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2俶真训诗解5至人无为情通万物

楼主:情真意深义薄云天 字数:1553字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淮南子》卷2俶真训诗解5至人无为情通万物

题文诗:

与至人居,使家忘贫,使王公族,简其富贵,

而乐卑贱,勇者衰气,贪者消欲;坐而不教,

立而不议,虚而往者,实而归故,不言而能,

饮人以和.至道无为,一龙一蛇,盈缩卷舒,

与时变化.外从其风,内守其性,耳目不耀,

思虑不营.所居神者,简游太清,引楯万物,

群美萌生.事耗神者,故神去之;休神内守,

真情神居.道出一原,通于九门,散于六衢,

设施于无,垓坫之宇,寂寞虚无.任物自然,

有为于己,非有为也.故举事而,顺于道者,

道之所施,非道所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

六合所包,阴阳所呴,雨露所濡,道德所扶,

一母所生,而阅一和.情通万物,是故槐榆,

与橘柚合,而为兄弟;有苗三危,通为一家.

视鸿鹄飞,听琴瑟声,心在雁门.一身之神,

分离剖判,六合之内,一举万里.是故自其,

异者视之,肝胆胡越;同者视之,万物一圈.

百家异说,各有所出.若墨杨申,于治道犹,

盖无一橑,轮无一辐.有可备数,无未有害;

己自以为,独擅能之,不通之于,天地之情.


【原文】

是故与至人居,使家忘贫,使王公简其富贵而乐卑贱,勇者衰其气,贪者消其欲;坐而不教,立而不议,虚而往者实而归,故不言而能饮人以和。是故至道无为,一龙一蛇,盈缩卷舒,与时变化。外从其风,内守其性,耳目不耀,思虑不营。其所居神者,台简以游太清,引楯万物,群美萌生。是故事其神者神去之,休其神者神居之。道出一原,通九门,散六衢,设于无垓坫之宇,寂寞以虚无。非有为于物也,物以有为于己也。是故举事而顺于道者,非道之所为也,道之所施也。

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六合所包,阴阳所呴,雨露所濡,道德所扶,此皆生一父母而阅一和也。是故槐榆与橘柚合而为兄弟,有苗与三危通为一家。夫目视鸿鹄之飞,耳听琴瑟之声,而心在雁门之间。一身之中,神之分离剖判,六合之内,一举而千万里。是故自其异者视之,肝胆胡越;自其同者视之,万物一圈也。百家异说,各有所出。若夫墨、杨、申、商之于治道,犹盖之无一橑,而轮之无一辐。有之可以备数,无之未有害于用也;己自以为独擅之,不通之于天地之情也。

【译文】

因此,与圣人相处,家居贫寒之士会忘掉贫寒,王公贵族会看轻富贵而以卑贱为乐,勇武之人会减弱锐气,贪婪之人会消除欲望。得道真人静坐而不说教、立而不发议论,但可以使那些空手去学习的人满载而归,他不必言说就能使他人感受到祥和气氛。

所以最高之道就是顺应自然无为,像龙似蛇,盈缩卷舒,随时顺势变化;外虽随风而变,内却持守本性,耳目不被声色诱惑、思想不被外物扰乱。他能把握持守自己的精神,掌握道的原则遨游在太空,促使万物发展,使各种新事物萌生。因此,使用精神过度的人,精神也将会远远离开他,而善养神者,神与形必相守。“道”从本原出发,通过九天之门,散布到四面八方,布施到无穷无尽的领域;它静寂而虚无,不刻意干预万物,因而万物会自然而然有所作为。因此,办事举措顺“道”者,并不是说“道”对他做了些什么,而是“道”在布施中无形地影响了他。
那天所覆盖的、地所承载的、六合所包容的、阴阳二气所孕育的、雨露所滋润的、道德所扶持的,全都产生于一个根源——天地,并共通着和谐之气。所以槐与榆、橘与柚可以结合而成为兄弟,有苗族和三危族可以相通而成为一家。眼看着鸿鹄飞翔,耳听着琴瑟之音,而心思却飞到了雁门关一带,一个人身形中的精神可以飞散到各处,甚至一下子飞千万里远。所以就事物的差异来说,紧挨着的胆、肝就会像胡地和楚越那么遥远;但就事物的相同来看,万物就如同生存在一个角落里那么亲近。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歧异,各有其产生的缘由。像那墨翟、杨朱、申不害、商鞅等学说对于治理国家来说,如同伞架上的一根骨子、车轮中的一根辐条那样,有了它可以凑数,没有它也不妨碍使用。如果自以为离开自己的学说主张就不行,那就太不通天地之常情了。

情真意深义薄云天2021-04-29 17:43:14 发布在 未知学院