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三国:以史实讲三国

楼主:秦时汉唐 字数:520121字 评论数:79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一九二 鲍勋之死


八月,魏文帝曹丕命令水军从谯县出发,沿涡水进入淮河。
尚书蒋济上表说水路很难通行,不宜行军,曹丕不听。
十月,曹丕前往广陵故城,在长江岸边检阅军队。
魏军将士十余万,旌旗飘荡数百里,大有跨过长江的意图。
东吴布置军队,严阵以待。
当时天气寒冷,江边结冰,战船无法入江。
曹丕眼望长江的汹涌波涛,叹息说:“哎!这是上天注定要分割大江南北啊。”于是下令撤军。
孙韶派部将高寿等率敢死队五百人,从小路夜袭曹丕。
曹丕大惊,慌忙撤退。
高寿等缴获了曹丕的副车、羽盖,得胜而回。
当时,魏军战船数千艘因阻滞无法撤退,有人建议留下军队就地屯田。
蒋济不赞同,说:“此地东近高邮湖,北滨准河,有水的时候,很容易被吴军抄掠,不能在这里屯田。”
曹丕采纳了蒋济的意见,车驾和军队当即开拔。
撤至精湖,水路几乎没有了,无法行船,曹丕将船只都留给了蒋济。
这些战船前后相连,连绵数百里。
蒋济令人挖开四五条水道,将船全部集中在一起,并提前堆好土坝,截断湖水,把后面的船都拖进去,再掘开水坝,船只全部随水涌入淮河。
这样,魏军的舰船才得以返回。
十二月,曹丕从谯县回还,路过梁地,派使者用太牢之礼,祭祀已故的汉朝太尉桥玄。
曹丕回到京师洛阳后,又下诏对司马懿说:“我向东用兵孙权,你该总理京都洛阳的事情。我在洛阳,你则应当总理东征孙权的战事。”
于是又命司马懿留镇许昌。

魏黄初七年(226年)正月,魏文帝曹丕打算巡视许昌,没想到正好许昌城南门无故崩塌了。
曹丕很不高兴,就没有前往许昌。
初十,曹丕车驾返回洛阳宫。
曹丕对蒋济说:“对事情不能不弄清楚。我先前决定将一半船只毁在山阳湖中,幸亏你设法将船只解救,虽然在我后面,却几乎与我同时到达谯郡。还有你每次提的建议,都很合我的心意。今后征讨孙权的计划,要认真研究讨论。”

吴黄武五年(226年)春,孙权下令:“战争多年,百姓荒农,父子夫妇之间,不能体贴抚爱,寡人深表同情。如今北方敌人已退缩逃窜,中原之外已没有战事,因此下命各州郡守,对百姓实行宽容安息政策。”
陆逊因驻守的地方缺粮,上表请求孙权令诸将广开农田,增加粮食产量。
孙权回复说:“主意很好。即日起我父子亲自领受一份农田,用给我驾车的八条牛分拉四犁耕作,虽然比不上古圣贤所作,也可以与大家一样同等劳动。”

鲍勋(?-226年),字叔业,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人,故济北相鲍信之子.
鲍信与曹操是好友,在与黄巾军的战斗中,为掩护曹操突围,不幸战死。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追录鲍信的功绩,封其兄鲍邵为骑都尉、新都亭侯,并辟命鲍勋为丞相府掾属。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被立为魏国王太子后,任鲍勋为太子中庶子。
鲍勋守正不挠,多次劝谏,令曹丕不满。
后来,鲍勋转任黄门侍郎,不久又出任魏郡的西部都尉。
曹丕夫人郭女王的弟弟任曲周县吏,被揭发盗窃官布,按照法律规定,应该执行死刑。
曹丕多次亲笔写信给鲍勋,希望他能高抬贵手,网开一面。
鲍勋不敢纵容罪犯,还是将所有罪证上呈朝廷,把难题留给了曹丕。
此事更加深了曹丕对鲍勋的怨恨。
于是,曹丕以魏郡在边境士兵轮休上出现延误为由,密令中尉参奏,罢免了鲍勋。
过了很久后,鲍勋方才被任命为侍御史。
曹丕继任魏王后,鲍勋以驸马都尉兼任侍中。
曹魏建立后,鲍勋多次上表要求曹丕重视军事和农事,宽惠百姓,劝谏他押后修建宫殿庭园。
曹丕有次要打猎,鲍勋上疏说:“臣下听说三皇五帝,无不明确根本,树立教化,以孝义治天下。陛下仁慈圣明,有恻隐之心,有与古代相同的功业。臣希望你继承前代的踪迹,让万世可以效法,怎么却在守丧之中,从事驰骋之事呢?臣下冒着死罪让你听到这些,希望陛下深思。”
曹丕不听,亲手撕毁了鲍勋的奏表,依然外出争逐行猎。
中途停下休息时,曹丕问身边的侍臣:“游猎作为娱乐,比八音乐器怎么样?”
侍中刘晔回答说:“游猎胜过音乐。”
鲍勋立即驳斥说:“音乐上通神明,下可中和人世的道理,使政治兴隆,达到天下大化,万邦安定。移风易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况且游猎的事,在原野中暴露帝王的车盖,损伤生息化育的至高原理,迎风冒雨,不是有违时间的规律吗?过去鲁隐公到棠地去观看捕鱼,《春秋》讽刺了他。即使陛下把游猎当作急务,也是臣下所不希望的。”
接着,又奏称刘晔奸邪献媚,请求曹丕治罪。
曹丕气得变了脸色,停止了游猎,气愤愤地回宫,随即让鲍勋出京,任右中郎将。
魏黄初四年(223年),尚书令陈群和尚书仆射司马懿都举荐鲍勋任御史中丞。
曹丕不得已,只好任用了鲍勋。
鲍勋上任后,执法严谨,百官都十分敬服,谨慎自律。
魏黄初六年(225年)秋,曹丕打算进攻东吴,召集群臣议事。
鲍勋当廷上谏,说:“王师屡次征伐而没能攻克的原因,是因为吴国、蜀国唇齿相依,凭依山水险要阻隔,有难以攻拔的态势的缘故。现在劳师动众,袭击遥远的目标,每天耗费千金,国中白白消耗财力,使得狡黠的敌人轻视我国的威势,臣下认为不可。”
曹丕听后,对鲍勋更为忿恨,将他贬为治书执法。
曹丕率军征讨东吴后退兵,驻扎在陈留郡。
陈留太守孙邕晋见曹丕,出来后,顺路去拜访鲍勋。
当时营垒尚未筑好,刚刚立下界标,孙邕穿行营中,没有走正路。
军营令史刘曜要追究孙邕,鲍勋认为营垒尚未建成,便劝止了刘曜,也没有上报情况。
曹丕返回洛阳后不久,刘曜犯了罪,鲍勋上奏要求将他免职查办。
刘曜于是秘密上表,报告了鲍勋私下解脱孙邕一事。
曹丕知道后,下诏说:“鲍勋指鹿为马,抓起来交给廷尉治罪。”
廷尉根据法律议定,应该判处五年徒刑,而廷尉正、廷尉监、廷尉平三位官员都反驳说:“依照律法,只应罚黄金二斤。”
曹丕大为生气,说:“鲍勋该处死,而你们却要放掉他,将廷尉正、监、平三官及其下属官员全都抓起来,交给刺奸治罪。要把你们这些老鼠埋在一个坑里。”
钟繇、华歆、陈群、辛毗、高柔、卫臻等人一起上表,说鲍勋的父亲鲍信有功于武皇帝曹操,请求赦免鲍勋。
曹丕不许。
廷尉高柔拒不服从曹丕的诏命,曹丕更加愤怒,把高柔召至尚书台,然后派使者到廷尉监狱,将鲍勋处死。
鲍勋被处死之后,曹丕才放高柔回廷尉官府。
鲍勋修养好,行为正派,廉洁而能施舍,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
大家都为鲍勋感到惋惜。

骠骑将军曹洪,家中很富有,但是非常吝啬。
曹丕做太子时,曾向曹洪借用一百匹绢,曹洪怕他借后不还,没有答应,曹丕于是心怀忌恨。
曹丕当了皇帝后,恰值曹洪宾客犯法,便借机将曹洪逮捕入狱,判处死刑。
大臣们都为曹洪求情,曹丕都不答应。
最后有人偷偷地报告了卞太后,请她出面说情。
卞太后气愤地责备曹丕说:“当年在梁沛之间大战时,若没有曹洪,我们怎么会有今天。”
又对皇后郭女王说:“皇帝今天处死曹洪,我明天就要他废掉你这个皇后。”
于是,郭皇后多次哭着为曹洪求情,曹洪才免于一死,被免去官职,削去爵位和封地。
秦时汉唐2022-05-11 21:14:1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一九三 曹叡继位

五月,曹丕病重,立曹叡为太子。
十六日,他召见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发布遗诏,命令他们辅佐太子曹叡,主持政事。
曹丕对曹叡说:“在这里的三位重臣,一定不要怀疑他们。”
十七日,曹丕去世。
太子曹叡继承皇位,是为魏明帝,下诏大赦天下,尊皇太后卞氏为太皇太后,养母郭皇后为皇太后,朝中百官晋爵加俸各有差等。

曹叡(204年-239年),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丕与甄夫人之子。
曹叡从小相貌俊美,超凡脱俗,聪慧好学,博闻强识,过目不忘,尤其留意研究律法。
曹操对此十分惊异,倍加喜爱,常令他伴随左右,在朝会宴席上,也经常叫他与侍中近臣并列。
曹操曾经评价说:“我的家族基业有了你,就可以继承三代了。”
曹丕继位为魏王后,晋封十五岁的曹叡为武德侯,又作《以侍中郑称为武德侯傅令》,亲自诏令时任侍中的笃学大儒郑称为曹叡的师傅,教授他经学,以此明志。
魏黄初二年(221年),曹叡被封为齐公,同年八月,其母甄夫人因为怨言而被曹丕赐死,曹叡受到牵连,被废为平原侯。
魏黄初三年(222年)三月,曹丕又复其爵位,晋封为平原王。
曹丕赐死甄夫人后,认为曹叡一定会有所不满,便想立徐姬所生的京兆王曹礼为嗣,因此很久都没有立太子。
在此期间,曹叡府中来往的家臣官吏,师长友伴,一律只取品行正直的人充任,互相匡扶,勉励矫正,处理事务时也小心谨慎,避免遭到责罚。
曹叡在东宫时,与重臣卫臻私交甚好,经常一起讨论朝事和书籍。
曹丕也曾旁敲侧击地向卫臻询问曹叡的情况,卫瑧只是称赞他明理而有德行,闭口不言其他。
有一天,曹丕和曹叡父子二人射猎,见到一只母鹿带着一只小鹿,曹丕亲手射死了母鹿,要曹叡射那只小鹿。
曹叡哭着说:“陛下已经杀了母亲,我不忍心再杀她的儿子。”
曹丕听了此话,心有所感,当即放下弓箭,恻然心伤,有了想立曹叡为太子的想法。
郭皇后没有儿子,曹丕就下诏,让她以母亲的名义,抚养曹叡。
这等于是明确了曹叡嫡长子的地位。
曹叡因为母亲甄夫人被赐死而非善终,内心愤愤不平,后来才谨慎地侍奉郭皇后,每日早晚都往皇后宫中定省问安。
郭皇后也因自己无子,对曹叡慈爱有加。
为培养曹叡,曹丕除了诏令郑称当曹叡的老师,还命高堂隆为平原王傅,毌丘俭、何曾、吉茂等人为平原王府文学属官,又为曹叡聘娶河内世家大族虞氏为平原王妃,选河内毛氏入东宫。
曹叡十分宠爱毛氏,出入都与其同乘舆辇。

六月十四日,曹叡追谥生母甄夫人为文昭皇后,不久立弟弟曹蕤为阳平王。
曹叡在东宫做太子的时候,不结交朝廷大臣,不过问政事,只是埋头读书。
大臣们只知其名,不见其人,对他没什么了解。
曹叡即位后,大臣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见识见识他的风采。
过了数天,曹叡只接见了侍中刘晔,谈了一整天。
其他人都好奇地站在外面,竖起耳朵倾听。
刘晔出来后,大家都问他:“怎么样?”
刘晔评论说:“志向可与秦始皇、汉武帝相比,只是才智稍稍及不上。”
很快,曹叡开始主持政事。
陈群上书说:“大臣随声附和,是非不分,是国家的大祸害。但是,如果不和睦相处,则又各树党羽,必然互相仇视,无端诋毁、诽谤。无端诋毁、诽谤,又会造成真假难辨。这些都不可以不深入考察。”
六月初九,曹丕被安葬在首阳陵。

曹叡任命高堂隆为给事中、博士、驸马都尉。
高堂隆(?-237年),字升平,泰山郡平阳县(今山东泰安市新泰市)人。
高堂隆为西汉经学家高堂生的后代,少年时为诸生,被泰山太守薛悌任命为郡督邮。
当时郡里的督军和薛悌争强,直呼薛悌的名字并训斥他。
高堂隆按剑怒斥督军说:“从前鲁定公受到侮辱,孔子登上高阶。赵王弹奏秦筝,蔺相如奉瓦缶让秦王演奏。当着臣下的面直称君名,按礼仪该责罚你。”
督军大惊失色,薛悌也赶紧制止。
后来,高堂隆辞职,到济南避难。
建安十八年(213年),高堂隆被曹操任命为丞相军议掾,改任历城侯曹徽(曹操子)的文学官,又转任历城国国相。
曹操去世时,曹徽不但不哀痛守节,反而四处游猎,高堂隆恪尽职守,严厉劝谏,后担任堂阳县县长。
魏黄初三年(222年),高堂隆被任命为时为平原王曹叡的王傅。
曹叡登基伊始,群臣认为应该大摆筵宴。
高堂隆认为不宜大摆筵宴,阻止说:“唐尧、虞舜有极静之癖,殷高宗有不言之癖,因此德行深厚,光被四海。”
曹叡敬重地采纳了他的意见。
后来,高堂隆任陈留太守,征召七十多岁的牧民酉牧为计曹掾。
酉牧有品行,曹叡很赏识他,特别任命他为郎中,以为显宠。
曹叡又任高堂隆为散骑常侍,赐爵关内侯。
秦时汉唐2022-05-12 20:39:1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一九四 管宁割席

孙权听说魏文帝曹丕去世,趁着魏国大丧,八月,亲自率军五万,进攻江夏郡,包围石阳(今湖北武汉市黄陂区西)。
江夏太守文聘率兵坚守。
孙权猛攻二十余日,不下。
魏国朝廷得报,商议派兵增援。
曹叡说:“孙权的军队惯于水上作战,他们如今敢于弃船从陆上进攻,只不过是寄希望于我军没有准备。目前文聘已经据城坚守,而进攻的一方需要比防守的力量大一倍,才能互相对抗。我看,孙权终究不敢在江夏城下久留的。”
在此之前,魏朝廷曾派治书侍御史荀禹慰劳边防将士。
荀禹进入江夏境后,调动所经各县的士卒,与自己的随从步、骑兵一千人,一起登山放火。
孙权摸不清深浅,又久攻石阳不下,便悄悄撤走了。

曹叡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
吴左将军诸葛瑾等进攻襄阳,被司马懿击败,吴将张霸被斩杀,斩首千余级。
诸葛瑾的另一部将也在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蔡山镇聂福俊村)被曹真击败。

吴地丹阳、吴、会三郡山民再度叛乱,攻克三郡的属县。
孙权以三郡险要山地新设东安郡,任命绥南将军全琮兼太守。
全琮上任后,申明赏罚办法,严格执行,引诱、招降那些跟随叛乱的人,几年间,就收纳了一万余人。
于是孙权将全琮召回牛渚(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镇),撤销了东安郡。

陆逊上书提出建议,劝孙权广施德政,缓和刑罚,放宽赋税,免征徭役。
他说:“忠诚善良的建议,不能彻底向君王陈述。取悦君王的小臣,才反复以小利上奏。”
孙权回复说:“设置法令,是想以此抑恶防邪,防患于未然,怎能不设置刑罚以威服小人呢?这叫做先以法令制约,后依法律制裁,不想有人犯罪违法而已。你以为刑罚太重,我又何曾乐意将刑罚作为有利之物,只是不得已这样做而已。现在根据来信所言,应当重新咨询商讨一下,务必使其中可行的切实实行。而且身边宫廷的大臣有尽力规谏的责任,皇亲国戚也应提出补察得失的建议,用以纠正君主过失,表白自己忠义。《尚书》有言,‘我有过失你必须纠正,我错了你不可跟着顺从’。寡人难道不乐意听取忠言来弥补自己的欠缺吗?而你却说‘不敢全部陈述’,怎能算是忠直的劝谏泥?如果小臣之中,有可以采纳的意见,难道能够因人废言而不予采纳吗?如果是谄媚拍马的言行,我虽愚钝,但也能识别清楚。至于征发户税的事,只是因为天下尚未平定,事业须得大家出力支持才能成功。如果只是守住江东,推行宽容政策,兵力自然够用,有再多的户税又有何用?然而坐守江东,不求进取,实在是浅陋啊。如果不预先征收户税,恐怕临时征用就不那么方便了。此外,我与你名分虽然有异,但荣辱喜忧相同。来表中说不敢随大流苟安容身,这确实是我对你的真切希望。”
于是命令有关人员,把将要实施的条款拟好,派郎中令褚逢带给陆逊和诸葛瑾,让他们对其中的不妥之处进行删改或增添。

十二月,魏明帝曹叡任命钟繇为太傅,曹休为大司马,仍然负责扬州方面的军务。
又任曹真为大将军,华歆为太尉,王朗为司徒,陈群为司空,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华歆称病辞谢,要把职位让给隐士管宁,曹叡没有同意。
管宁(158年-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潍坊市临朐县东南)人,汉末三国时期著名隐士。
管宁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中表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困,赠予他治丧的费用,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终。
管宁成年后身高八尺(约1.87米),胡须眉毛长得很美,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为好友,在当时已是非常有名,并称为“一龙”。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园里刨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毫不理会,举锄锄去,就像锄掉瓦块石头一样,而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看了一下才又扔出去。
还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观望。
管宁认为华歆这是重名重利,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汉末大乱,管宁听说辽东太守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辽东。
因为是名士,公孙度非常器重他们,空出馆舍等候。
但管宁拜见公孙度后,只谈儒家经典,只字不提出仕任官之事,随后隐居山谷中,讲解《诗经》、《书经》及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
人们都很乐意接受管宁的教导,十分爱戴他。
管宁坚守节操,始终如一,他的妻子先逝,知心故友劝他再娶,他说:“每次阅读曾子、王骏的话,心里常常表示赞许,哪能自己遇到了这种事就违反本意呢?”
曹操任司空后,曾征召管宁。
当时公孙度的儿子辽东太守公孙康虽然表面上接受东汉朝廷的任命,内心却有自立为王的野心,一直想笼络人才为自己效命,于是截断诏命,不对管宁宣布。
公孙康非常善待管宁,打算授予他官职,让他辅佐自己,但他敬畏管宁,最后还是没敢向管宁说出这个想法。
魏黄初四年(223年),魏文帝曹丕诏令公卿大臣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司徒华歆举荐了管宁,曹丕就专门用安车前往征召。
此时公孙康已死,因儿子年幼而由其弟公孙恭嗣位,但公孙恭因病丧失了生育能力,身体虚弱,不能治理,而公孙康之子公孙渊虽然年少,但已表现出才智出众,暂露头角。
管宁分析当时形势,担心祸乱将起,于是带着家眷部属渡海回到北海郡。
临行前,公孙恭亲自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赠给他服饰器物。
自管宁东渡辽东,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等人前后资助馈赠,他都接受,收藏起来,走的时候全部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
后来,公孙渊果然袭夺公孙恭之位,最后蛇鼠两端,反叛曹魏,僭号称王,被司马懿攻灭。
辽东战乱,死亡上万,与管宁所预测的一样。
管宁在辽东隐居三十多年,返乡后,曹丕下诏任命他为太中大夫,管宁坚持辞让,没有接受。

陈群也上疏举荐管宁,于是曹叡征调管宁为光禄大夫,但管宁不愿出仕。
此时管宁住在青州,曹叡下诏给青州刺史说:“管宁坚守道德操守,潜隐海角,接连颁下诏书,违抗命令不来就职,逗留在他的居处,从事他认为高尚的事业。虽然有隐士高人的操守,但失却考父增益恭敬的义蕴,使朕虚心等待已有年余,这怎样说呢?他只想要自安,朕一定要扩大他的志向,不想想古人也有幡然改变节操为民造福的人吗?日月流逝,时间将要过去,洁身自好,将干些什么呢?孔子说过:‘我不是这人的党徒又会是谁的呢?’朕命令青州的别驾从事、郡丞掾:奉诏按礼节遣送管宁来京都,供给他安车、随从、褥垫、路上厨司食物,上路之前先行奏闻。”
管宁自称草莽之人,上疏坚决辞让。
从黄初到青龙的十多年间,征召管宁的命令接连不断,每年八月,往往还要赐予牛酒,但管宁就是不应召。
曹叡又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究竟是守节自高呢,还是年老病重,萎顿不堪了呢?”
程喜上报说:“管宁有一个族人叫管贡,现为州吏,与管宁是邻居,臣常常让他探听消息。管贡说:‘管宁常常戴黑色帽子,穿着布衣布裙,随季节不同或单或夹,出入于内室外庭,能凭借手杖走路,不须扶持。一年四季的祭祀,总是自己强力支撑,改换衣服,着粗丝棉巾,穿着过去在辽东时所有的白布单衣,亲自布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礼。管宁幼时就失去了母亲,不记得母亲的样貌,常常特意加设酒觞,泪流满面。另外,他的住宅离水池有七八十步远,夏天时到水中洗手洗脚,步行在园圃中。’臣私下揣测,管宁前后推辞谦让的意思,只在于认为自己生长在隐居潜逸中,年纪老迈,智力衰退,所以安于休息,每次都谦逊退让。这是管宁志向行事所一定要保全的,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曹叡从此打消了聘任管宁的想法。
管宁自从避难辽东回到中原后,从不席地而坐,常坐在一个木榻上,五十多年都没改变,因为屈膝而坐,膝盖顶起被褥,小床上的被褥与膝盖接触的地方都磨穿了。
魏景初元年(237年),司徒陈矫逝世,司徒一职悬空半年。
次年,曹叡问侍中卢毓谁可任司徒,卢毓举荐管宁,但曹叡不用。
魏正始二年(241年) ,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人,联名向魏帝曹芳举荐管宁。
曹芳下诏,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礼节去聘请他。
就在这时,管宁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秦时汉唐2022-05-14 16:59:4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一九五 司徒王朗

吴黄武四年(225年)十二月,鄱阳贼彭绮自号将军,举兵起义,自称为魏征吴,攻没诸县,聚众数万人。
魏国一些大臣建议,借此机会进攻东吴,一定会成功。
曹叡询问中书令孙资。
孙资说:“番阳的强宗大族,前后数次起事,但人数不多,见识浅陋,很快就都散了。以前文皇帝曾详细分析过吴的形势,说我军在洞浦杀吴军民一万人,缴获一千余艘战船,可是在数日之间,吴军又把人和船聚集到了一起。江陵被围数月,孙权仅率一千几百名士兵驻在江陵东门,而吴地并未发生大的动乱。这是他们法纪严密,上下共相维护的明显证据。以此推论,彭绮起事,恐怕不会成为孙权的心腹之患。”
果然不到一年,吴黄武六年(227年)春,吴国解烦督胡综、番阳太守周鲂讨伐彭绮,将其生擒。

魏太和元年(227年)二月,曹叡在邺城为母亲文昭皇后设立陵园。
又进封王朗为兰陵侯,增加食邑五百户,加上以前的一共一千二百户,并派他到邺城察看文昭皇后的陵墓,探访百姓有什么不足的。
王朗前往陵园巡视,见那里的百姓多数都很贫困,而曹叡却大兴土木,正在修建宫室。
王朗上书劝谏,说:“陛下登基以来,多次颁发降恩诏书,天下百姓没有不欣喜的。臣不久前奉王命出使北方,来回的路上,听闻各类徭役,能免除减少的很多。希望陛下继续保留终日听取意见的做法,以制定平定贼人的计策。从前大禹想要挽救天下的祸患,所以先住在简陋的房屋中,吃食和穿戴都很节俭,任用有才干的人,才能统一天下,最终划分五服。勾践想要扩大他的疆土,在姑苏割取夫差的首级,也约束自己和家人,将家中节省下来的用在国家上,所以能包罗五湖,像席子包卷三江,在中原地区取得威信,奠定中原地区的霸业。汉朝的文帝、景帝也希望扩大祖先基业,将流传的基业发扬光大,所以能断绝修建华丽台阁的想法,用穿粗厚的棉麻服饰表明节俭,对内裁减太官且不接受进献礼品,对外减少徭役赋税然后致力于农业,所以能被称为太平时代,几乎不需要动用刑罚。孝武帝之所以能激发军队威势,拓展对外的边境,确实是因为祖辈父辈们向来蓄积了充足的粮食物资,所以能成就他的巨大功业。霍去病,是中等才能的将领,仍然说匈奴还没有平定,不修建府邸。考虑长远的人会忽略眼前的事,在外做事的人会简化在内的事。自从汉朝初年到汉朝中兴,都在战事停息之后,然后才修建很多宫殿楼宇,德行一同推广。现在的建造足够用来排列朝会,在繁华之后足够用来排序宫中仆从,精美的园林和景色足够用来展示游乐宴饮。如果一定要修造,也应先修成巍峨的宫殿来象征魏朝,让远来朝见进贡的人居住,整修城池,让人无法逾越,成为国家依凭的险要地势。至于其他的一切事宜,都需要等到富饶的年份。要以勤奋耕种务农为要务,以准备战事装备为要事,那国家就没有离别的怨恨,人口滋长繁衍,百姓充足兵力强盛。只要这样,敌寇不臣服,朝廷的光辉不足够,那都是绝无可能的。”
曹叡深以为然,转任王朗为司徒。
曹叡的儿子清河王曹冏、繁阳王曹穆、安平哀王曹殷,养子秦王曹询和女儿平原懿公主曹淑等都早夭,接连去世,而后宫中怀孕生子的后妃很少。
王朗又上疏说:“过去周文王十五岁时有了周武王,于是享有十个儿子的福气,以延续众位姬妾子孙的传承。周武王年老才生下周成王,周成王因此少有兄弟。这两位先王,各自树立他们圣明的仁德,没有互相来往,比较他们在子孙延续上的福气,就不相同了。大概是生育子孙有早晚,生育的数量有多有少吧。陛下的德行福气已经兼及两位圣人,年纪比周文王诞育周武王的时候高,但还没有能像周武王一样出生在后宫的儿子,众多藩王还没有在掖庭的宫室中出生。用周成王做比喻,虽然还不算晚,但和伯邑考比较,那也不算早了。按照周礼,六宫中的女官有一百二十人,而众多经典和通常说法,都以十二人为限制,到了秦汉末年,有的都已经数以千百记了。虽然人数减少,但把握时机生产的也很少,明白‘多生儿子’的根本,果真在于专一,不只是在于致力于增加人数。老臣一直诚恳地希望,国家能和轩辕有一样的福气,有二十五个儿子,但实际上却连周文王的十个儿子都比不上,实在是郁闷。况且年纪小的孩子经常苦于被褥的安宁温暖,过于安宁温暖又不利于孩子柔弱的身体,所以难以预防保护,容易生出伤病。要经常让小孩子的旧棉袍不至于太厚,这样才能保住他们坚韧的性格,也能长命百岁。”
曹叡回复说:“忠诚至高的人言辞坚定,关爱深重的人言语深刻。你已经劳心思虑,又将想法写下来,接二连三地上报善意的言论,我非常欣喜。朕继承的人还没有确立,成为你的忧虑,我会采纳你的好建议,思考好的办法。”
王朗著写《易经》、《春秋》、《孝经》、《周官》的传记,上奏将他们记录下来,都流传到后世。
魏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谥号成侯。
他的儿子王肃承袭了他的爵位,其兄长的儿子王详被封列侯。
秦时汉唐2022-05-15 21:09:1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一九六 北伐准备

蜀建兴五年(227年)三月,诸葛亮命前将军李严移驻江州,负责后方事务,护军陈到驻军永安,归属李严指挥,留下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处理丞相府的各项政务,自己则率领各路军队向北挺进,驻军汉中。
出发前,诸葛亮写下著名的《出师表》,上书刘禅。
《出师表》以恳切委婉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诸葛亮回顾了一生的经历,缅怀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达了自己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诸葛亮在奏章中说:“先帝所创帝业尚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现在天下三分,我蜀汉国力困乏,确实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然而宫中侍卫近臣勤奋不懈,前方忠诚将士忘死舍生,都是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恩荣,想转而报答陛下。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兼听各方意见,以继承光大先帝的美德,振奋仁人志士的精神,不可妄自菲薄,谈吐不顾原则,以致阻塞臣民忠心劝谏的言路。
宫廷与官府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一视同仁。如果有作恶犯法或行善尽忠的人和事,都应该交给有关主管官员,判定对他们的惩处或嘉赏,以显示陛下的公正严明,不可偏见行私,使宫廷内外的法度有所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都是忠良诚实之人,他们的心志思想忠诚纯洁,所以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任用。臣下认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可以同他们商量,然后施行,这样定能补偏救缺,收到集思广益的成效。
将军向宠,言行公正,性情和善,精晓军事,以前先帝曾予试用,称赞他是有才有能之人,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担任中都督。臣下认为军中之事,都可先与他商议,这样定能使军内和睦、进退配合,将卒配备得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盛强大的主要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弱颓败的重要祸根。先帝在世时,常常与臣谈论此事,没有一次不为桓、灵二帝叹息痛心。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都是忠诚可靠、誓死守节的贤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兴盛汉室就指日可待了。
臣下本是普通百姓,耕食于南阳,只求在乱世中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手下做官扬名。先帝不嫌臣下卑贱浅陋,屈驾亲谒,三顾茅庐求访微臣,向臣下询问天下大事,臣因此感激不已,便答允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上军事失利,臣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至今已是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臣为事谨慎,所以在临终前将国家大事托付给臣。臣自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愁虑叹息,惟恐所托之事不能收到成效,以至损伤先帝知人之明,因而五月渡过泸水,率军深入不毛之地。
如今南方已被平定,兵力战具准备充足,应该鼓励督领全军,北定中原,竭尽自己的平庸才能,铲除凶险奸恶的敌人,兴复汉室,使国都能返迁洛阳。这即是臣下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至于权衡国事,进献忠言,此乃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将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付臣下,讨伐无成绩,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发扬德行之忠言,则追究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怠慢失职之过。陛下也应当自我多加深思,向群臣征询治国良策,明鉴和采纳正确的意见,牢记先帝在遗诏中的告诫。这样臣下就受恩非浅、感激至深。
现在为臣即将远离陛下,起草此表,泪如雨下,不知所言是否得当。”
上完《出师表》,诸葛亮率军出发,驻屯在沔水北岸的阳平石马(今陕西汉中市勉县之西)。
古时沔水即汉江,三国时沔阳的东半部称黄沙,西半部称阳平,因白马城旁有白马山,山石如马,所以一名白马城,又名石马城。
秦时汉唐2022-05-16 21:18:1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一九七 张嶷讨贼

诸葛亮征召广汉太守姚伷(字子绪)为丞相掾,姚伷向诸葛亮推荐了很多文武官员。
诸葛亮称赞他说:“对国家效忠进益,莫过于举荐人才,但推荐者往往根据自己的崇尚。而今掾属姚伷举荐官员,却能刚柔并济,同时推举文官武将,以备国家之用,可称广博典雅。希望各位掾属都以姚伷为榜样,不负我对你们的期望。”
诸葛亮北驻汉中,预备北伐事宜,往汉中大量输送军资物品。
山贼张慕在广汉、绵竹一代兴风作浪,劫掠军资。
郡都尉张嶷率军讨伐。
张嶷(?-254年),字伯岐,巴西郡南充国(今四川南充市南部县)人。
张嶷出身贫寒,豁达豪壮,弱冠时为县功曹。
刘备平定益州之时,山野强盗寇犯县里,县长举家逃亡。
张嶷携带着县长夫人,冒着山贼的刀枪剑戟,杀出一条血路,救了县长夫人,因此在当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被征召为州从事,又为郡都尉。
张嶷同郡人龚禄、姚伷,当时也很有名气,都是位极二千石的高官,龚禄为越雟太守,姚伷为广汉太守,后迁尚书仆射,都与家境贫寒的张嶷非常友好。
张慕惧怕张嶷的威名,得知他前来讨伐,于是分散部众,逃进山林。
张嶷认为张慕的队伍零散,无法通过战斗将其擒获,于是骗他和亲,置办酒席,邀张慕来赴宴。
席间,张嶷趁张慕酒醉之际,率领左右亲自将张慕及其部下五十余人斩杀,然后清剿山贼,将山贼其他头目悉数剿杀。
前后十余日,平定了叛贼。
不久,张嶷莫名其妙得了重病,因为家境一向贫寒,没钱医治。
当时的广汉太守何祗,有通达仁厚之名,但张嶷与他并没有什么交情。
张嶷拖着病体,亲自去何祗府上请求,希望何祗可以出钱给自己治病。
何祗得知昔日帮助自己平定叛乱的悍将竟得重病,于是倾尽家财,给张嶷治病,用了几年时间,终于将张嶷的病治好。

三月十九日,魏国开始在洛阳营建宗庙。
六月,曹叡任命司马懿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率自己所属军队镇守宛城。
十二月,曹叡立贵嫔毛氏为皇后。
曹叡为平原王时,娶虞氏为王妃,但他即位当上皇帝后,并没有立虞氏为皇后。
虞氏因此闷闷不乐,很是伤感,太皇卞太后就安慰和劝抚她。
虞氏口无遮拦,气愤愤地说:“曹氏家族本来就喜欢立地位低贱、没有按照礼义推举的人。然而皇后管理宫内事务,国君负责朝廷政事,内外相辅而成。如果没有好的开端,就决不会有好的结果,如此下去,恐怕一定会亡国灭宗了。”
由于卞太后也是低贱出身,虞氏这话犯下大忌。
曹叡闻言,果然大怒,把虞氏贬回了邺城的皇宫,永不许相见。

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都曾议论恢复肉刑,因为当时战争不断,这事就搁置起来,未能实施。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太傅钟繇建议说:“应仿汉景帝的命令,斩首示众的人如果自愿以砍去右脚代替,应该允许。对黥面、割鼻、砍左脚、宫刑等刑罚,仍然按照汉文帝的法令,以剃发和鞭打代替,这样一年可以使三千人保留性命。”
曹叡下诏,要公卿及以下的臣僚讨论。
司徒王朗说:“不用肉刑至今已经数百年了,现在恢复,恐怕所减刑罚的好处还未使人民见到,而恢复肉刑的恶名已经传到贼寇的耳朵里,这不是招抚远方人士的办法。现在不妨根据钟繇减免死刑的建议,将死刑减为剃发做苦工。如果认为这样的处罚太轻了,可以延长他们服刑的时间。如此,对内有以生代死的广大无量的恩德,对外则没有以砍脚代替脚镣的骇人听闻的恶名。”
在场参与讨论的人有百余名,大多数都同意王朗的意见。
曹叡考虑到吴、蜀两国尚未平定,就暂时把此事搁置了。
秦时汉唐2022-05-17 20:51:3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一九八 谋取新城


建兴三年(225年)秋,诸葛亮南征南中取得胜利,准备班师回朝时,在朱提郡汉阳县接见了魏国來降的李鸿。
当时,随军的费诗和蒋琬也参与了接见。
李鸿讲道:“我前不久经过新城,到孟达的住所拜访,恰逢江州督李严手下的牙门将王冲也在,他刚刚叛逃到魏国。据王冲说,明公你非常痛恨孟达,要诛杀他的妻儿,幸好昭烈帝刘备没有听从,方才逃过一劫。但孟达并不相信王冲的话,说:‘诸葛亮看待事情,能了解本末原委,分得清是非曲直,绝对不会这样做的。’他还表达了对你的倾心仰慕之情。我觉得孟达的心意已经不用再说了。”
诸葛亮听了,转头对费诗、蒋琬说:“回到京城后一定要给孟达写信,多多联络,互通消息啊。”
费诗表示反对,进言说:“孟达这小子,昔日对刘璋不忠,后来又背叛先主。这种反复小人,哪里值得我们写信给他。”
诸葛亮听后,沉默不语,没有表态。
诸葛亮原定的计划,稳定南中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必然要北伐曹魏,克复中原。
自从关羽兵败麦城,拱手让出了荆州,蜀汉在东线的影响力就大大削弱。
此时突然听到孟达的消息,诸葛亮不禁有种喜出望外的感觉。
要知道,孟达作为曹丕宠信的红人,身居新城太守的要职,手下一万多兵马,如果能说服他反叛曹魏,回归蜀汉,无异于蜀国在荆州重新锲入一颗钉子,牵扯住曹魏中线整个荆州军团的兵力,对蜀汉进攻魏国西线,那是何等的作用。
诸葛亮未动声色,内心却不平静,从此对孟达格外关注起来。

魏文帝曹丕在位时,对孟达非常宠信,于黄初元年(220年)将荆州的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治房陵县,今湖北十堰市房县),加封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领新城太守,委以镇守西南的重任。
因新城地处魏蜀吴三国交汇地带,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朝中大臣多人反对。
曹丕为了平衡大家的意见,将西城分离出来,命降将申仪领太守,以掣肘孟达。
曹丕对孟达的宠信是显而易见的。
孟达在这座最大的靠山的庇护下,过了几年风光得意的日子。
魏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曹丕驾崩,孟达的好日子到头了。
先前,与孟达要好的桓阶和夏侯尚相继故去,此时最大的靠山也倒了,在一旁掣肘的申仪又不时向魏朝廷打小报告,密告诬陷孟达心怀二心、有意降蜀。
最糟糕的是,孟达的顶头上司、主政荆州的司马懿对他一向有偏见,打心眼看不起他,还曾在曹丕面前说他“言行倾巧,不可任。”
有一次,司马懿派参军梁几视察新城,顺便问了问孟达:“想不想入朝为官啊?”
孟达这种拥兵自重的地方守将,估计最怕听到的就是“入朝”二字,觉得这一定是司马懿借梁几之口,想要敲打自己,甚至是挖坑让自己往下跳,顿时感觉处境艰难,压力山大,整日忧虑不安。
诸葛亮探知情况后,便想法诱惑孟达,争取他反叛魏国,带着新城回归蜀国,成为蜀汉东线进攻魏国的桥头堡。
诸葛亮和孟达秘密地通了多次书信,其中有封《与孟达书》流传于世。
信中,诸葛亮将当年孟达、刘封与关羽的一段恩怨的责任全部甩锅刘封,劝说孟达放心归蜀,并表达了“依依东望”,急切盼望孟达回归之情。
几经书信往来,孟达答应归蜀。
双方探讨了归蜀计划,决定由孟达在新城起事,蜀国派出部队会合,然后北上攻取魏国洛阳。

孟达是个出了名的反复之人。
建安初年,天下饥荒,孟达与同乡法正一起入蜀依附刘璋。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入蜀时,刘璋派遣孟达和法正去迎接刘备。
二人却乘机背叛刘璋,投了刘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关 围樊城、襄阳时,曾要求刘封和孟达发兵援助。
二人以上庸等地刚刚归附而人心不稳,又没接到刘备的命令为借口,拒绝了关羽的要求。
结果关羽战败被杀,孟达害怕被治罪,加上与刘封不和,经常被刘封欺辱,于是率部曲四千余家投降了曹魏。
东汉末年,天下纷乱之时,各路人马不明局势,或等待观望,或投靠明主,不少人都是数易其主,如贾诩等等,但没人指责,甚至还大加赞赏,认为其人智慧,终认明主,因为乱局之下,形势多变,择良木而栖,本是人之本能。
但三国局势形成后,天下大势明朗,再心怀二意,左右摇摆,就为人不耻了。
就像大创业时代,各种公司林立,今天才倒下一批,明天又会出现更多的新公司,人才流动,频繁跳槽,司空见惯。
最后大浪淘沙,只剩几家巨头的时候,喜欢跳槽的人肯定不受待见了。
所以,孟达的第二次跳槽,叛蜀降魏,虽然受到了魏国皇帝曹丕的欢迎,备受宠信,但曹丕看重的是他的才气,惺惺相惜,而不是他的节气。
孟达的叛蜀自然是千夫所指,被天下士人耻笑。
司马懿就公然劝谏过曹丕,反对重用孟达,只是曹丕没听从他的建议。
还有费诗,也在诸葛亮面前表达过对孟达的不耻。
魏国大臣刘晔更是说孟达“恃才傲物,心术不正,不会感恩戴德。”
孟达这次第三次跳槽,尽管诸葛亮是求之不得,但鉴于孟达的反复,他也是不敢全信的。
为了断绝孟达左右摇摆的退路,逼他早日反叛,北上攻取洛阳,配合西线的北伐,诸葛亮使了一招险棋。
他知道魏兴太守申仪一向与孟达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仪处诈降,有意泄露孟达意欲反叛一事。
另一边派人知会孟达,密谋反叛的事情已泄露了,通知他赶快起兵。
申仪本就看孟达不爽,经常打小报告诬陷他要反叛,这次有了实锤,自然是第一时间报告给上司司马懿。
秦时汉唐2022-05-18 19:54:2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一九九 智擒孟达

司马懿接到密报,担心孟达突然发难,赶紧给他写了封信,花言巧语劝慰一番,目的是先稳住他。
他在信中说:“将军你离开刘备,投奔我国,朝廷委以重任,皇上封你为守边大将,可说是对你坦诚相见,信任有加。”
接着,话锋一转,他又告诫孟达说:“蜀人都是些蠢蛋,对你弃暗投明的行为,莫不咬牙切齿,恨之入骨。诸葛亮处心积虑,想挑拨你与朝廷的关系,只不过一直都没找到有效的办法而已。”
其后,他抛出杀手锏,告诉孟达说:“其实,正是诸葛亮派郭模向我透露,说你要反叛魏国的。”
最后,他表达了对孟获的绝对信任,说:“这是多大的事啊,郭模怎么可能轻易得知并泄露出来呢?所以,我坚决不相信。这肯定是诸葛亮的反间计。”
与此同时,司马懿召集诸将,商议暗中率军进讨。
有将领认为,孟达不过是与蜀国打得火热,并没有实质性的反叛行为,不如先看看局势的发展,再伺机而动。
司马懿说:“孟达小儿没有信义,他见了我的书信,必然犹豫不决。兵贵神速,我们应当趁他还没有下定决心,左右摇摆之际,及时出兵平定他。”

孟达得信,见司马懿如此“信任”自己,果然大喜,正中缓兵之计。
他本就犹豫不决,这下更是在叛与不叛间徘徊,一时难下决断。
诸葛亮见状,急告孟达,催促他赶紧起兵,并告诫他加强防备,小心司马懿突袭。
孟达不以为然,写信给诸葛亮,说:“司马懿生性谨慎,不会妄下决定。他目前在宛城,距离洛阳八百里,离我这里一千二百里。等他把此事上表给天子,得到天子的命令,再奉命来我这里,最快也要一个月。那时我的城池已修固,诸军都作好了准备。”
他还断言:“我这里地势险峻,司马懿一定不会亲自来。至于其他部将来,根本不足为患”。
孟达说得也没错。
新城地区丛山峻岭,崎岖难行。
房陵县就是因为“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而得名。
但司马懿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一边八百里加急上报,一边先斩后奏,亲率大军,日夜兼程,仅仅用了八天时间,就抵达上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城下。
孟达这才慌了手脚,急忙又写信给诸葛亮,末尾惊叹说:“我想要举事,但没料到司马懿八日就兵临城下,何其神速也。”
蜀国和吴国都派出援兵,前往解救孟达,被司马懿料敌在先,派军拦阻于西城的安桥、木兰塞,前进不得。
上庸城三面环水,孟达在城外树立木栅,加固城防。
司马懿挥师渡水,毁掉木栅,直逼城下。
魏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马懿兵分八路攻城。
十六天后,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
魏军进入城内,俘获孟达部众万余人。
孟达被擒住斩首,头颅送往京师,传首示众。

魏兴太守申仪久驻魏兴,专威弄权,擅自借皇帝名义刻制印信,私相授予。
擒杀孟达之后,申仪算是完成了掣肘的使命,司马懿觉得是时候解决申仪的问题了。
当时各郡郡守都来祝贺胜利,司马懿乘机劝戒申仪。
申仪见到孟达的下场,正自忧惧不安,答应了司马懿的劝说,回京封为楼船将军。
司马懿又将孟达余部七千余家迁往幽州,然后回军宛城,加强治理,奖劝农桑,禁止浪费。
南方吏民心悦诚服。
不久,蜀将姚静、郑他等率其部属七千余人来降。
当时边郡新附,户口不实。
魏朝廷想加以核实,请司马懿进京,征询他的意见。
司马懿认为:“叛贼以严苛的法令约束部下,所以被部下遗弃。应该以宽和待他们,那就会自然安乐”。
秦时汉唐2022-05-19 20:06:4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二〇〇 北伐中原

蜀建兴六年(228年)六月,诸葛亮在汉中沔阳(今陕西汉中市勉县)经过近一年的整备,开始实施北伐计划。
从228年春至234年冬,诸葛亮先后对曹魏发动了五次战争,历经7年,史称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史上争议甚多,见仁见智,各说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为报先帝,以完遗愿。
这一点,诸葛亮在离开成都来汉中准备北伐前,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时,说得非常明白:“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北伐是为了报答先帝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遗愿。
其实,除了这个原因外,纵观当时的形势,蜀国似乎除了北伐,基本上没事可干了。
前面讲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就是蜀吴联盟、共抗曹魏。这个基本局势如果不存在了,强大的魏国联合蜀吴任何一国,轻而易举就可以消灭另外一国,然后再灭剩下的一国。
蜀吴如果互相攻击,甚至于只要蜀吴不联合,依然会被魏国各个击破,最后实现大统一。
三国最后的走向,以历史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蜀国既然不能攻打吴国,就只能进攻魏国。
有人不禁要问:从地理上分析,魏国与蜀国之间,横跨秦岭天险,自古蜀道难行,易守难攻。蜀国只要坚守,魏国一时之间也奈何不得,为什么诸葛亮要主动出击呢?
这就涉及到诸葛亮北伐的第二个原因:不攻曹魏,蜀汉必亡。
其实,早在诸葛亮抵达汉中的时候,魏明帝曹叡得到报告后,就打算先下手为强,派出大军向诸葛亮发起进攻。
散骑常侍孙资提出了不同意见,说:“以前武皇帝(曹操)攻打南郑,征讨张鲁,在阳平之战中,身临险境,好不容易才勉强取胜。夏侯渊的部队差点全军覆灭,还是武皇帝亲自率兵救出的。
按武皇帝的说法,南郑地形险恶,夏候渊的军队能够脱离险境,纯属侥幸。
当时,他曾多次感叹说:‘南郑真像天上的监狱啊。中间的斜谷道,哪是什么路哦,简直就是五百里的石穴。’
武皇帝用兵如神,深知蜀贼栖息在崇山峻岭之间,吴匪流窜于江河大湖之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灭的,因而他能强忍一时之愤,暂避其锋,不强迫将士们死打硬拼。这就是所谓有可胜的机会便战,无取胜的把握便退的战略。”
他进一步分析说:“如果现在进兵南郑,讨伐诸葛亮,不但道路艰险,还要调集精兵强将,转运大量军需物资,南方荆、徐、扬、豫四州,还得驻守重兵,防备吴国从水上进犯。这算下来,共需兵力十五六万。除了军队,还需要征发更多的兵役,调集更多的物资,全国都会因此骚动起来,耗费巨大,陛下不得不深思啊。”
最后,孙资献上休养生息的建议,说:“防守和进攻相比,所需兵力仅仅一半。不如就以我军现有的兵力,分派重要将领,各自据守险关要隘,可确保我国边境安然无事。这样,将士可以养精蓄锐,百姓也不受劳役之苦。数年之后,我国的国力一定逐步强盛,吴、蜀二国与我国的差距必然越来越大。到时的效果,可以想象啊。”
曹叡听从孙资的建议,停止了进攻计划,转而发展经济,壮大国力。
比如,曹丕时废止了五铢钱,以粮食和丝绢代替钱币,结果造成社会上弄虚作假,在粮食里面加水加砂子,用很薄的丝绢买卖东西,朝廷虽然严刑处罚,仍不能禁止,反而越来越多。
曹叡采纳司马芝等人的建议,恢复使用五铢钱,既减省刑罚,又增加了国家收入。
孙资的策略,恰恰是诸葛亮最不愿看到的。
如果说天下十分,魏国就占据了八分,蜀国、吴国各占一分。
大家都修养生息,发展国力,那么汉、吴与魏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等到曹魏的国力强大到一定地步,实力悬殊,那时无论什么天险都只会成为摆设,蜀国只能坐以待毙。
而且,从另一角度讲,丛山峻岭虽然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可以阻挡曹魏攻不进来,但蜀汉也杀不出去。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曾用一句话形容蜀地,非常形象,那就是:“天下大乱,胜天堂;天下一统,死牢房。”
天下大乱时,占据蜀地,关起门来,可以发展自己的经济,扩充自己的军队,意图天下,进可攻退可守,那是天堂一般的存在。
等到要一统天下的时候,蜀地绝对是一个死牢房,因为险山峻岭也会成为别人的屏障,你想打,但难以打出去啊。
最大的可能就是两军僵持,打消耗战,拼国力,看谁拖得久。
这种局面,魏国耗得起,蜀国肯定不行。
耗到无兵源、无财力,甚至民心都失去时,蜀国只有投降一条路可以走。
这当然不会是诸葛亮和蜀国的选择。
所以,乘魏国据守关隘、被动防守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说不定还能觅得一线生机。
第三个原因,北伐中原是为了转移蜀国内部矛盾。
益州从刘焉、刘璋父子开始,到刘备进川建立蜀汉政权,在蜀国内部形成了三大集团势力。
第一集团是蜀地集团,即蜀地本土势力,此时以谯周为代表。
第二集团是东州集团,刘璋遗留下来的部属,以李严为代表。
第三集团是荆州集团,就是跟随刘备进川的部属,以诸葛亮为代表。
这三个集团中,执政掌权的是荆州集团,蜀地集团一直遭受排挤和打压,东州集团则是夹在中间,被拉拢争取的对象。
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后,荆州集团元老死伤惨重,关羽、张飞、黄忠、马良、麋竺等皆亡,有些压制不住强大的蜀地集团,所以必须联合东州集团。
三方从此以后,矛盾日渐突出。
刘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托孤之时,除了任命诸葛亮为正托孤大臣外,还任命李严为副托孤大臣,一来可以使双方互相监督,二来可以借机拉拢东州集团。
况且李严也算是半个荆州集团,与刘备定下的“打压蜀地集团,拉拢东州集团”的基本国策并不冲突。
诸葛亮发动北伐,可以将蜀汉的内部矛盾转移至对曹魏的外部矛盾。
一旦打下雍州、凉州,那么荆州、东州、蜀地三大集团的矛盾会大大缩减,而且可以使蜀汉有了问鼎中原的机会。
秦时汉唐2022-05-20 20:38:0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二〇一 子午谷奇谋

北伐的基本方针在诸葛亮的力主下,毫无争议地确定了。
接下来,北伐的目标、具体方案等,进入了讨论程序。
这下出现了分歧。
此时镇守长安的是安西将军夏侯楙。
夏侯楙,字子林,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大将军夏侯惇之子,年轻时与魏文帝曹丕亲近,加之曹家与夏侯家的渊源,曹丕劝说曹操把女儿清河公主嫁给了夏侯楙。
曹丕登基后,任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持节,继夏侯渊之后都督关中,驻守长安。
夏侯楙无用兵谋略,完全是靠与曹丕的友情而委以重任,最大的爱好是经营家业,畜养伎妾,所以蜀国很多将领都没把他放在眼里。
丞相司马魏延对诸葛亮说:“夏侯楙不过仗着是曹操的女婿,才当上长安的主帅。此人没有智谋,而且胆子很小。我愿意率一万精锐部队,带上一万人的口粮,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到子午道后折向北方,用不了十天功夫,就可抵达长安。”
他预测了一下前景,说:“夏侯楙见到我大军突然兵临城下,一定会吓得弃城乘船逃走。长安城中就只剩下御史、京兆太守了。横门粮仓的存粮,以及百姓逃散遗下的粮食,足以供给我军军粮。魏国在东方集结军队,需要二十多天时间。丞相你率大军从斜谷出来接应,这个时间内也完全可以到达。我们会合后,可以一举平定咸阳以西的地区了。”
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也是备受争议的“子午谷奇谋”。
要实现魏延的突袭意图,这几个点是关键:
一是要突然。要保证这一万人的军队秘密通过子午道而不被魏国发现,这样长安等城池才不会有防备。
二是要快速,十天之内要赶到长安城下。如果时间过长,难保消息不被泄露。
三是魏国长安主帅夏侯楙要如魏延想象的那样,一见到蜀兵,立即吓得逃之夭夭,长安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能被蜀军迅速攻下。
四是蜀军占领长安后,必须坚守二十天,撑到诸葛亮的主力抵达。
五是魏国的援军不是蜀军的对手,节节败退,让蜀军穷追猛打,分而歼之,从而占领咸阳以西地区。
诸葛亮认为,此计听上去似乎有实现的可能,但仔细分析这些关键环节,却近乎“荒诞”。
一是万人的部队行军,就算昼伏夜行,也不可能悄无声息,何况边境上不会有魏国的暗哨?
二是穿行子午谷,这似乎要看天意,祈求老天爷千万别下雨,一旦下雨,别说十天,一个月都别想。但春天已经悄然来临,不久就会春雨润物了,谷中的道路无疑会是一片泥泞,寸步难行。如果路上延迟,不但达不到突袭的目的,而且所带军粮必然不足,中途又没法补充,就算勉强到达长安城下,估计战斗力也会迅速降低。
三是夏侯楙虽然草包,逃跑的几率也不会多高。主帅不战而逃,那是死罪一条,夏侯楙应该知晓其中利害,不会轻易逃跑。退一步说,夏侯楙逃跑了,还有其他官员和将领在,毕竟长安城内几万魏军也不是吃素的,稍微组织一下抵抗,没有攻城器械的一万蜀军就不可能快速攻占长安。
四是攻占长安后,魏国都城洛阳暴露在蜀军的威胁之下,魏军肯定疯狂反扑,以魏国的国力,动员十至十五万兵力应该不在话下。就算诸葛亮主力赶到长安共抗魏国援军,抵不抵得住都是个未知数,还要考虑粮草、军需供应等因素。
魏延的奇计要成功,关键环节一个都不能少,但要确保每个环节都成功,希望近乎渺茫。
所以,诸葛亮否决了这个提议。
历史上对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议论很多,反对和支持的人都不少,但大多数认为,诸葛亮之所以不采纳该计谋,是因为他天生谨慎,不喜冒险,故而选择从平坦的陇西大道进军,向陇右地区稳扎稳打。
其实,看看后面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就会发现,这与诸葛亮性格沉稳不沉稳没有多大关系,而是魏延的目标和诸葛亮的目标完全不一样。
在诸葛亮看来,就算魏延的作战意图完全实现,在现阶段,蜀国也没那个能力守住长安。
而且,大规模的城市攻防战,必然消耗双方大量的兵力、物资,蜀国没这个本钱。
所以,诸葛亮北伐,最终目的也许是要克服中原,恢复汉王朝昔日的辉煌,但他也深知,蜀国目前还没那个实力,饭得一口一口地吃,国土也得一点一点地去扩占。
“子午谷奇谋”不被实施,就是因为其作战意图跟主帅要实现的目标完全不一样。
当时,从汉中到长安一共有四条路,即: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故道。
但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却是哪一条路都没有走,而是走了更西方的陇西大道。
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陇西道根本就不是去关中的路,而是去凉州的路。
仔细一想,诸葛亮的作战目标就显而易见了:不是长安,而是凉州。
秦时汉唐2022-05-21 10:17:1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二〇二 一伐中原

蜀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发动准备已久的北伐战争,是为第一次北伐。
诸葛亮命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一小部军队从褒斜道(今陕西宝鸡市眉县西南)出斜谷,扬言要攻取郿县(今陕西宝鸡市眉县东北),在箕谷(今陕西宝鸡市太白县)设疑兵,吸引魏国主力,自己则亲率大军,出祁山(今甘肃陇南市西和县祁山堡),进攻凉州。
魏军果然上当。
魏明帝曹叡命大将军曹真进驻郿县,都督关右地区各军,将关中地区各地魏军征调到郿县,准备在此与蜀军一决高下。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忙于治理内政,调和关系,又南征南中,整顿军备,蜀军好几年都没什么动静,魏国的防备本就有所松弛,这次又一心以为蜀军要进攻长安,注意力都集中在扬言要攻取郿县的赵云身上,在凉州方向上基本没有留意蜀军动向。
所以,诸葛亮六万大军杀出祁山,突然出现在凉州时,各郡大部分兵力都已向郿县集结,几乎无兵可守,整个凉州顿时乱成一锅粥。
天水(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东南)、南安(今甘肃陇西县西南)、安定(今甘肃庆阳市镇原县西南)三郡都没组织像样的抵抗,立即就举白旗投降蜀国了。
二十七岁的天水参军姜维也向诸葛亮归降。
姜维(202—264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人。
姜维年少丧父,与寡母一起生活,崇拜儒家大师郑玄。成年后出任本郡上计掾,被州里征召为州从事。
其父姜冏,曾任天水功曹,在羌、戎叛乱时,挺身护卫郡守,战死沙场,姜维因此赐官为中郎,任天水郡参军。
诸葛亮兵出祁山时,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正跟着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
马遵听到蜀汉大军到来,各县都响应蜀军的消息,怀疑姜维等人也有异心,害怕自己被出卖,竟然一声不响扔下姜维等人,连夜跟随雍州刺史郭淮,悄悄跑到上邽县(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去了。
姜维等人知道消息后已追之不及,回城时城门已闭,于是率领所部前往冀县。
谁知冀县也不放姜维等人入城。
姜维不得已,只好投降了诸葛亮。
诸葛亮赞赏姜维有胆识,任命他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
诸葛亮十分赏识姜维,在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的信中说:“姜伯约对自己的职任忠心勤奋,思考问题详细周密,考察他的德行,即使李绍和马良等也不及他。此人的确为凉州的上等士人。”
又叮嘱说:“应先交给他五六千禁中兵卒。姜伯约非常敏于军事,既有胆略勇义,又精通用兵之道。此人忠心于大汉,而且才力过人,将军事大权交给他,宜派他进宫朝见主上。”
凉州其他各郡也军心动摇。
安定人杨条等在月支城(今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劫持官吏,响应诸葛亮。

凉州的战报传开,魏国这才如梦初醒,发现中了疑兵之计,关中震动。
魏明帝曹叡年轻气盛,并不慌乱,还给朝中众大臣打气,说:“诸葛亮本来依据山险固守,让我无从下手,难以收拾,现在他亲自前来,正合乎兵书所说的‘招敌前来’的策略,正好借机打败他。”
之后,曹叡不顾众人的反对,要亲率大军驰援,准备到长安坐镇指挥。
曹真也迅速反应过来,派右将军张郃率五万精锐,紧急赶往凉州支援。

关中到凉州的通道,主要有南、北两道。
南道沿渭河河谷西行,路程较远,且河谷道路难行。
北道沿泾河河谷上行,是长安进入河西的最近道路。
魏军救援,必赶时间,当然会选择北道。
要走北道,必经街亭(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
诸葛亮料敌在先,派参军马谡守住街亭,阻止张郃军救援。
到此,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意图就非常明显了。
他先是派赵云故布疑阵,吸引魏国关中主力,乘陇右兵力空虚之际,率主力突袭凉州,然后派马谡坚守街亭,堵住魏军西进救援,待蜀军主力攻占凉州后,回头增援马谡,说不定还能借机吃掉魏国增援部队。
就算打不掉魏国援军,但守住街亭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只要魏军攻不进,蜀军在陇右站稳脚跟,整个凉州就是蜀国的了。
魏国的关中地区也就裸露在蜀国的眼皮底下了。
这个形势,陇西(治襄武县,今甘肃陇西县东南)太守游楚就看得明明白白。
陇右三郡投降后,陇西太守游楚见形势危急,便召集官吏百姓商议,说:“我当了这么些年太守,对你们也没有什么恩德。如今蜀军已经进入凉州,其他郡的官民都投奔蜀军去了。这个时候,也许就是诸位富贵之时。我是太守,职责所在,应该为国家守卫本郡,虽死不辞。但诸位没这个义务,就把我的项上人头拿去,作为投奔蜀军的见面礼吧。”
在场官民听了他的话,都痛哭流涕,纷纷表态说:“我们生死都与你在一起,绝无二心。”
游楚也很感动,说:“诸位不肯杀我,在下感激不尽,那我就为诸位出个主意。你们看哈,东边的两郡已经投奔蜀军,不久必定会带领敌人来侵犯陇西。你们也不必马上投降,可以坚守不出。”
他分析说:“如果朝廷的援军赶到,敌人就会退去。到时候,我们坚守本郡,不失义节,都可以获得封赏。如果朝廷的援军赶不到,而蜀军攻城很急,你们就把我绑了投降,去获取富贵,也不晚。”
全体官民都觉得他说得有理,便关闭城门坚守。
不久,蜀军果然进攻陇西郡。
游楚既然看破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自然便有应对之策。
他派长史马颙带兵出城,设阵以待,自己则站在城墙之上,与蜀军将领谈判,说:“如果你们能阻断陇西,让东边的朝廷援军不能抵达这里,一个月之内,我陇西郡不用你攻打,都会投降。如果你们做不到,这样兴师动众的,也只会徒劳无功。就算把城让给你们,一样守不住。”
蜀军将领当然是明白诸葛亮的意图的,知道游楚说得有理,强行攻城,徒增伤亡,见马颙装模作样要击鼓进军,也就退兵了。
秦时汉唐2022-05-22 11:07:3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二〇三 街亭之战

诸葛亮这招“奇袭陇右,关门打狗”之计,前阶段进行得非常顺利,眼看胜利在望,却不想突遭变故,形势顿时急转直下。
问题出在“关门人”马谡身上。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胜负的关键无疑就在街亭,蜀军是否能阻断魏军西进救援。
就像陇西太守游楚说的那样,魏国援军进不来,陇西郡乃至整个凉州,过不多久必然投降,即使有个别城池顽强坚守,也是死路一条,但堵不住魏国援军,就算蜀国占领整个凉州,最后也守不住。
既然街亭的得失如此重要,关乎北伐的成败,那诸葛亮是不是应该派出最强的将领,去完成守门的任务呢?
当时,除赵云外,跟随诸葛亮身边的还有魏延、吴懿等将领。
但诸葛亮力排众议,派出马谡担此重任。
马谡作为名士马良的弟弟,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才气过人,谈论起军事来滔滔不绝,深得诸葛亮器重。
不过,刘备对此人却无好感,白帝托孤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夸夸其谈,言过其实,不能委以重任。”
他知道诸葛亮看重马谡,在着意培养,所以提醒他要“多多考察”。
诸葛亮与刘备看法却不一样,继续信任马谡,常常与他一起探讨军事谋略,比如南中的“攻心为上”,就是他们长期研究的结果。
不仅如此,本次北伐,诸葛亮还让马谡以参军身份随军,出谋划策。
最后,更是将关乎本次战役成败,甚至是关系蜀国国运的街亭,放心地交到了马谡手中。
他又派牙门将、裨将军王平担任副将,随军作战。
马谡刚愎自用,到了街亭,并没有按照诸葛亮的交代行事,不在山下据守,而是依照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到山上扎营,想等张郃援军攻山时,居高临下发起冲锋,将之一鼓作气消灭。
王平一再劝阻,马谡自以为是,根本不听。
张郃久经沙场,作战经验自然丰富,见了马谡摆下的阵势,并不急于进攻,而是安营扎寨,将马谡军团团围困在了山上,等待后续援军。
没几日,马谡就发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山上没有水源。
一万士兵加上无数战马,缺水的结果只有突围一条路。
这时,张郃的五万援军已陆续赶到。
张郃见总攻的时机成熟,命令点火烧山,迫使马谡军下山决战。
马谡军大乱,面对严阵以待的张郃大军,溃不成军,四散而逃。
只有王平率领的一千人还算队形完整,没有溃散。
王平坚守营地,命人擂响战鼓,以为疑兵。
张郃摸不清深浅,害怕蜀国设有伏兵,不敢往前逼近。
王平这才从容收扰各部残余,缓缓退兵返回。
此一役,马谡一万人马,除了王平一部外,几乎折损殆尽。
赵云、邓芝一部,面对曹真的五万大军,寡不敌众,战败后也只有撤退。
赵云约束兵将,亲自断后,军队才不至于溃散,军需物资等一点都没有抛弃,损失不大。
街亭失守,蜀军的防守被撕开一道口子。
通过这个决口,魏国军队可以源源不断地增援陇右。
估计诸葛亮做梦也没想到,马谡竟然守不住街亭,而且败得这么快,这么惨。
这个结果完全出乎他的意外。
蜀军顿时陷入腹背受敌。
一面是迎面扑来的曹真、张郃援军,一面是凉州刺史、护羌校尉徐邈集结凉州残军反攻。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县(今北京丰台区)人。
曹操平定河朔时,任徐邈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县令,后来到洛阳任东曹议令史。
魏国建立时,徐邈任尚书郎。
当时曹操颁布禁酒令,禁止酗酒,但徐邈常常私下痛饮,酩酊大醉。
校事赵达询问政事,徐邈称他是“中圣人”。
赵达把这话传给曹操,曹操很是恼怒,下令将徐邈法办。
度辽将军鲜于辅替徐邈求情,劝曹操说:“平常喝醉酒的人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徐邈性情谨慎,这不过是酒醉胡言乱语罢了。”
结果徐邈逃脱一劫,没有被判刑。
徐邈后来任陇西太守,转任南安太守,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历任谯国国相,平阳、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等职,所到之处,都留下很好的名声,被赐予关内侯爵位。
曹丕巡视许昌时,想起旧事,调侃徐邈说:“还充任中圣人吗?”
徐邈回答说:“从前子反在谷阳喝醉酒,半夜逃跑。御叔饮酒,被罚以重赋。臣的嗜好和这二人相同,不能自我克制,所以时常喝酒。但相反却能常常因此而得到赏识。”
曹丕大笑,对身边的人说:“果然名不虚传。”
徐邈后来转任抚军大将军军师。
魏明帝曹叡登基后,认为凉州较偏远,和西蜀接壤,就任命徐邈为凉州刺史,持符节,任护羌校尉。
徐邈走马上任,正赶上诸葛亮率兵出祁山,陇右三郡相继反叛。
徐邈派参军及金城太守等部,攻打南安叛贼,取得了胜利。
诸葛亮两面作战,进退无据,只得在魏国东西两路军队合围前,带上掳掠的一千多户人家,撤退回汉中。
第一次北伐失败。
秦时汉唐2022-05-23 20:52:0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二〇四 马谡之死

诸葛亮回到汉中,有人劝他再次发兵。
诸葛亮说:“我们在祁山、箕谷的大军,都多于敌军,但没有打败敌人,反而被敌人打败了。失败的原因不在于兵少,而在于将领。至于北伐,今后再想办法吧。现在我打算减少兵将,显明责罚,反思过失。如果不能这样,即使兵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从今以后,希望大家一心为国,多多批评我的过错,那么大事就可以安定,敌人就可以打垮,大功就可跷足而待了。”
他上书刘禅,深深检讨自己用人失误,承担了第一次北伐失败的责任,要求自贬三等,并在全国通报。
刘禅同意了,但仍然命诸葛亮以右将军行丞相事。
赵云有序撤退,减少了蜀军损失,被诸葛亮大加赞赏,但功不抵过,贬为镇军将军。
第二年,蜀建兴七年(229年),赵云去世,长子赵统继承其爵位,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
蜀景耀四年(261年),刘禅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王平临危不乱,沉着镇静,在街亭一战中力挽狂澜,脱颖而出,被诸葛亮拜为参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还将自己亲手建立的特种部队——无当飞军交给他统领。
诸葛亮追究街亭失败的责任,把跟随马谡的将军张休、李盛等诛杀,剥夺了将军黄袭等人的兵权。
最后,就剩下一个马谡了。
如果说马谡刚愎自用,使北伐功败垂成,让诸葛亮心里滴血,自认用人不当,那马谡的另一个举动,则让诸葛亮愤怒而失望。
马谡在街亭战败后,没有回诸葛亮处复命。
他深知街亭战败的责任过于重大,便畏罪潜逃,想逃回成都,找人帮忙开脱。
留守汉中的丞相长史向朗一向爱惜马良、马谡兄弟的才华,把他们当作圣人一样推崇,因此与马谡的关系很好。
马谡一路潜逃回成都,路过汉中,向朗知情不报,让诸葛亮十分愤怒,罢免了向朗的官职,把他撵回到成都,雪藏多年。
数年后,向朗才复职,被任命为光禄勋。
马谡逃回成都,抓到后被关进监狱。
诸葛亮对他深感失望,也深深自责。
马谡不遵军纪,违背上级命令,又擅自脱逃,诸葛亮为严明法度、军纪,下令处死。
不少人都替马谡求情。
犍为太守、丞相参军、安汉将军李邈劝告诸葛亮,说:“秦国赦免了孟明视,才可以收服西戎二十余国而称伯。楚国诛杀子玉,不到两代就衰落了。”

这李邈话不多,却提到了两个有名的历史典故。
孟明视其实应该叫百里视,春秋时期虞国(今山西平陆县)人,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史称孟明视。
这名字绕的,就像称诸葛亮为孔明亮,感觉怪怪的。
他是秦相百里奚之子,秦穆公手下的得力干将。
孟明视年幼时,父亲百里奚外出谋官,靠母亲一人养大,从小不喜欢干活,整天舞刀弄枪,练就一身本领。
后来,孟明视随母亲流落到秦国,找到了失散四十多年的父亲百里奚。
此时,百里奚已经当上了秦国相国。
他把儿子引荐给秦穆公。
秦穆公见孟明视武艺高强,拜他做了大夫。
春秋霸主晋文公死后,秦穆公有心接替晋国,坐上中原霸主的宝座。
孟明视为报知遇之恩,又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也雄心勃勃地坚决拥护秦穆公争霸中原。
当然,人的成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刚开始领兵时,由于缺乏经验,孟明视接连打了好几次败仗。
公元前628年冬,秦穆公不听蹇叔和百里奚的谏阻,拜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兴师讨伐郑国。
孟明视率领大军走到滑国(今河南洛阳市偃师区东南)的时候,碰上了一个正要去洛阳做买卖的郑国人,一个名叫弦高的商贩。
弦高远远望到秦国的大军,一打听,原来是去进攻他的祖国的。
弦高是个非常爱国的商人,急中生智,一面叫人赶快回郑国报信,一面赶着牛群迎上秦国的军队。
他带着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来到秦军大营,冒充自己是郑国的使臣,假装郑国已经知道秦国来攻,派他来慰劳秦军,联络感情。
孟明视毕竟年轻,上了弦高的当,真以为郑国早已得知消息,有了防守准备,便不敢再去攻打郑国。
于是,他就转而进攻滑国,抢了不少玉帛、粮食和男女人口,装满几百辆大车,高高兴兴回去向秦穆公交差。
哪知秦军经过地势险绝的崤山(今河南陕县东)时,早已埋伏在那里的晋军突然杀出。
秦军毫无防备,全军覆没。
孟明视和西乞术、白乙丙两名副将都做了俘虏。
晋襄公打算把他们押到太庙里,当祭品宰掉,祭祀先祖。
晋文公的妻子、晋襄公的母亲文嬴(即怀嬴),是秦穆公的女儿,不希望看到晋、秦两国的冤仇越结越深,就向晋襄公请求,释放了孟明视等人。
孟明视回到秦国时,秦穆公穿了丧服,亲自在城外等候,祭拜阵亡将士,迎接三人的归来,认为崤山惨败不是将士们的责任,还检讨是自己这个君主的决策失误。
孟明视对秦穆公的宽宏大量和关怀爱护十分感激,从此以后,更是象对待父亲般地尊敬秦穆公,誓死报效。
两年后,公元前625年,孟明视请求秦穆公发兵晋国,以报崤山之仇。
秦穆公同意了,依旧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率领四百辆兵车去攻打晋国。
两国军队在彭衙交战,史称彭衙之战,秦军又打了败仗。
晋军将士都嘲讽说:“大家快来看啊,这就是秦国来报答恩典的军队哦!”
孟明视惭愧难当,无地自容,坐着囚车向秦穆公请罪。
秦穆公知道,良将必须经历磨难,千锤百炼,方能成才,不但没有责怪孟明视,反而勉励一番,仍然让他统帅军队。
经过两次失败,孟明视深刻反省,逐步成长起来,不象过去那么任性和自负,变得成熟老练了。
这年冬天,晋国联合宋、陈、郑三国,打到了秦国的边境。
孟明视坚守城池,晋军一再挑战,他都不出击。
后来,晋军占领了秦国的两座城池,但孟明视仍然不作反击,只管埋头训练兵马。
秦国将士都大骂孟明视是胆小鬼,要求秦穆公另选良将。
秦穆公没有理睬将士们的请求,仍然不调换这位接二连三打败仗的将军。
公元前624年夏天,崤山惨败后的第三年,孟明视向秦穆公请战,再次出兵讨伐晋国。
他率领五百辆兵车,东渡黄河。
过河后,孟明视命令将渡河的船只全部烧掉,决心背水一战,有进无退。
他带领秦军将士浴血奋战,不几天就夺回了被晋军夺去的两座城池,又乘胜攻下了晋国的几座大城。
秦军所向披靡,晋军则闻风丧胆,缩在城里,不敢出来应战。
最后,晋国宣布臣服。
秦国打败了中原霸主晋国,威震西戎,有二十来个小国和部族都争先恐后地归附了秦国。
秦国扩地千里,成了西戎的霸主。

另一个则与著名的春秋霸主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有关。
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姬姓,名重耳,为公子时遭遇骊姬之乱,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
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国时,楚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仪接待了他。
重耳对此很是感激,许诺如果将来有一天晋、楚两国在战场上相见,晋国会主动后退九十里(退避三舍),以报答楚成王援助之恩。
公元前636年春,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到晋国,支持他杀死晋怀公,登上王位,是为晋文公。
公元前632年,重耳回晋国即位后的第五年,楚国发兵包围了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
重耳顿时左右为难。
当初他流亡宋国时,正值宋襄公刚被楚成王打败,身上负伤,但仍然带伤热情地以国礼接待了他,给了他很多帮助。
如果不帮宋国,无疑是忘恩负义,知恩不报。
如果帮助宋国,就得和楚国开战,但楚国对自己也有恩。
真是不好抉择啊。
后来晋国的大将先轸出了个主意,建议重耳先答应帮宋国,让宋国损失一些财物,送礼给齐国和秦国,请他们帮忙。晋国则出兵把曹国和卫国灭掉,将两国的土地分一些给宋国,作为补偿。
重耳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一举两得,就命令照此实施。
楚成王看到晋国出面帮宋国,不愿与重耳正面冲突,就撤兵了。
但楚国令尹子玉不干了。
子玉本名成得臣,芈姓,字子玉,楚君若敖之孙。
此人对重耳一向看不顺眼,重耳流亡到楚国时,他曾主张杀之以绝后患。
芈子玉认为重耳明知曹、卫两国和楚国关系密切,还率兵攻打,完全是不把楚国放在眼里,便不愿撤军,还请求楚成王同意他带兵出战。
楚成王告诫芈子玉,现在晋国风头正盛,不宜正面冲突。
芈子玉不听,依然坚持出战。
楚成王很生气,但又约束不了芈子玉,便给了他很少的军队,任由他折腾去。
芈子玉派人告诉重耳说,只要晋国让曹、卫两国复国,楚国就解除对宋国的包围。
当时放眼所有诸侯国,有资格与晋国争霸的就只有楚国了。
重耳与大将先轸一商议,既然楚军送上门来,那就一举歼灭,借机削弱楚国的实力。
于是,重耳设计激怒芈子玉,引他带兵攻打晋军。
两军对阵,重耳命令军队往后撤退。
晋军一些将领不理解,重耳说起往事,晋军后退了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兑现了承诺。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退避三舍”。
晋军退到城濮驻扎,迎击随后追来的楚军。
双方交战,晋军佯装后退,诱敌深入,大败楚军,是为“城濮之战”。
芈子玉率领残部退回楚国,行近方城时,被楚成王派来的使者好一顿责骂,羞愤自杀。
晋国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奠定了诸侯中的霸主地位,晋文公重耳既借机偿还了流亡时各诸侯国对自己的恩情,继齐桓公之后,成为春秋第二位霸主。

李邈以这两个历史典故来劝谏诸葛亮,为马谡求情,惹得诸葛亮很不高兴,一气之下,把他赶回了成都。
丞相参军蒋琬也劝诸葛亮不要杀马谡,说:“古时候,晋国同楚国交战,楚国杀了领兵的得力将领,晋文公喜形于色。马谡才华过人,有智有识,现在天下未定,杀了他,难道不可惜吗?”
诸葛亮流下眼泪,说:“孙武能够制敌而取胜于天下,是因为他用法严明。晋悼公的弟弟扬干犯法,魏绛就杀了为他驾车的人。现在天下分裂,交战刚刚开始,如果废弃军法,怎么能够讨伐敌人啊?”
马谡羞愧难当,良心自责,没等行刑,先病死于狱中,年仅三十九岁。
马谡临死前,曾写信给诸葛亮,说:“明公待马谡像儿子一样,马谡我也视明公如父亲一般。希望你能够仿效舜帝,虽然杀了鲧,但也继续任用他儿子禹的义举,那就不枉你我一生的交情,马谡死后,黄泉之下也无遗恨了。”
诸葛亮听闻马谡死讯,亲自前往吊丧,痛哭流涕,并慰问、安抚马谡的子女,像平素一样恩待他们。

曹真和张郃挺进陇右,陇右各郡没了诸葛亮大军的支援,望风而降。
先前在月支城响应诸葛亮的杨条,在曹真军抵达安定时,对部属说:“大将军亲自来了,我愿意尽早出降。”
说完,叫部下把自己绑了,出城投降。
陇右三郡很快被魏军陆续收复。
此时,魏明帝曹叡终于从洛阳赶到了长安,但战事已基本结束,留给他的无非就是论功行赏、问过追责之类的事了。
曹叡对张郃的神勇大加赞赏,下诏说:“强盗头子诸葛亮,率领巴、蜀乌合之众,妄图进犯我虎狼之师。将军张郃,披肩甲,执利器,攻无不克,建立大功。朕要嘉奖你,增加你的食邑一千户,共计四千三百户。”
溜得比谁都快的南安、天水两郡太守均获重刑。
陇西太守游楚守城有功,封列侯,其下属长史、掾属等官员均获赏赐。
这一战,诸葛亮错失突袭曹魏的最佳机会,让魏国一班人警醒了。
曹真认为诸葛亮一定会以祁山之败为戒,励精图治,不久再次北伐。
他判断下次蜀国会从陈仓进兵,于是派郝昭和王双等驻守陈仓,加固城池备战。
四月初八,魏明帝曹叡返回洛阳。
秦时汉唐2022-05-24 20:30:4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二〇五 经营河右

河右地区少雨,常因无粮苦恼,徐邈上书修武威、酒泉盐池,用以收藏敌人的粮食,又开凿水渠,招募贫民租种土地,使得家家丰足,仓库盈满。
又支取州中一部分的军费,用来交换金帛犬马,供给中原人消费。
同时,逐步收缴民间私藏的武器,统一保管,然后宣讲仁义,建立学校,提倡节约,禁止丰厚的葬礼,限制过度的祭祀,社会风尚由此大为改观,百姓心悦诚服。
他又开通与西域的交往,边远少数民族纷纷进贡。
之后,徐邈讨伐反叛的羌人柯吾有功,被封为都亭侯,食邑三百户,加建威将军称号。
他和羌人、胡人打交道,从不过问他们小的过失,但如果犯了大罪,就先通报其部帅,让他们知道事情原委,然后再斩首示众,因此深得百姓信服和敬畏。
凡是朝廷赏赐给他的东西,他都分给将士,从不拿回自家,但他的妻子女儿却常常衣食不足。
曹叡得知他的这些事迹后,很是赞赏,经常给他家里赏赐衣食等物。
徐邈扬善惩恶,修正冤假错案,凉州界内秩序井然,安定无事。
魏正始元年(240年),徐邈回到洛阳任大司农,转任司隶校尉,官吏们都很敬畏他,后因公事离开官职,又任光禄大夫,几年后被升作司空。
徐邈坚决辞让,感叹说:“三公是论道的官位,没有合适的人就空缺,怎能让我这个年老且多病的人去担任呢?”
魏嘉平元年(249年),徐邈去世,享年七十八岁,魏朝廷按三公之礼安葬,谥号穆侯,其子徐武继承爵位。
魏嘉平六年(254年),魏朝廷追悼思念清廉高洁之士,下诏说:“突显贤能以及道德高尚之士,圣王历来重视。推举善人,引导后来人,孔子也很赞美。已故司空徐邈、征东将军胡质、卫尉田豫都在前朝任职,历任四代,率兵出讨,辅佐朝政,忠心为公,忧国忘私,不营家产,身死之后,家无余财,我特别嘉赏他们。赐给徐邈等人家属粮食二千斛,钱三十万,特此告示天下。”
徐邈同郡的韩观,字曼游,德才兼备,与徐邈齐名,而在孙礼、卢毓的名声之上,曾任豫州刺史,政绩很好,死在任上。
名儒卢植之孙、曾任卫将军的卢钦著书,称赞徐邈说:“徐公志气宏大,行为高洁,才识广博气势英猛。他的政治措施每当施行时,高尚、稳妥而不急躁,正直而不同流合污,广博、深远而坚守信约,雷厉风行却又能宽以待人。有人认为能清正公廉很难,而徐公轻易便能做到如此。”
有人问卢钦:“徐公在武帝曹操时代,人们认为他通达,自从任凉州刺史,回到京城后,人们又认为他特别,这是为什么呢?”
卢钦回答说:“以前毛孝先(毛玠)、崔季珪(崔琰)等掌管政事,尊崇清正廉素之士,当时官吏们热衷于更换布衣以猎取高名。而徐公仍一如既往,所以人们认为他通达。近来天下崇尚奢侈、豪华,于是大家又竞相效仿,而徐公仍不为所动,不随波逐流,所以前日的通达,就变成今日的特别了。这是因为世人总是随波逐流,变化无常,而徐公秉性高洁,持之以恒。”
秦时汉唐2022-05-25 21:01:4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二〇六 谋袭东吴

蜀国图谋魏国暂时失败,魏国自然也不会放过蜀国和吴国。
司马懿平定孟达,回到宛城不久,魏明帝曹叡召他进京,商讨局势。
曹叡问司马懿:“吴国、蜀国都该讨伐,应该先从何处着手呢?”
司马懿建议先攻吴国,说:“吴国认为我们北方将士不习惯水战,所以才敢散居东关。打蛇打七寸,攻打敌军,就要扼住敌军的咽喉,直击他们的心脏。臣以为,夏口、东关就是吴军的心脏和咽喉。如果先从陆路进军攻打皖城,吸引孙权的兵马东下,然后乘其兵力空虚,派水师进攻夏口,一定能大破吴军。”
曹叡觉得司马懿说得太对了,命司马懿赶紧回宛城,抓紧打造战船,训练水军备战。
街亭之战结束后,曹叡下诏命令张郃统帅关中部队,接受司马懿的指挥。
张郃赶到荆州时,已是冬季,由于水浅,大船不能行进,便回师驻扎方城(今河南南阳市方城县)。

另一边,东吴也没闲着,一直在想方设法打着魏国的主意。
无论是孟达叛魏归蜀,还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都没少了东吴的身影。
只是这两次行动都失败得太快。
第一次,孟达发起叛乱,东吴派出部队响应,被司马懿料敌在先,派兵拦住了。
第二次,诸葛亮北伐,东吴想搞点动静吸引魏国注意力,配合蜀国在西线的作战,可还没有开始大动作,那边蜀国先撤了。
两次东吴都没捞到好处,只好另想办法。
此时的孙权,实在太渴望弄出一场大动静,提升提升自己的声望。
魏蜀吴三家,东吴在政治上一直处于弱势。
曹操虽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的魏王是汉献帝册封的,其子曹丕建立魏国,不管怎样,也是汉献帝禅让的,不是硬抢篡夺的,程序上说得过去。
尽管当时遭到不少人非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人还是渐渐接受了取代东汉政权的曹魏。
刘备就不用说了,出生是贫寒了些,但一直宣称是中山靖王的后代,堂堂正正的皇叔,且得到大家的公认。
既然东汉朝廷没了,作为皇室正统,有着先祖皇帝的血脉,兴复汉室,也是名正言顺。
孙权就尴尬了。
孙权的父亲孙坚出生低微,东汉朝廷委任的官职为长沙太守,封乌程侯,后来依附于军阀袁术,死时的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一职,还是袁术表的,没有东汉朝廷的正规官文。
孙家的第二代掌门人,小霸王孙策,朝廷倒是任命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官很大了,但他赖以存身的江东地盘,完全是靠武力抢来的,当地很多人一直都表示不服。
建安五年(200年),孙权十八岁,从大哥手中接下霸权时,父亲孙坚的爵位乌程侯,传至孙策,让弟弟孙匡承袭了,东汉朝廷任命孙权的官职是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
到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孙权接班22年后,向魏国俯首称臣,被魏文帝曹丕赐九锡,册封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这才拥有自己的年号黄武。
吴黄武七年(228年),眼见魏国、蜀国皇位都已传至二代了,孙权那颗称王称霸的心,终于抑制不住地爆发了。
经过28年的经营,吴王也当了多年,孙权自觉实力膨胀,自信满满,建国称帝的底气足了。
同时,随着孙家及淮泗集团武将的凋零,以陆逊、顾雍为首的江东本土士族逐步走上历史舞台。
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也需要所依附的势力改版升级,建国称帝。
毕竟,无论是过去的汉臣,后来的魏臣,还是目前的割据势力,东吴都在三国中显得有些尴尬。
共同的目标形成了,现在他们需要的就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理由,一个看似恰到好处的机会。
秦时汉唐2022-05-26 20:44:3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二〇七 周鲂献计

理由是可以挖掘的,机会也可以创造。
孙权发出指令,陆逊、朱桓、全琮等人开始策划。
经过多次研究,受到近几年韩综投魏等事件的启发,他们将目标对准了魏国大司马曹休,打算运用东吴最擅长的“诈降”之计,诱敌深入,全歼魏国与东吴对垒的十万大军,取得一场辉煌的胜利。
两年前,吴黄武五年(226年),吴国都督、昭武将军、冠军太守、石城侯韩当,讨平丹阳郡贼寇叛乱后,不久去世,其子韩综继承了其爵位和部曲。
孙权出征魏国江夏郡,围攻石阳(今湖北武汉市黄陂区)时,派韩综守卫武昌。
但韩综在任上不思进取,淫乱不堪。
孙权看在其父韩当的份上,睁只眼,闭只眼,没去过问。
韩综自己却做贼心虚,害怕孙权问罪,不禁心生忧惧,渐渐有了反叛的心思。
他打算带着一干人投奔魏国,又担心大家不同意,于是心生一计。
他先是暗示、放纵部下胡作非为。
有上司的默许,甚至是鼓励,部属当然求之不得,先是走鸡斗狗,逞强凌弱,后来就发展到欺男霸女,偷抢劫掠,无恶不作。
整个武昌治安混乱,乌烟瘴气,百姓叫苦连天,哭述无门。
韩综看时机成熟,派人暗中散布消息,说孙权就要对武昌进行整治,犯案的大小官吏,一律严惩不贷。
韩综自己又假装害怕,对这些下属说,孙权已经发话,如果他不惩治部下的话,连他也一块查办了。
这些人一商议,说:“那能怎么办?不如反了,投魏国去吧。”
韩综做出一副勉为其难的样子,叹了口气,说:“也只有这样了。”
临行前,他还不忘荒唐一把,把家里七大姑、八大姨、婢女等所有女眷都叫出来,与下属们一起开会。
会上,他宣布将自家女性亲戚都嫁给手下将领和官吏,自己临幸过的婢女,都赏给与自己亲近的人,从此大家一家亲,不分彼此。
下属们欢呼雀跃,杀羊宰牛,饮酒歃血,结下盟约。
然后,韩综用棺木载上父亲韩当的遗体,带着母亲、家属、部曲等数千人,浩浩荡荡投奔了魏国。
魏国任他为将军,封广阳侯。
韩综作为吴国名将之子,如此大张旗鼓地率众投奔魏国,引得天下震动。
吴国举国震惊,很久都没回过神来。
韩综投了魏国,为了表功,还数次带兵侵犯吴国边境,杀害人民。
孙权气得咬牙切齿,对他痛恨之极。
但孙权也不是吃素的,冷静下来后,竟然从韩综投魏事件中,寻找到了一线机会。
韩综叛吴之所以影响极大,主要是因为他的身份特殊,是“江表之虎臣”韩当之子,且是举家投敌。
当时,吴国投降魏国的将领并不是个别现象。
如吴国戏口守将晋宗,杀将领王直,率军叛魏,被任命为蕲春太守。
还有将领翟丹,也投降了曹休。
现在,就连韩综这种“将二代”都举家来投,在大司马、扬州牧曹休的心中,似乎吴国人投降,已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见惯不惊了。
孙权利用曹休这种心理,开始策划诱敌计划。

大将军夏侯惇去世后,曹休上任镇南将军,从他手中接过了南御东吴的重任。
到任后,曹休的军事才华显现无遗,多次打败吴国的进犯。
全琮、吕范等吴国名将都曾沦为他的手下败将,就连孙权本人也吃过瘪。
在孙权的眼中,曹休就如当年卡在荆州的关羽,吴国恨之入骨,却又拿他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在吴国捞积分,立功劳,从一个将军升到大司马、州牧,成为辅国重臣。
韩综叛吴,孙权固然气得肝痛,同时又觉得机会来了。
进攻打不赢,那就请君入瓮,到我的地盘收拾你。
按孙权的计划,就是想法把曹休引到吴国境内,合围伏击,打他个措手不及,一举歼灭。
孙权悄悄找来鄱阳太守周鲂,让他物色一个知名的,同时也要是魏国很熟悉的山越宗帅,诈降魏国,去诳诱曹休。
周鲂说:“山民宗帅地位低贱,份量不足,难以让曹休依赖信任。搞得不好要出纰漏,曹休不会上钩的。”
他自告奋勇,毛遂自荐,说:“不如派亲信带着我的书信去引诱曹休。就说我受到责难,害怕被杀,打算举郡归降北方,请求曹休派兵接应。”
孙权同意了这个计划。
秦时汉唐2022-05-27 21:28:0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二〇八 计赚曹休

于是,周鲂开始给曹休写信,表示敬仰曹休已久,身在吴国心在魏,愿意归降魏国。
他前前后后给曹休写了七封信。
第一封算是引言,稍作铺垫,写道:“我心向魏国,虽远隔万里,却时时盼归。所以派亲信董岑、邵南带来书信,先表心意。至于时事变故,另纸陈述。”
第二封讲述投靠曹休的原因,开始煽情,进一步表达归顺之意,说:“我身在吴国,并不被人信任。不久前横遭谴责,顷刻间大难就要临头,危如鸡蛋碰石头。我不愿蒙受不白之冤,左思右想,觉得只有弃暗投明,投靠魏国才有出路。说出这番肺腑之言,恳请接纳。请及时回信,我一定积极响应。”
第三封讲述自己处境艰难,急切盼归。信中写道:“我的前任太守王靖,因郡内百姓造反而被问责,虽竭力辩解,仍被处罚,便打算归附北方,不想事不机密,连累全家遭殃。这让我不禁想到,吴国一旦菲薄某人,就不会再有厚待,虽说可能暂时留用,但终究必定剪除。我统管一郡事务,现在加以责难,那是今后必定杀我的前兆啊。我虽苟活于世,但忧虑恐惧,焦灼不安,不知身家性命,究竟何时了结。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时时刻刻胆战心惊,这种滋味谁能体会?这个郡的百姓,表面上降服,实际却在等待再次作乱的机会。他们作乱之日,就是我性命了结之时。”
他假装在信中掺入干货,泄露军事机密,骗取曹休的信任。
他说:“不久前,东吴国君孙权暗遣众将,企图进军北方。吕范、孙韶等进入淮河地区,全琮、朱桓奔赴合肥,诸葛瑾、步骘、朱然前往襄阳,陆议、潘璋等讨伐梅敷。孙权自己率领中军杀至石阳,另遣堂弟孙奂管理安陆城,修建粮仓,运送粮草物资,作为军事储备,又联络诸葛亮进军关西。”
然后开始诱惑曹休,说:“现在,长江沿岸除了武昌有三千左右兵卒,其他地方基本都空了。如果明使君你派一万人马,从皖南进军江渚,周鲂我便在这里率领官兵民众,作为你的内应。过去,这一带各州郡都曾相继举兵反叛,但都功败垂成,主要是没有外部援军。如果魏国军队能到边境接应,传送檄文到各城邑,那情况就大大的不同了。这些百姓,谁不翘首盼望这一天呢?”
第四封信装可怜,骗取曹休的同情,说:“我派来送信的董岑、邵南二人,从小在我家长大,就像我的儿子一样,深得我的信任,所以我才特地派他们前来送信,托他们表明我的归顺心意。书信往来,连我自己的骨肉至亲都无人知晓。我设下如此计策,全由上天安排,如若成功,则有保全性命之福,如消息泄露,那就是灭族大祸。我常常半夜仰望天空,面对星辰祈祷。我也知道自己的精诚微不足道,难以感动上天,只是事情急迫,孤立无助,只有向上天诉说了。我派人送出信之后,就完全听天由命了。就像活死人一样,身体在神已失,神情恍惚。”
为了获取信任,他说:“说了这么多,我知道使君你不会完全相信。不如这样,董岑、邵南二人,你留下一个,作为以后的凭信。或者信送到后,你就叫他们回来。他们一旦回来,就一定会被说成是因为后悔背叛而回来自首的。按照吴国的法律,悔叛回来的人,都按原罪处理。如此一来,我进退两条路全被堵住,横竖都是个死,只有听你的了。我现在真的是命悬一线啊,完全拜托明使君你了。写到这里,我的眼泪不禁随着笔墨一起落下来。”
第五封信说:“鄱阳的百姓,大多为愚昧而强悍之辈。国家征召他们作战,不会随即响应,但有人鼓动他们作乱,却是闻风而动。他们表面上已经降服,但各种关系,盘根错节,并未消解,虽栖身深山草野,仍存作乱之心。”
后面开始挖坑,诱使曹休出兵,说:“现在,孙权准备大规模兴兵,几乎动用了全国兵马,长江沿线防守空虚,军营船坞基本只有那些刺探军情的奸细了。如果借此机会鼓动此地百姓叛乱,一下子即可得手,不过需要外援,内外配合,否则不可能成功。明君你可以从皖道进军,驻扎江边,我在南面对岸的历口作内应。如果不到江边,也可驻扎在百里洲上。这里的百姓知道北军来了,就会自己行动。百姓们也不是说饥寒交迫,甘愿军队入侵,而是不愿连年征讨,都愿意北归魏国。为什么他们不敢随意举事呢?因为平时不能及时得到北方的呼应,如果单方面行动,很快就会灾祸降临啊。当然,如果石阳、青州、徐州各军首尾相连,牵制住东吴派往的部队,使其不能迅速返回,那就好上加好了。我生在江淮之间,在动荡的时局中长大,深知此地的便利之处,一旦举事,可说是百战百胜。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故此冒昧地表述心腹之言。”
第六封信,进一步引诱曹休,说:“孙权过去没有攻占石阳,一直耿耿于怀。这次大聚新兵,并派奋威将军潘浚征发夷人,人数甚多。听说他们制定了方案,将以体弱的新兵打头阵,精兵放在后面,攻城之日,以弱兵来填塞壕沟,迅速攻下城池。虽说未必真是这样,但估计也大致不差。我担心石阳城小,守不了多久,你要快点前去救援。不但要快,还要保密。千万别让王靖的悲剧重演。”
除了请求曹休出兵,还要尽早尽快。
“如此看来,我的归顺,不再取决于天,而是看你怎么决定了。如果救援及时,大功告成,如果不及时,那我就跟王靖等人一样,横遭祸患。以前,鄱阳郡宗帅彭绮举事时,听说你的军队驻扎在逢龙,全郡百姓那一个高兴呀,都想跟着彭绮,为你效力。当时,如果你多拖延一月时间,彭绮这事一定大大成功。遗憾的是,你像闪电般离去,结果东吴得以增派援兵,专门征讨彭绮,彭绮才遭到失败。”
言下之意很明显,这次你想成功,就得吸取彭绮、王靖等事件的教训,赶快出兵。
第七封信为了消除曹休的戒心,获取信任,将举事后奖赏的细节都想好了,说:“想成大事,没有爵位称号,是无法鼓动大家的。恳请你赐以将军、侯爵印玺各五十纽,郎将印五十纽,校尉、都尉印各二百纽。我拿来授予各头领,以兹奖赏,鼓舞士气。另外,还需要贵军旗盖数十副,作为标帜,让山越的官兵百姓见了,知道我们决心已下,接应的救援部队已经布置妥当。”
然后还是催曹休抓紧时间,动作要快。
他说:“现在双方投降叛逃的人,每月每天都有,我们的计划,迟早会被吴国知道。举郡归魏这件大事,必须机密,恳求你看过我的书信,千万千万要保密啊。你当然是智谋无双,胸有成竹,事无遗漏,料事万全。我则心怀忧虑,惶恐不安,说话啰里啰嗦,请不要怪罪哦。”
七封信写下来,曹休将信将疑,派出多支细作,前往吴地探察。
周鲂又给孙权写了一份秘奏,表达了自己心系国家,忧国忧民,尽忠报效主公的情怀。
又另写一信,汇报了诈降诱惑曹休的详细方案,请孙权派人配合。
于是,吴朝廷不断有尚书郎跑到周鲂处,又是刁难,又是调查的,各种找茬。
最后,周鲂装出一副活不下去的样子,呼天抢地来到番阳郡门之下,剪下头发谢罪。
古人云:“身之发肤,受之父母。”对头发那是极其看重的。
割发谢罪基本上已是最高规格,跟以死谢罪差不多了。
曹休听说这个消息,被孙权、周鲂两个影帝的的完美表演所迷惑,加之前面韩综的归降,于是对周鲂投降的诚意信以为真。
他将周鲂与自己商定的计划,飞马急报魏明帝曹叡。
曹叡大喜,同意了曹休的上奏。
又命令西线的司马懿进攻江陵(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县),东线则由豫州刺史贾逵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支军队,由西阳县进攻东关(今安徽马鞍山市含山县西南濡须山北),策应曹休。
尚书蒋济却隐隐觉得不妥,上书说:“曹休深入敌境,与孙权的精锐部队对垒,而吴将朱然等驻扎在长江上游,正处于曹休背后,恐怕对曹休不利啊。”
满宠熟悉扬州情况,接到曹叡的命令,也有些担心,急忙上书说:“曹休虽然明智果断,但很少用兵,实战经验不足。这次他的行军路线背靠湖泊,傍依长江,进军容易,但撤军困难,容易受阻。此乃兵家之大忌。大军一旦进入无强口(今安徽合肥市庐江县西南),一定要严加戒备啊。”
曹休立功心切,满宠的上报还在路上,他已迫不及待地率领步骑兵十万人,急急忙忙从寿春(今安徽淮南市寿县)出发,向皖城(今安徽安庆市潜山县)进发,接应周鲂。
秦时汉唐2022-05-28 12:03:1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二〇九 石亭之战

吴国这边,为了拔掉曹休这颗眼中钉,获取一场盼望已久的大胜,也是做足了准备,下了老本。
八月,孙权亲自跑到皖口(今安徽安庆市怀宁县皖水入江处),拜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统领六师和禁卫军,摄行王事。
又亲自执鞭为陆逊开道,令百官朝陆逊下跪。
孙权又派奋武将军朱桓、绥南将军全琮为左、右督,各统兵三万,合击曹休。
朱桓向孙权献计,说:“曹休不过是因为皇亲国戚而被重用,并不是智勇双全的名将。这次与我军交战,必败无疑,肯定要从夹石、挂车逃走。这两条道路都很狭隘,非常险要,如果让一万士兵伐木断道,就可以把魏国残兵全部俘虏,说不定还能生擒曹休。”
他主动请战,说:“末将愿意率领所部,前去断路。如果运气好的话,曹休自动投降,我们就可乘胜进击,长驱直入,攻取寿春,割据准南,平定许昌、洛阳。这可是万世难逢的良机,切不可失!”
孙权觉得有理,转而征求陆逊的意见。
陆逊认为不可,没有采纳朱桓的建议,这个方案就搁置了。

曹休走到半路,发觉情况不对,知道自己多半被骗了。
但他一气之下,仗着兵多将广,不愿撤军,打算与吴国决一死战。
过了石亭(今安徽安庆市桐城市),他也开始进入战斗准备,留下部分兵力,沿途设置伏兵。
大军抵达皖城,曹休望见吴军,分外眼红,发动冲锋。
双方兵力相当,吴军严阵以待,曹休军匆匆而来,结局已然写定。
吴军三路并进。
陆逊统率中路大军冲击曹休主力,朱桓、全琮从左右两翼包抄,拔掉曹休伏兵。
交锋片刻,曹休无心恋战,命令撤退,退到石亭驻守。
不想,到了晚上,曹休军营有人夜惊,引起慌乱,整个大营炸了锅。
曹军将领约束不住,曹休只好再次撤退。
吴军乘势掩杀,一直追到夹石,斩杀、生擒曹军一万余人,缴获牛马驴骡车辆上万,军资器械无数。

东线接应的贾逵走到东关,没有发现敌军一兵一卒,顿时觉得不妙,说:“贼兵在东关居然没有防备,肯定都赶去皖城集结了。曹休孤军深入,估计要中埋伏,必败无疑。”
于是急令各部将领,水陆两路同时并进,火速接应曹休。
行出二百里,抓到一个吴国士兵,得知曹休大军已战败撤退,吴国正派兵赶往夹石,意欲阻断通路,抄曹军的后路。
曹军将领没想到曹休败得这么快,不觉惊慌失措,不知怎么办才好。
有的将领提出,形势不妙,不如就地扎营,等后面的大部队赶来,再作打算。
贾逵说:“不行啊。曹休对外兵败,对内路绝,进不能战,退不能还,正处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恐怕支持不到天黑。敌军因为没有后续部队,所以只追到夹石。兵法云:‘先声夺人,以挫敌士气’。我们尽管兵少,但急速进军,出其不意,敌兵看到我军到来,一定退走。假如我们等待后援,等敌军将险路切断,兵虽多又有什么用呢?”
说完,果断命令全军加速前进,沿途设下许多旌旗战鼓,以为疑兵。
吴军远远看到贾逵部队迎面扑来,不知虚实,惊恐退走。
贾逵率军守住夹石,又供给败军粮草,曹休部队这才振作起来,得以撤退。
曹休与贾逵相来不和。
魏文帝曹丕还在位时,曾想委以贾逵重任,授予他符节。
曹休从中作梗,说:“贾逵性情刚烈,一向不把诸将放在眼里。这种人不适合持有符节,都督一方。”
曹丕于是打消了重用贾逵的念头。
这次曹休兵败,全靠贾逵不计前嫌,奋勇争前救援,占据夹石,才幸免于难。
曹休得到救援后,不但不感恩,还把战败的火气都发泄到贾逵头上,当着众人的面,大声呵斥,责怪他救援来迟。
更过分的是,曹休以大司马的名义,敕令贾逵帮他捡拾弃仗。
贾逵气急,自觉心中无愧,对曹休说:“我是为国家担任豫州刺史,不是来此为大司马拾捡弃仗的。”说完,也不与曹休争辩,独自引军退还。
随后,贾逵与曹休各自上表,互相弹劾对方。
魏明帝曹叡明知道贾逵为人正直,错不在他,但曹休身为宗室重臣,也不得不倚仗,只有和稀泥,判定二人都没有过错。
此后,曹休一直为这事怨恨贾逵,但贾逵再没与曹休争吵半句,因此深受人们赞誉。
曹休石亭战败,上书谢罪。
曹叡看在他是皇族长辈的份上,没有加以追究。
但曹休羞愧郁结,背上生疽,不久去世,谥曰壮侯。其子曹肇继嗣。
吴国各路大军得胜凯旋,经过武昌,孙权命令左右侍从用御伞遮护陆逊出入宫殿大门,凡是赐予陆逊的东西,都是御用的上等珍品,没有谁能同此相比。
随后,孙权派陆逊回到西陵。

石亭之战,时间不长,过程也不复杂,但影响却是深远的。
曹休死后,曹魏宗室将领没落,曹叡不得不将一方统帅的重任交付外人,命满宠接替曹休,担任东线统帅,都督扬州。
三国势力经过本次洗牌,重新平衡。
二十年内,曹军在东线再也没有组织起成规模的进攻。
而孙权,乘着石亭大胜的东风,顺势坐上了吴国的皇座,
名正言顺建立了吴国。
秦时汉唐2022-05-29 15:29:32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