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溪村翁散文集

楼主:周溪村翁 字数:84677字 评论数:20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自序: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昔读鲁迅文集,见其中散文杂文佔大部分。
村翁这个拨了几十年算盘珠子的老帳房先生,从2013年起又玩起筆杆来。先后在百度贴吧和天涯社区发表过几百个帖子。本人一草根,政治水平、文化水平都很彽,谬误在所不免。对帖文过去修改,现在修改,将来还要作不断修改,这是正常不过的事,一定会虚怀若谷,听取高人意見。
今已收集的有“读书随筆”,“管窥红楼梦”,“诗集”“短篇小说”。其余散文若干篇准备集结在这“散文集”内,主题为宣传爱国主义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周溪村翁2022-07-27 10:49:27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第一篇] 英国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书中蓄意歪曲篡改中国历史

[历史研究]是英国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989--1975)的历史著作。在《历史研究》中,汤因比列举了世界历史上的二十余种存活或已经死亡的文明形态,并对它们的各自发展作了综合比较,他认为,文明是通过对环境的“挑战”的应战所遭受的考验而产生的;文明的生长是由那些“退隐”和“复出”的少数伟大人物的历史活动所决定的;文明的衰落来自于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多数人相应地不再支持与模仿,整个社会失去了新的应战能力;文明的解体在于社会体系和灵魂的分裂。
据称,[历史研究]破除了西方中心论和单一历史线性发展的史观,在西方历史哲学著作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此书规模庞大,卷轶浩繁,常会使讀者望而却步.
但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6月第2版,[历史研究]麦克维尔节录曹未风译本中,可以发现,此书对中国历史有重大歪曲篡改之处.这从上册322--323頁附表一"统一国家"中就能看出来.
[1].在古代中国文明栏内,把悠久的中华文明只记述为从公元前634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段时期列为"混乱时期".据查前634年是東周第6个国王周襄王姬鄭统治时期.离平王东遷已有136年,距古代历史文献孔子所辑[春秋]开始也有88年.把从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克殷建立的西周一筆勾销了.这是有充分史料考古报告甚至天文研究所证明的.还有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和挖掘考古报告证实的商王朝放到哪里去了呢.再往前的夏朝这里就不提了.
[2]此书把古代中国太平盛世时间列为前221年至公元172年.即从秦统一中国到东汉灵帝熹平元年,距黄巾起义只12年.这不说它了.但把帝国缔造者说成边区人(秦人)就不对了.秦都咸阳,陕西关中一带从来都是中国腹心地区,所谓周以龙兴秦以虎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姜太公钓于渭滨的故事,妇孺皆知,豈是发生在边区耶?
[3]最为荒谬的是,在第323頁中近古"统一国家"表中,在"文明"栏内不标明'中国'字样,而用"远东(主体)"字样来代替.弦外之音是闭眼不见独立的中国的存在.从公元172--878年的中國历史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光算统一国家的话,显然漏了晋朝,隋朝,唐朝.而而隋唐王朝恰是中世纪世界上经济最繁荣昌盛,文化最先進发达,軍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唐太宗父子统治时期國威所及,正北达西伯利亚,北方民族尊之为"天可汗";东北方向达堪察加半岛(流鬼国);西达里海;西南抵印度(中天笠王阿罗那顺之石像即立于唐太宗墓前);南达东南亚南洋群島.海外华侨至今仍称祖国为唐山,华人聚居地则曰唐人街.这些作为历史学家的汤因比是真不知道还是假装不知道?
[4]还有隋代兴建的大运河,赵州桥规模和技术水平举世无双.唐代先进文化,诗歌,散文,绘画书法,音樂舞蹈,宗教哲学,医学都达到空前水平.日本,朝鲜,中亚各国都派人向中国学习.这些不祘文明吗?
[5]令人气愤的是,汤因比在中近古的统一国家远东主体内只列出蒙古帝国和清帝国,完全不列大唐帝国和大明帝国.太平盛世竟只是元朝统治中国的公元1280--1351年,及清朝建都北京(1644年)直至太平天国佔領南京(1853年).除上段已陈述过的唐朝(从唐开国到安史之乱之间约150年应是典型的太平盛世)把立国时间远比元朝長,推毁了欧亚蒙古帝国,海軍力量直达印度洋中东和非洲的明朝从历史上抹掉.
当郑和率领中国艦队渡过南海,纵横于印度洋的时后,英国人还在哪里呢?明朝从洪武到万曆二百多年,国内政治基本安定(靖难之役时间短暂),经济繁荣,南方还逐渐出现商品经济,这不是太平盛世吗?
[6]汤因比在"帝国缔造者所在地"栏中,写着只有外来蛮族和边区蛮族才創建了大帝国.用心实在可疑,李唐王朝的关陇集团,朱明王朝的淮西集团是外来蛮族吗?把中国历史随意剪貼,为自已(西方列强利益)服务,就是汤因比的历史哲学.
汤因比此书的写作据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他故意抹掉中国最强大的唐帝国,明帝国的存在,用意就是说佔中国人口97%的汉族人是低劣民族,无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列强侵略中国是合理的,因它给中国送来先进的西方文明.-----这些话不是筆者过激之辞,近代的汉奸文人,还有那个被英国杂志故意抬举为先进思想家的茅于軾已赤裸裸地说出来了.
当时日本发动九一八,侵佔东北三省,还步步紧迫入侵华北.中国面临亡国危险.中国南京国民政府不敢抵抗,只苦求国联裁决.故汤因比在书中篡改中国历史,抹杀大唐大明是当时世界最強国家的事实,把中国人看作只配外来人统治的低等民族.
周溪村翁2022-07-27 10:55:45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第二篇] 一部记述全中国团结抗日的书一一第八路军行军记。

记得在多年前在中学图书馆翻过一本书,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行军记],出版于1937年下半年。内容是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立即开赴抗日前线,当时国内外媒体对此事的报道.
当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任命朱德为第八路军军长,彭德怀为付军长。任命书发表后,全国各级掌实权的军政要员,如何应钦、程潜、冯玉祥、张治中、李宗仁、阎锡山、宋哲元、付作义、余汉谋、龙云、刘湘、李家钰、马步芳、唐生智、何键、张发奎(以上名字可能记错)等纷纷向朱、彭二将军发出贺电,以示全国团结,一致抗日。
书中详载贺电全文及报刊之评论。这些乱世豪杰枭雄,在十年内战时都相互混战过。在中华民族濒临亡国危机之际,大敌当前,均能放弃前嫌,团结一致对外,十分感人。足以証明爱国主义是全体炎黄子孙的优秀精神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书有重要历史价值,弥足珍贵,惜现在无再版者。
周溪村翁2022-07-27 10:58:13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第三篇] 尊敬老人能收民心安天下

敬老、孝顺是中国人自古相传的美德。古有[孝经],对孝的含义解析甚详。汉朝皇帝喜在称呼上加个孝字,如孝文皇帝、孝武皇帝......。

晋武帝司马炎即提出要以一个'孝'字治天下。满清朝廷也常用敬老来收服人心。康熙帝多次举行'千叟宴',平民老叟应邀与万岁爷共餐,无不感到受宠若惊,齐呼皇上圣明,对缓解民族矛盾改善朝廷形象起了很大作用。乾隆帝效之,更是频频举行。

乾隆帝巡视江南,仪仗盛大,百姓都想看热闹。他却下令要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才可以出来观看,这也是颇有深意的规定。
周溪村翁2022-07-27 11:01:10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第四篇] 杰出的爱国将领一一抗日民族英雄蔡廷锴将军。

蔡廷锴将军(1892--1978),广东罗定人,保定军校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军长,抗战中一度任集团军总司令,解放后任国家体委付主任等职。他英勇善战,从1931年江西兴国高兴圩之战中即可看出来。
九一八事变后,十九路军调驻上海,1932年元月28日,他与蔣光鼐指挥部队痛击胆敢来犯之日军。在兵员少,装备差,援兵不继的情况下,抗击日军达三十多天,使日军三易主帅,死伤逾万,受到沉重打击。
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抱不抵抗主义,只会向国联申诉,一味忍辱求全,不敢抗战。蔡将军等十九路军将士振臂一呼,华夏民族精神为之振奋,同仇敌概,可谓惊天地而泣鬼神。其后因众寡不敌,被迫撤出,转调福建.
蔡将軍救亡未果,乃出国宣传抗日,各地华侨,无不热烈接待。旅美华侨,将蔡将军拥到敞篷汽车上,披红挂彩,在唐人街敲锣打鼓游行,向全世界展示华侨的爱国决心。亦是向南京当局犹豫不决之不抵抗主义施加压力也。
蔡将军墓在广州十九路军烈士陵园。十九路军烈士墓碑文有三,撰者为当时政要林森、胡汉民和蔡将军。以蔡将军所撰并亲笔书写者最为激昂动人,感人至深。
此中华民族之爱国志气,使华夏免于崩析灭亡之原因所在。中华民族后世子孙,岂可忘之哉!
周溪村翁2022-07-27 11:02:33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第六篇] 蚍蜉豈能撼大树——斥谤[史记]者。

偶逛“煮酒论史”版块,见有人发長帖妄言[史记]为伪书者。是哗众取宠者耶?抑或“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者耶?得外人之钱,自毁謗祖宗耶? 其居心叵测,路人皆知也。
懒得与这类人斗口舌,重温汉书卷六十二尾一段班固对司马迁的评论:
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天汉(6)。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 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遇到过一位,也是振振有词,罗列各种证据,证明司马迁很差劲,很没有操守。其实是他自己选择了一种错误的打开《史记》的方式。
正如司马相如所谓的”焦寮也翔于辽阔,而罗者犹视乎薮泽“,在薮泽中去对找焦寮,怎能见识到司马迁翱翔的雄姿,怎能感受《史记》那辽阔的天空呢?
常见个别版块甚严,一般帖子言词稍涉政史者则不予显示。而对肆意攻击丑化中国历史之帖则开门放行,何以故?

[第七篇] 旧文化的殉道者-----王国维.

九十年前,清华大学教授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水自杀.他是个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民国文化名人如胡适,鲁迅,陈寅恪,郭沬若等无不对他表示敬佩.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在学术研究上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泰斗,在政治思想文化上竟是一个十分顽固的守旧人物/
辛亥革命后,连退位的宣统皇帝都剪掉了辫子,王国维却仍保留着;他还接受了废帝溥仪授予他的"南书房行走"小官衔,领了点清室补贴,成了前清遗老.当时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皇宫,南方国民革命军正在北伐,王国维怀旧大深,一切新事物都看不惯,写下遗书,说不愿再辱.终于效法伯夷叔齐,投水而死.

无独有偶,八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有一北京某大学教师(忘其名),是教政治经济学的.毕生研究讲授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崇尚计划经济.现在改为市场经济,什麽无产阶级啦,剩余价值啦,剥削啦,按劳分配啦......通通束之高阁,还大量引入外国资本,提倡私营企业......他一切都看不惯,想不通,因而跳楼自杀.当时坊间还有保守人士说,可惜这类殉道者大少云.

这是王国维受封建礼教“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思想束缚大深的结果。以为“三纲五常”是万古不易的恒经,不通时变,枉送有学术天赋的老命一条,足为后生所笑。 这种人即不识时务,思想认识不能与时俱进者也.

附:周溪村翁咏王国维四言诗一首

学术泰斗,举世重之。
伯夷叔齐,愚人效之。
大智大愚,先生兼之。
不通时变,后生笑之。
周溪村翁2022-07-27 19:25:40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第八篇] 谈谈三国重磅人物孙权前期的睿智。

三国时代,风流人物辈出。名声为后世所重者有诸葛亮、曹操、司马懿、刘备、关羽、郭嘉、周瑜等人。有一个重磅级人物的睿智,却颇为世人所忽略。此人就是雄踞江東数十年的孙权。
青年孙权,继承了父兄留下的孙氏集团家底。能延揽英雄,广收豪俊,做到贤能为之用。
汉献帝建安五年,孙策死,以事授弟孙权。曹公表权为讨虏将軍,领会稽太守。……待張昭以师付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谨等始为宾客——[引自三国志:吴主传]
当是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以数十万大军,南征荆州割据者刘表。刘表病死,其子刘综不战而降。
曹軍还在当阳長阪击败寄寓刘表的梟雄刘备。顺流而下,水陸并進,欲一举荡平江东。此时孙氏集团内部,主战主降,争论不休。張昭等谋士主张投降。而孙权却能英武独断,采纳主战浱周瑜的意见,不畏强敌大兵压境,坚决出兵,联合刘备,共拒曹操。终于在赤壁一战破敌,使曹军无功败退而返。垫定了鼎足三分的基礎。
刘备是个颇能团结部曲的“人杰”,手下有一大批忠诚可靠的文武骨干。他在当阳長阪败后投奔孙权,大敌当前,孙权当即延纳。赤壁破曹后,刘备、周瑜乘胜追击,夺回荆州。
荆州地踞东吴之長江上游,战略地位重要,为孙氏所必争。然刘备在赤壁战胜后亦势力膨脹。有意据荆州作根据地。孙、刘二家若为此事火拼,则曹操坐收漁翁之利。故孙权采纳鲁肃意见,明智地将荆州借给刘备。
这种处理办法连曹操都感到震惊不安。[三国志]巻五十四[吴书]鲁肃传有:“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筆于地”的记载。 出于当时孙刘联合抗曹的政治需要,孙权还把自已青春妙龄的妹妹(据说名孙尚香)嫁给年过半百的老男人刘备。此举与汉武帝把江都公主远嫁烏孙老王猎骄靡之用意相同。
待刘备取益州成功,孙权鲁肃即向刘备关羽索取荆州,要刘备把到嘴的肉吐出来。为此双方几乎动武,由于曹操在北方实力强大,抑制着孙、刘双方的冲动,最终双方还是理性地达成协议:以湘江为界,湘江之东让给孙权,湘江之西仍属刘备。
这次政治上解决达成妥协,使刘备能腾出手来在西线汉中一带和曹军作战、取得击斬曹操大将夏侯渊的胜利。孙权则得以在東线和曹军作战、曹军虽在合肥获胜却不能再深入南侵。
这就是二个实力稍弱者,摈弃双方小我,结盟对付实力最强的第三方的成效事例。
其后不久,刘备的结义兄弟,留守荆州的大将关羽,领兵進击樊城。这是执行[隆中对]中早已确定的“天下有事则命一大将率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既定方针。
关羽起先進展顺利,包围了困守襄樊的魏将曹仁。并利用汉水暴涨的天时地利,在樊城水淹曹操浱来的援軍,活捉曹操麾下名将于禁。还斬将军庞德。一些地方武装接受关羽所授军衘番号,关羽威震华夏。
后世有识之士就指出,[隆中对]中蕴含有几处漏洞。“跨有荆、益”则兵力分散,山川阻隔,战时不能互相救援。“外结好孙权”在蜀方抓住荆州这战略要地不放时也只是一厢情愿。
此时的孙权,出于自身利益的攷慮,把赤壁之战、濡须之战、合肥逍遥津之战似乎忘了,转而致书于曹操,以讨关羽自仼。狡滑的曹操故意把孙权的用意泄露给关羽,使自已坐山观虎(关羽,孙权)斗。关羽则犹豫不决,未采取相应对策。
果然,蓄谋已久的吴军前敌指挥吕蒙以白衣渡江之诡计,一举夺取了荆州。关羽后路被抄,军心瓦解,旋即败走麦城而死。至此,孙权就达到了佔据荆州的战略目标。
后世文人对孙权袭荆州之评论,宋代人萧常说:“权承父兄之资,勇而有谋,愤曹操窃国,尝有讨贼之志;乌林之捷,亦一时之隽功。其后关羽围襄阳,降于禁,威振北方,操大惧,欲徙都以避之。权于是时,诚能与羽协力、东西并举,则操可图而汉室可兴。今乃不然,反袭杀羽以媚曹氏,不能少降意于帝室之胄,而甘心臣贼,昭烈之不能混一区夏,由此故也。他日虽有犄角之功,亦无及矣。吁,惜哉!”
此论以现代人眼光视之,会被视为迂腐———“书生妄议墓中人,墓中笑汝书生气”,笑汝者非独曹操,孙权亦然。
由荆州顺長江东下,迸攻建业(南京)十分容易,铁索拦江是挡不住水师的。晋灭吴和曾国藩湘军灭太平天国都是如此。说明荆州为兵家所必争。 孙权自度实力较弱,尚无问鼎中原之能力,对曹魏一向施行柔刚并济、以柔克刚的外交策略。早年曾卑词厚礼送些礼品给曹操,曹冲所秤之大象就是他送的。
他又曾致书曹操,劝其称帝。曹操因地方割据势力尚在,天下尚未归心,汉献帝这块招牌仍有使用价值,认为时机尚不成熟。遂拆穿说:你这小子想置我于火炉上耶? 曹操还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诗句。
孙权夺回荆州,又担心刘备报复。就浱人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使刘备看明幕后指使者是曹操,以便嫁祸于人。
刘备对这伎俩不屑一顧,不听诸葛亮劝告,兴兵五万(不是三国演义上说的几十万),出三峽征吴复仇。
此时曹操已死,其子曹丕通过褝让自称大魏皇帝。刘备亦在成都接受臣下擁戴告天即皇帝位。在其成都即帝位告天文中有“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的话。孙权如硬要与魏、蜀二面树敌,处境十分危险。
孙权颇有外交睿智,就忍辱负重,表靣降魏称臣,实际仍握东吴政治军事财赋大权。目的是缓解来自魏国的压力,好集中力量抵御刘备。
魏主曹丕,初登帝位,内部须要镇撫。他知道蜀有关隴之塞,吴有江淮之险。孙、刘皆当世雄杰,曹操昔年屡征不克。立即劳师动众助刘击孙未必是上策。就按兵不动,坐观成败。让别人去螳螂捕蝉,自已来当黄雀。
曹丕见孙权势窘来称藩归顺,就顺水推舟,冊封孙权为吴王,并降九锡以慰撫之。孙权部属有认为不应受魏冊封者,孙权解釋说,昔汉高祖刘邦还是沛公时亦曾接受项羽封为汉王,这是一时权宜之计,对自已是没有什么损失的。
魏文帝曹丕还乘机向孙权索取进贡,求要的贡品有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長鸣鸡等。孙权部属认为这是无礼要求,孙权则认为西蜀来问罪之师是摆在面前必须首先应对的大事,曹魏索要的对我方来说是无足轻重的东西。就满足对方要求,如数进献。
孙权爭取到了战略时间,就浱陸逊等率吴军主力阻击刘备。在宜昌稊归将连营七百里之蜀军击败。
待刘备敗守白帝城,吴兵为防魏兵在后路来袭,不敢乘胜深入追击。作为战胜者的孙权,却主幼浱人与刘备约和。因战敗气恼成疾的刘备只得应允。从此吴蜀逐步恢复交好,以便东西呼应,共同对付北方強敌曹魏。此时孙权,做事乖园,仍保持与曹魏朝廷的政治外交往来。
起先,孙权表面归顺曹魏,其实内心并非如此。曹丕浱使臣前去窥探,并要求孙权送子为質,被孙权婉言拒绝。就在吴军击败刘备后几个月,魏軍曹休,曹仁,曹真等部即向吴魏边境洞口、濡须、南郡等地发动进攻。
孙权一面浱出部将分头率兵救应,但攷慮到本土各部族尚未平集,内部很多困难问题急待消除解决。只得谦卑自牧,作低调处理。上书曹丕,表示愿自新改过。
曹丕觉得尚有死对头刘备在侧,也不好迫人过甚。就示意孙权,若改奉大魏年号,就可令各军暂缓进兵。孙权立即接受改年要求,但暗中臨江拒守,加强战备。
吴魏双方就这样讨价还价,时战时和。魏軍亦未在军事上佔到多大便宜。待孙权与刘备和解,达成共同对付强敌曹魏的共识,孙权的腰杆就逐步强硬起来。
孙权在上书魏文帝曹丕时,竟然在书中说出这样谦逊的话来:“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余年。”
刘备不久在白帝城病卒,托孤于軍师丞相诸葛亮。亮深明天下形势,地狭民少之西蜀,只有与东吴交好,共对强魏,才能图存,以待天下之变。
先前,孙权浱太中大夫郑泉到白帝城造訪刘备讲和。诸葛亮就浱中郎将,邓芝为特使,访问江东,并赠马二百匹,锦千端,及其它方物。吴则浱辅义中郎将张温回聘于蜀。此后几十年,双方聘使往来以为常。孙权与魏交往没多久就闹翻了,只比魏、蜀迟几年,时机一成熟,他也接受群下拥戴即了帝位。
吴、蜀对魏国则亦攻亦守,东西呼应,使魏军不能独霸天下。这鼎足局面维持了四十年。
后人对孙权评价各有异同,赞誊多于贬拙。今选二位学人的评论作本帖的结尾。
郝经:东汉之衰,孙权承父兄之烈,尊礼英贤,抚纳豪右,诛黄祖,走曹操,袭关侯,遂奄有荆扬,今年出濡须,明年战合肥,嶷然势常北向,而以守为攻,称臣于魏,结援于汉,始忍勾践之辱,终为熊通之谮,保据江淮,奄征南海,卒与汉魏鼎峙而立,先起而后亡,非惟智勇足抗衡,亦国势便利然也。
王鸣盛:孙权称臣事魏已久,及黄武元年春大破蜀,刘备奔走,势愈强盛,则魏欲与盟而不受,九月魏兵来征,又卑辞上书求自改悔,乞寄命交州乃随,又改年临江拒守,彼此互有杀伤,不分胜负。十二月又通聘于蜀,乃既和于蜀,又不绝于魏,且业已改元而仍称吴王。五年令曰北虏缩窜,方外无事,乃益务农亩,称帝之举,直隐忍以至魏明帝太和三年,而后发,反覆倾危,惟利是视,用柔胜刚,阴谋狡猾,史评以勾践相比,非虚语也。
周溪村翁曰:清代历史学者王鸣盛的评语颇为的当,十分中肯。有供后世当局者借鉴的价值。

周溪村翁2022-07-27 21:45:01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第九篇] 誰家生子得麒麟?----略谈三國群雄二代之表現.

汉室既倾,群雄并起,逐鹿天下.要拔乱返正,建立新王朝,并非易事,须几代人持续努力。
袁绍、刘表,各据数州,然教子无方.大敵当前,犹兄弟相残,隨即覆灭.人比之为生子如犬豕。孟德诸子,能武擅文,煮豆燃箕,互相疑忌而不能并用。宗室表面封王侯,实被圈禁如囚犯.國无強幹辅佐,遂为权臣篡夺.
有孙文台(孙坚),二子豪杰,兄弟相继,遂霸江东,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誉。刘备、孙权,虽能创业割据,然后裔庸懦,頼大臣辅之,或致大权旁落,或信用佞人,卒皆被俘亡国。
诸葛瑾,诸葛亮兄弟,名重吴蜀,各立功业,然后代未能学其榜样.亮子諸葛瞻唯工书法,瑾子諸葛恪虽受孙权遗詔辅政,但举止浮躁,旋即被杀。唯有魏国重臣司马懿,生子得麒麟也。
司马懿先西拒诸葛,北伐公孙,建立功业,拥有徒党、声誉、民心。后以诈病,政敌曹爽疏而不备,遂一举夺取曹魏大权,然已年迈,成事在于后继有人耳。
懿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绝非膏粱子弟。文治武功,权谋机略,酷似乃父。牢握兵柄,挟幼主以制全魏;削平毌丘俭、诸葛诞叛乱;先利用后清除邓艾、钟会二将......诸事证明其智术过人,非平庸者所能为。
而师、昭兄弟,棠隶之亲,绝无芥蒂,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司马氏先代魏,后统一中国,建立晋朝,决非偶然之事也。

周溪村翁曰:各大集团公司培养选择接班人,继承人很重要。民諺云:“富不过三代”,各家族财团創始人宜慎之。
周溪村翁2022-07-28 05:55:09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第十一篇] 根基未固,违众出军一一诸葛恪犯的致命错误。

三国后期,诸葛恪以故臣之子,才气纵横,崭露头角。被吴主孙权选任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孙亮。
执政后首次伐魏,略获小胜,遂有轻敌之心。仅隔数月,不管兵民疲乏,不顾同僚反对,在自己根基未固的情况下,又率师再次伐魏。发州郡二十万人,百姓骚动,开始失去民心。
这次想用围城打援之计,待敌军来救时聚而歼之。结果久攻新城不下,士卒疲病,魏军也不上钩,最后被迫撤军。回来还盛气斥责留守官员。吴国军民官吏,上下普遍嫌怨。
旁观者清,魏汝南大守邓艾判断'其亡可待'。果然,当初推荐诸葛恪执政的宿卫军统领孙峻,立即利用时机发动政变,恪全家被杀。
诸葛恪失败的关键在于没有把民生放在首位,获取民心,打好自己政治基础,违反民众意愿,强行出师。没有水载,能行船耶?
他不能与乃叔诸葛亮相比,诸葛亮在蜀根深蒂固,遂能六岀祈山也。
周溪村翁2022-07-28 21:45:17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第十四篇]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时下退休老人越来越多。退休后干啥?,做家务、带孙子、炒股票、跳广塲舞、旅游、打麻将、打纸牌赌博者都有。若论高雅而易打发时间,当以下棋为最佳。
棋类亦有多种,軍棋、海陸空战棋、跳棋、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等都是。着法以后三种比较高深。
围棋源自中国,有几千年历史。围棋易学难精,一般在上层人士中较流行,[红楼梦]中大观園诸小姐下的就是围棋。曾国藩日记中就有在兵营中每日下棋几局的记载。已故陈毅元帅也颇爱下围棋。
中国百姓中较为流行的是中国象棋。在城市公园甚至路边店前,散步时经常会看到人们围成一堆在下象棋。
每天打麻将打纸牌赌博的人很多,围观的人也多,到处都有所谓“棋牌馆”。在其中聚赌的人比下象棋的人多多了。太爺太妈们时常会发生因盈输引起的争吵。所谓“小赌怡情”之说实是自欺欺人。

下棋时要集中注意力,动脑子思考,能增加脑部血液循环,促进脑细胞新陈代谢,防止老年痴呆症发生。下棋有利于延年益寿,近代名棋手谢侠逊、張敏元等都活到九十多岁。俄罗斯一位国际象棋冠軍尤里·阿尔伟巴赫今年已96岁。
据奥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科学家克拉克等人研究,杰出的象棋选手平均寿命比对象棋不感兴趣的人之寿命要長七-八年。下棋是防止老年痴呆和阿尔海默症的極有效办法。
下象棋的娱乐性是很强的。二个对奕者把棋盘一摆,马上会有一群爱好者围上来观战。开局后两军对峙,旁观者七嘴八舌,岀谋献策,人人都想当張良、陈平、郭嘉、诸葛亮。有的甚至喧宾夺主,动手捡棋代下棋者走子。高招获胜者有,蠢着致败者亦不少见。
在大庭广众塲合下棋要禁止旁人发言是很困难的。红黑二方之棋主要有主见,旁言有时可拾遗补阙。决战时棋主如自身想不出解数,亦可对参谋之言择善而从。正确的意见你不听,反而採纳了错误意见,致全局溃败,从这点亦可看出棋主的棋艺水平。
“一着奇谋擒敌帅”——此中的乐趣不亚于足球运动员之一球进网!
要参加下象棋,一定先得把世俗生活头头放下,不能牵牵掛掛。
有一退休工程师宋先生,年已八十有七矣,家中太太瘫痪,诸事不顺,仍天天来下棋。矮痩身材,戴着眼镜,头脑灵活,每日上午来棋塲与群雄角逐。怡然自得,不知老之将至。如是旷达胸襟,值得学习。
下棋虽是高雅之文体活动,然连下几局颇耗费精神。一般以下二至三局为宜。久下必头昏脑胀。
有种打擂台轮流坐桩的办法亦很有趣,即二人下一局后败者下台,更换另一人去打擂。下台者往往不服输,会协助新入局者把对方搬倒,此时棋塲气氛十分热烈。胜则争功,败则互相责怨,然皆君子之争,熙熙然乐在其中也。
象棋颇多着法规则,如马行日;象行田;车横冲直闯;砲隔子吃子;过河卒才能横行、能进不能退;將帅不得离宫;双方将帅不得照面等。基本规则掌握后即可二人对局,下多了自能运用自如。

学会下棋不难,棋艺要提高则境界无止境。自已多下,多看别人下,特别是多观摩高手对局,都是提高自身水平的有效方法。  要想快速提高棋艺,应当看一些象棋譜。这些书,既有系统理论,又有实战经验。近年出版了很多,各书店书架上多有之。
研习时可一个人在房里桌上摆好棋盘,按譜上着法顺序“砲二平五”、“马二进三”……一路运子走下去。每动一子都要思考揣摩此着之攻守含意。一般全局不过几十回合,胜负立见。
棋谱都是前人高手耗费心力的经验总结,有些对局十分精采,读者不可轻易错过。下文将介绍几本常見的棋谱。

[桔中秘]
是明朝人朱晋桢收集当时已出现的各种布局资料分类编纂而成。以其在布局上初成体系,有精采杀法,引人入胜,学习象棋者奉为范本。然亦颇多谬误之处。已知有杨官璘的诠注本,刘剑青刘健的详解本,各有千秋。别的注本楼主未曾見,故畧。
原书 共分四卷,前两卷为全局谱,包括得先、让先让左马、让双马,共51局,后两卷为残局谱,共137个实用残局。原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展现了当时象棋理论和规律,标志着明代象棋发展的新阶段。卷首的橘中秘歌括。著名特级大师、棋界元老杨官璘的诠注给原谱画龙点晴、锦上添花。
现将其口诀转录如下:
当头炮诀:
起炮在中宫,比诸局较雄。
马常守中卒,士上将防空。
象要车相护,卒宜左右攻。
若将炮临敌,马出渡河从。
士角炮诀:
炮向士角安,车行二路前。
过河车炮上,炮又马相连。
车先图士象,马将炮向前。
敌人轻不守,捉将有何难。
飞炮诀:
炮起边塞上,翻卒势如飞。
横并当头妙,冲前落角宜。
乘虚士可得,有隙象先图。
夾辅须车力,纵横马亦奇。
象局诀:
象局势常安,中宫士先鸳。
车先河上立,马在后遮拦。
象眼深防塞,中心卒莫前。
势成方动炮,破敌两旁边
破象局诀:
一炮在中宫,鴛鴦马去攻。
一车河上立,中卒向前冲。
引車塞象眼,炮在后相从。
一马换二象,其势必英雄。

按:象棋诀窍决不止这些,后世不断有所发展創新。下靣将贴出[桔中秘]全旨。

[桔中秘]全旨:
棋虽曲艺,义颇精微,必专心然后有得;必合法然后能超。大抵全局之中,千变万化,有难殚述,然其妙法,必不能出乎范围。
如顺手炮,先要車活;列手炮,须补士牢;人角炮,使车急冲;当头炮,横车将路;破象局,中卒必进;解马局,车炮先行;巡河车(自界),赶子有功;归心炮,破象得法;辘轳炮(打转更炮复打),抵敌最妙。重叠车,兑子偏宜;鸳鸯马,内顾保寨;蟹眼炮,两岸拦车;骑河车(彼界),禁子得力;两肋车,助卒过河;
正补士,防车得照;背士将,忌炮来攻;弃子须要得先,捉子莫教落后。
士象全,可去马兵;士象亏,兑他车卒;算隐着,成杀局方进;使急着,有应子宜行;得先时,切忌着忙;失车去,还教心定;子力猛,必须求胜;子力宽,即便寻和。
此局中之定法,决胜之大略也。有能详察斯言,参玩图势,则国手可几矣。
这些下棋口诀和要旨,言简意赅,须对下象棋已入门有基礎的人才能理解。至于桔中秘中的各局详谱,因限于篇幅,不便转载,有兴趣的读者可去寻阅原书。

有民国时期象棋国手钟珍,有一篇下棋要诀传世,可与桔中秘全旨相比美。今特剪裁分段摘录如下:
( 钟珍下棋要诀)
[1]布局一向被认为是全局的基礎。当头炮主动进攻,是先手理想开局;而对付当头炮的后手布局有顺手炮、列手炮、反宫马等。但棋手们过去一直推崇屏风马,因其有以柔克刚,抗衡力强的特点。
[2]布局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作出的选择和安排,力求扬長避短。
[3]中局要通盘考慮,对局势要有正确判断,攻守兼备。
[4]先手很重要,得子失先非上策,失子得先仍可胜。得先时,切忌着忙,仍须沉着。子力猛必须求胜;子力宽,即便寻和。
[5]弃子须要得先,捉子莫教落后。得势捨车方有益,失先弃子必无成;得子得先名得胜,得子失先却是输。
[6]进攻的子力,在非无奈时不要后撒。有时宁可用车去兑换对方的一个炮或马,以化解对方的攻势,并保持自已的攻势。有时在子力容许情况下用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声东击西之计,来个杀手鐧,反守为攻。
[7]下棋时,对自已的和对手的子力都要算透,选择自已最佳进攻方案。不能心有余而力不足。要及时调动易被闲置的边角车、马,增强进攻力量。
[8]在防守方面,要稳住中路,中兵不能丢,我(钟珍)的中兵是很少被对方吃掉的。
[9]防线要巩固,士象要保留。有时宁可失子,不可失士象,因士象全可和单車。
对子力的分析,钟珍认为:
[10]車、马、炮、兵各有特点。车为三军主力,故有“三步不出车是屎棋”之说。由于车威力大,行动迅速,车的一走一动都带有挟制对方的作用,故棋諺云:“无车十子寒”。车的作用在开、中局阶段是超过马炮两子而有余。但到了中残阶段,车的能力稍为减弱就有单车难破士象全,马、炮必胜士象全之例。
[11] 炮是一枚主攻的棋子。走动快,既是攻坚主力,又能有效遏制对方、迅速越过障碍的优点,故古谱云:“炮从边塞上,临阵快如飞”。 炮的威力虽不及车,但比之于马则较强。残棋马则优于炮,但亦不能一概而论,还须按棋势配合运用。
单炮士象全可和车兵,而单马士象全则不能和车兵,就是前人经验总结。
[12]马有八面威风,本是一个兇悍的子力,但在开局时因行动缓慢,且有绊脚的障碍,在中、残局时其威力才充分显示出来。
[13]兵卒是开路先锋,也是后备军力。对弈中要注意保卒,不能因兵卒力量微小而忽视它。记住每一个小兵的得失,其胜败就見于将来,对一兵一卒之微,要常有警戒之心。

[十連冠的棋艺精华] 胡荣华 徐天利 著
象棋特级大师胡荣华是当代中国家喻户晓的棋界名人,这书是他精采对局的记录。由他本人和象棋界名宿徐天利共同评述并由徐天利执筆写成。
谱中所作的描述极为生动,落笔生花,绘声绘色,引人入胜。评注文字言简意赅,入木三分。是当代棋谱中不可多得的佳构杰作。此书是象棋爱好者的良师益友,按谱演练可快速提高棋艺水平。
徐天利先生已于去年冬去世。他原是某大学俄语专业毕业生,自行研习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号称“双槍将”,学有所成,担任了上海象棋队教练,并获“象棋特级大师”称号。即看其点评解说之文彩,超凡脱俗。所谓“行行出状元”,非虚语也。
[十连冠的棋艺精华]共载有六十局,确是篇篇锦繡、字字珠玑,欣赏性、可读性极强。但此书的目录只标明某人胜某人,某人负某人,似乎不夠的当。如改为按开局名称来排列,可能更便于读者检索阅读。
如第1局:原题是“黑龙江王嘉良(红先负)上海胡荣华”,可改成“中炮过河车对屏风马左象左马盘河(红先负)”
第5局:“上海胡荣华(红先胜)广东陈柏祥”,可改成“中炮过河车对屏风马平炮兑车”
第10局:“上海胡荣华(红先胜)北京臧如意”,可改成“飞象局对右过宫炮(红先胜)”
这样使人查看起来一目了然。其余各局可依此类推。

帖题“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出自[述異记]一个典故。
古代浙江衢州民间传说,晋代有个叫王质的樵夫,入深山伐木,见二个仙人在石几上下棋,他旁观一局后准备下山回家,只见木制斧头柄已腐烂了。下山回到老家,见屋舍全非,居往者悉皆不识,时间已过去几百年。
因此烂柯就指下棋。亦指岁月流逝,人事变迁。今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爱好下棋的人日渐增多,棋书也不断有新作出版。有讲入门的,布局的,杀法的,残局的。各象棋名家高手都有自已的战术风格。
我手头尚有[象棋三十六计]、[象棋特级大师布局飞刀]、[象棋实战妙杀佳构]、[象棋实战攻杀技巧]等棋书。
作为退闲消遣而下棋的老人,手头有二、三本棋书即夠了。有兴趣时随手翻阅,下棋有胜有败,绝对不会当常败将軍。
常下棋而不必过于求精求胜,但求消磨时间摆脱红尘。随下随忘,不计较胜负,是以棋养生的正确心态。象棋残局,大都是精于此道者挖空心思设计出来的,每局有四个字文雅标题。报刊上文娱栏目常有刊载。
以赚钱为目的,用象棋残局摆摊,在公园、车站、广塲亦常見。围观者不少,以中老年人为多,颇有白送钱者。近年较少,已为打纸牌赌博取代。
另有好胜者以一局胜負压注赌钱,30元、50元、100元一局都见过。此类化高雅为庸俗之事,楼主对其断然拒绝。

上海名棋手蔡伟林、邱志源二先生合著的[象棋三十六计],解说通俗易懂,但所举的局谱有些与计谋名称不大吻合,如“隔岸观火”,“美人计”之类。做到读其文、师其意即可。
我下棋时常故意自言自语,转移对手注意力,然后突发杀手鐗,一举斩将。此即是用“声东击西”之计也。

今日到公园与棋友下棋数局,吟诗一首:

一入公园欣遇友
棋壇角力近十秋
此日阳和天气好
不到兴尽不罢休
周溪村翁2022-07-29 07:31:58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第十五篇] 颇能识时务的清初名士李漁.

"识时务者为俊杰"----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聪明能干的人,方可为英雄豪杰.认清时代潮流形势,才能成为出色人物.此语出自[晏子春秋].在清初众多文人中,李漁近之.
李渔(1611--1680),是明末清初的江南名士.号笠翁.浙江金华兰溪人.是明未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李自成攻破北京,满清入关时33岁.一直活到三藩之乱.
时值鼎革,充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兵荒马乱,社会动荡不安.他却沉醉於个人生活情趣.他写有[闲情偶寄]一书,从住室庭院,室内装饰,到如何挑选美妾,妇女美容打扮,烹调美食,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过好性生活,养生防病等无所不谈.他还工於戏曲,论著存[闲情偶寄]词曲部,对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丰富和发展.
他自云:"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意即缺乏从政当官的才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确是他人生写照.他专写才子佳人喜剧,以[十种曲]为代表.还写了很多传奇小说,多谈男女婚姻恋爱题材.[肉蒲团]这样的色情小说,也出自李渔之手,一度被禁.现已被香港艺人拍成电影,
《3D肉蒲团》是中国3D数码娱乐有限公司、香港一元制作室有限公司、美国华狮影业联合出品的喜剧爱情电影,改编自古代戏剧作家李渔同名古典名著《肉蒲团》。
影片讲述了雅士未央生对宁王之流奢华跋扈的作风愤慨已久,后被好友引见给宁王并落入宁王圈套后,妻子铁玉香舍命救夫的爱情故事。但内地尚未能上映.
李渔还善于经营私人戏班,由他二个芳龄才十多岁的幼妾主演,在全国到处演出,颇受满汉权贵富家欢迎,赚了大钱.后因两幼妾都仅活到十九岁即病死,戯班(剧团)只得停办.他与当时各界文士余怀,蒲松龄及曹彐芹的祖父曹寅都有交往.
清初文士多触文字狱之祸,李渔有意规避,以其才学尽用以从事表逹男女生活情趣.
李渔知识靣和观念极近[红楼梦]主角,故有人认为李渔才是红楼梦真正作者.有人说李渔有看过《红楼梦》或者参与到《红楼梦》的创作.这说法不可靠,因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李渔早已去世.
他还是个注意保护版权的出版商,[芥子园画传]就是李渔女婿和画家王概合编的,至今在国画界享有盛誉.
维权抗争。李渔在杭州居住数年之后,随着作品的不断问世,“湖上笠翁”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坛新人。他的作品以惊人的速度向各地流传,杭州、苏州、南京等地的一些不法书商千方百计进行私刻翻印以牟取暴利,在缺少交通工具的当时,数日之内,三千里外的地方也能见到笠翁新作。有的就干脆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的作品,挂上“湖上笠翁”的名进行发行,蒙骗读者。
不法书商不择手段牟取暴利的行径,不仅侵犯了他的著作权,还极大地影响到他的声誉和经济收入。为捍卫著作权,他勇敢地站出来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一边请求官府为他主持公道,传札布告;一边与女婿沈心友四处奔走,上门交涉。他曾在《闲情偶寄》里说道:“至于倚富恃强,翻刻湖上笠翁之书者,六合以内,不知凡几。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当决一死战,布告当事,即以是集为先声。总之天地生人,各赋以心,即宜各生其智,我未尝塞彼心胸,使之勿生智巧,彼焉能夺吾生计,使不得自食其力哉!”
可以说,李渔是中国最早具有版权意识的出版家,也是最早捍卫自己著作权的作家。然而由于当时社会没有形成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盗版现象仍防不胜防,屡屡发生,使李渔忙于交涉,兴叹不已。而其中以金陵(今南京)的盗版者为最多,为了便于交涉,李渔索性在1662年左右离开了杭州,举家迁往金陵。李漁三百多年前即已在中国搞知识产权保护,当时美国在世界上尚未诞生也.
总之,他是个集编剧,导演,戏曲理论家,作家和文化产业老板於一身的大名士-----他的特点就是:从不过问政治,对男女生活乐趣情有独钟.
近代文化名人林语堂对李漁的处世态度和生活哲学,生活方式方法颇为赞赏,在他的名作[生活的艺术]中多处引用了李漁观点甚至原话.
不管敢不敢公开承认,这二人的思想很符合当代正在逐渐富裕起来,且数量不断扩大坛加的中产阶层.
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部》是男性眼光对女性的一种审美,作为旁观者的审美,比女性自家审美更具权威性,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已者容”,女人梳装打扮主要取悦于男人,世上无不爱美之女性,世上也无不爱看美丽女性之男人,李渔在清代虽不是达官贵人,只是一个以摇笔为生的酸文人。
作为一位风流多情的文人,他对女性审美细致入微,大到教育,小到发型,一一详说之。他的审美观包括四个方面:
1、选姿
选姿主要是相女人之术,讲如何选妓选妾,李渔认为“食色,性也”,好色乃男人之本性,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凡人乞丐,上帝赐于每个男人好色的能力,此为天性,本无可厚非,名山大川有名山川之美,花草树木有花草树木之美,女人也有女人之美,皆天地造化之功。英雄爱美人,才子慕佳人,古来皆然。古诗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李渔通过肌肤、眉眼、手足、态度四个方面来相女人,可谓火眼金睛。要符合这四个方面的条件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美。
首先,妇人要有洁白肌肤。皮肤白晰是女人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妇人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一白遮百丑,男人观女性时第一眼观的是肌肤,其次是眉眼,“相人先相面,相面先相目”。观察人的邪正,先要观双目。李渔的观点非常正确。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以观女人性情,观女人之心灵,人的喜怒哀乐都无法背叛自己的双眼。如“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我们常说“含情脉脉”这个词,“脉脉”亦是指目光,试想,如果一个人的目光躲躲闪闪,心灵必有其它的杂质,如果一个人的双目迟钝,白多黑少,则略显愚蒙。眉毛也是女性身上的一道风景,眉毛的秀与不秀也显示出女性的性情,如“起看花影午,鸾镜又蛾俯”,又如“才下心头,却上眉头”,眉目可传情,眉目亦可传嗔,眉目是女人心灵的一片阴晴云。
在这一章中,最精彩的部分,应属于《态度》这一篇,肌肤、手足、眉眼是指人外貌,多半指先天之美,得益于父母。而态度指女人的举止言行中流露出来的无形的气质,是一种后天之美。气质比外貌尤为重要。李渔用了一个妙喻“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此比喻妙绝,女人一有媚态,三四分姿态便能抵过六七分,一位十分姿色女子而无媚态,纵美亦不动人,不能迷惑男人的心。正如心理学家所言“男人的情感归宿是女人的气质和精神”。李渔眼中态度即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是一种婀娜之美,一种气质之美,这种内在精神更多取决于后天的修养和熏陶。
2、修容
修容即指修饰,指美容之道。女人无论妍媸美恶皆要修饰,不可过,也不可不及,李渔若晚生三百多年,活在当今之世,也是不可多得的美容师,他对女人生活观察是用放大镜观察的,生活的细节不惜用浓墨描述出来。盥面、弄发、薰香、施粉、点唇等娓娓而谈,一一详说之,“善匀面者,必须先洁其巾。拭面之巾,止供拭面之用,又须用过即浣,勿使稍带油痕,此务本穷源之法也”。
有人说,发型是人的第二张面孔,发型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唐代男女发型与宋代有别,清代与明代又有别,同时代老年人的发型与少年人的发型有别。发型的演变也是审美文化的一种演变,发型在古代妇女容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李渔生活的那个年代,女人都是留长发的,在李渔眼里梳头也是一门大学问。他主张发型多变,但要“位置得宜,与云体相合”,认为美人所梳之髻,不妨日异月新,但要合理。
总之,李渔主张自然之美,主张和谐之美。
3、治服:
治服指女性穿衣打扮,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服饰是一个人身份象征,也是一个人的文化象征,三百多年前的李渔,在服饰方面提出了“三贵”的观点,即“贵洁”,“贵雅”、“贵与貌相宜”,他独具慧眼,女人穿衣,不在乎价格高低,不在乎样式新巧,也不在乎颜色艳丽,最重要的是“洁、雅、与貌相宜”。李渔的服饰审美观虽然简单,却闪着智慧的光芒,想当下社会,很多人一味追求个性,内衣外穿,夏衣秋春,秋衣夏穿,女衣男穿,男衣女穿,韩日风,西欧风,复古风,休闲装,白领装,淑女装等等,应有尽有,花样百出。女性在服装上煞费若心,千寻百觅,有的人为了买高档时装,盲目追赶时髦,不惜作“月光小姐”,与“贵洁,贵雅,贵与貌相宜”服饰审美观背道而驰。李渔的简单服饰观对当代女性仍有启示意义。
4、习技
习技是《声容部》中的花蕊,闻之令人魂摇,前面三章主要讲外美,而此章则专论女性之内美。女性拥有美丽的外表同时,还应学习文化艺术。外表修饰与内心的修饰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时间会让青春的美流失,但不会让内心的美流失。李渔认为“习技之道,不可不与修容、治服并讲也”,他主张女性应做好自己分内之事,行有余力再习技。李渔认为学技先要学文,文是万门之锁钥,这种观点也极正确,试想一个大字不识之人,她能弹出优美动听的古筝吗?一个大字不识之人,能画出意味深厚的国画吗?一个大字不识的人,能唱出缠绵悱恻的曲子来吗?曾国藩言“读书在于明理”。如果明理了,那么学起艺来就会事半功倍。能读书识字固好,在读书识字的基础之上,若能填词作赋,则尽善尽美矣,“吾恐天上之神仙,自鄙其乐,咸欲谪向人寰而就之矣”,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社会中风流文人的审美趣味,文人向往国色天香的佳丽,更向往女人是朵“解语花”。
李渔还主张女性学音乐,“丝竹之音,推琴为首”,妇人弹琴是一件高雅之事,音乐可以变化性情。琴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占有一席之地。王维有诗句“紫袖红弦明月中, 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琴弦不但可以传情,琴弦也可以表现气节与人格,如嵇康临死之前弹了一曲《广陵散》绝曲,然后从容赴死。叔本华也是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音乐直接作用于听者的意欲,亦即直接作用于听众的感觉和情绪,在顷刻之间就能加强,甚至改变听众的情绪”。音乐是有无穷魅力的,人类没有音乐,人类的历史会怎样?懂音乐的女人也具有无穷的魅力。

李渔56岁时应邀远游西北,得平阳(今山西临汾)地方官赠予他乔姬,虽年仅13岁,但聪慧过人,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天份,经教唱演习,成为李氏家班的有名的旦角。乔姬学唱,记忆惊人,领悟极快,师授三遍,便能自歌。老师说是他授曲三十年从未见过如此聪敏之人。仅一月余,乔姬便学会了老师的所有,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每有客来访,乔姬隔屏清唱,客人听得食肉忘味。
几个月后,李渔途经甘肃兰州,得贵人赠予王姬,也是13岁。王姬的长相在女伴中虽不出众,一旦易妆换服,却与美少年无异,令人惊叹。李渔便让乔姬教她学戏,扮演生角。从此李渔建起了自己的家班.
乔、王二姬的舞态歌容超群脱俗,能体贴文心,只需李渔略加指点,便能心领神会,触类旁通,创造性地表演剧本内容,常常是"朝脱稿,暮登场",效率很高。所以家班创办不多久,便红遍了大半个中国。
李渔是个风流才人,他有一妻数妾,还有客中买来的几个婢姬,然而李渔又是一个非常重情的才人,"予,情士也",他认为"男女相交,全在一个'情'字"。乔、王二姬原本是秦、晋民女,归李渔后,经李渔调教便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一代艺术天才。
她们不仅聪敏颖悟,演技卓绝,扮生演旦,珠联璧合,令李渔叹为旷代奇观,而且对李渔体贴入微,曲尽妇道。她们跟随李渔常年在外巡回演出,朝夕相处,其相互之间早已忘记了年龄上的差距,而将友情、艺情、爱情融合在了一起。
但乔、王二姬由于长年在外演出,劳累成疾,仅历七年便先后早逝.

什么为美丽?我们常常认为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分别为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将女子的容貌比作“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美,这是美丽。但在李渔的笔下,美丽的女子又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为何人人都爱美丽的女子?
古人云:“食色,性也”,即饮食和男女之事都是人的本性,人人都有爱美之情。“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不认为子都(古代的美男子)美丽的,那时没有眼睛的人。李渔认为人人都有爱美之心,从“阳台一梦”(楚怀王做梦与神女幽会)的传说就可以知道。每一个男子都应该好好对待自己的娇妻美妾,而不应该去喜爱其他人的娇妻美妾,这是刚理伦常。但是孔子云:“素富贵,行乎富贵。”富贵之人就应该做富贵这个地位应该做的事情。在条件允许下,富贵之人是可以买一两个姬妾自我娱乐的,这是君王之道,人之常情!这就是所谓的人皆有爱美之心吧!
其次,美丽的女子外在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肌肤之美。
“妇人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女子种种娇美的仪态,到底是以肤色为主。诗经中也说:“素以为绚兮”洁白天然就是最美丽的,肤色洁白是美丽的基础,就比如在洁白的纸上才能绘画出美丽的图案。女人天生的东西,唯有肤白是最难得。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啊,就如人们说的一白遮百丑,肤白是基础也是锦上添花.  一个女子若眉毛、眼睛、嘴巴、牙齿样样都非常标致,但若皮肤不是白的,也难以谈得上是美丽的。可见,在古人的心目中,肤白的重要性。形容女子肤白貌美的句子也是不计其数,如:“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肤如凝脂,面如白玉”等等。
但自古红颜多薄命,长相丑陋的女子往往有福气,有些皮肤黑的女子天生就是诰命夫人的料。"但自古红颜多薄命"------这为什么?里面大有文章,留给大家思考.
二是眉眼之美。
“面为一身之主,目又为一面之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人的眼睛就能够看到人的内心。观察一个人,最先需要观察他的眼睛。“目细而长者,秉性必柔;目粗而大者,居心必悍;目善动而黑白分明者,必多智慧”,不同的眼睛形态展现了不同的人物性格,这大概也是我们常说的面相吧,眼睛占面相的首位。
常常人们喜欢用眉清目秀形容一个人,眉的样子通常也决定了一个人的容貌美丑。相对于肤色和眼睛这种天生的东西,眉毛的形态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修饰达到最美的样子。根据人的面貌、眼睛、本身眉的形状,来修饰眉毛。画眉画得好,就如所说的“眉如新月”、“眉若远山”,使得女子更加温婉美丽,男子更加恢弘气魄!
三是手足之美。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织女举起那纤细柔美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女子的手也是决定是否是美女的一个重要因素。纤纤玉指能够引起人们的怜爱之心,相反粗壮、丰满的手必难以让人心生爱好。足并非小而美,若因脚小而难行,动必扶墙,何谈为美!真正美丽者应“行行如玉立”,脚虽小却有力,走路时自然得体、步步生金莲!
四是态度之美。
什么为态度?在古汉语中态度指的是人的举止神情,即姿态之美。女子的媚态既是天生的东西也可通过后天环境造成,这大概也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气质美吧!“东施效颦”的故事告诉我们媚态之美是不可以被模仿,西施因心口疼痛而皱眉美丽的让人怜爱,东施看到后便模仿西施皱眉,却遭到别人的厌恶。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特有的气质,当然这种气质和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如对待生活的态度、内心的安然自得、得体的装扮、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决定这一个人的气质之美,这一点也往往比容貌更加吸引人。就如明星俞飞鸿、汤唯、刘诗诗等,她们都是大家公认的气质型美女,这种特质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逝,且会随时间的累积更加有魅力。
以上四点是李渔认为美女所具有的特质,其中不乏有些不符合现代人的观点,但是绝大多数还是高度概括了中国人对美丽女子判断的。所以何为美女,需囊括以上几点吧!

老年人要及时行乐,但年轻人不宜玩物丧志!

周溪村翁2022-07-29 16:58:03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第十六篇] 点评詮釋一下清代名医程钟龄"[医学心悟]自序"

程钟龄是清代名医,后来皈依佛门.他所著[医学心悟]一书,有理论有实践,问世后评价甚高,是中医入门必备之书.今将其自序诠釋一下,公诸同好.括号内文字为筆者所加.
古人有言∶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于不慈不孝。是以为人父子者,不可以不知医。(中国人要普及中医智识,才能真正做到父慈子孝)
虽然,医岂易知乎哉!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以卑鄙管窥之见,而自称神良,其差误殆有甚焉。(既缺学识,又無临床经验,一知半解的庸医误人不浅)
予少多病,每(患) 疾则缠绵难愈。因尔酷嗜医学,潜心玩索者有年.(我少年时体弱多病,每次患病都缠绵难愈,因而引发自已学习医学的兴趣,集中精力钻研了好多年)
而四方求治者日益繁,四方从游者日益众。然此衷常栗栗危惧,凡书理有未贯彻者,则昼夜追思;恍然有悟,即援笔而识之。(四方病者求我治疗的日渐增多,跟我学医的徒弟也越来越多.然而诊断处方治病之难,有临深渊而望浮云之喻.人命关天,行医时怎能不瑾慎行事如履薄冰呢.对医学理论有未融会贯通的都昼夜思考,有心得就记录下来.)
历今三十载,殊觉此道精微。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积三十年行医经验,深知中医奥义精微.肤浅浮躁的心态是不能登堂入室的)
盖以上奉君亲,中及僚 友,下逮卑幼,性命攸关。其操术不可不工,其处心不可不慈,其读书明理,不至于豁然大悟不止。爰作是书,以教吾徒,而名之曰《医学心悟》。盖警之也。(医生服务社会,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医生技术要精,更要有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高尚医德.今将读书行医的心得体会,写成[医学心悟]一书,传授弟子.也是提供一个准则,劝戒后学)
然心悟者,上达之机;言传者,下学之要。二三子读是书,而更加博览群言,沉思力索,以造诣于精微之域,则心如明镜,笔发春花,于以拯救苍生,而药无虚发,方必有功,(要继承前辈留下的优秀的传统医学遗产,造福百姓,确保处方用药精准无误,提高治愈率)
仰体天帝好生之心,修证菩提普救之念俾闾阎昌炽,比户安和,永杜夭札之伤,咸登仁寿之域。岂非业医者所深快乎!况为父者知此可以言慈;为子者,知此可以言孝。以之保身而裕如,以之利人而各足,存之心则为仁术,见之事则为慈祥,尤吾道中所当景慕也。二三子识之,予日望之。(要明确办医院当医生的目的是济世安民,而不是搞捞钱創收)

《医学心悟》为清代名医程国彭撰著。程国彭,字钟龄,天都(今安徽歙县)人。自幼学医,博采众长,医名大著,后积三十年临床经验著成此书。《医学心悟》共分五卷,末附“外科十法”一卷。书中明确提出辩证八纲、施治八法理论,并对伤害及内、外、妇、五管疾病做了全面论述。其论全面中肯,语言简明平易、治法切于实用,故自清代以来,成为中医入门者的必读之书。
《医学心悟》初刊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此后代有刊刻,版本甚多

《医学心悟》不仅以首创"八法"而著称于世,所载诸多验方,三百多年来也屡试不爽。著名的验方有启膈散、治痢散、止嗽散、消瘰丸等。陆以湉的《冷庐医话》、聂云台的《温热标准捷效》以及唐容川等医家医著,或记载运用《医学心悟》效方的验案,或高度评价了程氏所拟方剂的高效。即使在今天,研究、运用程氏方剂的临床报道亦每每见诸各家医学杂志。程钟龄苦心孤诣撰著的《医学心悟》,用以入门,不失法度,用于临床,多有实效,诚为医界津梁,患者慈航。

程钟龄首创治咳名方[止嗽散] .治诸般咳嗽:
桔梗(炒) 荆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二斤 甘草(炒)十二两,折合375克 陈皮(水洗去白)一斤.共为末,每服三钱,飯后开水调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同书另一方为煎剂:桔梗一钱五分 炙甘草五分 白前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百部一钱五分 紫菀一钱五分 水煎服.风寒初起加防风,荆芥,紫苏子.
对于咳嗽的分类自古有之,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而陈无己持三因说。而程国彭不落窠臼,将咳嗽分为内伤外感两大类。《医学心悟》中对此有形象比喻,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自外叩击之则鸣,自内叩击之亦鸣。所以对咳嗽的治疗程国彭提出了去除内伤外感之因,“医者不去其鸣钟之具,而日磨锉其钟……钟其能保乎?”此方在《医学心悟》中治咳嗽之通剂,至今在临床上运用及广,随证加减可以用来治疗多种咳嗽,书中关于止嗽散的加减多达数十种。原方仅仅七味药用苦辛温润平和之剂,寒热相宜,故说“治诸般咳嗽”。
程钟龄认为,外感咳嗽虽然原因很多,但咳嗽初起,因风寒十居其八、九,故需发散。但肺为娇脏,过散,过温,过寒均非所宜,故制此方。所谓“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宜,大有启门逐贼之势,是以客邪自散,则肺自安宁。外伤咳嗽重风寒,内伤咳嗽重肺脾肾. 要重视早期治疗,提出“凡治咳嗽,贵在初起得法为善在。”程国彭继承了中医学关于治未病理论。
他认为对咳嗽的治疗要趁早并且要辩证准确,立法要得当,处方用药要精当。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因为稍有不慎便生变证。 辨证精当,用八纲分内外,再以六经脏腑确定治疗。咳嗽虽轻,但一旦治误,后患无穷,指出“患咳者,宜戒口慎风。勿令久咳不除,变为肺痿、肺痈,虚损,虚劳之候,慎之,戒之"。 來源:简书(本帖仅摘录了"简书"中片段句子,还作了部分修改,如有侵权可通知楼主删去)。 《医学心悟》为清代名医程国彭撰著。程国彭,字钟龄,天都(今安徽歙县)人。自幼学医,博采众长,医名大著,后积三十年临床经验著成此书。《医学心悟》共分五卷,末附“外科十法”一卷。书中明确提出辩证八纲、施治八法理论,并对伤害及内、外、妇、五管疾病做了全面论述。其论全面中肯,语言简明平易、治法切于实用,故自清代以来,成为中医入门者的必读之书。
《医学心悟》初刊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此后代有刊刻,版本甚多

《医学心悟》不仅以首创"八法"而著称于世,所载诸多验方,三百多年来也屡试不爽。著名的验方有启膈散、治痢散、止嗽散、消瘰丸等。陆以湉的《冷庐医话》、聂云台的《温热标准捷效》以及唐容川等医家医著,或记载运用《医学心悟》效方的验案,或高度评价了程氏所拟方剂的高效。即使在今天,研究、运用程氏方剂的临床报道亦每每见诸各家医学杂志。程钟龄苦心孤诣撰著的《医学心悟》,用以入门,不失法度,用于临床,多有实效,诚为医界津梁,患者慈航。

程钟龄首创治咳名方[止嗽散] .治诸般咳嗽:
桔梗(炒) 荆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二斤 甘草(炒)十二两,折合375克 陈皮(水洗去白)一斤.共为末,每服三钱,飯后开水调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同书另一方为煎剂:桔梗一钱五分 炙甘草五分 白前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百部一钱五分 紫菀一钱五分 水煎服.风寒初起加防风,荆芥,紫苏子.
对于咳嗽的分类自古有之,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而陈无己持三因说。而程国彭不落窠臼,将咳嗽分为内伤外感两大类。《医学心悟》中对此有形象比喻,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自外叩击之则鸣,自内叩击之亦鸣。所以对咳嗽的治疗程国彭提出了去除内伤外感之因,“医者不去其鸣钟之具,而日磨锉其钟……钟其能保乎?”此方在《医学心悟》中治咳嗽之通剂,至今在临床上运用及广,随证加减可以用来治疗多种咳嗽,书中关于止嗽散的加减多达数十种。原方仅仅七味药用苦辛温润平和之剂,寒热相宜,故说“治诸般咳嗽”。
程钟龄认为,外感咳嗽虽然原因很多,但咳嗽初起,因风寒十居其八、九,故需发散。但肺为娇脏,过散,过温,过寒均非所宜,故制此方。所谓“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宜,大有启门逐贼之势,是以客邪自散,则肺自安宁。外伤咳嗽重风寒,内伤咳嗽重肺脾肾. 要重视早期治疗,提出“凡治咳嗽,贵在初起得法为善在。”程国彭继承了中医学关于治未病理论。
他认为对咳嗽的治疗要趁早并且要辩证准确,立法要得当,处方用药要精当。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因为稍有不慎便生变证。 辨证精当,用八纲分内外,再以六经脏腑确定治疗。咳嗽虽轻,但一旦治误,后患无穷,指出“患咳者,宜戒口慎风。勿令久咳不除,变为肺痿、肺痈,虚损,虚劳之候,慎之,戒之"。 來源:简书(本帖仅摘录了"简书"中片段句子,还作了部分修改,如有侵权可通知楼主删去)。 《医学心悟》为清代名医程国彭撰著。程国彭,字钟龄,天都(今安徽歙县)人。自幼学医,博采众长,医名大著,后积三十年临床经验著成此书。《医学心悟》共分五卷,末附“外科十法”一卷。书中明确提出辩证八纲、施治八法理论,并对伤害及内、外、妇、五管疾病做了全面论述。其论全面中肯,语言简明平易、治法切于实用,故自清代以来,成为中医入门者的必读之书。
《医学心悟》初刊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此后代有刊刻,版本甚多

《医学心悟》不仅以首创"八法"而著称于世,所载诸多验方,三百多年来也屡试不爽。著名的验方有启膈散、治痢散、止嗽散、消瘰丸等。陆以湉的《冷庐医话》、聂云台的《温热标准捷效》以及唐容川等医家医著,或记载运用《医学心悟》效方的验案,或高度评价了程氏所拟方剂的高效。即使在今天,研究、运用程氏方剂的临床报道亦每每见诸各家医学杂志。程钟龄苦心孤诣撰著的《医学心悟》,用以入门,不失法度,用于临床,多有实效,诚为医界津梁,患者慈航。

程钟龄首创治咳名方[止嗽散] .治诸般咳嗽:
桔梗(炒) 荆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二斤 甘草(炒)十二两,折合375克 陈皮(水洗去白)一斤.共为末,每服三钱,飯后开水调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同书另一方为煎剂:桔梗一钱五分 炙甘草五分 白前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百部一钱五分 紫菀一钱五分 水煎服.风寒初起加防风,荆芥,紫苏子.
对于咳嗽的分类自古有之,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而陈无己持三因说。而程国彭不落窠臼,将咳嗽分为内伤外感两大类。《医学心悟》中对此有形象比喻,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自外叩击之则鸣,自内叩击之亦鸣。所以对咳嗽的治疗程国彭提出了去除内伤外感之因,“医者不去其鸣钟之具,而日磨锉其钟……钟其能保乎?”此方在《医学心悟》中治咳嗽之通剂,至今在临床上运用及广,随证加减可以用来治疗多种咳嗽,书中关于止嗽散的加减多达数十种。原方仅仅七味药用苦辛温润平和之剂,寒热相宜,故说“治诸般咳嗽”。
程钟龄认为,外感咳嗽虽然原因很多,但咳嗽初起,因风寒十居其八、九,故需发散。但肺为娇脏,过散,过温,过寒均非所宜,故制此方。所谓“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宜,大有启门逐贼之势,是以客邪自散,则肺自安宁。外伤咳嗽重风寒,内伤咳嗽重肺脾肾. 要重视早期治疗,提出“凡治咳嗽,贵在初起得法为善在。”程国彭继承了中医学关于治未病理论。
他认为对咳嗽的治疗要趁早并且要辩证准确,立法要得当,处方用药要精当。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因为稍有不慎便生变证。 辨证精当,用八纲分内外,再以六经脏腑确定治疗。咳嗽虽轻,但一旦治误,后患无穷,指出“患咳者,宜戒口慎风。勿令久咳不除,变为肺痿、肺痈,虚损,虚劳之候,慎之,戒之"。 來源:简书(本帖仅摘录了"简书"中片段句子,还作了部分修改,如有侵权可通知楼主删去)。
有位 医界高人 “擎天柱”先生评论云:
中医如果按照分类全称就是中国传统医药学,其实世界上其他多地都有各自不同的传统医学。而目前所谓的西医准确说应该叫现代医学。如果我们认为社会和科技是进步而不是倒退的,就不能说传统的好过现代的。古老的传统医学认识基础有严重的局限性,我们没必要厚古薄今。唯一一点就是传统医学文化是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方法,有一些值得借鉴和挖掘的东西。
周溪村翁曰:有些病宜用西医,有些病宜用中医,更多病宜中西结合.有位老医生(張锡纯)著有[衷中参西录],即以实际病例验证此意.

擎天柱先生对此作评论
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放在现代科学体系面前就是错误的。现代科技进步的基础就是因果定律,中医有很多形而上学的东西,甚至还有臆测。我也认同传统医学某些成功经验,但是要用科学的方法找到真正的原理原因,而不是像现在的中药动辄什么古方古籍记载,药用成份不良反应都是未知。
周溪村翁曰: 近代名人梁啟超先生,1929年患肾病,北京名中医说可用中药方剂治疗,但他盲信西医,入协和医院动手术,旋即不治而死,年仅56岁.
擎天柱先生对此事评论:
1我不知道梁先生不用中医而不治之事实
2以逻辑出发,梁先生故去是因为"病",而非"不用中医"
3梁先生选择西医而不治,不能说明选择中医"必治" 我其实不懂中医西医,但是我相信因果定律才是真理,似是而非的如果不能证明就不能盲从。
擎天柱先生还说, 我专门查阅了一下梁先生病故原因。有一种说法是肾切除手术,可能是失误切除了健康的而保留了病变的肾。如果这是事实则为典型的医疗事故,是孤立事件,不能拿来证明西医之不济,更不能证明中医
擎天柱先生还认为:
早几年经常会有中药纯天然无毒害的错误宣传,用以说明西医化学药物的有害性。其实恰恰相反,西药必须在验证有效性的同时,要验证毒副作用,并且一般在注释效用的同时警示副作用。而中药里的植物动物矿物等有些其实是有非常大的毒性的,更重要的是没有谁研究和注明各种药剂因为长期服用对人体造成的损伤。
周溪村翁答曰:中西药物都不能長期服用."是药三分毒",要补益只能用食补.有人说西药宜治器质性疾病,中医则擅治机能性疾病,似乎有点道理.

下面摘录[医学心悟]中的“医中百误歌”之部分:
病家误,苦忧思,常将不如已者比,知得雄来且守雌。
病家误,最善怒,气逆冲胸仍不误,豈知肝木克脾元,愿君养性须回护。
病家误,不直说,讳疾试医工与拙;所伤所作只君知,纵有名家猜不出.
病家误,性燥急,病有回机药须吃;药既相宜病自除,朝夕更医也不必.
病家误,好多言,多言伤气最难痊,劝君默口存神坐,好将真气养真元.
病家误,不戒慎,闺房衽席不知命,命有颠危可若何,愿将好色人为镜.
周溪村翁按:酒色过度之男人,易发心肌梗塞和癌症.女人则易患肺结核.(如西方电影明星费雯·丽)----这在世间常見.

擎天柱先生问:你这个解释与上面的原句不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吗……不是我一直和你唱反调,不好意思,我是关注了你的帖子。
周溪村翁答 擎天柱:不会吧.我的按语是诠釋"愿将好色人为镜"这句话的.具体个人都是我近年亲眼看到的人,都是我熟识的人,点名就不必要了.

要明确办医院当医生的目的是济世安民,而不是搞捞钱創收”------这句切中时弊,也是发本帖用意之一.

鄙人虽推崇此书,但觉得书中某些观点和提法尚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如“患咳者,宜戒口慎风。勿令久咳不除,变为肺痿、肺痈,虚损,虚劳之候,慎之,戒之"。------这就混淆了"标"和"本"的关系.究竟是咳嗽引起肺癌肺结核.还是因肺癌肺结核引起咳嗽?这就要因人因症去推敲了.

周溪村翁曰:[医学心悟]是以張仲景[伤寒论]经络体系辨症治疗的。而时下全球流行的新冠疫情属温病,宜按叶天士、吴鞠通之“温病”学浱辨证论治之医法方药治疗。叶天士之[温热论],叶天士著徐灵胎所评之[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之[温病条辨]均为治温病之重要典籍。[温病条辨]把温病按上、中、下三焦辨证论治,实为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周溪村翁2022-07-29 20:45:13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第十七篇] 我的一段栽花因缘

1983年,予调GBC队部工作。次年春节后,分得六平方米宿舍一间,晚上得安静休息。门前临山坡僻有台阶,防雨天山坡泥沙会随水而下。予闲逛职工宿舍,偶见有房门前摆盆种花者,睹而喜之。因挖其盆内繁生之白菊花苗二株,拿开裂报废之石正陶煲作花盆,取园土作花泥,栽好淋透水,置于门前台阶上,亦未施肥。
时值开春,菊花生長力极强,竟然猛長,旬月之间,已满盆翠绿矣。予日睹菊花抽苗長叶,心境怡然兴奋,乃知种花可养心之说非虚语也。
同事黄君云,本地花以月季为最美,号花中皇后,一年可开花多次,花、叶均极有欣赏价值。月季品种则以大红月季为优,花色鲜艳悦目,且花期较長,亦颇适合本地土质,宜用作主要花种。粉红色则较差,花开不了几天则凋谢。
予遵其教,乃借地质工作出差野外之便,每到一处则察其有何特殊花卉,折其数枝,带回栽种。盖花卉之繁殖与果蔬不同,大都可挿扦而活也。果然,仅数月时间,已得大红月季十多枝挿之,成活率约七成。
有些花卉,花盆主干旁長有小苗者,如石榴,挖回栽之,亦可成活。石榴品种当以能结果者为佳。另挿有洋绣球、小白菊、日本杜鹃(或称三角梅)。又挖有美人蕉一盆,将台阶俨然布置为一小花圃矣。花肥则以财务科茶叶渣及自已煎服之中药渣代之。
及秋天大白菊花之盛开,一盆竟有数十朵,且朵朵硕大。周围鄰居家属妇女均来观赏,盛赞予之善种花也。
后有办公室付主任某人,带工人来装修供水管。趁予出差不在家,将予苦心经营栽种之几十盆花卉悉行搬而毁之。情景颇似小说“灌园叟晚逢仙女”之秋先老人遇豪强而被毁花圃也。予出差归来见一片狼藉,心甚恼火而无可奈何。后经期年,仍得略为恢复焉。

(2022年7月6日凌晨枕上写)
周溪村翁2022-07-30 07:26:11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第十八篇] 卓有成就而好名的僧侣书法家

怀素[725---785年].,原姓钱,湖南长沙人.中唐著名书法家.少年出家为僧,经禅之暇,颇好笔翰,其草书龙蛇飞舞,自成一格.后到长安,书艺日进,深得文人士大夫颜真卿等赞赏.他在公元777年特地写了一本''自叙帖''.记述了多位当代名公对其书艺的赞誉诗,摘彔部分如下;
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张礼部]
初疑轻烟澹古松,又似山开万仭峰[卢员外]
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王邕]
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朱遥]
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戴叔伦]

《自叙帖》
怀素草书。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书於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首六行早损,为宋苏舜钦补书。帖前有明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序”四字,后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邵周、王囗囗重装题记。钤有“建业文房之印”、“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印”、“许国后裔”、“武乡之印”、“赵氏藏书”、“秋壑图书”、“项元汴印”、“安岐之印”、“乾隆”、“宣统鉴赏”等鉴藏印。
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明文徵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自叙帖》 曾经南唐内府、宋苏舜钦、邵叶、吕辩、明徐谦斋、吴宽、文徵明、项元汴、清徐玉峰、安岐、清内府等收藏。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据曾行公题,旧有米元章、薛道祖及刘巨济诸名家题识,今佚。宋米芾《宝章待访录》、黄伯思《东观馀论》、清安岐《墨缘汇观》等著录。上海延光室、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
''自叙帖''属囯宝级文物,现在台湾.怀素的书法对后世草书书法影响很大,已故某位历史大人物(MAO)的书法,就与怀素颇为相似.
怀素其他名作尚有:
《苦笋帖》
怀素绢本墨迹,草书法帖。纵25.1厘米,横12厘米,2行14字,字径约3.3厘米,无年款。帖前有清乾隆题签并书引首“醉僧逸翰”。帖后有宋米友仁、聂子述,明项元汴,清李佐贤、陆润痒等题识;又有宋“宝庆改元九月九日重装。松题记”款,疑为《兰亭续考》编者俞松所书。钤有“宣和”、“政和”、“绍兴”、“内府图书之印”、“欧阳玄印”、“项子京家珍藏”、“正谊书屋珍藏首书”、“乾隆御览之宝”、“永瑆之印”、“恭亲王”等鉴藏印。
《苦笋帖》两行十四字,字虽不多,但技巧娴熟,精练流逸。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变化无常,但法度具备。黄庭坚《山谷题跋》:“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从此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笔。尽管笔画粗细变化不多,但有单纯明朗的特色,增强了结体疏放的感觉,与其奔流直下、一气呵成的狂草书势相得益彰,《苦笋帖》是怀素传世书迹中的代表作。
此帖宋时曾入绍兴内府收藏,后历经元欧阳玄,明项元汴,清安岐、乾隆内府、永瑢、永瑆、奕欣、戴滢等收藏。《妮古录》、《书画记》、《平生壮观》、《墨缘汇观》、《书画鉴影》等书著录。曾刻入《大观帖》、《三希堂续帖》、《诒晋斋帖》等汇帖。现藏上海博物馆。
《论书帖》
释文: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为其书不精,亦无令(今)名,后来足可深戒,藏真自风发。近来已四岁,近蒙薄减,今所为其颠逸,全胜往年。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谢》书,问知山中事有(?)也 。
怀素《论书帖》草书墨迹,纸本,纵38.5厘米,横40.5厘米,9行,共85字。帖前有宋徽宗赵佶金书签题《唐僧怀素行书论书帖》,帖后有乾隆皇帝行书释文,赵孟頫、项元汴等人题跋。卷中钤有“宣和”、“政和”、“绍兴”、“秋壑图书”、“内府图书之印”、“项子京家珍藏”、“旷奄”、“乾隆”、“嘉庆”、“宣统御鉴之宝”等鉴藏印。《论书帖》前后800来年,流传有绪,最早著录于《宣和书谱》,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明项元汴、清高士奇、安歧、清内府收藏。项氏收藏时,前隔水尚有宋徽宗泥金书签,今已佚失。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舫》、《江屯阝清夏录》、《墨缘汇观》中均有著录。
《论书帖》原迹都认定藏辽宁省博物馆,但《北京晨报》2003年1月11日发表《成都商报》记者郭庄报导说,四川邛崃市收藏协会副会长刘仲能从成都地摊上购得的唐朝书法家怀素《论书帖》真迹。
《食鱼帖》
水墨白麻纸本,手卷。尺寸:34.5×52.4CM。引首米汉雯书“翰珍”。
释文: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异疏(按:此字左半已破损)还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嬴也。口日怀素藏真白。 怀素《食鱼帖》略有破损模糊,但是“墨色浓润,神采不失”。书法高华圆润,放逸而不狂怪,笔墨精彩动人,使转灵活,提按得当,风格在真迹《苦笋帖》、宋拓本《律公帖》等之间,结字亦近宋临本《自叙帖》。亦有评者以为笔划稍嫌滞涩,枯笔中见有徐徐补描之迹,应是半临半摹之本,但勾摹技巧高超,所见只有唐摹《万岁通天帖》,能与比拟,结体笔划保持怀素书法的面目。就高古作品而言,早期摹本与真迹有同等重要的学术价值。鉴定家徐邦达先生1979年曾撰文论证此帖,学术界公认此为徐先生重要鉴定发现成果之一。
《食鱼帖》经北宋人吴喆题跋,又钤有元代赵孟頫、乔篑成、张晏、张雨,明代项元汴、项笃泰、华幼武和清代何元英等收藏、鉴赏家印88方,历四朝,传千年,流传有绪,是现存怀素四件公认传世作品中的佳作,弥足珍贵,堪称国宝。
《小草千字文》
怀素草书,贞元十五(公元799年)书,绢本,84行,共1045字。纵33.7cm,横1730.0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怀素千字文有多种,而以“小字贞元本”为最佳,人誉为“一字值千金”,遂被称为“千金帖”。此本为怀素晚年所书,全帖无自叙帖之纵放奇趣,不颠不狂,不急不躁,气调尤为清逸,且中规中矩,字体大小一致。初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笔笔合于法度,脱去狂怪怒张,专尚平淡古雅。反映了怀素艺术创作上的另一种追求。明莫如中说:“怀素绢本千字文真迹,其点画变态,意匠纵横,初若漫不经思,而动遵型范,契合化工,有不可名言其妙者”。

怀素既是狂僧,又是醉鬼,更是杰出的书法家。他的狂草有如疾风中的劲草,回转自如,奔放有加,一气呵成,是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对后世影响深远。怀素一生云游,漂泊四海,俗世交往非常广泛。除了书法别具一格、匠心独运以外,他还能赋诗吟句,与当时文化名流如李白、戴叔伦、颜真卿、钱起、陆羽等诸多名人交往甚密。每逢聚集,必饮酒恣情,疯狂极致,杰作连连。
面对《食鱼帖》,鱼成龙,腾云驾雾,旋风聚雨,高迈之情,豪爽之意破墨而出。多少黄灯枯了,多少经书碎了,多少日子没了……那些穷经皓首的老书虫们,无不嫉恨这个疯和尚。人生大写意,尽在一瞬息。

其实怀素狂草自有章法,法在“无法”之中。从《自叙帖》中可以知道:“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可以说,怀素从10岁“忽发出家之意”起,就与佛家有缘,与书法有缘。怀素的书法是天地间最浪漫、最自由的书法。法而有度,狂而有涯。“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许多后人仰望不止,又穷追不舍。
怀素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金壶记》说他是“一日九醉”。大概醉翁之意不在酒,“狂僧不为酒,狂笔自通天”,他志在“狂草”而已。
怀素的草书以篆书入笔,藏锋内转,瘦硬圆通,用笔迅疾,气势宏大,虽然狂放,但并没有为追求新奇而无视法度。相反,他的草书严谨,结字简练,体现独特的草书艺术风格。
怀素善以中锋笔纯任气势作大草,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境界。虽然如是疾速,但怀素却能於通篇飞草之中,极少失误。与众多书家草法混乱缺漏相比,如圣母、食鱼、苦笋、藏真、诸帖,保留晋法甚多,藏真帖且多有颜真卿作风。如小草千字文、圣母帖,与其狂肆作风,大异其趣,完全换过一番面目,也可说是他过人之处。
从笔迹学的角度看,怀素一生的书法线条,质地上都倾向于瘦细,和禅修苦寒的美学有很大关系。

“春天到了风轻”先生评曰:超喜欢怀素老的自叙、论书、千字文三贴,草而不乱,中锋劲疾,得真草三昧而无寻常烟火气。
周溪村翁2022-07-30 21:11:15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第十九篇] [西游记]如剔除神怪情节,高小姐嫁猪刚鬣(八戒)有何不好?

[ 西游记]是一部游戏笔墨写神魔妖怪故事的長篇小说。如果剔除神怪情节,有些社会生活的描述也挺有意思的。如猪八戒高老庄招亲的故事,就可重新剖析一下。
一. 猪刚鬛是入赘上门女婿,高太公夫妇年老无子,能有一个壮健男子来支撑门户。料理内外活计,豈不甚好?
二. 从小娇生惯养的高小姐,可免嫁出门。如嫁所谓门户相当的一般人家,做别人儿媳婦要孝敬侍候公婆,可不是那么好当的啰。
三. 猪刚鬛勤劳能干,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 。 到了高家,虽是吃了些茶饭,却也不曾白吃。替高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
四. 高小姐婚后身上穿有锦衣绣裙,戴有金银首飾,四时有花果享用,八节有蔬菜烹煎,还不趁心,短叹长吁,难道还嫌老公長得不帅吗?
五.逢年过节虽无什么亲家来往,却也省去很多繁文褥节。
到唐僧和孙行者师徒二人途经高老庄时,但见:
“竹篱密密,茅屋重重。参天野树迎门,曲水溪桥映户。道旁杨柳绿依依,园内花开香馥馥。此时那夕照沉西,处处山林喧鸟雀;晚烟出爨,条条道径转牛羊。又见那食饱鸡豚眠屋角,醉酣邻叟唱歌来。”
完全是美好富足的田园风光,如高太公招个好吃、懒做、赌博、无赖的女婿,能有这般兴旺祥和的好光景吗?
如老猪不是所谓*妖怪”,高太公招的上门女婿绝对不会错。
老猪是个质朴老实之人,不会出轨养小三,高小姐可以放心。
如高小姐感到郁郁不乐,老猪可带她到世界各地旅游,長点见识散散心。
有读者某女士说:如来应在取完经后,应该封赏八戒一个潘安之貌。爱情比净坛,还是要积极那么一点的。
周溪村翁曰:此论甚为公允,如来也要通达人情,有取有予。应该封赏八戒一个潘安之貌。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徒属向求经者索要“利是”。或曰:潘安之貌要求过高,相貌中等而腰缠万贯者则易寻。

诗曰:

大藏真经滋味甜,如来造就甚精严。

须知玄奘登山苦,可笑阿傩却爱钱。

———引自[西游记]原文
周溪村翁2022-07-30 21:15:08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第二十篇] 玩味一下[西游记]中讲佛家明心见性的心理养生韵文

[西游记]中有很多文詞华美的韵文,内容包罗万象。今特摘录一篇讲佛家心理养生理论的韵文,共赏一下。括号内文字为筆者村翁所写之诠釋。

为僧者,万缘都罢;了性者,诸法皆空。(诸法因缘生,缘尽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大智闲闲,澹泊在不生之内;真机默默,逍遥于寂灭之中。(超脱轮迴,出离生死,入清净不死不生之地,即修行者之所依归)
三界空而百端治;六根净而千种穷。(何为病本?为有攀缘。何所攀缘,谓之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若无所得,则无攀缘,可断万般烦恼)
若乃坚诚知觉,须当识心:心净则孤明独照;心存则万境皆清。(妄念除则佛性现,佛在心中)
真容无欠亦无余,生前可见;幻像有形终有坏,分外何求。(身如水月镜相,有形有相,无心去来。死生由命,顺其自然,不作分外之求)
行功打坐,乃为入定之原;布惠施恩,诚是修行之本。(禅定度散乱,布施度悭贪。)
大巧若拙,还知事事无为;善计非筹,必须头头放下。(弄巧反成拙,不如不做。知无所得,如如不动。)
但使一心不动,万行自全,若云采阴補阳,诚为谬语;服餌長寿,实乃虚词。(不起贪欲之心,品行自然完美。采补服餌,尽是骗人鬼话)
只要尘尘缘总弃;物物色皆空。素素纯纯寡爱欲,自然享受永无穷。(抛弃尘世牵掛烦恼,破除财色贪念,自然离苦得乐享受无穷)。

周溪村翁註:
“何为病本。为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出自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詰所说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水月镜像,无心去来”出自唐·柳公权书[玄秘塔]碑文。
“禅定”和“布施”是佛家修行“六度”中的重要内容。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出自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白居易诗有“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之句。
周溪村翁2022-07-30 21:21:44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第二十一篇] 过去心不可得。

这是出自佛教著名经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奥义甚深的一句名言。
今之文人墨客,秀士名媛,作文发帖,回忆故乡,恋恋不已。其实是留恋青少年时期无忧无虑,天真自然的纯朴心境。过去的山水田园可寻而得之,年轻过去的快乐心态不能再得。
昔贤云:思念前事者为过去心;思念今事者为现在心;思念后世者为未来心。三念总放下者,谓之不可得。经云: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邪见染。此为三心不可得。古人云:一念不生全体现,亦谓三际俱断。三念俱妄,了不可得。
禅师有颂曰:
三际求心心不见,两眼依然对两眼。
不须遗剑刻舟寻,风花雪月常见面。
苏东坡云:“人生识字忧患始”。年纪越大,经历事情越多。思想就越来越複杂,烦恼忧患的事也就越来越多。烦恼積深,易成心病。
从佛家观点看来,过去、现在、未来即所谓三世之精神境界,无固定的实性可得,故可从相关的事物而出现。明三世皆空,故云过去已灭,未来未起,现在虚妄。三世推求,了不可得。故云若悟无法无相,无事平常真心,即法体空寂,不生不灭,湛然清净,豈有前念、今念、后念可得也。
心病药物难于见功,唯有心药才能医治。何为心药?居士默而不答。
禅师有颂曰:
欲识平常道 天真任自然
行船宜举棹 走马即加鞭
若遇飢来飯 还应困即眠
尽从缘所得 所得亦非缘
周溪村翁2022-07-31 06:29:46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第二十二篇] 曹操之孙魏明帝赐日本女王诏书说明的问题

楼主周溪村翁曰: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颇骄横,不断凌欺侵略中国。殊不知,在古代它一直服属中国。其先君主“神功皇后息長足媛”于魏明帝时,梯航入贡,彼国史冊固大书特书焉。这里录三国时魏明帝(曹操之孙)景初二年(公元238年)赐倭女王诏书,使众网友知我国古代怀柔远人,同天之度,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也。

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赐倭女主诏 [制诏亲魏倭王卑弥呼]:

"带方太守刘夏遗使送汝大夫难升米,次使都市牛利,奉汝所献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以到。汝所在俞远,乃遣使贡献,是汝之忠孝,我甚哀汝。
今以汝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装封付带方太守假授汝,其抚绥种人,勉为孝顺。汝来使难升米、牛利涉远,道路勤劳,今以难升米为率善中郎将,牛利为率善校尉,假银印青绶,引见劳赐遣还。
今以绛地交龙锦五匹,......十张,菁绛五十匹,绀青五十匹,答汝所献贡值。又特赐汝绀地句文锦三匹,......五张,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真珠、铅丹各五十斤。皆装封付难升米、牛利还到录受,悉可以示汝国中人,使知国家哀汝,故郑重赐汝好物也"

魏明帝[赐日诏书]说明的问题:
[1]远在三国时期,即公元三世纪,日本已遣使向中国进贡,表示服属中国。
[2]中国早就进入封建社会,而当时日本还是奴隶社会,把男女生口(奴隶)当礼品贡给中国。
[3]当时日本还很贫穷,一个国家才拿出班布二匹二丈当礼品。
[4]中国魏朝廷以158匹绸缎,十五张特殊丝料,八两黄金,刀、镜、真珠、铅丹等好物回报日本,超过日本所贡物价值的七十多倍。
[5]中国特别声明,对曰本之贫穷表示'哀',即十分同情,要使者告知其国人。
[6]中国册封日本女主卑弥呼(日本名为神功皇后息长足媛)为亲魏倭王,授给金印制服。
[7]中国朝廷任命日使难升米为率善中郎将,次使牛利为率善校尉,这二种级别的中国官职,发银印制服。

註:史料出处—转引自清·陳其元:[庸闲斋筆记]
周溪村翁2022-07-31 06:33:33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第二十三篇] 日本把琉球从中国手中夺去的经过

琉球自古常向中国朝贡,明、清二代朝贡尤为频繁。中国朝廷则累加册封其王。

清嘉庆间(1795一1820年),朝官赵文楷殿撰、李鼎元中翰奉使册封琉球国王。一时廷臣及四方士大夫赠诗,凡古近体二千余首。李鼎元曾绘[南台祖帐图],装为巨卷,请人写入诸人所赠之诗,书画皆极工丽。时人评云:'夫奉命册封,为本朝柔远绥藩之常典,......当时使星东指,龙节双擎,播声教於赢嚅,耀官仪於海外,绅缨彬雅,饮饯赋诗,饰之丹青,宏我王化,亦升平难得之遭也。
仅数十年后,琉球即被日本侵占。造成今日钓鱼岛后患无穷!

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琉球贡使到闽,帝以贡使远涉输诚,命地方官伴送来京。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琉球国世子遣使贺登极,贡方物。五年(1866),遣使赍敕印往封琉球世子尚泰为王。六年(1867),尚泰陪臣子弟四人入北京国子监(今北京大学)读书。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琉球国贡使回国病殁山东,赐葬费银。

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入琉球,灭之,夷为冲绳县,虏其王及世子。大清帝国总理衙门以灭我藩属,特向日本提出严正交涉,日人拒焉。

光绪六年(1880年),光绪皇帝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处理。鸿章奏言:“琉球原部三十六岛,北部九岛,中部十一岛,南部十六岛......去年日本废灭琉球,中国叠次理论,又有美前总统格兰忒从中排解,始有割岛分治之说,本年日本称......意以北岛、中岛归日本,南岛归中国......今俄事方殷(中俄有新疆领土之争),势难兼顾......暂宜缓允”由是琉球遂亡,为日本所侵占矣。
周溪村翁2022-07-31 06:36:42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第二十四篇]中世纪欧洲大瘟疫使民风趋于放纵风流

意大利著名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就讲了很多这类故事。故事内容比之于中国的[金瓶梅],开放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看过[十日谈]者怕不好意思说出来。
《十日谈》中的故事都是有理有据的。作品中描写和歌颂了现世生活,赞美爱情是才智的高尚的源泉,歌颂自由爱情的可贵,肯定人们的聪明才智等。作品也揭露封建帝王的 残暴,基督教会的罪恶,教士修女的虚伪等等。薄伽丘是在佛罗伦萨长大的,他从小向往民主自由,对教会的黑暗统治表示不满,长大后,多次参加政治活动,反对封建专制。《十日谈》就是他反封建反教会的有力武器。

十日谈原序(全文):

对不幸的人寄予同情,是一种德行。谁都应该具有这种德行——尤其是那些曾经渴求同情、并且体味到同情的可贵的人。如果有谁承受过他人的同情,得到了安慰,因而体味到这份情意的可贵,那么我确实算得上一个。
从青春年少、直到眼前,我始终无比热烈地爱着一个人儿;说起来,她是那么高贵。以我的寒微,怕真有些配不上她。明达的绅士们听到我这段恋爱,倒是很看重我、夸奖我,可不知道我为这段恋爱忍受了多少折磨啊。并非因为我的情人心肠太硬,使我难过,而是因为我痴心妄想,在胸中燃烧着一股难于抑制的**。这分明是一件不可能得到美满的事,因此,我时常只落得徒然苦恼而已。

在我为着爱情而受苦受难的时期,幸亏有一个朋友常用好话来劝慰我,要不是他,只怕我再不会活在这世界上了。不过天主是万能的,他以亘古不变的法则,使人间万事万物到头来都有一个归宿。
我爱我意中人,虽说爱得比任何人都热烈,不论自己怎样抑制、旁人怎样规劝,将来蒙耻受辱,身败名裂,在所难免,都不能挫折或动摇我这份爱情;可是这份爱情却终于给流水般的时光冲淡了,到现在我的灵魂里只剩下欢乐的追念——这是爱情赐给那些不曾在爱河里灭顶的人的礼物。
我这场恋爱,当初叫我遭受许多痛苦,现在痛苦解脱了,只剩下欢乐的回忆。

尽管我不再感到痛苦,可是我并没忘了那些为关怀我而替我难过、给我安慰、帮助的人。我将终生感念他们的盛情,至死不忘。在许多美德中,我认为“感激”是最值得称道的;反过来说,忘恩负义便是顶卑鄙的行为。为了表明自己不是那种忘恩负义的人,我趁眼前可说是摆脱束缚、一无牵挂的时候,决定凭自己一点浅薄的才学,写下一些东西,给帮助过我的人读着消遣,聊作报答。如果以他们的知情达理、或是情场得意,这本书竟成为多余的,那么至少对另外一些人还有用处。

虽说象这样一本书是不见得会给予不幸的人们多大鼓舞,或者不如说,多大安慰的;不过我觉得还是应该把这本书贡献给最需要的人,因为这对他们更有帮助,更可宝贵。那么有谁能够否认,把这本书——这份微薄的安慰,献给一位相思**的**比献给一个男子来得更合适?

女人家因为胆怯,害羞,只好把爱情的火焰包藏在自己的柔弱的心房里,这一股力量(过来人都知道)比公开的爱情还要猛烈得多。再说,她们得服从父母、兄长、丈夫的意志,听他们的话、受他们的管教。她们整天守在闺房的小天地内。昏闷无聊,仿佛有所想望而又无可奈何,情思*乱,总是郁郁寡欢。

要是她们因为苦于相思,弄得愁眉不展,那么除非有什么新鲜的排遣,这愁是消不了的。再说,妇女远不及男子有忍耐力。男人恋爱起来。决不会有这样的事情,这是大家都可以看到的。就是他果真发愁、心里昏闷,也自有许多消遣解脱的办法。只要他高兴出去走走,可以让他看看听听的东西多的是,他可以去打鸟、打猎、钓鱼、骑马。也可以去赌博或是经商。有了这种种消遣,一个男子至少可以暂时摆脱了、或者减轻了他心里的愁苦。他到头来不是在这里就是在那里得到了安慰,逐渐忘却了痛苦。

多情善感的妇女最需要别人的安慰,命运对于他们却偏是显得特别吝啬。为了多少弥补这份缺憾,我才打算写这一部书,给怀着相思的少女少妇一点安慰和帮助——为的是,针线、卷线杆和纺车并不能满足天下一切的妇女。这本书里讲了一百个故事——或者是讲了一百个“寓言”,一百篇“醒世小说”,一百段“野史”,你们怎么说都成。这些故事都是在最近瘟疫盛行的一段时间中,由一群有身分的士女——七位**、三位青年分十天讲述的。故事以外,还有七位**唱着消遣的好些歌曲。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谈到情人们的许多悲欢离合的遭遇,以及古往今来的一些离奇曲折的事迹。淑女们读着这些动人的故事,说不定会得到一些乐趣,同时还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因为借这些故事,她们可以认识到什么事情应当避免,什么事情可以尝试。这么说,这本书多少会替她们解除一些愁闷吧。
要是真能做到这一步,(但愿天主允许吧!)那么让她们感谢恋爱之神吧,是他把我从爱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给了我力量,为她们的欢乐而写作。

以上是卜伽丘[十日谈]原序全文,读起来十分诚挚感人,简直是一个心理医生对深陷情慾苦海的男女所作的开导话。这些话对天涯社区善男善女还是很有裨益的。

附:[十日谈]第九日故事第二摘录(转载)

且说从前伦巴第地方,有一所女修道院,一向以虔诚圣洁出名,在院里的修女当中,有一个出身高贵、长得十分标致的姑娘,名叫伊莎贝达。有一天,她的亲人来访,她隔着格子窗和亲人谈话,竟爱上了一个跟来的俊秀的后生。那后生见她脉脉含情,又觉得她真美,也爱上了她。

只是尽管一个有情、一个有意,却始终不能成其好事,直把两人折磨得坐立不安。不过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到后来,那后生终于发现了溜进院里去的一条通路,她也觉得这样进出,并无一人知晓,很是妥善,从此他不仅是来了一夜,而是三日两头来和她幽会,这两人真是如鱼得水,那份欢乐也不必说了。

谁知有一夜,当他离开伊莎贝达,走出院去的时候,给另一个修女撞见了,两人却全不知情。那姑娘把她亲眼看见的事悄悄告诉了另外几个修女,起初她们想到女院长那儿告发去——这位女院长名叫乌辛巴达,全院的修女,以及凡是认得她的人,个个都把她看作一位圣洁善良的女人。不过她们再一想,觉得还是等候机会,请女院长把她和那男子当场捉住,才可以使她无从抵赖。因此她们都不做声,只暗中轮流监视着她,预备捉奸。

伊莎贝达也不曾觉察出其中的情形,有一夜照旧把情人接进自己房中,立即被那些监视的人知道了。等到夜深人静,她们认为时机成熟,就分做两批,一批把守住伊莎贝达的房门口,另一批赶去敲女院长的房门,等到听见房内有了回答,她们就嚷道:

“起来吧,院长,快快起来吧!我们看见伊莎贝达关了一个小伙子在房里啦!”

恰巧这一夜,女院长正陪着一个教士睡觉;原来那教士常常躲在大箱子里,让人家把他抬进女院长的房中。现在这些姑娘打门打得这样急,乱嚷乱叫,她唯恐她们会打开房门,冲了进来;所以她立即从床上跳了起来,在黑暗中心急慌忙穿好衣服,拿起教士的短裤,还道是自己的头巾(她们叫做“普萨尔德”),就往头上一戴,匆匆忙忙冲出房外,反锁了房门,全不知道自己闹了个笑话,却厉声问道:“那个天主的罪人在哪里?”

这许多修女正乱哄哄地要抢着去捉奸,哪里还注意得到女院长的头上戴着一顶怎么样的帽子。她带头领路,直奔伊莎贝达的卧房,大家一齐用力,立刻把房门打开了,冲进房里,只见一对情人还互相搂着——原来他们不曾提防这一着,祸从天降,竟给吓得动弹不得。

伊莎贝达给那些修女们当场拖起。女院长喝令把她拖到大厅上听候发落。只剩下那后生还在房里穿着衣服,要看看这回事究竟怎样收场,他主意已定,如果她们要对他的情人有什么不利的举动,那就怪不得他要对这班修女不客气了,他非要把他的情人劫走不可。

女院长来到大厅上坐下,大家的目光全就集中在那违反清规的罪徒身上。她当着全体修女,声色俱厉地把伊莎贝达痛骂了一顿,骂她是个最**的女人,竟敢做出这种**无耻的事来,要是传了出去,难免败坏了女修道院里向来的声誉;痛骂之后,还说非把她严办不可。

那姑娘站在厅堂上,又羞惭又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是低头不语,叫旁边的修女不由得可怜她起来;谁知那女院长却反而在上面拍手顿足,越骂越起劲。伊莎贝达偶然抬眼一望,只见女院长的头上有两条吊袜带,不住地在左右摆动,心里立刻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顿时胆子大了起来,开口说道:

“院长,天主保佑你,请你先把头巾扎好再跟我说话吧!”女院长不懂她话里有刺,却怒喝道:“什么头巾不头巾,好一个不要脸的小**,居然这时候还敢和我说笑话!你以为你是做了一件什么好笑的事吗?”
“院长,”伊莎贝达回答道,“请你先把头巾扎好了再跟我说话吧!”

那许多修女不由得都把眼光注射到女院长的头上,她自己也伸手到头上去一摸,于是她和大家立刻都明白伊莎贝达讲这句话是什么用意了。女院长这才知道自己已经出了丑,而且众目睽睽,再也没法掩饰,就索性转变态度,改换声调,用温和的口气接下去说:“不过硬要一个人抑制**的冲动,却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所以只要大家注意保守秘密,不妨各自去寻欢作乐吧。”

伊莎贝达现在没事了;女院长回房去和教士继续睡觉,她也回到了她情人的怀抱里,而且以后还经常把情人接进院来。那班没有情人的修女看得眼红,因此都私下里千方百计追求她们的幸福。
周溪村翁2022-07-31 06:49:29 发布在 舞文弄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