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漫评残唐五代史 一段看似混乱的历史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523073字 评论数:1071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注1]: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五朝,唐、晋、辽、汉、周。八姓,唐庄宗、明宗、潞王各为一姓,石晋、邪律、刘汉、周太祖、世宗各为一姓。〕.......。

[注2]:道少能矫行以取称于世,及为大臣,尤务持重以镇物,事四姓十君,益以旧德自处。

[注3]:然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

[注4]:道为人,能自刻苦为俭约。当晋与梁夹河而军,道居军中,为一茅庵,不设床席,卧一束刍而已。所得俸禄,与仆厮同器饮食,意恬如也。诸将有掠得人之美女者以遗道,道不能却,置之别室,访其主而还之。

[注5]:道尤长于篇咏,秉笔则成,典丽之外,义含古道,必为远近传写,故渐畏其高深,由是班行肃然,无浇漓之态。

[注6]: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为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注7]:一日,有上介胡饶,本出军吏,性粗犷,因事诟道于牙门,左右数报不应。道曰:“此必醉耳!”因召入,开尊设食,尽夕而起,无挠愠之色。

[注8]:他日又问道曰:“天下虽熟,百姓得济否?”道曰:“谷贵饿农,谷贱伤农,此常理也。臣忆得近代有举子聂夷中《伤田家诗》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明宗曰:“此诗甚好。”遂命侍臣录下,每自讽之。

[注9]:道少能矫行以取称于世,及为大臣,尤务持重以镇物,事四姓十君,益以旧德自处。然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

[注10]:太祖入京师,以谓汉大臣必相推戴,及见宰相冯道等,道殊无意,太祖不得已,见道犹下拜,道受太祖拜如平时,徐劳之曰:“公行良苦!”太祖意色皆沮,以谓汉大臣未有推立己意,又难于自立,因白汉太后择立汉嗣。

[注11]:抑此非特道之愆也,时君亦有责焉。何则?不正之女,中士羞以为家;不忠之人,中君羞以为臣。彼相前朝,语其忠则反君事雠,语其智则社稷为墟;后来之君,不诛不弃,乃复用以为相,彼又安肯尽忠于我而能获其用乎!故曰,非特道之愆,亦时君之责也。

[注12]: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礼。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所以饰终之典,不得谥为文贞、文忠者,盖谓此也。

[注13]:葬毕而道卒,年七十三,谥曰文懿,追封瀛王。道既卒,时人皆共称叹,以谓与孔子同寿,其喜为之称誉盖如此。

[注14]:其击旻也,鄙道不以从行,以为太祖山陵使。

[注15]:及山陵礼毕,奉神主归旧宫,未及祔庙,一夕薨于其第,时显德元年四月十七日也,享年七十有三。世宗闻之,辍视朝三日,册赠尚书令,追封瀛王,谥曰文懿。

[注16]:欧阳修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况为大臣而无廉耻,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

[注17]:宣祖少骁勇,善骑射,事赵王王镕,为镕将五百骑援唐庄宗于河上,有功。庄宗爱其勇,留典禁军。......周广顺末,改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转右厢都指挥,领岳州防御使。........累官检校司徒、天水县男。与太祖分典禁兵,一时荣之。

待续
泪痕春雨2017-05-12 08:54:5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泪痕春雨 2017-05-10 09:06:31
你看,这样看这段历史,不要说五代了,就是加上大宋,它也就是一个帝国的成长、发展史。
所以呢,所谓的五代(包括后来的在大宋),也就是大家在李克用的基本盘上争权夺势。最后,赵氏家族成了最后的赢家,并且牢牢控制了相关权力。
甚至而言,这也是因为李嗣源当时比较谦虚,否则李嗣源一个不高兴,我们看到的五代史,就变成了六代史了。
事实上,李嗣源上位后,一直在考虑该不该改国号,为此大家争议了很久,后来才决定不改国号了。否则,五代史直接就会变成六代史。[注14]

@星星碎语 2017-05-12 01:29:27
我觉得五代史还是很复杂,只是历代史官都把重点放在所谓的正朝来梳理脉络,显得整个五代史似乎就是围绕着五代,但其实还有十国,在五代以外,十国也并非静态的横着,而是在相互兼并不同时空地发展着,比如前蜀后蜀,吴国和南唐就是相互继承取代的关系,当中有许多同样牛逼复杂的内容,因为不是正朝而被忽视了
-----------------------------

如果按五代十国这种模式了解、理解,三国历史和五代历史一样复杂。

最简单而言,三国时的蜀也分前蜀后蜀之分啊。刘焉、刘璋其实就是前蜀,因为在刘备入川前,蜀中一直是独立的政治单元,刘焉188年入蜀,刘璋214年失蜀;历时27年。而且蜀中一直就是在刘焉、刘璋父子的领导下。

如果刘焉能称帝,那前蜀就成一个独立的王国;刘备入川就是后蜀的开始了。这样一来,三国江南的历史,就是前蜀、后蜀之分,而且中间还有张鲁。
如果刘焉称帝,而且能得到历史的认可,那刘焉父子手下的将相王侯,肯定也得隆重记一上笔吧,这样一记,前蜀历史放开手写,也能写一篇了。

而且江东,也不是开始就是孙氏的天下啊;关键是,孙氏父子一直就是袁术的小弟啊。
这样一看,那徐温父子篡夺杨氏天下,与孙氏父子反水袁水夺江东,岂非也是非常相似的。
如果这样写,江东的历史,肯定也能写成两个国家的历史了。

当然了,北方的袁绍、曹操之争。与五代的梁晋争霸也非常相似啊。
再有刘表之类的人物,也都称过帝,那我们再理解这段历史,肯定也会多出许多内容来。因为刘表称帝(而且得到历史的认同),那刘表手下的将相王侯,也得隆重 一点介绍吧。而且刘表实际统治范围,显然大于五代时的荆、楚等国吧。

因为历史是按皇权视角写的,所以称过帝的人(历史认同这种称帝),与没有称过帝(历史不认同这种称帝)的人待遇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看五代史时,自然会把梁、唐、晋、汉、周都当一个朝代去研究。如果他们都没有称帝,或是都以权臣的身份控制天下,那我们就会把他们当成一方诸侯、或权臣去研究了。

反过来说,如果三国时代,也是遍称帝称王的人,那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刘焉之类的人,我们肯定也得当成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去研究了。这样一研究,肯定会变得非常复杂。

他们是一方诸侯,史书通常只给他们留一篇传记就可以了,跟着他们混的人,即使非常牛逼,写在历史上,恐怕也就几行字。
最简单而言,我一再说,如果刘备没有称帝,那诸葛亮在历史上,就算留下几行字,也没有那样拉风了。因为说到天上,刘备没有称王称帝,诸葛亮也只是益州刺史(益州牧)的一个属员罢了。当然了,什么关张赵马黄也是如此的。

看五代十国历史时,我们想把它变得简单。
就不要被他们的外表所迷惑,换而言之,大多数实力派,虽然也称王称帝了(并且得到历史的认同),但是他们的实际历史影响力,与三国那些军阀、诸侯的影响力,没有什么不同。
泪痕春雨2017-05-12 10:00:0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再更新一节。


第三节 从晋王的执政官张承业谈起

说到五代最牛的执政官,让我说,非张承业莫属了。
事实上,冯道可以闪亮登场,也是因为得到张承业的提携。[注1]

张承业是晋王李存勖的执政官。
张承业作为执政官有多牛?我们只要拿他和诸葛亮对比一下,就可以知道了。

诸葛亮说自己受命于危难之际,张承业肯定也称得上受命于危难之际。
晋王李克用死的时候,晋国在契丹、幽州、大梁三个强敌的威胁之下。而且面对大梁咄咄逼人的攻势,晋国大有穷途末路之势。[注2]

张承业受李克用的托孤后,看到李存勖就知道在灵前痛哭,于是就告诉他,孝有大孝小孝之分,这种内忧外患之际,岂是你哭哭啼啼的时候,于是扶李存勖在灵前火速继位。[注3]

更主要的是,当时的李存勖,上有强势的叔父,下有众多强势的干哥哥,大家都一副蠢蠢欲动的样子,李存勖吓得都有点不敢继位了。[注4]
在这种背景下,张承业先力挺李存勖上位,然后联络诸位大佬,火并了试图挑战李存勖地位的李克宁,迅速稳定内部局势。[注5]

事实上,正是因为有张承业这种果断的行为,所以才让大梁朱温发出,生子当如李亚子的感叹。
因为,在张承业的强硬支持下,李存勖火速登上晋王之位,火并内部强藩,短短几个月后,就率军赶赴被梁军包围一年之久的潞州,这一仗,打得梁尸横遍野。听到这场失败,朱温遂说出,生子当李亚子的话。
梁国有此大败,是因为朱温不相信24岁的李存勖,能在大佬林立的晋国迅速控制军政大权,更不敢相信,李存勖能在短短三个月后,就率军大举增援潞州,于是梁军遂有此次大败。[注6]

刘备托孤诸葛亮时,诸葛亮虽然也称得上受命于危难之际,但是局势,显然没有张承业时代艰难吧。至少当时敢虎视皇位的人,显然是不存在的。
泪痕春雨2017-05-14 18:21:0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据说,李克用临死前,送给李存勖三枝箭,让他把三个强敌都灭掉。而十年之后,李存勖剿灭两大强敌,大败契丹,把这三枝箭都放到李克用灵前。[注7]

李克用托孤张承业后,幼主李存勖那是北创契丹、东灭幽州、南灭朱梁,大有一统天下的架式。
刘备托孤诸葛亮之后,蜀国一直局促于蜀中,无非是大败了蛮族孟获、几次徒劳无功的北伐。你说诸葛亮能与张承业相比吗?

李克用托孤张承业,大晋遂得中兴;刘备托孤诸葛亮,只能维持半死不活的局面。你说诸葛亮能与张承业相比吗?
也许有人说,诸葛亮面对的扶不起的刘阿斗,张承业面对的是生子当如李亚子的李存勖,这能相比吗?

生子当如李亚子。这自然是历史事实,问题是,如果没有张承业,朱温肯定也会像王彦章那样说的,总而言之,李亚子就是一个斗鸡小儿。[注8]


张承业对李存勖的作用有多大,只要看这段内容就可以知道了。

“王连岁出征,凡军府政事一委监军使张承业,承业劝课农桑,畜积金谷,收市兵马,征租行法不宽贵戚,由是军城肃清,馈饷不乏。”

这样的张承业,实在堪比萧何啊。试想当年,如果没有张承业这样保障李存勖的后勤,李存勖能有机会统一北方吗?

在保障后勤时,张承业好像萧何,在军事上,张承业又像谁呢?实在有点像张良。
晋国老将周德威与晋王李存勖,在军事上有了分歧,周德威无法说服晋王,就找张承业,在张承业的劝说了,晋王李存勖终于放弃了错误的战略主张。[注9]
试想当时,没有张承业这样举足轻重的人物,晋王李存勖一味坚持错误主张,会是什么结果呢?
泪痕春雨2017-05-14 18:22:1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说到这里,也许仍有人会说,凭这两点,就说没有张承业,朱温肯定会说,李亚子就是一个斗鸡小儿,实在有点太夸张了吧。我们再往下看。

因为晋国的财政大权,一直掌握在张承业手中,不要说皇亲国戚、元老重臣了,就是晋王李存勖也无法滥用国库的东西。所以,晋王李存勖一心想滥用国库的钱财纸醉金迷,就是没有机会。[注10]

李存勖开始人模人样,主要是因为有张承业的约束。
等到李存勖大权独揽后,谁敢说李存勖不是一个斗鸡小儿呢?

为了让大家对李存勖和张承业的关系,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我们引用一段比较故事性的史料。这段史料,虽然看起来太戏剧性了,但是《五代史》、《资治通鉴》都记载这个故事。

有一次,李存勖为了从国库中多拿点钱干私事,就让自己儿子(后来的太子)给张承业跳舞,总而言之,我儿子的舞跳得怎么样?如果跳得好,就请发个大红包吧!
张承业就赏给李存勖儿子一条玉带、一匹好马。

李存勖说,这红包也太小了吧。您老人家掌管国库,怎么这小器呢?总而言之,你从国库中随便拿出几堆钱来,就可以包一个更大的红包。

张承业说,国库的钱,那是用于军国大事的。我给你儿子的红包,那是从我工资里拿出来的,我可不敢拿国库的钱送人情。

李存勖一听,我操你大爷的,我给你面子,叫你一声七哥,不给你面子,你算个屁啊!于是拔出刀来,一副要杀张承业的样子。
张承业哭着说,你老爸把你托付给我,我自然得对你负责,更得对国家负责,如果你嫌我碍手碍脚,就把我杀了好了。反正,像你这样胡折腾,国家也无法长久的,我现在死了,也不用看着国家灭亡了。

看到张承业发怒,李存勖也吓坏了。这就好像,刘阿斗和诸葛亮摆皇帝的谱,看到诸葛亮生气,能不害怕吗?是的,你刘阿斗是皇帝,从理论上,你有权力杀诸葛亮,问题是,诸葛亮把头伸到你的刀下面,你砍一下试试。
更主要的是,太后听到消息,也马上就要赶到了。
在这种背景下,李存勖就说,七哥,我刚才多喝了几碗酒,一时糊涂,请你原谅我。于是,李存勖先干为敬,一连喝了四碗酒,张承业却是连酒杯也没有碰。

后来,太后领着李存勖到张承业家给李存勖道歉。[注11]

面对这种事实,我们大约可以知道,没有张承业,为什么朱温肯定会说,李亚子就是一个斗鸡小儿了吧。因为,李存勖的各种贼相没机会表现,就是因为有张承业的压制。
泪痕春雨2017-05-14 18:23:1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为了让大家对李存勖大权独揽后的形象,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我们再引用一段比较故事性的史料。这段内容依然很戏剧性,但是《五代史》、《资治通鉴》都有记载,只是细节略有一点点不同。

张承业死后,帝国处于存亡危急之时,大家希望李存勖拿出点钱出来劳军。李存勖的老婆把两个小儿子和自己的梳妆台拿了出来。总而言之,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现在我们家就这点东西了,你们把我孩子、和这个梳妆台卖了,换几个钱花吧。
三军将士一听这话,那是感动到了极点。因为就冲皇后这种慷慨大方,大家也得卖命啊。[注12]

现在的问题是,你说李存勖是皇后的傀儡吗?如果李存勖是皇帝的傀儡,那什么也不用说了。因为,让这种泼妇弄成傀儡,本身就证明他只是一个斗鸡小儿。如果说李存勖不是傀儡,看到皇后这样胡折腾,还啥话也不说,这本身更证明,他就是一个斗鸡小儿。

看到了吧,大权独揽后的李存勖就是这副德性。
面对大权独揽后的李存勖,如果朱温活着,难道还会说,生子当如李亚子吗?绝不会的,相反,朱温肯定会说,我的儿子好像猪狗一样,李克用的儿子,连猪狗也不如啊。
泪痕春雨2017-05-14 18:24:1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事实上,大梁王彦章就说,李存勖不过一个斗鸡小儿罢了。
但是,在张承业的悉心教导下,李存勖的恶习还受到了压制,所以李存勖在张承业的辅佐下,事业那是蒸蒸日上;张承业死后,又用了一年时间,就把大梁灭亡。
在这种背景下,李存勖面对被俘的王彦章说,你不是说,我就是一个斗鸡小儿吗?现在服了没有?[注13]

这也真是因为王彦章有一口英雄气,所以宁死不降。[注14]
否则,王彦章只要多活两三年,事实就会证明,王彦章对李存勖的评语一点错也没有。因为就凭李存勖后来的表现,他也就是一个斗鸡小儿。

刘阿斗自然是扶不起来的,问题是,李存勖大权独揽后的那副德性,就叫能扶得起的李亚子吗?

从这层意义上,诸葛亮与张承业相比,要差一截了。
张承业辅佐李存勖,那是一直严加管教,并且鼓励他好好作事业;所以一个斗鸡小儿李存勖,遂成了大英雄。
诸葛亮辅佐刘阿斗,那是除了嘲笑就是叹息,最后人们只能说刘后主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泪痕春雨2017-05-14 18:24:4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更主要的是,从忠君大义上讲。

刘备诈称汉献帝已死,所以猴急的要称帝,诸葛亮不劝阻,反而发表歪理邪说,大家跟着刘备打天下,都想混个三公九卿玩玩的,刘备不称帝,大家这种愿望怎么变现呢?我不可是危言耸听,如果刘备不称帝,大家肯定会散伙的。于是刘备趁杆爬上了皇位。[注15]


李存勖要称帝,张承业那是苦口婆心的劝李存勖不要背叛大唐,最后李存勖不答应,于是绝食而死了。[注16]
这种忠君的境界,诸葛亮能相比吗?


更神的还在于,张承业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宦官!大家没有看错,张承业就是一个宦官;说得再直白点,就是一个大太监。[注17]

面对此情此景,我实在想说,张承业岂只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托孤重臣,更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宦官啊!


这一节文字系搞笑的写法。
这个序篇三节内容,都也是按英雄史观的笔调写的。我这样写,只是为了引出最后的包袱,换而言之,希望大家看到,伟大的宦官是什么样子的。

我此时写到张承业,主要是希望大家知道,张承业能以正面形象出现,那是机缘巧合的原因造成。事实上,如果宦官拥有话语权,历史上的伟大宦官肯定那是多如牛毛。

当然了,宦官没有掌握话话权,所以宦官最经典的话语,自然就是,我辈想要掌权,就得让皇帝没事喜欢听戏、唱戏、耍钱、喝酒,只有这样,他才会把什么事也托付给我们。而且,据说所有的宦官都是这样玩的。[注18]

当然了,宦官没有掌握话语权,所以宦官都邪恶变态脑袋进水的人,他们处于一个利益集团之中,拥有巨大的权势,最喜欢玩的事,就是如何破坏这个利益集团。翻开历史书,例外的好像很少。

问题是,只要我们看张承业,这个因为机缘巧合,拥有了话语权的宦官,大约就会知道,其它宦官虽然没有这样高大上,但是也不会与他完全相反的。

宦官在历史上的形象,就如张让骂士大夫了。我们宦官是贪污腐败,你们士大夫自命清流,有几个真正清白呢?

好了,下一节,开始写正文。
泪痕春雨2017-05-14 18:26:3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注1]:承业重其文章履行,甚见待遇。......承业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

[注2]:及安塞不利之后,时事多难,梁将氏叔琮、康怀英频犯郊圻,土疆日蹙,城门之外,鞠为战场,武皇忧形于色。
时镇州、河中皆为梁有,孤城无援,师旅败亡。武皇昼夜登城,忧不遑食,召诸将欲出保云州.......。

[注3]:帝方居丧,将吏不得谒见,监军使张承业排闼至庐所,言曰:“夫孝在不坠家业,不同匹夫之孝。且君父厌世,嗣主未立,窃虑凶猾不逞之徒,有怀觊望。又汴寇压境,利我凶衰,苟或摇动,则倍张贼势,讹言不息,惧有变生。请依顾命,墨缞听政,保家安亲,此惟大孝。”帝于是始听断大事,

[注4]:初,武皇奖励军戎,多畜庶孽,衣服礼秩如嫡者六七辈,比之嗣王,年齿又长,各有部曲,朝夕聚谋,皆欲为乱。庄宗英察,惧及于祸,将嗣位,

[注5]:帝谓张承业曰:“季父所为如此,无犹子之情,骨肉不可自相鱼肉,予当避路,则祸乱不作矣!”承业曰:“臣受命先王,言犹在耳。存颢辈欲以太原降贼,王欲何路求生?不即诛除,亡无日矣。”因召吴珙、李存璋、李存敬、朱守殷谕其谋,众咸愤怒。

武皇薨,庄宗嗣晋王位,时李克宁、李存颢谋变,人情危惧。太后召监军张承业,指庄宗谓之曰;“先人把臂授公此兒,如闻外谋,欲孤付托,公等但置予母子有地,毋令乞食于沛,幸矣。”承业因诛存颢、克宁,以清内难。

[注6]:帝以援兵不能复来,潞州必可取,丙午,自泽州南还;壬子,至大梁。梁兵在夹寨者亦不复设备。.........帝闻夹寨不守,大惊,既而叹曰:“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

[注7]:世传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安巴坚与吾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伐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吾志,死无憾矣!”庄宗藏三矢于武皇庙庭。及讨刘仁恭,命幕吏以少牢告庙,请一矢,盛以锦囊,使亲将负之以为前驱。凯旋之日,随俘馘纳矢于太庙。伐契丹,灭朱氏亦如之。

[注8]:彦章性忠勇,有膂力,临阵对敌,奋不顾身。尝谓人曰:“李亚子斗鸡小兒,何足畏!”

[注9]:庄宗不悦,退卧帐中。德威患之,谓监军张承业曰:“王欲速战,将乌合之徒,欲当剧贼,所谓不量力也。去贼咫尺,限此一渠水,彼若早夜以略彴渡之,吾族其为俘矣。若退军鄗邑,引贼离营,彼出则归,复以轻骑掠其刍饷,不逾月,败贼必矣。”承业入言,庄宗乃释然。德威得降人问之,曰“景仁下令造浮桥数日”,果如德威所料。二十七日,乃退军保鄗邑。

[注10]:庄宗岁时自魏归省亲,须钱蒲博、赏赐伶人,而承业主藏,钱不可得。

[注11]:庄宗乃置酒库中,酒酣,使子继岌为承业起舞,舞罢,承业出宝带、币、马为赠,庄宗指钱积呼继岌小字以语承业曰:“和哥乏钱,可与钱一积,何用带、马为也?”承业谢曰:“国家钱,非臣所得私也。”庄宗以语侵之,承业怒曰:“臣,老敕使,非为子孙计,惜此库钱,佐王成霸业尔!若欲用之,何必问臣?财尽兵散,岂独臣受祸也?”庄宗顾元行钦曰:“取剑来!”承业起,持庄宗衣而泣,曰:“臣受先王顾托之命,誓雪家国之雠。今日为王惜库物而死,死不愧于先王矣!”阎宝从旁解承业手令去,承业奋拳殴宝踣,骂曰:“阎宝,硃温之贼,蒙晋厚恩,不能有一言之忠,而反谄谀自容邪!”太后闻之,使召庄宗。庄宗性至孝,闻太后召,甚惧,乃酌两卮谢承业曰:“吾杯酒之失,且得罪太后。愿公饮此,为吾分过。”承业不肯饮。庄宗入内,太后使人谢承业曰:“小兒忤公,已笞之矣。”明日,太后与庄宗俱过承业第,慰劳之。

[注12]:宰相请出库物以给军,庄宗许之,后不肯,曰:“吾夫妇得天下,虽因武功,盖亦有天命。命既在天,人如我何!”宰相论于延英,后于屏间耳属之,因取妆奁及皇幼子满喜置帝前曰:“诸侯所贡,给赐已尽,宫中所有惟此耳,请鬻以给军!”宰相惶恐而退。

[注13]:彦章尝谓人曰:“李亚子斗鸡小儿,何足畏!”至是,帝谓彦章曰:“尔常谓我小儿,今日服未?”

[注14]:帝惜彦章之材,欲用之,赐药傅其创,屡遣人诱谕之。彦章曰:“余本匹夫,蒙梁恩,位至上将,与皇帝交战十五年;今兵败力穷,死自其分,纵皇帝怜而生我,我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岂有朝为梁将,暮为唐臣!此我所不为也。”


[注15]:二十六年,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亮说曰:“昔吴汉、耿掩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先主于是即帝位。

[注16]:天祐十八年,庄宗已诺诸将即皇帝位。承业方卧病,闻之,自太原肩舆至魏,谏曰:“.........庄宗不听。承业知不可谏,乃仰天大哭曰:“吾王自取之!误我奴矣。”肩舆归太原,不食而卒,年七十七。

[注17]:张承业,字继元,唐僖宗时宦者也。本姓康,幼阉,为内常侍张泰养子。

[注18]:士良之老,中人举送还第,谢曰:“诸君善事天子,能听老夫语乎?”众唯唯。士良曰:“天子不可令闲暇,暇必观书,见儒臣,则又纳谏,智深虑远,减玩好,省游幸,吾属恩且薄而权轻矣。为诸君计,莫若殖财货,盛鹰马,日以球猎声色蛊其心,极侈靡,使悦不知息,则必斥经术,阇外事,万机在我,恩泽权力欲焉往哉?”众再拜。

待续
泪痕春雨2017-05-14 18:27:0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再更新一节。


上篇 残唐


残唐这一篇,从公元874年黄巢之乱写起,写到公元907年朱温上位,历时34年。

第一章 黄巢之乱

第一节 大唐太监政治(上)


说到黄巢之乱时,人们通常都是从田令孜当执政官说起的。

田令孜为什么会成为大唐的执政官呢?据说原因非常简单,因为田令孜是小皇帝最信任的大太监。

小皇帝公元872年上位,田令孜两年后就成为帝国执政官。[注1]

王仙芝之乱是哪一年出现的?田令孜当执政官那一年出现的。
黄巢之乱是哪一年出现的?田令孜当执政官后第二年,就出现了。
从时间的链条上看,怎么看也是前有因后有果啊。

史书在说起这段历史时。通常总是说,老皇帝死了,他12虚岁的儿子继承了皇位;这个12虚岁的小皇帝,吃喝玩乐不务正事,并且在14虚岁时,让他的最佳损友田令孜当了帝国执政官,于是大唐帝国只能以每小时120公里的速度,向死亡之路狂奔了。

其实呢,这种说法,虽然出自传说中的正史,它也是标准的童话故事;说得比较温和一些,它也是标准的政治宣传啊。
泪痕春雨2017-05-16 08:24:5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用英雄史观写历史的人。通常都认为,大唐的皇帝都不是正常人。所以,他们当皇帝的时候,就会把帝国的工作交给一些最佳损友去打理;当然了,更会派众多最佳损友陪着自己儿子玩。
总而言之,放着众多正直、能力出众的大臣,皇帝不信任、不重用,就是让成天变着花样陪他们、他们儿子吃喝玩乐的太监,去管理帝国。
以至于大太监仇士良自豪的宣称,老皇帝、小皇帝都是傻子,你想专权,就得天天变着花样让他们吃喝玩乐。只有如此,他们才会把军国大事交给我们打理。你如果帮着他好好治理帝国,他们肯定会把你清理出局的。[注2]

这种内容,虽然都是出自传说中的正史,但就我理解,它都是胡编乱造出来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板,你会让一些最佳损友帮你打理公理业务吗?你会让众多最佳损友天天陪着自己儿子吃喝玩乐吗?你肯定不会。因为你的脑袋没有让驴踢过,问题是,大唐皇帝的脑袋,就都让驴踢过?

远古的历史,都淹没的差不多了,所以我们说起皇家子弟的教育,大约只能以空对空的想象。问题是,清代的资料非常充足,我们看看那些帝王之子,都是接受着什么样的教育?都是有着怎样的才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平均值能甩普通人家子弟,几十条大街也不止。
泪痕春雨2017-05-16 08:26:1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面对泪痕这种思维方式,肯定会引来人们一片笑声。总而言之,你泪痕春雨是不是以为皇帝用的是金锄头、金粪叉啊?

总而言之,你泪痕春雨一个穷屌丝,有了一点资产,自然会非常珍惜。于是你就以己度人的认为,皇帝也会非常珍惜自己的资产。真是以屌丝的心态,思考皇家的气派。
当然了,你泪痕春雨一个穷屌丝,有了儿子,自然会害怕儿子找不到好工作,所以才希望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你这种穷屌丝的心态,于是就以为皇帝肯定也会非常关心孩子的教育;真是以屌丝线心态膻想皇家气派。

皇帝家要钱有钱、要势有势,不海开了胡折腾,能对得起这财富权势吗?不海开了让儿子胡折腾,能对得起这财富权势吗?
事实上,也就是你泪痕春雨这种穷屌丝,才能膻想出来,皇帝家有第一流的教育资源,肯定会把孩子教育的一个比一个优秀。你怎么不说皇帝家很有钱,所以肯定会把自己锄头、粪叉,全做成金子的呢?

一个人有皇帝的财富地位,还逼着自己儿子好好学习,这得什么智商啊?真是用屌丝心态想象皇家的生活。

面对这种反驳,我实在无语了。因为,这到底是谁在膻想皇帝家用金锄头、金粪叉呢?
泪痕春雨2017-05-16 08:28:1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大唐皇帝也有正常人的思维,为什么都信任太监、重用太监呢?
事实上,太监政治是一种精心策划出来的权力格局,这种权力格局最大的弊端,并不是它太弱智了,而是它太残忍了,因为建立这样的权力格局,需要阉割大量的男人。至于被阉割的男人,是不是都会心理变态,参考一下蔡伦、郑和就可以知道了;不行再参考一下,我们前面说的张承业,或是《后汉书》中的曹腾,就可以了。

我们通常总认为,太监的思想道德非常差劲。
其实呢,我在序篇中,用那种隆重的方式让张承业出场,就是为了说明,宦官之所以以邪恶变态的形象出现,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控制话语权,如果他们控制了话语权,他们的形象同样是高大上的只能让人仰视。

我在三国历史时就说过,东汉的太监政治,也是一种精心策划出来的政治格局。所以,不论外戚如何强有力的控制着小皇帝,也不论前面有多少外戚亡于太监之手,外戚也始终无法逃脱近于宿命的结果,那就是等着小皇帝联合太监把他们满门抄斩。

当然了,因为大唐的太监政治也是一种精心设计出来的权力格局,所以大唐帝国从安史之乱开始,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但是大唐帝国始终屹立不倒。
从安史之乱结束,到黄巢之乱开始;其间有一百多年;虽然说拥兵大佬总是一副张牙舞爪的样子,但是面对大唐中央政府的围剿,从来都是凶多吉少的;当然了宦官乱政的事,那是一天比一天都强烈,但是大唐帝国中央政府的权威,却依然顽强的维持着。
泪痕春雨2017-05-16 08:28:4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大唐的太监政治,是从唐玄宗时代开始的。
为什么从唐玄宗开始,大唐帝国始终是宦官当权呢?
按英雄史观的解释,自然是因为从唐玄宗开始后,大唐的皇帝一个比一个低能弱智,因为随便找出一个初中生都知道,想让帝国中兴,就绝不能重用太监,可是大唐皇帝出了一个接一个,就是一个劲的重用宦官。

其实呢,大唐宦官政治的出现,是因为贵族政治渐渐瓦解,官僚政治渐渐兴起,而皇帝又想不出有效驾驭官僚政治的方式,只能利用宦官政治这种怪胎。

不知道我们注意到没有,唐玄宗之前的中国历史上,有两种长期为祸中国历史的力量,一个叫诸王,一个叫外戚。
总而言之,在此前的历史上,不是诸王之乱,就是外戚之祸接连不断。西汉二者兼有,东汉外戚之祸无休无止,两晋南北朝、隋唐(唐玄宗之前),更是因为这两种力量,折腾得天下血争不断,更弄得天下如走马灯一样变来变去。

唐玄宗开始后,诸王、外戚的力量就渐渐变弱,再也不具备威胁皇权的能力了,这是为什么呢?
用英雄史观去解释,自然是因为唐玄宗之后的皇帝,终于脑子开窍了。因为随便拿出个初中生,也知道重用诸王、外戚就会让帝国充满不稳定的因素;总而言之,如果让我们当皇帝,我们肯定不会重用诸王、外戚的。唐玄宗以前的皇帝,都也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唐玄宗以后的皇帝,都明白这个道理了。
泪痕春雨2017-05-16 08:29:2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其实呢,许多时候,皇权总是在微妙的平衡中存在。
所以许多时候,皇帝必须得构建一个三足鼎立的平衡。而不论多稳定的三足鼎立,是外戚、诸王、权臣也好,是外戚、宦官、士族也好;在官僚政治成熟之前,帝国政治都充满了不稳定的因素,也充满了种种弊端。对此,只要看一下,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安史之乱前),皇权如何危机伺服就可以知道了。

唐玄宗开始,帝国可以不再重用诸王、外戚,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贵族政治渐渐瓦解,所以皇帝不再需要用这种随时可能让家族充满骨肉相残,而且也非常不稳定的方式维持皇权了。

虽然说,没有了豪门贵族的影响,皇权变得相对稳定了,但是官僚政治并没有成熟。在这种背景下,皇帝自然只能借用宦官这种怪胎构建新的平衡。

在唐玄宗时代,权势最牛的人是谁呢?自然是高力士。从某种意义上,高力士一直就是玄宗皇帝的化身。
大家向皇帝上奏什么事,通常都是高力士批示的;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那种牛人,都也是通过安禄山上位的。太子见到高力士也得称为高哥,亲王见到高力士也得公为高翁,驸马见到高力士,都称高力士高爷。[注3]
当然了,因为高力士控制着一部分话语权,所以在民间野史中,常常会把高力士说得非常不堪,但是在正史上,高力士也是一个比较高大上的太监。

更主要的是,唐玄宗时代,权势薰天的太监多的是。因为,从级别地位与高力士相当的人,就有很多。只是因为高力士成了唐玄宗的化身,所以成为历史名人,其它大太监虽然当时权高位重,都只能名动当世,不能名垂后世。[注4]
泪痕春雨2017-05-16 08:30:2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大唐的太监政治,是唐玄宗精心策划出来的。
因为这是一代雄主精心策划出来的,所以后来的皇帝,虽然也知道太监政治的种种弊端,就是无法改变它。
因为,太监政治自然有种种弊端,但是在当时背景下,你如果抛开太监政治,弊端更多。
所以肃宗、代宗自然是一门心思的重用太监。在肃宗、代宗时代李辅国、程元振那是权倾朝野,一手遮天。[注5]当然了,还有一个更著名的大太监,名叫鱼朝恩,他凌驾于所有的宰相之上,而宰相也不敢表示不服。[注6];鱼朝恩看郭子仪不顺眼,郭子仪就一直无法复出。[注7]

到了唐德宗时代,皇帝曾试图压制太监政治,结果却发现,自己真是把政治当童话看了,于是掉过头来,太监政治在唐德宗手里变得更强大了。[注8]
后来差点中兴大唐的宪宗皇帝,更是一门心思的重用太监,有一段时间,宪宗竟然一心让太监当大军统帅。只是后来自己也觉得,这实在太耸人听闻,所以作罢了。因让太监当监军,也足以让人非议了,让太监当大军统帅,这叫什么事呢?[注9]

至于后来的大唐皇帝,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宦官势力强大的,似乎都点有成灾了。因为后来的大唐皇帝,大都是宦官扶立的。[注10]

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可以强有力的维持一百多年,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皇帝手中有强大的太监团队。
甚至黄巢之乱后,大唐皇帝也没有真正沦落为汉献帝,也是因为皇帝手中还有强大的太监团队。

总的来说,太监是一种只能依附于皇权之上的力量;所以皇帝与太监不论有怎样的矛盾、冲突,皇帝在关键时候还得信任、依赖太监;当然了, 即使太监拥有了废立皇帝的权力的,但是太监也只能依附于皇权之上。
泪痕春雨2017-05-16 08:31:4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因为太监通常没有话语权,所以在我们的印象中,太监大都是没有文化的,也是没有节操的。
其实呢,那些能走到台面上的太监,通常都有着很高的文化知识,道德水准也未必就低于普遍的士大夫。比如,晚唐五代时的张承业,我前面隆重的介绍过,那思想道德境界之高,军政才能之高,无愧于任何一个历史上的名臣。
而且黄巢之乱时,还有一个著名的大太监,不得不提一下,那就是杨复光。黄巢之乱后,杨复光先劝降王仙芝中的二号人物尚君长;[注11]后来深入投降黄巢的周岌军中,一番大义凛然的劝词,让周岌再次效忠大唐[注12];而且随后率军,把朱温打得逃离邓州,[注13]再后来追到同州,迫使朱温投降。[注14]他死的时候,三军将士哭了一整天。[注15]
杨复光在史书上这样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和自己哥哥杨复恭,一直与田令孜分庭抗礼,所以人们为了压制田令孜,所以愿意不吝笔墨的抬高他们。

唐僖宗上位后,帝国之所以会走向灭亡,那是大唐内部矛盾无可调和的产物。至于这种内部矛盾为什么会无可调和,说起来复杂,后面我们会详细分析,这里就暂且不表了。但它显然不是简单的因为皇帝信任太监弄出来的。

对此,我们只要知道一个表象就可以了,那就是,大唐帝国重用宦官,由来已久了;而且宦官控制帝国时间,也由来以久了。从唐玄宗开始,名动天下的大宦官就有很多,比如高力士、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仇士良......。
关键是造大唐帝国反的人,也多的去了,比黄巢、王仙芝实力强大的人,也多的去了,但是大唐帝国依然是任你风吹雨打,也依然屹立不倒,相反敢造大唐帝国反的人,通常都是以家破人亡为结局的。

泪痕春雨2017-05-16 08:33:2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注1]:上之为普王也,小马坊使田令孜有宠,及即位,使知枢密,遂擢为中尉。上时年十四,专事游戏,政事一委令孜,呼为“阿父”。

[注2]:士良之老,中人举送还第,谢曰:“诸君善事天子,能听老夫语乎?”众唯唯。士良曰:“天子不可令闲暇,暇必观书,见儒臣,则又纳谏,智深虑远,减玩好,省游幸,吾属恩且薄而权轻矣。为诸君计,莫若殖财货,盛鹰马,日以球猎声色蛊其心,极侈靡,使悦不知息,则必斥经术,阇外事,万机在我,恩泽权力欲焉往哉?”众再拜。

[注3]: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玄宗常曰:“力士当上,我寝则稳。”故常止于宫中,稀出外宅。......若附会者,想望风彩,以冀吹嘘,竭肝胆者多矣。宇文融、李林甫、李适之、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鉷、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因之而取将相高位,其余职不可胜纪。.....肃宗在春宫,呼为二兄,诸王公主皆呼“阿翁”,驸马辈呼为“爷”。

[注4]:玄宗尊重宫闱,中官稍称旨,即授三品将军,门施棨戟,故杨思勖、黎敬仁、林招隐、尹凤祥等,贵宠与力士等。

[注5]:代宗即位,辅国与程元振有定策功,愈恣横。私奏曰:“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代宗怒其不逊,以方握禁军,不欲遽责。乃尊为尚父,政无巨细,皆委参决。

[注6]: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左监门卫大将军兼神策军使、内侍监鱼朝恩,专典禁兵,宠任无比,上常与议军国事,势倾朝野。朝恩好于广座恣谈时政,陵侮宰相,元载虽强辩,亦拱默不敢应。

[注7]:上欲以郭子仪为适副,程元振、鱼朝恩等沮之而止。

[注8]:泾师之乱,帝召禁军御贼,志贞召集无素,是时并无至者,唯文场、仙鸣率诸宦者及亲王左右从行。
德宗还京,颇忌宿将,凡握兵多者,悉罢之。禁旅文场、仙鸣分统焉。贞元十二年六月,特立护军中尉两员、中护军两员,以帅禁军。乃以文场为左神策护军中尉,仙鸣为右神策护军中尉,右神威军使张尚进为右神策中护军,内谒者监焦希望为左神策中护军,自文场等始也。

[注9]:四年,王承宗叛,诏以承璀为河中、河南、浙西、宣歙等道赴镇州行营兵马招讨等使,内侍省常侍宋惟澄为河南、陕州、河阳已来馆驿使,内官曹淮玉、刘国珍、马江朝等分为河北行营粮料馆驿等使。谏官、御史上疏相属,皆言自古无中贵人为兵马统帅者,补阙独孤郁、段平仲尤激切。宪宗不获已,改为充镇州已来招抚处置等使。

[注10]:宝历狎昵群小,刘克明与苏佐明为逆,其后绛王及文、武、宣、懿、僖、昭六帝,皆为宦官所立,势益骄横。王守澄、仇士良、田令孜、杨复恭、刘季述、韩全诲为之魁杰,至自称“定策国老”,目天子为门生,根深蒂固,疾成膏肓,不可救药矣!

[注11]:招讨副使、都监杨复光遣人说谕王仙芝,仙芝遣尚君长等请降于复光,

[注12]:黄巢之克长安也,忠武节度使周岌降之。岌尝夜宴,急召监军杨复光,左右曰:“周公臣贼,将不利于内侍,不可往。”复光曰:“事已如此,义不图全。”即诣之。酒酣,岌言及本朝,复光泣下,良久,曰:“丈夫所感者恩义耳!公自匹夫为公侯,奈何舍十八叶天子而臣贼乎!”岌亦流涕曰:“吾不能独拒贼,故貌奉而心图之。今日召公,正为此耳。”因沥酒为盟。

[注13]:复光帅八都与朱温战,败之,遂克邓州,逐北至蓝桥而还。

[注14]:二年七月,至河中。贼将硃温守同州,复光遣使谕之。九月,温以所部来降。

[注15]:左骁卫上将军杨复光卒于河中;复光慷慨喜忠义,善抚士卒,军中恸哭累日,

待续
泪痕春雨2017-05-16 08:33:5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再更新一节。


第二节 大唐太监政治(下)

在大唐时代。
一个人能当官,通常有五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自然是你血统好。换而言之,你不是官八代,怎么也得官二代吧。否则,你想当官,估计是比较困难。

第二种途径,自然就是你得通过科举考试。当然了,因为当时科举制度并没有成熟,所以一个人标准的平民,想通过科举制度进入权力中枢,也是非常难以想象的。

第三种,就是给官员当助手,也就是当吏。普通平民当官的途径,通常都是从吏入手的。换而言之,你先在村里、乡里干具体工作,干得好了,难免会有县官重用你的。如果你跟着县官干好了,难免会有机会一步步进入市里、省里、中央的。
走这种路起家的人,最经典的就是牛仙客。牛仙客最初给一个县官当助手,这个县官高升成市级官员后,牛仙客就开始给市级官员当助手了;最后混来混去,皇帝终于决定重用他了。[注1]

从吏上位的人,自然不如接爹、科举上位的人仕途通畅,因为这是标准的平民上升途径,更主要的是,当他爬到一定级别时,就很难再上升了。
因为你没有一个好的血统,也不是科班出现,就算你工作表现优秀,也只有昏君、奸臣才会重用你。什么叫亲贤臣、远小人?通常就是说,重用那些血统好、科班出身的人,而疏远各种底层出身,又没有正经文凭的人。
所以,牛仙客混得越来越牛,但是当皇帝想让他当宰相时,正直的臣子都认为,这种小吏出身的人,怎么能当宰相呢?[注2]
泪痕春雨2017-05-17 09:17:3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唐太宗是中国的样板皇帝,而且唐太宗用人,绝对称得上不拘一格了。问题是,在那种时代,一个人如果没有个好血统,在中央政府办公时,也会感觉非常没面子。

唐太宗看到某个高级官员和自己非常牛逼,多少有点不舒服。
有一天,唐太宗就有意无意的问这个高级官员,你最早是干什么工作的?这个高级官员说,我最早是干副县级的。
唐太宗一看这个高级官员,在这种时候,还敢和自己装逼,于是就又问他,你干副县级前是干什么的?
这个高级官员,一听这话,当时就像丢了魂一样。因为干副县级前,我是干什么的呢?自然是干村乡一级啊。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我是穷二代啊。在大庭广众之下,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穷二代,我以后还怎么挺起胸膛作人啊?[注3]

真正血统高贵的人,怎么可能从乡村一级干起呢?
比如,李世民这种血统高贵的人,就绝可能从乡村一级干起,就是李世民的舅舅、大舅哥出道时,也不可能从乡村一级干起啊。
甚至而言,许多牛逼的大哥说起早期履历时,动则自己住着草庐,还得亲自耕田种地。问题是,人家真会乡村一级干起吗?肯定也不会的,因为人家的血统在那摆着,人家的亲戚、朋友不是省军级、就是市师级,你让人家从副县级干起,人家也会觉得丢人。
泪痕春雨2017-05-17 09:18:40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