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

楼主:纳美善策士 字数:554字 评论数:1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早年于山中读唐诗,觉李白句句非诗。读到李商隐时,更觉离道远去,乃索性改之,原句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改后为:“春蚕到死丝非尽,蜡炬成灰泪未干。”一字之别,自觉天壤之别也。盖所谓诗,在于抒情,越是无理即越是有情故也。
丙申年秋,有许作家到访,其为“三袁”研究院主事,余乃取伯修诗《憩有斐亭》与其阅之。许默念些时,不屑曰:“不过一般写景耳。”余曰:“若只是一般写景,则低估伯修也。”
“空亭堪徙倚,一水带疏林。乱石含芳草,危桥度远岑。野苑还竹色,淇奥尚泉音。岂不怀君子,高踪何处寻?”
知伯修者,知其痴迷佛法也。佛教亦称空门,伯修自得遇李贽开示佛性之后,便悄然自儒家“徙”入佛家,认定其为“堪倚”之精神靠山。于是,将自己的两个弟弟亦接引入佛门,遂以“一水”比喻佛法,“疏林”比喻自己和两个弟弟,希望兄弟们能够得到佛法的滋养。世间纷乱,世人冥顽如石,难免也有“芳草”一样的君子夹生其间;虽渡人的本领尚且不够,如是“危桥”,但还是要发愿渡人,近人不信,则“度远岑”!八卦艮类人,岑者,今之人也。于兹可见,伯修诗并非后辈晚生们所评谓之“浅显”者也。
文化者,以文化之。
如果其“文”,大众皆不知所云,则失去“化”之功能,其“文”也就无存在之意义,诗属文,当如之,除非天机。
化,要把读者的品德素质化高,不能化低。
纳美善策士2023-02-17 22:48:27 发布在 天涯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