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列仙传》中了解修行历史

楼主:平生居士 字数:13478字 评论数:34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大势所趋 民心所向

在我们眼中的上古一般是指黄帝时期前后,我们眼中的上古与先秦时期百姓眼中中的上古不一样。《黄帝内经》是一部先秦至汉年间的作品,其中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借以黄帝与岐伯真人的对话来表达秦时人眼中的上古时期。如今人眼中的上古时期一般是指黄帝时期,而先秦人眼中的上古,则是指黄帝之前更久远的年代。
关于东周之前的历史,在那个动荡年代,有资格知道先秦以前历史的人本来就不多。
春秋时期,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以后,使周朝以前的历史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后来在一场焚书坑儒的历史文化灾难中,可以说周朝以前真正的历史记载基本不复存在了,只能通过民间传说中得知一些信息。近年来在各种古籍的挖掘发现中,收集到不少记载着周朝之前历史的典籍。
《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解读这段文字,要以秦汉时人的寿命作标准去衡量,因为文章是以秦汉时人的角度而进行形容对比。
秦汉时期,人寿半百。以秦汉时期的人来讲,上古时期的人,都能活过一百多岁,无论是《圣经》还是《山海经》,都有相关记载。
上古时期人类的寿命是低几百岁或者几千岁,不止一个古代文明有这类似的记载。如同上古时期大洪水一样,各文明古国都有相关的记载,这种现象就绝非偶然了。
《山海经》中描述的大地,在天灾地难中,不断经过分裂变化形成了现在的世界。地翻山倒、天降暴洪,这是大洪水时期的可怕所在,几乎给那时的世界带来了灭顶之灾。
大洪水时代之前的世界可以说形炁密聚不分,生长的人或神邸寿命都相当长寿,生命等级远在后人之上。可以说在当时有利的地理环境之下,上古之人根本不需要任何修行,就已经成为普通的仙人。
先秦时期编辑的《山海经》,很明显对原版《山海经》做了大量的改动,甚至将《山海经》当作一种怪异小说流传下来。此经中记载的神邸也是奇形怪状!如果将来有人能够寻到王子朝秘藏起来的周前各历史典籍,可以说对华夏文明的复兴有着很大的帮助。
大家来看一下山海经中与寿命相关的记载:
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两千岁。
传说黄帝铸天、地、人三鼎之后,飞升而去。其黄帝子民《海外西经》中记载:轩辕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圣经》中的例子我就不多做介绍了,仙道跟宗教那些尽量不多牵连。
关于上古人的寿命,现代专家方面给出的答案却是另一种说法,将一甲子(60天当作一岁),用在解释彭祖八百岁之说,可同在商朝的商武丁之妃、大祭祀、商军统帅、仙人辅佐代表人妇好,记载却只有三十多岁,如果按照对彭祖的计算方法,那么女英雄妇好,只有不到六年的寿命。关于专家的说法,既不能让群众相信如今时代无法普遍做到的事情,又需要给一个答案以安民心,公布的答案已经不重要了,只有少数人心知肚明就可以了。
有人说黄帝时期距离现在有上百万年,也有人说黄帝时期局距离现在几万年,但历史给出的科学说法则是将近5000年。而我个人通过探索历史发现黄帝时期,距离现在至少至少有8000年以上。
黄帝之前,伏羲女娲生存的时期又是什么样的存在?那些都太过久远了,比黄帝时期还久远的传说,让我们无法去分析判断先祖们生存的时期,大概距今有多少年。
上古时期,木车腾空、飞马载物、白鹿延寿与奇形异状的神邸见之可致祸乱吉凶等,这一切对现在的人类来讲就太过神秘。
上古与现代,人的寿命存在的差距,虽然不被公认,若论上古人类的智慧与寿命,从古代的典籍中,不难发现一些秘密。如果有关于人类退化的内容,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不允许公开大肆探讨。
大地的分裂,源炁的散化,上古典籍的流失,这一系列的改变,已经成为了过去。人类的退化与改变,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寿命的减短、思维方式与文化的改变、气运的变化,不知大道的珍贵与心理的污染等诸多方面,而唯一没有改变的则是血脉,关于血脉前文已经略有提及,不再叙述。
大洪水之后人类的自然寿命减短,主要因地理环境而发生了改变,至周朝之后,人类的寿命才彻底发生了改变,可以说半百而终。
虞、夏、商朝代都是仙人与君主共同去治理维护一个G家,君王为主,仙人辅佐。君王主国事,仙人事战争,主祭祀活动。
时商武丁之妻,仙人代表妇好,在一场战争中意外死去,这种情况是商朝及之前从未出现过的。通过甲骨文献中的记载,可以推算出妇好的死令当时整个商朝的统治与气运发生了严重的改变。妇好之死,武丁亲伐异邦以正军心。时代在变化,人心也在变化,至周朝后就再也没有仙人辅佐君王管理国事了。
周朝是我国有史记载以来思想变更最严重的一个朝代,基于周公礼乐的基础上,外加诸子百家的思想纷争,人类的思想逐渐开始被诸子学说约束。诸子百家是当时最明显的的思想变更运动,在封建制度的利用下,足足影响了后世百姓2000多年。
东汉之初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东汉末年帝王开始大肆斩杀古修行人,随之而后五胡乱华与隋炀帝开大运河,破东南方龙脉,这之后,仙人隐匿起来的就更多了,如果不是唐朝皇帝好仙,在唐朝时就应该不存在仙人行世之说了。仙人知天意不可违,乃人心所向,故顺天而行。
种种变更迹象,使古代真修行人放弃了对当时统治者的希望,唐朝之后仙人不复出现在民间,一国之气运也在唐朝之后发生了最大的改变,从此之后的天下,可以说已经是帝王与宗教者的天下了。
平生居士2017-11-14 14:41:5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问题,可以保持沉默,但绝不会轻易说谎。道修有三,大道真知、去病延寿、成仙好善!这三种目的人可以近道,所达境界因人而异。仙人言之必行,即便正在努力向往大道中的修行人,也要懂得这个道理,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人。
在仙修的眼中没有善恶区别,常有仙人惩恶者,复仇者,更常有仙人救人疾苦者,仁慈好施者。对仙人而言,道包含一切,不会去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好坏在不同的角度没有一个固定的观念,但求做事要无愧于天地良心。一个人做事常危害他人生命,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影响他人的健康等,这种行为就属于“愧”,即使那人不这么认为,但大道自然有她的划分方法。一个人战场上杀敌无数,保护家乡国土,抵御外侵内乱,敢爱敢恨,也能修仙得道。这种例子不少,商朝以前许多仙人都是主动保护领土的,其中商王武丁之妃妇好,最具名气。她担任当时的大祭司、大巫医、统帅、仙人官方代表、守护者…因意外死去而影响了商朝气运。话说回来,为什么这种人可以得道,而小人却不可以得道呢?大道自然有其区分方法,行事做法天认同就合理,天否认的天会杀之。所以有言:天生天杀。能以德与道脱离上天的追捕与束缚,无名于天地间,故能长生。
修行就是要不断的探索发现,同道交流中进步是最快的途径之一。上古仙修多为大众所知,唐朝之后宗教盛行仙修难得再有听闻,隐芝先生是近代仙学大门的开启者,这点值得敬佩。
一个人埋头苦修五十年,一百年,甚至更久,是最佳的修炼途径…人修百余年初得仙,乃隐,故仙人隐之(隐芝)。凡人修行在闹市,仙人居深山,未入山前,仙修哪个不是在民间百余年至几百年呢?修行就是要多努力,交流也属于努力,如果有人感觉我说多了,直接关掉网页不看就可以了,因此而发牢骚实在是不明智。
自轩顼已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轩辕之前的时代不是我们凡人可以真正了解到的,轩辕之后的时代,我们可以多一些了解。轩辕皇帝以龙为图腾,有拢聚百族之意,上古多龙《列仙传》一文也多处提及关于龙的内容。精神文明之龙与灵兽之龙需要区分开来。我们黑头发,黄皮肤,是龙的传人,此处所表达的意思,便是精神文明的传承与延续。
每个人认知观念不同,《列仙传》文中有许多的内容,个人认为有不足之处,对译文略有改动,但多保留文中译文原意。
平生居士2017-11-14 15:05:4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近代仙人隐芝有言:“是斯人速临斯地,非吾道莫入吾门”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隐芝会这么说呢?其实张至顺老道长早已给出了答案。张道长曾言:“大道是学于德效于道,有道无德,是道中之魔,终失于道;有德无道,是道中之贤,终于成道。人有德,人的心好,人的德行,能感动天地;人无德,就是我把道传给你,你没有德,天不给,你也修不成。大道不离德,德是正题,这是真理。”张道长这番话,观念基本正确,其实道与德缺一不可。
修行修修行,是修行自己的心态、言行、举止。
道无处不在仙修的心态与宗教信众的心态不同。仙好生,心有生机者才可以修仙有所得。仙修的心态是让自己的的心符合道,修炼时以平静的心态去对待,生活时心态以洒脱开朗为主。要做到这些就得让自己平静下来,有许多的方法都可以使人内心平静,磨练最有效。心平静了修炼时才能以道心学道。关于道心,已在前年发的帖子“修仙那些事”中写过了,其中包含的平常心、善心、逍遥心、初心等不再多作叙述。
一个修行人他要对他自己的言行负责,不会信口开河,不会轻易说谎,能成仙的人对于人生都会保持一种真性,说谎、满嘴跑火车那不是修行人该有的言行。道有言行之密,天地有契约,所以会留世许多的咒语,修行人深知这个道理,遇到棘手的问题,可以保持沉默,但绝不会轻易说谎。道修有三,大道真知、去病延寿、成仙好善!这三种目的人可以近道,所达境界因人而异。仙人言之必行,即便正在努力向往大道中的修行人,也要懂得这个道理,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人。
在仙修的眼中没有善恶区别,常有仙人惩恶者,复仇者,更常有仙人救人疾苦者,仁慈好施者。对仙人而言,道包含一切,不会去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好坏在不同的角度没有一个固定的观念,但求做事要无愧于天地良心。一个人做事常危害他人生命,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影响他人的健康等,这种行为就属于“愧”,即使那人不这么认为,但大道自然有她的划分方法。一个人战场上杀敌无数,保护家乡国土,抵御外侵内乱,敢爱敢恨,也能修仙得道。这种例子不少,商朝以前许多仙人都是主动保护领土的,其中商王武丁之妃妇好,最具名气。她担任当时的大祭司、大巫医、统帅、仙人官方代表、守护者…因意外死去而影响了商朝气运。话说回来,为什么这种人可以得道,而小人却不可以得道呢?大道自然有其区分方法,行事做法天认同就合理,天否认的天会杀之。所以有言:天生天杀。能以德与道脱离上天的追捕与束缚,无名于天地间,故能长生。
修行就是要不断的探索发现,同道交流中进步是最快的途径之一。上古仙修多为大众所知,唐朝之后宗教盛行仙修难得再有听闻,隐芝先生是近代仙学大门的开启者,这点值得敬佩。
一个人埋头苦修五十年,一百年,甚至更久,是最佳的修炼途径…人修百余年初得仙,乃隐,故仙人隐之(隐芝)。凡人修行在闹市,仙人居深山,未入山前,仙修哪个不是在民间百余年至几百年呢?修行就是要多努力,交流也属于努力,如果有人感觉我说多了,直接关掉网页不看就可以了,因此而发牢骚实在是不明智。
自轩顼已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轩辕之前的时代不是我们凡人可以真正了解到的,轩辕之后的时代,我们可以多一些了解。轩辕皇帝以龙为图腾,有拢聚百族之意,上古多龙《列仙传》一文也多处提及关于龙的内容。精神文明之龙与灵兽之龙需要区分开来。我们黑头发,黄皮肤,是龙的传人,此处所表达的意思,便是精神文明的传承与延续。
每个人认知观念不同,《列仙传》文中有许多的内容,个人认为有不足之处,对译文略有改动,但多保留文中译文原意。
平生居士2017-11-14 15:07:0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列仙传》诸仙事迹:
ο赤松子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眇眇赤松,飘飘少女。接手翻飞,泠然双举。纵身长风,俄翼玄圃。妙达巽坎,作范司雨。
平生居士2017-11-14 15:37:0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赤松子是上古神农大帝时期的雨师,即“炎帝”。关于炎帝的寿命一说,从仙学的角度来论,应该是三千岁左右。
赤松子将服水玉道术教给神农,能够在烈火中任意焚烧。水玉是一种天然的石髓,在上古时期多有服水玉者,看来上古并不缺乏水玉。
昆仑山是上古传说中西王母的道场,赤松子常去昆仑山并在西王母的石室歇息,能够随风雨上下变动。随风雨上下,这就是真人以上境界一大妙境,也就是身形与意能够融入风雨中,随之变化,可谓风雨真人也。另外《史记·封禅书》也有类似记载:始皇时期曾出现过一位风真人,秦始皇派人蓬莱访仙未果,被风送回。
平生居士2017-11-14 15:38:2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ο宁封子


宁封子者,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焉。奇矣封子,妙禀自然。铄质洪炉,畅气五烟。遗骨灰烬,寄坟宁山。人睹其迹,恶识其玄。
平生居士2017-11-14 21:59:5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宁封子是黄帝时期的人,是当时世代袭承掌制陶瓷的官。可以说陶瓷是当时最大的生产制造行业,陶正更是被后世敬奉为该行业的神。有人找封子,后来将烧炼五色神烟的秘术授予他。封子聚集柴火烧炼自己,身体可以随烟而上下。人们看见被烧至灰烬的封子,还可看见封子骸骨,便将其灰烬与骸骨一起葬在宁北山中。
随烟而上下乃火仙火真的独特之功,封子死了剩余骸骨,说明未达真人境界,只能是火仙。
仙这个字是针对活人而言的,神佛之名是对死者的敬重与认可。火仙若死则为尸解仙,借火而终则为火解。封子或许有着类似庄子的逍遥观念,追求心境逍遥,而不向于境界逍遥,所以才选择火解。在上古刻意尸解的修行人很少,至屈原抱石沉江,才算尸解方式流行的开端。
平生居士2017-11-14 22:00:4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马师皇

马师皇者,黄帝时马医也。知马形生死之诊,治之辄愈。后有龙下,向之垂耳张口,皇曰:“此龙有病,知我能治。”乃其下口中,以甘草汤饮之而愈。后数数有龙出其波,告而求治之。一旦,龙负皇而去。师皇典马,厩无残驷。精感群龙,术兼殊类。灵虬报德,弥鳞衔辔。振跃天汉,粲有遗蔚。
平生居士2017-11-15 06:13:2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马师皇是黄帝时的一位马医,上古黄帝时期多为神邸异兽,皆俱灵含德。马师皇懂仙形结构,这种本领在上古时期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并且熟悉马的形体结构,能使马起死回生…
后天,有龙从天而降向着马师皇垂耳张口,马师皇知其中的意思,龙相信马师皇可以治好龙的疾病,在请马师皇为其治病。
如果说马师皇可以知马形而治愈马的疾病,那只能说明他是一位医术较好的兽医。如果马师皇可的疾病也可以治愈,那就不是兽医这么简单了,起码对形学的了解是非常透彻。
形是仙学中的一个词“万物秉炁假以形”,形炁神三者相生相融是仙学修炼的基本要素,唐朝以后的宗教修炼体系几乎不走这个路线。龙在上古属于灵兽,马师皇知兽形,可以为其治病,可谓医术精盏。如扁鹊知人形能善于为人治病,两者是同一个道理。
马师皇治好龙的疾病后,后来就经常有龙来请求他治病。有一天,龙载着马师皇而去。
龙为灵兽,在遥远的华夏上古时期有许多种类都可以化龙,例如:华夏上古传说中的龙类很多,形态不一,比如:蛟龙(水龙)应龙(即水虺进化的有翼飞龙与歪果仁的翅膀龙不一样)、蟠龙(毒龙)、虬龙(水龙,有角无角存在争议)、螭龙(水龙)腾蛇(会腾云驾雾的蛇龙)、化蛇(多翼)、虎蛟(鱼龙)、修蛇(黑龙)、鲤龙…龙病马师皇为其医治,龙康复后并懂得报恩,收敛鳞甲载师皇而去,以龙气养人,人也可以飞升。
龙为什么会生病?相信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龙的世界,龙的事,在天外,在深海,人们接触不到的事就很难了解到具体原因,只能说明那个地方也不太安静,不然古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坠龙事件呢。
平生居士2017-11-15 06:14:5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黑头发,黄皮肤,我们是龙的传人。这里重点说一下“龙”指的是血统精神文化,有“拢”的意思,与灵兽之龙要区分开。
平生居士2017-11-15 06:17:5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赤将子舆

赤将子舆者,黄帝时人。不食五谷,而百草花。至尧帝时,为木工。能随风雨上下,时时于市中卖缴,亦谓之缴父云。蒸民粒食,熟享遐祚。子舆拔俗,餐葩饮露。身风雨,遥然矫步。云中可游,性命可度。
平生居士2017-11-15 11:37:1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赤将子舆是黄帝时期的人。他不食五谷,以百草与鲜花为食。这也是一种修炼的方式,主要以服食为主。天地万物秉炁以形,万物更有其殊性。物含独精,人常食一物则身形似于一物。常喝牛奶骨骼宽大;常食火性水果,身体易干燥火旺;常食绿色蔬菜,因其多生机,人可以获得生机…服食就是这个道理,借物精以养身神,炼达有方,仙人可成。
至尧帝时,赤将做了木工。与广成子一样可以随风雨而上下,这一点说明赤将境界要已经可以离开大地生存了。古代巫、仙,修行追求的是大境界,起步点比后人也高不止一个层次,寿命几百至几千岁,都属于普通寿命范畴。
上古时人追求的大境界,一经修炼,不是几十年几百年可以相论的,如广成子在黄帝时期修炼了一千多年,与赤将子舆一样早已可脱离大地,独居于天外。他们仍然在世间继续修炼,其中的秘密也只有仙修才能明白,宗教的修行人却无法明白其中的道理。
脱离身体的修行,是外域宗教的说法与流传,完全违背华夏的修炼体系。外域宗教的侵入,是灵魂的收割?还是另有其他目的?这些不是一时一世的改变,还待后来修行爱好者去探索。
平生居士2017-11-15 11:37:5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黄帝

黄帝者,号曰轩辕。能劾百神,朝而使之。弱而能言,圣而预知,知物之纪。自以为云师,有龙形。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至于卒,还葬桥山,山崩,柩空无尸,唯剑舄在焉。仙书云: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成,有龙垂胡髯下迎帝,乃升天。群臣百僚悉持龙髯,从帝而升,攀帝弓及龙髯,拔而弓坠,群臣不得从,望帝而悲号。故后世以其处为鼎湖,名其弓为乌号焉。神圣渊玄,邈哉帝皇。莅万物,冠名百王。化周六合,数通无方。假葬桥山,超升昊苍。
平生居士2017-11-15 13:34:5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黄帝号为轩辕,世称轩辕黄帝。能审断诸神的功过,百神都朝拜黄帝并听从黄帝的调遣。黄帝时期不存在神仙神灵的说法,百神指的是诸多神邸。上古时期的神都是具备肉身,类似于后来的仙,却多为奇形异状。上古神与西汉之后出现的宗教神不是一个意思,修行人必须要分清这一点。
黄帝初生能说话,能够预见未来,明白天地万物的兴衰更替之数。这种记载也是有道理的,因为黄帝时期预示着上古远古时代的结束,迎来了人类作主的时代。新的世界秩序来临,黄帝时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切都是大势所趋,万物更替的命数。
黄帝自称是云师,身体又是龙形。在上古时期,多有兽面人身、兽面蛇身、人面马身、人面蛇身等的存在。《山海经》记载伏羲人首蛇身,黄帝也是人首蛇身。上古多龙,黄帝人首蛇身类似于龙形,所以说有龙形。黄帝是上古诸神之一有龙形,而上古天上飞的龙是一种灵兽。
黄帝自己选择死亡的时日,向天下的群臣辞别。黄帝死后,被安葬于桥山,后来桥山崩塌,黄帝的棺中却没有尸体,只有他的佩剑和鞋子在里面。像这类物留人去的做法属于一种遁术,这类的遁术在后世中许多的仙人都会使用,现代估计没机会了,都是火化的。假死遁形是为了消除名籍,就像神话小说《西游记》说的那样划去生死簿。这种方式只针对一些名望较高的修行人,古代多数修行人都选择无名一生。
有仙传说:黄帝采首山之铜,在荆山下铸鼎,鼎成后,乘龙而去。又有一说黄帝在荆山铸天地人三鼎,鼎成后乘龙而去。后来有许多的修行人,无缘其他道术,但博学,更效仿黄帝、师皇等,以养龙来进行修炼,也可以升天。
黄帝骑龙升天,群臣百官都想跟从黄帝升天,抓住龙须和黄帝的大弓,但是龙须脱落了,弓也掉在了地上。修行是自力成就,不能益于他人。黄帝时人寿命都很长,百官忠于黄帝,却无缘于天外。一个人的成就,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才是最正确的修炼方式。
平生居士2017-11-15 13:35:3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平生居士2017-11-15 13:48:5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偓佺

偓佺者,槐山采药父也,好食松实,形体生毛,长数寸,两目更方,能飞行逐走马。以松子遗尧,尧不暇服也。松者,简松也。时人受服者,皆至二三百岁焉。饵松,体逸眸方。足蹑鸾凤,走超腾骧。遗赠尧门,贻此神方。尽性可辞,中智宜将。
平生居士2017-11-15 21:11:4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偓佺是槐山中的采药人,他非常吃松子,遍身长毛,长达数寸,两眼是方形,能够飞行追逐奔马。万物有殊性,松子也有殊性。偓佺所食的松子,不是普通之松,人常食就具备了松性体质,浑身长毛。目方与飞行,是最普通仙人的一种特质。
偓佺拿松子给尧帝,尧帝没有功夫服用它。在上古官员是非常的少,即使战争也是极少数人的战争,出军千人就算特大场面了。饵松是服食中的一种,偓佺留给尧帝此松子希望能够帮助尧帝,当时尧帝也是日理万机,不可能有功夫食用这延寿的松子。
后来有许多人食用了这种松子,都能活到两三百岁。在那个时期正常的人,比较长寿的基本都是200多岁,食用松子后皆两三百岁,看来那个时期也存在着夭折早逝的群体。
平生居士2017-11-15 21:12:0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晚安,大家早点休息。
平生居士2017-11-15 21:36:4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容成公

容成公者,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辅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气者也。发白更黑,齿落更生。事与老子同,亦云老子师也。容成,专气致柔。得一在昔,含光独游。道贯黄庭,伯阳仰俦。玄牝之门,庶几可求。
平生居士2017-11-16 07:32:4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容成公是上古时期的人,他自称是黄帝的老师。出现于周穆王时期,善于辅助、劝导之事。他可以从天地万物本源中获取精髓,其要领是心性空虚,永不失灭。道虽无处不在,但其状态似于虚无,故称其为谷,因其蕴藏妙用,生机永无穷尽,所以称之为谷神。因此可以达到不老不死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守生养气。容成公头发白了可以变黑,牙齿脱落了可以生新。他的事迹与老子的事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一种说法说他是老子的老师。容成公与老子体系或许相似,但是后世倡导老子所传下来的修法,完全不是那回事了!完全找不到守生养气的形迹。
平生居士2017-11-16 07:33:21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