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论语注解

楼主:含英 字数:231855字 评论数:70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一九.一四
【原文】
子游曰:“丧(1)致乎哀而止(2)。”
【注释】
(1)丧:服丧,持丧。
(2)止:停止,可以了,不要再进一步发展了。
【解读】
失去亲人,确实是很哀痛,也应该表达出来;但要适可而止,不能过分的沉积其中,以免伤身和影响以后的正常生活。
【译文】
子游说:“服丧表达出哀痛也就可以了。”
【辨析】
对于本章的意思,通常还有一种解释是,服丧应该内心致哀,不应追求丧礼的仪式。如果要表达这层意思的话,应该用“而已”这个措辞,即“不扩大范围”的意思。“而止”是“不再进一步”的意思。
含英2020-11-21 10:48:04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九.一五
【原文】
子游曰:“吾友张(1)也为难能(2)也,然而未仁。”
【注释】
(1)张:即子张,颛孙师。颛孙师的字是“张”,作为同学的子游直接称呼颛孙师的字本身就是尊重了。而子游(言偃)的字本是“游”,记录者为后辈,为了表示对前人的尊重,在称呼时在“游”前面加了“子”,论语中其他人的字为“子X”也是这个原因,如子路(仲由)、子贡(端木赐)、子产(公孙侨)、子丘(林放)等等;但是字是两个字的则不加“子”,如仲弓(冉雍)等。
(2)难能:不易做到,难得。
【解读】
从论语的其他篇章记录推断,子张他担任过高官,如第12.14章的“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第15.6章的“子张书诸绅。”等。对于为政者而言,仁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标准,它最终要看为政所取得社会效果:如果百姓能从中受惠、社会祥和安定,才能称之为仁。子游对子张的评价应该是遵循了这个标准。
【译文】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是很难得的了,然而还达不到仁。”
含英2020-11-22 16:47:20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九.一七
【原文】
曾子曰:“吾闻诸(1)夫子(2):人未有自致(3)者也,必也亲丧乎!”
【注释】
(1)诸:“之于”合音合意。
(2)夫子:这里指孔子。
(3)自致:自动到达极点,主要指情感方面,即没有外在的诱发因素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充分发挥情感。
【解读】
人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是最真挚、最朴素的,当父母去世时,悲痛的心情会突然地迸发出来,哀痛会表达的淋漓尽致,其它的情感则不会有这样的程度。有这样的深厚的情感,怎么能不对父母尽孝呢?这就是这句话的含义。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可能来自动地充分发挥感情,如果有的话,一定是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吧!”
含英2020-11-23 20:14:38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九.一八
【原文】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1):孟庄子(2)之孝也,其它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注释】
(1)夫子:这里指孔子。
(2)孟庄子:“三桓”中的孟孙氏,名速,鲁国大夫,“庄”为谥号。其父为鲁大夫孟孙蔑(孟献子),有贤名。
【解读】
在第4.20章和第1.11章,孔子认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本章就是给出这种做法的一个具体榜样。可参乎这两章理解。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方面(别人)能做到;但是他不更换他父亲的旧臣,不改变他父亲的施政措施,(别人)是难以做到的。”
含英2020-11-24 22:14:27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九.一九
【原文】
孟氏使阳肤(1)为士师(2),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3),民散(4)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5)而勿喜!”
【注释】
(1)阳肤:具体生平不详,可能是是曾子的弟子。
(2)士师:执掌刑狱、审讯案犯的官员。
(3)上失其道:指君主不按照正道来进行治理。道:正道,即文武之道。
(4)散:离散,生活不安定,流离失所。
(5)矜:怜悯,同情。
【解读】
执政者不按照正道来治理天下,百姓的生活就会不安定,犯罪率就会上升。反过来看,审讯的犯人多、侦破的案件离奇,并不代表司法官员的能力强,而是说明执政者不按照正道施行治理国家,导致百姓生活不安定,流离失所,乃至走上犯罪。
曾子的话除了教育阳肤外,更是点明了不施行正道来治理的危害性。对此,执政者不可不察。
【译文】
孟氏任命阳肤做士师,(阳肤)向曾子求教。曾子说:“现今的君主不按照正道来进行治理国家,百姓早就生活流离了。假若能够审出罪犯的真情,就应该哀怜他,而不是(对自己能力)心喜!”
含英2020-11-25 20:03:51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八.一〇
【原文】
周公谓鲁公(1)曰:“君子不施(2)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3);故旧无大故(4),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注释】
(1)周公:即周公旦。鲁公:即周公的儿子伯禽。
(2)施:通“弛”,松弛,这里引申为疏远。
(3)以:用,任用。
(4)故:过错,过失。
(5)备:完备,齐备。
无求备于一人:不要要求一个人各方面都完备,即不要想有一个完美的人。
【解读】
父亲是会把最宝贵的经验传授给儿子的,而这位父亲就是孔子推崇的周公,所以孔门对周公说给鲁公的这段话格外的重视。
从这段话的内容看,周公传授给鲁公最有价值的经验就是对人才的认识和使用。对人才的认识是基础,用人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第四句“无求备于一人”是对人才的认识,即人无完人,隐含的意思就是:要用人所长;要包容人才所犯的错误;要让不同人才形成互补。正是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才有了前面的三句所说的用人方法:亲族虽然能力不够突出,但是可以巩固权力(不施其亲);对已经验证有能力的人要委以重任(不使大臣怨乎不以);要包容过失(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周公的这段话是很有代表性的,可以说是西周初期当时的主流认识,而西周的宗法制和世卿世禄制正是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这两个制度在当时地广人稀、政权不稳固、经济不发达、人才匮乏的情况下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在权力得到巩固、经济和人口得到发展后,宗法制和世卿世禄制却成了制约周朝强盛的至酷,造成的结果就是周朝可以延续近八百年,但是大多时间却处于散乱和动荡之中。
仔细分析周公的这段话就会发现它是不够全面的,其缺失的就是对贤明人才的挖掘,即孔子所讲的“举贤人”(第13.2章),而这一点正是孔子所需要的。孔子及其弟子大多出人与出身于社会的中下层,与宗亲、大臣、古旧都不沾边,如果没有“举贤人”的途径,他们难以被委以重任,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虽然从尧舜禹开始,历代君主都或多或少有“举贤人”的举措,但是始终没有形成稳定的举贤制度,即便是一统天下的强秦。直到西汉 “举孝廉”的出现,标志举贤制度建设的开始,几经发展,最终以科举制使举贤制度得以定型,宋至清则是科举制度成熟、发展、终结。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举贤的历史。
【译文】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怠慢他的亲族;不让大臣抱怨没被任用;老臣故人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弃用;不要对一人求全责备。”
含英2020-11-26 20:39:48 发布在 舞文弄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