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村庄 之二

楼主:592851055 字数:74958字 评论数:35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遮掩
遮掩,遮读作这,掩读轻声。这个词,并不是大家所熟知的为别人的某种言行进行遮掩的意思,在我们这里,应该是找借口、找理由的意思。
这个词的语言环境,应该是对人叙述另外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比如:本来就二分地的麦子,一天怎么也割完了,人家遮掩着镰磨得不快,连一半都没割完。又比如:你少遮掩这个遮掩那个的,不就是你不想办吗?
这个词的来源,我真的说不清,也没在哪本古代文字里发现这个词的同样用法。看来,这应该是我们这里,使用区域比较有限的方言词了。
5928510552021-10-07 09:31:4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嘬,音左,一声。百度百科的说法是:嘬,聚缩嘴唇而吸取:~水。~奶。~牙花子。
嘬,最典型的动作,就是小孩吃奶。小孩还没长牙的时候,只能用唇舌的力量吃东西。这样的力量,跟普通的吸,稍有区别。一般的理解,吸,用力均匀而缓慢、连续;嘬,用力突然,不连续。凡是需要嘬才能得到的,都是不太可能连续匀速向外流淌,只能是缓一缓,才能再次嘬到一口。今天,凡是能用习惯连续喝到的,都不应该用嘬的获得。所以,现在,能用嘬字的地方,越来越少,导致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词了。
需要特别提一下的,是嘬牙花子这个词。凡是表示无奈、没有办法的场合,一般会用到嘬牙花子这个词,说明嘬牙花子的人比较发愁,跟叹气稍有区别。区别就是,叹气的状况,一般是责怪别人,又不好意思说出来。而嘬牙花子表示的是,不知道该责怪谁,侧重于对当前的处境没办法处理。
这个词的消失,跟科学技术的发展,好像没有什么联系。最大的可能是,嘬这个词,比吸难写难认,用的人比较少,于是大家就都不知道了。
5928510552021-10-07 15:47:4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今年年初,央视有个娱乐节目,叫《金牌喜剧班》。节目里有个天津相声演员演的小品,用到了这个词:“吆,还塞哪?”
这个词的读音和意义,跟人们使用较多的,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比较不同的是,这个词跟前边说的一样,是用来骂人的。对于别人吃饭,最不客气的说法就是,塞。不过,我们这里,把塞读作sei,一声。说的时候,往往需要加重语气,以强调自己的不满情绪。
有的时候,塞,也可以用另一个动词代替:戳,意义相同。都是把人的嘴,往比如下水道、厕所、猪圈等等类似的固定的物品来进行形容,以表达说话人的不满情绪。
当然在我看来,这种骂人,属于那种没文化的人当中,冒充有文化的说法,即俗话所说的,骂人不带脏字。相对来讲,这种骂人,比直接用人身上的部位骂人,稍微委婉一些。不过,随着全民文化素质、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越来越消亡的趋势。不是因为《金牌喜剧班》,我都不一定能想得起来。
5928510552021-10-08 10:15:3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镟,音旋,四声。查百度百科,有以下意思:(1)回旋着切削。(2)今用车床切削或用刀子转着圈地削也称“鏇”。(3)转轴。(4)旋子。
我所说的镟,主要是第一和第二项意思。大多数时候,没有任何工业品的农村,用到这个词,都是木匠才能用到。日常能用到的物品,需要表面相对光滑,而又是相对较细长物品一端需要形成圆形的头部,这时候就是用镟的方法才能实现。这样的“回旋着切削”,是一次成型的,不需要多次加工和打磨。这样的物品,在农村来说,主要是镰刀把手,羊镐把手,木锨把等等生产工具。
当然,村民也有用这个词骂人的,把吃东西叫做镟,意思是,用食物把嘴撑大,这仍然属于不带脏字骂人之列。看来,说不识字的人没文化,这话并不一定准确。
从镟这个字的字形看,从金,愿意应该是用金属工具镟木头,这与我的生活经历相符。自从有了金属车床,加工的虽然不再是木制品而成了金属零件,由于加工的方法,人们还是把车床的切削叫成镟。当然,这种叫法,限于1980年代以前。之后,大概也是因为这个词不好写,用到这个字的人越来越少。
5928510552021-10-08 17:16:5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受
受的,读作晴天的晴。
奇怪的是,不管在百度,还是其它平台,输受这个词,都只能剩下一个受字,只显示一个小方框。把受作为一个词输进去,最后总是只剩一个小方框和受字,在以前,从来没有这种情况出现。为什么会这样,真的没办法搞清楚。
北京话里,经常会用到这个字,最典型的:好吧您哪。类似的还有:现成的,等等。百度百科的意思是:坐享其成,等现成的。我们这里,从来都是把受作为一个词来使用,很少单独用一个字。受的意思是,继承别人死后的遗产。不管是继承的财产是谁的,原主跟自己是什么样的关系,有没有关系,都叫受。
农村一贯的做法,一个人死后的遗产,女儿是无权继承的。如果家里有侄子,侄子受财产。家里无侄子,弟弟、族侄,甚至族弟也可以,反正没有女儿什么事。相应的,受财产的原则是,谁受,谁送终。虽然跟现在的法律规定有些不一致,但现在的继承法,其肇始,也是那时候的家族制度。
5928510552021-10-09 09:59:3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糟践
糟践,相近意义的词还有糟蹋、作贱,释义就是糟蹋,都是现在浪费的意思。
其实,糟蹋、糟践、作贱,除了现在意义上“浪费”的意思之外,还有践踏、蹂躏等等意思在内,是浪费物品之外,对人格或者人的精神等方面的摧残。
在我们老家,几乎不怎么用糟蹋和作贱,用糟践比较普遍。当用在物品或者今天意义上的资源等方面时,用的是“浪费”的含义;当后边跟的是人或者人称代词的时候,用的是“蹂躏、践踏”方面的含义。这两个意义的运用频率,相差不多。当然,专门用在女人身体上的糟践也很多,跟现在的“性侵”意思相近。
糟践这三个方面的义项,都是平时村民的日常用语,跟有没有文化,似乎关系不大。当时间发展到了今天,糟践这个词,被意义相近,或专业意义更强的其它词汇所代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我还真的说不清。
5928510552021-10-12 11:23:0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抵偿
抵偿,字好认,意思应该也不难理解。
古语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抵偿,是我们这里对偿命这个词,专用的说法。似乎,我感觉,抵偿,比偿命,相对来说要宽泛一些,不限于杀人以后的偿命,也包括伤人以后的赔偿。所以,抵偿,跟偿命,应该是有些微的意义上的差别。
这个词的意思,查来的,跟我们这里的用法,既有相同也有区别。“意思是指以价值相等的事物赔偿或补偿。解释 1.用价值相等的事物作为补偿;2. 赔偿。”。这些义项,我们这里的村民日常所用,基本上也都有。但是在使用的的时候,往往侧重于伤人或者杀人,且偏重于偿命的时候比较多。我们老家有句俗语:炕头上的光棍,意思是某人只敢在自己家里耍横,面对外人的时候,就只敢耍嘴皮子,或者做了缩头乌龟。抵偿这个词在我们这里的使用,似乎也包含了炕头上的光棍的含义。因为在我小的那个时候,我们这里的村里,连地痞一类的人都少见,更不用说敢杀人伤人的了。能够说出“抵偿”这个词的,据我观察,是上了一定年纪的妇女比较多。
当然,不管谁说,抵偿这个充满文言意味的词,也是村民的日常用语,是确定无疑的。
5928510552021-10-13 09:45:5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做,就是大家熟悉的那个做,音奏。
大家熟悉的“做”,在民间语言当中,尤其是读作奏的时候,从意义上来说,跟大家熟知的“做”还是稍有区别的。就我的感觉来说,应该是从使用方面,义项更多更丰富。
在所有的意义当中,村民的语言,更习惯于使用“组成”这一义项。比如“咋做的”、“不是人做的”,都是使用这个意向。似乎,村民比较强调的是,组成某一件物品的原材料的来源。这样,村民的口语,跟读书识字的人的理解,从此有了一定的分歧。比如说,你这菜是用什么做的,你是怎么样做出来的,等等,就跟村民骂人很容易混淆。为此,许多读过书的人,开始把这个字的“做”和“奏”音区别开来,以免使自己说的话过于跟骂人相似。
5928510552021-10-15 14:05:4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扽,音den,四声。
查百度,扽的意思有两个:1.两头同时用力,或一头固定而另一头用力,把线、绳子、布匹、衣服等猛一拉。 2.拉。
这个字,强调的是拉拽的动作,这个动作就是意义解释里的“猛一拉”的猛字。也就是说,动作的突然性,是这个词的特点。所以,百度里“猛一拉”的猛,其实是不准确的。扽,还真的不能太猛,因为这个扽,在村民的语言里,不能用力太大。既是不能用力太大,又要强调动作的突然性,今天,还真的没有什么词能代替这个词。根据我的理解,扽这个词,除了强调动作的突然性,还要突出用力不能太大,也就是只能用腕力,或者腕力之下的力量。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的事几个指头的指力,更是不能太猛。本身扽这个词,就应该是几个指头捏住,然后才能“猛一拉”的。
估计,现代汉语词典的编撰者,对于生物学和力学,并不是太精通,所以想不到怎么解释这个扽,而用了容易引起歧义的“猛一拉”。仔细想来,汉语当中有很多字词的解释,都存在这样的不足。就如《说文解字》对稷的释义,把稷跟粟混为一谈,是一个道理。当然,任何人,从知识的量上来说,都不能跟《百科全书》相比拟。能编写词典字典的人,肯定是了不起的人,世上的绝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
5928510552021-10-15 16:35:3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抻,音chen,一声。查到的这个字,有两个意思,1,抻,拉长东西。2,拖延。不过在我看来,抻的这两个意思,其实是从一个意思演化而来的。拖延,也是拉长的意思。
在我们这里,这个字的意思,要比这两个意义宽泛很多。比如,往床上铺的床单不平,需要拿手抻抻,只要不是褶皱,就会平了。和同学放学路上,遇到一辆马车,拉的一瓶一瓶的白酒,用绳子圈起来固定。赶车的在地上走,看不到后边,有个同学把车子骑到马车后边去。车夫听到声音朝后看,我们大家只好自然的绕过马车。过去很远以后,刚才绕到马车后方的同学笑道:刚才准备抻瓶酒出来,可惜了。
抻,更多的用于对时间的拖延。除了对于某个性格比较急的人需要“抻抻”,农村很多的农活,都需要人们“慢抻劲”,也就是需要“长劲”,而不是需要爆发力。急性子的人,拔麦子几步就需要直起腰来歇息;而能够慢抻劲的人,可以一直拔下去直到地头。所谓不怕慢就怕站,指的就是需要慢抻劲的活儿。
不过,原来满大街的“抻面”,不知道从什么时候,统一换成了“兰州拉面。日常口语中,随着农活普遍的机械化,大多数时候,也用不着慢抻劲了。
5928510552021-10-18 16:39:1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揣,这个字大多数人都认识,读一声的时候,百度的解释是:放在衣服里。说实话,这个解释很难让我信服。
忘了在什么年代的语文教科书上见过一幅画——一个小孩双手交叉伸进另一边手臂的袖子里,下边配文字:揣着手。这样的画面,在七十年代以前的时候,一到冬天,几乎人人都如此。或者另一种说法是,揣进怀里。这两种场景的时候,百度的这种解释,是靠谱的。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后,很多人熟悉另外一种景象——双手揣在裤兜里,两腿或者一条腿不停颤抖。这几种“揣”,都属于“放在衣服里”。
事实上,在我们这里的农村,除了“揣着手”、“揣怀里”之外,揣这个词,最经常的用法是和面。面和的稀了,需要往里边揣面,以使面软硬合适,正好用。蒸馒头之前发面的时候,面开了,需要往里边揣碱,或者揣碱水。揣均匀了以后,才能一个一个的揉成馒头上篦子。同样,和泥泥房的时候,也一样需要揣泥,才能和的均匀。
所以,揣,不管是揣着手,还是揣面揣泥,以前都是口语当中经常用到的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揣着手这种我们小的时候经常会做的动作,这种现象已经基本见不到了。或许,跟衣服的改良,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关系。和泥用的少了,和面虽然还在继续,揣面的说法,却已经很久没听见过了。
5928510552021-10-19 10:52:1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趋,大家都认识,也常用。根据字形看,趋,肯定是跟走路有关系。百度查来的意思有:1.快走:~走。~进。~前。~奉。~翔(快走像鸟展翅飞翔)。~炎附势(奔走于权贵,依附有权势的人)。~之若鹜(像野鸭子一样成群地争着去,含贬义)。2.归向,情势向着某方面发展:~向。~势。大势所~。3.鹅或蛇伸头咬人。4.追求,追逐:~时(追求时髦)。~利。~光性。
很多人肯定记得,《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有这样一句: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我们老家方言也用这个词,跟这一句的意思非常像:凡是一只脚不动,另一只脚探索着、一直不离地向前伸的动作,都叫“趋”。或者,比较重的东西,用脚趋一下,让它离开原来位置一小段距离;或者,因天黑不知道路况,趋趋着慢慢向前走。
虽然跟百度查出来的意思不一样,我感觉,民间口语当中的“趋”,意义应该更接近这个词的本意,也就是雏龙的动作本来的意思,而不应该是以前的解释“快步走”。因为,快步走,是臣觐见王上或者太后的时候应该的动作。只有探索着慢慢向前“趋”,才能让人看出来自己腿脚不好,脚抬不起来,只能慢慢趋。
因为很久不接触老家的有一定岁数的老人,所以这个词在我老家是否仍然有人用,有待考证。
5928510552021-10-19 15:46:5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勒掯
勒掯,音leiken,.1,强迫。2,故意为难,推脱。 义同“勒掯lēi kèn”。
在我们老家的语言当中,勒掯的勒,极易跟林混淆。所以很长时间,我都不知道这个“林肯”,到底是哪两个字。知道很多年后,读《西游记》,见到书里有勒掯这个词。
但是在我们老家的方言里,勒掯的意思,跟查出来的释义,还是稍有区别。似乎,勒掯这个词,更多的用处,在于不顺利,受到刁难,或者委屈的意思。这一点,跟“故意为难,推脱”有相似之处。但大多数时候,我们这里都是用在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吃穿用度方面,勒掯就是这方面不够用,受限制。我记得《红楼梦》里也用到这个词,只是不记得具体章节,用法跟我们这里相同,都是小孩子吃穿用度不顺利,受限制的意思。由于手边没有《红楼梦》,这个记忆不知道是否准确。
总之,勒掯在古典文献当中的用法,跟我们村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所区别。这种状况,在很多语言的应用当中都存在。估计是一方面我们这里是方言,另一方面,时代的变化,让某些词语在一些方面产生了变化。很多古语词,之所以应用范围越来越小,恐怕跟字难写难认,不无关系。
5928510552021-10-21 10:58:3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捉摸
释义是有猜测、预料、揣测的意思。多用于否定。
我要说的捉摸,意思跟这个释义稍有区别,与同音的另一个词琢磨也不太相同。我们这里的捉摸,从意思上说,更接近“捉弄”,但也不完全相同。在我们村,捉摸的使用方式,似乎是结合了这几个词的意思,有猜测、捉弄、算计、侮辱、冤枉、诽谤等等很丰富的含义。如果说对方“捉摸人”,基本上把上述所说含义全包括了。而且,这个词在我们这里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人和事,都可以归为某个人、某些人捉摸自己。
一般情况下,捉摸的范围,限于非身体方面的,不包含各种身体的、语言的当面攻击。凡是自己认为别人说的关于自己的话不准确,且含有贬义的时候,都可以认为对方是故意捉摸自己。也就是说,背后议论人是非的,都是属于捉摸人的范围。这一点,跟糟践,有点类似。
5928510552021-10-22 14:18:4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寒碜
寒碜,音hanchen,碜一般读作轻声。
从百度查来寒碜的意思有:1,(形)丑陋;难看。2,(形)丢脸;不体面:真叫人~。3,(动)讥笑,揭人短处,使失去脸面:叫人~了一顿。
从赵本山的小品在全国走红开始,寒碜一词,有了一个东北话的代替词:磕碜。不管是寒碜也好,磕碜也罢,都是一样的意思。本来,碜是“1.食物中杂有沙子。见〖牙碜〗。2.丑;难看。”的意思,自从磕碜流行,牙碜、寒碜都慢慢被很多人遗忘。
百度关于寒碜的三个义项,一般农村人平常都会用到。用得比较多的,并不是第一个,而是由此衍生出的第二第三两个意思。大概,“不以以貌取人”,对普通人来说非常困难,是具有比较高级的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做到的。所以,见到形貌丑陋的过分的人,比如东方朔钟馗之类的,会不由自主地浑身发冷,起鸡皮疙瘩。所以,从第一个意思,衍生出来的第二第三个义项,有喧宾夺主之嫌,慢慢把词的本意掩盖了。这种情况,在字词的用法上,也是比较常见的。
5928510552021-10-23 10:46:3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稀罕(稀拉)
稀罕有三个义项,作动词的时候,百度的解释是“认为稀奇而喜爱:我不~这东西”的意思。
从这个解释看,喜爱的前提是稀奇,关键字是稀,也就是物以稀为贵的意思。不过这个词,在村民的日常口语当中,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意义,在很多场合都会用到。在东北方言中,不管什么样的喜欢,几乎都可以用稀罕来表达。在我们老家,稀罕往往都是用反义用法_“不稀罕”、“谁稀罕”这样的用法最多。所以,也就跟另一个词具有了同等的意思:稀拉。这里的稀拉,并不是稀稀拉拉的意思,跟稀罕几乎没有区别。使用的对象,主要是某个人,一般是那种自我感觉良好,以为自己人缘很好,很有面子的那种。当然,一旦稀拉这个词一用,对话的对象马上就明白说话者的意思:对方讨厌自己。
当然,稀罕这个词,不只是用作动词,做其它用法的时候,词的意思不变。比如:给你看个稀罕物,有了稀罕东西会想着你的,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能力的提高,所有人见识的提高,人们平时见不到的“稀罕物”,越来越少。
5928510552021-10-25 15:26:1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膈应
膈音个,膈应的意思是:讨厌不舒服,令人恶心,但未达到要呕吐的程度。gè ying。形容词。讨厌;腻味:心里~得慌。动词。使讨厌;使腻味:这种事儿特别~人。属于东北方言中贬意词,例如:XX你就象苍蝇,不咬人“膈应”人。
膈应和腻歪,作为动词的时候意思差不多,都是让人不舒服的意思。百度解释当中,“令人恶心但未达到让人呕吐的程度”,说的非常形象。在我们老家的村里,对膈应一词的使用,充分反映了这个词的重心,在膈这个字。膈是人身体的部位,人或哺乳动物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膜状肌肉。收缩时胸腔扩大,松弛时胸腔缩小。旧称膈膜或横膈膜。根据这个解释,膈应的意思就是,膈部位有轻微的反应,而又不影响人的整体。这样的意思,今人多用“讨厌”来代替,当然,不是情人之间打情骂俏的“讨厌”。相应的,腻歪这个词,现在的人也是用的越来越少。大概,这些之前农村人口语当中经常应用的词汇,被创造出来的时候,能充分反映这个词的最初意义,就是身体某部位的反应程度。之所以面临消失,无它,字稍微难写,大家都认为比较土。
5928510552021-10-26 14:39:3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护驹子
护驹子,是农村对不好好教育孩子,凡事都袒护自己孩子的人的形象叫法。
驹子,本来是专指马的幼崽。以前的农村人,骂人经常用“兔崽子”、“小崽子”、“生马匹子”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什么时代,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村里人都是十分重视的,其重视程度,等同于对牛马等牲畜的幼崽进行教训。因为,不管是牲畜还是人,长成之前,都必须学会成年该有的规矩。一般来说,小男孩调皮不愿意听话,别的大人遇到这样的孩子,教训几句,甚至动手打几下,会认为是对孩子好。只有“护驹子”的大人,才会对这样的大人不满意,为自己的孩子辩护,从而引发双方大人的冲突。
护驹子,就像鲁迅文章里写的,“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的事”,在农村,一般不会有成年人跟小孩子过不去,故意为难孩子。除非孩子特别不像话,大人看不过去了,才会出面。所以,替被教训的孩子出面据理力争,一般情况下是不被允许的。当然,因为双方大人之间有宿怨,而故意找茬教训对方未成年儿子的情况,偶尔也会出现,不过会打着不让对方“护驹子”的旗号。我打骂你的孩子,是为了他好,让他顺利地成长。当然大家都不是傻子,谁跟谁怎么回事心里明镜似的,你是不是真为我好我还不清楚吗?这样的情况让对方家长知道了,引起双方冲突的时候比较多。
等到村里人生活条件好了,各家孩子都少了,护驹子就成为了普遍现象,也很少有人好为人师的去替别人家管教孩子。还别说,这样的改变,对于每个孩子的成长,还真不一定是好事。
5928510552021-10-27 14:41:3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尿壶(尿瘪子)
忘了是《三言》还是《二拍》里边有一篇,写到一个女人有三大恨,其中之一是,发明尿壶的人。盖因那时候的尿壶,普遍有一个斜向上、比较长的嘴儿,只适合男人用。而女人,只能用所谓的汤婆子。汤婆子跟尿瘪子的区别是,尿瘪子可以一只手提起来出去倒,而汤婆子必须俩手端起来出去倒,实在不如尿瘪子方便。
在村里,尿瘪子,或者尿壶,都是可以用作贬损别人的语言,当然,仅限于男性用,也仅限于用在男性身上。
想一想也是,当初设计尿壶(尿瘪子)的人,恐怕是被人人坑过,好不容易把用了许多年的尿盆,改成了能单手提起来走的半封闭尿壶,却设计的只能给男人用,确实难免被女人恨。其实也不一定是设计的人的问题,主要是生产的陶瓷窑,怎么就不能生产一些男女通用的呢?非要把尿瘪子一种型号,生产至少几百年(从冯梦龙那个时代到20世纪70年代),而且只有长了小鸡鸡的,才能伸到手把粗的细长口里去方便。这样的厂家,不是死心眼儿吗?
其实,70年代的尿瘪子(尿壶),形状还是有很多的,许多动物的造型,有方便一只手提起来的把手。只要把那个细长的口改一下,不那么细,也不那么长,就能男女通用了。但不知道为什么,至少几百年的历史上,设计者和生产者,都只考虑了自己的需要,而忽略了母亲、妻子、女儿的需要。非要等到现代工业在中国遍地开花,塑料制品满天飞以后,尿壶(尿瘪子)被广口有提手的塑料桶代替,才改变了几百年的尴尬。可见,封建时代,女性不但社会地位不高,家庭地位也是堪忧。所以,才有各个家庭的女人,每天起床那么早,一是为了做饭,二恐怕也是避免自己双手端着倒尿盆的形象被别人看见。
5928510552021-10-29 14:45:2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5928510552021-10-29 14:51:59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