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形字看,中华文明才是世界文明的源头

楼主:自在常空 字数:485516字 评论数:27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男左女右或许来自穴位的取位法?



自在常空2020-06-07 17:09:38 发布在 国际观察
道教法事手印和念音,现在看来很多是通用的。。。
只是不知道梵音是先来自道教还是先来自佛教?
比如下图就要念这种密音。。。比如密咒。六字大明咒等没人可以说出具体含义,谁能够证明这就是印度语?。。。会不会是早期佛家故意把道教的密语说成是梵音、印度语?


自在常空2020-06-07 17:57:57 发布在 国际观察
关于佛教的时代资料与猜想。。。佛学或许仅仅是敦煌学的一种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中文名称
魏晋南北朝

外文名称
Wei,Jin and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别称
三国两晋南北朝

二、三教互相渗透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他们不满意把儒学凝固化、教条化和神学化,故提出有无、体用、本末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学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三、俺在前面解释过一些关于玄学的发展历程,
其中在汉代和三国时期主要是儒家通过名、法、本(之有无)、体来解读老子道德经的玄(有无同谓之玄,玄之又玄)、强名等基本概念和思想。。。
魏晋主要讨论文学、诗学、文学脱离儒学去讨论意境和风骨等,后来发展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推崇的是玄学,不管世间和高层如何纷纷扰扰,只想自己如何能够超然独那个立,自给自足,小资而美,很明显带着一种超脱精神。。。与佛家思想暗合。。。也可以认为是再一次的隐士试验。。。
这是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甚至希望见帝不拜,不纳税。。。后来的实际历史之中,倒是大部分时间段内实现了不纳税或者少纳税,但是见帝不拜还是没有完成成功。。。

有意思的是,汉代的玄学与诸子百家争论一样,都没有提到任何佛家的超脱空无概念,甚至没有任何提到佛学、佛教之说,佛经也没有一本。。。
后世,提到佛学、佛教则始于大乘佛法禅宗(小乘佛法一直不太被种花家、儒家认可,倒是后来主要用于仪轨和方丈传承等戒律学)的达摩(去世时间:536年)一苇渡江的胡僧入华。。。

而根据史料记载,周穆王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去河西走廊“拜访”过一次西王母,之后西王母不见了或者西迁了。。。根据文物发掘来看,汉代尤其是三国乱战后,不少汉人开始为躲避战乱向河西走廊迁徙,开掘出不少洞穴,敦煌由此而开始兴盛,此后才有了佛经和经变等说法。。。由此可见,佛经和佛家非常可能是三国以后逃难去河西走廊的人们从玄学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理论体系,一种桃花源式的自美、个人超脱思潮。。。进而后期从山西大同附近的北魏开始通过以“整顿僧团”的名义开始了对宗教的再定义,必须要有戒律、要出家(提高加入的门槛后,减少对人力的虚耗)。。。
唐代的三藏或许到达印度之时带回的是汉译版的河西走廊传出去的经书和理论。。。所以佛学或许仅仅是敦煌学的一种!!!


理论上可以这样猜想了,只是看来还需要继续找证据。。。
自在常空2020-06-13 17:11:39 发布在 国际观察
或许最初佛经也仅仅是一种劝世书。。。下图可见,不讲权术,自美自高,精神超脱。。。目测,多送佛经倒是可以对河西走廊到山西大同的鲜卑北魏区域方便汉化嘿嘿。。。



自在常空2020-06-13 17:20:34 发布在 国际观察
@yletpkki 2019-12-13 12:02:53
脚踩日月的大神,谁的地位这么高?
兵辟太岁铜戈 战国 湖北省荆门市车桥大坝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戈上人物头冠、耳饰夸张,通身鳞纹,一手握龙一手握鱼,双脚踏日月,其中跨一龙。 ​​​​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
@yletpkki 2019-12-13 18:35:31
@长安今何在 : 2019-12-13 12:37:29 评论
评论 yletpkki:我也一时想不起来,真的感觉像是在哪里看见过似的,这个人物形象中国还有其他类似的吗?但是,真的印象里好像西方伪造过类似的,只是挺差劲的,确实看见过啊.......
---+----
清华简

-----------------------------
@yletpkki 2019-12-13 20:45:44
北京大学西汉竹书

@自在常空
-----------------------------
从西汉这个图来看,有12支概念,且对应不同部位。。。其上标注春、卯,说明应为后天八卦:左手为子,右手为午,上卯下酉,与清华简的九宫数字和方位有差别。。。
总体来看,目测应该是24山代表的24节气星体运行图。。。甚至有可能是人体气血在不同季节的旺相运行图,所以有可能是运用与医学指导的。。。
自在常空2020-06-13 18:06:40 发布在 国际观察
多毛是棕色人种的主要特征,所谓的西方白人,是血统最混杂的人种,金发来自于西伯利亚,碧眼来自于波斯,多毛来自于棕色人种,古代东胡西胡人种不同,但同样体毛旺盛,“昆仑”二字就是棕色和黑色人种的语言,是黑色的意思,汉语昆仑是音译加意译,前面讲过“昆”是混同胞胎,昆仑就是黑色的胞胎,昆仑奴即源于此,黑色——日语“kule”韩语“kele”蒙古语“喀喇”。新疆的的地名“喀喇”“喀拉”、“哈拉”“哈喇“都是黑色的意思。 东亚这块土地,人种父系基因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没有过渡,中央是汉族的主要基因类型o,而四周则是棕色“c”黑色“d”,语言也有显示,说明0系把“c和d”驱赶到了四周
自在常空2020-06-13 19:08:10 发布在 国际观察
玄武左下角,确实有点北斗七星的味道。。。西汉彩绘羽人四神纹漆翣

自在常空2020-06-13 19:14:14 发布在 国际观察
蓝色的玄武形象——英国巴斯东亚艺术博物馆的藏品:“西汉彩绘铜壶”

自在常空2020-06-13 19:23:08 发布在 国际观察
@yletpkki 2019-12-13 12:02:53
脚踩日月的大神,谁的地位这么高?
兵辟太岁铜戈 战国 湖北省荆门市车桥大坝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戈上人物头冠、耳饰夸张,通身鳞纹,一手握龙一手握鱼,双脚踏日月,其中跨一龙。 ​​​​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
@yletpkki 2019-12-13 18:35:31
@长安今何在 : 2019-12-13 12:37:29 评论
评论 yletpkki:我也一时想不起来,真的感觉像是在哪里看见过似的,这个人物形象中国还有其他类似的吗?但是,真的印象里好像西方伪造过类似的,只是挺差劲的,确实看见过啊.......
---+----
清华简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
@yletpkki 2019-12-13 20:45:44
北京大学西汉竹书

@自在常空
-----------------------------
@自在常空 2020-06-13 18:06:40
从西汉这个图来看,有12支概念,且对应不同部位。。。其上标注春、卯,说明应为后天八卦:左手为子,右手为午,上卯下酉,与清华简的九宫数字和方位有差别。。。
总体来看,目测应该是24山代表的24节气星体运行图。。。甚至有可能是人体气血在不同季节的旺相运行图,所以有可能是运用与医学指导的。。。
-----------------------------
从下图看,很明显已经用于医学了。。。


自在常空2020-06-20 14:15:26 发布在 国际观察
《甲骨文校释总集》370页的释文如下(部分字用通行字转写):此图可惜看不出甲骨裂纹,有彩照就更好了。。。明显可见是给出了取妇好吉利不吉利的选项。。。谁来取妇好最合适的选项。。。根据结果来看应该是编号2和6的位置出现了异常变化。。。没有钻孔或者预制钻孔,所以我猜应该是这两个相应位置出现了裂纹。。。
02636 正(面)
(1) 贞隹祖乙取帚。 一 二告 二
(2) 贞隹大甲取帚。
(3) 隹祖乙。
(4) 贞隹大甲。
(5) 贞帚好㞢取不。
(6) 贞帚好㞢取上。
(7) 贞隹唐取帚好。
(8) [贞]隹[唐]取[帚]好。
02636 反
(1) 乙卯卜,宾。
(2) 王占曰:上隹甲。


自在常空2020-06-20 15:36:03 发布在 国际观察
这个卜居秘髓是个好东西,俺先放到这里,有空再看。。。有图示就好办多了









自在常空2020-06-21 16:48:38 发布在 国际观察
万物本原与元气论

天文气象里的风、云、雨、露、雷、电等现象是怎么回事呢?又和天上的日月星辰有什么关系,古人是怎么想到用金木水火土来表示的呢。

气候气象与天文密切相关,涉及到重要的“元气论”,亦是何为太一、太极、太初、道等,这就是最关键的探讨世界本原为何物了。

殷周时期的阴阳和五行学说,仍然是这一时期关于宇宙万物本原的重要学说。

“五行”观念还有更复杂深刻的内涵,其关键就在一个“行”字,“行”有运行的意思,故“五行”中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即变动运转的观念。

阴阳五行、八卦都是抽象规律,借以如泽火雷风水山、金木水火土来表示而已,所以,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

西周末年,还产生了“气”的说法,用阳气和阴气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天地分离、四季变化、万物盛衰等各种自然现象。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素问·至真要大论》)

战国时期,从不同角度反映自然界面貌的阴阳说与五行说开始被结合起来,形成了阴阳五行说。阴阳五行说和元气论的结合,又构成了我国古代元气一元论的自然观。

战国中期的宋钘和尹文也提出了“气”是宇宙本原的学说。

“气”是一种以比较抽象的形态,如《庄子·太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

“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万类”(《列子》);“其细无内,其大无外”(《管子·内业》),即它可以小到无穷小,大到无限大,充斥于混沌空间,化生万物。因其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又称“元气”。

后世的元气学说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东汉王充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混沌”的概念,一是“化生”的概念,这是中国先哲对“元气”特点的概括。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气”、“元气”包含有“空气”、“气体”的意思,却又不等同于是现代汉语中的“空气”或“气体”。

因此,中国的“气”是可以用来解释天气、气候中的风雨云气雷电等变化的生成产生原理,如东晋郭璞《葬经》又名《葬书》:“夫阳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所以,中国的“气”的理论其实是非常先进有道理的。

除了上面所说的“元气说”,还有认为水是万物本原的说法,《管子·水地》中说“故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万物莫不以生”的“水一行说”。巧的是,据说“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也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的说法。

郭店出土的楚简中,有一篇《太一生水》也是现今发现的制作时代最早的宇宙生成论文献,它与传世文献中论述宇宙生成的《列子》、《礼记》、《荀子·礼论》、《吕氏春秋》、《鶡冠子》、《淮南子》等一样视“太一”为宇宙发生的源头。

我们可以看到“太一生水”的说法,和管子把水视作万物的本源说法有一定的联系,却有着不同之处。

老子用“水”比喻道,但老子从来没有说过水就是道。《淮南子》承袭了老子的水喻,同样没有把道等同于水。

以及认为万物生于土的说法,在《庄子·在宥》篇假借黄帝时代的广成子之口说:“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返于土。”的“土一行说”。
自在常空2020-07-18 18:08:37 发布在 国际观察
《太上灵宝天地运度自然妙经》:“道言:灵宝自然运度,有大阳九、大百六,小阳九、小百六。三千三百年为小阳九、小百六;九千九百年为大阳九、大百六。天厄谓之阳九,地亏谓之百六。至金氏之后甲申之岁,是天地运度否泰所经,阳九将会,至时道德方明,凶丑顿除,圣君受任于壬辰之年也。此太极真人法言十篇,神趣妙畅,微旨朗空,期运之数,去就之要,可谓详矣,可谓尽矣。”(《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

宋贾善翔《犹龙传》卷之一:“历劫运——《灵宝经》云:保制劫运,使天长存。且劫有小大,运有修短。拂石芥城,劫之小也。阳九百六,劫之大也。金木水火土,运之主也。一成一亏,运之交也。劫尽而运未交,运交而劫未尽,非所以为劫运也。惟其二者会合,然后见其成亏。大率圣人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故能造天地,植神灵,保而新之,则无天关。盖历劫运而长存者,老君是也。生于无始,起乎无因,独立于淇津之前,周行于开关之后,经历劫运,甚为久远。劫者天地成坏之名,阴阳穷尽之数。阳尽即生阴,故为大水。阴尽即主阳,故为大火。阳极于九,故云阳九。阴极为六,故云阴六。小则三千三百年,次则九千九百年,大则九九八十一万年,为劫终也。老君降生行化,经此劫运,不知其数。《赤书》云:劫运者,三十日为一交,十二交为一度,三千三百度为小劫,九千九百度为大劫。又阳九百六之数极而为劫运者,以夫阳极于九,阴极于六,凡阴阳之数极于九六者,则三界荡然。所以汤汤之水,炎炎之火,皆阴阳穷极之数,理使之然也。且夫大道既分,离为五行,流于五劫。每至劫,之初终,太上垂世立教,以度天人。所谓五劫者,龙汉之为木劫,赤明之为火劫,延康之为土劫,开皇之为金劫,上皇之为水劫。所以五劫之开,则五行为之主,一起一伏,周而复始。《西升经》云上世始以来,所更如沙尘,动则有载劫,自惟甚苦辛是也。”(《正统道藏?洞神部?谱箓类》)
自在常空2020-07-19 17:26:21 发布在 国际观察
《隋书·经籍志四》:"﹝道经﹞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玉格》:"赤明开运,岁在甲子。"

《隋书·经籍志四》:"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间相去经四十一亿万载。"

《双华岁钞》老氏之书曰:"天地之数有五劫。东方起自子,曰龙汉,为始劫。南方起自寅,曰赤明,为成劫。中央起自卯,曰上皇,北方起自午,曰开皇,俱为住劫。西方起自酉终於戌,曰延康,为坏劫。"
自在常空2020-07-19 17:27:24 发布在 国际观察
《老子八十一化》,又名《太上老君历世应化图说》
《后汉书·襄楷传》记:“延熹9年(166年),(襄)楷自家诣阙上疏曰:‘……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西晋朝的国子学祭酒(系掌国家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的长官)王浮据此写了《老子化胡经》一书。对此,南朝·梁和尚僧佑指出:“昔祖(法师)平素之日,与(王)浮争正邪。(王)浮委屈,即意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经》,以污谤佛法(引自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15《法祖法师传》)。”
另一个值得玩味的是,北宋人张君房的《云笈七签》卷102《混元皇帝圣记》载:“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说“经过数个81万亿81万岁”,“变化五色玄黄大如弹丸,入玄妙(玉女)口中,玄妙因吞之。81年乃从左胁而生。”又,旧题西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共分81章。想来,“八十一化图”与上述诸多“81”不无关联。存此备考。
对《老子化胡经》,道、佛两教时断时续地争论不休。到宋代,宋真宗袒护《老子化胡经》,又使之兴盛一时。至宋末,有人据“化胡说”附会出“八十一化图”。已知图中第42化为老子化“摩尼图”。摩尼教也称“明教”、“明尊教”、“末尼教”、“牟尼教”,乃古波斯宗教,武则天时,传入长安。自42化出现后,摩尼教更加依附道教,及至将其教义经典接二连三地混入了宋代官方的《道藏》。另一则为第15化“住崆峒”。由此可见崆峒山在道教中的较突出的地位。
自在常空2020-07-19 17:47:11 发布在 国际观察
第一化、起无始

原夫浑沦之未判,神灵之未植,而为冥妙之本者,道也。夫道,莫穷其根本,莫测其津涯,而有大圣人禀之而生于其间。故谓之无始者,即太上也。太上生乎无始,起乎无因,为万道之先,元炁之祖也。无光无象,无色无声,无宗无绪,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故称大道焉。
夫道,自然之妙本也。于微妙之中而生空洞者,真一也。真一者,不有不无也。从此一炁,三合成德,共生真老也。自真老而生下三炁,三合成德,共生太上也。自太上乃生前三炁,三合成德,共生老君也。老君乃大道之身,元炁之祖,天地之根也。鸿洞无边,合之为自然,离之为道德。故众圣所共尊,今古不能泯也已。


第二化 运自然

老君者,元炁之根,造化真宗,体任自然。自然者,道也。强为之容即老君。以虚无为道,灵元为性,清空寥廓,晃朗太玄,含孕于空洞寥落之外,莽荡玄虚之中,寂寞无里,不可称量。若言有,不见其形;若言无,万物从兹而生。八表穷窿,渐渐始分。下成微妙,以为世界,而有洪元,挺于空洞,浮游幽虚。故曰:吾生于无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长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卓然独立,大而无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所谓混元,由兹而始矣。


第三化 现真身

老君乃无生之至精,兆形之至灵也。于太空之中,结炁凝真。强为之容:体大无边,相好众备。上无所攀,下无所蹑。或在云华之上,身如金色,面放五光,自然化出神王力士、青龙白兽、狮子麒麟,列于前后;或作千叶莲花,光明如日,头建七曜之冠,身披九色离罗之帔,顶负圆光,手捧五明,巍巍胜相,难可形容。然上善之士,澄心尽虑,注想真容,则随机感格,祈无不应。故能周遍三界,救度无穷。且大道处于无形,则非凡所见,无非信念感通,通则非在一端。或示妙体仙姿,爰及肉身,随感精粗,应已则隐。洞有洞无,遍及一切。或现法身,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具足微妙,三界特尊。或显真身犹如虚空,圆满清静,不生不灭。若于此相未能明审,须凭图像,系录其心,写此真形,铸以紫金泥木铜彩,称力所为。殿堂帐座,幡花灯烛,随心供养,功德共等。若能洞观非身之身,非相之相,则图像真形,理亦无二。是以敬相随心,应感灵通,获诸福报,端在诚心。果能念念增进,自然成道。所谓“人能念道,道亦念人”,此之谓也。


第四化 秉教法

夫道不可无师资,教不可无宗主,故老君师玉晨大道君[灵宝天尊]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天尊生亿劫之前,为炁之祖,所以道君为天尊之弟子也。二圣既立,即老君嗣焉。而曰“老”,处长之称;“君”者,君宗之号。以老君先亿劫而生,后亿劫而长,天天宗奉,帝帝师承,故赐以“太上老君”之号。三圣相承,千古垂则。且道君、老君,皆具至圣之德,动息合道,岂假师承耶?盖以圣传圣,理自玄同。然起教之端,必资授受,为今昔之筌蹄,人天之鸿范也。


第五化 受玉图

老君于上皇元年甲子七月二日,出游西河,时见元始天尊乘八景玉舆,驾九色玄龙,三素飞云导从群仙,浮空而来,同会西河之上。天尊吐《洞玄内观玉符》以授老君三部八景并金书玉字二十四图,罗缕自明。老君即命主图上仙,依而画之。金书紫字,丹简玉章,于此成立。其图分上中下三部,部别八景。

上部八景:
一、《神仙沐浴东井图》。
二、《五岳真形图》。
三、《通灵诀精八史图》。
四、《六甲通灵图》。
五、《九宫紫房图》。
六、《元始太清图》。
七、《真道混成图》。
八、《西升宝录图》。


中部八景:
一、《神仙通微灵化图》。
二、《蹑虚九灵图》。
三、《九变天图》。
四、《常存图》。
五、《守一养生图》。
六、《守神含景图》。
七、《寂嘿养真守志图》。
八、《芝英玉女图》。

下部八景:
一、《神仙六阴玉女图》。
二、《九九道仙图》。
三、《导引图》。
四、《洞中呜保图》。
五、《变化隐测图》。
六、《采芝开山图》。
七、《明镜图》。
八、《无极太一图》。
凡二十四图,皆修身长生之术并洞玄元始之炁成也。


第六化 登位统

老君以大圣之功,化导无始,位育灵根,奚有品位名称者哉?然上有元始之尊,次有道君之圣。老君次道君之位,演化立功。既以陶镕三炁,运行万天,周布众法。元功克著,乃登极道之果,继三真之位,嗣太上之任,为法王之尊也。所以上总群圣,中理众真,下辖九天。在太微钩陈六星中,号曰天皇大帝曜魄宝,以故乘三使六把九枢机,统摄万类出处各件;秉持仙箓,主领神人、真人、仙人、圣人、贤人。但见百千亿天王,拜手于前,恳求岁时施布。赏校善恶之事,游行万方,以洪道化。而一老君常在太清太极宫也。


第七化 历劫运

老君生于无始,起乎无因,独立于冥涬之前,周行于开辟之后。经历劫运,甚为久远。劫运者,天地成坏之名,阴阳穷尽之数。阳尽即生阴,故为大水;阴尽即生阳,故为大火。阳极于九,故云阳九;阴极于六,故云阴六(又作“百六”)。小则三十日为一交,十二交为一度,三千三百度为小劫,九千九百度为大劫,九九八十一万年为劫终也。以夫阳极于九,阴极于六,凡阴阳之数,极于九、六者,则三界荡然。此时天炁穷于太阴,地炁极于太阳。阳极为孛,阴极为否。阳极则其精化为水,阴极则其精化为火。先焚以大火,次漂以大水。上至九天之下,下至九地之内,金玉化消,毫末无遗。然后,元炁复合,谓之“混沌”。混沌剖判,再分天地,一起一伏,周而还始。老君行化,经历此劫不知其数。故经有云:“上世始以来,所更如沙尘。动则有载劫,自惟甚苦辛”是也。
《风俗通》曰:“十千曰万,十万曰亿,十亿曰兆,十兆曰经,十经曰垓,十垓曰载”。“载”者,谓地不能载也。


第八化 造天地

老君乃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故立乎不疾之途,游于逍遥之墟,御空洞以升降,乘阴阳以陶埏。分布清浊,开辟乾坤,悬三光、育群品,天地得之以分判,日月因之以运行。四时得之以代谢,五行得之以相生。故于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亿万炁之初,运真元始之三炁而为天,上为三清三境,即始炁为玉清境,真炁为上清境,元炁为太清境是也。又以三清之炁,各生三炁,合成九炁,而为九天:

一、郁单无量天。
二、上上禅善无量寿天。
三、梵监须延天。
四、寂然兜术天。
五、波罗尼密不骄乐天。
六、洞玄化应声天。
七、灵化梵辅天。
八、高虚清明天。
九、无想无结无爱天。


此九天各生三炁,每炁为一天,合二十七天。通此九天,为三十六天。则三界四民,上极三清,是其数也。初下六天,为欲界天。六根俱染,是名欲界。《龙跷经》云:“凡人口业净,修十善功以上,得生欲界天”。
一、太皇黄曾天(人修十善功,凡一根净者,得生此天)。
二、太明玉完天(人修二十善功,二根净者,得生此天)。
三、清明河童天(人修四十善功,三根净者,得生此天)。
四、玄胎平育天(人修六十善功,四根净者,得生此天)。
五、元明文举天(人修八十善功,五根净者,得生此天)。
六、上明七曜摩夷天(人修一百善功,六根净者,得生此天)。


以上欲界天。有形有欲,触物染着,交接阴阳,人民胎生,故为欲界。《太真科》曰:“初二天,果尚粗,犹以身交为欲。次二天,以手执为欲。第五天,以口说为欲。第六天,以眼视为欲”。今缘六欲,感此六天。一根粗净,上进一天。六欲总净,超出欲界,上登**。
次十八天:
一、虚无天(人六根虽净,尚拘色尘,乃升此天)。
二、太极天(人一粗尘净,升此天)。
三、赤明天(人二粗尘净,乃升此天)。
四、恭华天(三粗尘净,升此天)。
五、曜明天(人四粗尘净,升此天)。
六、皇笳天(五粗尘净,升此天)。
七、虚明天(人六粗尘净,尚有细尘,升此天)。
八、端靖天(人一细尘净,升此天)。
九、元明天(人二细尘净,升此天)。
十、极摇天(人三细尘净,升此天)。
十一、元载天(为色界天,四细尘净,升此天)。
十二、太安天(人五细尘净,升此天)。
十三、极风天(人细尘虽净,尚余轻尘染,升此天)。
十四、始皇天(人一轻尘染净,升此天)。
十五、太皇天(以色尘渐除,故云色究竟。二轻尘染净,升此天)。
十六、无思天(又无始,三轻尘染净,升此天)。
十七、上揲阮乐天(人四轻尘染净,升此天)。
十八、无极昙誓天(人五轻尘染净,升此天)。


次四天为无色界天:
一、霄度天(人轻尘染虽净,尚余结习,升此天)。
二、元洞天(人色尘都忘,但有心识,升此天)。
三、妙成天(人心识两忘,炁观渐妙,升此天)。
四、禁上天是也(人结习渐忘,炁观转妙,升此天)。
以上二十八天,名为三界。劫运所及,阴阳所陶。炁有穷极,人有寿数。初第一太皇黄曾天,人寿九百万岁。一天加一倍。凡二十八天,年寿之数,极于一千二百七万九千七百七十五万五千二百万岁。下至日月所交,四千四百四万四千四百四十四亿炁。一炁三千里也。


此上又四天,为种民天或种人天:
一、常融天(人结习顿忘,渐入神观,升此天)。
二、玉隆天(人结习顿忘,神观转妙,升此天)。
三、梵度天(人清净无染,证不空果,升此天)。
四、贾奕天(人洞入道妙,证无上玄觉,升此天)。

此四天超出三界,日月之光所不及,其天人皆以身光相照,故不生不灭。年寿之数,无沦坏之期。虽大劫之交,灾所不至。而下诸天诸地,随劫沦灭,劫运再开,混沌复判。则此天之人,承太上所初下化,比人间垂法立教,一如此劫之初,三皇继理矣。
又上三天,为三清境。包罗诸天,极高无上,玄都玉京镇其颠。三尊所处,万圣朝轩。为极道之域,变化之根也。
又三十六帝,详具《洞玄经》中,兹不赘述。





第九化 诞玄灵

老君尝以上和元年岁庚寅九月三日甲子,化生于郁单北玄玉国天罡灵镜山李谷之间上玄灵母九玄之房。初,母之始孕,梦玄云日月缠其形,六炁之电动其神,遂有妊。既诞之辰,有三日始出,乃以谷为氏族,用曜景为名,一名弘,字子光;一名玄水,字山渊。
汉太史《帝纪表》曰:“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言黄帝尧舜之处,风教故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自在常空2020-07-19 17:49:31 发布在 国际观察
刀叔论宗教:老子化胡为佛是真是假?用《老子化胡经》来揭开谜底_百科TA说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e0a309bf557e0b7890c7b8aa&lemmaId=9681250&fromLemmaModule=pcBottom
自在常空2020-07-19 18:08:47 发布在 国际观察
阴阳思想与四时节序


在中医领域可以清楚地看到从秉承阴阳思想的“四时之序”到注重阴阳“对立、平衡”观念的演变。

古代医家十分重视四季养生,《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养生要求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原则,并论述了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的各个季节的具体养生方法。

在《黄节内经》的基础上,历代总结出了许多四季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春三月,属木,晚睡早起,节情欲以葆生生之气,少饮酒以防逆上之火,逆之则伤肝,肝旺脾衰,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

夏三月,属火,生于长,养心气,火旺,味属苦,火能克金,金属肺,肺主辛,夏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食等,饱腹受寒,必生内疾。

秋三月,主肃杀,肺气旺,味属辛。金能克木,木属肝,肝主酸。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早睡早起,收敛神气,禁吐禁汗。秋气燥,宜食芝麻、梨、百合、银耳等以润其燥。

冬三月,天地闭藏,早卧晚起,暖足凉脑。曝背避寒,伏阳在内,心隔多热,切忌发汗以泄阳气。目勿近火,足宜常濯 。肾旺心衰,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病耳,故宜养心,不可多食灸煿肉面之类。

图 祥气和润生 大地云海腾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由于受四时之序、阴阳轮转观念的影响,在针灸、诊脉中也形成了“四时脉法”和以“四时”为理论依据的针刺方法。如果对于早期的“阴阳家”没有一定的了解,就很难理解这些诊断、治疗方法的立意了。

例如后世的脉学理论将“浮脉”(即:取之有余,按之不足)作为病在“表”的征象,但在《黄帝内经》中这却是作为春季的正常脉象;后世的针灸学根据疾病的症状决定深刺或浅刺,而在秦汉时期却主张依季节而定等等。

正是对四时之序的了解,阴阳家中“使人拘而多畏”、“牵于禁忌,泥于小数”之弊在中医领域中也有所体现,例如:

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自然也就会根据四时节气变化,相应的在针刺方法上自然就会有所规定:

《素问·诊要经终论》上讲:“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著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这就涉及中医所说的“子午流注”了。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是古人记时的十二个符号,统称“地支”。 “子午”是十二地支中的两个支。子为初,亦是阳之始,阴之终,为23时至次日l时;午为阳之终,阴之始,从11时至13时。

图 子午流注图





“子午”不仅表示一天昼夜的阳阴盛衰,还表示一年四季的阴阳盛衰;阴历十一月为“子”,十一月里冬至阴尽阳生;五月为“午”,五月里夏至阳尽阴生。

昼夜长短和气候温凉寒热周而复始,然而人处于自然界中,人体气血的循环,必然受大自然的影响,周而复始,有规律地变化着。因此,根据天人相应的阴阳进退规律,按时循行取穴、调整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都可应用“子午流注”来表示人体气血盛衰的流注规律。

“流注”中,流指流动,注指灌注、集中。它将人体血气比作水,从子到午,从午到子,循环流注。随着时间的变换。阳阴各经气血有盛有衰,犹如海水涨潮退潮,有固定的时间一样。潮水能够定时涨退,主要是由于日、月,的吸力。

因此,古人认为人体的气血和各部分的组织,亦受日月吸力的影响,将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

正如《灵枢·岁露论》所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庋肤致……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

《素问·八正神明论》对气血和日月的关系及其对于针灸的影响进一步指出:“法天则地,台以天光”,“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这就把血气和日月的关系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日光有阴晴寒暖的不同,遂使气血有浮沉聚散之变异。月郭有空满盈亏的现象,亦使气血有虚实增减的感应。因此,季节和时间与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人用“子午流注”来预知人体气血定期性的盛衰,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体会出:一日之中,气血周流盛衰的时间,以十二经的六十六穴为主,规定了每一日、时经穴的开闭及针治最当的时机。

经穴在开时,气血当盛,如潮汐之涨;阖时气血衰退,如潮汐之退,并从阴经转入阳经或从阳经转入阴经。气血在周身的循环,先后盛衰不同,相互交错地流注着。

虽然如此,可是很有规律,如同潮水的定期涨退一样。此即“子午流注”定名的意义。
自在常空2020-07-19 18:29:37 发布在 国际观察
中西医对疾病的命名


在《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说:“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这段话是说天地四时阴阳(亦即三阴三阳)乃是包括人体生命在内的万物之“根”,人与万物以天地阴阳的变化为根本、共沉浮。

倘若人的阴阳与这四时阴阳这个“根”的变化相悖逆,生命将在本源上受到戕伐,就会生出苛疾、甚至死亡;而如果人体阴阳变化与天地四时阴阳变化相顺从,即人体阴阳必须处在正常的内阳外阴的本位上,处在“正气”的状态上,便能生存。

关于“正气”与“邪气”的解释,《素问·五运行大论》《素问·六微旨大论》给出了很好的启示,其曰:“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基于“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这个“位”的认识,很关键。

根据对人体阴阳本体结构的认识,此“位”应该是阴阳运动的本位。

因此,“当阴阳二气在升降过程中处于各自的本位范围,就是‘当其位’,即为‘正’,或曰‘正气’;当阴阳二气在升降过程中超过了各自的本位范围,就是‘非其位’,即为‘邪’,或曰‘邪气’。

这种思想也就是导致了中西医疾病命名要素不同的关键之处了。

西医的疾病种类及亚类细目有22500种(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第10版,即ICD-10),西医病名以病原体、解剖部位、病理、理化因子、流行病学等要素命名。

而中医对疾病的经典命名只有六种,即《伤寒论》所描述的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太阴病、厥阴病。

西医命名的只是观察到的症状表现,却当成了病因病症来治疗,很多疾病应该属于正常现象的,当做疾病治疗岂不是让人越治越病,越来越严重了吗?!

中医虽然只有上述六种病,但是时至今日临床仍然适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概括今天林林总总的疾病现象,所以中医有“六经钤百病”之说。

那是因为,归根结底总结出来的各种症状都离不开这六种类型,万变不离其宗啊!

图 自然充正气 正气天地行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在人体内阳外阴的本体结构中,阴阳二气处于相互交感的气化运动过程。要么阴气胜过阳气,要么阳气胜过阴气,由表及里,由渐入深,如此这般变化发展出来三阴病三阳病,这么理解就容易多了吧。

这就是阴阳之说在古代医学领域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即:三分阴阳而成太阴、少阴、厥阴和太阳、少阳、阳明。这六个名词在中医中是极为重要的概念术语:经脉学说的主体就是以此为名----手、足各有三阴、三阳之脉,合称“十二正经”。

在《素问·热论》中在论述外感热病时也是以此为名,现在一般外感病的进程被划分为太阳、少阳、阳明(以上三个在“表”),太阴、少阴、厥阴(以上三个在“里”)六个阶段。而东汉的《伤寒杂病论》也以此为纲,发挥而成,所以后人一般称之为“六经辩证”体系。

在《灵枢·决气》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黄帝问岐伯“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黄帝将构成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物质,皆包含在气的范畴内,这就是“元气论”的观点。

而岐伯回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此处岐伯详细地解释了精的构成来源,然后他又分别论述了气、津、液、脉的构成及特点。

岐伯对气的解释是“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这是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在于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它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可以用阴或阳来加以概括说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是说诊断水平高的医生,看人的面色、舌苔、号脉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先确定阴阳哪个地方失调了,为何失调了。

而西医却看不到这一点,只是根据临床表现命名了不同的病名,看不到其深层内部的原因在于阴阳失调,怎么能够治好病呢?!
自在常空2020-07-19 18:30:36 发布在 国际观察
中国古代一直对天气变化很关注,自古就有观象授时,可知天地相应,人亦与天地相应,那么四季时节的不同,气候突变自然也会引起人体的反应了。

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自然宇宙之间,有着非常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也具有共同的构成基础,即都是由“气”生化,也都是按照阴阳消长、五行生克之关系运行。

《黄帝内经·素问》特别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相通相应,无论春夏秋冬、昼夜、不同的地域环境变化,都会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千金方》提到因为气候突变引起的疾病,也就是“天行时气”:“凡冬月,忽有大热之时;夏月,忽有大凉之时,皆勿受之,有患天行时气者,皆由犯此也。”,这就是气候变化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如果四时气候不按一定的顺序和程度发展,则可发生太过或不及,就如《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里所说:“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凡时令已到而相应的气候未到,或时令未到而相应的气候先到,这些反常现象对一切生物都是不利的。古人称这种太过与不及的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淫”。

《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为非常,非常则变矣,变至则病”

这里可以用东汉王充《论衡·变动篇》说的:“天气变于上,人物应于下矣。”来解释天气在上面产生变化,人在下面有所感应。

这就像是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生病,也因此,每到天气发生变化的时候,人身体上的患病处也会提前感受到,而有痛楚难受之感,由此知道天气要变啦!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指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这就是天地相应,产生了生寒暑燥湿风,反应在人身上就是五脏化五气,生喜怒悲忧恐。

也就是说,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都是互相影响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目互依存的。

天地之间有四时五行的变化,产生各种不同的气候,在不同的气候下,一切生物有生长、发展、消亡的过程,人体五脏也有不同的变化,产生喜怒悲忧恐五态。

所以,对于人体疾病的产生,《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认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意思是说,大多数疾病的发生,都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界六淫气候的变幻和转化所致。古人将“风寒暑湿燥火”总称为“六气”。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四者之有,而贵常守。”若升降失职,则阴阳失衡,无所谓生化,百病由生。故《医学求是》曰:“明乎脏腑阴阳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要领。”
自在常空2020-07-19 19:00:43 发布在 国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