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论语注解

楼主:含英 字数:231855字 评论数:70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论语注解 第一七. 六章
【原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解读】
孔子这段话的重点在于“于天下”,即是对天下人而不仅是对周围的人,这个范围就是针对为政者而言的,这才是仁本义,即施仁政于天下。从这个角度看,恭、宽、信、敏、惠,这五者是为政者施仁政的所需要的遵循的基本原则,遵循这五个原则最终才能实现对天下百姓的仁。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做才能算是仁。孔子说:“能够对天下实行五种品行便是仁。”
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谦恭,宽厚,守信,勤敏,惠泽。谦恭就不会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守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工作有成效,惠泽就能够差使别人。”
含英2020-10-10 20:05:20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七. 一三
【原文】
子曰:“乡愿(1),德之贼(2)也。”
【注释】
(1)乡愿:乡党、乡里人的意愿。这里借指世人那种局部的、短期的,而且容易被人引导而多变的意愿,也就是说,这种意愿缺乏整体性、持续性和长远性,类似于今天所说的“民粹”。
(2)贼:祸乱、祸害,含有狡诈、残忍、极度威胁的意思。这种意思现在也在用,比如形容某个人真贼,就是说这个人狡诈、残忍,危害大。
【解读】
乡里人是指那些与执政者关系近、接触多的人,他们的意愿是为政者最容易感受到的。另一方面,为政者的为政也最容易受到这些是人的议论和评价。这两个方面使得为政者容易被乡愿所引导而进行决策和行动,结果就是乡愿得以实现,众人高兴,而为政者受到了人们好评。沉寂在世人和自己皆大欢喜局面中为政者,对自己往往对自己这种趋时媚俗行为并不以为然,反而以为自己无比正确。但由于乡愿是局部的、短期的和变动的,缺乏整体性、持续性和长远性,所以这样的决策和行动通常缺乏战略性,会有损国家整体利益,阻碍国家的持续发展。
而孔子认为“为政以德”(第2.1章),为政的前提是“天下有道”。也就是说,“道”是“德”的依据;“德”是符合“道”的确切方式,“道”是为政者应该秉持的。换言之,为政者需要以为整个天下百姓谋求幸福为宗旨,以礼乐为主要手段,形成自己的执政主张和方针,做出持续、可发展的决策和行动。这些决策可能不会被世人所关注甚至不被理解,但是为政者必须要坚持下去,必要时民众进行相应说服和教育工作。
所以,孔子对于把这种不恪守治国之道,放弃自己的执政主张和规划,以世人的喜好和所关心的热点为执政中心的行为痛心疾首,称之为“德之贼”。
对于“乡愿”,《孟子•尽心下》有一段可以参考理解:
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译文】
孔子说:“乡愿是德行的祸害。”
含英2020-10-11 21:21:15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六. 九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1)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注释】
(1)困:遇到了困难,处于困境。
【解读】
“生而知之者”虽然最好,但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需要通过后天学习来提升自己。这样,后天的学习态度就是成了决定性因素,不同的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孔子将人划分为四个层次,就是要以此激励后进以积极地学习。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学习然后知道的是次一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又是再次一等;遇到困难也不学习,老百姓就是这种最下等的。”
含英2020-10-13 21:02:57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八.三
【原文】
齐景公待孔子(1)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2)。
【注释】
(1)待:对待。齐景公待孔子:指齐景公给予孔子的待遇,包括职位、爵位、俸禄等。齐景公与孔子谈待遇的问题,表明已经打算重用孔子。公元前509年,孔子到齐国去,想得到齐景公的重用,却遭人反对,没有成功。从本章记载看,是孔子与齐景公谈不到一起去,然后主动离开了。
(2)行:行走,这里引申为离开。
【解读】
当时鲁国的政权已经被孟、叔、季三家把持,并不时做出僭越礼制的行为(见第3.1章、第3.2章),孔子认为他们已经有违为臣之道。齐景公要以类似于三家的方式对待孔子,表明了齐景公没有恪守为君之道,“道不同,不相为谋。”(第15.40章),故而孔子借口自己老;了(时年43岁),不堪重用了,就离开了不齐国。这也是孔子常用的推辞方式。
【译文】
齐景公讲到打算给予孔子的打算时说:“用鲁君对待季氏的模样对待孔子,那我做不到;我要用次于季氏而高于孟氏的待遇来对待他。”不久,又说道:“我老了,没有什么作为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含英2020-10-14 21:05:13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八.五
【原文】
楚狂(1)接舆(2)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4))。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5)殆而(6)!”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7)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1)狂:狂放,不受拘束。楚狂:楚国的一个狂放的人,不知具体名姓,但便可以此特征代做称呼。
(2)接:靠近,接触。舆:车厢,这里代指车子。
(3)何德之衰:德行衰落到什么地步了。这里感叹世间的德行衰落,主要是君主的德行大都不行。
(4)追:追赶。
来者犹可追:将来的还来得及。
(5)从政者:与主政者相对应,君主是主政者,大臣是从政者。
(6)而:用于句末,相当于“耳”,语气词。
(7)辟:通“避”,躲避。
【解读】
在第9.9章孔子讲过“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本章楚狂的意思与这一章表达基本一致。
凤凰的出现昭示着有德君主的出现,而楚狂感叹“凤兮,凤兮!”,就是在呼唤凤凰的出现,当然现实是凤凰没有出现,原因就是君主大都没有德行了(“何德之衰!”)。在这种情况下,再去从政就蕴涵着一定的危险。虽然说,还可以去劝说某个君主注重德行,但是这种可能性太少了,只能感叹“已而,已而!”
楚狂相信孔子能够被自己的话一点即通,但世况如此,他根据无力改变,与孔子也没有什么更多可谈的。

【译文】
楚国的狂人靠近车子唱着歌走过孔子,说:“凤凰呀,凤凰呀!德行衰落到什么地步了!过去的不能再劝阻,未来的还来得及。算了吧,算了吧!现在的从政者危险了啊!”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法同他谈。
含英2020-10-15 21:38:33 发布在 舞文弄墨
论语注解 第一八.四章
【原文】
齐人归女乐(1),季桓子(2)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3)。
【注释】
(1)归:通“馈”,赠送。(2)女乐:通晓音律的女子,相当于歌姬琴女。
齐人归女乐: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姬舞女。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定公十四年,孔子在鲁国由大司寇兼宰相,三个月就使得国泰民安,世人向往。这使齐国很紧张,怕鲁国强大了威胁到齐国。齐国就开始想着阻止鲁国强大,首先用到办法是向鲁国赠送送女乐和车马。
(2)季桓子:季孙氏,名斯,谥桓,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492年。季平子(季孙意如)之子,季康子之父,三桓之季孙氏宗主兼鲁国执政。
(3)行:离开,这里指卸任离开了鲁国。
【解读】
孔子非常重视识人,对于季桓子接受了他国赠送的女乐就三天不上朝,他断定其不是一个有道的执政者。“道不同,不相为谋”(第15.40章),按照这一原则,孔子就离开鲁国,虽然这时他已经身居要位。
【译文】
齐国送了许多歌姬琴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就(卸任)离开了(鲁国)。
含英2020-10-16 21:10:09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八.一 一
【原文】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1)。
【注释】
(1)騧:音guā,本义是黑嘴的黄马,此处做人名。伯达等八人生平已经无法考证。
【解读】
周朝的这八位士的具体生平后世已经无法考证,应该是没有特别事迹,只是把他们列举出来是做为士的楷模。
【译文】
周朝有八位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含英2020-10-17 21:06:45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九.五
【原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1),月无忘(2)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注释】
(1)亡:通“无”,没有,这里指不知道的、不足的方面。
(2)无忘:不忘,引申为复习的意思。
【解读】
“日知其所亡”是不断地进步,而“月无忘其所能”是巩固以有的来夯实基础,这是子夏对做学问方法的一种总结,与孔子在第2.11章所讲的“温故而知新”基本一致,可以参互理解。
【译文】
子夏说:“每天知道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复习一下自己已经掌握的,可以说是好学了。”
含英2020-10-18 08:49:52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九.四
【原文】
子夏曰:“虽小道(1),必有可观(2)者焉;致远(3)恐泥(4)),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解】
(1)小道:小的道行,技能、本领、能力等,它们与治国之道比起来就是小道。
(2)可观:可以看、值得看,指具有特别、突出之处。
(3)致远:致力于长远,即作为努力方向、追求的目标。
(4)泥:拘泥,沉溺。
【解读】
君子致力于推行大道于天下,这自然需要掌握一定的本领和技能,但它们只是推行大道的工具和手段,是要服务于大道并随之进行取舍的。另一方面,这些本领和技能也都有一定学问,学习起来会发现很多的乐趣,如果过度的投入就有可能沉溺其中而忘记了推行大道这个真正的目标。
本章与第2.12章所讲的“君子不器”的意思相近,可参互理解。
【译文】
子夏说:“即使是小的道行,一定有特别的地方;(如果把它们)作为追求恐怕会沉溺其中,所以君子不会(这样)做。”
含英2020-10-19 19:13:33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六.一
【原文】
季氏(1)将伐颛臾(2)。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4),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5)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6)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7)。’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8),龟玉毁于椟中(9),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1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1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13)。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1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15),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15)也。”
【注释】
(1)季氏:这里指季康子。
(2)颛臾(音zhuān yú):古国名,相传以风为姓的东夷部落首领太皞,在远古时代就建立了颛臾方国。西周初期,颛臾归服,得以存在,但由于国小势弱,到了春秋初期就变成了鲁国附庸,终因势单力薄,后被楚国所灭。
(2)有事:根据后面的“何以伐为”,确定这里指的是出兵征伐。
(3)无乃:无乃:岂不是、难道不是,表示推测。尔是过:宾语前置,即“过尔”,责备你。过:责备。是:用于宾语前置的词。与:通“欤”,语气词。
无乃尔是过与: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4)先王:指周朝早期的天子。东蒙: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和费县境内,因为在鲁国国都曲阜的东面,故称“东蒙”。主:主持祭祀的人。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西周初期,成王封颛臾国君,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
(5)夫子:指季康子。
(6)周任:古代的一位史官。
(7)陈力:展示才力。就:担任;列:官职、职位。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在担任的职位上用尽全力,做不到就要卸任。
(8)兕:音sì,犀牛。柙:音xiá,关兽的木笼。
虎兕出于柙:老虎、犀牛从关着的木笼跑出来。
(9)龟:指龟甲。椟:音dú,木匣。
龟玉毁于椟中:龟甲、玉器在盛放的木匣中毁坏了。
(10)费:季氏的封邑,在鲁国的东南,故城在今山东费县城西北。
(11)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割舍、放弃。舍曰:不直说。辞:托辞,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就痛恨那种不直说想得到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方式。此句中“君子”是主语,“疾”是谓语,后面的部分为宾语从句。
(12)有国有家者:有国者指诸侯,有家者指大夫。
(13)均、贫、和、寡、安、倾:这六个字的主体都是指民众或国家,而不是诸侯、大夫自己。
(14)来之:使用用法,使之来。安之:使动用法,使之安。
(15)析:分开,散开。
(16)萧墙:大门之内的影壁墙。萧墙之内:指自己内部。季孙执掌鲁国,却不能行有道以使国泰民安,以致于会失去执政的基础,最终危害到自身。
【解读】
本章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意思:
其一是为臣之道。为臣者要努力辅佐君主走上正道,定国安邦,就是孔子在第11.24章所讲的“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其二是为政之道。为政的目标就是让百姓生活富足,社会安宁,这种情况下对异国百姓产生吸引力,从而巩固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孔子在第13.16章所讲的“近者悦,远者来。”
其三是以“季氏伐颛臾”这个具体事例表明不能让大夫执掌国政的原因。相对讲,大夫包藏了更多的私心,不能一心为国,执掌国政后,必然要动用公权力为自己的私心服务,从而把国家引向动乱。这一点可以参看孔子在下一章的论述。
【译文】
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出兵讨伐。”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过去周天子授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就在鲁国的疆土之中,是(拱卫)鲁国社稷的藩属,为什么要去讨伐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作为臣子都是不同意的。”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遇到危险却不前去扶持;将要颠覆了却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这样的助手呢?并且你的话是错的。老虎犀牛从关着的木笼里逃了出来,龟甲、玉器在盛放的木匣中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现今颛臾城墙牢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攻取,后世必然必然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就痛恨那种不直说想得到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方式。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少只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民众贫穷只担心民众不能安心。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民众和睦了便不会觉得财富少;民众安心了国家便不会倾覆。做到这样了,那么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再提升文化和德行以使他们(向往而)前来。他们来了,就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之人不归服,却不能(让他们)过来;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内动武用兵。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萧墙里面。”
【辨析】
(一)
对于“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通常的解释认为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这种解释只是基于字义、句义上考证,没有实物证据,不予采纳。
(二)
对于“萧墙”的“萧”历来解释为通“肃”,见此墙便会使人肃然起敬。这个通假解释是孤例,一是缺少旁证。二是“肃墙”本身“见墙使人肃然起敬”的解释也比较牵强,这个墙首先在于内外有别,是内部的情景不至于被外面的人一眼看到。所以这个“萧”究竟何意,应该存疑。
含英2020-10-20 20:15:31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六.一〇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1),见得思义。”
【注释】
(1)难:灾难,这里由于忿恨所带来的的后果会非常难以收拾。
【解读】
本章是孔子对君子提升自己修养的基本方法的一种总结。所谓“思”就是脑子里始终有根弦儿、有个念头,时刻提醒自己对自己所作所为进行检视,以使自己的每一个举动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都要取得一定的结果或者效果。而“九”指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视听言行等最基本的举动,君子只有自觉地从日常生活的基本方面入手,不断地加强自我要求,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孔子总结的这个“九思”,看起来似乎容易但是做起来却是相当有难度,就拿“视思明”来讲,大部分人不要说做到了甚至连“思”的概念都没有。大部分人看见就是看见了,并且认为自己看见的就是真实的,至于是否看明白了、是否搞清真像,不会产生疑问。实际上,我们的看,往往是备动地视觉接收,所看到的至多是部分事实而不是真相。要想得到真相,就需要带有目的性的、主动地去看,并在看到的事实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索,直至完全搞明白。这才是真正的“视思明”。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考虑:看,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听,考虑听清楚了没有;脸色,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考虑是否恭敬;说话,考虑是否忠诚老实;对待工作,考虑是否敬重;遇到疑难,考虑怎样向请教;要发怒了,考虑会带来什么后患;看见可得的,考虑是否符合道义。”
含英2020-10-21 20:19:06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六. 四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1),友多闻,益矣。友便(2)辟(3),友善柔(4),友便佞,损矣。”
【注释】
(1)友:结交朋友。谅:诚实,信实。友谅:结交信实的朋友
(2)便:熟练,便于,习惯于。
(3)辟:通“癖”,偏僻,偏激。
(4)柔:优柔,不干脆。
【解读】
孔子非常重视交朋友,其目的是通过与朋友交往来提升自己的品行,能够提升自己的就是有益的朋友,反之就是有害的朋友。本章就是据此对朋友品行进行地区分。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三种,有害的朋友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家教信实的朋友,教教见闻广博的朋友,这是有益的。结交偏激的朋友,结交优柔的朋友,结交夸夸其谈的朋友,这是有害的。”
【辨析】
对于“便辟”、“善柔”以往解释为“谄媚奉承”、“当面恭维背面毁谤”等等,这些解释都是与字的原有意义想脱节,属于过度解释。其实,遵循字的原有意义就足够了。
含英2020-10-22 20:17:47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六. 五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1),乐道人之善(2),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2)游,乐晏(3)乐,损矣。“
【注释】
(1)节:节制、制约,引申为规范。节礼乐:“节之于礼乐”,以礼乐来规范自己。
(2)道:同“导”,引导。之:往,走向。
道人之善:引导别人变好。
(3)佚:痛“逸”,安逸,安闲。
(4)晏:通“宴”,饮宴。
【解读】
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孔子从实用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任何举动都要有目的性,都要取得一定的成果或者效果,否则就是没有意义的,即使是玩乐也是如此。没有目的玩乐是为了玩乐而玩乐,是没有意义的,而文中那些以吃喝玩乐、显摆耍横为快乐的行为是在放纵人的欲望,会消磨人的意志,泯灭人的理想,不仅无益而且是有害的,真正的乐趣是提升自身修养、帮助别人成长等令人向上的行为。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三种,有害的快乐三种。以礼乐来规范自己为快乐,以引导别人变好为快乐,以多交好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以骄傲显摆作乐为快乐,以玩耍游荡为快乐,以饮宴作乐为快乐,便有害了。”
【辨析】
以往的解释认为“道”是“称道、赞扬”的意思,这个解释缺少旁证。如果要表达“称道、赞扬”的意思,用“称”字更合适,如第16.12章的“民无德而称焉”、第17.24章的“恶称人之恶”。
含英2020-10-23 20:27:45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第一六.一 一章 行义以达其道
【原文】
孔子曰:“见善(1)如不及(2),见不善如探汤(3)。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注释】
(1)善:好的。这里指的是价值层面,而非是道德层面。
(2)不及:追赶不上。只有想去追求才可能发现赶不上,这里有努力追求的意思。
(3)汤:热水。
【解读】
(一)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与孔子在第4.17章所讲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意思相近,可参互理解。
(二)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要比“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更为难得,更值得学习。孔子“信而好古”,认为很多学习榜样只有古时才有,现今难得一见,只能学习前贤的事迹和留下的言论了。
(三)
君子之志在于推行大道于天下,如果条件不适合,则宁愿隐居起来也不会改变志向,即孔子在第8.13章所讲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如何条件适合,则主要靠依义而行来推行大道。“行义以达其道”表明了“义”与“道”的关系,即义是推行道的主要方式,所以孔子在第4.10章提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之与比(3)。”,把义看做为政天下的行动原则。
【译文】
孔子说:“看见好的就如同追赶不上了;遇见不好的,好像将手伸到热水(,赶快避开)。我看见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如果条件不适合,就)隐居求保全他的志向,(如果条件适合,就)依义而行来贯彻他的大道。我听过这样的话,却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含英2020-10-24 07:56:43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六.一二
【原文】
齐景公有马千驷(1),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2)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3)斯之谓与(4)。
【注释】
(1)驷:套四马的车,应该是当时具代表性的大型车辆。
(2)首阳:山名,具体位置众说纷纭。
(3)其:语气助词,表示推测。
(4)与:通“欤”,语气词。
【解读】
为政的目标就是让百姓生活幸福、社会安定而不是看为政者拥有多少财富;反过来看,生活幸福、社会安定了,百姓就会对为政者给予肯定,也就是说,百姓的称颂就对为政者的最好评价。
【译文】
齐景公有套四马的车千辆,死的时候,百姓找不到什么德行可称颂的。伯夷、叔齐两人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到现在还称颂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含英2020-10-25 20:30:34 发布在 舞文弄墨
论语注解 第一六.一四章
【原文】
邦君(1)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2)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注释】
(1)邦君:诸侯国的国君。
(2)诸:“之于”的和音和义。
【解读】
礼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而称谓就是其中的一个层面。通过对称谓的使用就可以清楚地表明双方之间的社会关系,进而起到维护整个社会的等级与秩序的作用,这就是礼的一个主要价值体现。
【译文】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内的人称她为君夫人;对外国人便称她为寡小君,外国人称她也为君夫人。
含英2020-10-26 21:38:31 发布在 舞文弄墨
论语注解 第一六.一三章
【原文】
陈亢(1)问于伯鱼(2)曰:“子(3)亦有异闻(4)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5)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6)其子也。”
【注释】
(1)陈亢(音gāng):即陈子禽。
(2)伯鱼:即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
(3)子:陈亢对孔鲤使用尊称。
(4)异闻:不同的见闻,这里指单独的传授。
(5)趋:小步快走。
(6)远:远离、避开,这里引申为不偏爱。
【解读】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与孔子在第8.8章所说的“兴于《诗》”、“立于礼。”的意思基本一致,说明《诗经》与礼的价值,由此看见孔子传授给孔鲤东西并没有多么私密。孔子创办私学,就是希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可用之才,自然不会偏爱自己的孩子。
【译文】
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问道:“您(从在老师那儿)得着什么单独的传授吗?”
回答说:“没有。(他)曾经一个人站在那里,我快步走过庭院。(他)说:‘学过《诗经》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便说:) ‘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我便回去学《诗经》。又有一天,(他)又一个人站在那里,我快步走过庭院。(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便说:)‘不学礼,便无法立足。’我便回去学礼。只听到这两件。”
陈亢回去后高兴地说:“问一个问题,得到了三个答案。知道诗,知道礼,又知道君子并不偏爱自己儿子。”
含英2020-10-27 20:04:54 发布在 舞文弄墨
论语注解 第一七.一章 智斗
【原文】
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
孔子时(3)其亡(4)也,而往拜之。遇诸涂(5)。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6),可谓仁乎?”
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7),可谓知(8)乎?”
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9)。”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10)。”
【注释】
(1)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季氏几代执掌鲁国国政,阳货这时又把持季氏的家事而干预国政,最后因企图削除三桓而未成,逃往晋国。
(2)归:“馈”,赠送。豚:小猪,这里指蒸熟的小猪。
归孔子豚:赠送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按照礼节,在收到位高者赠送的礼物后需要登门拜谢,这样就能见到孔子,所以阳货就派人给孔子送去了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
(3)时:时候,这里名词动用,趁……时候。
(4)亡:通“无”,这里指不在家里。
(5)涂:通“途”,路。
(6)怀其宝:怀揣着他的宝贝,以此比喻具有本领。迷其邦:使动用法,使其邦迷,任凭国家混乱,得不到有效治理。
怀其宝而迷其邦:具有一身本领却任由国家混乱,即有本领却不为国家效力。
(7)从事:这里指处理政务。亟:音qì,屡次。
(8)知:通“智”,睿智,明智。
(9)岁不我与:否定句宾语前置,即“岁不与我”,岁月不等我。
(10)吾将仕矣:这句话是孔子应付阳虎的话,实际上并出仕于阳虎。
【解读】
这一章可谓是一出“智斗”,阳货和孔子二人先是为了见与不见耍了一番心眼,让后又为仕与不仕费了一番口舌。为了让孔子出仕,阳货给孔子扣了“不仁”、“不知”’两顶大帽子并以此相激,那么这两顶帽子是否属实?在孔子看来,执政者是天下有道的关键因素,阳货掌权属于“陪臣执国命”,地位不稳且其所作所为也是无道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是无法施仁政的,出仕则是不智的行为,最佳的选择还是“无道则隐”(第8.13章)。

【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愿见,于是便送孔子一只(蒸熟了的)小猪。
孔子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他。在路上遇见了他。
(阳货)对着孔子说:“过来!我同你说话。”
(阳货)说:“有一身的本领却任由国家混乱,能叫做仁吗?”
(阳货回应)说:“不能。”
(阳货说:)“喜欢处理政务却屡屡错过机会,能叫做睿智吗?”
(阳货回应)说:“不能。”
(阳货又说:)“时光飞逝,岁月不等我啊。”
孔子说:“好吧;我将会出来担任官职。”
含英2020-10-28 20:22:46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七. 四
【原文】
子之武城(1),闻弦歌之声(2)。夫子莞尔(3)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4)也。前言戏之耳。”
【注释】
(1)之:去,到。武城:鲁国的城邑,可能在今山东平邑县南武城附近。
子之武城:孔子来到了武城。根据第6.14章记载的“子游为武城宰。”和本章的师徒对答,断定此时应该是子游担任武城邑宰时期。
(2)弦:琴弦,此处动用为弹琴。
弦歌之声:弹琴唱歌的声音。这里指用礼乐来教化、影响民众。
(3)莞(wǎn)尔:微笑的样子。
(4)是:对的,正确的。
【解读】
本章的重点是“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这句话。其中的“道”指的是文武之道、为政之道,只要是针对为政者而言,但是普通人也是有引导作用的。实际上,孔子的政治和教育的各种主张、方法等主要是为国家培养管理者,更为看重的是“君子学道则爱人”。这一点也是我们理解孔学的关键。
而言偃作为最底层的政府官员,大部分时间面对的是普通百姓,更愿意把“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付诸实践。所以言偃一提及这句话时,孔子马上就理解了。这一点是孔学在后世发生演变的客观需求。不过后世用来对百姓的教化并不是孔子所倡导的道而是专门用来化民、愚民的一套思想,虽然仍然打着孔子的旗号,但是很多内容与孔学相抵触的。
【译文】
孔子到了的武城,听到了弹琴唱诗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就会关爱人民;小人学习了道就容易听使唤。”
孔子说:“弟子门,言偃的这话是正确的。(我)刚才那句话是同他开玩笑哈。”
含英2020-10-30 18:55:03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七. 八
【原文】
子曰:“由也!女(1)闻六言(2)六蔽(3)矣乎?”对曰:“未也。”
“居(4),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5)不好学,其蔽也荡(6);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7);好直不好学,共蔽也绞(8);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
(1)女:通“汝”,你。
(2)言:字。这个字通常是对某个方面的进行概括和提炼而得到的,虽然是一个字,但是内涵却非常丰富。这里具体指的是秉性方面,即后面的“仁”、“知”、“信”、“直”、“勇”、“刚”六字。
(3)蔽:通“弊”,弊病。
(4)居:坐。
(5)知:通“智”,智慧,明智。
(6)荡:放荡不羁。
(7)贼:伤害。
(8)绞:拧,执拗。
【解读】
孔子虽然说得是“六言六蔽”,但实际上讲述的却是做学问的意义。六言指的人先天秉性,这些秉性虽然比较可贵,但是任其自由发挥的话,就会产生弊病,而要避免产生这些弊病就需要进行后天的修养,对其进行限制,这就是做学问。由此也可以看出,做学问并不是单纯的理论学习,而是由理论转化为习得的过程,是一个重塑自我的过程。
【译文】
孔子说:“仲由,你听过有六字(秉性)会有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说:“没有。”
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喜好仁却不喜欢做学问,其弊病是愚笨;爱耍聪明却不喜欢做学问,其弊病就是放荡不羁;爱诚信却不喜欢做学问,其弊病就是容易受到伤害;爱直率却不喜欢做学问,其弊病就是执拗;爱勇猛却不喜欢做学问,其弊病就是作乱;爱刚强却不喜欢做学问,其弊病就是狂妄。”
含英2020-10-31 07:30:29 发布在 舞文弄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