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两宋

楼主:海历 字数:1067316字 评论数:80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忙完了祭祀大礼,赵匡胤进入了洛阳行宫。之前他早就命河南知府、右武卫上将军焦继勋修缮洛阳行宫,但眼前的一切还是出乎了他的意料,原因就在于当他决定西巡洛阳时,他的起居郎李符给他说了洛阳的八个不是之处,其中之一就是洛阳早已破败不堪。不过,眼前的事实还是证明焦继勋的工作是很出色的,至少他赵匡胤是非常满意的,他当面嘉奖焦继勋并封其为彰德军节度使。

世事就是如此,有人欢喜就有人愁。眼见洛阳被收拾得如此靓丽堂皇可就让某些人心里不爽了,这些人就是已经预知到了赵匡胤想要迁都的人,没错,他们是反对迁都的人。谁会反对迁都?迁都对谁的利益和影响最大?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自明,那个人只能是现在的开封府尹赵光义。另外,还有他手底下那一批势力庞大的各种官僚和既得利益集团。

赵匡胤进了洛阳就赖着不走了并且当众表明了自己要将洛阳升格为京都的意愿,以他执掌天下牛耳十多年以及此时平灭荆湖,后蜀、南汉和南唐的声望和军功,当他说出这番话时群臣无一人跳出来表示反对。眼见这事基本上就这么定了,接下来就该着手进行迁都的各项事宜了,可就在赵匡胤以为自己胜利了的时候,不甘心就此失败的赵光义开始反击了。

先是有每日负责记录赵匡胤生活日常的起居郎李符事前的劝谏,而现在冒头的则是赵匡胤的保镖大队长——禁军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他趁着赵匡胤空闲时劝谏赵匡胤不要迁都。这个李怀忠就是当年在太原城下率军划着小船顶着漫天的箭雨前去攻城,最后身中数箭差一点死在太原的那位猛男,他对赵匡胤说道:陛下,开封有汴河,每年从江南以及淮河地区可以运送几百万斛的粮食,都城里的几十万士兵都要靠这个养活,另外还有几十万的百姓也是靠运河吃饭,如果陛下将都城迁往洛阳,这些士兵的吃饭问题就成了个难题。另外,我朝的重要部门和衙门都在开封,况且它们已经都存在这么多年了,这些都是不可轻动的啊!

也不知道赵匡胤当时听到这话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又是以一种怎样的目光看向了李怀忠,但在我看来这个李怀忠要么是被赵光义“策反”了,要么就是被赵光义拿来当枪使了。这个并不是什么阴暗心理发作,想想赵光义试图跟同样是禁军高官的田重进套近乎的事,这种事完全是赵光义干得出来的。

另外,你李怀忠一个武将说出这番话以及你的这番见识简直让人有种“狗嘴里吐出了象牙”的感觉(我这里绝对没有侮辱李怀忠的意思,只是做个比喻),如果说这件事没有人在背后教他背书可能很多人都不会信。再者说,皇帝决定迁都,包括最该发言的宰执大臣在内的一帮文臣都没有人开腔,你一个负责皇帝人身安全的禁军将领竟然跳出来说切莫迁都的事,而且还说得这么头头是道,以他说这些话的口吻来看,不知道的人说不定还以为他是禁军的大统领。这件事完全就是有违常理,所谓事反常即为妖,李怀忠背后没有妖精作怪那才叫怪事呢!

对于李怀忠的这一番言辞,赵匡胤只是听听作罢,他迁都的决心丝毫未曾动摇。大臣们为了明哲保身不敢说话,赵匡胤身边的这两个与他最为亲近的文人和武将亲自出马也没有效果,见此情形,赵光义再也坐不住了,他要是还躲在背后不吭声,这事基本上就这么定了,他可不想这事真的成了。没办法,这位习惯于躲在幕后操控一切的顶级权谋家这一次必须要挽起袖子赤膊上阵了。

这里有一点必须要说明,宋太祖赵匡胤的《太祖实录》是被“修改整理”过的,而且是在赵光义当上皇帝之后,而在赵光义的儿子赵恒当上皇帝之后,《太祖实录》再一次地被“修改整理”。也就是说,太祖时期有关于赵光义的某些事要么被删除,要么做了美化,比如陈桥兵变赵光义是否参加这个问题在史学界就存在极大的争议,而《太祖实录》里有关于赵光义的争议还不止这一处。总而言之,宋朝历史上前后两次修改《太祖实录》就只有一个原则:有损赵光义伟光正形象的事全部抹去,增加或是美化一些或许根本就不存在的有利于提升赵光义伟光正形象的事,前者应该是赵光义干的,后者则无疑是他的好儿子赵恒干的。

何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何为篡改历史?何为欺负死人不会说话?此即是也!

赵光义修改《太祖实录》时还不敢过于太过嚣张,毕竟当时还有那么多亲眼见证了历史的人还活着,即使那些人都匍匐在他脚下对他高呼万岁,可这时候已经贵为皇帝的赵光义毕竟多少还是得要点脸的,所以过于美化自己这种事他还干不出来,但把一些明显不利于自己名声的事给删了倒也还算是双方都能接受。

等到赵恒登基之后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别看登基前赵恒这个小青年表现得是那么的乖巧得体,他登基之后修改起《太祖实录》来比他老爹的手脚可放开得太多了:我孝敬自己的老爹有啥错?子不言父之过,我伟大的如太阳一般光明的父亲怎么能在史书里留下黑斑?必须得改,另外还得加点优秀的事迹进去,这样才叫伟光正嘛!至于我敬爱的大伯,你就受点委屈,反正我登基之后是补偿了你们家的,我的堂兄弟德昭和德芳尽管都死了,可我对他们的后嗣那是相当的优待,这就算是我的一点歉意和补偿吧!至于那些总喜欢说三道四的大嘴巴,我管你们做啥?我大伯当皇帝时的那些大臣都死得差不多了,即使没死他们也不知道我具体都修改了啥,再过几十年,我修改的这些就是流传后世万代的唯一正史。你们谁又能奈我何?

说这些的目的没有其他,就在于史书里关于赵光义在此次反对迁都这事上说了什么以及做了什么都只是寥寥数语,但最后本来是铁下心要迁都的赵匡胤却失败了。这其中肯定是有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较量的,但史书里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只有结果——在众大臣都保持沉默的情况下,只是一个亲王的赵光义竟然在这场迁都的较量中胜利了,赵匡胤贵为皇帝却迁都失败,他最后只能郁闷地再又回到开封。
海历2020-11-30 14:50:3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来看史书里的记载:李怀忠劝谏失败后,赵光义亲自赶来见他的哥哥,他直入主题细说迁都的诸多不利,但这些话赵匡胤的耳朵都快听出老茧了。他对赵光义说道:你根本不知道我的用心和想法,我不但要迁都到洛阳,我的理想都城其实是更远的长安。

赵光义一听这话更慌了,他直接给他哥哥跪下磕头了,再一次地表明自己反对迁都的态度和理由。赵匡胤随即解释道:我之所以要迁都不为别的,开封城四周一马平川无险可守,面对辽国骑兵的冲击几乎毫无防御力,李从珂和石重贵的亡国教训不可谓不深。我大宋为此而不得不在开封城里囤积重兵,一旦迁都洛阳和长安就可凭借山川之险抵御外敌继而无需常年在国都里屯驻数十万的大军,如遇外敌入侵只需各处据险而守然后对来犯之敌聚而歼之即可。

很遗憾,赵匡胤这一番极具战略眼光却也苦口婆心的解释对赵光义全无说服力,他抛出了一句他自认为神圣而光辉实则是狗屁的御敌之道:陛下,国之安危存亡,在德不再险啊!

赵光义的意思就是说只要我们有德行就能万事大吉,你整那些天险有啥用?只有无德的帝王才会把自己的安危寄托那些所谓的天险之上。

赵匡胤对此的回应是沉默,可我在这里就想问一句未来的太宗陛下:既然如此,那你后来为何要在开封屯积比你哥哥当政时期数量还要庞大的禁军?你不是有德吗?你的德行不是可以保国家安全吗?

在德不在险,这话用来治理内政、防止内乱绝对是真理,是神圣而光辉的治国之道,但在抵御外敌这方面这句话简直就是脑残级别的屁话。请问你赵光义有德吗?就算有,可后来的辽国人被你的德吓住了吗?党项人被你的德吓住了吗?如果国家之安危真的是在德不在险,那你干嘛不解散军队让全国人民都读书修德,那样你的国家不就万年永固了吗?可事实上在你的手里大宋朝可是四处漏风啊!那时候你的德又在哪里呢?怎么不派出来抵御外敌呢?

另外,说到德,先是有赵匡胤不明不白地突然暴毙而崩,然后你赵光义又吃相极为难看地抢夺了自己侄儿的皇位,然后你哥哥的两个儿子先后离奇地死去,你的弟弟赵廷美也贬死于房州,你的皇嫂死后你却拒不发丧,还有你对李煜老婆小周后的那些传闻中的所作所为,这些事哪一件能够体现你的德?在德不在险——你配说这句话吗?配提这个德字吗?

我承认我在个人主观情绪上对赵光义这个人有很深的成见,而且赵匡胤之死以及赵光义的登基是整个宋史中最让我感到压抑甚至是痛苦的三大历史事件之一,另外两个是王安石变法以及岳飞之死。可是,让我无奈的是,赵光义在当皇帝之前的所作所为以及所思所想有很多都是我个人基于对历史事件和碎片信息地分析所做出的结论和认知,这些东西缺乏证据的支撑,因为我没有证据,因为那些可能存在的证据都被后来的太宗陛下以及他的好儿子给毁了。所以,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说,我上述的这些话都是自己的主观思维,是无法站住脚的。说得更严重一点,如果赵光义可以从时光隧道里穿梭过来,他完全可以告我诽谤和诬陷。

在历史上被人质疑其上位合法性的皇帝有很多,这里面有昏君和暴君,但这里面也有明君、圣君、甚至是千古一帝,比如杨坚,比如李世民,比如赵光义的哥哥宋太祖。可是,为什么赵光义在后世却普遍地受人非议遭人白眼呢?个人觉得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他敢做不敢当,既当婊子还要立牌坊。杨坚夺取外孙的皇位,李世民杀兄弑弟外加胁迫自己的老爹,赵匡胤犹抱琵琶半遮面夺了后周的天下,可这些人都不否认事实,这事儿我确实是做了,如果这就是你们所谓的小人之举,那我承认我就是一个小人,至少我也算是光明磊落敢作敢当,但赵光义不是这样。

很多事从种种迹象上都表明他不但参与了,而且还是主角,但他不承认他染指了这些事,在史书里他的一生至少在德行品格上是没有污点和瑕疵的,他所得到的一切都是合理合法的,他从来都没去争抢过什么,他是近乎于完美的。不但如此,他还篡改和抹杀一些有关于他的一些历史事件,以至于围绕在他身边的尽是一团迷雾,而他自己的上半身却又光鲜亮丽、光芒万丈地坐在迷雾的上端。下面的人都在说他的背后有污点,说他的手上有血迹,可那团迷雾遮挡了他的后背和双手,偏偏他又是最后的胜利者,谁都无法命令他转过身来或是举起自己的双手。

简而言之,赵光义是一个敢做不敢当的人,他时刻都在维护自己圣洁光辉的形象,但这反而把他自己整成了一个花脸,与其如此他还不如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都干了什么,就像李世民那样。后世在提到唐太宗首先想到的是贞观之治,是天可汗,是大唐盛世的缔造者和开启者,而不是什么杀兄弑弟胁迫君父。赵光义呢?即使他被宋朝的文官集团、被孔门子弟、被文人出身的史官们集体歌颂,即使他奠定了宋朝文人治国的国策,即使他奠定了宋朝文华昌盛经济繁荣的根基,可后世一提到这个人所想到的却是烛光斧影和高粱河车神。

有一个设想很有意思,那就是如果赵光义是当年的李世民,那么我们如今所知道的玄武门之变会不会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呢?比如是建成元吉谋反在先而秦王是随后赶来拼死平乱的呢?

在后世的许多研究宋史的大师和学者中间,对赵光义其人也是贬多于褒,但这些也都是基于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碎片地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老实说,这些事做起来非常地烧脑子,有时候甚至让人抓狂、愤怒,会有种想要撕书的冲动。但是,还是那句话,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赵光义就是那样的一个历史里的胜利者。

不管我们对赵光义有何看法和评价,不管我们的定论是褒还是贬,不管我们对他的人品和德行是如何定义,这些都只是涉及作为臣子和亲王之时的赵光义,在他成为了太宗陛下之后这些都不再有意义。评价一个帝王只有两个字——功过,皇帝这种动物是不能用善恶忠奸来评定的,当他一旦成为了皇帝,那么他所做的一切即使百分百是出于他个人的私心和私欲,可那也是跟整个国家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赵光义后来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一下子把数百之众的科场新贵洒遍帝国的各处州县,但这件事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却是开启了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全方位以文人治理国家的巨幅篇章,这让整个国家的气象瞬间变了天空,这就是为什么不能用普通人的标准去定义一个帝王的原因之所在,因为皇帝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一个人,他所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而他的所为也不仅只是关乎他个人,而是关乎整个国家的命运和走向。

有鉴于此,我将不再对身为臣子之时的赵光义多说什么,而他今后是如何当上皇帝的以及他在这个过程中到底都干了什么,我也不想再多说。历代学者在有关于此的研究中已经说了很多,我不想再重复,因为我的观点已经很明显:当皇帝之前,赵光义是一个顶级权谋家、阴谋家、野心家,也是一个无可非议的超级能吏。如果他终其一生都只是个臣子,甚至后来成为辅佐他侄儿成就千秋伟业之功的宰相,那么他绝对可以堪称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的一代名相名臣,而诸如寇准、韩琦、王安石之类的后生晚辈在他面前都得统统靠边站。这就是我对他当皇帝之前的评价和总结,至于他当了皇帝之后的事,到时候再说。
海历2020-11-30 14:54:2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现在回过头继续来说迁都的事。

在赵光义说出那句“在德不在险”之后,赵匡胤望着自己的这位弟弟背影发呆,直到其走远之后,他才对左右的人说道:晋王这话说得的确没错,然而不出百年,开封这种举全国之力供保一方的局面必定会耗尽天下之民力。

很不幸的是,天选之子的这个预言后来真的应验了。百年之后,开封城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而当它被金国人攻破之后,北宋也就此灭亡。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只是如今的我们总是会去想象:如果当时真的把都城西迁至洛阳或长安,那么后来的靖康之耻以及所谓的二帝北狩的历史悲剧是不是就不会上演呢?

历史写到这里的时候,史书再次出现了断篇。赵光义反对迁都,叩头请谏未果之后就走了,而赵匡胤则是沉默。在这之后,似乎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然后赵匡胤就又回到了开封,迁都之事就此不了了之。然而,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吗?很遗憾,关于这段历史在史书上被抹得一干二净,真的就是什么也没有记载,如果有只能去野史或民间传说里去找。但是,就如前面所言,这中间肯定是有事情发生的,只是可能太过劲爆或敏感以至于落得个被人为抹平的下场。所以,我们只能去猜,即使是猜都只能瞎猜。可想而知的是(或者叫可猜而知),凭借赵光义手中的资源和实力他一定会加以利用并最终促使赵匡胤不得不在重压和形势面前低下自己高贵的帝王头颅——放弃迁都。

赵光义手中的资源和实力有多强大呢?他自己做了十几年的开封府尹,其影响力可谓是遍布开封城的每一个角落;他很早就在私底下通过自己的手下干着交结地方官员、朝中大臣以及禁军将领的事儿;在扳倒赵普的时候他更是心照不宣地与一帮宰执大臣结成了某种形式的政治利益共同体;他的手甚至伸到了赵匡胤的后宫之中,这一点从赵匡胤死后他身边的太监王继恩抗拒皇后的懿旨直接去找赵光义进宫夺取皇权便是铁证。

此外,还有一件以前发生的事可以证明赵光义的能量和本事有多大。

公元972年秋(这件事发生具体的年份,史书上有不同说法),掌管国家盐铁、钱粮以及度之等事务的三司部门向赵匡胤报告说因为漕运出了点问题,所以京城的粮食现在快吃光了,最多够吃半年,为了不出现饿死人的情况,三司建议赵匡胤把禁军分散到外地去吃饭,等到将足够的粮食从南方运到开封再让他们回来。

听到这话,老赵差点吓晕过去。堂堂大宋京师之地竟然只有半年的存粮,这要是谁来个围城不就瞬间死翘翘了吗?老赵大怒,他召来三司使楚昭辅质问道:你楚昭辅是干什么吃的?作为三司使,国家没有九年的粮食储备你就该被问罪,你的人现在竟然跟我说京城里只有半年的粮食储备,还叫我把负责守卫京城的禁军派出去讨饭吃,疯了吧你们?我告诉你,赶快给我想办法解决这事,如果明年真的缺粮了,到时候我就拿你治罪!

楚昭辅颤颤巍巍地出了宫,内心是无比的崩溃,如果能想出法子他至于主动坦白跑来挨骂吗?可赵匡胤那里显然没有商量的余地,绝望之中他想到了赵光义,他跑去跟赵光义倒苦水并希望赵光义能够去给他说说情,至少希望赵匡胤能够多给他一些时间筹粮。三司使,这在行政上可是仅次于宰相和枢密使的宋朝第三高官,赵光义哪能放过这样的一个可以施恩于朝廷重臣的机会,再加上他本来与楚昭辅就有私交,于是他不但答应给楚昭辅说情,还愿意帮楚昭辅解决粮食缺乏的问题。

很快,结果出来了,赵光义让自己的幕僚陈从信出面帮楚昭辅搞定了此事,江淮的粮食顺利地进入了开封,禁军也不用出去讨饭吃了,楚昭辅的官爵甚至是身家性命也保住了。

这件事能说明什么?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都搞不定的事居然被市政府里的一个秘书给搞定了!可怕吗?赵匡胤知道这事会是什么反应?会作何感想?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赵光义的能力和能量从这件事里可见一斑。尤其是这件事是发生在公元的972年,是在四年前,现在是公元976年,他赵光义的实力和能力以及能量比起那时候只会升不会降。

赵光义既然决心反对迁都,那他就一定会动用自己手里的那些资源,对他来说迁都几乎可以说是他与自己哥哥的一场生死较量。一旦离开了开封,他的势力和能量必将遭受重创,他在洛阳就只能是一个有名无实的亲王,他也很有可能成为第二个赵普,最后被赵匡胤给安乐死。于是,我们所猜想的赵光义动用各种能量逼迫赵匡胤最后放弃迁都洛阳的事就很有可能是存在的,至于具体的方式和行为就只能是个永远的谜。

不管怎样,赵光义最后胜利了,在洛阳停留了一个月之久的赵匡胤最后下诏返回开封。只是,这件事定然也让兄弟俩的矛盾被公开化了,在你死我活的斗争面前,赵光义终于是凶相毕露了。

对于赵匡胤来说,他的最终妥协无疑是耻辱,可赵光义的势力如此庞大逼得他不得不重新考虑如何剪除自己的这个好弟弟的羽翼,他也终于意识到自己还是太小看这位大宋的晋王殿下了。所谓虎大伤人,他的这个弟弟再不是当年他初登皇位时的那个小青年了。
海历2020-11-30 14:55:1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回到开封,因为迁都失败而颇为丧气的赵匡胤必须得面对另一件烦心事。南唐的国主李煜虽然已经成了开封城里的顺民,而且他也下令南唐境内的所有州县归顺宋朝,可这里面还是有宁死不屈的铮铮铁骨之人,比如南唐江州(今江西九江)的兵马都指挥使胡则和牙将宋德明。

接到李煜发来的向大宋归顺的诏书,江州刺史谢彦实没什么反对意见:老大都投降了我还硬挺着干啥?可是,江州城里掌管兵马的胡则坚决不同意,他执意要为南唐留住着最后的尊严,但谢彦实是他的长官,他若是拒降就只能违上抗命。没办法,胡则联合手下的牙将宋德明发动兵变处死了谢彦实,然后他自领江州刺史抗拒宋朝的接管。

谢彦实也算是点背,李煜的一道诏书使得南唐几乎全境皆降,但他所管辖的这个江州偏偏出了胡则这么一根钢针,最后他自己不但丧命黄泉还落得个贪生怕死的名声,顺带着江州的全城百姓也跟着集体殉难。没错,城破之后宋军在江州屠城,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宋朝统一战争期间唯一的一次屠城行为,而这一切的诱因就是胡则的据城不降。

胡则这样做有错吗?这个问题没法回答,正如后来的忽必烈所说的那样——谁家无忠臣?就连刘鋹治下的南汉也有为国殉难的人,更何况政治远比南汉清明的南唐。当然,这些人选择宁死不屈并非是为了给自己的主子表忠心,事实上他们所忠于的其实是自己脚下的那片土地。

对于一个心中有着某种信仰并坚定地视其为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人来说,这种信仰一旦破灭也就意味着他们的生命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这时候死亡就是他们唯一的最好的归宿。这句话献给那些像胡则、李雄父子之类的在中国历次统一战争中选择殉难的人,这句话同样也献给那些历史上面对异族人的屠刀、面对国破家亡之时选择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而殉难的人,如文天祥,如史可法。

伟丈夫是也!

胡则的拒不投降让赵匡胤大怒,他派出曹翰前往江州讨伐。可惜的是,赵匡胤这回看走了眼,更是被愤怒蒙蔽了心智,之前他所一再强调的不可滥杀的平唐宗旨随着李煜的投降而被他暂时性地遗忘了,而曹翰虽颇有文采但追根究底却是一介骨子里藏着暴脾气的武人,而且曹翰这人在私德上更是有重大缺陷的,这个人不但贪婪而且嗜杀。曹翰围着江州对其一顿猛锤死砸,但江州城在胡则的拼死抵抗下却岿然不动,眼见强攻不成,曹翰改变策略改为围困,他就不相信小小的江州能够一直挺下去。

这种僵局从公元975年的11月一直持续到了公元976年的4月,从寒冷的冬天一直打到了夏日将至,也就是说宋军在城下已经啃了将近半年的城墙了,但江州的城门他们还是没能砸开。宋军心里此时所积压的这种郁闷和愤怒是相当可怕的,明明我就比对方强,可我却长时间地拿对方无可奈何,而且自己还被时不时地被咬上一口搞得鲜血直流,这种事搁谁身上都要抓狂,一旦逮着了对方那指定是一顿近乎于变态的发泄和报复。

这就是古代的城市攻防战的特色,如果一开始或者初期阶段就开门投降,那么一切都好说,可如果是宁死不降或者让对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仍是拒降,那么就得死扛到底外加祈求菩萨保佑了,否则城破之时即使不被屠城也要血流成河。胡则和他守卫的江州正是属于后者。

实力的差距和当时的局势注定了胡则和江州城的命运最后只能是一出悲剧,只是谁也没有料到胡则竟是那个为自己和江州城打开了地狱之门的人。被宋军围困数久的江州在进入4月之后开始初现断粮的情况,作为一座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外援和救星的孤城,城中军民的情绪也随着形势的渐趋恶化而变得日渐低沉,这让胡则也变得性情暴躁。这一天,因为厨子做的饭菜不合自己的胃口,本就身体有病且浑身邪火无处发泄的胡则瞬间暴怒,他命人将这个厨子拉出去砍头。生死时刻,胡则的妻子跑出来替厨子说了句公道话,这才保住了厨子的性命,但胡则依旧不依不饶地对厨子说了句:下次还这样定斩无赦!

遇到这种事谁还敢继续待下去?为了保命,厨子偷偷地从城墙上溜出了城。不清楚他是被围城的宋军给抓到了还是自己主动去找到了宋军,反正最后他见到了正在为江州久久不能攻破而抓耳挠腮的曹翰。他向曹翰说了城中的情况,最重要的是,他指出了江州城防最为致命的薄弱环节——西南角的城墙。

曹翰大喜,他带着一股宋军猛攻江州城墙的西南角,随即大批的宋军由此突入城内,江州城就此被攻破。可怕的事情就此发生了,城破之时,江州的军民选择了奋起抵抗,这让半年以来同样是怒不可遏的宋军顿时杀性勃发。不管曹翰是否曾经下令屠城,但宋军在江州城展开了血腥的屠杀是不争的事实。一场杀戮过后,江州军民的尸体塞满了城中的大小水井,实在是没地方塞了最后只能扔进了江里。可是,这还没完,烧杀掳掠自古就不分家,曹翰不但杀了人,而且还将江州的财物几乎洗劫一空,他动用了十余艘巨型战舰才将这些财物装载完毕。为了掩人耳目,他在船体表面装上的是从东林寺里抢来的五百余尊铁罗汉,他这一招成功地骗过了包括赵匡胤在内的所有人,至于他手底下的那些大兵们,这些人跟他都是同犯且洗劫江州的时候他们也没少得利,这种情况下谁会揭发他们的主帅?

在这件事里赵匡胤也不是什么也没做,但等到这些时日以来被自己的好弟弟弄得是心烦意乱的他反应过来时一切已经为时已晚,当他得知江州已经快坚持不了多久时,他特意派遣使者前去江州告诫曹翰严禁大肆杀戮,可他的传信使者却因为一场大风而耽误了行程,等到使者到达江州之时,江州城已经成了一座死城了。

至于那个胡则,当宋军攻入江州并冲进他的府中时,他已经病得起不了床。宋军可没有可怜他,而是将他带到了曹翰的面前,曹翰责问他为何要抗拒王师,胡则慷慨答道:这有什么好问的?我忠于自己的国家和主子,难道这有什么错吗?

可惜的是,曹翰这个屠夫可不是赵匡胤,他可没什么尊敬敌人和赞赏敌人宁死不降的那种气度和情怀,他直接命人将胡则处死,而且是酷刑——腰斩!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胡则的死亡以及江州的结局为这句话做了生动且残酷的注释。一个厨子做的饭菜不合你胃口你就要杀人,这事无论搁谁身上都算得上是一个暴戾之徒,放在皇帝身上那就更是一个千古昏君。权利真的是一把刀,既能杀别人但同时也能杀自己,当时的胡则无疑就是江州城说一不二的土皇帝。一个人突然间权力变大了脾气也就跟着变大了,在这种事情上很少有人能够例外,尤其是胡则这种权力场上的“暴发户”,但其本事却未必跟着见长,而为所欲为的感觉不可谓不爽。对“暴发户”来说这种事有时候是会致命的,不但致自己的命,也致别人的命。

有一个假设,如果胡则没有对自己的厨子那般暴戾且发出了死亡威胁,那么江州是否还有屠城的悲剧?如果没有这个厨子的帮忙,江州至少还能挺几天,那时候赵匡胤的使者也到了,相信在皇帝陛下派来的使者的严令之下,曹翰再犯浑也不至于公开抗旨,江州即使是被强攻下来的可也不至于会有屠城的惨剧。后世很多人将此次屠城的账算在了曹翰以及这个厨子头上,这或许没有错,可我认为胡则在这件事上其实也难辞其咎。正是他的性格缺陷导致了厨子的出城逃亡,继而导致了城破,最后导致了屠城事件的发生,他的性格缺陷不但害死了他自己,也害了江州城里的百姓。有一点无可置疑,江州城里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慷慨赴死,胡则至少应该为那些惨死在宋军刀下的老弱妇孺承担部分的责任和指责。不知道敬畏或者说是没有了敬畏之心的人迟早被自己搞死,甚至会牵连他身边的人,胡则就是如此。

悲哀!
海历2020-12-03 20:57:4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江州平定之后,南唐的土地上也就此是彻底安宁了,赵匡胤为此而再一次地大赏群臣。赵光义已经位极人臣只能是给他增加食邑了事,而东府的长官薛居正和沈义伦则被加封为光禄大夫,枢密使曹彬和宣徽北院使潘美加封为特进,其余文武官员也是各自都有封赏。有一个细节是需要引起注意的,那就是赵匡胤给他的三弟赵光美和他的长子赵德昭加了一个开府仪同三司的职衔,这意味着二人可以建府并组建自己独立的政治班底了。如果对这个概念比较模糊,那么请参考李世民的秦王府以及他王府里的那些幕僚和将军们。

这里想多说一句,有些知识渊博之人总喜欢说赵光义是赵匡胤的三弟,说赵德昭不是赵匡胤的长子,因为他们的前面都另外还有兄长,尽管都早亡了,可赵光义就应该是赵匡胤的三弟,赵德昭就不该称之为嫡长子。对于这种人以及这种言论,我就想说一句话:不杠你会死吗?全天下就你知道这些?

后世的一些严格尊崇史料的学者坚持认为赵匡胤一心是想把皇位传给他的二弟,理由就是赵匡胤直到临死之前都在有意地打压自己的儿子,不让其过于地出风头,但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其实在他逝世之前他就已经开始让他的儿子抛头露面了,尤其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段里,但他自己恐怕是怎么也没想到他这样做竟会让他提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或许他还以为自己还有大把的时间来培养自己的儿子,可是他错了。

赵廷美和赵德昭政治地位的突然升高很明显是赵匡胤有意为之,在迁都失败之后他有意要在皇族内部建立起新的势力以抗衡一家独大的赵光义。然而,要让他突然对赵光义翻脸甚至拿下赵光义,这种事他还真的做不出来,一来他是真的不忍对自己的这个弟弟下那么重的狠手,二来赵光义的势力在开封城以及朝廷内部官员体系中盘根错节,贸然行动定然引起官场地震,再者说,赵光义尽管已经在挑战和威胁他的皇权,可这人毕竟还没有做出什么特别出格的事,赵匡胤如果要下手实在是没有由头。于是,他只能选择对自己的这个弟弟徐徐图之。

这年的6月,赵匡胤还想出了一个“阴招”来对付赵光义——风水。这件事必须得深度思考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而在正史的记载里这件事却显得是那么的温馨可人,但这就是政治,表面其乐融融暗地里却是你死我活。这件事便是赵匡胤认为赵光义的晋王府地势过高没有水景,他亲自到晋王府去巡视,然后命人开渠引水至晋王府,而且前后数次亲自视察工程进度,催促其赶快完工。

表面看这可真的是兄弟情深,长兄如父,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晋王府立在这儿这么多年了为什么现在突然要引水,而且还是这种兄弟间矛盾已经公开化的敏感时期?后世的解读是有人向赵匡胤说晋王府有王气,注水入其府可毁其风水断其王气。如今看来这是封建迷信,但在当时这却并非妄言,即使是如今的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达官显贵和商贾富豪不也是各路大神的忠实粉丝吗?

赵匡胤此举是要断赵光义府邸的王气,我个人是认同这种解读的,但想想也是可悲,一个帝王竟然要用这种手段去对付他的政治敌人,他就差没有扎纸人了,但从这之中也可以看出赵光义此时的实力和势力已经让贵为皇帝的赵匡胤很是忌惮了。换了别的帝王,面对拥有这等权势且敢于跟自己对着干的臣子或许早就挥刀子砍人了,即使这个人是皇族兄弟,可谁让他们两个是亲兄弟呢?谁让宽厚仁德的大宋太祖陛下不是唐太宗呢?

另一个可以说明赵匡胤有意要打压赵光义的证据在《宋史.太祖本纪》里可以找到一丝线索,在给赵光义的府中建好水池之后,赵匡胤在接下来的这个7月里先后三次去了赵光美的家中。这可不是什么兄弟间串门,而是一个帝王主动到臣子的家里去而且是一个月里先后去了三次,这在古代是何等的尊宠?除了赵匡胤,放眼所有的帝王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这种事难道还不足以说明什么问题吗?

不管是在《宋史》还是在各种版本的《资治通鉴长编》里,有关于这段时期的一些敏感史料和人物几乎没有踪迹,尤其是赵光义在回到开封后几乎处于消失和隐身的状态,似乎这段时间他乖得很,而他反对迁都的事似乎也就这样过去了,谁都没有再提。这就是历史的悲哀之处,当最高的统治者决定抹平一段历史的时候没有人能够阻挡这些事的发生。

作为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我们如果真的相信这期间赵氏兄弟间毫无芥蒂,那我们也就太天真了。尽管我们现在无法知道(也永远不可能知道)这期间赵光义都干了什么,但他一定是做了什么事的。面对赵匡胤的种种对自己不利的举动,作为一个在权谋之道上把赵匡胤远远甩出几条街的顶级权谋家,赵光义不可能坐以待毙,他不可能就那样安安稳稳地等着某一天被他的大哥来一个安乐死。他肯定会反抗,会针锋相对,至于具体的手段,这已经被永远地埋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在破坏了赵光义府邸的风水并把自己的三弟和长子给扶植起来后,赵匡胤认为自己可以在内政上面松口气了,他开始把自己的视线投向帝国的北方边疆。他马上就要五十岁了,人生的大好年华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可中华尚未一统,燕云十六州更是被强敌辽国人给牢牢地霸占着,此时他若不加快步伐做点什么恐怕就要遗憾终身了。那还等什么?华夏一统的千秋伟业现在可就剩下当初让他饮恨而归的北汉了,那就打吧!

公元976年8月,赵匡胤正式下诏攻打北汉。他任命侍卫马军指挥使党进为河东道行营马步军都部署,宣徽北院使潘美为都监,虎捷右厢都指挥使杨光美为都虞候,这三人连同宋将牛思进、米文义分别率兵分五路共同向太原进发,然后合兵攻取太原。

另外,赵匡胤再又下令郝崇信与王政忠出汾州,阎彦进与齐超出沁州,孙晏宣与安守忠出辽州,齐延琛与穆彦璋出石州,侯美与郭进出忻、代两州。这些人的任务就是扫荡太原周边的所有州县,阻绝一切可能会去援助太原的力量。

这次攻伐北伐宋军的具体兵力在史书里没有记载,但看这阵容应该是不少的,而且看这种战略部署,宋军不但是要中心开花,而且还要四面出击,赵匡胤这完全就是不想给刘继元留活路。党进这伙人等了好些年终于是等到再次攻击太原的机会和命令了,他们急吼吼地杀入了北汉境内,一路上几乎是畅通无阻地直抵太原城下。北汉皇帝刘继元表现得还是那么的纯爷们儿,他派人率军列阵于城下想打击一下党进的嚣张气焰,党进这边是求之不得。一场恶战下来,北汉军队被党进一顿暴打,在被党进杀了千余人之后他们赶紧麻溜地再次躲进了那道堪称坚不可摧的太原城墙里面。

刘继元这下可是慌了,相比几年前,此时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全国一统的宋军实力更加的强大,可他自己的北汉却是原地踏步甚至是还不如从前。刚刚被党进整得又恐又怒的刘继元还没回过神来,紧接着那边又传来了让他更加糟心的坏消息:宋朝的将军群落里以治军严明而著称、时刻都让他手底下的大兵们夹着尾巴做人的“杀人狂”郭进在太原以北的大地上疯狂地扫荡,光是人口就掳掠了三万余人,而宋朝的定难军节度使党项人李光睿也率领大军虎视眈眈地屯驻在黄河边上,就等着黄河冰封之后越过黄河杀入北汉境内。

这个李光睿或许在历史上不是那么的出名,但你或许知道李继迁以及后来的李元昊是什么人,没错,他们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头衔——宋朝的定难军节度使。当然,这时候的党项人还谈不上是宋朝的敌人,更不是什么后来的西夏,这时候的他们表现得相当乖顺,是宋朝忠实的藩臣。至于李继迁和他的好孙子李元昊,这个后面再说,他们在后面有大把露脸的机会。

面对如潮水一般向自己涌来的敌人,刘继元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他的保护神——辽国人。他紧急派人向辽国请求出兵支援。辽国人也毫不含糊,辽国皇帝耶律贤派遣辽国南府宰相耶律沙以及辽国的皇族冀王耶律敌烈领兵救援北汉。

太原城再次成为整个东亚大地的焦点,这一次不但是宋、辽、北汉三方的角力,就连党项人也搅和进来了,一旦四方的兵马都在太原集结,那无疑将会爆发一场规模宏大的战事。

历史在这里留下了很多的疑问,尤其是宋朝这边。按理说,赵匡胤不可能不去防备辽国人可能会有的对北汉的援助,要知道上次他亲征北汉之时就专门派遣了两路兵马负责阻击辽国人,可这一次在史书里找不到他有过阻击辽国人赴援北汉的记载。但是,很明显的是,他不可能没有这个准备,可为何史书里没有记载?另外,上次攻打北汉他是御驾亲征,几乎动用了国内的大半精锐力量,可这一次他只是派遣了党进和潘美前去攻打太原,那么他是否还有后续的调遣?抑或他是否准备再次来个御驾亲征?难道他真的就那么自信地以为凭借党进、潘美和郭进等人就足以灭掉北汉甚至是连同把辽国人也一起做掉?太原城的城墙又多难啃他是知道的,辽国人又多难对付他也是知道的,既然如此,为何没有看到他对此有任何的后续行动部署?

我个人认为这些是应该有的,也是应该出现在史料里的,可事实就是没有,那么原因在哪里?是否这些事情也牵涉到了一些敏感的人物和事件?直白一点说,是否在这里面又有牵涉到赵光义的事件或信息?且是有损其形象对其不够友善的信息?

这些都不可考证,因为留存和流传下来的史料里根本没有与此相关的内容,可这些内容确实是应该有的。很遗憾,这些都成了一个迷,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迷,就像赵匡胤的突然死亡,它们都成了迷。

进入10月,党进、郭进、齐超等人不断地将胜利的战报传至开封。宋军的势头一片大好,眼看各部宋军就将在太原城下完成胜利大会师,而辽国人也渐渐地逼近了宋辽边境,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让前线的所有宋军将士都不敢相信自己耳朵的事情发生了——他们的皇帝陛下驾崩了!
海历2020-12-03 20:59:2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正如我之前所说的那样,对于赵匡胤的突然死亡,我不想在这里做过多的叙述,我也不想过多地去分析他的死因以及其背后的诸多谜团。这些事已经有很多人去做了,甚至后世还会有人去做,但无论怎样真相都已经永远不可获知,如果要罗列一个中国古代十大悬案排行榜,那么赵匡胤之死绝对能够排得上号。

我也说过,赵匡胤之死是整个宋史里面最让我感到压抑的三个历史性事件之一。在写到他驾崩之后,我一直在思考该如何总结他这一生,可这些同样是很多人都做过了,尽管我自己对他的评价和总结可能与别人有些出入,但相信每个人对他的评价都是褒多于贬,如果有人正好是反过来,那这种博人眼球的人实属超能之辈。

思来想去,我决定还是不对他给出评价,我想做的就是把他的这一生尽量完整地叙述一遍,我尽量只讲事实,尽可能少地去分析或做结论。

公元927年3月21日,赵匡胤出生在河南洛阳府的夹马军营。没错,他出生在一个军营里,如你所猜想的那样,他的父亲赵弘殷是一个军人,他曾是那位曾经威震天下的后唐皇帝李存勖手下的一名禁军军官。说来也是很有意思,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光义以及他的儿子赵德昭三人都是属猪的,但他是白羊座,而他的人生经历也与他的这个太阳星座的特质很贴合,他虽然有时候脾气暴躁,甚至是暴烈,但他是一个有脑子的白羊座,而他也是一个真正的战士,一生之中他几乎都在战斗。

赵匡胤所出生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也就是我们如今口里常念叨的“五代十国”。在他出生的前一年,那位战神一般存在的人物,那位曾经让朱温胆寒让耶律阿保机丢盔弃甲的战场猛士李存勖死了,而他正是死于战乱,也可以说是死于叛乱,因为推翻他的人正是他的义兄李嗣源。

谢天谢地的是,李嗣源当了皇帝之后这个天下还算是太平了几年,顺带着赵匡胤也跟着享了几年福,至少他的童年时期还算是比较的快乐,可也仅仅只是童年而已。在他6岁那年,李嗣源死了,李嗣源的儿子们随即开始争夺皇位,于是京城大乱,最后李从厚当了皇帝。可是,李从厚没多久又被赶下了台,另一位在战场上勇不可当甚至让李存勖当年都对其赞不绝口的猛男李从珂当了皇帝。可他也没能当多久皇帝,在赵匡胤还不满10岁的时候,李从珂的姐夫石敬瑭造反了,而且还把野兽一般的辽国人拉上一起帮他造反,李从珂就这样死了,他死得很惨,但也还算死得很爷们儿,辽国人和叛兵破城之时他选择了自焚而死。

在李从珂死后,石敬瑭当了皇帝,这个人不但把燕云十六州送给辽国人当了礼物,而且还主动要求辽国人的皇帝耶律德光当他的老爸,但实际上他比耶律德光还要大好多岁,可他就是这么的不要脸。当时的赵匡胤不会知道他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可后来的赵匡胤会无比地痛恨他这个不知羞耻的人。不止是赵匡胤,那位伟大的后周世宗陛下柴荣以及自赵匡胤以后的所有北宋的皇帝都将会为他割让燕云十六州这件事而无比的抓狂。燕云十六州,这个地方几乎成了他们这些人一生的梦魇。

石敬瑭当了皇帝,赵匡胤的老爹还是禁军里的军官。这事还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从李存勖到李从厚再到李从珂,再到石敬瑭,四位皇帝先后轮流转,可赵老爹不但活得好好的,而且连饭碗都没丢。

石敬瑭后来把都城从洛阳搬到了开封,赵匡胤一家也跟着搬去了开封,再后来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出生了,前面说了,他也是属猪的,赵匡胤比他大了十二岁。这个小东西的降生让赵匡胤以及他们的这个家变得热闹了起来,他们全家都开始围着这个小东西转。不过,他们家的日子其实过得只能算凑合,赵老爹只是个地位并不显赫的武将,他没办法搞钱,而他们家里的人口倒是越来越多,因为赵老爹和杜老妈(赵匡胤的妈妈姓杜)还是比较能生的。老实说,赵匡胤的书读得不多,但他也还是读了点书的,至少他不是斗大的字一个都不认识的文盲。再说了,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读书人是很难出头的,所以赵老爹教了他骑射功夫,教了他防身立命的本事。必须承认的是,赵匡胤这方面还是有几把刷子的,而他也没有让他老爹失望,无论是骑射还是拳脚兵器,他都玩得有模有样,至少开封城里的那些小痞子是没几个敢跟他单挑的。不过,赵老爹似乎不打算让他的儿子子承父业,可能他觉得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当兵不会有啥好事,而作为一个父亲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平安安地活着呢?

在赵匡胤15岁那年,石敬瑭终于是死了,可是让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是,随着他的死亡,相对安宁与平和的日子也结束了。两年后,他的儿子石重贵跟辽国皇帝耶律德光闹翻了,于是中原大地再次陷入了兵荒马乱之中。不过,中原大地上的那帮武夫们也还真的有点本事,再加上黄河以北的百姓们对烧杀掳掠的辽国人深恶痛绝并群起反抗,所以辽国人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并没有从后晋身上得到多少便宜。可是,后晋的那些手握重兵的卖国贼最终决定了后晋的国运,而石重贵其实也根本就算不得是什么英武神明的好皇帝,反正最后辽国人在石敬瑭的妹夫杜重威等卖国贼的带领下是杀进了开封城,后晋灭亡了。
海历2020-12-04 16:12:3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那一年,赵匡胤已经快满20岁了,他是亲眼看着辽国人进的城,看着他们在城里耀武扬威,看着他们在城里烧杀抢掠,而他们这些平头百姓只能死死地关紧自己的房门,然后躲在屋里不敢出声,但即使如此他们中的很多人很多个家庭还是惨遭不幸。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看到这种如人间地狱一般的场景了,这情景当年李嗣源死后他见过,李从珂夺皇位的时候他也见过,石敬瑭杀进洛阳的时候他也见过,他恨透了这些把活生生的人当成牲口一般虐杀的乱兵和辽国野人,他也恨透了这个世道,可是他却无能为力,她只能看着这些人为非作歹到处杀人,他甚至不敢冲出去对他们破口大骂或是向他们射出一支冷箭或扔出一块板砖,因为他的妈妈就在他的身后,他的妻子也在他的身后,他的身后还有他的姐姐以及年幼的弟弟和妹妹,还有他那连走路都走不稳的儿子,他能做的就是尽量保护好他们,不让他们受到别人的伤害。至于他的老爹,他不知道他当时在哪儿又在干什么,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老爹是不是还活着,他只能为他祈祷,祈祷他能够平安回来。

忘了说了,赵匡胤17岁就结婚了,他的岳丈是他父亲在军中的同事。他的妻子姓贺,也就是后来的孝惠皇后贺氏,她比赵匡胤小了一岁多,她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德秀和德昭,还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可惜她在自己30岁那年就离世了,她并没有看到自己的丈夫登基称帝的那一天,而这也是赵匡胤此生的一大憾事。还记得赵匡胤去洛阳祭拜他的父亲之时曾在城楼上向西北方向射出了一支箭吗?他当时说那支箭所落之地就是他的皇陵之所在,这里面其实没有别的原因,因为西北方向正是他的妻子贺氏的陵墓所在地。他不能与其同生,但死后愿与其相伴长眠,如此也算聊以告慰一下她的在天之灵。

与以往所不同的是,这一次辽国人在吃饱喝足并且也烧杀抢掠尽情地放纵了一番之后竟然赖着不走了。他们的皇帝耶律德光这个人虽然顶着个辽国皇帝的头衔,但其实也就是个还未开化完全的契丹族大酋长,说得不客气一点,他就是个地位尊贵的土包子而已。开封城在他眼里简直就是天堂一般的城市,而后晋宫廷里的那些宫女嫔妃们更是让他恨不得每时每刻都待在床上。于是,他决定不走了,他不但要做辽国人的皇帝,而且还要做中原之主。可是,事实证明他真的是根棒槌,他虽然没有在开封城里大肆杀人,可开封之外那广阔的中原大地上到处都是辽国人在杀人越货,两河大地上可谓是遍地尸骨,那是真正的人间地狱。

面对残暴的毫无人性的野人,中原的老百姓终于是忍无可忍,一时间中原大地遍地烽火,那些三五成群分散作恶的辽国人被当地民众杀伤甚重,他们死的人甚至比前些日子与后晋的军队作战时还要多。眼见自己是如此的不得人心,耶律德光知道这日子是混不下去了,他觉得还是在草原上混日子更安全更舒服一些,于是他收拾完东西就此闪人。

究其根源,我只能说耶律德光不懂得如何治理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他想做中原之主却根本不懂得珍惜和爱护这片土地上的人。在他死前他倒是明白过来了,但为时已晚。这个蛮人大酋长就死在了回草原的路上,我怀疑这个人的死因很有可能是纵欲过度,就像后来的完颜阿骨打。也真的是难为他了,一把年纪了也不知道爱惜身体。别误会,我绝无心疼他的意思,这个人早就该死了!他的手上沾满了太多中原百姓的鲜血!惨死在他的那些喽啰们刀下的汉人冤魂实在是不可计数!

耶律德光走了,紧跟着一个叫刘知远的人带着兵进了开封城,他不是来抢皇位的,因为在来开封之前他就已经在太原称帝了,他来开封是来名正言顺地做中原皇帝的。说来也是可笑,他就这样几乎未动刀兵地进了开封城。当然,这个人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不但有脑子,而且还是手握重兵的实力派。他坐镇开封之后,之前整个后晋的地盘几乎全被他所建立的后汉给接收了。

刘知远的幸福日子算是来了,可是赵匡胤家里却已经快要揭不开锅了。说来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相信,赵老爹大小也是个军官,按理说是可以养活他们那一家子的,可在那个连皇帝都经常保不住饭碗的年代,赵老爹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欠薪这种事实在是太常见了。

刘知远或许不至于饿肚子,可赵匡胤这一家以及还不如他们家的人户是真的快要饿肚子了。刚刚被辽国人几乎是洗劫一空的开封城跟繁华一点也不沾边,城里的人差不多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即使你手里有几个钱也不一定能买到粮食。赵匡胤家里就别提了,光是小孩子就有好几个,靠他老爹一个人实在是养不起。赵匡胤此时已经是21岁的人了,可他还在家里吃白饭,还在啃老。但是,他又能干什么了?当兵吗?一来他老爹不同意,二来这也实在是没什么前途,况且现在去当兵人家也不一定愿意收,军营里这时候估计也没多少余粮。这偌大的开封城竟然没有他的一碗饭吃,于是家里面决定让他到外面去闯一闯。

说到这里,真的要为赵匡胤叫一声委屈。后世的人们都说刘邦和朱元璋是草根天子,其实赵匡胤跟他们也没什么不同。虽然赵老爹和赵匡胤的爷爷都是属于官僚阶层,可赵匡胤跟那种所谓的官宦子弟或士族门阀子弟简直没法比,他创业打天下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来自于家族或士绅集团的助力,要不然他也不至于沦落到外出打工的境地。刘邦起事的时候还有一帮酒肉兄弟帮衬着,朱元璋身边也有一帮兄弟,而赵匡胤起步的时候就是一个大头兵,身边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当然,他有一点比上面两位都要幸运,因为他的第一个老板叫郭威,第二个老板叫柴荣,而他们后来都是皇帝。这是后话,后面再说。
海历2020-12-04 16:13:3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走出开封,赵匡胤到了湖北复州,这里有他老爹的一个故交,这人是这里的防御使,名叫王彦超,论辈分他得管这人叫叔叔,但王彦超其实只比赵匡胤大了十三岁。赵匡胤属猪,他是属狗的,都说这两个属相的人是比较相和的,但是很遗憾,赵匡胤的这个小叔叔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想的,反正接待他的时候显得很客气,他以为王彦超会给他一个差事就此让他安顿下来,但没想到王彦超竟然是那般的爽快——他笑嘻嘻地请赵匡胤吃饭,然后他就给了赵匡胤十贯铜钱,好歹赵匡胤也是一个要脸且识趣的人,他当然知道王彦超这样做是什么意思。

这件事让赵匡胤困扰了很久,他不知道王彦超为什么不肯留下他,直到他后来当了皇帝之后这件事还是困扰着他。他有天在一次宫廷酒宴上借着酒劲当面问了王彦超,可怜这个王彦超当时被吓得赶紧跪下磕头,他说一切都是天意,他还说他当时的那个地方水太浅,说赵匡胤是神龙,不能被困在浅水里,如果他当时收留了赵匡胤就不会有赵匡胤后来的发达。这个王彦超在战场上可是个猛男,堪称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名将和勇将,但是没想到这人拍起马屁来也是功夫一流,赵匡胤听他这么一说也就哈哈大笑,这事就此翻篇。

不过,当时赵匡胤拿着王彦超的十贯铜钱走出他的家门时心里可是非常的不是滋味,简直就是极度的悲凉。初次见面,他到底是哪里不好了或者是让王彦超看不顺眼了?对于像他这种好面子的人来说,这种事是很伤自尊的,严重一点它甚至会让人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就是带着这种心情,赵匡胤又上路去找工作了,其实也不是去找工作,准确说是去找人投靠,因为在随州赵老爹还给他准备了一个人——董宗本。这人是随州的刺史,也是赵老爹的故交,但董宗本比赵老爹混得好,他至少是主政一方的父母官。他本来是赵延寿手底下的人,可赵延寿后来投靠辽国人当了汉奸,董宗本不想跟着他干,于是就偷偷地回到了中原,可能是走得太过匆忙和急切,路上连自己的老婆都给搞丢了。赵延寿虽然不是个好东西,但他有个儿子叫赵赞,这个人今后将成为赵匡胤手底下的一员猛将,这个在前面的太原之战时也有聊到过。生逢乱世,世事就是如此的荒诞。

这个董宗本不像王彦超,他对赵匡胤很好,这很有可能是因为赵老爹跟他的交情要比王彦超更深一些。询问了赵匡胤的来意后,董宗本当即收下了他。赵匡胤这下总算是可以安顿下来了,终于有工作了,终于有事做了。他准备在这里好好干下去,甚至是想等他有了钱就可以买房子,然后就可以把老婆孩子都接到这里来住。可是,天命这个东西还真的不好说,他怎么也没想到有个人竟然会成为他在随州的灾星(但从后来的人生走向上来说,这人却是他的福星),这个人就是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

董遵诲比赵匡胤大了一岁,和那个王彦超一样,董遵诲也是属狗的,赵匡胤本来想跟他搞好关系的,可他总是看赵匡胤不顺眼。原因没有别的,在赵匡胤来随州之前,他是这里的一号衙内,所有人都围着他转,再加上他能文能武俨然就是随州地界上的天皇巨星超级偶像。然而,赵匡胤到了随州之后这一切就有了变化,董宗本经常当着自己儿子的面夸赞赵匡胤,然后还数落董遵诲的诸多不是,再加上赵匡胤本人在各方面确实都比董遵诲强了那么一丢丢(比他懂礼数一点,比他壮一点,武功比他高一点,一直在京城里生活的赵匡胤在见识上也比他多一点深一点,然后在为人处世方面又比他强一点),于是赵匡胤就成了董遵诲的眼中钉肉中刺。这种事发生在一个心高气傲的年轻人身上一点也不奇怪,别说年轻人了,好几十岁的人遇到董遵诲这种事估计也会一时间意念难平,董遵诲就此开始跟赵匡胤斗气耍横,处处给他难堪。

这样的日子是种什么滋味是可想而知的,赵匡胤总不能跑到董宗本面前去跟他的亲儿子争宠吧?只是半年时间,赵匡胤和他这位属狗的小老哥就已经势同水火,两人的矛盾严重到让赵匡胤觉得自己再也没法继续待在随州了。如此看来,属猪的人和属狗的人还真是不相和,这话虽然不够严谨,但至少在赵匡胤这里是应验的。

就这样,赵匡胤离开了随州。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成了一个在湖北到处流浪无处栖身的流民。他不想回开封,因为那样会让他的自尊跌落到尘土里,尽管家里的人可能不会说他是个没用的东西,可他接受不了那样的事实,他是一个很要自尊的人。但是,面对眼前这个残酷的现实,他的内心其实是很迷茫甚至很痛苦的,他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去哪里该干什么,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下一顿饭在哪里。

海历2020-12-07 16:08:2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命运这个东西到底存不存在?这是一个很玄幻的问题,但对于赵匡胤来说命运这个东西是存在的。他被王彦超拒绝,他在董遵诲那里受尽鸟气,他无处栖身只能四处流浪,他甚至混得没有饭吃,可正是这一扇又一扇为他无情关闭的大门将他最后带到了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的身边。如果王彦超收留了他,如果董遵诲对他很和善,那么他后来就不会在流浪的路上遇到郭威的平叛大军,他这辈子很有可能就只是一个最多能混个小官的普通人,可上面的这些如果一个也没有发生。

赵匡胤在饿得前胸贴后背的时候遇到了带着大军前去平定李守贞叛乱的郭威,然后他去见了郭威,他说自己是赵弘殷的儿子,还说自己想要跟着郭威当兵,而郭威在确认了他的身份后收留了他。与其说赵匡胤这时候是立下了雄心壮志才会想着从军进而建功立业,倒不如说他这时候只是想有口饭吃。就此,他成了郭威身边的一名亲兵。郭威做出这样的安排肯定有赵老爹的原因,赵弘殷跟郭威可能不是很熟,关系也不是很铁,但至少是没有什么矛盾的,郭威因此也不想让这个年轻人去当炮灰。赵匡胤真的应该要感谢郭威,可以说,没有郭威就没有他后来的一切。

参军是赵匡胤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也可以说这件事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在当时这一切都无从谈起。赵匡胤那时候不过就是一个快要饿死的可怜虫,走投无路之下他才不得已而为之,可这就是命运。

赵匡胤跟着郭威去打了李守贞,话虽如此,但他实际上就是站在郭威的身边看戏。郭威这个人真的是老谋深算,他没有和李守贞硬碰硬,而是选择了筑寨围困,等到最后把李守贞的粮食和给养快给耗光的时候,郭威这才叫人攻城,李守贞就这样完蛋了。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郭威为国平乱立下了大功,可这却让他的那位登基不久的皇帝刘承佑更加忌惮和猜忌本就位高权重的郭威。在杀了先帝刘知远为他留下的几个顾命大臣之后,刘承佑又把屠刀对准了郭威,可他做事不够谨慎,郭威提前知道了这事并决定起兵以“清君侧”为名兴师问罪。

这个时候刘承佑可是慌了,他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个样子,愤怒之下,他做了一个改变历史走向的决定:他派人杀死了郭威留在京城里的全部家小,甚至连柴荣的家小也没放过,而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柴荣是郭威的养子。 这件事让郭威变得震怒,但这件事最大的影响在于郭威断了子嗣,柴荣也被灭了全家,他俩的儿子也都被杀了,也就是说他们都没后了。柴荣还好说,他这时候还年轻可以再生,可已经一把年纪郭威就不好说了。这件事所导致的后续影响就在于郭威死后只能立他的养子柴荣为新皇帝,而柴荣几年后也死了,可柴荣的儿子那时候却只有7岁。

有一点是没有争议的,那就是如果郭威的儿子以及柴荣的儿子不被刘承佑杀掉,那么后来的皇位无论怎么排都是永远不可能轮到赵匡胤头上的。我没有替赵匡胤感到庆幸的意思,我只是在感叹命运的无常和神奇。郭威和柴荣这两位让赵匡胤敬重并对他有着知遇之恩的大恩人拼死拼活辛劳一生,但最后反倒是成就了赵匡胤以及他的大宋。这种事恐怕是谁也不会想到的,对此我只能说不是赵匡胤自己选择了命运,而是命运选择了他。

得知自己的家小被杀得一个不剩之后,无比悲愤和暴怒的郭威带兵在半路上先是打败了前来阻截他的慕容彦超,然后又领着大军杀奔开封。这一路上赵匡胤并没有因为大军的胜利而感到有一丝一毫的兴奋,相反他是极度的忐忑和恐惧,因为郭威为了给自己的家人报仇同时也是为了激励他手底下的这些将士为他卖力,他在向开封进军的时候曾立下承诺允许手下的将士在拿下开封之后可以在城内随意大肆剽掠,就是说他们可以随意地抢东西抢女人甚至是杀人。

这个时候的赵匡胤想必一定在心里骂娘:郭威你个混账东西!我知道你的家人没有了,所以你很愤怒,可是城里的老百姓有什么罪?

赵匡胤之所以会愤怒是因为这里面他其实是有很重的私心,因为他的家人就在开封城里。他的老妈,他的老婆孩子,他的姐姐、弟弟和妹妹,他们都在开封城里。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可能高兴得起来?他怎么可能不骂娘?

郭威的大军几乎未受任何的阻拦就进入了开封城,那一天的开封城再次成为了人间地狱,失去了指挥和控制的乱兵就像是一群野兽,这些平日里被严格约束和管教的人此时已经成了脱缰的野马,他们那长期被压抑的欲望和渴望以及仇恨和愤怒这时候都找到了宣泄的出口,那些平日里让他们只能流口水却高不可攀的豪门贵妇和女子,那些让他们从前只能望而却步的豪宅成了他们掳掠和洗劫的目标。杀戮、抢劫、放火、奸淫妇女,到处都是乱兵,到处都是兽性发泄的快感在咆哮,到处都是那些惨遭蹂躏之人的哀嚎声。

赵匡胤显然不会参与这场全军的“狂欢”,他要做的就是在进了城之后拼命地跑回自己的家里,他来不及跟久别重逢的家人嘘寒问暖,他能做的就是像之前那样把他们都藏起来,把他们都紧紧地藏在他的身后。外面那群已经疯了的人都是他的战友他的兄弟,可是这时候他们是他的敌人,只要他们敢进来,他就只能是杀了他们。

庆幸的是,赵匡胤的家以及他的家人在这场持续数日的杀戮和洗劫中得以保全,但在他家之外却有无数的家庭和无数的人死于非命或惨遭凌辱。

无论发生多大的天灾人祸,只要你还活着,那么生活就还得继续,这就是活人的悲哀之所在。郭威后来当了皇帝,而赵匡胤也跟着沾了光,他成了皇帝的禁卫军,但其实就是一个衣甲鲜亮每天都在皇宫里站岗的大兵,尽管他的官职是东西班行首,但每天能干的事也就是尽量当好一个仪仗兵。照此下去,他这辈子基本上也就这个样子了,甚至最后还不一定能比赵老爹干得好,赵老爹现在已经是禁军护圣都指挥使了,他这个官可比赵匡胤大多了。

赵匡胤不想这辈子就这样混吃等死了事,这时候未来的世宗陛下柴荣要去澶州当刺史,赵匡胤跟他还算有点交情,于是他就想要跟着柴荣一起去澶州,而柴荣也同意了。柴荣这时候是整个帝国唯一的皇子,虽然他是郭威的养子,但郭威其实也是他的亲姑父。柴荣此时的身份和官职是澶州刺史、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时还是太原郡侯。除了太子和亲王,这已经是他能得到的最高官爵了。按理说他应该留在开封,可郭威的身边有个人叫王峻,他跟郭威是好兄弟,但此时贵为宰相的他对柴荣很有成见,而郭威竟然顺了他的意把柴荣调到澶州去了。

有鉴于曾下令对开封城实施过暴行,或许大家觉得郭威这个人是个残暴的人,但事实上不是这样。郭威在做了皇帝之后厉行节俭,他在宫中禁止使用金银玉器打造的物品,他勤政爱民,禁止地方向宫中进贡奢侈品,还将土地分给流民饥民和佃户。他改革弊政,废除了之前各个朝代的很多苛捐杂税,比如朱温先生的牛租,他还下令废除了很多不人道的刑罚,他尊崇孔子和读书人并且亲自去山东祭拜并修缮孔庙,他虚心纳谏,尤其对文臣很是尊重。或许他这一生最为人诟病的事就是家人被杀之后对开封城的剽掠,这件事我不给他洗白,但我还是要说,单论做皇帝的话,他是一个好皇帝。

说一个与郭威有关的小故事。或许没有人不知道一部叫《水浒传》的小说,里面有个章节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事实上这件事的主角就是郭威本人。当时的他只是一个年轻的大头兵,因为看不惯欺行霸市的屠户,他把那人当场给宰了。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个叫施耐庵的人看了郭威的传记,然后把这事移花接木转到了花和尚鲁智深的身上。
海历2020-12-07 16:09:4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后来的事实证明赵匡胤选择去澶州是对的,郭威在做了三年皇帝后就驾崩了,而他驾崩之后柴荣做了皇帝,他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周世宗。在郭威去世的前一年,权臣王峻被罢免了宰相之职,赵匡胤也跟着柴荣回到了开封,柴荣这时候被封为晋王兼任开封府尹(这个官爵后来赵匡胤也原封不动地给了他弟弟赵光义),而赵匡胤也被柴荣任命为开封府马直军使。柴荣登基之后,他自然而然地成了皇帝禁军里的一员,但他不再是几年前那个站岗的仪仗兵了。这一年,柴荣33岁,而赵匡胤27岁,他们都处在自己人生的黄金年龄。

柴荣登基之后的变化可能让赵匡胤感觉有些陌生,之前的他是那么的沉稳,温文谨慎,一副少年老成的样子,可在当了皇帝之后他突然变得是那么的锋芒毕露且锐不可当。他就像是一团突然间燃烧起来的熊熊烈火,这让他身边的人乃至于让整个国家都跟着他一起燃烧了起来。柴荣曾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许下过一番豪言壮语:寡人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每当我看到他这一番话都不禁会心生感慨,如果上苍真的能给他这个时间建立起不世之功,那么伟大的世宗皇帝绝对足以媲美秦皇汉武和唐太宗,千古一帝的美名绝对是他的,而赵匡胤也完全有可能挣得一个帮助周朝一统天下继而载入史册甚至配享周世宗太庙的一代名将,那个所谓的宋太祖根本不会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可是,世事难料。

柴荣刚一登基就面临着一场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挑战,北汉的皇帝刘崇趁着周朝这边皇位更替、政局和人心都极为不稳定的时机联合辽国人大举进犯后周,而且他还御驾亲征,看样子他是想恢复后汉的故土。柴荣当即做了一个让朝臣们都感到震惊的决定——刚刚登基的他决定率领大军也御驾亲征。联想到李从珂、石重贵和刘承佑这些亡国之君的命运,这些大臣们似乎看到了历史的即将再度重演,于是他们反对,但柴荣决心已定。

高平之战,这在历史上是影响深远的一战,尽管它并不为如今的人们所熟知,但这是柴荣为自己正名的一战,也是无数后来的宋初名将声名鹊起的一战,比如慕容延钊,比如韩重赟,再比如赵匡胤。对于柴荣来说,高平之战的胜利让他从此确立了自己在内部和外部的威信,他以战争这种最为直接和强力的方式镇服内外。

开战之初,北汉军队在猛将张元徽的带领下率先发起了攻击,刚一接战,周军的右翼就溃败了,主将樊爱能、何徽带头逃跑,而没能跑掉的那些人随即就弃械投降并向刘崇高喊万岁。这一仗刚一开始就让柴荣被迎头的这一记闷棍给打得目眩神离,眼看全军行将成崩溃之势,柴荣带着自己的亲兵策马冲到了最前沿,他的身边箭矢如雨,但他不顾个人安危冒死督阵激励全军将士奋勇杀敌。

看到这一幕,一直深受柴荣恩遇的赵匡胤顿时感觉自己是满腔的耻辱和惭愧,柴荣待他恩重如山,可如今柴荣正身陷如此险地。所谓主忧臣辱,这句话在某些怀有忠肝义胆的人身上和心里并非是大话和空话。于是,赵匡胤拉住他的领导——禁军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说出了下面这一番话:将军,北汉军队现在是骄狂之辈,但只要我们拼死力战一定能够打败他们,现在请你把你帐下的那些擅长左手放箭的弓箭手派出去阻击敌人的右军,我带人去支援我们的右翼,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此后的战局真的如赵匡胤所预料的那样发展,在柴荣的亲自督阵下,周军的中军奋勇杀敌稳住了战局,北汉人的右军也被张永德的弓箭手给堵住了,而赵匡胤带着人马前去支援周军的右翼更是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战果:两军混战之中,号称北汉第一名将也是第一猛将的张元徽竟然马失前蹄落下了马,然后他就被迅速上前的周军士卒给当场阵斩。张元徽这一死让北汉军队军心大乱,而周军则是士气大振随即开始全面反击。战场的形势瞬间逆转,北汉军队全面溃败,周军趁势追杀。北汉皇帝刘崇企图扭转战局,他亲自挥舞大旗让他的士兵们不要后退,可这并没有什么用,兵败如山倒,到了这个时候北汉军队已经是彻底地失败了。

周军就此一路追杀,几天后直接杀到了北汉的都城太原城下。就是这个太原,从这以后赵匡胤就跟它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他死的时候他都没有看到城里面到底个什么样子。周军到了城下就开始攻城,赵匡胤带着人直接冲到了城门面前,但他们没有冲车之类的攻城器械,赵匡胤一怒之下就点了一把火把城门给点着了,然后他就带着人准备破门而入,可谁知道大火中突然从对面飞过来一阵如蝗虫一般的箭雨,赵匡胤身边的人顿时就躺到了一大片,他自己也被一支箭射中了手臂。

回到营帐里包扎好伤口之后,赵匡胤是越想越来气,就在他准备再次去攻城时,柴荣看他来了。柴荣叫他好好养伤,不可轻易冒险。皇帝陛下的这个脸面可谓是给得相当大了,相信这时的赵匡胤也定然是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周军围着太原打了好久可就是打不下来,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周军这次没有带大型的攻城器械,可他们也没有料到刘崇会那么不禁打,本来就没想过要直捣刘崇的巢穴,这一切都是意料之外。另一个不好的消息紧接着也传来了,之前在高平之战里率领中军大破北汉军队的周军猛将史彦超在太原以北阵亡了,他这时候负责在太原以北阻截辽国人对北汉的增援,可是他这次没能再大破敌军而是壮烈殉国了。太原久攻不下,军队又师老兵疲,而辽国人又马上要杀过来了,面对这种局面柴荣只能下令撤军。
海历2020-12-08 16:45:2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回到开封,为了犒赏这次出征的有功之臣,柴荣对他们逐一进行了封赏。赵匡胤当然也在这里面,他的晋升还得感谢一下张永德,正是这个人将他在高平之战里的表现向柴荣做了介绍,尤其是他向张永德提出的那个建议。赵匡胤被晋升为禁军殿前都虞侯,而且还外领严州刺史一职。

此时的赵匡胤还不满28岁,但已经是少将级别的将军且兼任一方的地方长官,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这算是挣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柴荣之前可能也就认为赵匡胤是一个得力的皇家保镖,但从这之后他觉得赵匡胤是一个可以领兵的将才。不久之后,柴荣决定改组禁军,老弱病残什么的都不要,另外还在全国海选精壮青年组成新的禁军部队集中进行整训和操练,而且这个意义无比重大的任务就交给了赵匡胤。

我不敢说是赵匡胤一手锻造出了后来威震华夏的周朝禁军,但我至少可以说赵匡胤参与了禁军的改革并帮助这支军队脱胎换骨成为了后来在周世宗和宋太祖的带领下几乎百战百胜的常胜之师。当然,赵匡胤也是要在很久之后才会明白这一切其实都是他在为自己的房子添砖建瓦。

在此期间,柴荣派向训、王景率大军西征后蜀意图收复之前被后蜀夺走的秦、风、成、阶四州,但因为种种原因战事陷入胶着状态,前方的将领以及朝中大臣恳请柴荣罢兵,但柴荣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轻易认输,于是他决定派赵匡胤去看看情况再说。赵匡胤快马加鞭地从开封跑到了大西北去转了一圈,他发现战争其实可以继续打下去。回来之后他把前方的情况做了汇报并说了他的作战计划,柴荣当然是很开心的,他决定采纳赵匡胤的意见和作战计划。几个月后,四州之地相继被拿了下来。这件事让赵匡胤在周朝的文武大臣里可是出尽了风头,他向世人证明他不但有勇还有谋,他不但可以做冲锋陷阵的将军还可以做运筹帷幄的元帅。

接下来的日子里,赵匡胤把重心全都放在了整训禁军这事上面。公元956年正月,就在他即将年满29岁的时候,柴荣决定正式掀开一统天下的伟大篇章。此后的三年里,周军连续对南唐用兵,最终让南唐的皇帝李璟彻底臣服,他去除帝号改称南唐国主并使用周朝的年号,除了每年进贡金银布帛之外,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全部土地也都归于周朝。

这三年里赵匡胤的人生也是跟着大周的国运一起跃升。公元956年第一次随柴荣南征时,赵匡胤开始独自领兵作战。他先是在安徽涡口以五千人大败南唐两万余人马,然后又以这五千人奇袭清流关继而进逼滁州。在滁州城下面对严阵以待且是号称有十五万人的南唐大军,赵匡胤突然间豪气迸发,他俯身抱着马脖子直接就冲向了南唐大军的中军直扑对方的主将皇甫晖。不可思议的是,赵匡胤竟然真的冲了进去并一路杀到了皇甫晖的面前,然后他猛然挥起一刀砍向了皇甫晖。沙场老将皇甫晖这一生恐怕还从未见过如此悍勇之徒,他尽管下意识地躲了一下,但还是被赵匡胤这一刀砍中了脑袋并当场脑浆迸裂,可他没死,他这也算是被赵匡胤给俘虏了。在赵匡胤冲击南唐中军大阵的时候,赵匡胤身后的这五千人也跟着他一起发起了冲锋,号称十五万人的南唐军队就此溃败,滁州城就这样被赵匡胤给拿下了。

必须承认的是,皇甫晖真的很惨,被赵匡胤砍中脑袋之后他是痛不欲生,但赵匡胤总不能给他个痛快的死法再补一刀吧?他倒是想把皇甫晖当场给阵斩了,这样也免得让其受这份活罪。作为南唐的高级将领,奄奄一息的皇甫晖被抬去见了柴荣,柴荣对他很好,还给他封了官并赐他金带、鞍马,可这些皇甫晖都无福消受,最后他还是因为伤重医治无效而死。

对于皇甫晖的死,我其实挺为其而感到惋惜,因为他本是中原人,是后晋皇帝石敬瑭的臣子,他是因为看不惯后晋对辽国人的奴颜婢膝才跑到了南唐,这人是一个有气节的汉子。可是,这就是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的战场,谁让他做了赵匡胤的对手和敌人呢?谁让他的手下那么无能呢?那可是号称拥有十五万人马的大军,即使没有这么多至少也有一半吧?就算再减去一半也有两三万吧?可这么多人竟然被五千人给击败了,而且对方还只是一个冲锋就搞定了这一切,这里面的原因要么是赵匡胤手下的这帮大兵战斗力太变态,要么就是他皇甫晖的这帮兵太过不堪一击。不管怎样,这里还是得为这个不肯向异族敌国屈膝的汉子表示一下敬意。

打下滁州后,柴荣给赵匡胤派了个秘书来管理滁州的政务,这个人的到来对赵匡胤往后的人生来说可谓是意义非凡,因为他的名字叫做赵普。

也就在这时候,周朝的大军在扬州遇到了麻烦。这时候的南唐远不是后来李煜当政时的那个南唐可以比拟的,他们的国力和军力此时都处在强盛时期,刘仁瞻、李景达、林仁肇、刘彦贞、朱元,这些人无一不是当时的铁血猛将。赵匡胤的那位好兄弟韩令坤在打下扬州之后面对南唐军队的猛烈反扑显得有些招架不住,他想开溜,可是柴荣不许,他让赵匡胤带着两千人前去督战,也就是说如果韩令坤真的敢跑就让赵匡胤把他给就地正法了。尽管这事赵匡胤不想干,可皇命难违,更要命的是当他走到一个叫六合的地方时遇到了一个大麻烦。

南唐皇帝李璟的弟弟、南唐的猛将李景达带着两万南唐精锐气势汹汹地准备去偷袭柴荣设在寿州城下的御营,而赵匡胤这时候正好处在他的必经之路上。怎么办?赵匡胤只有两千人,对方的兵力是他的十倍,如果他跑了而导致柴荣的御营受到偷袭,那事后他保不准会被柴荣砍脑袋,与其如此他还不如战死在这里。于是,赵匡胤下令就地设寨并竖起他的赵字号帅旗,但他这样做也只能起到疑兵的作用从而来暂缓李景达的行动,同时他也希望能用他的名头来震慑对方。本就是去搞偷袭的李景达在看见赵匡胤的营寨和无数的旌旗之后竟然做贼心虚不敢进兵了,他没想到赵匡胤竟然会知道他的偷袭计划,他以为赵匡胤就是专门来堵他的,但其实这完全就是赶巧了,赵匡胤哪里知道会跟他撞上,早知如此他就不会只带两千人过来了。

面对强敌,赵匡胤这时也是紧张得要命,他不敢主动去挑战,那样无疑就是在找死,他只能虚张声势,只能尽可能地拖住李景达。几天之后,李景达终于是坐不住了,赵匡胤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李景达主动发起了攻击。赵匡胤只能应战,而他的策略是赌博性质的孤注一掷。当李景达试探性地向赵匡胤发起攻击时,赵匡胤命令手下所有将士全体出击向李景达的军队发起决死攻击,但凡有后退者当场阵斩,而他就是那个亲自负责执行战场纪律的人。在这样的军令面前,赵匡胤的这些士兵们个个奋勇争先就像一群猛兽一般向南唐军队发起了强劲的反冲锋。李景达做梦也不会想到赵匡胤会在一开始就押上自己的所有本钱,因为这不符合战争规则,而他也不知道赵匡胤到底有多少兵马。在赵匡胤这区区两千人的疯狂冲击之下,本是进攻方的南唐军队其先锋所部人马根本抵挡不住对方的攻势,他们随即掉头逃窜并冲散了己方的军阵,这导致两万人马的南唐军队顿时陷入了莫大的恐慌之中,然后他们就跟着败兵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集体坍塌,赵匡胤则率领自己的人马继续向南唐军队发起追击。南唐军队这一战死伤万余人,其余人争先跑到江边争夺船只逃回南岸,这让他们自相践踏又死伤了无数人。

赵匡胤赢了,可是却赢得如此的惊险,如果李景达知道他的虚实,那么这一次死的人肯定是他。都说人生如棋局,但人生如赌博其实要更为贴切一些。生命中的每一次选择就像是一次投注,有时候是试探性的,有时候是大手笔,极端情况下更是孤注一掷。
海历2020-12-08 16:46:5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柴荣的第一次征伐南唐的战争就此结束,他将手下的第一猛男李重进继续顶在了前线向南唐施压(这人的另一个身份是郭威的亲外甥,也是当初唯一的一个有资格跟柴荣争夺帝位的人,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他反了,但最后被赵匡胤轻易地捏死了)。

回到开封,赵匡胤得到了一个噩耗——他的老爹驾鹤西游了。可是,还没等他擦干眼泪,柴荣的慰问和奖励就来了:赵老爹被柴荣追封为武德军节度使,而赵匡胤则因为军功被提升为禁军殿前都指挥使并被加授为定国军节度使。不到30岁,他已经是遥领一方节镇的节度使了。赵匡胤永远地失去了他的父亲,同时也算得上是他的授业恩师,可他的人生却在这个时候走上了第一个堪称辉煌的站点,这一切对他来说可谓是悲喜交加。

转过年来,柴荣在整治了国内的内政之后又把视线转向了南唐,他决定再次御驾亲征。没办法,因为南边已经出事了。李重进是真的猛,可也是真的狠了一点,他手下的大兵毫无军纪,在围困寿州的时候他们在周边地区几乎是无恶不作,这让他们把自己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海洋里。这还不算完,因为李重进所部独自堵在了寿州的门口,南唐的那一堆名将们由此将他视为众矢之的,这些人集体出动把正在包围寿州的李重进给来了一个反包围。可是,猛人就是猛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重进竟然顽强地一直挺在寿州城下,寿州城里面的人出不来,而城外的南唐援军也进不去。于是,南唐军队在寿州外围结下了连珠寨,李重进想困死寿州,那他们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柴荣决定再次亲征。赵匡胤本来是在为父亲守孝的,但战事紧急,他被柴荣夺情起复让他随同大军一同出征。

有句话叫做化悲痛为力量,这句话用在这时候的赵匡胤身上简直太正确了。到了寿州,柴荣给了他一个任务,那就是把寿州城外围的南唐将近二十余座连珠寨给拔了。赵匡胤二话没说,带兵就冲了出去。这一仗简直是摧枯拉朽式的胜利,只是半天的功夫,这些连珠寨全都被赵匡胤给拔了,里面的人要么是被杀要么就是夺路而逃。

在周军强大的攻势以及柴荣御驾亲征的巨大威慑之下,南唐名将朱元选择了投降,他手底下的一万人马也跟着一起投降。随即,柴荣亲自披甲冲锋带领周军向寿州城外围的南唐军队发动了全面的进攻,南唐军队在周军的凌厉攻势下彻底崩溃,他们竞相逃命往江边上跑。他们以为坐上了船就可以保住小命了,可他们错了,这一次柴荣把他新组建的水军也带来参战了。于是,在陆地上周军在追杀这些没坐上船的南唐人,在水里他们的水军也在追杀南唐人。柴荣还是那么的生猛,贵为皇帝的他骑着战马率领着士兵对南唐的败兵是一顿猛追,这一路上周军从上午一直追杀到了下午的申时,前后共计追了两百余里,杀敌四万余人。

寿州外围的南唐军队就此被彻底肃清,寿州守将刘仁瞻——这个一身忠肝义胆的南唐大将,这个因为自己的亲儿子受不了饥饿想偷偷逃出城而被他给腰斩的狠人,他在得知寿州外围被肃清之后就此一病不起,而其他城内的守将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他们开城投了降。在围困了一年多之后,寿州终于是被周军给拿下了。

眼看着周军就要趁势继续扩大战果,可柴荣却突然宣布撤军回京。柴荣这人有时候真的是个迷,他有性情如火的一面,但有时候他又出奇的理智和冷静,而自从他当了皇帝后更是每天甚至是每时每刻都让自己处在高速运转的状态中。他不但要随时准备打仗,还要处理国内的诸多军国政务,还要想着法子搞钱,因为他的国家其实真的很穷很需要钱。为此,他在继位不久就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但这件事还真不能说柴荣做得有过分。当时的佛门中人已经达到了数以百万计,这里面什么人都有,逃亡的侍女奴仆、流民、逃兵、身背要案的逃犯、山林土匪,而且寺院还占据着海量的国家土地和社会财富,关键是他们还不用向国家交税,这无疑就是在与本就并不富裕的国家争利,这样下去谁还种地谁还来给国家交税?柴荣发动的这场灭佛运动拆除了三万多座寺庙,而里面的那些铜制佛像则被拿来重新熔炉打造钱币,另外还有百万计的僧尼被勒令还俗,而这些人都被赶回了大量荒废的田间地头或是成了小商小贩就此成了国家经济和农商产业的巨大生产力。

后世有人说柴荣之所以英年早逝就是因为他发动了灭佛运动,因为他造了孽, 对此我只能冷笑。面对当时的国计民生以及佛教近乎于泛滥式的发展,任何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君主恐怕都会干这种事,唐武宗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五代第一明君”柴荣。

这次回到开封,赵匡胤又被加了一个检校太保的头衔,他的官爵就此变成了义成军节度使加检校太保兼禁军殿前都指挥使——可以这样说,他的地位由此而变得更高了,至少在周朝的武将集团里他成了一个绝不可忽视的人,甚至是一个在战斗力和声望上可以和李重进叫板的人。
海历2020-12-08 16:48:1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半年之后,在稳定了国内的局势以及北方的边境之后,柴荣再次率领御驾亲征,目标还是南唐。要说南唐的这个皇帝李璟也是命苦,他偏偏遇到了柴荣这么一个苦主。周军的第一战是攻取濠州(就是后来朱元璋的老家),但周军首先要面对的难题是如何度过眼前的这条淮河,柴荣的办法是骑着骆驼过去。他正在那边跟一堆人商量这事的时候,早已经急不可耐的赵匡胤骑着马就过河去了。幸亏那时候河水不深,要不然赵匡胤这脸可就丢大了。看见他骑马过去了,他手底下的弟兄们也跟着过了河,濠州城外的南唐各个军寨随即被周军瞬间扫平,继而濠州城被他们轻易拿下。

下一站是泗州(今天江苏盱眙县) ,这一仗就没什可说的了,因为这里的守将选择了直接投降。周军就此获得了大量的战舰,然后坐着这些战舰进逼楚州(今江苏连云港)。在路上周军又打了几仗,无一例外的都是碾压性的大胜,而且赵匡胤还俘虏了一个南唐的水军大将、保义军节度陈承昭。这人后来跟着赵匡胤一起去了太原打刘继元,就是他提醒赵匡胤可以引汾河之水冲灌太原城。

在楚州城下,周军遇到了罕见的顽强抵抗。楚州的南唐守将张彦卿誓死不降,周军围攻了四十多天之后才破城而入,而在进城后张彦卿仍然选择了拼死抵抗,他带着人马与周军展开了惨烈的城市巷战。周军在这一次的战斗中损失极大,柴荣由此而狂怒,怒火攻心之下,他下达了一个让他身边所有的将领都感到震惊的命令——对楚州进行屠城!

都说人是感情动物,也是情绪动物,这一点真是不假,尤其是当一个人处在暴怒之中时更是很难冷静得下来,而这个人在这个时候所做出的决定也很少是明智的。比如,当年下令洗劫开封的郭威,再比如,这时候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的柴荣。

也不知道郭威和柴荣是否会在事后为自己的决定而感到后悔,但亲身经历了这两件事的赵匡胤定然会将此视为教训和镜子,他甚至有可能会在心里暗自发誓无论自己今后有多么的愤怒都不能失去理智。赵匡胤对于屠城以及洗劫一座城池这种事可谓是深恶痛绝,从他童年时期就开始深恶痛绝,这种事他见了太多回了,他也太能知道那其中的心酸和痛苦了。悲哀的是,在柴荣的天子之怒面前他根本无力阻止这出悲剧的发生。

楚州是被打下来了,而屠城所带给南唐的震撼和恐惧效应也立马得到了体现,南唐的扬州、泰州、广陵等地几乎是不战而降。就此,周军到了长江北岸,几乎整个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广大区域都被周军占领。南唐皇帝李璟终于是彻底被打服了,他上表请降称臣并许诺了大把的好处请求柴荣能够罢兵言和。出乎众人意料的是,柴荣这一次竟然真的就同意了李璟的请求并就此收兵回京。

这时候是公元958年的4月。回京之后,柴荣继续忙他作为一个皇帝该干的活儿,比如什么扩建开封城、科举考试、丈量和发放土地、抚恤阵亡以及伤残的将士、惩治贪污、疏通河道、治理水灾、减免赋税、遣返后蜀和南唐的俘虏,反正他整天把自己整得跟一头不知疲倦的公牛似的,而那个后来捡了个大便宜的赵匡胤此时倒是难得地可以享受一下太平的日子。他每天忙点军务,然后就是回家陪陪老妈,关心一下弟弟妹妹们的学习和生活,然后就是和老婆孩子逛逛街什么的,总之就是一个字——爽!
海历2020-12-11 09:38:2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这样的日子过了足足有一年,在赵匡胤刚过完32岁生日不久,柴荣突然下诏征调全国精锐大军北上,此行只为收复被辽国人占据许久的燕云十六州。

消息传出,举国震惊!

辽国人带给中原百姓的恐惧这时候依然是挥之不去,就连少不经事的小孩都在长辈的言传之中视辽国人为洪水猛兽,至于军队方面,几年前周军围攻太原时他们的军中猛将史彦超就是被辽国人给击败并以身殉国的。现在柴荣要举国征伐辽国,这个魄力可是连当年天不怕地不怕的李从珂和石重贵都不可比的。这一战他能胜利吗?这是周朝举国上下的军民们心中共同的疑问,可柴荣这些年带着他们是无往而不胜,况且在至高无上的皇命面前他们只能听令行事。

周军从沧州北上,战事的进展好得令人难以置信,辽国的边防就像是用纸糊的被周军轻易突破。辽国这时候的皇帝是耶律德光的儿子耶律述律,这人杀人成性,而且嗜酒如命,堪称辽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一代昏君暴君,有这样的皇帝躺在龙椅上其边备荒废也就不足为奇了。周军一路上是隐蔽行军,当大军越过边境到达辽国宁州城下时,宁州刺史王洪大惊失色,他之前一点情报也没有,面对城下由周朝皇帝柴荣亲自率领的精锐兵团,重压之下的他选择了开城出降,周军首战不战而捷。

接下来,周军毫不停歇继续北进。赵匡胤统领水军,韩通统领步军,水陆并进奔赴西面的益津关(今河北霸州)。赵匡胤率领水军经今天的独流减河进入大清河,韩通率领步军沿河西进,周军的下一个目标是益津关(今河北霸州境内),这里就是辽国人几十年来无数次侵略中原时的入口。几十年了,这一回终于轮到中原王朝的军队、轮到汉人的军队向他们主动发起进攻了。一路上周军是战旗蔽日枪戈林立,水面上更是战舰漫江樯桅入云,那场面令人无不心神激荡。

柴荣是跟着赵匡胤的水军一起坐船行军的,全军本以为在益津关前会和辽军有一场恶战,谁知道益津关的辽国守军竟然望风而逃,这些人跑得比兔子还要快。当柴荣的御驾到达关前时,益津关守将再也没有了任何抵抗的意志,他直接出关投降。

下一站,瓦桥关。

这时候周军的后续部队还没跟上,柴荣的身边就只有赵匡胤所带领的一部人马,赵匡胤的意思是等大军集结到位后再行战事,可柴荣命令他带着人马前去瓦桥关挑战。没办法,赵匡胤只得听命,可事实证明赵匡胤完全是多虑了,知道周朝大军来袭且是皇帝亲征,瓦桥关守将姚内斌的反应是简单而且又粗暴的,赵匡胤甚至来不及扯开嗓子吆喝一声就看见这人开门出来投降了。

紧接着,第二天辽国莫州刺史以及淤口关守将相继遣使向柴荣请降。就此,拱卫幽燕之地的三座关口全部被周军几乎是兵不血刃地拿下,周军之兵威加上柴荣之天威如此可见一斑。这还没完,一天之后,韩通的步军终于是赶上来了,而且从长江前线火速赶来的周朝第一猛将、先帝爷郭威的外甥李重进率领常年征战的周朝南方军团也赶到了战场。周军就此是如虎添翼,举国之兵几乎都汇聚在了燕赵大地,兵锋直指幽州。

在如此军威和声势面前,辽国瀛州刺史高彦辉主动举城投降。至此,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周军连赶路带打仗共计收复三关三州十七县之地,得人口将近两万户,兵锋所至无不所向披靡。

辽国人在周军的声威和军威面前不敢前来主动挑战,他们集结在幽州准备据城而守并等待增援。这天晚上,柴荣心情大好,他摆酒设宴慰劳三军将士,他鼓励他们进兵收复幽燕一举击败辽国人,继而实现汉统中兴再造当年盛唐国威。在他眼里,辽国人以及幽州城似乎弹指可破,可他手底下的这些将军们意见却不统一,像赵匡胤这种少壮派肯定是跟柴荣持同样的态度和观点,可那些年龄更长的将军和随行的大臣却对辽国人心存忌惮,他们是亲眼见识过甚至亲身体会过辽国人的凶猛和残忍的,他们并不认为周军这一战可以轻易获胜,其中还有很多人认为这时候应该撤军,应该见好就收,毕竟他们能够从辽国人嘴里抢下这么多土地已经是大功一件了。值此两军乃至是两国行将决战之际,面对这样的畏敌言论柴荣是当场大怒,他严厉地斥责了这些人。

不幸的是,就在这天晚上柴荣的身体突然就莫名其妙地垮了,他就此卧床不起,原定的进军计划也被迫暂停。即使如此,柴荣仍然没有撤军的打算,他觉得自己休息几天就会没事。两天后,定州节度使孙行友攻下易州并俘虏了辽国易州刺史李在钦,柴荣对于这个一心为异族人卖命的人没有丝毫的怜悯,他下令将此人斩杀在了军营之中。

柴荣在强撑病体,可他的身体却背叛了他,他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的恶化。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罢兵回师,幽州虽然近在眼前,但对他来说却是天涯之遥。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柴荣可以自己回去就是了,留下他的将军们不是一样可以攻打幽州吗?这个问题就复杂了,首先,柴荣是一个掌控欲很强的人,自他登基以后每次战事他都要御驾亲征,与辽国决战幽州这等规模的战事他怎么可能放心地交给手下的将领?再者说,他走了,谁来做全军主帅?李重进吗?张永德吗?韩通吗?还是赵匡胤?这些人看似都很能打,都能独当一面,但又有谁能够服众?前面这三个在资历和战功上都自认为比赵匡胤强的人会同意赵匡胤当主帅吗?做梦!那他们三人彼此间会甘愿受对方节制吗?还是做梦!而赵匡胤以及禁军里那些近年来战功赫赫的少壮派又会甘愿当他们的小弟听他们中的某个人指挥吗?不会,都不会,他们这些人都只能且只会听从一个人的节制和指挥,那个人就是他们的世宗陛下柴荣。

可笑吗?并不可笑,一山难容二虎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况且这又何止二虎?如果李重进这些人强行揉在一起再硬塞一个主帅前去攻打幽州,那只会导致灾难的发生。最后一点,决战之际,皇帝陛下突然走了,然后让他们这些人去打仗,下面的数以十万计的士兵们会怎么想?军心还能稳定吗?还能凝聚成一团吗?所以,摆在柴荣面前最好的选择只能是撤军。

话说到这里,真的应该批评一下柴荣。他这人太要强,凡事都想掌控在自己手中,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控制欲、掌控欲过强,他对别人都不放心,总觉得别人干得没有他好。柴荣是一个典型的天蝎座,在掌控欲方面天蝎座特质很强的人无人可与他们比肩。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用这两个词来形容柴荣的工作风格简直太恰当不过。国政民生事务他件件都要过问,这个工作量是要累死人的,而且每次打仗他还要御驾亲征,舟车劳顿不说,这其中的风餐露宿外加批阅奏章、决策国事的心力憔悴都会严重消耗一个人的生命精力,他这完全就是在透支自己的生命。一个国家有这样的皇帝是件好事,但也只是针对其当政的时候而言是这样,对这个国家的未来和他本人来说却未必就是好事。
海历2020-12-11 09:40:0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相比于柴荣,他的继任者赵匡胤就绝对是一个工作休闲两不误的主儿。柴荣这个人几乎没什么业余爱好,就是个纯粹的工作狂,而且他也不好女色,这一点就连号称不好女色的赵匡胤都不如他。赵匡胤喜欢美女,虽然他绝对谈不上好色,可后蜀皇帝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就让他忍不住地想多看几眼。

至于孟昶在到了开封七天之后就莫名死掉这件事还真不一定就该由赵匡胤来担责,赵匡胤尽管看上了孟昶的媳妇儿但还不至于那么卑鄙下流地去搞死别人的丈夫,但这事很有可能是他手底下的人干的,因为他们看出了他的心思。上有所好,下必投之,古往今来皆是如此。另外,年轻的时候赵匡胤也喜欢赌博,但从军以后尤其是做了将军之后他应该就没什么兴趣了,一来是因为他有太多的正经事要干,每天忙军务或者忙着打仗,二来是因为当官之后他有钱了,这时候谁他还会想着去赌博?一个人之所以沉溺于赌博不就是想找钱吗?既然有钱了谁还会沉溺赌博?这就好像一个人吃饱了之后他还会像个饿死鬼一样疯狂地去找吃的吗?赵匡胤的另一个爱好就是喝酒,他太喜欢喝酒了,而且他也贪吃,看看他流传下来的那些画像就知道他应该是个吃货。还有,赵匡胤也贪玩,他当了皇帝之后手中时刻不离一个小玩具——它是一把玉斧,它不但是他的玩具,他还用它砸过人,史料里记载他先后两次拿这个东西直接把将他给激怒的臣子的门牙给砸掉了。他还经常在皇宫的御花园里拿弹弓打鸟玩,为此还被某个大臣给洗刷过一次,除此以外,他也经常带着侍卫们出去打猎。

这里多说一个事,孟昶之死很有可能是赵匡胤的好弟弟赵光义干的。这个说法在民间很有市场,某些研究宋史的学者也有这种观点。要知道赵光义在当了皇帝之后对李煜的老婆都干了什么,关键是李煜不是他赵光义捉到开封来的,是他哥哥捉来的,可想而知他对李煜老婆的那份色心被压抑了多久——哎,这个臭流氓!

以上说的这些没有别的意思,除了想爆料一点赵匡胤的“黑材料”之外,就是想说一个理:不要过度透支自己的生命。柴荣如果爱惜一下自己的身体,如果他能多活哪怕十年,那么他最后一定不会带着那么多的遗憾、难舍和担忧离开了这个世界。

扯得有些远了,现在回来说撤军的事。

在班师回朝之前,柴荣下令以瓦桥关为屏障设筑雄州城,以益津关为屏障设筑霸州城并分兵驻守,今后等他养好身体后他还要以此作为北伐辽国的前进基地。在他生命的最后关头,他所念念不忘的还是燕云十六州,还是复我华夏故土。

回到开封,柴荣的病情急剧恶化,但这些都是高度机密。紧接着,京城中开始流传一个“点检做天子”的流言,事实上,这件事在北征幽燕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柴荣有一天在一个皮囊里发现了一块木牌,上面就写着五个字——点检做天子。这个点检指的就是禁军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他是掌管京城所有禁军的大统领,包括赵匡胤都是他的部下,而且他还是先帝郭威的女婿,是柴荣的妹夫。这样的流言加上张永德这样的身份和地位以及权利让重病当中的柴荣寝食难安,于是回到开封之后他解除了张永德的禁军殿前都点检的职务以防张永德在他死后篡他儿子的位。这件事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赵匡胤,因为他随即就接替了张永德成为了禁军的最高军事长官——殿前都点检。

后世有很多人都认为这件事是赵匡胤及其幕僚在背后搞鬼,但这种事可能性很小。一旦柴荣驾崩而去之后,无论是血缘亲疏还是军中威望,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除了两位小皇子之外就是张永德和李重进二人,他俩一个是先帝的外甥,一个是先帝的女婿。至于赵匡胤,他根本就排不上号。

顺便说一句,别以为赵匡胤年纪轻轻就成了一方诸侯当上了节度使以及殿前都指挥使是有多么的了不起,这个张永德在这方面比他还厉害。张永德早就是殿前都点检了,是赵匡胤这个殿前都指挥使的顶头上司,但他其实比赵匡胤还要小一岁。当然,张永德年纪轻轻就能执掌禁军其主要原因不是他比赵匡胤能打,比赵匡胤本事高,而是因为他是皇帝的妹夫。这个裙带关系的作用和重要性不需多说,大家都懂。
海历2020-12-11 09:40:5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公元959年6月16日,就在赵匡胤被晋升为禁军殿前都点检的第四天,他的那位大恩人,伟大而又神武的周世宗柴荣在其38岁这年终究还是因病医治无效而驾崩于万岁殿。

消息传出,开封城哭声一片,作为深受其皇恩的赵匡胤想必更是泪如雨下。可是,与柴荣的突然驾崩所带来的悲痛相比,这个国家失去了顶梁柱和主心骨才更是让人感到惊恐和迷茫。

前面已经说过,柴荣之前替整个帝国扛下了所有的重担,现在他走了,留下的是一个还不满7岁的皇长子,难道要让这个年幼的孩子来将这个帝国扛在肩头吗?看看现在的大周帝国:皇帝新丧,幼子继位,各处边关悍将林立,京城里各路军界大佬互相用鼻孔看对方,三位宰相行辅政职权,北汉蠢蠢欲动欲报夺国之仇,辽国更是虎视眈眈欲南下报复丢失三关之仇,南边的南唐也是表面继续顺从实则图谋对大周行不轨之事。稍有闪失,周朝必将为四周的敌人以及内部的虎狼之臣瓜分殆尽。

柴荣走得太突然了,就连他的那些做梦都想着让他赶快去死的敌人都猝不及防,以至于他们一时间来不及做出任何的反应。另一方面,即使他们想有所动作却也不敢轻举妄动,柴荣驾崩以后其余威尚在,另外就是周朝战力强悍的禁军仍是铁板一块,他们就算想有不轨的举动也得掂量一下自己有几斤几两。

柴荣死后,按照他临终前的旨意,他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承了皇位,柴荣给他配备的三位辅政大臣分别是范质、王溥和魏仁浦,清一色的文臣。就在这种看似表面平静实则各种势力暗中角力的态势中,公元960年的春节到了,赵匡胤也从自己管辖的归德府回到了开封过节。

大年初一,当开封城的居民还没完全从睡梦中醒来时,一份紧急军报被传送进了皇城——辽国人纠集北汉人大举入侵了!在观望了半年之后,这帮人终于是坐不住了!

朝廷的各位王公大臣——准确说是那几位辅政大臣在一番商议之后直接把赵匡胤给推了出来:赵将军,你是禁军的最高长官,又是深受先帝恩宠之人,现在敌人趁着先帝新丧之时想要趁火打劫,我们决定就由你带兵去打败他们。军情紧急,你赶快就带兵出发吧!

赵匡胤当然只能答应,这件事无论是为了报答柴荣对他的知遇之恩还是为了国家或是为了他的那个小家,他都责无旁贷。这话绝不是我在给赵匡胤唱高调,赵匡胤绝对是最不想看到开封城再次被辽国人蹂躏的那些人之一。

回到殿前司官衙后,赵匡胤开始点兵派将。后世的一些人把他这次的军事人员调派解读为包藏祸心之举,说他有意把自己的好兄弟也是他的副手——禁军殿前司副都点检慕容延钊派出去打前站,替他在前面顶住辽国人,然后又把一直以来都跟他不怎么对脾气的韩通手底下的侍卫司人马调出开封,最后又把他的结义兄弟、同时也是掌管京城戌卫的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和王审琦留在了开封。在这些人的眼里,赵匡胤这样的安排完全就是为此后的兵变做准备。这件事以及这样的安排我不想在这里为赵匡胤做任何的辩解和所谓的洗白,毕竟后面发生了什么大家都很清楚,毕竟事后诸葛亮可以把什么事都说得有模有样分析得头头是道。

父子牵驴赶路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道理很简单:任何一件事不管你怎么做,但最后总会有人找到喷你的理由。那怎么办?总不能因为害怕被喷而什么也不做吧?要知道尸位素餐也是要被喷的。一个想做事的人如果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和看法,如果他总是想要去讨好所有的人,那么到最后他指定是什么事也做不成、什么事也做不了。所以,有句话说得真的是太好不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在赵匡胤分兵派将结束后,京城里的各营禁军开始着手准备出征或留守的事宜。看见如此景象,开封城的居民开始慌了,辽国人又要来了,在李从珂和石重贵时期那些辽国人都在开封干了什么他们可是还记得很清楚,乃至于是郭威当年进入开封城之后都发生了什么他们也是没有忘记。如今的局面和当年是多么相似,新帝年弱,强敌入侵,京城里面更是舆情汹汹——这个时候百姓中再次疯传“点检做天子”的流言,说是赵匡胤要趁机举兵作乱,于是乎好多人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往外逃难。

在这种情况下,别说是他们,就连赵匡胤自己都害怕起来了。这种事要是被皇帝或是三位宰相大人或是被韩通知道了,你信不信他们马上就会带人来把赵匡胤扔进大牢先关起来再说?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在辽国人和北汉人打进来之前先把赵匡胤这个内贼给办了,这种事绝对有必要,至少一个智力健全的皇帝在得知这件事之后肯定会考虑一下是否要这样做。当然,这样做其实也是有风险的,因为在这个军情万分紧急的关头,赵匡胤现在其实就是京城里最有权势的人。禁军里的许多中下层将领都是他一手调教和提拔的,而他又是禁军的最高长官,如果说有人这时候想要凭借市井流言就把他给杀了,那么这个人所要承担和面临的后果将是不堪想象的。可是,这些并不代表赵匡胤就绝对的安全,谁敢保证没有意外?谁敢保证他的政敌这时候不会选择当一回冒险家突然跑出来把他给一刀砍了?

好在一切都是虚惊一场,正月初三这一天,赵匡胤终于是带着大军出了开封城。
海历2020-12-11 16:18:3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接下来的事就不用再怎么去细说了。基本上只要是上过学的人都从历史的课本上知道了这天晚上在一个叫陈桥驿的地方发生了什么事,但在这里我还是有些话想说。

可以说,赵匡胤这一生从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背叛他的恩人柴荣。在柴荣当皇帝以前赵匡胤视他为兄长和长官,而在柴荣当皇帝以后他更是成为了让赵匡胤仰慕和崇敬的帝王,而且柴荣对他不止有知遇之恩,更有提携扶植之恩,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恩重如山。可是,在柴荣突然身亡以后,这个国家的局势瞬间就乱了。他是周朝唯一的顶梁柱,他这一垮让整个国家都随之陷入了恐慌和迷茫之中,他们头顶上的天空也变得阴暗晦涩起来。这个时候,这个国家需要有人站出来接过柴荣掉在地上的接力棒——稳定这个国家,完成统一大业,然后让这个国家变得繁荣富强,让人民从此安居乐业,让这个国家重现汉唐盛世。那么,这个人该是谁呢?是柴荣年仅7岁的儿子吗?是李重进吗?是边关重镇上的某些拥兵自重就知道杀人抢劫而且看谁谁都不服输的武夫吗?

必须得说的是,柴荣心中的那些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赵匡胤的心里其实也有,从他小时候亲眼目睹洛阳和开封城惨遭异族和乱兵蹂躏的惨景之后他就有了这个愿望,但在当时那就是他的一个虚无缥缈的梦,一个看似永不可能实现的梦。然而,命运让赵匡胤走到了今天这一步,让他的那个梦想也就此变得几乎是触手可及。

不可否认的是,自从柴荣驾崩以后,赵匡胤身边的那些人应该是跟他提到过代周立国之事,但是赵匡胤过不了自己心理这一关,他不想愧对柴荣的地下英灵,他想做周王朝的忠实臣子,毕竟世上有谁愿意背负一个“欺负孤儿寡妇篡夺国家”的历史骂名?在战场之外,赵匡胤从来就不是一个心狠手辣的阴谋家,他的心里有太多的道德束缚,尽管他没有读多少书,可他知道寡廉鲜耻,知道忠义名节,知道有些事是不能做的。如若不然,他根本不用等到这时候,他早在周世宗驾崩不久之后就可以趁乱取周自立,就像石敬瑭和刘知远甚至是郭威所做的那样。

如果赵匡胤在事后说他是被迫当的皇帝肯定会被很多人鄙视,会被人说他是敢做不敢当,可我倒是愿意相信他是被迫的(至少不是处心积虑)。有证据表明赵匡胤在兵变当晚之前就知道他手底下的人在打他的主意,他当然是拒绝,可他低估了那群人内心的那份迫切想要爆发的野心和欲望。换个角度来说,他们这些人也是普通的凡人,他们现在比以往更需要一个像柴荣那样的皇帝。平心而论,如果换了是我们身处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值此国家内忧外患之时,作为行进在出征路上很快就要去为这个国家卖命的我们难道不希望有一个强力的、被我们所尊崇和信服的人来领导我们甚至是成为一国之主来带领我们去打败外敌的入寇吗?

在当时,如果要弄一个民主选举或民意测评,在7岁的柴宗训以及33岁的赵匡胤之间,你会选谁来当这个国家的领导人?说来很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当时的民心是怎样我不好说,但时的军心完全是向着赵匡胤的。这些人当初被选入禁军以及后来接受训练再到奔赴战场,在这个过程中赵匡胤受柴荣委派几乎全程伴随在他们的身边。这里有一个很相似的对比,黄埔军校大家都知道,而在这所学校创立之时其校长的大名并不为太多人所知,可这个人就是凭借自己的这帮学生兵成就了一番王霸之业。虽然这个人的成就和赵匡胤没法比,但在有一点上他们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同在乱世之中建立并掌握了一支当时战力最强的军队且这些人对他们忠心耿耿。

说到这里,我突然发现这两人在某些方面还真的很像,他们都曾有一个光辉神圣的领导但这个领导却又突然间驾崩了,然后他们就接过了那位领导留给他们的接力棒开始走上了前台。不同的是,赵匡胤有一个如狼似虎的弟弟并且他最后被自己的这个弟弟给搞得灰头土脸甚至还死得不明不白。

又扯远了,其实就是想说一点:军队以及军心所向让赵匡胤成为了陈桥驿事件的主角。尽管赵匡胤明确表示过自己绝不做背叛柴荣的事,可他还是没有想到手底下的这帮人竟然如此的大胆和疯狂。赵匡胤当年作为郭威的亲兵曾亲眼见到一群大兵跑进郭威的房间,然后把一面黄色的军旗缠在郭威的身上强迫他当皇帝,相信当时的赵匡胤是怎么也不会想到这种事有一天竟然会发生在他自己的身上。
海历2020-12-11 16:19:4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公元960年正月初四凌晨,开封城以北,陈桥驿。

还没完全醒过酒来的赵匡胤躺在军帐里呼呼大睡,可他突然被外面的一阵巨大的吵闹声给惊醒了,出于军人的本能,他随即翻身而起,然后他就看见一帮人拿着刀急吼吼地朝他冲了过来。起初他还以为手底下的这群兔崽子要来杀他作乱,可当他们冲到他的面前时却猛地停住了。

赵匡胤厉声喝问:你们这是要干啥?

他们的回答让赵匡胤差点当场吓晕过去:眼下外敌入寇而皇帝却又年弱,我们需要一位明主,所以我们决定拥立点检大人你来做我们的皇帝。

还没等赵匡胤回过神,几个人趁着他这时候的迷糊劲儿给他套了一件袍子,当赵匡胤看清楚他们给他套上的是一件黄色的龙袍时,他立马就酒醒了——这是在谋逆篡位!这可是要杀头还要诛灭九族的重罪!

赵匡胤刚想扯下这身袍子,却只见这群一身铁甲的人瞬间全都齐刷刷地跪了下来,然后就在他的面前高呼——“吾皇万岁!”

紧接着,军帐外面也开始吼了起来,还是同样的声音——吾皇万岁!这喊声震动四野,几乎快把这顶帐篷给震塌了,这是全军好几万人在同时跪拜高呼万岁!

完了!这下彻底完了!赵匡胤这下是真的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就是这么一瞬间的工夫,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了!

这件事就算他赵匡胤马上回到开封去请罪也无济于事,就算小皇帝柴宗训肯饶了他,可他这帮兄弟以及外面的这些士兵们却要背负谋反的罪名,他们的结局最后只能是死路一条。到时候,柴宗训以及他背后的辅政大臣仍会防范赵匡胤并一直猜疑他,就如同当年刘承佑怀疑和猜忌郭威要谋反,而那些拥戴赵匡胤却被他送上断头台的将士们更是会无比地憎恨他,很显然他最后的结局只会死得很惨且里外都不是人。

这世上有个词叫身不由己,年少轻狂的时候恐怕很少有人能够理解这句话,一个人要做什么事或者不做什么事不都是自己可以决定的吗?可现在的赵匡胤一定会猛然发现一个人真的有身不由己的时候,有些事不是说想做就能做或者是想不做就能不做的。比如此时的赵匡胤,他现在是彻底没有选择了!

这就是记载于史书上的有关于那晚发生在陈桥驿的事,这里面当然还有被史官所有意忽略或掩藏的事,比如谋立者们的密谋过程,比如那件龙袍是谁又是在什么时候做好的?但是,这些又有什么可值得说道的?历史以及后世的人们只会把这笔账记在赵匡胤的头上,因为他是这起事件最大的受益者,所有的责任或者叫骂名和指责都得由他来承担和背负。

赵匡胤,未来的大宋太祖陛下,既然你现在已经再无任何的后路可退,既然柴荣的这根接力棒现在以这样的一种方式交到了你的手里,那么你就抓紧它吧!然后就像世宗皇帝那样一往无前地向前进吧!伟大的历史篇章在前方等着由你去开启!

在严明大军进入开封不得扰民的军令后,赵匡胤带着这帮人在正月初四这一天进入了开封。

在这之前,他派了手下的一个人去皇宫把陈桥驿所发生的事告诉给小皇帝以及朝中的文武百官,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潘美。这人在此前一直都默默无闻,但从此以后他将在史书上多次被提及。很多人都以为他这一趟很有可能会有去无回,可事实证明这个叫潘美的人相当的有种,他不但完成了任务还全身而退。

在极度的震惊甚至是震恐之后,朝廷对于赵匡胤被大军拥立为帝这事的反应近乎于是集体沉默,这沉默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无力,而愤怒倒是其次的,刀把子都握在赵匡胤的手里,他们即使再愤怒又能怎样?宰相们是集体沉默,唯一称得上是抗议的举动就是首相范质掐着次相王溥的手臂来了一通咬牙切齿的自我埋怨:仓促派将以至如此,这都是我们的错啊!

唯一的反抗来自于韩通,而对于这个人我是有话要说的。韩通的资历比赵匡胤高了太多,他早年跟随后汉的开国皇帝刘知远,后来又跟随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这期间他是骁勇善战屡立战功,高平之战期间他又配合赵匡胤的那位王彦超叔叔从晋州出发进攻北汉,后来他们二人驻军在北方边境负责抵御辽国和北汉,同时还要疏通河流开垦农田,此外还得时不时地跟辽国人或北汉人干上一架,后来他又回到开封负责扩建开封城,他甚至还去治理过黄河的水患,而征伐南唐以及北征辽国的战事他也是参与了的,益津关改建为霸州城就是他在负责督造。

这样的一个人让赵匡胤都无法不去尊敬他,可在他的眼里,赵匡胤这个小子怎么看都让他觉得不顺眼。这或许就是所谓的第六感,因为他就是因为这个人而命丧黄泉。

得知赵匡胤称帝的消息,韩通从容地走出了皇宫,然后他飞奔上马准备纠集人手跟赵匡胤力拼到底。可悲的是,他最后发现自己能调动的人马竟是少得可怜。他主管的禁军侍卫司大部分兵力都被赵匡胤带走了,而开封城里现在掌握着最多兵力的人是赵匡胤的铁杆马仔石守信和王审琦。韩通召集起来的这点人根本不够这二人塞牙缝,而即将到达开封的赵匡胤就更是不会把他这点人放在眼里。可是,此时已经悲愤交加的韩通不想就此投降,赵匡胤这是在谋逆,对他来说这是不可饶恕无法容忍的滔天大罪。

于是,在形势已经无法逆转的情况下,韩通像是一个失去了所有理智的疯子一样——他带着一帮少得可怜的人向开封城的城门进发,而在半路上他这一伙人正好跟赵匡胤的一支已经进城的先遣队遇上了,而这支先遣队的带队将官正是人称“王剑儿”且以对敌人凶悍残忍而著称的王彦升。也不清楚这一天他俩在迎头撞上之后彼此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反正后来王彦升这支部队打败了韩通的人马,而且王彦升最后还赶尽杀绝式地追杀韩通,他直接追到了韩通的家里将韩家人几乎全部杀光,只留下了韩通的一个幼子和几个女儿。

这是这一天里开封城所发生的唯一的一场流血事件,王彦升做了赵匡胤想做但却不敢做也不能做的事,他可以说是帮了赵匡胤的大忙,但同时他也违反了赵匡胤不得滥杀的军令,赵匡胤本该以军法处置他,可那样一来无疑会让拥戴他的三军将士寒心。这时候赵匡胤刚刚称帝四方诸侯多有不畏服者,他还得指望手底下这帮人替他扫平天下以及平息随时都有可能会爆发的叛乱,于是赵匡胤没有公开惩处王彦升,但这不代表他就原谅了王彦升的滥杀行为,他会让王彦升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但不是现在。
海历2020-12-17 05:10:0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进入开封之后,赵匡胤脱去黄袍回到了禁军殿前司的官衙,而不是直接进了皇宫。三位宰相大人范质、王溥和魏仁浦不久也到了殿前司,在铁甲环伺之下,他们最终还是向赵匡胤行了跪拜之礼,随着他们的这一跪拜,赵匡胤正式登基就只剩下了最后一道程序——禅让之礼。

日暮时分,赵匡胤正式成了宋朝的首任皇帝,这一天——公元960年正月初四,这是让当时的许多人命运都发生改变的日子,也是我们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发生改变的日子。这一天晚上,赵匡胤住进了柴荣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皇宫,这里到处都还残留着世宗皇帝的影子,可是相信赵匡胤不会感到惶恐。他确实是夺了柴荣儿子的皇位,可我们也说了这里面他也有他的身不由己,他相信柴荣会理解他,而他也会善待柴荣的子孙,更重要的是,他会努力做一个好皇帝,他会继续完成柴荣未竟之事业,去实现柴荣未曾实现的理想和抱负。

关于这段历史,某些人总喜欢说赵匡胤得国不正,说他卑鄙无耻,说这些话的人好像他们自己就是道德的化身,是完美无瑕的圣人君子。没错,这些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可是对于这些人,我就想问一句:如果你们这些人是当时后周的子民,如果你们是开封城里的居民,是一名普通的禁军士兵,面对柴荣的突然暴亡,面对辽国和北汉的大举入侵,你们希望自己的皇帝是7岁的柴宗训还是34岁的禁军殿前都点检赵匡胤?

赵匡胤是夺了皇位,可得知他当了皇帝之后,辽国人和北汉人就此不敢继续南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赵匡胤的登基让这个国家免除了一场战祸,让百姓躲过了一场战乱。无妄的虚名和国家以及百姓的利益,相信脑子正常的人都应该分得清楚这里面孰轻孰重,而赵匡胤其实也根本不会在乎那些人对他的冷嘲热讽,在这件事情上只有他有资格指责他自己。

放眼当时,对于赵匡胤的登基称帝恨得牙根痒痒忍不住破口大骂的人都是谁?是想要报复柴荣夺取了北方三关之地的辽国皇帝耶律述律,是准备趁着周朝刚死了皇帝前来报复当年夺国之仇的北汉皇帝刘钧,是时刻准备洗刷这些年失地之辱的南唐的君臣,是本来准备坐好了看大戏的周边各个割据一方的土皇帝,是边关的某些手握重兵却对赵匡胤捷足先登既眼红嫉妒却又无可奈何的地方藩镇。对于普通百姓以及三军将士而言,他们在这件事上谈不上对赵匡胤有什么怨愤,这个道理是再简单不过的了。正如我在前面所说的那样,在强敌压境的威胁面前,如果可以选择,他们之中应该没有人会选择让一个7岁的孩子来领导他们抵御外敌,来当他们的保护神。

后世也有人说这一次辽国人和北汉人联合发兵南下完全就是子虚乌有,是赵匡胤为了夺取皇位而编造的一个谎言,其理由就是后面辽国人和北汉人并没有大举进攻。这种论调真的是一个逻辑硬伤,请问说这种话的人,如果你是辽国或北汉的皇帝,当你信心满满地跑来跟一个只有7岁大的小孩子打架,可走到半路你得知自己的对手突然间变成了赵匡胤,请问那时候的你还会信心满满吗?你还会不顾一切地朝赵匡胤冲过去吗?再说了,赵匡胤先期派出去的慕容延钊这时候已经带着数万禁军赶赴了北方前线,他们这时候还敢肆无忌惮地杀向开封吗?

暂且抛开这些先不谈,来看时局。
海历2020-12-17 05:10:3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随着辽国人和北汉人的偃旗息鼓,新生的宋朝所面临的外患就此算是解除了,而国内的反应更是出乎赵匡胤的意料,边关各个地方手握重兵的将军们竟然没有人当即怒不可遏继而举兵讨伐赵匡胤,无论是扬州的李重进还是澶州的张永德,抑或是各地的边关节度使,这些人都在赵匡胤的宣谕诏书以及各种加官进爵和封赏面前跪拜行礼,也就是说他们认可了他的皇帝身份。这让赵匡胤可谓是长出了一口大气,但他知道他们并非是对他真的就心服口服了,他们之所以选择臣服是因为赵匡胤的手里掌握着当时战力最强的禁军,他们这些人若论单打独斗谁都不是赵匡胤的对手,况且在全国的很多地方还有忠实于赵匡胤的将领驻扎在当地,他们这些人或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或是他曾经的部下。可是,这并不代表赵匡胤的皇位就稳固了,这些人现在没行动并不代表他们会一直老实下去。

很快,赵匡胤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驻守潞州(今山西长治)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在犹豫了很久之后终于还是在北汉皇帝刘钧的怂恿和煽动下举起了反旗。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让赵匡胤感到担心的是李重进这老小子竟然也跟李筠勾结到一块儿了,这些人知道与赵匡胤单打独斗不行,于是开始组团了。李重进派遣自己的亲信小吏翟守珣带着密信前去联络李筠,可惜的是,这个翟守珣直接到开封去见了赵匡胤,李重进就这样被自己的亲信给卖了。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天命吧!只是,此时的天命垂青的是赵匡胤,而不是李重进!

在略施小计稳住了李重进之后,赵匡胤派遣石守信和高怀德率兵即刻前去剿灭李筠。李筠这只出头鸟必须要尽快打掉,如此才能确立他的威望,才能杀鸡儆猴。为此,赵匡胤随后又派慕容延钊和王全斌这两员悍将跟上石守信和高怀德。在派出了这样的超豪华阵容之后,赵匡胤还是觉得心里没底,最后,为了必胜,他决定御驾亲征。

可以说他这次是杀鸡用了牛刀,而他现在也终于明白了柴荣为何之前每次打仗几乎都要御驾亲征。作为皇帝,这个国家的一切就都是他的,将军和士兵们可以打败仗,可以换老板,可当皇帝的人不能打败仗,更不可能换老板。赵匡胤的老妈说的那句有关于帝王的话真的是很精辟:做天子固然可喜,可一旦掉下去了再想当个平民老百姓都是不可能的。

赵匡胤这次必须要赢,而且要快,否则李重进一旦在南边起事他就会面临两面作战且腹背受敌的危险,假如到时候其他地方再来一场举兵反叛,那他基本上可以直接躺下等死了。然而,这一场平叛之战打得却是异常的艰辛,李筠没有选择固守潞州,而是主动出击,但终究还是实力决定了一切。李筠被宋朝的大军围困在了泽州,但他仍然选择宁死不降,宋军围攻了十多天后泽州还是没有打下来。就在赵匡胤开始变得有些暴躁的时候,禁军控鹤军左厢都指挥使马全义说他愿意带领一支敢死队强攻。这人也真的是个猛男,在赵匡胤乃至是全军将士的集体注视下,马全义拔出了他的刀,然后一声大喝带着人就猛冲了上去。面对城墙上射过来的密集的箭雨,一马当先的马大侠毫不畏惧,即使是身体中了箭也毫不慌乱,他顺手把箭拔出来然后继续登城。这支敢死队确实战斗力惊人,再加上有马大侠这样的长官亲自带头冲锋,这支不计生死的敢死队成功地地爬上了城墙与李筠的士兵绞杀在了一起。

见此情形,城下观战的宋军个个都摩拳擦掌就等一声令下就全部压过去。可是,他们哪里会想到他们的这位皇帝陛下其实比他们还要心急。赵匡胤来不及下达任何的命令,他直接就像一个普通大兵一样冲了上去!这一刻他忘记了自己的皇帝身份,他变成了当年独入十万人军阵击杀皇甫晖时的那个后周将军赵匡胤!

大宋的皇帝陛下已经亲自冲锋了!柴荣当年在高平之战时也不过是以皇帝之尊到阵前去督阵,而赵匡胤则是直接举刀杀了过去!宋军的将士们瞬间像是被打了一桶鸡血似的没命地往城墙上爬,泽州城就这样被攻破了!

李筠也算是一个汉子,在失败面前,他选择了投火自尽。想想他这又是何必呢?好好当赵匡胤的顺民难道不好吗?请不要说他是周朝的忠臣,如果他是,那么他就不会勾结周朝的世仇北汉,更不会接受北汉皇帝刘钧的册封成了北汉的西平王。

前后用时两个月,李筠终于是被灭了,事实证明赵匡胤手底下的这支禁军的战斗力在国内确实是首屈一指。这一仗也把那些心怀不轨的人给暂时震住了,可这也让一些人更加的害怕了,比如袁彦。这个人也是先朝的元老,更是赵匡胤的前辈,他的资历可比赵匡胤深太多了,而且在赵匡胤当皇帝之前他俩之间就闹出过不愉快。在赵匡胤登基之后,袁彦更是心里害怕得要命,他生怕赵匡胤会打击报复他,于是他就暗中开始整军备战。他倒不是想主动叛乱,他这样做只是为了在赵匡胤将来揍他的时候可以让自己更扛揍。

赵匡胤事实上就没想过要拿这个袁彦怎么样,可得知这人在整军备战还是让他心有不安。他首先想到的是招抚袁彦,实在不行再给袁彦送大棒子过去。他再次想到了一个人,这人就是曾经胆敢孤身进入朝堂向后周的满朝文武大臣宣告他赵匡胤已经当皇帝了的那个人——潘美。赵匡胤让潘美去给袁彦做监军并向袁彦表明当今皇上绝不跟他计较之前的那些恩恩怨怨。潘美果然没有辜负赵匡胤的期望,他凭借一张嘴竟然说服了袁彦还把袁彦带到开封来朝见赵匡胤。

赵匡胤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是落了地,而历史也将很快证明袁彦的归附对赵匡胤是有多么的重要,因为这时候的李重进已经把他的刀子给磨亮了。

9月,李重进的反旗终于是立起来了。遗憾的是,他错过了最佳的时机,等到他准备妥当,赵匡胤这边也准备好请他喝几壶了。李重进那边刚一举兵,赵匡胤这边就派石守信和王审琦为正副统帅、李处耘为监军率领大军前往扬州平叛。事实证明,李重进还真的让赵匡胤高看他了,这人最多就是一个将才,是一个出色的先锋,你叫他怎么打仗他绝对是个好手,可如果让他做统帅却只能是个饭桶——已经举起了反旗的他竟然傻傻地待在原地等着赵匡胤派兵过去打他。赵匡胤当然要给他这个面子,于是他再次御驾亲征。
海历2020-12-17 20:05:24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