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功臣(原创+长篇+日更)

楼主:振古如兹 字数:387520字 评论数:62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7 最后的贵族
===========
汉五年五月,田横在我们的故事中出场。(本小节引文出自《史记·田儋列传》的不一一加注。)
定陶称帝之后,刘邦和刚刚建立的西汉朝廷一起、浩浩荡荡来到洛阳,打算在此建都。周天子东迁以来日趋式微,这里也就没有什么争夺的价值、不是战场。吕不韦最后灭周时,周又是不战而降;秦兼并六国之后,也只是按照嬴政的统一命令平毁了城墙。此外,数百年间基本未经战乱,这里富人多、好房子多,周天子的王宫更还在,收拾收拾就能住。不像其他各诸侯国的都城,都在长期战乱中毁坏了。
刘邦到洛阳的第一件事情是颁布汉军将士还乡安置办法。(这个办法对于西汉功臣、西汉社会都至关重要,随后专门讨论。)上上下下并不知道韩信在其中的努力,只是称颂皇帝恩德。刘邦对这件事情并没有动摇,还是很认真的。幸存的下级军官、一般士卒都高高兴兴回家了。
第二件事情是在南宫置酒庆贺胜利。垓下大战以来,这是第一次全军大会餐,有点把士卒打发回家、中高级军官偷偷吃点的意思。实在是大战之后社会凋敝,弄点吃的不容易。
第三件事情就出人意料了:皇帝郑重其事派出持节专使,诏令田横朝见。
大家都以为这是要找田横的事。诸事草创、百废待兴,田横好歹已经算是梁王彭越麾下,虽然不算汉臣,但也是已经尊奉您为天子了,何必着急和他生气呢?
但刘邦根本就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径直把人派走了。垓下大战后,突然发出的诏令越来越多,不像以前那样大事小情都要和大家商量。大家以为是官升脾气涨。
其实,是刘邦实在不放心。他当初派郦食其和田横说好的,并没有说要当皇帝。现在胜利了,却当了皇帝。无形之中,这成了他刘邦、郦食其和田横三个人之间的一个秘密。他这一边,心底里多多少少有点失信背约的感觉,田横一边、又没个明确态度。田横如此,就是齐国如此。这让他这个皇帝如何放心得下?!
田氏祖上是周天子的陶正,相当于管工业兼管商业,但范围可能不是普天下,大概是千里王畿的多。后人落脚在楚国,公元前672年又自楚至齐,兢兢业业经营三百年、颇得民心,晏婴形容为民归之如流水。到战国初期三分天下有其二了,才轻松取代姜尚的后人,即田氏代齐,可谓根深蒂固。
大泽乡起义之后,先后起义称王的有田氏远枝族人田儋、齐王建之弟田假、田儋之子田市、齐将田都、齐王建孙田安、田儋从弟田荣、田荣之子田广、田荣之弟田横,每个王下边还有若干将相,也几乎都姓田。给人感觉,任何一个姓田的吆喝一嗓子都可以称王,多少是个人物就可以称王。韩信占领齐地之后要求称齐王,这是深层原因。
田氏代齐并非依靠暴力兼并、掠夺,更非周天子赐予,而是点点滴滴经营而来。来之不易,主权观念也就极强,自己的地盘自己说了算,对所有外来势力都保持高度警惕,可谓保守主义倾向强烈。站在后来中央集权大一统立场上,那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了,怎么批判都不为过。
陈胜起义后,派周市率军进入齐地打算占领。田儋立即抢先杀掉秦皇朝的狄县县令,“自立为齐王,发兵击周市。市军还去,儋因率兵东略定齐地”。当时各地虽然义军蜂起,但陈胜是率先起义的、且已经称王,已经是公认的义军领袖。率先和陈胜义军开打、武装阻止陈胜义军进入自家地盘的,他们是第一个。
在维护自家国、家主权的基础上,田儋又还算顾大局、顾天下。章邯秦军围攻魏国临济,魏王咎求救,他立即带兵前往救援,竟不幸战死。这个保守主义的齐王,就又能说是“国际”主义战士了。
继承田儋的田荣带队逃回,章邯又率军追来。陈胜死后主持大局的项梁率军帮助田荣,击退章邯后又挥军追击。田荣自己反而掉头,和已经抢先称王的齐王建之弟田假打起来。项梁孤军深入,被章邯包围,派人要求田荣出兵,田荣却借机要挟项梁先在他和田假之间选边站。项梁拒绝,田荣也拒不出兵。项梁作为张楚政权最具统御能力的领袖不幸战死。
这时候的项羽、刘邦都还是看大神打架的小角色。糊里糊涂、不大清醒的政治立场,一般都格外坚定。二人也就有点不由自主和田氏势不两立了。田荣一枝和义军主体的关系也就一直不好。
推翻秦皇朝后戏下分封时,项羽有意将田荣晾在一边,分封了和义军合力攻秦的田都、田安两枝。田荣立即兴兵打跑田都、消灭田安,统一三齐、自立为王。刚刚开始号令天下的项羽,大概没有想到,只得怒而北上伐齐。
推翻秦皇朝之后,田氏又是最先挑战项羽盟主权威、和新政权打起来的。秦皇朝短暂的十余年,并没有在他们心目中建立起“天下”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朝廷的概念,更无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一套。他们是理直气壮为自己的国、家而战。
秦末大起义一开始,齐国田氏就是一边和秦军英勇作战,一边互相猛烈攻杀。田荣在其中作用确实不好,在田氏一族中又是疏远一枝,渐渐失去人心,被项羽打败后,竟遭民众袭击而死。
但项羽伐齐又过于残暴,“烧夷齐城郭,所过尽屠破。齐人相聚叛之”。田荣之弟田横乘势收拢各方散兵,立即就壮大成为一枝足以和项羽大军相持的队伍,拥立田荣之子田广称王,自己为相。
田横(前250年?-前202年),在田氏一族中称王最迟,却又是最早跟着田儋起义的,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基本部队,属于实力派,又不算太保守,也还有点天下胸怀。
田横和项羽相持时,刘邦乘机占领了项羽的首都彭城。项羽被迫回军,田横又乘机收复三齐并且稳定下来。
之后三年,刘邦和项羽在中原相持,韩信分兵占领三晋、燕代,兵临齐国。刘邦急于集中力量对付项羽、心里又还有个小九九,便派郦食其前往说和。注意:不是说降,只是说和,双方是平等独立的,并没有提出吃掉人家、要求归顺的意思,当时的态势也不可能产生那样的想法。
郦食其在齐纵论天下,说刘邦一定胜出、一定南面称伯,但也不过称伯而已,田横联合了是齐王、可保社稷,不联合可能就不是齐王、难保社稷了。这还真不是忽悠,当时形势确实如此。刘邦也真的以为如此,但也不过如此,称帝是后来才有的想法。
田横遂答应联合,决定双方互派使节;同时撤下防守韩信大军的守军、置酒庆贺。
韩信则接受蒯彻建议,突然袭击田横。
田横以为刘邦使诈,怒不可遏烹杀郦食其,一路败走,又转而向项羽求援。
楚汉齐三方主要将领韩信、龙且、田横、曹参、灌婴遂在三齐大地上展开惨烈搏杀。韩信杀败龙且、平定齐国。田横率残部投靠了梁王彭越——这是宁愿成为彭越的臣民。刘邦称帝后,又带着自己的基本部队500人逃往海上——这显然是不愿意成为刘邦的臣民。
刘邦对这样一个人不放心,自然有他的道理,办法也不算过分,在后世看来就更不过分:专使持节,表示皇帝亲临;要求田横朝见,是要求前来当面、公开表示臣服;合适时也会借机、半开玩笑地解释下自己并非有意言而无信。话怎么说,他都想好了:彼时未念及称帝,齐王若以为背约,俱还称王便是,齐王称齐王,刘季还称汉王。如何?这类话,刘邦张嘴就来。看田横怎么说!
田横对刘邦也不放心,他的不放心也有道理,并且给出了一个充分尊重皇帝尊严的理由。没有涉及是否接受刘邦称帝,也没有涉及使诈。成事不说,更何况事情是自己办过来的!他只是检讨自己说:“臣烹陛下之使郦食其,今闻其弟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隝中。”称臣、称陛下,就算是表示臣服了;不追究使诈而只检讨自己,更是表示臣服;请求能以庶人身份守海岛,是在刘邦治下主动找了份工作,多少也有点表忠心的意思;所请求的只有一点,希望能免于朝见、给自己留一份尊严。他大概是想以小岛为首阳山,当一个新时代的伯夷、叔齐。
可惜,西汉虽然有点像是西周,刘邦且不大像是姬发。
刘邦见招拆招,立即召来郦食其之弟、在汉军中相当于原始大股东的老将郦商,明令:“齐王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
随即,刘邦又派出持节专使进一步诏告田横:“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发兵加诛。”这是对田横请求的正式答复。威透纸背,毫无商量余地,俨然一副皇帝架势。
田横无奈,带门客二人、随皇帝使节、乘驿站传车,前往洛阳。驿、传有不同,又分等级,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有说明。田横所乘为最低一级,或也给了他一种不好的预感。
他为何无奈?
一则,中原社会已经不能继续支撑战争,齐地更甚。内战的破坏性大于外战,齐地这些年等于内战+外战,残破恐难以想象。
二则,已经毫无希望的时候再打下去,等于胁迫自己的基本部队做牺牲。在贵族理念中,所谓牺牲只能是牺牲自己,牺牲别人那不叫牺牲,更不能是胁迫、蛊惑。常常有议论贵族精神的,这就是基本的一点。
所以无奈。
振古如兹2021-03-31 21:28:3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谢谢
振古如兹2021-04-01 12:43:4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振古如兹2021-04-01 18:36:4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更新不了,跳出下面这么个提示
=============================================
提示
抱歉,您所提交的内容可能含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或通过未授权的第三方应用进行操作,请确认后再提交。
=============================================
莫名其妙。哪位朋友能提示下,该怎么办?
振古如兹2021-04-01 21:51:4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昨天发不出,今天从后往前逐段试错看看,这一节就可能分成若干次了。在标题后加个序号。
振古如兹2021-04-02 10:16:3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8 最后的贵族之最后的战斗(1)
===================
自齐上路,晓行夜宿,一路无话。(本小节引文出自《史记·田儋列传》的不一一加注。)
到达距离洛阳30里的偃师驿站,田横开始说话了。
先是对皇帝使者说:“人臣见天子,当洗沐。”
振古如兹2021-04-02 10:24:0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8 最后的贵族之最后的战斗(2)
===================
原因也很明显,两条:一是建议迁都,由洛阳迁至长安,影响西汉两百年。二是建议和亲,将皇族女儿送于匈奴单于为妻、以争取双方和睦相处,影响古代中国历史至少八百年。这两者都是原创性的知识成果,亦即在他之前没有人想到过。迁都一事,粗看远古有过不止一次,但理由不同,可以说不是一回事。
振古如兹2021-04-02 10:25:1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8 最后的贵族之最后的战斗(3)
===================
这一小节讨论建议迁都,建议和亲是平定韩王信、白登被围之后的事情,到时再说。
娄敬建议迁都又是第一次见刘邦,形式和春秋战国读书人周游列国见诸侯国君类似,内容也和指教王侯类似,都有意思,综合相关记载展开如下。
——娄敬,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雒阳,高帝在焉。
这是由齐前往陇西戍边,同陈胜吴广所带领的九百戍卒一回事。戍边,自秦至汉,一直是个事。
一介戍卒路过洛阳,能够准确知道皇帝在不在首都,应该有某种专属皇帝的公开标志,类似贵族的logo;皇帝在logo升起,皇帝不在logo降下。
——敬脱挽辂,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宜。”
挽辂,车上供牲畜牵引专用的横木。娄敬脱挽辂,戍卒是如同牲畜一般拉着车子前往边关的。车上主要应该是途中所需粮食,甚至包括戍边期间所需粮食,这真的是个沉重负担。
虞将军,是娄敬老乡,大概是汉军中级军官。能有这样一个老乡,且还能找得到、说得上话,娄敬在齐还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
——虞将军欲与鲜衣,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不敢易衣。”
等级社会,衣服是重要等级标志。娄敬应该是士人的衣服,只是长途跋涉、日晒雨淋,应是破旧了。
虞将军提议换件鲜亮衣服是好意,娄敬不换是士人风骨。
——虞将军入言上,上召见,赐食。
虞将军在《汉书》出现只此一次,应该不是重要将领、又是这样一件事情,想见就能见到皇帝,而皇帝又同意召见,可以相见西汉君臣关系的淳朴常态;又意味着刘邦无论称帝与否、可能从来就没有过日理万机那种状态,其中区别并不在于皇帝勤政与否,而是政治体制不同。随后会专题讨论。
赐食,是刘邦在战争年代就形成的规矩,凡来投奔者一律先招待吃一顿,然后再说话。对权贵,这可能多余、无所谓。但对于平民百姓,可能还就是很需要,是温暖、甚或是终身难忘的温暖。
——已而问敬,敬说曰:“陛下都雒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
饭后说话。娄敬问刘邦,定都洛阳是希望能够像周王朝那样享国八百年吧?由此而断定,刘邦完全没有意识到西汉建立与西周建立、他自己称帝与姬发称天子两者不可比拟。于是,毫不客气地给皇帝上了一课。
——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余世。公刘避桀居豳。大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马箠去居岐,国人争归之。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上八百诸侯,遂灭殷。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都雒,以为此天下中,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钧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务以德致人,不欲阴险,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也。及周之衰,分而为二,天下莫朝周,周不能制。非德薄,形势弱也。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籍战荥阳,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骸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不绝,伤夷者未起,而欲比隆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矣。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胜。今陛下入关而都,按秦之故,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娄敬当面指教刘邦:周的天下积德累善十余代而来,民众感恩戴德,所以能在洛阳这种四战之地建立都城,德行超过者取代了你就是王,德行不如者取代了你就灭亡;汉的天下征战杀伐十余年而来,民众怨恨深重,怎么能和人家比呢?最好还是到关中那种四塞之地建立都城、借助有利地形维护政权吧。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则亡,不如都周……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背河乡雒,其固亦足恃。”
汉初朝臣几乎都是中原六国人,都想的是离家近一些。刘邦拿不定主意,只得找张良。
——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说是也。”
张良隔过周与汉的不同这个话题,直接说洛阳易攻难守、关中易守难攻,明确支持娄敬意见。
——是日,车驾西都长安。拜娄敬为奉春君,赐姓刘氏。
这是刘邦一大特点,过而能改、闻过则改,偌大一个朝廷,当天就动身迁往关中。从此,可能就时时提防哪里飞来一箭或闪过一刀了。
无论嘴上说与不说、怎样说,刘邦内心肯定认识到了自己这个皇帝和西汉政权的特殊性。但并没有改弦更张,反而是变本加厉了。娄敬这一课本是希望他能够学习西周古王朝积德累善,他反而是意识到了反对者人还在、心不死,得立即采取行动。针锋相对,这也是一般人的、正常的思维逻辑。意识到需要站在反对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还需要实践的教育。
振古如兹2021-04-02 10:26:2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抱歉:8 最后的贵族之最后的战斗(2)和8 最后的贵族之最后的战斗(3)都弄错了。下边重发。
振古如兹2021-04-02 15:52:0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8 最后的贵族之最后的战斗(2)
===================
住下来、沐浴之后,又对两个门客说了一番雄壮豪迈、令人荡气回肠又感慨万千的话:
振古如兹2021-04-02 16:02:2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8 最后的贵族之最后的战斗(3)
=====================
鲁仲连义不帝秦只是一句话,最终如何行动并不能确认。田横义不帝汉确是如此决绝、如此震撼人心。
这是一个为了维护最后的尊严而舍弃王侯、选择死亡的失败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应该就是如此吧。努力过了,就是英雄。至于成败,原本就是人谋居半、天意居半的事情。失败了,还能够以性命捍卫自己的尊严,这不是英雄哪里还有英雄?!
两位门客奉着田横头颅,驰至洛阳南宫交给刘邦。
等在王宫里的刘邦,好似兜头一盆凉水,胜利的喜悦,等待田横规规矩矩、亦步亦趋、毕恭毕敬来到丹陛之下的骄傲都忽然而去,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感从心底涌上来、又笼罩全身。
田横头颅摆在面前的时候,刘邦依然极为震惊:“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他可能真的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不禁痛哭流涕。他的眼泪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秦皇朝苛法暴政,对于造反者极为残酷,他潜入芒砀山为盗贼的时候应该就想到过这般下场,只是幸运成功而已。如今恍惚看到了可能的自己,岂能不悲从中来!杀人不过头点地。这一回,过了!真的过了!
士可杀不可辱,士可杀不可战胜。
刘邦懊悔一番,随即赐二门客为都尉,派兵两千,以王礼安葬田横。
二门客在黄河岸边、济源县北、群山之阳一处长满小蒜的山脚下安葬了田横。
安葬完毕,看着田横的新坟已经和满山遍野的小蒜融为一处了。小蒜叶子上的露水今天晒干了、明天还会有,人去了什么时候还能回得来呢?二人悲伤不已、吟唱了一首小诗送别田横:
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这首小诗后来被古人命名为《薤露》,成为我国古代第一首挽歌。
二门客一边吟唱、一边在田横墓两侧掘了两个小窟,然后,当着刘邦派来的两千士卒、自刎而死了。这是连埋葬都不劳驾别人,自杀自葬。(这个特殊的墓地和后人所立墓碑,前些年还在,圈在一个小工厂的围墙内。如今如何不得而知。)
刘邦闻而大惊。获悉田横还有五百门客在海岛,旋即派人前往召唤、准备全部重用。
五百门客闻田横已死,居然全部自杀。
刘邦内心的震撼难以形容。他自认为不是小气之人,对各路英雄都真诚相待。对田横是一片真心,对二门客已经明发诏令,对那五百人真的准备重用、下决心全部安排。他们不会不知道,但都拒绝了,而且是一点面子也不给的拒绝。真诚相待对他们根本无用。伸手不打笑脸之人,人家这是根本就不准备做他刘邦的臣啊,不惜用血肉之躯打了他刘邦的老脸。
而站在对面看,田横及其门客等于是拒绝朝见而被刘邦逼死的。
这件事情,后世或难以理解,在当时很正常。
古代中国的君臣关系大概可以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从西周大封建开始,每个贵族领主、上自公侯下至封人,无论大小都是君;每个君都有自己的、经过委质书名等规范程序登记在册的臣。这是从远古部落首长和成员之间的关系模式自然发展而来的。每个君都有义务庇护自己的臣,每个臣都有义务效忠自己的君,所谓“委质为臣,无有二心。委质而策死,古之法也”(《国语·晋语九》)。但又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所谓“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春秋左传·宣公十五年》)。孔子归纳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礼和忠是互为条件的。这种君臣关系主要是在贵族“大家”内部。周天子作为君也有这样自己的臣,对于普天之下的率土之滨主要是一种象征,没有实质性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二阶段从秦汉开始,秦皇朝刚刚建立的统一效忠于皇帝的君臣关系、随着秦皇朝的失败而消散。大起义一开始,君臣关系就自动向传统回归。原本大家就都有臣,你一声令下又都无臣了,都成你的了。这事情谁高兴啊!但从西汉开始,皇帝作为所有人的君主的一面开始加强。
第三阶段从隋唐开始,中央集权的君臣关系终于建立起来。封建的君臣关系制度性作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开始成为社会现实。
汉初,君臣关系正处在第二阶段伊始。各路义军蜂起的同时,也纷纷抛弃了秦皇朝中央集权的君臣关系,恢复、仿效贵族“大家”的君臣关系,明确了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君臣之分。刘邦尤其如此。被封为沛公就立即以贵族自居了,曹参、周勃、灌婴等人一开始的身份都是中涓,本意是打扫卫生的宦官,是以奴事主;张苍、樊哙、陆贾等人一开始都是舍人、门客,等于家臣;唯郦食其、郦商、叔孙通等人一开始就有封爵,是和刘邦社会地位平等的贵族,但没有刘邦的等级高。刘邦如此,其余各路义军首领也如此,彼此之间甚至形成了竞争关系,类似后世吸引人才的竞争。但当了皇帝之后,刘邦几乎是本能地、不知不觉地想成为嬴政那样中央集权的、所有人的君。没有想到,田横宁死也不买账。
这是两种君臣理念的碰撞。后世习以为常的君臣理念,殊不知曾经有人以生命抗争。
田横是最早起义的齐国贵族领主之一。秦皇朝在齐国的统治是他们推翻的,他们又是较早和秦军主力章邯所部正面作战的。田横作为诸田最后的代表,居然如此而死。大家普遍有一种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不痛快,感觉刘邦这事情办得不地道,不管怎么说都有点言而无信。亦即,在刘邦和田横之间,汉军将领程度不同地其实是站在田横一边的。因为,在本质上,他们和田横是一回事。
刘邦屠戮功臣,其实始于田横。田横之死,震动了刘邦,更震动了各路功臣和汉军将士。韩信以下诸侯王都很快离开洛阳,各自前往自己的封国而去,更是晓行夜宿,一路无话。
振古如兹2021-04-02 16:10:5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试错的结果是,(2)和(3)之间有将近三百字两小段发不出去,一段是田横自杀之前那段话,原文引用的,接下来的一段是简单解释田横这番话。删去这两小段之后,发出去了。不知什么原因。随后单发下试试。
振古如兹2021-04-02 16:16:4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果然是《史记·田儋列传》当中田横自杀之前的一段话的原文发不出。
振古如兹2021-04-02 16:21:4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刚又单独复制、粘贴了一下,还是不行。怪哉!
振古如兹2021-04-02 16:23:3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八小节乱了,中间还有点接不上。只能这样了。抱歉抱歉。
振古如兹2021-04-02 16:27:3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昨天原文引用发不出去 可能是我自己复制粘贴时没有注意
振古如兹2021-04-03 08:44:0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继续更新
振古如兹2021-04-03 11:18:3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9 娄敬帮助刘邦认识到了自己这个皇帝和西汉政权的特殊性
=====================================
娄敬(生卒年不详),在西汉功臣中明显特殊,是唯一确认没有参加大起义、也没有参加楚汉战争,又名列诸侯、留下传记的一位。这个真的不容易。(本小节引文出自《汉书》的刘敬、张良、刘邦传记的不一一加注。)
原因也很明显,两条:一是建议迁都,由洛阳迁至长安,影响西汉两百年。二是建议和亲,将皇族女儿送于匈奴单于为妻、以争取双方和睦相处,影响古代中国历史至少八百年。这两者都是原创性的知识成果,亦即在他之前没有人想到过。迁都一事,粗看远古有过不止一次,但理由不同,可以说不是一回事。
这一小节讨论建议迁都,建议和亲是平定韩王信、白登被围之后的事情,到时再说。
娄敬建议迁都又是第一次见刘邦,形式和春秋战国读书人周游列国见诸侯国君类似,内容也和指教王侯类似,都有意思,综合相关记载展开如下。
——娄敬,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雒阳,高帝在焉。
这是由齐前往陇西戍边,同陈胜吴广所带领的九百戍卒一回事。戍边,自秦至汉,一直是个事。
一介戍卒路过洛阳,能够准确知道皇帝在不在首都,应该有某种专属皇帝的公开标志,类似贵族的logo;皇帝在logo升起,皇帝不在logo降下。
——敬脱挽辂,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宜。”
挽辂,车上供牲畜牵引专用的横木。娄敬脱挽辂,戍卒是如同牲畜一般拉着车子前往边关的。车上主要应该是途中所需粮食,甚至包括戍边期间所需粮食,这真的是个沉重负担。
虞将军,是娄敬老乡,大概是汉军中级军官。能有这样一个老乡,且还能找得到、说得上话,娄敬在齐还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
——虞将军欲与鲜衣,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不敢易衣。”
等级社会,衣服是重要等级标志。娄敬应该是士人的衣服,只是长途跋涉、日晒雨淋,应是破旧了。
虞将军提议换件鲜亮衣服是好意,娄敬不换是士人风骨。
——虞将军入言上,上召见,赐食。
虞将军在《汉书》出现只此一次,应该不是重要将领、又是这样一件事情,想见就能见到皇帝,而皇帝又同意召见,可以想见西汉君臣关系的淳朴常态;又意味着刘邦无论称帝与否、可能从来就没有过日理万机那种状态,其中区别并不在于皇帝勤政与否,而是政治体制不同。随后会专题讨论。
赐食,是刘邦在战争年代就形成的规矩,凡来投奔者一律先招待吃一顿,然后再说话。对权贵,这可能多余、无所谓。但对于平民百姓,可能还就是很需要,是温暖、甚或是终身难忘的温暖。
——已而问敬,敬说曰:“陛下都雒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
饭后说话。娄敬问刘邦,定都洛阳是希望能够像周王朝那样享国八百年吧?由此而断定,刘邦完全没有意识到西汉建立与西周建立、他自己称帝与姬发称天子之间的不可比拟。于是,毫不客气地给皇帝上了一课。
——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余世。公刘避桀居豳。大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马箠去居岐,国人争归之。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上八百诸侯,遂灭殷。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都雒,以为此天下中,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钧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务以德致人,不欲阴险,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也。及周之衰,分而为二,天下莫朝周,周不能制。非德薄,形势弱也。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籍战荥阳,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骸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不绝,伤夷者未起,而欲比隆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矣。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胜。今陛下入关而都,按秦之故,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娄敬当面指教刘邦:周的天下积德累善十余代而来,民众感恩戴德,所以能在洛阳这种四战之地建立都城,德行超过者取代了你就是王,德行不如者取代了你就灭亡;汉的天下征战杀伐十余年而来,民众怨恨深重,怎么能和人家比呢?最好还是到关中那种四塞之地建立都城、借助有利地形维护政权吧。
刘邦啊, 原来可能当真以为天下人对他当皇帝都兴高采烈、欢欣鼓舞。在这个意义上,娄敬真的帮了他。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则亡,不如都周……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背河乡雒,其固亦足恃。”
汉初朝臣几乎都是中原六国人,都想的是离家近一些。刘邦拿不定主意,只得找张良。
——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说是也。”
张良隔过周与汉之间不同这个话题,直接说洛阳易攻难守、关中易守难攻,明确支持娄敬意见。
——是日,车驾西都长安。拜娄敬为奉春君,赐姓刘氏。
这是刘邦一大特点,过而能改、闻过则改,偌大一个朝廷,当天就动身迁往关中。从此,可能就时时提防哪里飞来一箭或闪过一刀了。
无论嘴上说与不说、怎样说,刘邦内心肯定认识到了自己这个皇帝和西汉政权的特殊性。但并没有改弦更张,反而是变本加厉了。娄敬这一课本是希望他能够学习西周古王朝积德累善,他反而是意识到了反对者人还在、心不死,得立即采取行动。当然,针锋相对、对症下药,也是一般人的、正常的思维逻辑。意识到需要站在反对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还需要实践的教育。
振古如兹2021-04-03 11:30:2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陕西永寿县娄敬墓一隅
振古如兹2021-04-03 17:14:2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振古如兹2021-04-04 07:39:11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