨2018-03-28 18:23:1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总的来说,历史发展到此时,中原王朝统一天下的时机已成熟了。

第一、军事改造全面完成,藩镇之乱不复存在了;帝国军事力量牢牢控制在中央政府手里。

第二、行政、经济权力开始全面向收归中央政府。在此过程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打压佛教势力。
佛教势力在乱世发展,通常就是各种利益群体隐藏人力物力财力的主要方法之一。换而言之,佛教势力越来越大,就会让越来越多人力、物力、财力流出政府的控制。
柴荣时代皇权高涨,自然不会容忍这种力量存在,于是轰轰烈的清理佛教行动开始,经过一番清理,拆毁的寺院就有三万多座;在此过程中,自然会清查出大量中央政府无法掌握的人力物力财力。[注12]

在此过程中,柴世宗最大无畏的表现,就是让人们把民间存在的各种铜佛塑像都溶化了折价上交。
面对此情此景,难免会有许多人说,这样折腾下去,佛祖会生气的。柴世宗说了,行善就是信佛;佛讲究的就是普度众生,如果能造福天下苍生,不要说溶化佛的铜像了,就是让佛牺牲肉身,佛也会欣然接受的;当然了,如果牺牲我的肉身就能造福国家老百,我也会毫不犹豫的牺牲自己。[注13]

看这段历史时,让我想起二十多岁时,看过的一篇民国大文人写的作品。
这个民国大文人写这篇文章,是替一个民国军阀写赞歌,里面有一段内容,大约就是这个民国军阀要破除各种封建迷信。有人说,这样折腾下去,神佛会降罪的。那个民国军阀就说,你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就说都是我逼你们做的,总而言之,神佛有什么惩罚,都让他找我好了!总而言之,为了国家民族可以复兴,为了老百姓能过幸福的生活,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我当年看这段历史时,就突然觉得,如果历史资料足够丰富,那些历史上的军阀甲、军阀乙,恐怕也都会变得非常高大上起来。
我以前看到的历史书中,民国军阀大都是反面形象出现。而在文网渐开后,突然看到民国时代的各种文章,更在相关文章中,看到普通民国军阀的形象,竟然是如此的高大上,实在让我太吃一惊。因为没有大无畏的勇气,不要说别的了,就是这种敢蔑视满天神佛的气概,也会让普通人都忘尘莫及的。
泪痕春雨2018-03-28 18:25:1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总的来说,柴世宗在历史上的形象,绝对称得上雄才大略的。

柴荣这种形象出现,大约是历史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必然产物。
第一、当时的皇帝,注定是能力超强、魄力巨大的人,因为在当时背景下,没有两把刷子的人,是无法爬上皇位的。

第二、中央政府的军事、政治、经济权力越来越强大。
从安史之乱开始后,在近二百年时间里,每个皇帝都会面对地方藩镇的挑战,而且通常都是以中央政府妥协结束。
但是到了石敬瑭上位后,皇帝虽然还会面对地方藩镇的挑战,但是通常结果都是中央政府全胜收场,我们翻开后晋、后汉的历史,就会发现,凡是挑战中央政府的藩镇,结局都很惨。
而到了柴荣时代,虽然柴荣进了各种大举措,但是也没有一个藩镇敢挑战中央政府。当然了,北汉那种特殊情况例外。

总的来说,当时天下的进程,已到了摘果实的阶段。
柴荣在位时,夺取南唐江北十四个州,夺取后蜀四个州,又从契丹人手里夺回了北方三个州。
柴荣死了,赵匡胤上位,又夺取荆、楚、蜀、吴等地。
赵匡胤死了,赵光义在此基础上又灭北汉,于是实现天下的基本统一。
泪痕春雨2018-03-28 18:25:5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呢?
如果在某个背景下,张三能做到,李四也能做到;赵六还能做到;我们可以把这种结果,理解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如果在某个背景下,张三不能做到,李四也不能做到,赵六依然不能做到,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结果,理解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的来说,如果在一个比较长的历史维度中,比如一二百年,二三百年时间里,不论谁坐在那个位置上,历史也是以类似的形式存在,那多少证明,它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一切是显然的,如果说人力可以改变,为什么一二百年、二三百年时间里,总没有人能改变呢?

当我们看历史时,把目光全盯在某个、某几个历史大人物身上,总会认为历史的形成,就是几个英雄人物的思想道德能力强弱的结果。其实呢,影响历史历史的客观因素多了,英雄人物只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关键是,如果客观因素成熟,没有张三扮演这个英雄形象,也有李四会扮演这个英雄形象。
总的来说,天下统一的进程开始了,柴世宗死了,有赵匡胤,赵匡胤死了,还会有赵光义的。

泪痕春雨2018-03-28 18:26:2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总的来说,中原王朝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火并,终于渐渐进入正轨。而它的轨迹也是可以清晰看到的。

在朱温父子、李克用父子时代,是中原王朝统一的阶段。
梁晋争霸战中,晋灭了梁,中原王朝才算实现基本的统一。从黄巢攻克长安算起(公元880年到公元923年),一共历时44年。

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时代,是中央王朝中央集权发展的过程。到了后汉时代,中央政府吊打地方藩镇的局面开始奠定。从李存勖灭梁算起(公元923年到公元951年),一共历时29多年。
到了后周时代,中央集权高度集中,于是由柴世宗拉开了统一天下的序幕,到大宋太宗皇帝兵败高梁河(公元979年),为中央政府规模扩张的阶段。一共又历时29多年。

整个历程,满打满算算,正好100年。公元880年黄巢攻入长安;公元797年宗太宗灭北汉后,随后兵败高梁河,中原王朝对外扩张从此结束。

总的来说,历史发展到柴世宗时代,统一天下行动,终于可以提到日程之上了。于是柴世宗接过前人传到手上的接力棒,很快冲刺进了另一个阶段。但是很不幸,柴世宗英年早逝,不到40岁就死了。

柴世宗英年早逝的结果,就是他的孤儿寡母,只能靠边站了。因为皇权还没有扩张到,可以让一个幼童皇帝高高在上的地步。

[注1]:柴氏女适太祖,是为圣穆皇后。后兄守礼子荣,幼从姑长太祖家 ,以谨厚见爱,太祖遂以为子。
[注2]:业等命刘铢诛郭威、王峻之家,铢极其惨毒,婴孺无免者。
[注3]:太祖为汉枢密使,荣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太祖镇天雄,荣领贵州刺史、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

[注4]:合战未几,樊爱能、何徽引骑兵先遁,右军溃;步兵千余人解甲呼万岁,降于北汉。
[注5]:世宗战高平,樊爱能等军败南走,遇词而止之曰:“军败矣,可无前也。”词不听,辄趣兵以进,世宗嘉之,以为随驾都部署。
[注6]:以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领武信节度使,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领武定节度使,步军都指挥使何徽领昭武节度使。
[注7]:重进,沧州人,其母即帝妹福庆长公主也。......重进年长于晋王荣,帝召入禁中,属以后事,仍命拜荣,以定君臣之分。
[注8]:即收爱能、徽及所部军使以上七十馀人,责之曰:“汝曹皆累朝宿将,非不能战;今望风奔遁者,无他,正欲以朕为奇货,卖与刘崇耳!”悉斩之。
[注9]:庚子,赏高平之功,以李重进兼忠武节度使,向训兼义成节度使,张永德兼武信节度使。.......自馀将校迁拜者凡数十人,士卒有自行间擢主军厢者。
[注10]:张永德盛称太祖皇帝之智勇,帝擢太祖皇帝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
[注11]: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羸者斥去之。又以骁勇之士多为潘镇所蓄,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阙,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其骑步诸军,各命将帅选之。由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选练之力也。
[注12]:敕天下寺院,非敕额者悉废之。.....是岁,天下寺院存者二千六百九十四,废者三万三百三十六,见僧四万二千四百四十四,尼一万八千七百五十六。
[注13]:九月,丙寅朔,敕始立监采铜铸钱,自非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磬钹铎之类听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上谓侍臣曰:“卿辈勿以毁佛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于善,斯奉佛矣。彼铜像岂所谓佛邪!且吾闻佛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

待续
泪痕春雨2018-03-28 18:27:1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感谢诸位网友的支持鼓励,再更新一节。

第四节 陈桥兵变

柴世宗死的时候,只有39岁。
柴世宗大约没有想到自己会这样早就死掉。所以他布的局,并没有按幼子临朝的局布置;关键是在当时,似乎也无法构建起这种权力格局。

不管怎么说,只要不能把军事力量关进笼子里,就有一个危机,那就是皇帝必须是帝国军事统帅的合格人选,否则帝国的军事权力放到谁的手上,皇权也有可能流失的。

这也就是柴世宗能稳坐皇位,而他儿子不能稳坐皇位的原因;这也是赵匡胤能稳坐皇位,而他儿子不能继承皇位的主要原因。
表面上是因为乱世之中,国赖长君,实际上是因为皇权并没有巩固,所以实力不够的小皇帝,是无法牢牢控制皇权的。

总的来说,中原王朝处于欣欣向荣的扩张阶段,所以普遍人都希望一个年富力强的皇帝掌控局势。因为年富力强的皇帝掌控局势,才更容易把这种欣欣向荣的局面,继续向前推动一波。
而且加上从前换皇帝如换经理人的惯性,所以赵匡胤轻而易举的就夺取了帝国最高权力。

后来赵光义绕过自己侄子上位,大约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
而赵光义死的时候,天下大势已定,所以赵光义的儿子,终于绕过这个坎了。于是大家看到宋真宗稳稳坐在皇位上,都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欣慰。
因为一百多年了、一百多年了!天下换皇帝就如同换经理人一们;什么父子死子继,好像就是狗屁!因为看来看去,也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面对这种事实,卫道之士能不痛心疾首吗?
现在好了,天下终于回到了父死子继的正轨上,面对这种事实,让天下百姓,怎么能不放声歌唱呢?
泪痕春雨2018-04-03 10:36:2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是不说得有点远了。
柴荣死的时候,中原王朝正处于欣欣向荣的扩张阶段,看到柴世宗的孤儿寡高高在上,人们难免会用不信任的目光看着他们,因为你会带领我们走向新的辉煌吗?
从理论,这是有可能的啊。因为秦始皇上位的时候,只有13岁,秦国不是依然欣欣向荣吗?再往后看,顺治六岁当皇帝,大清帝国不是依然欣欣向荣向前发展吗?
问题是,基于残唐五代的惯性,大家似乎很难认可这一切。

在这种背景下,赵匡胤玩了一套和郭威近于一个模子托出的把戏。
总而言之,都是据说契丹人大举侵犯,于是他们率军出征了,走到半路,士兵突然把他们按倒在床上,把一块黄布披在了他们身上,他们哭天抢地半天,但是眼泪流光,终于无法改变这生米煮成熟饭的事实。
他们率众回到帝国都城,都是一副贞洁烈女失身的样子。总而言之,我可是反抗了半天啊,只是我力量实在不够啊!他们眼巴巴的看着文臣首脑,希望文臣首脑会原谅他们这种不贞的行为。[注1]

范质为代表的文职系统,看到赵匡胤那副装贞洁烈女的样子,本来想说几句撑门面的话,但是赵匡胤小的小弟已拔出刀大声高呼了,总而言之,万岁、万岁、万万岁!希望大家跟我一块喊!面对此情此景,大家知道再废话,无非是弄个血溅五步罢了。于是就都纷纷表示,既然生米已成熟饭,那我们就开饭好了。[注2]

事实上,赵匡胤进京时,就有一个不知死活的所谓忠臣,还要出来逆天行事,直接就让赵匡胤的小弟灭了满门。总而言之,这就是不识天命的下场![注3]
这个死于非命的忠臣,在后周时代,那可是与赵匡胤地位相当的大哥级人物。但是一时站错了队,直接就被清理出局了。[注4]
站在皇权的角度,这个人就是标准的忠臣。赵匡胤欺负柴世宗的孤儿寡母,大家都啥话也不敢说,就他站出来表示反对。这种人如果定性为反革命份子,那皇权的神圣性岂非更被剥得干干净净了。
所以赵匡胤称帝后,也对这个忠臣进行了表彰。对于杀这个忠臣的小弟,赵匡胤一副要砍要杀的样子,但是终究没有追究。[注5]
总的来说,此时讲究的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但是皇权的神圣也得适当维护。如果把那个忠臣捧得太高,赵匡胤上位算怎么回事呢?但是如果不表彰他,皇权的神圣性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泪痕春雨2018-04-03 10:38:0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赵匡胤这样上位,中央政府的大哥级人物不服,当场就被格杀出局,而且还是被灭了满门;帝国都城之内自然没人敢说什么了。但是地方的军政大佬,却显然还是要表示一下反对的。
当时有两个地方大佬公开表示反对赵匡胤,他们是李重进、李筠。

这两个人在后周时代,也是和赵匡胤地位相当的大哥级人物。
李重进我前面介绍过了,他是郭威的外甥,手握兵权,而且年纪比柴世宗还要大,以至于郭威临死前,先得让他叩拜柴世宗,总而言之,君臣名份已定,你可千万不要有非份之想了。
在高平之战时,李重进紧跟柴世宗,大败北汉、契丹联军;于是地位再次得以上升。[注6]
征淮南,李重进接连立大功,于是地位又接连上升。[注7]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让李重进移镇青州,为了让李重进心安,于是赐李重进丹书铁券,但是李重进终于还是决定叛乱。[注8]

李筠在郭威时代,最牛的头衔大约是同平章事;在柴世宗时代,最牛的头衔大约是侍中。侍中这个头衔其实是非常牛的,因为郭威篡位前最牛的头衔,大约也就是侍中。柴世宗死后,李筠最牛的头衔大约是检校太尉,这种职务大约是军人最高的荣誉头衔了。[注9]
赵匡胤上位后,派人通知李筠,周朝已禅让大宋了。李筠拒绝接受,在左右的劝说下,虽然勉强接受了。但是随后又突然拿出郭威的画像大哭不止。[注10]
最后,李筠还是决定造反了。

总的来说,他们与赵匡胤相比最大的劣势,就是他们都坐镇地方,而赵匡胤坐镇中央;在中央集权越来越强大的背景下,他的劣势那是非常明显。虽然李筠起兵时说,以我的影响力,以顺讨逆肯定应者如云,但是结果证明他想得太乐观了。[注11]

泪痕春雨2018-04-03 10:40:0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当然了,同样的行为,处于不同的角度看,性质就是不这样的。处于新成立的大宋帝国角度看,他们这就叫不识天命,或是称之为造反作乱;但是处于后周帝国的角度,他们就是妥妥的忠臣,因为乱臣贼子赵匡胤篡位,人们都不敢反抗,只有韩通、李重进、李筠三个人勇敢的站出来反对,所以后世修史时,自然得着重表彰一下。因为过分贬低他们,这好像也不是个事。

这就好像,有一个帝国灭亡了,有一个大哥级的人物因为没有及时投降,所以后来混得非常失败,敌方的一个大佬就嘲笑他不识天命云云,总而言之,你如果早早投降,哪会混得这样落魄呢?
那个大哥级人物就反讽敌方的大佬说,在没有遇到您之前,我一直觉得您是个人物,但是有幸亲耳听到您的教诲,我只是觉得,闻名不如见面啊!
敌方大佬一听这话,当时就羞得是无地自容了,因为搬在桌面上,敌方大佬的逻辑,就叫有奶就是娘啊!
因为什么叫我早点投降,就不会混得这样惨了?我现在最没脸见人的事,不是我混得非常惨,而是我竟然还苟且的活着。我的国家灭亡了,我的主子死,我竟然为了父母老婆孩子就苟且的活着,如果我骨气,我一定领着全家自杀的。只有如此,我才能骄傲的面对古代的先贤!
泪痕春雨2018-04-03 10:42:1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事实上,搬在桌面上,看到投降的臣子,你想嘲笑他,应该这样说,总而言之,你的主子死了,你的王朝灭亡了,你怎么还有脸活着?
所以有一个王朝灭亡了,有一个大哥级人被俘后,有人就劝他不要苟且的活着,总而言之,您在我心中,一直都是偶像般的存在,所以希望您不要让我失望!当然了,这个大哥并没有让他的粉丝失望。
类似的情形还有一个闹剧般的存在,话说有一个王朝灭亡了,有一个大哥级人物为了维持自己偶像地位,于是就决定自杀。面对他这种壮举,他的粉丝自然是掌声雷动,并且为些组织了大规模的庆祝活动。但是在最后关头,这位大哥级的人物终于选择了苟且的活下去。于是粉丝们彻底失望。如果这位老兄当时选择了死亡,写在历史书上肯定会非常高大上;但是千古艰难唯一死,于是遂成为一个笑话。
话说,如果当年的文丞相在最后关头,也突然决定苟且的活下去,人们再看他从前写过的绝美诗句,恐怕就只能想起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了。总而言之,你当年早早死了,哪有后来的丑事啊!

泪痕春雨2018-04-03 10:43:5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当然了,想居高临下的嘲笑敌国投降的臣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王朝灭亡了,有一个大哥以胜利者自居,于是就嘲笑投降过来的臣子,总而言之,你们的国家灭亡了,你们的主子成了阶下囚,你们竟然一副此间乐不思蜀的样子,你们平常读的圣贤书都喂狗了?
敌国投降的臣子难免羞愧难当。问题是,有人就回嘲对方说,按您这种大言不惭的理论,您老兄好像也是三姓家奴啊。在这种乱世,帝国如同走马灯一样的乱转,你敢说自己生是某家人死是某家鬼?总而言之,大家彼此彼此,别和我们玩什么清高!

事实上,宋代的卫道之士吹捧韩通、李重进、李筠时,有人就说了,韩通、李重进、李筠其实也是三姓家奴。因为他们以前跟着大晋的石敬瑭混,后来跟着大汉的刘知远混,再后来跟着大周的郭威混,说他们是贞洁烈妇,这个好像有些滑稽啊。
面对人们这样无耻的抹黑五代的忠臣楷模,卫道之士就说了,彼以国士待之,臣子才以国士报之。大周皇帝以国士等韩通、李重进、李筠,他们才以国士报大周皇帝;这有什么不对的?你们怎么就喜欢拿他们曾为后晋、后汉效过力说事呢?
问题是,扯到彼以国士待多,臣子才以国士报之。本身就证明臣子背叛君主,并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因为这种道理扯来扯去,和有奶就娘,也就隔着一层纸罢了。

泪痕春雨2018-04-03 10:46:3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
总的来说,史书站在赵匡胤的角度,一味贬低那些拒绝臣服赵匡胤的军政大佬,多少会变得不伦不类,因为用这种语调书写历史,一个人誓死忠于旧主子,不但会领着全家惨死,史书还会笑他不识天命,更会盖棺定论为乱臣贼子,这叫什么事呢?这还有天理没有了?!
所以在大宋帝国最初的意识形态里,李重进、李筠就是不识天命、造反作乱的乱臣贼子。否则,赵匡胤派军围剿他们算怎么回事?
但是随着大宋帝国的稳定,大宋帝国的意识形态又会为他们重新定位了。
这就好像在五代,说到冯道之类的人时,人们难免会用各种赞美的词语去写,但是到了后来,就会把他贬得狗屁不是了。

大家说冯道有奶就是娘。问题是,在那种年代,指着站在朝堂上的大佬们看,哪个人不是这种人呢?
大宋帝开国前25年,中国历史上就改过四次朝了。公元936年,大晋开国立号;947年大汉取代大晋开国立号;954年,大周取代大汉开国立号;960年大宋取代大周开国立号了。
在这种年月里,一个身处高位的人,谁敢说自己生是某朝人死是某朝鬼呢?更主要的是,你真是一心忠于旧主人,大宋帝国当时还会定性你为反革命呢。因为你说自己要一心忠于旧主人,本身就有一心要颠覆大宋帝国统治的嫌疑。
泪痕春雨2018-04-03 10:47:2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总的来说,大宋取代大周,那是用了一种近于和平的方式实现。
整个过程虽然也有流血事件,但是这种流血事件,放到五代,那还真不是个事。事实上,晚唐也好、五代也好,中央政府随便削个藩,哪回弄出的动静,也比这大的多。

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篡位时,更是用了完全和平的方式实现。总而言之,皇帝的儿子年龄小,皇帝的弟弟代替他们上位,这好像没有什么不对啊。
幸好赵匡胤时代的帝国二把手,那是皇帝的亲弟弟,如果帝国的二把是皇帝的小弟,估计五代史直接就变成六代史了。

皇帝有儿子,却玩兄终弟及,这个说起来好像蛮像回事。实际上,这就叫扯淡。
想当年,周武王死了,周武王的弟弟那是圣人级的大哥,因为他的小名叫周公!周武王的儿子呢,当时还是幼童,关键是,当时天下并不稳定。但是即使如此,也没有人敢宣扬什么国赖长君,所以应该让周公继位的歪理邪说。
当然了,如果皇权(王权)不够强大,什么国赖长君的歪理邪说,肯定会四处流行;甚到尧舜禹的禅让、商汤周武的革命理论,也会四处飘荡。卫道之士闻此,从来都是如同看到了洪水猛兽。

总的来说,思想是为了现实利益服务的。
道理的圆的,舌头是软的,面对什么现实博弈的结果,大家也可以把它讲得头头是道、或是讲得冠冕堂皇。
比如,父死子继,你说有道理没有?太有道理了,事实上,卫道之士,都在宣扬这种道理。
再比如,兄终弟及有道理没有?太有道理了,因为好赖是皇帝一家人啊。
无德让有德,无能让有能,所谓的禅让有道理没有?太有道理了,因为从前的圣人都是这样玩的啊。
革命理论有没有道理,自然有道理啊,商汤周武都是这样玩的啊。
所以,皇帝的儿子想顺利继承皇位,得拿出实力来,扯理论是没有价值的,因为理论从来都是为现实力量博弈服务的。

泪痕春雨2018-04-03 10:48:43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