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燕

楼主:杨谊 字数:3073字 评论数: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恐怕没有哪种小吃,能比得上福州的肉燕,能给人以浓厚的诗情画意,让人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并不得不为它的神秘制作所折服的。

肉燕,说白了,就是一种馄饨。但是它有别于全国所有的馄饨,也有别于福州本土的馄饨。福州本土的馄饨叫扁肉,与全国的馄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个头小些而已。

但肉燕就不同了。它经得起煮,也从来不混沌,汤永远是清的;而且肉燕里的肉馅还非常饱满,个个都有桂圆大小。这又和普通的馄饨不一样了。

普通的馄饨,肉馅极少,图的是快熟。趁馄饨皮还没煮化,抢先熟了。另外,受大众欢迎的路边小吃,讲究的也是“快”字。这就决定了馄饨的馅,只能少,不能多。有的摊主更是节约为本,仅在馄饨皮上搭一层薄薄的馅,几乎看不到,被人称为鼻屎大。

也有待客抠门的人,自己买了皮子回去包馄饨。既招待了客人,又花不了几个钱。撑死了,就3碗。成本低,效益高。

肉燕里的馅不但多,而且制作讲究。需要选上好的猪腿肉,剁碎了,加上淀粉、葱、细盐。人们在解决快熟的问题上,采取了先包后蒸,然后煮汤的好方法。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所以肉燕是熟的。想吃的时候,扔到锅里,加点水煮煮就行。

肉燕的皮是半透明的,你可以隔着它,看到若隐若现的肉馅,甚至葱花。这就更加剧了人们对它的渴望。人们常说,彻底的裸露并不引人;引人的是,蒙上薄纱,婀娜多姿,才能使人的欲望无限放大。据说糖果商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把裸露的糖果包上糖纸的。这当然也是为了运输方便和卫生起见。

肉燕的皮吃起来非常地爽滑和有嚼劲,加上肉馅的鲜香嫩滑,构成外紧内松,外弹内嫩,外滑内留的无可比拟的特殊口感。

肉燕的名字还非常富有诗情画意,它来源于肉燕的外形。肉燕的包法也与一般馄饨不同,这就决定了它的外形的不一般。一般馄饨包的时候,是先在皮子上涂上馅,再把皮子折叠了,盖住馅,然后左右折上,最后再把剩下的那块塞到已经形成的小口袋里。这样煮的时候皮子就不会散开。一般不会包的人往往掌握不好,塞不紧,馄饨一到水里,立刻散开,变成面片汤和汆汤丸子了,假如肉馅够大的话。

但肉燕包的时候,是用筷子夹起肉馅,或是刮子刮起一团肉馅,再用皮子包住它,然后捏紧口,再抽出筷子或刮子。所以肉燕更象个小口袋,或者小烧卖。可是福州人却予以它最美妙的想象,把它看成燕子。

可不是吗,一个正方形的东西,包住了一个圆形的东西,自然会多出来4只角。这4只角,多么像燕子的两个翅膀和一个剪刀尾啊!而包住肉馅的地方,又多么像燕子缩着头的的身体?有的福州老肉燕店的招牌上,就干脆画着美丽燕子。你不能不佩服福州人的文化素养和非凡的想象力。

与现在专门培育出来的肉鸽比,肉燕是多么地含蓄和高雅?如果真的培育出了肉用的燕子,你会忍心吃吗?这个家家视为吉祥物,人人喜爱的春天信使,成了汤,或者煎炸物,你那“似曾相识燕归来”的诗句,还读得出来吗?

正如素鸡、素鱼、素虾是斋戒的人所模拟的荤腥一样,既吃了荤腥,又没有杀生,心里颇感安慰;而外形似燕子的肉燕,一样是可以边吃,边享受小吃的美味,边吟诵燕子的美丽的。这让肉燕这种小吃,又有了文化的内涵。

所以,它不能叫馄饨,只能叫肉燕。应该说,肉燕是馄饨中的极品,小吃中的贵族。

肉燕是既能做汤,又能当小吃。这种菜饭的二重性,恐怕是小吃中少有的。肉燕汤,丰俭由人。简易的,清水煮开,撒上细盐和葱花,就是一碗好汤。平民百姓,爱的就是它的美味和便捷。正规的,和剥了壳的白煮鸭蛋及鱼丸,构成铁三角,叫太平宴。在婚丧喜庆的宴席里,是最后一道主菜。上菜前,要先放炮竹。这道菜上完了,后面就再也没有菜了。没吃好的人,这时要抓紧吃个饱。

太平宴这道汤,是人人必须吃的,吃了就会太平。古代兵荒马乱,加上福州是沿海地区,多为渔民。出海打鱼经常会有不测,吃了太平宴,就一切太平了。肉燕和铁三角的搭配,在这里又承载着人们美好的祝愿。

如果光是吃了肉燕,你是无论如何也猜不出它的皮子是怎么制作的。凭什么它会半透明,而且煮不化,还又滑,又韧,又鲜?一般馄饨的皮子不就是面粉擀出来的吗?有什么神秘?顶多加点碱,让它更容易快熟。

曾经有一档非常火暴的综艺节目,叫正大综艺,就出过这样的难题,先是在大屏幕上演一个短片,然后让现场的观众猜。结果没人能猜得出来。这就是肉燕皮的加工过程。

肉燕的神奇,就全在皮子的加工过程中。肉燕的皮,竟然也是猪肉做成的,你信吗?这就是它滑、韧、鲜的秘密所在。 它同样要选上好的猪腿肉,然而不是剁碎,而是用擀面杖似的木棰,把它捶烂。这就是正大综艺上出现的画面,几个男人在乒乒乓乓地捶着一摊红色的糊。

要想把猪肉捶成泥,往往需要好几个小时。所以,捶肉燕皮的,都是些壮小伙。

捶和剁,有着天壤之别。因为它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口感。剁,是切断了肌肉的纤维,嫩倒是嫩,只是没了弹性和嚼头。可捶出来的就不同了,虽然看起来同样是泥,但里面的肌纤维没有切短,所以才会有韧性。

周星弛主演的香港电影《食神》中,撒尿牛丸就是这样捶出来的。牛丸的弹性,大到可以像乒乓球一样,砸到地上再弹起来。广东和香港喜欢用牛肉捶肉泥。牛肉弹性虽好,但略显粗黑,吃起来也觉得老;而猪肉就不同了,白细不说,吃起来还特别地嫩。仅从选料上看,福州就略胜一筹。

但是,光有捶好的肉泥还不行,还要加上上好的淀粉。福州所用的淀粉自然是地瓜粉了。福州最接近南洋,当年引进热带的地瓜时,就是在福州试种成功的,然后才推广到了全国。这在荒年和土壤贫瘠的地方,可是个救命的宝贝。

地瓜是根茎,只要活了就会有根。它不需要营养,耐旱,而且生长期短,产量高,不管成熟不成熟都可以吃。地瓜的叶、藤也都可以吃,全身都是宝,几乎没有废料。不似其他的水稻、麦子等等,只吃上面的种子,年成不好,颗粒无收。

所以地瓜的引进,立刻受到皇帝的重视,马上进行了推广,救了一大批中国人,稳定了社会,也为中国人口的增加奠定了基础。在古代,人口就是生产力和战斗力;没有人口,就没有国家。

地瓜喜欢沙性土壤。福州属于靠山沿海地区,自然少不了沙,最适合种地瓜,而且常年如春,温度高,种起地瓜就更是不分季节了。因此地瓜与福州的缘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难舍难分。就连福州腔的普通话,也被冠以地瓜腔,可见地瓜在福州,简直就是福州的代名词了。

福州人喜欢用地瓜煮稀饭,这是个不错的小吃加早餐,粘糯清香,亦甜亦咸,百吃不厌;炒地瓜叶,更是比空心菜脆嫩和坚挺的,虽然它和空心菜同样属于旋复花科,同样长出藤蔓,亦开同样的花。但不同就在于,它是实心的,空心菜是空心的,这样就有了本质的区别。也就是它坚挺的原因。

当然,地瓜在福州更为广泛的用途,是制作地瓜粉。地瓜粉在福州的用途,堪称全国之最吧。因为一般的淀粉只是用在菜肴的勾芡和裹包油炸食品上;而福州,则要用在肉燕皮里,那个量就非常地大了。

肉泥掺上地瓜粉后,再用擀面杖擀成薄纸状,用刀切成巴掌大小的正方形,肉燕皮就做成了。人们可以买回去,自己包肉燕,品尝动手的乐趣;或者直接把肉燕买回去。

如果肉燕皮仅限于此,那就太狭隘了,太不完美了。肉燕皮的完美就在于,它还可以制成干品。把肉燕皮晾干后,一叠叠地捆扎起来,包装好,可以像面条那样地买。它也一样地可以久放和运输。这还不算完,单单是肉燕皮,也是一种美味佳肴。

单独吃的肉燕皮,一般都切成筷子宽的丝,叫燕丝。或干或湿,放水里煮开,佐上葱花,细盐,就是上好的小吃和菜肴。燕丝汤的汤味鲜美,燕丝爽滑弹韧。可不是吗?它本身就是猪肉做的,哪能不鲜?高级一点的燕丝汤,还要陪配上海鲜、时蔬,那就是一碗上等菜肴兼小吃了。
如此形象生动,艺术夸张,诗意想象,加上工艺制作,选料精良,口味独特的美好的肉燕,谁又能拒绝,而不流连忘返呢?

杨谊2022-07-28 13:11:30 发布在 红袖天涯
是的
杨谊2022-07-29 15:34:06 发布在 红袖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