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北京明十三陵的前世今生--新老照片讲解百年沧桑

楼主:18611695124 字数:284407字 评论数:366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经历了近600年的风风雨雨,到清末的时候,大宫门已经残破不堪,前方的高台因为土层薄而平整,慢慢的成为了当农民晾晒庄稼的场所,房顶上也因年久失修长满了矮树和灌木


186116951242020-05-27 14:37:5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1935年,民国政府多方筹措,对十三陵部分重点建筑进行修缮。但当时因为财力有限,相关施工材料和专业人员都比较匮乏,所以维修工作也仅仅是做了适当的弥补。

下面的两张照片就是修缮前后大宫门的样子。



186116951242020-05-27 14:38:2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穿过大宫门南北约1千米左右,就是被人称为“大碑楼”的--《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及其碑亭建筑组






碑亭位于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

台基边宽23.1米,亭高25.14米,四面各辟券门,重檐歇山顶。碑亭四壁及台基为明朝原物,亭内石条券顶是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修缮时改建的,现仍完好如初。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曾对顶部残坏的构件进行更换和加固。



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华表,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天犼。华表和碑亭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庄重浑厚。在碑亭东侧,原建有行宫,为帝后前来祀陵时的更衣处,现已无存。


186116951242020-05-27 15:06:20 发布在 娱乐八卦
碑亭内竖有“龟趺(fū)螭(chī )首”式石碑一块,也就是人们常戏称的“王八驮石碑”。

整个碑体用青白石雕成,通高7.91米。碑身正面是明仁宗朱高炽亲自撰写的“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该碑碑文作于1425年(洪熙元年),碑石却是1435年(宣德十年)才刻成的。

长陵神功圣德碑除正面有刻字外,其他三面在明朝时没有文字。直至清代,才增添了清高宗、清仁宗的御制诗文题刻。




186116951242020-05-27 15:07:16 发布在 娱乐八卦
碑首正面篆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九个大字。



碑身阳面刻有洪熙元年四月十七日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明成祖朱棣撰写的碑文。碑文竖排,共42列,计3236字。碑文采用散文、四言诗歌形式对成祖及徐皇后一生的功德作了精辟的阐述。碑上字体则是由明初著名书法家程南云所书。



186116951242020-05-27 15:07:53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长陵神功圣德碑碑阴、碑侧的文字都是清朝中期镌刻的。碑阴(背面)刻的是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高宗的御制诗《哀明陵三十韵》。
诗中描绘了天寿山山川形胜,分析了长陵卜吉的史料、并谈到了当时明陵的残状、陵寝的规模,以及下令修缮明十三陵等情况。诗文中谈到“长陵殿宇虽存,而椽木朽坏,檐瓦落地”,其他各陵的殿宇“多就倾圮,不独龛帐全无,并神位亦俱遗失”,反映了清代中期明陵残毁的真实情况。碑秘文系楷书, 为乾隆帝手迹。



186116951242020-05-27 15:08:43 发布在 娱乐八卦
碑身左侧(东面)刻的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高宗用碑阴诗韵御制的一首诗。

该诗内容为明十三陵的修缮情况。诗注中记载了该次修缮,“计用帑金二十八万六千余两,其支取户部之颜料、工部之木植不与焉”。是其他文献都没有记载的史料。碑文系行书,亦乾隆帝御笔。

碑的右侧(西面)刻着清仁宗嘉庆九年(1804年)的御制文《谒明陵纪事》。文中追述了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明十三陵的修缮情况,又对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嘉庆认为,在明朝的皇帝中,只有洪武、永乐两帝是大有作为的。中期以后,荒淫失德的皇帝也不多,也没有暴虐放恣等弊病。但其通病都在于不勤政、贪图晏安,以致荒废了朝政。

又说,“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神宗之怠惰、天启之愚呆”,“思及明亡之由,由于君心之怠忽。以致群小乘机,内外蒙蔽,遂沦于败。”

嘉庆皇帝御制文虽无特殊的史料价值,但对明朝衰败的原因分析得还比较透彻。碑文系行书,为嘉庆皇帝御笔。


186116951242020-05-27 15:09:1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四座华表立于神功圣德碑亭外四角,白石雕刻而成。高10.81米,对称而设。这几件华表比天安门前那对印在人民币上的华表还要大,天安门前的华表通高也不过才9.57米。



四座华表形制和纹饰相同。基座均为平面呈八边形的须弥座。其上下坊束腰处均雕有精美致的云龙图案。华表柱八角形,但棱角处比较浑圆。

柱身上雕刻着萦绕柱身盘旋而上的升龙和云朵。华表上部装饰云形石板。在顶部蹲立着一只昂首长嘶的神兽——蹲龙(它也被称为“望天吼”、“望君出”或“望君归”)。这四座华表既是皇陵区的标志,又是碑亭的石雕装饰物,使周围的环境更显庄严神圣。

华表四周明朝时曾设有白石栏,后毁坏。1994年,修葺神道时进行了重新配置。



186116951242020-05-27 15:17:1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这同样是一张上世纪90年代的照片。

可以看出来当年通往十三陵的主通路就是以原来的神道为基底而修建的。车辆在经过碑亭的时候环绕而行,好似现代的环岛一样。

照片后方(北方)车辆正在经过的区域就是“石人石马”区。照片上看到车辆都集中在那个区域,说明当年那里至少是可以停车而不会被罚款的……



当然了,那时候能开车浏览十三陵的,不是外事单位的,就是驻北京的外省办事处。其它游客能等上近2小时1班的314路公交车就不错了……
186116951242020-05-27 15:25:48 发布在 娱乐八卦
@plainsh1 2020-05-27 15:09:53
最近看了个视频介绍清东陵的,孝陵那设计,红门和远处的山,简直就是一幅绝美的风景画。
-----------------------------
清东陵中孝陵建的规格比较高,但那是因为当年顺治去世的时候清朝还不富裕,所以就把现在北海(当年的皇家西苑)里一处明朝的皇家别院给拆了,将里边的建筑和各种材料整体搬到东陵,依照皇陵样式再复建起来。

所以现在去清东陵的孝陵,最容易看到的就是祾恩殿台基上明朝的石板、石栏还矗在那里
186116951242020-05-27 15:31:54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民国初年莫理循拍摄的大碑楼



186116951242020-05-27 15:50:31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在昏黄的天空下,碑亭的落寞让我想起了那首《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86116951242020-05-27 15:50:5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1935年的那次民国政府修缮活动中,对大碑楼也做了一定程度的维修。

这是在维修之前的残破样子:





186116951242020-05-27 15:55:2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经过修缮之后,对墙面及顶瓦做了重新维护与部分翻新,至少使得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它的身姿。而其它一些重要程度不高、配属于次要的建筑则已经消失在历史之中了……



186116951242020-05-27 15:57:28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这是碑楼在1935年时,正在修缮时的样子。可以看到碑楼外安装的脚手架以及施工的工人


186116951242020-05-27 15:58:54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陪伴碑楼一起的是4根华表,它们同时而生,如同兄弟般的同在。碑楼这个兄长看护着四个瘦弱的弟弟,而4个挺拔的弟弟则拱卫着衰老的兄长。




华表身影还曾作为外国人在中国旅游、猎奇的留念,出现在了名信片之上


186116951242020-05-27 16:02:51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我们在去十三陵旅游的时候,如果您有忌讳,那就千万别走正中的大道。这种正中的大道不像故宫或其它皇家园林之中宽阔的“御路”,是供帝后走的。在十三陵中,那条正中之路是给“死人”走的。

当帝后或重要的皇室成员去世后,要抬着陵主的棺椁从这条“即中心又宽阔”的大道上直达墓室之内,其它送葬人员则走位于这条中心大道的两侧。因为帝后是上天的神宿下凡,所以这条中心大道就被称为“神路”。它在古代是指从陵区正门开始,直至陵墓内部、坟茔之前,所以也被称为“神道”。

因此同理,你去其它的皇陵,如清东陵、清西陵或是西安那一票皇帝陵寝,最中间宽阔的大道都是“神道”。甚至在位于“神道”路过的主建筑物所开设的中间大门洞,也是为抬着棺椁穿行而用的。所以对于有忌讳、比较重视这些习俗的人而言,这条路要慎重。

而在现在十三陵对外开放的区域“神路”而言,则是指位于碑亭后方100米、总长约1公里的明代雕塑群的“旅游景点”名称,是个代称。总比导游到地方跟你说:“尊敬的各位游客,您好!石人石兽旅游区到了,请下车!”更显得高、大、尚吧!


186116951242020-05-27 17:06:40 发布在 娱乐八卦
穿过大碑楼北行约100余米,穿过一对高高耸立的石望柱,就是明朝的神兽及文武官员的石雕群组。



石雕群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石像生(石人又称翁仲)。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深为游人所喜爱。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古代陵园中罕见的。


186116951242020-05-27 17:11:14 发布在 娱乐八卦
石望柱的柱身、基座截面均作六边形。其中,基座作为须弥座式,柱身雕云纹,顶部雕云龙纹柱帽。

我国自汉代以来,盛行于神道上树立石柱作为标记,明代帝陵仍沿袭此制。






186116951242020-05-27 17:14:58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望柱的前后是人与神的世界,它隔绝了两个世间。

前边碑刻是颂扬,后边石雕是威慑。即使我们再回头看百年前的照片,依然会在那种苍凉世界中感觉到一丝丝的威严。





186116951242020-05-27 17:53:35 发布在 娱乐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