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818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稀世国宝们

楼主:18611695124 字数:113579字 评论数:62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家里边有一个“唐三彩”的骆驼。当时还想着为啥放这么个东西?后来也曾去过一些朋友家,也发现有这么个东西,也就无所谓了。等后来才知道,原来“唐三彩”这东西都来用来陪葬的,原来是个“明器”!但家里的那个因为放的时间长了,也就那么着了。

原来以为这东西是瓷器,现如今知道这东西其实原本是属于陶器,是一种低温彩陶。



唐三彩


史籍中关于唐三彩的记载甚少,所以被人们遗忘了一千多年。1928年,陇海铁路修筑到洛阳邙山时毁坏了一批唐代墓葬,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唐三彩随葬品。常见的出土唐三彩陶器有三彩马、骆驼、仕女、乐伎俑、枕头等。

出土的大量唐代彩陶,古董商们将其运至北京,引起了著名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等的高度重视和赞赏。之后,洛阳地区不断有唐三彩出土,数量之多、质量之美,令人惊叹。

唐三彩是一种多色彩的低温釉陶器,它是以细腻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目的是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在烧制过程中,用含铜、铁、钴等元素的金属氧化物作着色剂融于铅釉中,形成黄、绿、蓝、白、紫、褐等多种色彩的釉色,但许多器物多以黄、绿、白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种或两种,人们统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是陶器,不是瓷器。过去不少人以为唐三彩是瓷器,其实它是典型的釉陶,非常容易破损。

陶与瓷的界限在哪儿?

一是烧造原料不同。陶用黏土烧成,黏土随处可取。只要有黏度的土,都可以烧成陶器。瓷器一定是用瓷土烧成。最好的瓷土就是景德镇的高岭土。

二是烧结温度不同。一般烧制陶器都是在1000℃以下(唐三彩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烧制瓷器要在1200℃以上。

三是吸水率和透光率不同。我们都知道陶器吸水,瓷器几乎不吸水。瓷器要求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透光;陶器无论什么条件下,都不会透过光线。



上图为:唐-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

唐代骑驼乐舞三彩俑,唐代陶器,于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

骆驼头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舞俑高25.1厘米,在一峰铺着花毯的骆驼背上,塑有5位胡人乐俑,左右两侧各坐着两个,神情专注地演奏胡乐,表现的是流行于唐代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



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2013年8月19日,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鲜于庭诲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南何村西北,195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据掘出的墓志记载,墓主鲜于庭诲为唐右领军卫大将军,葬于开元十一年(723年)。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位胡人将领。



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他们手中的乐器仅残留下一把琵琶,据夏鼐先生研究,应该是一人拨奏琵琶,一人吹筚篥,二人击鼓,均属胡乐。骆驼载乐陶俑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骆驼载乐节目集杂技和马戏于一体,有两个看点。其一,双峰骆驼身高一般2米左右,负载力可以达到250公斤,驮载5个成年男子需训练有素。其二,5位艺人在驼背没有围栏的平台上载歌载舞所展现的高难度技艺。



唐时,中亚有许多乐师、歌舞者留住长安城内,唐高祖曾拜中工安国出生而长居长安的安叱奴为散骑常侍。曹国人曹保及其子善才、孙曹纲都是蜚声艺林的琵琶名手。宪宗元和时,西域米国人米嘉荣曾为唐朝廷供奉。是歌曲名家。玄宗开元时,康国、史国均造使献胡旋女子。南亚、东亚诸国中的骠国、扶南,以及日本也有很多乐工旅居长安,带来了很多新的乐曲和乐器。


186116951242020-05-20 14:15:0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唐-三彩黑釉陶马

1972年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关林,高66.5厘米 长84cm

这件马俑全身黑色,唯马面、鬃尾和四蹄为白色,鞍鞯为绿、黄、白三色相间,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是文献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艺术再现。马头低俯,作嘶鸣状,体态雄健,气势雄伟,色泽质感及姿势神态均取得了力与美和谐统一,是唐三彩马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唐马雕塑一改秦汉时期那种平稳古拙的风格,而以生动的高昂姿态著称。唐墓中出土的各种三彩马,尽管千姿百态,却都有头小、臀圆、体态均匀、膘肥体壮的特点,是当时西域马体型的写照。随着东西方交通的开发,中亚出产的良马不断传入中国,除一部分优异的品种作为宫廷御用外,多数用作马种的改良和繁殖,所谓“既杂胡种,马乃益壮”。这也就为三彩工艺品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洛阳出土的黑釉马反映了唐人对美的理解与感悟,成功地诠释了古典现实主义艺术的真谛。唐代艺术家不仅以高超的技艺和饱满的热情,创作了跨越千年而不朽的艺术佳作,而且还将大唐盛世的欣欣向荣凝固在了永恒的瞬间。


186116951242020-05-20 14:18:35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这种镇墓兽挺有意思的,在西安旅游的时候,在很多古墓博物馆里都有这种镇墓兽的存在,也说明在那个时期,只要条件允许,这种镇墓兽的设置一定是标配的。

唐-三彩釉陶镇墓兽

唐代镇墓俑包括镇墓兽和镇墓武士俑或天王俑,二者一般各有两件,其中镇墓兽一为人面,一为兽面。镇墓兽一般位于镇墓武士或天王俑之前,放置于墓室入口入,用以镇恶驱邪。研究表明,在阴阳堪舆系统,兽面镇墓兽称为“祖明”,人面镇墓兽称为“地轴”


186116951242020-05-20 14:24:15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胡不归瓦吉木 2020-05-20 11:32:06
楼主博学,看此贴比自己逛博物馆强多了,比博物馆的讲解员都厉害!
-----------------------------
只有了解了一些文物的情况,或是在去博物馆之前了解此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到时去看的时候才会更有意思
186116951242020-05-20 14:26:0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以陶俑来陪葬是从战国时期至唐宋都一直长盛不衰的方式。

每个时代的陶俑都会以当时代的的生活标准为基点,以当时的人物形象来塑造陶俑的样式。因此,陶俑也可以看作墓主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展现,无论从人物的身姿还是到穿着、服饰,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特征。



唐--便服男陶俑

首先来看一个“婀娜多姿”的胖子。“S”形的身躯、高高隆起的发髻配上一个“富态”而又笑容可掬的脸庞,让你不知不觉的就好似耳边响起“您来了?!”的话语

1958年陕西西安杨思勖墓出土




唐--三彩釉陶胡服牵马俑

而这个身着无右袖翻领长袍、腰间系带、内穿至膝短衣、足踏高靴的胡服俑,当年在出土的墓室中,靠近俑和马的身旁,是一对骆驼与牵驼俑。

它虽然现在手中无所,但当年好歹也是“宰相门前三品官”的“驾舆”之人。

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




唐--三彩绞釉陶狩猎骑俑

此俑右手擎鹰,左手持食,目光专注,神情逼真,马鞍后置一猎物。

在唐代,放鹰打猎是一种盛行不衰的娱乐活动,尤其是在唐太宗和唐玄宗时期。当时宫中大鹰坊里养着猎鹰,有隼、雕、鹞和苍鹰,许多来自域外的进贡。



186116951242020-05-20 14:49:4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看完男陶俑了,再来看看女士们的多彩的身姿。

无论是站立还是舞动,女人那句“是水做成的”看来自古都是不错的。





而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讲,头饰不仅仅是一个身份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脸面问题。而对于古人那种披肩长发而言,各种各样的发髻样式可以自由编纂,最终,那些被大家所认同的发饰成为了真正的社会流行款式。




186116951242020-05-20 14:55:27 发布在 娱乐八卦
不知道咋回事,帖子编辑好了,但发帖的时候插不了图,图片上传时老是转圈圈。只能等一等了
186116951242020-05-22 13:22:50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吴越-鎏金铜观音造像

1958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金华市区(原金华县)密印塔寺的万佛塔地宫中发掘出土文物183件,轰动全国。由于当时金华不具备保存文物的条件,所有出土文物由浙江省博物馆保管。1959年,“五代·鎏金观音铜造像”作为其中最精美的一件文物从浙江省博物馆调入国家博物馆。现成为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鎏金铜观音造像,通高38.5厘米、底座宽20厘米、连光高 39.9厘米

鎏金铜观音造像上的观音坐于假山之上,神态宁静安详,造型优美自然。观音头顶花冠,冠前正中为化佛,头微低,右腿抬起,置于石座之上,左腿自然垂落。右侧石座下置一净瓶。身后圆形背光,外缘上、左、右各饰一火焰。



因为观音佛像身姿呈观水中月之态,所以这尊观音的造型在中国民间又被俗称为“水月观音”,也是佛经中所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之一。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以及四川地区的石窟存有大量唐、五代、宋、西夏时期的水月观音造像,其中有壁画、绢本、纸本与版画等等不同题材。



这种与法相庄严观音像风格迥异的普陀落迦观音造像出现于唐朝时期,观音以自然舒适的姿态坐于岩石上,表现了他居住在落迦山谷中的形象。而其常见的样式大致被分为两种,一种为常见于石窟造像和石窟壁画的是一手抚膝、不持物的造型,另一种是手持柳枝、净瓶的形象,多见于绢画。



大唐覆灭之后为五代十国时期。统治今浙江地区的则是吴越政权,吴越历代国主崇信佛教,不仅大兴佛寺,而且还铸造、印制了大批佛像分送各寺院供养。由当年吴越政权的最后一位国主--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而建的雷峰塔,则成为西湖最著名的风景。


186116951242020-05-22 15:16:46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后梁-彩绘浮雕武士石刻


这是一块镇墓石刻。石刻所绘武士,身着铠甲,手持宝剑,脚踏似牛怪兽,头顶含珠凤鸟,该形象取材于佛教中的护法天王。随着唐代佛教世俗化的影响,天王形象不再是铠甲严整、脚下镇踏鬼怪的异国神祇,而转为本土武将的化身。



此石刻在1994年,于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出土。高113.5厘米、宽58厘米、厚11.7厘米。

彩绘浮雕武士一身戎装,头顶凤鸟含珠,脚踏牛形怪兽。



王处直其人在《旧唐书》、《旧五代史》均有传,生前官拜义武军节度使,节制易、定、祁三州,为河北地区的重要藩镇将领。后因其昏聩信任奸佞,内政混乱,养子王都发动兵变,王处直被软禁,忧愤而死。夺权后,为了脸面和名声,王都请来了最好的工匠为其养父修建陵墓,进行厚葬。

王处直的墓葬保存了大唐遗风。墓室修建在一块三面环山的风水宝地之中,为前后两室的双室墓,以青石砌筑,整个墓室绘满了奉侍、山水、花鸟、云鹤、星象等内容的精美壁画。尤其用18块曲阳汉白玉石浮雕出了武士门神、生肖、散乐、奉侍等几组雕刻,装饰于墓室各壁。

墓门后的甬道两侧则是两块威严的彩绘武士雕像;前室四壁上方有惟妙惟肖的12生肖像;在后室的东西两壁,则用两块浮雕表现了列队侍候主人和乐队吹奏的场面,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王处直墓最早在金代就曾遭到盗掘,后世屡有破坏,遗存已经不多。

1994年6月,河北省曲阳县的王处直墓再次遭到现代盗掘,墓中镶嵌在甬道和前室四壁的10块浮雕被盗走,被盗文物几经转卖,流失海外。

2000年2月,我国学者在美国偶然发现某拍卖行即将拍卖疑似王处直墓被盗浮雕武士石刻的重要线索,随即将消息传回国内。经河北省文物局研究确认,相关拍品确系王处直墓甬道处两块浮雕之一,国家文物局立即启动文物追索工作。

2000年3月,国家文物局照会美国驻华使馆,要求美方中止拍卖并返还流失文物,美国政府也对此表达了积极的合作态度。3月21日,美国纽约州南区地方法院做出要求相关机构中止拍卖的决定,并下达民事没收令,授权海关部门将文物扣押没收。

2001年3月,在经历一年的审判后,该法院做出返还文物的最终裁决。

2001年5月26日,这块浮雕武士石刻回归中国。

而这块被返还的“头顶凤鸟含珠”武士石刻正是此件国博展品。



2011年,美国著名收藏家安思远先生在通过媒体报道了解相关情况后,主动将自己收藏的另一件武士浮雕石刻无偿返还中国。

这件捐赠返还的武士石刻是“头顶凤鸟含珠”武士石刻的对应石刻,它“肩卧青龙含珠”、“脚踏仙鹿”。

在“头顶凤鸟含珠”石刻被索回的同时,纽约大收藏家安思远先生将另一块对应的武士石刻,即“肩卧青龙”的武士石雕捐献给中国。历经重重磨难,这对彩绘武士石刻终归团聚。

下图是我去年10月底也是在国博,去参观“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之中拍摄的。一左一右两块石刻历经重重磨难,这对彩绘武士终归团聚。如果你看他们的眼神,一向左注视,一向右凝看,不觉得他们也在感叹吗?


186116951242020-05-22 15:18:23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辽宋夏金元

这是一个混乱的年代,在这300年间,从北方的蒙古到南方的交阯;从东部的两宋,到西部西夏、回鹘,天下间是一个大乱之世。

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南下侵袭,不论是游牧民族,还是渔猎民族,都在以他们的野蛮征服着文明,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又让文明驯化了他们的野蛮……

在这个时代里,文明犹如一片精致的瓷器,虽然美丽但很脆弱,可最终文明的光辉依然绚丽




从宋代之后即有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因此,被后世被为瓷器五大名窑的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汝窑--“汝窑洗”
“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汝瓷为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汝州市区张公巷,方圆30平方公里,及蟒川乡验货店村方圆40平方公里,及当时所辖的大营镇清凉寺村。事实上,自宋初以来便有了汝窑的烧制,北宋晚期更是其鼎盛时期。北宋时期,汝窑专供宋皇室使用

汝窑以青瓷为主,胎体一般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而在造型上则比较庄重大方。天青色成为汝窑的代表色,广为流传 的歌曲《青花瓷》中“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便出自此处。瓷器上的天青色,传说需得在烟雨天气中烧制才可实现。那一抹浪漫纯净的颜色,是无法自己出现的,它必须耐心的等待一场不知何时会降临的雨,才能够在积云散去的朗朗晴空以天青的颜色出现。

由于汝窑传世的作品很少,珍品现传世仅70余件,又因其工艺精湛,所以非常珍贵。




官窑--“南宋 官窑粉青釉三足炉”

宋代官窑由官府直接营建,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才开始烧造,具体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设新窑,一个“置窑于修内司”,后又在“郊坛下别立新窑”。据分析,“修内司官窑”在杭州凤凰山脚下,而“郊坛官窑”则位于杭州的乌龟山一带。为了做出区分,北宋官窑被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其中,“旧官”厚重,“新官”轻薄。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胎色铁黑、釉色粉青,“紫口铁足”增添古朴典雅之美,“紫口铁足”是指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5%,致使制品的口缘釉薄处露灰或灰紫色、而底端刮釉露胎处呈黑褐或深灰色。官窑的器形除常见的盘、碟、洗等之外,仿商、周、秦、汉古铜器中的各式瓶、炉样式也很多。

此炉为官窑仿古器物。侈口,立耳,束颈,圆鼓腹,三矮足。青釉,上布满裂纹,釉色晶莹透明,富有光泽。




哥窑--“南宋 哥窑鱼耳炉”

许多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为了追求工艺一般都不允许有太多的釉面的开裂纹片,但哥窑却将“开片”的美发挥到了极致,产生了“金丝铁线”这一哥窑的典型特征:由于开片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胎体露出的部位因氧化或受污染程度也不尽相同,致使开片纹路呈色不一。哥窑瓷器釉面大开片纹路呈铁黑色,称“铁线”,小开片纹路呈金黄色,称“金丝”。“金丝铁线”使平静的釉面产生韵律美。

哥窑至今其窑址不明,学界对其烧造年代也有分歧,有人认为并非是宋代,而是元代。目前传世哥窑瓷器不多,且多源自清宫旧藏,但由于这批器物与古文献中的记载的“哥窑”特征不符,而且没有考古资料佐证,因而造成了中国陶瓷史上最大的悬疑。为区别于明、清文献中所记载得哥窑,宫中名为“哥窑”的传世品,后世鉴赏家称其为“传世哥窑”。

此炉为仿古器。口微侈,束颈,鱼形耳,鼓腹,圈足,通体米黄色,釉色柔和润泽,布满开片。金丝铁线,是传世哥窑的代表器物。




钧窑--“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钧窑,因其窑址位于宋时钧州(今河南省禹州市)而得名。

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窑的颜色还有玫瑰紫、天蓝、月白等多种色彩。专家指出,“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

钧窑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至今无人能仿造,有道是"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北宋官窑钧瓷的发色和纹理大小和分布,都难以做到人为控制而恰到好处,是北宋瓷艺的最高工艺水平的体现。




定窑--“定窑白釉划花莲瓣纹碗”

定窑,因其窑址位于宋时定州(今为河北省曲阳)而得名。

定窑是最早为北宋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场,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

定窑之所以能显赫天下,一方面是由于色调上属于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给人以湿润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则由于其善于运用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186116951242020-05-22 15:20:47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各位朋友,我来扒的国博之旅就到此结束了。因为个人的喜好问题,所以我在国博的时候也主要是对先秦文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文物扒的内容和数量也就多了一些。

最后扒的是孝端皇后的凤冠,刚好前一段时间去了一趟十三陵,将十三个皇陵都走了一遍。接下来,我将会详细的扒一扒十三陵。所以这个凤冠也刚好算是承上启下了……
186116951242020-05-22 15:27:01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我的新帖《818北京明十三陵的前世今生--新老照片讲解百年沧桑》已经开章了



说起明朝的十三陵来,我个人挺有感情的。

一方面我的老家就是北京昌平区的,儿时住到昌平县城之后父母就会在节假日要么去十三陵水库抓蛐蛐、要么去神道看看大石象;另一方面,在我十来岁之后,我的祖父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定陵的中国银行作后勤工作,有时放假之后就去住几天,让领导开个条子,长陵、定陵和昭陵这三个开放的景点经常免费去玩儿。所以儿时的记忆带给我很深的烙印。

我喜欢历史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自从年少之后离开昌平,定居朝阳,十三陵就没再去过。之后再次前往则是在2002年的圣诞节,刚好那时的女朋友、现在老婆在昌平上大学,圣诞节要过一过。赶巧前一天大雪,所以圣诞那个白天也没地方去,于是就租了个面包车把十三个陵都走了一遍,那是十余年后的再次到来……然后,就又是18年。今年春节前带老婆孩子去昌平泡温泉,第二天无事,所以开着车又走了一遍十三陵,天气太冷,也只是在每个陵前驻足片刻,坐在车中给老婆孩子讲一讲这座陵主人的往事前生……

5月中旬老母亲要去昌平舅舅家住几天,所以起个大早儿开车送过去,完事儿之后才早上8点。于是,又驱车20来公里再次杀到十三陵。这次提前做了准备,相机备好、电池充满,再次一一的将十三个陵走遍,拍了百十张照片。但怎么说呢,修复一新的皇陵虽然气势强了,但那种沧桑感与历史的沉重感却消失了。我记得早前来的时候,虽然破破烂烂,但也正因那种破败才会让人油然感叹“贵是皇家天胄,再回首,已百年。雕梁飘摇,黄土残落……”

回来之后在整理资料时,翻阅了大量网上资料,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的了解十三陵,对于陵主在历史上的功绩和政治部分就不做太多介绍了,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明朝那些事儿》,比我讲的好。我在新帖里主要讲解的是关于皇陵部分的内容,为了更有观看性,所以我收集了大量的、各个时期的十三陵照片,早的追溯到1900年左右,以及后期民国时期照片、2012、13年左右网友拍摄的照片,最后就是我自己在不同时期拍摄的照片。

为了讲解方便、大家看帖时能有个整体印象,我也用一下自己的工作特长,以3D效果图的形式还原一下场景,也算是特长与兴趣的完美结合了……

欢迎来我的新帖报道 :)

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7926821-1.shtml





186116951242020-05-26 18:03:34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幽蓝清草 2020-05-27 20:17:07
这个帖子涨知识啊,博物馆要多带孩子去看看
-----------------------------
大人了解过之后,自己知道了、搞懂了,再跟孩子讲,这样才有意思。实在没时间或不方便就花钱请博物馆的讲解,这个钱不能省,而且不是租他们那个移动端、自动讲解器,要真人的。我带孩子出去,这个真人讲解费是怎么都不会省的。
186116951242020-05-27 20:44:47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谷雨6 2020-05-28 17:39:29
门票在哪获得,多少钱呢,有时间限制吗?
-----------------------------
用自己微信关注国博的官方公众号或登录官网,里边有预约频道。不花钱。关于参观要求,你可以看一下预约时的要求
186116951242020-05-28 18:00:3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对不住了各位朋友,今天查看这个帖子的时候才发现,还有一组国宝没有帖出来。

明定陵发掘出的九龙九凤凤冠。


明清时期

此时已经进入中国封建时代的末期,无论是在封建制度还是在权力使用与制约上都已经形成了中国式的固化。

这种固化即是将中国推向历史高峰的动力,同样也是后来使得中国走向衰落的原由


186116951242020-06-17 12:50:01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明--孝端皇后凤冠


1957年,北京市昌平县定陵出土凤冠四件,分别为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各2顶。4顶凤冠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冠均为漆竹胎,冠上皆嵌饰龙、凤、珠宝花、翠云、翠叶和博鬓,只是具体数量、重量不同。

凤冠是皇后的礼冠,在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据《明会典·皇后冠服》所载:洪武三年及永乐三年定制均为“九龙四凤“冠。定陵出土的四顶凤冠和冠上所饰珠花、翠云之数均与《明会典》所载不合。由此可知明初所定冠服制度至万历时期已有变化。

其中,三龙二凤冠和十二龙九凤冠属于孝靖皇后。九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属孝端皇后。


186116951242020-06-17 12:50:30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孝端皇后的这件九龙九凤冠,是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九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八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金凤,共九龙九凤。冠顶以宝石和串珠组成一组花卉。





金凤凤首朝下,口衔珠滴。珠滴可以在走动的时候,象步摇那样随步摇晃。翠凤下有3排以红蓝宝石为中心的珠宝钿,其间点缀着翠兰花叶,冠檐底部有翠口圈,上嵌宝石珠花。



186116951242020-06-17 12:50:5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博鬓左右各三扇。博鬓上嵌镂空金龙、珠花璎珞,似金龙奔腾在翠云之上,翠凤展翅翱翔于珠宝花丛之中,金翠交辉,富丽堂皇。此冠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一百一十五块,珍珠四千四百一十四颗,造型庄重,制作精美,采用的工艺有花丝、点翠、镶嵌、穿系等。总重2320克。



花丝即用金做原材料,拔成细丝后,用堆、垒、编、织等方法,将花丝成型,加以烧焊,编结成龙的形状。


186116951242020-06-17 12:51:2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点翠是将金、银片按花形制作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沿着图案花形的边缘焊个槽,在中间部位涂上胶水,再把从翠鸟身上拔取的羽毛镶嵌在座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图案。图案上镶嵌珍珠、翡翠等珠宝玉石。翠鸟的羽毛光泽感好,色彩艳丽,再配上金边,显得富丽堂皇,且永不褪色。

这件凤冠的点翠难度相当大,不仅点翠的面积大(有翠凤、翠云、翠叶、翠花),而且形状复杂。尤其是翠凤,均作展翅飞翔状,凤尾展开,羽毛舒展,富灵动感。



186116951242020-06-17 12:51:41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凤冠的主人是明神宗孝端皇后王喜姐,是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间,唯一一位亲自册立的皇后。万历五年,仁圣皇太后陈氏和慈圣皇太后李氏下诏礼部为明神宗朱翊钧选后举行选秀。王喜姐入选。万历六年(1578年)正月,年仅十三岁的王喜姐与朱翊钧正式举行大婚仪式,被册立为皇后。


孝端皇后可以说是一生不得幸。除了刚刚入宫之后的那几年还曾与万历皇帝生育有公主、尔后数次流产之外,其后三十余年都不曾为万历所喜,更别说再育皇子了。孝端虽贵为皇后,但在万历宠爱的郑皇贵妃面前也是小心翼翼,若非孝端皇后的性格平隐且在宫中不争不抢、处处忍让、小心谨慎,通过自己的德行和事必躬亲,依靠大臣和太后的认可,万历也许早就将其废除立了郑皇贵妃。

孝端皇后作为万历皇帝的原配,生前当了42年皇后。当她去世之时,已经奋斗了几十年的郑皇贵妃终于可以得到梦寐以求的皇后之位了。但皇后刚刚去世总要搁置一段时间才可行,未曾想,仅仅几个月之后,万历皇帝也一病而去。郑皇贵妃则谎称万历皇帝曾有遗命,要新即位的皇太子封其为万历皇后、新帝之太后。但时也命也,新帝仅登基29天就一命呜呼了,等万历的孙子成为皇帝之后,这个郑皇贵妃在新皇拒绝、众大臣反对之下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


186116951242020-06-17 12:51:57 发布在 娱乐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