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线工程 (转载)

楼主:llk11 字数:1513229字 评论数:1638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llk112016-10-22 20:09:00 发布在 国际观察
谢谢斑竹
llk112016-10-22 20:50:06 发布在 国际观察


“三线建设”,这个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为保密,是不见于报端的。即使当时的人们说起,也十分神秘。今天的年轻人,更是少有所闻。
llk112016-10-22 20:52:44 发布在 国际观察
何谓“大三线”建设?

大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在1964年至1978年间,展开的、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为宏大的一次工业体系建设。简单地说,就是在以四川为中心的广大西南地区建立相对于全国独立的、“小而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生产体系、资源能源体系、军工制造体系、交通通讯体系、科技研发体系和战略储备体系。什么要这样做?一句话,就是建立中华民族的“战略大后方”。

为了抗御外敌,毛泽东提出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他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战略后方,分别简称为一线、二线和大三线。

按照中国军事经济地理区划,沿海地区是第一线,包括沿海和边疆省区,如北京、上海、天津、辽宁、黑龙江、吉林、新疆、西藏、内蒙古、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

三线则是指长城以南、广东省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基本属于内地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靠内地的一部分,共涉及13个省区。

四川、云南、贵州及湘西、鄂西为西南三线,
陕、甘、宁、青及豫西、晋西为西北三线。
相对于西北、西南的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腹地称小三线。
用今天的概念来说,它基本上是指不包括新疆、西藏和内蒙古在内的中国中西部。

介于一、三线地区之间地带,就是二线地区。
llk112016-10-22 20:55:22 发布在 国际观察
毛 和中共中央为什么要进行三线建设?

说到大三线的来由,就需要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1960年中苏两国的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在我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对我虎视眈眈;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政权咄咄逼人,妄图反攻大陆;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境挑起事端,直接导致中印军事冲突。1964年,美国制定了绝密报告《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试图出动空军袭击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并打算联合苏联进行。美国总统约翰逊和国务卿腊斯克、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就此进行了讨论,并与台湾进行了具体商议。美军航母在台湾海峡举行了核战争演习,1964年8月2日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舰发生激战,越南战争规模扩大,并延烧到中国南部地区,海南岛和北部湾沿岸都落下了美国的炸弹和导弹,直接威胁中国安全。

面对战争威胁,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毅然决定,中止原来“抓吃穿用”的“三五”计划设想,8月19日,李富春、薄一波、罗瑞卿联名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10月30日,中央工作会议通过并下发了国家计委提出的《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决定从1964年起转而加紧进行战备工作,在云、贵、川、陕、甘、宁、青等西部省区的三线后方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工业、交通、国防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地区,距西面国土边界上千公里,离东南海岸线七百公里以上,加之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起伏的山脉作天然屏障,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成为理想的战略后方。
llk112016-10-22 20:57:35 发布在 国际观察


1964年8月2日,美国挑起“北部湾事件”,轰炸北越海军基地,越南战争规模迅速扩大,并祸及中国境内。到1966年8月,驻扎越南的美军已经多达42.9万人,对东亚地缘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照片为1965年2月,游弋在南中国海的美军航空母舰CV-61突击者号(USS
Ranger)。该舰是福莱斯特级的第三艘,1954年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开工,1956年9月下水,1957年8月服役,满载排水量81163吨,载机78架。越南战争期间,美军派出了22艘次航母参战。其中包括全部四艘福莱斯特级和小鹰号、企业号核动力航母。
llk112016-10-22 20:58:13 发布在 国际观察
简单说一句话,大三线就是备战。面对国际环境的压力,中央顺势利导,发动人民大搞建设。结果为中国多备份了一套工业体系,而敌人最终也不敢来。可谓一举两得,而中华民族的万世之基则多了一份保障。

好人好马上三线 备战备荒为人民
llk112016-10-22 21:04:27 发布在 国际观察


llk112016-10-22 21:07:50 发布在 国际观察
没有当年三线打下的基础,估计不会有这个摩托

llk112016-10-22 21:13:46 发布在 国际观察
1965年四川绵阳风洞基地建设老照片。在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科研人员在这里创业。经过五十多年不懈努力,这里建成了亚洲最大的航空风洞试验基地,拥有各型风洞五十余座,可与美国、俄罗斯比肩。
llk112016-10-22 21:15:15 发布在 国际观察
llk112016-10-22 21:18:18 发布在 国际观察
1965年1月,根据三线建设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沿海省份部分重点大学科系,搬迁至中西部地区建设分校,首批院校有七所,分别是:
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内迁至四川绵阳(西南科技大学前身);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专业与技术物理系、无线电系,内迁至陕西汉中(陕西理工学院前身);
南京大学五个系内迁湖南常德桃源县开办分校(华南光电集团);
上海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在四川自贡建设分校(四川理工学院前身);
唐山铁道学院内迁至四川峨嵋县(西南交通大学前身);
大连医学院南迁至贵州遵义(遵义医学院);
北京矿业学院内迁至四川合川(中国矿业大学前身);

三线建设对于平衡中国东西部教育资源分配,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图为1972年,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四川自贡分院校门。
llk112016-10-22 21:20:44 发布在 国际观察
何为“三线”

1964年开始至1980年,国家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原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钱敏评述道,三线建设是对西南各省的工业、科研、教育、能源、动力、交通、通信系统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最全面、最深刻的改造。一线工业内迁布局、铁路建设会战、钢铁工业建成起步。

贵州、四川东部山区、四川中部平原地区、汉中、秦岭北麓等地区新建的项目数量多,规模大,迁入工业人口多。其中,成都主要接收轻工业与电子工业。

“三线”范围

范围,指长城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腹地,包括川、滇、黔、陕、甘、宁、青、晋、豫、鄂、湘、粤、桂等13个省、自治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其中,西南“三线”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和湘西、鄂西、豫西。

三线投入

三线建设共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

四川为三线工厂最集中的省份之一。据相关资料统计,当年随三线工厂入川的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有40万。

1965年至1976年,四川的三线建设共投入建设资金335亿元(按现市值估计约5000亿元),占解放以来到1976年国家在四川总投资的80%左右。

三线成果

建成1100多个

大中型工业项目

建成成昆、川黔等10条干线。加上支线,共新增铁路8046公里,三线地区铁路占全国比重由1964年的19.2%提高到34.7%,货物周转量增长4倍多,占全国1/3。

成都变化:

成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

消费型城市转变为

具有现代工业体系城市


1949年以前,成都全市工业总产值为1.08亿元,其中中小手工业户1.4万户,占了全市工业总户数的98.8%。

1977年,成都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4010户,实现工业产值36.53亿元。1978年,成都工业总产值增长至41.19亿元,占到全省的18.3%。

经过三线建设,成都能够批量生产无缝钢管、汽车、机械成套设备、量刃具、化肥、基础化工原料、抗菌素等上百个现代工业产品。无缝钢管、抗菌素、量具刃具等一批现代工业产品在全国达到领先水平。同时,成都还成为全国四大电子基地之一。
llk112016-10-22 21:28:23 发布在 国际观察
受益于大三线的城市,都匀


1960年代初的贵州都匀火车站老照片,当时站房还是平房。都匀于1958年建市,是贵州继贵阳、安顺后成立的第三个地级市。三线建设时,贵州有011基地(贵航)、061基地(遵义)、083基地(都匀)三个基地。1965年,四机部在都匀设立083基地三线建设指挥部,后来演变为电子部贵州管理局,下辖22个企业、4个事业单位,职工约3万人,分属雷达局、机械局、仪器仪表局等部门,分布在都匀、凯里、遵义等地。

llk112016-10-22 21:30:12 发布在 国际观察
三线二汽,最早于1952年底提出建设,经历“两下三上”的漫长波折,于1969年9月正式开始在湖北省十堰市进行建设,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主要生产“东风牌”卡车,1992年9月1日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



为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1969年10月,来自全国30多家工厂、设计院和建筑单位的建设者以及竹山、竹溪、随县、大悟、枣阳、汉川、汉阳等县的2.5万多民工,汇集在十堰周围数十公里的工地上,拉开了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序幕。
当时,人们这样形容十堰这个偏僻的山区小镇:十堰真奇怪,一条马路直通外;说它是城市,种瓜又种菜;说它是农村,工厂山沟盖。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的十几万建设大军,挥洒血汗,开山辟地。由于当时没有铁路,建设物资运到邓湾后,全靠工人手拉肩扛。
几十吨的重型设备,工人们在底下垫上圆木,然后几十人喊着号子,像拉纤似的拉到工地。
技术工人也常常在工地上搬砖挑沙扛木头,就连领导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也不例外。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



llk112016-10-22 21:41:17 发布在 国际观察
1967年4月1日,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简称二汽,现东风汽车集团)在湖北郧阳山区的十堰大炉子沟,举行开工典礼大会。该厂自1952年即提出建设计划,其后历经三次下马,出于军事战备考虑,1964年,毛泽东 明确提出要在三线建设中考虑第二汽车厂。

1965年12月21日,中央批准成立第二汽车厂筹备组,由饶斌(一机部副部长)、齐抗(原南京汽车厂厂长)、李子政、张庆梓等人筹建二汽,对外称“国营东风机械厂”。设计年产10万辆卡车(当时规模居世界第三位),其中2.5吨军用越野卡车2.5万辆,3.5吨军用越野卡车2万辆,5.5万辆5吨民用卡车。最终选址十堰山区,十堰东北80公里有90万千瓦的丹江口水电站,南有襄樊作为依托。

1969年2月襄渝铁路(襄樊-重庆)全线开工,在十堰设站。1971年二汽进入土建高峰时期,全国派来的施工队伍多达6万人。在190平方公里范围的21条山沟里,共建了发动机、车架、车桥、传动轴、底盘、车厢、铸造、车轮、仪表等共27个专业厂。还有供十几万人生活的住房、学校、医院、商场、公园、马路、甚至火葬场。

这个穷山沟就此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卡车城——十堰市。
llk112016-10-22 21:46:50 发布在 国际观察
1975年1月3日,湖北十堰二汽召开实现小批量生产能力祝捷大会,刚下线的55辆崭新的EQ240型2.5吨军用越野卡车,像一条长龙停在张湾到公园的老白公路上。一条五六米宽的水泥公路,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1978年首批民用5吨卡车投产。这些车辆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8年改革开放后,大批工业项目下马。1980年,二汽被国家计委列入“停缓建”企业目录,国家停发一切基建资金。当时二汽已有3万多名职工,2万多台套设备,国家投入16.7亿元,收支平衡。在二汽厂长黄正夏多方求援下,提出“不要国家资金,只要国家政策”,自筹资金分期建厂的方案,终于挺过了生死关。1980年3月22日,国务院下发批准二汽续建的文件。

依靠东风5吨民用汽车取得的成功,到1985年,二汽产销量,上缴国家利税,均占全国汽车行业的60%。但是到了90年代,二汽经营再次陷入困境,到1998年累计亏损5.4亿元。1999年6月17日,二汽正式改制成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2000年扭亏为盈,产销量突破22万辆,盈利高达13.8亿元。

此后东风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合资专业户”。成立的合资企业有——东风雪铁龙(法国)、东风日产(日本)、东风本田(日本)、东风悦达起亚(韩国)、东风裕隆(台湾)。2011年,东风汽车集团实现销售收入4071亿元,产销290万辆,员工13万人。


建设的艰辛,筚路蓝缕




没有东风人的执着坚持,估计就没有国庆阅兵的东风车了

llk112016-10-22 21:48:27 发布在 国际观察
“1986年,二汽建成了年产10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超过当时的一汽。二汽生产的东风牌汽车红遍大江南北,在国内基本上是无与匹敌。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二汽生产的军车越野性能卓越,二汽更因此一夜成名。”



在70年代末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二汽EQ240军用越野车无一台因为质量问题而导致事故。



llk112016-10-22 21:52:54 发布在 国际观察
1971年5月21日10点59分,四川攀枝花狮子山朱家包包铁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万吨大爆破。由冶金工业部第19冶金建设公司(十九冶)组织实施,铁道兵、地方民兵等36个单位三万余人参与,采用分层延发爆破法,耗用9173吨胺油炸药和989吨硝胺炸药。朱家包包铁矿设计年产750万吨铁矿石,需要剥离70多米厚、1140万立方米的岩土覆盖层。爆破工程挖掘巷道24个,掘进14562米,设炸药室586个,挖掘土石方13379立方米。


“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攀枝花这座城市”、“攀枝花是毛 最关心的地方,是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三线建设的成功典范,是中国三线建设史的缩影……”
llk112016-10-22 21:55:54 发布在 国际观察
1965年3月4日,毛泽东 收阅吕东、徐驰递交的关于攀枝花特区筹备及工作打算的书面汇报后,当即批示“此件很好”。攀枝花由此被列为“三线建设”重点。后来,周恩来总理亲自牵头安排部署攀枝花开发建设的具体工作。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精神感召下,来到了川滇交界处的深山峡谷,一段中国城市发展的传奇由此演绎。
llk112016-10-22 21:58:28 发布在 国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