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三国:以史实讲三国

楼主:秦时汉唐 字数:520121字 评论数:79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这是个什么机制呢?一篇文章一次发,提示说内容有问题。一字不改分两次发,又没有问题了。呵呵??
秦时汉唐2021-09-13 14:16:2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十一 诛杀何进(1)

汉灵帝刘宏有两个儿子,何皇后所生皇子刘辩,王美人所生皇子刘协。
汉灵帝觉得刘辩举止轻浮,没有作为皇帝的威仪,很不满意,有意立刘协为太子,但刘辩的舅舅何进手握兵权,而且废长立幼,群臣肯定也不会答应,一时举棋不定,久拖不决。
汉灵帝、董太后和宦官们支持刘协,何进、何皇后和士人官僚力推刘辩,双方矛盾爆发,势同水火,争执不下。
后来,汉灵帝病入膏肓,有心无力,便将刘协托付给蹇硕,让他帮助刘协登上帝位。
蹇硕虽然掌握了禁军兵权,但对何进是既嫉妒又惧怕,暗地里说:“如果想要立刘协为帝,必先诛杀何进,以绝后患。”
他和各常侍一起,劝说汉灵帝,派何进到凉州平定边章、韩遂叛乱,打算把何进调出朝廷后再动手除去。
汉灵帝哪里想得到蹇硕等人还有这些图谋,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赏赐何进兵车百辆,虎贲斧钺,命他出征。
蹇硕的司马潘隐,与何进是早年故交,与他私交甚厚,偷偷将蹇硕要杀他的阴谋告诉了何进。
何进采取缓兵之计,上奏请派袁绍领兵前往徐、兖二州平叛,借口等袁绍返回后就出兵西征韩遂,拖延时间。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驾崩。
蹇硕与十常侍商议,秘不发丧,假传圣旨宣何进入宫,准备杀掉他后,册立皇子刘协为帝。
何进乘车进宫,潘隐前往迎接,用眼神示意,暗中泄密。
何进明白了潘隐的示警,不由大惊,急忙跳上马车,抄近道跑回军营,派军守住各郡国在京城的官邸,向蹇硕等人施压,自己则声称有病,不再进宫。
蹇硕等人计谋未遂,迫于压力,不敢妄动。
在何进和何皇后等人力主之下,皇子刘辩顺利继承帝位,时年十四岁,是为少帝。
汉少帝刘辩尊奉祖母董氏为太皇太后,母亲何皇后为皇太后,封九岁的皇弟刘协为勃海王,后改封陈留王。
何太后临朝主持朝政,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光熹,任命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共同主持尚书事务。
董太后依靠宦官,以其侄子骠骑将军董重为党援,与何太后和何进争权,想要干预国家政事,都被何太后阻止。
董太后忿恨地咒骂说:“何氏贱人,你现在气焰嚣张,不过是依仗你的哥哥何进罢了。我如果命令骠骑将军董重砍下何进的人头,那是举手之劳,易如反掌。”
何太后将这番话转告了何进。
何进既已掌握朝政大权,本就怨恨蹇硕等中常侍想谋害自己,开始暗中策划诛杀宦官的行动,一听此话,更是加快了实施步伐。
何进的弟弟何苗,字叔达,与何皇后是同母兄妹,因妹妹受宠而显达,官任河南尹。
中平四年(187年),荥阳几千贼人暴动,攻打焚烧郡县,杀害中牟县长,何苗奉诏平叛,击败群贼,平息了暴乱,升任车骑将军,封济阳侯。
中平六年(189年)五月,何进、何苗联合三公,上奏说:“董太后指使前中常侍夏恽、永乐太仆封谞等,与州郡官府相互勾结,垄断各地的金银珠宝,全部搜刮进了永乐宫。按照过去的惯例,藩国的王后不能留住在京城,请把她迁回河间国。”
何太后准奏。
五月初六日,何进派兵包围董重的府第,逮捕董重,免除他的职务,董重自杀。
董太后惊惧交加,于六月初七日突然发病而死,但民间都认为董太后是被何太后杀害的,都为董太后鸣不平,何氏一家民心渐失。
秦时汉唐2021-09-13 16:52:2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十一 诛杀何进(2)

外戚和宦官激斗正酣,袁绍有意借何进之力除掉宦官,派何进亲客张津劝他说:“蹇硕专权很久了,又与长乐太后(董太后)狼狈为奸,将军应当选拔良才,拨乱反正,为国除害。”
袁氏一族累世宠贵,得到全天下士人的拥护,袁绍善于结交名士,许多豪杰、士人都愿意为他效力,其弟袁术时任虎贲中郎将,所以何进对袁绍哥俩都特意笼络,善加对待。
何进听了张津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对袁绍更加信任。
两人一拍即合,关系非同一般。
袁术(?-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司空袁逢的嫡子,袁绍同父异母的弟弟。
袁术青年时期那是平步青云,一路高升,举孝廉,除郎中,历职内外,后为折冲校尉、长水校尉,转虎贲中郎将。
袁术生活奢靡,为人张扬,出入讲究排场,洛阳有歌谣说“路中悍鬼袁长水”,说的就是他任长水校尉时奢侈无度,乘坐豪华座车出行的场景。
袁术年轻时豪放有侠气,经常与公子哥们田猎游玩,飞鹰走狗,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竟然风格大变,被举荐为孝廉,一路升迁,做到了河南尹、虎贲中郎将。

在袁绍的推荐下,何进又征聘智谋之士逢纪、何颙、荀攸等二十余人,任命何颙为北军中侯,荀攸为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与他们结为心腹。
蹇硕察觉到何进的行动,心中不安,给中常侍赵忠等写信说:“大将军兄弟俩执政专权,与天下党人谋划着诛杀先帝左右亲近人士,要消灭我们这些人,只因为我统领禁兵,所以暂时犹豫不决,不敢行动。我们现在应当联合起来,把上阁关闭,马上捕杀他们。”
中常侍郭胜是何进的同乡,当初何太后就是贿赂他而得以选入宫中,而且为何进的荣升出过力,亲近何氏一族,于是与赵忠等商议,决定不听蹇硕的,还把蹇硕的信交给了何进。
何进大怒,先下手为强,派黄门令逮捕蹇硕,将其斩杀,接管了西园禁军。
袁绍又劝何进,说:“以前窦武想诛杀宦官,反而被害,就是因为事不机密,被宦官得知行动计划,五营百官都害怕宦官,听命于宦官,窦武却信任他们。现在将军身为国舅,与兄弟何苗都统率劲兵,部下将吏又都是英俊名士,誓死效忠,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真是天助大将军也。将军为天下除害,必将名垂后世。就算周朝的申伯与将军的功绩相比,也算不得什么啊!”
何进被袁绍一席话捧得飘飘然,微微点头。
袁绍趁机劝说:“现在皇上的灵柩在前殿,将军受诏统率禁兵,不要随便出入皇宫,以防不测。”
何进深以为然,于是借口生病,既不陪丧,也不去给汉灵帝送葬,整日与袁绍一起密谋锄奸计划。
他把所定计策告诉了何太后,请求将中常侍及以下的宦官全部撤换,委派三署郎官代替他们的职务。
何太后没有同意何进的计策,说:“从古至今,都是宦官统领皇宫,这是汉家老规矩,不可废。况且先帝刚刚去世,我就打扮得花枝招展,衣冠楚楚地与士人一起共事,不太好吧?”
秦时汉唐2021-09-13 20:47:4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LL880113 2021-09-14 03:04:44
没看到西羌第一章,,,嗚,樓主重新上傳吧
-----------------------------
不好意思。西羌战争(1)当时漏发了,补发在此楼:http://bbs.tianya.cn/go_reply_position.jsp?item=no05&id=523301&rid=13464165
秦时汉唐2021-09-14 10:37:2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十一 诛杀何进(3)

何进不能违反太后懿旨,就想退后一步,只杀那些为首的宦官。
袁绍不同意,认为宦官亲近皇上,传达号令,联络内外,如果不一网打尽,全部消灭,一定祸害无穷。
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及二哥何苗,多次接受宦官的贿赂,知道何进要杀宦官,就向何太后求情,要何太后庇护宦官,还离间说:“大将军擅杀皇上左右亲信,是为了削弱皇上的权利,便于专权啊。”
何太后心有所动,一时也觉得何进如此急迫地想要诛杀宦官,恐怕就是何苗他们说的这个原因,不禁惊疑不定。
彼时宦官已专权二十余年,封侯贵宠,四处安插亲信,势力盘根错节,地位非常牢固。
何进虽说被委以重任,大权在握,想要获取那诛杀宦官的美名,但对宦官们也十分忌惮,不免犹豫不决,难下决心,诛杀宦官一事就拖延了下来。
袁绍又怂恿何进,建议他召集董卓、丁原等地方豪强进京,以此向何太后逼宫,胁迫何太后同意诛杀宦官。
主簿陈琳劝谏说:“《易》云:‘鹿放走了,就不可捕得了。’俗话说:‘蒙着眼睛捉麻雀。’象捕雀这样的小事,尚且不能用欺诈的手段,何况国家大事,岂可用欺诈来达到目的呢?大将军身负皇家权威,手握重兵,龙行虎步,完全可以随心所欲。杀几个宦官,好比烧着火炉子燎毛发,有什么难呢?只要你当机立断,一声令下,果断出击,还不是手到擒来。而且,诛杀宦官,上顺天意,下应民心,可谓顺势而为,马到功成。如今你却看不到这些优势,放弃手中的利器,去寻找什么外援。一旦各路英豪聚在一起,各怀异心,那就是比谁的拳头硬,强者为雄,不是你能控制得了的。这就好比倒拿武器,把手柄交给别人,绝不可能成功,反而无端引发动乱。”
侍御史郑泰也劝谏说:“董卓为人强悍,不讲仁义,又贪得无厌。假如朝廷依靠他的支持,授以兵权,他将为所欲为,必然会威胁到朝廷的安全。大将军你作为皇亲国戚,掌握国家大权,惩治那些罪人还不是小事一桩,实在不应该依靠董卓作为外援。而且,计划不如变化快,事情拖得越久,越可能发生变故。先前窦武的教训就摆在那里啊。大将军应该赶快决断。”
尚书卢植也认为董卓乃凶悍之徒,难以驾驭,不应当召他进京。
何进都不接受。
郑泰气得辞职而去,临走时对荀攸说:“何进这个人,实在不好辅佐。”
曹操也说:“不就是杀几个宦官嘛,派个狱卒就轻松搞定,召那么多外援来干什么?想把宦官一网打尽,赶尽杀绝,必定暴露计划,不会成功。”
何进不听劝谏,在袁绍的一再怂恿下,采纳了他的建议,召并州牧董卓进驻关中上林苑,东郡太守桥瑁驻城皋,武猛都尉丁原进军河内郡,都打着诛杀宦官的旗号,又派府掾王匡、骑都尉鲍信回家乡征兵,随时接应。
丁原为了造势,放火焚烧黄河的孟津渡,火光冲天,在洛阳城都能看见,一时人心惶惶。
董卓上书说:“中常侍张让等人利用皇帝恩宠,扰乱天下。我曾听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疮痈溃烂虽然疼痛,但比不上侵蚀脏腑。从前赵鞅统率晋阳的军队来清除君王身边的恶人,如今我则敲锣打鼓到洛阳来,请求逮捕张让等人,以清除奸邪。”
何太后还是不同意诛杀宦官。
秦时汉唐2021-09-14 15:16:0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十一 诛杀何进(4)

何苗劝何进说:“我们在南阳时十分贫贱,到现在身居高位,一路走来,全靠宫中获得富贵。国家的事,也不容易。你一定要考虑清楚,应当与宫中保持友好。一旦发动,覆水难收,后悔莫及啊!”
何进听了何苗的话,再次犹豫起来。
董卓进军到渑池时,何进更加犹豫不决,派谏议大夫种邵拿着皇帝诏书去阻止董卓,要求董卓返回河东郡,去讨伐流亡匈奴单于于夫罗。
董卓好不容易寻到机会能进洛阳,自然不肯接受诏命,上书辩解,一直进军到河南。
部队抵达洛阳城外时,种邵假意到董卓军营劳军,再次劝他退军。
董卓疑心洛阳政局已发生变动,更不可能退缩,命部下拿着武器威胁种邵,想让他知难而退。
种邵大怒,毫不畏惧,以皇帝的名义大声叱责,士兵们都害怕地散开了。
种邵上前,义正辞严责问董卓。
董卓自觉理屈辞穷,只好西撤至洛阳城二十里外的夕阳亭。
袁绍见势不对,担心何进改变主意,于是威胁说:“矛盾已经激化,大家联合起来诛灭宦官的行动也已经暴露了,再不赶快行动,就要发生变故,将军还等待什么,再不决定就后悔莫及了。”
何进这才下定决心,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持符节,专命击断,又任命一向痛恨宦官的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
袁绍派出一些机智的武吏监视、限制宦官们的行动,委派弟弟、虎贲中郎将袁术选拔二百名可靠的士兵开进宫中,取代原来把守宫门的黄门侍者,又叫董卓派人紧急上奏,声称要进兵洛阳城西的平乐观。
何太后劝不住何进,看到眼前情景,不由害怕起来,把大部分宦官都放回了家,只留少数平时与何进亲近的人留在宫中,想以此平息这场巨大的政治风波。
宦官们顿时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纷纷去何进那里请罪,听候处置。
何进得意洋洋,对他们说:“天下纷纷扰扰,正是你们这些人为害所致啊。如今董卓很快就要到了,诸君何不早日滚回老家去呢?”
袁绍一心诛灭宦官,一再劝何进乘此机会处决了他们,何进不许。
袁绍不甘心就此作罢,又给各州郡写信,假传何进的意旨,大肆搜捕宦官亲属,煽风点火,大造声势。
宦官们不知这是袁绍在暗中使坏,一见形势不妙,害怕何进赶尽杀绝,便想孤注一掷,进行反击。
张让的儿媳妇是何太后的妹妹,张让向她叩头说:“我现在犯下大罪,理应马上回老家去。但一想到世受皇恩,现在要离开皇上身边,远去他乡,不免恋恋难舍。请你向太后说情,允许我再进一次宫,拜见一下太后和皇上,这样回去,也死而无憾了。”
张让的儿媳妇转求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请她向何太后求情。
何太后诏命宦官们重新入宫服侍,官复原职。
这年八月二十五日,何进到长乐宫,再次奏告何太后,请求诛杀中常侍。
宦官们见此情景,商议说:“大将军托病不居丧,不送葬,现在忽然到宫中来,想干什么呢?这不是要重演从前窦氏欲诛杀中常侍的事吗?”
秦时汉唐2021-09-14 20:36:5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十一 诛杀何进(5)

张让又派人偷听,将何进和何太后的对话听了个一清二楚,决定先下手为强,带领常侍段珪、毕岚等几十人,拿着兵器悄悄地从侧门进入,埋伏宫中。
等到何进从何太后宫中出来,宦官又假传何太后懿旨,召他进宫。
何进进入宫中,甫一坐定,众宦官便持刀闯入。
张让责问何进说:“天下大乱,也不仅仅是我辈的过错。昔日先帝曾经与太后不和,几乎把太后废了,我们奔走相救,各人拿出家财千万作为礼物,讨好先帝,才让先帝回心转意,没有追究。我们这样做,不过是想依托你何氏的门户而已。现在居然要把我们全部杀光,是不是太过分了呢?你张口闭口指责宫中污秽肮脏,但整个朝廷自公卿以下又有谁是忠诚廉洁的呢?”
话音未落,尚方监渠穆大步向前,拔剑将何进斩杀于嘉德殿前。
实施完斩首行动,张让、段珪等又假传圣旨,准备罢免袁绍、王允等人,任命故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
值班的尚书接到诏板,怀疑有假,说:“这事是不是请示一下大将军,大家共同商议再说。”
中黄门把何进的脑袋掷给尚书,说:“何进图谋造反,已经杀掉了。你要问就问它吧。”
何进的亲信部属吴匡(蜀汉名将吴班之父)、张璋听说何进被害,想带兵入宫,但宫阁关闭,不得进入。
这时,袁术也率军赶到,与吴匡刀枪并举,合力进攻宫门,中黄门拼死守住。
此时正值日暮,袁术下令放火,焚烧南宫嘉德殿的青琐门及东西宫,想逼迫张让等出来。
张让谎告何太后说:“大将军起兵造反,放火烧宫,正在进攻尚书门,请太后和皇上赶快躲避。”
说完,不由分说,命人架起何太后、汉少帝及陈留王刘协,又劫持宫中官属,从复道向北宫逃走。
尚书卢植闻讯,手持长戈随后追赶,站在阁道窗下,抬头仰骂段珪。
段珪害怕了,就释放了何太后。
何太后慌乱地从阁楼跳下,得以脱身。
袁绍与叔父袁隗假传皇帝旨意,将宦官任命的司隶校尉许相及依附宦官的前太尉樊陵杀了。
然后,他与何苗带兵攻到朱雀阙下,逮捕了赵忠等人,全都杀死。
吴匡等人一直以来都对何苗怀有陈见,认为他不与何进同心,反与宦官同谋,于是对士兵们说:“车骑将军何苗虽然是大将军的弟弟,但一向接受宦官贿赂,偏袒他们。大将军就是他杀死的,你们愿不愿意为大将军报仇?”
何进对部属一向仁义,多有恩惠,士兵们都流泪说:“愿以死相报!”
吴匡就与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带兵攻杀何苗,把尸体抛在苑中。
这何苗可真是死得不明不白,本是带兵来为哥哥何进报仇的,却反成为报复的对象,冤死宫中。
袁绍下令关闭北宫门,指挥兵吏捕杀宦官,包括哪些坚守节操、平时并未作恶的宦官,不论老少,见到没长胡子的就杀,很多平民百姓也被错当成宦官杀死,死者二千多人。
有的人为免遭误杀,不得不裸露下身,证明自己不是宦官,才逃过一劫。
袁绍乘势率军进攻皇宫,士兵们爬上端门屋,向宫内冲击。
张让、段珪等人被团团围困,于是劫持少帝和陈留王等几十人步出谷门(洛城北中门),逃奔小平津(今河南洛阳市孟津市东黄河渡口)。
由于慌忙逃命,皇帝所用的六颗御玺都没有随身带上,也没有公卿跟随,只有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星夜赶到黄河岸边,搜寻少帝一行。
秦时汉唐2021-09-15 15:01:1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黑就是一种品质 2021-09-15 17:41:38
每天多更一点吧,看不过瘾
-----------------------------
尽量吧。我加油。
秦时汉唐2021-09-15 20:34:2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十一 诛杀何进(6)

破晓时分,闵贡终于追上了汉少帝刘辩。
汉少帝又饥又渴,闵贡找来一只羊杀了,进献给皇帝,聊饱饥渴。
闵贡执剑指着张让等人,厉声斥责说:“你们这些祸害,还不快死,看我来杀了你们!”
一边说,一边挥剑砍死数名宦官。
张让等人自知死期已到,又惊又怕,向汉少帝叩头辞别,说:“我们灭绝了,天下必将大乱。请陛下自己保重!”
说完,全都投河自尽。
宦官皆灭,十常侍之乱结束。
经过多年反复争夺,宦官与外戚最后一次火拼,双方同归于尽。
东汉末年,朝廷的三根柱石,外戚、士人官僚各一根,宦官依附皇权而生,与皇帝本为一体,为第三根。
三方各取所需,互相制衡,方能政局稳定。
外戚和宦官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皇权,二者时有斗争,也时常妥协共生。
他们不管怎么斗,都是窝里斗,谁也不敢动了皇帝的江山。
不管他们如何折腾,天下都不会乱,因为他们始终代表着中央。
汉灵帝组建西园禁军,让宦官把握宫中军权,与日益势大的外戚何进形成均势。
随着董氏一族灭绝,刘辩继为少帝,外戚和宦官都支持何太后和少帝,双方在政治上并不对立。
何进又诛杀了宦官首领蹇硕,夺其禁军兵权,宦官对他已不具威胁,此时三方本应和谐相处,却乱入了一个士人官僚的代表人物袁绍,极力鼓动外戚何进将宦官一族赶尽杀绝,非要打破这种平衡,意欲何为呢?
也许袁绍的目的,正是要打破这种平衡,引发天下大乱,自己取而代之。
宦官专权乱政固然有其可憎之处,但在皇权体制中却起着非常重要,甚至无法取代的作用。
他们是皇帝、外戚和外朝官僚之间的联络人,一旦消亡,国家庞大的机器还真难以正常运转。
从历史上来看,古今中外屠杀宦官的,无一不是打着“清君侧”、振兴皇权的大旗,却无一不是谋求造反,意图取而代之,可见其中必有蹊跷。
所以,何太后才会一再阻止诛杀宦官,何进也是犹豫再三。
袁绍的密友曹操无疑是最为看透这一政治图谋的人,早就预言袁绍怂恿何进杀尽宦官,调动外援入京,无异引狼入室,给国家添乱。
汉代以察举制、征辟制选拔、征召人才,导致门生故吏、宗族势力等私人关系充斥官场。
故吏相当于先秦时家臣,东汉官场最大的特色是举主(举荐人)、府主(征召其为下属的人)与门生故吏(被举荐、征召人)之间类似于君臣、父子的关系,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门生故吏不拿皇帝当君主,而是把推举自己的举主当君主,为了举主的利益可以跟皇帝硬扛。
此外,门生故吏还要为举主复仇、守孝、救难,以及帮助举主的儿子或经营其家财,忤逆举主就好似欺师灭祖,为世人所不齿。
一个家族当官的人越多,越久,越大,积累的政治资本也就越雄厚。
再看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势倾天下”。到了袁绍这里,凭借其小孟尝之风范与个人魅力,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使得袁氏声望日隆,如日中天,“士人争相附之”。
史载袁绍的母亲去世时,四方赶来送葬之人,竟三万有余。
当朝太后也不过如此。
袁氏的声望、势力可见一斑。
这就是袁绍的野心,先借何进之手斩断宦官这根柱子,再借董卓进京扰乱时政,浑水摸鱼,最后自己登高一呼,凭借袁氏世代积下的威望和本钱,效仿刘邦、刘秀的成功范例,先大乱而后大治,建立新的王朝。
但是,袁绍千算万算,却算不尽乱世那可怕的人心。
局势的发展,已逐渐脱离了袁绍的掌控。
他算对了开头,却没想对结局。
秦时汉唐2021-09-15 20:34:5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十二 董卓进京(1)

八月二十七日,闵贡扶着汉少帝与陈留王,乘着夜色,借着萤火虫的微光,高一脚低一脚地徒步往南走,赶往洛阳的皇宫。
走了几里地,闵贡在一百姓家讨得一辆板车,三人乘车赶到邙山北面的驿舍,总算可以下车休息一会儿。
天亮后,闵贡找到两匹马,汉少帝独骑一匹,他与陈留王刘协合骑一匹,从雒舍往南行,一路上不断有公卿赶来,加入他们的队伍。
也是这晚,奉何进之令入京勤王的董卓,率军赶到显阳苑(洛阳苑囿,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西),远远望见宫中火起,知道发生了变故,便丢掉辎重,轻骑急速前进。
天还没亮,董卓赶到京城西,听说少帝一行在城北,马上就要回宫了,就急忙与大臣们一起往北赶,在城北的北芒阪(今北邙山),迎头撞见失魂落泊、狼狈不堪的汉少帝。
汉少帝好不容易逃过一劫,突然望见董卓率大军前来,以为是追杀自己的叛军,吓得浑身哆嗦,大哭起来。
随行的大臣纷纷向前,拦住董卓。
司徒崔烈大声呵斥:“少帝在此,休要惊了圣驾!皇上有诏,令你速速退兵回避。还不赶紧让开!”
董卓大怒,指着崔烈骂道:“我日夜兼程跑了三百里路,马不停蹄赶来迎接圣驾,你却叫我回避。信不信我砍下你的脑袋?”
董卓又反驳众大臣说:“诸位公卿身为国家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动荡,天子流落在外,现今只有我能保护皇上的安全,哪有退兵的道理!”
众人阻止不住,董卓闯入迎驾队伍,先拜见汉少帝刘辩,又伸手想从闵贡怀中抱走陈留王刘协。
刘协不肯,董卓只得与闵贡并马而行,一同入城。
秦时汉唐2021-09-16 15:03:3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十二 董卓进京(1)

八月二十七日,闵贡扶着汉少帝与陈留王,乘着夜色,借着萤火虫的微光,高一脚低一脚地徒步往南走,赶往洛阳的皇宫。
走了几里地,闵贡在一百姓家讨得一辆板车,三人乘车赶到邙山北面的驿舍,总算可以下车休息一会儿。
天亮后,闵贡找到两匹马,汉少帝独骑一匹,他与陈留王刘协合骑一匹,从雒舍往南行,一路上不断有公卿赶来,加入他们的队伍。
也是这晚,奉何进之令入京勤王的董卓,率军赶到显阳苑(洛阳苑囿,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西),远远望见宫中火起,知道发生了变故,便丢掉辎重,轻骑急速前进。
天还没亮,董卓赶到京城西,听说少帝一行在城北,马上就要回宫了,就急忙与大臣们一起往北赶,在城北的北芒阪(今北邙山),迎头撞见失魂落泊、狼狈不堪的汉少帝。
汉少帝好不容易逃过一劫,突然望见董卓率大军前来,以为是追杀自己的叛军,吓得浑身哆嗦,大哭起来。
随行的大臣纷纷向前,拦住董卓。
司徒崔烈大声呵斥:“少帝在此,休要惊了圣驾!皇上有诏,令你速速退兵回避。还不赶紧让开!”
董卓大怒,指着崔烈骂道:“我日夜兼程跑了三百里路,马不停蹄赶来迎接圣驾,你却叫我回避。信不信我砍下你的脑袋?”
董卓又反驳众大臣说:“诸位公卿身为国家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动荡,天子流落在外,现今只有我能保护皇上的安全,哪有退兵的道理!”
众人阻止不住,董卓闯入迎驾队伍,先拜见汉少帝刘辩,又伸手想从闵贡怀中抱走陈留王刘协。
刘协不肯,董卓只得与闵贡并马而行,一同入城。
秦时汉唐2021-09-16 15:05:0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一路上,董卓向刘辩询问事变经过。
刘辩惊魂未定,语无伦次。
而刘协却能表述清楚,娓娓讲来,对答如流。
董卓十分高兴,觉得陈留王刘协比汉少帝贤能。
他知道刘协是董太后抚养长大,号“董侯”,自认与董太后同族,心里开始有了废黜汉少帝,改立陈留王为皇帝的念头。
汉灵帝末年,民间盛传童谣:“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芒。”
宫变发生时,刘辩已经登基为帝,是为“王”,刘协为陈留王,是为“侯”,但不久后,这两位被公卿百官乘车骑马护送到了北邙山的王、侯,地位倒转,“侯非侯”,“王非王”,至此童谣灵验。
回到宫中,汉少帝命人寻找混乱中丢失的皇帝六玺,找到了五玺,唯有传国御玺丢了。
当天,他大赦天下,改元为昭宁,任命丁原为执金吾。

董卓进京的第一批人马只有三千人,此时京城里还有何进的旧部、丁原的人马以及袁家的禁军部队。
想要掌控朝局,必须要处理好与这些军队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必须有实力,才有说话的权利。
董卓密令自己的主力部队星夜兼程,加速向京城集结,同时心生一计,安排身边这三千兵马,每天深夜潜出洛阳四门,等天亮后就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地进入洛阳城,还派人到处宣传,今天又有多少多少西北兵进了城。
如此反复,声势吓人。
大家不明就里,都以为董卓的援军源源不断,每天都在往洛阳赶来,不可胜数,一时被董卓“强盛”的军势所迷惑。
秦时汉唐2021-09-16 15:05:2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十二 董卓进京(2)

何进死后,其军队由部将吴匡统帅。
吴匡跟董卓的弟弟董旻交好,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就是被两人领兵杀死的。
董卓虚张声势,还真唬住了不少人,加之二人这种关系,吴匡带着何进、何苗的兵马,最终都归属了董卓。
接着,董卓决定向丁原开刀,收编他的部队,掌控京城所有的武装部队。
丁原(146年—189年),字建阳,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临沂市费县西南)人。
丁原出身贫寒,文化水平不高,只能说是粗有谋略,但勇武有力,善于骑马射箭,最大特色就是从不在上司面前叫苦,身先士卒,执行力很强。
早年时候,丁原在南城县当了一名小官吏,凭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步步干到并州刺史,手下有主簿吕布、从事张辽、张杨、高顺等名将。
中平六年(189年),大将军何进征召丁原到洛阳,被任命为骑都尉,共谋诛杀宦官。
不想,何进尚未动手,先被宦官密谋杀死,袁绍等人又诛杀宦官。
这时,董卓来到洛阳,欲把持朝政,遂想杀死丁原,兼并其部众。
董卓先是任命丁原为执金吾,把他稳住。
丁原这人没啥谋略,脑子总是比人慢半拍。
他对董卓其实是不服的,还在那里琢磨董卓封他官职的意图时,这边董卓却是快刀斩乱麻,买通丁原最为信任的属下吕布,一刀咔嚓了他。
董卓到底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买通吕布的,史籍无任何记载,当然不会是《三国演义》中的珠宝和赤兔马,估计最大的可能是封官许愿。
丁原一死,董卓就让吕布接替了丁原的位置,任命为骑都尉,成为并州军的老大。
丁原的手下张辽等人,早些时候被何进派回原籍募兵,回到洛阳时已物是人非,无可奈何之下,也随吕布归了董卓。
自此,董卓掌握了洛阳所有的军权。
秦时汉唐2021-09-16 17:56:5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董卓入京,明显就是跟袁绍家族商量好了的,双方是合作伙伴。
董卓握有军队,袁家则熟悉政治,在官场有着不少的门生故吏。
于是,在袁家的老大也就是袁绍的叔叔、时任太傅的袁隗的帮助下,董卓以很长时间下雨不停这种非常荒谬的理由为借口,迫使汉少帝下诏罢免了司空刘弘,由自己出任司空,位列三公之首,权势甚至超过了以袁隗为首的袁氏家族。
另一个被何进派回老家募兵的鲍信,招募了一千多士兵,归途中到达成皋时何进已经死于政变,等他赶回洛阳时董卓已经进京掌权。
鲍信知道董卓必然祸乱天下,于是劝袁绍袭杀董卓,说:“董卓手握重兵,肯定心怀不轨,如不趁他地位尚未稳固时动手,日后必然吃亏。现在,他刚到京师,长途行军,士卒疲惫,我们发动突然袭击,一定可以将他生擒。”
此时,袁绍也发现事态的发展已完全背离了自己当初的计划,董卓兵强马壮,大权在握,逐步脱离了他的掌控。
袁绍对董卓又恨又怕,不敢妄动。
鲍信一气之下,带兵回乡,又征召了士兵两万人,骑兵七百人,以及运载粮草物资的车辆五千多辆,潜伏泰山,等待时机。
秦时汉唐2021-09-16 17:56:5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十二 董卓进京(3)

军权在握,洛阳尽在掌握,董卓不禁踌躇满志,得意洋洋。
但他也明白,自己老大远从西凉跑来京师洛阳,在这里没有任何为政的基础,除了袁氏一党勉强算是政治同盟,其他各路人马肯定是看不起自己,甚至是反对自己的。
为了扭转这种窘迫的局面,他必须树立威望。
而树威的方式,他认为莫过于换掉皇帝。
在他粗通谋略的大脑中,简单地认为,如果连皇帝都可以随意换掉,从此以后,朝中大臣、各地官员绝不敢再说三道四,只能唯命是从。
于是,董卓把目光望向了汉少帝刘辩,决定废掉少帝,铲除何太后,另立年少的刘协为帝,便于控制皇权。
董卓邀请袁绍到显阳苑,商议废立之事。
他傲慢地对袁绍说:“天下的君主,应该由贤明的人担任。每当想起灵帝,就让人感到愤恨。我觉得董侯看似还不错,想立他为帝,不知他是否比史侯强呢?有的人小事聪明,大事糊涂,不知道他又会怎样呢?如果他也不行,那刘氏就没有留种的必要了。”
董卓所说的“史侯”指的是刘辩,“董候”则是刘协。
在刘辩出生之前,汉灵帝的皇子们都纷纷夭折,所以刘辩出生后没有养在皇宫中,而是养在道人史子眇的家里。
因为史子眇有道术,刘辩的母亲何氏想凭借他的道术保护刘辩。
史子眇不敢叫他刘辩的本名,便称他为“史侯”。
刘协尚未足月时,母亲王美人被大将军何进的妹妹何皇后毒杀,汉灵帝怕他留在后宫会遭到暗害,于是将他抱到永乐宫,请董太后抚养,所以大家都叫他“董候”。
袁绍见董卓变本加厉,步步进逼,自己原来的如意算盘已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擅自废立,那可是大逆不道。自己如果一再妥协,再不表态,必将遭世人唾骂,危及袁氏声望,丧失政治资本。
于是,袁绍硬着头皮说:“汉家天下已延续四百年有余,恩德深厚,万民拥戴。当今天子正值壮年,青春洋溢,本是嫡子,又无过错,你要废嫡立庶,恐怕大多数人都不会同意的。我看此事还是请示太傅后再议。”
董卓没想到出师不利,找来商量的第一个人就不支持自己的想法,闻言不禁大怒,手抚剑柄,大声呵斥说:“小子!天下大事还不是我说了算?我要做什么事,谁敢不从?你以为我董卓的刀是吃素的?”
袁绍本就对董卓不满,见他出言威胁,也血气上冲,咬牙反讥,说:“天下的英雄豪杰,也不是只有你董卓一个人!”
边说边反手取下佩刀,横刀向董卓作了个揖,转身大步离去。
董卓没料到袁绍反应如此激烈,顿时懵圈,站在原地,半天说不出话来。
他新到洛阳,刚入朝廷,尽管对袁绍恨之入骨,但碍于袁绍的声望地位,一时也拿他没办法。
董卓只好将废立之事汇报给太傅袁隗。
不知是年事已高,没了侄子袁绍年轻人的血性,还是更为精明老道,审时度势,知道大势已不可逆,袁隗竟然同意了。
秦时汉唐2021-09-16 21:08:2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十二 董卓进京(4)

这天夜里,袁绍听闻此消息,唯有一声长叹。
失控的董卓已彻底搅乱了他苦心积虑的布局,他的手中虽然掌握着部分西园禁军,但也万难抵敌历经百战从无数死尸堆中站起来的西凉铁骑。
袁隗的妥协,使他失去了最后的依靠。
袁绍将自己的司隶校尉符节挂在洛阳上东门城头,骑上马,恋恋不舍回望了一眼身后的洛阳,带着少数家眷、亲信,出城往北,渡过黄河,逃奔冀州渤海郡。

董卓听说袁绍偷偷跑路了,不禁大怒,下令悬赏捉拿。
侍中周毖(周慎之子)、城门校尉伍琼和议郎何颙都是名士,董卓很信任他们,但他们却暗中与袁绍交好,这时就站出来说话了。
他们假意为董卓着想,劝他说:“废立皇帝这种大事,不是一般人理解得了的。袁绍不识大体,招呼都不打一声就跑路了,只不过是因为害怕,并没有别的意思。如果通缉他,把他逼向绝路,反倒激起事变。袁氏四代广布恩德,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袁绍绝地反击,招集豪杰,拉起队伍,群雄都会乘势而起,那时,关东恐怕就不是明公所能控制得了的。”
他们又进一步建议说:“不如赦免他,给他一个郡守当当,他就不会惹是生非了。天下人也会认为你大度,都会效力于你啊。”
董卓一听也对,于是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赐爵位为邟乡侯,又任命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
但袁术畏惧董卓,曹操则认定董卓必败,都拒不受命,逃出京都,一个回南阳,一个去了陈留。

董卓放过了袁绍,但废掉汉少帝刘辩,另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这事却势在必行。
其实,董卓另立皇帝,并不是简单地因为他看不上刘辨,也有他的苦衷。
董卓虽有兵权,但在洛阳没有政治基础,也没有死党故吏,虽然有袁隗这个政治联盟,但并不见得可靠。
因此,执掌兵权后,他当务之急就是要控制皇权。
此时,宦官已彻底玩完,皇权掌握在何太后手中。
董卓先是攀亲,宣称已故的汉灵帝刘宏的母亲、太皇太后董氏是自家的族人,于是自己摇身一变,从一个从西北远道而来的赳赳武夫,变成了“外戚”,与陈留王刘协攀上关系。
因为众所周知,刘协的亲生母亲虽然是被何皇后毒杀的王美人,但他自小由董太后抚养长大,号“董候”。
其实,董太后是冀州河间人,董卓是凉州临洮人,一西一东,相距甚远,估计八百年前都是无缘。
董卓可不管这些,自顾自当上了“外戚”,还将董太后的侄子董承纳为部下,以示亲近。
有了这层关系,皇帝必须换成自己的人。
只要刘协为帝,自己就可以以外戚身份,名正言顺辅政了。
而且,汉少帝刘辩是何太后的人,董卓的弟弟董旻杀了何太后的弟弟何苗,如果由何太后摄政,难免会秋后算账。
为求自保,董卓也必须废黜汉少帝,拥立刘协。
秦时汉唐2021-09-17 17:12:5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十三 董卓专权(1)

八月三十日,董卓召集朝臣,商议废立皇帝事宜。
百官群集,董卓昂首发话,说:“天地间最大的是天地关系,其次为君臣关系,这是为政的根本。当今皇帝糊涂懦弱,不能够侍奉宗庙,难做天下的君主。我想依照伊尹、霍光的旧例,改立陈留王,如何?”
公卿以下官员迫于董卓淫威,低头不语。
董卓又高声说:“从前霍光决定事情的时候,田延年按剑监督,有敢阻碍大计方针的,都以军法从事。”
朝堂上更是无人敢言。
只有尚书卢植说:“从前太甲即位以后昏暗无道,吕邑王罪过有一千多条,所以才有废立的事。当今皇上尚且年轻,行为没有不当之处,不能和以前的事例相比。”
董卓无言以对,不禁大怒,拂袖而去。
后来董卓想寻找机会杀害卢植,蔡邕为卢植求情,议郎彭伯也劝阻董卓,说:“卢尚书是全国有名的大儒,受人尊敬。如果杀了他,将使全国陷入恐怖之中。”
董卓这才罢休,但免去了卢植的官职。
卢植逃到上谷郡,隐居起来。

昭宁元年(189年)九月初一,董卓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威逼何太后,要她下诏废黜汉少帝。
他说:“皇帝在为先帝服丧期间,没有做儿子的心态,仪表举止不像个君主,如今废为弘农王。”
没人敢反对。
于是,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废黜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逼迫何太后还政。
董卓派尚书丁宫主持废立仪式,太傅袁隗将刘辩扶下皇座,解除玉玺印绶,转交给陈留王刘协。
刘协正式登基,改元永汉,是为献帝。
袁隗扶弘农王下殿,向坐在北面的新皇帝称臣。
紧接着,董卓让尚书宣读策文,说:“何太后曾经逼迫婆母董太皇太后,使她忧虑而死,违背了儿媳孝敬婆母的礼制。”
宣布废黜何太后太后尊号,贬入永安宫。
何太后哽咽流涕,群臣心中悲痛,但都敢怒不敢言。
董卓又指使人将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杀害,甚至将何苗的遗体从坟墓中挖出来肢解,扔在园林之中。
九月三日,何太后被毒杀身亡。
董卓不允许朝廷为何太后举办丧礼,只让刘协到洛阳城内奉常亭表示哀悼,公卿大臣们穿白衣上朝三天,草草了事。
九月十二日,东汉朝廷遥封远在幽州的幽州牧兼太尉刘虞为大司马,董卓由司空改任太尉,兼领前将军,掌管总领军队的权利和调动各路兵马的符节,赐斧钺、虎贲。

在擅立皇帝,树立威信的同时,董卓也在考虑管理朝政的问题。
他深知自己打仗还行,玩政治绝对是外行,虽然控制了局面,但对朝廷政务可说一窍不通,心里实在没底。
不过,他也有自己的办法,那就是大量启用士人,让他们为自己打工。
在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人的建议下,董卓开始亲近、笼络士人。
九月末,董卓联合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一同携带鈇锧(古代腰斩时所用刑具),摆出一副以死相谏的架势,到朝堂上书,要求为陈蕃、窦武以及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被捕遇害的众多党人平反。
汉献帝刘协准奏,恢复陈蕃等人的爵位,派使者去他们的墓前祭悼,并提拔他们的子孙为官。
被禁锢的名士,也重新起用。
秦时汉唐2021-09-18 13:03:5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十三 董卓专权(2)

他任命朝中公卿及以下官员的子弟为郎官,以填补原来由宦官担任的职务,在宫殿侍侯皇帝。
他征召未做过官的名士,如:荀爽、韩融、陈纪、申屠蟠等,入朝为官,恩宠有加。
比如说对颍川名士荀爽(荀彧的叔父),他先是派使者到荀爽家乡,任命他为平原国相,荀爽赴任途中走到宛陵,又任命他为光禄勋。
荀爽到任不到三天,又升任司空。
从他被征召,到升任三公,一共九十三天。
又任命陈蕃的儿子陈纪为五官中郎将,韩韶的儿子韩融为大鸿胪。
荀爽等人都害怕董卓的残暴,被征召后不敢不来。
只有申屠蟠接到被征召的命令后没有动身,别人都劝他前往,他笑而不答。
董卓到底没能勉强他作官,他活到七十余岁,在家寿终正寝。

在这些名士中,他对蔡邕最为信任。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开封市圉镇)人,是东汉大名鼎鼎的才女蔡文姬的父亲。
蔡邕少年时即博学多闻,师从太傅胡广,喜欢文学、数术、天文等,还擅长音乐。
汉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权不法,听说蔡邕的琴抚得好,于是告诉桓帝,命令陈留太守督促他到洛阳演奏一曲。
皇命不敢违,蔡邕不得已,磨磨蹭蹭走到偃师(今河南洛阳市偃师市),干脆假装生病,以养病为由返回家中,不去了。
这段时间,蔡邕与外界断绝往来,在家里无所事事,品玩古董。
他受东方朔《客难》及扬雄、班固、崔骃设疑自通的启发,汲取百家之言,创作了《释诲》来警惕和自勉。
建宁三年(170年),蔡邕被司徒桥玄征召为掾属,受到桥玄的厚待,后出任河平县长,又被召拜为郎中,在东观校书,升任议郎。
当时,东汉朝廷害怕州郡相互勾结,结党营私,下令互为婚姻的家庭和两州人士,不得互相担任监察官吏。
后来又制定三互法,限制更加严格,规定互为婚姻家庭和两州人士不得交互为官,导致选用官吏很受局限,非常不易。
天下十三州,有十一州的人都不能担任幽、冀两州的官职,致使这二州的官职多有缺位,很久都无人接任。
蔡邕上疏,认为只要是人才,有能力胜任就应该选拔为官,建议汉灵帝废除这些禁令,但汉灵帝不置可否。
汉灵帝喜爱辞赋,创作过《皇羲篇》,因此对会写文章的人尤其偏爱,提拔重用了不少。
侍中祭酒乐松、贾护招来很多趋炎附势的、毫无操守的小人,在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鸿都门学任教。
这些人喜欢讲一些地方风俗、乡里小事的庸俗段子,汉灵帝却听得非常高兴,不按常理出牌,也提拔了他们。
更有甚者,有几十个市井小民,谎称自己是宣陵孝子,汉灵帝不问青红皂白,一律都授予郎中、太子舍人的官职。
熹平六年(177年),地震、飓风、冰雹、蝗虫等灾害不断,鲜卑又侵犯边境,劳役赋税不断加重,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汉灵帝下诏自责,要求群臣建言献策,拿出应对良策,蔡邕趁机密奏,建议访求贤能、选拔官吏等七件事。
汉灵帝采纳了蔡邕的建议,亲自在北郊迎祥气,举行辟雍礼仪,又下诏把那些以宣陵孝子为名被任命为太子舍人的,统统贬为丞尉。
这年七月,护乌桓校尉夏育上疏请求讨伐鲜卑。
护羌校尉田晏因犯错受到处罚,买通中常侍王甫向汉灵帝求情,想受命出征,戴罪立功。
王甫说服汉灵帝同意出兵,派夏育、田晏、臧旻及南匈奴屠特若尸逐就单于等各率一万多骑兵出击。
蔡邕上疏劝阻,但汉灵帝不听。
结果,田晏等被鲜卑首领檀石槐下属三部打得大败,损失惨重。
蔡邕却因此与王甫结怨。
秦时汉唐2021-09-18 21:54:0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周末了,再帖一章。
秦时汉唐2021-09-19 07:52:2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十三 董卓专权(3)

光和元年(178年),全国陆续出现了许多妖异的现象,天下惶恐。
七月,汉灵帝召蔡邕与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华、太史令单飏到崇德殿,让中常侍曹节、王甫向他们询问消除异灾的办法。
其他几人摸不准皇帝的心思,支吾敷衍以对,只有蔡邕用心回答,心中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绝不隐瞒。
汉灵帝特地诏询蔡邕:“近日灾异变故频发,不知是什么罪咎引起的。朝廷焦急,朕心里也害怕。本想问问众爱卿,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都不尽心回答,敷衍了事。你经学功底深厚,朕特地问你,你应该阐明得失,切实提出为政的措施,不要唯唯否否,或是怀疑恐惧。你必须按照经述原则,如实回答。为了保密,奏章要用皂囊封上。”
蔡邕思索良久,苦想对策,挑灯夜战,洋洋洒洒写下一大篇。
他认为,之所以发生这么多怪异的现象,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妇人、宦官干政,并弹劾太尉张颢、光禄勋玮璋、长水校尉赵玹、屯骑校尉盖升等人贪赃枉法,又举荐廷尉郭禧、光禄大夫桥玄、前任太尉刘宠,认为朝政之事可以向他们咨询、商议。
汉灵帝看了奏章深以为然,很是感慨。
在旁伺候的中常侍曹节,在皇帝起身如厕时,偷看了奏章,嘴不把关,到处乱讲,大家都知道了蔡邕奏章的内容。
结果,被蔡邕在奏章中举报,建议废黜的那些人,都非常恨他,寻机打击报复。
蔡邕与司徒刘郃关系不好,蔡邕的叔父卫尉蔡质又与将作大匠阳球有隙,而阳球是中常侍程璜的女婿。
于是,程璜让人写了封检举信,匿名诬告蔡邕、蔡质,说叔侄二人好多次因私事想请刘郃帮忙,刘郃没有答应,所以蔡邕怀恨在心,捏造事实弹劾刘郃。
汉灵帝一看这还了得,无故构陷朝中重臣,那可是死罪,马上下诏给尚书,召蔡邕质问。
蔡邕上疏辩白,还是不敌宦官与朝廷大臣的联合诬陷,与蔡质二人被送入洛阳狱。
有关部门装模作样,一番审理下来,认定二人诬陷罪成立,依律应该在人众集聚的闹市,执行死刑。
中常侍吕强知道蔡邕叔侄二人是无辜的,同情他们,向汉灵帝求情。
汉灵帝想起之前蔡邕奏章的事,也心有所疑,下诏免了他的死罪,与家属一起流放朔方郡,并严令遇大赦天下也不得免罪。
阳球见蔡邕逃过死罪,派出刺客暗杀蔡邕,但刺客被蔡邕的正义感动,假装答应,却没下手。
阳球又贿赂有关官员,想在狱中毒死蔡邕,受贿的人不但没有下毒,反而把这事告诉了蔡邕,还提醒他要提高警惕,防备再有人加害。
蔡邕因此平安无事,在五原安阳县居住下来。
蔡邕之前在东观时,与卢植、韩说等修撰《东观汉记》,还未完成。遭到流放后,他想到此事,上书将自己所著的《律历意》、《礼意》、《乐意》等十意,分别首目,附在书尾。
九个月后,汉灵帝见到蔡邕上书,爱惜他的才干,觉得人才难得,第二年正好大赦,便改变了原来的遇赦令不得免罪的命令,还是赦免了蔡邕,准许他返回原籍。
秦时汉唐2021-09-19 11:17:12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