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记载中的罗马

楼主:冰雪之尹 字数:79615字 评论数:184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铁马冰河陆川客:黑名单 举报 2020-10-17 23:18:41 评论

《南方文物》2018年第3期《中国冶炼技术本土起源:从长江中游冶炼遗存直接证据谈起》作者:郭静云、邱诗萤、范梓浩(以上作者为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郭立新(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陶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这个里面的判断和我的判断并不违背。
其中最早起源的上山文化,是位于浦江上山遗址。跨湖桥文化是位于萧山,再加上河姆渡。
这个迁徙走向还是比较明显的。
上山文化主要是石器和陶器,但是它有石磨。所以我认为这中间确实了木器和金属工具。因为这两样很难保存。没有金属工具,想要打出石磨是很难的。
至于在这个时期的碳十四测定动不动就是七八千年,我认为是和底层的水分和矿物质侵染有关。误差在七八百年到一千年左右。论文上都有说明的。
那么如果说我们东夷人入海西迁定位商纣王时期定位迁徙的下限,也就是3100年前左右。
那么就正好和碳十四测定的下限时间差不多,甚至还要稍微早一些。
不过一个部族的迁徙,不会等别人打来了才迁徙,所以迁徙的上线,为3300年前左右。
——————
至于另外一条线路,就是从秦岭西进,沿着云梦泽而下,就还要稍微早一些。
这就是屈家岭的时间,上年是3600年前,下限是2900年前。不过到了2900年已经是本地衍生的文明了。

冰雪之尹2020-10-18 00:07:13 发布在 国际观察
@铁马冰河陆川客
————————
我认为我的推断应该是成立的。
那么三星堆遗址产生的文明,就是少昊巫文化和青铜文化的融合时期。
如果算西迁,应该就是祆教文明。太阳神和玄鸟图腾为特征。主要应该是大夏氏。
大夏氏跑到天族的那一支被融合了。但是跑到两河流域的,还能继续往欧洲和埃及跑。
欧洲的跑到西欧,跑不动了,只能和大秦以及后来的各种文明融合。但是在埃及的却能够保存一部分。
这就是两者与相似的地方的原因。
冰雪之尹2020-10-18 00:14:40 发布在 国际观察
@俗人无语:黑名单 举报 2020-10-18 14:09:48 评论

和老兄讨论很受启发。我会尝试从“近似”的观念去解释地圆说和天圆地方。大地形状说了很多次,可是总觉得说不清楚。
——————————
所以所谓的“科学”就不是一个精准的学问,假定有限条件、假说、忽视误差,忽视变化,认为世界是“本体”论。这都是不正确的。你不是你所说的哲学,而是学术基础。
大地形状,我前面说过了,应该是系统的看问题,局部的天圆地方,并不影响整体的地圆说。另外每个地方的曲率都是不一样的,应以实际为准。
另外曲率这个词本来就是中国的概念。由于中国认为没有什么“纯粹”的圆和形状,所以才讲曲率,经常都有“多少当多少”的算学问题。问起来简单,解算起来非常麻烦。这不仅是个分数,而是“率”,日本人翻译的时候,是盗用了我们的概念。
另外就算是车轮问题,我们也从来没说过圆,而是说辐等等。我们的车轮外表是有很多附作物的。中国还用车轮的周长加上时间概念来作为长度范围,比如“程”。
————————
所以如果认真起来,西方科学是抽象,我们的学问才是细致。
西方的科学是近似,而我们的学问是精准。
西方的科学是假说,而我们用来教育的学问一定是共识。
西方的科学往往只有论,而我们则必须要经过辩证。
冰雪之尹2020-10-18 15:21:14 发布在 国际观察
@铁马冰河陆川客:黑名单 举报 2020-10-18 18:08:15 评论

春秋中期以后,木器铁刃成为农具的主流,这就是铸铁技术的革命性贡献,大批量廉价制造,优秀的耐磨性能。而世界其它文化的块炼铁技术成本高昂产率低,主要满足宝贵的兵器需求,大批量损耗的工具和农具是难以支撑的,欧洲以及中华周边的农具发展史可见一斑。
————————
当新材料出现的时候,旧的工具出现革新也很正常。
在石器时代的墓葬。对于江南地区的陶器,谷物的碳十四鉴定结果,我个人是基本上不相信的。主要是其潮湿环境和水环境对于器物和材质的“扰动”。
在文物造假的时候,为了增加其年代,通常都是采取类似的方法,进行浇或者埋藏。浇一下能够增加好几百年。
这个是现实存在的现象。在高地墓葬挖掘的时候,年代往往就没有那么高古。
而在石器时代中,归于干燥的墓葬,其物质的“散失”没有那么快。所以通常能够找到石斧的木柄,权杖的木炭痕,石斧上面捆绑的炭痕。石质箭头和玉质箭头后面往往有箭杆痕迹,而且是成捆的。
在一些坍塌和叠压器物中间也常常有炭痕。这些能够很好地保存。
但是在江南,由于发掘的难度,以及本身环境不允许,所以都被破坏掉了。
另外上山文化中的彩陶,我认为专家解释只是一种解释。
不能排除陶器后期在古人埋葬是用赭石颜料铺底,然后通过漫长的年代而浸染而成。
我有两个理由,第一这些陶器还没有使用坨,是捏造盘圈而成。如果是后来刷的,应该不均匀,有刷到有没刷到的地方。现实是并非如此。
第二,如果是直接烧纸而成,陶片颜色应该比较一致。但是现实并非如此。颜色更加像浸染而成。
第三,很少有彩绘。但是到了桥湖的时候,器物已经是有坨制造的,有了彩绘。
冰雪之尹2020-10-18 20:01:15 发布在 国际观察
@一蓑烟雨认此生:黑名单 举报 2020-10-20 19:57:32 评论

经度概念哪里有证据?
————————
我国的经纬概念,通常是天多少,地多少。并不是一个平面概念,而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天就是竖着的,地是横着的。《国语·周语》:“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
所以我国的定位叫做“交”。
测量经纬,我国并不是简单地按照地面来算的。而是天地一起计算。所以本质上是角度划分。起于张衡。这就是浑天说。
张衡最开始也跟西方一样,定出一个“标准经纬度”,天上的经纬度对应地上的经纬度,是固定的。所以天上的星星对应地上的地区。实际上张衡以前也是这么做的,只不过张衡进行了天地两个球的经纬划分而已。
————————
后来经过天文观察,会发现天上的星星是转动的,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个差值。所以我国的天文学家就开始测量这些差值。
为此只做了浑天仪。浑天仪除了东西南北两道固定的规以外,还专门根据天象的转动增加了游规。
为了确定水平和垂直标准线设置了平准仪。
————————
到了唐朝的时候,就认为天上的子午线无法测量,但是地上的可以测。所以一行和李淳风等人就开始测地上的子午线和经纬度。已经非常精准了。

冰雪之尹2020-10-21 00:03:50 发布在 国际观察

@俗人无语 :黑名单 举报 2020-10-18 14:09:48 评论
————————————————————
这就是我比较生气的地方,你在网上几乎找不到我国古代这些名词的解释。
西方的“率”和中国的率的概念是一样的。只是我们要早了很多年。《后汉书》记载:“五星数之生也,各记于日,与周天度相约而为率。”也就是某一段曲线为分子,一周的长度为分母。这就是最开始的“率”,也就做“周率”
古代天文和地理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标准的浑天说。这是大系统。而子系统就是改天说。这个可以从古代的测量方法中看得非常清楚。
比如《后汉书》记载“步法”的计算测量方法:“步术,以步法伏日度分,加星合日度余,命之如前,得星见日度也。行分母乘之,分如日度法而一,分不尽如半法以上,亦得一,而日加所行分,满其母得一度。逆顺母不同,以当行之母乘故分,如故母,如一也。留者承前,逆则减之,伏不书度。经斗除如行母,四分具一。其分有损益,前后相放。其以赤道命度,进加退减之。其步以黄道。”
现在谁来规规矩矩地解释过这种计算和测量方法吗?
没有。
《新唐书》里面介绍岁星运营的长度和时间。
○岁星
率三百七十七万五千二十三。
终日三百九十八,行分五百九十六,小分七。
————————
现在你知道“率”是什么了吧。史书记载非常多,因为它是一个基本的数学方法。
它的运用和现在也是一样。因为它是一个分数,所以乘以某个分子后,就会得到实际长度(实数)
“求行分者,皆以半总乘定度率,有分者从之。日率除,为平行度分。置定日率,减一,以所差分乘之,二而一,为差率。以疾减、迟加平行,为初日所行度及分。”
————————————
@俗人无语 所以别说我们没有数学。西方的都是偷的中国的。有本事把我国的史书上的天文学和钦天监的测量书籍前部翻译过来啊!
中国的不同,就是因为长期观测,知道了所有的空间长度,都是根据你的假定标准来的。你可以用太阳运营的长度,可以用月亮,北极星,银河,金星等等运行长度作为基本单位。那个你的空间长度就会完全不同。
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变化,就是这些“标准长度”也是在变化的。
所以我们的律历从一开始就要求过一段时间就要有变化。《汉书》记载是大概七十六年就需要重新制定。
大地测量也同样如此。
——————————
所以我国的天文地理的测量都是多个“标准”进行测量,然后进行差分。“差分”最早出现也是我国。我们不搞单一标准,而是多标准,这个也反应在浑天仪的制作上。
——————————
西方完全不同。他们无视不同的参照物测量的计算误差,也就是不管影响事物变化的其它条件,只以自己的假定条件来看待事物。
————————
别说什么“科学是渐进的过程”,狗屁,你从一开始就是错的,就是以偏概全,就忽略其它条件。都是你个人的假说,就不正确。
所以西方是一个假说完蛋了再提一个假说,犹如盲人摸象。
冰雪之尹2020-10-21 14:22:56 发布在 国际观察

@俗人无语

————————
我们古代的天文定位和地理定位都是复合的,所以看起来非常复杂。但是却相对于某个时间段非常精确。
你不了解,说什么含糊不清。你错了,最好好好读一读史书。
现代的测量定位方法也是天文定位和地理定位相结合,而这个方法正是从我国的测量方法来的。
为什么我们不承认“圆”?
因为从我们的记载中就知道,当我们采用不同参照物的时候,天球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再加上时间坐标,你就会发现,就算是同一参照物的天球也是变化的。即便是以太阳和月亮作为参照物都是如此。
如果你拿起一个圆球,无论你采用什么方法,磨制得多么光滑,站在不同的基准点来观察,它都不是一个所谓的标准圆形。
永远都是在四维空间里产生着“涌动”和“变化”。
这是对世界的一个基本认识。
所以我们在测量定位的时候,才采用了多种参照物和标准,并且加上了时间概念。
也就是在某个时间段,某一个点出现在什么位置,是什么样的状态。
而不是这个时间段,以前的测量数据都不是正确的,而是有着很大的“误差”。

冰雪之尹2020-10-21 14:35:30 发布在 国际观察
@俗人无语

——————————
我生气的还有,对我国的天文历法词语,没有人去解释。而并不是我们的算学没有做。忘记自己的历史经验,毫无疑问是一种犯罪。
现在贴一个新唐书的记载。
——————————
《建中正元历》演纪上元甲子,距建中五年甲子,岁积四十万二千九百算外。
《正元》通法千九十五。
策实三十九万九千九百四十三。
揲法三万三千三百三十六。
章闰万一千九百一十一。
策余五千七百四十三。
用差六千一百六十八。
挂限三万一千三百四十三。
三元之策十五,余二百三十九,秒七。
四象之策二十九,余五百八十一。
一象之策七,余四百一十九。
中盈分四百七十八,秒一十四。
朔虚分五百一十四。
象统二十四。
象位六。
天中之策五,余七十九,秒五十五;秒母七十二。
地中之策六,余九十五,秒四十三;秒母六十。
贞悔之策三,余四十七,秒五十一半。
刻法二百一十九。(六刻法千三百一十四。)
干实三十九万九千九百五十五,秒二。
周天度三百六十五,虚分二百八十,秒二。
岁差十二,秒二。
秒母百。
定气辰数同《大衍》。
六虚之差六,秒二十。
转终分三亿一百七十二万一百三十二。
转终日二十七,余六百七,秒百三十二。
入转秒法一万。
转法二百一十九。(约转分为度,曰逡程。积逡程,曰转积度。)
七日:初九百七十三,末百二十二。
十四日:初八百五十一,末二百四十四。
二十一日:初七百二十九,末三百六十六。
二十八日:初六百七,末四百八十八。
辰刻八刻,分七十三。
刻法二百一十九。
昏明刻各二刻,分百九半。
交终分二亿九千七百九十七万三千八百一十五。
交终日二十七,余二百三十二,秒三千八百一十五。
交中日十三,余六百六十三,秒六千九百七半。
朔差日二,余三百四十八,秒六千一百八十五。
望差日一,余百七十四,秒三千九十二半。
望数日十四,余八百三十八。
交限日十二,余四百八十九,秒三千八百一十五。
交率六十一。
交数七百七十七。
交辰法九十一少。
秒法一万。
去交度乘数十一,除数九百四十五。
冰雪之尹2020-10-21 14:45:02 发布在 国际观察

@俗人无语
————————
《隋书.律历上》
“夫所谓率者,有九流焉:一曰方田,以御田畴界域。二曰栗米,以御交质变易。三曰衰分,以御贵贱廪税。四曰少广,以御积幂方圆。五曰商功,以御功程积实。六曰均输,以御远近劳费。七曰盈肭,以御隐杂互见。八曰方程,以御错糅正负。九曰句股,以御高深广远。皆乘以散之,除以聚之,齐同以通之,今有以贯之。则算数之方,尽于斯矣。
古之九数,圆周率三,圆径率一,其术疏舛。自刘歆、张衡、刘徽、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设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又设开差幂,开差立,兼以正圆参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书,名为《缀术》,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是故废而不理。”
——————————
这里讲的率,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
广义的分为九种。
一是土地单位面积的计算。
二是重量的计算,古代是用单个黍米的重量乘以黍米的数量。
三是分数计算,就是总数等分都取其一,用于收税,收租等等,这必是必须用到的。
四是单位相乘,就是几次方,这就是一少算大,用于快捷计算。
五是不同单位之间的比值,这能够换算需要的真实价值。
六实际上就是差分,就是把不同的误差进行重新分配,达到远近都相对公平。
七就是对误差进行分析,这能够把隐藏的规律寻找出来。
八是就是方程,这是用来进行复杂计算,对正负数进行取舍控制。
九是勾股,不过这个勾股是广义上的。就是准确计算高差形成的实际距离和理论,或者可以达到的某个距离。因为没有绝对水平的距离,只有相对于角度差值的实际距离之比。
以上,你就可以知道关于“率”,我们分得是如何细致,从简单的面积计算到微积分方程,都讲到了。只是我们都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但是其名词,很多都被西方盗用了。
——————————
在讲圆周率的时候,也讲得很清楚。实际计算的不管是“密率”还是“约率”,都是一个比值,是一个概略数字。且测量的并非是正圆,仅仅是以正圆参考之。正圆是一个理论值,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是可以作为一个标准单位来进行计算和换算。



冰雪之尹2020-10-21 22:33:32 发布在 国际观察
@俗人无语 2020-10-22 11:23:41
在这里我不想过多的扯科学了。只提出几个最简单的问题,供楼主和各位参考:
1.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2.如果有科学,有哪几门科学?
3.传统科学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没有成长为现代科学?
请各位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回答,不要转过来绕过去弄得你我都晕倒。
-----------------------------
中国不承认你认识的“科学”,因为从科学一开始的翻译就是分科之学,源于日本翻译家。这个我已经说过了。目前的科学概念是我国引用了我国的哲学概念混合而成,然后出口转内销的。
那么我们回到分科之学,最早使用是医学,后来发展为科举。通俗一点就是培养专业人才。
在墨家也有过分科,不过墨家灭了。我们就不说了。墨家的工匠技艺,就不被成为学问,只是技艺,所以正统的中国学术,并不承认。(西方倒是发扬光大,但是技艺就是技艺,就是一门手艺,谈不上学问。)
————————
如果一定要讲分科,其实源于对于巫的分化,巫分百官,就是多种专业,这个我们在周礼上可以看到。不过这并不是很明显。但是巫中比较大的一个专业就是医。
《周礼》就把医生分成了医师(全科医生)、食医、疾医、疡医(外科医生)和兽医。其中医师为上士,中间两种医生为中士,后两种为下士。
准确地说,西医就是疡医,是等而下之的医术。
医术还被称为学问。
而工匠技艺(西方目前大多数的工科专业)在周礼中只是附录,记载《考工记》里面。
———————--
中国的学问基本要求是穷究天地之理。就是现在多说的什么自然的规律。就是现代科学概念。(很奇怪,为什么在现代科学,这就是科学定义,而到了我国古代,就变成清谈哲学定义。只能说是唯西方论可以解释吧)
当中国的学问流传到西方的时候,就只剩下了医学中外科和炼丹术以及工匠技巧。这就是现在的西方“科学”的全部。
————————
中国不认为一种学问要分科,就算是医学,那是学徒分科而教,但是并不能说你就要分科来运用。运用的时候还是要融汇贯通。才能是个好医生。
但是有一点毫无疑问,那就是分科教学对于教育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在太医院,医学的分科就越来越细。
唐朝分为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按摩、针灸。(食疗和兽医被排除出了太医院)
宋代医学分为九科,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疮肿兼折疡、眼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灸科、金镞兼书禁科。
元代以来的医学分为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等13科。



冰雪之尹2020-10-22 14:44:30 发布在 国际观察
@俗人无语 2020-10-22 11:23:41
在这里我不想过多的扯科学了。只提出几个最简单的问题,供楼主和各位参考:
1.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2.如果有科学,有哪几门科学?
3.传统科学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没有成长为现代科学?
请各位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回答,不要转过来绕过去弄得你我都晕倒。
-----------------------------
除了医学,我们在回到科举。
新唐书记载: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
其外,又有武举,盖其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
————————
其中我们看到有法学和算学、史学等等。
另外还有根据技能考试和取士的。
“凡医术,不过尚药奉御。阴阳、卜筮、图画、工巧、造食、音声及天文,不过本色局、署令。鸿胪译语,不过典客署令。”
这个译语,就是现在外语专业。
————————
一般来说,现代的科学专业,基本上我国都有,而且发源都比西方要早得多。
但是我国任何一个做学问的人,都不会单独学一科,学单独一科的人的不管是医生,还是其他行业,都是被人耻笑的人物。
你要是说钱乙是个儿科医生,他会跟你翻脸。
所以分科教育,分科考试,和实际运用那是两回事。你要是只学一科,那你就等着到类似弘文馆这种地方继续学习吧。


冰雪之尹2020-10-22 15:07:43 发布在 国际观察
@俗人无语 2020-10-22 11:23:41
在这里我不想过多的扯科学了。只提出几个最简单的问题,供楼主和各位参考:
1.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2.如果有科学,有哪几门科学?
3.传统科学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没有成长为现代科学?
请各位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回答,不要转过来绕过去弄得你我都晕倒。
-----------------------------
另外,回答你的第三个问题:
所谓的现代科学,就是我国的传统科学。
问题出在清朝,清朝生怕汉人起来反抗朝廷,所以教文弱之学,也只考文弱之学。真正的学问要等到被朝廷录取了,才专门教,听话就用,不听话就发配。
而汉人的一些学科也不在配合朝廷,比如道家“炼丹术”中物理化学,道术中的光学和电学等等,都秘而不传。
为什么清朝开始向西方倾斜?原因就在这里。
所以物理化学我国不是没有,不然唐宋元明,我国的热兵器才是天下第一。
你要是问,为什么儒家到了清朝为什么变成了腐儒。为什么文人全部变成了软骨头,见谁跪谁,这个问题才是一个问题。
但是没有什么古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变成现代科学的问题。
现代西方科学在很多方面都不如我国。比如医学,农学等等。
冰雪之尹2020-10-22 15:24:48 发布在 国际观察
俄罗斯记载南征罗马推举是五代时期后这并不可靠。比较可靠的是西辽时期,这时塞尔柱人己经到了罗马尼亚,不过还没有建立罗马,为了阻止塞尔柱和突厥扩张,发起了两次战争,但失败了。随后蒙古第一次西征灭西辽,并承认了塞尔柱人建立的罗马。罗马正式出现。
所以罗马确实比神圣罗马要早。
冰雪之尹2020-10-25 07:53:20 发布在 国际观察
@俗人无语
所以俄罗斯人南征的是塞尔柱人,信奉的是穆斯林。此时景教也才刚西迁,在南欧缩着,整个欧州以袄教为主,也包括俄罗斯。教庭是否分庭还未可知,但东方人再一次大举入侵亳无疑问会成为分裂的诱发因素。
所以我认为准后教庭分裂,旧教教庭号召抵抗蒙古是最后的辉煌。
冰雪之尹2020-10-25 08:03:00 发布在 国际观察
@俗人无语
日耳曼尼亚就是神圣罗马,这一直保持到1876年德意志建立。艾儒略认为1622年日耳曼尼亚被亚勒玛尼亚替代,也就是新教得到了彻底胜利,我认为并不正确。这是因为艾儒略自己是新教徒,为了鼓吹自己的强大,扩大了事实。
在1622年,有可能新教取得了优势。但到现在天主和东正仍然非常强大,新教也没有一统天下啊。
冰雪之尹2020-10-25 13:10:47 发布在 国际观察
@俗人无语
你可能要问,塞尔柱罗马和新教的教庭罗马有什么关系?
关系就是如德亚,塞尔柱是景教反抗回回与摩尼而迁入欧州最后,也是最强大的力量,他还得到了元朝的承认为。
塞尔柱王可能就是艾儒略说的罗马共主君士坦丁。
冰雪之尹2020-10-25 13:53:15 发布在 国际观察
@俗人无语:黑名单 举报 2020-10-25 16:15:45 评论

始终没有说明,东正教是何时何地出现,何时传到俄罗斯。前面说了,新教是基督教,是一神教原旨派。旧教是天主教,是在改撒时候的多神教庭。但1517年宗教改革,1622年的新教不是11世纪的基督教,17世纪的天主教也不是多神教。
——————————
你也整理了一个年代表。
但是你也看到了,被涯叔删掉了。我在前面也有提过这样的一个年表,但是一样的命运。
我只能说,现在香蕉人实力太强大了。
冰雪之尹2020-10-26 15:53:36 发布在 国际观察


冰雪之尹2020-10-26 21:16:58 发布在 国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