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菩提,无烦恼亦无菩提

楼主:Jason20182018 字数:186392字 评论数:568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莞尔他乡
莞尔兄好。这个事情我也在网上看了。既然他们都不说,我佛慈悲,老夫就舔着脸说一说吧。供参考。
确实,如你的疑问一样,我也以为这其中有些值得思考的东西。公安机关的调查可能还没结束,看看后续吧。不过就目前网上公布的调查事实来看,也不妨碍我们说一说。
1.世人对佛法禅道多有误解。我以为“出家人应该无欲无求,出家人不打诳语”等话语只是应机的原则性要求,世事无绝对。借272楼智诜禅师的一句话来说“生则有欲,不生则无欲。”所以,有欲无欲,一念之间,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修行人、出家人也一样。打不打诳语也要看具体情况。只不过世人以世俗的观念和习气来看,不能容忍,看不惯罢了。佛法里确实有“佛是无求人”“佛是西天老比丘”的说法,但这是对机说法,是对境说的。什么是对机说法,我想大家应该都明白吧。所谓“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佛道禅那是不会执于一词一句一机一境的,随机应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所以光一两句话什么的不能作数,因为没有语境事境。
2.【传真法师自称“渣男”喜欢美女、“正常的出家人都爱美女”、“爱花不折花,爱花不恋花”】。法师也是男人,正如师姑是女人一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以为这些话语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放在特定的情景中就有问题了。道理同上。真谛与俗谛虽然不一不异,但传真法师作为出家人的身份,除了追求真谛,世俗谛也应该考虑,在世俗公开发表这些言论却有不妥。真谛无形无相,俗谛有形有相。所以我一直认为禅宗有些东西是不宜公开宣讲的,因为禅宗教外别传,很多观念看起来与世俗相反,一般人接受不了。就是包括我在内,有些东西我也一直犹豫要不要写。其实还有很多敏感的东西我是没有写的,只适合私下交流。如果公开宣扬,则可能会扰乱人心和社会秩序,反而背离了佛道禅的初衷。
3. 【传真法师不问证字,遭世人唾弃?】。传真法师虽是出家人,但人还活在世间,也没有出国,同样要受国法约束,所以自然也要遵循世间法。好心办坏事的也不少,不是说你好心,动机好,造成了恶果就不受惩罚的。这也是他的因果。佛法是心法。佛法管心,世法管行。心自己管自己即可,但行为和肉身除了受心管,还必定要受到世间法的约束。否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将不国。当然,如果传真法师修为已达化境,肉身受罚不等于法身也受罚,肉身怎么表演那都是无所谓的。这就是我说的一切见成。就像红尘洗梦写的二祖慧可,圆寂前自己还要主动去还自己的宿债,最后主动在牢里受刑,肉身被人折磨致死。这不是常人能理解和做得到的。你能明白吗?
4.关于这个事情,我希望传真法师真的是出于慈悲心随缘帮人助人。但如果随着公安机关调查深入,发现他当真是与人勾结、叛国,那性质就不一样了,说明他的发心也不是出于慈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自己的因果,自己受去吧,这也是修行。
Jason201820182022-07-27 14:43:06 发布在 未知学院
昨天去了趟南岳大庙,香火很是旺盛,平时求福求财求平安的很多。现在正值暑假,家长带小孩去求学保佑的也特别多。南岳大庙与泰安的岱庙、登封的中岳庙并称于世。这里供奉的主要是南岳圣帝,既不是佛家的释迦牟尼,也不是道教的元始天尊或三清。庙里和尚和道士都有。南岳圣帝代表福禄寿,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能接受,这可能就是佛教、道教和儒教三教并存的原因之一,作为老百姓,只要能他们带来福祉,就值得他们去朝拜。
门票58元,现场扫美团。我九点半进庙,在庙里晃悠,想找高僧参拜一下,可是没见到。这个年代俗人想见大师太难了。气温虽然很高,但庙里大树很多,比较阴凉。我就干脆坐在台阶上发发呆,没想到一坐就是将近两个小时。一直待到下午两点钟。逛得差不多了就出去吃饭了。正准备打车去坐高铁,结果发现一份公司的文件袋在垫坐时忘记拿了,这才急急忙忙回去找。还好,管门票的小姐姐好说话,又让我进去了。进去转悠了两圈,问了几个清洁工都没找到,这又花了半个多小时,而高铁又快到时间了,我准备放弃。突然灵机一动,抱着唯一的希望用小六壬算一卦看找不找得到。当时看手机时间是14:38,就用这两个数字,掐指得“速喜”。这有点坚定我的信念,但又半信半疑,这时抬头看见一个做清洁的阿姨,死马当活马医,也算是问最后一个人。于是问她有没有看见一个蓝色的文件袋。阿姨问是不是里面装着一些文件和票据,还有张银行卡,我说是,她说她听广播有人捡到交到管理处警察那里了。我大喜过望,感谢之后按其指引找到了警察,说明原委,拿出身份证核对(里面有我的车票),于是文件袋顺利地拿了回来。
小六壬的方法很简单,人人都可学可用。我以前研究过,时准时不准。但据我个人的体会,事越急越准。如果只是平时抱着玩和验证的态度,准确率是大打折扣的。这次经历又加深了我对小六壬的理解和运用。
别人来求财求福,我这些啥也不求。门外的几个卖香的劝我进庙要买香,我不感兴趣。《坛经》中说梁武帝“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看见没?祖师说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俗人心邪,只求福报。寺庙里的功德箱准确说应该叫福德箱,哪有捐点钱、烧个香就能求得功德的,心里安慰而已。当然我看见圣像也会参拜,闭眼合十鞠躬。
Jason201820182022-07-31 10:24:31 发布在 未知学院







Jason201820182022-07-31 10:27:01 发布在 未知学院
相问有无眼,
笑其何所见。
知音若不遇,
你不去我去。
Jason201820182022-08-01 08:18:41 发布在 未知学院
今天读到唐代杜荀鹤的《小松》,感觉特别有意味,简直强过很多著名大诗人的东西。要说这么有感染力的诗词,怎么没被收入语文教材呢。以前也没有老师教过。国学文化的精华好多都被丢弃了,可惜,可惜。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Jason201820182022-08-01 23:06:35 发布在 未知学院
此性本来清净,具足万德,但以染净二缘,而有差别。
故诸圣悟之,一向净用,而成觉道。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没溺轮回。其体不二。
故般若云: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
------大随法真禅师语
Jason201820182022-08-05 12:56:14 发布在 未知学院
一日,沩山灵佑禅师对学人说:“行脚高士,直须向声色里睡眠,声色里坐卧。”
弟子疏山匡仁马上站出来问道:“如何是不落声色句?”
灵祐禅师随即竖起拂子示之。
疏山匡仁道:“此犹是落声色句。”
灵祐禅师一听,马上就离开回方丈室去了。

厉害的人总能在声色中不动声色。若能在声色中不见声色,不被声色所染、被声色牵着走,这才是定力之强。其实,戒定慧本是一的三种体现。
灵祐禅师竖起拂子之时,见声色(拂子)者会说此是落声色,因为是人在动拂子,有人有拂子,心神跟着拂子走。不见声色者,虽然也见人和拂子,但更见是什么在让人和拂子动,此是无,是应物现形的那个,所以,即使人和拂子都在眼前,但却不能扰乱自己,跟看不见一样。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人若能达此境界,不说别的,至少不会被外界所干扰,外头再吵,也不会失眠睡不着。
有的朋友喜欢打坐,也叫坐禅。前文说过(175楼),我的帖子基本不谈坐禅或打坐,为什么?对于清净法门来说,心净即是坐禅,而不论坐卧行立。若一天24小时心净,则无时不在禅定中,根本不需要拘泥于固定的形式。
269楼也引用过坛经关于坐禅的论述,再抄一遍吧。师示众云: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所以,当灵祐禅师竖起拂子之时,说是落声色可,说是不落声色亦可。一切见成,只看你见到什么,你见到什么便是什么。疏山匡仁见到了声色,那他就落了声色。从匡仁的答语中,灵佑禅师见到了他的见地,所以不再纠缠。同样的,有人骂我傻子,那我就是傻子。因为这是你见到的我。你花了时间读了我的帖子,却一无所获,只见到个傻子,你亏还是我亏?可我还是我。
Jason201820182022-08-06 19:49:43 发布在 未知学院
壳在这里,蝉向什么处去了?

Jason201820182022-08-09 19:45:04 发布在 未知学院
渐源仲兴禅师,道吾圆智禅师之法嗣(也作道吾宗智,石头宗药山惟严门下弟子)
一日,仲兴禅师陪侍道吾和尚前往一户人家吊丧。
仲兴禅师拍着棺材道:“生邪?死邪(同“耶”)?”
道吾和尚道:“生也不道,死也不道。”
仲兴禅师便追问:“为甚么不道?”
道吾和尚道:“不道!不道!”
仲兴禅师一听,如堕云里雾里。他以为是老和尚吝法,不肯为他说破,心里开始怨恨起道吾和尚来。在回寺的中途,仲兴禅师拦住道吾和尚,说道:“和尚今日须与某甲(某甲,指我)道。若不道,打和尚去也!”
道吾和尚道:“打即任打,道即不道。”于是,仲兴禅师一时性起,狠狠地打了道吾和尚几拳。
这几拳着实打得太重,老和尚伤得不轻。为了避免回寺院后众人问起、仲兴禅师要挨打,道吾和尚便劝仲兴禅师速速离开,他说:“汝宜离此去,恐知事僧得知,打汝。”
佛门中徒弟打师傅那是犯了大戒。仲兴禅师只好辞谢道吾和尚,躲到一个乡村破庙里,隐居起来。这一隐居就是三年。就在这三年当中,道吾和尚圆寂了。
三年后某日,仲兴禅师在破庙里,突然听到一位少年念《观音经》,当念到“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时,仲兴禅师豁然大悟。他这才明白当年道吾和尚宁愿挨打也不愿意为他说破的原因,心里既追悔,又感念。于是他向着师父所住的方向,焚香遥礼道:“信知先师遗言,终不虚发。自是我不会,却怨先师。先师既没,惟石霜是嫡嗣,必为证明。”
于是他便立即前往潭州石霜山,礼谒师兄庆诸禅师。
石霜禅师一见仲兴禅师,便问:“离道吾后,到甚处来?”
仲兴禅师道:“只在村院寄足。”(村院指乡间小庙)
石霜禅师问:“前来打先师因缘,会也未?”
仲兴禅师于是起身近前,说道:“却请和尚道一转语。”
石霜禅师道:“不见道,生也不道,死也不道。”
顿时,仲兴禅师心中所剩的疑情终于冰消瓦解。于是,他便向石霜禅师汇报了自己在村院得悟的因缘。石霜禅师为他作了印可。仲兴禅师这才具礼拜谢石霜禅师,并设斋忏悔自己当年打先师之罪。
仲兴禅师得印证后,并没有马上离开师兄,而是继续留在石霜庆诸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仲兴禅师拿着锹,来到法堂上,从东边走到西边,又从西边走到东边。
石霜禅师问:“作么?”
仲兴禅师道:“觅先师灵骨。”(据说道吾禅师火化后烧出了一片金色的顶骨舍利,所以仲兴禅师装模作样找灵骨。这里的灵骨也是双关语,指代法脉、法身。意思是我勘辩勘辩师兄,看师兄你是否得法?本地灵明无一物,几人认得黄金骨。)
石霜禅师道:“洪波浩渺,白浪滔天,觅甚先师灵骨?”(这句意境不好翻译,用雪窦重显禅师的话说吧:黄金灵骨今犹在,白浪滔天何处著。你说我认不认得先师灵骨?)
仲兴禅师道:“正好著力。”(既然认得灵骨,那就正好著力嘛。仲兴禅师这话说得非常高明,意思不好翻译,笔者就不画蛇添足了。参禅悟道者,何时何处不是正好著力呢)
石霜禅师道:“这里针劄(扎)不入,著甚么力?”【注:石头希迁曾道:“我这里针劄不入。”药山惟俨禅师道:“我这里如石上栽华(花)。”】
仲兴禅师于是便扛着锹走出法堂。【你说不著力,我扛着锹走出法堂著力给你看看。。^_^】
为什么仲兴禅师听到一句【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就悟了?。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同理,应以死者身得度者即现死者身。见道者,生也道,死也道。不见道者,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死者现前,死者是道,死者不道,生者道亦不道,所以说了也白说。道在眼前,你不见,还要为师怎么道啊。故曰:不道!不道!。有人翻译公案原文,把“道”字翻译为“说”,把“不道”翻译成“不可说”,早错到十万八千里去了。三世诸佛身,惟是一法身。如何是法身?不道,不道。
Jason201820182022-08-10 14:37:16 发布在 未知学院
@莞尔他乡 2022-08-14 09:05:05
请教楼主,无神论和有神论的“神”是指什么?俗话说,人死如灯灭,这个说法对不对?六祖死后哪里去了?
-----------------------------
这些都是要自己参的,自己见。没有答案,也可以说没有固定答案。但我说没有也不对。下面我的回答仅供参考。
按一般理解,神是指永恒存在的那个造物主、上帝,在我们中国似乎叫老天爷。按平常人理解,神识应该叫灵魂。但灵魂也似乎不是永世不灭的,因为也有魂飞魄散的说法。所以这个里头也很矛盾。坦白说吧,我也不知道。我以前参这些东西实在是头大,所以慢慢基本不再感兴趣了。就好好做人,好好生活。
人死如灯灭这个说法,我以为不错。但我还没有死,所以只能等死了以后才知道去处。佛法讲因果不虚,但倘若人死如灯灭了,那因果就虚了。所以这也是矛盾的。只看你信哪个。如果你信人死如灯灭,那因果不虚就有问题了。如果你信因果不虚,那人死如灯灭又有问题了。哈哈,人本来就是矛盾体嘛,所以管这许多的干啥呢?还是好好做人,好好生活,别的嘛,随它去。
【六祖死后哪里去了?】。你这个“六祖”是从哪儿来的,他就是去了哪里。^_^
Jason201820182022-08-14 11:51:30 发布在 未知学院
波波是水,何有不是?
Jason201820182022-08-21 22:23:55 发布在 未知学院
看过某剧的人,应该知道下面这段对话出自哪里。
王爷:近日,我只要一合上眼,便见万座大山矗立,千条大河奔涌。请问大和尚,这大山是真山还是假山,这大河是真河还是假河?
大和尚:王爷,请放下手中的念珠,放在地上。
王爷将念珠放在地上。。。须臾。。。。。
大和尚:王爷,这还是念珠吗?
王爷:不是了。
大和尚:为何不是了?
王爷:既然不念,自然不是念珠了。
大和尚:善哉,王爷,倘若心中没有江山,纵有千座大山,万条江河,那都是虚幻。倘若心中有了江山,一粒尘埃,便是真山,一滴水珠,便成江河。
王爷:那为何每当我眼前矗立起万座大山、趟过大河之后,心中便顿生无穷烦恼、无尽忧愁呢?
大和尚:要江山便不该有我,有国便不能有家。
良久。。。
王爷: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念珠不是念珠,念珠是念珠。江山不是江山,江山是江山。有的人总执着于真假,看到金刚经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以为一切都是虚妄分别。这样僵化地理解经文,又怎么能见到如来呢?就算把金刚经念上一万遍,终究也只是俗汉。五祖临机说了一句“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有的人就把这话奉为圭臬,殊不知五祖这话是对着眼前那些众人只求福田的徒弟来说的。倘若“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这句是绝对真理,那把渐修法门置于何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
Jason201820182022-08-21 22:25:10 发布在 未知学院
错读楞严
瑞鹿遇安禅师,天台德韶国师之法嗣,福州人。这里的瑞鹿指温州瑞鹿寺。
遇安禅师出家后,于天台德韶国师座下参学,并经常阅读《楞严经》。
一天,遇安禅师读《楞严经》,当他读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句经文时,他未能正确地断句,不知不觉间把它读成了“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一反常的破句读法,一下子触动了他的灵感。他当即豁然大悟。
后来有人告诉遇安禅师说:“破句了也(你断句断错了)!”
遇安禅师却回答说:“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
于是,时人都称他为“安楞严”。遇安禅师悟道后,住温州瑞鹿寺。后示寂于北宋至道元年
笔者在139楼就提及过金刚经和道德经断句的问题,这样读可,那样读亦可。没断句之前,全文浑然一体,如同混沌,此即“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断句之后便见成了,此即“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这便是无生的妙处,无生乃至生生。无生可生这,无生可生那。般若无生,般若无知也。
有人提醒遇安禅师断句错误,笔者想此人的意思大概是想提醒遇安禅师:你连经文都读错,还能悟个什么呢?你开悟了鬼才信。这情形大约跟如今好多天涯网友的反应如出一辙了。。
Jason201820182022-08-25 21:03:24 发布在 未知学院
楼主我喜欢音乐,喜欢舞蹈,喜欢武术。其实最喜欢的还是音乐。音乐是从直觉和本能里流淌出来的东西,同样也是直击灵魂、直击本能的东西。前面推荐了Karunesh的,现在再推荐Oliver Scheffner的。这个人的音乐非常适合打太极拳,而且是慢打,比那些公园里的老大爷打太极拳的音乐过瘾多了。我每次听他的音乐,总忍不住跟着节奏手舞足蹈起来,而且是闭着眼睛晃悠,不知不觉一打就是半个小时。顺便说一句,俺现在打太极拳并不完全按套路打,而是跟着节奏随意动,看起来像是在打拳,也像是在跳舞,动作幅度也并不大。打的究竟是什么,只有俺自己能感受到,可以说实际是在抻骨拉筋、转腰拉背。看起来动作幅度很小,但对于筋骨的锻炼强度是相当大的。我每次打下来都是汗流浃背,闭着眼打(或者双目垂帘留点缝)对于眼睛的保养也是非常好的。个中的滋味无法言传,只有靠各人自己去体会了。
Jason201820182022-09-04 19:21:04 发布在 未知学院
言必信行必果,然否?

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于是人们纷纷理解为大丈夫应该言而有信,一诺千金,言出必行。孔子真的是这个意思嘛?孔子真的绝对守信吗?
孟子却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意思是说通达的人,说了也可以不算数,做事也可以不用太坚决,不用太认真)
呵呵,百家之言皆不同啊。
孔子原话见于《论语》:“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我们再看其上下文:
《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指士大夫、善于通权达变且有见识会办事的人)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指孝悌之人)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硁硁然,敲击石头的声音,引申为坚硬固执、死脑筋、只直不弯的人)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噫!”
联系上下文,子路问什么是“士”,孔子才有了上述回答,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的人是“小人”。关于“小人”的意思,古今词义有很大不同。很显然,按照孔子的意思,小人并非指我们常说的卑鄙小人、阴险的坏人,反而是指“士”,是个褒义词。那这个小人如何理解呢?这里我们要注意中华汉字的一个特点,但凡发音相同的字,往往有相通或近似的意思。小人者,小仁也,也即是妇人之仁,所以孔子也常把小人与女子并列。小人是相对于大人而言的。小人对应小仁,大人对应大仁。
孔子前面说了两个“其次”,三等人,所以笔者以为孔子指的应该是第三等人,也即是见识和能力平庸、但浅薄固执死脑筋而有原则有底线的普通人,也就是说这样的人思想境界并不高。虽然这样的人不适合当领导,但他们往往执行力强,可以当个好员工、好的执行者啊。所以小人恰恰是对应于孟子所说的大人(即是指善于通权达变的人)。大人,即大仁,大仁不仁,大仁无仁。也就是说在孔子眼里,只有第三种所谓的“小人”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而第一类人和第二类人则不必拘泥于此,第一流的人则是善于通权达变,为人处事因时因事而异的。因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笔者在313楼就说了“一切见成”即是实事求是,即是佛法。一切见皆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随机应变,主客观统一,这即是心物一元,心境合一、知行合一。为什么实事求是这么难呢?因为能做到实事求是这四个字的人,都已近乎是一流的人物了。
孔子这么说,自然也是这么做的。下面我们看看两则孔子“不守信”的小故事(摘自网络),这才是孟子所说的“惟义所在”。孔子虽然主张信(言而有信,仁义礼智信),但这是一般情况,是原则。既然是原则,那就必有例外。孔子反对的是一个“必”字,因为一“必”即着相。
故事一
有一天,孔子在前往卫国的路上,遇到了卫国大夫公孙氏发动叛乱。公孙氏要强行扣留孔子一行人,没想到孔子一行人也是猛人,二话不说就拔剑开干了。孔子毕竟是天下名人,而公孙氏发动叛乱本来就做贼心虚,这样一来双方僵持后就开始谈判了。公孙氏说只要你们不去卫国,我就不难为你们,立马放你们走。孔子一听,说行啊,你早说不就完了嘛,我这些弟子像子路自贡也都不是吃素的。于是双方握手言和。但公孙氏还不放心,于是让孔子发誓,于是孔子就和这些叛乱者立了一个盟誓,孔子答应说以后一定不去卫国了。公孙氏大喜,立刻恭送孔子和弟子们出城。结果孔子倒好,一出门立刻带着弟子们就往卫国跑。子贡直接傻眼了,问孔子老师,你这也太过分了吧,刚才还跟人家发誓呢,难道誓言都可以随便背弃了吗?再说了,你刚才发的可是毒誓啊,你说一套做一套,就不怕老天爷惩罚你吗?孔子一听,连正脸都没给他,一边往前走,一边回了一句:什么狗屁发誓啊,刚才那是我在要挟之下发的,是根本就不算数,老天爷才不管呢。
故事二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路上遇到了一帮山贼,他们人多势众,把孔子一行人团团围住。结果这个山贼头子定睛一看,这不是天下第一名人孔子吗?山贼心想,我可不想得罪他,这个人影响力也太大了,我还是乖乖地放他走为上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然后人家对孔子就客客气气,毕恭毕敬跟孔子说,你看我们做这行也是迫不得已,咱们井水不犯河水,我这就放你们走,但是你们走了之后可千万不能报官啊。孔子一听,马上双手抱拳:放心放心,你这么讲义气,我怎么可能报官呢?结果孔子刚一脱身,立马就去官府报案。子贡一看又傻眼了。我靠,老师,你这次有点说不过去了吧,人家好心放了咱们,又没为难咱们。并且你也答应人家不去报官了,你这也太不讲究了,这不是言而无信吗?这以后谁还敢相信咱们,咱们怎么在江湖上混呢?孔子一听摇了摇头说道,如果我今天不去报官抓他们,那么今后他们就会祸害更多无辜的人。他们今天没伤害我,把我们放了,那是因为我名气太大,有顾忌,毕竟我坐拥三千万粉丝。但是如果换做别人,恐怕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吧。虽然我是答应了他们,但是对于这种不符合道义,不符合良知的人或事,我们根本就不必讲什么信用。如果我们对他们讲信用,那就是纵容了恶呀。

这里多说几句。古人写论语,记录的都是一般原则,是明言,而例外的东西古人一般是不会明言的。因为那些不说的往往是人事龌龊的关键所在,不方便明言。这就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阴阳思想,春秋笔法,易经思维。阳是外在的,可见的,阴是内在的,看不见的。申不害自创法家术派,为人处事一直是直来直去,一是一,二是二,把龌龊搬上台前,曝露于阳光之下,他也因此而名扬天下,可这也致使人人敬而远之,统治者不敢用他。直到他悟到“依法为进,以术为用。术,可用而不可道”,才发现“不可道”三个字才是“术中之术,天下大术”,然后他才被聘为韩国丞相,大权独揽,实施变法。所以法是阳,术是阴。这个“阴”早已在我们的人性中深深扎根,所以法治在我国不能大行其道,法治社会任重道远,那是由我们根子里的人性决定的。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永远是阴阳思维,变易思维,不像西方人一是一二是二。
Jason201820182022-09-12 12:54:15 发布在 未知学院
庄子曰: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老子曰: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天之道,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这些话何其相似。。道本无言,楼主写此贴也是头上安头。。读者参到最后一定看看回头看看帖子的开头语。
Jason201820182022-09-17 20:38:46 发布在 未知学院
有的人以为学佛参禅就应该要心地清净,不恶语,不骂人,不打架、不杀生,不偷盗。。不敢越雷池一步。。呵呵,当好好先生,当烂好人啊。这恰恰是神秀的渐法,都是定相,而并非南宗的顿法。前文说了,法无定法。佛语禅机都是对机说法。
宋代葛郯居士在悟道前就是这样的人,他当时还是个知府。。有一日,灵隐慧远禅师对葛郯居士说:“居士见处,只可入佛境,入魔境界犹未得在。”
葛郯居士曾参马祖的“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这个话头,以为得了个悟处,便作颂曰:“非心非佛亦非物,五凤楼前山突兀。艳阳影里倒翻身,野狐跳入金毛窟。”
此时面对慧远禅师的勘辩,葛郯居士却无言以对。良久,慧远禅师正色道:何不道金毛跳入野狐窟?居士一听终于大彻。
(注:金毛是佛教用于,指金毛狮子)
常人以为佛境是天堂,魔境是地狱。佛境是乐,魔境是苦。佛祖不是教人要离苦得乐嘛?所以很多人就像葛郯居士一样,不理解为何还要入魔境。须不知,入不了魔境,又谈何自在呢。真参实修者,遇佛杀佛,遇魔杀魔。不住佛境,也不住魔境。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正如前文沩山灵佑禅师对学人说的:“行脚高士,直须向声色里睡眠,声色里坐卧。”入不了魔境,又如何成得了佛呢?
Jason201820182022-09-17 21:41:25 发布在 未知学院
据说布袋和尚常呆呆地站在路边,有人问他做什么,他说在等人。某日一僧人路过问:你站在这儿干什么?布袋和尚说:我在等个人。僧人说:是在等我吧?布袋和尚没说话,伸手从怀里摸出一个橘子递了过去。僧人见有橘子吃,忙伸手去接。可布袋和尚又把手缩了回去,说:你不是那个人。^_^
你是那个人吗?若是你,会如何应对?
Jason201820182022-09-19 18:07:02 发布在 未知学院
明明一栋楼,
明明祖师意。
若言不动风,
青萍未成器。

哎,怕是有人还骂俺狂了。。^_^ 想骂就骂吧,怎么骂都是一栋楼,不成器的还是不成器。。
Jason201820182022-09-19 20:30:18 发布在 未知学院
上天有好生之德,然否?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哪儿来的好生之德?
天生万物,天杀万物。自然而生,自然而有,又自然而归于寂灭。人有人心,以人心自我的私识,以为天地有好生之德,因此发出天心仁爱的赞誉。如果天地有知,岂不大笑我被痴男怨女的痴言痴语么?若圣人有此存心,即有偏私,即有自我,已非大公。故曰:大道废,有仁义。然圣人教人慈悲为怀就错了么?非也。慈悲乃为人道之和谐,佛法所谓的慈悲只是为人道的存续,是在解决人的问题。由此看来,人道与天道相去甚远,而又相去甚近。禅宗所谓教外别传,乃是天道之法,故有别于常道之佛法,不可混淆。
万物皆有性,此即自性。人性有慈悲,人性有杀戮。人性能言语,人性能沉默。。此为人性,人之天性,也是人之自性。
Jason201820182022-09-22 21:01:14 发布在 未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