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北京明十三陵的前世今生--新老照片讲解百年沧桑

楼主:18611695124 字数:284407字 评论数:366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说起明朝的十三陵来,我个人挺有感情的。

一方面我的老家就是北京昌平区的,儿时住到昌平县城之后父母就会在节假日要么去十三陵水库抓蛐蛐、要么去神道看看大石象;另一方面,在我十来岁之后,我的祖父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定陵的中国银行作后勤工作,有时放假之后就去住几天,让领导开个条子,长陵、定陵和昭陵这三个开放的景点经常免费去玩儿。所以儿时的记忆带给我很深的烙印。

我喜欢历史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自从年少之后离开昌平,定居朝阳,十三陵就没再去过。之后再次前往则是在2002年的圣诞节,刚好那时的女朋友、现在老婆在昌平上大学,圣诞节要过一过。赶巧前一天大雪,所以圣诞那个白天也没地方去,于是就租了个面包车把十三个陵都走了一遍,那是十余年后的再次到来……然后,就又是18年。今年春节前带老婆孩子去昌平泡温泉,第二天无事,所以开着车又走了一遍十三陵,天气太冷,也只是在每个陵前驻足片刻,坐在车中给老婆孩子讲一讲这座陵主人的往事前生……

5月中旬老母亲要去昌平舅舅家住几天,所以起个大早儿开车送过去,完事儿之后才早上8点。于是,又驱车20来公里再次杀到十三陵。这次提前做了准备,相机备好、电池充满,再次一一的将十三个陵走遍,拍了百十张照片。但怎么说呢,修复一新的皇陵虽然气势强了,但那种沧桑感与历史的沉重感却消失了。我记得早前来的时候,虽然破破烂烂,但也正因那种破败才会让人油然感叹“贵是皇家天胄,再回首,已百年。雕梁飘摇,黄土残落……”

回来之后在整理这个帖子的资料时,翻阅了大量网上资料,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的了解十三陵,对于陵主在历史上的功绩和政治部分就不做太多介绍了,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明朝那些事儿》,比我讲的好。我在这个帖子里主要讲解的是关于皇陵部分的内容,为了更有观看性,所以我收集了大量的、各个时期的十三陵照片,早的追溯到1900年左右,以及后期民国时期照片、2012、13年左右网友拍摄的照片,最后就是我自己在不同时期拍摄的照片。

为了讲解方便、大家看帖时能有个整体印象,我也用一下自己的工作特长,以3D效果图的形式还原一下场景,也算是特长与兴趣的完美结合了……




186116951242020-05-26 13:35:3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先来个官方点的介绍吧……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明十三陵建于1409~1645年,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如果从明朝政治的核心--紫禁城(故宫)拉一条直线,向北直达十三陵,约为45公里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作为明皇家的万年寿域再合适不过。陵寝选址最基本的(标准)以帝王坐姿的“面南背北”为方向,那么:

1、陵后北侧有山,称为玄武。但“玄武山”要有起伏如玄武垂头,不能太过独立、高耸;在十三陵地区中,玄武代表的“天寿山”

2、陵左东侧有山,称为青龙,且青龙要蜿蜒;在十三陵地区中,青龙代表的“蟒山”

3、陵右西侧有山,称为白虎,且白虎要驯服,必须是伏下身体的形态;在十三陵地区中,白虎代表的“虎峪山”

4、陵前南方还要有水,是为水形朱雀。水是地中生气之形应,当屈曲回旋、如百官之朝君王。若斜飞冲激而去则是凶象。在十三陵地区中,朱雀代表的蜿蜒向东汇入十三陵水库的“东沙河”

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现已开放为旅游景点的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其它则暂时作封闭状态。

明十三陵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186116951242020-05-26 14:15:14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明朝从朱元璋建国至末代崇祯亡国,共历16代帝王。那么除了在十三陵埋葬的13个皇帝,其它的3个在哪呢?

首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所以,大明的首陵不在北京,在南京。现在“明孝陵”与孙中山的“中山陵”位于一个大景区之内,旅游的时候需要一整天才能走完。

其次,明代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城破之后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他没有陵墓。

最后,明代第七位皇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来英宗被放回,7年后,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被取而代之的朱祁钰在英宗复辟之后1个月去世,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所以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朱祁钰则以“王”的身份葬于北京西郊的玉泉山,现在的“景泰陵”处于军事禁区之内,进去是不可能了。

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186116951242020-05-26 14:28:27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当年明成祖成棣想迁都北京,于是为自己及后代选址建“吉壤”就成为除建设首都工程外的另一项大事。

明十三陵的陵区位于燕山山脉西部,其西北方向20公里,便是被人称为北京城"北门锁钥"的居庸关,再往北,使是著名的八达岭长城了。

众所周知,明王朝是打败元统治者而建立的朝代,长城之外就是它的北方国境防线。在明代,沿着万里长城,从东到西,一共设立了9个边防重镇,以防止外族的入侵,历史上称做"九边"。由此可以看出,十三陵是一个典型的"边塞陵区"。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经专门写诗来描述这里的地理优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

下图是我在2002年12月25日游览十三陵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上的主山脉就是天寿山的主峰,主峰之下就是十三陵首陵--成祖朱棣的长陵所在:



大明276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此话为后世网友编撰)

先不管此话如何理解,至少,从北京作为首都的地理定位可以说是“天子守国门”。而十三陵更加靠北,翻过山去就是长城、塞外,所以,哪怕是皇帝去世葬入十三陵,“天子守国门”这句话也当之无愧。就连现在北京各旅行社首推的旅游项目都是以“长城、十三陵一日游”为最,可见两者距离之近。

当年朱棣选择北京作为首都,它的政治和军事两个主要方面我就不在这里多讲了。但既然决定迁都北京,陵寝自然也要建在北京附近。这不仅便于皇帝对陵寝的管理,还能顺带激励子孙后代为保护祖先而守护江山。

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的皇后在南京病故,陵寝的建造便被提上了日程表。于是在次年上半年便派遣礼部尚书远赴北京选址。十三陵地区青山绿水,风水宝地,又是政治军事要地的附近,在礼部尚书和风水术士选定昌平县黄土山后,朱棣亲临检阅,并封黄土山为天寿山。

天寿山是一座三峰并立、中峰最高的笔架型山脉,这种山形,人们常称之为"三台山"。由于这种山形主次分明,起落对称,云雾雨丝之中如同世外仙山,因此历来被视为大富大贵的星峰。

长陵落脉从主峰之下正中发脉,逶迤而下,力量足,形体大,长达3公里。及至结穴处(旧时堪舆家谓地脉顿停处地形洼突,地气所藏结,称为“结穴”),结成一半球形的山包,高度约三五十米,这个山包正是明朝时风水家刻意寻觅的金星落脉。
186116951242020-05-26 14:54:5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为了更好的理解明朝各位皇帝的生卒年及最后埋葬的陵墓,我特意画了一个明朝的皇位继续图,在同一排的是为“兄弟”关系,处于上下位置的是“父子”关系:


186116951242020-05-26 15:01:57 发布在 娱乐八卦
与汉代皇帝即位开始即兴造陵墓不同,明代这十三个皇帝陵寝只有三个是在皇帝生前建造的。

明朝皇帝生前就为自己建好陵墓,一般是出于如下两个原因。

原因之一:皇帝虽健在, 但皇后已先死或已病情危重,明朝制度实行帝后合葬制,所以,为葬皇后便在生前修建了自己的陵墓。出于这样的原因修建的陵墓有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和成祖朱棣的长陵。

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地宫动工时间和建成时间文献没有确切记载,但按《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为建孝陵,于洪武十四年(1381 年)九月迁蒋山寺(太平兴国禅寺)于独龙冈之左,次年八月皇后马氏病故,九月葬孝陵,说明孝陵营建一定是因为马皇后病重才进行的。

朱元璋像



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的皇后在南京病故,永乐七年(1409年)陵寝正式动工,仅比北京故宫的营建晚1年。永乐十一年正月,陵寝的墓室玄宫建成,次月安葬了朱棣的皇后。

朱棣像



原因之二:皇帝想通过陵寝的营建强化自己的政治权威,以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

在古代,陵寝建筑和宫室建筑一样,都属于礼制性建筑。既然是礼制性建筑,则必须具有宏伟壮丽的规模和造型才能发挥其“正名分、辨尊卑、别上下”的礼制渲染作用。用汉朝一代名臣萧何的话说,就是“非壮丽无以重威”。这是历朝皇帝陵寝的规模比人臣坟园大的原因所在。

正是由于陵寝建筑具有“立威”的礼制渲染作用,所以,一些在皇权的争斗中获得胜利的皇帝便因皇权意识的膨胀而大规模地为自己营建陵墓,力图通过宏伟壮丽的陵墓建筑去体现皇权的崇高伟大,使之以高屋建瓴之势对参拜的臣子产生巨大的威压和心理震慑作用。

永、定二陵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造的。

永陵的墓主世宗朱厚熜,因其堂兄武宗无子而以兴王世子身份入继大统。他在即位之初曾面临过以皇太后张氏及首辅大学士杨廷和为代表的“后党”势力强大的制约力的束缚。

最后,他通过“议礼”之争,在数年内的政治权力角逐中获胜,彻底摆脱了这种制约。为了继续维护皇权运用的绝对自专性,这位出身皇室旁系的皇帝采取了种种树立自己权威的措施。其中包括在嘉靖十五年为自己营建陵园。

朱厚熜像



定陵的墓主神宗朱翊钧,虽然出身于皇太子,是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但他在即位后的开始十年,却因首辅大学士张居正在皇太后的支持下锐意改革, 勇于任事,客观上形成了对皇权的“侵犯”。当时,神宗虽迫于皇太后的压力,屈从于张居正,但心理上却存在着一种太阿旁落的失落感。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神宗即削夺张居正的封赐,抄了张居正的家。紧接着便在万历十一年正月拟定了到天寿山卜选陵地的计划,并于万历十二年开始营建陵寝。基于此因,永定二陵规模都很宏大(永陵仅次于长陵,定陵仅次于永陵),而且非常奢丽。

朱翊钧像



而明朝的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穆宗、光宗、熹宗诸帝则因以皇太子身份继承帝位,或虽不是以皇太子身份继承皇位,但继位时没有竞争对手,继位后也都没有对皇权构成威胁的政治势力,皇位基础稳固,没有必要通过奢华的陵寝建筑提高自己的皇权地位,所以生前都没有建造陵园。

献、景二陵的墓主仁宗和宣宗还留下遗诏,要求从俭为自己建陵。显然,他们觉得,在皇权十分巩固的情况下,从俭建陵,以“俭德”打动谒拜臣子的心灵,更会提高皇帝的威信,更有利于江山社稷的稳固。
186116951242020-05-26 15:24:3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这三位在世时就开始营建陵寝的皇帝虽然生前建陵的原因各有不同,但长陵、永陵、定陵却是十三陵中建筑规模及占地面积最大的三座陵园却是事实。

一方面,这三位陵主在建陵的时期基本上算是当时社会稳定、经济富足、朝野无争的时代。彼时,朱棣刚刚挟亲征蒙古大胜、钦定北京为新首都,正是皇权最为鼎盛之时;朱厚熜则在政治上搬倒杨廷和、朝野始唯一人之声,经济上则处于大明中期最为强劲之时;而朱翊钧则刚刚处理了张居正,摘取了“隆万大改革”的经济硕果。

另一方面,不同于那些皇帝去世后再建陵的情况在于,当事人正在位啊!给别人办事哪有给自己办事更上心?哪怕是自己的老子也不行。自己的东西就要往好里造、往大里造,上边那三位在世的时候都不只一次的亲自到自己的“万年吉壤”视察,亲自督促相关大员的施工质量和进度。朱翊钧还曾在自己的“地宫”里摆宴、喝酒来庆祝。

从卫星地图上来看这三座陵与其它帝陵的规模对比会更有感觉……



186116951242020-05-26 15:47:31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而对于各个皇陵的“定名”也有不同。有的是在皇帝生前就已经将陵墓的名字定下来了,有的则是在玄宫刚刚落成或即将落成时把陵名定下,也有的是刚刚建陵时就定下陵名。

这里所说的墓主,指的不仅仅是皇帝。因为皇陵里埋葬的不仅只有皇帝一个人,同时还有他的皇后。因此,基本上只要墓主死后且在入葬之前就会确定陵名。

比如:长陵、永陵就是在皇帝生前所建,但因皇后去世早,要先埋葬,所以就在皇帝生前就把陵墓的名字确定下来了。

长陵的墓主之一徐皇后,病故于永乐五年(1407年),永乐七年(1409 年)开始建陵,永乐十一年(1413年) 正月地下宫殿建成,停灵于南京宫殿的徐皇后即将安葬陵内了,这时明成祖才将新陵命名为“长陵”。

永陵建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 陵名的确定却在陵园建成后,方皇后死后即将入葬的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二月时。当时嘉靖皇帝对辅臣说:“朕思太祖、成祖俱是二后先安玄宫,其陵名荐在何时,可令礼臣寀查故事以闻。”于是,礼部尚书费寀上奏说:“洪武十五年九月十三日孝慈皇后葬孝陵,永乐十一年二月十六日仁孝皇后葬长陵,皆命名在先,卜葬在后, 载两朝《实录》中。”嘉靖皇帝据此定陵名为永陵。

那么,皇帝活着的时候谈到自己的陵墓或者臣子谈论在世皇帝的陵墓该怎么说呢?总不能“朕的陵”、“皇上的墓”这样说吧?正确的称谓叫作“万年吉壤”

这个说法在《大明王朝1566》里就有……
186116951242020-05-26 16:09:44 发布在 娱乐八卦


186116951242020-05-26 16:09:57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明朝已是封建王朝末期,在之前的历朝历代,对于先朝的皇陵即使没有因为仇恨或民族矛盾的原因没有被毁掉,也多是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到了没人监管之时,偷坟掘墓、盗挖皇陵之事更是层出不穷。

但清军入关、建立全国统一的清朝之后,对于明朝皇帝的十三陵来说命运并不坏。

也许因为多尔衮打的是“清除闯贼,替明报仇”的口号,自认是继承明朝正统的原因,也可能是为了安抚汉民,总之清朝从地位不牢固到坐稳江山,一直对明十三陵保护有加。

在守护陵寝的人员方面,清廷设司香内使,即守陵太监。这一职位始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七月,长陵而下每陵设有四人。同年十一月始,命除定陵不设外,每陵改设为二人。顺治八年(1651年)五月,根据清世祖谕旨,设定陵太监,员额同其他十二陵。顺治十七年(1660年)因停定陵祭祀,故太监亦裁撤。康熙年间,定陵以外十二陵计设太监22名。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全部裁汰。

除了司香内使外,清廷还设陵户来负责看守陵园建筑及近陵树木。这一职位始设于顺治元年八月,每陵设24名,给田22顷。

虽然针对十三陵的禁入令放宽了很多,但陵区内的建筑、坟墓以及周边树木等仍在严密保护之列。除了增设上述职位来具体负责护陵之外。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朝,皇帝还亲自亲降谕旨责令地方官员勤加稽查,命令守陵人员敬谨防护。顺治十六年(1659年)颁布的保护明十三陵的谕旨又由朝廷镑刻在长陵宫内的龙跃碑上。

现在咱们到各个陵区去旅游时,在皇陵近临的村子往往是“X陵村”。这是因为清朝建立以后,明朝时所制定的有关陵寝的各项禁令以及陵寝兆域内不准随便出入的制度等一概被废除。现在这些村子往往就是以前陵区内的果园、陵监场所,先是各陵监的家属、护陵军属入驻居住。后来陵区外农户迁居进入之后,也多聚集在这些家属居住的区域,之后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村落。


186116951242020-05-26 16:31:24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对待破坏明十三陵的案件,清廷也严加惩处。例如顺治三年(1646年)三月,本县农民王科等七人盗发郑贵妃墓,事发后,被官府斩首弃市。

光绪七年(1881年)陵区内的土地除历年准许耕种的部分外,私垦情况又渐严重,有的甚至垦至大红门正道及长陵碑亭石柱根处。为此,户部于光绪八年(1882年)议定:“将私行招垦之地立即封禁。其各陵酌中定界,概以宝城宫墙外三丈为度,伤州明立界石……凡墙外三丈以内垦种之地,无论系延恩侯诚端招垦或系民间旧有,一律封禁……间有侵占明堂正路及大红门正道,并总碑楼石柱根者。并即封禁。……至封禁界内原契照之民地,另觅他地拨补。其延恩侯诚端私租,及民间侵占明堂正路之地,应不准拨补。”

此议经大学士李鸿章及直隶总督张树声等核定审改为,“……明代原设保护陵基之群墙,相距宝城、宫墙不过一丈五六尺,现改定三丈,较原数增至一倍,足资保护。”他们还提议,“随时认真察查防护,不准稍有越垦……其界外无碍之地,照旧昕民承种,庶免失所”。

此奏呈上后,光绪皇帝谕令:“著直隶总督、天府尹责成霸昌道督伤昌平州知州,按照户部此次议定界限章程办理。界限以内垦种之地,一律腾出封禁,以资保护。如再有越垦情事,即将该知州严肃参处。”

在这种严防死守之下,清朝时的十三陵并没有受到过大的人为破坏,保护还算完好。但毕竟经过时光的淘洗,原貌早已不复得见。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顺治、康熙年间:“十二陵惟茂陵独完,他陵或仅存御榻,茂陵则簨虡(sǔn jù,悬挂钟磬鼓的木架)之属犹有存者。”

1900年之后,西方的洋人来到中国,拍下了大量的照片资料,其中在十三陵地区也留有部分影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到清朝灭亡前夕,十三陵已经成为寻常的乡郊、田耕之所……

皇陵正门--石牌坊前路过的砍柴人



赶驴北去的农人正穿过石像生


186116951242020-05-26 16:39:4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清王朝虽然对十三陵进行了一定的保护,但毕竟不是自己家的老祖宗,理虽然是那个是理,但事儿也就是那个事儿……

乾隆五十年,也就是公元1785年发生的一件事,让人疑惑不解,当年乾隆皇帝突然下诏对前朝(明朝)十三陵进行大规模修缮,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根据《高宗实录》记载,公元1785年,乾陵皇帝亲自对明朝十三陵进行了一番巡视,回宫之后不久就以“前朝帝陵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为由,正式下诏修缮明朝十三陵。这项修缮工程整整持续了两年之久,直到公元1787年才宣告竣工。但是,此后人们发现明朝十三陵中配殿、享殿、明楼等建筑虽然修缮一新,但规模却比以前小了很多。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此前乾隆皇帝巡视明朝十三陵的目的是另有他图,是一个不可直接对人言表的秘密。

据说,当时由于南方名贵楠木成品极少而且转运不便,所以乾隆皇帝的万年寿宫——裕陵修建工程推进缓慢。哪里有现成的楠木呢?乾隆皇帝这才把目光投到了明朝十三陵的身上,并以巡视的名义,实地勘察明朝十三陵中的楠木情况。

于是,明朝十三陵修缮工程开始开工,但名义上是修缮,实际上却是以小换大、以次换好的改建。当然了,乾隆皇帝的借口是,明朝十三陵规模太大,修缮工程繁重,许多工料难以采办,如果所有殿堂都按照原有规模大小来修缮,就有点不切实际,所以才用了拆大换小的方法。

我记得小的时候,很爱听收音机里刘宝瑞的单口相声《君臣斗》。其中有个段落就是说刘墉提及乾隆改建十三陵来利已,算是偷坟掘墓,按“大清律”得“斩”,但皇帝又不能“斩”,所以和坤就以“大清律”里偷坟掘墓罪中“露骨,斩立决;毁坏,流放”的说法,让毁坏了十三陵的乾隆带着金项链,权当是枷锁,去下江南一趟,就算是“流放”了……

以下是清朝乾隆时期,“修缮”十三陵,对各陵主要建筑的拆毁及缩减的说明表:

186116951242020-05-26 16:51:08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开始对外开放。旅游业作为相对投入少、收益快的项目被快速提升起来,在此背景之下,十三陵开始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工程。

除了在1956年因为发掘“定陵”因而被重点修复之外,其它十三个皇陵均只是做了保护性封闭。1982年,最先修复的是规模和占地面积最大、历史上也最为知名的永乐皇帝、朱棣的“长陵”。随后在1985年,十三陵特区政府出资,按照明朝规制修复昭陵,1987年动工,1990年9月1日对外开放,1992年全部竣工。

说起昭陵的修复,还有个故事。当时需要修复的包括祾恩门、祾恩殿在内的大型古建筑需要高大、粗壮的原木作为梁柱,但一是对于这么大的原木很不好采集,而且也来不及等待长时间的阴干;二是,当时筹集的资金也有限,这么多的原木也要耗费巨资。

刚好,1985年,美国ITT瑞安公司慷慨捐助了144条花旗松和铁杉原木,解决了修复昭陵所急需的长在12-14米、直径在一米以上的木材原料。而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还为运送这批木材提供了赞助。这就是工程能在1987年得以开工的重要原因。

下图就是1989年10月06日,在《中国文物报》上刊登“北京明昭陵树立捐赠纪念碑”通讯稿,文内就记述了这一事件。


186116951242020-05-26 17:36:2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随着神路、定陵、长陵及昭陵的修复完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十三陵所对外旅游开放的区域就一直保持着这四个。

从1992年之后,因为咱们国家经济的提升,对于文保事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其它皇陵也陆续展开修缮。但后期的皇陵更多是“修缮”,没有像之前昭陵那样进行“修复”及“全面复建”。因此,其它10个皇陵现在不对游客开放,只能到达皇陵大门外,内部则是封闭状态。


186116951242020-05-26 17:38:33 发布在 娱乐八卦
修缮对于文物是一件好事,对社会和经济来说也是一件好事,但怎么说呢,修复对于建有数百年的皇陵的“感觉”就不是好事了。

新的皇陵虽然气势强了,但那种沧桑感与历史的沉重感却消失了。我记得早前来的时候,虽然破破烂烂,但也正因那种破败才会让人油然感叹“贵是皇家天胄,再回首,已百年。雕梁飘摇,黄土残落……”

下图十三陵最后修缮的一座的皇陵--裕陵,这是2011年正准备维修的时候拍摄的。可以看到残缺的祾恩门遗址,后边是掩映在古松后破败凋零的明楼



下边这两张图是今年5月我拍摄的,可以看到祾恩门和院内深处的明楼都已修复,簇新的琉璃瓦发出现代四合院的气息……



186116951242020-05-26 17:53:15 发布在 娱乐八卦
今天把十三陵的概况帖完了,后边开始要对每一个陵区内的建筑及皇陵本身作深入的展示了

明天开始接下来的视觉旅程……
186116951242020-05-26 17:55:3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在开始明天的加帖之前,还有点时间,我发一些“残陵时代”的照片,先去感受一下“虽曾皇朝天子,但也仅为一撮土后斜阳”的沧桑……



1970年代末,疑似某个国外乐团正在“正德”皇帝的康陵明楼前喧嚣,他们摆放器械的高台原是安放“石五供”的供台……不过,如果当年那个自封“威武大将军--朱寿”的人还在,一定会跟他们玩的很嗨。

他的父亲是千年不得的“一夫一妻”,独子的他是明朝众太子之中难得的自幼被喜爱、娇宠。他有点任性别人却说他荒唐,大事上可曾糊涂?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败蒙古小王子,多次赈灾免赋,还不可称啧?

朱厚照是一位活到31岁的大孩子……

186116951242020-05-26 19:24:1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那个16岁继承皇位,苦闷之时只能以“木匠活”来宣泄的青年。幼时禁闭深宫,只有一个无知的乳母和一个中年太监陪伴左右,你说国是由他而亡,可国又曾给过他什么?当国是他的,周围可信任的人却是谁?哪怕在即位的那一刻,他已贵为皇帝,即便想留在抚养他的“李选待”身边,却被众大臣强抢而去。尔虞我诈、党同伐异,谁又真的当他是个皇帝?他只不过是个工具,就像他当木匠时,手中拿的那个工具……

天启皇帝--熹宗朱由校残败的德陵……谁又说,这不是他残败的人生呢……

186116951242020-05-26 19:31:31 发布在 娱乐八卦
两岁父亲被俘,其后8年间作为先朝太子能活着就是万幸,只有一个同样少年的宫女当起了长姐、母亲以及少年时初恋的那个人……即使41岁时,他依然视58岁的那个她为生命之重。

在她离开9个月后,他也追随而去……

海棠花中,那个被称为宪宗的成化皇帝朱见深,已经跟陌生而又疏远的皇后们在茂陵之下煎熬500余年,而在明楼所面对的方向、远处西南4公里外,却是万贞儿长眠的地方……近在咫尺,却百年相隔

186116951242020-05-26 19:35:17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因为长的胖,一辈子不受英武老爹的喜爱;因为好脾气,长期让两个弟弟挤到墙角;老子外边打仗又好大喜功,花钱如水、杀人如麻,当儿子的只能在后边收拾残局,做好了要少言偷生,做坏了更要忍辱负重。47岁刚刚拨得云开,可皇位也仅8个月的时光,虽前承“永乐盛世”、后开“仁宣之治”,但,他心里是否“意难平”?

活着的洪熙皇帝--仁宗朱高炽一心想迁都回南京,以至儿子继位后都不敢立即否决,只能简单又显仓促的葬入献陵,可都城最终未能回迁,只是这3个月就完工的皇陵却矗立在这里590余年了……

186116951242020-05-26 19:35:54 发布在 娱乐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