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论语注解

楼主:含英 字数:231855字 评论数:70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一八.二
【原文】
柳下惠为士师(1),三黜(2)。人曰:“子未可以去(3)乎?”曰:“直道而事人(4),焉(5)往而不三黜?枉(6)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7)?”
【注释】
(1)士师:执掌禁令刑狱的官名。
(2)三:虚指,不一定是正好三次。黜:音chù,罢免。三黜:被罢免了多次。
(3)去:离开。
(4)人:泛指人民。
(5)焉:疑问代词,哪里。
(6)枉:歪曲,不正。
(7)父母之邦:父母所在的国家,即祖国、本国。
【解读】
本章通过柳下惠的经历展现了孔门对“直道而事人” 的恪守,不会因为贪恋官位而放弃这一为官之道。同时,孔门对现实社会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天下哪里都一样,没有理想国可以让自己轻松地恪守为官之道。
【译文】
柳下惠做法官,被罢免了多次。有人对他说:“您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遵循正道为人民做事,到哪里去不会被罢免多次呢?歪曲了正道而为人民做事,何必要离开本国呢?”
含英2020-10-31 15:36:32 发布在 舞文弄墨
论语注解 第一七.二三章
【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1)。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2),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注释】
(1)上:至上,最重要的。义以为上:即“以义为上”,认为义是最重要的。
(2)为乱:作乱,这里主要是指引起社会的动乱。
【解读】
子路以勇猛为特点,所以孔子的话有针对子路的味道,但是并不会偏离他的基本观点。
孔子在第14.28章讲:“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由此可见,他是把勇作为君子最重要的品行之一,但是孔子更看重义。义就是社会道义,崇尚义就是承担社会责任;遵循义,君子的才能使自己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创造正向的价值。所以才会有孔子在第4.10章讲:“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把义作为行动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译文】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吗?”孔子说:“君子认为义是最重要的。君子只有勇而没有义就会作乱;小人只有勇而没有义就会成为强盗。”
含英2020-11-01 16:21:00 发布在 舞文弄墨
论语注解 第一七.五章
【原文】
公山弗扰(1)以费畔(2),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3),曰:“末之也已(4),何必公山氏之之(5)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6)哉?如有用我者,吾其(7)为东周(8)乎。”
【注释】
(1)公山弗扰:生平不详。
(2)畔:通“叛”,背叛、叛乱。
(3)说:通“悦”,高兴。
(4)末:通“未”,没有。之:动词,往,去。也已:语气助词。
末之也已:没有地方去算了。
(5)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即“何必之公山氏也”,其中第一个“之”字只是起倒装用的结构助词,第二个“之”字是动词,去,往。
(6)徒:徒劳,白费劲。
(7)其:表示推测,应该可以。
(8)东周:东方的周朝,这里的周指的是文武周公时期的周朝。
【解读】
文武周公治理时期的社会就是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孔子的理想就是要让天下在恢复到那样的社会。不过,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要实现这种理想很困难,但是孔子矢志不渝,“知其不可而为之”(第14.39章),寻找每一个机会,都想尝试一番。当然,孔子并不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委曲求全,他非常注重于道,讲究的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第11.24章)
相対来讲,子贡的意愿不那么强烈,看问题能够更为客观和冷静一些,对社会现实认识的更为清楚,也能直面阻止孔子。像公山弗扰这样的叛乱者是不可能建设一个理想社会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也是常人,也会有常人所犯的各种问题。
【译文】
公山弗扰占据费邑叛乱,召请(孔子),孔子准备去。子路很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何必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
孔子说:“召请我去的人,难道是白费劲吗?假若有人用我,我应该能建成一个东方的周朝啊。”
含英2020-11-02 21:21:49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七. 一 一
【原文】
子曰:“礼云(1)礼云,玉帛(2)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3)云乎哉?”
【注释】
(1)云:说。
(2)玉帛:古代举行重大仪式时所用的贵重礼器通常为玉制和帛制,这里借指礼器。
(3)钟鼓:古代举行重大仪式时演奏音乐时通常会用到钟和鼓,这里借指乐器。
【解读】
当时的社会,人们只关注礼乐的形式,而忽视礼乐的实质。孔子由此发出感叹,提醒人们不仅要关注礼乐的外在,更要注重是礼乐的内涵。本章与孔子在第6.25章感叹的 “觚不觚,觚哉!觚哉!” 意义相近,可参互理解。
【译文】
孔子说:“说礼说礼,说的是玉帛吗?说乐说乐,说的是钟鼓吗?”
含英2020-11-03 19:04:48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七.一九
【原文】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解读】
孔子并不是真的不想说话了,而是要告诫弟子不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他的言论上,更要注重他的实际行为。师徒之间的传授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
【译文】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我们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含英2020-11-04 19:48:32 发布在 舞文弄墨
论语注解 第一七. 一六章
【原文】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1),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2),今之矜也忿戾(3);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注释】
(1)疾:疾病,这里引申为缺点。
(2)廉:刚直。
(3)忿戾:愤怒而乖张。
【解读】
在孔子看来,古人的这三种缺点都是源自先天的本性,还是可以接受的;而现在人的缺点却是迷失了本性后天习得的一些坏毛病,是不可接受的。像“愚也诈”,,明明是愚蠢的人却要耍心眼搞欺诈,这就是人的本性变坏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变得恶劣了,使得社会风气也恶化了,这也反过来说明了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加强后天修养的重要性。
【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人民还有三种缺点,现在的人或许连这三种缺点也没有了。古代的狂人比较肆意,现在的狂人却放荡无羁了;古代矜持的人比较刚直,现在矜持的人却易怒而乖张;古代的愚人还直率,现在的愚人却是要欺诈罢了。”
含英2020-11-05 20:18:31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七. 一四
【原文】
子曰:“道听而涂说(1),德之弃也。”
【注释】
(1)涂:通“途”,道路。道听而涂说:路上听到的就又在路上说出去了,意指随意传播未经验证的话。
【解读】
所谓“德之弃”,是给德行的划定了一个门槛,摒弃了这样的行为,迈过了这个门槛,才能提升德行。按照第16.10章“君子有九思”的要求,“道听而涂说”至少违背了其中的“视思明”、“听思聪”和“言思忠”三项。
【译文】
孔子说:“路上听到的就又在路上说出去了,这是德行应该摒弃的。”
含英2020-11-06 19:36:24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七. 九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1),可以观(2),可以群(3),可以怨(4)。迩(5)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
(1)兴:起兴,开启。《诗经》主要有赋、比、兴的三种修辞方式,其中“兴”是先说相关的事物来引出要说的事物,也就是引起话头开始说话,这里指会说话。
(2)观:观察。这里引申提高观察能力。
(3)群:合群。这里指提高合群交往的能力。
(4)怨:怨恨。这里引申为抒发怨恨,让自己平复下来。
(5)迩:近。
【解读】
孔子倡导弟子们学习《诗经》,学习《诗经》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几乎可以应对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提高各种社会应对能力。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学习)《诗经》,可以会说话,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提高合群的能力,可以抒发怨恨。近可以服事父母;远可以用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含英2020-11-07 19:29:09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七. 一五
【原文】
子曰:“鄙夫(1)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2)。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3)矣。”
【注释】
(1)鄙夫:鄙陋的人。
(2)患得之:即“患不能得之”的口语省略。之:不定代词,泛指看重的事物。
(3)无所不至:无所不为,无所不用其极。
【解读】
患得患失的人,即使具有有相当高的身份和财富也是难以改变的,这样的人要限制使用,尤其是不能让他成为国之重臣,不然就会危害国家和社会。
【译文】
孔子说:“鄙夫,可与(他)一起事奉君主吗?当他没有得到的时候,总怕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假如怕失去,会无所不用其极了。”
含英2020-11-08 18:40:56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七. 一〇
【原文】
子谓伯鱼曰:“女(1)为《周南》、《召南》(2)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3)也与!”
【注释】
(1)女:通“汝”,你。
(2)《周南》、《召南》:《诗经》国风的前两部分。为《周南》、《召南》:学习《周南》、《召南》,这里以此代指开始学习《诗经》。
(3)正墙面而立:脸正对着墙站着。这里以此来比喻,意思是眼被墙壁挡着了,啥也看不到,啥也不知道。
【解读】
本章延续前一章,还是强调学习《诗经》的重要意义:不学习《诗经》就啥也不知道了。
【译文】
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和《召南》了吗?人假若不学习《周南》和《召南》,那会像脸正对着墙站着一样啊!”
含英2020-11-09 20:31:32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七. 一二
【原文】
子曰:“色厉而内荏(1),譬诸小人,其犹穿窬(2)之盗也与!”
【注解】
(1)荏:音rěn,柔弱,怯弱。
(2)窬:音yú:门边的小洞。
【解读】
孔子说“譬诸小人”,实际上说的就是小人。小人色厉而内荏,虚张声势,实际上是内心虚伪,无法像君子一样光明磊落,一身浩然正气。小人无法君子一样“坦荡荡”(第7.36章)。
【译文】
孔子说:“外表神色严厉而内心怯弱,以小人作比喻,就像个挖洞穿墙的盗贼罢!”
含英2020-11-10 20:41:19 发布在 舞文弄墨
论语注解 第一七.七章
【原文】
佛肸(1)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2)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3);不曰白乎,湼(4)而不缁(5)。吾岂匏瓜(6)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释】
(1)佛肸:音bìxī,春秋末年晋卿范中行的家臣,为中牟的邑宰。晋国赵简子挟晋侯攻打范中行,佛肸在中牟抗拒赵简子,从晋国来看就是反叛。
(2)中牟:春秋时晋邑,范中行的封地,具体故址不确定。
(3)磷:音lìn,薄石,这里引申为磨损的意思。
(4)湼:音niè,本是一种矿物,古人用作黑色染料,这里作动词,染黑之意。
(5)缁:黑色。
(6)匏瓜:葫芦的一种,不可食用,老后中空轻于水,可以助人泅渡,也可以用以制作工艺品来观赏。
【解读】
本章同第17.5章公山弗扰召孔子前去的情况类似,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不想放过每一个尝试的机会,不想做中看不中用的匏瓜。同时,孔子对自己的品行充满自信,相信自己即便身处险恶的环境也不会改变。这一点是对为政者的基本要求。
【译文】
佛肸叫孔子,孔子想去。
子路说:“从前我听老师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不去的。’佛肸占盘踞中牟叛乱,您要去,为什么呢?”
孔子说:“是的,有过这话。但是,不是说(真正的)坚硬,磨也不会磨损;不是说(真正的)白,染也不会黑。我难道是匏瓜吗?怎么只能挂着(看)而不能食用呢?”
含英2020-11-11 19:23:16 发布在 舞文弄墨
论语注解 第一七. 一八章
【原文】
子曰:“恶紫之夺朱(1))也,恶郑声(2)之乱雅乐(3)也,恶利口之覆邦家(4)者。”
【注释】
(1)朱:大红色。大红色是正色而且显得庄重,是正式场合用色,具有正统地位。
紫之夺朱:紫色取代红色的地位。自然界中紫色染料比较稀有,而且紫色有神秘感,导致紫色的服饰显得比较贵重,春秋时各国诸侯为了体现尊贵而喜用紫色,这样紫色就逐渐地取代了大红色的地位。
(2)郑声:郑国的民间乐曲。孔子在第15.11章中讲“郑声淫”。
(3)雅乐:周朝制定的正统音乐。雅:正。
(4)利口:能说会道。邦:诸侯国。家:大夫之家族。
利口之覆邦家:能说会道而导致邦国家族灭亡。真实的意思是因为喜欢能说会道的人而导致实干的人受到排挤,进而形成浮夸的风气以至于危及国家的存亡。
这里的“覆邦家”,不仅是指“利口”的危害,还暗指“紫之夺朱”、“郑声之乱雅乐”的危害,即“紫之夺朱”、“郑声之乱雅乐”也能导致“覆邦家”。
【解读】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执政者个人的喜好会导致社会风气的随之变化。国家运行的运行需要一些正常事物来维系,这执政者必须去带头维护的。现在执政者不仅不去维护,反而因为放纵自己喜好,导致这些正常的维系紊乱,进而危及国家的存亡。如此是真是可恶!孔子所讲的“三恶”就是这种情形的具体体现,借此提出为政者要注意个人的修为、加强自我约束的要求。
【译文】
孔子说:“厌恶紫色夺去了大红色的地位,厌恶郑国的乐曲扰乱了雅乐;厌恶(重用)能说会道的而导致邦国家族灭亡。”
含英2020-11-12 20:29:43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七.二〇
【原文】
孺悲(1)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2)。将命者(3))出户(4),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释】
(1)孺悲:具体生平不详,孔子不愿见他的原因不得而知。《礼记•杂记》有关于他的一则记载:“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
(2)辞以疾:推辞有病。
(3)将命者:传命的人。
(4)户:门。
【解读】
孔子不想见孺悲的原因,不得而知,也不是重点;关键是对于不想见的人孔子还要让他明白是故意的不相见他。孔子所采用的的方式既避免了尴尬又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意图。
【译文】
孺悲要见孔子,孔子推辞有病。传命的人出了门,(孔子)便把取出瑟(弹着)唱歌,使孺悲能够听到。
含英2020-11-13 19:42:55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七.二二
【原文】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1)者乎?为之,犹贤(2)乎已。”
【注释】
(1)博弈:当时的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游戏;具体不可考,后世的注解缺乏实证。
(2)贤:好过。
【解读】
孔子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是异常痛恨的,认为什么事情也不做甚至不如去玩赌博性质游戏。后者至少可以让人有事可干,还可以培养一点争强好胜之心。
【译文】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操心,这就很难了啊!不是有博弈的游戏吗?玩玩(游戏)也好。”
含英2020-11-14 19:20:32 发布在 舞文弄墨
论语注解 第一九.一三章
【原文】
子夏曰:“仕(1)而优(2)则学(3),学而优则仕。”
【注释】
(1)仕:做官。
(2)优:优秀。
(3)学:做学问。
【解读】
孔门做学问的目的就是成为一名有效的为政者,从而能够施仁政于天下,所以学问必须达到一定程度;但是成为为政者后,并不是说学问就可以不做了,学问还是要不断的做下去的;学问的水平最终还是要体现在为政的水平上,为政水平上去了就是做学问上去了。可以说,学与仕是一体两面。
【译文】
子夏说:“做官优秀了就是在做学问;做学问优秀了就可以去做官。”
含英2020-11-16 20:54:24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九.八
【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1)。”
【注释】
(1)文:文饰,这里引申为掩饰。
【解读】
小人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错误,有了错误总是想着为自己掩饰。君子的做法则不同,不是去掩饰自己的错误,而是考虑如何改正自己的错误,具体可参看第19.21章。
【译文】
子夏说:“小人对于错误一定加以掩饰。”
含英2020-11-17 20:19:36 发布在 舞文弄墨
论语注解 第一七.二一章
【原文】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1)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2),期(3)可已矣。”
子曰:“食夫(4)稻(5),衣夫锦,于女(6)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7)不甘,闻乐不乐,居处(8)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9)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注释】
(1)期:期限。
(1)燧:木燧,钻燧取火的钻头。
钻燧改火:古代钻燧取火,被钻的木头,因季节而不同,一年一轮回。这里指代一年的时间。
(3)期:一年。
(4)夫:代词,那样的。
(5)稻:当时北方以小米为主要粮食,水稻是珍品。
(6)女:通“汝”,你。
(7)旨:美味的食品。
(8)居处:这里指住在家里。古代守孝需要住在父母墓旁用草料木料搭建房子里。
(9)予:宰我的名。
【解读】
本章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阐明了为父母守孝三年的原因。仁是孔学的核心思想,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第1.2章),所以孔子一直倡导为父母守孝三年的礼仪规范。
而宰我所讲的“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也是不得不面对的客观现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为的制度还是要让位于客观现实,守孝三年的要求已不复存在。
其实,对父母的孝,重在父母生前,重在敬重父母、照顾父母以及最大限度地满足父母的心愿,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第4.20章)。
【译文】
宰我问:“(为父母)服丧三年,为期也太久了。君子有三年不使用礼,礼仪一定会废弃;三年不去奏乐,乐一定会荒废。陈谷已经吃完了,新谷又已登场;钻燧取火的木料经过了一个轮回,一年也就可以了。”
孔子说:“(父母死了不到三年,)吃那样白米饭,穿那个锦衣,你心安吗?”
(宰我)说:“安。”
(孔子说):“你安,那就去做吧。君子的服丧期间,吃美味不觉得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所以才不那样做。现在你既然心安,便去做。”
宰我退了出来。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为父母)服丧三年,天下通用的服丧时间啊。宰予也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着三年的爱护吗?”
含英2020-11-18 19:59:46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一九.九
【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1),即(2)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注释】
(1)俨:庄重,庄严。
(2)即:靠近,接近。
【解读】
这一章是子夏对君子仪态的总结。总体而言,作为一名有效的为政者,要庄严而不是温和,更重要是根据场合和对象的不同进行调整,注意其中的“变”字。
第7.37章的“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对孔子的评价,比本章的“君子有三变”更多一些内容,可参互理解。
【译文】
子夏说:“君子有三种变化:远远望着他感觉很庄严;接近他靠感觉很温和;听他的话感觉很严厉。”
含英2020-11-19 19:19:34 发布在 舞文弄墨
论语注解 第一九.一〇章
【原文】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1)其民;未信,则以为厉(2)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注释】
(1)劳:差使。
(2)厉:伤害,虐待。
【解读】
孔子非常重视信,前面的篇章多有论及,如“敬事而信”(第1.5章)、“主忠信”(第1.8章、第9.25章、第12.10章);孔子认为信的具体意义在于可以成就工作和事业,即第15.18章所讲的“信以成之”。本章就是对这个“信以成之”从对民、对君两个方面做出的进一步细解。

【译文】
子夏说:“君子取得信任以后才去差使百姓;没有取得信任,(百姓)就会以为在虐待自己。得到信任以后才去进谏;没有取得信任,(君主)会以为是在毁谤自己。”
含英2020-11-20 20:19:56 发布在 舞文弄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