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演义(老帖新发)

楼主:四川红尘洗梦 字数:1387989字 评论数:1311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第六节 东山法门

弘忍大师在破头山接受道信大师的衣钵,成为达摩佛学院第五任院长后,继续留在师父身边深造并服侍师父。公元651年,道信大师去世,弘忍大师自然就成为了破头山正觉寺佛学院的一把手。
道信大师在时,正觉寺佛学院学僧就超过五百人了,弘忍大师接班后,前来报名入学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每间教室都挤得人满为患,小小的正觉寺已经不能容下这么多的人了。要知道,他们都是靠自己劳动自己生产来养活自己的。人一多,吃喝拉撒、学习、教育、管理等等都是问题啊。看来,得另外修建佛学院来安顿这些学僧才行啊。于是,弘忍大师决定在破头山正觉寺东边十来里的地方,一个叫做冯茂山的山上,重新修建一个佛学院。冯茂山因为在破头山东边,所以又叫东山。这也是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
弘忍大师要在东山修建佛学院的消息一传出,帮忙的人如同潮水般哗啦啦的就来了,官方的,民间的。出工的,出力的,出物的,出钱的。反正那是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啊。
公元654年,初具规模的东山寺终于在大家的努力中完工了,弘忍大师也正式移居到了东山寺佛学院上课。
弘忍大师在师父道信大师还在世时,就已经被特许可以代师行教了,由此可见弘忍大师不论是道德品行还是佛法禅道,都是出类拔萃的,都是足以为人师表的。道信大师去世后,弘忍大师更是一株独秀了,现在又有了自己单独上课的佛学院,弘忍大师更是大开法门,不论来求学的人根基如何,弘忍大师都能广授禅道。所以四面八方前来找弘忍大师参学的人那是络绎不绝。以至于东山寺佛学院学僧超过七百人,全国各地前来参学的信徒每个月都超过千人,终至于“道俗受学者,天下十八九,自东夏禅匠传化,乃莫之过”。经过弘忍大师二十几年的努力,道信大师和弘忍大师在黄梅县所创立的正觉寺和东山寺,终于成为了全国禅学的中心,“东山法门”也成了当时禅宗的代名词。
弘忍大师在东山寺,除了教学以外,同样坚持了师父开创的农禅结合思想,要求大家必须劳动,要确保能自给自足。不用去依附谁,也不用去乞讨谁。僧众们聚居在一起,也便于管理。当然,弘忍大师也是恪守师训,率先垂范,自己长期住在东山上,优游于山水之间,栖养心神,足不出山,远离尘世。并且不参和政治,和上层统治阶层保持足够的距离。对此,很多人表示疑惑不解。曾有人就此问弘忍大师:“学问何故不向城邑聚落,要在山居?”弘忍回答道:“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也。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一一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从这个回答上,我们可以看出弘忍大师傲啸山林的超凡脱俗之态。这才是禅者真正精神所在,所以,弘忍大师的东山寺才能成为真正学佛之人心目中的圣地。
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越开越红火,前来报名入学的学僧也是越来越多,弘忍大师马上就感觉到了以前的教材有点不够用了,于是,除了四卷本《楞伽经》和《文殊说般若经》以及道信大师的佛学论文《入道安心方便法门》外,弘忍大师又在众多的佛经中,特意挑选出《金刚经》来作为教材,供学生们学习研究。因为《金刚经》篇幅短小,只有五千余字,而且比较通俗易懂,并且深含佛法大意,所以立马就引起了同学们的高度关注,也强烈的引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佛学院中形成了研究学 刚经》的阵阵高潮。其中,对于《金刚经》的研究学习,慧能同学最有心得体会,并且在往后的学习过程中,发表了多篇学术水平登峰造极的论文,最终使得《金刚经》成为禅宗的必读课本,成为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大乘佛经。并且和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并列为释儒道三家的代表经典。
弘忍大师的东山法门声望越来越高,弘忍大师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以至于深处深宫的皇帝都知晓了弘忍大师的大名。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李治下诏,派出使臣来到东山寺,请弘忍大师入京见驾,弘忍大师毫不犹豫的就拒绝了。在这一点上,弘忍大师和他的师父道信大师一样,宁死也不到皇帝身边去。没过多久,唐高宗李治再次派人来传诏,请弘忍大师到京城去传法。弘忍大师也再次予以拒绝。李治知道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弘忍大师大加赞赏,并且派人给弘忍大师送来了很多的衣物药石,供养弘忍大师。
弘忍大师在东山寺传法二十几年,徒弟众多,其中有十大弟子最为获得弘忍大师的称赞,不过,最终弘忍大师把他的衣钵交付给了慧能大师,并且委任慧能大师为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
唐高宗咸享五年,公元674年。年初的一天,弘忍大师忽然对身边的弟子玄赜道:“玄赜啊,我在这个世上的日子不多了,你赶紧去给我准备墓塔吧。”弘忍大师虽然弟子众多,可是这个时候,那些受到弘忍大师印可了的上首弟子,大都已经前往各自的地盘弘法去了。留在身边的弟子,此时以玄赜为首了。玄赜虽然公元670年才到破头山参学于弘忍大师,却非常谦虚恭敬,敏而好学,对弘忍大师的起居也照顾的非常好,所以玄赜深得弘忍大师的喜爱,也成为了弘忍大师最后印可的上首弟子。弘忍也给了玄赜非常高的评价:“汝与神秀,当以佛日再晖,心灯重照。”正因为如此,弘忍大师才会把建造墓塔这样的大事交给玄赜办理。
玄赜听到师父这样的吩咐,不禁立马热泪盈眶,跪拜在师父的面前。弘忍抚着他的头道:“出家人,无需如此,办事去吧。”玄赜含着泪哽咽着答应了。
玄赜虽然答应了,不过他却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此时,早已代师行教的大师兄神秀因为不被当地官府所容,潜藏得无影无踪。已经得到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任命书和金襕袈裟的慧能师兄,一年多前已经偷偷回到广州去了。最早受到师父印可而且年龄最大的慧安师兄,此时隐居于终南山。智诜师兄此时在资州(今四川资中)德纯寺传法。师父门下最为知名的上首弟子们天各一方,只有自己在师父身边,安排好师父后事这个重担,自己必须担起来,也必须办好,绝对不能出半点差错。
于是,玄赜带领师兄弟们,到山上去专门寻找那些天然的方石,并且叫精通建筑专业的人负责建设,把墓塔建造的庄严而雄丽。
到了二月十四日。弘忍大师叫来玄赜,问道:“我的墓塔修建好没啊?”
玄赜低着头答道:“师父,已经建好了。”
弘忍大师道:“我佛如来入般涅槃是在二月十五日,我比不上佛祖,所以不能在这个时候涅槃。”
说完后,弘忍大师又望着玄赜道:“如吾一生,教人无数,好者并亡,后传吾道者,只可十耳。我与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快,必多利益。资州智诜,白松山刘主簿,兼有文性。莘州慧藏,随州玄约,忆不见之。嵩山老安,深有道行。潞州法如,韶州慧能,扬州高丽僧智德,此并堪为人师,但一方人物。越州义方,仍便讲说。”说到这里,弘忍大师拉着玄赜的手道:“汝之兼行,善自保爱。吾涅槃后,汝与神秀,当以佛日再晖,心灯重照。”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二月十一日,弘忍大师在这个俗世的历程也快走到尽头了。这一天,弘忍大师召集寺庙的僧众,语重心长的说道:“吾今事毕,时可行矣。”说完后,便走进早就准备好了的墓塔,面南趺坐好后,两眼一闭,便离开了这个俗世。终年七十四岁。弘忍大师和他的师父道信大师一样,都能提前预知自己离世的情况,从而教门人提前给自己准备墓塔备用,看来,得道的高僧,就是不一样啊。
弘忍大师一生甘于淡泊,傲啸山林,对于名闻利养,弃如敝履。所以,他的很多说法的资料都没能传下来,现在我们唯一能看到的,就是他的《最上乘论》。不过,这部不足四千字的著作照样有专家提出是后人伪作。
弘忍大师虽然离开了,但是他的十大弟子却将他的禅法撒向了中华大地各处,从湖北黄梅县到河南洛州,到陕西华州,到四川资州,到江苏扬州,到浙江越州,到广东韶州。最后,随着神秀和慧安、玄赜等相继被皇帝下诏请入京师,成为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的国师,弘忍的禅法终于成为领导全国的佛门正宗,从而一统江湖。
后来的唐代宗赐给弘忍大师谥号“大满”,墓塔曰“法雨”。
近300年后,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准备挥师平定江南的时候,此时,僧人们惊奇的发现,弘忍大师肉身不腐的遗体竟然流出了鲜血,就像一颗颗泪珠一般。寺庙里的高僧私下里都说到,江南的李氏政权这次必定会灭亡了。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19 19:19:4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三章 牛头法融

第一节 百鸟衔花

当弘忍大师的东山法门在黄梅县风生水起气势显赫的时候,道信大师另外的一名弟子也没闲着,在南京牛头山弘传禅法,声势之旺,并不比弘忍的东山法门差。而且此人能自创一宗,曰牛头宗。作为一名能开宗立派的人物,自然不是等闲之辈。
此便是弘忍大师曾经对道信大师说过的:师父的佛法要另外分出一枝。此枝就是牛头宗,而牛头宗的开山祖师,就是牛头法融。
法融,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出生于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一户韦姓人家。
法融从小就是个与众不同的人物。任何人只要看过法融一眼,保证你能过目不忘。因为法融相貌奇特,异于常人。《续高僧传》说其:头颅巨大,五岳隆起。眉目长广,颡颊浓张,龟行鹤视,声气深远,如从地出。立虽等伦,坐则超众。
头颅巨大,就是说脑袋长得非常大。五岳隆起,就是说其面部东岳左颧骨、西岳右颧骨、南岳额头、北岳下巴、中岳鼻子这五个地方都是隆起的。这在相书上属于非常好的面相。眉目长广,就是说眉毛和眼睛都长得比较宽大。颡颊浓张,就是说脑门儿宽脸盘子大。龟行鹤视,就是说走路像乌龟般缓慢但是稳重,看人就像鹤视物一般警觉。声气深远,如从地出,就是说法融说话吐气非常深远,就好像从地下深处传来一般。立虽等伦,坐则超众。这个就非常有意思了。就是说法融和大家站在一起的时候都是一样高的,但是如果坐下来,法融就要比别人高出一头。这种人,想必大家在生活中应该没机会看到的吧。法融的这个长相,对于爸爸妈妈来讲,比较放心,不怕别人抱去,也不怕走丢。因为大家看一眼后都会记得这个孩子是韦家的宝贝。
而且法融从小就是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对于别的小朋友也好,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也好,他都是同样的尊敬如一。即使有人惹恼了他,法融也是事后就忘,根本就不会把这些事挂在心上。这种能好了伤疤就忘了痛的人,大家自然乐意和他相处。
并且法融从小就是个狂热的书迷,到十九岁的时候,竟然“翰林坟典,探索将近。”也就是说世俗的经史子集差不多都看过了,可是法融阅读完这些书籍后,却并不感到满意,感觉到还是不能解决人生的最终问题。于是又去阅读《般若经》。这一看,法融明白了真空不二的道理。不禁感慨万分:“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止观,出世舟航。”
所以,小时候的法融,是个相貌奇特聪明好学谦虚恭敬的好孩子,并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此时的法融已经十九岁了,十九岁,对于现在的人来讲,也许刚刚跨入大学的门槛,但是在那个时候,十九岁,那是应该娶妻生子成家立业的年纪了。所以,法融的父母便和当地的一户很有身份地位的人家定下了婚约,选定了良辰吉日让法融和那户人家的千金成婚。
法融得知情况后,立马就不高兴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那可是要在佛法中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怎么可能娶妻结婚呢?
于是,法融找了个机会,偷偷的离家出走,前往茅山,赶紧在炅法师手下把须发剔除了,然后拜炅法师为师。我已经出家为僧了,总不可能还有谁要争着抢着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和尚吧。
炅法师是佛家三论宗的传人,“誉动江表,德诱神机。妙理真筌,无所遗隐。”在当时也算是个知名人士。可是,法融跟着炅法师学习三论宗的教义没多久,炅法师就去世了。法融觉得遗憾不已。不过没关系,这个世界高手总是不缺乏的。于是,法融便四处参学。先后到了盐官邃法师、永安寺旷法师、会稽敏法师、定林寺旻法师等人的座下学习。因为自己学习的是三论宗,所以法融去参学的师父们,都是当时三论宗的高手。
不过,就在法融努力学习三论宗教义的时候,南京城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直接影响到了所有僧人的生存。
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辅公祐在南京起兵造反,并自己称帝,且配置百官,定国号为宋。
有人竟然敢在自己的地盘上造反称帝,这还了得。唐高祖李渊得到消息后,火冒三丈,立即派出了两员大将带兵去讨伐辅公祐,一个是自己的侄儿赵郡王李孝恭,另外一个那就是在唐初数一数二的军事家李靖,也就是传说中哪吒的父亲。这两个人在唐初都是高手高手高高手啊,李孝恭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中排名第二,而李靖排名第八。辅公祐哪儿是他们的对手,几下就被打得稀里哗啦四处逃命,不过最终被活捉,然后被李孝恭斩首。吴越大地又重新回到了大唐的掌握中。
本来这事儿跟僧人没任何关系的,可是当时的左仆射房玄龄了解到吴越一带僧尼非常多,再加上辅公祐造反一事,于是从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出发,给皇帝上奏:“可依关东旧格,州别一寺,置三十人,余者遣归编户。”就是说一个州,只能有一座寺庙,而且这座寺庙只能有三十个僧人的编制,其余的僧尼,全部遣返回原籍登记入户,成为普通人。
消息传来,吴越地区的僧侣一个个都垂头丧气哑口无言。更没一个敢跳起来抗争的。法融一看,这哪儿行呢。吴越一带的僧尼有五千多人,要是按照房玄龄的请示办,那吴越一带还能留在寺庙里的僧尼也就两三百人。那大家还学什么佛法呢,佛教那还不名存实亡了。
于是,30岁的法融仗着年轻气盛,立马赶到京城,找到房玄龄理论,并且给朝廷写信,反对限制僧尼人数。自然,法融一个人的力量,是阻止不了朝廷的决定的。法融感到非常的失望。但是,法融感到非常的失望,房玄龄他们却感到非常的高兴,因为他们又为朝廷发现了一个人才,那就是法融。大唐的御史韦挺称赞法融“词彩英瞻”,而房玄龄伏其高致。他们都发现法融非常有才干,于是苦口婆心的劝法融还俗,房玄龄甚至还对法融许诺:“五品之位,俯若拾遗。”意思就是只要你能还俗做官,五品的官位,随便你挑。俗话说七品芝麻官,七品,是个县长,五品,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一级吧。看看我们现在的公招,就是一个基层的普通公务员名额,大家都是争得头破血流的,何况什么厅局级的岗位。可是对于这唾手可得的厅局级岗位,法融根本不为所动,断然拒绝。荣华富贵的生活和朝廷中尔虞我诈的争斗,从来都不是自己的最终理想。
望着被大量遣散的同道们,法融心里非常的失落。既然跟朝廷讲不通道理,那我还是回去找个清静的地方继续读我的佛经吧。
但是佛教的经典数量非常的庞大,教义也非常的高深玄妙,光是学习三论宗的典籍,似乎已经不能满足法融的胃口了。于是,为了博览群书,法融又来到了南京丹阳牛头山栖霞寺。栖霞寺里面虽然有许多同道之人,但是法融的目光却是离栖霞寺十五里之遥的佛窟寺。因为该寺有辟支佛窟,里面藏有整个江南地区最多最丰富的书籍,号称“七藏经书”:一曰佛经,二曰道书,三曰佛经史,四曰俗经史,五曰医方图符等等。完全就是一个大型图书馆啊。
不像现在,谁要是想看书,网上多的是,书店里多的是。你不会嫌弃书籍众多,而是担心自己没有多少时间去阅读。可是古代的人要找到几本新书看,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何况是进入图书馆阅读呢。所以,法融知道这个地方后,立马就寻过来了。
可是,对于馆藏书籍,任何时候大家都是看管得非常严的,尤其是在古代,书写抄录都非常费工费力的情况下,图书馆绝对就是看管重地,轻易是不会给那个发张阅读证进去看书的。所以,佛窟寺辟支佛窟图书馆也是专门安排了僧人轮流守护的。
当然,这肯定难不倒从小就聪明好学的法融同学的。
法融首先打探了情报,负责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是显法师。于是,法融每天都去和显法师套近乎,不但整日嘘寒问暖的,而且随时都向显法师请教佛法上的问题。有人来问佛法,显法师自然是毫不保留的对其讲解的。
就这样一来二去的,两人自然就混熟了,显法师在长时间的交往中也发现法融是个不简单的人物。可是,你干嘛天天有那么多的问题来问我呢。要不,我也来问问你试试?于是,显法师也准备了很多的问题,来考问法融。没想到这一问,才发觉法融对于佛学的见解,并不在自己之下。
当然,法融的目的并不是显法师,而是显法师手中打开图书馆大门的钥匙。于是,法融就给显法师写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想要办理阅读证进图书馆看书的愿望。
显法师经过长时间的考察,觉得法融德才兼备,并不是来图书馆消磨时间的,更不是要来偷书的。于是,就给他办了张图书馆的阅读证。
对于一个铁杆的书迷来讲,能拿到江南地区最大的图书馆的阅读证,法融简直高兴昏了。于是“内外寻阅,不谢昏晓,因循八年,抄略麤毕。”这种机会,法融怎么会放过呢。
法融这一看就是八年,红尘洗梦那是深有同感啊,因为光是阅读禅宗典籍,红尘洗梦也是花费了九年多时间的啊。
上天对于勤奋的人,还是比较照顾的,所谓天道酬勤也。法融在图书馆如饥似渴的看完书籍后,没过多久,因为干旱,又是夏天,自然就引起了火灾,一把大火在佛窟寺烧起,延绵五十余里,二十余寺,连同佛窟寺辟支佛窟所藏的七臧图书,全部烧成了灰烬。这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啊。万幸的是,法融已经把里面的书籍全看完了,并且把自己认为该抄写的也抄录出来了。
此时的法融,那可真是意气风发,学冠江南。想想看,十九岁之前,他就已经把世俗的经史子集全看过了,后来又遍访三论宗高手学习三论宗教义,再后来又进入佛窟寺辟支佛窟图书馆,花了八年时间,把里面的书籍看了个遍。估计当时的佛教界,已经很难有人的学问能超过他了。所以,就连比法融小两岁的中国律宗的开山祖师爷道宣法师也不禁对法融赞叹道:“吐言包富,文藻绮错,须便引用,动若珠联,无不对以宫商,玄儒兼冠。”
法融此时,可以说是除了禅宗课程没有见过外(因为图书馆里面没有禅宗相关书籍),佛家的学说,可以说是了解的差不多了。而除了禅宗外,佛教所有派别的学说,都是强调要坐禅的。《楞伽经》曰:今世后世,尽十方诸佛,若有一人,不因坐禅而成佛者,无有是处。法融对此也是深信不疑,“以为慧发乱纵,定开心府,如不凝想,妄虑难摧。”
于是在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法融在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另外修了一间茅茨禅室,专门修习禅观。红尘洗梦前面说过,不论是佛家还是道家,都是讲究真参实修的,法融学问如此,尚且要长期坐禅,看看我们现在的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有几个人的屁股是接触过蒲团的?
法融待的所谓禅室,四壁空无,只有一个蒲团,然后就是山岩下的蔓草苔藓。法融把这些蔓草收集拢来,然后再把蒲团放上去,然后就在上面打坐,夏天烈日炎炎是如此,冬日寒风呼啸也是如此,从不添加任何衣物。
不论是佛家还是道家,只要你一心不乱的坐下去,就一定会出现效果的。对于法融这样的高手,效果自然就更明显了。
这一天,法融正在石室中打坐,忽然有一条丈多长的大蛇窜了过来,目如星火,举头扬威,并且在石室中待着就不走了。法融根本不为所动,当它不存在似的继续坐禅。大家都知道,蛇抓猎物,猎物要有所行动蛇才能辨别出击。可是它面前的法融一动不动,而且声息全无。蛇自然无从下手,只有灰溜溜的走了。
本来牛头山历来猛虎盘踞,而且时常伤人,所以山上虽然树木众多,但是也没有谁敢上山砍柴摘野菜之类的,自然也没有谁敢在山里的路上行走。古往今来,能打老虎的武松,那是比老虎还稀少的。但是自从法融在山上住下来后,不知咋的,山上的猛虎就再也没谁看见过了,自然,山上的林木药材野菜之类的有用之物,又重新回到了山民的手中。老虎不见了踪影,并且山上的禽兽,都显得非常温顺,可以直接到人的手上来吃食物,一点都不慌乱。鹿子也成群结队的跑到法融待的地方来听法融讲经说法,一点都不担心被人抓去吃了。
法融学识渊博,而且禅定功夫了得,自然就有很多人来向他讨教佛学和禅定功夫,于是,小小的禅室周围竟然聚集了上百人。人一多,自然要吃喝拉撒。可是他们建造的厨房和食堂,是临岩而建,没办法把水引过来,所以用水非常不方便。法融看见后,便走过去指着东边的山岭说:“以前的慧远大师住山时,因为没有水源,于是就用锡杖拄地,从而涌出甘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并不是虚言啊。如果这个地方真的适合我们居住下去,应该会有清泉自己流过来。”说完后,法融便又回到蒲团上打坐去了。
没想到,第二天奇迹就发生了。仅仅过了一晚上,东岭忽然就涌出飞泉,清白甘美,而且冬温夏凉。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股泉水,大家用工具去取时,都发觉重量非常轻,只有平常水的一半重。
但是在禅宗史上,法融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还是百鸟衔花公案。
法融常常一个人在僻静处找块石头坐禅,久而久之,竟然吸引来山上众多的鸟儿,而且每只鸟儿嘴里竟然都衔着各自找来的花朵,鸟儿们把花朵纷纷放在法融的身边,然后就飞走了。而且,并不是一次两次,只要法融在那儿坐禅,就会有众多的鸟儿衔着不同的花朵来献给法融。法融倒是见惯不惊,可是旁边那些来跟随法融学习的人看见后,都把法融视为天人,佩服得不得了。
法融此时不论是世学还是佛学,都已冠绝江南,禅定功夫更是出类拔萃,鲜有人能及。以至声誉卓著,名动江南。学佛如此,夫复何求。法融对此也是颇为满足,如果没有遇见一个人的话,法融也许就会在山中修习禅观,直至圆寂。
但是,彻底改变他所有思想的人终于来了,法融也终于碰到了这个世界真正的绝顶高手,在这个绝顶高手面前,法融这才发觉,自己修习了几十年的理论功夫和实修功夫,在他的面前完全就是摆设。

大约在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达摩佛学院第四任院长道信大师遥观气象,知道牛头山有奇异之人居住,于是亲自前来寻访。
经过长途跋涉,道信大师好不容易到了牛头山幽栖寺,但是看到寺里数百僧人全是义学之流,并无道气,于是道信大师便问身边路过的僧人:“此间有道人否?”
这个僧人自然不晓得面前的这个老和尚便是名震天下的道信大师,于是立马反问道:“老师父太看不起我们了吧,这里的出家儿那个不是道人?”他的心里以为只要出家了穿上袈裟便是道人了。殊不知那只是表面现象而已,不然的话,任何一个人穿上袈裟,都可以说自己是修道学佛之人了。
道信大师微微一笑,也立马反问道:“那么哪个是道人呢?”
这个僧人还不算太笨,听出话里有话来了,可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有愣在那里。
旁边另外的僧人赶紧对道信大师道:“此去山中十里许,有法融师父,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非就是你口中要找寻的道人么?”
于是道信大师便顺着僧人指引的方向,沿山攀岩而上。

这一天,法融照样一个人在僻静处的一块岩石上修习禅观。忽然,他感觉到了前面的山坡上,有人正在慢慢地往上行走,这个地方,非常偏僻,除了飞禽走兽,一般是没有人来的,而且,没有任何人的声音能逃过自己的耳朵,同参们的脚步声说话声,自己不用睁眼就晓得是谁,可是这个脚步声却是自己第一次听到。虽然缓慢,但是每一步踩在地上,都是异常的踏实,就好像脚步能深入地心一般牢靠。什么人的修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法融不由得不睁开眼睛。
前面的山坡上,一个瘦削但挺拔的老人,慢慢的走了过来。
这么偏僻的地方,怎么会有驴友?而且还是一个人,也没带任何装备。算了,不管他,自己什么稀奇古怪的情形没见过,何况一个老头。还是继续打坐吧。
道信大师见法融根本就不搭理自己,依旧在那里坐得稳稳当当的。你不搭理我,那我去搭理你该行吧。
于是道信大师走到法融身边问道:“小师父,你在这儿干什么呢?”
这不是明知故问吗?法融坐着答道:“坐禅观心。”除了禅宗之外的所有佛教宗派,莫不如此。而且当时如此,现在依旧如此。
可是,法融今天面对的人是达摩佛学院的第四任院长道信大师,他学习的课程是禅宗,和法融学习过的众多的课程完全不一样。
道信大师马上问道:“观是何人?心是何物?”你既然是在坐禅观心,那么请问观照心的人是谁呢?你认识你自己吗?再请问所观之心又是个什么东西呢?能不能说给我听听?
法融一听,立马就愣在那儿了。平时自己光是晓得修习禅观,可是这种问题没人问过啊,而且自己从前看过的那么多的书本中,好像也找不出答案出来,以前的老师们从来也没有那个给自己讲过这种问题啊。看来这个老和尚有点厉害啊,自己已经号称学冠江南了,可是别人轻轻松松一个问题,就把自己问得哑口无言。
法融回答不上来,只好通红着脸站了起来,对着道信大师作礼道:“大德高栖何所?”
道信大师的回答自然不落俗套,依旧充满禅机:“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
法融道:“大德既然四方游历,还认识道信禅师吗?”
道信大师道:“何以问他?”
法融道:“道信大师名动天下,我非常想去拜访一下他。”
道信大师道:“贫道就是道信。”
法融惊讶的道:“大师怎么到这儿来了呢?”
道信大师笑着道:“我是专门来访问你的啊。”法融打坐的地方非常偏僻,所以道信大师接着道:“你还有别的睡觉休息的地方吗?”
法融马上指着后面道:“那边有个小茅屋,是我平常休息的地方。”
于是两人来到了小茅屋。法融坐禅,常常引得飞禽走兽前来自己的身边,而且一个个都非常温顺。小茅屋周围也不例外,道信大师和法融一走过去,就看见有老虎和豺狼绕屋或卧或行,道信大师一见老虎和豺狼,马上举着两手作出恐怖害怕的样子。法融一见,不禁纳闷道:“大师名动天下,犹有这个在?”
道信大师依旧反问道:“这个是什么?”
法融一听,又愣在了那儿,这话中有话啊。可是自己就是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回答。
道信大师看见法融愣在那儿,便走过去,在法融平常打坐的石头上写了一个佛字。
法融一见,这还了得,对于佛教徒来讲,在屁股坐的地方书写佛字,那是大不敬啊,那是要下十八层地狱的啊。读者诸君千万不要以为下十八层地狱只是一句唬人的话。即使是现在,你去那些宗教狂热的国家和地区看看,谁要是敢把他们的圣像和宗教领袖的画像坐在屁股下,那么这个人绝对会百分之一百下十八层地狱的。
可是,道信大师这种名动天下的人,却轻松自如的在别人屁股坐的地方写了一个佛字。法融自然是看得胆战心惊,惊悚不已。
道信大师笑着对法融道:“你犹有这个在。”
法融彻底茫然了,和道信大师对话,简直让人不知从何下手,以前那些书本上写的也好,老师们讲的也好,到了这里怎么都用不上了呢?
于是,法融只好乖乖的放下自己学冠江南,禅定无双的架子,对着道信大师作揖不已,请求道信大师为他宣说真要。
道信大师本就为此而来,看见法融虚席求教,便对法融道:“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法融继续问道:“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道信大师道:“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
法融又问道:“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
道信大师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
法融在旁边听得如痴如醉,这些高论,简直是闻所未闻。法融本来就饱读经书,这下道信大师为他把最后的那层纸轻轻捅破,法融豁然开朗,彻底了悟了佛法大事。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读者诸君也可以仔细体味上面的话语,看看禅师们的下语是不是和那些法师们的说教大不一样。
道信大师对着法融道:“我刚才给你讲的,就是僧璨大师传给我的顿教法门。我现在把他传授给你。”
见到名动天下的道信大师付法给自己,法融立马就跪了下去,对着道信大师三叩九拜行了拜师大礼。古代的人那是非常的尊师重道的,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绝对不是一句说着玩的话。哪像现在的学生,随时可以和老师顶嘴,严重的还去殴打老师,更甚者还可以把老师砍翻在办公室里。
道信大师把法融扶起来道:“可是达摩佛学院第五任院长一职,我已经委任我的学生弘忍担任了。所以我现在特许你可以自立门户,自己成立一个佛学院,你担任首任院长,把我们达摩一系的禅法传承下去。”
法融看到道信大师允许自己自立门户成立佛学院,非常高兴。他望着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道:“这座山叫做牛头山,我的佛学院,以后就叫牛头山佛学院吧。”
道信大师付完法后就回破头山去了。法融依旧和往日一样在山中坐禅,只不过,再也没有飞禽走兽在身边围绕驯服了,鸟儿们也再也不会衔着各种各样的花朵来献给自己了。禅定中的各种奇异之景从此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不过,法融既没感到自己失去了什么,更没觉得自己重新得到了什么,他只是像个平常人一样平静的坐在那里,如此而已。
对于法融百鸟衔花公案,在禅宗史上,已经成为禅僧们百参不厌的话头,禅师们历来的评唱也很多,比如:有僧问南泉普愿禅师:牛头未见四祖时,为什么鸟兽衔花来供养?南泉云:只为步步蹋佛阶梯。僧云:见后为什么不来。南泉云:直饶不来,犹较王老师一线道。有僧问五祖法演禅师:牛头未见四祖时,为什么百鸟衔花献?五祖法演禅师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又问:见后为什么不衔花献?五祖法演禅师答曰:贫与贱是人之所恶。僧问云门文偃禅师: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答云:家家观世音。僧云:见后如何?答云:火里蝍蟟吞大虫。
而宋朝别峰宝印禅师的偈颂,也是颇见功力的:
水因有月方知静,天为无云始觉高。
独坐孤峰休更问,此时难着一丝毫。
翻阅禅宗的众多典籍,百鸟衔花公案的问答比比皆是,完全可以写出一本专题书籍出来了。红尘洗梦在这里也不揣冒昧,献上自己的评唱,贻笑于大方。
若有人问红尘洗梦:“牛头未见四祖时,为什么百鸟衔花献?”
答曰:“春来草自绿。”
又问:“见后为什么百鸟不衔花献?”
答曰:“冬至实自藏。”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19 20:15:4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二节 牛头弘法

法融大师经过道信大师的点拨之后,直接登堂入室,成为了当时佛学界最为顶尖的高手之一。其佛学理论和实际修为,几乎无人过之。这种人物,自然会吸引官方以及广大信众的强烈关注的。
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十一月,法融大师应幽栖寺僧众之请,在幽栖寺北边自己平常宴坐的石岩下,为众多的僧侣和信众宣讲《法华经》。当时大雪纷飞,积雪满阶,但是来听法融大师讲经说法的人络绎不绝,有人于法融大师说法旁的凝冰内竟然发现有两朵盛开的花,就好像芙蓉花一样,而且呈现出金色之光。大家都感到非常的惊讶,因为日已寒冬,冰天雪地的,根本就不会有任何花儿能开放。这两朵花一直盛开了整整七天,然后就忽然消失不见了。前来听经的大众一个个都赞叹不已。
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当地的县令请法融大师到南京第一大寺建初寺宣讲《大品般若经》,听众竟然达到千余人。法融大师在 台上纵其天辩,商搉理义,讲得眉飞色舞天花乱坠,下面的僧众也是听得如痴如醉。当法融大师宣讲到《大品般若经》之《灭诤品》时,忽然大地震动起来,寺庙里面的钟罄香床案桌旗幡都稀里哗啦的摇荡个不停。寺庙里面千余听讲的僧众一个个都面如土色惊恐不已。只有法融大师面不改色稳如泰山。
好不容易听法融大师宣讲完了《大品般若经》,寺庙里的人赶紧跑了出来,一个个都还在先前的惊恐中没有回过神来,大家议论纷纷,是不是哪儿又地震了,还是别的啥事?一问外面的人,外面的人都觉得莫名其妙的,没有哪儿地震啊,先前啥感觉都没得啊。你们是不是在屋里待久了,那么多人空气不流通,有点晕乎了?原来除了法融讲经的地方有震动外,别的地方整天都安安静静的,哪儿都没有什么地在动啊。可是千多人的感觉难道都是错的?这一来,大家都不禁啧啧称奇,看来,只有法融大师讲经说法引起地动之感应这种说法,能让所有的人信服了。
第二年,江宁的县长李修本,虽是一县之长,但是同时也是一个佛学爱好者,对于大乘佛学,更是倾慕有加。因为非常崇敬法融大师的才学和道德,于是邀约了一些本地有名的居士,一起步行到幽栖寺,请法融大师前去讲经说法。法融大师没有答应,可是李修本没有死心,前后三次登门请求法融大师前往。法融大师被他三顾茅庐的精诚所打动,于是就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决定为他们宣讲《大集经》。听说法融大师要来讲经,这一次,前来听经的僧众更是多达三千余人,简直是人山人海,把讲经的寺院挤得水泄不通。法融大师讲经说法获得空前的成功。
但是,就在这一年,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十月初,一个33岁的女子在大唐的国土上,干了一件惊天动地而且前无古人,但后有来者的大事。并且,还差点把法融大师以及所在的幽栖寺卷进了风暴之中。
继公元623年辅公祐在南京起兵造反,并自己称帝30年后,在大唐的国土上,又有一个人起义造反并公开称帝,不过,这次这个称帝的人,从男主角换成了女主角。
公元653年,33岁的浙江女子陈硕真伙同自己的妹夫章叔胤,利用宗教作掩护,在睦州清溪县的一座寺院里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并且自称文佳皇帝,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作为女子称帝的人,比后来的武则天称帝早了三十七年。
陈硕真称帝后,起义军很快就攻打浙江桐庐、睦州、杭州於潜、安徽歙州、婺州。一时吴越地区天下大乱,朝野震动。大唐王朝自然很快就派出兵马来进行镇压,双方你来我往的相互厮杀,自然搞得民不聊生,人民四处逃窜。
因为陈硕真是打着宗教的幌子,利用寺庙作掩护来造反的,所以大唐王朝对于吴越地区的僧人进行大肆的搜查追捕,特别是那些居无定处的游方僧人,更是见一个逮一个。这一来可就苦了那些出家的僧人了,他们四处逃窜,只希望能有一块安身之地就心满意足了。
法融大师所在的南京地区也受到了冲击,不过因为幽栖寺还在官府的控制之中,而且当地的刺史也好县令也罢,对于法融大师都非常尊敬,所以寺里的僧人暂时相安无事。
但是当时整个吴越地区,没有哪家寺庙敢收留四方逃难而来的僧侣。起义军和政府军双方正打得热火朝天的,谁都得罪不起啊,多一事绝对不如少一事啊。所以,所有的寺庙都是大门紧闭,对于外来的僧尼,更是拒绝接纳。可是这些人总要活命啊,没地方收留,那不明摆着就是死路一条吗。法融大师看不下去了,你们不接纳,我那个小茅屋还可以收留几个人。于是,法融大师冒着天大的风险,收留那些无处可逃的僧尼。消息传开,外面那些无处可逃的僧人便纷纷来到幽栖寺躲避战乱和官府的追捕。而且一下就来了三百多人。这一下,幽栖寺立马就人满为患了。
本来法融大师修习禅定的地方就是个小场所,平时只能保持温饱而已,而且也没有多余的物资,这一下多出三百多人出来,再加上山上原来的一百多人,四百多人要吃喝拉撒,立马就缺衣少物,有些人还只能露宿室外。更麻烦的还是当地的官府看到幽栖寺收留流窜而来的僧尼,立马就不高兴了,别人都不敢收留,就你胆子大?要是真的有乱党藏匿在其中,怎么办?再说了,就算没乱党,可是人都跑你那儿待起来了,兄弟们在外面抓谁回去邀功请赏啊。于是,官府就立即给幽栖寺下命令,不允许法融大师他们收留外来人员。
可是法融大师却是一根筋,却并没有理会当地的官府,继续收留前来投奔的僧尼。并且拿出江湖大哥的气派出来对他们说道:“你们来投靠我,那就是你我上辈子修来的缘分啊。这个缘分,我一定会珍惜的,所以,只要我在这里,保证和你们有衣同穿,有饭同吃,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番话说得慷慨激昂,大家听了都非常感动,心肠软点的更是稀里哗啦的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可是感动归感动,很多人好不容易逃上山来后,依旧没有住的地方,依旧没有哪怕是一碗稀粥喝。于是,有些忍耐不住的人又被迫下山,再次四处逃命。
法融大师一看,这样下去不行啊,没有住的还好点,大不了露宿荒野嘛,可是没有吃的,那可真要命啊。于是,法融大师安慰大家道:“大伙儿不要慌,我在这儿还是有点影响力的,还是有很多的皈依弟子和信众的,我这就下山到我的老家丹阳去给你们筹集粮食,确保你们都有吃的,你们就安心的待在山上吧。”说完,法融大师就一个人下山往丹阳去了。而且,也只有法融大师敢一个人下山,因为山下到处兵荒马乱的,官府也在四处搜捕到处乱走的僧人。所以,大伙只有看着法融大师一个人离去却毫无办法。
望着法融大师远去的身影,很多人都是半疑半信的。这里到丹阳,有八十多公里,那个时候,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全部靠走啊。而且外面兵荒马乱的,大家躲还来不及,你还下山去,并且还是僧人身份。再说了,山上有四百多人,一天要吃多少?一个月又要吃多少?在这种兵荒马乱的时候你能筹集到这么多的粮食吗?就算是筹集到了,你一个人能背多少回山来?四百多人,就等着你一个人化缘来养活,能行吗?
法融大师到了丹阳后,就四处化缘,八方求助,大家一看是法融大师来化斋饭,没有那个吝啬自己的财物,都纷纷把自己家的粮食供奉给法融大师。法融大师只要凑够了一石八斗的,便立马背起就走,赶紧往幽栖寺跑,山上还有四百多人等着自己背上的粮食活命呢。
山上的人在等待中坐立不安,因为大家都是空着肚子在等啊,都是在等米下锅啊。许多人在路口望了又望,都希望能早点看到法融大师回来的身影。
来了,终于来了,法融大师在众人望眼欲穿的盼望中,终于背着粮食出现在了上山的路口。
唐朝的一石,相当于现在的53公斤,法融大师背着106斤的粮食,行走八十多公里的路回来,还要爬山路,这不得不说法融大师的身体那是倍儿棒。看来,平时的禅定功夫没有白练。
不过,这一石粮食对于山上早就饥肠辘辘的四百多僧侣来讲,似乎少了点啊。确实,四五个人一天吃一斤米,是少了点。少了,那我再去化缘就是了。二话不说,法融大师拿起口袋,又往丹阳出发了。
就这样,法融大师每天都要往返丹阳两趟或者三趟,背回粮食来确保山上的僧侣们不饿肚子。
山上的僧尼们安全暂时保证了,肚子也能每天填饱了。大家吃饱饭了闲着没事聚在一起,便开始议论了起来。从幽栖寺到丹阳八十多公里,来回就是一百六十多公里,如果来回两趟就是三百二十多公里,如果来回三趟就是四百八十多公里,并且背上还有少则几十斤多则上百斤的粮食,一个人怎么可能每天从丹阳来回两三趟呢?而且天天如此。这就不是谁身体倍儿棒可以办得到的了。所以,一番议论后,大家全把法融大师当做神人一样的看待。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陈硕真并没有在皇帝位置上坐多久,不到两个月,她的起义军就被官兵剿灭了,而陈硕真也被活捉,并且在官府残酷的折磨和无耻的凌辱中死去。
起义军被剿灭后,官府照例在吴越地区大肆搜捕所谓的叛党余孽,原先从幽栖寺离开的那些僧尼,因为下山后没有任何寺庙敢收留他们,他们自然就成为官府的阶下囚,很多人进了大牢,受到了官府的严厉拷打,许多人被屈打成招成为叛军余孽从而被判刑,还有一些人因为不堪监狱的凌辱,从而选择了自杀。
相反,那些在幽栖寺待着的僧侣们,反而一个个都平安无事,因为大家都可以互相证明,自己当时在山上,没有参与起义军作乱。更因为法融大师的影响力,使得当地的地方官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对幽栖寺的僧侣们网开一面。
法融大师学富五车,口若悬河,并且禅定功夫登峰造极,而且还受到过达摩佛学院第四任院长道信大师的亲自教诲,最为关键的还是能在危难当中挺身而出,为落难的僧尼们提供避难场所并保证衣食住行。所以,法融大师在江南地区的声望空前高涨,直至无人可及。法融大师也受到了从官府到普通民众的热烈追捧。从而也使得他所创立的牛头山佛学院能雄踞江南,进而能和弘忍的东山佛学院相媲美。
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司空萧无善来请法融大师去主持南京的第一大寺建初寺,法融大师几番推辞,可是萧无善却死赖着要法融大师前往主持,而且不去还不行。法融大师看见推辞不掉了,便马上把自己的首席大弟子智岩叫来,当众委任他为牛头山佛学院的第二任院长,并且嘱咐智岩要把牛头山佛学院长久的开办下去,不要断绝了。
法融大师收拾好行李,将要下山的时候,对着前来送行的僧众道:“我此一去,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这个地方来了。”这个话说得就好像是和僧众生离死别一般。
法融大师刚一走出寺门,山上的飞禽走兽一个个都哀号不已,而且逾月不止。以前莫名而来的飞泉,也被泉水激起的沙石填满,再也不会涌出泉水来了。法融大师宴息的草屋前本来有四棵高大的梧桐树,却在五月正是繁茂的时候,突然一夜之间全部枯竭。看来,天地间的生物,都感觉到了法融大师要离去了的信息。
果然,第二年的正月二十三日,法融大师在建初寺无疾而终,享年六十四岁。法融大师圆寂后,被弟子们于同月二十七日安葬在了南京的鸡笼山。下葬那天,前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官员和僧众多达万余人,各种旗帜漫天飘展,各种送丧的乐器吹打得震动山野,热闹非凡。而且法融大师圆寂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结果前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信众越来越多,以至于法融大师的弟子们不得不再次组织遗体告别仪式,这才满足了广大信众的愿望。
法融大师虽然在身前享有巨大的声誉,并且说法如云,可惜现在流传下来的著作只有一篇不足八百字的《心铭》和《绝观论》。圭峰宗密在《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载其禅学思想为:体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迷之为有,即见荣枯贵贱等事。事迹既有相违相顺,故生爱恶等情,情生则诸苦所系。梦作梦受,何损何益?有此能了之智,亦如梦心,乃至设有一法过于涅槃,亦如梦如幻。既达本来无事,理宜丧己忘情。情妄即绝苦因,方度一切苦厄。此以忘情为修也。
其实最能体现法融大师禅宗本色的,是法融大师回答当时的博陵王的几句问话。
博陵王问道:“恰恰用心时,若为安隐好?”
法融大师道:“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这几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果任何一个人,能够做到无事于心,于心无事,那么对于禅道,你已登堂入室了。
法融大师虽然著述不多,但是却开启了牛头山佛学院的辉煌时代,从大约公元646年受到道信大师的指点而大悟,到牛头山佛学院第六任院长牛头慧忠去世的769年,百多年来,不论外面的风云变幻,不论佛教的任何宗派此起彼伏,牛头山佛学院都能牢牢地垄断住江南地区的招生工作,常开不败,并且可以和别家佛学院媲美。可惜的是,随着牛头山佛学院第六任院长牛头慧忠的去世,牛头山佛学院便很难在社会上招到学生了,并且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烟消云散,湮灭无闻了。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19 21:27:0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四章:弘忍法脉和牛头法脉

第一节 九朝高僧

在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七百多名学生中,只有十名学生获得了“十佳学生”称号。
在这十佳学生中,慧安国师,绝对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老同学。慧安国师确实是同学们眼中的老同学,他不止在七百多名同学中岁数最大,甚至比师父弘忍大师还大二十岁,也比他后来的师弟六祖慧能大师足足大了五十七岁。而且慧安国师在这个红尘俗世生活了一百二十八年,他的师父弘忍大师圆寂后,他都还在这个世上生活了三十五年。
慧安国师以128岁的高龄,经历了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武则天、唐中宗(第二次复位并恢复大唐国号)九朝,这在中国禅宗史上,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存在。在中国众多的禅师中,慧可大师活了107岁,号称“赵州古佛”的赵州从谂活了120岁,近代的禅宗泰斗虚云大师活了119岁(有人提出质疑)。但是都比慧安国师差一点点。
所以,在同学中,很少有人敢直呼慧安的名字。因为慧安国师的年龄比绝大多数同学的父亲乃至爷爷的岁数都还要大,于是,大家都亲切的称呼他为老安。

慧安国师,公元582年,出生于湖北枝江一户姓卫的人家,虽然相貌端雅,不染俗尘,但是估计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养不活孩子,于是慧安国师很小就跑到寺庙里混饭吃去了,不过,他虽然在寺庙里剃成了光头出了家,却是属于非法剃度的那种,没有在政府部门登记入册,也就是说没有僧籍。不过这也怪不得慧安国师,那个时候,私度沙门蔚然成风,一旦成为僧人,就意味着有饭吃,也不用去买高价房居住,还可以免劳役,更可以躲避掉要命的兵役。条件好点的寺庙,隔三差五还能发点香火钱。当然,爱好学习的人也可以好好的在寺庙里修学佛法。有这么多好处,谁不动点心呢。
但是,你高兴了,皇帝老儿可就不满意了,都跑去当和尚去了,地谁来种?工程谁来干?兵员怎么补充?赋税怎么收取?于是,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隋文帝杨坚下令,在全国各地清理整顿所有的僧尼,对于那些没有僧籍的出家人,更是严厉整顿和打击。这一下,只有15岁的慧安国师在寺庙里就待不下去了,只好一个人逃入深山中去,躲避官府的搜捕。
年幼的慧安国师在深山中的日子,自然过得异常艰辛。但是,外面的世界已经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了,山里反而清静些,那就先在这儿待着吧。一个人,正好修行。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二十一日,才登上皇帝宝座八个月的隋炀帝杨广,命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征集河南、淮北地区的上百万民夫去开凿济渠。同年,隋炀帝又征发淮南地区民夫十万人去开凿邗沟。
杨广年年强征民夫修筑大运河,搞得国家财政难以支撑,人民怨声载道,而且最后竟然弄得田园荒芜,饿殍遍野,让人惨不忍睹。这不,就连隐居深山的慧安国师都看不下去了。于是,慧安国师离开自己长期隐居的地方,来到自己躲避了多年的红尘俗世,八方奔波四处化缘,到处乞讨筹集钱粮来救济灾民。最终结果还算不错,经过一番努力,慧安国师筹措了相当多的钱粮,很多灾民都因此而获救,这不但救了很多人的命,更大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很多地区的社会治安,因为中国的老百姓历来善良,只要有口稀饭喝,人们就不会四处逃窜,更不会起义造反。慧安国师的善举,在当时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从平民百姓,到朝廷上下,都对慧安国师交口称赞,当然,隋炀帝杨广对慧安国师的善举也是非常感兴趣,于是下诏,要求慧安国师入朝来见他,估计是要嘉奖慧安国师,或者给个一官半职的。慧安国师怎么敢给可以弑父,并且可以搞得民不聊生的皇帝为伍呢。于是,慧安国师马上就跑到太和山去隐居起来了。
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七月,炀帝从东都第三次乘龙舟南下江都,此时,起义军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了,随后的事情,估计大家都晓得了,瓦岗军、李渊的部队、隋军等等,大家打成一团,从而天下大乱。
在这种情况下,慧安国师在太和山里就待不住了,于是,他拿着锡杖,背上个小包袱,来到了相对清静的南岳衡山的衡岳寺,不过,他并没有像寺庙里的僧人那样吃斋念佛,而是修习头陀行。头陀行别说普通老百姓办不到,就是很多僧人,大多都不会去修习头陀行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艰苦二字,如果非要在艰苦前面加字的话,那就是异常艰苦。我们可以来看看头陀行的十二条军规,就晓得大家都不喜欢玩什么头陀行了:1、在阿兰若处:即远离聚落,住空闲寂静处。2、常行乞食。3、次第乞食。4、受一食法,即日仅受一食。5、节量食,即于一食中节制其量。6、中后不得饮浆,即过中食后不饮浆。7、着弊纳衣。8、持三衣,即持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三衣。9、冢间住。10、树下止。11、露地住。12、但坐不卧。
不过,光是修习头陀行不行啊,佛经的诠释,佛法的真谛,许多东西还得要靠老师教授才行啊,不然的话,自己永远也明白不了佛法的真意,那自己出家干嘛呢。慧安国师此时感觉到了自己虽然有点修为,但是真实的学问还是差了点。是该找个佛学院好好进修一下佛学课程了。
此时,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正开办得风生水起,“道俗受学者,天下十八九,自东夏禅匠传化,乃莫之过。”
远在七百公里外的慧安国师,在衡山上也感受到了从黄梅县传来的阵阵诵经声。东山佛学院的声誉竟然这么大,看来自己该去考察一下这个学校,是不是值得自己去报考。于是,慧安国师依旧拿着锡杖,背着个小包袱,一个人独自前往黄梅县去看个究竟。
经过长途跋涉,已经年逾七十的慧安国师终于在大约公元652年,来到了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进了校门,根本就不用什么考察,看看学生们的学习劲头,慧安国师就知道自己终于来对地方了。真是不容易啊,自己七十岁了,才有机会进入真正的课堂学习,才遇到真正的老师教导。
弘忍大师对于这个比自己还大20岁的老学生,自然也是敬佩有加,七十岁,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个时候别说很多人活不到七十岁,(就是弘忍大师本人也只活了七十四岁。)就是有人活到了这个年纪,早就在家养老了,谁还会长途跋涉近七百公里来学习佛法呢。所以,弘忍大师对慧安国师除了敬佩有加外,在佛学上也是对其倾囊相授,毫不保留。从而使得慧安国师成为东山佛学院十佳学生中,最先毕业离校的学生。
慧安国师在弘忍大师的教导下,如饥似渴的学习着,在佛学院一待,竟然就是十二年。十二年,生肖一个轮回啊。既然是轮回,那么自己也该回了。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作为十佳学生中第一个毕业离校的高龄学生,慧安国师拜别弘忍大师,一个人来到了终南山。
终南山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地处秦岭,龙脉所在,高人辈出,仙气纵横,前有都城,后有深山。所以自古就是学佛者、修道者或者文人骚客隐居的首选地之一。山中历来隐士众多。
这不,就连慧安国师也来到了终南山找了个僻静的石壁隐居。唐永淳二年,公元683年,慧安国师在石壁下待厌了,又换了个地方继续隐居。这次他来到了止滑台,自己搭了个异常简陋的草亭,除了上面有挡雨的茅草外,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门窗墙壁之类的,完全四方袒露,草亭里面也没有任何的家具家电厨具餐具,只有绳床。说是床,其实就是一根绳子悬挂在空中,虽然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但是不论是坐也好,还是睡也好,都是需要非常高的功夫才能办到的。何况现在的慧安国师,已经是百岁高龄的长寿老人了。哪位读者朋友要是觉得绳床好玩,可以自己去找根绳子试试,看看自己能不能在绳床上打坐或者睡觉。
慧安国师就像个老顽童一般,不在地上打坐,也不在床上休息,而是依旧保持着早年自己头陀行的风格。一天到晚在那根所谓的绳床上或坐或卧。当然,一个人无聊的时候,慧安国师一个人也会在绳床上荡会儿秋千的。
慧安国师对于自己简朴甚或艰苦的生活早就习以为常了,他早已习惯两个字:头陀。但是,慧安国师住宿条件异常简陋的情况,不知怎么的居然传到深宫中的皇帝耳朵里了,也许终南山离长安只有二十五公里吧,比较近,所以各种小道消息传得快。唐高宗李治听说后,立马就不高兴了:这怎么行呢,慧安大师百岁高龄了,那里山高路陡的,上上下下的要是把脚扭了咋办,把腰闪着了咋办?那里夏天那么热,被蚊虫蛇蝎叮咬了咋办?那里冬天那么冷,慧安大师岁数又那么大了,被风吹感冒了,谁负责?手脚被冷起冻疮了,怎么办?从绳床上摔下来伤筋动骨了,怎么医治?冬天大雪封山了,找不到野菜,肚子饿了怎么办?即使身体倍儿棒,万一一个人寂寞了,谁陪他吹牛聊天?你们太不尊老爱幼了。读者诸君千万不要以为红尘洗梦是在这里插诨打科说点好笑的话,因为这就是古往今来所有隐居之人的真实写照,隐居,看着是个高雅的词语,实际上隐居背后的艰苦生活,是一般人不堪忍受以及难以想象的。从前的慧安国师如此,现在依旧在终南山各处隐居的近五千名“终南隐士”同样如此。
所以,唐高宗李治把身边的人训了一通后,立马下诏建造招提寺,然后派人去请慧安国师到寺里居住。
但是慧安国师就像个老顽童一般,在招提寺住了十五年后,又觉得这个地方自己住厌烦了,于是117岁的慧安国师,居然拄着锡杖又长途跋涉来到了嵩山,当慧安国师站在嵩山之太室山上时,看着四周的景色和地势,慧安国师不禁感慨万千:这里才是我最终的归属之地啊。而且,自己的小师弟法如十几年前主持过嵩山少林寺,这里也算是有东山法门的法统存在的。于是,慧安国师就在太室山积翠峰下的会善寺安居了下来。
117岁高龄的慧安国师决定在太室山会善寺定居了,消息传开,四方八面学佛的修禅的僧人立马就涌了过来,汇集在慧安国师身边学习禅道。
有两个年轻的僧人,也听说了慧安国师在嵩山会善寺定居的消息,于是,两人便结伴来到会善寺,找慧安国师讨教禅法。他们就是坦然同学和怀让同学。
两人见到慧安国师,行礼之后便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这个问题,几乎成为了学僧提问的口头禅,就看老师如何回答了。
慧安国师作为第一个在东山佛学院毕业离校的高材生,自然心头有数:“何不问自己意?”你管别人干嘛呢,你得在意你自己的心思和行为才对啊。你得反观自身才是正路啊。
两人继续问道:“如何是自己意?”看来,他们两人却是有点迷失了自己,暂时还没有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
慧安国师道:“当观密作用。”
密作用?两人还是有点迷糊:“如何是密作用?”
慧安国师这次没有说话了,既然是密作用,话肯定是说不好不好说不能说的啊。于是,慧安国师望着他们,把眼睛闭上又睁开,睁开又闭上,如此来启发他们。
坦然同学悟性极高,在慧安国师眼睛的闭合中,马上就领悟了禅机,明白了自己的最终归宿,所以他马上叩拜慧安国师,并且留着了国师身边,成为了国师的侍者。
可是怀让同学却在一旁面对慧安国师的开示茫然不知所措,禅机,那是稍纵即逝的,所谓思而知虑而得,那是教下之风,远在禅门之外。慧安国师望着还在沉思的怀让同学道:“小怀让啊,看来你的机缘不在这里啊,我有个同班同学,叫慧能,现在在韶州宝林寺办了个佛学院,他虽然比我小了很多,但是深悟禅机,并且能对不同的人随机开示,说法如云。你可以到他的佛学院去看看,也许你的机缘在他那儿。”
对于那些开悟了的禅师来讲,他们的心胸都是宽阔广大的,不会有什么门户之见。从慧安国师叫怀让同学去参学慧能大师就可以看出来。不但如此,慧安国师在自己圆寂前,还把跟随了自己十几年的得意弟子净藏派到韶州宝林寺佛学院去,找慧能大师学习禅法。
而且几乎在同一时期,慧安国师的另外一名非常优秀的同学神秀大师,也多次派出自己的弟子,到慧能大师的佛学院去参观深造。
怀让同学在慧安国师那儿不能有所得,只好拜别慧安国师和坦然同学,一个人向着韶州宝林寺而去。不过,这一去,怀让同学便彻底改变了中国禅宗整个的格局,除了因为他的徒弟马祖道一“踏杀天下人”外,更是因为后来的中国禅宗,被临济宗占据了十之八九,而临济宗的法脉来源,就是怀让同学。所以后世的禅师在各种禅宗典籍上,把凡是怀让这一脉的,都写着南岳下多少世。自然,各种禅宗典籍上都把怀让同学称为南岳怀让。

武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东都洛阳上阳宫,武则天望着镜子里面的自己,虽然容颜端庄,皮肤娇嫩,气色红润,但是,武则天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外在的保养而已,他们不管有多厉害,都无法阻挡自己已经七十六岁高龄的存在。
武则天叹了口气,自己已经老了,身体在一天天衰朽,精气神在一点点的从自己的体内逃逸。这个世界没有人能抵挡得住时间的进攻。就连自己作为帝王之尊都办不到。何况,自己还做过那么多让人议论纷纷的大事呢。自己如何才能心安呢?
这个世界真的就没有人能和时间对抗吗?人不行,那么菩萨呢?佛呢?也许,只有他们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和肉体找到最终的归宿吧。
少年学儒,中年学道,老年学佛,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人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
武则天也不例外,何况,她还正儿八经的当过两年多的尼姑呢,虽然不是自愿的。
“你们知道佛门中有哪些道行高深的高僧,值得朕去请教的?”武则天对着身边的人道:“对了,要岁数大点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就算了。”武则天随即叮嘱道。自己都七老八十了,自然不会去和那些年轻的僧人套近乎。
能在皇帝身边混饭吃的人,自然个个都是皇帝肚子里的蛔虫,皇帝有什么心思,他们自然是在时时揣摩的。
“圣上,当阳玉泉寺的神秀大师身长八尺,厖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而且禅法高深,学侣盈门。此人可谓并世无双,可以一见。”
武则天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对了,圣上,少室山的慧安大师也是深有道行之人,而且已经118岁高龄了,如此长寿之人,实不多见,圣上可以招来看看。”
“嗯,不错,那就把他们都喊来吧,朕要向他们讨教佛法真意。”
“不过。”身边的人欲言又止。
“说,不过什么。”武则天望着他们道。
“圣上,他们一个94岁,一个118岁,都是非常高龄之人,此来东都洛阳,路途遥远,恐怕他们走不来。”
“走不来,那你们就不能把他们给我抬来吗?”武则天坚定的道。

慧安国师终于来到了大唐的东都洛阳,武则天非常高兴,也像对待神秀大师一样,武则天也要拜慧安国师为师,慧安国师没办法,皇帝要拜自己为师,你收不收都得收啊。这样,慧安国师就成为中国禅宗史上,第二个以禅师身份成为国师的人。第一个以禅师身份成为国师的人,自然就是比他早一点进宫的师弟神秀大师了。
望着慧安国师硬朗的身子骨,精神矍铄的神态,鹤发童颜的容貌,武则天有点疑惑了,他到底活了多少年呢?不过,光是自己想,那是永远也没有答案的,还是亲自问问吧。
武则天问慧安国师:“大师多少岁了啊?”
慧安国师回答:“不记。”
武则天有点吃惊:“何得不记?”
慧安国师道:“生死之身,就像一个圆环一样循环不已。这个圆环从任何一个点出发,都是没有终点和起点的,既然这样,又何必花心思去记它呢。况且我们的心识起伏不停,流注不灭,根本就没有中断和停止的时候,见世事起灭不停者,实在是人的妄想啊。所以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又有什么年月日而可记呢。”
这真是禅家之本色啊,一番高论,武则天听得大为叹服,从而对慧安国师更加尊敬了。
不过,武则天虽然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少女时代那颗顽皮的心却并没有在宫廷的血雨腥风中淋湿。她忽然有了一个想法,而且这个想法想着想着竟然连她自己都不由自主的脸红了起来。嘴皮子功夫那个出家人都会耍,而且都是整得一套一套的。那咱们来玩点实际的咋样。
第二天,武则天把神秀大师、慧安国师还有另外几个一起被请进宫供养的高僧都请了来,不过这次并不是请他们来说法的,而是请他们来宫中洗澡的。
这帮高僧们一个个都是老态龙钟七老八十的人了,平时的生活起居大都都是由侍僧来照料打理。可是那些侍僧早就被大内侍卫拦在大门外了。屋里就是一帮老和尚,而且每人都是单间单桶。有的老和尚别说洗澡,就是自己的僧衣都无法脱下或者穿上。不过这些都不用担心,这是在皇宫,有的是下人。而且,伺候他们洗澡的人,武则天早就为他们准备好了,那就是宫中那些一个个如花似玉的妙龄宫女。
武则天当政时代,那是唐朝女性最为扬眉吐气的时期,也是女性着装最为大胆的时期。本来平时着装就开放,何况现在还是要进入澡堂。
所以,当那些只披着薄纱的妙龄宫女一个个上来为老和尚宽衣解带的时候,这些老和尚一个个吓得面无人色,自己当了一辈子的和尚,现在怎么敢赤身裸体的让几个妙龄女子来给自己洗澡搓背抹擦全身呢。所以,那些高僧看到一群几乎全裸的妙龄女子围了上来,比惊弓之鸟还紧张,那里还顾得什么宫廷礼仪了,一个个连滚带爬跌跌撞撞的就冲出了澡堂。
不过,还剩了一个人。还有一个人躺在温暖的木桶里,微闭着双眼,似乎正沉浸在带有花香的澡水里。你们能脱得了我外在的僧衣,你们还能脱去我内心的佛性吗?
既然你不走,那宫女们就得上来伺候你洗澡了。
没事,给我的身体浇水吧,但是你们知道吗,水能洗尘,水还洗水吗?尘不自生,尘水两忘,就更不是你们所能了悟的了。
没事,给我搓背吧,反正我也够不着。可是,这个尘世的污垢,几桶水就能清洗干净吗?
没事,给我抹擦全身吧,我干干净净的来,也让我能干干净净的走。
真舒服,宫女们的服务质量真好,木桶的质量真好,桶中的水真是清净,水中特意加入的花瓣真香。
慧安国师穿好僧衣,满身舒坦神态安详的离去了,留下了遍地的问号和满屋的惊异在皇宫中。
武则天在一边,长长的敬叹道:“进入水中,才知道谁是真正的高个子啊。”看来,还是慧安国师能彻底明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真意啊。

皇宫里不好玩,真不好玩,尤其是那个女皇帝,更是有点不好说。算了,还是在山上待着舒畅点自由点。于是,慧安国师以身体有恙为借口,重新回到了少室山。
不过,慧安国师没待上几年,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传来了。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二月二十八日,神秀大师在东都天宫寺圆寂。慧安国师得到消息,感到非常难过。神秀大师想当年在东山佛学院,不但是自己的同学,而且还是班长,后来更成为可以代师行教的助教。更是以禅师身份成为国师的第一人。在生前不论声誉气势权利弘法传教,上百年来都无人可以过之。现在圆寂了,实在是佛教界的巨大损失啊。
于是,慧安国师不顾自己已经125岁高龄了,起身前去追悼自己的老同学神秀大师。不过,东都天宫寺自己是不会去的了,那就到神秀大师生前长期住宿的当阳玉泉寺去吧。
此时,武则天已经去世了,皇帝变成了重新掌权的唐中宗李显。李显得知慧安国师又出山了,而且来到了玉泉寺,于是就在当年的九月份,亲自敕赐紫衣,并且礼请慧安国师入宫。
既然皇宫里没有了那个顽皮得有点让人受不了的女皇帝,那就去看看吧。于是,慧安国师又来到了宫中接受皇室的供养。这一待,就是三年。但这三年慧安国师也没闲着,也用心思培养了二十七名弟子,也算是表明了自己并不是在皇宫里白吃白喝的,自己还是为佛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的。但是现在,慧安国师确实老了,他已经128岁高龄了,岁月不饶人啊。慧安国师自己也感到了自己时日无多了,于是,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慧安国师辞别了皇宫里的那帮人,在弟子们的护送下,回到了嵩山会善寺。落叶总要归根的啊。
公元709年三月三日,慧安国师也像历来的那些高僧一样,开始为自己安排后事了。他叫来弟子,对他们道:“我死了以后,你们不要为我修建什么坟墓,那样做,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还白白的浪费掉世间的财物。”
弟子们听了,一个个都面面相觑:“不给您建造坟墓,那师父的法体怎么办呢?”
慧安国师微微一笑道:“那还不简单,把我丢在树林里就行了。”
把遗体往树林里一丢,然后就不管了,不用砍柴火化,不用挖坟埋葬,不用棺材装殓,不用修建墓塔,除了费点抬遗体的体力外,几乎一分钱都不用花,确实简单。但是弟子们一听,一个个都大惊失色:“我们怎么敢把师父的法体丢弃在树林里呢。这不但是大不敬的行为,而且树林里阴暗潮湿,法体很快就会腐烂变质的啊。”
慧安国师笑了笑道:“不会的,我的法体不会腐烂变质的,而且不用你们动手,到时自然会有野火来焚烧我的身体的。”
慧安国师交代完没一会儿,万回法师竟然跑来探望慧安国师来了。万回法师在当时可是非常有名的神僧啊,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亲国戚,那怕是武则天唐中宗唐玄宗等人,都希望能得到他的某些指示,因为万回法师说出的话那是非常准的,从没有不应验的。
万回法师见到慧安国师后,拉着慧安国师的手,滔滔不绝的就开始长篇大论起来,并不时的把嘴巴凑到慧安国师的耳朵边窃窃私语。但是,任凭万回法师怎么表演怎么说话,慧安国师根本就不搭理他。万回法师只好一个人很无趣的走了。
五天后,公元709年三月八日,慧安国师一个人把自己的房间门关上,然后回去躺在床上,以吉祥卧安静的离开了这个俗世。享年128岁。
慧安国师的弟子们自然不敢违背师父生前的叮嘱,于是大家便把慧安国师的法体抬到了后面的树林中,然后远远地站在一边。野火,哪里有什么野火呢。除了阴暗潮湿,还有点冷气。哪里有什么火呢。师父的法体要是腐烂变质了,咋办?
弟子们都在那里忐忑不安的守候着,忽地,一点星星之火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然后迅速扩大,然后猛烈燃烧,然后,凶猛的火焰吞没了慧安国师的遗体。看来,慧安国师早就预见到了今天的情形。
大火来得快,消失的也快,弟子们赶紧上前去查看师父的法体,慧安国师的法体已经被大火彻底烧毁了,比寺庙里平时火葬僧人的大火烧的更为彻底。
弟子们小心翼翼的寻找着,古往今来的得道高僧,火葬后,都会留下舍利子的。慧安国师也不例外,这一次,他的弟子们居然在烧毁的遗体里寻得了八十粒舍利子。大家喜出望外,赶紧把这些舍利子拿回去,然后建造宝塔供奉了起来。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0 11:04:5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二节 躬处疠坊

古代的那些禅师,大多数都是在小时候以社会下层人的身份出家为僧的,可是作为牛头山佛学院第二任院长的智岩禅师,却是以将军身份入禅的。
智岩禅师,公元600年出生于江苏丹阳曲阿一户姓华的人家。
智岩禅师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悟性,他曾经对人道:“现在社会上那些人,一个个只晓得醉生梦死,贪图耳目之欲,哪里晓得生死到来时,自己该怎么办呢?”旁边人听了,都大为吃惊,这么一个小娃娃,竟然说出这种话来,看来此人是有远大理想的啊。
智岩禅师身高七尺六寸,换成现在的身高,也就差不多一米八的样子吧。智岩禅师不但身高过得去,而且从小智勇过人,打起架来,小伙伴们都不是他的对手。这种人,自然就是块当兵的料。所以,长大后,智岩禅师果然到部队里面混饭吃去了。
智岩禅师当兵后,不论在哪里行军打仗,都喜欢在自己的弓上挂一个滤水囊,走到哪儿,就用这个滤水囊取水汲用。
智岩禅师因为从小就智勇过人,打架凶猛,参军后自然也是冲锋在前,玩命拼杀。所以屡立军功,成为了大将军黄国公张镇州部队中的虎贲中郎将,虎贲中郎将,五品官,相当于现在部队上的上校级别。并且跟随张镇州参加了镇压王世充的战斗。
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智岩禅师觉得在军中打打杀杀已经毫无意义,而且看透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觉得世上的荣华富贵如同天上的浮云一般虚幻不实。于是,智岩禅师便辞官而去,来到了舒州皖公山削发为僧,成为了宝月禅师的弟子。这个宝月禅师曾经和达摩佛学院第三任院长僧璨大师一起参学,看来也是个高手啊。
大将军张镇州自然不忍心自己的爱将辞官而去,于是派人去给智岩禅师传话,请他回来继续在军中效力。智岩禅师意志坚定的回答说:“以身殉道誓至萨云,愿特舍恕无相挠扰。”
僧璨大师宝月大师他们都是隐居深山,自己找个地方修习禅道。智岩大师既然是宝月大师的弟子,自然也遵循这一优良的传统,过着类似于苦行僧的生活。在山中自己搭建了一个简易的茅草棚居住,有时又在天然石洞中居住。山中豺狼纵横奔跃,虎豹交错徘徊,智岩禅师对此毫无恐惧畏怕之心,照样在自己的住的地方休息禅定,一点也没有受到这些野兽的干扰。
一天,智岩禅师正在茅屋里修习禅定,忽然,一个身高有一丈多的奇异僧人出现在自己面前,这个僧人长得非常端庄秀雅,而且说话声音非常清朗,他对智岩禅师道:“你连续八十生都是出家为僧,所以你要珍惜这个缘分啊,从今后应该更加努力修习禅道才是啊。”说完这番话后,这个僧人就不见了。智岩禅师感到非常奇怪,但是同时也更加的坚定了自己休息禅定的信念。
有一次,智岩禅师端坐在山谷中坐禅,正在禅定中,忽然山水暴涨,奔腾的谷水飞快的就淹没了山谷底部,然后飞快的又往山谷两边漫延上来,眼看就要淹到智岩禅师坐禅的地方了,智岩禅师却纹丝不动,怡然端坐,丝毫也没有受到汹涌且喧嚣的山水的任何影响。山水就要淹没智岩禅师的时候,不知咋的,山水一下就退下去了,不止退下去了,而且退得干干净净。
在山中打猎的猎人在一旁看得胆战心惊却又疑惑不解。于是上前问道:“一个人的生命是这个人身上最为宝贵的东西,失去了就再也不会来了,刚才汹涌的山水都淹没到你身边来了,你为什么不起来躲避呢?”
常人的想法,自然不是禅师的思想。智岩禅师回答道:“我本无生,安能避死?”看来,智岩禅师不仅仅是禅定功夫厉害而已,对于佛理禅道,他的见解也是非常高明的。
猎人听了这番高论后,大为感叹,于是就把自己已经捕获了的飞禽走兽全部放生了。因为智岩禅师的关系,这座山上的飞禽走兽被猎人捕杀的就非常少了。
智岩禅师倒是一个人在山中悠然自得,可是他从前在部队上的那些战友,包括后来已经升官了的睦州刺史严撰、衢州刺史张绰、丽州刺史闾丘胤、威州刺史李询等人,听说智岩禅师居然出家为僧了,还一个人孤单单的在深山中修道,于是就结伴跑到山中来寻访智岩禅师。
一帮人在山中一阵好找,终于在一个山崖下找到了智岩禅师。看着陡峭的山岩,茂密的丛林,人迹罕至,飞禽走兽飞来窜去,几个人百思不得其解:“华将军是不是有点发疯了,竟然跑到这种地方来出家居住。”
智岩禅师道:“我癫欲醒,君癫正发,何由可救。”
几个人听得莫名其妙:“我们清醒得很呢,怎么会发疯呢?又哪里需要什么救治呢?”
智岩禅师正色道:“你们如果不癫狂的话,为什么那么拼命的去追逐荣华富贵呢?至于神气清爽这些东西,你们从来不会考虑的,一旦死亡来临,你们又惊慌失措无计可施,你们如此执迷不悟,不是癫狂又是什么呢?三界唯有我佛不痴自除阶渐啊。”
几个人听了后,都感慨万分。人生,就是如此啊。这个世界,又有几人不嗜色淫声,争宠抢荣,尔虞我诈,流转生死呢。

智岩禅师虽然自己在山中修习禅定,并且有一些修为功夫,但是他却从来不会自满,总想着自己能更上一层楼,从而彻底了悟佛法真谛。此时,法融大师创办的牛头山佛学院在江南搞得风风火火的,而且法融大师也是禅定功夫非常了得的人,这种人,既能了悟佛法,更有真实修为,非常合自己的胃口。于是,智岩禅师立马来到了牛头山佛学院,成为了法融大师的学生。
法融大师对智岩禅师这个学生也是非常的满意,对其倾囊相授。法融大师在自己离开牛头山前往南京建初寺之前,叫来智岩禅师道:“我受道信大师的禅法传承,所得都亡。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亦如梦幻。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你的见解现在已经超过这些了,我又何必多说什么呢。我们牛头宗以后的传承和光大,就全靠你了。”于是委任智岩禅师为牛头山佛学院第二任院长。
智岩禅师在担任牛头山佛学院第二任院长后,在学院众多的学生中,看中了慧方同学,并对他悉心培养,最终使他成为了自己的得意学生,并委任他为牛头山佛学院第三任院长。
牛头山佛学院有了接班人后,智岩禅师便来到了白马寺弘法,后来又来到了栖玄寺弘法。但是,通玄峰顶,不是人间,红尘俗世,才是真正的人间啊。于是,智岩禅师这次既没在深山老林打坐,也没在寺庙弘法,而是来到了南京石头城的疠人坊,也就是城里的传染病医院,说是医院,其实就是当地的官府把有传染病的人全部集中在一个地方,吃点可有可无的药物等死而已。这种地方,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所有的人都会敬而远之的。
但是,智岩禅师却来到了这个所有人都不愿意来的地方,为全体病人诵经说法,想想看,一个个孤苦无依病痛交加坐等死亡来临的人,忽然看到颇有名声的禅师来到自己身边,为自己讲经说法,这对于所有病人的精神世界,那是多大的支撑啊。当朝廷不能成为依靠,当所有的人都不能成为依靠,那么,只有菩萨,只有仙佛才能是底层人们精神的最后归宿了,这一点,从古至今概莫能外。而且,佛教的很多说法,早就深入民间,底层的人们早就深信不疑。比如临终之时,自己诵经或者有人帮助诵经,可以使人往生极乐世界等等。所以,疠人坊的所有病人都把智岩禅师当做菩萨一样的看待。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同时也是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智岩禅师并不仅仅是讲经说法而已,任何病人,只要不舒服,只要需要帮助,智岩禅师都会毫不犹豫的上前予以救助,那怕是为他们清洗满是污垢的衣物,甚至不惜身份为病人吸吮化脓的脓汁。只要能为病人服务,只要能为病人减轻痛苦,智岩禅师没有不热心去干的。
为病人清洗满是污垢的衣物,很多人也许能办到。但是为有传染病的病人清洗满是污垢的衣服,估计就没有几个人敢去做了。为有传染病的病人吸吮化脓的脓汁,想必这个世界非常难以再找出第二个或者第三个出来了。
红尘洗梦一直觉得,智岩禅师到疠人坊为病人讲经说法的行为,对比现在那些只知道四处开光八方做法事的所谓高僧,他们在智岩禅师面前实在是不堪一提啊。对比那些从这个地方一路叩头到另一个地方去参拜某个菩萨的行为,智岩禅师的入世精神更为值得提倡,更为值得大众敬佩。智岩禅师为病人吸吮脓汁的举动,对比那些刺血写经或者燃指供佛的举动,更为值得那些出家人学习效仿。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并不是句空话,如果我们修习佛法的人,一个个全在深山老林中安度晚年,一个个都远离贫苦大众,甚至一个个只晓得争名夺利,那么,这种佛法,学来何益?可叹的是,现在的佛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在很多场合,蜕变成了富贵佛法了。
智岩禅师自从来到南京石头城疠人坊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他一直尽心尽力的为病人们讲经说法,为病人们排忧解难。直到自己生命的终结。
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正月十日,智岩禅师终于走完了自己在这个红尘俗世里的所有步伐,就在疠人坊里端坐着圆寂了。享年七十八岁。智岩禅师临终时,告诉身边的人,自己死后,把他丢在河里去实行水葬。
智岩禅师端坐在疠人坊已经去世了,可是大家都惊奇的发现,智岩禅师的容颜竟然没有因为是个去世的人而有任何的改变,而且他的手脚四肢根本就没有像别的去世的人一样是僵硬的,而是能自由的伸展弯曲,就如活着的时候一般。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智岩大师刚一圆寂,本来就污浊不堪的疠人坊便不知从何处飘来一阵奇异的香气,弥漫了整个疠人坊,这股香气半个多月都没有散去。所有的人都咋咋称奇,对于智岩禅师更加敬佩不已。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0 12:43:0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三节 三帝国师

一、憾失袈裟
在大唐帝国建立后的前一百年中,在中国禅宗史甚至中国佛教史上,名气最大、声誉最高、声势最显赫、弟子最多也最显赫的佛教人物,不是创立了东山法门的道信大师和弘忍大师,也不是创立了牛头宗的法融大师,也不是有128岁高龄的慧安国师,也不是念佛宗的善导法师,也不是到西天去取经的玄奘法师,甚至也不是中国禅宗第一人六祖慧能大师。而是第一个以禅师身份成为国师,第一个死后受到谥封之僧人,在当时被称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的神秀大师。

神秀大师,公元606年,生于陈留郡尉氏县(现河南尉氏县)一户李姓人家。身长八尺,厖眉秀目,威德巍巍,而且有王霸之气,是个标准的帅哥模样。不过,一个人要是光有英俊的外表而无深厚的学识修养,那这个人在别人眼里只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而已。幸好,神秀大师从里到外都不是什么花架子。
神秀大师从小就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那个时候只要书店里有的书,几乎都是他的阅读对象,象《道德经》、《庄子》、《尚书》、《周易》这些畅销书排行榜上经久不衰的著作,神秀大师自然是多次翻阅烂熟于心的。而且什么三乘经论,四分律仪,训诂这类的著作,神秀大师同样认真研读,仔细体悟。所以,对于儒释道三家的著作,神秀大师那是严格按照教育从娃娃抓起的要求严格执行的,自然神秀大师的学习成绩那是出类拔萃的。
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十九岁的神秀大师来到了洛阳天宫寺,接受了具足戒。不过,从后来的情况看,即使神秀大师在洛阳天宫寺受了具足戒,也并没有使神秀大师取得僧籍,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年过七旬,才在当阳玉泉寺取得“名在僧录” 的合法地位。所以,神秀大师的真实身份,应该就是个私度沙门。
爱好学习的人,永远都不会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的,永远都想自己能得到最大的提高。神秀大师就是这样的人。当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开办得如日中天,使得天下僧众十之八九都去报考入学的时候,神秀大师自然也心动了。于是,在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神秀大师也收拾行装,参加了东山佛学院的入学考试。而此时,神秀大师后来那个最为有名的同学慧能,才只有十三岁,还是个典型的贫困失学少年,正在老家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砍柴为生。
自然,在那个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人都是文盲或半文盲的年代,至少拥有大学本科文化水平的神秀大师立马就被弘忍大师录取了。而且,神秀大师仪表堂堂,也很能吸引善男信女们的高度关注。古时如此,现在不也是有什么所谓的最帅和尚吸引了世间众多的目光吗。并且,据京城里狗仔队传出的小道消息,神秀大师后来能受到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女皇帝武则天超出常规的礼遇和崇拜,神秀大师那副老帅哥的容貌那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的。因为全国人民都知道他们的天后是公开的喜欢帅哥的啊。
神秀大师人看着舒服,更关键的是内在素质那是远远超出佛学院那些同学的。所以弘忍大师非常高兴,自己的佛学院能招收到这样优秀的学生,那是自己的福气啊。弘忍大师自然对神秀大师悉心教导,仔细启发。
而神秀大师看到弘忍大师并非浪得虚名,不仅佛学理论知识非常扎实,而且禅定功夫同样登峰造极,正好是自己学习的榜样。自然也是虚心求教,费心钻研。
一个有心传授,一个虚心请教,自然双方沟通的非常顺利,也非常愉快。没两年功夫,神秀大师便因为学习成绩优秀,成为了弘忍大师的上首弟子。弘忍大师当众表扬神秀大师道:“我有很多的学生,不过对于佛法的圆融贯通深刻领悟,却没有哪一个能比得上你的。”于是立即任命神秀大师为班长,作为全班学生学习的榜样。
作为东山佛学院真正意义上的大师兄,神秀大师不仅学习成绩优秀,对于学院号召的勤工俭学工作,也是积极参与的,不论是扫地还是抹桌子,不论是劈柴还是挑水,不论是种地还是开荒,不论是收割还是做饭,神秀大师只要有空,没有不积极参与认真劳作的。
对于师父弘忍大师,神秀大师更是细心照顾,用心服侍。弘忍大师也是非常满意,于是叫神秀大师天天晚上为他洗脚。读者诸君千万不要以为天天晚上给别人洗脚,是件不好意思的事,或者是件丢人的事。相反,这种事情并不是谁都能去干得了的。对于佛教徒来讲,那个天大的福分啊,那是要师父非常看得起你,才能给你这个天大的面子的。
在佛教的众多信仰中,对于那些少数得道高僧或者宗教领袖而言,不论是这些得道高僧或者宗教领袖去接触信众的身体,还是广大的善男信女能有机会去接触他们的身体,对于信众来讲,都是具有天大的福报的,而且都是机会难得的。所以,你看看在这个世界很多地方,那些得道高僧或者宗教领袖一旦出现在广大的信众之中,信众们奔涌而上想和得道高僧或者宗教领袖近距离接触的场面,绝对赶超那些所谓的天王巨星出现在观众之中的情形。每个信众都在渴望着能对他们头面礼足,每个信众都在渴望着能被他们抚摸头顶。信仰的力量,在任何时候都会绝对超过热爱的力量的。
因为佛教的最高礼仪,就是头面礼足。所以,信众如果能给高僧或者宗教领袖洗脚,那真是莫大的福气和天大的荣誉的啊。
所以,神秀大师能天天给弘忍大师洗脚,反而是一件非常光彩的事情,这更是弘忍大师在用明显的事情传递着一些信息:神秀,才是整个东山佛学院的骄傲。
不但如此,弘忍大师更作出了惊人之举,在给学生们上课时,竟然叫神秀大师和自己并排而坐。这就更不得了啦。从古至今,有哪个学校的学生敢和校长并排而坐给学生上课的?
随即,弘忍大师便在课堂上宣布:神秀同学从现在起,正式成为东山佛学院的助理教授,大家以后在课程上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除了可以来问我以外,还可以去请教神秀同学。因为“东山之法,尽在秀矣。”
而神秀大师从入学到成为助教,仅仅用了六年时间。
但是,神秀大师在东山佛学院的幸福时光,也仅仅只有这六年。
也许是受到了陈硕真利用佛教寺庙造反称帝的影响,朝廷上下立马在全国大规模的清理整顿僧尼,尤其是那些没有僧籍的私度僧尼。从我们现在掌握的情况来看,神秀大师当时应该就是个私度僧尼。因为专门弘扬神秀北宗一系的《楞伽师资记》里并没有记载神秀大师是在哪儿出的家,哪儿授的戒。而是直接说神秀大师行至蕲州双峰山忍禅师所,受得禅法。而神秀大师圆寂后,作为神秀大师弟子的当朝宰相张说为神秀大师撰写《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在碑文中张说清清楚楚的写道:仪凤中,始隶玉泉,名在僧录。也就是说直到公元676年后,神秀大师年过七十,才正式拥有僧籍。
而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收留了相当数量的私度沙门和社会流民。弘忍大师的师兄弟法融大师同样在牛头山收留了很多的私度沙门和社会流民。而这些人,从国家的长治久安来讲,绝对是朝廷清理整顿的对象。
由此看来,神秀大师确实是个私度沙门啊。
所以,当政府有关部门在大肆清理打击私度沙门的时候,神秀大师唯一的选择,就是赶紧离开东山佛学院,找个不为人知的地方躲起来,不然的话,不仅自己要遭殃,更会把整个佛学院拖进水中。要知道,古代的连坐政策那是相当厉害的。所以,神秀大师“涕辞而去,退藏于密。”而且,神秀大师躲迷藏的功夫那绝对是第一流的,因为神秀大师这一去,有十余年的功夫,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他到底隐藏在哪儿。
任何运动,都是一阵风,不会吹个天长地久的。所以,等到清理私度沙门这个运动之风吹过去后,局势平静了下来,神秀大师又重新回到了东山佛学院继续深造,自然,他受到了师父弘忍大师和全体同学的热烈欢迎。不过,没过多久,在唐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他的班级里迎来了一个广东乡下的新同学,说是同学,也不准确,因为该同学贫穷年少失学,所以在参加东山佛学院的入学考试中,没考上,但是师父弘忍大师觉得这个同学资质不错,可以培养,于是就让他成为了佛学院的旁听生。但是,就是这个不起眼的旁听生,在东山佛学院年终的毕业考试中,分数竟然比已经担任助教了的神秀大师还高,更不用说别的同学了。
这个新来的旁听生就是——慧能同学。
慧能同学以行者身份,也就是以旁听生身份在佛学院上了八个月课后,弘忍大师忽然在学院公告栏上贴出告示,要求佛学院的每个学生上交毕业论文,论文成绩排名第一的,直接委任为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并且把达摩祖师历代相传的金襕袈裟和紫金钵盂作为院长信物一并赠送。
消息传开,整个佛学院一片沸腾。这个第一名的奖励条件,简直太丰厚了,那绝对是每个学生梦寐以求的东西啊。
可是,想归想,梦归梦,大家此时的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奖励条件再好,你得要有真正的本事去拿啊。
真正的本事,全院的同学一想到神秀大师,大家都不吱声了。有他在,还去争什么呢?比资历,神秀大师早在二十年前公元651年就入学了。比颜值,神秀大师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就是个典型的帅哥模样。比学识,神秀大师十多年前就已经被提拔为助理教授代师行教了。从外到内,整个学院没有那个学生可以和神秀大师相提并论的啊。就是法如、玄赜这种获得过佛学院十佳学生称号的优秀学生也是自愧不如啊。所以,大家还用得着熬更守夜苦思冥想去创作什么毕业论文吗。
这一来,弘忍大师贴出告示后,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到弘忍大师处递交毕业论文。大家都想着交不交都无所谓,反正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的岗位,肯定都是神秀大师的了。既然如此,自己又何必去丢人现眼呢。
可是大家都不交毕业论文,神秀大师就有点着急了,这不明摆着冷老师的场吗?以后弘忍大师的面子往哪儿放。自己作为班长,作为助教,肯定要起好带头作用啊,肯定要给老师把场子扎起的啊。
于是,神秀大师拿上毕业论文,直接就往弘忍大师的院长办公室去。可是走在半路上,神秀大师却又愣住了,大家都不交毕业论文,肯定是因为自己助教的身份,担心比不过自己。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去交毕业论文,是不是会给大家留下自己是盯着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岗位去的印象呢。
神秀大师在路上徘徊着,不去,师父轰轰烈烈发起的毕业论文考试要冷场。去,会给人留下争院长岗位的嫌疑。去还是不去,这是个问题。
既然是问题,那么就要想办法解决。神秀大师一抬头,猛地看到师父贴出的告示,心里灵机一动,对啊,我也可以把毕业论文隐去姓名偷偷的贴在告示栏里面啊,一来算是交了毕业论文,二来也表明了自己不是来争院长岗位的。对,就这么办。
第二天一早,端坐在蒲团上的弘忍大师就被外面叽叽喳喳的人群声吵醒了。他推开窗户一看,告示栏那边围得人山人海的,大家七嘴八舌的不知在说些什么,反正闹麻了。
弘忍大师于是走了过去,大家看到师父来了,都赶紧行礼并把路让开。
弘忍大师疑惑的道:“一大早的,你们不好好在教室里上早课,都围在这儿叽叽喳喳的干嘛?”
法如同学赶紧道:“师父你看,昨晚有人在这儿把毕业论文贴出来了,而且大家看了都觉得学术水平非常的高。”
弘忍大师走近一看,原来是有个同学贴出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其实就是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不过这篇毕业论文下面却没有署名,弘忍大师马上问周围众多的同学:“这篇毕业论文是谁写的啊?”
可是,弘忍大师连问了几遍,都没人吱声。
玄赜上前作礼道:“师父,你看这篇毕业论文咋样呢?”
“嗯,不错,不错,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尽诵此偈,即得见性。”
大家一阵欢呼,看来师父的看法和同学们的看法一致啊。这篇毕业论文的作者肯定是个优秀人才啊。
当大家还在围观诵读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慧能同学作为行者身份,此刻正在碓坊舂米呢。既然是旁听生,那肯定是和正式学生有较大的差别的。
下课后,同学们一个个兴高采烈有说有笑的回来了,很多人都在高声诵读着那篇毕业论文。慧能同学一听,觉得有点奇怪,于是拉住一个同学问道:“你们这么兴奋,遇上什么喜事了?你们诵读的又是什么偈子?”
对于这个从边远山区来的土里土气的乡巴佬旁听生,大多数人对慧能同学是没有什么好感的。自然这个同学也没好脸色:“跟你这个旁听生说佛法简直是浪费时间和心情,有空了自己到学院告示栏那儿去看去。”
慧能同学自然不会和他一般见识,再说了,自己手上的活还多着呢,学院上千人还等着自己这帮人干活吃饭呢。还是先把米舂完再说吧。
好不容易把活干完了,天都快黑了,慧能同学趁着还有点光亮,赶紧来到了学院的告示栏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那个同学写的哦,还没有彻悟佛理嘛。同学们还整天挂在嘴里兴高采烈的诵读,这不是在误导同学吗。我还是给你改改吧,免得同学们再去误读了。
于是,慧能同学找来毛笔,就在这篇毕业论文的旁边,写下了自己原创的毕业论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自然,慧能同学也没署名。写完后,慧能同学就回碓坊休息去了。(这两篇毕业论文的优劣,在后面讲述慧能同学时红尘洗梦再详细解读。)
慧能同学倒是回去休息去了,可是,还有别的人却坐卧不安,心思不定。
神秀大师把毕业论文写在告示栏后,却始终摸不清师父的真实心思,自然是坐卧不安,心神不宁。
弘忍大师看到这篇毕业论文后,自然心里有数,虽然没署名,可是光看笔迹就晓得是那个写的了。这个神秀,都已经是助教了,怎么写出的毕业论文没有达到彻悟佛理的最高水平呢。看来自己还得继续启发他啊。
晚上,弘忍大师派人叫来了神秀大师:“神秀啊,告示栏那篇毕业论文是你写的吗?”
“是我写的,老师。”在弘忍大师面前,神秀大师根本没必要撒谎:“不过我不知道这篇毕业论文到底怎样,希望老师能给我个详细的评语,以便我能看清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神秀大师还是非常谦虚的。
弘忍大师望着神秀道:“神秀啊,你这篇毕业论文,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道理没明白,神秀大师在一旁频频点头不已。
弘忍大师接着道:“既然这篇毕业论文没写好,不过没关系,你回去在认真思考下,看看能不能补交一篇上来,如果写得好,你还是有机会能担任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的。”
神秀大师回去后,几乎一晚上没睡觉,都在那里冥思苦想着重新创作毕业论文的事,不知不觉天就蒙蒙亮了。正在迷迷糊糊之间,忽地觉得外面很多人闹喳了起来。神秀还没回过神来,就有人来敲门了:“大师兄,大师兄。”
神秀大师打开了门:“咋啦,出啥事了?”
来人道:“大师兄快去看,有人昨晚竟然在你的毕业论文旁边贴出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大家都在那儿议论呢。”“而且,而且……”来人吞吞吐吐的。
神秀大师道:“而且怎么了,你倒是说啊。”
来人支支吾吾的道:“而且很多人居然说,居然说写得比你的那篇毕业论文还好。”
有这事,神秀大师赶紧来到了告示栏。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大师沉吟着,唉,果然比自己的见解和境界更进一步啊。而且,这一步,不是一般人能跨得过去的啊。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晓得了,慧能同学获得了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的任命书,并且带着达摩祖师历代相传的金襕袈裟和紫金钵盂偷偷的离开了东山佛学院,回到了广州。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0 13:18:4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二、弘法两京
慧能同学带着金襕袈裟回到了广州,看来自己也该离开了,一来自己也是六十好几的人了,也该找个地方好好待着了,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守着师父啊。二来自己目前还是私度沙门的身份,虽说官府追查得没那么严了,但毕竟是个事啊,自己还是离开的好,免得给大家找些不必要的麻烦。神秀大师想好后,就告别了师父和同学们,一个人离开了东山佛学院。
神秀大师首先来到了荆州天居寺,因为自己的身份问题,所以神秀大师非常低调,以至于大家都不晓得他竟然是东山佛学院学识渊博的助教。过了好几年,十几个晓得神秀大师底细的老居士,才联名给神秀大师写了封推荐书,让神秀大师来到了当阳玉泉寺。并且最终在寺里登记注册,取得了合法的僧籍,从而彻底解决了神秀大师的身份和户口问题。此时,已经是唐仪凤三年,公元678年了,神秀大师已经七十二岁高龄了,但是神秀大师还是为摆脱了困扰自己一辈子的身份问题感到非常高兴。
神秀大师虽然在当阳玉泉寺取得了僧籍,但是却并没有居住在寺院里,而是看中了寺东七里之遥的一处自认为“地坦山雄”的地方,神秀大师对此处非常满意:“此正楞伽孤峰,度门兰若,荫松藉草,吾净老焉。”看来,神秀大师想在此地清清静静安安心心地待一辈子了。
神秀大师在这个地方一个人清清静静的居住着,没人来打扰他,自然他也不会去打扰别人。而且神秀大师虽然学识渊博,而且七八十岁了,但是却一个徒弟都没收。看来,神秀大师真的是想一个人清清静静安安心心的在这里安度晚年了。不过,神秀大师的幸福时光只延续了十一年,就被一件事情彻底的改变了,而且,不但改变了神秀大师剩下的岁月,更改变了当时整个禅宗的格局。
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曾经和神秀大师并列东山佛学院十佳学生称号的神秀大师的师弟法如,只活了五十二岁,便在少林寺圆寂了。一个僧人离开人世,并不是一件很不得了的事情,可是法如在自己圆寂前,竟然要求自己的学生们在自己圆寂后,都来找神秀大师继续上学,完成最终的学业。
红尘洗梦前面说过,那些真正开悟的高僧,一个个都是胸怀广大,毫无门户之见的。慧安国师叫自己的弟子去小师弟慧能那儿参学,神秀大师后来也让自己的弟子去慧能那儿参学。现在法如又让自己的弟子来神秀大师处继续完成学业,这些大师们的胸襟,实在是让人敬佩的啊。相反,后来的某些禅师或者现在的很多寺庙,门户之见,甚或门户之争,那绝对是老死不相往来甚至是生死之争的啊。
这一来,法如的弟子们便纷纷来到了当阳玉泉寺,找到了师伯神秀大师,希望继续学习东山法门的禅宗课程。
那么多师侄既然都不远千里找上门来了,神秀大师当然非常高兴啊,于是,立马就打起精神,备好教纲,给大家上课了。
神秀大师从小就把经史子集看得烂熟,对于佛儒道三家的经典,同样烂熟于心。对于禅宗课程,更是得心应手。再加上一把岁数了,阅历丰富,经验老道,能针对不同的人随机说法。所以讲起课来那是头头是道,精彩纷呈。
消息自然就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的传开了。很多人来听了神秀大师讲课后,都觉得神秀大师确实是个高手,很多佛学院的教授都是没法跟神秀大师相提并论的。
神秀大师小小的讲堂,在人们互相传扬的口碑中,一下子就火爆了起来,而且火爆的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甚至也超出了神秀大师的想象。我们现在可以从当时的宰相张说撰写的《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和唐初非常有名的大诗人,时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的宋之问《为洛下诸僧请法事迎秀禅师表》中可见一斑。
《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曰:云从龙,风从虎,大道出,贤人睹。岐阳之地,就者成都;华阴之山,学来如市,未云多也。
《为洛下诸僧请法事迎秀禅师表》曰:两京学徒,群方信士,不远千里,同赴五门,衣钹鱼颉於草堂,庵庐雁行於邱阜,云集雾委,虚往实归。……九江道俗,恋之如父母;三河士女,仰之犹山岳。
神秀大师绝对没有想到,自己九十岁的人了,还能老来俏一把,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当时佛学界的头号巨星,声望直逼当年弘忍大师的东山法门。
而且,神秀大师的声望,竟然一路传到了洛阳,传到了天后武则天的耳朵里。作为一个当过两年三个月尼姑的皇帝,对于僧人,还是有点同门之谊的好感的。所以,面对学识渊博相貌堂堂的老帅哥神秀大师,武则天不禁心中一动,那就把他请来宫里喝杯早茶摆摆龙门阵吧。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0 17:40:1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武则天派出以天冠郎中张昌期为团长的庞大迎请团队,专门前往湖北当阳玉泉寺,请神秀大师到大唐的东都洛阳为皇室说法。天冠郎中,相当于皇宫办公室副主任兼皇宫护卫队副队长,而且张昌期他们兄弟几个,在当时的朝廷中,那是绝对的红人啊,以天冠郎中张昌期为团长,由此可见武则天对神秀大师的重视程度。
神秀大师此时已经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了,自然是不能长途跋涉的。但是没关系,这些问题,政府相关部门早就替他想好了,你走不动,那就不要走嘛,我们帮你走。于是,一顶十分舒坦百分豪华的八人大轿,放在了神秀大师的面前:大师,你放心,你一步都不用走,我们帮你走到东都洛阳的皇宫去。
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当神秀大师浩浩荡荡的迎请队伍出现在了皇宫门前,武则天的心竟然莫名的跳动起来,神秀大师终于来了。
神秀大师终于来了,但是神秀大师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竟然受到了武则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异常隆重的接待。
我们可以来看看迎接神秀大师的阵容:最前面:皇帝武则天。左边:所有皇子皇孙(包括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右边:后宫所有嫔妃。后面:满朝的文武大臣。至于道路两边围观的群众,那就只能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了。而且特许肩舆上殿,趺坐觐见。这种可以抬着轿子上殿,而且可以坐着面见皇帝的待遇,绝对不是那个人能轻易享受得到的啊。
神秀大师看着如此隆重的场面,心里自然感慨万分,想不到自己九十四岁了,还能如此火爆一把。
神秀大师高大富丽的大轿终于停放在了武则天的面前,武则天也终于第一次看到了传说中的神秀大师:身材高大魁梧,秀眉大耳,容貌之间威德巍巍,非常有男人气概,更有王霸之器。果真是男人中的极品,果真是个老帅哥。
也不晓得是站着等人等久了,还是自己已经七十六岁高龄年老体衰了;也不知道是终于看到心目中的老帅哥激动了,还是因为自己也算是半个出家人真的崇拜佛法。反正武则天一看到神秀大师后,腿就不由自主的发软,直接就跪了下去。
武则天这一跪下去,后面站着的皇子皇孙后宫嫔妃文武大臣,还有哪个敢站着呢。全都稀里哗啦跟着跪下去了。
神秀大师一看自己面前包括皇帝在内,黑压压跪伏了成百上千人,不禁有点心慌起来:“陛下快快请起,贫僧担待不起啊。”
武则天根本就没搭理神秀,依旧规规矩矩恭恭敬敬的行了礼之后,才站起身来。
武则天站起来,二话不说就直接就朝神秀大师的大轿走了过去:“大师请坐好,朕要亲自抬你进殿。”
神秀大师一听,本来在轿子里还坐得好好的,这一下吓得差点没从座位上摔下来:“陛下,绝对不行,绝对不行。你乃一国之尊,怎么能给贫僧抬轿子呢。这万万使不得的。”
武则天笑着道:“什么不行,朕就是要给你抬轿子,以示对佛法和大师的尊崇。”说着说着,武则天就钻到抬杆下面去了。
神秀大师一下急了起来:“陛下要是非要来抬贫僧的话,那贫僧今天不论死活都不上殿了。”
神秀大师心想,一来你是皇帝,从古至今哪有皇帝给别人抬轿子的事。二来,看你也是七老八十的人了,自己走路都勉强保得住,还来抬我,万一你一失手,我这把老骨头那不直接就摔报废了啊,自己毕竟九十四岁的人了啊,哪里还受得了半点折腾。
武则天一看神秀大师急眼了,想想自己确实也抬不动,于是只好作罢。但是,当侍卫们把神秀大师抬入大殿的时候,武则天还是象征性地走在轿子的最前面,把自己的右手搭在最前面的抬杆上,表示自己还是抬了的。力可以不出,但是样子还是要做够的啊。古往今来的朝廷官员,那个不深谙此道呢?
神秀大师趺坐在大殿正中的位置上。武则天则带领着皇子皇孙后宫嫔妃文武大臣分坐两边,一个个都恭恭敬敬的聆听神秀大师说法。幸好神秀大师也算是个在社会上混了好几十年的老江湖了,在这种天大的场面面前根本就没有怯场,反而更加精神抖擞,口若悬河。
说法大会自然搞得非常成功,双方都感到非常的满意。武则天见到了自己心仪已久的老帅哥,听到了一堂生动活泼别开生面的佛学专业课。更为关键的是借此凝聚了人心,团结了大众,为自己和朝廷的稳固又加了一道宗教的保险。而神秀大师见到了当时朝廷的所有头面人物,包括武则天、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三位帝王,并且在日后随着皇亲国戚朝廷显贵有时在东都洛阳传法,有时又去真正的首都长安传法,从而成为了中国佛教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两京法主,三帝国师”,进而为禅宗在北方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神秀大师虽然在大殿上说得口若悬河,武则天却更有女人的小心思:你那些都是在台面上的讲话,那些官话大话空话假话废话套话,朝廷里面的官员,那个不会在 台上滔滔不绝的说上几个时辰呢。就是自己,何尝也不是如此啊。私下里交流会不会还是这样呢?武则天决定试试看。于是,下了朝后,武则天又把神秀大师请来了。
武则天端起茶杯,抿了一口道:“大师所传之法,秉承的是谁家宗旨?”
神秀大师恭敬的道:“贫僧秉承蕲州东山法门。”
武则天又问道:“依何典籍呢?”
神秀大师回道:“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
武则天又抿了一口茶:“若论修道的话,应该没有哪家比得过东山法门了。”
神秀大师点了点,表示首肯。师父的东山法门,确实高明啊。
“大师佛学精湛,口才又好,实在是我天朝佛学第一人啊。”武则天望着神秀大师道。
神秀大师赶紧低头道:“不敢,确实不敢。”
“有什么不敢的,我说你是我天朝佛学第一人,你就是我天朝佛学第一人。”武则天继续盯着神秀大师道。
神秀大师终于抬起了头:“如果陛下真要说我天朝佛学第一人,贫道是万万不敢当的。”
武则天笑了笑:“你不敢当,谁敢当?”
神秀大师正色道:“慧能。”
武则天不禁愣住了,还有比神秀大师更厉害的:“我听说慧能文凭不高嘛,而且什么职称都没有。”
神秀大师道:“慧能虽然文凭不高,没什么职称,又小我三十二岁,可是在十几年前,师父弘忍大师组织的毕业论文考核中,他的毕业论文独占鳌头,甚至比我的写得还好,所以深得弘忍大师喜爱,被弘忍大师直接委任为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并且把达摩祖师历代相传的金襕袈裟和紫金钵盂也传给了慧能同学。如果这个世上还有人能在佛法上胜过我的话,那就只有这个慧能了。他现在在广东弘法,陛下可以下诏请他进京,此人如能来,当是陛下之福,天下之福啊。”
“哦。”武则天望着神秀大师,若有所思的应了一声。你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啊,你学识渊博,相貌英俊,受到了朝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恩宠,尚且还不敢自居第一,相反,还要向 推荐自己的小师弟,试问,古往今来,什么人能有你这样宽大的胸襟,什么人能有你这样博大的气度啊。就凭这点,你就已经是天下第一了。武则天望着神秀大师,越发觉得神秀大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是啊,从古到今,在各种利益面前,那个不是争得头破血流,那个不是斗得死去活来。又有谁会服谁呢?又有谁会让谁呢?更有谁会把到嘴的肥肉放下来给别人呢?但是,神秀大师做到了,真的做到了。
武则天当然相信神秀大师的话,于是下诏请慧能入京,当然,她更关心那件金襕袈裟。后来的唐中宗李显也下诏请慧能入京传法,但是慧能都推辞掉了。神秀大师知道后,几次写信派人送去慧能处说明情况,并敦请慧能入京,慧能同样推辞掉了。
后来,有弟子在神秀大师面前说慧能大师的不足之处,神秀大师马上反驳道:“慧能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我不如他啊,并且我的老师弘忍大师亲自把金襕袈裟传给了他,难道没有根据吗?我恨不能远去亲近,却在这里虚受国恩,你们也用不着停滞在这里,大家都可以到曹溪去参学”。所以,神秀大师多次派出自己的弟子前往广东,找慧能大师学习禅法。由此看来,神秀大师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啊。作为北方的佛学领袖,作为朝廷钦定的国师,神秀大师真是当之无愧啊。

神秀大师贵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在北方的传法活动那是如日中天,在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传法时,除了皇室成员来听法外。“王公以下,京师士庶,竞来礼谒,日以万数。”没得机会来参加听法大会的普通群众,只要远远看见神秀大师的车队经过所扬起的尘埃便跪地叩拜者,更是不计其数。从而北方地区的禅宗,几乎都属于神秀大师的法系。
神秀大师传法如此,朝廷自然也不会亏待神秀大师的,除了大量的供奉各种财物给神秀大师外,武则天更是下诏在神秀大师最初传法的当阳山建造了度门寺,并且把神秀大师老家尉氏县的故宅改建成了报恩寺,以此来表彰神秀大师传法的丰功伟绩。
但是,再多的金银财宝,再高的封赏,再多的荣誉,对于九十几岁的神秀大师而言,真的都是身外之物,真的都是垃圾粪土。神秀大师感觉自己就像一只笼中的鸟儿一般,你给鸟儿制作的笼子再精美,你给鸟儿喂养的食物再丰盛。可是鸟儿始终是在笼中,无法展开飞翔的翅膀。宫中的生活,哪有山林泉下舒畅自由啊。
于是,神秀大师立马给武则天写信,要求回到山林去,随便哪个深山老林小庙破庙都行。武则天一看,这哪儿行啊,自己好不容易把神秀大师请到身边来了,还没待两年,就想走啊,门都没得。再说了,自己也是这么大岁数的人了,估计也活不了多久了,就让这个佛门高僧加老帅哥陪伴自己最后的岁月吧。
神秀大师对此只能仰天长叹,可是一点法都没得。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被逼退位,传位于唐中宗李显。
神秀大师才不管那些宫廷斗争呢,心想死缠着自己不放的武则天没当一把手了,而且病重得很厉害,这下应该管不了自己了吧。于是,神秀大师立马就给重新坐上皇帝宝座的唐中宗李显写信,再次要求回到乡下去养老。信给皇帝送过去了,回信也立马就送来了,但是当神秀大师迫不及待地打开信时,自己那颗原本充满渴望的心立马就掉到冰窟里去了。李显的回信写道:禅师迹远俗尘,神游物外。契无相之妙理,化有结之迷途。定水内澄,戒珠外彻。弟子归心释教,载伫津梁,冀启法门,思逢道首。禅师昨欲归本州者,不须。幸副翘仰之怀,勿滞枌榆之恋。
看来,朝廷是永远都不会放自己回乡养老的了,看来,自己是注定要在皇宫这个世间最豪华的笼子里蜷伏着度过残生了。
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二月二十八日,神秀大师感到自己最后的时光终于要来了,于是在东都洛阳天宫寺安坐着。神秀大师最为得意的弟子之一义福也知道神秀大师随时都会离开人世,便上前轻声的问道:“师父离去后,最终要安住于何处呢?”
神秀大师沉思了一下道:“我从当阳来,那就回当阳去吧。”
一阵沉默后,义福再次上前轻轻的问道:“师父,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吗?”
神秀大师望着远方,许久才说出了三个字:“屈曲直。”说完,便坐着离开了这个俗世,终年101岁。
神秀大师圆寂的消息传来,唐中宗李显非常的伤心,你生前受到了天大的恩宠,死后我同样会让你受到天大的恩宠的。所以,李显马上办了三件对于被封赏者来讲绝对是登峰造极的事。
首先,唐中宗李显于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三月二日下诏,谥封神秀大师为“大通禅师”。从而成为历代帝王中,第一个给死去的僧人敕与谥号的皇帝。而神秀大师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死后被敕与谥号的僧人,而且还是以禅师身份获得。李显敕与神秀大师谥号,让神秀大师的声望更是登峰造极无以复加。
其次,为神秀大师举办了超规格超豪华的葬礼。神秀大师生前已经是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三帝之国师,长安、洛阳两京之法主,尊崇无比,而且皇子皇孙后宫嫔妃文武大臣很多都是神秀大师的弟子,现在由大唐的一把手李显亲自出面主持神秀大师的葬礼,所有的羽仪法物,所有的仪式,都是按照皇家的规格来执行的,皇子皇孙后宫嫔妃文武大臣几乎都参与了神秀大师的追悼会,那些前来参加追悼会的名士和地方官员更是不可计数。李显还命令当时的宰相张说为神秀大师撰写碑文,命令徵士卢鸿撰写诔文。至于前来参加神秀大师追悼会的普通群众,那就只能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了。
依照神秀大师的遗愿,李显下诏把神秀大师送回于五年前专门为表彰神秀大师传法之功德而建造的当阳度门寺。并且专门在度门寺用国库的钱财建造国师塔安葬神秀大师。李显亲自随着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直到洛阳龙门午桥才依依不舍的回去,其余的那些皇亲国戚王公显贵一直送到伊水才悲伤的回去,剩下的送葬人员则跟随葬车一直来到了国师塔处。
最后,册封神秀大师的首席弟子普寂禅师为国师。(另一得意弟子义福禅师在玄宗朝成为国师。)从而使京师重地继续在神秀大师法系的掌握中。
至此,神秀大师不论生前还是死后,其声望都无人可及,在北方地区声势显赫一统江湖。

神秀大师作为禅宗北宗的领袖,和师弟慧能号称“南能北秀”,但其声势和威望,在当时实在是远在慧能大师之上。其禅法,有禅宗顿悟的成分在,也颇具禅机。比如神秀大师曾开示弟子:此心有心不?心是何心?又曰:见色有色不?色是何色?又曰:汝闻打钟声,打时有?未打时有?声是何声?又曰:打钟声,只在寺内有。十方世界亦有钟声不?又曰:未见时见?见时见更见?等等。神秀大师此类开示,颇具禅机,非一般依经解义之徒所能提出,更非那些死读经典死守经典之法师所能回答。读者诸君若有兴趣,也可看看自己能不能回答上面的问题。也可以拿着上面的问题去看看寺庙里的法师们是如何回答的。
可惜的是,神秀大师上面颇具禅机的开示,在其一生的教学中非常少。他的禅法,归根结底还是以守心和净心为主。他曾经有偈普示大众: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对照他的毕业论文:身是菩提树,心若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可以看出,神秀大师是认为修禅者是要守住真心,并且时时处处提防、抛弃那些外在的“尘埃”,从而确保真心的绝对清净。这就和慧能南宗顿教的提法有根本的区别。南宗讲究本来无一物,既然本来无一物,哪有心可守,又哪有什么尘埃可以去除。起心守心,反而着相。
所以神秀的北宗自然在日后受到了南宗弟子的猛烈抨击,神秀大师的徒子徒孙们既没有神秀大师的威望和声势,更没有神秀大师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造诣,自然抵挡不住南宗弟子的进攻,从而在双方真枪实弹的争斗中败下阵来,随即一两代后便烟消云散,中国的佛教史上,从此便再也看不到曾经一统江湖的禅宗北宗的身影了。呜呼,可惜,可叹。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0 18:19:1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四节 天降袈裟

在圭峰宗密禅师所著之《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圭峰宗密列举了当时中国佛教的十大修禅派别:江西、荷泽、北秀、南诜、牛头、石头、保唐、宣什、稠那、天台。其中的南诜,就是指在四川资州德纯寺的智诜禅师开创的禅派。
智诜禅师,出生于公元609年,河南汝南人,后来随祖上来到了四川居住,俗姓周。
智诜禅师可以说是个天生与佛家有缘的人,在十岁的时候,当别家的宝宝还在父母面前撒娇时,当别家的宝宝还在抓蜻蜓捉青蛙玩迷藏时,当别家的宝宝还在大鱼大肉猛补身子时,我们的智诜禅师却爱上了佛教,而且依照佛教徒的标准不吃肉食和葱、蒜、韭菜之类的东西。并且一般小孩子玩的那些东西,智诜禅师从不参与,因为我们小小的智诜禅师志向高远,他的目的是要做一名大法师。
为了这个目标,智诜禅师在十三岁的时候,便告别了亲人,来到了寺庙学习佛法。不过,智诜禅师在外面学习了二三十年,还是没有什么成就,觉得没学到什么真本事。于是智诜禅师决定要去找那些当世最顶尖的佛学大师学习佛法,确保自己一定要学到真本事。
在四十出头的时候,智诜禅师来到了首都长安,拜在了玄奘法师门下。玄奘法师因为曾经到过西天取经,有十六年的海外留学经历,是只真正的并且在当时存世量非常稀少的“老海龟”,而且还从海外带回了众多的学术文件,并翻译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品,还由此成立了中国佛教之唯识宗。所以玄奘法师在当时绝对是全国知名度最高的佛学大师,绝对是最受信众喜爱的佛学天王巨星。
智诜禅师在玄奘法师那里如饥似渴的学习着佛学经论,有如鱼得水之感。
不过,没几年,这只鱼儿很快就把水喝满了。又过了没多久,这只鱼儿就觉得这个池子的水有点素然无味了,就开始想着要换池子喝水了。
就在这个时候,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搞得风生水起,声势浩大。乃至于天下道俗求学者,十之八九都去找弘忍大师学习去了,搞得智诜禅师也对禅宗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智诜禅师于是毫不犹豫的辞别玄奘法师,于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来到了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报名入学,想换个更大的池子喝水。现在看来,智诜禅师这个决定,那是非常英明正确的。因为玄奘法师的唯识宗,并没有火多久,在唐朝安史之乱后,便毫无可观了。并且,智诜禅师来到弘忍大师处学习后,才能导致以后天上掉了一个天大的馅饼在他的身上,更是对他换池子喝水这个英明决策的最大回报。
智诜禅师因为在玄奘法师这种佛学大师那里学习过好几年,自然佛学基础深厚,并颇具才识。这在当时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的社会上,非常难得。自然在弘忍大师的佛学院里表现非常显眼,所以就连弘忍大师也表扬他道:汝兼有文字性。并且把智诜大师、神秀大师、慧能大师、法如禅师等十人评为东山佛学院的十佳学生。
智诜禅师从东山佛学院毕业后,便回到了四川资州德纯寺,弘传佛法,教化信众。在这里,智诜禅师表现出了他高明的学术水平,写出了《虚融观》三卷、《缘起》一卷、《般若心疏》一卷总共三本水平很高的佛学专著,这在弘忍大师的所有学生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并且在学习禅宗课程的学生中,写出这种跨学科的学术专著,也是非常罕见的。
但是,《历代法宝记》里面记载:万岁通天二年七月,则天敕天冠郎中张昌期于德纯寺请,遂赴西京。这段记录,却是与史实不符的。
因为万岁通天二年七月,即公元697年7月。此时神秀、慧安等都还没有受到武则天的邀请到京师,更遑论智诜禅师了。我们知道,在弘忍大师的学生中,最早引起朝廷高度关注的是主持嵩山少林寺的法如禅师,而第一个被皇帝下诏请进京师的是神秀大师,并且神秀大师公元701年才到洛阳见到武则天。所以《历代法宝记》这种智诜禅系家谱似的书籍就跟《楞伽师资记》这种神秀系的书籍一样,有很多只顾给本家禅师脸上贴金而不顾能否自圆其说的情况出现。
所以,智诜禅师带着处寂禅师等几个弟子来到东都洛阳,当在神秀大师和慧安国师同时期稍后一点点。
不过不管怎样,反正他们哥几个又见面了,又可以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了。又可以重温下往日的同学之谊了。
但是没过多久,智诜禅师就发觉,皇宫这个池子简直太深了,深得来别说自己这条鱼儿不好喝水,而且极有可能把自己这条鱼儿淹死在这个深池里。看来,还是在山上的小溪里喝点正宗的山泉水比较稳当点。于是,智诜禅师立马就给武则天打报告,要求回到巴山蜀水的山上去喝山泉水。
武则天一看报告,眉头就皱了起来,这几个咋回事,前两天神秀打报告要回家养老,现在你又打报告要到山里面去喝什么泉水。我好不容易把你们兄弟几个请来,现在都跑了,我以后找谁玩去。不准。你的大师兄神秀我都不准回家,你这个小师弟就更不用说了。
智诜禅师没法,只好在皇宫里待着,可是天天想着回老家又回不去,心里郁闷啊。而且还不敢表露出来,更不敢给谁说。因为皇宫这个池子真的是深不见底啊。
不过,你不说,不代表别人听不到。你不表露出来,不代表别人看不出来。
这不,智诜禅师的这点小心思,就被一个人看破了。这个人就是——三藏婆罗门。
此人是从印度来的,因为精通佛法,更兼具一些神通,所以被武则天专门请入宫中供奉。因为他颇有神通,所以深受武则天的格外器重和尊崇。
所以,当三藏婆罗门看到智诜禅师后,便笑着问道:“四川和京城有什么不一样呢,禅师何得思乡?”是啊,心安,哪里不是家呢?看来,这个三藏婆罗门不仅修行功夫了得,佛理也是颇具功底。
智诜禅师一听,不禁大为惊讶。此人不但佛理精通,而且怎么知道自己想回老家四川的呢:“法师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三藏婆罗门得意的道:“禅师只要心念随意一动,没有我不知道的,你要不要动一下让我看看?”
哇,这个口气好大,这分明就是已经通过修习佛法和禅定,获得了佛教六通之一的他心通啊。怪不得口气这么大。
他心通,简单来说就是你在想什么别人全知道。那你在别人面前还有什么秘密可言呢?
智诜禅师看到三藏婆罗门口气颇大,于是也笑着道:“那我们试试,怎么样?”
三藏婆罗门依旧得意的道:“没问题。”
于是智诜禅师静下心来,想着自己穿着俗家人的衣服,来到了东都洛阳西门的商业步行街看热闹。
三藏婆罗门确实了得,立马道:“大德乃是僧人,怎么能够穿着俗家人的衣服,来到了东都洛阳西门的商业步行街看热闹呢?”
智诜禅师点了点头,道:“这回你看好了。”于是智诜禅师静下心来,又想着来到了禅定寺佛图相轮上面站立着。
三藏婆罗门依然跟着来了:“僧人何得登高而立?”
果然厉害,智诜禅师又点了点头,道:“不过这回你可要看仔细了。”于是当处依法想念不生,进入了本来无一物的大涅槃定中。
既然没有任何想念产生,而且连没有想念产生之想念也不产生,三藏婆罗门上天入地遍寻三界,自然是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可以搜寻到的。
三藏婆罗门竟然在三界之中找不到智诜禅师的任何踪迹,不禁对智诜禅师大为敬佩,于是立马上前以佛教的最高礼节顶礼智诜禅师的足面,并且真诚的向智诜禅师道歉:“不知大唐国内有大佛法,今自责身心忏悔。”
智诜禅师当然不会和他计较,双方握手一笑了之。不过,由此可见,智诜禅师不仅笔杆子厉害,能写出三本佛学专著,而且真实修行功夫也是登峰造极的。
武则天看到以前常常自得的三藏婆罗门忽然在智诜禅师面前像个乖孩子一样,不禁有些纳闷,却又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智诜禅师他们自然更不会在皇帝面前多嘴的。
红尘洗梦前面说过,武则天虽然七老八十了,但是她那颗顽皮捣蛋的少女之心,却从来没有消失过。从前面对待神秀大师和慧安国师的招数就可以看得出来。
这不,武则天看到神秀大师慧安国师智诜禅师玄约禅师玄赜禅师等等一帮人整天谈经说法,热闹非凡。她眼珠子一转,又想到问题来陪这些大师们玩了。
于是,武则天把神秀大师慧安国师智诜禅师玄约禅师玄赜禅师等等一帮人全喊了过来,等大家都坐好后,武则天望着大家道:“朕有个问题想问问诸位大师,请问你们还有欲望吗?”
武则天话一出口,大家都不禁一愣。跟皇帝说话,那可不是在和普通信众讲经说法,稍不留神,自己就会掉到坑里去,而且还极有可能一辈子都爬不起来。
神秀大师作为大师兄,作为佛教界的第一号人物,皇帝开口了,自然不能冷场。自然要第一个开口,不过,自己说话还是稳当点比较好:“无欲。”
大师兄都开口了,别的师兄弟自然就紧随其后了,于是慧安国师玄约禅师玄赜禅师等一帮人也纷纷明确表示:“无欲。”
智诜禅师一直在想着回老家喝正宗山泉水的事,此时心思一动,何不趁此找个借口回家呢。
智诜禅师还没来得及开口,武则天看见智诜禅师在一边沉思着,便先开口问道:“智诜禅师还有欲吗?”
智诜禅师立马回答道:“有欲。”我有欲,我想回家一个人清清静静舒舒服服喝点明明白白干干净净不会噎着卡着堵着更不会把自己淹死的正宗山泉水算不算有欲。
武则天不禁大为不解:“你怎么会有欲呢?”
智诜禅师立马回答出了一句非常高明的话来:“生则有欲,不生则无欲。”
这句话不论从佛理还是从世俗的道理来讲,都是非常真实也是非常高明的话。
只要你活着,你就有欲望,不论这个欲望是好是坏。很多人总是存在一个误区,以为好的欲望不是欲望或者没有问题不用担心,比如俗人希望平安、健康,出家人希望成佛作祖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欲望,都是需要修行人面对克服的问题。
不过,有欲是凡夫,无欲如木石,禅师们常常会在让人进退两难之际逼拶学人,学人如果能在此处转身道得一句,那么恭喜你,你已进入禅门了。
但是武则天是个俗人,她肯定不会往修行上面去想的。只要活着,就有欲望,说得太好了。人活着,就肯定要有某种想法的,就肯定要有所追求的,自己干了那么多的事,是是非非已经不是自己所能说得清的了。
武则天对智诜禅师的回答非常满意,又看见三藏婆罗门在智诜禅师面前恭恭敬敬的,所以对于智诜禅师更加的敬重了。
智诜禅师一看火候到了,便立马再次给武则天写信,要求回老家四川喝正宗的山泉水去。这一次,武则天马上就同意了智诜禅师的请求,不但同意了,而且还给智诜禅师准备了很多礼物。毕竟被自己请到京师来了一趟,回老家去,怎么说也得风风光光的回去啊,不然的话,下面的人还说自己小气呢,那以后还有谁来跟自己混呢。
武则天叫来智诜禅师,把自己准备的礼物清单递给了智诜禅师道:“这是朕给大师准备的一份薄利,大师看看还满意吗。”
智诜禅师接过一看,清单上面写着:新撰写的《华严经》一部,弥勒绣像一幅,幡花一幅。智诜禅师马上回答道:“满意,非常满意。”你只要放我回家,不要被淹死在皇宫这个深池里,我就非常满意了,这些身外之物,有没有实在是无所谓的。
武则天盯着智诜禅师,一直把智诜禅师这种高僧都看得有点不舒服起来了。
智诜禅师不安的道:“陛下还有什么事吗?”这个女人的眼光太犀利了,还是赶紧离开才是上策啊。
武则天微微笑了笑:“我看大师对这份清单没啥感觉嘛。”
这个女人果然厉害,这点都被她看出来了。智诜禅师赶紧道:“贫僧非常满意陛下所送之礼,非常满意。”
武则天道:“我知道大师没把这点东西看在眼里。”忽地,武则天一下有露出少女特有的那种狡黠的笑容来:“那我就再送点大师能看上眼的东西。”你不是说什么生则有欲吗,我倒要看看你有没有欲,我倒要看看到底有没有东西能让你动心。
随即,一个异常精美的大盒子放在了智诜禅师的面前。
武则天笑着道:“大师看看里面的东西还能入你的法眼不?,”
智诜禅师搞不清楚这个有时威严无比有时又精灵古怪的女皇帝葫芦里到底要卖什么药。只有硬着头皮上前把盒子打开,里面是一件袈裟,虽然做工还算精美,但是一看就是有人穿过的,而且有点岁月了。不过出家人,很多都专门要去穿什么百衲衣的,这件旧袈裟不算什么。
智诜禅师看了一眼道:“多谢陛下,贫僧一定牢记出家人的本分,清贫自守。”赐予旧衣服,不就是要自己破除对于衣着的贪念吗。
武则天依旧带着那种狡黠的笑容道:“大师知道这件袈裟怎么来的吗?”
智诜禅师摇了摇头:“不知道。”确实不知道,更加不知道的是,这个女皇帝不知要玩出什么花样来。
武则天坐直了身子,望着智诜禅师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的道:“这是我从你师弟慧能大师那儿拿来的,菩提达摩祖师传下来的金襕袈裟。”
什么,这就是慧能拿走的那件金襕袈裟。智诜禅师几乎马上停止住了呼吸。
这件金襕袈裟,想当年在东山佛学院那是掀起了滔天巨浪啊。师兄弟们为了这件金襕袈裟的最终归宿,那是争得面红耳赤乃至翻脸不认人啊。先是弘忍大师举办毕业论文比赛,算是文攻。慧能拿着金襕袈裟偷偷溜走后,大家就直接变成武斗了。为了争夺袈裟,慧能师弟差点命都没保住。
稍微有点岁数的人应该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一部叫做《木棉袈裟》的武侠片,就是以争夺金襕袈裟为背景创作的。不过片中说金襕袈裟是达摩祖师所传的少林寺主持的历代信物,却是与事实不符的。
这件金襕袈裟虽然名气特大,而且大家争得异常激烈,不过看过这件金襕袈裟真面目的人却寥寥无几。因为在东山佛学院的时候,这件金襕袈裟平时都是锁在弘忍大师方丈室的柜子里的,弘忍大师从不拿出来给大家看。直到慧能拿走了,大家依然没人看过这件金襕袈裟。
后来虽然大家晓得武则天不知用什么方法,把金襕袈裟从慧能那儿拿过来了,不过一直都用锦盒装着,被高高的供奉于皇宫内的寺庙里,皇帝供奉的宝物,谁吃了豹子胆敢爬上去打开来看看这件金襕袈裟长得啥样啊。
想不到,这件金襕袈裟现在居然就摆在了自己的面前,而且皇帝竟然要作为礼物送给自己。智诜禅师心里不禁有点激动起来,这真是天上掉下个天大的馅饼在自己手上啊。
这件金襕袈裟,就是剑客眼中的太阿、龙泉,就是书法家眼中的兰亭序、蜀素帖,就是骑士眼中的赤兔、乌骓,就是宦者眼中的皇帝宝座。对于禅宗僧人来讲,哪个不想把他据为己有呢。
想不到武则天竟然这么看重自己,慧能师弟已经是合法拥有者,可是没保住。慧安国师是岁数最大的老人了,可是也没份。神秀师兄贵为“三帝国师,两京法主”,居然也没机会得到这件金襕袈裟。
智诜禅师压住心头的激动和喜悦,立马给武则天合掌行礼:“多谢陛下厚爱。”
武则天还是笑着道:“大师把它带走吧,拿回去好生供养。”
智诜禅师一行拿着金襕袈裟等赠品走了,武则天看着智诜禅师的背影,心里笑道:这个世界真有无欲的和尚吗?这个世界真的没有任何东西能打动一个人的内心吗?
对于武则天把金襕袈裟敕与智诜禅师,并且在智诜禅师——处寂禅师——无相禅师——无住禅师之间代代传承一事,现在的很多专家学者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认为此事是由保唐一系的门人编造出来的,是为了弘法的需要而伪造的。
对此,红尘洗梦却坚持认为金襕袈裟在智诜一系的传承是真实可信的。
首先,金襕袈裟的归宿,只有智诜一系有传承记录,而同时期的慧能一系、神秀一系、慧安一系、玄赜一系等等,都没有任何金襕袈裟的传承记录。作为掀起过血雨腥风的金襕袈裟,作为禅宗最为重要的传法信物,相关方都不去记载它的传承,难道是巧合吗?非也,更靠谱的可能性是,大家都知道了金襕袈裟的合法归宿,所以在自己的法系中,也就根本没必要记录它的传承了。
其次,金襕袈裟的传承记录,来自于《历代法宝记》一书,此书是无住禅师于公元774年圆寂后不久,他的门人撰写的。虽然古代的伪书颇多,乃至于佛经中都有一些伪经,但是《历代法宝记》却来自于敦煌遗书,并且是拥有合法ISBN和CIP数据的正规出版书籍。
再次,虽然《历代法宝记》成书时,武则天已经去世七八十年了,可是天下毕竟还是大唐王朝的天下,无住禅师的门人就是吃了豹子胆,也绝对不敢在书中伪造武则天敕与智诜禅师金襕袈裟的故事啊。在封建王朝,编排牵扯到皇帝的故事,这种事的后果,没有谁可以承担的。可是,我们在整个封建王朝时期的众多资料中,却从未发现任何反对这个故事的资料,既没有看到朝廷对这个事情的追究和封杀,也没有看到别的宗派对此事的批驳和攻击。要知道,那个时候为了法门正统之争,对手是不会放过任何机会的。这恰好可以反证武则天敕与智诜禅师金襕袈裟一事,是真实可信的。
最后,神会禅师作为慧能的弟子,为了慧能的正统地位,不惜孤身一人北上挑战神秀北宗。在和崇远法师辩论时,神会禅师也公开承认金襕袈裟没在曹溪了,而是在鸡足山。金襕袈裟没在曹溪是真,在鸡足山却是假,因为作为禅宗传法的唯一信物,他们没有任何根据和任何理由把金襕袈裟送去鸡足山。
想想看,如果智诜禅师没有获得金襕袈裟,或者是非法获得了金襕袈裟,为了慧能的正统地位,神会禅师会放过智诜一系吗?神会禅师可以孤身挑战如日中天的神秀北宗,难道就不敢公开批驳智诜一系所拥有的金襕袈裟是假的吗?而且金襕袈裟本来就是慧能合法拥有的。可惜,我们现在在相关资料中只能看到神会禅师对神秀北宗的批评,却看不到神会禅师对智诜一系的批驳。

智诜禅师没有想到,天上居然掉了一个天大的馅饼下来,落在自己的身上。但是,智诜禅师同样很清醒,这个天大的馅饼,真的有天那么大。落在你的身上,也许你能吃上两口,但是,这个天大的馅饼你也极有可能一口都吃不上,不但吃不上,而且极有可能会被这个天大的馅饼直接砸死。因为既然是天大的馅饼,谁不想去吃上一口呢?
所以,智诜禅师非常低调的带着东西,由处寂禅师等几个弟子护送着回到了四川资州德纯寺。
回去没多久,智诜禅师就感到自己在这个世上待不了多久了。于是有一天,智诜禅师在方丈室里把自己最得意的弟子处寂禅师喊了过来,让他服侍自己,然后关上房门,把金襕袈裟拿了出来,对着处寂道:“这是达摩祖师所传的金襕袈裟,是武则天赐给我的,我现在把它交付给你,希望你能好好爱护。”
长安二年(公元702年)七月六日夜,智诜禅师在方丈室里,端坐着圆寂了,享年九十四岁。在中国历史上,智诜禅师算是个高寿而且能寿终正寝的禅师了。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0 19:14:5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五节 入定而亡

昙璀禅师,是法融大师创办的牛头山佛学院毕业的又一个优秀学生。公元631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一户顾姓人家。
小时候昙璀禅师就表现出了过人的素养,《宋高僧传》说其:和敏而纯素,温恭而克明。并且在很小的时候,昙璀禅师就出家为僧了。当了僧人后,昙璀禅师依旧表现出了过人的本事,对于经书,简直是一日万言。这个看书的速度,那是非常快的,一般人根本就办不到。自然,寺庙里收藏的那些经书,不到一年就被昙璀禅师看完了。不但看完了,而且经文大意昙璀禅师同样精通。不过,唯一的遗憾就是,昙璀禅师一直没有遇到一个顶尖的大师来点拨他一下。
所以,没过多久,昙璀禅师决定自己还是要去拜访一位真正的大师,不然自己老是在寺庙里看书,那是永远不会得到根本性的提高的。
而此时,法融大师创办的牛头山佛学院在江南一带搞得热热闹闹的,法融大师更是被人们推崇为东夏之达磨。这立马就吸引了昙璀禅师的高度关注,于是昙璀禅师来到了牛头山佛学院报名入学。
法融大师收下昙璀禅师后,经过简单的几次对话,立马就发现昙璀禅师是个少有的奇才,于是对昙璀禅师特别悉心启发。
有一天,法融大师单独把昙璀禅师叫来,对他道:“色声为无生之鸩毒,受想是至人之坑阱。致远多泥,子不务乎。”昙璀禅师听后,回去默默地体会着这几句话,没过多久,终于大悟玄旨。
开悟后的昙璀禅师感觉自己就像餐甘露味、饮葡萄浆一般,那种感觉,实在是无法和别人说明的啊。
昙璀禅师在领悟了佛法真意后,便离开了牛头山佛学院,来到了南京钟山,找了个偏僻之处,隐居了下来,并且天天修习禅定。
因为昙璀禅师深厚的佛学功底和出类拨萃的禅定功夫,渐渐地,昙璀禅师的名声开始传播开来,逐渐的吸引了很多人来找他学习禅法,就连淮南僧人之首的广陵觉禅师和在江左一带赫赫有名的建邺如法师这种佛学界的名流,也开始找上门来和昙璀禅师研究佛理,而且常常叹服于昙璀禅师渊博的佛学知识。
昙璀禅师的名气越来越大,名声也越传越远,最后竟然传到武则天的耳朵里去了,于是武则天立马下诏,请昙璀禅师到东都洛阳去说法。并且武则天因为经常和僧侣打交道,自然晓得很多高僧们的秉性。她担心昙璀禅师不会接受自己的邀请,所以除了下诏外,还专门叫栖霞约法师去当说客,劝说昙璀禅师接受邀请。
武则天没有猜错,昙璀禅师果断的拒绝了武则天的邀请。栖霞约法师作为武则天的说客,在一旁马上就不高兴了,于是善意的提醒道:“禅师拒绝朝廷的诏请,拒绝武则天皇帝的美意,恐怕要引起朝廷的反感和皇帝的愤怒,到时后果就严重了,希望禅师三思而行啊。”
昙璀禅师正色道:“岐伯辞帝舜之师,干木谢文侯之命,玄畅以善论而抗宋主,慧远不下山而傲齐后。彼何人哉。”由此可见昙璀禅师是个不趋炎附势之人,更是一个风骨硬朗的禅师。这种人,从古到今,都是不多见的啊。
等到朝廷的使臣一伙都回去后,昙璀禅师也立马离开了自己隐居的地方,这个地方很多人已经知道了,还能算是个隐居之地吗?
于是,昙璀禅师在山中另外寻到了一处更加清幽之地,搭建了个草房,然后就在那里安顿下来了。这一待,就一直到昙璀禅师生命的终结。
唐天授三年(公元692年)一月三十日,昙璀禅师端坐在地上,叫来身边的弟子僧感和僧頵,吩咐他们道:“我要入定几天,没事你们就不要来打扰我了。”说完,昙璀禅师立马就进入了禅定状态。自然,僧感和僧頵两人就留在一旁为师父护法。
第一天,僧感和僧頵看见师父还在禅定中。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依然还是在禅定中。
但是第八天,僧感和僧頵两人仔细观看,发觉师父昙璀禅师已经在定中离开了这个俗世。
对于一个人是在禅定还是在睡眠还是死了,僧感和僧頵这种跟随昙璀禅师修习过多年禅定的人,自然是能看清楚的。
而昙璀禅师能连续入定七天,并且在定中离开俗世,这也充分展现了昙璀禅师的禅定修行功夫非常了得,让人叹服。不像现在很多所谓的法师禅师,一个个只会耍嘴皮子功夫,真实修为实在是难得一见的。
第二天,僧感和僧頵便按照佛教传统的火葬方式,把昙璀禅师火化了,并且收拾遗骸骨灰建立墓塔刻石纪念。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0 20:00:1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六节 异人听法

慧方禅师,公元629年出生于润州(今江苏)延陵一户濮姓人家。
在很小的时候,慧方禅师就在南京钟山开善寺出家为僧了。受具足戒之后,慧方禅师便在寺庙里非常认真的学习着佛教的各种经论,而且力求明白经文的真意。可是过了许多年,慧方禅师还是觉得自己学业无成。
于是,慧方禅师来到了不远处的牛头山佛学院,找到了牛头山佛学院第二任院长智岩禅师要求入学。智岩禅师一看慧方禅师根正苗红,是个可以好好培养的好苗子,于是立马就收下了慧方禅师,并且对其悉心教导。没过多久,慧方禅师就在智岩禅师的敦敦开导下,豁然大悟禅宗真意。
慧方禅师领悟佛法真意后,便在牛头山山上找了个清净的地方隐居起来,整整十年的时间,都没有离开他隐居的地方。对于这种甘于寂寞苦心修行的高僧,自然会吸引来同道们的追捧的。逐渐的,人们就从四方八面汇聚到了慧方禅师身边学习佛法。
有人来找自己学习佛法,慧方禅师自然也是认真教导,热心培养的。但是,天下所有的宴席,终有分散的一天。
这一天,慧方禅师把所有的弟子都召集拢来,告诉他们道:“我要远走他乡随机利物,你们自己好自为之吧。”因为自己要远走他方,慧方禅师马上就地召开了毕业论文答辩会,然后根据成绩,把牛头山佛学院第四任院长的职务,授予了考得第一名的法持同学。
然后,慧方禅师一路跋涉,来到了江苏茅山。在山上,慧方禅师依旧找了一处清幽之地,随便搭了一个草屋居住,几年来就这样一直安安静静的在山上修习着。
有一天,慧方禅师依旧静静的在草屋里坐禅,忽然侍者洪道在一旁惊呼起来:“师父快看,师父快看。”
慧方禅师依旧端坐在那儿,双眼微闭,纹丝不动:“出家人当以恬静为上,慌什么。”
但是洪道依然在那儿大呼小叫,并上前拉扯慧方禅师的衣袖:“师父快看啊,快看啊。”看来,真有什么天大的事情出现在了他的眼里一般。
古代那些僧人的侍者,一般都是由刚出家不久的小沙弥担任的,这些小孩子岁数小,修为低,阅世浅,看到点什么东西自然会大呼小叫甚至惊慌失措的。
慧方禅师睁开眼睛,顺着洪道指引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大帮人从前面的山坡上走了过来,看样子居然有五百多人。这个幽静之处,一下子来这么多人,确实有点奇怪。而且这帮人不但一个个手持供佛的幢幡彩花,并且一个个髻发后垂,状如菩萨。出现这种场景,那就更让人觉得奇怪了。这也难怪洪道看见他们过来会惊奇得大呼小叫的。
但是慧方禅师依旧纹丝不动,如果一个人随便看到点与众不同的东西,就惊慌失措或者欣喜若狂,那这个人还是真正的出家人吗。
为首的那人走过来,将手里的彩花献给慧方禅师道:“希望师父能给我们说上一场佛法。”
不管他们是鬼还是神,是妖还是仙,是魔还是佛,是怪还是人,只要有心来听法,就是一念善意萌发,就是万劫千生种下的一点善根,就是天大的好事。
想当年师祖法融大师可以给鹿子老虎百鸟说法,我又何尝不能给他们说法呢。
于是慧方禅师接过彩花,起身整理好仪容,走出草屋,来到外面为这五百多人上了一堂生动的佛学课。
这帮人听完慧方禅师的讲课后,一个个都非常满意的告辞而去。慧方禅师依旧回到草屋里端坐着,进入禅定状态,就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事似的。

平淡而清闲的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慧方禅师依旧在草屋里修习着禅定。任凭外面风起云涌日起月落,慧方禅师还是端坐在那里,这个世界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事物可以让他动心的了。
这天,慧方禅师依旧端坐在草屋里,忽然,侍者洪道连滚带爬的跑了进来,上气不接下气的喊道:“师父快起来,师父快起来。”边说边上来搀扶慧方禅师,想把禅师从座位上搀扶起来。不过,洪道用力之下,才发觉自己根本就搀扶不动师父,慧方禅师坐在那里,身子就好像生了根一般和大地连在了一起。
慧方禅师纹丝不动,轻声的道:“出家人当以清净自守,法地若动,一切不安。”
慧方禅师说得清闲,但是洪道却是非常着急,他指着外面道:“师父快看啊,快看啊。”
慧方禅师回过头来,只见一条水桶般粗的巨蟒已经爬到草屋外了,诺大的蛇头吐着红色的舌头,让人胆战心惊。这种块头的巨蟒,吞掉一两个人那是轻轻松松的事。洪道不由得躲在了慧方禅师的身后。
慧方禅师道:“徒儿不要害怕,它是本山的山神,不会伤害人的。”
什么,这条巨蟒竟然是这座山的山神。洪道特地揉了揉眼睛,确信自己没有看错。
巨蟒来到了草屋门口,没有进屋,只是不安的来回盯着慧方禅师。
慧方禅师起身走了过去,望着巨蟒道:“你不在山中好生守护本山生灵,却跑到这儿来干嘛?”
巨蟒看到慧方禅师走到了自己的面前,望着慧方禅师竟然落下泪来,就好像在和谁生离死别一般。
慧方禅师笑了笑,伸出手去抚摸着巨蟒的头道:“你回去吧,我明白了。”
巨蟒一转眼就不知道游走到哪儿去了。洪道走了过来,望着师父不解的道:“师父,巨蟒为什么来啊,你又明白了什么啊?”
慧方禅师依旧笑了笑,也伸出手来抚摸着洪道的头道:“徒儿啊,巨蟒是来跟我送行的,为师在这个世上的时日不多了。”
洪道一听,不禁大惊失色:“师父岁数并不大啊,而且师父平时身体棒着呢,怎么会怎么早就离开啊。”
慧方禅师笑道:“禅者,视生死如一,来去如一。你赶紧去通知你的师兄弟们,就说我要走了,他们来得快的话,也许还能见上我最后一面。”
洪道一听,二话不说,立马就往山下跑去。师兄弟们一听师父要圆寂了,都赶紧往山上跑,希望能见师父最后一面。不过,等到洪道和师兄弟们都赶到后,慧方禅师已经端坐在草屋里圆寂了,享年六十七岁。这一天,是唐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八月一日。
慧方禅师去世后,本来还万紫千红的山林,忽然就全部变成了茫茫一片白色。山里的溪水,也平白无故的居然断流了七天。看来,一个人的精神,完全是可以通达天地的啊。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1 09:08:3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七节 目生舍利

玄赜禅师,在唐朝初期,实在可以称得上是国内第一流的禅师,可惜的是,因为年代久远,玄赜禅师的很多个人档案都遗失了,我们甚至连他的生卒年代都不知道。
玄赜禅师,出生于太原祁县一户姓王的人家。在很小的时候,玄赜禅师就应该出家为僧了,而且学识渊博,知名度也比较高,不然的话,当时大唐佛学界的头号明星玄奘法师,也不可能跟他一起共事了。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沙门慧明、灵闰等,以为证义。沙门行友、玄赜等,以为缀缉。沙门智证、辩机等,以为录文。沙门玄模,以证梵语。沙门玄应以定字伪。”这些僧人共同配合玄奘法师在新修不久的西安弘福寺翻译《大菩萨藏经》。玄赜禅师被太宗皇帝下诏名列其中,可见其佛学知识渊博。而且,在随后玄奘法师翻译《大乘阿毘达摩杂集论》十五卷时,玄赜禅师更是成为执笔者。由此可见,玄赜禅师早在贞观年间,就已经是个佛学根基深厚,佛学造诣精湛,知名度颇高的一位僧人了。
但是,即使玄赜禅师如此显著,在那些禅门高僧眼里,玄赜禅师只是一个所谓的义学沙门而已。对于佛法的最终大事,还差最后那层薄薄的纸没有捅破。
难能可贵的是,玄赜禅师认识到了这一点。而此时,弘忍大师东山佛学院的招生广告,在大唐境内张贴得铺天盖地,导致天下禅学十之八九都不远千里跑去报名入学。
于是玄赜禅师也放下自己的身架和以前那些微不足道的成绩,于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来到了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
对于玄赜这种参与过玄奘法师译经的知名人士,弘忍大师根本就不用安排什么面试笔试,直接就收下了。
但是,从义学沙门变成一个禅僧,相当于现在在大学里重新转系学习了。好在玄赜禅师能放下架子,放下自己以前的那些东西,从而能轻松上阵,以更宽容的心胸去学习禅宗课程。
玄赜禅师的这种求学态度和学习精神,自然得到了院长弘忍大师的高度表扬。再加上玄赜禅师自从到了东山佛学院后,对于师父非常恭敬,也十分感恩师父的教诲,而且对于学院的所有事务,都非常乐意去协调处理,寺庙里那些杂七杂八的活也会抢着去干,而且五年来都是如此,没有一天懈怠过。所以玄赜禅师深得弘忍大师的喜爱,自然弘忍大师更是倾其所有相授。
唐高宗咸享五年,公元674年。弘忍大师感觉到自己来日不多了,于是叫来玄赜禅师,把给自己准备后事这种重要的事情交给了他去办。玄赜禅师接受任务后,马上找来专业人士绘制图纸、搬运砖石泥土等各种材料,然后照图建造墓塔,忙的不亦乐乎。最终圆满的完成了师父交办的事情。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弘忍大师感觉到自己快要离开这个俗世了,于是把玄赜禅师叫了过来,拉着玄赜的手道:“你各个方面都很优秀,希望你善自保爱。我圆寂后,你与神秀,应当可以使佛法如太阳一般照耀每个人的心灵,让每个人重新点亮自己的心灯。”由此可见玄赜禅师在弘忍大师心目中的地位那是非常高的。
弘忍大师圆寂后,师兄弟们便天各一方了。玄赜禅师也来到了安州(湖北)寿山寺居住,并且成为了寿山寺的主持。
修习禅定,几乎是所有禅僧的必修课。玄赜禅师也不例外。这天,玄赜禅师在方丈室里坐禅,在进入甚深禅定状态中,忽地从双目中各掉出一颗五色斑斓的舍利子出来。
这可是个不得了的事情啊。大家都知道,舍利子一般只有僧人在火化后才能出现,而且古往今来,出家的僧人那是数不胜数,可是能烧出舍利子的僧人那绝对是屈指可数的。所以一旦有僧人烧出舍利子后,大家都是把它们当作宝物供奉起来。
可是玄赜禅师就静静地坐在那里,在禅定中就从双目中流出了两颗舍利子,这真是奇人奇事啊。在信众的眼中,那是只有佛、菩萨他们才能办得到的啊。由此可见,玄赜禅师不仅禅定功夫精湛绝妙,他的道行同样深厚啊。
玄赜禅师在安州寿山寺并没有待上一辈子,就因为佛学知识渊博和道行深厚,从而声名远播,并被朝廷知道了。
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皇帝下诏,把玄赜禅师召入首都长安。玄赜禅师到了长安没两天,皇帝又下诏书,要求玄赜禅师到东都洛阳弘扬佛法。于是,玄赜禅师便在长安和洛阳两个都城之间来回奔波弘法。
在四处弘法之余,玄赜禅师还忙中偷闲,写下了一部著作《楞伽人法志》,不过这本书现在早已佚失,我们是没有眼福看到的了。但是,玄赜禅师的得意门生净觉禅师,生前却是看过这本书的,而且他还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佐料,重新撰写了一本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楞伽师资记》。这为我们研究禅宗史,研究早期禅师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1 10:36:4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八节 师承两宗

法持禅师,公元635年出生于润州(南京)江宁一户张姓人家。小时候法持禅师不仅肤体细润光滑,而且仪容端庄恭敬。是个人见人爱的乖孩子。不过在很小的时候,法持禅师就出家为僧了。
法持禅师出家后,废寝忘食的学习着佛法,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佛经,可是十来年过去了,法持禅师总觉得没达到什么高度,于是,法持禅师总盼望着能有名师来指点自己一下。
此时,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因为招生广告做得非常好,导致全国百分之八九十的优秀学僧都跑去报名入学,法持禅师看见后,也不禁心动了。
于是在公元665年,法持禅师也收拾行装,不辞劳远来到了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参加入学考试。法持禅师不但通过了弘忍大师组织的笔试和面试,成为了东山佛学院的一名正式学生,更是在以后的学习中,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对于禅宗课程中那些幽微隐秘之处,更是悉心体悟。
几年下来,法持禅师的学习成绩逐年提高,并且最终和神秀大师慧能大师慧安国师等获得了东山佛学院“十佳学生”的光荣称号。院长弘忍大师对于法持禅师也是给予了高度评价:以后能传承我禅法的弟子只有十个人,法持同学就是其中之一啊。
法持禅师以优异的成绩从东山佛学院毕业后,便四处游方参学。后来来到了南京牛头山,参访牛头山佛学院第三任院长慧方禅师,双方见面,一番寒暄过后,便喝起茶摆起龙门阵来了。一番交谈后,双方都非常满意,都有相见恨晚之感。慧方禅师更是把牛头山佛学院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乃至一些师徒之间的悄悄话,都毫无保留的讲解给法持禅师听。而法持禅师也是虚心听讲,从不摆出自己是东山佛学院十佳学生的臭架子。
自然,一来二去,慧方禅师最后把牛头山佛学院第四任院长的委任书发给了法持禅师。这样,法持禅师就成为中国禅宗史上,非常罕见的同时拥有东山佛学院和牛头山佛学院教学资格的禅师。
古代的僧人也好禅师也罢,都有一个非常优良的传统,那就是四处参学。一个僧人,不管你在哪个佛学院上学,不管你毕业没毕业,你都可以离开佛学院离开师父,去任何一个佛学院找任何一个师父参学,从而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但是参学归参学,你继承哪个师父的法脉又是另外一回事。你参学可以找无数个师父进行学习,但是你要继承某派的法脉,那就只能是一个师父了。
比如说著名的雪峰义存禅师,曾经三登投子九上洞山最后来到德山,分别找了投子大同、洞山良价和德山宣鉴禅师参学,并且在洞山的时间最长,但是最后却继承了德山宣鉴禅师的法脉。开悟后不久,雪峰义存禅师还前去参访临济义玄禅师,不过走在半路听说临济义玄禅师圆寂了,才作罢。
再比如临济义玄禅师的头号弟子三圣慧然,在继承了临济义玄禅师的法脉后,前往他的师叔仰山慧寂那里参学,三圣慧然已经是被临济大师认可了的高手,自然在仰山慧寂那里表现出色,于是仰山慧寂就想把自己的法脉传给三圣慧然,三圣慧然因为已经继承了临济义玄的法脉,所以断然拒绝再继承仰山慧寂的法脉。
所以,能同时拥有两个宗派的传法资格,这在中国这个宗法体系异常严密、等级制度异常森严的国度,是非常罕见的,也是难以想象的。在中国禅宗史上,自唐、宋、元以来,这种情况都是非常罕见的。但是从明朝清朝开始,很多禅师为了扩大自己的法脉,以便自己的弟子遍天下,便开始滥传法嗣,根本就不管这个弟子是不是够资格或者是不是已经是别家的传人了。这种行为,就非常严重的扰乱了禅宗的市场经济秩序,搞得只要是个师父,就可以摆个摊四处兜售自己的学生名额,而且只要你付得起代价或者能讨师父喜欢,任何人都可以前来购买入学指标。这就搞得遍地都是这派高僧那宗传人,而且每个人都昂首挺胸理直气壮地打着某某正宗传人的旗号。鱼目混珠的结果,是珠从此不见了,而鱼目遍地乱滚。
而且这个遗毒一直流传到现在,读者诸君如果有机会,可以看看现在我们很多寺庙当家人的简历。很多人在简历上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写着他们是好几个宗派的传人。我们可以来看一个例子:某某法师是天台宗第四十六代传人,禅宗沩仰宗第十代传人,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净土宗第十五代弟子。上面的这个例子,是一字不漏的抄自某法师的官方简历。光看着简历,确实很牛,竟然可以代表天台宗、沩仰宗、临济宗、净土宗四个宗派传法。不过,这种简历也只能哄哄看热闹的门外汉而已。精通一家的高僧我们现在尚且难以看到,何况同时学习且精通四家?所以,他确实就是个简历而已,并不代表什么的。可悲可叹的是,这种简历,在当今中国那些寺庙的当家人中,简直是太普遍了。

慧方禅师任命法持禅师为牛头山佛学院第四任院长后,便下山四处弘法去了。于是牛头山佛学院的一切事物,就由法持禅师全权处理了。
因为法持禅师同时拥有东山佛学院和牛头山佛学院的毕业证书,是当时非常罕见的拥有双学位的佛学精英,所以法持禅师主持牛头山佛学院后,对于前来求学的学僧都能循循善导应答自如,自然四方八面来求学的人就逐渐的多了起来,而且声望也是与日俱增,数年之间,就使得牛头山佛学院成为江南学僧们最想报考的佛学院。
后来法持禅师也跟自己的师父慧方禅师一样,在佛学院里举行毕业论文答辩会,任命考核成绩第一的智威同学为牛头山佛学院第五任院长,然后就把佛学院交给智威同学管理,自己就下山四处弘法去了。
后来,法持禅师来到了金陵延祚寺定居。唐长安二年(公元702年)九月五日,法持禅师端坐于延祚寺无常院,叫来自己的弟子吩咐道:“我离开后,不用建造什么墓塔,不要举办什么遗体告别仪式,直接把我的遗体丢在山上的松树下就可以了,那样的话,昆虫鸟兽们也可以来吃我的遗体,不至于饿肚子。而且我是个出家人,希望那些吃喝我血肉的昆虫鸟兽们也能沾上一点善因,将来能发菩提心,能走上正道。”说完没多久,法持禅师便圆寂了,享年六十八岁。
弟子们按照师父的遗愿,把法持禅师抬往后面山上的松林。弟子们刚把法持禅师从无常院抬出来的时候,空中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飘来神幡,从西边围着整座山绕了几圈,场面非常壮观。而且法持禅师所居住的小院,里面的竹林也忽然变成白色的了,七天以后才恢复正常。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1 11:11:4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九节 少林宗主

少林寺,位于河南嵩山五乳峰下,是北魏孝文帝为了安置印度来的僧人跋陀尊者,而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修建的。
少林寺自建寺以来,一直都是由法师主持少林寺。但是进入大唐王朝六十余年后,少林寺便第一次迎来了以禅师身份主持少林寺的僧人,这个僧人就是法如禅师。
法如禅师,公元638年出生于山西上党,在很小的时候,又跟随舅舅来到了湖南澧县生活,在十九岁的时候,法如禅师终于看破红尘出家为僧,并且拜青布明为师学习佛法。
青布明法师,即慧明法师,在当时也算是个有名的僧人,曾经在越州法敏法师那里求学二十五年,被称为“玄解第一”,因为他冬夏常穿着一件青布衣,所以大家都叫他青布明。后来青布明还去了牛头山,跟随牛头山佛学院第二任院长智岩禅师学习了十年的禅法。由此可见,青布明法师也是一位学问高深习禅有方的高僧。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高僧,在教授了法如禅师两年后,发觉法如禅师天赋极高,远超常人。青布明是个非常睿智和谦让的高僧,他担心自己不能很好的教导法如,从而影响法如的学习和更大的进步,于是对法如禅师道:“蕲州的弘忍大师,学识渊博,禅定造诣精湛,他的东山佛学院现在搞得轰轰烈烈的,在全国知名度非常高,你在我这儿学习,我恐怕会耽误你远大的前程,你还是去报考一下东山佛学院吧,我看只有弘忍大师才能很好的教导你了。”
法如禅师见青布明师父都如此推崇弘忍大师,于是立马就接受了青布明的建议,收拾行装,往东山佛学院而去。
公元659年,21岁的法如禅师来到了东山佛学院,正式成为了弘忍大师的学生。而弘忍大师在给法如禅师上过两次课后,也立马发现了法如禅师天赋奇高,于是针对法如禅师的特点对他进行了专门的辅导。所以,法如禅师很快就体悟到了禅宗不立文字,顿悟成佛的真意,自然学习成绩在整个东山佛学院出类拔萃,并最终被评为东山佛学院的“十佳学生”。
有一天,弘忍大师叫法如禅师过江去办点事,法如禅师立马就下山去了。到了长江边,法如禅师坐上渡船,前往对岸,可是天公不做美,渡船到了江心,忽地狂风大作,风起浪涌,渡船在一番颠簸后,终于翻船了。船上的人落水后,大家都慌乱成一团,会游泳的人和旁边船上的人都赶紧前来救人。
法如禅师也掉落在了江中,可是要命的是,法如禅师不会游泳,并被江水顺流冲下去好几里。但是法如禅师却一点都没慌张,他虽然不会游泳,并且身处水中,可是他的内心深处竟然没有一丝的撼动,真正的高僧,喜怒哀乐惊恐惧怕贫富得失乃至生老病死这些外在的东西,都是不能使他们的内心起一点点的波澜的。法如禅师就是这种人啊。
在水中,不会游泳的人,只要心平气和,就绝对不会沉入水底的。只是,心平气和,又有几个人能在紧急的状态下保持住呢。
法如禅师内心一丝不乱,心平气和的漂浮在水面,顺水漂流,最终被江上的船只救了上来,法如禅师被拉上船只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死里逃生的样子,神色自若,就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般。

法如禅师在弘忍大师身边一待就是十六年,一直到弘忍大师圆寂,从而成为整个东山佛学院的学生中,在弘忍大师身边学习时间最久的人。
弘忍大师圆寂后,法如禅师也离开了东山佛学院。他先是在淮南一带游方了九年,后来又来到嵩山一带游方。不过,虽然法如禅师已经出家十八年了,但是现在法如禅师的身份,就和他的大师兄神秀大师以及东山佛学院的很多同学一样,是个没有僧籍的私度沙门。看来,还是要先找个寺庙解决自己的身份和户口问题才是啊。
于是,法如禅师来到了少林寺。唐高宗弘道元年,公元683年,此时还默默无闻潜心修道的法如禅师终于在少林寺取得了国家承认的僧人身份。
而此时的少林寺完全是如日中天。中国经过那么多次的改朝换代,经过那么多年的战乱,对于很多地方的城市也好宫观寺庙也罢,破坏程度都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少林寺似乎是个奇迹,从建寺以来的近两百年间,虽荒芜频繁但是寺业充实,僧人们穿衣吃饭一点问题都没得。
进入唐朝以来,少林寺的地位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为在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的战斗中,少林寺以昙宗为首的十三名武僧,参与了这场战斗,并且通过里应外合,夺取了唐军久攻不下的辕州城,而且居然擒获了王世充的侄儿王仁则并把他交给了李世民,为李世民最终平定王世充称帝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段历史在后来就演绎成了十三棍僧救唐王的精彩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武打片《少林寺》,就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这部电影,想当年红尘洗梦也是搬着个小板凳去看得津津有味的。
李世民登基后,自然对于少林寺恩宠有加,使得少林寺不仅寺产庞大,而且政治地位尊崇。唐咸亨年间,唐高宗李治专门巡幸少林寺。公元684年,武则天也专门来到少林寺为唐高宗做法事。
所以此时的少林寺,不仅声威显赫,而且龙象云集,高僧大德很多,一般的人,自然是不会引起大家的关注的。而法如禅师到了少林寺后,根本就不以东山佛学院十佳学生自居,而是非常的低调,处处退让,保持着自己那颗朴素之心,对于那些世俗的荣华富贵,从来就不放在眼里。所以法如禅师在少林寺待了三年,也没有那个发现法如禅师是个学识渊博而且禅定功夫精湛的高僧。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时间一久,大家终于发现原来法如禅师是个高手高手高高手,而且还是弘忍大师东山佛学院的十佳学生之一。于是,慧安国师的弟子元珪禅师会同都城里的惠端禅师等一些高僧,来到少林寺,并且和少林寺那些管事的僧人以及一些有身份的信众,联名邀请法如禅师主持少林寺,并且希望法如禅师登坛说法,广招学僧,传授东山法门的禅法。
法如禅师多次推辞不掉,终于在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勉强答应在少林寺开法。从而成为少林寺历史上,第一个以真正的禅师身份主持少林寺的僧人。这就给后世带了一个非常好的头,从而使得少林寺在历史的绝大多数时期,都是以禅师作为最高管理者的。
法如禅师主持少林寺后,广开禅法,应机接物,善导群学,使学僧自悟不可言说之本来一心。从而在整个北方地区声誉鹤起,成为了北方地区事实上的法主。而此时,慧安国师还在终南山隐居,神秀大师也还在当阳玉泉寺默默无闻的养老,而慧能大师在曹溪开法不久,并未显达。所以,法如禅师是弘忍大师七百多名学生中,成名最早的。不止成名最早,成为一方宗主,而且是最早引起皇室对弘忍东山法门高度关注的禅师,这为最终慧安国师、神秀大师、玄赜禅师等进入京城,使弘忍大师的东山法门成为佛法的主流并席卷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法如禅师声名远播,使得很多的僧人都不远千里慕名而来找法如禅师学习禅法,这其中就包括神秀大师门下最优秀的两个弟子普寂和义福。可是人的命运是不可捉摸的,普寂禅师走在半路上,就听说法如禅师圆寂了,感到非常可惜,于是就转而去拜谒神秀大师。而义福禅师却是千辛万苦走到了少林寺,才得知法如禅师已经圆寂了,义福禅师“怅然悲愤,追践径行者久之。”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法如禅师主持少林寺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便于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七月二十七日午时,在方丈室里端坐着去世了,享年只有五十二岁。法如禅师真的称得上是英年早逝啊。
法如禅师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便在少林寺的西边,修建了一座墓塔安葬法如禅师,并且在墓塔内立有一座青石碑,上面篆刻着《唐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比较详细的记载了法如禅师的一生。而且此碑历经千年沧桑,现今还屹立于少林寺,从而成为少林寺景区现存最古的墓塔。
法如禅师除了是第一个以禅师身份成为少林寺住持之外,还第一次在禅宗史上勘定了禅宗的法脉传承。作于公元689年的《唐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写着禅宗的法脉传承: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法如。
现在我们都知道禅宗的六祖是慧能大师,而且五祖弘忍大师有学生七百多人,更有“十佳学生”各自分化一方。可是上面的行状却清清楚楚的写着弘忍大师唯一的正宗传人是法如禅师。弘忍大师是禅宗五祖,那么法如禅师不用说自然就是禅宗六祖了。
但是,最让人不解,最让人惊异的是,这个行状写在那儿,居然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出质疑,更没有任何一个人去反对并且把它用各种方法销毁掉。真的是一个人都没得。
和法如禅师同在嵩山传法的慧安国师一系没吱声,(他们就在嵩山,应该看得见这个碑文的啊。)
稍后不久声势显赫如日中天的神秀大师一系也没吱声。(神秀大师贵为三帝国师两京法主,有人胆敢独占六祖的称号,并且排斥掉神秀大师的传法资格,那还不马上传到神秀大师和朝廷的耳朵里啊。)
神秀大师的两个弟子普寂和义福,在神秀大师去世后,执掌北方佛教,同样声威显赫如日中天,可是对于在自己掌控范围内的这块少林寺的碑文,他们同样没吱声。只不过神秀系的弟子重新提出了一套传承系统,以神秀大师为第六代,普寂为第七代。按照神秀大师和普寂、义福他们如日中天的声势,完全有能力把法如禅师的碑文铲除掉,可是他们都没吱声。
慧能大师此时刚在曹溪开法不久,别说你写个告示说谁是六祖,就是你把传法袈裟拿走了,他也不会心动一下,他也不会眨一下眼。所以,慧能大师也没吱声。即使是后来他的小徒弟神会禅师跳起来拼了老命为师父争夺六祖的名分,也没看见他对法如系提出任何攻击的言论。
即使是拿到了金襕袈裟的智诜禅师一系,也没敢说传法袈裟在我的手里,法如禅师那个六祖是假的。
上面那些老大哥都没吱声,玄赜禅师之类的小师弟们自然就更不会跳起来反对了。
对于法如禅师以禅宗六祖自居,相关各方全部保持沉默,没有一个人跳出来反对。这种情况,在中国这个宗法体系异常森严的国度,简直是无法想象的。须知,后面为了六祖的名分之争,很多人那是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头破血流的啊。
红尘洗梦经过查阅和分析大量的资料,个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法如禅师在弘忍大师手下学习了十六年,并且一直守候到弘忍大师圆寂,这在东山佛学院那是独一无二的。玄赜虽然也守候在弘忍大师身边,并主办了弘忍大师的后事,但是玄赜只跟随了弘忍大师五年时间,和法如禅师的十六年相比,自然有相当大的差距。法如禅师跟随了弘忍大师十六年并一直在身边,作为弘忍大师的正宗传人,那是绝对有资格的。
其次,红尘洗梦前面也说过,真正的高僧,对于那些外在的荣华富贵尔虞我诈得失是非生老病死等等,在他们的眼里,真的就是身外之物,真的就是粪土,真的就是过眼云烟。如果随便一个称号就能打动他们的内心,那他们也就不配成为什么大师了。所以,不论是慧安国师,还是神秀大师,还是慧能大师,对于六祖名分之争,实在是没有任何兴趣的,不但如此,他们还非常谦让,彼此尊重,兄弟伙关系其实是非常融洽的。比如慧安国师让弟子去找慧能大师学习,神秀大师不但在皇帝那儿推荐慧能大师,更派出自己的弟子到慧能处学习,法如禅师在临终前也留下遗训,要求自己的弟子们前往当阳玉泉寺去找神秀大师学习。而慧能大师也从来没有发表过诋毁师兄弟们的言论。所以,对于谁说谁是什么,这些大师们真的是毫不关心,也毫不在意的。更不要说发起争执进而残酷争斗了。
最后,那就是法如禅师开法时间非常短暂,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而他自己可是在当时最顶尖的禅学大师弘忍门下整整待了十六年才毕业的。所以法如禅师没办法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出来,这也是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在自己圆寂后去找神秀大师继续学习的最根本的原因。
法如禅师的法嗣里,除了嵩岳元珪禅师和写出《传法宝记》的杜朏稍有名声外,别的弟子大都是默默无闻之辈。所以,法如禅师去世后,自然就没有什么人打着什么六祖七祖的旗号到处弘法,到处招人眼目。相应的就不会招来关注招来反对招来攻击。法如禅师的法系因为没有优秀的学生传承,很快的就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了。所以,法如禅师的碑文,就是一个空架子摆在那儿,光有什么六祖,却没有六祖的门人去传法,去光宗耀祖。自然,也就没人会花功夫去搭理那块墓碑了。
法如禅师不仅在身前成为少林寺的宗主,也成为当时北方地区实际上的佛教领军人物,可以说是声名卓著。而且在他快要离开这个俗世的时候,法如禅师更是留下遗训,要求弟子们“而今已后,当往荆州玉泉寺秀禅师下资禀。”由此可见,法如禅师同样是一位胸怀宽广气度过人的优秀禅师。
法如禅师的禅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开佛密意,顿入一乘。”这个思想被后来的禅宗南宗进行了深入的发扬,从而为南宗顿悟特色的理论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可惜的是,法如禅师的弟子们,没有一个继承了这种禅法,从而只能让慧能一系一枝独秀且独占鳌头了。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1 12:19:4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二卷:盛唐、晚唐、五代、北宋
禅宗的钻石时代

从慧能大师开法于曹溪,一直到南北宋交际间的圆悟克勤和虎丘绍隆、大慧宗杲师徒三人,这四百八十七年间,(以慧能大师于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在广州法性寺正式剃发并传法开始,至克勤师徒中最后去世的大慧宗杲于公元1163年去世为止。)是中国禅宗最为辉煌灿烂的年代。
在此期间,中国禅宗的各种理论不仅多样而且完备。中国禅宗的五家七宗也各自成立,并以自己独有的风格,丰富着中国禅宗的理论和教学内容。中国禅宗史上那些最为顶尖最为出色的禅师们也纷纷登场表演,以各自的禅法在禅宗史上各领风骚。而中国禅宗的教学内容和各个禅师的教学手段,那也是五光十色千姿百态,以强烈的震撼力冲击着人们的内心世界,启迪着人们的深度思维。禅师们拈拂、举拳、竖指、抬脚、扭腰、作舞、摇头、行女人拜、把住、推到、脚踏、敲头、棒打、画圆相、大喝,乃至沉默不语默然良久,各种手段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大开眼界。更有对佛吐痰、斩猫、锄蛇、杀虫、烧佛、投水、抛子、焚疏、呵佛骂祖等等做略,更是让人目瞪口呆,叹为观止。在此期间,禅师们的各种机锋、转语同样层见叠出,绝妙纷呈,让人脑洞大开,惊叹不已。至后期,禅师们更是用美妙的文字来演绎不可思议之禅宗,使简单的文字在字里行间充满着生机盎然的禅意和禅机,从而让人流连忘返启迪深远。禅师们大量语录和灯录的问世,更是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后人能从这些文字中,体会到文字般若的深厚内涵。这一时期,宗门武库百物充盈,万事齐备,各种宗门武器应有尽有,实在是无一不足,进而登峰造极无可复加,故可称之为中国禅宗之钻石时代。

第一章 盛唐禅宗

第一节 天下曹溪

一、慧惠之争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近两千年里,中国佛教派系纷呈,各派高僧大德辈出,其中实在不乏出类拔萃之人才,他们各自用自己渊博的佛学知识和深厚的修行,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脚印,为后人树立起了一座座高山仰止的丰碑。
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在中国佛教史上,我们确实可以遴选出一位绝对可以代表中国佛教的人物出来,他就是和老子、孔子并列作为中国释儒道代表的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慧能大师,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出生于新州(今广东新兴)。
慧能大师刚出生的时候,毫光腾空,香气芬馥,弄得慧能大师的父亲卢行瑫和妻子李氏二人都有点诧异不已。但是,更神奇的事还在后面,《指月录》、《南岳单传记》等书,都白纸黑字的写着:“祖(慧能)不饮母乳,遇夜神人灌以甘露。”这个就说得有点太玄乎了。这就和道教徒说老子从其母胁下出生,佛教徒说释迦摩尼从其母右肋出生一般,都是在故弄玄虚虚张声势了。对于这些东西,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红尘洗梦是不信的。
慧能大师原本是个正宗的官二代,他的父亲卢行瑫本来是个朝廷官员,可是后来不晓得是犯了什么错误还是得罪了那个更大的官,反正就被政府相关部门从范阳(今河北定兴县)贬到千里之外的新州来了。
那个时候的广东,跟现在完全是两回事啊。现在一提到广东,大家的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出沿海省份,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交通畅通,科技创新领先,综合竞争力强等等印象。可是慧能大师那个时候的广东,就跟我们现在提到中国西部那些偏僻地区一样。所以,那个时候朝廷有被贬斥的官员,常常会被朝廷踢到两广地区去的。
慧能大师在新州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衰落了,已经从官宦人家,变成了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家。但是尽管如此,家里面有个大男孩出生了,一家人那也是非常高兴的。
慧能大师出生的第二天一大早,家里忽然来了两个僧人化缘,慧能的父亲接待了他们,给他们拿了一些吃的。这两个僧人看见了襁褓中的小慧能,就对卢行瑫说:“这个小宝宝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可以取名叫惠能。”
卢行瑫不解的问道:“为什么要叫惠能呢?”
僧人回答道:“惠者以法惠济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说完,这两个僧人眨眼间就不见了。于是,襁褓中的这个小宝宝就有了一个名字——惠能。
不过,就是这个惠能的名字,却引发了后来数不清的巨大争议,一直到今天,都还没个定论。
因为,禅宗六祖到底应该叫慧能,还是应该叫惠能,这是个问题,而且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很多专家和学者便理直气壮的根据上面僧人给慧能大师取的名字叫惠能,从而确定慧能应该是惠能。不过,请问一个刚出生的小宝宝取的名字,能作为几十年后出家削发为僧的正式法名吗?也许红尘洗梦孤陋寡闻吧,在红尘洗梦看过的众多的佛家著作中,好像还没有发现任何一例把俗家的名字当做出家剃度后的正式法名的。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人出家剃度后,师父都要给你取个法号,而且一般都是按照相应的宗派字辈来给你取名。你见过那个师父直接用你俗家的名字来作为正式的法名的?
反正不管是应该叫慧能,还是应该叫惠能,正反双方都会列出一大堆的证据出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不过,支持叫慧能的,要多一些。鉴于正反双方的证据太多,红尘洗梦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此,红尘洗梦表明自己的观点,慧能,确实应该写作慧能,而不应该写作惠能。
首先古代慧惠可以通用。
其次,红尘洗梦不用去看正反双方层出不穷五花八门虚实相间的各种证据,红尘洗梦只看事实。事实就是,在红尘洗梦看过的从唐、五代、宋、元、明、清历朝历代众多的禅师们撰写的数百种语录和灯录中,绝大多数禅师言及禅宗六祖时,都是写的慧能,只有极少数写作惠能。读者诸君可以想想看,不可能古往今来,那么多高明的禅师全是文盲,不晓得慧和惠的区别?不可能一千多年来,那么多学识渊博的禅师,不知道自己最重要的祖师爷是慧能还是惠能?须知,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六祖慧能大师众多的儿孙们,不可能连自己老祖宗的名字怎么写都不知道了吧?况且,古代那些人咬文嚼字的功夫和精神,对比现在,只有过之,而绝无不及。所以,既然千多年来,那么多的饱学之士高明之人都写作慧能,那大家还有必要在慧惠之间争论不休吗?
况且,就算是现在还有人重新发现什么证据,证明应该是慧或者惠,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不论是任何组织还是个人,都无法改变千多年来,那些已经成为铁证摆在那里的数量庞大的禅宗典籍里写着慧能的事实。
所以,红尘洗梦坚定的认为,禅宗六祖,应写作慧能。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1 13:14:2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二、东山求法
慧能大师小时候可以说是命运多舛啊,刚生下来的时候,就从一个官二代变成了贫二代,不到三岁的时候,父亲卢行瑫又丢下他们孤儿寡母去世了。母亲李氏为了孩子着想,没有改嫁,又带着小慧能从新州迁移到了南海(今广东佛山),一个人含辛茹苦的抚养着小慧能。一个寡妇,带着一个不能挣钱只会天天花钱出去的小宝宝,那日子自然是异常艰辛的。所以,慧能大师在很小的时候,就上山打柴,然后背到集市上卖掉,换回一点点微薄的收入,拿回家去贴补家用。到后来,母亲岁数大了,不怎么干得动活了,家里的一切开支,就全靠慧能上山打柴贩卖来维持了。
日子就这样在清贫和平淡中一天天的过去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们的慧能大师就会和他身边众多的贫下中农一样,在一个小地方默默无闻的度过平凡的一生。
可是,十几年后,一个看似平常却又好像命中注定的情节出现了。这个情节,彻底改变了慧能大师的一生,更彻底改变了中国禅宗的整体命运。
这天,慧能大师和往常一样,担着木柴来到集市贩卖。慧能大师正坐在地上等着买主上门,忽然有个人摇头晃脑的念着《金刚经》过来,当这个人念到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慧能大师在一旁听了,心里忽地一动,好像自己感觉到了什么。于是上前问道:“请问你刚才念的是什么经文呢?又是谁传授给你的呢?”
那人回答道:“这是《金刚经》,黄梅东山佛学院的弘忍大师经常叫人念诵此经,说但持此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慧能大师一听,居然马上就有了出家求法的念头,可是转念一想,又愣住了,自己远走他乡了,老母亲怎么办?
慧能大师卖完柴后,闷闷不乐的回家去了。到家以后,李氏看到儿子有点愁眉苦脸的样子,便上前问怎么了?慧能大师便把自己想出家求法的事说了出来。李氏一听,也不禁愣住了。是啊,自己这么大岁数了,早就干不了什么活挣不到什么钱了,平时的生活,都是靠儿子那点微薄的卖柴钱来维持。他要是远走他乡了,自己怎么办呢。
想到老母亲,慧能大师更是头大啊。母亲既没有退休工资,也没有医保。自己一走,老母亲一个人根本没法独立生存啊。
很快,慧能大师想出家求法却又欲走不能的消息,就在那一带传开了。在任何黑暗的世界,总有善良之人的。这不,当地一个大款,听说慧能要出家求法却缺少资金,于是来到慧能的家里,非常慷慨地给了慧能大师十两银子,作为慧能大师母亲的养老资金。读者诸君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区区十两银子啊,盛唐斗米八钱,大家可以算算看,这十两银子究竟有多大的实际购买力了。
慧能大师安顿好老母亲后,便背上行装,前往黄梅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报名入学。
慧能大师一路跋涉,首先到达了韶州,在这里歇脚的时候,慧能大师遇见了一个名叫刘志略的居士,两人陌路相逢,却是相谈甚欢,大有一见如故之感。于是两人立马就在那儿结拜成了异性兄弟。
既然都是兄弟伙了,刘志略当然要请慧能大师到他家去做客了。于是慧能大师就跟随着刘志略来到了他居住的韶州曹溪口村。
刘志略因为和慧能大师聊天聊得很愉快,再加上又成了结拜兄弟,所以非常热情的把慧能大师留在了家里做客,而且并没有让慧能大师离开的打算。于是慧能大师便暂时留在了村里。
刘志略有个姑姑,已经出家为尼了,叫做无尽藏,就住在村子里的山涧寺里,而且非常喜欢研究诵读涅槃经。慧能大师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他白天可以和刘志略他们一起外出干活,而晚上就可以回来,听无尽藏尼诵读涅槃经。
听了无尽藏诵读了几遍涅槃经后,慧能大师对于经文大意,居然就了然于胸了。无尽藏尼感到非常的惊讶,于是拿着手中的涅槃经,把自己从前不认识的字翻出来,请慧能大师认读给她听。
这一下就把慧能大师难住了,因为慧能大师从小就是个失学儿童,根本没机会进过学堂学习。慧能大师只好对无尽藏尼道:“不好意思,我没上过学,经文上面的文字,我大都不认识。不过经文的真意,你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随便问我”
无尽藏尼就更奇怪了:“你既然不认识经文上的文字,那你又怎么能够解释经文的含义呢?”
慧能大师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慧能大师这话一说出来,无尽藏尼惊异得不得了。是啊,语言文字那是有局限性的,我们不也常常有词不达意词不尽意之感吗?所以,能真实的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真意,那才是正解啊。看来,慧能大师虽然字不认识几个,可是悟性那是非常高的。
于是,无尽藏尼便拿着涅槃经,翻出自己多年来都搞不懂的经文,请慧能大师讲解给她听。
几天下来,无尽藏尼对于慧能大师的讲解,感到非常的满意。于是便找到乡里那些有德望的老人们,对他们道:“前几天来村里的那个叫做慧能的年轻人,是个有道之人啊,你们乡里应该把他供养起来才是啊。”
大家一听无尽藏尼都这么说了,那肯定没错。于是乡亲们竞相前来礼拜慧能大师。不过,人来得多了,慧能大师居住的地方,就显得非常拥挤了,搞得大家都不方便。
正好村子里还有一座已经荒废多年了的宝林寺,于是大家商议,每家每户都出点钱出点力,把那个宝林寺稍微打理一下,然后请慧能大师住在那里。
慧能大师住在宝林寺后,因为慧能大师天赋极高无人可及,而且悟性同样登峰造极,所以给大家讲解的东西,都是大家听所未听闻所未闻的,自然来找慧能大师讲经说法的人日趋增多,这座原本荒芜了的宝林寺,没多久就在四周火了起来。
宝林寺火了,可是慧能大师却非常冷静,想着自己当时离家出走,那是为了找当世最顶尖的禅学大师深造的,留在这个小山村里,自己怎么能得到提高呢?
说走咱就走,慧然大师立马收拾行装,告别乡人,又往东山佛学院而去。
这一天,慧能大师来到了乐昌县,听人说有个叫智远禅师的,禅法高深,现在就在西山修行。于是慧能大师便一人寻了过去,终于在西山一处石室里找到了正在坐禅的智远禅师。慧能大师于是上前向智远禅师请教坐禅。
没过多久,惠纪禅师也来到了西山修行,慧能大师便又向他请教佛法。有一天,惠纪禅师坐在那里念诵《投陁经》,慧能大师一听,不由得叹息道:“经意如此,今我空坐何为?”惠纪禅师也早就发觉慧能大师天赋过人,对于佛法的领悟,更是非自己所及,于是他便对慧能大师说道:“你神姿爽拔,天赋超群,看来只有当世最顶尖的佛学教授弘忍大师可以教导你了,你何不去报考一下他的东山佛学院呢?”
慧能大师本就是要去找弘忍大师学习佛法的,现在听到惠纪禅师也这么说,看来,冥冥中似乎自有天意啊。
于是,慧能大师这次在路上没作任何的停留,一路跋涉,直奔黄梅而去。
从广东新兴到湖北黄梅县,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没有飞机,没有火车,没有汽车,全靠两条腿一路跋涉,古人求学的精神,实在是值得我们后人敬佩的啊。
经过三十多天的艰苦跋涉,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慧能大师终于风尘仆仆的来到了黄梅东山。
进了寺庙,慧能大师便直接找到了弘忍大师,要求报考东山佛学院学习佛法。
弘忍大师看着风尘仆仆一身乡下人打扮的慧能大师,问道:“你现在什么学历啊?”
慧能不好意思的道:“没有学历,从小就是个失学儿童。”
弘忍大师笑了笑:“你是哪里人啊,来这儿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呢?”
慧能大师挺直了腰杆道:“弟子是岭南新州人氏,不远千里前来礼拜师父,只求作佛,不为别事。”
“岭南新州,那里是个没开化的边远地区嘛,你又是个獦獠,怎么能作佛呢?”弘忍大师不动声色的道。
慧能大师一听,这不是瞧不起人吗:“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岂有差别?”
弘忍大师一听,不由得立马就对慧能大师刮目相看了,这番见解,胜过那些读了一辈子书的书呆子百倍啊。不过,玉不琢不成器,看来,还得多加打磨一下他才是啊。
于是,弘忍大师道:“就你现在这个文化水平,要报考我的东山佛学院想必你也考不上,这样吧,你暂且先以行者身份留在这里,有空了,就去佛学院旁听下课。哦,对了,寺院的碓坊还差人手,你先去那儿待着吧。”
于是,慧能大师便来到碓坊,干些劈柴踏碓的杂活。有空闲时,便跑到佛学院教室外面站着,听听弘忍大师给大家讲授禅法。
就这样,一晃八个多月就过去了。这天,弘忍大师在学院的告示栏贴出公告,说马上进行毕业考试,要求大家把自己的毕业论文交上去,考核成绩第一名的,不仅把金襕袈裟传给他,还委任他为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这一下,整个东山佛学院立马就轰动了起来,因为这个第一名的奖品实在是太丰厚了啊。
慧能大师听说后,根本就没把这张告示当回事。东山佛学院有七百多名学生,能写会道成绩优秀的同学多了去了,怎么说也轮不到自己啊。再说了,我是为了佛法来的,那个什么院长岗位和那件什么金襕袈裟,身外之物而已,跟佛法毫无关系,去争这些东西干嘛。所以,慧能大师继续在碓坊干活,也没闲心去构思什么毕业论文。
这天,慧能大师正在碓坊踏碓,忽然外面有很多同学有说有笑的回来了,很多同学嘴里还念念有词: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大师拉住一个同学问道:“师兄,看你们有说有笑的,念叨什么呢?”
那个同学没好气的道:“跟你这个乡下来的土包子有什么好说的,自己到学院告示栏那儿看去。”
慧能大师听了,也没生气,这种人,实在不值得浪费时间和他们计较。再说自己还有一大堆活要干呢。
另外一个同学看到气氛有点尴尬,赶紧上来打圆场:“那边有人贴出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就连师父都说写得好,让我们大家念诵呢。”
傍晚,慧能大师终于把自己手中的活干完了,于是,他便来到了学院的告示栏一看究竟。到了那儿一看,原来告示栏有人把自己的毕业论文贴了出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是哪个同学写的哦,慧能大师再往下看,居然没有署名。
这个同学写的这篇毕业论文,并不是很好嘛。慧能大师寻思着,有心可观照,有身可拭擦,这道理不对啊。佛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这个身子,只是一个虚幻之躯而已,何执之有?《金刚经》又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如此,哪有一个不变的心可供观照。至于那些尘埃,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我心不生,尘埃从何而起?尘埃既不起,何用去拂拭?
看来,这个同学写的这篇毕业论文对于佛法的领悟,还没到家啊,居然弄得那么多的同学在用心的念诵,这不是在误导同学们吗?看来,我得把他的这篇论文改改才是。
于是,慧能大师找来毛笔,就在这篇毕业论文的旁边,也把自己的论文写了上去: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写完后,慧能大师便回碓坊休息去了。
对于这个偈子中最为有名的那句“本来无一物”,现在有很多的专家学者都认为是被后人篡改了的,原文应该是“佛性常清净”。
现在存世的《六祖坛经》的版本,有二十余种,有的版本中对于这首偈子第三句的记载为“本来无一物”,有的记载为“佛性常清净”。但是最普遍的记载为“本来无一物”。不过,后来发现的现存时间最早的《六祖坛经》敦煌本里面记载为“佛性常清净”,所以,很多专家学者便以此为依据,说现在流行的《六祖坛经》通行本里的“本来无一物”这句话是后人篡改而来的,原文应该是“佛性常清净”。
《六祖坛经》的原本,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独立、完整的《六祖坛经》版本敦煌本,其写作年代已经被绝大多数专家定格在五代时期。
但是远远早于这个时期的相关文献中,我们却能发现一些不一样的记载。
我们先来看看丰干禅师的一首诗歌:本来无一物,亦无尘可拂。若能了达此,不用坐兀兀。
丰干禅师的这首诗歌,一看就是对慧能大师偈子的评唱。丰干禅师虽然其生卒年在各种典籍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宋高僧传》中却记载丰干禅师于先天年间(公元712——713年)在长安行化,并且还给台州刺史闾丘胤治病。据此,丰干禅师的生活年代,远远在《六祖坛经》敦煌本诞生之前。
如果说丰干禅师的诗歌还不能确指的话,我们还可以来看看唐朝后期裴休(公元791年——864年)编辑的《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在此书中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记载有黄檗希运禅师(公元776年——855年)引用慧能大师的偈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成书于公元952年的《祖堂集》,是中国禅宗史上的第一部汇编典籍,其和《六祖坛经》敦煌本之成书年代接近。《祖堂集》成书后不久,即在中国国内失传,九百多年后,才在海外发现并传入。正因为如此,《祖堂集》才是中国早期禅宗典籍中,原貌保存最好、最不可能被后人修改的禅宗典籍。而在此书中,慧能大师偈子的第三句,同样是“本来无一物”。
如此看来,在没有发现《六祖坛经》原本的情况下,我们在文献中能看到的慧能大师这首偈子的最早记录,是在《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里面,而此书中记载的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再加上“本来无一物”这句话,早就经过《六祖坛经》通行本的广泛传播而世人皆知了。所以,慧能大师这首偈子的第三句,红尘洗梦认为应该是“本来无一物”才正确。

慧能大师的偈子,对于神秀大师的偈子,从思想到内容,都是一次拔高。而且,表述的非常到位。但是,禅,是活泼泼的,不是死物,不是照本宣科,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不然的话,禅师岂不同那些只会照本宣科望文生义的法师们一样呆板了。
所以,慧能大师可以在神秀大师的基础上把意思更翻进一层,你也可以在慧能大师的基础上再翻进一层,把本来无一物也扬弃掉,再把这个扬弃也扬弃掉,这就是空、空空、空空亦空,从而达到绝对的本体,但是这个绝对的本体,你要是把它当做实有之物,你又错了,它同样是不能观照、留念、把持的,它其实也是本来无一物的,这就又转回来了。所以,本来无一物这句话,实在是绝妙之句啊。
慧能大师能在神秀大师偈子的基础上更进一层翻出新意,读者诸君有兴趣的话,同样可以试试在慧能大师的基础上再翻出新意,表达出自己的悟解出来。如果暂时还办不到的话,我们可以来看看别的禅师是怎么说的。
北宋的黄龙死心禅师就写出一首偈颂,来表达自己对慧能大师偈子的悟解:
六祖当年不丈夫,请人书壁自涂糊。
分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家一钵盂。
后来的大慧宗杲禅师又对黄龙死心禅师的偈颂评唱道:且道钵盂是物不是物,若道是物,死心老亦非丈夫,若道非物,争奈钵盂何。
明末清初的天笠行珍禅师评唱此则公案道:
掀倒菩提树,打翻明镜台。
髑髅都粉碎,处处绝尘埃。
由此可见,禅,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更不能掉在前人的窠臼里出不来。必须“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才能在禅海里游刃有余的。

在红尘洗梦看过的众多的史料中,绝大多数都是说慧能大师是个文盲,自己不会写字,这首偈子,是找人代写的。对此,红尘洗梦实在不敢苟同。
首先,慧能大师在南海时,听到路人念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有所感悟,这就说明慧能大师虽然没上过学,但并不是个彻底的文盲。不然的话,别人念到那儿,他怎么听得出来,然后再和自己的心灵起某种反应。
随后,慧能大师碰到了修习《涅槃经》的无尽藏尼,并且和她相处过一段时间,也互相研讨过《涅槃经》,所以,慧能大师不论是文字还是佛理,都应该又继续学习了一些。因为慧能大师外出本来就是求佛法的,所以不管是碰上无尽藏尼,还是后来别的禅师,他没有不认真的去向他们学习的道理。须知,那个时候慧能大师还没有成佛作祖,不然的话,他也不会长途跋涉外出求法了。
后来,慧能大师又在乐昌县拜访了智远禅师,慧能大师更是专门留下了跟他学习了一段时间禅法。随后又向同在一个山头修行的惠纪禅师讨教佛法,然后才去的黄梅。
所以,符合历史事实的就是:慧能大师到黄梅时,是个粗通文墨,有相当佛学根基,但是天赋奇高的人。
到了弘忍大师的寺庙后,大家可以想想,慧能大师既然是千里迢迢来求学的,除了干活外,不可能不读书识字啊,不可能不看经诵经啊。而且,就是你想不看经不念经庙里的师父还不允许呢。所以,这八个多月的时间,慧能大师绝对不会白白浪费掉的,绝对会如饥似渴的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提高的。
这样的话,八个多月后,慧能大师要写个偈子,还用得着去求人帮忙吗?
而且,再看看现在的《六祖坛经》,里面慧能大师在传法过程中对《金刚经》、《维摩经》、《观无量寿经》、《法华经》、《涅槃经》等众多经典的熟练引用和批判下语,这岂是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所能办到的。别说文盲办不到,就是现在的那些什么教授博导佛学院讲师等等都办不到。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1 14:04:5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天刚蒙蒙亮,弘忍大师端坐在蒲团上,就听见远处传来很多人的嘈杂声。难道出什么事了?
弘忍大师起身走了出去,来到了人群前:“你们不去上早课,都在这里瞎嚷嚷什么呢?”
大家看见院长来了,都赶紧作礼散在一边。
法如同学上前道:“师父,公告栏那里又有人把自己的毕业论文贴出来了,大家都觉得比前面的论文写得更出色,简直不可思议。”
哦,原来是这样。弘忍大师走到了公告栏那里,果然又有一篇毕业论文并排写在了那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大师回过头来,望着围在四周的同学们道:“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
法如同学凑了上来:“知道,有人看见是慧能同学昨晚上写在这儿的。”
“想不到慧能这个从乡下来的人也能写出这样的毕业论文,看来我们不能以貌取人啊。”
“这篇论文水平简直太高了,非一般人所能及啊。”
“慧能同学能写出这种水平的论文,简直就是肉身菩萨啊。”
人群中同学们七嘴八舌叽叽喳喳的就说开了。
弘忍大师把鞋脱了下来,用鞋底把慧能大师的毕业论文擦去:“这篇毕业论文,亦未见性。”
同学们一看师父都这样说了,便都不吱声,纷纷散去了。
第二天,弘忍大师瞅着四下无人,便来到了慧能大师干活的碓坊,看见慧能大师正在那儿舂米呢。弘忍大师表扬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啊。”
慧能大师笑了笑,继续舂着米。
弘忍大师又道:“米熟没有啊?”
这种一语双关的话,对于慧能大师这种天赋奇高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啊:“米早就熟了,只是还差最后筛一下了。”意思就是佛法大意,我早就领悟了,就等着师父来印可了。
慧能的双关语,自然也迷惑不了弘忍大师,弘忍大师用自己手中的柱杖在碓臼上敲击了三下,然后就回去了。
自然,弘忍大师的动作,也瞒不过慧能大师的法眼。
于是,当晚三更的时候,慧能大师便一个人来到了弘忍大师的方丈室。
弘忍大师看见慧能来了,便关上房门道:“我现在再详细的给你讲解一遍《金刚经》,别的佛经也可以以此类推给别人讲解,你认真听好。”
慧能大师道:“《金刚经》大意,我早就懂了,师父就不用讲了吧。”
弘忍大师道:“你懂了,那是你的事,可是你以后迟早要为人师,不可能不给大众讲经说法啊。你如果精通经文,再加上你过人的悟解,岂不相得益彰,更能令学人悟入三昧。所谓宗亦通教亦通,岂不美哉妙哉。”
慧能大师听师父这样一说,便立马正襟危坐,恭敬的请弘忍大师讲解《金刚经》。
听完后,慧能大师不禁大为佩服,想不到师父竟然能把枯燥的经文讲解得这样深入浅出而且生动活泼,并且还能阐发出新意,看来,师父果然是当世第一的佛学大师啊。
弘忍大师看到慧能已经完全领悟了自己的意思,感到非常高兴,于是对慧能道:“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故随机大小而引导之,遂有十地、三乘、顿渐等旨,以为教门。然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叶尊者,展转传授二十八世。至达摩届于此土,得可大师承袭以至于今。”
说完,弘忍大师用钥匙打开柜子,取出金襕袈裟来,对慧能大师道:“我把金襕袈裟交付与你,从现在起,你就是达摩佛学院的第六任院长了,希望你善自保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慧能大师立马跪拜了下去,接受了金襕袈裟后,随即问道:“佛法我已领受,金襕袈裟以后要如何传付呢?”
弘忍大师道:“昔达磨初至,人未之信,故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争端,止于汝身,不复传也,所谓受衣之人,命如悬丝也。你应该马上离去,俟时行化,”
慧能大师道:“那我应该到什么地方去好点呢?”
弘忍大师道:“逢怀即止,遇会且藏。我现在就送你过江去。”
于是慧能大师立马收拾包裹背在背上,和弘忍大师一起来到了九江驿。
师徒二人找到了一条小船,随即上去,慧能大师抢先一步上前把住橹木摇了起来。
弘忍大师道:“慧能啊,应该是我渡你过江去才是啊。”
慧能大师边摇边回答道:“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我蒙受师父传授佛法,现在已经开悟了,所以只应该自性自度。”
弘忍大师听了慧能的这番话,非常高兴:“如是,如是,以后佛法在你的手上,一定会大放光彩,使众生都受益的。。”
慧能大师过江后,拜别师父,马不停蹄的就往南方走,走了两个多月,来到了大庾岭,一路奔波,异常劳累,慧能大师于是就在路旁找了个平坦的地方歇了下来。可是,慧能大师没想到,很多人正跟着他的方向追赶过来,你倒是歇息了,可是追赶的人,却是马不停蹄犹恐追赶不及的呢。

东山佛学院的教学大楼里,同学们一个个叽叽喳喳的闹麻了:“师父今天怎么又不来上课呢?”
“是啊,这都有好几天没来上课了。”
“师父是不是病了啊?”
“别瞎说,师父身子棒着呢。”
“那到底出什么事了啊?”
“去问问不就知道了。”
“对,我们都去问问,到底咋回事啊。”
于是,一大帮学生相约着就来到了弘忍大师的方丈室。
弘忍大师正端坐在蒲团上坐禅,对于外面来了那么多人,似乎毫无感觉。
大家把法如同学推到了最前面,因为想着他和师父平时挺谈得来的。
法如同学推脱不掉,只好硬着头皮走到弘忍大师身边问道:“师父,你老人家怎么好几天不来给我们讲佛法了啊。”
弘忍大师头也没抬:“佛法已经往南去了,我还讲什么呢。”
弘忍大师此话一出,大家都不由得大吃一惊,佛法竟然有人带往南方去了。
法如又问道:“请问师父,佛法谁人得之?”
弘忍大师道:“能者得之。”这又是个双关语啊,既是有能耐的人得之,也是名字是能的人得之。
大家默不作声,退了出来。一到外边,大家就嚷开了。能者得之,那个从岭南来的土老帽不就叫慧能吗。难道会是这个乡巴佬得了师父的金襕袈裟?
于是,大伙儿都往碓坊来找寻慧能,却哪儿有人啊。这一下,大家就更肯定是慧能拿着金襕袈裟往南方去了。
这一来,同学们便闹开了。
“慧能只来了八个月,我比他先来佛学院好几年,凭什么师父要把佛法传给他呢?”
“神秀师兄早就担任助教了,凭学识,凭颜值,神秀师兄强过那个乡巴佬百倍,应该是神秀师兄得到金襕袈裟才对啊。”
“慧能只是个旁听生而已,学没上几天,大字识不得几个,也配把金襕袈裟带走?”
“既然我们大家都认为他不配得到金襕袈裟,那我们就去把他夺回来。”
“好,好。”
“对,我们马上出发去追,一定要把金襕袈裟夺回来。”
于是,东山佛学院里至少有一半的学生立马收拾行装,有的还带着家伙,前来追赶慧能大师,希望能把金襕袈裟夺回来。
三百多人的队伍,一跑到大道上,大家身体素质的优劣,立马就显现出来了。
自然,跑到前面的,都是那些身强力壮之人。其中跑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慧明同学。
因为慧明同学曾经当过兵,在部队上受过严格的训练,并且还担任过唐朝十六卫里面的一个四品将军,四品将军,在唐朝九品三十级的官位中,算得上是中等偏上的大官了。
慧明同学受过严格的训练,自然一路跑到了前面,追到大庾岭的时候,远远看见慧能大师在岭上,不由得一阵激动,赶紧追了过去。
慧能大师在岭上远远一看是慧明同学追上来了,不由得暗暗叫苦,要跑,自己肯定跑不过他,要打,那自己就更不是对手了。自己和他往日无缘近日无仇,他紧追不放,无外乎是想着那件金襕袈裟。于是,慧能大师赶紧把背上的包袱放下来,拿出装有金襕袈裟的小包袱,然后把它放在路边一块平坦的石头上,心想,这件袈裟是传法的信物,岂可靠着强力来夺取吗。然后赶紧躲在一旁的草丛中,屏住呼吸,一动也不敢动。
慧明同学急匆匆的追了过来,却转眼间就不见了慧能大师的踪影,四下一打望,看见路边有个小包袱,心想,刚才只有慧能在这儿,这应该就是慧能身上的东西。于是,慧明同学便上前去想把包袱拿起来,谁知慧明同学使出吃奶的劲,竟然没把这个小包袱拿起来。慧明不禁大惊失色。于是对着岭道两边喊道:“慧能,你出来,我并不是来争夺袈裟的,我是为求佛法而来的。”
慧能大师一听,立马就放下心来。然后从草丛里钻了出来,趺坐在一块石头上。
慧明同学上前作礼道:“既然师父已经把佛法传授给了你,那就请你指点我一下吧。”
慧能大师道:“你既然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然后我才给你说。”
于是,慧明同学站在那里,立即收敛心神,沉默良久。
慧能大师马上道:“不思善,不思恶,正当这个时候,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
慧明同学一听,不由得恍然大悟。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原来起心即乖,动念便错。佛性根本就不用去思维,更不用起心去求,他就在你的内心,从来就不曾离开过。
于是慧明同学又问道:“那么我今后应该去哪个地方比较好点呢?”
慧能大师道:“逢袁则止,遇蒙则居。”后来,慧明同学果然在江西袁州蒙山定居,并且聚徒习禅,大弘慧能禅法。
慧明同学领悟了佛法,非常高兴,立即作礼告辞而去。来到岭下,正好碰上后面追赶的同学们跟了过来,于是慧明对他们道:“那上面我刚上去看过了,没人,我们应该往另外那条道路追赶才是。”大家看到刚从岭上下来的慧明这么一说,都没人怀疑有假,于是大家都往另外的道路追赶去了。

慧能大师好不容易摆脱这帮人的追赶,又一路跋涉,来到了曾经待过的曹溪宝林寺,不料九个多月后,竟然又有人追赶到寺庙里来了,慧能大师一看情况不妙,赶紧躲进寺庙的前山里。那帮人搜寻不到慧能大师,便痛下狠手,决定放火烧山。你要是不想被烧死,你就乖乖的给我滚出来,你要是不出来,那就等着直接被烤熟吧。反正不论怎样,他们都认定慧能大师是死路一条了。
熊熊的大火伴着滚滚的浓烟从山脚燃起,慧能大师一看,赶紧就往山顶上跑,可是一路紧赶快跑,好像没发现什么地方可以藏身啊,正在着急的时候,忽然看到前面有几块巨石伸展出来,里面正好形成一个凹陷处,好像可以容人,慧能大师赶紧跑了过去,藏入这个地方。这真是一个天然的容身之处啊,正好可以藏个人,而且伸展出去的石头还可以把火焰挡住。就这样,慧能大师终于又逃过一劫。
熊熊的大火伴着滚滚的浓烟没多大功夫就席卷了整个山头,那帮人远远在一旁看着,心想慧能大师这回肯定没命了,便得意的离去了。
这帮人真是心狠手辣啊,看来,宝林寺这个地方是不能再待下去了。慧能大师又来到了广东的怀集和四会之间隐藏。后来又跟随在四会乡下一队猎人中,常年在山中打猎,以此躲避别人的追寻。
不过,现在的慧能大师至少算半个出家人,又担任了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的职位,跟猎人队伍混在一起,杀生吃肉的事情,那是天天都要面对的啊。还好,猎人们知道慧能大师是个行者,不杀生,也没勉强,只是每天安排他看守捕鸟兽的罗网。慧能大师就常常利用看守罗网的机会,经常趁着四下无人,把不小心落入罗网的鸟兽放走。
到了吃饭的时候,猎人们那肯定是就地取材啊,马上就把捕获的鸟兽开膛破肚,生火下锅。可是慧能大师不敢吃啊,怎么办?于是,慧能大师只好去山上找些野菜,放在煮肉的锅边一起煮。吃饭的时候,猎人们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而慧能大师只是默默的吃着他的野菜。有猎人问道:“你怎么不吃肉呢?”慧能大师幽默的道:“但吃肉边菜。”
不过,闲来无事的时候,慧能大师也常常给猎人们讲些佛法的道理来开导他们。
就这样,一晃五年的时间飞快的就过去了。慧能大师寻思道,都过去好几年了,那帮人不可能对自己还这么长久的念念不忘吧。自己也不可能一辈子就这样隐藏下去啊。看来,自己应该出山弘法去了。

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正月八日,慧能大师来到了广州法性寺,正好遇上印宗法师在寺里讲涅槃经,前来听讲的僧众那是非常的多。印宗法师是个非常高明的讲师,跟那些只能照本宣科的法师完全是两回事。他常常鼓励学僧们互相讨论研究佛法大意,在双方的争辩中,明白优劣,共同提高。
正月十三日夜,印宗法师在寺里高悬一面幡旗,然后让学僧们进行讨论,他在一旁坐听。
晚风吹得幡旗哗哗作响,有学僧便开始发表高论了:“幡是无情之物,因为风吹,它才动的。”
第二个学僧马上提出不同意见道:“风和幡都是无情之物,如何能动呢?”
第三个学僧解释道:“风和幡,因缘和合,所以就一起动了。”
第四个学僧道:“幡根本就没有动,那是风自己在动而已。”
于是,下面的学僧们议论纷纷,大家各人支持一说,现场顿时吵作一团。
但是一直在下面听讲的慧能大师一听,他们所议论的,都没有领悟佛法真意。于是上前道:“各位师父,可否让我这个俗家人说上一句?”
既然印宗法师历来都是鼓励大家要互相讨论互相辩论的,所以,马上就有管事的僧人高声道:“大家都静静,我们来听听这位居士的高论。”
大家一听,立马就把眼光全集中到慧能大师身上来了。
慧能大师站了出来,平静的道:“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大家一听,都感到非常的吃惊,许多人更是立马就敬佩得不得了。
就是一旁的印宗法师听了,也感到非常的惊异和叹服。
是啊,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你的心如果能如如不动,风幡又如何能动呢?
这个故事诞生后,自然也引来了后世众多禅师的评唱,红尘洗梦个人觉得,南北宋交际间的佛心本才禅师之偈颂,最为高明:
指出风幡俱不是,直言心动亦还非。
夜来一片寒溪月,照破侬家旧翠微。

第二天一大早,印宗法师便把慧能大师请到了他的方丈室里。
印宗法师道:“听行者昨晚上的高论,你肯定不是平庸之辈,请问你曾经请教过哪个师父呢?”
慧能大师道:“我的师父是黄梅东山佛学院的弘忍大师。”
原来是当世佛教界头号高手弘忍大师的弟子,印宗法师不由得坐直了身子:“弘忍大师说佛法已经传往南边去了,莫非就是你不成?”
慧能大师道:“是的。”
印宗法师不由得站了起来:“既然是你,那么就应该有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的委任书和传法信物金襕袈裟,行者能不能拿出来给我开开眼界呢?”
慧能大师没有说话,取下背上的包袱,从里面把委任书和金襕袈裟拿了出来,放在印宗法师面前的书案上。
印宗法师一见,不由得肃然起敬,面前这个人,果然是货真价实的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不过,这些东西是真的,那么肚子里的东西是不是真的呢?看来,自己还得再打探下。
于是印宗法师问道:“弘忍大师平时是如何教授学生的呢?”
慧能大师道:“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无为、无漏。”
印宗法师一听,不由得非常不解:“怎么会不论禅定、解脱、无为、无漏呢?”
慧能大师回答道:“为此多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印宗法师道:“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慧能大师道:“法师平时讲解〈涅槃经〉,经中明白无误的讲了不二之法。比如高贵德王菩萨问佛道: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道: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
印宗法师本来就是讲解涅槃经的,听慧能大师这么一说,立马就明白了不二之法的道理,不由得大为佩服,起身合掌,立马就拜慧能大师为师。
于是,印宗法师召集寺庙所有的学僧道:“我以前给你们讲解的涅槃经,犹如瓦砾一般毫不值钱,可是刚才我请慧能行者到方丈室议论的涅槃经简直就是金玉一般。原来慧能行者是东山佛学院弘忍大师的传法弟子,并且被弘忍大师委任为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我们能见到慧能院长,实在是三生有幸啊。”
于是,慧能大师上前,把委任书和金襕袈裟展示给全体学僧看。大家一看,果然如此,于是纷纷上前顶礼参拜。表示愿意追随慧能大师学习禅法。于是,印宗法师当即就为慧能大师剃发,并且由法性寺智光律师授满分戒。
这样,慧能大师便正式在法性寺传授禅法了。不过,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八日,慧能大师忽然对大家道:“我不想待在这里了,我想回以前待的地方去。”
印宗法师道:“师父以前在哪里住呢?”
慧能大师道:“韶州曲县南五十里曹溪村宝林寺。”
于是,印宗法师与信众一共千多人,一起护送慧能大师来到了宝林寺。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1 14:39:4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三、开法曹溪

慧能大师到了曹溪宝林寺后,非常高兴,这里自己曾经主持过一段时间,地皮熟,人缘广,现在又有正宗的传法资格,可以说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啊。这样下去,如果自己还搞不出个名堂出来,那真是太对不起历代的祖师爷了。
首先,慧能大师彻底拿掉了达摩佛学院的牌子,而是直接打出了曹溪佛学院的招牌,并且,自己担任佛学院的院长。须知,在任何时代,在任何时候,有自己的品牌并且自己担任老板,才是王道啊。
其次,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南宗顿教的新口号,以便和在北方搞得热火朝天的其他派别相抗衡。虽然自己的曹溪佛学院暂时没有登上大唐教育部的招生学院目录中,但是自己要学会宣传啊。自己得把招牌挂出去,并且先使劲吆喝起来才是啊。
这不,还没吆喝几声,就把人吸引过来了,而且还是个真正的大人。
韶州刺史韦璩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看到曹溪佛学院的宣传广告打得满天飞,秧歌队腰鼓队在大街上你来我往的,搞得热火朝天,各种吆喝声那是此起彼伏。韦璩心想,在自己的地盘上,居然还有能整出如此动静的佛学院,看来自己应该去视察一下才是了。
于是,韦璩带着韶州市政府的一帮官员,浩浩荡荡的来到了宝林寺视察宗教工作。小小的宝林寺第一次迎来地方大员,那场面自然是非常热闹的。
韦璩和慧能大师一番交谈后,韦璩不禁大为叹服。宗教界人士,自己也见过不少了,可是慧能大师言简意赅,且语出常情,而且说的那些大道理自己简直闻所未闻,却又丝丝在理令人信服。这个禅宗的祖师爷,果然名不虚传啊。
韦璩非常高兴,于是立马邀请慧能大师第二天到城里的大梵寺去,为大众开缘说法。
有这种提升曹溪佛学院影响扩大禅宗禅法的天赐良机,慧能大师又怎么会放过呢。
第二天,慧能大师来到了大梵寺,坐在了大会 台的正中位置。
韦璩率领韶州市政府相关官员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向慧能大师行礼,请慧能大师宣讲佛法。
慧能大师自然是口若悬河,将平时大家都觉得晦涩难懂的佛经以普通人都能懂的大白话滔滔不绝的讲出来,更不时以禅宗顿教之法,提纲挈领,让听众大为惊叹,使所有人都感到了曹溪禅法的不可思议。
连续好几天,慧能大师都在大梵寺说法,大梵寺自然也是人越来越多,乃至于人满为患了。
慧能大师在大梵寺说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完成了把曹溪禅法从乡村的宝林寺向大城市的大梵寺转移的伟大目标。为曹溪禅法的后来崛起,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慧能大师为韦璩一众授无相心地戒后,便回到了根据地曹溪宝林寺,但是,他在韶州大梵寺多日的传法活动,已经造成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听过他讲课的人都感觉到曹溪禅法确实不可思议,根本就不是那些照本宣科的法师们所能比拟的。于是,很多人便来到了曹溪宝林寺,追随慧能大师学习。这样,没多大功夫,就使得宝林寺的学僧超过千人之多,曹溪佛学院终于在慧能大师的努力下,声誉鹊起,牢牢地在南方站稳了脚跟。

大唐东都洛阳皇宫内,武则天半躺在床上,忽然莫名的想起了南方的慧能,这个慧能到底有什么本事,值得神秀大师如此推崇?京师里的人都在传言什么南能北秀,莫非这个慧能和尚也跟神秀大师一样,是个佛学造诣精湛的老帅哥?不过,百闻不如一见啊,自己把他召到京城来,不就啥都知道了吗。
于是,武则天转过头来,对着身边的人道:“去,传朕的旨意,叫天冠郎中张昌期到韶州去一趟,把慧能大师请来,朕想见见他。”

这天,慧能大师正在给学生上课,忽然有弟子跑进来报告,说朝廷来大官了。
慧能大师于是在学院的会议室里接待了这帮人。来的人,正是武则天派来的天冠郎中张昌期一行。
张昌期和慧能大师一番寒暄后道:“皇帝陛下对大师的仰慕之情如江水泛滥,所以皇帝陛下特地派在下来请大师到京城去,以便皇帝陛下能亲近大师,讨教佛法。”
“咳咳咳。”慧能大师一听,不由得立马咳嗽了起来,看来,这人果然不愧是武则天的头号男宠张易之的亲弟弟啊。
张昌期关切的道:“大师怎么了?”
慧能大师没好气的道:“我身体有点不舒服。”
张昌期坐直了腰杆接着道:“皇帝陛下还说了,京城里都在盛传什么南能北秀,你的大师兄神秀大师已经住进东都洛阳天宫寺了,而且对你非常推崇,常常在皇帝陛下面前提及你。如果这次你也能进京的话,那么南能北秀就可以双星合璧,共同围绕在皇帝陛下这个太阳的周围了,这岂不是天地间的一桩美谈。”
“咳咳咳。”慧能大师听完后,不由得咳嗽得更厉害了:“张郎中啊,请你转告皇帝陛下,我真的身体不好,去不了京城,她的美意我心领了。”
张昌期看见慧能大师推辞,连忙站了起来:“大师莫慌,我话还没说完呢。”
慧能大师那儿还能让他继续口无遮拦的在这里大话连篇呢:“神会,神会,快,快,快把为师的救心丸拿来,为师真的有点受不了啦。”
张昌期一看这个架势,只好灰溜溜的回去复命去了。
神秀大师得知慧能大师拒绝了武则天的邀请,不由得大为着急,武则天是谁啊,要是把她得罪了,那还得了。于是,神秀大师赶紧给慧能大师写信:“慧能师弟,一别多年,一切都好吧。为兄近日得知师弟婉拒了皇帝陛下之邀请,不由大急。师弟久居南方,也许不知京师之情形。现皇帝陛下统揽大局,乾纲独断。且为人既心思缜密,又果敢决断。千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皇帝陛下这些年来想办之事,无有不成功的。师弟万万不可有任何事情惹朝廷不快啊,否则雷霆一怒,那就玉石俱焚啊。况京师繁华,远非南方所可比拟,师弟若到京师,凭师弟之佛学造诣,足可名扬四海,恩宠有加。也可全你我同学之谊。请师弟万勿推辞啊。”
写完后,神秀大师马上叫来心腹之人,让他火速赶到韶州,务必把信亲手送到慧能大师手里。
慧能大师看完神秀大师的来信后,也写了封回信:“师兄来信及心意,弟已深知。只是弟形貌矬陋,京师那些高大上之人见之,恐生讥笑,进而不敬吾法。况且弘忍大师在时,认为我与南方有缘,宜在南方弘法,先师的付嘱,我又怎么敢违背呢?京师有兄一人足矣。”
神秀大师看完回信,不由得久久长叹不已。看来,慧能师弟也准备像师父弘忍大师一样,宁愿终老山林,也不愿意和朝廷权贵打交道啊。唉,就凭这一点,慧能师弟确实就已经比自己强了啊。

武则天盯着张昌期道:“慧能大师确实有病?”
张昌期赶紧低下了头:“慧能大师确实有病,他在跟微臣说话时,一直不停的咳嗽,而且后来他的徒弟还拿来了救心丸应急。”
“哦。”武则天沉思了一会儿道:“那慧能大师的长相呢?”
张昌期这下头低得更下去了:“一般,一般,跟神秀大师比起来,稍微差点。”
武则天笑了笑,望着张昌期道:“把头抬起来。”
张昌期忐忑不安的抬起了头;
武则天道:“你再去趟韶州,再去请慧能大师入京,如果慧能大师有什么不方便不能亲自到京城来的话,那么就请慧能大师把那件传法的金襕袈裟交给你带来,朕要在宫中供养,见到这件金襕袈裟,也就算是见到大师本人了。”
说完后,武则天盯着张昌期道:“我的意思你明白没有?”说完,武则天的眼中露出异常坚定的果敢之色。
张昌期望着武则天的眼神,一阵寒意不由自主的从心底升起:“陛下的话,微臣完全明白了,要么把慧能大师带来,要么把金襕袈裟带来,二选一,绝对没有第三个选项。”
武则天莫测高深的笑了笑,拍了拍张昌期的肩膀。

张昌期这次不费吹灰之力,就把金襕袈裟拿走了,慧能大师的弟子们十分不服气,大家在慧能大师的办公室里闹开了。
“师父为什么就不能去京城呢?那里多繁华啊,正是弘法的好地方啊。”
“是啊,再加上又有朝廷的支持,师父还不立马就成为佛教界的红人啊。”
“这件金襕袈裟可是如来佛祖传下来的啊,是无价之宝啊,而且传了三十三代人了,绝对是件老古董了啊。这么值钱的东西,怎么就让别人拿走了呢?”
“什么值不值钱,你就知道钱,这件金襕袈裟,可是我们禅宗历代祖师爷的传法信物啊,现在没有了,以后怎么传法啊?”
“是啊,师父为什么那么轻易就把金襕袈裟交出去了呢?”
“你们懂个屁啊,你们知道武则天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吗?她可以把自己的女儿掐死,可以把自己的儿子毒死,可以逼着皇帝退位从而自己去当皇帝。这种人,这个天下哪个惹得起?她要是被惹恼了,师父也好,宝林寺也罢,那还不分分钟就没得了。”
是啊,一想到武则天的权势和其心狠手辣的作风,大家都低下了头,半天作声不得。
看到弟子们都不吱声了,慧能大师道:“徒儿们啊,你们还是太年轻了啊,这些外在的东西其实根本就不重要,相反,有时还会带来麻烦,甚至招来杀生之祸。去掉了这个身外之物,有什么不舍的?况且,金襕袈裟你能拿走,我的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的职务你也可以给我撤掉,但是,我心中的佛法你能给我拿走吗?”是啊,你可以把我的博士服拿走,你可以取消我的博士文凭,你可以撤销我的所有职称,但是,你能拿走我心中拥有的博士知识吗?而只要心中有真才实学,何愁不能建立真正的法门,何愁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
慧能大师接着道:“金襕袈裟被拿走了,我就不能传递禅宗的法门了吗?从现在起,我以后就只传法不传衣,而且,只要你真正领悟了禅宗的真谛,你也可以单独去传递我们曹溪的禅宗法门,根本就不要去考虑什么袈裟钵盂之类的信物。因为佛法就在你们的心中。”
慧能大师一番话说得慷慨激昂而且合情合理,大家立马啪啪啪的鼓起了非常热烈的掌声。看来,姜还是老的辣啊,师父就是师父啊。
整个曹溪佛学院,只有入学较晚的神会禅师默不作声:师父放心,他们从你这里拿走的,我以后一定会加倍从他们那里拿回来。这个世界,没有人能夺走你禅宗六祖的桂冠,绝对没有人。

我佛如来代代相传的金襕袈裟终于摆在了武则天的面前,武则天望着袈裟,感到非常高兴,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是自己不能得到的呢。于是,武则天马上就把这件金襕袈裟放在皇城里的寺庙中高高的供奉了起来。
不过,已经富有天下拥有四海的武则天,对这件金襕袈裟的兴趣并没有维持多久,就把这件袈裟找了个机会送给慧能大师的师兄智诜禅师了。不过,在把金襕袈裟送出去之后,武则天似乎良心发现,忽然觉得有点对不起慧能大师,于是,她便派出内侍将军薛简前往曹溪宝林寺,给慧能大师带了封口信:“慧能大师,不好意思,你的那件传法的金襕袈裟我已经擅自做主,转赠给了你的师兄智诜禅师了,不过你们都是弘忍大师的弟子,同学之间,你们哥俩就不用太计较了。现在我专门给你带来了一件摩纳袈裟,一个水晶钵盂,还有五百匹绢,希望能弥补你失去金襕袈裟的遗憾。”
后来,武则天唐中宗又给韶州刺史下诏,将曹溪宝林寺重新装修改造一新,并赐额为法泉寺。并且把慧能大师在新州的旧居,改建成国恩寺。
慧能大师本来就是一位天赋奇高无人可及,并且禅宗造诣登峰造极的佛学大师,这一来,慧能大师在南方就彻底火了起来,前来参学的人从此络绎不绝。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1 18:16:2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四、问法曹溪

学院名称:曹溪佛学院。
学院地址:广东韶州曹溪村。
学院师资:学院师资力量只有一人,那就是天赋奇高,禅学造诣登峰造极无人可及的当世佛学第一高手慧能大师。故学院虽然只有一人教学,却足以胜过那些有千百人师资的任何学院。
教学宗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教学内容:正宗顿教禅宗,正宗顿教禅宗,正宗顿教禅宗,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而且是全国仅有,天下独一无二的教授正宗禅宗的学院。
有这种绝对厉害的教授和这种独一无二的课程,自然就吸引了很多学僧不远千里前来求学。
法海和尚也来了,不过,此法海非彼法海,他是和慧能大师同期的唐朝人,老家在韶州曲江,离慧能大师的曹溪宝林寺不算太远,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他听说慧能大师在宝林寺开法后,便立马跑来了。
法海和尚参拜慧能大师后,便问道:“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慧能大师自然不会像别的学院的法师那样照着书本上来回答:“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也当下便作了一首偈子表达自己的悟境: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后来法海和尚便一直留在了慧能大师的身边,并且成为了慧能大师的上首弟子,直至慧能大师圆寂。而且法海和尚在慧能大师圆寂后,把慧能大师所说之法,整理汇编成为了我们今天还能看见的《六祖坛经》一书。
法达和尚,是个和佛有特殊因缘的人,他七岁就出家了,并且天天念诵《法华经》,自认为非常有心得,所以他来礼拜慧能大师的时候,只是象征性的磕了下头,脑门根本就没有接触到地面。
慧能大师一看,这和尚必定有所仗势,才会如此傲慢啊。于是,慧能大师责怪道:“礼不投地,何如不礼?你心里面必定有什么使你傲慢的东西存在。你平时都修习什么啊?”
法达和尚非常得意的道:“我念诵《法华经》已经三千遍了。”
慧能大师道:“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慧能大师又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法达和尚道:“法达。”
慧能大师笑着道:“汝名法达,何曾达法?”
法达和尚虽然念诵了三千遍《法华经》,但是对于经文大意,确实不是非常精通,所以,他马上就向慧能大师道歉。
于是,慧能大师马上便向法达和尚讲解《法华经》大意,法达和尚听得如痴似醉,于是问道:“是不是我们只要彻底了解了经文大意,就可以不用天天念经了啊?”
慧能大师马上纠正道:“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须知: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法达和尚听后,从此大悟玄旨,回去后,照样天天念经不辍。
所以,一个人,只要你领悟了佛法大意,念与不念都是两头语。不过,你要是没有领悟佛法大意,哪怕你日颂万经,也是于事无补的。
这不,又有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僧人智通和尚来请教慧能大师来了。
智通和尚问道:“大师,我看了《楞伽经》不下一千遍了,可是怎么也理解不了经中所讲的三身四智是什么意思,希望大师能给我讲解下。”
三身者,法身,报身,化身也。四智者,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也。
慧能大师的回答,自然是任何人翻遍书本都找不出来的:“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既会三身,便明四智。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
智隍禅师,因为曾经在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进修过,自认为已经毕业了。所以后来他便在山中庵居长坐,达二十年之久,禅定功夫那是远近闻名相当了得的。
后来慧能大师的弟子玄策禅师游方至河北时,听闻了智隍禅师的大名,于是便登门拜访。
玄策禅师去的时候,智隍禅师正在坐禅呢。
玄策禅师视而不见,故意问道:“师父在这里作什么呢?”
智隍禅师头也不抬:“入定。”
玄策禅师紧跟着问道:“你说入定,为有心入呢?还是无心入呢?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
智隍禅师道:“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
玄策禅师反驳道:“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智隍禅师一听,立马哑口无言,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回答才好了。过了许久,智隍禅师才道:“你有如此见解,实非常人,请问你的这些东西,都是哪个师父教你的?”
玄策禅师道:“我的师父是曹溪的慧能大师。”
哦,闹了半天,原来是自己人啊,不过,没想到这个只有八个月旁听期的同学竟然有如此高明的见解。
智隍禅师接着问道:“慧能大师以何为禅定?”
玄策禅师道:“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智隍禅师一听,也不坐禅了,起身立即从河北赶往曹溪来参礼慧能大师。
不过,慧能这个插班生很多人都认识,但是东山佛学院七百多人,慧能大师却有很多都是不认识的。
智隍禅师一番介绍,两人自然一阵寒暄。然后,智隍禅师就把和玄策禅师相遇的情况告诉了慧能大师,请慧能大师指点迷津。
慧能大师道:“玄策说得好啊,你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智隍禅师一听之下,不禁大悟玄旨,前面禅定二十年所得的所有功夫,一言之下,竟然烟消云散,只觉得自己内外空寂心体通透。不由得对慧能大师大为佩服。看来,师父当年把金襕袈裟传给他,确实是实至名归啊。于是礼拜慧能大师后,回到河北,广开禅法,教化四众。
慧能大师在曹溪弘法,神秀大师也在北方弘法,时谓南能北秀。但是神秀大师的很多弟子,往往讥讽慧能大师学问不高。神秀大师却对弟子们道:“慧能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我实在不如他啊。而且我的老师弘忍大师亲自把金襕袈裟传给了他,难道是没有根据的吗?如果不是山高路远而我又年老体衰的话,我也会去曹溪找他切磋禅法的啊。所以你们大可不必滞留于此,大家都可以到曹溪去找慧能大师请教下禅法的啊。”
说完后,他便叫来弟子志诚和尚道:“你聪明多智,可以代替我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回来后再详细的说给我听。”
志诚和尚到了曹溪,也不说明自己的来历,只是混随在大众中一起参礼慧能大师,并听慧能大师说法。
慧能大师当然是火眼金睛了,于是对着在下面听课的学僧们道:“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
志诚和尚一看藏不下去了,只好站出来说明原委。
慧能大师道:“你从神秀大师的玉泉寺来,神秀大师平时都是怎么教导你们的呢?”
志诚和尚道:“常指诲大众,住心观净,长坐不卧。”
慧能大师笑了笑道:“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志诚和尚一听,天下竟有如此言简意赅却又含义深刻深契佛理的话语,简直是闻所未闻啊。志诚和尚不由得跪拜了下去:“弟子在神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
志诚和尚又问道:“不知道大师以何法教导学人?”
慧能大师道:“我要是说有什么佛法传授与人的话,就是在欺骗你啊。我只是随着你们的根器不同而依方解缚而已。”
看来,慧能大师确实是祖师爷啊,他说的话,都是随说随解,不让人陷在别人的窠臼中啊。志诚和尚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立即发誓这辈子会一直归依慧能大师,然后就回玉泉寺给神秀大师汇报情况去了。
神秀大师门下,有来学法的,但是,也有来行刺的。慧能大师大家都晓得已经被弘忍大师委任为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了,可是北方神秀大师的手下们一个个都不服气啊,于是,他们便私自把神秀大师当做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不过,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啊,院长岗位只有一个,可是院长却有两个,看来,总有一个会被对方容不下去啊。于是,他们就重金聘请了一个在社会上混饭吃的名人张行昌来刺杀慧能大师。
张行昌身手了得,在北方一带的黑道上声名显赫,他可是个认钱不认人的主。收下聘金后,张行昌立马就来到了韶州,准备伺机刺杀慧能大师,然后提着慧能大师的人头回去交差。
不过,张行昌忘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的行刺对象并不是和他以前杀的那些普通人一样,而是慧能大师。
慧能大师现在已经是中国禅宗的第一高手了,所以对于有人要来拿自己项上人头这种大事,自然提前就感应到了。于是,慧能大师提前准备了十两黄金在桌子上放着。
半夜三更的时候,张行昌瞅准机会,手持大刀,窜入慧能大师的寝室,看见慧能大师正端坐在床上坐禅,张行昌二话不说,窜上前去挥刀就砍。慧能大师根本就没有闪躲,而是直接伸长脖子任凭张行昌砍杀。
一刀下去,慧能大师的脑袋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和脖子分开。张行昌一愣,紧跟着第二刀又准确无误的砍在了慧能大师的脖子上,不过慧能大师的脑袋依旧还是在脖子上放得好好的。张行昌不由得打了个冷战,赶紧揉了揉眼睛,确保自己没有看错,所谓事不过三,这一次,可再不能出错了。张行昌第三次挥刀砍向慧能大师的脖子,但是,慧能大师的脖子依旧毫发无伤。张行昌不禁彻底愣住了,这人到底是人还是……。
慧能大师看到张行昌不砍了,便站起来道:“正剑不邪,邪剑不正。我命里面只欠你金,不欠你命。”
张行昌虽说是在黑道上混饭吃的人,也算是见过不少世面了,可是这一次他终于没能挺住,一下就被吓昏过去了,很久才苏醒过来。醒来后,张行昌立即跪在慧能大师面前,哀求悔过,并且愿意出家为僧,追随慧能大师学习佛法。
慧能大师拿起桌子上提前放好的那十两金子,递给张行昌道:“你先回去,不然的话,我的徒弟晓得你来刺杀我,肯定不会放过你的,你以后可以乔装打扮而来,到时我再收你为徒。”
张行昌连夜逃出韶州,然后找了个寺庙出家为僧,天天阅读《涅槃经》。后来,他想起慧能大师的话,立马就赶到曹溪来礼拜慧能大师,就天天念诵的《涅槃经》里的诸多问题请教慧能大师。
慧能大师为他详细的讲解了《涅槃经》后,张行昌不由得大为高兴,也领悟了《涅槃经》的真意。
慧能大师于是道:“你今天既然彻底明白了,那么我给你取个法号,就叫做志彻吧。”张行昌非常高兴的礼拜而去。
法空禅师,也大老远的跑来请教慧能大师:“佛之与道俱是假名,十二分教亦应不实,何以从前尊宿皆言修道?”
慧能大师道:“大德错会经意,道本无修大德强修,道本无作大德强作,道本无事强生多事,道本无知于中强知,如此见解与道相违。从前尊宿不应如是,自是大德不会,请思之。”
安禅师,可不是个初学者,而是一个学佛多年的高手,听了慧能大师的一些传说后,便专门跑来和慧能大师切磋:“道既假名佛亦妄立,十二分教亦是接物度生,一切是妄以何为真?”
慧能大师道:“为有妄故将真对妄,推穷妄性本空,真亦何曾有故。故知真妄总是假名,二事对治都无实体,穷其根本一切皆空。”
安禅师书本上的东西还是足够多的,所以紧追不放:“既言一切是妄,妄亦同真。真妄无殊,复是何物?”
慧能大师道:“若言何物,何物亦妄。经云:无相似无比况。言语道断如鸟飞空。”
安禅师一听,再也找不出话说出来了,只好非常惭愧的跪拜在慧能大师的面前,表示愿意跟随慧能大师学法。
慧能大师行化一方,门下弟子众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至于慧能大师门下的几个得意弟子,如青原行思、南岳怀让、永嘉玄觉、荷泽神会、南阳慧忠等人,留待后面分章详细讲述。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1 19:25:2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五、曹溪禅法
慧能大师既然是普天下独一无二传授禅宗正宗顿教的,那他的禅法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自然也是独一无二的,和普天下所有的禅师以及法师们所传授的,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下面我们可以来看看慧能大师对于佛教经典的创造性诠释,以及对于大家都知道的一些佛教知识的创造性发挥,由此可以窥见禅宗的思维和用语,那是和别的宗派的法师们,绝对有天大的差别的。
有僧问慧能大师曰:“黄梅意旨何人得之?”
慧能大师道:“会佛法者得。”
僧人又问道:“和尚还得也无?”
慧能大师道:“我不得。”
僧人不解的道:“和尚为什么不得?”
慧能大师道:“我不会佛法。”
对于这个公案,后来明末清初的清化净嶾禅师评唱道:“这僧虽善一挨一拶却无胆量,若是久历沙场底汉,待道我不会佛法,便掀倒禅床,岂不光前启后。”
在禅师们对此公案众多的评唱中,宋朝圆悟克勤禅师的评唱最见功力:“斩钉截铁,大巧若拙,一句单提,不会佛法。尽他叶落花开,不问春寒秋热。别别,万古寒潭空界月。”
慧能大师看见一名僧人过来,于是竖起拂子问道:“还见么?”
僧人道:“见。”
慧能大师把拂子抛向背后道:“见么?”
僧人回答道:“见。”
慧能大师道:“身前见,身后见?”
僧人回答道:“见时不说前后。”
慧能大师赞许道:“如是,如是。此是妙空三昧。”

对于现今传播最广的净土宗,慧能大师的开示,实在是高人一等,非那些只知道口念阿弥陀佛的人可比。
韶州刺史韦璩问慧能大师:“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大师说说看,他们真的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
慧能大师回答道:“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读者诸君看看是不是和平时大家所了解的净土宗的相关知识有根本性的不同?

而对于学佛修道,是在家好还是出家好,慧能大师同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那么又有人问了,在家怎么修行呢?慧能大师回答道:“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慧能大师的这段开示,不论是对于修禅还是做人,都是千古确论啊。

对于坐禅,慧能大师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慧能大师又说:“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慧能大师对于坐禅的见解,是不是和那些只知整日枯坐毫无生机的禅人有天壤之别?所以,当有僧人在慧能大师面前言及卧轮禅师的偈子:“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慧能大师马上纠正道:“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我也和一偈: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不过,后来的永觉元贤禅师更进一步评唱道:六祖为救卧轮施此法药,若执以为实,作卧轮奴也未得在。

佛教有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数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但是,慧能大师却在禅宗史甚至是佛教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石破天惊的主张:“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读者诸君可以对比下前后四个誓愿本质上的区别。慧能大师第一次在佛教史上,把自心自性提到了最大的高度,最后更是强调自性是佛。这种理论,是前无古人的,后来的禅宗诸师,更是在此基础上花样翻新,奇言妙语迭出。

现在的出家僧众,都有皈依佛法僧三宝的誓词,而慧能大师对佛法僧三宝的解释,却又与众不同:“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
在这里,慧能大师依旧抛弃了佛教那些外在的形式,而是特别强调了自心的巨大原动力。从而把求佛这种在普通人眼里的外在行为,变成了自心顿悟成佛的内在行动。

最后,慧能大师更是针对禅宗的教学,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科三十六对的具体方法: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慧能大师的三科三十六对,为后世的禅师们在接引后学,互相切磋,上堂说法,著书立说等各个方面,都奠定了最为根本的基础。后世的历代禅师们,不管他们在此基础上怎样花样翻新,怎样别出新意,在思维和用语上,都或多或少有慧能大师三科三十六对的影子。所以,凡言禅,皆本曹溪。
四川红尘洗梦2021-05-22 09:38:53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