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楼主:苏肄海 字数:566686字 评论数:1016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哈老怪123 2016-03-03 01:00:29
大致赞同你的观点。之所以大致,是因为民族自卑感和民主自豪感这东西非常复杂。同一人,不同情况,不同场合,面对不同人,上述两种感觉会此消彼涨,会纠缠不清,会互为表里。但一定不会彻底消失。
-----------------------------
我认为民族自卑感和民族自豪感都是虚无的东西。事实上,民族这个东西只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罢了,推荐民族主义研究的奠基之作《想象的共同体》。我还是认为不要强调集体,应当注重个人。
苏肄海2016-03-03 08:32:2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毒往毒来 2016-03-03 01:03:41
佩服楼主的学识,读了那么多书。写的也非常风趣,希望不要太监。谢谢楼主
-----------------------------
这位兄台,谢过了!我是一定不会太监的。
苏肄海2016-03-03 08:33:2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哈老怪123 2016-03-03 01:08:23
在正式场合公开讨论民族优劣,肯定政治不正确,起码是不礼貌,没教养。私下里,其实大家心里都眀镜儿一般:民族优劣一目了然。
-----------------------------
我还是认为没有民族的优劣。之所以有些民族会比较落后,那绝不是因为这个民族在智力或是道德上有什么瑕疵,而是因为其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推荐《枪炮、钢铁与病菌》。作者以详尽的研究告诉我们为什么有些民族的文明会发展的很快,而有些民族则较为落后。其最重要的观点就是,这绝不是因为智力和道德的因素。我们一定要对民族优越性保持十二万分的警惕,因为不过是在一百多年前我们还是这种理论的受害者,被蔑称为“东亚病夫”。纳粹的种族优越理论导致数百万人被屠杀。这绝不是礼貌或教养的问题,而是价值观的问题。
苏肄海2016-03-03 08:39:0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哈老怪123 2016-03-03 14:35:07
我十分佩服你的学识以及对民族主义的认识和警醒。但是,从强调优劣到完全抹杀优劣,是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民族首先是文化概念,客气一点说,文化有差异,坦率一点,就是优劣。
-----------------------------
君子和而不同,我只是发表个人的见解,也不一定对。但是我还是不认为民族或者文化有优劣,只是文明进展的程度不同而已。
苏肄海2016-03-03 14:45:4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六篇 俾斯麦时代

第一章 与奥匈帝国结盟

普法战争后俾斯麦外交工作的重心就是孤立法国,尤其是要防止法国与俄国结盟。对于奥匈帝国俾斯麦倒并不担心,因为奥匈帝国早已腐朽,并没有力量威胁德国的安全。而且由于奥匈的实力弱于俄国,随着奥匈与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奥匈还急需德国的帮助。

俾斯麦之所以愿意与奥匈结盟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要维持住奥匈帝国以避免奥匈崩溃后给德国带来的麻烦。

此时的奥匈帝国已是摇摇欲坠,如果没有德国的强力支持帝国很可能随时就会崩溃。一旦奥匈崩溃在民族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下就必然会带来奥匈境内德意志人地区并入德国的问题,这让俾斯麦非常担忧。

因为德国实行的是联邦制,普鲁士以一强独大的实力才取得了在帝国境内的统治权。而主要居住在如今奥地利地区的德意志人大约有九百万,再加上与他们杂居的少数民族共有一千五百万人,普鲁士的人口是两千万。如果这一千五百万人也以邦国的形式并入德意志帝国,则必然会严重冲击普鲁士在德意志帝国的领导地位,给德国的内政带来混乱。

其次,生活在奥匈帝国境内的德意志人信仰的是天主教,德国普遍信仰新教,分离倾向最严重的南德诸邦也信仰天主教。仅仅是为了对付信仰天主教的南德意志诸邦俾斯麦就不惜大动干戈发动“文化斗争”,结果仍然遭到失败。曾任德国首相的毕洛夫就非常担心奥匈帝国一旦崩溃,其德语地区(绝大多数是天主教徒)并入德国将造成严重后果,“我们将因此增加1500万天主教徒,新教徒将由此成为少数……这将导致德意志帝国分崩离析(徐弃郁:《脆弱的崛起》,新华出版社,2014,第6页)”(1)。
正是出于以上两点的考虑俾斯麦在统一德国的时候选择的是“小德意志”方案,而排除了把奥地利包括在内的“大德意志”方案。所以就民族而言俾斯麦并没有完成德国的最后统一,真正完成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是希特勒。他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的苏台德地区,最终完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

第三,奥匈帝国崩溃后其境内斯拉夫人居住的大片地区必将最终被俄国吞并,德国将不得不面对一个更为强大的俄国,这是俾斯麦绝不愿意看到的。俾斯麦的这一担忧在二战后果然变成事实,弱小的东欧各民族根本无力抵挡俄国的吞并。

出于德国自身利益的考虑俾斯麦决定与奥匈帝国结盟,以维持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

就外交而言与奥匈结盟的最终目的是迫使俄国主动与德国结盟。为达此目的俾斯麦积极支持奥匈与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1879年10月德奥两国正式签订《德奥同盟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任何一方遭到俄国进攻,两缔约国应以全部军事力量实行互助。

《德奥同盟条约》的签订使得法奥结盟成为不可能,德国在东南方向的安全得以保证。在得到德国的支持后奥匈的实力大增,俄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压力。为了争夺黑海海峡及巴尔干半岛,俄国已经与英国交恶,与土耳其长期保持战争状态,并与奥匈展开激烈争夺,如果德国再坚定的支持奥匈则俄国将陷入孤立。在德奥同盟的巨大压力下俄国被迫主动要求与德国改善关系,以削弱德国给予奥匈的支持,维护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

但俄国人为什么不以与法国结盟来反制德国呢?这不正是俾斯麦所最担心的吗?对此俾斯麦早已安排妥当,1879年9月当德奥同盟的谈判还正在进行的时候俾斯麦即向英国发出了反俄结盟的建议。英国当时正在阿富汗与俄国展开激烈的争夺,对于俾斯麦的建议非常热情,答应在德奥对俄的战争中将使法国“保持沉默”( [英]A.J.P.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沈苏儒译,第298页)(2)。这就使俄国企图与法国结盟反制德奥变得不可能,俄国只能向德国低头,否则就将面对彻底被孤立的结局。但其实俾斯麦与英国结盟的建议只是迫使俄国低头的手段,俾斯麦知道英国一向执行的是大陆均势政策,是不可能真正与德国结盟的,所以在迫使俄国低头后他就再也不理睬英国了。

(1)徐弃郁:《脆弱的崛起》,新华出版社,2014,第6页
(2) [英]A.J.P.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沈苏儒译,第298页
苏肄海2016-03-03 15:15:5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莳歌 2016-03-03 15:30:18
仿佛又看一遍西方国际史
-----------------------------
本来只是想写二战的起源的,但写着写着就收不住了,不把这些国家的关系讲清楚就没有办法理解二战为什么会爆发。
苏肄海2016-03-03 15:48:4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插翅之虎 2016-03-03 16:36:48
另外英国如何能做到让法国保持沉默呢?
-----------------------------
这是另外一个很大的话题了,大概是这样的,英法两国在海外殖民地的争夺非常激烈,当时为了争夺埃及两国几乎爆发战争。英国海军强大但是陆军较弱,所以英国制衡欧洲大国都是以与另外一个或几个大国结盟的方式。法德已是世仇,但法国的国力弱于德国。英国只需表态支持德国法国就会屈服。但英国对于欧洲大陆的整体政策是保持均势,需要遏制的对象德国,所以英国的态度很微妙。即有意借助德国来制衡与他争夺殖民地的俄国和法国,也需要法国和俄国来制衡德国,但遏制德国崛起是主线,因为当时的德国太强大了,后文另有详述。
苏肄海2016-03-03 17:39:0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插翅之虎 2016-03-03 16:36:48
另外英国如何能做到让法国保持沉默呢?
-----------------------------
我这篇文章是以德国外交为主线的,所以英国谈的比较少,但其实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英国才是欧洲外交的中心。英国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不断挑动欧洲大陆国家争斗,他才好从中渔利,号称“离岸平衡手”。英国是岛国,海军又是第一,大陆国家谁也拿他没有办法。法国人对英国更是深恶痛觉,法国对欧洲的霸权就是活生生被英国打掉的,一直到现在法国人都对英国有意见。
苏肄海2016-03-03 17:47:5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插翅之虎 2016-03-03 16:36:48
另外英国如何能做到让法国保持沉默呢?
-----------------------------
当时的大英帝国可是世界第一强国,控制着全部的海洋和差不多地球四分之一的土地,凡是敢跟英国叫板的轻则割地赔款,重则身死国灭。大英帝国是整个地球的秩序主导者,世界或享受或承受“不列颠保护下的和平”,谁要是有意见分分钟让你明白什么叫帝国主义。
苏肄海2016-03-03 18:39:4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哈老怪123 2016-03-04 06:58:05
快写到一战爆发了吧,提前请教楼总一个问题。我就一直弄不明白,希特勒这么个疯子,怎么能上台,把整个德国民族变成疯子,最后天大个杯具。到现在,希特勒仍然是个没有彻底解决的巨大问题。《我的奋斗》前段时间解禁,仍然轰动一时。
-----------------------------
这个问题你还真是要有耐心,事实上我写这篇文章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希特勒不是疯子。希特勒天赋异常的组织能力,对国际政局的把握,对现代化军事革命的认识,都是他那一代领导人最突出的。他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德国人民深重的苦难和对各国的仇恨,要理解这些就要知道战前各国的关系和仇怨。不着急,慢慢看,你会明白的。希特勒本人的成长历程就占了整整一篇。
苏肄海2016-03-04 08:42:4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二章 《俄德“再保险”条约》

1879年9月,还在德奥两国正式签订同盟条约之前就得到消息的俄国便急急忙忙的派出特使萨布洛夫出访柏林,带去了沙皇的极大善意,“俄国愿意尊重奥匈帝国的领土完整和《柏林条约》所赋予它的权利(注:指奥匈取得原土耳其境内南部斯拉夫人为主的波黑地区的管辖权,这对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是一个重大打击);建议德俄订立一项双边安全协定,俄国在德法冲突时保持中立,德国在英俄冲突时保持中立并不使奥匈支持英国(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卷,第57页)。(1)”

对于俄国人找上门要求与德国签订安全协定,并主动提出在德法冲突时保持中立,俾斯麦洋洋得意,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东西,如今俄国人却自己送上门来了。为此俾斯麦曾忍不住夸耀说:“我对维也纳的政策已有了一张最好的回执,我知道一旦把奥国人拴住,俄国人就会回头(转引自[美]巴格丹萨里亚:《奥德的接近》,新泽西1976年版,第302页)”(2)。

迫使俄国主动提出在德法冲突时保持中立实在是俾斯麦外交中最为精彩的一笔!虽然其实他有求于俄国远远超过俄国有求于他,但俾斯麦通过高明的外交手段逼着俄国人把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主动送上门来实在是令人叹服。

俾斯麦之所能取得如此重大的外交胜利当然是因为他高超的外交手段,但高超外交手段的基础却是德国的超强实力,俄国知道自己打不过德国,所以才肯降尊纡贵的主动找上门。弱国的政治家是不能使用这种手段的。

俾斯麦非常明确的知道自己之所以与奥匈结盟的两个目的:一是为了维持奥匈帝国不致崩溃以免拖累德国,二是利用奥匈与俄国在巴尔干的矛盾以奥匈为棋子向俄国施压,迫使俄国与德国结盟。所以在与俄国结盟后俾斯麦对于奥匈的支持反而变得非常克制了,严格遵循这两个目的履行自己的义务。虽然已与奥匈结盟,但这种结盟的性质是防御性的,也就是说俾斯麦在与奥匈结盟后反而不支持奥匈在巴尔干的扩张了,以免俄奥矛盾失控,自己被迫选择站队。他需要俄国继续留在巴尔干,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使英俄矛盾持续存在,俄国才会为了寻求德国的支持而与之结盟,从而彻底粉碎法俄结盟的基础。

1887年6月,在俾斯麦一系列外交手腕的运作下俄德两国正式签订《俄德“再保险”条约》。条约规定:1、如果缔约国一方与第三大国处于战争状态,缔约国另一方应对前者保持善意中立,并应竭尽全力使冲突局部化。但此项规定不适用于俄国主动进攻奥匈及德国主动进攻法国的情况;2、德国承认俄国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两国共同承诺保持巴尔干的领土现状;3、由于俄国在黑海沿岸防务空虚,俄德两国承诺维护封闭黑海海峡的原则,其目的在于防止英国海军通过黑海海峡威胁俄国南部。如果俄国夺取黑海海峡德国则保持善意中立;4、条约的有效期为三年。

《俄德“再保险”条约》的签订使法国在进攻德国时无法得到俄国的帮助,此前《德奥同盟条约》的签订已经保证了德国东南方向的安全,此次俄德条约的签订使得德国整个东方都得到了安全保障,故称“再保险”条约。俄国事实上得到德国的保证,德奥不会主动进攻他,所以他也就没有必要再与法国结盟以招惹德国。通过再保险条约俄国也约束了德国主动进攻法国,俄国手中仍然保留了牵制德国最为重要的一枚棋子。
通过与俄国签订再保险条约俾斯麦终于使德国摆脱了法俄两面夹击德国的危险。但俾斯麦并不满足,他不但要彻底孤立法国还要继续遏制俄国以彻底打消俄国与法国结盟的企图。当然了,遏制俄国这种得罪人的事情俾斯麦并不愿意自己去做,他要唆使英国去做恶人,事情还要从普法战争讲起。

1870年10月29日,俄国趁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之机向1856年《巴黎和约》的所有签字国发表了一份声明,宣布单方面废除黑海中立化的条款。俄国此举当然引发了英国的强烈不满,但维护《巴黎和约》的另一个最主要的国家——法国此时已经彻底战败,不可能再出兵以武力惩罚俄国的违约行为。而此时的俾斯麦为了防止法俄结盟所以竭力挑拨英俄关系,作为《巴黎和约》签字国之一的德国居然表示俄国要求取消“《巴黎和约》中最不能令人满意的条款(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2卷,第432页)(3)”是正当的,俾斯麦还要求举行一场国际会议重新商讨黑海海峡问题。1871年3月13日,英、法、俄、普、奥匈、土、意七国签订了《伦敦海峡公约》,宣布取消黑海中立化,恢复俄国在黑海的主权,俄国在黑海拥有部署任何规模舰队的权利,这事实上是承认了俄国单方面违反《巴黎和约》的行为。但《伦敦海峡公约》同时又再一次确认了1856年《巴黎和约》所规定的黑海海峡对一切外国军舰的封闭原则。俄国海军仍被限制在黑海,不能自由通过黑海海峡进入地中海。
《伦敦海峡公约》是俄国外交的巨大胜利,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去的最重要的权利又都恢复了。《伦敦海峡公约》却是英国外交的失败,此时的英国失去了遏制俄国最重要的伙伴——法国,而俄国又得到德国的坚决支持。奥匈虽然想遏制俄国,但力量太弱。意大利和土耳其更弱,基本没有什么发言权。势单力孤的英国只好忍气吞声,被迫接受俄国的力量又回到黑海的现实,英俄矛盾更加尖锐,俄国不得不更深的依赖德国的支持,而巴尔干半岛再也不会有平静的时候了。

(1)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卷,第57页
(2)转引自[美]巴格丹萨里亚:《奥德的接近》,新泽西1976年版,第302页
(3)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2卷,第432页
苏肄海2016-03-04 14:21:1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vvvv1972 2016-03-04 15:47:22
楼主写的很好,一战,二战不是孤立事件,有以前大多恩怨情仇,贯穿事情前因,才能理解当初纷争不断的欧洲
-----------------------------
是这样的,如果不能理解欧洲各大国间的利益冲突就很难理解二战和一战,以及他们之间的结盟关系。
苏肄海2016-03-04 17:16:1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哈老怪123 2016-03-05 11:36:28
俾斯麦时代,欧洲局面得以脆弱平衡,德俄关系是重点。我记得俄国最后一个沙皇的皇后是德国人,而且陪嫁了十万德国移民。德国这么努力维系德俄关系,何至于后来居然要扶持列宁去搞颠覆。结果把俄国变成了苏联,闯了个天大的祸出来。
-----------------------------
后文皆有详述。威廉二世上台后企图与英国结盟把俾斯麦辛辛苦苦建立的外交体系全部破坏,法俄结盟,德国外交陷入僵局
苏肄海2016-03-05 12:09:3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哈老怪123 2016-03-05 20:38:33
我看过一个德国人制作的片子,剖析纳粹时代的德国民众心里,非常严肃的,采访了很多当时各阶层的人。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九十几岁的老太太,出身政要世家,她讲得最多,她说仔细回忆那个年代,是件又痛苦又难堪的事,非常丢脸。最后,她说那个年代就是不折不扣的Affentheater---猴戏。
-----------------------------
文革是不是猴戏?所以我们要多读书,不要被别人欺骗,不要被别人当猴耍
苏肄海2016-03-05 22:22:4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花猫最会抓耗子 2016-03-05 16:34:27
好东西,要顶
-----------------------------
这位兄台,谢过了!
苏肄海2016-03-06 21:39:4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苏肄海 2016-02-03 09:45:35
第二篇 普奥战争中的技术因素
普鲁士之所以能在整体实力弱于奥地利的情况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普军统帅老毛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如果我们更仔细的翻阅史料就会发现,他的运筹帷幄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其实就是对新的技术因素的更准确的运用。这些技术性的因素决定了他的排兵布阵,并且帮助他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普奥战争就其规模来说在人类的战争史上根本无足挂齿,仅仅是我们中国动辄动员数十万大军......
-----------------------------
@569513 2016-03-06 14:23:32
楼主是以写学术论文的精神写这篇文章,要顶一个
-----------------------------
过奖了,不过我确实是很认真的写这篇文章的,每一个数据都是有出处的,不过实在是没办法注明出处,太多了。
苏肄海2016-03-06 21:41:2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苏肄海 2016-02-04 09:31:51
正是对提高行军速度和保证后勤补给的需要才使铁路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头一个显示出铁路作用的战争是法国同奥地利帝国1859年在意大利北部的战争。当时法国约有十二万人,只用了十一天便到达战场,而从前越过这一距离需要两个月([英]迈克尔·霍华德 :《欧洲 历史 上的战争》,褚律元译,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第102页)”(3)。
普鲁士军队的总参谋长老毛奇是最早发现铁路军事价值的人之一......
-----------------------------
@569513 2016-03-06 14:26:13
1875年普鲁士铁路长度2.8万公里?!这数据可靠吗?普鲁士这时大约30万平方公里吧,铁路线能有那么长?
-----------------------------
1875年德国已经统一,面积大概是55万平方公里,铁路里程2.8万公里这个数据无误。什么是帝国主义?这就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的本钱。德国的强大是建立在强大的工业基础上的,那时候的大清还只能从农民身上搜刮?焉能不败?
苏肄海2016-03-06 21:54:3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半天萌 2016-03-06 14:42:44
看完了,学到了很多,日本人如果能学到一点大国平衡的手腕的话,二战的 历史 就要改写了。
-----------------------------
这是另外一个很大的话题。现在公认的结论是二战时期的日本只有一个战略家,石原莞尔,被赶到军校教书去了。日本高层全都是些自以为是的傻瓜,一手好牌却差点落个亡国灭种的下场。
苏肄海2016-03-06 21:56:2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三章 近东危机


1875年夏季,巴尔干半岛上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以下简称波黑)地区因旱灾而歉收。但反动贪婪的土耳其却不顾灾民死活,反而加重税收。7月,黑塞哥维那首先爆发起义,9月起义波及到波斯尼亚。波黑农民的起义立即得到同为南部斯拉夫人且已取得自治地位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注:旧译门的内哥罗)的大力支持,不但送钱送物而且还组织志愿军直接与土耳其作战。塞尔维亚的报纸公开叫嚣“塞尔维亚的加入意味着东方将燃起烈火,应该由塞尔维亚来为新月旗奏响送葬曲”(1)。小小的塞尔维亚以及更小的黑山哪里来的胆量敢于挑战庞大的土耳其呢?当然是因为后台老板俄国人。实力已经恢复的俄国那肯放过这个插手巴尔干局势的大好机会,更加积极的援助波黑起义军。

这让奥匈深深的感到了不安。奥匈并不想吞并波黑,但是随着俄国、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卷入,波黑的农民起义已经转化为南部斯拉夫人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这势必会鼓舞奥匈境内的三百万南部斯拉夫人的民族独立,而一千四百万西斯拉夫人也会受到影响,这是奥匈绝对无法容忍的。

1875年12月30日,奥匈首相安德拉西向各大国发出照会,建议在保留土耳其对波黑统治权的前提下改善波黑居民的待遇。奥匈不同意波黑自治更不同意波黑独立。因为这些或自治或独立的小国不但在宗教上和民族感情上倾向于俄国,而且由于实力相差悬殊,在土耳其的武力威胁下他们必然投靠俄国,自觉自愿的成为俄国在巴尔干半岛扩张的马前卒。

1876年4月起义蔓延到保加利亚。为了遏制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英国支持土耳其对起义军进行血腥镇压,并派了一支舰队停泊在离达达尼尔海峡不远的贝吉克湾,以武力威慑俄国。得到英国支持的土耳其对起义军进行了最残酷的镇压,保加利亚的菲利普波利斯地区1.2万无辜居民惨遭杀害,60个村庄被夷为平地。暴行传出后英国首相迪斯累利厚颜无耻的为土耳其辩护,并称这样的报道是“咖啡馆的闲扯(2)。英国之所以如此丧心病狂的卖力支持土耳其原因很简单,1869年苏伊士运河建成通航,印度对于英国来说更重要了,英国更加不能容忍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扩张进而威胁到黑海海峡的安全。

土耳其对保加利亚人的野蛮屠杀彻底点燃了同为南部斯拉夫人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人的怒火。1876年6月30日塞尔维亚向土耳其宣战,次日黑山也向土耳其宣战。俄国斡旋两国结成同盟,并派出一支4000人的志愿军支援塞尔维亚。一名俄国将军还被塞尔维亚任命为陆军总司令。

虽然有俄国的大力支援但塞黑联军仍然在战场上遭到惨败,这再一次证明土耳其虽然腐朽透顶但还是有能力维持在巴尔干半岛的统治,巴尔干的乱局全都是因为俄国的煽动和干涉。塞黑联军遭到惨败后俄国决定赤膊上阵。但俄国知道巴尔干半岛局势直接关系到奥匈的生死存亡,奥匈绝不肯轻易退步。为了争取奥匈的谅解俄国向奥匈做出了重大让步,1877年1月15日,俄奥两国签订《布达佩斯条约》。其主要内容是奥匈在俄土战争中保持中立,条件是奥匈有权占有波黑。3月18日两国又签订补充协定,规定奥匈将来可以兼并波黑,俄国不得在巴尔干半岛建立大斯拉夫国家。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可以独立,君士坦丁堡成为自由市。

《布达佩斯条约》及其补充协定的签订标志奥匈对土耳其政策的重大变化。在此之前奥匈一直主张维护土耳其的完整,但当奥匈看到维护土耳其的完整已无可能后为了维护本国的完整就必须由奥匈占领南部斯拉夫人新独立出来的土地,以免这些国家成为本国的动乱之源。也就是说奥匈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是被迫的,是在俄国扩张时为了维护本国领土完整而进行的一种被动的行为。

在得到奥匈中立的保证后俄国于1877年4月24日向土耳其宣战。此时的国际形势对俄国十分有利,法国在普法战败后把向德国复仇当做头等大事,正在争取俄国的友谊,不会进行干涉;而德国则希望借此挑起英俄争端好迫使俄国向自己靠拢,也保持中立;奥匈则已经被买通。只有英国仍然坚定的反俄。但英国的优势在于海军,陆军相对弱小,在没有强大陆军盟国的支持下不大可能单独以武力干涉俄土战争。

虽然土耳其在塞黑联军面前大显神威,但一遇到俄国人立即就被打的溃不成军,君士坦丁堡岌岌可危。为防止俄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英国舰队开进达达尼尔海峡,停泊在距君士坦丁堡仅一小时的航程内。俄军则针锋相对的推进到距君士坦丁堡仅仅12公里的小镇圣斯特法诺。此时俄军的进展已经大大超出了《布达佩斯条约》所规定的范围,奥匈不肯坐视土耳其崩溃,发表声明表示如果俄军占领君士坦丁堡则将召回其驻彼得堡的大使。由于大国的干涉,土耳其国内的波黑农民起义终于演变成了牵扯欧洲各大国的近东危机。

德国此时的态度起了变化,德国虽然在巴尔干半岛和黑海海峡没有实际利益,但也并不希望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扩张太大。因为这必将引发俄奥冲突,德国将被迫选择站队。德国外交的重心是孤立法国,稳定东方边境,这就需要他和俄奥同时保持良好的关系。而为了与两国都保持良好的关系那德国就需要俄奥存在矛盾,只有这样俄奥由于都需要德国的支持才会有求于他。但俄奥的矛盾又不能激化到爆发战争的程度,否则德国就要被迫选择站队了。这就需要极为高超的外交手腕。俾斯麦凭借德国的超强国力同时对两国施压,对于较强的俄国施加了更大的压力,把俄奥的矛盾完全控制在了既不解决也不爆发的程度。

苏肄海2016-03-07 10:55:0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毋须躲雨 2016-03-07 13:06:44
记得一本书上说过,李鸿章到欧洲时拜访过俾斯麦(那时俾己下台),李鸿章对俾斯麦说:鄙人有幸被大家称为“东方俾斯麦”。俾斯麦冷冷地答道:没人称我为西方“西方李鸿章”。嘿嘿。。。
-----------------------------
李鸿章已经算是很有才干的人了,但由于中国在东亚太过强大,所以自古就没有外交制衡这些传统。中国外交制衡智谋最充分的体现在战国中后期,以苏秦张仪这些人为代表的纵横家。
苏肄海2016-03-07 14:25:18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