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演义(老帖新发)

楼主:四川红尘洗梦 字数:1387989字 评论数:1311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六、千古不腐

古往今来,凡是修为有成的高僧大德,都能提前预知自己在什么时候会离开这个红尘俗世,更不用说像慧能大师这种千古一人的人物了。
唐睿宗延和(公元712年)七月,一向身体倍儿棒的慧能大师忽然吩咐门下的弟子,到新州国恩寺为自己建造墓塔。并且不停地派人去催促施工的弟子,就好像他们赶不上什么日子似的。
第二年的夏天,墓塔终于在慧能大师不断的催促中完工了。七月一日,慧能大师召集来所有的门人,对他们道:“到了八月份,我就要彻底离开这个红尘俗世了,对于佛法,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趁我还在,赶紧提出来,我好给你们解疑破惑,不然的话,等我走了后,就没有人能够教导你们了。”
慧能大师说完这话后,法海等一大帮弟子都不由得感到悲伤而痛哭流涕,不过,这帮人里面,只有一个人没有悲伤流泪,那就是神会和尚,他神色不动,态度安然的站在那里,就好像慧能大师从来不曾说过什么似的。
慧能大师见了,不由得心里非常高兴,看来,这个入门较晚的小师弟比他们那些师兄们强多了啊,于是慧能大师道:“神会入门时间比你们大多数人都晚,却能做到毁誉不动,哀乐不生,别的人却反而做不到这点啊,你们这些神会的师兄们,这么多年来在我这儿修道,都是怎么学习的?你们在这里像个女人一般哭哭啼啼的,到底是在担忧什么呢?如果是在担忧我不知往哪儿去,那大可不必,因为我肯定知道我的归宿,不然的话,也不会提前给你们说这些话了。你们如果知道了我的归宿,自然就不应该在这里婆婆妈妈的了。你们要知道法性本无去来生灭的啊。”
弟子们听了慧能大师的一番教诲后,都停止了哭泣,一个个作礼退了出去。
到了七月八日,慧能大师忽然告诉身边的弟子道:“我想回新州老家去,你们赶紧给我准备交通工具。”
大伙一看慧能大师要走,一个个都苦苦的哀求慧能大师留下来。
慧能大师道:“就连我佛如来,在世间八十年后,也要示现涅槃,何况我等。须知有来必有去,我这副形骸,也应该有个最终的归宿才是啊。”
法海和尚问道:“师父去后,多久能回来啊?”
慧能大师道:“叶落归根,来时无口。”(法云法秀禅师对此评唱曰:非但来时无口,去时亦无鼻孔。法云法秀禅师此语,壁立千仞,无你把持处。颇显禅家本色。)
法达和尚问道:“师父的正法眼藏,传给谁呢?”
慧能大师道:“有道者得,无心者通。”慧能大师还是依照传法不传衣的心意来办事的。
法珍和尚问道:“以后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吗?”
慧能大师道:“我圆寂后数年内,应该有人会来取我的首级。”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八月初三日,慧能大师在国恩寺用完斋饭后,告诉身边众多的弟子道:“你们按照平时的秩序坐好,我要和你们一一告别。”
大家给慧能大师作礼告别后,慧能大师道:“我圆寂后,你们千万不要像那些俗人一样在这里哭哭啼啼的,如果你们身着孝服,接受别人前来悼问,那么你们就不是我的弟子,而且这也不是一个出家人应有的表现。你们听我的偈子: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慧能大师说完偈子后,便一直端坐在那里,什么话都不说了。到了三更的时候,慧能大师忽然告诉身边的弟子道:“我走了。”说完后,慧能大师便安然地端坐在那里,就像进入禅定状态一般圆寂了,享年七十六岁。
慧能大师倒是了无牵挂一身轻松的走了,可是慧能大师的真身,却引起了大家的激烈争夺。
广州市政府派出了一队官员,带着法性寺的很多僧人和信众,浩浩荡荡的到国恩寺来迎取慧能大师的真身,说法性寺是慧能大师最初削发和传法之地,慧能大师的真身理应供奉在法性寺里。
韶州市政府也派出了相关政府人员,带着曹溪宝林寺的很多僧人和信众,也浩浩荡荡的到国恩寺来迎取慧能大师的真身,说宝林寺是慧能大师最为重要的传法基地,而且待的时间最久,慧能大师的真身理应供奉在曹溪宝林寺里。
新州的市长早就带领市政府大大小小的官员守在国恩寺里了,国恩寺的全体僧众更是团团围住慧能大师的真身。这是自己的地盘,怎么可能让他们来迎走慧能大师的真身呢。再说了,这里本来就是慧能大师的故居,所谓叶落归根,天经地义的啊。而且慧能大师还专门回来圆寂在自己的故居里,这就更说明了慧能大师是想终身留在国恩寺的啊,那慧能大师的真身又怎么可能去别的地方供奉呢?
三方在国恩寺里七嘴八舌的争得不可开交,可是大家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广州市韶州市新州市的领导们组织大家在会议室里开了几次现场办公会协调会,可依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眼看大家言辞越来越激烈,逐渐有由动嘴皮子变成动拳头的态势了。
既然人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交给佛菩萨来决定吧。广州韶州新州三方的代表经过紧急磋商,终于拿出了一个三方都接受的方案:在国恩寺的广场上点燃一柱高香,大家各自祈祷,高香燃烧后产生的香烟飘向那个地方,六祖慧能大师的真身就归属于那个地方。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却也公平合理,所以立马就得到三方僧众的共同认可。不过不认可也不行啊,嘴皮子都吵干了,而且大家都要上班啊,都要学佛做法事啊,总不可能天天耗在这儿吧。
所以,诸佛菩萨在很多时候都是非常讨厌世人的,这个世界有许多明明人就可以解决可以办到的事情,一个个非得跑来求佛求菩萨帮忙。可是寺庙里就那几个佛菩萨,今天这个来求,明天那个来求,今天这样事,明天那样事,天下那么大,形形色色那么多的人,五花八门那么多的事,你说诸佛菩萨讨不讨厌世人呢。
于是,管事的僧人在广场上点燃高香,大家齐刷刷的跪在地上,都在各自怀着自己的小心思默默的虔诚祷告。
香燃烧了起来,香烟也升了起来,不过,香飘出的烟子,始终朝向曹溪宝林寺的方向。
看来,这是佛菩萨的旨意,所有人都无话可说了。
曹溪宝林寺的僧众们自然是欣喜若狂。于十一月十三日,把慧能大师的真身迎取回了曹溪宝林寺。为了更好地保护慧能大师的遗体,防止遗体腐烂,慧能大师的弟子方辩用佛教传统的香泥把慧能大师的全身都涂抹了一遍。大家还记起慧能大师的遗言,担心有人真的来盗取大师的首级,更是在慧能大师遗体的脖子上,用铁布层层围裹。然后再把慧能大师的真身放入墓塔内。弟子们刚刚把慧能大师的真身放入墓塔,忽然从墓塔里面发出一道白光,直冲上天,三天后才消散,大家都感到异常的神异。
慧能大师的真身安置妥当后,宝林寺僧众经过商议,决定慧能大师的墓塔由令韬禅师带人全权负责管理。于是,令韬禅师便带领一帮门人日夜守护着慧能大师的真身。可是,中国有句话,叫做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这不,惦记着慧能大师真身的贼终于来了。
唐玄宗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八月三日深夜,一个矫捷的身影出现在了曹溪宝林寺慧能大师墓塔边,只见这人几下就把塔门弄开,然后抱出慧能大师的真身放在空地上,随即抽出砍刀,对准慧能大师真身的脖子就砍去,看来,这人是想来盗取慧能大师首级的。
不过一刀下去,只听得嚓的一声,声音倒是很大,可是慧能大师的脖子完好如初,他哪里想得到慧能大师早就想到有人要来盗取自己的首级,所以弟子们早就在慧能大师遗体的脖子上围裹了层层铁皮保护。
这人一刀下去没能砍断脖子,又惊怕又着急,这可在作案的预想之外啊。他赶紧手忙脚乱的跟着第二刀第三刀砍了下去,慧能大师真身的脖子没砍动,倒是把寺庙里的僧人们惊动了,大家听到外面的砍铁声,一个个赶紧抄着家伙就冲出来了,看来慧能大师真是神人啊,果真有人盗取首级来了。
这人一看情况不妙,赶紧撒腿就跑,僧人们那肯放过啊,自然是紧追不放。不过,这人既然敢来盗取慧能大师真身首级,自然不是等闲之辈,再加上又是黑夜,这人终于躲掉了僧人们的追赶。
贼人跑掉后,僧人们赶紧过来查看慧能大师的真身,还好,真身完好无损,只是脖子上有几道刀砍过的痕迹。
有贼人胆敢来盗取慧能大师真身首级,这还了得啊,于是僧人们立即连夜报警。
当地的县长杨侃得到报告,感觉到事态严重,影响巨大。于是,他也赶紧给市长柳无忝汇报。柳无忝得知情况后,非常愤怒,在自己地盘上出现这种事,如果不能及时破案,传到皇帝耳朵里去,那还得了啊。于是,柳无忝杨侃严命市县两级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务必破案,务必将贼人抓获归案。
任何事情,只要有一把手的高度重视,没有办不好,也没有办不了的。这不,没过多久,这个盗取慧能大师真身首级的贼人,就在一个叫做石角村的地方,被衙门捕快活捉归案了。
鉴于此案情况特殊且关系重大,韶州市长柳无忝亲自审理了此案,结果,还没来得及等柳市长大刑伺候,这个贼人就全招了。原来,这个贼人名叫张净满,汝州梁县人,在洪州开元寺,接受了新罗僧人金大悲二十千钱,前来盗取慧能大师真身首级,然后拿回海东供养。
既然案件真相大白了,柳市长也就放心了。于是,柳市长亲自带人押解着犯人来到了案发现场曹溪宝林寺,找到了负责守护墓塔的令韬禅师,柳市长非常大度并且非常认真的对令韬禅师道:“既然这个姓张的贼人想和你们宝林寺玩,我现在就把他交给你们宝林寺,你们想怎么玩他,尽管说,我保证办到。”
令韬禅师道:“如果按照国家的刑法规定,这个人应该斩首才是。不过上天有好生之德,我佛历来以慈悲为怀,况且他来盗取师父真身首级,也是为了拿回去供奉而已,和别的盗贼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看他事出有因,其罪可恕。”
柳市长听后,不由得大为赞叹道:“我现在才真正的知道佛门广大啊。”于是,立即按照令韬禅师的要求,把张净满当场无罪释放了。
可是,每当无人的时候,令韬禅师看着那几道刀痕,心痛不已,常常跪拜在慧能大师真身面前痛哭流涕,责备自己没能保护好真身。
从此以后,令韬禅师除了尽职尽责守护慧能大师的真身外,更是加紧了佛学和禅定的修习,经过长期的修行,令韬禅师也终于成为一代高僧,并且声名远播,直达皇城。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皇帝下诏,要求令韬禅师和弟子韦利,随中使刘楚江赴上都弘法。令韬禅师当即上书表示自己年老多病,去不了京城,愿意终老山林。最终,令韬禅师也像师父慧能大师一样,没有进京,保持了一个禅者甘于淡泊笑傲山林的本色。而就是这种不受朝廷征召,保持禅者山林本色的作风,成为了慧能禅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没多久,令韬禅师以八十九岁的高龄,在宝林寺圆寂。
而慧能大师的真身,就这样静静的安置在曹溪宝林寺里。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到了宋朝开国之际,宋太祖赵匡胤带领部队在平定广东后,任命尹崇珂为保信军节度,坐镇广州。没想到过了没几天,南汉开府乐范、容州都指挥使邓存忠、韶州统帅周思琼、春恩道都指挥使麦汉琼等人据五州之地发起叛乱。尹崇珂自然立即带兵平定叛乱,叛乱倒是很快就平定了,可是在这一过程中,韶州的叛军首领周思琼的残兵败将,来到了曹溪宝林寺,将寺庙洗劫一空,并且放火把宝林寺焚烧殆尽。不过,就在大火燃烧起来大伙都四处逃散的时候,看护慧能大师真身的两个僧人,奋不顾身的上前抬起慧能大师的真身就跑。说来也奇怪,平时慧能大师的真身,几个人抬着都有点费劲,不知怎的,当这两个僧人抬着时,却觉得轻飘飘的。自然,慧能大师的真身很快的就被这两个僧人抬出去藏起来了。寺庙和墓塔虽然被大火烧毁了,但是慧能大师的真身却保存了下来,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啊。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宋太宗下诏,命令重新修建宝林寺,并且把宝林寺改名为南华禅寺。这个名字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慧能大师的真身在南华寺这一放,就是千年之久,而经过千年的风云变化,慧能大师的真身一直如故,根本就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任何的蜕变腐化现象,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奇迹啊,至少,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是无法完整的解释这一现象的。
可惜可叹可悲的是,在“文革”初期,慧能大师的真身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不过不幸中的万幸是,慧能大师的真身没有遭遇到别的一些先人那种挫骨扬灰一把火彻底烧得无影无踪的对待,致使后人还能重新整理慧能大师的真身,还能把慧能大师的真身尽量复原重现光彩。但即使如此,保存下来的这具真身,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还能存在且没有腐烂变质,依旧是个天大的奇迹。慧能大师经过重新整理后的真身现在还好好的安放在广东韶关南华寺,读者诸君有机会可以去瞻仰一下慧能大师的真身。

当然,除了慧能大师千年不腐的真身外,万世不腐的还有慧能大师高深奇妙的思想。
慧能大师的真身在曹溪宝林寺安置好后,大家商议由令韬禅师看护真身墓塔。然后慧能大师的上首弟子法海禅师就带着很多师兄弟来到了慧能大师的故居国恩寺,当然,他们并不是去国恩寺度假旅游的,相反,他们是为了完成一件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对于后世来讲,都是意义极为重大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把慧能大师一生的说法归纳总结起来,汇编成书以流传于世。
法海禅师和神会禅师带领着一帮师兄弟,在国恩寺成立了录经堂,以慧能大师应韶州刺史韦璩之邀在韶州大梵寺说法内容为基础,再加上慧能大师在曹溪宝林寺多年的传法内容,整理汇编成书。就在书稿快要完工的一个晚上,师兄弟们都进入了梦乡,不知怎的,录经堂忽然起火了,大家都惊慌失措,自顾不暇。危急关头,只有法海和神会二人头脑清醒,奋不顾身的冲进了录经堂里,神会禅师更是用自己的身子压住书稿,避免书稿被烧,而法海禅师则和师兄弟们里应外合共同灭火。
大火终于被扑灭了,神会禅师虽然有点烧伤,但是那部书稿却完好无损的保护住了。国恩寺里的僧人们都把神会禅师和法海禅师尊称为护法罗汉。所以,后来僧众们便把神会禅师和法海禅师的法相供奉在国恩寺大雄宝殿的两旁,和其他的罗汉一起接受人们永久的供奉。
所以,大家在别的寺庙里的大雄宝殿两旁都只能看到十八罗汉,而到了国恩寺大雄宝殿的两旁,却能看到全国独一无二的二十罗汉,就是多了神会禅师和法海禅师两人。
书稿抢救出来后,大家立马就感到了事情的紧迫性,于是,师兄弟们全部加班加点干活。最终,一部由法海禅师主笔的巨著诞生了,这本巨著就是《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也就是我们现在简称的《六祖坛经》。
这部著作,不知道读者诸君从书名上看出什么端倪没有,也许,许多人早就了解到了。
佛教从释迦摩尼成立之日起至今,只有释迦摩尼的言说才能称为经,而所有弟子们的言说只能称为论。但是,这本《六祖坛经》,却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冠以经的名目,所以,《六祖坛经》就成为古今中外,唯一的一部非释迦牟尼宣说的被称为经的著作。由此可以看出慧能大师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崇高地位,由此也可看出中国禅宗前无古人的开创性精神。
不过稍显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法海禅师在国恩寺撰写的《六祖坛经》的最初版本了,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最初的版本,竟然会渺无踪迹,没有任何的记录,实在是件千古怪事。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各种不同版本,都是从这个最初版本衍化而来的。
现在存在的《六祖坛经》,版本来源不一,字数多寡不同,内容增删各别,但是,这些都不是很大的问题,对比各个版本的《六祖坛经》,其中心思想还是比较一致的。实在没有哪个版本比别的版本更不得了的事情。

慧能大师虽然只在这个红尘俗世待了七十六年,但是他却影响了中国和中国人上千年,从慧能大师往后的整个中国,不论是宗教方面,文化方面,还是思想方面,没有不受到慧能大师的深刻影响的。这也是他能和老子、孔子一起被称为东方三圣的最根本原因。
慧能大师在中国禅宗史上第一次旗帜鲜明的打出了顿悟成佛的口号;第一次把人提高到了佛的高度,强调自心自悟成佛;第一次彻底破除了佛的权威,要人明白菩提只向心觅,不用向外求玄;第一次明白无误的提出了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本无二致的观点。第一次用三科三十六对规定了禅宗的教学方法。后世的禅宗,不论经历了哪个朝代,不论有多少杰出的禅师出世,不论禅师们如何开宗立派,如何花样翻新,如何机锋迭出,如何妙语成篇,最终都能从慧能大师那儿找到源头。所以,千百年来,所有的禅宗派别,乃至传到国外去的禅宗派别,都不约而同地承认自己是慧能大师的儿孙,没有任何例外。进而,凡言禅,皆本曹溪。
所以,慧能大师实在是中国佛教第一人啊。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2 10:10:3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二节 岳神归服

一、元珪学法
弘忍大师圆寂后,他的弟子们一个个分化一方,其中神秀大师占据了整个北方地区,慧能大神占据了南方地区,法如禅师和慧安禅师占据嵩岳地区,智诜禅师占据了西南地区。他们都在努力传播着东山法门的禅学思想。
不止如此,他们各自的得法弟子,也在各自的地盘上,为自己的师门添光溢彩。
嵩岳元珪禅师,就是法如禅师在嵩岳地区最为出色的传法弟子。
元珪禅师,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出生于河南伊阙(今洛阳市),俗家名叫李元珪。他的真实法名现在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人们只好用他的俗家名字来代称他。所以有的书中称为元珪禅师,有的书中则直接称为李元珪禅师。
元珪禅师小时候不仅长得神态俊逸,而且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并且十分喜爱读书学习,所以对于一般孩子们喜欢的什么老鹰抓小鸡、丢手绢、唱儿歌之类的童年活动,元珪禅师既没时间更没兴趣去参加,这样的孩子,学习成绩肯定是非常优秀的。所以,元珪禅师小小年纪就以儒学名闻乡里。但是,元珪禅师小小年纪,就淡泊名利,讨厌世俗的繁华浮躁,一心想着皈依佛门。
于是,元珪禅师来到了离家不远的灵泉寺拜了泰禅师为师父,开始学习念诵《法华经》。而且元珪禅师学习非常刻苦,他的家离灵泉寺只有区区五里的距离,可是元珪禅师到了寺庙后,为了一心一意学习佛法,竟然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是啊,既然决心出来了,那就努力往前走吧。
经过元珪禅师认真刻苦的学习,《法华经》很快就学习完了。可是就在《法华经》将要学习完的一个晚上,元珪禅师居然做了一个奇异的梦。在梦中,一个穿着青衣的儿童,乘着一匹白色的大象而来,竟然把佛门至宝舍利子送给了自己,元珪禅师感到非常的高兴。
可是更神奇的还在后面。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元珪禅师照例一大早就起来学习《法华经》,没想到一打开书本,竟然真的在书中发现了七粒舍利子。元珪禅师仔细一想,《法华经》最后一品是普贤菩萨发愿保护《法华经》并且护持学习《法华经》的人,而头晚的梦中,那个来给自己送舍利子的青衣童子,骑的坐骑是大象,而普贤菩萨的坐骑也是大象,看来,这七粒舍利子应该是普贤菩萨神力所致。元珪禅师拿着舍利子,感觉到世间之事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过后,元珪禅师就一直安安静静的在灵泉寺学习着佛法。直到皇宫中发生的一件天大的事件,才彻底影响了元珪禅师的一生。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二十五日,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长子,也是当时的太子李弘,在东都洛阳依云殿暴卒。有人说是生病暴卒的,但更多的人说是武则天毒杀的,反正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千古疑案。
李弘暴卒,唐高宗李治自然万分悲痛,破例追赠李弘为“孝敬皇帝”,并且按照皇帝的葬礼规格来安葬他。
在古时候,每当皇室有天大的喜事比如登基大寿之类的,或者天大的丧事比如皇帝驾崩之类,朝廷都要发布重大的命令,比如大赦天下或者广度僧尼,来使普天同庆或者为逝者祈福。
李弘暴卒,朝廷照例广度僧尼来为逝者祈福。元珪禅师便意外的沾了死人的光,取得了合法的僧籍。在历朝历代,政府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会严格控制僧尼人数,并且会严格控制青壮年进入空门的。所以,一个人要取得僧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前面的章节里,红尘洗梦也多次提到过这个问题。
元珪禅师获得了政府承认的合法僧人身份,自然是非常高兴的,因为从此以后,自己就可以正大光明的往全国各个寺庙去参学了,而不必像那些私度沙门整日行事都偷偷摸摸提心吊胆的。
有了僧籍,元珪禅师自然不会浪费掉。于是立马收拾行李,四处参学。
唐高宗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元珪禅师来到了洛阳敬爱寺受具足戒。完事后,便留在寺中继续参学。当时在寺中游方参学的僧众甚多,大家彼此都会互相交流切磋,在这个过程中,元珪禅师发现了一个混迹于普通人群中的非凡人物,事后证明,元珪禅师的眼光,那是非常独到的。
元珪禅师发现的这个人,就是弘忍大师的十佳学生之一,法如禅师。此时的法如禅师,也只是个四处游方的僧人而已,还未显达,而且,更要命的是,此时的法如禅师,还是个没有僧籍的私度沙门,他来到嵩岳地区的目的,是要去少林寺解决自己的身份问题的。
但是,元珪禅师和法如禅师经过象征性的简单交谈,元珪禅师便发觉这个看似普通的僧人其实非常的不普通,非但不普通,那简直就是个高手高手高高手啊。即使是寺庙里的那些什么讲师教授博导等等,和他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
元珪禅师不由得喜出望外,这种高人,一般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这次让自己碰上了,怎么可能放过呢。
于是,元珪禅师天天早请示晚汇报,对法如禅师恭敬有加,希望法如禅师能为他讲解佛法。但是法如禅师根本就不搭理他。你想啊,慧可大师都是交了一条胳膊的学费的,你在那里说几句好话就想得到别人传授佛法啊,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但是元珪禅师依旧没有退缩半步,他相信自己的眼睛不会看错人的。于是,他对待法如禅师更加殷勤了。
终于,法如禅师被纠缠得没办法了,自己还是个私度沙门,低调,那是排在第一位的,但是现在后面整天跟着个大献殷勤的跟屁虫,非常的引人注目啊。无奈之下,法如禅师只好对元珪禅师道:“兄弟,你不用天天跟着我了,三年以后,你有机会的话,到少林寺来找我吧,到时我再给你说法。”
三年以后,一千零九十五天以后,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呢。
没过多久,法如禅师便不声不响的一个人走了。元珪禅师则继续在洛阳一带参学。
三年的时间很快的就到了,而此时,法如禅师在少林寺已经声誉鹊起,并且名声一直传到了长安和洛阳地界。
于是元珪禅师会同众多的高僧和信众,来到少林寺,联名邀请法如禅师主持少林寺,并且请法如禅师登坛说法,传授东山法门的禅法。当然,法如禅师如果开法,自己肯定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啊。
法如禅师推辞不掉,终于当上了少林寺的主持。当然,三年前那个在洛阳敬爱寺对自己大献殷勤的小兄弟,他自然是记得曾经的约定的。
于是,法如禅师把自己的禅法对其倾囊以授。元珪禅师在法如禅师的开导下,逐渐的理解了禅法大意,最后终于豁然会通万象,就好像一个圆环没有首尾没有始终历历在目的呈现在自己面前,自己的言谈举止,起动安卧,都是那样的自然而然,就好像上辈子就是如此一般。于是,元珪禅师不由得对法如禅师叹息道:“我曾经听说过什么千载一遇,现在看来,能学到这样的禅法,简直是万劫一遇才是啊。”
法如禅师点头道:“是啊,看来我们真是有缘之人啊,不然的话,又怎么能有今天的相遇呢?又怎么都能领悟禅法的真谛呢?世上别的教派那些禅观,都是心想不忘,并未彻底啊,只有我们东山法门所传的禅法,才能妄想永息啊。”
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七月二十七日午时,法如禅师在少林寺圆寂。
法如禅师圆寂前,曾经要求自己的弟子在自己圆寂后,都到当阳玉泉寺去找他们的师伯神秀大师继续深造。
于是,元珪禅师也跟随着众多的师兄弟们来到了玉泉寺,不过,也许元珪禅师已经在法如禅师手下开悟了吧,元珪禅师并没有在玉泉寺待多久,就又重新返回了嵩岳地区。
回到嵩山后,元珪禅师便找了一个僻静之处居住了下来。但是,因为元珪禅师禅法高明,前来参学的人络绎不绝,并且有很多人也搭建草屋,围住在元珪禅师周围,以便随时请教。
元珪禅师住在山里怡然自得,有学僧来参学时,便指点一二。没人来打扰自己时,便常常体味楞伽经,作为自己心镜之居。
不过,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山中的涧水不是那么好喝,学僧们时常有意见,不过没办法啊,那个水天生就是这个味道,又没得打井机重新打井,也没得什么净化器之类的,只能默默忍受了。再说了,只是味道差点嘛,又喝不死人。
不过,到了圣历年间,忽然从大家居住的山侧涌出来一股泉水,不但闻着舒服,而且入口甘甜,并且随时取用,没有枯竭的时候。大家都感到非常的神奇,但是元珪禅师却不以为然,认为就是一件普通的事情。
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嵩山南边三十里的庞坞阿兰若(阿兰若指修道人静修处)的僧众接二连三的来请元珪禅师过去弘法,元珪禅师架不住他们的多番请求,于是,就来到了庞坞居住。从此以后,僧众们便称呼元珪禅师为庞坞和尚。
元珪禅师在嵩岳地区虽然名声显赫,弟子众多,但是元珪禅师对于自己要求非常的严格,对于佛教的戒律,那是一丝不苟的严格遵守,并且如果收到信众供奉的财物,元珪禅师都是立马施舍出去给更需要的人使用。相反对于自己的生活开支却异常的节省,坐的是个小床,居住之处是个非常小的房间,除非身体有病,不然的话,从来不会躺在床上休息睡觉的。所以,在他的带领下,整个庞坞阿兰若戒律严整,仪式规范,生活有序,参学有方。从而成为了当时所有参学道场的典范。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2 11:08:4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二、岳神归服
这天闲来无事,元珪禅师在庞坞阿兰若品着茶,观看着青山绿水风起云涌,耳听着百鸟齐唱天籁共鸣,正在心旷神怡之间,忽然,一大群人众星拱月般簇拥着一人走了过来。为首这人头戴高帽,服饰华丽,相貌奇伟,举手投足之间显得异常的牛掰,一看就是个平时发号施令惯了的人。
这人走到元珪禅师面前双手一抱大咧咧的道:“大师请了。”
元珪禅师道:“仁者到这个地方来有什么事吗?”
那人傲慢的道:“大师难道连我都不认识了吗?”看来他似乎对自己的身份非常的得意。
元珪禅师微微一笑:“在我的眼里,佛与众生都是相同的,所以任何人来,我都会一视同仁的,又怎么会强分彼此呢?”
看来,不亮出自己的身份是不行了。那人挺着了腰杆,高昂着头道:“我是嵩岳的岳神,能够左右任何人的生死,师父怎么能够把我当做一般人来看待呢?” 再说了,你们那么多的人在我的地盘上搞宗教活动,也不给我交点保护费,烧点香烛钱纸,进贡点鸡鸭鱼肉什么的,我还没找你们算账呢,你竟然还敢小瞧我。
在中国的神仙系统中,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是由不同的神灵在主宰的,而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因为是五大名山,所以主管他们的神灵,自然要较别的山岳的神灵地位更为尊崇。这也就难怪此人说话牛哄哄的了。
可是,他今天遇到的人,是禅宗开悟了的禅师。
元珪禅师不动声色的道:“我本不生,你又怎么能让我死呢?我把自己的这个虚幻之躯,看得和虚空一样。也把我自己看得同你一样。你能让虚空和你自己死亡吗?就算你有本事能让虚空和自己死亡,可是我早已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了。你连虚空都不能让它死亡,又怎么能够左右我的生死呢?”
看来自己遇上高手了,岳神马上稽首道:“我自认为比别的那些神灵聪明正直一点点,又哪里想到原来大师有如此广大的智慧和辩才呢?希望大师能给我授戒,使我能度脱此世。”
稽首之礼,不论是在俗家人中还是在出家人中,都是非常隆重的一种跪拜礼节,由此可以看出,岳神对于元珪禅师那是心悦诚服真心皈依了。
元珪禅师道:“你诚心求戒,就已经被授戒了。须知戒外无戒,又何必再受戒呢?”
岳神固执的道:“你说的这些大道理,对我来讲太深奥难解了。我只希望大师能像给自己门人授戒那样,来给我授戒,以便我能成为大师的弟子。”
今天太阳硬是从西边出来了啊,居然有岳神来找自己授戒。
元珪禅师二话没说,马上摆好授戒的桌椅香炉。然后坐在正中的椅子上,对着岳神道:“我现在就授你五戒,你如果能照办奉持,你就说能,如果不能办到,你就说不能。”
岳神马上恭敬的道:“请师父授戒。”
元珪禅师道:“你能不淫吗?”
岳神立马紧张起来:“我有老婆的呢。”
元珪禅师道:“我是说你能不荒淫放荡吗?”
岳神松了一口气道:“能。”
元珪禅师道:“你能不偷盗吗?”
岳神笑道:“我年薪那么高,而且每年人们供奉给我的各种各样的贡品简直堆积如山,我用都用不完,又怎么会去偷盗呢?”
元珪禅师道:“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你作为神灵,是不是有人来供奉你,贡品多的值钱的,你就把好的福报回报给他们,贡品少的你不满意的,你就把灾祸回报给他们。”
岳神赶紧道:“没有这些情况,我都是一视同仁的。”
元珪禅师道:“你能不杀生吗?”
岳神面露难色道:“师父啊,我本来就是掌握生杀大权的,怎么可能不杀生呢?”
元珪禅师道:“我是说你能做到秉公办理,不滥杀无辜吗?”
岳神道:“能。”
元珪禅师道:“你能做到不虚妄吗?”
岳神道:“我本来就是个正直的人,又怎么会虚妄呢?”
元珪禅师道:“我的意思是说你能做到大公无私吗?”
岳神点了点头:“能。”
元珪禅师道:“你能不嗜酒吗?”
这个就比较简单明了了。岳神立马道:“能”
元珪禅师道:“上面就是佛所说的戒律了。”
“不过,”元珪禅师又接着道:“如果你能认识到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汝及无我。又哪里需要别人来给你授戒呢?”
岳神一听,哪有那么多的无,我有,我有神通,我有神通就够了。于是,岳神得意的道:“我有神通,而且我的神通只比佛祖差点点,不需要明白你那些什么无的。”
元珪禅师淡淡一笑道:“你的神通有五能五不能,而佛的神通有七能三不能。”
岳神一听,这个师父的口气竟然这么大,居然无所不能的佛祖都还有三不能?岳神于是非常惊悚的离开席位,跪拜在元珪禅师的面前道:“你刚才说的这些,能不能详细的讲解给我听呢?”
元珪禅师道:“你能不能违背天帝的旨意,让太阳从西边出来,使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星反过来运行呢?”
岳神摇了摇头道:“不能。”
元珪禅师道:“你能撤掉大地万物所有的神灵,并且把五岳糅合在一起,使四大海水连成一片吗?”
岳神又摇了摇头道:“不能。”
元珪禅师道:“这就是你的五不能啊。”
岳神马上问道:“那么佛的三不能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岳神太想知道答案了。
元珪禅师又接着道:“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这就是佛的三不能啊。”
“不过,”元珪禅师望着岳神道:“如果按照我的悟解,佛其实并没有什么神通啊,他只不过能以无心而通达一切法罢了。”
岳神听得如痴如醉,简直是闻所未闻,他不由得恭敬的道:“师父给我授的戒,我一定严格奉行。我愿意用我的微薄之力,来报答师父的厚爱。”
元珪禅师笑着道:“身如虚空,而万法无常,我哪里还有别的什么欲望呢?”
岳神坚持道:“师父一定要叫我办点什么事情才行,我要让世间所有人看到我的神通,知道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也有超自然之事。”
元珪禅师依旧笑着道:“用不着这样,用不着这样。”
岳神依旧不放弃:“就是我佛如来也会遣派神灵来护法的,师父难道认为佛祖这么做不对吗?所以请师父务必随便安排点什么事情给我做。”
元珪禅师实在没办法了,这个岳神是不是成天在家里没事干啊,都在这里啰嗦半天了,也不嫌烦。算了,还是随便让他做点事情然后回家才是。
于是,元珪禅师道:“我这里东岩寺的正前方,没有什么树木,光溜溜的不好看。而北边的山峰树木丛生,却又不是在我们的眼前。所以你能不能把北边的树木移动一些到东岩寺的正前方来呢?这样我们出门就可以看见绿色了。”
这点小事,还不是举手之劳。岳神马上拍着胸脯道:“师父放心,今晚我就把这事给你办妥。不过我晚上办事的时候,估计动静有点大,希望不会惊吓到师父。”说完,岳神作礼告辞而去。
元珪禅师出门目送他离去,只见很多的仪仗队护卫队簇拥着他,队伍一长串,就好像皇帝出巡一般。随后云雾腾腾,旗帜飞扬,环佩叮当,一行人逐渐的隐没于虚空中。
到了晚上,果然狂风大作,闪电四起,天上的雷此起彼伏,惊天动地。树林里的鸟儿们全都飞起来了,一个个都惊慌失措的乱叫着。地面上的房屋也被震荡得摇晃不已。自然,屋里的人早就被惊醒了,大家全部都起来了,一个个都有点惊慌,却又不敢出去看个究竟。只有元珪禅师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便安慰弟子们道:“大家不要害怕,这是这里的岳神和我说好了在办事呢。”
到了第二天早上,果然风和日丽,和昨晚的景象简直是两回事。而北边山上的那些树木竟然神奇的出现在了原本光秃秃的东边的山坡上,更神奇的是,树木一排排的摆放得非常的整齐,就好像有人用尺子量着栽种的一般。
就在弟子们都感到非常高兴而且感到非常神异的时候,元珪禅师却非常郑重的告诫弟子们道:“我圆寂以后,你们千万不要把这些事情拿出去到处说,不然的话,人们会拿这些事情来当做借口,说我在搞邪术迷惑世人。而且我们出家人,智慧第一,开悟为上,如果去追逐那些神通之类的,那是在舍本逐末啊。”
日子就这样在教授弟子和坐禅中一天天的过去了。有一天,元珪禅师指着一堆从前修建佛堂时遗留下来的砖瓦,对弟子们道:“这堆砖瓦放在这里,既占地方碍事,还是一种浪费,你们看怎么处理好点呢?”
弟子们都摇头,不晓得该怎么办才好。
元珪禅师道:“既然这样,那你们就把这些砖瓦拿去修造一座佛塔吧。”
弟子们都你望我我望你,好好的修什么佛塔啊。不过,既然师父下命令了,那就修吧。于是大家找来工匠,师兄弟们再出力相帮,佛塔很快就修建好了。
到了这年的八月初,一向身体倍儿棒的元珪禅师忽然说自己生病了,然后成天躺在床上休息。不过弟子们却非常奇怪,师父说病了,不过看他起动自若,言谈举止如常,哪有什么生病的样子啊。
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八月十号下午,元珪禅师忽地把弟子们召集拢来,告诉他们道:“我最初是居住在前面的东岭,我圆寂后,请你们务必把我的遗骸安葬在那里去。”说完,元珪禅师就圆寂了。
弟子们看到师父圆寂了,才回过神来,原来师父叫弟子们修建佛塔,是因为他早就预知自己要圆寂了啊。
元珪禅师圆寂后,因为他的旧居离此只有三十里,于是他的弟子们当天便把元珪禅师火化后遗留下来的舍利送过去了。
到了那里,弟子们惊奇的发现,放置舍利之地周围的树木全部枯萎了,而那股从前涌出的异常甘美的泉水,也莫名其妙的涸竭了。
随后,弟子们在洛阳万安山北香城招提之所,建立塔庙,安置元珪禅师的灵龛,并且竖立石幢,把元珪禅师的生平和德行刻制在石幢上面,以流芳后世。
不过,就在这块由元珪禅师弟子竖立的《大唐中岳东闲居寺故大德珪和尚纪德幢》上,元珪禅师的弟子们明明白白的写道:
自达摩入魏,首传慧可,可传粲,粲传信,信传忍,忍传如。至和尚,凡历七代,皆为法主。
这就相当于正大光明的立法如禅师为禅宗六祖、元珪禅师为禅宗七祖了。而这,纯粹属于元珪禅师的门人们在自张其目自娱自乐罢了。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2 12:10:1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三节 慧安法嗣

一、了元一曲
当元珪禅师在嵩岳地区传法时,他的同门师兄弟,慧安国师的两个著名弟子福先仁俭禅师和破灶堕和尚,也同时在嵩岳地区弘法。
我们先来看看福先仁俭禅师,因为他是个隐居高人,所以他的很多资料现在都不清楚了。他的个人履历,家庭情况,求学经历等等,现在完全是一片空白。我们现在只晓得他是从慧安国师手中毕业的。
仁俭禅师从慧安国师那里悟道后,便四处游方,放荡江湖。
仁俭禅师曾经居住在洛阳福先寺,因为任性放旷,所以人们都称他为腾腾和尚。不过,虽然仁俭禅师行为放荡不羁,游戏人间,但是禅法确实高明,所以前来找他求学的人也是非常多的。渐渐的,仁俭禅师的名声就传到皇宫里去了。唐天册万岁年间,著名的佛学爱好者,当时的国家一把手武则天听说后,立马派人把仁俭禅师请到了皇宫里。
仁俭禅师根本没有推辞,直接来到了皇宫的大殿上,并且抬起头来仰视着武则天,就这样一直盯着,一句话都没说。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不晓得仁俭禅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武则天也是不动声色的看着仁俭禅师,心想你们这种故弄玄虚的高手我见得多了,看你能玩个什么花样出来。
过了好半天,仁俭禅师才问武则天:“懂了吗?”
武则天肯定是莫名其妙的啊:“我没搞懂呢。”
仁俭禅师道:“贫僧持不语戒。”
说完,仁俭禅师根本就没搭理任何人,转身就走了。在威震天下的武则天面前,仁俭禅师竟然如此作为,大家全都目瞪口呆愣在那里茫然不知所措。
看到武则天他们一伙人不懂得无言之言是为真言的道理,不懂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禅理,仁俭禅师摇了摇头,看来,是要根据他们的根器,说点简单易懂的他们才能有所领悟啊。于是,仁俭禅师回去后,立马创作了十九首言简意赅的诗歌,并且在第二天一大早就给武则天送了过去。
武则天看完这十九首诗歌后,不禁龙颜大悦,立马下令重重嘉赏仁俭禅师。但是仁俭禅师根本就不接受,这些东西,身外之物而已,真正的出家人,又有哪个会在意的呢。
仁俭禅师放旷山野,写了很多歌辞,在当时那是从上到下诸方传唱,非常的流行。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仁俭禅师的很多歌辞都在历史的长河中遗失了。我们现在唯一能看到的,只有了元歌一首了。不过这首了元歌却写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而且深含佛理。现抄录如下,读者诸君可以多加参详。
了元歌
问道道无可修,问法法无可问。
迷人不了性空,智者本无违顺。
八万四千法门,至理不离方寸。
不要广学多闻,不在辩才聪隽。
识取自家城廓,莫漫游他州郡。
言语不离性空,和光不同尘坌。
烦恼即是菩提,净花生于泥粪。
若有人求问答,谁能共他讲论?
亦不知月之大小,亦不知岁之余闰。
晨时以粥充饥,仲时更餐一顿。
今日任运腾腾,明日腾腾任运。
心中了了总知,只没佯痴缚钝。

二、杖击灶堕
南岳破灶堕和尚和他的同门师兄弟福先仁俭禅师一样,都是隐居在嵩岳地区的得道高人,也是因为长期隐居,致使后人无法详细的了解他的个人履历、家庭情况、求学经历等等情况,甚至连他的法名我们现在都无从知晓了。破灶堕和尚这个称呼,只是他的外号而已,并不是他真正的法名。
破灶堕和尚从慧安国师那里毕业后,也和仁俭禅师一样,隐居于嵩岳地区,不求闻达,只愿笑傲于山林之间。
不过,在破灶堕禅师隐居的地方,前面不远处的山坞里有一座祠庙,远近闻名,每天前来拜祭的人很多。这座祠庙非常独特,和天下所有的祠庙都不一样。祠庙里面既没有天上神灵的塑像和牌位,也没有地下鬼怪的塑像和牌位。里面仅仅只有一座灶台而已。
但就是这座小小的灶台,让附近的村民们既惊恐不已,又高兴不已。
惊恐的是,但凡逢时过节,如果没人杀鸡宰羊拿着好吃的好喝的去祭拜它,那么附近就会常常出现鬼物怪形之类的,让周围的村民们一个个惊恐不已,弄得大人小孩门也不敢出,地也不敢出去种。
高兴的是,如果村民们杀猪宰鸡拿着好吃的好喝的去拜祭它,周围的村子就会风平浪静,什么事都没得。更让大家高兴的是,如果村民们有点什么事自己搞不定了,想着去求神拜佛的,不用跑远了,只要拿上好吃好喝的,去这座祠庙拜祭这个灶台就行了。不过你别说,这座灶台还算仁义的,它收了贡品,村民们所求之事,都是得到了满足的。光这点,就比江湖上那些收了钱不办事的家伙们强多了。
一方面为了安抚这座灶台不要发火,成天整出些奇形怪状的东西来吓唬村民,这年头,大家的心脏都不好。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座灶台简直就是有求必应啊。谁家不遇上点什么麻烦呢?谁家不碰上点自己搞不定的事情呢?这下好了,只要去祭拜这座灶台就行了。只要能把事情办好,那几只鸡那几头猪那几只羊的性命又算得了什么呢。
所以,每天前来拜祭的村民那是络绎不绝,这也使得这座祠庙在当地的知名度那是非常的高啊。
破灶堕和尚进山隐居,听说这个事以后,觉得这事有点不对头。如果它每天吃一只鸡,那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五只,十年就是三千六百五十只,万一它胃口好呢,还有那么多的猪啊羊啊的,这在物资还不能大规模量产的时代简直太浪费了啊。而且就是一条毛毛虫,那也是一条生命啊,何况是那么大一只鸡,那么大一头猪。
看来,自己得去和这座灶台好好交涉一下了。
于是,破灶堕和尚带上自己的侍僧,拄着柱杖就来到了这座祠庙,反正离自己住的地方也不远。
破灶堕和尚进去后,一看灶台周围到处都是血迹斑斑的,什么鸡毛羊毛到处飘的是,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再仔细看了下这座灶台,就是一座普通得很的灶台嘛,没什么特别的啊。
于是,破灶堕和尚拿起柱杖,敲了灶台三下道:“喂,你这个灶台就是一个泥瓦砌成的东西,根本就是个无情之物嘛,你的神圣从哪里来呢?神灵又从哪里诞生呢?为什么要这样残害那么多的生灵呢?”说完以后,破灶堕和尚又用柱杖敲打了灶台三下,不料这座历来神圣而且异常灵验的灶台,竟然哗的一下就坍塌了一地。随即,一个穿着青衣带着高帽的人,过来跪拜在破灶堕和尚面前。
破灶堕和尚奇怪的道:“你是什么人,干嘛跪拜我呢?”
那人道:“我是这座祠庙的灶神,因为受到业报,所以被投生于此处。今日幸亏师父为我说无生之法,使我能脱离这个地方,得以投生于天上,所以特来感谢师父。”
破灶堕和尚道:“这是你本有之性,又哪里是我说几句话能办到的呢。”
灶神再次给破灶堕和尚礼拜后,转眼间就不见了。
破灶堕和尚的侍僧在旁边大惑不解的道:“师父啊,我侍候你那么久了,也没听到你给我说什么法啊。这个灶神究竟领悟了什么奇妙的法门,居然可以得以升天。”
破灶堕和尚道:“我哪里给他说了什么法哦,我只是对他道这座灶台就是泥瓦砌成的,我实话实说而已,又哪里有什么大道理呢。”
侍僧听了,找不到什么话说了。
破灶堕和尚看侍僧不吱声了,知道他并没有领悟到什么,便再次点拨道:“会么?”
侍僧摇了摇头:“不会。”
破灶堕和尚道:“这也是你的本有之性,为什么不会呢?”
侍僧一下回过神来,终于明白了点什么,于是立马礼拜破灶堕和尚。
破灶堕和尚自然是禅者本色,随说随扫,不滞一事一物:“堕也,堕也。破也,破也。”
后来义丰禅师把这段故事讲给了破灶堕和尚的师父慧安国师听,慧安国师不由得赞叹道:“我这个徒弟彻底领悟了物我一如的道理,就好像明亮的月亮挂在天空,又有谁会看不到呢。他禅机犀利,一般的人,实在是难以对付他的机锋啊。”
义丰禅师道:“请问什么样的人才能应接他的机锋呢?”
慧安国师道:“心里空无一物,不存在任何知解的人,也许可以应接他的机锋。”
这就是禅宗史上有名的破灶堕公案,历代禅师评唱很多,但红尘洗梦个人觉得龙门清远禅师的偈颂更好些:
祸福威严不在灵,残杯冷炙笑何人。
一从去后为消息,野老犹敲祭鼓声。

破灶堕和尚自从击破灶台后,天下之人都不称呼他本来的法号了,而是直接称呼他为破灶堕和尚。他也从此成为中国禅宗史上,第一个以动作行为作为法号的禅师。
破灶堕和尚的名字虽然有点奇怪,但是他的禅法却一点都不奇怪,相反,还是非常正宗的禅宗法门,接引学人和下语都是资格的禅师本色。我们从下面破灶堕和尚的对话中就可以窥见一斑。
有僧人问道:“如何是大阐提人?”
破灶堕和尚回答道:“尊重礼拜。”
这人听得一愣,没搞懂,又接着问道:“如何是大精进人?”
破灶堕和尚回答道:“毁辱嗔恚。”
这名僧人面对破灶堕和尚的回答,茫然不知所措。
大阐提人者,断掉善根之人也。有的经文中说这种人永远不能成佛,但是有的经文中说这种人也可以成佛。不过不管如何,他终究是断绝善根之人,这种人怎么可能还值得尊重礼拜呢?
而严守戒律纯一不杂刻苦精进之人,才是应该尊重礼拜的啊,怎么反而要毁辱嗔恚呢?
在悟道禅师眼里,那是众生平等的,他们不会因为看到不好的就心生厌恶鄙视之情,看到好的就脸露欢欣尊崇之态。
大阐提人,佛性不断,故终可成佛,有佛性之人,为何不能尊重礼拜他呢?
大精进之人,何妨毁辱嗔恚刀割香涂,须知只有在这种情形下,才能更锻炼一个人的心志,才能使他更为精进。这就好像一个人在安静的环境中能静下心来,这不算什么,要是能在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这才是真功夫啊。
而阐提以尊重礼拜对,纯一无杂刻苦精进以毁辱嗔恚对。大家看看,破灶堕和尚的回答,是不是和他的师叔慧能大师的三十六对如出一辙呢。
虽然破灶堕和尚禅法高深,不过,破灶堕和尚最后隐居于深山之中,然后人们再也不知道他的任何消息了。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2 13:38:0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三节:德纯处寂

一、处寂求法
当元珪禅师、福先仁俭禅师和破灶堕和尚在嵩岳地区传法时,智诜禅师的弟子德纯处寂禅师,也同一时期在四川一带弘法。并且成为了四川禅宗江湖的龙头老大。
德纯处寂禅师,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出生于绵州浮城县(今四川绵阳)一户唐姓人家。这户人家世代好儒,非常有学术氛围。所以小时候,处寂禅师的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搞得非常的好,所以,小小年纪,处寂禅师对于诗书礼乐,就已经有非常深刻的了解了,而且对于孝行,处寂禅师更是严格遵守,深得长辈的喜爱。
可惜的是,处寂禅师十岁的时候,非常疼爱他的父亲去世了。这件事情对处寂禅师打击非常的大,也使处寂禅师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于是,处寂禅师叹息道:“天地既然是如此的无常,我听说佛法不可思议,能救拔世间所有的苦难,使人脱离生死,看来,我应该去学习佛法才是。”
于是,处寂禅师便来到四川资中的德纯寺,拜见智诜禅师。
智诜禅师见到处寂禅师来拜见,便问道:“你为何而来啊?”
处寂禅师一语双关的道:“我专门为师父而来。”
智诜禅师一听,不由得多看了处寂禅师几眼,这小子天资聪慧,说话颇具机锋,看来是个学习禅宗的好苗子,对于这样的学生,自己得赶紧收下,不然的话,分分钟就会被别的佛学院抢跑的。
于是,处寂禅师就留在了德纯寺跟随智诜禅师学习禅法,自然,智诜禅师对于这棵好苗子,也是不惜余力悉心浇灌的。
日子就这样在既枯燥又愉快的求学中,一天天一年年的过去了。处寂禅师除了学问在同学中出类拔萃引人注目外,更引人瞩目的,还是他的那颗脑袋。
处寂禅师身高八尺,神情凛然,一个人站在那里,也没什么。但是,如果处寂禅师站在一堆人中,不论谁往这一堆人里一瞧,保证最先映入这人眼睛的,肯定是处寂禅师的那颗脑袋。大家刚开始还不以为然,不过找了很多素不相识的人来测试,大家都是第一眼就看到处寂禅师的脑袋。于是,所有人不得不啧啧称奇,大家都认为处寂禅师这是贵人之相啊。
武则天长安年间,智诜禅师被征召入京。此时的智诜禅师,已经是满过九十的高龄老人了。这种年纪,要从四川资中走到大唐的东都洛阳,估计是件完不成的任务,可是皇帝的诏书都接了,不去也不行啊。智诜禅师头有点大了,身边的弟子们也觉得够呛。
不过,只要有心,天下没有办不成的事。
当别的弟子们都还愣在那儿不知所措的时候,处寂禅师已经在寺庙里找来了一根扁担和两个大箩筐,然后放在智诜禅师面前道:“师父,这个问题简单啊,这两个大箩筐,一头装行李,另一头就请师父坐在里面,我挑着师父去洛阳。”
智诜禅师看着满眼真诚的处寂禅师,不由得满意的点了点头。
就这样,处寂禅师和几个师兄弟,便护送智诜禅师上洛阳去了,自然,智诜禅师是坐在大箩筐里,被处寂禅师挑着上路的。
你别说,这一上路,大家才发觉处寂禅师简直就是个神人啊。
此时的处寂禅师也是人到中年五十几岁的人了,可是他一路挑着智诜禅师和行李,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好像并不吃力的样子。
挑过担子的人都知道,一般稍微重点的东西,大家挑着上路的时候,都会左右肩来回换着挑,以免一个肩膀挑着受不了。可是处寂禅师挑着两个大箩筐,从四川资中一直到洛阳,都是一个肩膀挑着,从来没有换过,大家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到了洛阳没多久,智诜禅师便非常意外的被天上掉下来的一个特大号馅饼砸中了,于是,智诜禅师赶紧带着这个大馅饼——武则天赠送的禅宗信物金襕袈裟告老回乡,处寂禅师依旧把师父原路挑了回来。
回来没多久,智诜禅师便把金襕袈裟传给了处寂禅师,然后就圆寂了。
师父圆寂后,处寂禅师便来到山中,找了一个僻静之处,修习头陀行,头陀行是非常艰苦的,所以一般出家人都不玩这些招数,但是处寂禅师却乐此不倦。
处寂禅师常常在一个小床上默默的端坐着,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他都从来不会躺下去睡觉,一天到晚就这样在那里端坐。不过,虽然处寂禅师不四处走动,却常常有老虎莫名其妙的跑来蹲伏在处寂禅师的身边,就好像一只听话的小猫咪一样。
处寂禅师既有高深的修行,更有让人敬佩的德行,自然上山追随他学法的人,就一天天多了起来。

二、太守被掴
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资州新来了一位太守,名字叫做王晔。此人原来是个道士,后来因为在唐睿宗景云年间立过功,所以就被外派到资州来当一把手了。
道士和僧人,在历史上大多数时间里,都是水火不相容的,反正大家都是端着一盆盆冷水,各自找机会往对方身上泼。
这不,王晔当上了资州的一把手,就认为机会来了。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王晔上任的第一把火,就烧到了僧人光秃秃的头上。
王晔到太守办公室坐定后,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要求本州所有的和尚三日内必须到州政府来集合报到,祝贺自己新官上任。王晔一来想在和尚们面前抖抖威风,看看你们这些平时不可一世的和尚,现在还不是照样要听我的话,还不是照样要归我管。二来也是想给和尚们洗洗脑,讲授点道德经南华经之类的道教知识。
王晔是太守,接到他的命令,谁敢不去啊,毕竟不怕官,就怕管啊,谁让他现在是资州太守呢。
不过,当政府的命令传到处寂禅师那里时,处寂禅师微微一笑,自己有那么久没有下过山了,不可能为了一个道士专门下山一趟吧。再说了,古之高士,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自己一个悟道了的禅僧,不会连他们都不如吧。
处寂禅师不想去不打紧,不过旁边的弟子们可就着急了,于是赶紧上去劝告道:“师父啊,你要是不去,那不正好让对方抓住你的把柄吗?你不是不知道,道门和我们佛门历来的争斗,那是非常残酷的啊,师父还是去一趟的好啊。”
看着弟子们焦急的表情,处寂禅师依旧笑着道:“我的生死,又岂是王晔能做得了主的。”
三天后,资州境内所有的和尚都奉命来到了州政府会议厅集合报到。
王晔坐在州长办公室,透过窗户望着外面亮锃锃的一片大脑门,感觉到心情非常的愉快,那就是一个字,爽。而且是非常爽。
看看人都到齐了,王晔站起身来,准备出去训话,讲话稿自己在他的心里早就想好了。
就在这时,旁边有人凑了上来,在王晔耳边道:“资州境内,只有处寂禅师一个人没有来祝贺你,他这分明是在藐视大人啊。”
王晔一听,不由得火冒三丈,一个野和尚,竟然敢不给我这个太守面子,那还了得。
王晔怒气冲冲的来到会议厅,在 台正中坐好,心里使劲在盘算着怎样对处寂禅师兴师问罪。
会议厅里的和尚们看到王晔怒火冲天,并且满脸杀气的坐在上面,一个个都惊恐得不得了,很多人的两条腿早就不听使唤在来回打颤了。佛道之间的各种冲突和残杀,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这一次,看来有人要遭殃了。
王晔主意打定,把惊堂木一拍,猛地站了起来,大声道:“今天本来是你们这些僧人来祝贺本大人上任的日子,可是处寂和尚居然故意不来,完全藐视朝廷,完全不把本官放在眼里。既然如此,那本官也就不客气了,来人,来人,来……”
话还没说完,王晔莫名其妙的就一下倒下去了。身边的人赶紧把他扶到后面的寝室去。
僧人们也全看傻眼了,都不晓得怎么回事,而且没有一个敢离开的。大家都在那儿胆战心惊的站着,一个个伸长脖子望着后面的寝室。
没一会儿,只听得一阵啪啪啪的声音异常清晰的传来,听这声音,这分明就是有人被扇耳光了啊。什么人这么倒霉,竟然挨了这么多记响亮的耳光。僧人们不由得更加忐忑不安起来,更是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自然,更没有谁敢擅自离开。
大家就这样一直傻站着。过了一会儿,只见很多人都往后面的寝室跑,神情异常的惊慌。再过了一会儿,就听见后面的寝室那边传来阵阵的哭声,很多人跑进跑出的。
僧人们更加的胆战心惊了,而且又没人搭理他们。有一个胆子大点的僧人终于憋不住了,他拉住一个正从里面跑出来的仆人问道:“里面怎么了,怎么感觉乱套了?”
那仆人低声道:“太守大人死了。”
大家一听,全都惊讶得不得了,怎么一会儿功夫太守就死了。僧人赶紧又问道:“太守大人是怎么死的呢?”
仆人道:“具体原因我也说不出来,不过太守大人的脸上满是手指印,就好像被人扇了无数耳光一般。”

三、燃指求法
王晔死后没多久,处寂禅师就回到了德纯寺居住,因为处寂禅师禅法高明并且德行淳厚,四方前来求学的人那是络绎不绝,处寂禅师自然是来者不拒。
有一天,处寂禅师忽然告诉门人道:“你们马上把寺院上下都打扫干净,里里外外的道路上都要洒水,明天有重要的外国来宾到寺庙来。”
大家听了,都觉得有点莫名其妙的,没听说那个外国人要来啊。尤其是寺庙的知客,更是在一旁嘀咕道:我是专门负责接待来宾的,怎么没接到任何通知呢?
不过,既然师父交代了,大家还是一鼓作气把寺庙里里外外收拾得焕然一新。说什么也不能让老外看不起啊。
第二天,果然有一个新罗国(今朝鲜半岛)的僧人上门来了,此人虽是个老外,但相貌堂堂,一看就不是个普通人。
寺庙的知客上前接待了他,但是此人态度坚决,指名道姓要见处寂禅师。
知客赶紧跑到方丈室去给处寂禅师汇报,处寂禅师端坐在禅床上两眼微闭正在打坐,听了知客的汇报后,头也没抬:“我身子有点不舒服,叫他回去吧。”
知客又赶紧过来传话,叫这个新罗僧回去。说完,知客就走了,只留下一个小和尚在那里看着这个新罗僧。
什么有病,这分明就是个借口啊,怎么,我这个老外就真的成了外人了吗?新罗僧心里有些小小的意见。
不过,德纯寺四方来参学的人那么多,也没听说那个被处寂禅师拒之门外啊,怎么轮到自己,处寂禅师就不待见自己了呢?
新罗僧在屋里转着圈,苦思冥想着原因,忽地,他抬起手来使劲拍了拍自己的脑门,自己怎么这么糊涂呢,自己学费都没交,别人凭啥接见你呢?
学费,自己还是有那个决心和能力交得起的。古人为法忘躯,敲骨取髓,刺血布施,我又算什么呢。再说了,慧可大师都可以交条胳膊的学费,我也可以嘛。
于是,新罗僧随手向自己的腰上摸去,这才想起自己出门根本就没带戒刀。他又在屋里左右打望,屋里除了桌椅板凳香烛佛像,又哪里有什么刀枪之类的东西呢?
小和尚在一旁看到新罗僧东张西望的,便上前问道:“师兄在找什么东西吗?”
新罗僧道:“小师弟,你这里有刀没有,有的话,麻烦给我找一把来,越锋利越好。”
小和尚望着新罗僧充满某种渴望的眼神,心里不由得一颤,这人满脸杀气,难道是想在这里杀人啊。
于是,小和尚便支吾着道:“我,我去给你找找看。”
说完,小和尚便退出房门,就在退出房门的一瞬间,还算聪明的小和尚顺手就把房门掩过来关上了。然后大喊着跑开了:“师父,不好了。师父,不好了。”
新罗僧苦笑着摇了摇头,暗暗道,大惊小怪的,真是没见过世面啊。
房门被关上了,刀是没指望了,看来,只有在这屋里就地取材了。
新罗僧望着满脸慈祥的佛像,走了过去,拿起香案上的香油,直接淋到自己左手的小指上,然后从身上撕下一小条布,用香油浸湿过后,把自己的左手小指包裹了起来,然后拿起香案上熊熊燃烧的蜡烛,直接就把自己的左手小指点燃,看他的神情,他点燃的不是自己的手指,却像是在点燃一根蜡烛一般。
手指点燃后,新罗僧在佛像面前跪拜了下去,嘴里轻声地念诵着经文。
房门哗的一声被推开了,最先听到动静的知客推门冲了进来:“你在干什么?”
新罗僧举着那根还在燃烧的指头道:“师兄,我在给处寂禅师交学费。”
对于任何佛学院来讲,敢交如此昂贵学费的学生,没有不抢着录取的道理的。
自然,处寂禅师也就收下了这个新罗僧,并给他取了个法名,叫做无相。
对于这种意志超凡足可比肩慧可大师的学生,处寂禅师自然是另眼相看的。于是,处寂禅师把无相禅师随时带在身边,时刻悉心指教,处处用心开导。
两年后,无相禅师尽得处寂禅师真传。于是,无相禅师便拜别处寂禅师,来到了离德纯寺数里之遥的天谷山石岩下坐禅,也像师父那样修习头陀行。
不过,无相禅师也常常隔三差五抽空回去看看处寂禅师,反正距离不远嘛。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正月,处寂禅师秘密的派遣自己的家人王锽到天谷山去,叫无相禅师找个无人的时候来见自己。
无相禅师看师父如此神神秘秘的相邀,心想师父肯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交代给自己,于是赶紧抽了个空来到了处寂禅师的方丈室。
处寂禅师看到无相禅师来了,起身把房门关上,然后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包裹出来,对着无相禅师道:“这是达摩祖师历代相传的金襕袈裟,武则天从我的师叔慧能大师那里拿来,又赐给了智诜禅师,智诜禅师又交付给了我,我现在把他交付给你,希望你能好好的保管它。你拿着金襕袈裟走吧,以后找个好点的寺庙住下,把我们这系的禅法好好的传承下去。”
无相禅师拿着金襕袈裟走了。自己的禅法已经有优秀的传人了,处寂禅师终于放下心来,看来,是到了自己歇息的时候了。
于是,处寂禅师把弟子们都喊了过来,告诉他们道:“我离开这个俗世的时候到了,你们一个个好自为之。”
然后,处寂禅师便端坐在禅床上,到了夜半子时,处寂禅师就在禅定中圆寂了,享年八十七岁。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2 17:29:4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四节 神秀法嗣

一、名字盖国
当元珪禅师、福先仁俭禅师、破灶堕和尚、处寂禅师、慧能大师和弟子们在各自的地盘上努力弘传禅宗法门时,神秀大师的弟子们也没闲着,而且,神秀大师的弟子们牢牢地占据着整个北方地区,并且借助朝廷的力量,成为了天下佛学的中心,成为了中国佛教的领袖,其声势和影响力,远远超过当时存在的其他所有佛教派别。
在神秀大师所有的弟子中,声望最隆的,当属普寂禅师和义福禅师。其中,普寂禅师更是在神秀大师打好的坚固基础上,得到了从皇帝王公大臣以及士人阶层乃至普通信众的一致推崇,气势遮天,一统江湖,直至达到名字盖国的地步。别说当时所有的禅宗人物远远不及,就是对比神秀大师在世时,也绝无不及。

普寂禅师,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出生于长乐信都(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一户冯姓人家。
小时候的普寂禅师,不但非常聪明伶俐,而且特别爱好文艺,对于国学中的经史子集乃至书法,都是非常爱好的。对于周易之类的书籍,普寂禅师也是认真研读用心体悟。
不过,普寂禅师学了几年后,发觉那些书籍不能解决自己心中的很多疑问,更不能解决最为重要的生死大事。于是,普寂禅师便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佛经上面。
当时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的壁上人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听者云集。于是,普寂禅师便大老远的赶过去,在壁上人那儿学习《法华经》、《唯实论》、《起信论》等经论。然后又到了东都洛阳端和尚那儿去受了具足戒。随后又来到了荆州南泉寺跟随弘景律师学习戒律。
如此一番求学后,普寂禅师觉得应该找个清静的地方消化下肚子里的知识了,再说了,出家为僧,除了书本上的东西,实际的修行那是更为重要的。
于是,普寂禅师又来到了嵩山,找了一个僻静之地隐居了起来,全部身家就是一件粗布衣服,每天只吃一顿麻麦,这完全就是一副苦行僧的生活。
不过,普寂禅师在山中修行了一段时间,还是感到不满意,觉得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出家修行,不仅仅是使身体感到安逸,功夫有所长进,而是为了解黏去缚,了脱生死。可是自己现在却被文字所缚,不能彻见自己的本来面目。看来,是该重新找个高明的禅师来指导下自己才是。
而在当时的嵩岳地区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名气最大声势最显赫的,莫过于少林寺的法如禅师了。
于是,普寂禅师从隐居的深山走了出来,去找法如禅师参学。当普寂禅师爬山涉水前往少林寺,走到半路时,碰到了一个看来也是准备前往各处参访的僧人。
同是外出参学的僧人,狭路相逢,自然就攀谈了起来。
僧人问道:“师兄风尘仆仆的,准备往哪里去呢?”
普寂禅师道:“我准备上少林寺,去找法如禅师参学。”
那僧人道:“哦,看来你要失望了。”
普寂禅师有点莫名其妙:“怎么了?”
那僧人道:“法如禅师不久前已经圆寂了。”
普寂禅师一听,不由得心里拔凉拔凉的,比冬天的冰雪还要浸骨。自己怎么这么时运不济啊,禅法如此高明的法如禅师圆寂了,浩瀚天地,茫茫人海,我又该到哪里去找哪个师父求学呢?
那僧人看到普寂禅师异常伤心的愣在那里,于是安慰道:“师兄不用伤心,法如禅师的弟子们现在都按照师父的临终遗言,全部往当阳玉泉寺去找神秀禅师学习深造去了。师兄如果有心参学的话,何不也去玉泉寺找神秀大师参学呢?”
既然法如禅师都要求自己的全部弟子去找神秀禅师学习,看来这个神秀应该不会比法如禅师差到哪里去吧。
于是,普寂禅师听从劝说,立马改道,直奔当阳玉泉寺而去。
普寂禅师到了玉泉寺后,因为他本来就有深厚的佛学功底,更有真实的修行功夫,再加上苦心求学,虚心请教,所以神秀大师对于普寂禅师特别的看好。并且特意拿来两本书,交给普寂禅师道:“这是<思益梵天问经>和<楞伽经>,这两部经,是禅学的宗要之门,你认真研读,应该大有收获。不过大道秘密,不论是看经,还是有所证悟,都不应有炫耀之心。”
于是,在有空的时候,普寂禅师对这两部经书细心研读,仔细体会书中的佛法真意。
在玉泉寺学习的过程中,神秀大师常常要派一些弟子出去办事,比如做法事啊化缘啊传信啊等等之类的。可是往那些富裕的地方有油水的地方,大家都抢着去。对于那种穷山恶水没有油水的地方,还有虎狼纵横的深山,以及蚊蝇乱飞瘴疠猖獗之处,大家却又退避三舍,唯恐师父安排自己去。
但是普寂禅师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于所有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普寂禅师每次都要求神秀大师安排自己去。如此一来二去,神秀大师自然对普寂禅师非常器重了。
所以,在普寂禅师待在玉泉寺的六年时间里,神秀大师把自己的所有看家本领都传授给了普寂禅师。而普寂禅师也终于彻底领悟了佛法大意,感觉自己的内心没有任何的依靠,没有任何的束缚。在坐禅时和没有坐禅时,自己都是在一片虚无宁静中。
普寂禅师非常的高兴,自己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圆满的结果,于是,他便来到神秀大师的寝室,想告别师父,去找个清静之地居住。
鸟儿长大了,翅膀硬了,肯定要让他在长空翱翔的啊。神秀大师自然不会让普寂禅师一辈子待在自己这个窝里。于是对普寂禅师道:“你从嵩山来,还是回嵩山去吧。那里也是一个好地方啊。”
于是,普寂禅师便又重新回到了嵩山居住,有人前来参学时,普寂禅师也不失时机的指点一二。只不过,这一次普寂禅师并没有在嵩山居住多久。
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武则天派人迎取神秀大师到东都洛阳传法。神秀大师到了洛阳后,就赶紧派人给普寂禅师送了封特快专递,叫他来洛阳跟随自己。自己有好处了,可不能把最得意的徒儿搞忘了啊。
普寂禅师收到师父的特快专递后,立马就来到了洛阳天宫寺,拜见神秀大师。普寂禅师来到洛阳,除了要跟随师父闯荡禅宗江湖外,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想让师父帮忙解决自己私度沙门的身份问题。普寂禅师虽然出家有些年头了,而且也授了具足戒,可是依然没有取得国家正式承认的合法僧人身份,这对于任何一个想在佛门干出点成绩的人来讲,都是心里永远的痛啊。因为没有僧籍,你随时都面临着被官府抓捕的可能,你更没有合法的传法资格,更没有哪个寺庙敢请你去当主持让你弘法。
僧籍,这对普寂禅师来讲,是个天大的问题,不过对于神秀大师来讲,就是一个小小的问题。
没两天,神秀大师便利用武则天来听法的机会,向她引荐了自己最得意的弟子普寂禅师。一来可以在皇帝面前露个面混个脸熟,二来请武则天帮忙解决僧籍问题。
这个问题,对于武则天来讲,那就更不是问题的问题了。别说僧籍,就是让你上天,还不是她一句话的事。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本来就是高龄老人的神秀大师更是越发的苍老了,这样,神秀大师接班人的问题,就提到了皇帝的议事日程上了。
经过神秀大师的推荐,唐中宗李显特意下达诏书,命令普寂禅师代替神秀大师统领僧众,这就使得普寂禅师成为了天下佛门的合法领袖。没过多久,神秀大师便圆寂了,至此,普寂禅师便身份独尊,一统江湖了。
神秀大师在世时,虽然贵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但是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和帝王将相打交道,而且只在两京待了不到六年时间就去世了。所以并没有大规模的聚众收徒。不像现在我们的很多法师,对于前来皈依之人,那是来者不拒,致使皈依之徒,达数万乃至数十万之多。
而普寂禅师却和神秀大师不一样,他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有利的环境,大开法门,广收徒众,以至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明百姓,都争先恐后的前来拜普寂禅师为师。就连大唐有“诗佛”之称的王维的母亲,也拜普寂禅师为师,并且追随普寂禅师学习佛法长达三十余年,成为了普寂禅师的铁杆粉丝之一。
由此普寂禅师可谓众口共传,天下知闻,气焰喧天。
但是,普寂禅师虽然徒众众多,却非常注重戒律在僧众日常修行中的作用,坚持在传统的佛教中禅戒并行。并且首先自己做好表率,从不违反什么戒律,自然下面的人也就跟着循规蹈矩了。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唐玄宗李隆基要巡幸东都洛阳,于是把普寂禅师的师弟义福禅师喊来陪同自己一路。又把普寂禅师安置在长安兴唐寺,统帅长安这种京师重地的大小僧务。
自然,普寂禅师也没浪费掉这种机会,京师重地,朝廷里多少大大小小的政府要员在那里啊。于是,普寂禅师广开禅法,吸引了众多的官员前来参拜。
至此,普寂禅师的声势,达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
普寂禅师的禅法,《大照禅师塔铭》记为:“其始也,摄心一处,息虑万缘,或刹那便通,或岁月渐证。总明佛体,曾是闻传;直指法身,自然获念。滴水满器,履霜坚冰。故能开方便门,示真宝相;入深固藏,了清净因;耳目无根,声色亡境,三空圆启,二深洞明。”
这种禅法,和神秀大师时时勤拂拭的禅法如出一辙,都是讲究渐修的。和慧能大师的南宗顿教,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普寂禅师在长安兴唐寺圆寂,享年八十九岁。唐玄宗李隆基特意下诏,赐予普寂禅师“大照禅师”的谥号
普寂禅师出丧之日,那是盛况空前啊。王公大臣以及士庶僧众倾城哭送,整个城市荡然为之一空。由此可见普寂禅师当时的声势之隆。
普寂禅师圆寂后,他的弟子们重金聘请了当时大唐国内碑文第一的李邕来为普寂禅师撰写碑铭。而李邕在《大照禅师塔铭》第一段便石破天惊的写道:“但重元门深四海大君者,我开元圣文神武皇帝之谓也;入佛之智,赫为万法宗主者,我禅门七叶大照和尚之谓也。”
这种把普通人和皇帝(而且唐玄宗还在位)并列而论的写法,在中国这个封建制国家,在中国这个等级异常森严的国度,在连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的地方,那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纵观中国佛教史和中国禅宗史,仅此一例而已。由此也可见普寂禅师在世时,声势之隆,简直无以复加。所谓普寂禅师名字盖国,实在不是虚言啊。
普寂禅师虽然圆寂了,但是,除去他的国师身份外,他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身份,却引来了本是在玉泉寺的同门师弟后来成为慧能大师弟子的神会禅师的猛烈抨击。
神秀大师在世时,被弟子们推崇为禅宗六祖。神秀大师圆寂后,他的头号弟子普寂禅师也被僧众们推崇为禅宗七祖,而普寂禅师也以此自居。这从当时普寂禅师的弘法规模和其声势熏天来看,普寂禅师作为禅宗七祖,也是实至名归的。不过,神会禅师却不这么看,于是孤身北上抗争。至此,一场神秀北宗和慧能南宗争夺正统嫡位的激烈斗争,拉开了艰巨甚或残酷的帷幕。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2 18:10:3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二、大智义福
在神秀大师众多的弟子中,义福禅师是仅次于普寂禅师的又一个声势显赫的得法弟子。
义福禅师,上党铜鞮(今山西沁县)人,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出生于一户姜姓人家。
在很小的时候,义福禅师就羡慕佛家学说,就知道自己要远离世俗的种种贪欲。他的母亲对孩子的这种思想也是非常赞赏的,所以,义福禅师的母亲在不幸早逝的时候,就希望义福禅师以后能出家为僧,好好学习佛法。
义福禅师长到十五岁的时候,就遵照母亲的遗训,外出参学,准备出家为僧了。
义福禅师长期在河北河南一带参学,虽然他还没有正式的剃度出家,但是他时时刻刻都以一个正式僧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从不违反佛家的任何戒律,所以义福禅师受到了当地人们的普遍称赞。
义福禅师除了学习佛家经典外,对于《老子》、《庄子》、《尚书》、《易经》等等这些当时社会上的顶级畅销书,也是孜孜不倦的学习研究的。
后来,义福禅师又来到了汝南中流山灵泉寺,在寺中学习《法华经》和《维摩经》。《法华经》和《维摩经》是佛教大乘佛经,不仅经文优美,而且含义隽永,所以佛家各宗各派人士,对于这些经书都是喜闻乐见认真研读的。义福禅师对于这些经文,也是非常喜爱的,他日夜勤读不辍,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独自背诵,并且一字不差。
后来有一天半夜时分,义福禅师一个人在房间里端坐着念诵《法华经》和《维摩经》,忽然感觉到院子里好像有风雨声,可是天上月亮依旧高悬,清光万里。义福禅师觉得很奇怪,于是就走出屋外去看个究竟。一看之下,义福禅师不由得大为惊异,原来天空中竟然落下了几百颗舍利。自己虔心读诵经文,竟然感得上天落下舍利。这种祥瑞的出现,更加坚定了义福禅师学佛的决心。
过了没多久,义福禅师又来到了东都洛阳福先寺。他觉得自己还是应该找个真正的高僧来指导自己学习经文,于是便找到了当时非常有名的杜聉法师,向他学习大乘经论。在杜聉法师的悉心指导下,义福禅师对于很多佛教的经论,都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对于佛教中那些非常艰涩的教义,都有了明确的认识。
这个时候,法如禅师在少林寺开法,传播弘忍大师的禅宗课程,声誉鹊起,逐渐成为了整个北方地区佛教的翘楚。这自然就强烈的吸引了义福禅师的高度关注。于是,义福禅师背上行李,离开洛阳福先寺,来到了少林寺,准备找法如禅师学习禅宗课程。可是,等到义福禅师风尘仆仆的来到少林寺后,才得知法如禅师不久前已经圆寂了。义福禅师一下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感到非常的伤心,常常在寺中悲忧不已。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自己已经来到了少林寺,也算是和少林寺有缘吧。于是在唐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义福禅师在少林寺正式落发受具,成为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僧人。此时,义福禅师已经三十二岁了。
义福禅师在没落发受具前,就是严格按照一个僧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这下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后,更是严守戒律,每天只吃一顿饭,过着近乎苦行僧的生活。生活虽然清苦,但是义福禅师却怡然自得,从来没有一个人在义福禅师的脸上看出任何的厌苦之色。
义福禅师虽在少林寺落发受具,可是法如禅师已经圆寂,而且法如禅师的弟子们按照师父的遗训,全部跑到荆州玉泉寺去找他们的师伯神秀大师进修去了。少林寺此时并没有顶尖的佛法高手在家,义福禅师此时是学无可学啊。
不过没几天,神秀大师的声誉,便远远地从荆州那边传过来了。义福禅师一想,这个神秀禅师,应该不会是个冒牌货吧,不但有如此的声誉,而且法如禅师的众多弟子们都不远千里前去找他求学,想必此人应该是有真材实料的吧。
于是,义福禅师也收拾好行李,不远千里来到了荆州玉泉寺,拜谒神秀大师,跟随他学习禅宗课程。
来到玉泉寺后,义福禅师感到非常的满意。神秀大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禅理高深,对于禅定也是非常的有心得。这正合义福禅师的胃口。
于是义福禅师便安下心来,在玉泉寺虚心向神秀大师请教。
十年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这一天,神秀大师被武则天请到了东都洛阳,义福禅师作为神秀大师的得意弟子,也跟随着师父一起来到了洛阳城。
在洛阳城里,义福禅师一直跟随神秀大师学习禅法,并尽心尽力的服侍好神秀大师,所以深得神秀大师的喜爱。
公元706年,神秀大师在洛阳圆寂前,只有义福禅师作为嗣法弟子守在身边,神秀大师给义福禅师秘密的付嘱了很多的东西,可惜义福禅师从不声张,别人自然也就不晓得具体的内容了。不过,唐朝以神通力闻名于世的万回禅师第一次见到义福禅师时,不由得脱口对众人道:“宏通正法,必此人也。”
神秀大师圆寂后,义福禅师在嵩岳寺被众多信众迎请到了首都长安,在终南山化感寺建立法堂,弘扬神秀大师的北宗禅法。虽然义福禅师此时已经登坛说法,成为一方宗主,但是义福禅师依然严格保持着自己多年来的苦行僧生活习惯。除了教授学僧弘传佛法外,义福禅师平时都在化感寺方丈室里默默地坐禅。并且十六年来,从来没有走出寺门一步。光是这一点,义福禅师就已经比从古到今的很多这样禅师那样法师强过很多倍了。
义福禅师不但是神秀大师的得意弟子,有非常正统的传承,而且学识渊博,又严守戒律,并且对于坐禅这种当时道俗两方都喜闻乐见的修行方式非常精通。所以,义福禅师受到了不论是正统佛教还是世俗信众的大力支持和狂热追捧。以至于前来找义福禅师参学的道俗人士常常挤满山间的道路。致使化感寺在唐中宗、唐睿宗和唐玄宗时期香火繁盛,盛极一时。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2 19:19:3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唐玄宗开元十年,公元722年,首都长安的广大信众,又迎请义福禅师主持慈恩寺。慈恩寺是长安城里最为著名,也最为辉煌壮丽的寺院,而且是皇家寺院,没有皇帝的首肯,一个僧人那是绝对无法主持这种皇家寺院的。义福禅师能主持这种寺院,充分说明了朝廷上下和普通信众对于义福禅师的高度重视。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巡幸东都洛阳,叫义福禅师跟随自己一路。义福禅师一行前往洛阳,经过蒲州和虢州时,两州的刺史带领着众多的政府官员和数量庞大的善男信女,手持旗幡和鲜花,夹道欢迎义福禅师一行,以至于所有的道路都被信众们堵塞得水泄不通。由此可见当时义福禅师在朝廷上下和广大信众中的威望和影响力。
到了洛阳,唐玄宗便安排义福禅师主持福先寺弘扬禅法。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唐玄宗又把义福禅师招致京城长安。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玄宗又下令,叫义福禅师到东都洛阳,主持南龙兴寺。由此可见,义福禅师虽然贵为国师,受到朝廷上下的格外礼遇,可是也常常身不由己啊。所以,古代的很多得道高僧,是打死都不愿意和朝廷或者帝王打交道的。
义福禅师受到皇帝的宠幸,四处主持寺院,这就使得朝廷上下以及普通信众前来给义福禅师供奉钱财的人,那是非常的多啊。而且他们供奉的钱财的数目,也是非常的巨大。可是,义福禅师很小的时候,就是严格遵守佛家戒律的,自己多年来也是洁身自好,过着近乎苦行僧的生活。所以,对于钱财这些身外之物,义福禅师从来都是不放在眼里,更不会放在心里的。所以每到一处,对于信众施舍的钱财,义福禅师都是舍弃而去,从不接受的。这一点,使得义福禅师足以傲视古往今来众多的出家人,看看我们现在众多的富贵寺庙和富贵和尚,对比古人,不知他们心里作何感想。
义福禅师到了南龙兴寺后,发现这里非常幽静,很适合自己禅修,于是便决定自己哪儿都不去了,就定居于此了。当然,此时的义福禅师已是七十七岁高龄的老人,也没法再在洛阳和长安之间来回奔波了。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八月,义福禅师生病了,而且病情还有点严重。于是义福禅师便闭关修养,谢绝一切人事往来。并且告诫自己的弟子说:“吾闻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当自勤力,以济神用。”义福禅师这种佛理,和他的师父神秀大师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如出一辙。不过,义福禅师的弟子们听了后,都觉得师父是在说最后的付嘱之语。
第二年的五月,义福禅师的病情更为严重了,就连斋饭都吃不下几口了。五月二十四日,南龙兴寺上空忽然出现了十余道白虹横贯天空,整天辉映,而且没有消散的迹象,所有看到的人都不禁咋咋称奇。
当时的兵部侍郎张均、中书侍郎严挺之、刑部侍郎房琯、礼部侍郎韦陟,平时都经常来拜谒义福禅师,听禅师给他们讲经说法。他们这下听说义福禅师快不行了,于是在五月二十五日,一起来到了南龙兴寺看望义福禅师。
义福禅师看到他们来了,于是打起精神,登上平时讲经的讲台,准备像往常一样给大家说法。
等到大家都聚集来了后,义福禅师神色不动的为大家上了一堂佛学课。然后望着大家平静的道:“我将要在今天离开你们,现在我算是正式的和你们道别。”
大家听了后,一个个都心情沉重,默不作声。但是也没有一个人离开,大家都想多看义福禅师几眼。
不过,兵部侍郎张均却坐不住了,他悄悄的对刑部侍郎房琯道:“我常年服用道士们炼制的金丹,并且从来没有参加过别人的丧礼,所以,我就先走一步了。”说完后,张钧便偷偷的溜走了。
当然,这一切自然没有逃过义福禅师的法眼。等到张钧走远后,义福禅师忽然把房琯叫到身边,对他道:“我与张钧交往有很多年了,我看出他有非同寻常的灾祸,等到灾祸降临时,他的名誉和节操都会受到天大的伤害。如果刚才他不走,能把这个法会坚持完的话,那么他的福报就足以使他免受以后的灾祸啊。但是他却悄悄的溜走了,实在是可惜啊,实在是可惜啊。”
说完后,义福禅师又紧紧握着房琯的手道:“你以后一定会成为朝廷的中兴名臣,你一定要好自为之啊。”
古代得道高僧的悬记,历来都不会有差错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义福禅师的悬记,非常的准确。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并且攻占了洛阳和长安,张钧也被叛军活捉,为了活命,张钧在安禄山的临时政府中担任了中书令的高官。不过,当安禄山的叛变被镇压后,张钧这种投降变节之人,自然受到了从朝廷到民间的一致抨击,脸面全无,名节俱毁。不但官没保住,还被唐肃宗永远流放于合浦郡。
而房琯却在安禄山叛乱的时候,死心塌地的追随唐玄宗,并且为平叛出谋划策,自然受到了皇帝的宠爱,并被唐玄宗任命为史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就相当于宰相了。并且在后来的唐肃宗手下,同样受到重用。对比张钧的遭遇,实在是天渊之别啊。
义福禅师给房琯他们道过别后,就回到方丈室的禅床上端坐着,到了晚上,他对守候在自己身边的几个得意弟子道:“躺着离开和坐着离开,有什么差别呢?”于是,便躺下身去,右胁枕手,垒足而卧,安然的圆寂了。享年七十九岁。
唐玄宗听说义福禅师圆寂了,马上派出特使前来慰问,并且下令,义福禅师办丧所需的一切开支,全部由国家财政承担。随后又赐予义福禅师 “大智禅师”的谥号。
义福禅师圆寂后,被安葬于洛阳龙门奉先寺北岗。下葬那天,政府官员身穿孝服前来送别者有数百人之多,而普通信众身穿孝服前来送别者,则有万人之众。当义福禅师的灵龛被抬往墓地时,天上祥云浓集,并且雷声四起。不过,当义福禅师的灵龛被安置好后,天上的云也一下就散开了,并且雷声也忽地停止了,广大的信众都感觉到不可思议。
当时的中书侍郎严挺之也身穿孝服前来送行,并且亲自撰写了《大智禅师碑》文,以纪念义福禅师辉煌灿烂的一生。而《大智禅师碑》则由当时非常有名的书法家史惟则书写,被称为开元第一碑,受到了后世书法界的高度重视。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2 19:19:5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三、降魔藏师
如同破灶堕禅师一样,这又是一个不知道真正的法号,而以外号当做法号的禅师。
降魔藏禅师,生卒年我们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了。他俗家姓王,祖籍赵郡(赵郡的治所在历史上多次变更,有时在今河北高邑县,有时在河北赵县。)他的父亲是安徽亳州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所以降魔藏禅师从小就跟随着父亲在亳州生活。
降魔藏禅师是个非常奇特的人,自己的父亲是个公务员,可是他在还是个儿童的时候,居然不跟随自己的家人学习儒学和世法,而是找了个出家师父学习佛法。别家的小朋友都喜欢三五成群的约在一起玩,可是小小的降魔藏禅师却喜欢一个人找个清净的地方独处。
亳州历来有很多的厉鬼,并且常常兴风作浪变化异形来恐吓甚至危害群众。弄得亳州城里城外的很多人,都不敢一个人到处乱走,尤其是在荒郊旷野,更是没有谁敢一个人单独行走的。
可是我们只有七岁的降魔藏禅师却从不相信这个世界有什么妖魔鬼怪,自然就更不会害怕什么恶魔厉鬼了。因为他喜欢清静,所以他常常一个人在一间空屋子里待着,并不担心有什么鬼魅魍魉来找自己玩。有时更是一个人跑到野外空旷的地方待着,也不害怕有什么鬼怪来把自己掳走。
别说七岁,就是十七岁二十七岁三十七岁的人,叫你一个人在荒郊野外待着而不起任何的胆怯慌乱之心,恐怕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办不到。由此可见,我们小小的降魔藏禅师,那是胆气过人,非常人可比啊。
等到年龄长大以后,降魔藏禅师那就更不把什么妖魔鬼怪放在心上了,所以大家都送了他一个外号,叫做降魔藏。
随着年龄的增大,降魔藏禅师觉得自己还是应该正式拜个师父学习佛法才是。于是,他来到了广福院找到了明赞禅师,要求学习佛学课程。
明赞禅师一眼就看出降魔藏禅师是个可以重点培养的人才,一番对话过后,降魔藏禅师语出常情,非一般人所能及。明赞禅师感到非常高兴,立马就收下了降魔藏禅师。不但在寺中给他安排了具体的工作,并且亲自指导降魔藏禅师学习《法华经》。
《法华经》是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书,即使是禅宗人士,对于此经历来也是非常重视的。《法华经》强调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可成佛。这种思想,佛教的任何宗派,都是乐于接受的。
从小就聪明伶俐的降魔藏禅师在明赞禅师的指导下,只用了个多月的时间就把这部经书彻底的领悟了。明赞禅师非常的满意,既然面试和笔试都合格了,明赞禅师立马就给降魔藏禅师落发,并且给他授了具足戒,如此一来,降魔藏禅师就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
降魔藏禅师除了学习律宗的相关知识外,还外出四处参学,只要是自己认为有名的寺庙,有名的禅师,没有不登门拜访求教的。在这期间,降魔藏禅师倾心于禅宗南宗,所以重点学习南宗的顿教法门,可惜的是,今天的我们已经无从知晓降魔藏禅师到底是跟随慧能大师学习禅宗课程,还是跟随慧能大师的哪个弟子学习禅宗课程了。
降魔藏禅师学习是非常刻苦的,就在学习南宗顿教将要捅破最后那层纸的时候,神秀大师在北方声誉鹊起,势压各方。于是降魔藏禅师便背着小包袱,来到了荆州当阳度门寺找神秀大师学习禅宗北宗课程。
降魔藏禅师见到神秀大师之后,两人进行了一场颇有禅意的对话。
神秀大师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啊?”
降魔藏禅师道:“降魔藏。”
神秀大师道:“你叫降魔,可是我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山精木怪,莫非你要作魔不成?”
降魔藏禅师学习了很多年的南宗顿教,回答自然不落俗套:“有佛才有魔。”
神秀大师作为弘忍大师门下的大师兄,对于南宗顿教的种种作略,还是非常了解的。所以,对于降魔藏禅师的回答,神秀感到非常的满意:“你要是魔的话,必定会居住于不可思议的境界啊。”
但是对于神秀大师的赞赏,降魔藏禅师没有接受,反而更进一步的回答道:“就连佛也是空,又哪里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境界呢?”
对于这种绝对的南宗顿教的语言和思维,神秀大师身边的弟子们听了,一个个都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议,进而对降魔藏禅师钦佩不已。
当然,神秀大师对此也是非常满意的,于是便留下降魔藏禅师在身边学习深造。
没过多久,降魔藏禅师就从神秀大师那儿毕业了。离开的时候,神秀大师对降魔藏禅师道:“你与少昊之墟有缘,你往那儿去吧。”
少昊之墟,就是现在的山东曲阜。古代那些得道高僧们的悬记,历来是不会错的。所以降魔藏禅师离开神秀大师后,在外面参学游方了几年,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按照师父的悬记,来到了山东泰山灵岩寺居住。
在灵岩寺,降魔藏禅师因为对于禅宗南宗和北宗的教义都有相当的造诣,所以前来找他学习的僧人越来越多,影响深远。逐渐的,降魔藏禅师就把灵岩寺打造成了北方的一个禅学中心。
降魔藏禅师虽然皆习禅宗南北宗,但是他最终从神秀大师门下毕业,所以他的思想和禅法,归根到底还是以神秀北宗为主。所以降魔藏禅师在泰山灵岩寺教授学僧时,除了理论知识外,还非常严格的要求僧人们坐禅的。
所以,白天学习和劳作,晚上坐禅修行,就成为了每个僧人寺院生活的全部。
可是僧人们白天劳作,并且坚守过午不食的佛训,晚上还不睡觉而去坐禅,这样下来,很多僧人在坐禅时,都不能很好的保持禅定状态。一个个不仅身体疲惫,而且哈欠连天,睡意此起彼伏,并且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根本就没法制止。
降魔藏禅师一看,这样不行啊,大家的时间浪费了,还不能收到坐禅的效果。看来,得想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才是。
于是,降魔藏禅师找来很多茶叶,分发给每个僧人,让他们随身携带,并且允许他们可以在需要时随时饮用。
北方本来没有喝茶的习惯,可是为了抵御睡魔解除疲乏,也为了充饥之需,于是每个僧人都在降魔藏禅师的带领下,学会了煎茶和饮茶。
不过,你别说,僧人们每天喝了茶之后,肚子也没那么饿了,更重要的是精神头十足,睡意也逐渐的减轻了,坐禅时也更安稳了。寺院从上到下对于降魔藏禅师的这个举措都是高度称赞。
这样,降魔藏禅师便成为了中国禅宗史上禅茶的最初源头,禅茶之道,历朝历代的高僧们都是非常重视的,许多高僧在禅茶上还留下了很多优美的传说和故事,并且禅茶之道一直流传到今天都没有衰竭之象。
降魔藏禅师虽然在少昊之墟声誉鹊起,并使泰山灵岩寺成为北方的佛学中心之一,可是他的徒弟们似乎就没那么争气了。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神会大师在滑台大云寺开设“无遮大会”,为禅宗南北宗定宗旨。降魔藏禅师的弟子崇远禅师登台应战,结果大败而归。不仅给降魔藏禅师丢了脸,更给整个神秀北宗丢了脸。
降魔藏禅师在泰山灵岩寺弘法数十年,有一天,他终于感到自己的时日不多了。于是,他把自己的弟子们召集了过来:“我现在已经是个老朽之人了,任何事物都有个最终的归处,现在就是我回归的时刻了。”说完这话后,降魔藏禅师就圆寂了,享年九十一岁。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2 20:07:4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五节 遗身养兽

当弘忍大师的徒子徒孙们在忙着弘法时,弘忍大师的同门师弟牛头法融的徒子徒孙们,同样没有闲着,他们一直占据着长江以南的江浙一带,锲而不舍的弘扬着牛头法门。
智威禅师,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出生于江宁(今南京)迎青山一户陈姓人家。
智威禅师出生后,和别家的乖宝宝看起来也没有什么两样,天天都依偎在父母的身边,享受着父母满满的溺爱。可是,在智威禅师四五岁的时候,这个父母眼中的乖宝宝却干出了一件天大的事情出来。
这一天,当智威禅师的父母从外面干完活回来后,忽然发觉家里的宝宝不见了。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自己的宝贝儿子,那可是心尖尖上的肉啊。
智威禅师的父母急坏了,也吓坏了。宝宝出什么事了?是一个人走远迷路了?还是被人贩子拐跑了?他们发疯似的四处寻找八方打听,可是哪有什么智威禅师的踪影。智威禅师的母亲哭得死去活来的,却也毫无办法。
不久后,有人告诉他们,前面的天宝寺统法师新收了一个侍童,非常的聪明可爱,听说这个侍童也是迎青山人,你们是不是去看看?
智威禅师的父母听说后,哪有不去一看究竟的道理呢。于是,他们立马来到了天宝寺,进去一看,天啊,这不正是自己的宝贝儿子吗。
原来,小小年纪的智威禅师,竟然一个人偷偷的来到了天宝寺,找到了统法师出家为僧了。
智威禅师的父母也没办法,孩子这么小,就已经自己出家了,看来是上天注定的结果啊。再说了,只要看到孩子好好的,自己就放心了。
于是,智威禅师就在天宝寺跟随统法师学习佛法。到了二十岁的时候,智威禅师又来到了幽岩寺受具足戒。
长大了,智威禅师的视野和阅历自然也就开阔和丰富了起来。此时,在江浙一带,牛头宗的声势最为显赫。而当时最有名望的禅师,就是牛头山佛学院第四任院长法持禅师。于是,智威禅师背上包裹,来到了牛头山参拜法持禅师。
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智威禅师的禅法日臻完善,最终,在法持禅师主持的毕业论文答辩中,智威禅师在佛学院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勇夺第一。被法持禅师委任为牛头山佛学院第五任院长。
智威禅师主持牛头山佛学院后,广开禅门,致使江浙一带的参学之士,竞相前来牛头山佛学院报名入学。
有一天,一个叫慧忠的僧人前来院长办公室报名入学,智威禅师一见慧忠,不由得脱口说道:“牛头山的主人来了啊。”此话一出,周围的僧众都不由得大吃一惊。
慧忠和尚进入佛学院后,老老实实的跟随着同学们一起学习各种课程。
忽然有一天,慧忠和尚前来拜别师父,说要去别的地方四处参访。智威禅师自然不能强留,便让他外出参学。
佛学院里多的是学生,走了一个慧忠同学,智威禅师还有那么多的学生要教授,还有那么多的僧务要处理,自然每天忙的不亦乐乎。
这一年的夏天,智威禅师方丈室外院子里的凌霄藤,本来正是开花繁茂的时候,却不知怎么的全部枯萎了。佛学院的僧众一看,这个枯萎的凌霄藤放在这里,太影响美观了,于是,就想把凌霄藤砍掉,重新栽种点别的植物。
智威禅师看见了,便出来制止道:“你们不要砍掉它。”
侍僧道:“它都完全枯萎了,不但不长绿叶不开花,还到处飘落枯萎的叶子,而且有这些枯萎的植物在这里也不好看,我们砍掉后,重新栽种点好看的植物来装点师父的院子。”
智威禅师笑着道:“它还没有死,等到你们的慧忠同学回来后,它就会重新繁盛起来的。”
慧忠同学,他都出去那么久了,音讯全无,还会回来吗?不过,既然师父都这么说了,大家也只能罢手。
没过多久,慧忠果真从外面参学回来了。更神奇的是,院子里本来已经完全枯萎了的凌霄藤,竟然全部充满了生机,重新繁茂起来。牛头山上所有的僧众看到后,一个个都不由得咋咋称奇。
在佛学院众多的学生中,智威禅师是特别看重慧忠同学的,认为他天资聪慧,可以把牛头山佛学院的招生规模和影响力扩大。于是,智威禅师特意出了两道题,来单独对慧忠同学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智威禅师道:“莫系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
慧忠同学回答道:“念想由来幻,性自无终始。若得此中意,长波当自止。”
智威禅师又道:“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处坐。”
慧忠禅师回答道:“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
智威禅师一听,感到非常的满意,认为慧忠同学完全领悟了禅法的精髓。于是,便立即委任慧忠同学为牛头山佛学院第六任院长。
牛头山佛学院有了新的领导后,智威禅师便离开了牛头山,来到了金陵延祚寺居住。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二月十八日,智威禅师预知自己要离开这个红尘俗世了,于是他吩咐守在身边的另一个得法弟子玄挺道:“我的师父法持禅师在这里圆寂后,遗体直接扔到了山林中去喂养鸟兽。我圆寂后,也希望能效仿法持师父。所以你们不要给我准备什么棺材墓塔之类的,直接把我放在山林中就是了,这样的话,我的遗体还能让鸟兽们吃上几顿饱饭。”说完,智威禅师便端坐着圆寂了。享年七十七岁。
玄挺他们自然不敢违背师父的遗训,于是把智威禅师的遗体,抬到了山林之中布施鸟兽。
古代的禅师,豁达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对比现在我们看到的众多的豪墓,不知他们有何感触。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2 21:17:3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六节 曹溪一宿

在慧安国师、神秀大师、法如禅师、智诜禅师、玄赜禅师、法持禅师他们的弟子各自占山据寺传播禅法时,偏居岭南一隅的慧能大师的众多弟子也没闲着。慧能大师虽然在生前的声势不如神秀大师和法如大师他们显赫,但是慧能大师的弟子们,不论是在禅宗史上的历史地位还是真实的修行境地,都是远远强过他们师伯们的众多弟子的,这就大大的为慧能大师争了光,并为最终使得慧能大师在弘忍大师的“十佳弟子”中一枝独秀甚至一枝独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永嘉玄觉,俗家姓名叫做戴明道,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出生于温州永嘉县。
因为玄觉大师的哥哥宣法师,是当时一个有名的僧人,而且宣法师的两个儿子,也都出家为僧了,他们都居住在龙兴寺。玄觉大师应该是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吧,所以他在八岁的时候,就到温州开元寺出家为僧了。
玄觉大师出家后,对于佛法三藏,都非常用心的去研读,几年下来,感觉非常有心得。而对于天台止观法门,玄觉大师更是沉醉其中,日夜探玄,终至妙境。但是,玄觉大师并不自满,又认真的研究起《维摩诘经》来了,苦读细思之下,玄觉大师不由得恍然大悟,这才是我佛如来所要表达的真意啊。于是,从此以后,玄觉大师心境一如,再也没有离开过《维摩诘经》的境地。
玄觉大师除了博通经论外,对于佛家的戒律,那也是非常严格遵守的。
不过,玄觉大师所遵守的戒律,比较奇特,甚或是独一无二的。一般的佛教徒所遵守的最基本戒律之一,就是吃素而已。可是玄觉大师不仅仅是吃素,而且绝对只吃原生态的野味素食。也就是说,玄觉大师只吃山上自然生长的东西,比如野菜野果之类的。对于那些地里种出来的东西,玄觉大师都是不入口的。因为玄觉大师认为,在地里耕种任何粮食蔬菜水果,在人们锄地施肥的过程中,都会有意无意的伤害无数的虫子蚂蚁蚯蚓之类的生灵。所以,玄觉大师只吃山上自然生长的东西。当然,玄觉大师身上穿的,永远是最简单的粗麻布衣服。
玄觉大师和他的哥哥都出家了,家里就非常的麻烦了。玄觉大师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里面就剩下母亲和姐姐两人,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什么女人半边天,永远只是一个神话传说。女人在那个社会,是很难独立生存的。
于是,玄觉大师做了一个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惊天动地异常另类的决定,他把母亲和姐姐都接到了寺庙里来,以便自己好照顾她们。
任何时候的出家人,既然出了家,那就肯定要和亲人断绝关系的,那就肯定要和世俗的很多方面断绝来往的。你要是带着亲人出家,带着亲人一起住在寺庙里,那你还算是个出家人吗?
所以,当玄觉大师把他的母亲和姐姐都接到寺庙居住后,玄觉大师便受到了全寺上下所有人的非议和攻击。
但是,玄觉大师根本就没把那些非议和攻击当回事,他依然每天恭敬地看顾着自己的家人。由此可见,玄觉大师实在不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可以比拟的啊。
朴素的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终于有一天,玄觉大师的母亲去世了。寺庙里面的僧人终于松了一口气,有两个女流之辈住在寺庙里,本来就引来了很多的非议。你照顾母亲,在那个非常重视孝道的年代,还勉强说得过去。现在老人去世了,你的姐姐不可能还住在寺庙里吧,她毕竟是个成年人了啊,应该能独立生存的啊。于是,全寺上下都希望玄觉大师能把他的姐姐送走。
但是,玄觉大师出人意外的依旧把他的姐姐留在了寺庙里。这下,寺里的僧人们就更加的不满了。但是,玄觉大师根本不为所动。
除了照顾姐姐外,玄觉大师更多的时间,都是在寺庙外一处僻静的地方坐禅修行。
有一天,寺里来了一个六十来岁的游方禅僧,法名叫做玄策。玄策禅师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僧人,他可是在六祖慧能大师手下悟了道的。悟道后,玄策禅师便外出四处游方,这次来到了温州开元寺。
此时,玄觉大师正和姐姐在屋里说点家常话。姐姐看到了玄策禅师,觉得这个老和尚不同凡响,于是便对玄觉大师道:“弟弟啊,你能不能去把那个老和尚请到屋里来喝点茶聊聊天呢?”
在古时候,长兄如父,长姐如母,对于姐姐的话,玄觉大师自然是要听的。
于是,玄觉大师就出去把玄策禅师请了进来。
进屋后,玄策禅师看见玄觉大师气色不凡,非一般僧人可比,而其姐也并非一个普通的村妇,而是颇有丈夫之气。
玄策禅师自然乐意与这种人物交谈。一番交流后,玄策禅师发觉玄觉大师说话暗合禅理。于是问道:“小师父说话暗合禅理,不知道师从谁家啊?”
玄觉大师道:“我在寺庙里学习了诸多的经论,并且认真研读了天台止观法门,不过对于禅理,来自于我自己学习《维摩诘经》,并没有哪个师父教授和印证。”
玄策禅师道:“威音王已前无师自悟可以,威音王以后无师自悟,只能算是天然外道。所以过去诸佛,圣圣相传,佛佛印可。”
玄觉大师道:“我看师父也是悟道之禅师,那么就请师父为我印证,怎么样?”
玄策禅师笑着道:“在当今之世,我实在算不得什么。我的师父曹溪宝林寺的慧能大师,乃是亲受弘忍大师衣钵的禅宗六祖,其禅法登峰造极无人可及,而且德行兼备。慧能大师如果能给你印证的话,那就太好了。而且你如果想去找慧能大师印证的话,我可以和你一起去。”
玄策禅师四处游方,除了参学外,还四处传播慧能大师的顿教禅法。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到处替曹溪佛学院打广告,推荐优秀人才到曹溪佛学院去进修。前面推荐了智隍禅师,现在又推荐玄觉大师,完全成了曹溪佛学院的流动广告站。
玄觉大师一听,不由得喜出望外,立马拜谢了玄策禅师。
不过,玄觉大师回过头来看到姐姐,又不由得担心的对玄策禅师道:“前不久我的母亲才去世,而曹溪宝林寺远在千里之外,我怎么可以把姐姐一个人丢在这里无人照看呢?”
姐姐却道:“弟弟你尽管放心的去参学,不要担心我,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但是玄觉大师依旧不放心,直接来到了方丈室,向方丈说明了原委。
不料方丈一听,大为高兴。慧能大师的名号,自己早就听说过了,只是碍于自己也是一寺之主了,没有必要也不好意思去拜访。现在自己的寺庙里有人要去参访求证,如果成功回来,岂不是美事一桩。自己寺庙的知名度和自己的影响力,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这就好像现在那个学校的学生被推荐到清华北大之类的学校去深造,那这个学校的校长和班主任还不笑得嘴巴都合不上啊。
于是,方丈非常大度的道:“玄觉,你尽管放心的去,你的姐姐就交给我照顾就是了,保证比你在的时候还照看得好。”
玄觉大师非常感谢的告辞出来,不过还没走两步,方丈就探出头来大声的叮嘱道:“玄觉啊,到了曹溪慧能大师那儿,千万不要忘了说你是从我开元寺出来的哦。”

温州开元寺至曹溪宝林寺,一千多公里的路程,玄觉大师和玄策禅师硬是用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的走了过来。这一年,玄觉大师三十一岁。
到了曹溪宝林寺,玄觉大师拄着锡杖,和玄策禅师一起去参见慧能大师。
到了禅堂,见了慧能大师,玄觉大师也不说话,而是绕着慧能大师走了三圈,然后振锡而立。
这完全就是一个资格禅师的做派嘛,慧能大师一见,一下就觉得这个僧人还有点意思,于是便道:“你是个出家人,难道不知道僧人要具备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吗?怎么能如此没有礼貌呢?”
玄觉大师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那个还有什么闲工夫去在意这些繁文缛节哦。”
慧能大师道:“那你怎么不体取无生,了结无速呢?”
玄觉大师道:“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慧能大师不由得赞叹道:“佛法就是这样体悟的啊,就是这样体悟的啊。”
慧能大师这话一出口,周围的同学们一个个都感到非常的惊讶,因为慧能大师平时机锋锐利,学生们很难跟得上师父的思维。再加上慧能大师教学严谨,平时很少认可那个学生。可是玄觉大师刚来没多久,就受到了慧能大师的表扬,大家自然感到有点惊讶了。
玄觉大师看到慧能大师认可他了,这才重新整理好仪容,上前去跪拜慧能大师。行完礼后,就要告辞而去。
慧能大师依旧没有放过玄觉大师,继续不动声色的勘问道:“你这样是不是回去得太快了点啊?”
玄觉大师同样没有露出一丝破绽出来:“我的本体如如不动,又哪里有什么快不快的问题呢?”
慧能大师继续勘辩道:“那么谁又知道你的本体是如如不动的呢?”
玄觉大师道:“这个只是师父你自己产生分别之心而已。”
慧能大师赞叹道:“你对于无生的真意,看来是彻底的了解了啊。”
但是对于慧能大师赞叹中隐藏的玄机,玄觉大师依旧没有上钩,依旧把嘴巴封得牢牢的:“既然是无生,又哪里有什么真意呢?”
慧能大师道:“那么这个无意又该怎么来分别呢?”
玄觉大师道:“即使有所分别,依然不是这个无意。”
慧能大师这下才彻底的表扬他道:“你已经通过论文答辩,可以毕业了。今天天色已晚,就在我这里留宿一夜吧。”
玄觉大师看到外面渐渐昏暗的天空,想到走夜路实在是有些不方便,于是立马就答应晚上住在曹溪,明天天亮了再走。
所以,玄觉大师就成为了中国禅宗史上非常罕见的只上了一天学就拿到毕业证书的学生。所以当时的人们都把玄觉大师叫做“一宿觉”。
第二天一早,玄觉大师来到慧能大师的方丈室,和师父告别。慧能大师带着一帮弟子把玄觉大师送出山门。玄觉大师走出去十来步,然后振动锡杖三下道:“自从一见曹溪后,了之生死不相干。”说完,玄觉大师便头也不回,大踏步的向前而去。
对于玄觉大师来到慧能大师处只几句话就通过了考试,现在的学术界普遍有一种误解,那就是很多人认为玄觉大师本来就已经悟道了,来不来慧能大师这儿他都是一个悟道之人。对于这个看法,红尘洗梦却不这么认为。
这就好比某个学生自己看教材然后做作业,作业做好了,自己感觉非常好,可是作业做得正确吗?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但是也可能是错误的,而且还可能有什么不足或者别人可能有更好更妙的答案。所以,当你拿着你得意非常的作业去找一个当世最为顶尖的老师批阅时,这个老师表扬道,对,作业就是这么做的。那么你的心一下就会踏实下来,你才能坚守住自己多年来努力的方向,并且在这个方向上走得更远。
所以纵使玄觉大师在慧能大师那儿问答得滴水不漏,但是,正因为慧能大师的肯定,才使得玄觉大师吃下了最后的那颗定心丸。有当今禅学第一人的认可,玄觉大师才能最终确定自己多年来的理解和悟境是准确无误的。他才能一辈子安心在自己的理解和悟境上,并且持续前进。所以,玄觉大师才会在离开慧能大师的时候,信心满满的说道:自从一见曹溪后,了之生死不相干。而这,才是一个禅者彻悟的表现。

玄觉大师在温州待了那么多年,虽然学识深厚,禅法精深,可是始终却默默无闻。不过,这次外出,竟然得到了国内头号禅师慧能大师的亲自点拨和印证,并且拿到了曹溪佛学院这种顶尖佛学院的毕业证书,那简直就是一步跃龙门啊。
所以回到温州,玄觉大师没有选择山居宴坐,而是来到了龙兴寺弘法。此时的玄觉大师已是名气大振,身价倍增。周围一带那些有名望的人一个个都登门来套近乎拉关系,四面八方赶来找他求学的僧众也是络绎不绝。一时间,龙兴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不过,这种火爆的场面,引起了玄觉大师一位好朋友的非议。玄觉大师的这位好朋友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天台宗第八祖左溪玄朗。
玄朗法师素以宴坐山林著称,所以,他对于玄觉大师和众多的人物交接,对于龙兴寺这种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情况很不以为然。于是,专门给玄觉大师写了 ,善意的提醒道:“出家人山居宴坐,才是正道啊。住在山里,可以坐看风起云涌,耳听溪声潺潺,猿啼鸟鸣,更可纵目千里,心旷神怡,岂不美哉。闲时锄头当枕,细草为毡。远离俗世的尔虞我诈你争我夺,实在是一件美妙的事啊。一个人如果耽乐于世俗的繁华,人情的热闹,那是还没有开悟的表现啊。老兄哪天有空的话,可以来我这里坐坐吧。”
玄觉大师接到信一看,自己的这个老朋友还没有彻底悟道嘛,还沉迷于山林的清闲享乐之境,执着于讲经说教之中。于是回了 ,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一个人如果没有悟道就跑到山林中居住起来,那么这个人必定只见其山,而忘其道。如果一个人没有住在山林里而先领悟了佛法真意,那么这个人只见其道,而必忘其山。忘山则道性怡神,忘道则山形眩目。所以见道忘山者,即使是居住于繁华俗世,其内心依旧是平静如常的。而见山忘道者,就算是居住在幽静的山林中,其内心依然是喧闹不平的。”
两相比较,玄觉大师的见解和境界,自然是要远远高过玄朗法师的。
所以,玄觉大师并没有理会别人的非议,继续在龙兴寺热火朝天的弘扬着曹溪禅法。
玄觉大师在龙兴寺招收了很多的学生,其中惠操、惠持、等慈、玄寂等等,在玄觉大师那里毕业后,都成为了当时比较有名的禅师。而玄觉大师的另一名高丽国的入室弟子宣禅师,毕业后回到高丽国,更是把玄觉大师的禅法传到了国外。从而成为禅宗史上第一个把真正意义上的禅宗顿教传播于海外的禅宗弟子。
有一天闲来无事,玄觉大师带领着几个得意弟子到龙兴寺西边的岩石上游玩。玄觉大师站在高高的岩石上,望着不远处的龙兴寺喟然叹息道:“来这么多的人,拿着那么多的旗帜花篮,把道路都堵满了,有这个必要吗?”
宣禅师、惠操、惠持等人听师父这么一说,都踮起脚尖往龙兴寺方向看,除了山林和寺庙外,哪里有什么人潮旗帜之类的啊。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的,不晓得师父到底在说什么。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八月三日,慧能大师在自己的故里国恩寺圆寂。同年十月十七日,一向身体倍儿棒,而且正值盛年的玄觉大师,竟然出人意料的在龙兴寺自己平时宴坐禅居的地方,端坐着进入禅定状态,然后就在定中圆寂了,享年四十九岁,整个寺院的僧众都感到悲痛欲绝。
玄觉大师圆寂后,大家决定把大师安葬在寺庙西边山上一处向阳的地方。于是,在十一月十三日,大家便抬着玄觉大师的灵柩来到了西山。因为玄觉大师出殡的消息早就传开了,所以,这天前来送行的人,简直就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各种花篮,各种旗帜,数不胜数。
惠操禅师等入室弟子自然是走在最前面的,惠操他们到了山上站在岩石上,回头一看,从寺庙一直到西山的路上,人潮汹涌,旗帜遮道,他猛地一愣,随即拉着惠持和宣禅师道:“我终于明白师父的话了,我终于明白师父的话了。”
惠持和宣禅师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师兄,怎么了?”
惠操把他们拉上岩石道:“记得不,前不久师父就是站在这里,望着寺庙那边喟然叹息道:‘来这么多的人,拿着那么多的旗帜花篮,把道路都堵满了,有这个必要吗?’你们看看,你们看看,现在是不是就是师父说的那个样子?”
大家一看,果真如此啊。这一下,师兄弟们不由得更加的佩服起师父来了。师父真是神人啊,一个人站在岩石上,竟然可以看到后来众多的僧众来给自己出殡的情形,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啊。
玄觉大师圆寂后,当时大唐的碑文第一高手李邕亲自为他撰写了《神道碑》,玄觉大师的俗家弟子庆州刺史魏靖,把玄觉大师的文章整理编辑成了一本书《永嘉禅宗集》。这本书诞生后,对后世影响巨大,历朝历代不论是僧众还是在家的居士,都非常喜欢阅读这部著作。
两百多年后吴越忠懿王钱弘俶也非常喜爱这本书,不过当他看到《永嘉禅宗集•三乘渐次第七》“然三藏之佛,望六根清净位,有齐有劣,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这个地方时,却对这些句子搞不明白。于是他马上把德韶国师喊来,指着这几句问道:“国师,这是什么意思?”。
德韶国师接过来一看,马上回答道:“这是天台宗的话语啊,大王想要得到正确解释的话,应该找天台宗的门人来问问才是。”德韶国师虽说是当时法眼宗的掌门人,可是别家的宗旨,最好还是他们自己的门人来解释更好些啊。
于是,钱弘俶又找来天台宗十五祖螺溪义寂法师,把自己搞不懂的那些话语翻出来,询问义寂法师。义寂法师道:“这些话语,出自于《法华玄义》一书中。不过,这些天台宗的教典,绝大多数在唐末五代的战乱中灰飞烟灭了,所以我虽然号称天台宗十五祖,其实天台宗的很多典籍我都是没有看过的。不过现在天台宗在高丽国非常盛行,他们那里保存有相当完备的天台宗典籍,大王有心的话,何不派人去迎取过来呢?”
钱弘俶一听,二话没说,立马就派出使者到高丽国去求取天台典籍,当然,使者口袋里的钱是带足了的。任何时候,没得钱这个东西,你是很难把事情办好的。
高丽国国王一看那么多的金银财宝放在自己面前,哪有不答应的道理,于是立马委派谛观和尚为代表,把天台宗的典籍整理了一部送到中国来,从而使得天台宗在国内重新获得了新生。
看来,精通天台教义的玄觉大师没有想到,自己的书在两百多年后,还能起到中兴天台教义的重大作用。
当然,玄觉大师最有名的著作,还是他撰写的《证道歌》一文。这篇韵文自从诞生后,就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不论是儒家的顶尖宗匠,还是普通居士;不论是佛教别的宗派的法师,还是禅宗本家的禅师,对于玄觉大师的《证道歌》都是津津乐道的。《证道歌》不仅文采飞扬,而且深含佛理禅意,所以,凡是认真看过的人,没有不获得自己满意的收获的。
并且,更为不得了的是,玄觉大师的《证道歌》,竟然出口到印度去了。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佛经,原本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从来都是只有中国人学习印度人撰写的经典,却没有人听说过印度人学习中国人的经典。可是,玄觉大师的《证道歌》诞生后,因为文采飞扬,而且深含佛理禅意,居然被印度的和尚翻译成了梵文,然后带回印度去了,而且在印度竟然一下就火爆起来。印度的佛教界都把玄觉大师的《证道歌》当作中国佛教界的经典之作看待,并且把《证道歌》称为《证道经》。这就使得玄觉大师的《证道歌》成为中国禅宗史乃至中国佛教史上,非常罕见的可以出口到佛经原产地印度去的中国佛学著作。
所以,历朝历代,玄觉大师粉丝众多,而且,很多粉丝的追星程度,丝毫不亚于我们现在的这些追星族,甚至远远过之而绝无不及。
清朝的雍正皇帝,也是玄觉大师的忠实粉丝之一。他不但亲自为玄觉大师的著作写序,而且还把玄觉大师的著作刊布发行,并且封玄觉大师为洞明妙智禅师。
不过,玄觉大师最为疯狂的粉丝,当属唐宪宗元和年间的温州太守杜贲,他阅读玄觉大师的《证道歌》,完全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越读,越觉得玄觉大师是个非常了不得的人物,越读,越想亲自见见玄觉大师。而且这个要见面的念头一出现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这就好像某个人吃了一个味道异常鲜美的鸡蛋后,无论如何要去看看那只下蛋的老母鸡一般。
身边的幕僚一看太守有点走火入魔的态势了,赶紧提醒道:“大人,玄觉大师已经圆寂上百年了,别说人,恐怕骨头都烂了,你怎么去见啊?”
没想到不说还好点,旁人这一说,杜贲立马就来火了:“我说要亲自去见,就要亲自去见。你们这帮不爱学习不爱读书的小人,哪里知道相思的苦啊。”
不过,话虽如此,玄觉大师毕竟埋在土里上百年了,别说见不着,即使见着了,也许早就只剩下几根骸骨了。
见不到自己心目中的头号偶像,终究是件非常难受的事啊,也许这种感觉,只有那些异常狂热的追星族们能深有体会。杜贲虽然贵为太守,可是对此也毫无办法啊。既然没办法,杜贲只好天天喝酒解闷。
这天,杜贲照样在庭院中喝着小酒来化解心中的感伤和遗憾,这时,一个手下急匆匆的跑了进来:“太守大人,不好了,不好了。”
杜贲把酒杯重重的往桌上一放,阴沉着脸道:“你这个乌鸦嘴,本大人什么不好了。”
手下一愣,随即明白过来自己口误了,赶紧赔罪,然后道:“大人,在下刚得到消息,玄觉大师的墓因为年久失修,竟然垮塌了一大半下来。因为大家都知道玄觉大师是大人心中的头号偶像,所以在下立马就给大人汇报来了。”
玄觉大师的安身之所竟然垮塌了,这还了得。杜贲赶紧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对着身边的幕僚吼道:“还傻站着干什么啊,赶紧召集人手修墓去啊。”
于是,杜贲立马带着一大帮手下和工人来到了玄觉大师的坟前。看到玄觉大师的墓坍塌得七零八落的,杜贲简直心疼的不得了,要不是有一大帮手下在身边,他的眼泪肯定早就哗啦啦的下来了。
更让杜贲伤心的是,玄觉大师的棺材竟然都露了大半出来。杜贲上前凝视着装有玄觉大师的棺材,不由得感慨万千,一层薄薄的木头,竟然隔着两个人,隔着两个世界。
忽地,杜贲伤感的心一下跳动起来,我把这层木头拿开,不就可以看到玄觉大师了吗。
一想到这里,杜贲的心立即激烈的跳动起来,随即他便喊了几个工人过来道:“你们把棺材给我好好的弄出来,然后打开。”
旁边人一听,每个人都吓了一大跳。开死人棺材,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啊,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件非常忌讳的事情啊。身边的幕僚赶紧上前劝阻道:“大人,把棺材打开,恐怕不太好吧。”
棺材既然都露在自己面前了,杜贲又怎么会放过瞻仰自己心目中偶像的机会呢。于是,杜贲对着大家道:“反正我们都要重新修墓的,把棺材抬出来打开看看,没事。”
幕僚刚把嘴巴张开还想说点什么,杜贲一下火了:“开棺材,马上开棺材,我一定要看看玄觉大师,不论是人还是骨头。”
为了手中的饭碗,工人们不得已把棺材弄了出来,然后很快的就把棺材上盖打开了。
棺材被打开了,玄觉大师的真面目终于露了出来。杜贲迫不及待的上前去瞻仰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一看之下,杜贲不由得惊喜交加。他激动的高声大喊道:“你们都过来,都过来看看。”听他的口气,就好像发现了一个天大的宝藏似的。
周围的人疑惑不定的围了上来,一看之下,一个个不由得大为惊叹。玄觉大师圆寂已经上百年了,遗体竟然没有任何的腐化现象,完全栩栩如生,就跟一个活人躺在棺材里睡觉没有两样。怪不得太守大人如此的崇拜他,看来玄觉大师真是个神人啊。
杜贲直接跪拜了下去,叩头不已,他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而且这个偶像还给他带来了如此巨大的惊喜。自然,周围的人也跟着跪拜了下去。
自己一生最大的愿望满足后,杜贲马上叫人把棺材合上,并且立马下令给玄觉大师建造了真身塔,以供后人瞻仰。
后来的温州刺史朱褒把玄觉大师的神奇事迹报告给了唐僖宗,唐僖宗立马下诏,为玄觉大师敕封谥号“无相大师”。从而使得玄觉大师的称呼又多了一个。至此,玄觉大师有真觉大师、元觉禅师、永嘉大师、一宿觉、无相大师、洞明妙智禅师、德明大士等称呼,从而成为中国禅宗史上个人尊称最多的禅师。

玄觉大师的禅法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禅宗永嘉集》和《永嘉证道歌》中,尤其是《永嘉证道歌》,文字简洁明了,却又文采飞扬,更皆富含哲理和禅机,所以千百年来,无数的僧众从里面吸取了众多的养料来充实自己。我们也可以来看看玄觉大师《永嘉证道歌》里的几句主要话语,便可对玄觉大师的禅法一览究竟: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这句话通俗易懂,根本无需过多的解释,相信很多的读者朋友在自己的人生中都有过这样深刻的体验吧。人生如梦,似幻似真,相信只有过来之人,才会真正的了解梦幻的虚妄不实。也只有了悟之人,才能彻底的明白本来无一物的真谛。

“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
取舍不得,却就在这取舍不得中这样子得。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用一副对联中的下联来对照阅读,意思就比较清楚了: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你有取之心,不对,可是你有舍之心,同样不对。禅家所谓两头皆不立,中间亦不住。所以只能是不可得中只么得了。
事情来了,你去了,可是常常了犹未了。你去断,却常常断无可断。所以,何妨以不了了之呢。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玄觉大师这几句话,深得华严宗一多互入一多相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理,而且更富文采,含义更为隽永。
无为守缘禅师曾经听到师父上堂时列举“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句话,不由得恍然大悟道:“以一统万,一月普现一切水。会万归一,一切水月一月摄。展则弥纶法界,收来毫发不存。虽然收展殊途,此事本无异致。”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玄觉大师的这句话自从诞生后,就几乎成了所有禅客的一句口头禅,由此可见其影响力和生命力。
禅,并不是端坐在那里如如不动才能获得,也并不是隐居于幽静的深山老林才能体会。禅,是存在于一切行住坐卧之中的。当你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生的时时处处都能体会到禅意时,那么恭喜你,你在不在意想不想要,禅,都已经来到你的身上安家定居了。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3 09:32:4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七节 舌战群僧

司空本净禅师,在慧能大师众多的法嗣中,算得上是非常著名的一个弟子了,他在当时的声望,远远在他的同门师弟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之上,只是司空本净禅师安于淡泊,且没有什么嗣法弟子传承他的禅法,为他摇旗呐喊,致使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激起多少的波浪。后来的人,也就逐渐的把本净禅师淡忘了。

本净禅师,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出生于绛州(今山西运城市)一户张姓人家。
本净禅师不知是什么原因,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出家为僧了。本净禅师人虽然小,但是志气高洁,绝对不是那些为了求个温饱或者逃避世事的僧人可比拟的,以至一般的法师很难让他心悦诚服。所以本净禅师便四处游方,八面参学,希望能提高自己的佛学理论水平和真实的修行功夫。
后来,他听闻慧能大师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南宗顿教理论,觉得耳目一新,颇有新意,于是,本净禅师不远千里来到曹溪宝林寺参见慧能大师。
在慧能大师的悉心指导下,本净禅师很快的就成为了曹溪宝林寺佛学院里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本净禅师虽然成绩优秀,可是却韬光养晦,从不在任何场合显露自己的锋芒,并且一直跟随在慧能大师的身边,时时请教,以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公元713年八月初三,慧能大师圆寂。本净禅师和一帮师兄弟们忙完师父的后事后,于同年十二月,来到了安徽岳西县司空山无相寺,这里是当年慧可大师的居住之处,也是慧可大师传法于僧璨大师之处,算得上是禅宗祖庭了。
本净禅师本来就是个不露锋芒的人,到了无相寺,同样的纵情于山水之间,傲啸于云烟之处,远离世俗的繁华与浮躁。
本净禅师一不收徒传法,二不四处宣扬自己的禅法,而是一心一意默默修行,所以,几乎没有人知道无相寺里面的这个叫做本净禅师的人,竟然是慧能大师门下的得意门生。
而本净禅师在无相寺一待,就是三十一年,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无数的僧人黯然失色。读者诸君想想看,这个世界俗人也好僧人也罢,有几个人能在一个小小的地方心平气和的待上三十一年而不挪窝的?
如果没有遇见一个人的话,本净禅师会继续在无相寺默默无闻的待着,直至圆寂而去。不过,那样的话,禅宗的历史,至少在慧能大师的弟子这一代,会失色许多。
古代的帝王,在把权力牢牢的抓在自己手中后,排在第一位的大事,就是希望自己能延年益寿,当然,能长生不老更好。这样的话,自己就能一辈子在权力的最高峰端坐着,享尽世间的荣华富贵和人间美色。所以,历朝历代的帝王,鲜有不追求长生不老的。并且,他们为了追求所谓的长生不老,那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比如我们的唐玄宗李隆基同志,佛教烧香拜佛念经持咒有功德,那就玩玩看呗。道教画符炼丹有好处,那也玩玩看呗。所以,他们的心思,就是脚踏两只船,乃至三只船四只船,梦想着该总有一只好使吧,该总有一只能把自己带向延年益寿甚或长身不老的彼岸吧。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隆基同志听信道士之言,派出中使杨光庭到全国各处采集所谓的长生不老药药材,以便京城中的道士可以提炼长生不老药。
这天,杨光庭带着一帮人风尘仆仆的来到了司空山,他来到山上的主要目的,是要寻找长生不老药主要原料之一的常春藤。皇帝的命令自己虽然万万不敢违抗,可是一会儿这样药一会儿那样药,杨光庭哪里能全部认识和了解啊,所以只能每到一处,就厚起脸皮打起笑脸四处求人了。
可是司空山那么大,杨光庭一伙寻找了好几天,问了很多山里人,都没有发现常春藤的踪迹。找不到皇帝要的东西,制造不出长生不老药,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杨光庭正在着急的时候,忽然发现前面有个老和尚在哪里打坐,而且一看此人颇有仙风道骨,绝非常人。于是就赶紧过去作礼道:“请问师父,此山中何处能有常春藤?”
这个老和尚正是已经七十七岁高龄的本净禅师,他在这个山上已经默默无闻的修行了三十一年,对于山中的一草一木,早已比那些山民更为熟悉。本净禅师抬起手来,往前一指道:“那不是吗?”
杨光庭顺着本净禅师的手指望过去,那里果然有常春藤,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杨光庭采集完常春藤之后,第二天专门来到无相寺方丈室答谢本净禅师。
杨光庭本来就是个佛教爱好者,而且跟随着唐玄宗混了多年,不论是佛教的高僧还是道教的高道,自然见过不少,耳闻目染多了,自己的水平自然也就跟着提高了。
和本净禅师几句寒暄下来,杨光庭发觉本净禅师佛法高深,非京师那些高僧可比。于是虚心作礼道:“弟子仰慕禅道已经很久了,可惜一直未遇名师开导,今日得见师父,真乃三生有幸啊,希望师父慈悲,能给我略略的讲点佛法,弟子感激不尽。”
本净禅师笑着道:“这个世界的那些高僧大德,几乎都被皇帝请到京师弘法去了,你要问佛法的话,回到京师,他们哪个不能为你解答疑惑呢。贫僧在这个荒郊野岭待久了,年纪老了,而且多病,实在不能满足你的要求啊。”
杨光庭一听,马上就跪拜了下去,并且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这种能被顶尖禅师当面指点的机会,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爱好者来讲,又怎么会轻易放过呢。
本净禅师一看这架势,不说点什么,自己的方丈室恐怕要被鼻涕眼泪给淹了啊。于是,本净禅师问道:“你是要求佛呢还是要问道呢?”
杨光庭一听,不由得一愣:“在下愚昧,不知佛和道有什么不同吗?”
本净禅师道:“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
本净禅师这几句话,在禅宗史上,那是非常的有名啊,后来的禅师,那怕是最顶尖的禅师,都在不同的场合引用本净禅师的话语。马祖道一更是在即心是佛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提出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三句。而无心是道,更是被不同的禅师频频引用。
杨光庭第一次听到禅宗顿教的教义,自然有些莫名其妙,于是问道:“什么是即心是佛?”
本净禅师道:“佛因心悟,心以佛彰。如果了悟无心,那么佛也就不存在了。”
杨光庭又问道:“什么又是无心是道呢?”
本净禅师道:“道本无心,无心名道。如果了悟无心,那么无心即道。”
杨光庭听完后,感觉到简直是闻所未闻啊。这和京师里那些法师们讲的,根本就是两回事啊。于是,杨光庭又问道:“京城里的那些师父都要求弟子们要布施、持戒、忍辱、苦行来求佛,大师看这样行不行呢?”
本净禅师道:“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本来清净,不假修行。他们那样做,只是在做无用功罢了。”本净禅师这番话,实在有其师六祖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遗风啊。
杨光庭听后,沉吟良久,原来南宗禅法是如此的不可思议,非京师那帮只能望文释义的法师们可比啊。杨光庭当晚便住在了寺里,自己实在是有太多的问题要请教了。
第二天,杨光庭作礼拜别而去。回到京城,杨光庭立马向唐玄宗李隆基汇报了这件事。
李隆基一听,司空山中竟然还有这样的佛家高手,那还不把他招来看看。不论是佛家还是道家的高手,李隆基都是唯恐自己请不到的。
于是,本净禅师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十二月十七日,被李隆基派出的使臣接到了京城。到了京城后,李隆基把本净禅师暂时安排在了白莲亭居住。
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李隆基忽然觉得年年都在宫里过元宵节没有意思,今年应该来点与众不同的新花样。于是,他下令把京城里那些有名的僧人全部召到皇城里的寺庙里来,同时也把本净禅师也叫了来。李隆基要亲自主持一场辩论会,看看这个南宗顿教的高手到底有何本事。
红尘洗梦前面说过,从古至今,从来都是大师满天飞的。大师吃香了,大师多了,自然就会鱼龙混杂。所以历朝历代的帝王,几乎都会自己养着一些所谓的大师,一来想从这些大师身上捞点好处,二来也可以让这些大师去鉴定别的大师。
京城长安一带,乃至整个北方地区,都是北宗渐教的地盘,慧能大师的南宗顿教,人们还鲜有所闻。所以,李隆基便想看看南宗顿教和别的宗派之间到底有何不同,而这,只有在面对面的正面交锋中,才能一探究竟。这种场合,一切鬼把戏,都会在对方的火眼金睛中现形的。任何人要在这种场合下想玩虚的,那绝对会自掘坟墓的。
李隆基作为一国之君亲自主持辩论会,那场面自然是非常隆重的。所有的人都小心翼翼的,当然,所有的人同样都是雄心勃勃的,都寻思着要在皇帝面前露一手。
不过,只有一个人是例外,这个人就是本净禅师。
本净禅师到了皇城里面的寺庙一看这架势,这哪儿是要辩论哦,这哪儿是要切磋哦,看着对方众多眼神透露出的信息,这分明是要把自己又切又磋啊。
于是,本净禅师对着李隆基道:“皇上啊,我岁数这么大了,身体有病也有些年头了,实在没有精力和大家交流佛法,请皇上另请高明吧。”
李隆基还没开口,旁边泰平寺的远禅师便大着嗓门针锋相对的道:“现在圣上要考较佛法宗旨,我们就应该直问直答,不要拐弯抹角,不要东拉西扯的净整些无聊的没用的东西来敷衍圣上。”
对于李隆基亲自下诏把本净禅师从司空山请来,京城里的那些所谓的高僧大德们早就不满了,皇帝都去跟本净禅师玩去了,那他们这帮人在京城里还混啥呢?所以对于这个能当着皇帝的面,把本净禅师弄得灰头土脸面目全非赶出京城的机会,他们又怎么会放过呢。
既然对方都已经赤裸裸的拿嘴来切自己了,本净禅师只好回过头来看着远禅师。
自古同行多嫉妒,对于来抢自己饭碗的本净禅师,远禅师可是一点都不客气,他倒是不拐弯抹角,非常直接的道:“依禅师所见,什么是道?”
远禅师一上来就直奔佛法的核心而问,看似简单,要准确回答,实属不易。不过,这个问题似乎没有难住本净禅师。
本净禅师道:“无心是道。”
远禅师抓住问题反问道:“道因心有,你为什么说无心是道呢?”
本净禅师道:“道本无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穷虚,然名心若无,道凭何有?二俱虚妄,总是假名。”
远禅师又问道:“禅师知道有身心是道的吗?”
本净禅师道:“贫僧身心本来是道。”
远禅师又抓住了话题:“你刚才说无心是道,现在又说身心本来是道,你这样说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本净禅师道:“无心是道,心泯道无,心道一如,故言无心是道。身心本来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穷源无有。”
远禅师道:“你这个偏远山区的禅师,也会这种道理?”
本净禅师道:“你只见贫僧相,不见无相。见相者是你所见,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悟其道。若以相为实者,穷劫不可得也。”
远禅师冷笑道:“既然你说现在我只见你的相,不见你的无相,那么请你在相中说无相的道理看看。”
本净禅师道:“净名经云:四大无主,身亦无我。无我所见,与道相应。你若以四大有主是我,若有我见,穷劫不可会道也。”
远禅师听完后,自己的脸色终于开始挂不住了,一会儿红一会儿靑的,他实在找不出什么话语来继续和本净禅师较量了。于是,便低着头畏畏缩缩的退到人群后面去了。
远禅师虽然退下去了,不过香山慧明禅师却又站了出来:“你说无心是道,那么瓦砾无心,是不是也是道啊?你说身心是道,那么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十类(地狱、恶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都有身心,难道他们统统都是道不成?你对此有什么高见,不妨当着圣上的面说出来。”
慧明禅师自以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想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不过,本净禅师自然没被难住:“大德若作见闻觉知解会,与道悬殊,即是求见闻觉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无,见闻觉知凭何而立?穷本不有,何处存心?焉得不同草木瓦砾。”
本净禅师回答得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慧明禅师只得悻悻地闭上嘴巴退到一边去了。
香山慧明禅师退到一边去了,白马寺的惠真法师却又站了出来:“道既然是无心的,那么佛有心吗?佛和道,是一还是二?”
本净禅师道:“不一不二。”这种话语和思想,也只有真正的禅师能说得出来,那些照本宣科的法师们,对此自然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了。
惠真法师道:“佛度众生,肯定是有心而为的。道不度人,是因为无心的缘故。一个是度一个是不度,为什么说无二呢?”
本净禅师道:“如果说佛度众生而道不度人,这是你自己妄生二见。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的眼里,佛只是一个虚名而已,而道也只是妄立罢了。两者都是虚幻不实的,只是一个假名而已。既然只是一个假名,又如何从中分为两个呢?”
惠真法师不服气的道:“就算佛和道都是假名,不过最开始为它们立名时,又是哪个立的呢?如果有立名者,又怎么能说是无呢?”
本净禅师道:“佛和道,只是因心而立罢了。如果无穷无尽的推算下去,这个心也是虚无不实的。心既然是虚无不实的,就能明白佛和道也是虚无不实的,如同梦幻一般,这样才能了悟本来是空的道理。强立佛和道的名称,这只是二乘人的见解而已。”
惠真法师这下不由得赞叹道:“事无不尽,理无不备,这才是真正的南宗顿教法门啊。禅师的即心是佛之理,实在可以作为后世众生修行的规则啊。”
惠真法师服气了,不过法空禅师却不服气,他站出来道:“如果像你所说,佛和道都是假名妄立,那么佛教的十二类经都应该是虚妄不实的。可是从前的那些师父们代代传承这些经文,大家都在这些经文中汲取营养修道,难道都是虚妄不实的吗?”
本净禅师道:“你看来没有正确的领悟经文的真意啊。道本无修,大德强修。道本无作,大德强作。道本无事,大德强生多事。道本无为,大德于中强为。道本无知,大德于中强知。你这样的见解,与道大相违背,只能说明你自己不会经意啊,希望你能下去好好思考下再来问我。”
法空禅师低着头沉默不语的退到一边去了,福先寺的安禅师又站了出来道:“如果道是假名,佛也是妄立的。十二类经文教导了那么多的人,也是虚妄不实的。那么请问什么才是真的呢?”
本净禅师道:“为有妄故,将真对妄。推穷妄性本空,真亦何曾有故。故知真妄是假名。二事对治,都无实体。穷其根本,一切皆空。”
会场上的所有人听了这番话后,都不由得点头不已,咋咋称奇。
安禅师却继续追问道:“你既然说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又说虚妄如同于真实。既然真和妄没有两样,那么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本净禅师道:“如果说它是个什么东西,那么这个东西也是虚妄不实的。(这和他的师弟南岳怀让禅师那句非常有名的‘说似一物即不中’如出一辙。)没有什么东西是和道相似的,道是没有什么事物可以比拟的,道也是没有什么可以比喻的,道同样是没有什么可以对治的。所以多部佛经中都讲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安禅师听后,当场愣在那儿,惭愧得不知所措。
昭成寺达性禅师站出来道:“禅师虽然至妙至微,真妄双泯,佛道两亡,修行性空,名相不实,世界如幻,一切假名。不过作此解时,不可断绝众生善恶二根。”
本净禅师道:“善恶二根,因心而有。穷心若有,根亦不无。推心既空,根因何立?所以金刚三昧经说:善不善法,从心化生。所以善恶业缘,本无有实。”
达性禅师找不到话来说了,就闪到一边去了。
皇帝身边的侍臣孙体虚上前问道:“此身从何而来,死后又往哪里去呢?”生从何来,死归何处,这是个人类的终极问题,也是俗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孙体虚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大家全都竖起耳朵,都想认真听听本净禅师的高论。
本净禅师没有正面回答,却反问道:“如人睡觉时,忽然做梦,请问梦从何来?醒来时,梦又到哪里去了呢?”
孙体虚道:“既然有梦,就不能说无。醒来后梦没得了,那就不能说是有。所以虽然有所往来,但其实往来无所。”
本净禅师笑着道:“贫僧之身亦如其梦。”
孙体虚忽地一下明白了自己之身实同于梦,不由得笑颜满面,对着本净禅师作礼不已。
这一下,全场众多的京城高僧,再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挑战本净禅师了。
唐玄宗李隆基感到非常的满意,看来自己没有看错人,也没有请错人。于是,他带头拍起了巴掌。李隆基一鼓掌,全场顿时响起了一阵阵震耳欲聋的热烈掌声。
等到大家都把手掌拍痛后,李隆基当即下达命令,委任本净禅师为大唐国的国师。
本净禅师靠着这一场皇帝亲自主持的辩论会,舌战群僧,并最终获得全胜的战绩,从而确立了自己京城禅宗第一人的身份。
其实在八年前的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本净禅师的小师弟神会禅师,就在滑台大云寺设立无遮大会,公开与山东的崇远法师进行辩论,结果也是神会禅师大获全胜。
不过,相较于本净禅师的辩论而言,本净禅师面对的高手更多,而且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影响力那肯定是有巨大的区别的。
所以,神会禅师成为第一个公开向神秀北宗挑战的慧能南宗弟子。而本净禅师则成为第一个撬开京城重地并且第一个成为国师的南宗顿教弟子。
本净禅师受封为国师的同年,神会禅师也被兵部侍郎宋鼎请入东都洛阳,主持荷泽寺。这样,大唐的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就双双落入慧能大师南宗顿教的手中,从而在政治上,使得慧能大师的南宗顿教获得了朝廷的高度关度。而此时神秀大师的两个得意弟子普寂禅师和义福禅师都去世好几年了,神秀北宗后继乏人,再也没有人有能力出来抵挡慧能南宗门人的进攻了。本净禅师和神会禅师双双在那里传法,在北方地区广大的信众之中第一次传播了南宗顿教的种子,这就为慧能大师的顿悟法门一统江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过,本净禅师并没有在京城里待多久,他觉得还是山林里空气好点,清净一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不会和人争锋相对的玩唇枪舌剑。于是,本净禅师就以自己年老多病,要回老家司空山养老为由,写了封辞职报告给李隆基。
李隆基看到本净禅师态度坚决,也没强留,就在本净禅师的辞职报告上签了字。不过,李隆基对于本净禅师这位国师,还是相当大方的,他专门拨出大量的银子,为本净禅师修缮了司空山的无相寺等十余处寺、庵,使得山上的僧尼总数达数千人之多,让无相寺成为了当时最为辉煌的禅宗寺院。
本净禅师的同门师弟,同样是大唐国师的南阳慧忠曾经来到司空山拜访本净禅师。古代的禅师,四处参学互相勘辩,已经是一种非常流行的风气了。
师兄弟见面,一番寒暄后,慧忠禅师道:“师兄啊,你以后要是见到非常奇妙的言语,怎么办呢?”
本净禅师道:“管他奇妙不奇妙,我是不会起一点点羡慕之心的。”
慧忠禅师对于本净禅师的回答非常满意:“看来师兄很明白自己本来的事啊。”
不过,即便如此,本净禅师依然没有什么弟子把他的禅法传承下来,从而使得本净禅师作为一个原本在当时非常显赫的禅师,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的湮没无闻了。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五月五日,本净禅师在司空山无相寺圆寂,享年九十五岁。唐肃宗特赐谥号“大晓禅师”。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3 10:52:4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八节 智威法嗣

一、佛来不著
牛头法融创立的牛头宗,到了牛头五祖智威禅师的弟子们手中,经过鹤林玄素、安国玄挺、牛头慧忠、天柱崇慧等师兄弟的共同努力,牛头宗终于在他们的手中再次大放异彩,成为可以和神秀北宗、慧能南宗相提并论的禅宗宗派。

鹤林玄素禅师,就是牛头五祖智威禅师门下,最为杰出的弟子之一。
鹤林玄素,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出生于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市),俗家名字叫马元素,字道清。
玄素禅师的母亲在怀孕的时候,不知怎的,非常讨厌荤食。别家的孕妇在怀孕时,都要吃好的喝好的来滋补身体,可是玄素禅师的母亲一看到肉食,就感到非常的厌烦,更别说去大吃大喝了。
玄素禅师出生后,不论是在平时,还是在吃奶的时候,都是非常的安静的,根本不像别家的宝宝那样,一天到晚哭闹个不停。
等长到六七岁,当别家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放嗲的时候,玄素禅师居然跪在父母的面前,请求出家修行。玄素禅师的父母亲一看玄素禅师态度坚决,于是当天就同意了玄素禅师的请求。这样,我们小小的玄素禅师就来到了当地的一座寺庙,跟随着大家一起学习佛法。
玄素禅师虽然在寺庙里出家为僧了,可是直到武则天如意元年,公元692年,玄素禅师才在江宁(今南京)长寿寺正式剃度受具,成为了一名国家承认的合法僧人。
玄素禅师具有合法的僧籍后,便四处参学,后来来到了牛头山佛学院,跟随智威禅师学习牛头宗禅法。
在智威禅师的悉心教导下,玄素禅师闻一知十,进步神速,很快的就把牛头宗的禅法领悟得差不多了。
智威禅师对此非常的高兴,他抚摸着玄素禅师的头顶说道:“中国东南一带的正统禅法,就靠你来弘扬了。希望你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弘法根据地,来教导那些参禅悟道之人。”
玄素禅师从牛头山佛学院毕业后,于开元年间,被同学法密禅师请到了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京口区),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刺史韦铣听说玄素禅师来到了京口,便立即派人把玄素禅师请了过来,并且让玄素禅师主持黄鹤山鹤林寺。
鹤林寺规模宏大,是当地比较有名的一座寺庙。不过以前一直是法师在主持过鹤林寺。直到玄素禅师到来,鹤林寺才正式的变成了以禅宗传承为主的寺院。
鹤林寺创建于东晋大兴四年,公元321年。虽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但是真正在丛林中声誉鹊起,名动天下,则是在玄素禅师主持鹤林寺后。
玄素禅师在鹤林寺广开禅法,说法如云,从而吸引了大批的信徒前来参学。再加上当地的一把手韦铣对玄素禅师非常的尊崇,所以当地的政府官员和士绅富豪,都纷纷前来拜谒玄素禅师,既跟禅师学习佛法,也和禅师套近乎拉关系。从而使得玄素禅师在鹤林寺讲经说法时,道俗二众前来听法之人,常常挤满寺院。由此,鹤林寺在丛林中声誉鹊起,盛况空前。
玄素禅师在鹤林寺说法,虽然声望喧天,但是玄素禅师却是一个不喜名利之人。虽然一天到晚有很多的达官显贵前来拜谒自己,并且给自己送来众多的财物,但是玄素禅师却从不把这些东西放在眼里。依旧坚持自己一贯朴素的生活,保持着一个禅僧最根本的山林本色。至于那些达官显贵频频邀请自己去作法、聚会、赴斋、游玩等等,玄素禅师都是一概拒绝,不为所动。
润州城里有一个屠夫,操持屠业已经有几十年了,被他宰杀掉的牲口的骸骨,都可以堆积成一座小山了。他听说玄素禅师的大名后,有一天专门跑到鹤林寺来拜谒玄素禅师,一番交谈后,这个屠夫忽地良心发现,立马跪在玄素禅师面前忏悔自己的杀业,玄素禅师坦然的接受了他的忏悔。
屠夫忏悔完后,站起来对玄素禅师道:“大师悲天悯人,实不多见,我想在自己的家里备办斋饭供养大师,希望大师能到我家去,接受我的供养。”
玄素禅师望着屠夫真诚的面容,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玄素禅师倒是很轻松的就答应下来了,可是禅师身边所有的人都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因为那么多有职位的官员,那么多有名望的士绅,那么多腰缠万贯的富豪来请玄素禅师赴斋,玄素禅师都是一口就拒绝了,可是现在一个杀生无数的屠夫来请,玄素禅师却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这是怎么回事啊。
望着大家茫然无解的目光,玄素禅师平静的道:“佛性平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我即度之。这又有什么差别呢?”
唐天宝年间,扬州僧人希元来到鹤林寺,把玄素禅师从京口请到了长江对面的广陵(今扬州)。扬州政府的一把手李澄听说玄素禅师来了,马上带领着一帮政府官员,前来拜谒玄素禅师,并且带头跪拜,诚心十足。
梁、宋、齐、鲁诸地的信众听说玄素禅师到了广陵,都纷纷前来参谒玄素禅师,以至于通往禅师居住的道路人满为患,拥挤不堪,就是想找个空地站一站都不容易办到,更别说想在寺庙里住宿一晚了。
那么多的人,大老远的来拜谒玄素禅师,自然不会是空着手来的,就好像我们现在要去拜谒那个长辈也好名人也好,都会随身多少带点礼物的。这些来拜谒玄素禅师的人们,到了玄素禅师那里,大家纷纷把自己的礼物放在指定的地方,致使各种各样的礼物堆积得像个小山头一样。
不过,玄素禅师到了扬州才个把月,京口的信众们就感到非常的不满意了。玄素禅师在鹤林寺搞得风生水起的,他应该继续留在鹤林寺弘法才对啊。
于是,京口当地的信众便派出代表,渡江来到广陵,想把玄素禅师迎请回京口去。
广陵的信众一看,这哪儿成啊,玄素禅师才来了个把月,屁股还没坐暖和呢,你们就想把他接走啊,门都没得。
于是,京口和广陵的信众在寺庙里争论不休,根本没办法统一意见取得共识。
双方争执不休的情况,很快的就上报到扬州地区一把手李澄那里去了。李澄听完情况汇报后,不由得摇头叹息道:“我本来是想请玄素禅师在这里弘传佛法,哪里想到会引起如此巨大的纷争呢。”
于是,李澄为了平息双方的争执,立马同意了京口信众的请求。
政府一把手发话了,扬州的信众们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于是,玄素禅师便随着京口的信众一起,重新回到了鹤林寺居住。
玄素禅师回到了鹤林寺,继续弘扬着牛头禅法。玄素禅师的禅法非常简洁明快,强调道惟心通,不在言通。
玄素禅师在方丈室里端坐,有学僧来敲门,玄素禅师问道:“是什么人?”
那人道:“僧。”
玄素禅师道:“非但僧,佛来亦不著。”
那人茫然不知所措的道:“佛来为什么不著?”
玄素禅师一听,知道此人根本就不能领悟自己的禅机,于是毫不客气的道:“此间无公止泊处。”
玄素禅师的这种问答,完全和慧能大师的南宗禅法没有任何的区别,非常适合禅宗人士的胃口。
禅宗讲究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玄素禅师的“佛来亦不著”和“无公止泊处”之语,不止是深得禅家精髓,更显示了禅师们特立独行的超越精神。
南宋的禅宗大师松源崇岳后来评唱这个公案道:
十月清霜重,临风彻骨寒。
苦无栖泊处,摆手出长安。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十一月十一日夜,玄素禅师在鹤林寺自己的方丈室里端坐着圆寂了,享年八十五岁。
玄素禅师圆寂的消息传出后,前来鹤林寺悼念玄素禅师的信众络绎不绝,致使幢幡旗帜遮天蔽日,道路雍塞不通。很多人根本就挤不进鹤林寺去,只能望寺而哭,或者只能来到长江边祭奠玄素禅师。
二十一日,四方的信众在黄鹤山西原建造了墓塔,然后把玄素禅师安葬在了这里。
唐太和年间,唐文宗追谥玄素禅师为“大津禅师”。

玄素禅师身前在吴越一带风光无限,除了自己禅法高深外,更有一大帮朝廷要员在身边为其摇旗呐喊。我们只要看看受过玄素禅师菩萨戒的官员弟子名单,就知晓一切了。玄素禅师的官员弟子有:吏部侍郎齐汗、刑部尚书张均、江东采访使润州刺史刘日正、广州都督梁升卿、采访使润州刺史徐峤、采访使常州刺史刘同升、润州刺史韦昭理、给事中韩延赏、御史中丞李丹、泾阳县令万齐融、礼部员外郎崔令钦等等,致使玄素禅师受到了从朝廷到民间的一致欢迎。并且玄素禅师的弟子径山法钦同样继承了师父这一光荣的传统,前后竟然有四个宰相身份的人是他的俗家弟子,这就使得牛头宗在玄素、法钦手中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了足以和神秀北宗以及慧能南宗相提比论的禅宗派别。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3 12:39:1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二、一念缘起
宣州安国寺玄挺禅师,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得知他的个人履历了,只晓得他是牛头五祖智威禅师的得法弟子。
智威禅师在牛头山弘法时,玄挺禅师来到了牛头山参拜智威禅师,向其学习牛头宗的禅法。
有一天,玄挺禅师站在智威禅师旁边侍候智威禅师,这时,有一个平时以讲授《华严经》为业的僧人前来参拜智威禅师,并且问道:“真性缘起,其义云何?”
智威禅师听后,却并没有回答,而是沉默良久。我一个字不说,一个念头不生,你说缘还起吗?
那人是个依经解义之徒,自然对于禅师的这种作略茫然不知所措。
玄挺禅师在一旁看见了,忍不住上前指点他道:“大德正兴一念问时,是真性缘起。”
那人还算不笨,听了玄挺大师的话后,一下就明白答案了。
不过,后来的禅宗大师大慧宗杲更进一步的开示道:“未兴一念问时,不可无缘起也。”旁边的一个僧人却不认同这个观点,跟着问道:“未兴一念问时,换什么作缘起?”大慧宗杲高兴的道:“我就是要你有这种见解啊。”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禅师在启迪后学,或者是禅师们在互相勘辩的时候,都是步步紧逼,层层翻进,进而想无可想退无可退,乃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然后忽地彻见自己本地风光,方使大事了必。这种方法和思维,那些依经解义的法师们,自然对此是万万不可理喻的。

后来,还有僧人问玄挺禅师:“南宗自何而立?”
玄挺禅师道:“心宗非南北。”
玄挺禅师这个回答,真的是言端语端。不仅体现了玄挺禅师在佛学上的深厚造诣,而且也表明了禅师对于当时存在的佛教各宗各派之间的纷争毫不在意的态度。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3 13:40:2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三、慧忠伏虎
在历史上的同一时期,有两个慧忠禅师,一个是智威禅师的弟子牛头慧忠禅师,一个是慧能大师的弟子南阳慧忠禅师。两人生活于同一时期,并且法名完全相同,所以在历史上常常有人将这两人搞混淆。而红尘洗梦现在要讲述的,是牛头慧忠禅师。
慧忠禅师,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出生于润州上元县(上元乃今南京市江宁区)一户王姓人家。
慧忠禅师的母亲还在怀孕的时候,有一天忽然碰上一个四处游方的僧人,这个僧人看了她一眼,不由得赞赏道:“你所怀的这个孩子,以后一定会贵为天人的。”
慧忠禅师出生后,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之处,首先他从一生下来,就从来不食荤腥之物,好像一生下来就准备出家当和尚,而提前作好遵守戒律的准备一般。而且慧忠禅师秉性醇厚,为人老实本分,没有世俗之人那些花花肠子,所以深得大家的喜爱,想想看,任何时候,又有谁喜欢和那些老奸巨猾的人打交道呢。
慧忠禅师相貌比较独特,他的眉毛非常粗壮,而且长度盈寸,长得燕颔龙腮,神气孤拔,就好像一个印度来的和尚一般。走在大街上识别度非常高,简直就是可以让人过目不忘啊。
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二十三岁的慧忠禅师在庄严寺正式取得僧籍,成为了一名国家承认的合法僧人。
慧忠禅师后来听说智威禅师在牛头山开办佛学院,规模宏大,教学严谨。于是慧忠禅师便背着包裹,来到了牛头山佛学院求学。
智威禅师见到慧忠禅师,非常的高兴,就好像道家祖师老子见到尹喜真人一般,认为自己的禅法终于有了可靠的传人。于是便悉心把自己的牛头禅法完全的传授给了慧忠禅师,并且委任慧忠禅师为牛头山佛学院的第六任院长。
慧忠禅师主持牛头山佛学院后,却并没有以什么院长自居,而是依然保持着自己苦行僧的本色。每天只吃一顿饭保命而已,所用之物只有一个小小的铛,不论煮食什么,都用这个铛来煮,用完了以后,就把它挂在树枝上。平时坐禅或者睡觉之物,就是一根绳子而已,也就是所谓的绳床。所穿之物,就只有一件衲衣,不论春夏秋冬寒暑更迭,慧忠禅师都只穿着这件衲衣,而且这件衲衣慧忠禅师那是补了又补缝了有缝,竟然穿了四十年。对比我们现在寺庙众多的富贵和尚,看看他们住的房屋,看看他们一年四季所穿的衣服,看看他们每天享用的饭菜,看看他们睡觉的床,看看他们出门代步的交通工具,佛法日渐衰微乃至闻无所闻,也就是件必然的事了。
慧忠禅师虽然在山上过的是苦行僧般的日子,可是他的那间陋室,却是山上所有人乃至全天下人都羡慕不已的“豪宅”。在山上居住过的人,应该都有这些体会,那就是只要进入夏季以后,山上的蚊蚋虫蚁那是非常的多的。虽然这些小家伙非常的烦人,但是你几乎想不出任何办法出来完全杜绝。寺庙里别的房间大家窗户蚊帐等等全副武装,都不能杜绝蚊蚋虫蚁的侵袭。但是慧忠禅师的寝室异常简陋,也没有什么蚊帐之类的,可就是没有任何一只蚊蚋虫蚁跑进来骚扰慧忠禅师,大家知道后,都不由得感到非常的神奇。
慧忠禅师佛法高深,戒律严格,禅功精湛,自然获得了广大信众的热爱。本地的政府官员也好,有名望的士绅也好,都频频的上寺庙来拜谒慧忠禅师,向他讨教禅法。普通信众那更是蜂拥而至,以至于寺庙应接不暇。
寺庙里一天到晚人来人往的,不但如此,山上的动物们不知为啥,也时常造访慧忠禅师的陋室,不论是麋鹿还是老虎,都常常光顾慧忠禅师的寝室,更罕见的是,它们还常常带着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小崽儿来到慧忠禅师的屋里游玩,根本就不惧怕人类。
寺庙里僧人众多,而且一天到晚人来人往的,自然所需的粮食就是个大数目。于是慧忠禅师专门修建了两间仓库来堆放粮食,以备所需。
可是,这两间满满的仓库,却引来了盗贼的高度关注。一天深夜,一伙盗贼带着背篼箩筐口袋之类的工具,准备来盗取仓库中的粮食,不料仓库门还没打开,几只猛虎就怒吼着呼啸而至。这伙盗贼看见有老虎扑了过来,自然吓得魂飞魄散,丢下工具屁滚尿流连滚带爬的逃命而去。他们虽然是盗贼,可是他们心里却非常的清楚,老虎的嘴巴可不会给他们讲什么慈悲为怀的佛法,老虎的利齿同样不会给他们讲什么放下屠刀回头是岸的道理。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上元县的县长长孙遂最初听闻慧忠禅师的种种奇闻,却并不相信,认为那是宗教信徒的种种传说而已,不过听的次数多了,长孙遂就开始半疑半信起来。常言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自己亲自到慧忠禅师那儿去一趟,不就啥都清楚了吗。
于是,长孙遂便来到了牛头山准备拜访慧忠禅师,不料刚爬到半山腰,就碰到一只猛虎当路对着他咆哮怒吼,长孙遂一见,立马被吓得三魂丢掉了两魂,既不敢前进,更不敢转身逃跑,正在茫然不知所措之际,慧忠禅师听到老虎的咆哮声,赶紧走了过来。那只猛虎一看见慧忠禅师,立马就把嘴巴闭上了,并且表现得就像一只温顺的小猫咪一般。慧忠国师对这老虎道:“这是我的客人,你不要在这里大呼小叫的,要是把客人惊吓着了,就不好了。”老虎一听,便乖乖的走进旁边的树林中趴着一动也不动了。
长孙遂看见老虎走开了,一直上下乱跳的心这才逐渐的平静下来,他赶紧上前去合掌礼拜慧忠禅师,一番寒暄后,长孙遂赶紧下山回家去了。
当地的县长张逊,也是一个佛学爱好者,有一天他来到山顶拜谒慧忠禅师,看到慧忠禅师一个人独居于一间异常简陋的寝室,不由得关切的问道:“大师就没有徒弟在身边吗?”
慧忠禅师笑着道:“有几个呢。”
张逊不解的道:“我怎么一个都没看见呢?”
慧忠禅师敲了敲自己坐的禅床几下,忽地就有三只猛虎不知从哪里咆哮着跑了过来,围绕在慧忠禅师身边。张逊一见有三只猛虎在屋里张牙舞爪的,自己那儿还有胆子待在屋里呢,于是赶紧找个借口告辞而去。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慧忠禅师被广大的信众迎请到了金陵(南京)庄严寺当主持。庄严寺在梁朝时,是当时的第一大寺,可是等到慧忠禅师来主持的时候,寺院已经颓废衰落了。
慧忠禅师看着凋残的院落,便决定对破旧的寺院进行一些改造。慧忠禅师看到大殿的东边位置比较好,便决定在这里重新建造一座法堂。于是便请了很多建筑工人前来干活。可是东边的地盘上有一颗古木,树干粗壮,枝叶繁茂,有很多的喜鹊在上面筑巢居住。但是工人要建造法堂,可管不了这么多啊。于是,工人们便找来锯子和斧头,准备把这棵大树砍掉。正要动手的时候,慧忠禅师闻讯过来了,他对工人们道:“你们先不要忙,等树上的鸟儿们都搬走后,你们再动手也不迟的。”
大家都听得莫名其妙的,树上的鸟儿要搬家?谁去帮它搬?鸟儿们多久搬?
慧忠禅师没有理会大家疑惑的目光,而是来到树下对着上面的鸟儿们道:“这个地方我们要重新建立一个法堂,你们居住的这棵大树我们要砍伐掉,希望你们赶紧搬家,以避免给你们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慧忠禅师刚刚把这话说完,只见树上众多的喜鹊们便纷纷衔起巢中的树枝来来往往的飞到别的树上重新筑巢去了。寺里的僧人和工人们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都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工人们顺利的把大树砍伐了,场地也平整出来了,可是在确定法堂的地基的时候,大家意见不同,无法动工。这时,不晓得从那儿来了两个器宇轩昂的神异之人,为施工队伍确定了地基的四个角,从而把地基最终确定了下来。并且悄悄地拿出钱财,让工人们连夜施工,并在一旁督导。
所谓有钱好办事,再加上又有两个大家眼里的建筑大师在一旁指导,法堂没几天功夫就建造好了。
上课的根据地有了,讲师有了,四方参学的出家人和俗人,络绎不绝的来到这里,参学于慧忠禅师。致使庄严寺成为了江南地区赫赫有名的大寺庙。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庄严寺山门石室前,慧忠禅师经常悬挂衣服的一颗藤树,在夏天忽然莫名其妙的就枯萎死了,以前常年都有的灵芝和菌类,也不知怎的看不见了,大家都感觉到这是个非常不好的征兆。九月的一天,慧忠禅师登座说法,忽地有水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绕着慧忠禅师的座位流转。大家看见后,都惊讶得不得了。
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六月十五日,慧忠禅师集众布萨。到了晚上,慧忠禅师叫侍僧给自己剃发沐浴,这时,天上有瑞云朵朵覆盖在慧忠禅师居住的房屋上方,并且有来历不明近似于天乐的声音响彻天空。大家听见后,都觉得神异不已。
慧忠禅师却没有理会这些,他安安静静的端坐在自己的寝室里,第二天早上,慧忠禅师就这样端坐着圆寂了,享年八十七岁。
慧忠禅师圆寂后,刚才还好好的天气,立马就变成得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并且摧林折木威势吓人。
慧忠禅师的遗体被弟子们用瓮安葬后,第二年的春天,弟子们依照印度僧人的传统,把慧忠禅师的遗体进行火化。火化后,弟子们在遗骸灰烬中发现了很多的舍利子,并且一颗颗都圆润如珠光彩夺目。大家都赶紧把这些珍贵的舍利子收集起来。不过,还有很多的僧人和信众因为没有得到舍利,于是等到火化法事完毕后,大家一拥而上,都在现场的灰烬中去搜寻舍利,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两颗回去供养,结果上千人来到现场搜寻,每个人都各自找到了一两颗舍利。大家都感到非常的满意,更感到慧忠禅师的修为不可思议。
慧忠禅师在世时,著有《见性序》和《行路难》等著作,以精旨妙密盛行于世。并且曾经有安心偈示众。我们可以来看看慧忠禅师的安心偈,由此可以一窥慧忠禅师的禅法:
人法双净,善恶两忘。
真心真实,菩提道场。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3 14:03:0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四、万古长空

天柱崇慧禅师,不知生于何年,四川彭州市人,俗家姓陈。早年曾经参学于牛头智威禅师。
从牛头山佛学院毕业后,崇慧禅师便四处游方。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崇慧禅师来到了舒州(今安徽潜山县)天柱山,看到此山山势幽静,草木茂盛,涧水清潺,觉得这里是个可以终生隐居之处。
于是,崇慧禅师便决定在山中创建一座寺庙,既弘扬牛头宗的禅法,也便于自己定居。
在当地广大信众的大力支持下,寺庙很快的就建造起来了。崇慧禅师便安心的在这里弘传佛法。
因为崇慧禅师禅法高明,接引后学时,都能直指本心,颇有禅宗顿教之风,所以深受各地禅宗爱好者的追捧,致使寺庙名气越来越大,越传越远。就连深宫中的皇帝也知道了崇慧禅师的大名。
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唐肃宗下诏,赐予崇慧禅师的寺庙“天柱寺”的寺名。在古时候,一座寺庙能得到皇帝的赐名,那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啊。皇帝一旦赐名后,这个小小的名字,那是能给寺庙和主持寺庙的人,带来很多有形的和无形的好处的。
可是崇慧禅师似乎没有受到这些外在之物的影响,他依旧用非常纯正的禅宗思想,在孜孜不倦的教导着前来参学的人。
有僧人问崇慧禅师:“如何是天柱境?”
崇慧禅师道:“主薄山高难见日,玉镜峰前易晓人。”
在禅宗典籍中,禅师定居或者主持之地,常常要被学僧或别的禅师问及,那就是:如何是某某境。比如上面提到的如何是天柱境。再比如有僧人问南源行修禅师:“如何是南源境?”南源行修禅师回答道:“几处峰峦猿鸟叫,一带平川游子迷。”等等。但是,在众多的禅宗典籍中,此类问答的肇始者,就是崇慧禅师在上面的问答。
纵观禅宗典籍中众多的如何是某某境的问答中,距离崇慧禅师百年后的夹山善会禅师的问答,在禅宗史上最为有名。有僧人问夹山善会禅师:“如何是夹山境?”夹山善会禅师回答道:“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华落碧岩前。”
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华落碧岩前。非常有诗意和禅机的一句话,而且完全是对仗工整意境隽永的一副对联。所以,这句话自从诞生后,就受到了广大禅学人士乃至文学人士的极力称赞。
不过,这句非常有诗意和禅味的话却是非常明显的脱胎于崇慧禅师的问答的。
有僧人问崇慧禅师:“如何是西来意?”
崇慧禅师道:“白猿抱子来青嶂,蜂蝶衔华绿蕊间。”
读者诸君可以对比看看,夹山善会禅师那句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华落碧岩前。是不是非常明显的脱胎于崇慧禅师的话语。

又有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未来此土时,此土还有佛法吗?”
崇慧禅师道:“未来时且置,即今事作么生?”
禅宗讲究活在当下,更强调看顾目前。所以崇慧禅师的回答,对于那些向外探求的僧人来讲,可谓一针见血。可惜这个僧人并没有领悟。他红着脸道:“我不会,希望师父再给点指示。”
崇慧禅师道:“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句话不仅文辞优美,而且意境深邃,禅意十足。它把永恒与瞬间,长远和当下有机的结合,更把枯燥的佛理和玄妙莫测的禅意,用长空风月这种人们常见的景物表露出来。所以这句话自从诞生后,便深受大家的喜爱,不但历来对于此语评唱颇多,更被后世的禅师们频频引用。只此一语,就足以让崇慧禅师进入一流禅师之列。
崇慧禅师自从在天柱山创建天柱寺定居后,在山中弘传佛法长达二十二年,终身都没有离开过天柱山。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七月二十二日,崇慧禅师在寺中圆寂。
崇慧禅师圆寂后,被弟子们安葬在了寺庙的北边,一百多年后,后人打开墓塔,看见禅师的肉身完好如初,没有任何的腐朽衰败的迹象。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崇慧禅师的遗体以及天柱寺,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灰飞烟灭了。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3 16:33:5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九节 庐陵米价

青原行思禅师,是慧能大师门下的上首弟子,公元671年出生于庐陵(今江西吉安)。
行思禅师乃是汉朝长沙王的后裔,他的俗家名字叫刘行思。所以,行思禅师的行思二字,就不是行思禅师的法号,而是他的俗家名字,他真正的法号,叫做慈应。
行思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非常罕见的不以自己的法号为名而是以自己的俗家名字为名的禅师。造成这种原因,估计是在中国这个封建等级制度异常森严的国度,行思禅师是真正的皇室宗亲,所以,用他具有皇室血统的名字来命名,更能体现出禅师的尊贵。所以,在中国禅宗史上,一说起行思禅师,大家马上就想到是慧能大师的上首弟子青原行思。你要是说出慈应禅师的名字,几乎就没有人知道是谁了。
行思禅师小时候非常聪明伶俐,而且也很孝顺父母。更关键的是他颇具佛根,从小就不吃荤腥之物。自然,这种人,寺庙里面更适合成长。所以,行思禅师在十一岁的时候,就出家做了一个小和尚。
行思禅师出家后,非常的沉默寡言,寺庙里的师兄弟们都爱围在一起高谈阔论着佛法,每次行思禅师都是默默的坐在一边,听着大家的辩论。不过,多听几次后,聪明伶俐的行思禅师就已经了解到寺庙里所有人的佛法,并没有到多高深的地步。
于是,在很小的时候,行思禅师便梦想着能找到一个顶尖的师父,来指导自己修习佛法。
慧能大师此时在曹溪弘传佛法,声势浩大,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一带,无人可及。并且声势和影响在逐年的向外蔓延。
行思禅师听说慧能大师的曹溪佛学院在全国大规模的招生,立马背上包裹,不远千里的来到了曹溪佛学院,准备报名入学。
行思禅师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风尘仆仆的来到了曹溪,见到了佛学院的院长慧能大师。不过,行思禅师多了一个心眼,自己两条腿走了上千里的路,一路上吃了那么多的苦,要是这个佛学院是个野鸡学校,那岂不是太对不起自己的两条腿了?不行,看来自己得先探下虚实才行。这年头,冒牌货多,假大师也多,不得不防啊。
于是,仗着自己已经出家了十三年,多多少少有点佛学本钱,行思禅师毫不客气的提出问题来勘辩慧能大师:“应当怎样做才能不落阶级?”
慧能大师反问道:“你曾作什么?”
行思禅师并不上钩:“圣谛亦不为。”
慧能大师继续反问道:“那你这种情况,你该落在那个阶级上呢?”
行思禅师寸步不让:“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慧能大师对于行思禅师的回答非常的满意,既然通过了面试和口试,慧能大师立马就收下了行思禅师。
后来评唱这个公案的禅师很多,不过丹霞子淳禅师的偈颂似乎更好些:卓尔难将正眼窥,迥超今古类难齐。苔封古殿无人侍,月锁苍梧凤不栖。
明末清初的继起宏储禅师对此公案的评唱,也非常不错: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赵州惯吃茶,曹山好饮酒。一对老古锥,两人共只手。咄,脱却嫁时衣,塞断鸿蒙口。泥牛解作狮子吼。

曹溪佛学院虽然学生众多,而且不乏佛理精深禅修高明的优秀人才,但是,慧能大师对于行思禅师那是特别的青睐,所以,特意评选行思禅师为班长,以做表率。
自然,有全国最为顶尖的禅宗大师来指导自己,行思禅师也就乖乖的留在了曹溪佛学院学习深造,哪儿都没去,直到慧能大师圆寂那年。
公元713年,慧能大师知道自己在这个俗世的日子已经快要结束了,于是把行思禅师叫了来,吩咐道:“达摩大师来到中华后,传承禅法都是有金襕袈裟作为信物的。但是,这件金襕袈裟后来也引起了很多纷争,更给我带来了杀身之祸。不过这件金襕袈裟已经被转送到四川去了。袈裟虽然不在了,但是佛法我们还得继续传承下去。我在这个俗世的时间不多了,你也用不着再待在这里了,你要出去另外找个地方,把我的禅法传承下去,千万不能让曹溪禅法在你的手上断绝了啊。”
行思禅师听完慧能大师的嘱咐后,便拜别了慧能大师,于公元714年回到了老家吉州,安居于青原山静居寺。并且行思禅师一生都在青原山弘法,直至圆寂。
行思禅师乃是慧能大师的上首弟子,自然禅法高深,非一般人所能及,所以前来静居寺参学之人,那是络绎不绝。其中,他的一个不是同学的同学希迁和尚,也大老远的跑来拜谒行思禅师。
为什么说是不是同学的同学呢?因为当年行思禅师在曹溪佛学院当班长的时候,希迁还不是佛学院的正式学生,他还只是寺庙里的一个小沙弥。
当年慧能大师快要圆寂的时候,大家都很悲伤,可是对于希迁来讲,就不只是悲伤而已了。因为他不但只有十三岁,而且还是个没有受具足戒的小沙弥,别的师兄一个个都学有所成,足可行化一方,可是他还啥都没学到手。所以看到慧能大师快要圆寂了,希迁既悲伤,更万分着急。他来到慧能大师的面前泪流满面的道:“师父啊,我不但这么小,并且还啥都没学到手呢,你要是离开了,我以后该依附谁呢?”慧能大师抚摸着希迁的头和蔼的道:“寻思去。”
那时的希迁,是个非常听话的小沙弥,既然师父叫自己寻思去,那自己就寻思去呗。
于是在慧能大师圆寂后,曹溪佛学院的大部分学生都离开了,希迁依然选择留在了曹溪。并且按照师父的遗训,他每天都到一个僻静处坐禅,并且非常用功,只要一坐下去,就好像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周围的世界一般。并且这一“寻思”,就是整整三年。
此时的曹溪佛学院的班长看见后,觉得很奇怪,就上前去问希迁:“师父慧能大师已经圆寂而去了,你一天到晚在这里空坐着干嘛呢?”
希迁振振有词的道:“师父圆寂前,叫我寻思去,我这是在秉承师父的教诲啊,所以天天在此端坐寻思呢。”
这个班长一听,不由得失声笑道:“你有个大师兄,名叫行思,现在在吉州青原山,你的因缘应该在那里。师父叫你寻思去,那是叫你去寻行思师兄学习啊,谁让你一天到晚在这儿傻坐着呢。”
希迁一听,恍然大悟,于是来到慧能大师的墓塔前,作礼拜别,然后前往吉州青原山找行思禅师参学。
一路风尘,年轻的希迁终于来到了青原山见到了行思禅师。
行思禅师问道:“你从哪里来的啊?”
希迁道:“曹溪。”
行思禅师道:“将得什么来?”曹溪那是天下禅学的正宗啊,既然你从曹溪来,应该学到点什么东西在身上吧。
不过,希迁的回答却无懈可击:“未到曹溪亦不失。”佛性也好,禅道也好,这些东西岂是可以从外面得到的,它本来就是你本有之物啊。
但是行思禅师依旧没有放过,他继续逼问道:“如果这样的话,那你跑到曹溪去干吗?”
希迁回答道:“我要是不去曹溪的话,又哪里能够明白佛性本来就在自己身上并没有失去呢。”
行思禅师勘察完了,希迁却又打起了主意,你考完我了,我也要考考你,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值得我终身依附。于是希迁也明知故问道:“慧能大师还认识你吗?”
对于希迁的这种双关语,行思禅师也是一语双关的直接反问道:“你现在还认识我吗?”
希迁道:“识又怎能识得。”
禅宗讲究顿悟,对于那个在背后支配和主宰认识、分辨、理解万法的“识性”,是作为本体存在的,这个“识性”作为本体肯定是无法认识的,它是需要你去“悟”到它的存在的,而且就是这个“悟”同样不能有理性思路去认识的。
《楞严经》曰:“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就是这种思路和语言。不过《楞严经》说的是“见”,希迁说的是“识”。看来,希迁禅师对于《楞严经》那是非常熟悉的啊。
行思禅师作为曹溪佛学院的班长,对于这种话语背后所隐藏的佛理和禅机,自然是深谙于胸的。所以他对于希迁的问答之语非常的满意,不由得赞叹道:“众角虽多,一麟足矣。”
后来,在行思禅师众多的弟子中,果然只有希迁禅师一个人继承了行思禅师的禅法,不但把禅法一直流传了下来,而且还大大的发扬和提高了行思禅师的禅法。
除了希迁这个不是同学的同学来参学外,行思禅师另一个真正的同学,而且还是名气非常大的同学神会禅师,后来听闻行思禅师的名声后,也前来参学考察。
这一天,神会禅师来到了静居寺探望当年的班长。见面后,行思禅师明知故问道:“你从哪里来的啊?”
对于班长的明知故问,神会禅师便以直相对:“曹溪。”
行思禅师继续勘问道:“曹溪意旨如何?”
神会禅师也是曹溪佛学院的优秀学生,对于这种问题,自然晓得该如何回答,他并没有说话,而是上前振身而立。
不过,行思禅师对神会禅师的回答好像并不满意:“犹带瓦砾在。”
神会禅师反问道:“你这里难道有真金与人么?”
行思禅师也反问道:“如果有真金的话,你准备把它放在哪儿呢?”
不过,后来北宋的翠岩守芝禅师更进一步的评唱道:真金瓦砾错下名言,如今唤作什么?
现在生活中,我们的许多同学聚会时,不是饮酒狂欢,就是唱歌作乐。又哪里会像古代的禅师们,好不容易见面了,都在互勘机锋,共同提高着禅学修为。天渊之别,实在是令人叹息啊。

行思禅师在静居寺弘法的二十八年中,在中国禅宗史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话语,乃是庐陵米价公案。
有僧人问行思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
行思禅师反问道:“庐陵米作么价?”
虚实相对,这是慧能大师传承的三十六对之一,行思禅师作为慧能大师的上首弟子,运用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
你问佛法这种形而上的东西,我给你回答当地的米价这种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且,你还得明白,虚的东西,必须要以实的东西为基础。你还得明白,佛法,不是离开现实基础的空无缥缈之物,而是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体现着佛法,就看你有没有慧眼去体悟了。
这种非常正宗的禅宗顿教问答方式,后代的禅师,那是频频使用,并且屡试不爽的。比如有僧问赵州从谂禅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赵州从谂回答道:“我在青州做了一领布衫,重七斤。”这种例子在禅宗典籍中比比皆是,在此就不用更多的举例了。
庐陵米价公案出来后,历代的禅师对此评唱非常的多,我们可以来欣赏下禅师们对此公案的几则评唱。
白云守端禅师的偈颂:庐陵米价越尖新,那个商量不挂唇。无限清风生阃外,休将升斗计疏亲。
长灵守卓禅师的偈颂:庐陵米价播诸方,高唱轻酬力未当。觌面不干升斗事,悠悠南北谩猜量。
明末的博山无异禅师对庐陵米价公案评唱道:高低米价,环翠色于奇峰。吞吐庐陵,炼蟾华于玉树。须知大用无方,有感斯应。若论青原的佛法,三生六十劫未梦见在。
红尘洗梦不揣冒昧,也作偈一则于此,贻笑于大方:粮价知几许,三餐岂少米?说甚祖师意,粒粒在肚里。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元741年1月),行思禅师感觉到自己要离开这个红尘俗世了,于是把寺庙里的弟子们都叫了来,给大家告别后,行思禅师就坐着圆寂了,享年七十岁。
弟子们修建墓塔,安葬了行思禅师。不过,在后来的唐会昌年间,唐武宗发动了规模空前的铲除佛教的运动,史称会昌法难。行思禅师的墓塔,在这次运动中,也没能逃出厄运,整个墓塔都被官府的人摧毁了。会昌法难后,行思禅师的后代法嗣重新修建了
行思禅师的墓塔。后来的唐僖宗追谥行思禅师为“洪济禅师”。
行思禅师虽然是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共同的祖师,但是,行思禅师在世时,却是不热衷于宣传自己的,他在青原山待了一辈子,从没离开过青原山,并且他有名的嗣法弟子,也只有石头希迁一人,所以,行思禅师在身前,名气并不大,远远没有他的很多同门师兄弟显赫,以至于在早期的禅宗典籍中,行思禅师都是默默无闻之辈,这一点,他的师弟南岳怀让跟他完全一模一样。行思禅师在后来能在禅史上获得显赫的身份,完全是因为他的徒弟石头希迁的缘故。南岳怀让同样是因为他的徒弟马祖道一的缘故,才在禅史上获得了空前的尊崇。这一点,行思禅师和南岳怀让有着惊人的相似。
不过,在慧能大师众多的嗣法弟子中,真正把禅宗南宗顿教法门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然还在弘传的,其实只有两大法系。一个是青原行思的青原法系,一个是南岳怀让的南岳法系。
青原行思法系后来形成了禅宗的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而南岳怀让法系后来形成了沩仰宗和临济宗。
正是因为如此,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便成为了中国禅宗史上,第一个开始争论排名第一的人。当然,争排名第一,不是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本人,而是他们后世的弟子们。
因为慧能大师只有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两个弟子有法脉延续了下来,所以,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的后世弟子们,都想把自己的祖师爷明里暗里的当做禅宗第七祖来对待。所以我们现在能在各种资料中看到有人称青原行思为禅宗七祖,也有人称南岳怀让为禅宗七祖。
除了称呼之外,大家争得最多的,就是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在各种禅宗典籍中的先后出场顺序。青原系的门人,自然在他们撰写的书中,把青原行思放在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第一个叙述。而南岳系门人自然也会在他们撰写的书中,把南岳怀让放在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第一个叙述。从而引起双方门人的互相指责,都觉得应该把自己这系的祖师爷排在第一个叙述。不过,因为南岳系独存的临济宗一家独大,远远强过青原系独存的曹洞宗,所以南岳系门人撰写的书籍更多些,自然在书中南岳怀让就被频频的放在了第一位叙述,这就引起了青原系门人的强烈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不过,综合各种情况来看,青原行思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应该放在第一位叙述的。
第一、从世俗的长幼顺序来看,青原行思生于公元671年,而南岳怀让生于公元677年,青原行思比南岳怀让年长。
第二、从出家日期来看,青原行思十一岁出家,南岳怀让十五岁出家。
第三、从同门时间来看,青原行思于公元697年参学于慧能大师,并且成为上首弟子。而南岳怀让大约在公元700年参学于慧能大师,所以,青原行思是当之无愧的师兄。
所以,在禅宗史上有关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的排名之争中,结合上面的种种情况,红尘洗梦认为青原行思实在应该排在第一位叙述的。当然,对于禅而言,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实在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3 17:22:4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十节 三唤侍者

在慧能大师众多的嗣法弟子中,在身前拥有巨大的声望和影响力的,当属南阳慧忠和荷泽神会两人。南阳慧忠国师深受唐玄宗、唐肃宗和唐代宗三朝皇帝的宠爱,而且成为唐肃宗和唐代宗两朝皇帝的国师,影响巨大。并且慧忠禅师佛理精通,禅法高明,在慧能大师所谓的旁嗣中,其禅法即使是对比后来认为最正统的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两人,绝对是可以相提并论而无丝毫不及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慧忠禅师深得江湖禅客的尊崇,前来找他参学之人络绎不绝。就连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最为正统最为显赫的马祖道一及其弟子们,也和慧忠禅师保持着频繁的联系,马祖门下的很多弟子更是来到龙兴寺和香严寺接受慧忠禅师的再教育。

公元675年,慧忠禅师出生于越州诸暨县(今浙江诸暨市),俗家名叫冉虎茵。
慧忠禅师可能是所有禅师中,在小时候最为奇怪的一个人,中国禅宗的第一本史籍《祖堂集》说慧忠禅师十六岁以前都不曾开口说话。红尘洗梦觉得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应该是不存在的。如果说他十六岁前绝少开口说话,更切合实际情况些。而且慧忠禅师别说出远门,就是自家门前的那座小桥都不曾走过去过。
慧忠禅师的父母这十多年来简直着急坏了,什么办法都用尽了,可是慧忠禅师依旧不爱开口说话,也不曾走过门前的桥去。
直到慧忠禅师十六岁遇见了一个人。
这一天,慧忠禅师在自己的家门口玩,忽然看见一个禅师远远的走了过来,慧忠禅师马上就走过了家门口的小桥,上前去礼拜这个禅师,并且和这个禅师相互问候。
慧忠禅师的父母家人还有街坊邻居看见后,一个个都惊讶得不得了。都觉得慧忠禅师看见和尚后,不但能走过桥去,而且也能主动开口说话了,都觉得慧忠禅师不是个一般的人啊。
慧忠禅师把这个禅师请到家里来,对他道:“师父慈悲为怀,应该可以广度众生,我想要投靠师父出家,希望师父不要推辞。”
这个禅师道:“出家是大丈夫事,非上等上根之人不能为。你只是个乡下人的孩子,出家不是你的本分事啊。”
慧忠禅师争辩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怎么有这些道理来封堵我的善心呢?希望师父能收下我。”
这个禅师非常满意慧忠禅师的见解,道:“我这次游方,主要是要去朝拜天台山,所以你不能投靠我出家。”
慧忠禅师道:“那我应该去找谁出家呢?请师父指示。”
这个禅师道:“岭南曹溪宝林寺,有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那儿。他的曹溪佛学院,有学僧达六百人之多,你去那儿出家,应该可以学到真正的禅法。”
慧忠禅师听了这个禅师的推荐后,就找了个机会,趁着父母不注意,背上早就准备好的包裹,三步并作两步,日夜兼程的就往曹溪赶去。
慧忠禅师一路风尘仆仆的赶到曹溪宝林寺的时候,正赶上慧能大师在给学生们上课。慧忠禅师也没管影不影响课堂秩序,直接上前就礼拜慧能大师。
慧能大师看到人都跪在自己面前了,态度还算诚恳,也就没有责怪他扰乱课程纪律。
慧能大师问道:“你从什么地方来的?”
慧忠禅师却想跟慧能大师打哑谜:“就近。”
慧能大师继续问道:“你的生缘在哪里呢?”
慧忠禅师也继续表现着自己的见解:“自得五阴后忘却了。”
慧能大师笑了笑,这种话语,在慧能大师面前,实在是小儿科啊。他朝慧忠禅师招了招手:“你过来。”
慧忠禅师赶紧站到了慧能大师的身边。
慧能大师道:“你不用给我打哑谜了,老实说是哪儿人。”
听慧能大师这么一说,慧忠禅师也就老实了起来:“越州诸暨县人。”
慧能大师道:“你大老远的跑到我这儿来干嘛?”
慧忠禅师道:“现在明师难遇,正法难求,所以特来礼拜祖师出家,希望祖师能收下我。”
慧能大师望着慧忠禅师道:“你若不出家为僧的话,可以做六十年的天子,你要想清楚是做天子还是求佛法啊。”
慧忠禅师道:“别说六十年,就是百年天子我也不稀罕,我只希望祖师能收下我这个弟子。”
慧能大师看到慧忠禅师意志坚定,便抚摸着慧忠禅师的头顶,并且给他授记道:“你若出家,天下独立佛。”自然,慧能大师收下了慧忠禅师这个学生。
慧忠禅师在曹溪佛学院入学后,很快的就以戒律精严、博通经论并且善于随机说法,成为了曹溪佛学院最为优秀的学生之一。
慧忠禅师在慧能大师那里学习了十一年后,最终从曹溪佛学院毕业,然后便四处游方,先后到了五岭山、四明山、罗浮山、天目山、白崖山、紫阁山、武当山等处游方参学。
经过多年的游方,也经过多年的实地探访,最终慧忠禅师觉得河南南阳淅川县白崖山党子谷的香严寺风水好,风光更好,是个可以终身修行的地方。于是,慧忠禅师便在香严寺定居了下来。
慧忠禅师不仅精通佛家的各种经论,对于禅宗顿教课程,更是得心应手,在慧能大师众多所谓的旁嗣中,慧忠禅师的禅法其实是非常的正宗的,就是相比于同时期所谓正统禅法的掌门人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两人,慧忠禅师的禅法并不逊色丝毫。并且慧忠禅师并不是个老古董,而是个非常善于随机施教的高手,所以前来找他参学的人,那是非常的多。一时间,香严寺在社会上名声大振。
就连千里之外的长安城里的人们,也在传颂着慧忠禅师的法语。这种事情,自然很快的就被皇帝晓得了。作为同时是道学爱好者和佛学爱好者的 唐玄宗,自然是不会放过慧忠禅师这种高人的。
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下诏,把慧忠禅师请到了京城。
不过没过几年,当时的赵国公王琚,给唐玄宗上奏,请求唐玄宗委任慧忠禅师为南阳龙兴寺主持。王琚在唐玄宗李隆基夺权的过程中,帮了很大的忙,深得李隆基信任。所以王琚的请求,李隆基立马就批准了。于是唐玄宗下诏,敕封慧忠禅师为南阳龙兴寺主持。
在慧忠禅师到南阳龙兴寺之前,他的小师弟荷泽神会,于公元720年,被唐玄宗敕封为龙兴寺的主持。神会禅师到洛阳去了,慧忠禅师就来接了师弟的班。这样,慧能大师的南宗顿教禅法,就在他的弟子们的努力下,在更广大的地区传播着。
慧忠禅师来到了南阳龙兴寺,本来是想安安心心清清静静的在这里弘扬慧能大师的禅宗顿教禅法的,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史称安史之乱。
安禄山造反后,他的叛兵攻城略地,很快的就攻占了河北的绝大部分地方和河南的大部地区,就连大唐的东都洛阳,也很快的就落入了安禄山之手。
自然,慧忠禅师所在的南阳,也很快的就迎来了安禄山的叛军。
守城的唐军自然没能抵挡住叛军的进攻,南阳城顿时乱作一团,不过,乱是乱,但是想方设法逃命这一点,却是所有人最清楚的一点共同认识。
龙兴寺也不例外。寺庙里所有的弟子和众多的信众,都苦口婆心的劝慧忠禅师赶紧趁早离开南阳城,先找个安全的地方避避风头再说。可是慧忠禅师说什么都不离开,大家没办法,除了少数不怕死的僧人留下来陪着慧忠禅师外,别的人,自然都惊慌失措的逃命而去。
叛军攻进城后,一路烧杀抢掠。没过多久,叛军首领就带着人来到了龙兴寺。
当叛军首领看到还有一伙人端坐在大殿中,不由得感到非常的惊讶,这个寺庙竟然还有这么多的人没有逃跑。
叛军首领一眼望去,马上就看出了慧忠禅师是这伙人的头,于是走上前去,拔出随身携带的宝剑,架在慧忠禅师的脖子上恶狠狠的道:“你们难道不知道我们要来吗?”
慧忠禅师的脸上没有一丝的恐惧害怕之色,就好像架在脖子上的那把宝剑是根毫不起眼的稻草一般。他平静的道:“风起云涌,人来人往,我心如如不动。”
叛军首领一听,不由得感到非常的惊奇,这个世界居然还有如此不惧生死之人。于是不由得放下宝剑,和慧忠禅师寒暄了起来。
一番交谈之后,叛军首领对慧忠禅师不由得大为叹服,觉得慧忠禅师不仅禅理精深,而且风韵高逸,于是上前礼拜慧忠禅师,并希望能当慧忠禅师的弟子。
慧忠禅师点了点头,算是收下了这个俗家弟子。叛军首领非常高兴,马上下令不准在南阳城里烧杀抢掠。南阳城里,很多人和财产能避免受到天大的伤害,慧忠禅师实在功不可没啊。
因为别的地方战事吃紧,南阳的叛军很快就增援别的部队去了,南阳又重新安定了下来。很多人都来到龙兴寺,来感谢慧忠禅师感化了叛军。慧忠禅师每次都是微微一笑,并没有说什么。
不过,随着战事的变化,叛军又重新开始进攻南阳了。这一次,慧忠禅师马上召集大家道:“这一次和上一次不一样,大家都要离开南阳才是啊,绝对不能像上次那样留下来啊。”
在把让大家赶紧离开的消息散布出去后,慧忠禅师带领着一帮弟子,拄着拐杖沿着白河大步的离开了南阳城。
不过,还是有一些人坚持着留了下来,他们认为上次都能感化叛军从而避免了叛军的杀戮,这次也一定可以感化叛军避免杀戮的。可是,事实却与他们的期望刚刚相反,叛军来到南阳后,大开杀戮,那些留在城里的人,几乎都被叛军杀光了。
《孙子兵法》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真是确论啊。由此也可看出,慧忠禅师能料人先机,他的修为实在是高深莫测啊。
不过,慧忠禅师并没有走得太远,他回到了自己以前待过的淅川县白崖山党子谷的香严寺暂时隐居了起来。
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唐肃宗派出使臣孙朝进带着自己的诏书,来到香严寺,把慧忠禅师请到了首都长安,并且接受了慧忠禅师所授的菩萨戒,这样,慧忠禅师便成为了唐肃宗的国师。
既然成为了慧忠禅师的弟子,唐肃宗自然会请教很多佛学方面的很多问题的。
有一天,唐肃宗把慧忠禅师叫了过来,慧忠禅师刚刚坐好,唐肃宗问道:“国师在曹溪所得何法?”
慧忠禅师道:“陛下看见空中那片云了吗?”
唐肃宗抬头望了望天空道:“看见了。”
慧忠禅师道:“陛下说说看,这片云是钉子钉在上面的,还是悬挂在上面的?”
唐肃宗一听,茫然不知所措。唐肃宗虽然不知所措,但是这个问题并不能难倒别的禅师们。后来的慈受怀深禅师评唱道:“无开口处却开口,有意归时即便归。赵州不在明白里,未是羺羊挂角时。”
而五祖师戒禅师更是直揭根本道:“好事不如无。”

又一天,唐肃宗到慧忠禅师的寝室,来问候慧忠禅师,谁知慧忠禅师根本就不搭理他。唐肃宗有点莫名其妙,更是大大的不高兴:“我乃是一国之君,国师怎么能够看都不看我一眼呢?”
慧忠禅师道:“陛下看见眼前的虚空了吗?”
唐肃宗道:“看见了啊。”
慧忠禅师道:“请问陛下,虚空还曾对陛下眨眼吗?”
慧忠禅师把自己等同于虚空,自然能做到不悲不喜,不将不迎,不得不失,不生不死。不过,这种境界,那些俗人是很难体会到的,哪怕他是至高无上的皇帝。

这天,京城里从印度来了一个大耳三藏法师,这人通过修行,竟然具有了他心通的神通,僧官们赶紧把他推荐给了唐肃宗,对于这些道教或者佛教的高手,唐肃宗都是非常喜欢跟他们打交道的。不过,从古到今,到处都是所谓的大师,到处都是骗子,实在是让人防不胜防啊。
唐肃宗挠了挠脑门,还好,自己身边现在还有个真正的大师。于是,唐肃宗马上派人把慧忠禅师请了过来,叫慧忠禅师帮他鉴定下这个大耳三藏的他心通是不是真有那么神奇。
几十年前,智诜禅师被武则天请到皇宫里,也曾经遇到一个具有他心通的三藏婆罗门,两人也小小的玩了一把他心通,最终以三藏婆罗门失败告终。这一次,不知慧忠禅师和大耳三藏两个会怎么玩了。
慧忠禅师一接到唐肃宗的通知,就立马赶过来了。因为慧忠禅师是国师身份,大耳三藏上前礼拜了慧忠禅师,然后便站在了一边。
慧忠禅师道:“听说你有他心通?”
大耳三藏谦逊的道:“不敢。”
慧忠禅师望了望唐肃宗,然后对着大耳三藏道:“那么你能不能来看看我的心呢?”
大耳三藏也望了望唐肃宗,不由得挺直了腰杆,这分明是皇帝喊来勘验自己的嘛,看来,自己得接受这个挑战啊。于是他对着慧忠禅师作礼道:“贫僧愿意试试看。”
慧忠禅师笑了笑道:“你看我的心现在在什么地方呢?”
大耳三藏连想都没想,接口就道:“大师乃是一国之师,怎么可以到西川去看渡船比赛呢?”
慧忠禅师还是笑了笑,这个大耳三藏果然有两下子,自己心思一动,他立马就跟上来了。于是,慧忠禅师沉默了一会儿,又问道:“你看我的心现在又在什么地方呢?”
大耳三藏依旧想都没想就道:“大师乃是国师,怎么能在天津桥上面去看人家耍猴呢?”
这个大耳三藏果然厉害啊,别人心思一动,他马上就能观察到啊。可是,他的运气有点不好,因为今天他的对手是慧能大师门下最为优秀的学生之一慧忠禅师。
皇帝就在边上观看着呢,自己可得拿出真功夫出来才行啊。慧忠禅师静下心来,然后望着大耳三藏道:“你现在看看我的心在哪里?”
大耳三藏这次没能接上话来,他忽地一下没能跟上慧忠禅师的心思。大耳三藏红着脸镇定下来,闭上眼睛全神贯注的搜寻着慧忠禅师的蛛丝马迹,可是自己“眼前”除了一遍虚空以外,哪里还有什么人的踪迹。慧忠禅师的“心”竟然在天地间失踪了。
大耳三藏在天地间搜寻不到慧忠禅师的“心”,满脸通红的站着那儿,不晓得该怎么回答慧忠禅师的问话,看来,自己遇上真正的高手了,自己的他心通竟然对他不管用。
慧忠禅师对着大耳三藏呵斥道:“你这个野狐精,你的他心通在哪里呢?”
大耳三藏低下头来,根本就不敢吱声。技不如人,不服不行啊。
在开悟的禅师那里,他们是非常反对僧人用任何神通在俗世传播佛法或者用神通在俗世混饭吃的。因为任何神通只是在修习佛法的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而已,而修习佛法的根本任务,是要修习者明心见性的。如果一昧的去追求神通,不但是舍本逐末的愚蠢举动,更有走火入魔的天大风险。古往今来,不论是佛教还是道教或者别的什么教,很多的修炼者,最后练得疯疯癫癫神神叨叨的,绝大部分都是和他们过分的追求神通或者所谓的宗教体验有关。
而且,这还不是炫耀神通的最大危害,炫耀神通的最大危害,是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佛法的根本认识,它使人们错误的认为修习佛法就是修炼神通,或者认为修习佛法,能给自己带来种种的天赋秉异。比如我们现在一提到如来,大家的脑海里马上就会出现一个具备六通无所不能的佛的形象;是个只要伸出手掌,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把具有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的神通广大的佛的形象,而绝对不是在自己的脑海里出现一个觉悟者的形象。
不过,在观看慧忠禅师和大耳三藏较量的所有人中,最为高兴的是唐肃宗,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唐肃宗搞不清楚大耳三藏是如何能够跟随一个人的心思的,更搞不清楚慧忠禅师怎么能够在天地间躲藏得无影无踪的,他只晓得自己的国师没有输给外国和尚,而是在这场较量中胜出了。看来,自己没有找错人啊,看来,我大唐真的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啊。一想到这里,唐肃宗不由得在座位上挺直了腰杆。
慧忠禅师和大耳三藏之间的勘辩,是慧忠国师在数十年弘法生涯中,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公案之一。这个公案诞生后,立即引来了后代禅师们的各种评唱。
有僧人就这个公案去请教赵州从谂禅师:“大耳三藏第三次没有看见慧忠禅师,请问慧忠禅师隐藏在哪里呢?”
赵州从谂禅师笑着道:“慧忠禅师在大耳三藏的鼻孔上。”
这个僧人不能明白赵州从谂禅师的话,后来又游方到了玄沙师备禅师那里,继续问道:“既然慧忠禅师在大耳三藏的鼻孔上,为什么大耳三藏看不见慧忠禅师呢?”
玄沙师备禅师一语双关的道:“只为太近。”
不过,后来北宋的白云守端禅师更进一步的发挥道:“慧忠禅师如果在大耳三藏的鼻孔上,有什么难见的。殊不知慧忠禅师在大耳三藏的眼睛上。”
又有僧人就这个公案请教玄沙师备禅师,玄沙师备禅师反问道:“你说大耳三藏前面两次还看见慧忠禅师了吗?”
南北宋交际间的冶父道川禅师也作偈评唱道:
他心三藏太颟顸,猢孙观了看划船。
对面国师寻不见,祇为从来被眼谩。
看看上面的话语,禅师们的思维,实在不是常人所能及的啊。

慧忠禅师是个生性淡泊的人,对于名闻利养,是从来不放在心上的,所以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山中度过的。想当年慧忠禅师在淅川县白崖山党子谷隐居坐禅时,山里也来了一些同道之人,其中有个叫懒瓒的禅师,这个懒瓒禅师,也是个淡泊名利,放荡形骸之人,所以和慧忠禅师很合得来,因而他们常常在一块儿坐禅修行。懒瓒禅师虽然只比慧忠禅师小几岁,不过他是普寂禅师的徒弟,而普寂禅师又是神秀大师的弟子,这样算来,懒瓒禅师算得上是慧忠禅师的师侄了。
有一天,他们又在一起坐禅,慧忠禅师感觉到有一点冷,于是就用手把身边的落叶围聚在自己盘着的腿和膝盖上,想使自己的腿部暖和些。那知懒瓒禅师一见,便立马呵斥道:“你不好好的在那里坐禅,却在那里动心思想着使自己的身体安逸舒适,如果是这样的话,看来你以后用不着在山中坐禅了,到俗人家那里好吃好喝享受去吧。”
慧忠禅师被自己的师侄呵斥,不由得感到面红耳赤。
后来,唐肃宗把慧忠禅师召进了宫中,奉为国师,慧忠禅师的待遇自然非一般僧人可比。这天,唐肃宗又准备了丰盛的御膳来款待慧忠禅师。慧忠禅师望着满桌的饭菜,忽地想起懒瓒禅师的呵斥,不由得立马泪流满面。唐肃宗在旁一见,不由得莫名其妙的道:“国师这是怎么了?”
慧忠禅师道:“我以前在山中隐居时,曾经被懒瓒禅师授记,我以后会到俗人家里好吃好喝去,现在在陛下这里就是这样的啊。”
懒瓒禅师敢于呵斥自己的师叔,而慧忠禅师面对皇帝的御膳,能有羞耻之心,对比现在不论是僧人也好俗人也好,他们的唯唯是从,趋炎附势,实在是不能和古代那些得道的禅师相提并论的啊。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3 18:19:2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慧忠禅师成为了国师,常常进宫为皇帝说法,那些皇帝身边的红人,自然就会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也会找准机会来请教慧忠禅师的。
这不,唐肃宗身边的头号红人,当时的观军容宣慰处置使鱼朝恩这天就趁着唐肃宗请慧忠禅师来身边说法,他也抓住个机会,给慧忠禅师作礼致意。然后问道:“请问国师,什么是无明?无明又是从何而起?”
慧忠禅师满脸不屑的道:“你一脸的死人相,而且还是个阉割了的太监,也配来找我问佛法。”
任何时候,拿一个人的生理缺陷来说事,都是这个人最大的忌讳。何况鱼朝恩乃是唐肃宗身边的头号红人,一人把揽朝政,独断专行,就是宰相在他面前都得小心翼翼自矮三分。现在一个僧人竟然敢当着皇上的面拿他最忌讳的下半身来羞辱他,鱼朝恩不由得火冒三丈,顾不得皇上就在身边,便大怒着跳了起来。
可就在这个时候,慧忠禅师立马指着鱼朝恩的鼻子道:“这就是无明,无明就是从这里来的。”你不是想知道答案吗,那我现在就把答案活生生的体现在你的身上告诉你。
鱼朝恩一愣,随即恍然大悟,立马就给慧忠禅师作礼赔罪。
这种先把问话者激怒,然后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的根本,从而让问话者幡然醒悟的招数,慧忠禅师算是在禅宗史上开了个头。读者诸君也会在后面的故事中,看到另外一些禅师对这种教学方式的引用和借鉴。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禅师们教导求学者的方法和手段,不仅没有标准套路可言,而且常常语出常情,方式独特,让人匪夷所思却又耳目一新。

有个叫志心的人,曾经找了个机会请教慧忠禅师,他问道:“什么是佛?”
慧忠禅师道:“即心即佛。”
慧忠禅师的师兄司空本净禅师也有相似的问答,不过本净禅师回答的是即心是佛。
在中国禅宗史上,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马祖道一非常有名的禅语,不过在马祖道一之前,他的两个师伯都比他提前讲出了相同的话来,只不过马祖道一讲得更为高明更为彻底而已。

慧忠禅师被奉为国师,并且经常入宫去给皇帝讲经说法,这自然就引起了别的一些法师的不满,所谓同行多嫉妒啊。
这天,一个在朝廷担任僧官的紫璘法师找上门来了,要和慧忠禅师辩论一下。
两人坐好后,紫璘法师便直奔主题道:“您是国师,所以请您随便说个义理出来,我来破它。”
慧忠禅师笑道:“怎么会有这种事呢?”
紫璘法师却是不依不饶:“请国师立义。”
慧忠禅师道:“我已经立完义了。”
紫璘法师一听,不禁有点莫名其妙:“你根本就没说啊,你立的是什么义啊?”
慧忠禅师笑道:“你果然不晓得,看来禅宗的境界,不是你所能体悟的啊。”
紫璘法师张口结舌,茫然无对。
不过,后来的长庆慧棱禅师却代替紫璘法师做出了反驳:“国师义堕也。”

紫璘法师有一天又来找慧忠禅师切磋,两人见面后,这次慧忠禅师先开口问道:“佛是什么义?”
这个问题对于一个法师来讲,简直不是问题:“是觉义。”紫璘法师立马就做出了佛学课本上的标准答案。
不过,禅师们从来都是不讲什么标准答案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教法。所以慧忠禅师接着问道:“佛曾迷否?”
“不曾迷。”佛当然没有迷惑过啊,紫璘法师熟读经书,对于这一点,还是有把握的。
慧忠禅师紧跟着问道:“既然从来不曾迷,哪还用得着觉吗?”
紫璘法师一听,立马就不知道该说什么话来回答了。
这可不是脑经急转弯的问题,禅师们对于佛经和教义,从来都是有着开创性的理解和创造性的发挥的,这绝对不是那些只能照本宣科望文生义的法师们所能比拟的。
紫璘法师愣了半天,终于回过神来。你的问题我回答不上来,那么我出问题,看你怎么回答。
于是紫璘法师问道:“如何是实相?”
这个问题对于一般的法师来讲,书上有现成的答案,并且可以讲出一大堆出来,可是,今天回答问题的是位禅师。
慧忠禅师道:“你把虚的拿来,我就告诉你实相。”实与虚对,这却是他的师父慧能大师三十六对中的标准程序。看来慧忠禅师确实深得慧能大师的精髓啊。
紫璘法师听得一愣,自己哪里有那个本事把“虚”的拿来给慧忠禅师呢。而且既然是虚的,也不可能得到啊。于是只好道:“虚的不可得。”
慧忠禅师正色道:“虚的尚不可得,问实相干嘛?”

这天,紫璘法师又跑到慧忠禅师这儿喝茶聊天来了。两口茶下肚,紫璘法师高兴地告诉慧忠禅师道:“今天回去后,好好的睡上一觉,明天起来,就开始注解《思益经》了。”
慧忠禅师善意的提醒道:“大凡注解经文,必须先理解佛意才行啊。”
紫璘法师哈哈一笑道:“如果我不理解佛意,又怎么敢下笔注解经文呢。”
慧忠禅师看着自得的紫璘法师,没有吱声,而是马上叫自己的侍者端了一盆水来,然后又放了七粒米在水中,然后又在盆上面横放了一根筷子。
紫璘法师在一旁看得莫名其妙的,不晓得慧忠禅师在搞什么名堂。
完事后,慧忠禅师转过头来,指着水盆对着紫璘法师道:“这个是什么义?”
紫璘法师本就看得莫名其妙,又哪里知道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有人问红尘洗梦是什么义,本人也不知道是什么义。不过管它什么义不义的,红尘洗梦会直接上前一脚把水盆踢飞,然后扬长而去。
从上面的情况来看,法师们跟禅师们的交锋,古往今来比比皆是,可是常常都是以法师们茫然不知所措以及彻底把嘴巴闭上结束。禅师们的禅机,往往不是那些法师们所能体悟和理解的。

另外还有一名法师前来参访慧忠禅师,慧忠禅师问道:“你既然是法师,请问你平时讲什么经为业啊?”
法师回答道:“贫僧以讲授《金刚经》为业。”
慧忠禅师马上道:“经文最初两个字是什么字?”
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啊,只要看过经书的人都知道,所有佛经的开头一句,都是相同的四个字:如是我闻。表示这部经书是记录者亲自听到释迦摩尼如此讲说后记录下来的。
对于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法师自然张嘴就来:“如是。”
慧忠禅师紧跟着问道:“是什么?”
这同样不是脑筋急转弯,这个问题高深着呢,并不是那个都能张嘴就回答上来的。这个法师自然也是愣在那里,不知该如何回答。读者诸君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想想:如是,是什么?
从这里既可以看出慧忠禅师对于佛家经典的娴熟,更表现了慧忠禅师禅机的敏锐。所以马祖道一及其门下众多高手,才会和慧忠禅师交往,并且很多人更是不辞辛苦前来找慧忠禅师切磋交流。

另外还有一个僧人前来参访慧忠禅师,慧忠禅师看到他来了,便用手画了一个○相,并且在○相中写了一个日字,这个僧人看见后,茫然不知所措,不晓得自己该怎么回答慧忠禅师。
用圆相来表达禅机或者勘辩对方,在禅宗史上,那是伪仰宗的独门绝技。不过仰山慧寂禅师的九十七圆相,却是来源于耽源应真禅师,而耽源应真禅师,却是慧忠禅师最为得意的嗣法弟子。所以,禅师们用圆相来表达禅机的源头,追根溯源,是在慧忠禅师那儿。所以上面这则公案,就是中国禅宗史上,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用圆相来表达禅机的记载。

没过多久,唐肃宗下诏,让慧忠禅师在离长安不远的咸阳千福寺西禅院居住。慧忠禅师成为国师后,包括当朝宰相崔涣在内的众多朝廷的王公贵戚乃至士庶信众,纷纷来到千福寺找慧忠禅师问法,一时间慧忠禅师风光无限。
唐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唐代宗下诏,把慧忠禅师请到了宫里说法,并且在宫中,唐代宗请求慧忠禅师为他授了菩萨戒,这样,慧忠禅师不但成为了唐肃宗的国师,现在更成为了唐代宗的国师。至此,慧忠禅师的声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朝廷上下,僧俗二界,成为慧忠禅师弟子者,居然超过万人之众。

不过,在慧忠禅师漫长的弘法旅途中,他的大部分弘法地点,是在南阳龙兴寺和同属南阳的淅川县白崖山党子谷的香严寺。其中在龙兴寺待了约二十八年,在香严寺待了十多年。所以,慧忠禅师的禅法传承以及和别的禅师的交流,绝大部分都是在这两处进行的。
因为慧忠禅师比较长寿,所以他晚年还有机会看到他的徒子徒孙辈弟子前来找他参学。而且,慧忠禅师所传授的禅法,还是非常正宗的曹溪顿教禅法,深得当时禅客的推崇。
当慧忠禅师在北方弘扬曹溪禅法的时候,他的师侄马祖道一,也在江西一带弘扬着曹溪禅法,并且马祖道一的弟子们更是把曹溪禅法传遍中华的绝大部分地区。所以,马祖道一的弟子们,也不时有人前来参访慧忠禅师。
这一天,马祖道一门下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南泉普愿禅师来参访慧忠禅师。
慧忠禅师问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啊?”
南泉普愿禅师道:“江西来的。”
慧忠禅师道:“还带得马师真来否?”
南泉普愿禅师道:“只这是。”
慧忠禅师道:“背后的呢。”
南泉普愿禅师看见慧忠禅师禅机缜密无懈可击,只好作罢。
不过,后来有禅师对于南泉普愿禅师作罢并不满意,他们替普愿禅师作出了自己的回答。长庆慧棱禅师道:“大似不知。”而保福从展禅师道:“几不到和尚此间。”

马祖道一另一高徒麻谷宝彻禅师有一天也跑来参访慧忠禅师,按照辈分,宝彻禅师得管慧忠禅师叫师爷。可是宝彻禅师见了慧忠禅师,并不礼拜,而是绕着慧忠禅师坐的禅床走了三圈,然后在慧忠禅师面前振锡而立。
慧忠禅师道:“你既如是,我亦如是。”
宝彻禅师又把自己手中的锡杖振动了一下。
慧忠禅师马上就呵斥道:“你这个野狐精,出去。”

在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那里都上过学的丹霞天然禅师有一天也来参访慧忠禅师,见面后,丹霞禅师刚把坐具打开,正准备礼拜前辈。慧忠禅师便道:“不用,不用。”
看到师爷说话了,丹霞禅师自然心领神会,于是立马退后三步。
慧忠禅师点头道:“如是,如是。”
丹霞禅师便立即往前走了三步,继续和慧忠禅师交换着禅机。
不过,这一次,慧忠禅师摇头道:“不是,不是。”
丹霞禅师一听,立马围绕着慧忠禅师坐的禅床走了一圈,然后出门扬长而去。
对于丹霞禅师的这个举动,慧忠禅师却感到非常的满意:“去圣时遥,人多懈怠,三十年后,再要看见一个像这样的禅僧,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西堂智藏禅师,也是马祖道一禅师手下最著名的高手之一。这一天,马祖道一给自己的师伯慧忠禅师写了封信,叫智藏禅师送过去。智藏禅师拿着信,来到了慧忠禅师这里。
慧忠禅师接过信后,问道:“你师父道一平时说什么法呢?”
看到师爷开始勘验自己了,智藏禅师没有说话,而是从西边走过了东边,然后站住了。
慧忠禅师笑道:“只这个?还有没有别的呢?”
智藏禅师听后,也没说话,而是从东边走到了西边,然后站在那儿。
慧忠禅师道:“这个是你师父道一的,你本人的呢?”
智藏禅师道:“我的禅法,早就呈现给您了啊。”
不过,对于智藏禅师的回答,后来的保福从展禅师却并不满意,他毫不客气的批评道:“西堂智藏埋没马大师不少。”

伏牛自在禅师有一天也替师父马祖道一送信到了慧忠禅师那里,看来马祖道一还是非常尊崇他的这位师伯的,经常和慧忠禅师保持着书信来往。
慧忠禅师问道:“你的师父平时都给人说些什么法呢?”
伏牛禅师道:“师父常常讲即心即佛。”
这个话,慧忠禅师老早就宣扬过了,所以慧忠禅师并不以为然:“这是什么话哦。”顿了顿,慧忠禅师又问道:“道一另外还说了些什么法呢?”
伏牛禅师道:“师父还常常对我们讲非心非佛,更提示我们还要明白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对于马祖道一能层层推进,层层剥落,不落任何蹄筌,深得禅家骨髓,慧忠禅师感到非常的满意,所以笑着道:“这还差不多。”
伏牛禅师却反问道:“大师这里又说何法示人呢?”
慧忠禅师依旧笑着道:“三点如流水,曲似刈禾镰。”
很多禅客听闻慧忠禅师的回答后,依旧是云里雾里的,于是后来有人拿着这个答案去请教仰山慧寂禅师。慧寂禅师道:“水中半月现。”他担心此人还是不能明白,又接着说道:“三点长流水,身似鱼龙衣。”

但是在慧忠禅师一生的弘法中,最为后世禅客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是国师三唤侍者公案。
有一天,慧忠禅师看见自己的侍者站在一边,便喊道:“侍者。”侍者听见师父在喊自己,便马上应道:“在。”慧忠禅师又喊道:“侍者。”侍者马上又答应在。慧忠禅师不知怎么回事,又马上对着侍者喊道:“侍者。”这下这个侍者有点懵了,师父这是怎么了,然后又盯着慧忠禅师看了几眼,师父精神头十足,没老糊涂啊,自己就在身边,他接二连三的喊自己干嘛。不过,既然师父在喊,侍者也只好在一旁第三次答应在。
慧忠禅师看到侍者不能领悟自己的禅机,不由得叹息道:“我以为我会辜负你,现在看来却是你辜负我了啊。”
这就是禅宗史上非常有名的国师三唤侍者公案。这个公案产生后,后来的很多禅师对此公案作出了很多的评唱。下面我们可以来欣赏下其中的一些精彩评唱。
有一个僧人就这个公案去参问赵州从谂禅师:“国师唤侍者,意作么生?”
赵州从谂禅师道:“如人暗里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
还有僧人问玄沙师备禅师:“国师唤侍者,意作么生?”玄沙师备禅师道:“却是侍者会。”不料玄沙师备禅师这样回答,不但没能令某些人明白,却又使人产生了新的疑问。
云居清锡禅师道:“且道侍者会不会?若道会,国师又道汝孤负吾;若道不会,玄沙又道却是侍者会。且作么生商量?”
后来的雪窦重显禅师评唱道:
师资会遇意非轻,无事相将草里行。
负汝负吾人莫问,任从天下竞头争。
慈受怀深禅师也评唱道:
三唤三应意已深,南阳曲尽老婆心。
傍人莫谓扬家丑,到底真鍮不博金。
在这里红尘洗梦也不揣冒昧,狗尾续貂几句自己的颂语,以贻笑于大方:
你呼我应,何处辜负?
父慈子孝,两不相恕。

这一天,慧忠禅师感到自己快要离开这个俗世了,于是来到宫中,去给唐代宗告别。
唐代宗一听,不由得关切的道:“国师如果哪天离去了,需要点什么东西呢?我又能给国师做点什么呢?”
唐代宗以世俗之人的想法来测度一个开悟禅师的心思,自然离题太远。慧忠禅师自然不会按照他的想法来,他是禅师,自然做出了一个禅客的标准回答:“请你与贫僧建造一个无缝塔。”
无缝塔?唐代宗又哪儿晓得是个啥样啊。于是他右膝着地胡跪在慧忠禅师面前道:“请问国师,无缝塔是个什么样子?”
慧忠禅师却静静的端坐在那里,很久都没有吱声。
这一来把唐代宗整得有点莫名其妙的。慧忠禅师看到唐代宗并不能明白自己的禅机,于是对着唐代宗道:“我有个嗣法弟子,名叫应真,他却精通此事,你以后有机会去问问他吧。”
唐代宗大历十年(公元775年)十二月九日,慧忠禅师在京城圆寂,享年一百零一岁,这个岁数,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高寿了。
慧忠禅师圆寂后,唐代宗敕与慧忠禅师 “大证禅师”的谥号,而且凡是有关慧忠禅师安葬之事的一切奏请通通予以允许。并且下诏,把慧忠禅师安葬于党子谷香严寺。算是让慧忠禅师落叶归根了。
没多久,唐代宗果真把应真禅师招了过来,把自己和慧忠禅师以前关于无缝塔的对话告诉了他。然后问道:“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应真禅师马上作了一首偈回答唐代宗:
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
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
对于这首禅师的偈子,作为皇帝的唐代宗依旧不能理解。不过,后来的禅师们却给出了自己的领悟。
北宋雪窦重显禅师道:
无缝塔,见还难,澄潭不许苍龙蟠。
层落落,影团团,千古万古与人看。
宋末元初的高峰原妙禅师道:
国师塔样最尖新,觌面拈来不露文。
却被耽源添一线,至今描邈乱纷纷。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3 19:18:4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十一节 南岳怀让

在慧能大师的曹溪法脉中,南岳系是最为庞大最为显赫的一支。直至如今,南岳系的临济宗依然占据天下禅院的绝大多数,虽然很多早已名不副实,但至少在法脉的传承上或者他们写出的名片上是如此。而南岳系的祖师爷就是南岳怀让。不过,南岳怀让虽然在中国禅宗史上声名显赫,但是在南岳怀让生前,他的声望并不是很高,而且早期的禅宗典籍也没有他多少的记载。以至于我们现在连怀让禅师真正的法名都无从得知,因为怀让是他的俗家名字,并不是他的法名。不过,这并不妨碍他教导出了全天下最优秀的学生马祖道一,不但使自己的法系成为禅宗内部所称的正统,更是让曹溪禅法席卷全国,进而成为佛教真正的主流。

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四月八日,怀让禅师出生于金州(今陕西安康)一户普通人家,户主名叫杜光奇。
《西游记》记载,孙悟空刚从石头里蹦出来时,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直接惊动了天上正在凌霄宝殿办公的玉皇大帝他老人家。以至于玉帝马上命令千里眼和顺风耳到南天门外查看是什么情况。
无独有偶,我们的怀让禅师刚出生时,也是有六道白气直冲星宿。不止左邻右舍一个个惊奇不已,就连远在长安城里专门负责天文历法观看星象的太史也观察到了。太史看见有六道白气从安康一带直冲上天,赶紧跑去给唐高宗汇报此事。
唐高宗也觉得这件事情有点奇怪,古代的帝王,对于这些东西从来都是深信不疑的。于是唐高宗赶紧问道:“这六道白气代表什么呢?对我本人和国运有没有什么影响呢?”
太史回答道:“这种情况,依臣下看来,应该是有高僧诞生的吉兆,此人应是国之法宝。”
没过多久,金州太守韩偕也把他们看到有六道白气直冲上天的情况上奏给了唐高宗。
唐高宗一看,觉得此事应该是个祥瑞,作为一国之君,自己还是应该对此表个态的,于是道:“这个高僧应世的祥瑞,朝廷应该表彰和庆贺啊。”唐高宗于是马上下诏,命令韩偕亲自带人到这户人家去看望慰问。当然,作为皇帝的特使前来看望,慰问品自然是十分丰厚的。
怀让禅师出生后,因为从小就心怀恩让,不与人争,所以他的父亲杜光奇就给他取名叫做杜怀让。所以,禅宗南岳系的头号祖师爷怀让禅师的怀让二字,并不是怀让禅师的法名,而是他的俗家名字。
怀让禅师一直长到了十岁,对于一般孩子必学的什么四书五经之类的国学课程,从来不感兴趣。他只有一个爱好,那就是一天到晚抱着各种佛经看个不停。
有一天,有个名叫玄静的法师到怀让禅师家里来做法事,完事后,玄静法师指着怀让禅师告诉杜光奇道:“这个孩子不得了啊,如果他出家为僧的话,一定能精通所有的佛理,获得无上菩提道果,造福天下众生啊。”
先有朝廷派太守前来慰问,现在又有法师说这些话,杜光奇听了后,对于自己的这个孩子以后会成为高僧自然是深信不疑。
怀让禅师十五岁的时候,终于拜别父母,不远千里来到了荆州玉泉寺,拜弘景律师为师出家为僧。并且在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四月十二日在本寺受戒,正式学习毗尼藏。
不过,怀让禅师在玉泉寺刻苦学习了五年,对于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不满意。有一天怀让禅师站在院子里自言自语的道:“我在这里已经五年了,可是天天学习的这些枯燥的戒律和繁琐的经文,对于真正的契合佛之真理毫无帮助啊。我出家是为了追求无为法,这个世界哪里又有呢?”
怀让禅师一个人在那里自言自语,不过这番话却被同在寺中参学的坦然禅师听到了。
坦然禅师看到怀让禅师志向高远,于是上前道:“这里没有无为法,别的地方难道也没有吗?师兄何不云游他方,四处参访高僧试试呢?”
怀让禅师一听,这番话正合自己的心意。于是和坦然禅师两人结伴外出参学。
此时慧安国师在嵩山开法传授禅宗课程,声名远播。于是怀让禅师和坦然禅师两人便不远千里来到了慧安国师那里参学。不过,一番交谈后,坦然禅师领悟了慧安国师的禅意,从而留了下来继续求学。可是怀让禅师却不能契合慧安国师的禅机。于是,慧安国师便指点怀让禅师到慧能大师的曹溪佛学院去试试。
于是,怀让禅师为了求法,又不辞艰辛的来到了慧能大师的曹溪佛学院。
看到有人前来报考曹溪佛学院,慧能大师自然先进行了一下面试。
慧能大师问道:“你从哪儿来的啊?”
怀让禅师恭敬的道:“从嵩山慧安禅师那里来的,特意前来礼拜师父。”
哦,原来是从慧安师兄那儿转学过来的,看来是一家人啊。
既然是一家人,慧能大师也就显示出了禅师的本色出来:“什么物与么来?”
怀让禅师虽然已经出家有几年了,可是先前学习的都是佛教的律法,对于正宗的禅宗课程,却是从来没有学习过。自然对于慧能大师的问话,茫然不知所措。
怀让禅师满脸通红的站在那里,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是好。
不过,因为是大师兄慧安禅师推荐来的,慧能大师也不好不录取这个面试不及格的考生。于是对怀让禅师道:“看来你对于禅宗课程还是个门外汉啊,这样吧,以后我上课的时候,你就在最后一排找个位置坐着,好好听课,看看以后能不能有所领悟。”
就这样,怀让禅师在曹溪佛学院留了下来。
对于自己不能回答慧能大师的问题,怀让禅师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在慧能大师上课的时候,怀让禅师都是最为专心听讲的学生之一。并且在任何时候,只要有自己不懂的地方,他不是去请教慧能大师,就是去请教别的师兄们。所以,怀让禅师的进步非常迅速。
不过,即便如此,怀让禅师还是感觉到了禅宗课程的博大精深,因为他整整在佛学院刻苦学习了八年,才忽然明白了慧能大师最初问自己的那个问题。
于是,他放下手中的课本,高兴的来到了慧能大师的方丈室。
慧能大师看到怀让禅师满面春风的跑了进来,不由得问道:“怀让啊,今天什么事这么高兴啊?”
怀让禅师兴奋的道:“师父,我今天终于明白你当初问我的那句话的真正含义了。”
既然你说你明白了,那我就来考考呗。慧能大师笑着道:“什么物与么来?”
这一次怀让禅师立马就接上话了:“说似一物即不中。”
慧能大师一听,不由得一下就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对于怀让禅师的回答,慧能大师感到非常的满意。当然,慧能大师更满意的是,这个有如此精妙而独特见解的人,是自己的弟子。
慧能大师讲三十六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实与虚对,凡与圣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等等。后来的禅师们在启迪后学时,从来都不会按照书本上的东西如实开示的,他们往往都是绕路说禅,指东答西,以便让学生们自己能领悟禅法。慧能大师和别的禅师们为什么如此?那就是他们都明白说似一物即不中的道理。而且更要让前来参学的人们明白,禅,是说似一物即不中的。
所以,说似一物即不中,这是中国禅宗史上,最为精妙绝伦的话语之一。就凭这句话,怀让禅师足可跻身祖师行列。
又过了三年,到了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怀让禅师觉得自己在曹溪佛学院学习得差不多了,该毕业了。于是前来拜别慧能大师。
慧能大师看到怀让禅师准备离校而去,那不行啊,还没通过自己组织的毕业考试呢。如果一个没有拿到毕业文凭的学生出去到处乱窜,岂不要坏了曹溪佛学院的名声。
于是慧能大师正襟危坐,赶紧对怀让禅师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慧能大师问道:“你上次讲‘说似一物即不中’,还需要凭借修证吗?”
怀让禅师对于禅宗课程,在这个时候已经烂熟于心了,他回答道:“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对于怀让禅师不落两边一无所滞的回答,慧能大师感到非常满意。看来,这个怀让不仅可以毕业,而且足可担任老师了啊。于是慧能大师道:“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你即如是,我亦如是。”
然后,慧能大师把怀让禅师喊了过来,在他的耳边轻轻的道:“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对你有个谶言,佛法会在你的身上大放异彩,并且以后你的门下会出现一个姓马的人,这人的禅机锋锐无比,从而让天下折服,使佛法广被天下苍生。这个谶言你隐藏在心中即可,千万不要吐露出来。”

怀让禅师离开曹溪佛学院后,首先来到了武当山,在山中隐居十年后,又游方到了南岳衡山。南岳衡山乃是五岳之一,自然是风光无限。怀让禅师立马就被山中的风水所吸引,于是决定这辈子就待在这里了。就这样,怀让禅师便在南岳的般若寺观音台定居了下来。所以在禅宗史上,怀让禅师就被称为南岳怀让,并且他的法系,也被称为南岳系。
有一天,有个出家修行多年的僧人前来请教怀让禅师:“比如把一面镜子铸成一座佛像,佛像铸成后,那么镜子的光明又上哪儿去了呢?”
怀让禅师反问道:“你现在是这个样子,那么你小时候的相貌在哪儿呢?”不过,后来的法眼文益禅师似乎不是非常满意怀让禅师这样回答,他另外替怀让禅师作出了一句答语:请问哪个是大德铸成的像?
这个僧人继续问道:“只如像成后,为什么不鉴照?”
怀让禅师回答道:“虽然不鉴照,谩他一点不得。”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云门宗高手慈受怀深禅师评唱道:
髑髅里眼见犹在,枯木中龙声更狂。
打破虚空光境尽,个中别有好商量。
南宋的掩室善开禅师也评唱道:
问处钩深答更幽,就身打劫最风流。
要知一点难谩处,江上数峰青欲浮。

当时南岳般若寺里,有一个叫做玄至的僧人,因为被别人下了圈套从而触犯了国家的刑法,被衙门里的人抓到监狱去了。因为事情比较严重,自然要承担的后果也比较严重,玄至在监狱里感到非常的害怕,可是他自己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出来解救自己,也许,只有寺里的师父能帮上忙了。玄至于是就端坐在地上,对着南岳般若寺的方向虔心祈祷,希望怀让禅师在外面能够想方设法搭救他。
怀让禅师虽然不知道玄至被捕之事,不过,当玄至在监狱里祈祷时,怀让禅师却立马感受到了玄至的祷告。于是怀让禅师一方面来到监狱里看望安慰玄至,另一方面在外面为玄至四处奔走,最终事情得到了大家都满意的结局。
玄至从监狱出来后,来到了怀让禅师那里,跪拜在地上道:“师父真是救苦观音啊。”自此,人们就把怀让禅师称为观音大师。再加上怀让禅师本来就居住于般若寺观音院,所以,怀让禅师当时的称呼不是南岳怀让,而是观音大师。
南岳般若寺本来是宣传般若思想和法华思想的寺庙,不过,当怀让禅师主持般若寺后,怀让禅师便把般若寺改造成了宣传禅宗的阵地了。
怀让禅师在般若寺弘法二十三年,虽然人们从近处的荆、吴之地,或者从远处的梁州益州之地,来到般若寺求学,也算是没有冷场。不过,怀让禅师在当时的声势,实在是平淡无奇的,不但远远比不上同门的慧安禅师、永嘉玄觉和神会禅师,更无法企及神秀北宗的普寂禅师和义福禅师了。就是后来的一些禅宗书籍上把怀让禅师称为禅宗七祖,那也是因为马祖道一的洪洲禅系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人们尊崇马祖道一,进而就必须要往马祖道一的师父脸上贴金的缘故。
不过,怀让禅师虽然在生前声望不高,但是,他最为得意的一件事,就是收了一个好徒弟。这不但是怀让禅师的一件幸事,更是整个中国禅宗史上最大的一件幸事。

大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左右,南岳传法院来了一个俗家姓马法名道一的年轻僧人,他一天到晚都是一个人独处一庵,整天只知道坐禅,从不与人交往,寺庙里别的僧人去他那儿串门,他也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于是纷纷来到怀让禅师那里,给怀让禅师讲这件事。怀让禅师听到自己的寺庙里居然来了这号人,也觉得有点奇怪,于是决定自己亲自前去看个究竟。
怀让禅师来到传法院,走进了道一和尚独居的小庵,谁知道道一和尚看见寺院的当家和尚怀让禅师来了,依旧不理睬怀让禅师,还是好好的端坐在那儿。当然,有人对自己无礼,怀让禅师是不会和他计较的。
不过,道一和尚不理睬怀让禅师,但是怀让禅师却发觉道一神采飞扬,异于常人。不由得立马想起了师父慧能大师给自己说的谶言。怀让禅师心里一激灵,莫非自己门下的那匹能蹋杀天下人的马驹,就是此人?
于是,怀让禅师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个人收为徒弟。
可是,道一和尚一直独居,对别人从来都是爱理不理的,咋办?
你不理睬人,那我不跟你说话就是了。作为从曹溪佛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怀让禅师自然有办法让道一和尚出来主动找自己说话的。
于是,怀让禅师便在寺庙里找来一块砖头,来到了道一和尚坐禅的小庵门前,拿着砖头就在庵前的石头上哗哗哗的磨了起来。
道一和尚依旧在小庵里坐禅,根本就不为所动。
怀让禅师同样不在乎,只要没事,就拿着砖头在小庵门前的石头上磨。我就不信勾不起你的好奇心。
时间久了,也不晓得是哗哗哗的磨砖声影响了道一和尚坐禅,还是怀让禅师每天的举动终于勾起了道一和尚的好奇心。终于,道一和尚走出了坐禅的小庵,来到了怀让禅师身边问道:“你这个老和尚不好好学佛传法,一天到晚在这里磨着这块砖头干嘛?”
鱼儿终于上钩了,怀让禅师心中一阵暗喜。他不动声色的道:“我干嘛暂且不论,你一天到晚在庵里傻坐着干嘛呢?”
道一和尚理直气壮的道:“我坐禅是希望能成佛啊。”
怀让禅师哈哈大笑道:“你坐禅是希望能成佛,而我磨砖,是希望能把这块砖头磨成一面镜子。”
道一和尚听得莫名其妙的:“天啊,这个世界哪有能把一块砖头磨成一面镜子的?你不是在瞎忙乎吗。”
怀让禅师正色道:“磨砖既然不能成镜,那么坐禅又岂能成佛呢?”
道一和尚一听怀让禅师话里有话,赶紧作礼道:“请问师父,那我应该怎么做才对啊?”
看到道一和尚虚心求教,怀让禅师也立马显露出禅宗祖师的本色出来:“比如牛驾车而行,车若不行,你是打牛呢,还是打车呢?”
顿了顿,怀让禅师又接着道:“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这种道理,也只有那些开悟的禅师才能讲得出来。那些照本宣科望经生义的法师们,是万万没有这样的见解的。
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道一和尚还算聪明,一听之下豁然大悟,立马心悦诚服的上前跪拜了怀让禅师。并且留在怀让禅师身边十年,彻底把曹溪禅法的精髓装在了自己的心中,然后才离开南岳般若寺。
而道一和尚离去后,没用多长时间,就成为了整个禅宗史上,唯一可以比肩六祖慧能大师的马祖道一禅师。
对于这个故事,宋末元初的横川行珙禅师的评唱,很有力度:
坐禅成佛生妄见,磨砖成镜妄尤多。
打车打牛俱是妄,搅得心肠没奈何。

虽然前来怀让禅师南岳般若寺佛学院求学之人众多,不过在怀让禅师组织的毕业考试中,只有六个学生通过了怀让禅师的毕业论文答辩。自然,怀让禅师只给这六个学生颁发了毕业证书。并且对这六个获得毕业证书的学生,怀让禅师一一作了针对性的点评:“严峻同学因为善于谈说经文佛理,所以得到了我的舌。坦然同学善于倾听各种道理,所谓兼听则明嘛,所以得到了我的耳。神照同学善于了解万物的气息,所以他得到了我的鼻。常浩同学非常遵守戒律,举止之间自然威仪具足,所以得到了我的眉。智达同学善于观察世间的一切实相,所以得到了我的眼。只有道一同学,通明了古今之理,彻底领悟了我的心啊。”看来,马祖道一才是怀让禅师最为看重的毕业生啊。
但是马祖道一离开南岳有两年了,从来没有给师父写过书信问候。这下怀让禅师就有些犯嘀咕了,自己这个徒儿怎么了?是不是在外面混得不好,不好意思给自己写信啊?是不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寺庙定居传法啊?
怀让禅师太牵挂自己的这个得意门生了,于是有一天趁着给大家上课的时候,怀让禅师问道:“你们知不知道道一同学有没有开办自己的佛学班给大家上课说法啊?”
有个晓得情况的学僧赶紧道:“听说道一师兄已经在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西里山开办了一座佛学院,而且前来听他讲课的学生那是非常的多啊。”
怀让禅师一听,不由得道:“这个道一,自己都当老师了,也不给我报个信。”
古代的禅师也好法师也好,一旦自己主持寺庙开始传法后,都要给自己的授法恩师通达法嗣书的,这在中国根深蒂固的宗法体制中是非常重要的。可是,马祖道一在临川西里山开法授徒,却并没有给怀让禅师通达书信,这实在有些违背当时的常理。
不过,怀让禅师这种开悟的禅师,对于那些世俗的礼节,跟马祖道一一样是毫不在乎的。怀让禅师更为关心的是,自己的这个徒弟现在开始当老师了,他能不能好好给大家上课呢?能不能把曹溪禅法发扬光大传承下去呢?
于是,怀让禅师马上喊来一名学生,让他按照自己的吩咐,立即前往临川西里山,去实地考察马祖道一是怎么教学的。
这个学生风尘仆仆的来到了临川西里山,自然,他没有通报自己是从南岳来的。他等到马祖道一开始给学生上课了,才从后排站起来,按照怀让禅师的吩咐问道:“作么生?”
这一句突如其来的话,并没有难住马祖道一,马祖道一回答道:“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曾少盐酱。”
禅语,一般都有多重含义的。禅师们说话,或者开示学生,从来都不会把话说死,把意思说死的。
“胡乱”,表面上说的是“胡人乱华”,实则暗指“碧眼胡僧达摩西来”。
但是,“胡乱”,实在是“胡人”“乱华”啊。
在禅师们的眼里,世界本来是清净无染的,可是包括释迦牟尼啊,菩提达摩啊,各大祖师啊等等之类的人,一个个出来成天叽叽喳喳的闹个不停,搞得天下人轰轰烈烈的参禅悟道,鼎沸不已。所以,这些人实在是“罪莫大焉”啊。既然如此,这些人就是应该被“攻击”乃至被“剿灭”的。
所以,禅宗最大的宗派临济宗的掌门人临济义玄才会“逢佛杀佛,逢祖杀祖。”以“德山棒”与临济义玄齐名的德山宣鉴才会说“这里无祖无佛,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后来云门宗的掌门人云门文偃更是要把释迦摩尼:“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禅师破除偶像,不受人惑的崇高精神。哪怕你是祖你是佛,同样不会受你的迷惑和影响,同样要进行超越。因为唯有如此,禅师们才能得大自在,傲啸于天地间。
而“三十年不少盐酱”,既然不受人惑,那么自己的整个内心世界也好面对的外部世界也好,自然就是清净无染的,就是不得不失的,就是本来具足的,自然也就是“不少盐酱”的。
这个学生回来后,把马祖道一的回答,一字不漏的告诉了怀让禅师,怀让禅师听后,感到非常的满意。看来,自己的这个得意弟子,确实可以承担老师的工作了啊。
对于这个公案,宋朝的大慧宗杲禅师评唱道:
见得分明识得亲,举来犹自涉途程。
直饶不犯毫芒者,也是拈(食+追)舐指人。
南宋的月林师观禅师也评唱道:
自从胡乱后,更不少盐酱。
开口便见胆,岂在语言上。

怀让禅师在南岳般若寺定居后,就一直在般若寺弘法,而且二十三年来,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南岳。看来,怀让禅师那是彻底保持了一个禅者甘于淡泊傲啸山林的本色啊。
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八月十一日,怀让禅师在南岳般若寺圆寂,享年六十八岁。
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马祖道一的两个弟子章敬怀晖禅师和兴善惟宽禅师找到了当时的湖南观察使张正甫,请他给自己的师爷怀让禅师撰写了碑铭。现在这篇《衡州般若寺观音大师碑铭(并序)》,我们在全唐文中还能看到。
也是在这一年,衡阳太守令狐权因为向往怀让禅师的光辉事迹,拿出自己的钱财来为怀让禅师举办忌斋。当地的行政一把手亲自组织这种活动,这个忌斋自然是办得非常热闹的。而且因为有朝廷官员的助推,在当地居然形成了每年八月要举办观音忌的传统节日。
十余年后,唐宝历年间,唐敬宗李湛赐予怀让禅师“大慧禅师”的谥号,这也算是对怀让禅师弘法一生的最大肯定了。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4 09:55:37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