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楼主:苏肄海 字数:566686字 评论数:1016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毋须躲雨 2016-03-07 17:53:36
可惜!俾斯麦开创的大好局面被威廉二世活活葬送了!这也是德国的命数,威廉二世的老爹腓特烈三世死太早了,在位没几天就抱病去了天堂!他比他这个儿子还是要智慧得多!唉。。。。。。
-----------------------------
如果腓特烈三世不是那么早死的话,德国很有可能就实行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了,那就没有一战,也没有二战,也没有苏联,也没有……,这个世界会美好的多了,是不是?
苏肄海2016-03-07 21:16:1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荷兰小宝贝 2016-03-07 22:02:51
我好喜欢法国啊,但是法国从来没有登上霸主地位让我好伤心
-----------------------------
你喜欢法国?难道我不喜欢?我这么喜欢拿破仑你看不出来?自从路易十四之后法国长期掌控欧洲大陆霸权,堂堂的世界老二够厉害了!正是有了法国人德国的统一才这么艰难,奥地利被法国打的连公主都送出来和亲了,俄国贵族以说法语为荣。法国大革命的理念传遍全世界,哪国的历史教科书敢不讲法国大革命?我比你更喜欢法国,不过法国人自从拿破仑之后确实不大争气啊!我也很恼火啊
苏肄海2016-03-07 22:13:4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毒往毒来 2016-03-07 22:23:34
楼主什么时候更新?有个固定时间么?好跟些。
-----------------------------
真是不好意思了,更新时间不固定,一般是下午,周末不好说。
苏肄海2016-03-07 23:05:1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semlet_wu 2016-03-08 06:54:49
楼主的帖子好棒,内容也很扎实,文笔也好。
讲二战的很多,都是顺道讲一下一战以后的背景。
像楼主这样从俾斯麦时代开始讲,而且还把各国的国际环境,内部民族关系疏离得这么顺的不多
-----------------------------
这位兄台,过奖了。我非常痴迷于二战,看了很多关于二战关于希特勒的书,但却越来越困惑。于是就读一战的书,部分得到解答,但又有了新的疑问,只好再往前读,一直到普法战争,普鲁士建国,这才把问题搞清楚了。所以,愿意把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大家分享。
苏肄海2016-03-08 08:47:2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sanhu2014 2016-03-08 09:12:30
历史 上看,基本没有所谓的正义与非正义之说,一切都是利益驱使,现在也不例外
-----------------------------
不完全如此。现在的美国外交确实有理想主义的成分,当然利益也是很重要的考量。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国推行民主自由的理念也是符合他的利益的。
苏肄海2016-03-08 11:14:4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俄国面对英、奥的巨大压力,又得不到德国的支持,只好同意召开国际会议来商讨解决近东危机。1878年夏季欧洲列强在柏林举行国际会议,商讨解决近东危机,史称柏林会议。经过无数次的激烈争吵和讨价还价以及肮脏的黑幕交易,列强终于在1878年7月13日正式签订了《柏林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如下:

1、俄国竭力主张的“大保加利亚”由于过于靠近君士坦丁堡而遭到英奥的坚决反对,最后被分割为三块,其中最大的一块成立保加利亚公国,在保留土耳其宗主权名义的前提下实行自治,实际成为俄国的附庸。

“大保加利亚”延伸至爱琴海的领土仍由土耳其管辖。这是英国斗争的结果。英国担心俄国将借助保加利亚这个傀儡获得前出地中海的基地,所以把“大保加利亚”所有沿海的土地全部剥夺,还给了软弱无能的土耳其。

2、由于俄国已在《布达佩斯条约》中答应把波黑交给奥匈,而此时的奥匈又得到英国和德国支持,所以土耳其被迫把波黑割让给奥匈而自己只保留名义上的宗主权。
虽然土耳其对奥匈赤裸裸的抢劫表达了严重抗议,但大会主持人俾斯麦却说:“欧洲已经讲话了。土耳其应该感谢会议为它收复了若干失去的省份,现在必须接受大国的所有决定而不是挑挑拣拣。大国达成的协议是不可改变的”(3)。

3、土耳其将塞浦路斯岛租让给英国。
塞浦路斯位于地中海东部,正在英印贸易线路上。夺取了塞浦路斯英国海军就能驻扎在地中海东部,保护英印贸易线路并遏制俄国海军前出黑海海峡威胁英印贸易线路的企图。

4、承认塞尔维亚、黑山和罗马尼亚完全独立,而且其领土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俄国强占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虽然罗马尼亚曾在这次的俄土战争中给予俄国以关键性的援助,但在赤裸裸的现实利益面前即使是鲜血凝成的友谊也不堪一击。此后这一地区在罗马尼亚和俄国(包括以后的苏联)间数次易手,成为两国间矛盾的焦点。俄国之所以要撕下“巴尔干民族解放者”的面具肆意欺凌罗马尼亚是因为比萨拉比亚扼守着多瑙河的入海口,战略意义重大。

5、会议重申了黑海海峡的封闭原则,即商船自由通行而军舰禁止通过。

土耳其无疑是最大的输家,因为所有的赢家所获得的所有的胜利果实都是从他身上撕下来的。但是如果没有英奥,尤其是英国的干涉土耳其早就完蛋了。与远离列强的大清不同,土耳其就在列强周边而竟能摇摇欲坠的支撑一百多年实在是因为列强之间互相争斗的结果,由于列强都没有能力一下子消化土耳其庞大的遗产所以就让他先活着,慢慢吃掉他。其中英国对于维持土耳其的生存实在是功莫大焉,如果没有英国土耳其早就被俄国一块一块撕下来吃掉了。

由于德国在巴尔干半岛和黑海海峡并没有实际利益,所以俾斯麦在柏林会议上显得非常超脱,他不停的穿针引线,与列强进行肮脏的黑幕交易,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他就是一个“诚实的掮客”。什么是“掮客”呢?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皮条客”。而且他也很不诚实,是一个不诚实的皮条客。当然了,我们很难要求一个皮条客具备诚实这样的高贵品质,就好像我们很难想象会有贞洁的妓女或是阳刚的太监。出于防止俄国在巴尔干半岛势力扩张过大从而导致俄奥冲突的目的,俾斯麦暗中助奥抑俄,使俄国人非常恼火。俄国在柏林会议中失去了很多在战场赢来的胜利果实,而这又完全是因为俾斯麦对俄国无耻的背叛和欺骗所致,所以俄国报纸痛骂柏林会议是“一次欧洲在俾斯麦领导下的反俄大联合”(4)。

(1)转引自[美]麦肯齐:《塞尔维亚与俄国泛斯拉夫主义》,伊萨卡1967年版,第34页
(2)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77页
(3)转引自《英国蓝皮书》第83卷(1878年),土耳其39集,第15页,《柏林会议第4号议定书》
(4)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卷,第51页
苏肄海2016-03-08 14:19:5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semlet_wu 2016-03-08 06:54:49
楼主的帖子好棒,内容也很扎实,文笔也好。
讲二战的很多,都是顺道讲一下一战以后的背景。
像楼主这样从俾斯麦时代开始讲,而且还把各国的国际环境,内部民族关系疏离得这么顺的不多
-----------------------------
@苏肄海 2016-03-08 08:47:29
这位兄台,过奖了。我非常痴迷于二战,看了很多关于二战关于希特勒的书,但却越来越困惑。于是就读一战的书,部分得到解答,但又有了新的疑问,只好再往前读,一直到普法战争,普鲁士建国,这才把问题搞清楚了。所以,愿意把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大家分享。
-----------------------------
@semlet_wu 2016-03-08 18:09:04
说起来也是法国一战打完逼德国逼得太紧,赔地赔钱赔得德国喘不过气来。当然也和英国的态度有关系,好像记得也不是张伯伦一个人的黑锅,英国大环境就不希望有战争,也就是你说的大陆均衡政策。如果早在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的时候英法就开战,德国是一点机会都没有,毕竟大规模动员都还没开始。
德国人对希特勒比较烦怒大概也是因为觉得是希特勒欺骗了他们吧,毕竟靠战争机器带来的繁荣都是假的,而且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德......
-----------------------------
你讲的这个笑话一定是英军轰炸。二战时美英空军有分工,美军负责白天对工业区的轰炸,英军负责夜间对城市的轰炸。在当时夜间轰炸很大的一个困难是导航,飞机只能沿着铁路线、河流、山脉等地标进行导航。湖泊夜间会反光,成为导航的地标,很麻烦的,不但会指示轰炸的目标,而且还可能成为轰炸机定位的地标。城市夜间要进行灯火管制也是这个道理。当然了,现在有了GPS就用不着这些了。
苏肄海2016-03-08 21:15:0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四章 德意奥三国同盟

柏林会议后的巴尔干半岛仍然无法保持平静,先后发生保加利亚危机和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之间的战争,虽然在前台是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这些小兄弟们在闹事,其实后台老板都是俄国和奥匈。

在1879年《德奥同盟条约》签订后,1882年5月20日意大利也加入了德奥同盟,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所谓德意奥同盟国集团。意大利为什么要加入德奥同盟呢?这是因为意大利在1881年陷入了严重的内外交困,急需德奥的支持。

意大利自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便陷入长达十四个世纪的分裂。直到1852年意大利杰出的民族英雄加富尔担任撒丁王国首相后意大利才算走上了统一的道路。但与主导德国统一的俾斯麦不同,加富尔更多的是利用外交手腕实现的意大利统一。因为与普鲁士相比,意大利的军事力量实在是太差了。截止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前意大利距离统一只剩下最后的两步,一是奥地利占领下的威尼斯地区,二是由教皇盘踞的罗马。俾斯麦当年正是以收复威尼斯鼓动意大利与之结盟共同打击奥地利的,为此俾斯麦还忍痛答应给意大利1.2亿马克的援助。但意大利却是个没出息的,又想吃肉又怕狗咬,竟然打算多花点钱从奥地利手里把威尼斯买回来。后来被奥地利拒绝了才只好与普鲁士结盟夹击奥地利。但让俾斯麦万万没想到的是意大利军队竟然是如此不堪一击,开战不过两天12万装备精良的意大利军队竟然被8万奥地利军队打得屁滚尿流;海军也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奥地利海军打的惨败。但由于普鲁士在萨多瓦战役中决定性的打败了奥地利,所以意大利也鸡犬升天人模狗样的成了战胜国,逼着奥地利交出了威尼斯。收复了威尼斯意大利的统一问题就只剩下罗马了。

罗马是教皇长期盘踞的地方,事关数千万天主教徒的感情,而且当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一直强烈的支持教皇以换取国内外天主教徒对他的支持,所以解决罗马问题很是让意大利头疼。1867年意大利政府鼓动另一位为统一意大利做出卓越贡献的民族英雄加里波第率领志愿军进攻罗马。意大利政府的如意算盘是进攻得手的话自己就顺手接管罗马实现祖国统一,万一法国干涉就把责任推在加里波第身上。没想到法国的反应极为激烈,立即派遣大军保卫罗马。意大利政府吓得魂飞魄散,首相拉塔齐居然无耻的宣布加里波第的志愿军是“叛军”。得此消息的志愿军将士士气受到严重打击,被法军打败。罗马问题被迫搁置。

1870年9月1日法军在色当战役中被打败,驻防罗马的法军被紧急召回保卫法国本土。意大利一看法国人走了顿时来了精神,十天后派遣大军进入罗马,教皇退入罗马城中的梵蒂冈。出于安抚国内外天主教徒的考虑意大利没有再进军梵蒂冈,而是给了教皇和教会一系列的特殊权利。1871年7月意大利正式迁都罗马,意大利完成统一。

统一后的意大利被称为“欧洲的第六架轮子(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卷,第62页)”(1)。因为相较之于英国、法国、德国、奥匈、俄国这五个欧洲大国来说意大利很弱,但又比土耳其、大清之类的列弱和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小国以及非洲还处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阶段的黑人部落强大。因此意大利事实上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列强里最弱的一个,列弱里最强的一个。

意大利虽然实力不强国力较弱,但野心却是极大极大,其穷凶极恶与瘦胳膊细腿小拳头形成极为强烈的反差,因此号称“穷光蛋帝国主义”。由于凭借自身实力完全无法实现自己的野心,所以意大利就变成了国际社会中的无赖,靠两面三刀撒泼放刁投机取巧。

统一后的意大利痴心妄想要重振罗马帝国的雄风,其恬不知耻简直到了下流的程度。意大利重振罗马帝国雄风的第一个重大打击就来自法国。在柏林会议期间英国强迫土耳其把塞浦路斯岛租让给他,法国却一点儿好处也没捞到,这让法国极其不满,为了安抚法国英国答应把突尼斯让给他。突尼斯是罗马帝国曾经的劲敌迦太基帝国的地盘,也是意大利企图重振罗马帝国雄风而向外扩张的第一步,没想到这第一步还没迈出去就被英法蛮横的挡了回去,这让意大利非常恼火。意大利因此便有了接近法国的死敌——德国的念头,企图借助德国的力量牵制法国。

此时的意大利还面临非常严重的内政问题。意大利收复罗马完成统一后教皇的世俗权力被一扫而空,自称“梵蒂冈之囚”的教皇因此对意大利非常愤恨,欧洲的天主教世界也都站在教皇一边共同表达对意大利的强烈不满,而国内激进的共和派却强烈要求将教皇赶走,意大利政府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在突尼斯扩张的失败更让意大利感受到外交的孤立,意大利因此更加坚定了靠近信仰新教的德国的想法,提出要加入德奥同盟。
但俾斯麦根本看不起意大利的实力,认为意大利没有什么价值,其军事实力简直就是笑话。对于意大利不切实际的雄心壮志俾斯麦更是嗤之以鼻,“意大利的胃口很好,牙齿却极为差劲”。因此俾斯麦其实对于与意大利结盟并没有什么兴趣,之所以最后同意意大利加入德奥联盟不过是为了解决意奥两国间的领土争端,给奥匈一个友好的西方邻国而已。因此俾斯麦对于意大利与之结盟请求的回答是,“通往柏林的道路要经过维也纳(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卷,第65页)”(2)。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签订同盟条约,条约规定意大利在遭到法国无端进攻时德奥应提供全力援助;德国在遭到法国无端进攻时,意大利需履行同样的义务。

通过与意大利的结盟俾斯麦事实上并没有使德奥联盟的实力增强,但至少使奥匈获得了一个友好的西方邻国,得以全力对付俄国。而且也剥夺了一个法国潜在的盟友,使法国更加孤立。但以后的事实表明,意大利不但实力弱小而且反复无常,俾斯麦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1)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卷,第62页
(2)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卷,第65页
苏肄海2016-03-09 08:42:4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哈老怪123 2016-03-09 14:16:23
意大利北部山区Sued Tio, 历史 上一直是奥地利的,居民讲德语。二战前希特勒为何就轻易划给了意大利?
-----------------------------
你说的这个事情我还不知道。不过历史上奥地利曾长期占领意大利北部,拿破仑就是在意大利打败了奥地利军队才真正声望大振,赢得军队的支持的。意大利统一后与奥地利仍有领土纠纷,一战奥匈崩溃,协约国曾把部分奥地利领土割让给意大利。你说的这件事情可能与此有关。
苏肄海2016-03-09 18:35:4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五章 两次《地中海协定》

俾斯麦之所以同意与意大利结盟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企图以意大利为桥梁与英国建立紧密联系。为了保证英印贸易线路的畅通,直接控制苏伊士运河的埃及对于英国来说极为重要。但苏伊士运河也是法国沟通其与印度支那殖民地及与亚洲开展贸易的咽喉,英法两国为了争夺对埃及及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几乎爆发战争。意大利与法国为了争夺突尼斯也有矛盾,英意两国在地中海有遏制法国的共同利益。于是在俾斯麦的唆使下意大利与英国在1877年2月12日签订第一次《地中海协定》。3月24日,奥匈以互换照会的形式也加入的第一次《地中海协定》。

第一次《地中海协定》针对的是法国和俄国,目的在于维持地中海的现状。
但第一次《地中海协定》显然并不能让俾斯麦满意。俾斯麦的目的在于使英国更深的介入巴尔干半岛从而引发与俄国更大的矛盾,并造成德、奥、意三国同盟与英国接近的态势,不但在外交上孤立法国同时也孤立俄国,迫使俄国接近德国,不敢与已经被孤立的法国结盟对付自己。

1887年12月12日和16日,英、奥、意三国互换照会,达成第二次《地中海协定》。三国同意共同维持近东(包括小亚细亚)现状并保护黑海海峡,这明显是针对俄国的。

通过第二次《地中海协定》,俾斯麦终于达到了目的,使英国更深的介入到了巴尔干半岛,并使奥匈也受到英国的保护,他自己反倒超脱出来了。当然了,英国也不是傻瓜,之所以同意签订第二次《地中海协定》也是事出无奈。首先法国一直在寻求俄国的友谊,不可能再像克里米亚战争时那样成为遏制俄国的盟友;第二,英国能寻找到的遏制俄国的盟友只剩下了奥匈、意大利、德国;第三、英国一直奉行大陆均势政策,并不愿意已是欧洲大陆最强国的德国更进一步的扩张,从长远来看遏制德国才是符合英国长期利益的。而且德国在巴尔干半岛和黑海海峡并无实际利益,不可能成为遏制俄国在此扩张的盟友,英国能拉拢的伙伴也只能是奥匈和意大利。所以第二次《地中海协定》也是符合英国的利益的。

两次《地中海协定》尽显俾斯麦的奸雄本色,这一协定虽然是针对俄国的,而且英国与之签订协议的还是德国的两个盟国,但德国却置身事外,把援助奥匈抗俄的责任完全推给了英国。从而达到借助英国的压力迫使俄国向自己靠拢的目的。

至此,俾斯麦煞费苦心构建的孤立法国、迫使俄国保持中立的外交体系大功告成!其实俾斯麦所构建的外交体系远远比本书所描述的更为复杂,那是一个密如蛛网的秘密外交体系,死死的困住了法国,使这个一心要复仇的大国在整整二十年间动弹不得,一直到俾斯麦下台为止。
苏肄海2016-03-10 15:17:3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codemania 2016-03-10 18:37:19
@苏肄海 32楼 2016-02-04 09:31:00
正是对提高行军速度和保证后勤补给的需要才使铁路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头一个显示出铁路作用的战争是法国同奥地利帝国1859年在意大利北部的战争。当时法国约有十二万人,只用了十一天便到达战场,而从前越过这一距离需要两个月([英]迈克尔·霍华德 :《欧洲 历史 上的战争》,褚律元译,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第102页)”(3)。
普鲁士军队的总参......
-----------------------------
四轮大车我只是一笔带过,还是被你发现了。
苏肄海2016-03-10 20:30:1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说起来也是法国一战打完逼德国逼得太紧,赔地赔钱赔得德国喘不过气来。当然也和英国的态度有关系,好像记得也不是张伯伦一个人的黑锅,英国大环境就不希望有战争,也就是你说的大陆均衡政策。如果早在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的时候英法就开战,德国是一点机会都没有,毕竟大规模动员都还没开始。


如果不是英国玩弄大陆均势,一直扶植德国,德国根本没有崛起的机会。法国对德国的警惕心高着呢,鲁尔危机就是例证。法国为什么后来会随同英国走向绥靖政策是很复杂的,后文有详述
苏肄海2016-03-10 22:41:1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苏肄海 2016-03-10 22:41:10
说起来也是法国一战打完逼德国逼得太紧,赔地赔钱赔得德国喘不过气来。当然也和英国的态度有关系,好像记得也不是张伯伦一个人的黑锅,英国大环境就不希望有战争,也就是你说的大陆均衡政策。如果早在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的时候英法就开战,德国是一点机会都没有,毕竟大规模动员都还没开始。
如果不是英国玩弄大陆均势,一直扶植德国,德国根本没有崛起的机会。法国对德国的警惕心高着呢,鲁尔危机就是例证。法国为什......
-----------------------------
@李_1986 2016-03-10 22:41:56
有什么复杂的,
-----------------------------
要很长很长一段文字才能说清楚,牵扯到英国的外交政策,法国一战的损失,二战前军事思想的变革,马奇诺防线,以及法国在东欧的结盟体系,等等。
苏肄海2016-03-10 22:44:3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苏肄海 2016-03-10 22:41:10
说起来也是法国一战打完逼德国逼得太紧,赔地赔钱赔得德国喘不过气来。当然也和英国的态度有关系,好像记得也不是张伯伦一个人的黑锅,英国大环境就不希望有战争,也就是你说的大陆均衡政策。如果早在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的时候英法就开战,德国是一点机会都没有,毕竟大规模动员都还没开始。
如果不是英国玩弄大陆均势,一直扶植德国,德国根本没有崛起的机会。法国对德国的警惕心高着呢,鲁尔危机就是例证。法国为什......
-----------------------------
@李_1986 2016-03-10 22:41:56
有什么复杂的,
-----------------------------
@苏肄海 2016-03-10 22:44:34
要很长很长一段文字才能说清楚,牵扯到英国的外交政策,法国一战的损失,二战前军事思想的变革,马奇诺防线,以及法国在东欧的结盟体系,等等。
-----------------------------
@李_1986 2016-03-10 23:02:54
一句话,实力不够 。
-----------------------------
话虽如此,但欧洲长期以来就一直是几个大国的相互制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具备压倒性的实力,所以欧洲的外交才会以制衡为大框架。拿破仑、希特勒之类的超级强人之所以会被全欧洲围攻,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企图独霸欧洲,违背了制衡。
苏肄海2016-03-10 23:36:4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李_1986 2016-03-10 23:02:54
一句话,实力不够 。
-----------------------------
话虽如此,但欧洲长期以来就一直是几个大国的相互制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具备压倒性的实力,所以欧洲的外交才会以制衡为大框架。拿破仑、希特勒之类的超级强人之所以会被全欧洲围攻,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企图独霸欧洲,违背了制衡。

其实欧洲五大国和战国七雄可以进行比较。最强的英国和秦国可以做一个比较。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其利益在于与欧洲大陆的贸易以及遍及世界的殖民地为其提供原材料和工业品销售市场,所以英国对欧洲大陆并没有领土野心。而是出于自身安全考虑坚决阻止欧洲大陆霸权国家的出现。所以英国总是与欧洲大陆的二流国家结盟,打击最强的哪一个,从拿破仑到希特勒都是这样。秦国却是农业国家,土地是其财富的象征,作为最强的国家疯狂实行兼并,六国只好完蛋了。
苏肄海2016-03-11 08:37:0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一句话,英国作为最强的国家由于其工商业利益的考虑并不愿意统一欧洲,但也绝不愿意其他国家统一欧洲或者取得欧洲大陆霸权,所以欧洲大陆在其制衡外交下一直保持分裂。秦国作为最强国有着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六国只好完蛋。

而且英国是岛国,海军又最强大,更愿意做一个离岸平衡手,利用欧洲大陆国家之间的矛盾从中渔利,并维持其殖民帝国的安全。
苏肄海2016-03-11 08:49:3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codemania 2016-03-11 10:57:49
@苏肄海 128楼 2016-02-25 15:14:00
第五篇 热闹的巴尔干
由于俄奥两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最终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以很有必要仔细的说说这个地方。
第一章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当时统治巴尔干半岛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其统治民族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土耳其”其实就是“突厥”的另一种音译,土耳其人是突厥人后裔的一个分支。突厥人在公元六世纪时游牧于金山(注:今新疆阿尔泰山)一带......
-----------------------------
一开始不是这样的,记得好像是第十代之后吧。土耳其人当初可是很厉害的
苏肄海2016-03-11 11:49:0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七篇 新路线

1888年3月9日,始终信任俾斯麦的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去世。当天太子继位,是为腓特烈三世。但仅仅九十天后腓特烈三世便因喉癌去世,其子继位为威廉二世。


第一章 威廉二世

我们很有必要要仔细的说说这个威廉二世,这是因为德国当时还是一个威权国家,皇帝个人对国家事务的影响力非常大。我们不会研究英国国王或首相的个人问题,也不会去研究法国总统或总理的性格特点,因为作为民主国家的领袖他们只是实现整个国家利益的工具,其个人性格特征对于国家事务的影响非常小。但在专制独裁或者威权国家里就不同了,国家利益与独裁者本人的利益并不完全相同。由于独裁者本人往往并没有过人的智慧但却掌握了无上的权力,这往往就是悲剧的根源。更可悲的是很多聪明人眼睁睁的看着这个国家在义无反顾的奔向悬崖但却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当然了,最可悲的就是这个国家的人民,他们被虚无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宣传所煽动,成为独裁者实现个人野心的工具。如果胜利了除了一丝荣耀外他们一无所获,如果失败了他们却要承受全部的苦难。或是荣耀或是苦难,他们只能被动的承受,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权利。

威廉二世生于1859年1月27日,很不幸的是他出生时就有残疾,左臂萎缩。这在尚武的普鲁士容克阶层看来作为王位继承人是不合适的,按照他的一位叔叔的说法就是:“只有一只胳膊的人不应该是普鲁士国王”。他的母亲对于自己给霍亨索伦家族生下一个残疾儿而深感罪恶,于是彻底的收回了母爱,更加严苛的教育和训练他,企图使他能够符合一个普鲁士国王继承人的资格。小威廉的手被铁环扣死脖子被皮带绑住以进行痛苦的电击治疗,但却没有任何效果。

为了练习骑马小威廉不断的从马背跌落,但是他的哭泣哀嚎却无人理会,他只能在羞辱中继续练习。几周后小威廉终于成了一个骑马高手,甚至更加高超,因为他是用一只手操控马匹的。但我们可以想象这件事会给童年的威廉留下什么样的记忆,而类似这样的事情几乎贯穿他的整个童年。

可以说威廉二世的童年是非常缺少爱和关怀的,他充满了不安全感和自卑。当他终于继承了皇位,再也没有人能够约束他的时候他被深深压抑的恶劣本性便顺理成章的全部爆发。甚至贵为一个大国的皇帝也无法消除他自幼便刻划在内心深处的自卑,他从来就没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总是要急躁的表现自己炫耀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试图以此来掩盖由肢体残疾以及不幸的童年带给他的自卑。威廉二世当政后的德国表现的非常急躁,毫无顾忌并且是毫无必要的与各个大国结怨对抗,完全没有俾斯麦当政时期的那种老谋深算和深沉自如。结果就是在一战时德国几乎是在以一国之力对抗整个世界。

同样是为了掩盖自卑,威廉二世变得极为炫耀,并因此而变得十分轻浮。他疯狂的迷恋象征权威的军服,亲自收藏了三百多件各国的军服,并留下一天之内更换十几套军服的纪录。以至于当时的柏林流传一则笑话:威廉二世不挂海军上将徽章就不逛养鱼池,不打扮成英国陆军元帅的样子就不吃葡萄干布丁。

为了掩盖自卑威廉二世在掌握了德国最高统治权后便无可挽回的走向了自卑的另一面——狂妄,并因此而显得刚愎自用、自命不凡。他不但真的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而且他也需要自己比别人聪明。威廉二世在对陆军大臣和内阁成员讲话时居然称这些人“你们这些老傻瓜”;甚至在公众场合他也毫不客气的对陆军将领们说:“你们什么都不懂,只有我知道,就由我来做决定”(1)。这在讲究宫廷礼仪的欧洲皇室看来无疑是极为野蛮和粗鲁的行为,但威廉二世却毫不在乎。他就是要故意折辱这些位高权重的将军们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智慧。凡是威廉二世出席的场合他就一定要成为主角,并且滔滔不绝根本不容别人给他提任何意见,也不许别人抢他的风头,以至于维也纳人讥讽他说威廉二世每次狩猎时都要当公鹿,每次婚礼上都要当新娘,每次葬礼上都要当死尸。

可能是在童年受到太多的压抑,成年后的威廉二世显得非常孩子气,颐指气使脾气火爆,而且喜怒无常。1908年,威廉二世都已经49岁,登基也已经20年了,他的一位宫廷官员却感慨道:“他是一个小孩,一个长不大的小孩”(2)。俾斯麦对他的评价是,“皇上象只气球。不把线抓紧,就不知道过一会儿他会飞到哪里去”(3)。为了取乐,他曾当众恶作剧般的用铅笔刀把一位将军的背带裤的带子割断,当时威廉二世已经52岁了。威廉二世种种轻率的举动使得关于他患有精神病的传说经久不息,以至于帝国宰相都怀疑他的脑子是否正常。

在1918年冬天,当一切迹象都表明德国即将崩溃的时候一位德国将军这样描述威廉二世,“由于德国盲从一个自命不凡、自吹自擂、趾高气扬的傻子,在政治上德国瘫痪了”(4)。德国著名思想家马克斯·韦伯目睹了威廉二世和他手下那帮人的所作所为后叹道:“我觉得我们在一群疯子的统治之下”(5)。为首的疯子就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剩下的人其实并没有疯,只是不得不跟着他一起发疯。而那些不愿发疯的,都被他赶走了。第一个被他赶走的就是俾斯麦。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掌握了德国的最高权力,他带给德国的是战争、苦难和屈辱。


(1) [英]约翰·洛尔:《皇帝和他的宫廷——威廉二世与德意志帝国》,杨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2) [英]约翰·洛尔:《皇帝和他的宫廷——威廉二世与德意志帝国》,杨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3) [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 高年生、张连根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第279页
(4) [英]约翰·洛尔:《皇帝和他的宫廷——威廉二世与德意志帝国》,杨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5) [英]约翰·洛尔:《皇帝和他的宫廷——威廉二世与德意志帝国》,杨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苏肄海2016-03-11 15:31:2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李_1986 2016-03-10 23:02:54
一句话,实力不够 。
-----------------------------
@苏肄海 2016-03-11 08:37:07
话虽如此,但欧洲长期以来就一直是几个大国的相互制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具备压倒性的实力,所以欧洲的外交才会以制衡为大框架。拿破仑、希特勒之类的超级强人之所以会被全欧洲围攻,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企图独霸欧洲,违背了制衡。
其实欧洲五大国和战国七雄可以进行比较。最强的英国和秦国可以做一个比较。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其利益在于与欧洲大陆的贸易以及遍及世界的殖民地为其提供原材料和工业品销......
-----------------------------
@李_1986 2016-03-13 19:42:43
就只会背后捅刀子的狗屁秦国也算是最强的?
-----------------------------
你太小看秦国了
苏肄海2016-03-13 21:04:4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codemania 2016-03-13 22:38:38
楼主啊楼主大好的周末就被你这样荒废了一句正经的帖子也没有更
-----------------------------
楼主周末被亲戚抓去相亲了,心烦意乱
苏肄海2016-03-13 22:45:28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