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八新中国的剿匪,。。。。。。

楼主:ld902 字数:89724字 评论数:35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培养“赤脚医生”



ld9022016-04-20 21:37:40 发布在 娱乐八卦


1970年,易县农村。这个赤脚医生阿姨的笑容与眼神很能打动人



ld9022016-04-20 21:38:50 发布在 娱乐八卦
从最基本的开始,几乎是手把手的教



ld9022016-04-20 21:40:21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赤脚医生手册


1969年出版的《赤脚医生手册》在近半个世纪里,它不仅是毛时代为解决几亿中国人的医疗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一直是中国人的全民健康指导手册。它的发行量仅次于“毛选”,被译成5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赤脚医生手册》
第一章 常见症状的诊断与处理
第二章 小儿常见病
第三章 急病处理
第四章 怎样预防疾病
第五章 怎样认识和治疗疾病
第六章 中医是怎样看病的
第七章 针灸与推拿
第八章 新医疗法
第九章 常用中草药
第十章 意外伤害救护与三防
第十一章 传染病
第十二章 寄生虫病
第十三章 内科疾病
第十四章 妇女病和接生常识
第十五章 计划生育
第十六章 外科疾病
第十七章 伤科
第十八章 眼病
第十九章 耳鼻咽喉病及口腔病
第二十章 皮肤病
第二十一章 附篇



ld9022016-04-20 21:42:45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学成后的赤脚医生,活跃在田间地头



ld9022016-04-20 21:44:50 发布在 娱乐八卦


ld9022016-04-20 21:45:46 发布在 娱乐八卦
从基本的疫苗接种,到上门接诊,都是赤脚医生完成的



ld9022016-04-20 21:48:34 发布在 娱乐八卦
王桂珍的故事

对农村有一点文化的青年进行医学培训,上海市动手较早。“赤脚医生”的叫法,就是首次在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出现的。原来,这个公社于1965年夏就开始办医学速成培训班,学期四个月,学的是一般的医学常识以及对常见病的简单治疗方法。学员学成后,回公社当卫生员。在第一批学员中,有一个叫王桂珍的,来自江镇公社大沟大队。在学习中,她十分刻苦。后来她自己回忆道:

我连中学的门都没进过,比方那些化学元素符号,还有什么“大于”“小于”……老实讲,一下子真搞不懂。那时候我自己挺能吃苦,学得挺认真。老师让晚上9点熄灯,我拿个小的手电筒在被子里看到夜里12点。

由于王桂珍在班上学得认真,很快就掌握了一定的医学知识。结业后,她被安排在江镇公社当卫生员,是该公社第一批28个卫生员之一。这些卫生员实际上仍是公社一级卫生院的实习医生,或者是护士、护理员,农民生病还是要到公社卫生院来。换句话说,公社培养的卫生员还是没有像过去乡村游医那样走村串户到农民家中去给农民治病。但王桂珍结业后却与别人不一样,没有选择待在卫生院等农民上门治病,而是背起药箱,走村串户甚至到田间地头为农民们治病。农忙时,她也参加农业劳动。

开始,农民们并不相信王桂珍能治病,说,做一个医生要学好几年,这个黄毛丫头只学了四个月就能当医生?但王桂珍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一个病人牙齿痛,她要给病人针灸,病人不敢,怕痛,她就先给自己扎。经王桂珍治好的病人越来越多,大家开始宣传她,找她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她开始在农民中有了声望。此外,王桂珍和同伴们还在村边一块坡地上种了100多种中草药,在村里专门建了土药房,利用自己有限的医疗知识,想出各种土洋结合的办法,让身边的老百姓少花钱也能治病。


ld9022016-04-20 21:51:21 发布在 娱乐八卦
与王桂珍事迹类似的还有另外一人。他叫黄钰祥。黄钰祥1953年毕业于苏州医专。20世纪60年代初,他和妻子张蔼平相继被分配到了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卫生院工作,直接为农民治病。这使得他对农村缺医少药和农民看病难的状况有了深刻的了解。

当时的江镇公社卫生院的条件极差,就是一幢租的民房,没有高压蒸汽消毒设备,连高压锅都没有。针筒等最基本的医疗器械是用煮沸的方法消毒。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黄钰祥仍然想尽各种办法为农民治病。他在认真为当地农民服务的同时,也注意以自己所学教卫生员医学知识,以便有更多的人为农民治病。毛泽东的“六二六”指示发出后,他开始积极参与江镇公社培养乡村卫生员的工作。他也就成了包括王桂珍在内的第一批农村医学速成培训班学员的老师。同时,他也经常下乡为农民治病。

王桂珍、黄钰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做法,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当地农民因多种水稻,平时劳动时是赤脚下水田的,所以当地农民早就有一个朴素的观念——“赤脚”和“劳动”是一个意思。当地农民见王桂珍经常在为农民看病之余也参加一些劳动,就称她为“赤脚医生”。实际上,“赤脚医生”就是既要劳动也要行医的意思。正如黄钰祥所说:“赤脚医生”是在农民中自行叫起来的。

王桂珍、黄钰祥这种类似过去乡村游医一样走村串户,甚至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治病,农忙时也参加部分农业劳动的方式,虽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和宣传,但也只是放在“学雷锋”的范畴来宣传。因此,他们的事迹仅在上海基层范围内传播。至于“赤脚医生”这个词,更没有成为宣传重点,也不为全国人民所知,自然也不为毛泽东所知。

情况到1968年有了改变。这一年,上海川沙县和市卫生部门宣传王桂珍、黄钰祥的事迹已经近三年了。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沉淀,他们的事迹经受了考验,也有了一些值得在更广范围内推广的经验。于是,上海市派出记者前往川沙县江镇去调查、采访。采访中,思维敏捷的记者们意识到,王、黄二人的做法与毛泽东几年前作出的指示以及他所提倡的方式是契合的。因此,他们没有把采访结果写成一般性的报道,而是写成了一篇调查报告。在写作过程中,记者们对他们的事迹做了认真分析,觉得他们的做法是契合毛泽东指示精神的。调查报告把本来就有着内在联系的毛泽东指示和王、黄二人的事迹进行了深入发掘和说明。在写作过程中,记者们对文字精益求精,尽可能使文字生动活泼一些,并首次使用了农民创造的“赤脚医生”一词,还直接将它用到标题上,题目最后定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

1968年夏,上海《文汇报》在重要位置上发表了这篇调查报告。该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中央宣传部门的重视。当年9月出版的《红旗》杂志第三期和9月1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这篇调查报告。文章先后在三个重头报刊上发表,自然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这篇文章第一次把农村“半农半医”的卫生员称为“赤脚医生”,让人耳目一新。

文章也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毛泽东仔细阅读了9月14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并批示道:“‘赤脚医生’就是好。”

在那个年代,毛泽东的批示就是“最高指示”。毛泽东的批示下达后,立即转化成各级党政部门的行动。从此,“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按此思路,全国各地在县一级已经成立人民医院、公社一级成立卫生院的基础上,在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一级设立了卫生室,构建了农村三级医疗体系。在大队一级卫生室工作的医务人员,都是“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与此同时,各级卫生部门开始下大力气,按照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的做法,着手组织大批培训“半农半医”人员。当时,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一批下到农村的初、高中生,由于文化水平较当地青年要高,自然成了接受“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培训的主体。他们学成后,大都当上了“赤脚医生”。这种情况,促使中国的“赤脚医生”队伍在短期内迅速形成,农村医疗状况迅速改观。

活跃在广阔农村的“半农半医”群体,确实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农民有个头疼脑热,再不用远赴公社或者县城去医治了,劳动中受的一般创伤能够得到及时治疗。而且,农民们在大队卫生室或者公社卫生院看病,医疗费用主要从公社和大队积累资金中出,除扣少量工分外,社员基本上不花什么钱,有的地方连五分钱的挂号费也不收,这怎能不受到广大农民的由衷拥护和欢迎呢?
ld9022016-04-20 21:52:30 发布在 娱乐八卦
王桂珍、黄钰祥的事迹最后被写成报告:《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




毛泽东仔细阅读了9月14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并批示道:“‘赤脚医生’就是好。”
毛泽东的批示下达后,立即转化成各级党政部门的行动。从此,“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
ld9022016-04-20 21:56:36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赤脚医生的用药,很多都是中草药。有人还说,是赤脚医生保住了中医

采药



ld9022016-04-20 21:59:1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ld9022016-04-20 22:00:2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都曾产生世界影响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改善与西方关系,“赤脚医生”的事迹也随之传到国外并产生了很大影响。1969年,以黄钰祥为主编写的《“赤脚医生”培训教材(供南方地区使用)》出版。1970年,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集体编著的《“赤脚医生”手册》由“上海市出版革命组”出版。这两本书以医治农民常见病为中心,清晰明了,简单易行,实用性强,不仅成为“赤脚医生”学习的必备教材,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其中的《“赤脚医生”手册》,不仅全国的“赤脚医生”人手一册,正规医院里的医生也人手一册,供他们为病人治病时参考。许多普通百姓也买来阅读以增加一些医学知识,对照它来了解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情况;生病的人也通过它来了解一些治疗方法。甚至有人说,《“赤脚医生”手册》是当年发行量仅仅次于《毛 语录》的书,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赤脚医生”手册》出版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译成5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在今天许多国家的书店里,仍然可以看到英文版的《“赤脚医生”手册》。

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几位学者在中国拍摄了一部专门向国外介绍“赤脚医生”的长达52分钟的纪录片《中国农村的“赤脚医生”》。这部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中国“赤脚医生”就地取材、土法上马,炮制针对农村常见病的药物和使用小小银针治大病的情形。该片在许多国家放映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正是这部片子,把中国的“赤脚医生”推向了世界,推动了全球的“中国‘赤脚医生’热”。

1974年,世界卫生会议在日内瓦召开,王桂珍作为中国“赤脚医生”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15分钟的发言。她在参加会议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人们对中国“赤脚医生”的关注和喜爱。

1976年9月初,“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委员会第27届会议”和“世界卫生组织太平洋区基层卫生保健工作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召开,参加会议的有3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中国“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的代表人物黄钰祥和覃祥官出席了会议。会上,覃祥官作了题为《中国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报告,之后回答了参会各国卫生部部长和各大媒体记者的提问。覃祥官的报告与解答,令全体出席会议者们赞叹,他们称赞中国创造了人间奇迹。

从此,“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成为世界上带有天使意味的名词。直至今天,不管持有什么样的政治观点,也不论是什么肤色的外国人,只要一听到“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就会树起大拇指。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开,农业经营单位缩小到了家庭的规模。工分计酬方式不存在了,“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也难以生存。1985年初,卫生部作出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一称呼的决定,原来的“赤脚医生”要进行考核,合格的将被认定为乡村医生,取得从医资格后可以继续行医。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赤脚医生”不存在了,与它共存共生的“合作医疗”也解体了。至此“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成了历史名词。但不可否认的是,毛泽东1965年的那次发怒,改变了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状况,至今仍然是亿万农民对于那个年代的温暖记忆。

ld9022016-04-20 22:04:33 发布在 娱乐八卦
ld9022016-04-20 22:05:26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赤脚医生的好深入人心


ld9022016-04-20 22:06:20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赤脚医生题材的艺术品





ld9022016-04-20 22:07:44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艺术源于生活
ld9022016-04-20 22:08:5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赤脚医生”是“为人民服务”号召的实践者

当年的“赤脚医生”们,也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期望。他们生活、工作在农村,为广大农民治病,真正是“为人民服务”号召的实践者。

那个年代,“赤脚医生”们的身份还是农民,就生活在农村,靠挣工分(补贴也是以工分形式出现)生活,因此农民们养得起。他们就是本村人,与当地农民血肉相连;即使是知青担任“赤脚医生”,也是村里的人,因而农民用得动。他们手中没有很好的医疗设备,都只背着一个装有简单医疗器具和药品的医药箱,农民们生了病,随叫随到,不分时间地点天气。没有病人时,他们就下地干活。“放下药箱下地,背起药箱出诊”,是“赤脚医生”的生动写照。

但“赤脚医生”手中也有“两件宝”,一是银针,一是草药。“治疗靠银针,药物山里寻”,是当时农民形容“赤脚医生”工作情况的一个顺口溜。“赤脚医生”这两件宝,治疗一般疾病是有效的,又花不了多少钱,因此深受广大农民欢迎。“赤脚医生”也因此成了广大农民健康的守护神。

作为农民健康的守护神,“赤脚医生”除了要有一定的医疗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农民中只要有人生了病,“赤脚医生”就会第一时间赶到病人跟前。在草原,在山区,经常可以看到“赤脚医生”顶风冒雪、爬山过河的身影。当年的中国农村还普遍贫穷,合作医疗能够提供给“赤脚医生”使用的药品很匮乏,他们手中有的只是一般的止疼、消炎针剂、红汞、碘酒和阿司匹林等。为了增加为农民治病的药品,减少农民的医药负担,他们经常上山采集中草药。此外,“赤脚医生”还肩负着当地农民的卫生防疫保健工作任务,国家组织的各项涉及全民的防疫、保健工作落实到占人口90%的农民身上的,都是“赤脚医生”做的。

直到今天,“千家万户留脚印,药箱伴着泥土香”,仍然是那个时代的农民对“赤脚医生”最温馨的回忆。
ld9022016-04-20 22:10:04 发布在 娱乐八卦
亲人解放军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为赤脚医生讲解
ld9022016-04-20 22:11:51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解放初至八十年代末期,乡村大多都有赤脚医生。那个时代,国家贫穷,医科专家奇缺,一时培养不出那么多有医学方面专业的医生,只有培训一批略懂医术的赤脚医生来应急所需。贫穷落后的年代,生病人也尤多,更需要赤脚医生的治玻因而,那个年代,在乡村里,赤脚医生就应运而生了。
在乡村里,选拔赤脚医生,一般是从以下二条件来选的。一是从医学世家中挑选,二是从高中毕业生略懂医术病理中挑眩挑选出来后,集中到县卫生学校培训一年半载,结业后回到乡村算是赤脚医生了。
乡村里的赤脚医生,因没受过系统的学习,医学,病理等知识是比较低的,大并重病治不了,复杂的病更不用说了。赤脚医生能解决的问题,通常是一些头痛身热,擦损外伤等小病而已。虽说是小病,但能治理能解决,也大大方便了村民群众。一是他们没空到大医院去看病,二是到大医院看病交通也十分不便,三是到大医院看病费用高。因而,村民群众十分敬重赤脚医生,都认为他们是村里的大知识分子,是救命恩人。


其实,在乡村当赤脚医生很辛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首先,赤脚医生没有固定的薪金,有的只是每月拿大队一些补贴,有的只是以生产队记工分代酬。
这微薄的补贴和工分,根本上解决不了他们的生活,因而,他们白天还得赤着脚参加生产队劳动,夜晚还要挑灯自学医学知识。其次,由于贫穷落后,医疗设备十分简陋。除了一个药箱,几片普通的药片,一支针筒,几块纱布,别的就少得可怜。这么简陋的设备,对赤脚医生来说,有时也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了。
尽管难苦,但那时的赤脚医生,还是尽职尽责,满腔热情地为人民服务的。
不管深夜还是风雨交加的日子,只要有病人叫到,他们就会赴诊,就会认真地为病人看病打针服药。自己治得了的,就一心一意尽力去治。自己治不了的,就建议送医院治,有时还亲自陪着送去。赤脚医生治病收费不高,只收回成本钱,因为赤脚医生都拿了生产队的补贴。有的赤脚医生如果碰上困难户和五保户,就得倒贴成本费了。
乡村的赤脚医生,医术虽不高,但服务态度特别的好。他们常背着一个印有鸡蛋般大的红十字药箱,穿着白褂,挨家串户走访群众。尤其是流感时期或流脑时期,赤脚医生的责任更大更辛苦,他们不但走家串户发药,还得讲解预防知识,通常一天吃不上一顿饭,睡不上一次安稳觉。乡村里的小孩怕打针,赤脚医生便会千方百计哄小孩,或是给他们讲故事,或是为他们唱歌,有时甚至买上一颗糖送给小孩,待小孩的注意力分散时,一针落去,还未等孩子“哇”的一声哭叫,针又拔出来了。这般一来,村里的小孩见了赤脚医生,既爱又怕,大都会缩进母亲的身后,伸出头来,怔怔地盯着赤脚医生身上的红十字药箱——那里面,既有糖果,更有针筒。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赤脚医生的医术虽没有大医院里的医生高明,但有时大医院里的医生治不了的病,赤脚医生反而治得了。记得村里有位姑娘上山打柴,不小心扭伤了手。她的手扭的也很怪,一手向上一手向下,向上的放不下来,向下的伸不上去,到了县医院看,县医院建议到地区医院看。姑娘的父母手上没钱,心急如焚,来找村里的赤脚医生。赤脚医生正在吃饭,见来了病人,放下饭碗,对着病人上下看了几遍。赤脚医生问过病由后,说这病我能治。于是,赤脚医生叫病人的母亲将病人的裤带取走,换上稻草扎着,然后将病人关在一间虚掩的房屋里。大概一个钟头后,赤脚医生提着锣,领着病人的父母,一起来到虚掩的房屋门前。赤脚医生“”的一声将锣敲响,然后推开门,连声说好了好了。病人父母一看女儿,果然好了:双手自如活动了。原来,姑娘手扭伤了因为受不住疼痛无法扭转回来,治不了。赤脚医生这铜锣一响,吓得姑娘连忙伸手去提裤子,就不治而愈了。这叫做姑娘家顾得了羞顾不得痛治疗法。


红十字药箱,牛皮制品,质量杠杠的
ld9022016-04-20 22:14:58 发布在 娱乐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