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史说

楼主:cdnwpu2019 字数:626268字 评论数:6161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拓槖篇
生卒年 公元前1591年~~前1540年 终年51岁
拓槖期间,有夏氏遗族给拓槖建议采用夏朝奴制纳税的管理方法,拓槖听后完全不同意,为什么要奴役族人。但接受了夏氏的另一个建议,重塑祭祀制,以此将四川盆地内的各部落进行整合,建立部落联盟,并实行首领制,对部落结构细化,设立相应的食官,将食官从劳动中分离出来做具体的管理工作,服务于大首领,有利于大族长对部落事务更为清晰的了解和把控。从此成都平原上原始的酋邦制形态渐露迹象。
蚕丛柏灌时期虽也有管事,但管事也要劳作,都不是专人专事,有时忙于劳作甚至会把自己负责的事物给耽搁了。专人专事,食官专司管理,服务于大首领,大首领再统一调度,这样事物管理协调就变得有了条理,最后在夏氏和柏氏的共同努力下,制定出了初步的章程。此期间文符还在艰难改善中,柏氏虽然很努力的做文符的收集和整理,但是进展异常缓慢,目前这还不是平原上主要事务,蜀地文符此期间进展一度迟滞。
拓槖时代分工细化专人专事,出现了古蜀史上第一批“食官”,建立了古蜀史上最初的的酋邦制度,从此部落里不再叫大族长,改称头首(大首领),首领以下是二首、三首等由平原上的大氏族担任,分别有蚕丛氏、柏氏、古羌、玄嚣部、颛顼部、古彝杜氏、夏氏等等,但对其他异族几无辖制也无从辖制。因为古羌人,蚕丛氏等都是从岷山湔山上下到平原的,此时的等级和实力划分多以山头形式存在,故按实力划分为头首,二首,三首……等等。
设几大食官:
祭人:专门设立萨帕(古羌)和萨玛(柏氏)两个职位,萨玛负责祭词和祭祀流程的制定,萨帕负责宣讲和傩舞等等。蚕丛时代,祭祀还不是这么浓重,自柏氏柏成整理和程式化祭祀之后,祭祀慢慢正式和有度,有专门的祭师掌管祭祀,负责祭品的制作和管理,比如象牙,玉器,少许青铜祭器等等;因为玉器錾刻不易,青铜器技艺还在完善中,此时最高级的祭物是古蜀人又惧又敬的乳齿象的象牙,其他就是石器和粗制的玉器还有一些牲畜和藤编器物等。鱼凫氏时代起,祭祀是所有社会活动中最正式,规格最高的群体性行为,在正式祭祀的时候,萨帕吟唱,而头首则手操藤蛇恭拜。手操藤蛇恭拜的造型在古蜀地沿用了几百年,最显著的体现是三星堆的铜立人像和金沙的小立人像。祭台则一直沿用了蚕丛柏灌时用的地方,只是重新修葺和改善了一下。
行人:主管语言,此时古蜀地有很多部族,也有很多方言,语言不通远远比没有文字麻烦,后来的“古蜀语”(疑似尔玛语)就是由他们结合羌语、汉语整理而来。柏灌氏几百年,图符进展缓慢,只有简易的图画产生,而在鱼凫氏则有了少许图符产生;
水人:主管水利,专于河道的开拓和管理,走马河就是此时段开拓出来的,另外就是蚕丛、柏氏两代几百年的治水经验总结和整理,古蜀先民都是傍水而居的,临水一侧一般要筑堤防洪,后来慢慢加宽加高成为了过水墙,临水一侧做成坡形,这样的做法则主要用到了后来三星堆坊市的扩建和过水墙及干墙加固上,后表;
稷人:掌管农业,成都平原的中部、西部和南部在鱼凫时代开拓了大部。在蚕丛和柏氏两代主要开拓的区域是成都平原北部,如绵阳、德阳、绵竹、什邡,成都西部的彭州、灌县、郫邑和部分新都地区;
桑人:掌管桑蚕,蚕丛柏氏后桑蚕种养技术和纺织水平大幅度提高。自柏氏以后,蚕桑已经不是蚕丛氏的专利,整个成都平原及周边都有蚕桑,东至绵阳盐亭,西至雅安,南至乐山一带都有,不过蚕丛氏依旧是平原上的绝对桑蚕大户和大氏族;
槽人:掌管商运,坊市经营和秩序管理,商贸道路的开拓等等。蚕丛柏氏两个时代,古蜀人活动最明显的就是三件事,蚕桑、耕植和易货,给古蜀地积累了不少家底。鱼凫时期,因为水上交通工具的改善,商路触角延伸的更远,尤其是在邛都(越嶲郡)一带发现了盐,只是盐品比较低劣,但好歹多了一个选择。
士人:掌管秩序,整个部落联盟的秩序管理和协调,蚕丛时代是没有士人的,只有坊市管事,在柏氏时期有了专门的坊市士人,因为三星堆坊市规模不是很大,士人比较少。到了鱼凫时期,三星堆规模扩大了两倍有余,士人的数量才多了起来;
秩人:掌管氏族内部,玄嚣,昌意,颛顼,帝禹等等的梳理和管理,蚕丛柏灌时代的秩人相当于后世的大理寺,主要是规范和管理氏族内部人员的行为,目的也是为了成都平原上各氏族的团结和相互帮扶;
司马:掌管氏族卫队,军队雏形,主要负责对来自西面和南面的僚人、僰人等异族游群滋扰的驱逐和打击。
注:以上食官的名称是为了行文便于理解和表述给命的名,古蜀语不是这么叫的,比如祭师用古蜀语称呼是萨帕、萨玛或萨巴,母曰姐,男女称呼为尔,尕(小孩),玛,短裤曰裈,短衣夹袄曰襦,几案曰搁,水中之洲曰澼等等。
公元前1550年左右,拓槖一代,四川盆地渐渐出现国家的前期形态—酋邦制。
拓槖在三星堆专门建了一些石屋和草棚以作食官们的工作场所,后世有专门修筑食官事务所,后表。开始每过30个日升月落就把各“食官”聚在一起商议,后来改为春芽,夏雨,秋叶,冬雪的四个时节召开例会。因为水人、稷人、槽人、桑人这些食官大多时间也是需要一直在外奔波,没办法在固定时间赶回来,都是碰到具体问题后直接回来找首领协调和处理,极少聚在一起。鉴于这样的情况,拓槖后改为一年只召开四次全体食官例会,如有特别事项需要商议则提前通知赶回。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在成都平原上四处巡查的拓槖于公元前1540年,卒于绵阳盐亭县的桑蚕林里,后葬于盐亭,其子鴶鵴继任头首位。
cdnwpu20192019-12-12 12:07:4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往事如烟gogogo 2019-12-12 12:25:35
蛇在哪里?不是象牙吗?什么情况?盼楼主释疑。
-----------------------------
头首乃至萨帕手上握的是蛇,蛇的材质在古蜀地经过了石制,藤编,铜制这么一个过程,但没有玉制的蛇,但可能有玉制的蛇身人面类器物。具体原因下文会详述的,请稍安!
cdnwpu20192019-12-12 12:44:3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楼上朋友行家,确实如此,扬雄的方言记录的古蜀语是上古或接近上古蜀语的语言,而李实的蜀语已经是融合了大部分汉语表达方式的地方语言了
cdnwpu20192019-12-12 16:50:5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鴶鵴篇
生卒年 公元前1569年——公元前1502年
鴶鵴期间祭祀愈发兴盛,祭品有石制、象牙、玉制,少许铜制
鴶鵴,生于公元前1569年,拓槖长子,身长近丈,性谨而尚农,孝且恭。
在拓槖长逝于盐亭的时候,鴶鵴还在郫彭一带劳作,与前辈善训养禽类不同的是,他很尚农耕,觉得地里长出的东西才是最实在,最好的东西。
公元前1540年,在其父拓槖去世后,鴶鵴为各族尊为新任首领,首领之位难道不争一下抢一下吗?中原为了首领位可是打的头破血流,古蜀地怎么也弄点动静啊!好歹也意思一下表示表示。不是不表示,而是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古蜀这个时候的头首是没人愿意做的。印象中的大首领似乎应该高高在上,要么讲德行施政,要么坐着发号施令,吃好的穿好的?古蜀地这时没这个条件,也没中原那么复杂,古蜀头首一样要耕种渔猎上山下河,典型的吃力也讨不着什么好,不然鱼凫氏也不至于分为两派。那时的古蜀先民没有想这么多,既然为各部族信任推举为首领,那就是要尽责任和义务的,治水农耕驯养等等样样不落下。
鴶鵴和众多普通古蜀先民一样,终年奔波在成都平原上,唯有每年秋收后的祭祀的时候,才履行头首职责,领着众多祭师和部从在坊市附近的另外一个小山坡上摆下祭品,沐浴扎发更衣束衽,打理妥当后,恭恭敬敬的跟着祭师走祭祀流程,先摆放祭品,祭师念祭词,众人庄严肃穆,行礼,祭师执火把、跳祭舞,祭天祭祖祭神灵。
此时的祭祀大致情形是:
祭品:主要是石制和木制的农耕工具、渔猎工具,藤编,五谷粮食,各种水果、牲畜,各族的玉制图章,少许的铜制器皿,祭品里面最醒目最耀眼的是乳齿象象牙,每次祭祀的时候都是将象牙从短到长一根根树立起来,形成一个扇形,以此方式沟通天神;
祭师:羌人(萨帕)和柏氏(萨玛),萨玛负责前期工作如梳理祭词和制定祭祀流程何第二天的欢庆活动,萨帕负责第一天的祭祀,要么着面具要么脸上画上白黑彩绘负责宣讲,沟通天人和跳傩舞;
参与人员:第一天以鱼凫氏为首的平原上各氏族及男性族人,女性不得参加,第二天则男女均可参加。
此时成都平原上最隆重最鼎盛的事件就是每年的秋收祭祀(相当于过年),每次祭祀都是古蜀先民的一个大聚会。毫无疑问,这样的聚会对此时孤苦无依的古蜀先民有很好的凝聚作用。
鴶鵴期间,做了很重要很重要的一项改革:丧葬制度。蚕丛时代是石棺无椁葬,柏灌时代则是石棺有木椁土葬。到了鱼凫时代,土葬慢慢改成了火葬。火葬的原因是基于美好的想法:人自天上来到人间,人身消亡后魂归天神怀抱,与先祖相遇天阙。整个古蜀时代都充满了对“天河”(银河),天神(阳神),上天的崇拜或者说崇敬。
火葬的规格和地点则是根据地位和身份来严格划分,只有神王才有资格火祭,然后被运回到其祖地湔山,其次是大氏族德高望重之人才可以规模次些的火葬,身份低下的庶民是没有资格火葬的,只能土葬或水葬。陪葬品的规格自然也是有严格规定的。
时间一年年过去,成都平原上除了每年江河发发大水,让古蜀先民心惊胆战外,其他时间还算不错,就是夏天湿热点,冬天湿冷点。自柏氏一族起,古蜀人对药材探索和运用愈发熟练,偶尔熬制一些喝喝,也还有点效果,日子似乎不是那么难过了。
公元前1502年,勤勤恳恳履行头首之责的鴶鵴,年迈体衰无法劳作。他把头首担子递给了背负古蜀先民期望的儿子白翰身上,于前1497年,卒于三星堆石室。
cdnwpu20192019-12-13 16:19:3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行文至此,三星堆的前奏已经表述的差不多了。
事件的发生或许有偶然性,但人类历史从来都没有跳跃和突变,因为人类每一个小技能的获得,文化、文明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乃至漫长的时间。
没有突变的历史,只有丢失的时间。
从白翰起,将正式解析三星堆的种种疑惑,提到的,乃至还没有提到的,下文都将会有表述。
理不说不清,史不辨不明,我愿将周六、周末两天作为提问时间。在此我扫榻相迎,甚至恳请专业考古人员、专家学者能参与讨论和赐教。
cdnwpu20192019-12-14 16:46:3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琉璃荧光007 2019-12-15 14:52:51
老师您好,我是成都的一名普通的中学生。
我们老师说四川人有辉煌的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但是连自己的历史都说不清楚,简直是种耻辱。
他让我们务必上天涯论坛来学习一下老师您的文章,还让写读后感!头大!
-----------------------------
小同学,你们好。在此给你老师点个赞,给努力学习,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你们点赞。
cdnwpu20192019-12-16 11:43:0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如果朋友们对三星堆有任何疑惑,或者对我所言有任何质疑,还望不吝赐教,拜谢啦!
继续更新!
cdnwpu20192019-12-16 11:45:3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白翰篇
生卒年 公元前1542年——公元前1479年
白翰,鴶鵴之子,生于公元前1542年,身长一丈二寸(一尺为16.95cm),面枣无须,天庭饱满,浓眉大眼,高鼻隆起,嘴阔颔宽,双耳贴脑,其性恭敬,志韧而悍,其任内神王制度体系逐渐完成。
白翰40岁之前一直做槽人,和老前辈蚕丛氏洪苗、柏氏柏贾一样,麻袋藤框,竹杖瘦马,披星戴月的推行坊市的运营和商贸道路的开拓。往东乘船走盐道到巫山荆湘一带,往西来回穿梭于西南丝绸之路,往南到朱提带回不少铜矿,往西北过汶川茂县到松潘九寨,往北到褒地近陈仓,对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是十分了解,对此时中原情况也有所耳闻。此时的中原处在殷商初期,百业兴盛,人丁兴旺。回头看看自家的情况,心有所感。古蜀地上有不少异族游群散置,行事无度无矩,未有辖制。白翰捉摸着是不是自家也可建立起部落联盟?
公元前1502年,白翰继任头首后,时而沉吟,心里这沉淀已久的想法可否实现呢?
同年夏伏,思虑良久的白翰找来柏氏族长和夏氏族长询问,古蜀地是否可以建立起部落联盟?
柏氏族长柏嚞(ji)摸了摸长须,轻声曰:“吾地人丁稀少,耕地促狭,民智未开,行事由心。如有所制,似无不可”。
夏氏族长劦道:“此地四面环山往来不利,时有水害,势不若中原。然手制、桑蚕之物犹有过之,群落零散,宜束宜矩,可推酋邦”。
白翰仔细想了想,沉吟曰:“族人行事随性不服教化,如何是好?”
柏嚞曰:“何不设专事教化之教人,教言教行”?
白翰颔首,缓曰:“柏祖所言有理,然族人智开之时未定,宜缓图之。当务之急乃拢人为上”。
夏氏族长劦向白翰一拱手曰:“王拟神权,以奴驭民,何如” ?
白翰闻言低吟曰:“王拟神权,以奴驭民?”约莫一刻钟后,白翰眉头一扬,抚案拍掌曰:“王拟神权,可,以奴驭之,否!柏祖,何意?”
柏氏族长柏嚞轻轻颔首曰:“善!”
经过白翰、柏老嚞、夏老劦的商议,制定了神权王代的聚民之策,古蜀历史上的神权文明就此拉开序幕。王拟神权是要从神入手的,自然是要找古羌人来商议,古羌人自古以来都有信奉神灵的传统,由于言语晦涩流程不明,在古蜀地虽有完善和改进,但不成体系。于是白翰让古羌族长和柏氏族长商议出一个程式来,一个能让古蜀各族都能接受和认同的一个信念。
秋起之时,柏氏族长、夏氏族长、古羌族长议于三星堆石室内。结合盆地水文气候特点、山形地貌及古蜀先人的艰苦开拓史等等,柏氏族长柏嚞曰:“祖上历经万难以有今日,吾辈当承先人之志,奋发图强砥砺前行。然何以聚民?”
古羌族长爻颔首曰:“族辈行事由性无有约束。先人之志不逮,难驭身当束念。有所图必有所惧,念可束于惧”。
夏氏族长劦,轻声曰:“民念无依则乱,民惧是为有图,束念于惧,似无不可”。
柏嚞默然良久,轻轻颔首。
爻续曰:“吾地民惧有三,一曰江水,二曰山高,三曰无阳,江水无情,山高难越,无阳则饥。王可拟江神、山神、阳神之托,惧民以心辖民以志”。
柏嚞深深的看了爻一眼,叹曰:“惧有余则惶恐生,辖有余则民意背。若惧辖并与恩抚,民心或有依。羌祖以为如何?”
爻沉吟半晌后,曰:“柏祖所言有理,当如此!”
在夏氏、柏氏、古羌三族长的共同谋划下,恩威并施的神王理念诞生了。稍等,此时我们不禁要发问:昌意朱提后裔北上的古彝杜氏此时也算成都平原上的大族,他们怎么不参与讨论?因为此时的古彝杜氏一门心思从事商贸和农耕,对是否成立神王制不感兴趣,态度上是不支持也不反对。其根本原因在于古彝杜氏认为其根在朱提,他们此时对成都平原的归属感并不强。
cdnwpu20192019-12-16 11:47:0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为了古蜀地的进一步发展,白翰余生一直都在力推神权王代之制,且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
1为宣王权,白翰特地命人制作了金杖(在一号坑发掘所得)。金杖是白翰走南闯北所拿竹杖(响棍)的显化,金杖也是后来三星堆祭祀用品里做的最为精致的物件,精致是因为金质较软,容易造型和制作。黄金这种材质是自蚕丛时代起南下朱提滇黔在牦牛羌所在地区的安宁河与雅砻江(丽水)一带发现的,因为比铜更易塑形且不易变色,后主要用于装饰祭品,此时的黄金的价值远远不如铜。
关于金杖的说明,金杖即是竹杖(也叫响棍)。竹杖是白翰(古蜀先人)走南闯北的必备物件,目的是为了防身,驱牛马和打草惊蛇。在前面《柏氏卷》说过柏贾行商改犊鼻裤,以防蛇虫鼠蚁。执拿竹杖防身驱牛马还是其次,最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打草惊蛇”。彼时的四川盆地及西南地区,灌木参天荆棘丛生,草丛里最活跃的根本不是飞禽走兽,而是各种爬行动物,尤其是蛇。蛇来无影去无踪,静悄悄的没有任何声响,突如其来的袭击令人防不胜防。因此蛇是古蜀时期古蜀先人最害怕的动物,没有之一。如何提前发现蛇,如何制服蛇,如何处理被蛇咬伤等等成了此时外出的古蜀先民最需要注意和防备的。蛇这种动物此时在古蜀先人眼里、心里是绝对的邪恶象征。
2 按势力大小对氏族进行排位,为了彰显等级差异(封建时代称尊卑),白翰主要在服饰和装饰上做了革新,如长衫的长度和款式,一等势力长衫及踝,二等势力长衫过膝,三等势力长衫及膝等等,还有就是发型,耳饰的改革。在蚕丛,柏灌时代,要么披头散发,要么束发,除了柏氏族老之外,极少正正经经的梳理头发,自夏氏一族入蜀地后,古蜀地渐渐开始笄发。到了白翰的时候,则根据身份对笄发类型做了细化。蚕丛时代(羌人居多)极少有戴耳饰的做法,戴耳饰是柏氏时代的柏贾四处游商,南下到滇黔一带与南夷(古彝)接触时发现他们会根据耳饰的大小和精美程度来区分身份,从此古蜀地的大族也有了戴不同耳饰来表明身份的习俗;
关于“六夷、七羌、九氐”的说明。
南朝宋时期(420年~479年)范晔编撰的《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的“崖尨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和继自《史记•西南夷列传》的《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转》都没有六夷、七羌、九氐这么具体的数字,只有笼统模糊的划分,称夷(多),羌(少),氐(少)几类。那范晔归类的六夷、七羌、九氐是怎么来的?乃白翰制定古蜀地等级制度后一点点分化迁徙,度过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在秦和两汉时期不断融合,三国两晋打散后又重新组合而成型的。六夷、七羌、九氐仅仅是西南地区有代表性的氏族,此时广阔的西南和西北地界可远不止这些夷、氐、羌。
六夷,大致分布在川西南滇东北。蚕丛氏的后支,行为习俗乃至语言都比较接近汉人,如后来的冉駹夷,笮都夷,邛都夷,朱提夷,姑复夷,哀牢夷(与古蜀地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等等;
七羌,大致分布在川西和川西北。其保持着古羌人大部分的习俗和习惯,如后来的邓至羌,菪昌羌,白兰羌,青衣羌,牦牛羌,钟羌,白马羌等等。
九氐,大致分布在川西北和甘东南。乃成都平原及周边生活的融合了汉,羌,彝,濮等等各民族的混合种族,除了会畜牧外还会农耕,其行为习性以羌行为主,所以氐羌历史上一直都并用并称。这支混合种族后来陆陆续续往川西、陇西,乃至陈仓迁徙,扩散而成的。氐人多以地名来区分,比如冉駹氐(羌),青衣氐(羌),白马氐(羌)、清水氐(羌)、略阳氐(羌)、临渭氐(羌)等等,古蜀人(蚕丛、柏灌)实为氐人的先人。窃以为考证氐人的起源是松潘是不合适的,湔氐道仅仅是十三氐道之一而已。另外武丁时,卜辞记载的“雀取氐马羌”、“牧氐羌”、“氐羌刍五十”等,及《竹书纪年》记载的:“成汤十九年,氐、羌来宾”, “武丁三十四年,王师克鬼方,氐羌来宾”,这里的氐、羌指的是位于陕西南和陇西一带的氐羌,而非古蜀地。
3 再次扩建和加固三星堆坊市。三星堆坊市经过蚕丛,柏氏两代古蜀先人的修筑扩建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主要在鸭子河畔的南部,大致位置是西北起清关山,东部至月亮湾,西南至今天一号坑和二号坑位置所在,整个坊市过水墙和干墙的走向是自西北到西南,之所以这样布局完全是因为水文流向的原因。古蜀地城邑自西北向到东南向的布局完全是依水势而建的,后来的金沙也好,十二桥也罢,都是按照这个方向做的布局。白翰一代,根据彼时三星堆的地形和水文(鸭子河,马牧河等)情况,加固和扩建北部靠鸭子河的过水墙(青关山和真武宫)。东北边因为氏族人口的增加,开辟出了仓包包这个区域出来作为王居之所。东边和西边的墙体只是根据坊市内部地形和水文情况修筑了一些。因为后来荧栎、玄鴞、铉鸓和翟鹗四代神王已经被大量的青铜祭器的铸造耗掉了绝大部分蚕丛、柏氏几百年积累的物力和财力,而南部墙体直到五代神王昱鹄才修筑的。青关山和真武宫的过水墙主要是为了防洪以保护坊市,干墙则是将三星堆坊市进行区域划分,如火祭区,祭祀区,布匹区、器具区、藤编区、药材区等等。严格的说,此时的三星堆不再是坊市或邑的规模,而是“三星堆城”!
4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坊市的管理,因为坊市愈发兴盛,贝币已不够用,在蚕丛和柏氏的建议下,开始仿着贝币的样子用铜来铸造铜贝。铜贝由于加工工艺实在太难而无法大量制作,只制作了为数不多的几种铜贝,铜贝被当做大面值的贝币来使用,铜贝和贝币(海贝)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换算关系,比如铜币相当于100块,贝币相当于1块;
5制定严格的祭制规程,当时能运用的资源大都靠向了祭祀,以祭祀的方式来聚民制民也是势之所驱。此时大搞祭祀虽会消耗大量的物资和用度,但当时的蜀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如果再是散居散种的部落游群,对平原的进一步开拓和江水治理也是不利,如能把有限的力量整合起来,那就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从这一点看神权王代是有利于凝聚民力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对成都平原的开发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
约公元前1480年,经过白翰二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斡旋,鱼凫神王祭祀体制终于形成,神权王代之制正式出现在四川盆地历史上。然此时白翰已身染重病其力渐衰,在三星堆举行了隆重而盛大的神王祭祀祭天仪式后,白翰就卧床不起。
次年秋,为古蜀史添上浓墨重彩一笔的第一任神王白翰崩于广汉三星堆,终年63岁,其子荧栎继任神王。为表彰白翰的功勋,其子荧栎将其遗体在三星堆火祭后,特地将其遗骸送回湔山祖地下葬。自白翰起,形成了神王遗体在三星堆邑完成火祭仪式后,送回湔山祖地下葬的惯例。神王遗骸下葬的位置大致在彭州什邡绵竹以西的湔江区域,此预留待考古人员的发掘验证。
自荧栎开始,神王之位就开始了家族传承,古蜀地鱼凫氏的家天下传承自荧栎开始。
系曰 赞白翰
执杖披蓑南北路,蜀地欲振风雨诉。寒来暑往二十载,祭祀神殿金身铸。
cdnwpu20192019-12-17 10:06:1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一抹飘然 2019-12-17 11:26:29
我曾经问过老师,六夷,七羌,九氐,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这些具体指哪些地方?老师的回答很笼统,说这些泛指华夏(中原)外四个方向的外族,具体指哪些让我查资料。
我的老师是教历史的副教授,也许他的方向是唐宋年间,对上古史不太清楚吧,又或许他没有时间。
直到今天,才在楼主这里看到了《后汉书》里说的六夷,七羌,九氐解释的这么清楚的,拜服拜服!
-----------------------------
朋友,您好,《后汉书》的六夷,七羌,九氐,区域分布大致为我上文所述,部落名称或稍有差异;
关于“九夷,八狄、七戎、六蛮”,先看看这些称呼怎么来的,夏 对各方部落的称呼多是“某某氏”,商 对各方部落的称呼多是“某某方”,殷商一朝掐的最恨的就是“戎”。周 对各方部落方国的称呼就复杂的多了,最开始是按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主要是区别于中原文明礼教之地,武王伐纣成功敕封天下后,多以“国”来称呼各地。
现在系统叫法应是《尔雅 释地》记载的:“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九夷”最早见于《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这个“九”不是九个,而是多的意思,后世”何晏集解引马融曰:“东方之夷有九种。”可能不太确切;
《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这个应该是参考了《竹书纪年》的,用词主要是颜色和方位,没有具指,将九理解为“多”或有意义;
“八狄、七戎”较早可见的描述出自《墨子·节葬下》:“昔者,尧北教乎八狄。”“ 舜 西教乎七戎。”
八狄 代表如:秽貊、月支、匈奴、白屋等;
七戎 代表如:大荔、陆浑、义渠、乌氏等;
六蛮 代表如:庸、巴、髳、越等;
我认为《尔雅》列举“九夷、八狄、七戎、六蛮”里的数字不是具指东南西北四个方有多少个民族,而是对四方民族人口的多少进行的排序,东方最多,北方次之,西方再次,南方最少。
后世一些史学资料刻意的要把这些数字弄明白,反而有点有碍观瞻了,你以为呢?
cdnwpu20192019-12-17 12:15:5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古蜀史爱好者 2019-12-17 12:42:51
金杖来自于竹杖?现在解读都理解为权杖,其思路就来自埃及文化,苏美文化之类。仔细想想,如果金杖作为权杖,没道理给烧了,埋了啊!朝代更替,烧了就烧了,还埋好好的干啥。金杖作为权杖理解解释不通,若如楼主所说按照竹杖来理解,似乎更为合理,那铜立人手上拿的啥?
笄发是青铜人像显著特征,而且发型,服饰和发型还不一样,今人一直搞不懂为什么。耳朵上打孔是戴耳饰作为身份区分,好像有点道理。西南地区有些少数......
-----------------------------
金杖是白翰时期的权杖,竹杖或藤条的最佳诠释是青铜神坛的四个立人手里握的,青铜神坛的四个立人乃至上层的小人全部都是写实的;
笄发或编发 是有区别和讲究的,后文会分析到;
戴耳饰来区身份是柏氏起的,到了白翰神王这里后则细化了,关于细节和支撑,后文会详细论述,还请稍等。
cdnwpu20192019-12-17 13:19:1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谢谢各位朋友的支持,大家是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拜托诸位别把我架着烤了,压力好大的。
cdnwpu20192019-12-17 18:58:3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荧栎篇
生卒年 公元前1520年~~前1468年
荧栎,白翰长子,生于公元前1520年,其性机警,尚礼崇商,大促商道。
公元前1479年,白翰卒,其子荧栎继任神王时已过不惑。此时成都平原上生机勃勃,农耕繁忙,商贸兴盛,水上交通愈加频繁,槽船应运而生,此时的槽船也称单体船,将枯之巨木,中间凿空,做出船型,这样的行船效果比原来的竹筏竹排好多了,关键是船里不进水了。水上交通的便利进一步促进盆地内商贸的流通,荧栎此时的重心除了好好做个神王,配合柏氏和古羌每年做好浓重的祭祀祭祖,祭天,祭神之外,其他时间都放在了营商和游玩上,对水上交通工具的改善尤其上心。
单体船的出现给了荧栎和槽工们以灵感,木可浮于水,枯木到处都是,但大型的枯木也不是那么容易获取的。用木板拼接做船体不知可行不可行?说干就干,槽工们找来一块块木板,用麻绳拼接起来做成单体船的样子,放在水上,不出意外的直接沉了下去,因为麻绳拼接的船漏洞太多,还不如木筏,竹筏呢!
令人灰心丧气的造船实验做了好多年,槽工们在劈木板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木头里面有结疤,这种在木材生长枝桠所产生的结,在没脱落或腐朽的情况下,与周围木结构有完整的纹理连接,没断裂则是活结,与周围木结构有环形分离,干燥后收缩镂空则是死结。这种活结和死结之间的相互转变给了他们灵感,有没有可能我们不用麻绳来绑木板,直接用这种“结”来连接呢。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尝试,用石斧和石锛开楔形槽口,然后用过盈连接的方式把两块木板硬生生挤压扣接在一起。荧栎他们那种做法其实就是简单的积木拼接,失败多次后,槽工们才掌握了过盈连接的大小和尺寸的“度”。“度”太大,会直接挤裂,“度”太小,连接又不牢靠。
这种原始的积木拼接,不断改进后成为 “榫卯”,荧栎他们的“暴力”的过盈连接方式可归为榫卯之一的槽口铆。一通则百通,单体船,拼接船,槽船…………..慢慢发展出具有古蜀特点的大型船体,如后来开明时代的鹦武舟,可以说,此时古蜀的造船技术领先中原好多好多年。后来的史料有很多古蜀造船技术先进性的,一则,公元前316年,司马错伐蜀后,用太白船、船舡载几十万大军和巨量物资顺江而下掠巴取楚,没有大量的船舶和行船技术是不可能实现的;二则,公元36年,东汉大司马吴汉伐成汉公孙述时,公孙述筑大船堤以阻吴汉。彼时公孙述的船堤外高达十丈船内可四马驰骋,比曹操赤壁之战中被烧掉的战船高大太多了。又如《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记载的:“遂大作营垒,陈车骑,肄习战射,会聚兵甲数十万人,积粮汉中,筑宫南郑。又造十层赤楼帛兰船”。关键词:十层赤楼帛兰船。
古蜀地的水上交通情况几何,我们或可从唐朝李白和杜甫的诗句中了解一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槽工们不断革新行船技术,小船变大船,南下三江,东出三峡,远达荆越一带,商贸触角触及长江中下游。便捷的水上交通大大促进了与巫山人、荆人、越人的交集,期间有了更多的荆人入蜀地,巴地巫山人也从盐业贸易中获益良多,巴蜀之间的联系从此变得愈发紧密。
祭祀方面,荧栎接受了古羌族长和柏氏族长建议,给先贤铸像和塑形,既寄托哀思也可供后世敬仰参拜,有利于祭祀和悼念,荧栎自无不允。最开始的人像大多是石制的,木制的,也有些许玉石、铜矿,但体积小,数量少。神王石人像在匠人们多年的努力下终于成型,成了神王最初的物化祭祀代表,受限于制作工具和技艺,石人像的造型是不太好看的!祭祀时为了彰显神王的威严和营造肃穆的氛围,于是大量采用象牙作为祭祀主祭品并沿用了很长时间。为了获取象牙,盆地内的乳齿象没少被祸祸。
随着青铜器水平的逐渐提高,大型的牙璋和青铜祭品才慢慢取代象牙作为主祭品。
公元前1468年,第二任神王荧栎卒,终年52岁。其子铉鸓过于年幼,其弟玄鴞继任神王位。
cdnwpu20192019-12-18 12:16:1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玄鴞篇
生卒年 公元前1516年~~前1457年
玄鴞,荧栎胞弟,生于公元前1516年,性德而谨。
公元前1468年继任神王,承继其兄之志,全力促平原商贸和水上交通。
玄鴞继任神王之前是水人,主管柏条河和今天走马河上游的疏导和治理。这时成都平原上的人力物力比蚕丛,柏氏两代是大大提高,于是整治和梳理河道的进度颇为明显,成都平原上的水患时有发生,但相比之前已经改善许多。现在成都平原的西部,西南部,西北部的水患威胁几已解除,除非遇到几十年不遇的大洪水,正常的岷江汛期已经不能影响到成都平原以西及西南的耕地。
玄鴞时代,三星堆城的区域划分进一步细化和规模化,古蜀城渐渐成型。同时,四川盆地其他地方,尤其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笮都(雅安汉源一带),邛都(安宁河流域一带),滇黔之北(朱提一带)等变得越来越繁茂,大小邑落,乃至小镇不断涌现。
玄鴞继任神王后,首要任务便是履行神王之职,祭天祭祖祭神灵。每到重要时节,所有人带着虔诚的心,对着神王石人像(天神)和太阳大地,拜了又拜。此时的神王石人像是没有明确指向的,完全是祭师和匠人们按照心里想象的神王像模样给制做的。直到后来青铜器冶炼水平大大提高后能铸造铜人像时,才将白翰作为神王的化身。神王像的做工和质地提高了许多,但双手的姿势从来没变过。
公元前1457年,玄鴞,猝卒于三星堆城。其侄铉鸓,荧栎之子继任神王。
cdnwpu20192019-12-19 12:12:3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铉鸓篇
生卒年 公元前1484年~~前1431年
铉鸓,荧栎长子,生于公元前1484年,性平有礼,局大而从。
公元前1468年荧栎卒时,铉鸓未成年。又其叔父玄鴞接任神王之位,后追随其叔父,学习为王之道,耕训礼教等等,成年后为祭工,专事祭祀之事,玄鴞猝卒后,铉鸓继位神王。
公元前1455年,成都平原上的人口数量、农耕、商贸、桑蚕、水利、手工等等都已经达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度,水上交通开天堑,连四方,其他各地族丛入古蜀地更为便利。此时如何进一步凝聚古蜀先民之心和扬古蜀地之志,成为铉鸓考量的一个重点,每年隆重的祭祀是凝聚古蜀先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向四方展示古蜀地强大影响的一个途径。此时略显粗鄙的祭祀之物似乎已不太能满足彰显神王威严,加之乳齿象也越来越不好捕获,主祭祀品是不是该换换了?
公元前1452年,更换祭祀之物何其重大,铉鸓找来其他大族族长前来三星堆石室商议,蚕丛氏、柏氏、古羌、玄嚣部、颛顼部,夏氏、古彝,巫人部落首领(巴地、濮地、荆地等异族迁居成都平原的代称),成都平原其他还有各小部落游群,因实力弱小,铉鸓并未召集。
待各大家族到齐后,铉鸓环顾四方,整理了下措辞,曰:“自祖上入盆地已逾千岁,茹毛饮血披荆斩棘,方有今日之世,何其难也”。
其余各大族长皆是颔首默许。
铉鸓续曰:“吾辈当不负先人之志,内抚族人外慑四方,振吾地之雄威,慑八方之不畏。然今之祭物鄙陋,当更新以盛,诸位以为如何?”
各大族长脸色振奋,议论纷纷,柏氏族长柏敄,对着铉鸓一拱手曰:“吾王之意通达,民蛮无教,无礼制四方,聚望于祭,非长久也!”
夏氏族长姒弇接曰:“柏祖意服民以礼?然民蛮无教,不利。何不仿吾之先祖,王为阳,民为附,置宗社,万民贡。或可为一道。”
其余族长闻之,皆为之侧目,默然无语。
片刻后,古羌族长姜旃悠悠自语曰:“礼乃识之长,礼成时长,不利也。夏老所言,不无道理,服王权以鼎,或可形之。”
本想事外的古彝(夷)族长杜壵看了看众人,对着铉鸓拱手曰:“吾有一言,不知当讲否?”
铉鸓笑曰:“杜祖不必藏言,但说无妨”。
杜壵曰:“王权乃民之所聚,无不可。然善器之物,勿为民之负”。
铉鸓闻言颔首曰:“杜祖所言极是,然事有弊利。集诸位所议,乃为取舍。”
诸位族长一时议论纷纷,争执不下没有定论。铉鸓见事无果,不得已宣布下一次再召集大家议会。
cdnwpu20192019-12-19 16:59:4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从铉鸓篇开始,正式解构三星堆,城池,器物,习俗,生活,如何而盛,如何而衰,经历了什么,什么原因,什么时间等等
cdnwpu20192019-12-19 17:01:2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公元前1450年至前1440年间,平原西边的僚人、讫人等异族部落游群不断侵扰大邑崇州温江一带,自南北上的僰人也时常在平原南部滋扰平原先民,这些异族见成都平原物产丰富,生活有着,羡慕异常,但因语言和习性的差异无法融入,时常行滋扰侵犯之举。由于异族不服管束,行事无度且时常滋扰侵犯,恼怒的铉鸓立即组织神王卫队给予严厉回击,但这些异族游群受到打击后立马作鸟兽散循入深山老林。尽管如此,异族游群也尝到了神王卫队箭矢的厉害,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敢来平原的。时间一长,成都平原上就形成了抢得到就抢,抢不到就挨揍,揍完就往山里跑的拉锯局面。成都平原周边的异族驱而复来,隐患根本无法根除,这样的情形对各大氏族有了很大的刺激。时间就这样悠悠的过去了十几年,中途虽然也偶有提及,但巨大的物资需求,各族意见不一,终究没有实质性结论。
公元前1439年,时间来到距离上次提议更换祭物彰以显王威已过去了十四年。铉鸓再次召集大族长于三星堆石室商议。这次铉鸓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声色俱厉曰:“吾地群狼环伺,不驱,为其所伤,驱之,复回。王地不堪其扰,当强神王卫士,以驱群狼”
此时各大族长不再议论纷纷,皆默然。
良久,夏氏族长姒弇怅然曰:“怀璧无罪,奈何匹夫也!”
众族长听后皆颔首,以表认同,组卫队驱群狼,议成。
铉鸓瞧得众人神色,沉吟曰:“然,何以振神威?”
在场的诸位族长各抒己见,不一而论,柏氏族长柏敄轻咳一声曰:“诸位且听老朽一言。吾等饥食五谷,渴饮江水,取食牲畜,受恩于天地,当感天地之恩也。吾辈居江水之畔,相扶相依同气连理。震神威之物,当上引天下接地,形守望顾扶持,以示吾辈之诚,之意也。”
夏氏族长姒弇,微笑颔首曰:“柏祖所言在理”。
古羌族长姜旃也是频频颔首。
玄嚣族长樊坤曰:“吾地有桑,果以食,叶养蚕,干制弓,枯为柴。先祖种桑养蚕,以有今日也。吾辈衣食用度,当念祖恩桑惠矣。桑生于地,叶接于阳,吾辈居中也。”
杜壵捻须,深以为然,曰:“桑为吾地之基,实也。然,五谷生阳神赐,神鸟鸣阳神出。神鸟,阳神之使也。吾辈得蚕桑之惠,阳神恩赐,神使眷顾,当念其恩!”
铉鸓点头,道:“吾地确受蚕桑之惠,阳神之赐也”。
古羌族长姜旃轻咳了一下,抚须曰:“桑蚕之惠阳神之恩,实也。然,勿忘同族连理之情也。若无相扶相依,又怎度时艰?”
众族长皆是向古羌族长姜旃拱手。终定,祭之物当具上承天下接地之意,体现平原众族同气连理之情,感阳神之天恩,承桑木之恩惠,意神鸟之阳使。能集这么多特征于一体的唯有一物,树也。
cdnwpu20192019-12-20 11:58:2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朋友们,鄙人陋文能得到大家的支持,感谢之至。但不要对三星堆和金沙前辈们太多苛责,没有他们的付出和努力,我们今天也看不到这么多漂亮的文物,器物。历史的研究是十分困难的,解释器物文物没有历史文化背景则难上加难。
大家齐心协力,群策群力,把心思和智能用在古蜀历史的推究上吧!
周末是提问时间,大家有什么疑惑或者觉得我说的违和的地方,尽管提问,我尽量回答。下周起继续更新,全部是三星堆器物的来来去去。
希望专家学者们万万不要藏言,说的不在理的请直接提出来,说的在理的还请打个call,拜谢啦!
cdnwpu20192019-12-21 19:38:5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柏氏族长杜壵轻咳两声,叹曰:“今日之世乃先祖之累也,可怀先祖乎?”
夏氏族长姒弇听了一愣,没说话。
古羌族组姜旃神色肃然,接曰:“然也,先祖披荆以有今日,当怀之。”
玄嚣族长樊坤凛然曰:“当怀,当敬,当祭”
铉鸓听大家这么一说,当即表态曰:“先祖之德之行,吾辈当念之,敬之。然,何法?”
众人有些哑火,鱼凫先祖还有些记忆,但蚕丛、柏氏先祖都仙去几百年了,身高、长相、性情完全不知道啊。一时无话,各大族长都有点蒙。
过了半晌,还是杜氏族长杜壵出声曰:“蚕丛先祖天眼慧耳,洞悉古今。柏氏之祖,王祖承先祖之志,披肝沥胆成今日之盛,当祭之。”
古羌族长姜旃颔首曰:“然也,先祖之德行,盛也,无天眼慧耳不足以观今日之盛,当祭!”
夏氏族长姒弇听后,作为一个后来者,自然是不太知道蚕丛柏灌先祖为何。既然有先见之明,必是慧极之人,于是接曰:“天目观古今,慧耳闻八方,何不以天目、慧耳形之?”
大家听后似有所感,既然不知身高长相,结合萨玛萨帕之形,那就铸面以祭。纵目青铜面具的理念和寓意就这么诞生了。此次议会只是有了个结论,纵目面具具体的规格尺寸和造型是祭师、祭工们后来实际制作调整出来的。
此次议会最后决定制作聚各种理念需求于一身的“青铜神桑”和敬怀先祖的“青铜面具”。
君不见,神桑分上中下三层,主树顶端为人首鸟身的阳神(或曰天帝),中间花蕾中立神鸟子规,神鸟鸣太阳升,乃阳神使者,通天引地;每层有三根枝条,有花蕾和立子规,枝条尽头为实。每层枝条数目为三没有具体指向,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能在一层做三根枝条已很不错了。枝条上的花蕾和子规则预示鸟鸣阳升寒驱,万物生长,枝条的果实意指丰收,神桑上果实具体数目不得而知,当然是越多越好,果实除了意示丰收,还有开枝散叶生生不息之意。树底部一侧有造型华丽夸张的巨形神鸟附于树干,以示神王承天地之意。古蜀先人崇尚鸟类生物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盆地内万水千山,道路险阻出行艰辛,古蜀先人何尝不希望自己能不受山川河流的阻碍,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蜀道是真的很难!
青铜神桑的制作过程可谓是多灾多难,那时还画不出今天这么精确的图纸和尺寸,青铜冶炼工艺也不完善,器师和铜匠主要靠不断积累的经验和尝试来一点点试错和纠错。古蜀时代的长度尺寸标准就是制作青铜器具的时期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成都平原经过几百年蚕丛柏氏的努力,平原上的古蜀先人身高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各个氏族、部落、游群身高还是有较大差异,比如蚕丛氏、柏灌氏、玄嚣、颛顼后裔的男性身高大约在1.6~1.7米之间,而古蜀土著(濮族)、古羌和古彝等男性的身高则在1.5~1.6米之间。在制定标准长度的时候,一尺的长度制定最终选择了神王白翰身高的十分之一作为标准取整为17cm,一丈为170cm,一寸则为1.7cm。
因为彼时没有具体长度的概念,器工们专门将一尺的长度制作了类似 “靠尺”或“尺规”的物件,青铜器物有一个物件曰纵目(包含纵目面具的厚度)尺寸就是按照标准的一尺长度来铸造的,因为铸造技艺的限制,最终成型的纵目长度可能有些许误差,但极小,应在0.5cm之内。另外大纵目人面具“祥瑞身尾”(今称夔龙身尾)的高度也是标准的4尺(约68cm)。其他青铜器物在开模铸范的时候大都遵循的一定的尺寸比例,但受屁事青铜制作技艺和工艺水平限制,最终成型的物件的尺寸或有偏差,但大体都与一尺(17cm)存在着近似的倍数关系。据此推测可知,完整的一号青铜神树(建木)通高是二丈五尺(425cm左右),完整的青铜神坛通高是五尺(85cm左右)。这些数据还请考古专家们验证,看是不是这么个情况。
cdnwpu20192019-12-23 12:09:3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笔误修正,柏氏族长为柏敄,杜氏族长为杜壵
cdnwpu20192019-12-23 12:16:02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