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散文《朱元璋和他的理想国》连载

楼主:ty_仁者无忧196 字数:135964字 评论数:44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解救义岳父这件事使得朱元璋和郭家的关系又上了一个层次,而且他遇事沉着、勇于决断并敢于担责的性格让郭家——尤其是新婚不久的妻子马氏,觉得这是个可以信赖的年轻人。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二十六岁的朱元璋做了个大决定,征得了义岳父的同意,只带了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个贴身伙伴,南下定远,谋求新发展。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朱元璋的征战事业似乎顺风顺水。先是用计降了驴牌寨民兵壮士三千,招降秦把头,得八百余人,又命花云夜袭驻扎在横涧山的缪大亨,得义兵两万,军声大振。而且,还遇上了萧何式的人物——定远人李善长,儒生冯国用、冯国胜兄弟也来投奔。国用劝朱元璋:“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愿先拔金陵,定鼎,然后命將四出,救生灵于水火,倡仁义于远迩,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难定也”(【明】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卷一》)。起事以来,朱元璋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将天下人事剥析得如此清楚,不禁暗暗佩服,但他比常人多一个心眼:如此乱世灾年,群雄蜂起,天下人人可得,你冯国用今天助我取得大元天下,明天不免又为某方豪杰所用,为其指点迷津,再从朱家手中夺走天下。朱元璋称帝后表现出的对读书人猜疑忌恨是慢慢形成的,或许国用、国胜两兄弟在元璋面前表现得过于完美,或许兄弟两指点江山时朱元璋竟然接不上话茬,所以他频频点头的同时却可能暗暗感觉有些不快。幸亏冯国用五年后(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于36岁时英年早逝,死后还被朱元璋绘像于功臣庙,位列第八,否则假如他能活到洪武后期,即如其弟国胜,封宋国公,加太子太师,“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冯(国)胜居于第三”(【清】张廷玉《明史•冯胜传》卷129),结果还是被清洗“蓝党”后杀红了眼的朱皇帝无罪赐死,身败名裂。
ty_仁者无忧1962022-01-13 12:58:1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这时元璋手下已经是人才济济,七月,朱元璋以猛将花云为前锋攻下滁州,这是他自离开皇觉寺以来自己做主夺得的第一座城池,真的是令人振奋。濠州钟离姓朱的年轻人意气风发,礼贤下士,不仅刚刚做了濠州五元帅之一郭子兴的义女婿,身边集聚了不少儒士武将,而且在滁州城里不烧不抢,上下井然有序,四里八乡不安份的人们听说了,纷纷来投。其中就有当地名儒范常、猛将邓愈、胡大海。朱元璋的大嫂王氏和侄儿文正也听得了消息,辗转找了来,亲人得见,抱头痛哭。其实叔侄年龄只相差几岁,既是自家血肉,又是儿时玩伴,感情之深非常人可比,此后的征战岁月里朱文正勇猛善战、屡立大功,成为朱元璋在军中最可信赖的人,可惜文正性格过于刚猛,触了朱元璋的逆鳞,差点论死,幸亏马皇后劝慰,被免官软禁,不久郁郁而终(一说被鞭死)。三个月后,二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从淮东赶来投靠,三人忍不住又是抱头痛哭,朱元璋说:“外甥见舅如见母也”(【明】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卷1),看着这个小自己十岁的外甥还没个大名,当即起名文忠。如果不是做了皇帝,朱元璋可能一直就是那个善良、仁慈,甚至有些多情的朱元璋,把一个好端端的普通人变成那个刻忮多疑、嗜杀成性的洪武皇帝的,正是他手中至高无上的皇权。
ty_仁者无忧1962022-01-13 12:58:3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这世间,自古是恩怨相随。
正当朱元璋、汤和、徐达、李善长一帮人在滁州城里整军安民、修筑工事之时,郭子兴在濠州的日子却更加不好过。之前逃来的彭大和赵均用已经称王,郭子兴几个仍做元帅。赵均用为人阴险有谋,联合孙德崖等几个元帅,挤兑彭大和郭子兴。彭大气愤不过,竟急病攻心,得病死了。剩了郭子兴孤掌难鸣,处处受制,形势日蹙。赵均用又一次主动出击,先是挟持子兴一起去守刚刚攻下的泗州,又让元璋离开滁州去守盱眙,目的是将他们翁婿二人分开并一一解决。朱元璋的心眼细的针眼一般,这点伎俩自然会被他轻易识破,加上担忧岳父郭子兴的安危,决定一不做二不休,派人到赵均用大王府上游说,大意是说:第一,大王当年徐州新败,南逃濠州的时候,若不是郭公子兴开门迎纳,还有今天吗?第二,现在您不仅位居其上,子兴使唤于前,还您要加害于他,这不仅从道义上说不过去,世人会怎么看待大王您?第三,郭子兴这个人虽然性子直了些,可是他心地善良,可与共大事,您可别要听他人不善之言,自断手足啊!第四,最重要的一点,他女婿朱元璋如今在滁州已经站稳了脚跟,手下有了几万人马,不得不考虑啊!赵均用自觉理亏,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朱元璋又通过用钱财贿赂赵均用的手下,使其进一步放松警惕,后来赵均用同意郭子兴带领自己属下部队到滁州视察,郭子兴猛虎归山,再也不回来了。
ty_仁者无忧1962022-01-13 12:59:0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翁婿会师滁州,大家都很兴奋。但周边仍然强敌环伺,滁州并不安稳。东面的张士诚这年初(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刚刚在高邮称王,六月就向南攻下了扬州,切断了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大元朝廷再也不能忍了,因为朝廷几乎一半的税粮和一半以上的财赋出自江浙行省,从江南到大都运输如此大量给养主要靠大运河漕运。漕运被切断对大元朝廷来说真是要命的事,九月份,元丞相脱脱亲帅百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往高邮、扬州而来。虽然百万是个虚数,古代行军为了壮势,都会把军队人数拔高一些,说是百万,可能只能五、六十万,但即便如此,对付小小的高邮和还未成大气候的张士诚也是绰绰有余,因此,沿路还分出些兵来灭了一些地方反叛的割据军阀。十月份,六合被围,这对滁州是个坏消息,虽然六合也并非友军,而且六合主将曾经和郭子兴有过不愉快的交往,但因为六合就在高邮和滁州之间,如果六合陷落,滁州失去一层屏障缓冲,要直接面对元军了。郭子兴主张等六合的战事有结果了再说,但朱元璋说动了丈人,自己带了一帮人马去救,在六合和元军相持了几天,《元史》记载,期间还把六合的老弱护送到滁州,真实性不得而知。然而没多久,元军就转而攻到滁州来了,朱元璋在六合和滁州中间设了伏兵,把这股攻滁的元兵击败了。
ty_仁者无忧1962022-01-13 12:59:2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躲过了一次进攻,但脱脱的百万大军并未走远,滁州城还是日夜不保。这个时候朱元璋充分显示了他机警、灵活并且敢于担责的品性,没等元军第二次进攻,他几乎是连夜组织了滁州城所有年岁较高、见过世面的老人,牵着刚刚缴获的元军战马,拉着一坛坛好酒、一盆盆煮好的牛肉,给对方元军将领送去,并且说:将军辛苦!我们守卫滁州城,备盗自卫而已,并不是准备和元朝政权分庭抗礼,守城的都是些小老百姓,将军远道而来,应该是追击贼寇的,大概不是屠戮良民的吧?也许这位元朝将军本来心系高邮、扬州,无心西进,也许觉得几位老者所言有理,没法拒绝这几坛好酒、几盆牛肉,反正听了这番话之后,退兵了!朱元璋用的是非典型战法,几乎是赌博,但是,赌赢了。
ty_仁者无忧1962022-01-13 12:59:3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明史记事本末》卷1记载郭子兴称滁阳王,应该是这以后的事,或者郭后来也并未称王,否则,元朝廷是不会这么轻易放过滁州城和郭子兴的。《明太祖实录》卷1记载,郭子兴那时名气还不算大,但“无意远略”,想就此据守滁州称王,朱元璋看出岳父大人的小心思,劝道:滁州这么一座小山城,“舟楫不通,商贾不集,无形胜可据”,太寒碜了,不如等以后占领了大一点的城池,退可守,进可攻,那时再称王不迟。子兴看到女婿不支持,想想他说的也在理,也就不再提称王这事了。称王,实际上就是自己给自己升官,从此称孤道寡,南面而坐,如果是大点的城池,可以兴土木、修宫殿,广收良家子女以充后宫,践行千百年来每个中国人心中秘不告人的最高理想。可眼下的现实是,不但称王不可行,在滁州这么个小地方,长期据守都难以为继了——缺粮便是头等大事。粮草经常是冷兵器时代制约战事成败最重要的物质条件。郭子兴这个人“枭悍善斗,而性悻直少容”,意思是他争强好胜、性情耿直,易怒并且不容人,这种人不会是一个好的领导,不会是一个好的合作者,从前和孙德崖其他四个元帅在濠州时合不来,可能有一部分原因在他自己这里。之前朱元璋出的不少主意他又不听,朱元璋因此郁郁不乐,而这次,他竟然病倒了。现在大家这样困守滁州,眼看情况越来越严重,众将纷纷出主意,往哪边打?郭子兴作为主帅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关键时刻还是觉得这个多才多智且办事稳妥的女婿可靠。朱公子可能真的是病了,郭子兴派人召了三次,才勉强拖着病体赶来(《明太祖实录》卷2),史书好像没有记载郭子兴听说女婿病了,亲自去探望安慰一下,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朱元璋养病的这几天头脑也没闲着,他给老丈人分析道:南面的和州是个可以考虑的地方,其左边是长江天险,右边高山峻岭,尤如屏障,和州城虽然也不大,但易守难攻,如果能够得到,是个可以久居的地方,但和州“城小而坚,只可计取,难以力胜”。朱元璋给大家讲了自己的计划:先派三千人自称西边来的“庐州义兵”,义兵即是自卫武装,一般对反叛大元朝廷的红巾军并不友好,让这些人打扮成地方武装,用四只骆驼载着赏物,声称是庐州人自发组织的劳军使者,要去犒赏和州将士,和州守军一定会让他们进城,而后面跟着一万人的军队,进城的先头部队举火为应,里应外合,可一举将和州城拿下。实际就是利用和州守军的轻信和善良,硬抢。郭子兴对女婿的这个“无中生有”的计策表示了认可,当即传令实施。让张天佑扮成义兵头目,赵继祖扮成使者前行,耿再成率领一万人继后,向和州方向进发。
ty_仁者无忧1962022-01-13 13:00:0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张天佑、赵继祖率领的前行部队到了和州城西北四十里的鸡笼山陡阳关时,当地人听说“庐州义兵”来劳军了,非常感激,也杀牛摆酒迎接。时间正好中午饭时,三千人马便在那里开灶,吃起饭来。后面耿再成部队眼看约定的时间已过但不见城中举火,估计张天祐、赵继祖他们已经进城,便快马加鞭,直抵和州城下,和州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尔紧急关闭城门,缒城出战。耿再成运气不好,被流矢击中,掉头逃跑。元军和义兵在后面追,一直到天快黑了,才放弃耿再成回城。这时耽误了时间的张天祐、赵继祖正好赶到,在和州城下和返回的元军相遇,也不假装什么劳军了,见面就打。元军估计追赶了半天,身体累了,并且没追到耿再成,有些沮丧,所以不经打,张天祐、赵继祖的义兵装扮的三千人竟然把也先帖木尔的元军冲击得溃不成军,汤和首当其冲,冲进城去,后面士兵迅速跟上,占领了和州城。
ty_仁者无忧1962022-01-13 13:00:2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郭子兴虽然性格暴躁,但对这个女婿的信任却是实实在在的,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春,他便把这个刚刚到手的和州城交给时年27岁的朱元璋总管。虽然文化水平始终不高的朱元璋现在可能还是个文盲,但他高超的御人之术却几乎是天生的。朱元璋带领镇抚徐达、参谋李善长及亲兵几十人急行军赶到和州,之前已经入城的张天祐害怕和州城不能长守,或者感觉这里住不惯,所以就准备掳掠一番,再回到滁州,现在既然朱元璋来了,便不作主张,朱元璋也不表态,只是连夜四处查看地形,并约大家第二天到公署议事。第二天朱元璋故意比大家晚一会儿到,看到大家已经不分尊卑将议事大厅坐得满满当当,朱元璋带着徐达、李善长找了个角落坐下,默不作声。到正式讨论事情的时候,这些只会打打杀杀的好汉哪有什么章法,一心想掳掠财物子女,再回到滁州去。草包总归是草包,英雄终究是英雄,轮到朱元璋发言时,“(元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清】张廷玉《明史•太祖本纪一》),众好汉被朱公子高瞻远瞩的战略、无可辩驳的口才和滴水不漏的思维震住了,几十号人竟然鸦雀无声。随后商议修补城墙,以三天为期,众人各自认领了任务,分头准备去了。
ty_仁者无忧1962022-01-13 13:00:3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三天时间很快就到,大家又聚于议事厅。检查任务完成情况,除了朱元璋这一段,其他人都没有完成。朱元璋脸一沉,从怀里把郭子兴的命令状拿出来,“刷”地一声在大家眼前展开。一字一句地说:“总兵,主帅命也,非我擅专。且总兵大事,不可无约束,今甓城皆不如约,事何由济?自今违令者,即以军法从事!”,主帅,即岳父郭子兴,甓城,用砖修砌城墙,结果,“诸将惶恐,皆曰唯由是,不敢有异言”(《明太祖实录》卷2)。这是何等高明的手腕!几天前刚入和州城时对张天祐等人只知掳掠、不知安抚的草寇做派就很不以为然,但并不急于制止,到议事时大家纷纷扰扰、无尊无卑,依然忍而不发,等三天期限已到,将把柄实实在在拿到手了,才猛然亮剑,不偏不倚,不早不晚!接着,朱元璋发布了自己作为总兵官的命令:军中所有掳掠来的妇女全部放回,让人家夫妻团圆,一个不留。不用说,和州城百姓高兴极了,那些军士们也只得认命,无话可说。
ty_仁者无忧1962022-01-13 13:00:5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和州城刚刚稳住点阵脚,郭子兴因为和老冤家孙德崖的争斗中受了气,这年三月竟然去世了。众人可能觉得滁州是后方,所以就商议把老元帅安葬在滁州。可能郭子兴得的是急病,死前并没有把后事安排好,因此这个猝然出现的权力真空使滁州、和州的形势马上紧张起来了,按理父死子继,郭天序应该接班,但论军功,朱元璋第一。而且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老冤家孙德崖竟然也厚着脸皮提出要统领郭子兴旧部,也就是,郭子兴、朱元璋等拼死打下的滁州、和州可能要拱手相让于这个冤家对头。从感情上这显然决不可行,但孙的要求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当年郭子兴、孙德崖等几个元帅共同起兵,如果一个元帅去世,其旧部理应归其他元帅统领。其实这里还有一层关系,即郭子兴他们之前为了宣传和行军传令的方便,可能经常号称反元复宋,这自然就和刘福通以及他拥立的自称宋徽宋后代的韩山童遗孤——韩林儿在感情上更近些,二月,刘福通刚刚寻得韩林儿,并在亳州建立新朝,国号宋,建元龙凤,人们称韩林儿为小明王。
ty_仁者无忧1962022-01-13 13:01:1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仓促间,小明王的招降委任状就到了:封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朱元璋为左右副元帅。这让朱元璋感觉骨鲠在喉,尤其恶心人的是,这张委任状是张天祐亲自赴亳州刘福通那里讨回来的,谁知道他在这中间做了什么手脚?如果承认这个委任,那就意味着自己成了这个身无寸功的郭公子的手下,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清】张廷玉《明史•太祖本纪一》卷1)但如果公开拒绝此委任,那么不但无法摆脱孙德崖的纠缠,而且明着和刘福通为敌,也不是上策。因此,郭家旧部将领算是从名义上接受了小明王的委任,发文行令也开始用其名义。实际情况是,郭天序使唤不了朱元璋,朱元璋手下将士也没有把这个小郭元帅当回事,依然有事大家商量,各怀心思、各领各兵。再往后没几个月,郭天序、张天祐就在进攻集庆的战争中双双丧命,后来,郭子兴小儿子郭天爵也被朱元璋杀死,孤苦伶仃的郭子兴小女儿被朱元璋纳为妾,即后来的郭惠妃。明朝建立之后的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
ty_仁者无忧1962022-01-13 13:01:3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2.4 应天首功

西北是绵延的丘陵、山冈,东面是滔滔不绝的长江,和州城夹在中间一条狭长带上,规模比滁州城大不了多少,现在突然增加了几万军士,再加上元兵不断侵扰,没过几个月,粮草供给又成了最大的问题。在和州的几个月里,朱元璋显示了和其他草头之王不同的风格,“太祖驻师和阳,兵有纪律,恩威日著”(【明】刘辰《国初事迹》)。除了威信日渐上升,朱元璋在此期间还有更大的收获:猛将常遇春正是这个时候前来投奔。眼看粮草供给越发吃紧,兵营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情绪,抢掠、骚扰地方的事情也多了起来,兵士吃了上顿没下顿,仅凭恩威不足以压制局面,和州城不能再待下去了。往南地势较为平坦,但并没有城池可供驻扎,出路好像只有东南方向一条,长江南岸的太平路。
ty_仁者无忧1962022-01-14 19:04:4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太平周围地势也并不开阔,但那里土地肥沃,是附近有名的产粮区,如果能占领太平城,几万人马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朱元璋根据之前得到的情报,太平城守军好像不足虑,最大的问题是缺少运兵过江的舟船。如果再解决不了船的问题,和州城里的朱元璋将士们就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沿长江另寻他处,而这充满了变数,谁也下不了决心。正在这个节骨眼上,驻扎在巢湖的水师廖永安、廖永忠兄弟,以及俞廷玉与其子通海、通源、通渊等将领来信,请求和州的朱元璋等前去救援。以前从未和巢湖水师有过交往,和州将士经过打听得知,原来这巢湖水师由地方豪强组成,是一支杂牌军,名义上归属于南方红巾军彭莹玉,活跃于巢湖水域。近来巢湖水师和盘踞于庐州的另一个军阀左君弼的矛盾加深,而左又投靠了元朝廷,巢湖水师的处境非常危险,因此“五月丁亥,遣俞通海间道来附,乞发兵为导使凡三至”(《明太祖实录》卷2),巢湖水师有战船一千多艘,水军将士万余人,这真是天之馈赠,怎敢不受?
ty_仁者无忧1962022-01-14 19:05:1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朱元璋决非常人可比,“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你们让我们去打左君弼,我看还不如跟我们合作,打过长江,取得集庆,再往东南,松江(今苏州、上海等)富庶之地尽在眼底,没准大家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来!朱元璋决定亲自去一趟,见到了水师将领,一方面朱元璋剖析入理,另一方面也是迫于形势,他们同意了这个年轻的朱副元帅的主意,引兵向东。
ty_仁者无忧1962022-01-14 19:05:4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这年(元至正十五年,宋小明王龙凤元年,公元1355年)六月,朱元璋帅军渡江,猛将常遇春初试锋芒,击败南岸元军,首先在采石矶登岸。矶,水中石山,采石矶靠近太平城一侧,几乎和江岸连成一片。本来大军离开和州、东向渡江最初的缘由就是解决吃饭的问题,因此将士们都有抢掠一番然后打道回府、返回和州的想法,朱元璋的计划却不啻于此,他决定破釜沉舟,“乃悉断舟缆,放急流中”(【清】张廷玉《明史•太祖本纪一》),断了大家再回和州的念想。朱元璋进一步解释:太平城已经近在眼前,那才是繁华之地,得了太平, 我们要吃有吃、要喝有喝!于是大家整军秣马,准备进攻不远的太平城。
ty_仁者无忧1962022-01-14 19:06:0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大军正修整期间,就在这小小的采石矶却发生了一件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巢湖水师之一的李国胜在船上设宴,邀请朱元璋喝酒,朱元璋突然起了疑心,推说有病没去。又过了几天,朱元璋设宴回请李国胜,李无防备,大大咧咧就来了,几杯酒下肚,朱元璋突然脸色一变,一挥手,只见身边几个壮士突然把李国胜按倒,不由分说,便五花大绑,扔到长江里去了。狠!朱元璋一生疑心满腹,却又坚决果断、冷酷无情,这才算刚刚开了头。开始时,不知道李国胜是否真的已经“起意”,但如果是真的,心怀二心的他怎么会毫不犹豫地来赴这个朱副元帅的回请呢?巢州水师还有一员大将“双刀赵”赵普胜,他却看不上这个长相怪异、心狠手辣但沉着果断、善弄权术的年轻人,但李国胜既亡,眼看这去水军上下都要改姓朱了,他一狠心,带着自己的人马往西投奔南方红巾军徐寿辉去了,从此和朱元璋结下了仇。
ty_仁者无忧1962022-01-14 19:06:2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此后,朱元璋等乘胜出击,攻下太平城,并立即发布了禁止抢掠的命令,还杀了一个违抗军令的士兵,此后再也没有发生侵扰百姓的事情。要说朱元璋是农民起义军领袖,代表着底层农民的利益,应该说是非常牵强的,别说称帝之后重用“粮长”(当地田广粮多的富民)征粮,即使现在甫起田间、天下未定之时,他也并没有表现出代表底层民众对改变现有规则的丝毫热情,甚至连任何一个能够代表底层民众的口号也从来没有提出过,相反,朱元璋只是命令百姓生活如常,军队秋毫无犯。这当然是“好”的,但硬要把农民起义领袖的帽子往他头上扣,那他一定承受不起,而且,他也不一定领情。朱元璋改太平路为太平府,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任大元帅,陶安为参谋,李习为知府。
ty_仁者无忧1962022-01-14 19:06:4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此时的太平城丝毫都不太平,红巾军四面都是元兵,右丞阿鲁灰、中丞蛮子海牙等断截姑孰口堵其退路,义兵元帅陈野先帅领数万人从正面攻城。义兵,就是当地豪强为保卫家产私田组织起来的地方武装,一般会依附于元朝廷,而对以推翻元朝廷为主要目的、攻城掠地的红巾军并不友好。陈野先人数虽多,但都是些乌合之众,不经打,朱元璋让徐达、邓愈、汤和等正面迎战,再派人从后面袭击,对方溃不成军,野先被俘,阿鲁灰等逃遁。
ty_仁者无忧1962022-01-14 19:07:0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对待被俘的陈野先,朱元璋不仅不杀,而且还酒肉款待,两人对话很有意思,野先说:为什么不杀我?朱元璋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胜则人附,败则附人。尔既以豪杰自负,岂不知生尔之故?”(【明】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卷一》),你既然也以一方豪杰自称,难道不知道我不杀你的原因吗?其实,杀与不杀都在一念之间,要看形势,胜则人附、败则附人,虽然是实在话,但这话出自战胜者之口,是非常有水平的。野先说,要我军投降吗,元璋说,没错,野先说,好办。野先写了一封书信送给逃走的部下,结果第二天就有大批人马来降。野先本来是想做做样子,没想到弄假成真,后悔得要死,所有这些当然没有逃不过朱元璋的法眼,但他隐忍不发。当有人把这些情况告诉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说,我早就知道野先降附并不诚心,可是,杀他也不值得,恐失豪杰之心。随后,朱元璋做了一件其他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这天,朱元璋把闷闷不乐的野先叫来,说:“人各有心,识见不同,从元从我,任汝所适,不相强也。”野先心中狂喜,发誓道:“若背再生之恩,神人共殛之”,殛,诛杀的意思,“乃纵之还,野先既辞去,我师亦止不行”(《明太祖实录》卷2)竟然把已经降附的陈野先给放了!而陈野先的下场也竟如其誓,在进攻集庆时,他和元朝守将福寿里应外合,杀郭天叙,擒张天祐,本来计计得逞,没想到在追击郭、张的红巾军散兵时,在句容被当地义兵击杀。事情的发展都遂了朱元璋所愿,阳奉阴违的陈野先自己去送了死,还把碍事碍眼的郭、张二人也除掉了,朱元璋自己坐收渔利。从此,郭子兴旧部全部归属于朱元璋了。
ty_仁者无忧1962022-01-14 19:07:2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陈野先已死,他的儿子陈兆先集结其父旧部,屯于太平和集庆之间的方山。第二年(元至正十六年,宋小明王龙凤二年,公元1356年)二月,朱元璋率大军进攻集庆,顺路把方山的陈兆先灭了,陈被生擒,部下三万六千人投降。不知什么原因,朱元璋对陈野先这些旧部将士始终仁义以对,乃父背誓已死,现主帅也被擒,如何对待这些第二次降附的将士,朱元璋又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从来,战场之上,生死就在一念之间,稍稍疏忽便可能阴阳相隔,而人心难测、趋利避害又是人之本性,所以,诚信作为一种德性,既难得,又不可或缺。降附的陈兆先军中将士当然清楚,投降,背叛,又投降,如此反反复复会有什么下场,因此“皆疑惧不自保”。但朱元璋毕竟非常人可比,他“择骁健者五百人入卫,解甲酣寝达旦”(【清】张廷玉《明史•太祖本纪一》),专门挑选降兵中身体强壮的五百人充当贴身卫士,当晚解去自己身上的盔甲,换下旧属卫兵,独留冯国用一人作伴,酣畅淋漓地睡了一整夜,直到天亮!不计前嫌,心无他念,何等坦荡的胸怀!陈兆先全军上下不得不暗暗钦佩。演戏的用力过猛,但是,看戏的如果入戏太深,看不出门道,那就是自己的错了。
ty_仁者无忧1962022-01-14 19:07:45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