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史说

楼主:cdnwpu2019 字数:626268字 评论数:6161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土民心实 2019-11-29 09:05:11
在北方尤其东北移民中有句“穷山东,富老坦(奤,呔)”口语。
这里的“老奤”指的就是“滦州”一带的人.....意思为“老土。
-----------------------------
谢谢您的回复,文字几经变迁,不论字形还是发音都经历了许多变迁,如果我们仅从文字的层面来历经,极容易导致我们遇到很多壁障。我认为华夏文明抑或称中华文明按区域分为三大块:中原文明、西南文明(古蜀文明)、东部文明(东夷,百越)这三大块组成的,跟域外文化或有交集,但域外文化微乎其微或者不存在可能会是中华大地上的文明主导。我自始至终坚持这个观点,也会仔细论证我的这个观点。
cdnwpu20192019-11-29 10:59:5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土民心实 2019-11-29 09:20:48
三星堆里的面具当时如果朝向“东方"......?
-----------------------------
我非常明确的肯定,三星堆的面具在祭祀的时候,是朝向太阳,没有祭祀的时候是放在神殿里的,就放在铜立人旁。倒是有棺椁朝向东方的,我的文章里会详细论述原因。
cdnwpu20192019-11-29 11:02:4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土民心实 2019-11-29 09:05:11
在北方尤其东北移民中有句“穷山东,富老坦(奤,呔)”口语。
这里的“老奤”指的就是“滦州”一带的人.....意思为“老土。
-----------------------------
@cdnwpu2019 2019-11-29 10:59:56
谢谢您的回复,文字几经变迁,不论字形还是发音都经历了许多变迁,如果我们仅从文字的层面来历经,极容易导致我们遇到很多壁障。我认为华夏文明抑或称中华文明按区域分为三大块:中原文明、西南文明(古蜀文明)、东部文明(东夷,百越)这三大块组成的,跟域外文化或有交集,但域外文化微乎其微或者不存在可能会是中华大地上的文明主导。我自始至终坚持这个观点,也会仔细论证我的这个观点。
-----------------------------
中华大地上的文化抑或文明不存在地理上的障碍,漫长的时间跨度里,是可以靠双脚跨越万水千山发生文化或文明的交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各具特色。如果我们把文明主导的思想暂放一下,或许我们会有不同的结论。
cdnwpu20192019-11-29 11:19:0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谢谢各位热心涯友的热心回复和顶贴。理不说不清,史不辩不明,古蜀历史没有文字记载但有丰富的文物遗址。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古蜀先人的心血和智慧结晶。在此恳请对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对古蜀先人多几分尊重。今之所叹,古之所难,蜀地一步步走来不容易。我依旧坚持个人观点:灿烂辉煌的古蜀文化是华夏文化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与其他文化或有交集,互相影响,但各有特色。请允许我不能把精力放在人类起源和文明的争先后上,我没那个本事更没那个能力说的清,我只想好好的叙述古蜀史衍变的一种可能。还请涯友们多多提宝贵意见,不才在此恭谢诸位啦!
cdnwpu20192019-11-29 22:03:0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业内”的事,我真不太懂,我只是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古蜀历史扑朔迷离,加上远古历史缺乏典籍,山海经这本方士地理志又留下几多遐想。山海经不是竹书纪年这样的典籍,作为究史的些许参考是极好的,但当做史料来研究窃以为不合适,当做地理志或有意义。
谢谢涯友们的建议,我会继续努力。
在此鄙人再次做个声明,我的目的是推究古蜀可能的历史轨迹,不是探究文明起源和主导性文明的,我没有那个能力正本清源,真没那个水准,探索太古历史是为了寻求古蜀演化的可能性思路。
我自始至终都坚持古蜀文明是远古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古华夏文明按区域分中原文明,西南文明,东部文明,这些远古文明时间或有先后,或有交集,相互影响,但各自独立,各具特色,为什么一定要说谁决定了谁,谁主导了谁,为什么一定要论个高低上下?
我郑重声明,我没资格对远古文明论高低,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去认知和尊重。我想如何能从古人的不易和智慧中挖掘出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内涵,这才是我们应该去争的。
今天家里有事,明天继续更新,涯友们的金玉良言依旧是我最欢迎的,拜托啦!
cdnwpu20192019-11-30 16:49:5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正如回复另外一个涯友的问题,你确定黄帝就只能是姬轩辕一个人吗?如果黄帝指的是一个时代或者泛指一个时代而不是指具体个人会是什么光景?就如蚕丛,柏灌,鱼凫一样。关于五帝作为五个时代,我文章内有相应的叙述,请知悉!
cdnwpu20192019-12-01 08:06:2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多谢ID号为“古蜀史爱好者”的热心提醒,现将五帝作为五个时代的推究补录上:

B、将五帝作为五个时代的推究:
《竹书纪年》第1卷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三帝,有明确的在位年数,累加其所记帝王的在位年数后,大致可得出诸帝王的元年数据。黄帝元年公元前2394年;颛顼元年公元前2294年;帝喾元年公元前2216年;帝挚元年公元前2153年;帝尧元年公元前2145年;帝舜元年公元前2042年;夏禹元年公元前1989年。按《竹书纪年》计,截止大禹,五帝时代共计约352年,和以上作为个人所推算时间有93年的差异。
西晋 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载曰:“黄帝以土德王,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岁,颛顼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一百五岁而崩,尧即位九十八年,寿一百一十八岁。舜年八十一即真,八十三而荐禹,九十五而使禹摄政,摄政五年崩,年百年也”。按《帝王世纪》计,黄帝时代100年,颛顼时代78年,帝喾时代70年,尧时代98年,舜时代约20年,五帝时代共计约366年,与《竹书纪年》相近,与五帝作为个人推算的误差为107年。
《史记集解》夏、殷、周本纪引《竹书记年》说:夏朝自大禹起 471年,殷朝496年,周朝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257年。周幽王姬宫涅薨于公元前771年,可据此计算出夏殷周三代相接共计:471+496+257=1224年。从公元前771上推1224年,则夏朝开始时间为1224+771=1995年,这和夏商周断代工程界定的夏朝时间为2070年相差:2070-1995=75年,和大禹执帝位时年65,合。
如果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理解为五个时代,而不是五个具体的人,就如古蜀历史上的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用来代指古蜀的五个时代一样。因为缺乏文字典籍的记载,后人将那个时代浓缩成一个人来理解和表述,这样的做法符合远古人的认知规律,并无不妥。
举个例:华夏文明集大成者姬轩辕,后世因其功德厚重,故曰“黄帝”,那姬轩辕所属的有熊氏又从哪里来呢?《山海经•海内西经》曰:“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我们暂且把《山海经》中的“帝”理解为“黄帝”(其实有点牵强), “黄帝”的起家之地则为昆仑之虚(2019年考证为山西阳城的析城山)。《大戴礼•帝系》又记载曰:“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按照《大戴礼•帝系》记载,黄帝又居轩辕之丘(考证为河南新郑)。这“二帝”的地域变迁是沿着黄河流域走的,从黄河流域中游往黄河流域中下游迁徙。这中间或许存在着时间差和空间转换,鄙人则是将昆仑之丘的“帝”理解为了“黄帝”姬轩辕的祖上。其中的时间差经后世史学家和经学家一点点累积表述和为了易以理解,这才有了后来“黄帝”起于“昆仑之丘”的说法。
今天“昆仑山”的正式得名源自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汉武帝刘彻获悉有这样的苍莽大山,故命名曰“昆仑”。 此事《史记•大宛传》有记载,曰:“汉使穷河源,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昆仑是上古神山,黄帝功高昭著,将二者联系在一起是后人美好想法的最佳结合体,于是有了黄帝姬轩辕起于昆仑神山的说法。然而“ 昆仑”《 说文解字》释义有很多,或曰国名,或曰奴仆,或曰酒器等等,如《书.禹贡》记载:"织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并不单指今天横贯新疆,西藏,甘肃等几大省的昆仑山脉,略过不表。
我个人能力着实有限,五帝的发源地和具体的生卒年考究不太严谨,或有误差,在此考究五帝大致的生卒年和在位时间是为了后面论述古蜀做铺垫的。从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轨迹来看,远古时期杰出帝王或大氏族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和贡献似乎更加明显,为了寻出历史轨迹,鄙人也就只能抓大放小了。
如上所述,根据信史和别史作为基础推算的结果来看,不论是将五帝作为个人推究,还是作为五个时代来考究,时差皆在100年左右。在此请允许我以个人推算出的公元前2324作为黄帝出生年,作为考究玄嚣和昌意及其后裔对古蜀产生影响的时间节点。
cdnwpu20192019-12-01 11:49:3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在此,我非常感谢各位热心朋友的善意提醒,释疑及热心帮助!恭拜诸位!
cdnwpu20192019-12-01 11:51:2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柏浚篇
生卒年 公元前1989年——公元前1925年
柏浚,生于公元前1989年,柏稷长子,温平少语,性讷。因其父一生主要从事柏条河的拓展梳理和图符的整理,但苦于历史条件和认知能力的束缚,无果而终。柏浚一直随其父和族人们疏理柏条河,就此时他们的人力物力来看,河道梳理工程何其浩瀚,所以进展十分缓慢,加之每年岷江的汛期发大水,堤坝筑后溃,溃了又筑,周而复始,从未间隙。
我们把目光转向一下中原,看看此时的帝禹后裔夏氏是怎么个境况。
帝禹而立之年才生的启(生卒年约公元前2100年~~2057年),夏启的生年是按照我个人推究的时间计,卒年是根据《竹书纪年》记载计:“启在位39年,78岁崩。”
公元前2061年,启不负禹望,于年继帝位(实质为部落大首领)。夏启前二十年还算兢兢业业,比如做《甘誓》灭有扈氏。但夏启后来就骄傲甚至腐败了,他腐败也就算了,他的儿子太康也是不务正业,搞得附属部落怨声四起民不聊生。后来才有了东夷善射一族有穷氏后羿来了个“后羿射日”的传说,其来由是夏启自负功高盖世举世无双,自称“阳帝”,其附属部落则称“附日”。简单理解就是夏启拿自己当恒星(太阳),其附属部落为行星。
约公元前2030年,后羿灭了夏氏的多个附属部落,“后羿射日”的传说为后羿射掉九个太阳,此处的“九”为虚数,是多的意思。后羿剪除了夏氏太康的羽翼后,取代夏氏成为部落大首领,史称“后羿代夏”。太康及其五个兄弟逃循,夏氏宗设没丢,夏氏就没灭。太康崩后,其弟仲康为夏氏继承人,做“五子之歌”改过自新,而后仲康子相为夏氏继承人,以图重整河山。
从公元前2030到前1970年,在这短短一个甲子的时间里,后羿及其后裔也腐败了,后羿相寒浞发动叛变杀了后羿之主,僭越登位,史称“寒浞之乱”。寒浞不仅杀了后羿之主,还杀了夏相(少康之父)。夏氏不得已逃到河南商丘的虞城,隐姓埋名恬退隐忍。这段时间中原还真是够乱的,寒浞篡政不被历史认同,后面也有一个不被历史认同的篡政人物,他就是极具时代穿越感的王莽。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曰:“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中原这段时间不安静也不太平啊。少康(约公元前1972年—公元前1912年)年少有为老成持重,趁着寒浞腐化堕落,不得民心之际,重集旧部,向寒浞发动了反攻。
约公元前1945年,经过激烈的争斗较量,少康最终灭了寒浞,夏氏重续华夏正统,史称“少康复国”。夏氏在被后羿取代,被寒浞赶得到处跑的时候,没有被打散没有丧失斗志,为什么?就是因为其“宗社”没丢(史称“夏社”,主要是各种祭物,不是史料典籍)。宗设在,则夏氏存,宗设灭,则夏氏亡。从少康起,这样的理念贯穿了整个夏氏一代。而夏氏一代从不曾太平,“宗社”几经易地,这就是后世有这么多“夏都”及传说的原因所在,“二里头遗址”所在地是夏氏后期期待得最久的地方,但“二里头”不是夏氏唯一待过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商汤要把夏桀追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死活要把夏桀带着到处跑的“宗社”弄到手的根本原因。在三朡之战俘获夏氏“宗社”的战利品后,激动的商汤是兴高采烈的让谊伯、仲伯作《典宝》以示庆贺,因为“夏社”灭,夏氏是真亡了。夏商的恩怨此处暂时略过不表,后文详述。
中原夏氏暂放,我们且回过头来看古蜀是怎么个光景。
公元前1946年,已过不惑的柏浚自继任族长后,自知自己无法兼顾家族各方面的事务,于是把坊市交给自己的兄弟管理,符号凭证的整理工作则交给了叔父和族人们,他把心思大都放在了柏条河治理和农耕上。今天的柏条河作为都江堰内江的主要河道,支流很分散:太平桥出来与蒲阳河分流,向东流至新民乡三官桥,右边分出一只,是为沙子河;主干流继续往东经胥家镇、天马镇,往南到三道堰,继续往东到香草湖湿地与走马河汇合,一支往南,是为府河,另一支为正流,是为毗河,继续往东入沱江。但柏浚整理的柏条河只是在今天都江堰离堆口处另开的一个豁口,和蒲阳河是并行走向,让岷江水从彭州下方穿过,让岷江水汛期不漫过郫彭一带。河道也只是整理到了今天的郫县三道堰,此时他们开柏条河的目的仅仅是想保住蒲阳河两侧的农田不被淹没。
柏稷、柏浚两个时代,日落月升,年复一年,幸好岷江没发太大脾气。偶有的地震烈度都不算太大,但也足以让古蜀人惊恐,于是祭祀天神变得更加虔诚。盆地阴雨连绵的时间比较长,谷物长势比较一般,能吃的食物不多,饥一顿饱一顿就这么挺过来了。
柏浚是一个合格的河工,但实在算不得一个合格的族长,他一生都奔波在柏条河上游的梳理上,很少管族内和坊市的事。
公元前1928年,再也奔波不动的柏浚将族长之位交给其子柏成,三年后卒于柏条河边,终年64岁。
cdnwpu20192019-12-02 09:38:3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柏成篇
生卒年 公元前1968年——公元前1910年
柏成,生于公元前1968年,柏浚之子,恭敬谦逊有德,知学尚礼。
柏氏一族,柏成算是最有学问的了,不像先祖柏岐那样痴,也不像柏贾一样豪放,更不像柏鸷一样刻板,柏成算是一个异类,尚礼有德且善学善用。
自公元前1928年继任族长以来,柏成继承其父遗志,农闲时大多数时间都放在了柏条河及其支流的梳理上,再就是对柏氏和蚕丛两大家族的情况进行整理,一类一类的分的清清楚楚,同时叮嘱前辈整理图符,将有限的文符按种类归纳整理好,其中一些文符还没用在家族制度和坊市章程上,倒先用在了祭祀上。
古蜀的祭祀不是从柏成开始的,在昌意玄嚣入蜀地前就已有了祭祀行为,只是形式很原始,祭物也很原始粗糙,祭地很分散且规模很小,自昌意一族入盆地发展为古蜀翘楚的蚕丛部后,祭祀的规模才慢慢变大变得正式,每年春种秋收,天旱洪涝,婚丧嫁娶等都有祭祀活动。到得柏成这一代,他把祭祀做了程式化处理,设置专司祭祀的人,祭祀用品,祭祀地点,祭祀流程等等都做了规范。因为祭祀器物的改制与革新,柏成做了一件大事,将原来简易的祭祀物如石制,陶制,极少数制作粗糙的玉石器物和其他手工祭物在三星堆坊市所在地,集中焚烧掩埋处理(三星堆一期发掘所在),以此方式来祭奠和缅怀先人,并开始了新的祭祀制度。这种缅怀方式在鱼凫时代也有用过,《鱼凫卷》会做详述。
祭祀,当今已经很少见了,但在远古时代,这是一个极其神圣而浓重的行为。
祭祀的人:主持祭祀的,非族长和部族德高望重的老人不能胜任,鱼凫时代及往后则是专职大祭司;
祭祀用品:原来只有一些石器,农具,花草树木等,现在则加上了家禽、牲畜和少量的玉制、极少量的铜制器皿;制作青铜器皿的工匠主要是玄嚣颛顼派来的后裔和自滇北上的古彝(夷)人,但此时古蜀地的青铜冶炼技艺极其粗糙。
祭祀地点:在高地搭建专门的石制或者木制祭台,以示庄重;
祭祀流程:祭祀用品清理归类,布置祭祀台,祭祀的人,沐浴更衣,人员服饰穿戴,规范祭祀行为。
通过程式化的祭祀行为,有利于增强族内凝聚力和归属感,有利于族内的管理,同时,联合其他部落氏族做群体性祭祀行为,对联络平原及周边的各部族也有积极作用。
除了祭祀,和蚕丛部一样,柏成也是非常赞同和推动和古彝人、古羌人加强联姻,引导古彝人、古羌人入成都平原。柏成对氏族之间的通婚和联姻很支持,不必受氏族界限束缚,父母之命可以,媒妁之言可以,自由结合也可以。这期间不论是蚕丛氏还是柏氏,很多男性娶了羌女,彝女,但是这两个部族的女性却少有嫁到羌族,彝族。除了加强联姻,柏成还做出了一些家族婚姻的规定,男女关系不再像以前那么混乱。以前认知水平低,都是遵从人类的本性而为,为了繁衍,无所谓礼仪。自柏成后,婚姻这种概念慢慢在族内乃至成都平原四川盆地内形成,男女之间的婚姻行为慢慢变得规范。
由于柏氏和蚕丛的开放和开明,这期间,羌、彝、汉之间的融合进一步加深。古蜀人客观的说就是这以这三族为主,其他部落游群为辅的一个混合体。
公元前1910年,柏成传族长之位给其子柏康。
公元前1905年,冬至,卒于郫邑,年63岁!
cdnwpu20192019-12-02 17:05:4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今天补作业,两更!
cdnwpu20192019-12-02 17:05:5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柏康篇
生卒年 公元前1945年~~前1877年
柏康,生于公元前1945年,柏成的次子,柏成长子柏焕于公元前1941年不幸夭折于柏条河。
柏康,情深而痴,尚自由而不拘,颇有蚕丛前辈芒康的风范(古蜀后世还有一位),平生治理柏条河,娶已有婚约的羌女,后带着羌女去往青衣江流域一带。
柏康于公元前1910年继任族长之位,因个性率直,在族内颇有人缘。先随其父柏成治理柏条河及其支流,其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成都平原的游历上,对成都平原的角落是相当的熟悉。后于三星堆坊市协助管理和经营,在图符整理完善之前,柏康用简易的石块画上相应的简易图画做标识,在坊市开市的时候让专人做说明,时间久了,慢慢也就为大多数坊市内交易人员熟知。此间食盐贸易一直是柏氏和蚕丛两部的心病,屡次与巫山人的食盐交换中都吃亏不小。后来柏康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西南的贸易之路上,出邛崃经雅安汉源到邛都古滇,多次往来于这条道上,力图开拓新商道和新的食盐渠道。
远古的成都平原不似中原各方势力犬牙交错盘根错节,常因一些地盘或首领之争大打出手。即使进入夏朝达到形式上的集权形态后,这种情况也没有丝毫改变,中原地区争斗的时间往往比和平的时间多。在很长很长时间内,盆地内的绝对霸主是岷江,各部族为了成都平原的地盘大打出手?还是散了吧,省点力气,打赢了能争到什么?岷江发一次大水就能把你打死打活得到的地盘抹平。虽然此时成都平原上除了偶尔有些僚人,僰人等异族的滋扰,他们也就是为了抢些吃食用度,抢完就走,大多时候还抢不到,毕竟蚕丛和柏氏两族的实力可不弱。远古社会实力强弱拼的就是人多,这是那个时代最基本的认知。大族抢不过,坊市抢不到,那就抢商旅吧。
还别说,商道上真有抢的。抢来抢去,抢了很多次后,劫道慢慢有个约定俗成,粮不抢,盐不抢,其他的饰品和器物倒是会抢。在远古时代粮和盐是绝对的生存资源,商旅护卫队人数不少,若抢这些东西基本就是不死不休拼命的局面。而其他饰品和器物被抢的时候,至少不会很玩命,抢到之后也可以到其他小的聚落换粮食,彼此抢和被抢多次后,双方也就慢慢形成了某种默契。抢食的异族要么是因为饥饿,要么是没有器物,所以柏康每次走道,都会额外带上一些粮食和器物作为“过路费”,这些劫道的似乎也轻车熟路,一句废话没有,拿了东西之后就撤!约定俗成和举措得当的处理让本来的劫道行为演变成了柏氏乃至后来人的一种走道习惯叫:布施。他们一路走,一路布施,竟然神奇的把西南丝绸道路上的部族游群给吸引了过来,沿着商道,成立不少小聚落乃至小型坊市。
其中青衣江流域后来更是有不少羌人前来聚居,南下到汉源、邛都,越来越多人聚居,小聚落,小坊市,大聚落,大坊市,一点点的成型,并以此为据点,农耕,游牧,制作手工业品,作为易物之用。于是乎,这条自蚕丛氏开始的南下商道远比东出的商道显得更有生气与活力。
公元前1908年,柏康在西进茂汶的时候偶然见到一个大氏族的羌女,并为其深深吸引,回到成都平原日思夜想,此时柏康早已有妻有子,不论是父母之命还是媒妁之言,何况他还身为族长,自然要以身作则遵守祖上制定的婚姻习俗。再娶一个羌女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柏氏一向很支持汉羌通婚的,可问题出在羌女已和另外一个羌人氏族有了婚约,羌女为此时岷山氏之女(茂汶大户)。在远古时代,氏族之间的相互联姻是加强双方关系和联合的重要桥梁,有婚约和没有婚约完全是两码事。
柏康身为族长,担负着家族重任和承载着族人的期望,族氏的需要远比个人情愫重要,再另外娶妻娶妾不就可以了,何必恼人!但人有异同,他人所思又岂能揣度。
柏康在公元前1906年把族长之位交给其子柏力,离家出走了,杳无音信,羌女没多久也失踪了,岷山氏苦寻无果也只能作罢。后来柏氏族人获知其到了青衣江流域一带,每每柏氏商旅经过时会前去探望,但柏康终究没有回成都平原。
公元前1877年,终老青衣江,终年68岁。
cdnwpu20192019-12-03 10:37:0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柏力篇
生卒年 公元前1927年~~前1863年
柏力,生于公元前1927年,柏康长子,人如其名,孔武有力,身强体健,是干活的一把好手。不过他最难过的是乃父柏康在其二十来岁的时候离家出走,把大摊子事丢给他,这个时候他才成人都没几年。
家族和坊市的事,柏力自然力不能及,都是在其叔父帮衬和支持下,一直到二十七八岁才算正式接手族长之位。家族的事按部就班,但此时家族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因为蚕丛氏的桑麻生产与加工技艺已经因为其他氏族的不断介入而显得有些势微了,蚕丛氏的族长也多次来和柏氏商议对策,始终不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最后柏力提议把种桑面积规模扩大,专门分配一些族人来做养蚕,一些族人专做蚕茧的抽丝编织,将种桑养蚕每个步骤细化,分工协作,专人专事,不再沿用一家一屋把什么事都做完这样效率低的方式。事物细化,分工协作,专人专事,这样的做法大大提高了生产率。蚕丛氏自此把种桑面积扩大,专人专事做养蚕抽丝,这样形成的规模效应确实有效,成都平原上再一次出现了在种桑养蚕方面的一个小高潮,桑麻制品在商贸道路上越走越远,给古蜀地赢得不少的名声。
关于水利,柏力加大了对河流的排洪泄洪的整治力度,蒲阳河及其支流,柏条河及其支流,还有今天走马河及其支流,不断对河道进行深挖筑堤改道,但没有对今天的江安河进行梳理。在柏氏时代,江安河除了岷江枯水期,其他大多时候都在岷江水漫灌范围内,对柏氏一族而言,此时的江安河还不再他们考虑范围内,但此时的江安河却是在岷江河畔生活好些时间的鱼凫氏钟意的一条河,略过后表。
耕植、养蚕、梳理河道,维护坊市的交易和商贸道路的开拓,成都平原因为柏氏和蚕丛氏的苦心经营,耕地面积越来越多,西边松潘茂汶和绵阳北川青川有大量的羌人东出南下进入成都平原,此时羌人已经是成都平原上稳稳的第三大氏族。南边的古彝也陆陆续续迁来不少族人到成都平原,因为西南商道的原因渐渐开始兴盛起来,大邑新津的玄嚣颛顼部,不想蚕丛柏氏这么开明,和古羌古彝极少联姻通婚,人口增长速度不如蚕丛、柏氏、古羌、古彝等。其他部落游群因人数少,散落在盆地的各个角落,未成气候。
公元前19世纪,甘青一带的古羌人因为天气原因,慢慢往东移和南迁,一部分往西藏一带迁徙。其中一部分到了甘孜和西藏昌都一带定居下来,这部分羌人后来和珠穆朗玛另一面的古印度人后来有了不少交集,此处略过不表。
成都平原唯一不变的每年岷江都要发大水,偶尔还发特大洪水,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先民深受其苦,但默默坚持了下来,柏力他们无一例外的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除了祭祀的时候更加虔诚,不断疏通河道之外,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时间就这么一年又一年的过去,公元前1866年,柏力传族长位于其子柏先,
公元前1863年,冬雪,卒于郫邑石室,终年64岁。
cdnwpu20192019-12-04 11:41:2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一抹飘然 2019-12-05 10:02:33
@cdnwpu2019 :本土豪赏1个 赞 (100赏金)聊表敬意,点赞是风气,越赞越大气【 我也要打赏 】
-----------------------------
多谢多谢!
cdnwpu20192019-12-05 12:31:5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柏羸篇
生卒年 公元前1906年~~前1849年
柏羸,生于公元前1906年,柏力之子,自小患有痼疾,一生谨守本分,30岁继任族长,在耕植和商贸上没有什么建树,倒是在符号文字方面有些许突破。柏羸因身体不便,不能长时间劳作,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符号的整理上,根据前人整理的符号和图画,柏羸把这些繁杂的符号进行了梳理,改成容易绘画和雕刻的线条,用了相对写实的线条来对要表述的事件进行描绘。
经过柏羸和其族人多年的努力,图符的思路和表达方式的大致轮廓就出来了,这时的图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图画,离文符的距离尚远,我们权且将此阶段整理的图画或图符称为“古蜀图画”。此期间,古蜀地没有什么日新月异的变化,除了岷江偶有怒号,偶有饿得不行的游群来抢食之外,其他时间都比较安静。
柏羸因为身体从小有痼疾,一直没有治愈,在完成阶段性图画(图符)整理工作之后,于公元前1849年,骤然辞世,终年57岁。
图符的创作由他的孙子柏继继承了下来,此时柏继才十来岁,经常在柏羸身边扑腾,见惯了柏羸画的符号,甚是好奇,总是揪着问这问那,柏羸也是不厌其烦的给他解释,这给后来柏继在图符改善上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cdnwpu20192019-12-05 12:34:2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呵呵,谢谢楼上的朋友帮我更新!是在我360图书馆转的吧!
cdnwpu20192019-12-05 18:03:2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柏翳篇
生卒年 公元前1883年~~前1811年
柏翳生于公元前1883年,柏羸长子,少语而多智,善药理,中原有一个与其同名的叫“伯益”,其实伯益也应该叫柏翳,此处不深究了。不过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两个人除了都是柏氏后人外,没有什么关联。柏翳,有其先祖柏岐之风,善医药懂医理,尤善人面色与疾苦之相。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柏翳开了古蜀地中医探索和人体结构研究的先河。
彼时四川盆地,一年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见不着太阳,烟气缭绕云雾升腾,有时连续好多天阴雨绵绵,夏季湿热多蚊,冬季潮寒阴冷。远古艰难的生存环境和劳作条件,受伤生病是常有的事,加之能量和营养供给严重不足,一般人的体质条件都不太好,此时人均寿命也才40岁左右,能有活到六七十岁那是极为长寿的存在。普通的部族生活多艰,当家里壮劳力出现生病丧失劳动力,更是雪上加霜。
柏岐是因为自己身体原因,从小成了药罐子,把自己当成了药鼎,柏翳则是见到成都平原古蜀人生存多艰病痛多磨,生病后久久不能自愈,心里痛惜而立志从医!这时的农耕水平和手工水平受器械的限制发展迟缓,浩瀚的河道梳理工程也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柏翳于是把心思放在药材药理的整理和研究上,和族人一起把药材和药理再重新整理。冬去春来,花落花开,柏翳带着族人行走在盆地的东南西北,山地林间,向羌人交流学习羌药和羌医手段,也向古彝学习药材的炮制方法。
盆地内苦的是气候,好的也是气候,因为盆地气候的复杂特性,盆地内植被特别丰茂,有着大量的羌活、川芎、川贝母、泥附子、黄连、麦冬、白芍、花椒、丹参、泽泻、川红花、桔梗、石斛、川续断、补骨脂等名贵药材分布,经过祖祖辈辈的尝试和总结,柏翳慢慢弄清了川芎、川贝母、泥附子、黄连、麦冬、白芍、花椒这些药材药理和炮制方法。他们最开始把这些药材当食材直接煮来吃,但药效不显,而且像“附子”这味中药如果炮制不好,服用后是会中毒的,柏岐就是因为服用没炮制好的附子直接躺地上了。
祖辈对药材的观察和经验累积给柏翳提供不少有效的借鉴,他们渐渐发现不同的药材需在不同时节采集药效才更好,想要长时间保持药效,采集回来需先晒干,再烘干。药材如果直接烹煮,药效会流失过多,若服用量过大还会出现副作用,诸如头晕眼花,肚子疼,呕吐,甚至晕厥等等现象。总结一次次的失败经验和教训后,柏翳根据药材的形状制作成段、颗粒、渣滓、粉末等等,在烹煮的时候可以酌量处理,用量从少到多,观察服用后的身体反应,酌情调整,这就是最原始的“试药”(试错)机制。
经过多年的研究、观察和试错(现在叫临床反应),再根据服用不同药材药量后的不同表现,柏翳把盆地内常见的药材的采收、炮制及功用进行了分类和细化整理,如:
川芎,味辛,温;可以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在5月份采挖,挖出后,洗净,擦去外皮,然后用水浸泡一下,再晒干;炮制成粉末煎汤就可服用;
泥附子:味辛、甘,性热,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柏岐在尝试这味药的时候就中过毒。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生泥附子里有乌头碱,过量和炮制不好就会中毒。这味药宜6月到8月采挖,采挖后,去除母根、须根及泥沙,清洗干净,晒干;炮制成片状,生泥附子不宜服用,量宜少;
黄连:味苦,寒,采挖后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切薄片,晾干,用时捣碎。功效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这味药有点以毒攻毒的意思,现在的俗语: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吃过黄连苦,方知蜜糖甜。可见,当初古蜀先人在发现这味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才把这味药归为中药一类。
川贝母:也叫松贝、虻,产于松潘,宜5月采挖,洗净去皮,用水浸泡后晒干,主治肺虚、久咳。这味药也是柏岐以身试药最先发现的。
等等等等………
每一味草药,都是经过不断的尝试,失败,总结,再尝试,再失败,再总结,甚至还会中毒,最后挑出一些适用四川盆地内古蜀人生活环境需要的药材,其中有一味药:汉源的花椒,因为盆地内气候潮湿,花椒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后来直接成为了巴蜀地区饮食特有的调味品,外地人很少吃得惯的。还有古羌人常用的羌活,这味药可谓是古羌人的万能药,在羌药里的位置极高,可治风寒感冒、湿痹,骨节酸疼,浮肿,痈疽疮毒等等。采挖后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或低温干燥,置阴凉干燥处,防蛀。这味药在坊市里也是极受古蜀人的欢迎,四川盆地内伤风感冒,关节不舒服是常态,常备一点羌活熬成汤服用,可防患于未然。
经过对药材,药理的整理和研究,结合病人服药后的身体反应,柏翳把药材融于食材中。与其求药于外,不若反求于内,治不病之病,没病先预防,防患于未然。他们把药按味型苦、酸、辛、腻、咸、甘、涩等进行分类,按功用和服用方法进行整理,以此形成了古蜀先人独有的用药方法。
柏翳专门安培族人做食疗和治疗以及药材的采收和炮制,四川盆地内最古老的“岐黄”诞生了。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和具体用药方法和剂量,在后来川药(羌药)流传过程中,多是以巫觋或术士的民间方式流传。古蜀地积累了几百上千年的炼药方法后成炼丹术,并逐渐衍化为了巫教的立教理念,商周时期在西南地区非常活跃,影响力极大。因为巴蜀的巫觋和方士到处游走和活动,古蜀炼丹术(巫教理念)一度扩到了中原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据《汉天师世家》记载,天师张陵乃张良的十世孙,前有张良辞封炼药修仙,后有张陵创立正一破巫。东汉时期,因巴蜀地区的巫教为祸,张陵于汉顺帝时永寿元年特地跑到大邑的鹤鸣山炼丹修仙,创正一盟以破巫教。由此可以看出,巫教在巴蜀地区的活跃程度,以耳顺之年的致张陵不远千里入蜀地炼丹修仙对抗巴蜀巫教,略过不表
且看柏翳终其一生在选药,制药,试药上,虽无有典籍记载,但柏翳及“柏翳”们对四川中药乃至中华中药的贡献是杰出的,没有前人栽树,后人如何乘凉。
公元前1815年身体日衰的柏翳传位于其子柏继,四年后,卒于郫邑,终年72岁。
系曰:古蜀药汤
花椒行气除痹湿,川芎活血祛风寒。
肺虚久咳依川贝,回阳救逆赖附子。
解表散寒有羌活,良药苦口服黄连。
五味酸甘苦辛咸,除苛养身益延年。
cdnwpu20192019-12-05 18:03:2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柏继篇
生卒年 公元前1861年~~前1790年
柏继,柏翳之子,生于公元前1861年,其性静好文,尤喜图符。柏继自小在其祖父柏羸身边长大,在其祖父过世时,才12岁,但其祖对图符方面的研究确给他留下了极大的影响。其父柏翳将族长位让于他时,柏继已46岁,近知天命之年。
在接任族长前,柏继除了耕植蚕桑之外,大多数时间都在写写画画,整理图符,最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制定了一些专用图符(类似抽象画)。接任族长后,将自己整理出来的图符制作成了家族族规和坊市章程,但是没几个人能够识读,时间长了,大家的新鲜劲一过,就不再关注。柏继有点受打击,自己辛辛苦苦制作的东西,大家怎么不在意,这倒不是族人和其他人不在意,而是真的看不懂,彼时理解图符需要很高的智能和理解力,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大多数古蜀人根本没有这个认知能力,何况他们关注更多的是衣和食,此时有没有图符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
受客观历史条件限制和古人认知能力的局限,此时图符成了古蜀非常小众的存在,进展极其迟缓。十余年过后,心灰意冷的柏继将族长位让给其子柏洪。
公元前1790年,深秋,卒,终年62岁。
cdnwpu20192019-12-06 09:18:4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今天两更
cdnwpu20192019-12-06 09:19:2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柏洪篇 公元前1771年~~卒年不详?
柏洪,柏继长子,生于公元前1771年,其性平,恭谨孝廉,公元前1802年继任族长位。
柏洪时代,没有什么原创性发现或贡献,他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了先祖在耕植,农桑,渔猎,商贸各方面的成果。唯一的不同是,岷江在1800年到1780年间,隔两年发次大水,把成都平原淹没成一片汪洋。这二十来年对古蜀先民来说是极艰辛极难过的,天气湿冷,病患加剧,食不果腹,往来交通不便,时有山洪暴发,日子过得心惊胆战。
在这段艰难的时间里,大多数古蜀先民人生都重复着这么一个过程:莫名其妙的被生下来,再无可奈何的活着,最后不明所以的死去,生命就这么艰难的延续着。
此期间有一支开始活跃在鸭子河畔,柏鸷时代迁徙到江安河畔的新氏族慢慢成长了起来,这支氏族是羌汉通婚融合而成的新氏族,曰:鱼凫氏。鱼凫氏因善驯驯飞禽,此期间驯服了一种善捕鱼的飞禽:鱼鹰,后该氏族以驯养鱼鹰为生,乘坐竹筏竹排往来穿梭于成都平原的各个河道上。
这场迁延日久的洪灾给平原带来了三个变化,柏灌氏退出,鱼凫氏成长,宝墩文化的没落。
岷江的大发神威给双流新津一带的宝墩坊市(后世称宝墩文化)带来大面积的破坏,平原西南的商贸文化逐渐以广汉三星堆为主,虽然后来也有重建坊市,但规模和影响力已经远远下滑。尤其是鱼凫神王时代的建立和青铜神桑等铜制器具的制作,让玄嚣部和颛顼部已然无法在独善于平原西南,宝墩文化就此淹没于历史烟海中。
下一篇我们探究鱼凫氏与三星堆。看看三星堆的辉煌是如何而起,又如何兴盛,又往哪去。三星堆的前世今生是什么光景,且听细细道来。
cdnwpu20192019-12-06 10:01:45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