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繁华往事–宋徽宗时代(1、2、3卷已出版)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楼主:未央0810 字数:903685字 评论数:1247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98)
有人说,女人之间有三种关系最难相处。
一曰婆媳,二曰姑嫂,三曰妯娌。
据说,七夫人过门后,由于性格强势,与蔡京之妻徐氏的关系长期紧张。妯娌不和,也是蔡氏兄弟关系疏远的重要原因。
关于徐氏,只知其父徐仲谋在仁宗、英宗年间为官,生平了了,并无显赫之处,徐氏的品行、性格等则不见详细记载。显然,以徐氏之出身,与七夫人宰相之女的身份不可相提并论。还有种说法,蔡京与徐氏完婚于公元1071年,反倒在蔡卞和七夫人成婚之后,这有点奇怪。
据曾布记载,徽宗曾当面问他,蔡氏兄弟为何不睦?曾布给出的答案,首先便是妯娌不和,其次才是两人争权夺利。徽宗闻之,深以为然。就连深宫里的天子都已知晓,可见蔡氏兄弟的家务事,包括七夫人的强势等等,在京城已是人所共知。
这倒引出了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妻子们的关系,对丈夫们的友谊会有多大的影响?想必很多人对此都有发言权。大体来说,是正相关的关系,妻子间越和谐,丈夫们越亲密,反之无论男人们之前多亲密,最终都会渐行渐远。
实际上,在漫长的婚姻里,无论丈夫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往往是妻子影响和塑造丈夫更多一些,这是女人温婉的性格所决定的。这个生活的真相,在传统的男权社会里,很多时候被有意的掩盖了。
徐夫人和蔡夫人,她们站在蔡氏兄弟背后,各自影响着自己的丈夫,演绎出了迥异的人生。
这种事,还有个专有名词,枕头风。
相比而言,七夫人的枕头风更强劲,将蔡卞吹得东倒西歪。当然,也吹出了蔡卞的辉煌仕途。
未央08102022-09-20 00:45:5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99)
很显然,迎娶王安石的女儿,是蔡卞人生的最大转折点。
这场婚姻彻底改变了蔡卞的一生,不仅让他享受了宰相女婿的红利,也让他终身坚定地支持新法和尊崇王安石。
正是在他的持续推动下,王安石的历史地位不断抬高,先是配享神宗庙庭,后被追封舒王,配享孔庙且与颜回、孟子同列。即便如此,蔡卞犹不满意,还要推动岳父排在孟子之前。
对蔡卞此举,不仅朝野内外很多人不以为然,甚至连走江湖的伶人戏子都看不过去了。据说,当时东京城内有出戏曲,讲的便是这个。
在戏里面,孔子居中而坐,颜回、孟子与王安石侍列在侧。孔子让大家坐下。王安石便上去请孟子居上位。孟子推辞说,天下尊贵以爵位为先,他不过是个公爵,王相公是王爵,理应居上。王安石又去请颜回上坐。颜回推辞说,他不过乡野匹夫,平生没有半点功业,王相公是名士大儒且功绩显赫,不应推辞。如此,王安石便居两人之上而坐。
只是如此一来,孔夫子坐不下去了,也要起来让位,王安石惶恐不已,连忙起身拱手称不敢不敢。众人便在那里相互推辞,相持不下。一直在外面的子路听不下去了,直接冲到隔壁祭祀的房间,将公冶长揪了出来。公冶长不明就里的问道,我有何罪啊?子路便说落他说,你当然有罪,错在不维护你的岳父,你看看人家女婿是咋做的?
颜回、子路、公冶长皆孔门弟子,公冶长还是孔子女婿。
据说,这出戏风靡一时,京城内多为其辛辣讥讽叫好。蔡卞知道后,似乎有所醒悟,便不再坚持王安石居孟子之上了。
后来,谏官们弹劾蔡卞,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私报恩仇,指责他在掌握大权后,将对王安石的个人情感强加于国事之上,以对王安石思想、学术和新法的态度,来取舍人才、划分敌我;但凡尊崇赞美王安石的,就提拔重用赏以高官厚禄;敢说王安石不是的,就以诽谤宗庙为名贬谪流放,以至于朝廷所用多为奸邪小人,流毒于天下。
弹劾的谏官们,甚至将蔡卞比作笑面夜叉,可见厌恶之深。
今日看来,谏官们所言也未必全是事实。毕竟党同伐异多年,北宋朝堂上的谏官们也难说公允无偏。不过,蔡卞对王安石的尊崇已近乎偏执,却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这后面有没有七夫人的影子呢?答案不言自明。
未央08102022-09-21 07:51:3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100)
蔡京、蔡卞,同胞兄弟,同居乡里,同启蒙学,同习书法,同游京师,同时及第,在入仕之前的人生轨迹,几乎没有分别。可这两兄弟却性格迥异,为人处世的风格差别很大。
蔡京身体强健,精力充沛,喜欢交际,热衷功名。他讲求华服美食,喜欢美屋豪宅,乐于宴请宾客,觥筹交错,谈笑风生,应酬终日也不觉疲乏。家中如无宾客,他还会主动到亲朋家中走动。
他反应灵敏、思维活跃,应变能力很强,这甚至是他屹立官场的法宝。在宋人的笔记里,记载了几个活灵活现的小故事。
据说,蔡京曾向徽宗举荐好友出仕。毛友龙,浙江衢州人,富有才学。既有宰相举荐,徽宗便召见之,并以其名字发问:龙是天子之象,你怎么和皇帝做起朋友来了?
这个问题绵里藏针,稍有不慎,容易犯大不敬之罪。徽宗倒未必有意为难他,也许只是不悦其名罢了。
友龙惶恐,窘迫不可答。回去后,他沮丧地向蔡京报告。蔡京闻之叹息,这不难啊,只需回答:尧舜在上,我当然愿意和夔龙为友。
这里面有个典故。《尚书•舜典》记载: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夔、龙,两人都是舜的大臣,夔为乐官,龙为谏官,后世以此二人比喻辅弼良臣,能与这两位为友自然也是良臣了。最关键的,还将徽宗比作了尧舜,天子岂能不悦?
要说,蔡京确实有才学,这个问题不仅对的极好,而且马屁功夫也是相当了得。
或许是蔡京做了工作,过了一阵子,徽宗再度召见毛友龙,这次是问他对大晟乐的看法。大晟乐是徽宗得意之作,据说新乐演奏时,其乐之美甚至吸引了数只白鹤盘旋皇宫之上。徽宗据此画了《鹤瑞图》,流传至今已然稀世国宝。
有了前番教训,这次毛友龙显得比较沉着,思虑片刻,答了一个字:讹。
徽宗听了茫然不知所以,稍后蔡京进宫,便问其此答何意。蔡京听罢,心中暗叫不好,好友又答错题了。不过,他反应快,迅速解释道,江南人和、讹不分,讹就是和,大晟乐主和。徽宗颔首。毛友龙终于求官成功。
毛友龙也许是瞎答的,但蔡京却解释的很好。大晟乐,有八音相和,乐器和于古制,还与瑞鹤相和,更和于天子。仓促间,蔡京能解释的如此完美贴切,可见机灵。
尽管毛友龙的召对勉强过关,但他的名字还是犯了忌讳。
问题还是在出在龙字上。徽宗后来下旨:天下不许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为名字。毛友龙,只好改名毛友。这在后世传为笑话,笑赵佶的小器和皇权的贪婪。也许正是自此开始,如卧龙这般雅号,华夏大地不复存也。
公元1099年,哲宗年间,蔡京受命接待辽使。
来使李俨,燕京人氏,祖上累世为官,皇帝赐姓耶律,辽道宗去世后,作为顾命大臣辅佐天祚帝,执权十余载,死后赠尚父,谥号忠懿。北辽小朝廷的权臣李处温,正是其侄儿。
李俨此行目的,史书语焉不详,以他的分量和当时局势,有可能是为调停宋夏战争而来。在西北战场,宋军连连得手,西夏不得已请辽人协调。哲宗却不想马上停手,便有意敷衍李俨,以拖延时日。如此,蔡京的接待工作便不好干了。
李俨,进士及第,才学俱佳,尤擅诗文。眼见宋人敷衍,致使他在东京迁延日久却未有成效,不禁有些不满。一日,他和蔡京对饮,拿起盘中的杏说:来未开花,如今多幸。蔡京闻之,当即拿起盘中的梨说:去虽叶落,未可轻离。
当时辽宋使节往来频密,彼此间时常切磋诗词歌赋,既是文人雅兴,也是两国间政事的交锋。哲宗知道李俨是北国大儒,故派蔡京接待。而蔡京机敏如此,最终也不负使命。
未央08102022-09-22 07:53:5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101)
比较而言,蔡卞身体羸弱、性格内敛、好静寡言,更重实事而非功名,生活上也较为简朴,对衣食处所兴趣不大。
他曾在地方主政多年,官声颇好。
当年他知江宁时,由苏轼为其撰写制词,相当于委任状。东坡洋洋洒洒,挥笔而成,其中特别写道:才力之优见于郡治,宣城之政数月而成。想来,两人各为旧党、新党骨干,在政治立场上针锋相对,苏轼仍能有此评语,这既说明了东坡的大度,同时也说明蔡卞确有行政之才。
据记载,蔡卞在广州为官时,当地虽繁华富庶,但他一无所取、两袖清风。到他调离之日,当地夷人夹道为其送行,还将蔷薇花瓣洒在其衣服上表示敬意。
不仅南方的夷人如此,北方的辽人也对蔡卞尊崇有佳。尤其是他的精妙书法,令很多辽人为之痴迷。
哲宗在位时,蔡卞曾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辽国。途中,他偶受风寒,卧病不起。辽道宗得知后,立刻安排专车接送,以免于路途颠簸,利其安心养病。辽人如此礼遇,可见蔡卞在辽国的声名之显。
说起书法,蔡卞与胞兄早年都师从族兄蔡襄。蔡京的书法成就自不待言,而蔡卞的书法造诣也毫不呈让。据说,蔡卞练习书法,终生不倦,直到垂垂暮年,依然笔不离手。
徽宗年间,由蔡京等人主持编纂的《宣和书谱》,如此评价蔡卞的书法:少时而学,初习颜体,笔势飘逸,然不够圆熟,后自成一家。擅长大字,厚重结密,如其为人。
蔡卞的书法,还得到了岳父王安石的加持。公元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期间撰写《精义堂记》。书稿成后,他特意遣人送到京城,先着蔡卞誊抄再呈给神宗。王安石的文章,再配上蔡卞的书法,神宗读之赏心悦目,也由此开始熟悉蔡卞,继而逐步重用他。
米芾,书法大家,向来狂傲,对诸书家多有微词。他曾点评道:蔡京不得笔,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黃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臣刷字,独尊蔡卞得笔。可见,在米芾眼里,蔡卞的书法高于众人一筹。
时人评论蔡卞的书法:卞胜于京,京又胜于襄。
然而,受名声所累,蔡卞的传世墨迹并不多见,仅有《楞严经偈语碑》《孝女曹娥碑》《致四兄相公尺牍》《雪意帖》等,其笔势潇洒、放纵任能,字势俊丽、飘灵婉约,书风多样、成熟精到,运用之得心应手,令人叹为观止。
《雪意帖》尤为特殊,这是蔡卞行书的代表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全文20个字,细细观瞧之,入笔不一、丰富自然,各取其态、笔法纯熟,皆神采奕奕。有名家曾指出,其书体与米芾、蔡京多有神似,或可见他们彼此切磋的痕迹。
可惜,与蔡京一样,蔡卞的书法成就受奸恶之名所累,渐渐失去了应有的万丈光芒。以至于后人感慨万千: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
未央08102022-09-22 22:32:28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