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地·赵人·赵风 ——邯郸历史地理人文谈片

楼主:酒量犹豪人渐枯 字数:43630字 评论数:8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公元前597年,一场围绕一个婴儿生命的抢夺战在晋国拉开。
原因直指此前10年,被董狐铁笔记录在案的一句话。
其时,荒淫暴虐的晋灵公宠信屠岸贾,屡派刺客暗杀赵盾,赵盾逃匿,还未逃出国境时,赵盾的族弟赵穿弑灵公于桃园,赵盾得以继续掌权,并拥立晋成公即位。 太史董狐于是举着一条“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的十分牵强理由,郑重在史书里写下了“赵盾弑其君”。
赵盾死后,儿子赵朔出现在晋国政治舞台上,屠岸贾此时得宠于执政者晋景公。屠岸贾看到时机成熟,于是就告遍诸将:“当年赵穿弑灵公,赵盾虽然不知道,但是仍是贼首。以臣子弑君主,而他的子孙在朝堂,那还怎么惩罚罪恶之人呢?请诛杀赵氏!”
曾为赵氏家臣的韩厥反驳道:灵公遇到贼人时,赵盾正在逃亡,我们先君也认为赵盾没有罪,所以不诛杀,“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
屠刀已经磨好,理由只是个托词,反驳又有什么用呢?
山雨欲来风满窗。感觉形势危急,韩厥急忙告知赵朔,让他赶紧逃亡。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明知大祸临头,插翅难飞,那就安静地敛起翅羽,以平静来等待灾难的照临吧。但,还是有一个遗愿要交代,他想到了妻子腹中的生命,于是说:“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于是称疾不出。怀着一腔郁愤的他,抱着为赵氏洗冤光复大愿,如何暗中筹谋、组织策划、协调实施,都隐在了历史黑幕之中。
赵氏家族居住的下宫,血光四溅,噍类无遗。
下宫之难中,除怀着赵朔遗腹子的妻子赵庄姬,因是晋成公姐姐而躲在王宫中幸免于难,赵氏家族男女老少悉数被杀。

死寂一片中,英雄登场。
公孙杵臼,程婴。一个是赵朔的门客,一个是赵朔的朋友。
公孙杵臼问程婴:先生你为什么不去死啊?程婴回答:“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孩子很快呱呱坠地,是个男婴,名赵武。意欲赶尽杀绝的屠岸贾闻讯,立刻派人到宫中搜查,庄姬侥幸躲过了。
程婴与公孙杵臼却忧心忡忡地见面了。他们清楚,“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怎么办?
公孙杵臼问:选择活着保护孤儿与选择报义而死,哪件事儿更难?
程婴说:死容易,立孤难耳。
公孙杵臼说:赵氏先君与你交往深厚,你来干难作的事;我作简单的,请让我先死。
为了他人的生的可能,而以自己必死为前提。在自己生命完结之前,没有争先恐后的激昂,没有大义凿凿的遗言,只是淡然对视一眼,然后默默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各自走入自己的角色设定之中。
程婴将赵武藏匿了起来,公孙杵臼则背起自己的孩子躲进山中。
一切妥当,程婴出场了。
他对正在大规模搜寻赵氏孤儿的将军们说:“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他用出卖自己人格的方式来让对方相信其合理性。“诸将皆喜,许之。”果然,跟着程婴,就捕获了藏在山中的公孙杵臼以及他背负的婴儿。
公孙杵臼大骂程婴:“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他睚眦尽裂,抱儿泣呼:“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公孙杵臼与他抱着的婴儿,一并被杀。
瓜瓞已铲,孽根尽除,屠岸贾们满意地长长吁了一口气。而程婴,却抱着真正的赵武一同藏匿在了深山老林之中。
又是一个十年。公元前587年,因韩厥多方努力,不停向晋景公劝谏“以成季(赵衰)之勋、宣孟(赵盾)之忠,而无后,善者其惧矣!”景公终于决定为赵家平反昭雪。
于是,深山里长大的赵武被召回,赵氏得以雪冤,屠岸贾被灭族。
一切尘埃落定。
仇报了,冤伸了,位复了,赵武成人了。这时,年迈的程婴却要与大家告别,不是功成名就后的归隐,而是要死别。
他要去赶赴迟到了十年的一场死约。订约双方其实都是一个人,自己。
他静静地说:“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
赵武边啼泣边顿首,说您不能这样。程婴慨然一笑:“不可。彼(公孙杵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
遂自杀。
(待续)
酒量犹豪人渐枯2021-09-27 16:05:1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因一句许下的诺言,甚或连诺言都没有,只是一种自我认定的责任,然后为了他人家一条小生命,一个将自己及亲身骨肉的性命轻易就抛掷给豺狼,一个不惜忍辱蒙垢、甘愿受世人唾弃而含辛茹苦将其抚养成人,又在功成之日自杀以报。
此时,那个男婴是谁,保护他的终极意义是什么,都已退居出价值尺度衡量的范畴,“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的情绪也已不再确切,心中凛然的只有责任,胸怀盈漾的只有道义。
不怯死以苟且,不毁节以求生,秉一种辉光高洁的品格,向世人表达自己的崇高,意气自任,纵情放性,发奋扬历。 而这,才是与莽莽宇宙互为一气,激情舒泰的至大至伟享受!
为了一个普通士兵的生命,而要付出成十上百倍战士的生命,值吗?这是公映在21世纪的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提出的疑问。
为了一个婴儿的性命,一干智勇高古之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掷青春,贱声名,值吗?这是上演在公元前6世纪的救孤故事提出的疑问。
提问其实一直没有停止。但你可能不知道,当提问产生时,价值核心已经从唯美、壮烈、高拔的彼在意义,沦入了物化、性价、权衡的此在磁场。因为可以确信的是,在那个意气凌厉的时代,弥漫着古典英雄主义的天空下,压根不会有这样的质疑。如同十年特洛伊战争后,雅典元老院最后给定的回答是:为了海伦的美丽,再打十年也值。
美和道义没有价格。
不管《战国策》、《左传》与太史公的记载如何相左,我都不能不说这个永恒的托孤救孤故事,已成为一种历史镌刻的寓言,是中国古典英雄主义的最早先声。它最终酿就了一方浓酽的忠烈文化,使清冷的易水可以照见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的苍凉身影,让窄小的豫让桥可以见证侠客朝着一件衣服三跃而击的悲壮一幕。
救孤的君子们,他们知道自己是在用生命为另一条生命摆渡,使赵氏血雍得以延续,他们不知道,这个获救的孩子终将成为赵氏复兴的奠基人。
成为晋国正卿的赵武主持晋楚弭兵大会,不仅扩大了赵武在诸侯国之间的国际影响,也增强了赵氏在晋国的政治地位。晋平公十三年,前545年,出使晋国的吴国延陵季子通过对赵武等的打量后得出一个结论:“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后矣!”
事实正是这样,赵武后三世至赵襄子时,韩、赵、魏灭智伯,三家分晋,赵氏从宗主一跃而为诸侯。倘没有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便没有赵武,那么后来的赵国也将无从谈起。
此时,正可翻开顾炎武的《义士行》,双目潸然,低声吟诵:“饮此一杯酒,浩然思古人。自来三晋多义士,程婴、公孙杵臼无其伦!下宫之难何仓卒,宾客衣冠非旧日。绔中孤儿未可知,十五年后当何时。有如不幸先朝露,此恨悠悠谁与诉?一心立赵事竟成,存亡死生非所顾。呜呼!赵朔之客真奇特,人主之尊或不能得,独有人兮长叹空山侧。”
曾子为之总结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君子人也!”
(本章毕)


酒量犹豪人渐枯2021-09-29 10:32:3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丛台脚下的七贤祠,里面供奉着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以及赵奢、廉颇、蔺相如、李牧
酒量犹豪人渐枯2021-09-29 10:36:0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位于山西忻州的公孙杵臼与程婴墓
酒量犹豪人渐枯2021-09-29 10:40:3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六章 英雄不愧武灵王
——丛台与赵武灵王赵雍溯源

一个硕大的城市往往可以浓缩为一座古老的楼榭,一处缄默的亭台也往往可以扬声为一个地域的代言。
承载了漫长岁月洗礼,吐纳过悠远历史烟云,这些典雅而迟暮的楼台因其独具的历经与见证身份,而成为砖石垒就的特定历史文化符号,享誉遐迩,传唱古今。
武灵丛台之于邯郸,便是。

中华大街永远是一派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占地360余亩的丛台公园因其鸟喧林静、景深花明,反倒像位隐于市的大隐,一入其怀,陡觉弃离喧嚣。巍巍丛台,就静穆地端坐其中。
古人喜欢登高,或揽胜以骋怀,或接天以祈福,或发思古之幽情,或凌空而小天下。
肇兴于夏商,隆胜于秦汉的“台”,曾是比“宫殿”更为重要的国家形象表征。周文王筑灵台,商纣王起鹿台,楚灵王建章华台,秦始皇筑琅琊台,汉武帝修柏梁台……丛台则是赵武灵王时的产物。
张衡《东京赋》中云:“楚筑章华于前,赵建丛台于后”,已约略道出其建筑年代。
唐人颜师古曰:“连聚非一,故曰丛台。盖本六国时赵王故台也。”历代所修邯郸县志均载,古丛台上有天桥、雪洞、妆台翠披诸景。
丛台为赵武灵王所建,乃三国时期薛综首倡。宋代贺铸在《丛台歌》记中讲道:“按《邯郸县谱》,丛台赵武灵王筑,起地三百尺,今故址犹十仭。”古制,一尺23厘米,三百尺即69米,可以想见原台是何其上出重霄、高耸入云!
映入今人眼帘的丛台,是1963年洪水来袭致使台体东南部坍塌,于1964至1965年重新修葺而成。台分三层,青砖垒砌。空中俯瞰,丛台顶部呈“T”字型,高约25米,南北长110米,东西宽60米。
夕阳西下,置身其上,历代骚客文人登台独吊时的吟哦便在耳际依稀响起。
南梁的沈约、唐时的王建、宋时的贺铸、金代的元好问、元时的王恽、明代的王世贞、清时的乾隆……他们分别从或远或近的历史深处迤逦而来,登台放目,倚栏孤眺,念天地之悠悠,叹英雄之气短。
他们无一例外因丛台而想起一个人,甚至视丛台而为一个人,他们墨汁淋漓的笔下抒写的是丛台,心中慨然起思、缅想无限的却是一个人。
一个智略沈雄,风流慷爽,力变华夏之服,成七雄之霸业的人。
一个拓地云中,通道上党,折酋虏以鞭棰,玩秦人于股掌的人。
丛台筑建的成因,正是他霸业既成然后土木繁兴的结果。巍巍丛台之上,武灵旧馆里,有他的石雕立像。他站在丛台上,一立就是数千年。
他是赵雍,赵武灵王。

何止是丛台呢?
这个城市里处处是他的身影。高速入口、车站广场、街心公园……大凡最显眼的位置,一定有他。
外来的人,千里迢迢踏上这片土地,一抬头,就看见他策马飞奔、持弓回望的雄姿,于是,凝视的眼神里有了几许追慕的神情,脚下踩踏这片土地的力度又暗自怀了几分虔敬。
离去的人,踏上归途前,忍不住回头再打量一眼这个盘桓数日的悠久古城,落入眼底的,仍是他揽缰勒马、曲臂挽弓的定格,便感觉于无声的告别中,似乎有了某种与历史邂逅的温热与端庄。
一个千年延替的城市,经过时间的漫漫淘漉,终于浓缩并依附在一个人的身上,找到自己最恰切的符号表征,这是这个城市的骄傲,也是这个人的光荣。
提到他,人们往往最先也是最后想到的就是——胡服骑射。
然而,除了胡服骑射,属于他名下的惊天动地伟业委实还有很多很多。高山因其过于巍峨,反而影响了世人对他的整体性瞻仰。那么,就通过高山对高山的打量,来弥补我们视力的缺陷。
1903年,清末民初的天纵之才梁启超,以无比心仪的虔敬姿态,写下篇著名的文章《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
他在该书绪论中如此写道,“痛哉!耻哉!中国民族之外竞史也!自商、周以来四千余年,北方贱种世世为中国患,而我与彼遇,劣败者九而优胜者不及一。其稍足为历史之光者,一曰赵武灵,二曰秦始,三曰汉武,四曰宋武,如斯而已!如斯而已!而四役之中其最足为吾侪子孙矜式者,惟赵武灵。”
为学素谨、持口慎严的梁氏,何以无视魏武,撇开汉高,连用两个“如斯而已”来将最钦敬的目光悉数浇注于赵武灵王身上?
除了基于对列强入侵下国运颠覆的忧患,痛心于国民筋驰力竭、羸怯颓然现状,呼唤一代经天纬地英才出世,寄予搅动乾坤改天换地的向往之外,他一定隔着遥远时空的凝视中,看到了赵武灵王身上散溢的熠熠辉泽。
——那是刚毅勇武的健全体魄,也是隽永饱满的人格魅力。
——那是沛然昂扬的生命激情 ,更是卓荦超拔的生命意象。
难怪,那么轻易不下断语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都在他《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一诗中,如此充满豪情地言道:“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英雄不愧武灵王!
(未完待续)
酒量犹豪人渐枯2021-10-08 16:50:1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名闻遐迩的赵国武灵丛台
酒量犹豪人渐枯2021-10-09 16:49:2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丛台广场上的赵武灵王
酒量犹豪人渐枯2021-10-09 16:50:2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屹立于邯郸火车站前的赵王灵王
酒量犹豪人渐枯2021-10-09 16:51:2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邯郸东环高速入口的赵王灵王
酒量犹豪人渐枯2021-10-09 16:56:0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丛台之上武灵旧馆里的赵武灵王
酒量犹豪人渐枯2021-10-09 16:58:1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赵国人等他等得太久了,望穿秋水。
从赵衰跟从重耳流亡天涯起,到赵盾梦见叔带哭,预兆族绝而后好,再到赵简子路遇野人说后嗣且有革政而胡服,并二国于翟,扁鹊为其解梦……一代又一代的赵家人,似乎都在耐心向身后的远方凝视,翘首以盼等他出场。
有必要为赵家简单整理一下家谱。赵氏孤儿赵武之孙为赵简子,赵简子之子赵襄子创立赵国,二传到赵藉,与韩魏三家分晋,五传到赵肃侯,六传到赵雍。
然而,摆在这个刚刚登基年仅十几岁孩子面前的又是什么?
饿狼环围,饥鹰集翔,这就是初登政治舞台的赵雍面临的严峻时局。时在公元前326 年,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赵肃侯卒,赵雍即位,为武灵王。秦、楚、燕、魏、齐各出锐师万人至,参加赵肃侯葬仪。”五个国家虎视眈眈而来,五万铁甲大兵压至赵境,他们当然不是来为赵肃侯送行的,而是俟机图赵。
年轻的赵雍没有慌张,他表现出了远远超越年龄的冷峻与沉着,也展示了他高超从政手段与指挥武略。
首先,他命令赵国上下全民戒备,邯郸、代、太原、上党驻军全部枕戈待旦,随时准备迎击来犯之敌。与此同时,他积极寻求国际力量支持,联合韩、宋两个位于秦、魏、楚、齐之间的国家,使赵、韩、宋形成战略同盟,在秦、魏、楚、齐间形成品字型互援结构,对四国形成钳制力量。
做完这些,他还觉得不够。枪杆子里面有发言权,钱袋子里面更有发言权,这是历经万世颠扑不破的真理。举着这条真理,一方面派人南下,重金贿赂越王,唆使其攻楚。一方面派人北上,重赂楼烦,劝其击燕与中山。
燕、楚两国在后方被袭情况下,放弃对赵国的趁火打劫。余下的魏、秦则因赵、韩、宋的制衡,随之失去进攻优势。
你不是以会葬名义来的吗?好,我谢谢您。那,军队请止步,使者请入境吊唁。五国使者见到赵国部队军容整肃,严阵以待,遂罢邪想,加之外交策略的巨大成功,五国联军会葬完毕,各自乖乖按原路撤回。
他没有陶醉,而是将目光冷峻地投向了远方。
北面是心腹大患中山国。它硬硬地楔在赵国的版图中央,作为赵国政治权力中枢的邯郸又偏居赵国南端,这使得国家权力机器甚感运行不畅,对代郡的领导与指挥力度变得异常艰难。
齐、燕也纷纷将中山国视为一枚牵制赵国全局的重要棋子,相互勾肩搭背,共同对付赵国。这不仅给赵国的国家安全与统一带来了极大威胁,而且严重影响了赵国的发展。
梁启超曾这样分析赵国当时的局势:“惟赵边胡,而其所当之冲,视秦、燕为更剧。赵不创胡,胡必弱赵。赵之忧患在是,赵之所以盛强亦在是。”
不独如是,此时,秦国在西部迅速崛起,列国嘈杂扰嚷,争战频仍,兼并之势愈演愈烈,各诸侯国均在自图勃兴,进而吞并他人。
为对抗秦拉拢齐、楚图魏的连横策略,魏相国公孙衍号召赵、韩、魏、燕、中山五国国君称王。在他人纷纷称王之时,赵武灵王却断然拒绝。他无比诚实地说,赵国实力还实在有限,我哪里有称王的资格?让国民一律称自己为君。
欲奋垂天翼,何顾俗世名。
公元前309年,“十七年,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今天的新河县九门村,当时正是赵、中山、齐三国交界。赵武灵王在赵国边陲建立野台,东望齐,北察中山。这一望,尽收眼底,也尽记心底。
“十五年,赵王使乐池送燕公子职归,立为燕王,是为燕昭王。” “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于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
如同武灵王十四年迎娶韩女,用婚姻干预政治,与韩缔结联盟一样,不管是千里迢迢送燕公子归国继位,还是不辞辛苦送秦昭襄王归国即位,赵武灵王都是想通过自己充满温情与友爱的举止,改进与他国的关系,打破环伺赵国周围群国的固有联盟格局,建立有利于赵发展的全新秩序。
以区区赵国之弱,影响力之小,却频频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秦穆公送晋文公归国执政的大国角色,用树立他国领导人的方式来改进国际间关系。
这是他面向外部世界展露的身手。
(未完待续)
酒量犹豪人渐枯2021-10-09 17:02:0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面向国内他更是独有创见,其超越时代之举让赵国朝野为之目瞪口呆。
公元前307年正月,赵国的大臣们集体接到一张请柬,赵武灵王在信宫(位于今临洺关一代)要举行大朝。
这次朝会规模宏大,开了整整五天。这个重要会议甫一结束,赵国军队的号角开始鸣响,赵师北上,来为两年前赵武灵王的野台之望下结语。
出手与收手都相当干净利索,《史记》称之,“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
山高峰险,罡风凛冽,正好!为什么一定要在金殿朝堂之上才能发号施令?
那就在这里开一个国际形式分析会。赵武灵王就在赵国边陲边指点江山,边对大臣楼缓等说:“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于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
是啊,怎么办呢?
赵武灵王给出一个谁都想不到的答案,而且主观意识极强——吾欲胡服。
一场起于服饰而归于政体的历史性革命就此拉开。那么,一只截断的衣袖,一袭紧身的短袍,果真能牵动一个王朝的雄起与勃起吗?
赵雍知道只有改战车为骑兵,才是在丘陵山区崎岖之地作战取胜的唯一出路,只有改宽袖长袍为短衣紧袖的胡服,才能适应骑战需求。所以,他颇为自负地笑了:“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
多么自信的一笑!这无疑是超越那个时代最富底气的爽朗笑声。
夏夷之辩,由来已久。中原诸国向来自视为王朝正统,礼仪之邦,对戎狄风俗自有一种蔑视心理。
《史记》中一句“群臣皆不欲”,已能说明赵国上下的抵抗情绪。
赵武灵王叔父公子成为此称疾不朝,他认为,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是逆人之心。赵武灵王为此上门做思想工作:“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变服骑射,为的是备四境之难,无骑射之备,将何以守?
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等宗室公子及重臣也纷纷进谏,疾呼停止胡服。但赵武灵王没有动用至高无上的王权,运用高压来使他们臣服,而是用来去有致的析理明事,通过讲道理让他们衷心诚服,“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也不必一道,而便国不必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
一切推诚置腹。在这样诚恳且讲理的劝解面前,又有谁不心悦诚服呢?
一场围绕服饰变革的真理大讨论终于落帷。没有一纸政令,没有强制推行,有的只是雄辩滔滔、以理服人,最终全国欣然接受,大家集体换衣。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赵装爱胡装。那几天,赵国的裁缝店生意兴隆。那一段,六国人的讥笑声铺天盖地。
一年后的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亲率20万大军,分5路再次进攻中山。此役取得大捷,赵军一直打到中山国都城灵寿附近的宁葭(今河北获鹿北),彻底控制了太行山的重要通道井陉。 到公元前296年,赵国骑兵的铁蹄踏破中山国都城灵寿,中山被灭。
自此,赵国疆域得以空前扩张。北到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均为赵属。赵武灵王设置云中、雁门、代郡。自五原河曲筑长城,东至阴山,修筑赵国北长城。从现今留存的遗迹可以看到,赵北长城大体有两条:一条在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北沿今狼山一带;一条从内蒙古乌拉特旗向东,经包头市北,沿乌拉山向东,再沿大青山,经呼和浩特市北一直到河北张北县以南。
横亘在赵国中的梗阻中山国得以摘除,北方战略扩张局面已经打开,赵国因此迅速跻身于战国七雄行列。
当此时也,怎能没酒?赵武灵王在信都大会诸侯,酣饮五日。临风举杯,他可曾意识到他托举的赵国正走上最为辉煌的峰巅?
胡服骑射对中国文明的递进以及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远未为史家尽道。因为胡服的推广,不仅适应作战之需,更便于人们从事生产劳动。
史载,楚、齐两国当时就有人效仿赵国的胡服骑射。到汉代,胡服直接被官定为武服,在北朝,文武官员甚至被明令皆着胡服。
在赵武灵王之前,马在中原基本上只用来驾车,不作为骑乘。唐孔颖达在《礼记•曲礼上》疏云:“古人不骑马,今言骑者,当是周末时礼。”这个周末,即是指的赵雍时代。
由此推断,正是赵武灵王的一双手,将中原的人们推上了马背。当汉将军霍去病马踏飞燕,在茫茫戈壁追杀匈奴时,汉武帝可会捻着胡须,对远古的赵雍怀有一份钦敬之情?
改革的成绩是如此之大,不仅赵国疆域得以拓宽,国力得以大增,赵武灵王奠定的赵国军事力量甚至影响到他死后若干年。在各国无奈献地事秦时,赵国依然能屡败秦军,并成为秦一统天下路上遭遇的惟一最有力对手。

英雄的心中总蒸腾着苍茫的烟云,此后的赵武灵王又有着更为雄心勃勃的打算。
昔日云蒸霞蔚的东方齐国式微了,属于楚国的骄傲也随着楚庄王谢幕而结束了。与赵国来说,真正且惟一的对手只是强秦。
欲统天下,就必须吞秦。秦国恃兼并之志,一直东向用兵,又南侵楚国,对北方防范较少。赵雍于是准备绕道九原,利用轻骑之优势,偷越沙漠荒原,直下秦都咸阳。
于是,一个石破天惊的举止出现了——舍权让位。
公元前299年,他打破历来国君死后始立新君的传统,主动将王位让给幼子赵何即赵惠文王,使肥义为相国,李兑为太傅,赵成为司马。自己则号称主父,腾出时间和精力全力治军,准备灭秦。
樯橹灰飞烟灭不动人,动人处在那柄悠闲摇动的羽扇;斩华雄的震天鼓声不入心,入心的是那杯仍袅袅着热汽的的黄酒。但这些英雄,一拿来与赵雍比较,立即就差了很大一个品级。
为实施吞秦战略,了解咸阳地理形势,掌握秦王为人处世的个性特点,赵武灵王竟然假装赵国使者,亲自冒险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
怎能不惊呢?
这也太不按套路出牌了吧?一个堂堂大国的君父、国家最高军事领导人,竟然深入虎穴,冒充使者在秦庭上与秦王侃侃而谈,古今中外,可有别人?

沙丘(今广宗、平乡接壤处),一个永远的困龙之地。
在此之前,商纣王筑沙丘台,酒池肉林,最终国亡身败;荒淫无耻的卫灵公也葬在此处。《庄子》载:“卫灵公卒,葬沙丘宫。”而在未来的秦始皇三十七年,嬴政也崩于这里。
公元前295年,一代天骄赵武灵王竟然命丧此地,死的方式很可怜,“不得食,探爵彀(小麻雀)而食之”,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
起因很简单,他早年立嫡长子赵章为太子,不久废赵章而立赵何,将王位传给赵何。回头看看委屈的老大,疼爱之心顿起,于是将东安阳封给赵章,意欲将赵国一分为二,让两个儿子同时称王。于是导致在沙丘兵变,被李兑、公子成等紧闭宫门活活饿死。
挥洒的身段是如此俊逸健爽,开创的基业是如此丰功至伟,擘划的前景是如此朗天廓地……就是这么一位开天辟地的英雄,最后却在内讧中潦草完结终身。
历史何其相似乃尔!公元前643年,易牙、竖习作乱,堵塞宫门,饿死了一代霸主齐桓公。
春秋战国中两个伟大雄才,最后竟然全是在饥肠辘辘中闭上绝望的眼睛。
更为相似的是,齐国在桓公之后走向萎缩,赵国也是在赵雍之后断崖。两个极有可能吞并天下的王朝,因萧墙之内自己家纷争而突然刹车,戛然而止。
饿死的是一个人,同时饿死的是一个王国,而永久饥饿的是历史。清人屈大均诗吊:“威灵传主父,四战霸山东。六国朱旗却,三胡紫塞空。沙丘留大冢,夏屋失离宫。长技开中国,谁思骑射功?”
自此,英雄长已矣!
面向鼓腹挺胸的赵武灵王雕塑,总想悄悄问声:英雄,你饿吗?
(本章毕)






酒量犹豪人渐枯2021-10-12 19:56:1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七章 时平不用蔺相如
——成语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的历史还原

一曲《将相和》,千古息争名。
丛台下,南门里有通石碑,上镌“蔺相如回车巷”。但石碑已不是明万历十二年所立旧物,原碑惜毁于十年动乱之中。此碑所矗之巷也太逼仄了,行人尚虑摩肩,驷车可以回旋吗?
也许,这样的提问根本就不必。因为,石碑或牌位只是后人凭吊古人的精神承载,再低矮的庙宇里都可以寄放精神高迈的神像。
清时,康熙进士金德嘉辗转来邯,瞻谒石碑时曾朗声吟下:“矫矫蔺相如,桓桓御秦寇。完璧出潼关,以身殿其后。折冲樽俎间,鼎镬亦可就……呜呼回车人,高风邈难遘。”
还是司马迁的笔老劲,他对蔺相如的评价是如此之高:“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能信意强秦,而屈体廉子,用徇其君,俱重于诸侯!”

于很多人而言,蔺相如的舞台形象一直大于历史形象。
戏曲《将相和》的知名度,要远远大于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条成语后的历史故事。
事实上,蔺相如只是被封上大夫,没做过相,反是廉颇在平原君死后,曾短暂为相,执政于赵。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公元前283年的赵惠文王遇到了一件头疼事,他得到了一件天下宝器——楚国和氏璧。此事却被远在咸阳的秦昭王听到了,他派使者来赵,说愿用十五座城来换取和氏璧。
关于和氏璧有着很长的史话。
最早,见载于《韩非子》的卞和故事。李斯的《谏逐客书》中有“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可见,在秦嬴政时,此玉已落入秦宫。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用和氏璧制成了御玺,刘邦灭秦,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该御玺成为汉传国宝。经董卓之乱,此玺又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辗转流传于北方诸强之手,隋亡后,御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御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和氏璧雕刻而成的传国御玺最后不知所终。
这些都是后世史话,赵惠文王没时间知道。
不给吧,怕强秦以此为借口进兵赵国;给吧,又担心秦国使诈行骗,有辱国体。
秦国使者来过了,总得也派个使者去秦国那里回访一番。可找谁去呢?《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为什么“未得”?因为此行不仅过于危险,而且责任重大。出使的目的,不是不讲条件真要献璧,只是应付与敷衍,而虎狼之秦君岂是可随意敷衍的?
宦者令缪贤向赵王举荐:“臣舍人蔺相如可使。”一个宦者令的门客,可以担当如此重任吗?
缪贤就讲了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曾经他犯罪怕受惩处,就想潜逃向燕国。蔺相如制止了他的出逃计划。
蔺问:你怎么知道燕王会接纳你?
缪答:自己曾随赵王在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偷偷握住缪的手说,愿与你交个朋友。
蔺说:赵强燕弱,你又深受赵王宠爱,所以燕王要与你交朋友。现在你是赵国的潜逃罪人,燕惧怕赵,他一定不会收留你,而且还会把你扭送回赵。你不如袒赤上身,背负斧头,主动到赵王那里请罪,或许可能侥幸没事。
缪贤照着蔺相如的话做了,赵王果真赦免了他,这足见蔺相如的智略。
(未完待续)
酒量犹豪人渐枯2021-10-14 21:30:5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使者上路了。
他耳边缭绕的,始终是临走前向赵惠文王许下的诺言: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章台宫里,秦昭王接见了蔺相如。当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后,笑逐颜开的秦昭王随之让妃嫔及左右侍从传看宝物,群臣欢呼万岁,声浪绕梁,之前许下的给赵国十五座城的事儿却绝口不提。
蔺相如看出秦王根本无意付城与赵,于是走上前说:玉是好玉,但有瑕疵,请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心理不设防的秦王将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拿到璧后,立刻退后几步,背靠殿柱,怒发冲冠,大声呵责: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马上召集群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婪,依仗自己强大,想用空话来诈取宝器。但我认为平民之间交往,尚互不相欺,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秦国不高兴,那实在不应该。于是,赵王为此斋戒了五日,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并亲自拜送国书。这是为什么?就是尊重大国,并表示我们的敬意。
现在我来到了秦国,大王却在等级低下的宫殿里接见我,态度傲慢,礼节懈怠,得到璧后又遍传妃嫔,以此来戏弄我。我看您是无意给赵国十五座城了,所以我又把它取回来。如果您一定要逼迫我,现在,我的头颅就与和氏璧一同撞碎在柱上!
这太出人意料了。
死个使者算什么,但撞坏了和氏璧岂不惜哉?秦王连忙婉言道歉,唤有司拿来地图,指点着地图佯装说,要把这里还有那处十五座城划给赵国。
蔺相如知道秦王在使诈,于是就说:“和氏璧,乃天下所共传之宝。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现在大王亦应该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我才敢献上此璧。”
秦昭王无奈答应下来。暗地里,蔺相如派随从易服化妆后,怀揣和氏璧从小道返回邯郸。
按照蔺相如所开条件,秦昭王斋戒了五天,又在朝堂上设九宾礼仪,然后有请蔺相如献璧。此时,可献的只有一颗暂时寄放在蔺相如项上的人头。
那就实话实说吧。蔺相如大义凛然地来到庭上,慷慨陈词:秦国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国君,没有一个守信如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有负赵王重托,所以派人将和氏璧送回,此时已经安然抵达了赵国。如果你们有诚意,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存玉璧开罪于您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罪该处死,请烧沸汤镬,我甘愿跳入。
杀了蔺相如也拿不到和氏璧了。此时的秦昭王是否良心发现,忽然想起多年前自己被赵国护送回来即位那感人一幕?
大度的他决定不惩罚赵使者了,于是,如礼如仪完成接见,然后客客气气将蔺相如送回赵国。
我一直在想,索和氏璧的秦昭王其意未必在璧,而在于试探赵国面对蛮横与无理要求时的应对态度,通过揣测对手心理,来制定自己扩张战略中的打击次序。
应该说,秦昭王的当庭认错、斋戒五日都带有居高临下的游戏心态,否则他不会郑重其事沐浴吃素五天之后猛然发觉被骗,而不杀掉蔺相如。
在对蔺相如的整体打量中,秦昭王管中窥豹,发现了坦然赴死、不畏强暴、深谋远虑这些明显地域特征的因子深植在赵国君臣身上,遍藏于赵国大地。而这无疑要让人敬佩、感叹。所以他以礼待之,“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所以两相无事,岁月静好,“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鲜花频扑中,蔺相如回到家乡,因完璧归赵之功,被封为上大夫。
(未完待续)
酒量犹豪人渐枯2021-10-24 20:53:2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时隔四年之后,秦国决定再次试探一下赵国,揣揣对手的肥瘠。
看过拳击比赛吗?不停跃动的碎步,始终晃动的脑袋,频频闪出的拳头,都是一种试探,一种挑衅,目的是找出对手空档,然后一记重重勾拳将之干倒。
公元前279年,秦国又传来令赵惠文王夜不安寝的消息。秦王使者来告诉赵王,秦王想与赵王为好,在西河外的渑池会晤。
渑池为韩属地,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以东,靠近秦之咸阳,与邯郸直线距离为1200多里。即便在今天坐高铁去,也不是个快捷的路程。
路远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远离赵国长途跋涉所要见的人。赵王畏秦,不想去。
廉颇、蔺相如说:“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硬着头皮出发了,当然他带着蔺相如。
前方夜黑风高,前程危机四伏,亡我之心始终不灭的秦王,到底怀着怎样的龌龊主意,又会干出什么卑鄙勾当?一切都无法预料。
那就做最坏的打算吧。护送出访队伍到国境边时,廉颇对赵王说:“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赵王许之。
这个“许”字里,藏着赵惠文王多少无奈、绝望、凄惶与心惊胆颤。此时,送行已形同送葬。
打开《中国历史地图集》翻到战国这页,试图来寻找这支出访队伍当年的路线。他们应该先是南下,走到赵国最南端中牟(今鹤壁西),然后在廉颇忧心忡忡的视线中进入韩国,一路向西,最后抵达渑池。
渑池很好,尽管那时还没有小浪底工程后才出现的“高峡出平湖”壮丽景观,但风光旖旎,山水清秀。可惜,远道而来的赵国客人哪里有心情来领略韩国的大好河山?团长赵惠文王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早日回到邯郸,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
急不得的。酒才斟上,需要慢慢喝。
杯觥交错中,秦王渐至酣畅,出招了。秦昭王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鼓一番瑟吧!”无奈的赵王只好进行才艺展示,鼓了下瓦瑟。按照导演事先的安排,秦国史官立刻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鼓瑟。”
这也太侮辱人了吧?赵惠文王敢怒不敢言。此时,蔺相如走上前来说:“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于是,蔺相如拿着瓦缶跪请秦王敲击。秦王依然不肯。蔺相如放出狠话:“如果您不肯敲缶,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王身边人欲杀蔺相如,相如怒目以向。不得已,秦昭王非常不悦地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如法炮制召,对赵国史官说:“写下某年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群臣说:“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立刻针锋相对:“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就这样,双方唇枪舌剑,铁嘴钢牙,互不相让,战成平局。
结果非常理想:“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赵惠文王安安全全哼着小调回家。
宋人徐钧赋诗赞道:“缶击何分秦胜负,璧还不是赵存亡。最怜恃勇偏轻举,直挟君王冒虎狼。”明人高启也写诗盛誉:“危计难成五步间,置君虎口幸全还。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
多年之后的他们仍然在对赵王的渑池之行深怀恐惧,认为实在惊险。
蔺相如却不这样认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他有着对复杂时局站位更高也更全面的整体打量。


完璧归赵后,鸡变凤凰,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从一个舍人突击提干成长为一名部长级高官。
渑池会盟后,鱼跃龙门,蔺相如被封为上卿,跻身为国家领导人行列,而且有了自己的舍人队伍。
这搞得廉颇将军很是不快。廉颇认为,“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于是放出话:“等我见到蔺相如时,一定辱之。”
闻听此话的蔺相如,表现得孱头。每当赵王召见群臣,蔺相如常称病,怕的是在朝堂上与廉颇发生争执。冤家路窄,碰上的机会总是很多的。有次出行,蔺相如远远望见廉颇,他立刻吩咐车夫“引车避匿”。
这让住在蔺氏传舍中的门客们集体甚感窝囊,甚至愤怒,一个人怎么可以胆怯到如此地步?舍人们嚷开了,我们之所以“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反问他们:“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回答是:“不若也。”那怎么能比呢,当然是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蔺相如的话不胫而走,而且走得很快。廉颇听到后,立刻被蔺相如高义所感染,自惭不已。于是,将军肉袒负荆,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谢罪。从此二人结为刎颈之交,作为黄金搭档活跃在赵国的政治舞台,从此《将相和》的悠扬唱腔响彻在老中国的戏剧舞台。
有必要补录的是,真实的蔺相如并非戏曲中那个羸弱老生造型。
公元前271年,赵奢还未从戎,尚在为国治赋之时,蔺相如就曾率赵师攻齐,一直打到平邑(今河南南乐北)。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前,在秦反间计作用下,赵王使赵括代廉颇,已经病重的蔺相如苦苦谏止,却终不被采纳。
此时,李白笔下虎虎生风“猛气折秦嬴”的蔺相如,只能气息奄奄地躺在一个叫做蔺家河( 《读诗方舆纪要》载:蔺家河县西南二十里。《志》云:以近相如故宅而名)的村庄,向赵国最后寄予他无限怅望无限绝望的目光。
廉颇因谗遭忌,自己油枯灯灭,失去柱石的赵国将迎来一个怎样狂风咆哮、乌云压顶的血色黄昏。
(本章毕)
酒量犹豪人渐枯2021-10-28 19:34:4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酒量犹豪人渐枯2021-10-28 19:42:0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此为位于山西莒山的蔺相如墓。据《山西通志/祠庙》载:“蔺相如祠在泽州东北四十五里莒山上,宋政和年间建,国朝永乐五年修。”距祠庙东南约30米处有蔺相如墓,墓堆呈宝顶型,高3米,直径8米,周长约25米,墓身原为砂石条砌就的八卦型平台,外封以土。
酒量犹豪人渐枯2021-10-28 19:46:0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位于山西古县的蔺相如纪念馆
酒量犹豪人渐枯2021-10-28 19:49:5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八章 浊世翩翩佳公子
——平原君赵胜及其背后的毛遂自荐、窃符救赵

一直诧异,占地浩阔的赵王陵怎么容不下一个厥功至伟的赵家公子?
很少有人知道,他却一直安静地躺在这里。肥乡区内索家寨村东北,有座萧索、沉寂了几十年,甚至在当地百姓眼中都相当陌生的墓地,其主人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大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平原君赵胜。
据肥乡古志记载,该陵墓原高二十丈,到明代封土尚有十余丈。因陵高土厚,冬季墓阴积雪要到来年春天已经很长时日,才慢慢融化,被人誉为“赵陵春雪”美景。
今天,墓土高度已不足4米,再无积雪可观了。
想想生前珠客三千、前呼后拥的热闹,2000年后孤零零偏卧此隅,独对衰草萋萋,怎不令人陡生慨叹?
古来将相何处寻,荒冢一堆草没了!为赵胜生叹的古人很多。
“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惟浇赵州士。”此为李贺。
“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此为高适。
“平原君安在,科斗生古池。座客三千人,于今知有谁?”此为李白。
诗人的论调往往感性而率意,缺乏学者基于审视、思索后的周全与中肯。
一代文宗王世贞,隆庆元年以副使莅大名,来到邯郸慨然起兴:“君莫谓平原好公子!三千去后应无几。堂中客傍信陵门,军前士死长平垒。”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他下判:“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馀万众,邯郸几亡。”
千秋功过任由人说。

赵胜,赵武灵王子,赵惠文王弟。平原君从惠文王元年拜相,其后三去相、三复位,历经赵惠文王、赵孝成王二朝。
那是怎样一个扰嚷喧嚣、刀光剑影的时代。战国的大幕行将落下,但在终场铃鸣响之前,还会有四个人几乎同时亮相在当时的国际政治舞台中心。他们以个己为中心,组成政权之外的势力集团,他们遥相欣赏,彼此呼应,用奔波于路、舌战王庭的个己努力来为国纾难,救人倒悬,附带也确立并散扬自己的赫赫声名。
他们就是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轻裘长剑,烈马浩歌,纾难救急,义布四方,这是四公子的集体精神小照。
他们四人的确很相像,均出生宗室,手握重权,又都喜欢虚己以交,揽士纳才,养客传舍,重义全交。他们的集体聪明之处还在于,绕过政府权力系统,只在自家后院广造馆舍,养纳门客。不干预政治则不会见疑,那么这支队伍就可以放心成为自己的私人势力,养士报己,为我所用。
“宾客盖至者数千人”,这是赵胜的门客规模。
养人者为的是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乘隙而奋盛于一时;被养者则是不乐居业,偏好游处,游手好闲,在依附别人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在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序的大乱之世,双方都含情脉脉地找到了某种不言自明的相互依托。
所以,待士的真心有时连豢养者自己也说不清。
平原君家楼临民宅,旁边住着位跛人,行走动作相当别致,而这一幕让楼上的平原君美妾尽收眼底,美人顿时笑声朗朗,花枝乱颤。此笑极大伤害了残疾人的自尊心,次日,他迈着生动的步履登门对平原君说,他想要笑话他的美人人头,理由是“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
面对这样的奇葩要求,平原君一笑了之。结果,门下舍人悄悄走了大半,平原君纳闷了。有人告诉他:“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斩美妾,且向跛子谢罪,宾客才又赶散的羊一样重新回圈。
士我所爱,美人亦我所爱,固然不应爱美人而怠慢士。但仅因属于无礼貌的浅薄一笑,就提出索要笑者人头的要求,这样的要求不也太出格、太兽性了吗?
一切违背人性,有悖审美的非自然示爱,都让人恶心。在这里,看不到什么所谓的浊世翩翩佳公子,要求的提出者、支持者、满足者,全系魔鬼。
(未完待续)
酒量犹豪人渐枯2021-11-01 08:25:2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酒量犹豪人渐枯2021-11-02 20:48:37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