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成长、读医及找医生工作的一些个人经历

楼主:supertitan2013 字数:238266字 评论数:263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面是不久前在美国一个投资论坛上发的帖子。其中说到了在美国成长、读医及找医生工作的一些经历。转载于此,供参考。

+++++++++++++++++++++++
[2018-03-24]

七七级高考所带来的命运改变的对我及不少同学和朋友来说还直接影响到了下一代。我的儿子是在美国生,美国长,现在也快到结果收获的时候了。同多数早期来美的“新三届”(七七、七八、七九级的毕业生)类似,大家都同自己的子女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再次受教育,共同成长。我儿子经过近27年的学习、教育,即将在美国成为正式医生。首先是学前的幼儿园教育有近两年,其中包括从4岁开始就学习他一生(至今)都喜爱的小提琴,当时是付了少量的学费。接下来就是小学六年加中学六年总共12年(完全免费)的公立学校的教育。美国的公立学校中也有尖子班。他们那一代中、韩学生的最大区别就是中国的好学生多来自公立的中小学(背后主要是中国家长的高知付出)而南韩的好学生多来自私立的中小学(背后是南韩家长的高学费付出)。接下来就是四年大学本科外加四年的医学院。这八年昂贵的学费对一般的中国家长来说都是自掏腰包而不会想着让子女自己贷款将来工作后再还贷。我儿子考大学时拿到两个名牌大学双学位offers:(1)主修音乐,次修生化专业,音乐学院出四年的全额奖学金;(2)主修生化专业,次修音乐,无奖学金。最后因为担心主修音乐可能会影响到他的长远(终极)医学院的目标而放弃(1)选择了(2)。
四年大学本科外加四年的医学院毕业,这其实也仅仅相当于理工科学生的本科毕业。再接下来就是四年的“住院医生”学习和工作。这四年的“住院医生”相当于理工科学生的“研究生”学习,有维持个人生活的工资收入(年薪6万美元左右)。也常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之后可以直接找正式医生的正式工作或也可以再进行一年的“fellowship”进修。这医学专业的“fellowship”就相当于理工科专业的“博士后”研究。
我儿子现已处于“fellowship”后期,最近开始找工作。得到几个offers,都是在一般医院或诊所担任主治医生。其中有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来回反复沟通最后得到的合约就工资待遇方面来讲,第一年的年薪加安家费是39万五千美元,但他必须在3月19日之前签约。但就在3月初,他接到原来做“住院医生”的那个名牌大学医学院director的电话,让他马上去面试,希望他回医学院及大学医院做医生且也可从事教学工作,但年薪只有29万左右。之后他去了面试,放弃了那个花费很大精力争取来的板上钉钉的合约,一切都为了那个可能得到的(也有可能得不到)offer而努力。不管最后结果如何,我为他的这一决定而开心、自豪:人生的追求和快乐确实并不仅仅是金钱而已。

+++++++++++++++++++++++
[2018-03-25]
[孩子专攻那个专科?]

儿子学医是麻醉专业,fellowship又更侧重于pain management。这一专业医生目前市场的年薪就是30万到40万。

+++++++++++++++++++++++
[2018-03-25]
[不要四年音乐学院的全额奖学金,付八年的学费,值得。]

在美国,个人发展的选择和机会还是挺多的,关键是时间、效率。去参加儿子医学院毕业典礼,看到全体毕业生的情况简介。其中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是五花八门。但从本科毕业到医学院毕业的时间则相差极大,4年至10年的都有,平均约六年,4年的仅一半左右。
当时上大学做决定时也曾高薪请过一位(前苏联)小提琴名师,给我儿子个人辅导两周,之后给出他的未来发展的客观评价:将来最后的努力结果最多是好乐团的小提琴二把手,不可能成为知名首席小提琴手。故当时放弃(1)他基本没多大怨言。
+++++++++++++++++++++++
[2018-03-26]
早年中国人的概念是“养儿防老”。但实际上陪伴着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
[2018-03-28]
[看了好激动,医学道路较长, 但学有所成,前途是一片光明。]

在美国学医的道路确实很长。其它有不少专业,本科四年毕业也能找到一份可能不错的工作。为当医生而多出来的八年还刚好是人生生活定位时挺关键的时期。对于注重于事业的男孩来讲,时间往往不是问题。但漫长的学医生涯对女孩子(多希望早一点安定的人生)来说在年龄上尤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前面提到从本科毕业到医学院毕业有不少人用了多于四年的时间。这中间除了有些人在本科毕业时一时不定或不能马上考进中意的医学院之外,也有些人是进了医学院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得不休学一、两年再复读的。那医学院的前一、两年学习还真是非常紧张的。

+++++++++++++++++++++++
[2018-03-28]
[我也听朋友说这样,女孩子学医太辛苦,时间太长,对年龄是个挑战,但现在对将来学什么也没目标,选择也是很不容易的,还在摸索中。]

关于女孩子学医太辛苦,还是以我儿子的实例来说事。我儿子的初恋应该是在医学院的最后两年间,有一个女朋友是他的同班同学,同龄。她父母也是象我们这样早期大陆来的,很般配啊!但在毕业时分手了。主要原因或分歧就是对医学院毕业后去向的选择问题。医学院毕业时相对来讲女孩年龄偏大了,希望两人在同一地区甚至同一医院做“住院医生”,这期间就结婚、生孩子。女孩母亲已退休在家,告诉我儿子她会帮带小孩。但我儿子则想着要去名校做“住院医生”,这与他最近马上放弃高薪合约想争取去名校任职也是一致的。他不在乎暂时两地(火车三小时)分开但对做“住院医生”期间就结婚很犹豫。最后的分手对两人的感情都有很大的损伤。我是很理解和同情那女孩需要在忐忑不安的心情下再等待四、五年(到时已三十多岁了)的苦衷的。
当然,男女交友最后走到一起的未必就一定是大概率事件。但学医的女孩子在自己个人生活的安排上就多了一个时间或年龄上的不利因子。

+++++++++++++++++++++++
[2018-03-29]

这两天下面的一篇报道在中文网上很热:《一路买进常春藤:金钱、暗箱操作、贿赂与平权法案的故事》
故事的第一段说:“韩裔男孩亨利.朴(Henry Park)12年级,在年级排第14名——很高的排名;他的SAT考出了1560分——一个距离满分1600分只差40分的完美分数。亨利就读于格罗顿中 学(Groton School),这个高中是全美最顶尖的传奇高中之一,可以被称作是“总统中学”,整个罗斯福家族的孩子几乎都是从格罗顿中学毕业的。”
那是1998年的故事。那个故事其实也印证了我前面一开始说到的:“他们那一代中、韩学生的最大区别就是中国的好学生多来自公立的中小学(背后主要是中国家长的高知付出)而南韩的好学生多来自私立的中小学(背后是南韩家长的高学费付出)。”
查了一下,格罗顿中学这一私立学校现在每年的学费是五万六千美元。应该算是挺贵的。

+++++++++++++++++++++++
[2018-03-29]

[想请教一下楼主,为什么名牌教学医院年薪反而比其它医院低?孩子放弃高薪而选择教学医院是为了教书还是为了将来工作前景更好?如何在医学院毕业时找到好的教学医院做住院医生?先谢了!]

好像并不仅仅是大学医院,就是其它专业大学年轻教授的工资也比产业界工作的同等学历及能力的同行会低。人生的享受及收获有多重层次,在大学工作并非全是100%的付出。儿子选择名校医院的部分原因是为了有教学及尤其是科研的机会(科研是需要环境的),也为将来若不满意了重新找工作机会也会多出不少。
前面说到美国的“住院医生”等价于理工科的“研究生”。自然,基本上“找”“住院医生”就是凭每人实力“考”上这个“研究生”了。这与“考大学”、“考医学院”差不多。根据喜欢的专业、教学医院等列出十多个志愿与全国将同时毕业的考生们一起竞争。但录取的过程很特别。通过所谓(按考生志愿顺序及医院择优选择)的matching过程,最后每个毕业生最多只会收到一个医院的录取。收不到的则通常必须等下一年。我儿子收到的是他的第二志愿。不过后来他的fellowship进修(即现在)去了他一直想去的那个原第一志愿的医院。
前面说到我儿子与他女朋友分手这事就是在决定志愿列表的这一关节点上面。若要两人在一起,就必须两人找一所(靠近家)不怎么样的教学医院,挑一个不热门(其他人也都不怎么喜欢)的专业放在个人申请志愿的第一、第二上面。这样才会被人家同时选上。显然,这样做的话,人生事业的发展也就大体到此为止了。
他那申请“住院医生”的第一、第二志愿的名校医院在他读大学及医学院期间的暑假都曾去实习过。我想这也应该有助于他后来的申请录用。

+++++++++++++++++++++++
[2018-03-30]
[如果遇到真正适合自己一生的配偶而因为工作地点而放弃,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

上面解释了申请“住院医生”的matching过程。假如申请过程象考大学那样可同时收到多个录用通知,则两人共同协商、选择,结果就又会不一样了。
+++++++++++++++++++++++
[2018-03-30]
[应该给儿子讲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人家是边行军打仗,边结婚生孩子。婚姻事业两不误。]

根本不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我这个曾经的“老红卫兵革命者”,当年是7月份博士论文答辩得学位,同年9月儿子就出生了。我可一直是革命、生活两不误。
不过,儿孙自有儿孙福。只要他自己总体是积极向上,他自己开心我就满意了。

+++++++++++++++++++++++
[2018-04-03]
[付八年的学费? You are rich!]

儿子很小的时候喜欢玩具车,最喜欢的车型是Lamborghini。他那时曾经说过老爸对他很好,长大了会给我买一辆Lamborghini的跑车孝敬我。为他上名校及医学院,我们老两口除了努力工作赚钱支持他之外,也把房子压上用home equity来支付他的学费。他才上医学院时,有次说起我们单位有一位台湾来的老前辈,儿子做了医生赚了大钱之后给他妈悄悄地买了一辆BMW-S4的生日礼物。我儿子当时就同我说他也一定会如此做的。不过我当时回答说,其实我倒不用跑车,能帮我付一点房贷就很满足了。他说会的、会的。
这些旧帐我都一笔一笔地记着呢!哈哈。
不过说实话儿子感情上至今同我们还都很亲近,也满足了。

+++++++++++++++++++++++
[2018-04-03]
[这个好贴心。你儿子培养得真好。我有个朋友的孩子现在工作了,每个月工资有一部分是定向打给他老妈的。我那朋友说起来也是一脸的骄傲。其实他两口子也有工作说钱帮他收着以后结婚再还给他们。]

谢谢吉妹。我要找机会把这个故事讲给我儿子听,侧重于“每个月工资有一部分是定向打给他老妈的”这一句,后面的情节可省略。哈哈。

+++++++++++++++++++++++
[2018-04-10]

我再来给出一个最后结果的交待吧!

前面说到我儿子正在等待名校医学院及医院的正式合约。大学招人过程其实挺慢的。医学院已决定新增一个职位,也已找到合适人选,但大学招人也还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包括刊登广告等。我儿子在等待过程中又接到了另一个私人诊所的电话及offer。经过比较,最后还是决定签约去这私人诊所工作。下面是大致的比较:
(A)(一楼开始提到的)原几乎已决定签约要去工作的诊所,第一年395K。
(B)名校医学院及医院,第一年290K。
(C)现已决定要去的诊所,第一年500-600K。
(C)与(A)(B)的最大区别是(C)是位于美国一个富豪名人社区的一个诊所。从而(C)所接收的绝大部分是高端病人而(A)(B)接收的多是中、低端病人。病人的素质与诊所、医院的效益有很大的关系。也正是如此(C)的资源及发展前景很好。其实不少一开始在大学医院工作的教授、医生最终也还是希望转入高端私人诊所行医。我儿子认为现在既然已有此机会一步到位,也就放弃(B)了。
(C)与(A)(B)的另一区别是在(C)处工作,个人的收入上不封顶。在(A)(B)处尤其是(B)处工作则一般不可赚取工资以外的额外收入。其实(A)和(C)处第一年的基本工资都是35万。但(A)处又加上了5千搬家费,3月19日前签约即给2万bonus,做满一年整再给2万bonus。(C)处工作则有上不封顶的额外收入:创收超出基本工资35万的那部分,诊所再抽取10%,个人的福利及医疗保险费等共10万左右也从这中间出,剩下的就是个人的额外收入。目前估计创收超出部分在正常情况下是30-40万。当然,在(A)或(B)处工作,个人的福利及医疗保险费等费用都由医院包了。

+++++++++++++++++++++++
supertitan20132018-06-21 21:25:06 发布在 海外华人
谢谢。
几个月前(三月)是文革后首次高考七七级入学40周年。当年的七七、七八等几级的高考可以说是一下改变了许多底层工农子女的命运。我也有幸成为中间一员。据说现在国内底层工农子女想要翻身改变人生又很难了。
supertitan20132018-06-22 20:29:51 发布在 海外华人
@13611870077 2018-06-22 20:42:11
美国的医生收入这么高,是建立在医疗费用超高的基础上的,万悲的资本主义社会
-----------------------------
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医生的高收入源于前期的高投资。正常情况下,要不断投入直至三十多岁才可工作有回报。多年的学贷使得美国不少医生在四、五十岁还在还学贷。在美国是高收入、高稅賦。五十万的年收入需较50%的稅,实际到手的净收入其实也不多。高医疗费用提供超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现在中国(也有半社会主义特色的加拿大)的一些富豪或高收入的中产来美国看病做手术等也很多的了。北朝鲜医疗费用应该是超低,有中国人为省钱专门去北朝鲜看病吗?
supertitan20132018-06-22 21:55:08 发布在 海外华人
看到了下面一个帖子,以具体例子详细叙述了美国医疗服务的质量与费用。感到还是挺客观真实的。花费了7万多美元,治愈了几乎认为是绝症的大病(颈椎肿瘤)。以杭州人的生活水准来讲可以说是非常值得和幸运的。

+++++++++++++
一个杭州人的美国求医经历(转载)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110751-1.shtml
+++++++++++++

上帖子中提到的有些内容与我帖子中的一些内容也有些相关。

--------------------
我们当时选了东西部各一家医院,东部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全美连续20多年综合排名第一,许多科室和手术都是这家医院发明的。西部UCSF medical center加州大学旧金山分院医学中心,当时全美排名第五。选择这两家医院是因为他们实力都非常强,一个靠近纽约,一个靠近旧金山,交通相对方便点。
......
老公是5月7日检查出颈椎肿瘤的,5月30日,我们终于拿到了UCSF medical center(加州大学旧金山分院医疗中心)的预约单。国际中心为我们安排的是6月3日初诊,主诊医生是神经外科医生DR. Chou。
--------------------

在我的帖子中说到了这么一件事:“他才上医学院时,有次说起我们单位有一位台湾来的老前辈,儿子做了医生赚了大钱之后给他妈悄悄地买了一辆BMW-S4的生日礼物。”那位老前辈的儿子当时就是在UCSF medical center当医生。几年前,那位老前辈退休之后也就在旧金山买了房住到靠近儿子那里去了。这里我想补充说明一点的是:在美国的一般医院里可能看不到什么华裔、或亚裔医生,但在美国的好医院里华裔及亚裔(印度裔、韩裔)医生的比例是非常高的。这应该与亚裔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全力投入让他们能专心致志地不断努力从而在学业上能拔尖相关的。

上面还提到了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我妻子是我大学同学(七八级,低我一级)。她先是来陪读,后来就在霍普金斯医学院读了护士学位并在霍普金斯医院工作了一段时间。自然,我妻子的医学护理的实践知识对我儿子后来在医学院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我儿子上了医学院之后,每次回家都会同我妻子不停地讨论交流医学及医院的各类事情。比较有意思的是我儿子看着我在旁边显得很无趣,有时也会问我说:老爸的研究工作怎么样啊?最近又发了什么论文介绍一下啊,呵呵。
supertitan20132018-07-20 07:00:49 发布在 海外华人
@忽悠被忽悠 2018-07-23 16:16:26
顶一个!貌似美国学医就是本科四年不管什么专业?只要能考入医学研究院就可以?
-----------------------------

是的,只要能考进医学院,原则上,应该如此。当然具体操作上各医学院也会有一些额外要求。就说我妻子以前在国内是物理类专业本科毕业。大学本科没修过化学课。为上霍普金斯护士学院就必须先去附近社区大学注册(一学期)修一门化学课,有了那门化学课的学分加上她本科毕业文凭才可申请护士学院(读了一年多就得到了注册护士的学位)。我想医学院也类似,会有些需要的必修课程。此外,进医学院也并不保证一定会毕业,中途也有可能会被刷掉或要求延期(即所谓的“留级”)。
supertitan20132018-07-23 21:17:26 发布在 海外华人
昨天在另一个版上发了一个帖子:

++++++++++++++++++++++++++
美国英才教育如何碾压中国数学教育
http://bbs.tianya.cn/post-develop-2265636-3.shtml
----------
[2018-07-27]
几点观察补充:
(1)美国的公立学校中也有尖子班。自然也不乏在公立中学中有高中阶段学习微积分、概率论及大学普通物理课程等的英才教育班。这些自然也还是免费的。
(2)台湾、中国大陆、南韩、印度等地区大批量移民美国已有许多年了。他们的二代、三代在亚洲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也大大地提高了美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在美国,现在与三、四十多年前相比,中餐馆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讲都高出了许多倍。类似地,现在美国中学生中的优质学生(由于大量的亚裔学生及同时由他们所产生的对其他同学的影响)与三、四十多年前相比也已高出了许多。
(3)英文与中文相比,几乎不需要小学生花费什么精力就能学习、掌握、运用。感到中国小孩的语文课浪费了孩子太多的时间。一个二、三岁的美国孩子,花上几天时间教会他26个字母及一些简单词语的读音,他就有可能自己拿着英文书籍认字学习。那是因为,看着英文词语就能大体读出声,能出声也就能联系上平常说话而理解意思。给他儿童百科全书,少年百科全书等自学,也就几年的时间就会成为知识很丰富的人。
++++++++++++++++++++++++++

上面提到的那些观察现象自然出自于我儿子的成长和教育经历。所提到的“尖子班”在美国通常就是所谓的“GT班”即“GT class”,GT = gifted-and-talented。我儿子从小学升入初中时一开始就被编进了GT班。上课不久,有次学校回家说他的数学课又有了变化。一了解,才知道他才进了一个以前闻所未闻的所谓“超级GT班”即“Super GT class”。我儿子当时进入这班可以说对他以后的人生也产生了不小的正面影响。这个“超级GT班”是一个叫Collins博士(学生、家长都叫她Dr Collins)创办并直接负责教学的一个数学班。Collins博士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获得了数学专业的硕士以及教育专业的博士。之后她来到我们地区(County,比州即State低一级的政府行政单位)教育局提出想在我们地区的公立学校系统中建立一个按她理念进行教学的GT班。当时在家长会上听她介绍自己及这个班情况,自然让我对她产生由衷的敬佩,毕竟公立学校教师工资并不是很高。之后就有了她的这个“超级GT班”。这个班从初一起到高二完成时结束。整个地区有十几所中学。平均每个中学、每个年级进入到“超级GT班”的学生也就三到四人。
在初中时期,“超级GT班”的学生就不同其他同学一起上数学课了。每周有一到两天,Collins博士巡回到该学校时,就会给那几个学生辅导一到两个小时并布置大量的数学作业题。平时其他同学上数学课时,这几个“超级GT班”的学生就在学校图书馆内自习Collins博士教过的内容并完成她布置的作业。
进入高中之后,原分散在各初中的Collins博士的学生就集中起来分成了两个数学班,由Collins博士在某高中统一授课,每周一次,每次两小时。一个班是在星期六上课,另一个班则是在星期四下午(放学后)的四点到六点上课。我儿子因为周六有小提琴课,故他就上那周四的课。那两年,我妻子每周四下午送我儿子去那高中上课,我下班时刚好把他顺路带回家。
supertitan20132018-07-27 22:23:19 发布在 海外华人

上面说到我儿子星期六的小提琴课。其实我儿子从四岁起一直到高中毕业都是大学音乐学院的学生。该音乐学院有两个相对独立但有一定联系的部分:艺术部(conservatory)和预备部(preparatory)。艺术部的学生都是正规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周一至周五白天上课。预备部的学生都是想学音乐、芭蕾等艺术但还没到上大学年龄的学生,主要是周六或平时傍晚上课。
我儿子四岁时就进音乐学院预备部先一个学期跟着老师(家长也在一起陪着)蹦蹦跳跳体会节奏感。第二个学期让他挑一门乐器学习,他就挑了小提琴,之后就跟随了他一生。每周六的小提琴课除了老师一对一的一小时授课之外,还有不同乐器的小组排练,乐谱理论课,及后来大型交响乐排练等各种课程。基本上从早上八、九点钟开始到下午四、五点钟结束。中间有课间休息时间,但不少家长、小孩们都是从附近不同城市开车前来,路途也挺远的,故大家基本上都是一整天呆在学院饭厅(休息厅),或看书、或聊天、吃饭等,消磨时间。
每届学生,一开始的小孩总是很多,但能一直坚持到高中的并不多,且主要也还是亚裔学生为主。记得当时南韩小孩特多,且从小学起一直都是上私立学校。原大陆和台湾来的分别有二、三个,大家的孩子上的都是公立学校。有一个犹太裔母亲(后面会提到),她的儿子则是上“家庭学校(home-schooling)”。
音乐学院的这些学生尽管平常并不在同一学校上课,但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周末一同上课、排练、聊天等,故学生及家长之间的关系也还都挺融洽的。通常一学年完了之后大家也会举行聚会等活动。我以前曾在一个英文网站(hjenglish)的博客上写过一个以“偶遇(Encounter)”为题的系列散文。其中有一篇(“偶遇美女天使”)说的就是那音乐学院的事:

+++++++++++++++++
Encounter with a bright angel
(How I learnt i.i.d. in information theory)
It happened a few years ago. It was a social gathering in a dining hall where ladies and gentlemen, boys and girl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were chatting all kinds of subject, ranging from weather and flowers to sea and sky, etc. I then noted by intentional glances that a lady whom I had been calling her angel in my heart several times was continuously staring at me for quite a while. While slowly approaching the table at the middle of our current locations to refill my cup I noted that she was also walking toward the same table. We arrived at the table about the same time. When I was making refill with the soft drink she gently put an ice cube into my cup. Immediately afterwards, we struck up a conversation and, naturally, the discussion topics were always starting from weather, flowers, philosophy, music, etc. Both of us felt being attracted to other's intelligence and broadness in knowledge. I was especially impressed by her logic and preciseness in her descriptions. "Oh, my god, what a bright angel!" I yelled in my heart, repeatedly.
As the discussions got to mor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it turned out that she was a math professor in a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of a prestigious university. She was trained as a mathematician and specialized in graph theory, which explained why she was logical and precise in her talk. The internet booming drove her research interest to the field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sciences and she was just taking a big research project on fiber communications. She had already heard from others that I was a very good physicist. She asked whether I could visit her university and gave an introductory lecture or two to her research group (about 15 people) on the physics of fiber optics. "Oh, my god," I thought, "women! No matter how good it appears their logic, they are still women!" She was thinking that since I was very good at physics I should know everything in physics! Well, I looked at this angel's 水灵灵的 anxious eyes with the attractive image of her putting the ice cube into my cup still dangling in my mind, I had no other choice but to say: "Let me check my schedule after I get back and I will send you an email on the possible time slots I can visit your university."
Of course, after getting back to my office, what I immediately checked was not my schedule but was to find out what this "fiber optics" was about. Luckily, it turned out that the "physics of fiber optics" was very closely related to "laser physics", which in turn happened to be loosely related to "plasma physics" that was the field I was working on at the time. I felt that I was able to prepare a three-hour lecture, describing the physics of fiber optics in layman's language to those people who are majoring i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sciences. In order to match my schedule with hers, it turned out that I had more than two months to prepare for the upcoming lecture. While preparing the lecture notes, I also visited her university webpage to find out more details on her academic background. I found and bought the main textbooks of several courses she was teaching. The textbook for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was the one by Thomas M. Cover and Joy A. Thomas: Elements of Information Theory. I read part of that book and learnt i.i.d. at that time.
The visit was pleasant and the lecture was a great success. We are still good friends.
(2005.06.27)
+++++++++++++++++

当时有些人认为我是在瞎编。但其实我的那些“偶遇”故事基本都是真实的。上面故事中的那位“美女天使” 原来自南韩,她的儿子比我儿子小一岁,但一直与我儿子在音乐学院同班。她儿子后来上了哈佛大学,毕业之后也读医,比我儿子晚两年但进了同一医院做住院医生,专业是“神经外科”。因为我儿子是麻醉专业,故有时这两个多年前从小在音乐学院一起多年的同学又会在同一手术室中见面。
为此,我后来还写过一段补记加以说明:

+++++++++++++++++
It was essentially a true story. The term “i.i.d.” stands for “independent and identically distributed”, which is a fundamental assump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heory.
The “dining hall” mentioned in the story was located in a musical school of a university, “ladies and gentlemen” were the parents of those “boys and girls” who attended the musical school on Saturdays and spent much of the time of the day there.
The “bright angel” was from South Korea. Her son and my son were in that same musical school studying violin from about 5-year old until the end of their high schools. After graduating from high schools, most Asian students who are good at music still choose science as their major. I mentioned in another blog article that bright angle’s son went to Harvard University. My son went to another prestigious university. Afterwards, they went to different medical schools. My son was majored in anesthesia and the bright angel’s son was majored in neurosurgery. However, they met again in practicing medical residency for they were working in the same university hospital. Occasionally, they worked in the same operating room as an anesthetist and a neurosurgeon.
(2017.05.08)
+++++++++++++++++

supertitan20132018-07-29 05:01:42 发布在 海外华人

下面是另一篇以“偶遇(Encounter)”为题并与音乐学院相关的散文。早晨儿子在上课,我有时也去附近的咖啡店坐一会儿,看一会儿书。偶尔也会遇到来本市旅游的游客们并同他们聊天。这篇散文说的就是其中有一次有意思的场景。文中所提的故事的主题句子“The shortest way to get to Carnegie Hall is practice, practice and practice”明显就是陪着儿子上课时从他的老师们那里听来的。

+++++++++++++++++
Encounter with a tourist
The motto of "practice, practice, practice" is often used in the sentence of “The shortest way to get to Carnegie Hall is practice, practice and practice” or “What is the shortest way to Carnegie Hall? Practice, practice and practice.”
Carnegie Hall in New York City is considered the most famous music building in USA where high quality classic music and popular music are performed. It is usually a great honor for musicians who are able to perform in Carnegie Hall. It is even more so if a musician plays as a soloist in Carnegie Hall. As a result, music teachers often encourage their students to work hard by saying: “The shortest way to get to Carnegie Hall is practice, practice and practice.” Sometimes, teachers will ask students at the end of class the question of “What is the shortest way to Carnegie Hall?” to remind students to practice after class. I think this is quite similar to some Chinese teachers or parents to encourage their kids to study hard by saying: if you want to get into Beijing University or Tsinghua University, you need to study hard and do your homework everyday.
There are also many Carnegie Halls in cities other than New York City that are used for music performance. This is very similar to the situation in China that the Great People’s Hall in Beijing is the most famous one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Great People’s Halls in other cities. I once encountered with a tourist from another state in a bar not far away from a Carnegie Hall while sipping my coffee and reading my book. She asked me the tourism information about the city and we also chatted other things. When the conversation got to the music then here was what happened:
............
............
Me: You might also be interested in visiting the Carnegie Hall here.
Tourist: Yeah, that is exactly what I am thinking too. Now, how can I get to the Carnegie Hall?
Me: Practice, practice and practice. :)
............
............
(2008.06.28)
+++++++++++++++++

上面文中所提到的句型“practice, practice, practice”其实就是大家平时常说的所谓“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的一个例子。另一个为大家所熟知的例子就是买房者应该考虑的三要素:“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也还是重复三次来强调地点的重要性。还有一个(英美文学界熟知的)例子是说,假如一个严肃的(文学)评论家对某作品或作者的某些观点发出的评论说是为之大赞2个“好”字,则其实评论家所隐含的意思是他(她)还存有自己的保留意见。为什么是大赞2个“好”字,而不是5个“好”字或9个“好”字呢?正确的说法若是真心赞赏,则应该是为之大赞3个“好”字。
supertitan20132018-07-29 23:35:14 发布在 海外华人



supertitan20132018-08-01 02:53:29 发布在 海外华人
上面相片中拿着气球的那个小男孩就是我的儿子。记得那是1994年四月初的一天周末,当时他是小学二年级,学校放春假。爷儿俩去纽约游玩,在纽约城的中心公园遇到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照的。
supertitan20132018-08-01 02:54:08 发布在 海外华人
下面的一篇“偶遇”散文(偶遇尼克松)在昨天是同上面的相片一起发的。但后来不见了。不知是系统出错,还是文中含有敏感词语让编辑给清除了。下面我再发一次试试。
supertitan20132018-08-01 21:23:11 发布在 海外华人
偶遇尼克松 (Encounter with Richard Nixon)

人生和生活中有时会有一些“偶遇”的奇事发生。出国前短期英语培训不同学校及不同专业同学本来就没有多少交往,也没留下联系方式,却在许多年之后在完全意想不到的情景下多次偶遇,真是说不清到底是奇事还是有缘了。她还说认出我的缘故是感到这么多年后我还是没什么大的变化,开心吧!不过除非将来还有更奇的偶遇,至今为止最奇和有意义的还是算我在某城市公园散步时与同在散步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偶然相遇。
尼克松访华时,我正上中学。政治老师说:“是尼克松访华而不是毛 访美,这表明我们胜利啦!”政治老师又问大家是喜欢吃面包,还是喜欢吃米饭。结果是有人喜欢吃面包,多数人喜欢吃米饭。政治老师说,面包干干的,不好吃。也许偶而吃吃还可以,主食还是米饭好吃。美国人吃面包,我们中国人吃米饭,还是我们中国人的生活要比美国人好啊!
上面就是我曾被灌输过的关于尼克松的第一印象。我在1994年四月初的一天周末,在某城市公园散步偶遇到尼克松时,这第一印象就又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了。当时的心情是激动的,并联想到了很多事情。我同尼克松握手并同他说我是从大陆中国来的。我感谢他七二年访问中国,从而逐步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也使得我有机会来美国求学工作。上面的几张相片就是当时照下的。其中一张相片中有位女士在让尼克松签名,她也是从大陆来的。从侧面来看,也是一位美女。不过我当时把我的全部精力和心思都倾注在尼克松身上,所以我现在没有一点印象她正面看起来到底是怎么样的。之后,我也让尼克松在我随身带的一张卡片上签了名。
那次偶遇之后的约三个星期,即四月二十二日尼克松就去世了。在他的葬礼会上宣布在他的出生地建立尼克松图书馆来永久纪念他。我猜测他那次散步有可能是最后的一次或几次在公众场合露面,而我还照到了他的几张相片。所以我就把相片给尼克松图书馆寄去了一份。相片中始终在尼克松身旁的一位是他的女婿 Edward Cox。另一位在他们身后的小男孩是尼克松的外孙 Christopher Cox。所以,他们当时也就是很平常的一家子在天气不错的周末在公园散步。
(2007.11.30)
+++++++++++++++++
supertitan20132018-08-01 21:23:41 发布在 海外华人
上面提到的关于“鸡蛋才会变小鸡”的名言,让我回想起了以前关于鸡蛋的往事。在我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时也会联想、比较以前自己成长过程中所受到教育的经验教训。若有对自己成长有正面影响的一些教育,则不妨也可想办法采纳并应用于儿子身上。我记得以前自己在小学、中学期间,有好几年在全国范围内有过轰轰烈烈的“忆苦思甜”活动。有请老贫农给我们现身说法地讲以前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如寒冬腊月出门讨饭反被恶霸地主放狗咬伤等)。也有请老红军给我们讲长征路上艰苦卓绝的革命经历的。我感到那些“忆苦思甜”的思想教育确实给我后来的人生带来了不小的正面作用。它让我常常想着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以及学习机会。为了让我的儿子也要珍惜他的幸福生活和学习机会,我也应该给他进行一些“忆苦思甜”式的思想教育。但是我在美国到哪里去寻找苦大仇深的老贫农或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呢?后来想想干脆就毛遂自荐地以我自己为例子给他现身说法地进行“忆苦思甜”的思想教育吧。下面给出的《卖鸡蛋》的故事就曾经给我儿子讲过。

++++++++++++++
Selling eggs
Though my life is quite different now from before I can still vividly remember when I was about ten years old, my family had a hen that laid one egg per day. Eggs in spring or summer did not worth much but eggs in winter were expensive. Therefore, every two weeks or so in a very cold winter early morning, I would bring a basket of dozen eggs to a free market to sell them for 1.2 Yuan. The money would be used to buy soy sauce and vegetables for the family later. Since I was a good pupil at school and I did not want my classmates to see me selling eggs, I always brought the eggs to a free market far away from my home. I usually wore my father’s coat that morning for his coat was thicker than mine. I met a gentleman one time. He brought me to his home and fed me the breakfast. He paid 1.5 Yuan for my eggs and I was very, very happy that day!
(2005.10.09)
++++++++++++++
supertitan20132018-08-03 11:48:32 发布在 海外华人



儿子正式上班已有两个星期了。上个周末开车去他那里看了他新住的公寓以及目前工作的医院和诊所。最重要的是顺道把留在家里的他的一些相关的证书带给他。他计划把一些相关证书装入镜框之后挂在他现在的办公室内,包括大学本科毕业的学士学位证书,医学院毕业的医学博士证书,麻醉专业住院医生的毕业证书,以及最后的病痛处理(pain management)专业进修(fellowship)的毕业证书。我在一楼的开篇中说到,这医学专业的“fellowship”就相当于理工科专业的“博士后”研究。尽管从事“fellowship”的进修研究仅仅一年,但感觉在学术或学业的层次上好像是高了一大截。在他佩带的医院胸牌上,相片及名字底下显示的是“麻醉医师”(Anesthesiologist),这正是他实习住院医生时的一般专业。但在他办公室门口的标牌上则是更具体化的介绍(见上图):Interventional Spine and Cancer Specialist (干预性脊骨和癌症专家) 。这显然是突出他在与“脊骨和癌症”相关的“病痛处理”这更窄的领域内有过更深入的研究。[儿子在做住院医生和fellowship期间发表过好几篇论文及同其他教授编辑专著,他治疗过的个别病例也被推荐到医学专业学会的年会上作介绍。]
我看到那标牌上的Cancer一词,很奇怪,就问,那你也会治癌症了?我妻子赶紧说,治疗癌症的专家是Oncologist,是肿瘤专家,他是治疗癌症引起的病痛,癌症后期的病痛非常折磨人。
我儿子目前因为才开始工作,还没有自己的固定病员库。故每周三天的安排是作为医院的麻醉医师,另外的两天则是作为诊所(也在医院内)的病痛处理专家。通过医院及诊所的逐步介绍和扩展,以后麻醉医师的职责就会逐步减少至零(目前医院有20个麻醉医师),完全作为病痛处理专家(目前医院及诊所加上我儿子一共就两个)而工作。这个医院的产科是非常出名的。故才过去的两周我儿子作为医院的麻醉医师所处理的病例有一半多是产科分娩,呵呵。就目前情况来看,医院及诊所对我儿子有很高的期待。在欢迎会上给了他一个很有特色的蛋糕。他感到自己在医院及诊所处处非常受尊重。我带去的他的证书只有他的本科毕业学士学位证书原已经装入镜框挂在家里他的书房内。之前问他是否其它证书也装框之后再带给他。他说医院和诊所现在就想方设法要包装他,希望他提更多的想法和要求使得他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他就让医院去办理这些证书的装裱事情,呵呵。
supertitan20132018-08-07 05:36:03 发布在 海外华人
我在顶楼对美国医学专业的学习过程有过如下的描述:
+++++++++
四年大学本科外加四年的医学院毕业,这其实也仅仅相当于理工科学生的本科毕业。再接下来就是四年的“住院医生”学习和工作。这四年的“住院医生”相当于理工科学生的“研究生”学习,有维持个人生活的工资收入(年薪6万美元左右)。
+++++++++
这主要是从学费、生活费及独立工作的角度作比较,其中也包含了自己及周围许多同学朋友的经历。理工科在美读博士的研究生一般都不需交学费且有不错的生活费。早年才开放时,来美的理工科学生因为当时国内收入极低(我上大学前两年的学徒工每月工资是14元人民币,离厂前最后一个月作为正式工的工资是28元人民币。)那生活费的收入(每月600至800美元)相对于国内来讲是极高极富的收入。医学专业“住院医生”或理工科博士毕业之后都认为可从事独立性很强的工作。
从学位的角度来讲,医学院四年毕业得医学博士。理工科研究生四年毕业则得哲学博士或工学博士。以前国内医学院的学制是四年或五年。所以当时也有出国人员从比照美国的角度出发,认为医学院毕业生所得学位应该是医学博士。故在个人简历或学历介绍上说获得国内某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其实是指从某医科大学在国内本科毕业,对此在网上也有过争论。
supertitan20132018-08-08 23:53:37 发布在 海外华人




音乐学院演奏会之后的聚会。上面相片中的男孩也就是前面同尼克松总统合影的那个男孩。
supertitan20132018-08-10 07:03:33 发布在 海外华人
@桑田岛 2018-08-10 10:20:58
麻醉师, 不得了
真正的TOP中的TOP收入
比那个 DRUGDEALER 还要高的多的收入人群。
-----------------------------

麻醉医生收入相对来讲是比较高的。但据说原因是麻醉医生的责任重大,风险也高,且对每个病例都需对病人的情况(相对于外科医生)在很短时间内作全方位的掌握、消化,需要较全面的知识和经验来配合手术。工作量大,挺紧张的。
去参加儿子“住院医生”的毕业典礼,其中的一项活动就是配合音乐播放(学生自己做成的)幻灯片。根据收集到的大家的相片及平时的了解介绍每个住院医生几年来以往的生活和工作等。最后有一句是“这一届中最......的人”。我儿子的那句是“这一届中最爱争执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刺头”。之后才知道他获得这一评价的原因是有次在手术室中对外科主治医师的治疗当场提出异议,搞得医生一时有点下不了台。通常认为手术室里,麻醉医师同护士类似都是外科主治医师的副手,只有唯唯是喏地听从配合,从来都没出现过提出异议的先例。从这一例子也可推出,麻醉医师自己不亲手做手术,但也了解手术过程。
医生的专业是在医学院毕业时开始“住院医生”时选定的。去我参加儿子医学院毕业典礼,看到全体毕业生(140多人)毕业后的去向介绍。比较多的还是内科(Internal Medicine)。据说他们那一届其实有两位毕业生最后并没有收到任何医院“住院医生”的录用。在毕业典礼的前两天,医学院通过关系联系到两家医院,争取到两个内科专业的“住院医生”名额问他们去不去。若不去的话,则必须要等到明年重新申请。他们接受了。故他们那一届算是全体学生都顺利毕业。当时注意到另一个比较多的是“儿科”(Pediatrics)。此外,精神病科(Psychiatry)的也不少。
supertitan20132018-08-10 21:37:31 发布在 海外华人
@sunnygirl_v 2018-08-12 01:24:17
非常感谢楼主的分享,我对医学也很感兴趣,请问您的儿子是在加州执业吗?有机会也写写你们夫妇二人早年在美国努力打拼的经历吧。
-----------------------------

谢谢来访。我儿子不在加州执业。他在申请“住院医生”时曾去过洛杉矶的医院面试过,但后来正式填报时并没有把它列在前面优先考虑(他当时是按第二志愿被录取的)。找工作时也收到加州医院的offer,但后来同其它offers比较之后连面试都放弃了。
我们来美的经历其实是相对简单顺利的。理工科的研究生读书时一般有生活费。毕业后找工作对于我们相对而言倾向于数理基础理论以及比较偏僻的专业来说,到了一定层次之后其竞争也就不那么激烈了。大家都说在美国生活是“好山好水好平静”。在平静的环境下其实刚好可以安安心心地从事自己喜欢的科学研究。所以,很多年过去之后,回头看看要说到有激动人心、起伏多变的地方并值得拿出来分享也就是对儿子的培养及他的成长过程。
当然在日常平静科学研究的工作中,也有变化,有曲折,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经历或“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的体验。只是这种经历和体验对于有过类似经历的科学工作者,不用言传自然意会。反之,则自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及分享了,呵呵。

supertitan20132018-08-12 07:21:22 发布在 海外华人
@2016阳光微笑 2018-08-10 10:24:42
别人家的儿子怎么培养的?这么厉害?我儿子才上高中,老顶嘴。
-----------------------------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我在上面的17楼用了好几个例子来说明“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件事。我在想,你高中的儿子老同你顶嘴是否是因为你平常在生活中不管什么事,无论它是重要与否,都要说上这么三到五遍。可能你喜欢唠叨,我妻子也喜欢唠叨,其实很多美女都喜欢唠叨,唉。你儿子让你给唠叨烦了,心里不开心,他就同你顶嘴啦。你老唠叨,则他就老顶嘴。 :)
认真地说来,就我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对小孩的教育和培养,有以下这么几点很重要。
(1)绝对不能对孩子施行体罚。很多中国父母打骂自己的孩子,还谓之“棒头上出孝子,筷头上出逆子”或又说什么“母亲也有打错儿子的时候”(那多数时候打儿子就对了?愚昧!荒唐!)。体罚孩子会对孩子的心灵留下创伤。这种创伤会有行无形地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在以后的人生中会有意无意地显示或释放出来。我与妻子当然从来就没有打过自己的儿子,感到无论如何都是无法下手的事。当然,在美国,体罚自己小孩也是违法的。
(2)要用平等的心态与孩子交流。现代社会的资讯发展很快,小孩的认知能力其实成长得也快。尽管父母有知识储备上的优势,但是我认为在心态上要把孩子看成是家庭的一员与他交流。不能想着或老想着现在是我在养着你,供着你生活的一切,(潜意识中想着自己的一切都是最最最的伟光正决断)从而你就必须象以奴隶或仆人对主人的态度来听从我的一切。
(3)唠叨和顶嘴其实并非坏事,也可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交流形式吧。分歧总是会出现的。既然不能采用打骂、威逼的手段让孩子服从,那又该怎么办呢?这时,喜欢唠叨的人物就可出场了。不断地从不同角度解释、分析、强调(即唠叨)、争辩(即顶嘴)、讨论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因素。客观来讲,其实这一招的威力是很强大的。小孩尤其是年纪小的时候有时会受不了(连大人都受不了呢!小孩的忍耐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家里要有成员在孩子受委屈时给他安慰和庇护。我们家双方父母都不在身边,所以通常是我妻子出头做“恶人”,我则总是做好人。当然一般也不直接(也不敢,呵呵)当场当着我妻子的面做好人。偶尔妻子让儿子给说(气)哭了,我当然也会安慰妻子,呵呵。
(4)孩子会体会到父母的上进心态和父母对孩子的爱心的。做好自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supertitan20132018-08-12 10:59:09 发布在 海外华人
上面说了几个我的“偶遇”故事。现在来说一个我儿子去年四月份偶遇他的小提琴老师Rebecca的故事。我儿子在音乐学院上学的那十多年中,不同课的老师时常会变,但给他单独辅导小提琴课的老师则是始终固定的。才开始的两、三年是Lisa老师,是音乐学院当时才招的很年轻的新老师,教得很认真,很用心。之后就换了Rebecca老师,她具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获得许多家长的好评。她就一直教我儿子小提琴近十年,直至我儿子高中毕业。
我儿子上大学时尽管音乐只是他次修的专业,但他从大学二年级起就一直是学校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在大学期间同Rebecca老师也继续有联系。过年或暑假回家时也常去Rebecca老师组织的(小型)音乐会上演奏。后来上了医学院之后也就不怎么联系了。去年四月份,距我儿子高中毕业已有近12年,距他大学本科毕业也已有近8年。他本科毕业的大学举办了一次回校联谊(reunion)活动。联谊活动中有一项节目就是当年的同学们再举行一场音乐会,我儿子还是作为首席小提琴手演奏。比较巧的事情就是当时在音乐大厅的观众中就有Rebecca老师。她看到台上演奏的首席小提琴手正是她昔日的学生,当时的开心激动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Rebecca老师怎么会在那里的呢?原来Rebecca老师这几年在她的教学中安排了一项新内容:带她的学生参观一些知名校园及音乐学院。每年的春季,许多家长都会带着子女参观一些子女感兴趣或将来可能会申请或已经申请或被录用的校园,也带有些旅游的性质。既然有这项很普遍的活动,Rebecca老师就想着让她自己带着她的一些感兴趣的学生,参观一些带有不错音乐学院的校园。那天Rebecca老师刚好带她学生参观该校园,又刚好听说有免费的音乐会,也就进去听啦!之后,当然是请我儿子同她的学生们一起喝下午茶,让我儿子给那些学生们讲解自己学习音乐的心历路程,诸如,学习音乐之后即使后来并不以音乐为职业,但对生活,对从事其它职业也是好处多多,等等,等等。
supertitan20132018-08-14 05:09:44 发布在 海外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